丁村,历史悠久,人文昌达, 东依塔山, 西临汾河, 北接尧都平阳, 南近晋国新田。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金城环抱,是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丁村人” 和“ 丁村文化” 的发现,使我们了解到在十万甚或二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早、中、晚期,中华民族的远古先民便在这里栖息、繁衍、劳动、生活,创造了在人类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丁村文化”。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丁村居民又在这块宝地上创造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艺术,浓郁的书卷气息,多元化的建筑群体布局,充分体现了明清晋商建筑文化艺术特征。早在1988年,丁村民宅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地丁村
藏风聚气金城环抱的风水宝地
风水,在人们的眼中,带有神秘的迷信色彩,但作为一种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现象,却并非毫无根据。将天文、地理、生态环境等科学依据和堪舆结合在一起,也许能理解为什么丁村能成为风水福地。20〜10万年前,丁村就有“丁村人”在这里生活,这首先要有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即有水、有生物生存,气候温暖、避风向阳,适宜人类居住。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优厚的人类生活条件,形成良性的生态环境,面屏、环水、枕山,造就了丁村这块风水宝地。
丁村的选址,位于汾河东岸,河水在这里绕了一个大弯,三面河水卫护,堪舆家称之为“金城环抱”,村对面又有一坳凹丘壑被称之为官椅案山,村东有黄土层很厚的肥沃良田,把塔山龙脉祖山与丁村基址连在一起,北临唐尧古都,可裕唐尧古风,南接晋国遗址,常怀桐诏遗韵。丁村偏于一隅,又有汾水和土围环护,免受战乱侵扰,形成独立自处的世外桃园。
丁村的民居建筑均按阴阳八卦布局,其形式有五:坎宅离门、坎宅巽门、坎宅震门、离宅坎门、艮宅坤门。监生院为典型的坎宅离门前堂后室院落。说它典型,一是它南北中轴对称,符合孔孟中庸之道;二是它继承了商末周初就已形成的前堂后室平面布局,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道路南边的院落则按照风水理论,用墙院分隔法和道路截隔法,使门的伏位符合游年九星要求,达到大吉大利的目的。如清乾隆十年(1745年)修建的司马院、道光二十五(1845年)年修建的处德堂便是。
丁村这种墙院分隔法和道路截隔法,各取各院,各取吉凶,与别院毫无关涉。从审美角度说,使宅院增加了一组前奏曲,门前也曲折多变,富有节奏感、安全感,摆脱了千篇一律的格式化布局。
监生院
三雕艺术完美融合的代表
丁村三雕装饰,主要体现在楹联、匾额、影壁、挂落、雀替、斗拱、窗棂、隔扇、柱础石、门枕石、上马石、拴马桩等建筑构件和建筑小品上,是丁村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雕刻造型及技法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阴刻、阳刻、剔地起突、减地平、镂雕等等,有的单独成立,尽情发挥雕刻的长处;有的则几种雕刻手法并用,风格多变,精致细腻,显示出高超的艺术造诣。雕刻内容有花鸟鱼虫、吉祥禽兽、人物山水、杂剧故事、百戏舞技、神道仙迹、农夫村姑等,丰富多采。而监生院是三雕艺术完美融合的典型代表。
监生院主人丁琴及其子丁克长,均为清乾隆年间监生,村人称之为父子监生,所以这座宅院被人们称之为监生院。监生,只是具有清政府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学位,并非官职。然而仅有监生学位的丁琴父子,却修建了一座从平面布局到立体结构雕刻艺术等,集五千年历史文化于一身,有着强烈历史传承性的民居建筑群。
从平面布局看,监生院完全符合20世纪70年代在陕西岐山凤雏村发现的西周宫室或宗庙遗址,也符合孔孟之道中轴对称、尊卑分等、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封建等级关系。它揭示了中国“四合院”古老的历史渊源。丁监生宅院和西周基址平面布局完全吻合,即都有屏、门塾(三间大门明间为门,梢间为塾)、中庭、前堂(即大厅)、檐栏、后庭(后院)、后室(即后寝,为居息饮宴处所)、东西厢房(包括前院后院)。按封建制度规定: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正门三间五架;三品至五品,厅堂五间七架,正门三间三架;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正门一间三架。明代洪武年间规定,官员建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拱、彩绘藻井。清代基本承袭明代规制,但有所放宽。监生院大厅为三间七架前后出廊。大门和前院为社交活动空间,向外开放,因此也叫引入空间;内院为私密性隐匿性很强的空间,它和厅堂组成一个主体空间。内外空间的划分和严谨的空间序列、正说明这里的建筑内外有别,尊卑有序,轴线的运用及对称的格局,则强化了森严的等级关系。这个封建式的民居老宅,在居住上也有贵贱之分。家长居于正房,长子居于东房,次子居于西房,而仆人只能住在外院。
丁村四合院的价值,还在于它和北京四合院的形制,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如丁村民居门槛凳就和北京民居门口的揽凳十分相似,只是北京的揽凳已从门槛中分离出去,成为厚重的短腿长板凳式的揽凳,而丁村的门槛凳则仍保持门槛和揽凳两种功能于一体,即关大门时,门槛凳有门槛的作用,开大门后将揽门凳卸下成为看门人坐用的板凳。
监生院的门也是一种文化。门显示着主人的身份地位和权势,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门的大小体现着地位的尊卑,而装饰的内容,又体现了文化层次的深浅。监生院大门三间三架,中间为仪门,迎贵客喜庆大事必开,仪门东西两侧的巽位和坤位,又开有“巽达”畅通的供主人行走的纳薰门,西侧坤位则是专供仆人出入的“方便”门。大门装饰,明间最为讲究。中间似为关岳二帝,起镇宅避邪作用,也是主人心目中最崇拜的古代英雄。民间相信关帝有司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巡察司命,以及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等多种法力,所以,受到山西商人及民间各行各业妇孺长幼的顶礼膜拜。其次是大头娃娃舞狮子,寓子嗣兴旺、官运亨通、前程似锦,有镇宅驱邪之用。值得注意的是舞狮的大头娃娃均为男孩,赤身裸体,充分显露出男性的特征。狮子后边头戴乌纱,身穿官服,腰系玉带,手抱牙笏者,应是“状元回府”。明间左边为司马光“破缸救友”,自宋以来,即为教育子嗣开发智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明间地纹为高浮雕橄榄六方套,套方内为十字花科海棠花及云彩,寓六合生辉,祥云缭绕。大门明间右上方为“青云得路”,一个儿童正在放元宝形风筝。
东西次间为钟鼎彝尊博古图,瓶内有荷花者为一品清廉。这种鼎也是吉祥之物,寓意国家强盛,家族兴旺。大门两边的看面墙为“鹿鹤庆春”,寓意“河清海宴,国泰民安,四海之内春光共浴”。门前石雕抱鼓石,是功名的标志,一般无功名的人家只能是门墩,不可立抱鼓石。抱鼓石下方为
饕餮衔环铺首纹,避妖镇邪。门簪是门框上的建筑构件,后来逐渐和审美寓意联系在一起,则是“簪缨继世,诗礼传家”。大门里面向院子的门匾 “培世泽”有继承发展前辈业迹之意,也暗示这里是父子监生的居所。
监生院的门文化,还体现在楹联匾额上。大门两边为一封书影壁,抱框墙内有砖雕楹联一副,上联为“庭中寻杵答”,下联是“牖下听鸡谈”。“庭中”即院内,“牖下”为窗下,而“听鸡谈”源自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晋兖州刺史沛国宋处宗,尝置得一长鸣鸡,爱养至甚,恒笼著窗间,鸡遂作人语,与处宗谈论,极有言智,终日不辍,处宗因此言巧大进。”后人便以鸡窗指书房。这虽是一个神话典故,但却加深了楹联的文化底蕴,寓主人言智聪慧,才学出众。
“杵答”则是杵歌和答腊鼓,一为歌舞,一为乐器。答,答腊鼓,古龟兹等少数民族打击乐之一,与羯鼓相似,以手指敲鼓,后传入中原。这杵答都是民间歌舞,虽不能与宫廷乐舞相比,却体现了与主人相适应的身份地位。与“巽达”、“方便”门匾前后相对应的是内门匾“旁通”、“曲引”。我国封建社会以“礼”、“乐”治天下,是不可逾越礼制的根本大法,因此这外为“方便”,内为“曲引”,显示出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强烈的封建等级观念。与“巽达”相对应的内门匾“旁通”,则出自《易·乾》“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指卦的阴阳互为通达广通天道、地道、人道的情状,有融会贯通之意,向外以建立功业,向内则提高德行。和“曲引”相比,它就有畅通的自由。如果把监生院比作一曲完整的交响曲,那序曲也可称显示部,由大门和影壁组成;展示部由前院及大厅组成,其作用是迎接达官贵人、祭祖、议事及操办婚丧大事;尾声是后室,是私密性隐匿性很强的封闭空间,前厅三间七架,六品官员才有权享用。
民居建筑中的方位,以向南为正,居中为尊。监生院前堂处于居尊地位,装饰也就十分讲究,内容丰富,雕刻细腻,熔历史、文学、绘画、戏曲、宗教于一炉。这里每一件雕刻作品,就是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合起来有如一卷历史画卷,因此被人们称作“刻在石头和栋梁上的史书”。
大厅挂落木雕,明间正中是太上老君和八仙过海,八仙两边是体现忠孝节义的戏曲剧目,从左至右分别是《宁武关》——忠、《岳母刺字》——孝、《双冠诰》——节、《周仁献嫂》——义。
丁村民居戏曲木雕,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闻名海内外,是研究戏曲发展史的重要资料,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说它重要,一是出现年代早。戏曲木雕作为建筑装饰,在清末民初大量出现,而丁村则在清乾隆早期就以忠孝节义为内容,在民居建筑中出现。其二,丁村是戏曲装饰由庙宇到民居,由阴宅到阳宅,由娱神娱鬼到娱人的里程碑。晋南是戏曲之乡,丁村尤甚,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郑光祖即襄汾人,洪洞广胜寺元杂剧壁画,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戏台模型,稷山马村段氏墓元杂剧砖雕,新绛北苏村宋金杂剧砖雕等,与丁村民居建筑戏剧木雕有承上启下的传承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从宋金元杂剧到梆子声腔系统的粗线条发展过程。其三,戏曲是晋商文化的组成部分。商贾出身的丁氏家族明清建筑戏雕,还与山西商人在聊城、亳州、开封、社旗、周口等地所建山陕会馆戏曲木雕有着内在的联系。艺术上的互相交流,内容上的互相借鉴,更加丰富了丁村戏雕题材,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从演出形式、内容、行头、化妆、道具都体现了清乾隆年间梆子声腔的面貌。
正厅东次间挂落,为“琴棋书画”四艺。挂落中间为三国故事——蜀将关羽单刀赴会。图中有五人组成,中间为关羽,左侧为周仓、关平,右侧为鲁肃及侍卫。关羽谈笑风生,毫不畏惧,而鲁肃则口闭眼合,无计可施。挂落的地纹表现的是祥云蝙蝠绕日,寓福运迎日到来,六方寓六合,方内为牡丹、锦葵,寓富贵天下,前程似锦。在这里表现的琴棋书画四艺,完全突破图案化的构图,融历史人物于其中,由“伯牙鼓琴”、“海屋添筹”、“石室山烂柯”等组成。“伯牙鼓琴”,比喻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可贵友情。“海屋添筹”是祝吉祥长寿,添筹谓添寿,海屋为神仙所住的屋。“石室山烂柯”,则表达了能有神人点化,导引成仙的愿望。
西次间木雕,则是“渔樵耕读”雅士四逸,中间为三国故事刘玄德“三顾茅庐”。山西商人崇拜关公,视“桃园结义”刘关张重义气、扶汉室为正义举动。山陕会馆,为馆庙结合,供奉关帝,丁村在元代就于村西建刘关张三义庙,丁家的檐廊木雕也少不了“单刀赴会”、“三顾茅庐”的内容。“渔樵耕读”这样平凡的劳动内容,因与历史名人有了关联,便也成为文人士大夫追求的闲情逸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明间挂落中间木雕神龛内圆雕的太上老君。传说他从伏羲氏开始,累世化生,殷商时寄胎于“玄妙玉女”,怀胎八十一年,生在楚国苦县厉乡之曲仁里,指李为姓,因他生时即已白发苍苍,长耳矩目,美须广颡,疏齿方口,故取名为耳,号称老子。老子历史上确有其人,是春秋时期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做过周朝藏书室的官吏,后见周室衰败,乘青牛出函谷关,来到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故晋南特奉老子为至神。丁村人则认为老子“变化无方,神通莫测,应现诸天,接引凡界,功高列圣,德贯两仪,布惠行仁,玄功广博”,且可以引人得道成仙,所以将他雕刻供奉于最显要地方。
太上老君神龛两边为悬雕八仙过海,显示八仙临门,万事通顺,避邪驱妖,吉祥如意。八仙有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饮中八仙、蜀中八仙等。这里雕刻的是中八仙,即吕洞宾、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蓝采和、铁拐李、曹国舅、何仙姑。悬雕八仙各执法器,云里来雾里去,神态各异,各具性格特征。
监生院前堂抱头梁穿插坊上的木雕,是明间与次间挂落木雕的补充,也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同样是民族民俗文化在民居建筑中的体现。如“韩愈问路”、“风伯雨师”、“二仙传道”、“十三太保”、“张仙送子”等,包含希望成仙得道、风调雨顺、天下太平之意,祈祝喜庆团圆、子嗣兴旺之情,自然是最生动活泼的民族民俗文化的反映。
监生院正厅为三间七架前后出檐,后檐木雕,以四灵、四兽为主题,间以珊瑚、八卦旗、钟鼎、古钱、瑞日、民间杂宝,以及松竹梅三友、榴开百子等,另外还有独角兽、猴子、松鼠、鲤鱼等,瑞兽瑞禽总计五十有二,形成瑞兽连珠、日月合璧的美好景象,给宅院送来福音,带来吉祥。大厅前檐以历史人物为主,后檐则是瑞兽称雄,前迎文,后接武,文武双胜。后院堂屋前檐木雕则是福禄寿三星和高浮雕牡丹,祈祷福寿康宁与富贵。
养正堂
文化深厚书卷气浓郁
养正堂为二进独立的四合院,面积不大,布局合理,构筑精巧,古
朴雅致,情趣盎然,融诗、书、画、文、历史故事于一体,是不可多得的古民居建筑。据建筑题记记载,养正堂于明嘉靖六年(1572年)孟夏重修,清雍正九年(1731年)花月望八日竖柱上梁,因此兼有明清两代建筑风格特征。
按风水八卦方位要求,养正堂为坐北向南坎宅巽门前后二进的四合院。进巽门后为一甬道,甬道南壁中间为木雕《风竹惊鹤图》影壁。此画原为明后期宫廷画家吕纪的名作,上题:“顺治丁亥世祖章皇帝颁赐廷臣敬为勒刻永矢宸恩前中书科中书舍人历官光禄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加从一品臣上官铉”。吕纪的名作之所以被雕刻在养正堂照壁上,表现了主人对儒雅风度的追求和以期效仿因举报三藩有叛逆之嫌而被赏赐这幅画的上官铉对清朝皇帝的效忠,期望能升官发财,因此丁家后世有两人捐官至州同知。甬道北为二进大门,按风水法要求,呈坎宅离门。离是生气,巽为延年,曲则有情,曲径通幽,生气加延年,是为吉上加吉。
小小的养正堂,文韬武略藏寓其内,功名利禄显露于外,其装饰文化层次,以《风竹惊鹤图》影壁展开序幕,紧接着是抄手廊石雕诗碑,便在宅院中铺展开来进入高潮。诗文为:“龙跃禹门三尺浪,凤飞云外万重霞;车马往来文接武,珠玉深藏富贵家”,“凤阙朝回日未斜,琼筵开处对黄花;门迎轩盖神仙客,乐奏笙箫富贵家”。
全院四道门八块匾额,是诗的继续和发展。大门匾额为“大有庆”,“大有”为《易经》六十四卦之一,象征盛大、富有、亨通,希望国家昌盛,百姓富庶,但也提醒人们居有思无,居富思艰,在富有的处境中要知以艰慎行;“庆”指福祥。二门匾额外为“创垂来富轩”,内为“继述藏珍处”。“创垂”是创业垂统的省称,意为创建功业,垂传子孙,语出《孟子·梁惠王下》:“君子创业垂统,可为继也。”“继述”为继承。外之创垂为创建功业,发家致富传之后代;内为继述继承祖业,使之永远。这一创一继,正体现了先辈创业于前,子孙继承于后的连续性。堂屋左右开有腰门,商家讲究左侧开门为横财到手。左侧腰门匾额,外为“云开”,内为“迎文”,右侧腰门外为“浪阙”,内为“接武”。这些匾额不仅显示其书卷之气十足,还有四通八达、迎文接武、盈利湖海、横财到手的寓意。丁村几座主要的建筑,如监生院、司马院、处德堂,主院左侧都开有门,可能都有其风水寓意。
养正堂建筑木雕,与诗碑匾额有异曲同工之妙,堂屋檐廊明间挂落,雕以晋商文化中象征吉星高照的“曜日麒麟图”。传说中的麒麟是瑞兽、仁兽,《礼记》云:“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堂屋东西檐廊次间挂落,西为“封侯进禄”,东为“喜报连科”、“金牛送子”,再加上东西厢房上的木雕“丹凤朝阳”、“喜鹊登梅”、“本固枝荣”等,共同组成养正堂迎文接武、贤才辈出、子嗣兴旺,金玉满堂,蒸蒸日上的美好景象。
养正堂堂屋西边金柱斗拱上,雕刻有大小两只鼓被称作玉鼓,和玉鼓对称的后檐柱上有木雕的金钟。在古建筑中,鼓大都是石雕抱鼓石,或柱础石,且屡见不鲜,雕刻在斗拱上则非常少见。陶寺遗址随葬品中就出土了鼍鼓、土鼓。鼍鼓,用鼍皮蒙的鼓,其声如鼍。《诗经·大雅·灵台》:“於论鼓钟,於乐辟雍,鼍鼓逢逢,朦瞍奏公。”可见丁村养正堂斗拱雕刻之鼓,与陶寺鼍鼓有其历史传承的内在联系性。
渔利是商家所共同追逐的目的。“渔翁得利图”是旧时生意人喜爱的吉祥图案,或悬在中堂,或用作门面装饰物,或印在商标纸上。养正堂木雕“渔翁得利图”,雕在二进大门的额枋上,与“曜日麒麟图”南北呼应。东西厢房木雕,还有鱼跃龙门、喜报三元、耄耋富贵等,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柔和细密、富于变化,在更大程度上,把继承和创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养正堂有诸多民居建筑中所没有的原生态空调设备,使房子夏凉冬暖,故被称为“温凉房”。据考证,汉建未央宫,创建有温室殿和清凉殿,不过那时的温是用木炭取暖,凉是用冰块降温。养正堂之温凉房,则是受泉水夏凉冬暖的启发,将通气道自墙壁直通地下两米多深,夏天送凉气,冬天送热风,看起来很神秘,实际上是一种科学。在二百多年前发现这一自然秘密,可说是难能可贵。
丁村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的,还有它存留下来的建筑题记。在封建社会,女人姓氏从来不登大雅之堂。而养正堂从明嘉庆六年(1527年)建房,到清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记有九代四十四人姓名,包括建宅人的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儿子、儿媳、孙子、孙媳,连元配、续室都记录详尽,登堂入室。这为考证建筑物修建时间、建筑风格提供了可靠的历史资料,同时也反映出女人在丁村家庭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司马院
古朴厚重品级高尚
司马院又称圣旨牌坊院,由监生丁坤创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后又捐州同知之官职,亦称州司马,故大门匾额为“尊司马”。
司马院为坐北向南坎宅离门布局,与监生院基本相同。司马院在村中大街之南,离门则是直对村围子,这是富贵人家所不乐意的,故使用道路切割法,将一进大门开在东北艮位。这临街开门,既可显示宅主人的富有,又是一种等级高低的标志。“宅以门户为冠带”,在街衢大道上建造大门,筑起高高的第宅之门,是一件光荣的事。况且大门内东侧又建有私塾和门房,供读书人和看门人使用。东侧书塾建在门房后边,由一曲折小径拐弯抹角才可到达,真可谓曲径通幽,世外佳境。塾院为三合院,北房五间二层,东西各有三间二室厢房四间。这里东西腰门,内外均雕以门匾,外为“藏修”、“息游”,内为“知水”、“仁山”。书房后为“泮池”,古时学校前的水池被称为泮池,在孔庙中较为常见。书房雕饰,有福在眼前、翎顶辉煌、夔龙祝寿等吉祥纹图,内容也颇丰富。
甬道南端为圣旨牌坊门。丁村现存两座圣旨牌坊,将圣旨刻在牌坊的额坊上,把牌坊和圣旨合在一起,光耀门楣。其受封仪式也非常隆重,由乐人执事吹吹打打,从数里外将圣旨接到家门口,向京城方向置一香案,案上竖圣旨牌位,将诰轴置于案上,全家人向京城方向行三跪九叩的大礼,然后迎至大厅。圣旨牌坊为研究丁氏家族及清代封赠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穿过圣旨牌坊门,才是司马院正门。这两个过渡空间的处理,将人们引向“庭院深深深几许”的高墙深院,形成正中求变,隔而不断,层层深入的氛围。
司马院主人,毕竟也是监生出身,在文化层次上更胜人一筹。大门里外三块四字匾额“东海南山”、“积厚流光”、“省三五”,意即经常反省自己的过错,这样业绩才能深厚,也才能多福高寿。
司马院大厅装饰,也别具风格。明间挂落木雕以麒麟、凤凰为主题,是为麟游献瑞、凤舞呈祥,已超脱龙凤与送子的内容,而出新
意,似以麟凤比喻才智出众的人。次间挂落木雕,东为安居,西为一路连科。白菜象征清清白白做人;大厅方正,象征堂堂正正做官。后室则装饰有喜雀登梅、凤穿牡丹、禄寿富贵等图案,丰富多彩,寓意深厚。后室堂屋为五间二层,有明代明廊遗风。大门的门槛凳也古朴少见,和监生院揽门凳为现存唯一能见到的古建筑构件。
处德堂
功能齐全错落有致
处德堂,又名咸丰圣旨牌坊院。由五个建筑群组成,即外院、北院、南院、后院和西院。这五座院落既不是很规则的前堂后寝布局,也不是左右并列的跨院组合,而是高低上下错落;前后参差穿插,甬道曲折,门户杂错,既有“山穷水尽疑无路”的迷惑,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五个院落既独立封闭,又相互沟通。
处德堂建筑群由举人、捐职州同丁先登及其弟丁再登、丁从登,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兴建,咸丰三年(1853年)完工,前后经历将近十年,正是丁先登家业昌盛、买卖兴隆时期。因此,建房十分讲究,特别重视对风水方正定位的选择,故五座院各依风水要求,选取不同方位的主宅与大门。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大门开在东北角则有利于通行,但宅门星位为“五鬼廉贞火星”,大凶,于是用墙院分隔法,把一座整院分为内外两进。外院是三间书房、一间接待室、二通影壁、一座圣旨牌坊,这影壁又成为避邪的工具,回避煞气直冲,化凶为吉。牌坊上书咸丰皇帝敕赠圣旨,则更有“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威力。大门高过房顶,不仅显示官高门高的权威势力,而且增强了凶位趋吉的效应。而内院的大门则调整到了属内院东南角的巽位上,星位为“天医巨门土星”中吉。处德堂的门墙分隔法,可算是研究古风水学的范本。
由于地形复杂,五座院子取门各异。北院为主院,坎宅巽门;南院为女眷居住,离宅乾门;后院为后寝,离宅坎门;西院即车马院,为兑宅艮门。这样五座院似寓梅献五福之吉祥瑞应。
前院的圣旨牌坊,四柱三门三楼:十一出踩,昂头为象鼻,寓“皇恩浩荡”、“天下太平”。固定牌坊的构件,除夹杆石外,还加有戗柱,坊额雕敕赠丁先登祖父儒林郎圣旨全文,以此来光耀门庭,显赫权势。东房三间为书房。门侧之堂,教人之所,自西周即已出现,一直沿袭至清末洋学堂出现后才废除。明间内设神龛,神龛内供奉孔夫子。明间门的左右余塞板上,浮雕钟鼎、如意、官居一品、一品清廉、安居等寓意吉祥图案,一步踏跺上雕有石榴、佛手、桃,示多福多寿多子。另外还有木雕拐子龙、翎顶辉煌等,均与“学而优则仕”有关,不是一般宅院所能比的。
从前院进巽门入处德堂北院,则为中心主体建筑,处于“居中为尊”的重要地位。北房五间,三明二暗,高三层,实为明二暗三,不住人,供奉祖先,二层三层为储藏室,有天外有天,楼内有楼的风韵。檐柱高达三丈,直径一尺五寸,其柱础石,金柱为鼙鼓,象征军鼓和祠神,军示威震,祠者尊祖,鼓身浅雕数三连环,示三元及第,三环内雕有历史人物故事和吉祥图纹。檐柱础石则上为鼓,下为须弥坐,坐中有八力士,力能扛鼎象征镇八方、安中土。院中四个一步踏跺,北正房为“十鹿迎春”,鹿谐音“禄”,寓意高官厚禄,以吉祥数字十寓意“十全”,以灵芝比如意。高官厚禄,十全十美,便是主人称心如意的愿望。倒座南厅前的踏步,除雕五只蝙蝠外,还有封侯进禄、耄耋高寿、三阳开泰、连中三元等。
出北院坤门,再进南院乾门,便是女眷活动区,楼上为小姐专设,称之绣楼,主住东,仆住西。绣楼南设有敞廊,可供小姐看山望水、听涛观澜,虽身居绣阁,也可返归自然,怡悦性情。楼下窑洞,则为女仆所住。
出北院坤门向西,便是坐南向北离宅坎门的处德堂后院,处德堂后院为宅主人的后室,也是一个私秘性、隐匿性很强的封闭空间。这里的匾额及木雕装饰,底蕴深厚,技艺精湛,我们可以在这里进一步领会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也可以领略到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的情趣、操守和理想。
寝室是主人的生活区,精致秀美、儒雅大方,匾额楹联及雕刻装饰的内容,多与修身养性有关。如“克己”、“复礼”、“履中”、“蹈和”、“居仁”、“由义”等,以至于后人曾叫它“克己复礼”院。特别耐人寻味的是,这里门内设门,匾后有匾。四合院四角都开有通向角房或耳房的小门,门楣均雕有匾额,西北和东北角小天井内的匾额便是“履中”、“蹈和”,进大门后就看不到了。可见后室的装修,更重内在的修炼,而非要在人前显耀。
处德堂后院南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上下二层,高大雄伟。其装饰,明间挂落为鼎、瓶,地纹为拐子龙。次间的牡丹和公鸡,是象征功名富贵。抱头梁穿插坊上的葡萄松鼠,寓意“葡松万代”。左右穿插坊下刻有天官和禄神,是为加官进禄。抱头梁下的斗拱上,雕以胡人牵狮图,这应当是胡人献宝图。东西厢房坐斗上,又雕有翎顶辉煌、耄耋高寿、瓜瓞绵绵、 子孙兴旺等吉祥图案。明清商人,视清水为财帛,因此讲究四水归堂,肥水不外流,故四角空间之雨水,从四角水口里流入院心,然后从大门踏跺底下设暗水口流出院外,所以,只能看见财帛流进,看不见财帛外流。车马院即西院,也称长工院或牛院,在建筑群的西边,按西四宅坤宅艮门设计,庭院宽大,住室宽敞,可供足够的车马耕牛及男仆人居住。丁家是儒、商、官、农合一,以商为主,古人言“儒为名高,贾为厚利,儒商结合,如虎添翼”。故这里既存放经商的车马,又储存耕耘农具。人员居住更为复杂,赶车的、种地的、饲养牲口的、长工短工全汇集于此,是处德堂下人居住的大杂院。
处德堂建筑雄伟,装饰文雅,书卷之气更足。如牌匾所书“坦荡”、“馀庆”、“敦伦”、“饬纪”、“蔚霞”、“循规”、“罄宜”、“权通”、“璞玉浑金”、“蓬岛长春”、“厚德雅怀”等等,举不胜举,反映了主人谨守封建礼教,对美好德行的尊崇。
敦睦院
龙飞凤舞日月同辉
敦睦院是传统的北方四合院布局,坐北向南,坎宅巽门,北为堂屋,南为倒座,东西为厢房,三间两室,大门二进,东设小跨院,是读书学习的家塾。中国民居建筑文化装饰,不论是楹联匾额,还是吉祥图案,或表述主人的志趣和愿望,或显示主人的身份地位,或揭示建筑主题。丁烈武兄弟故居门匾为“敦睦”二字,意为敦厚和睦或亲厚和睦。丁烈武兄弟建院时,兄烈武已亡故,但其弟在建筑题记中,仍将亡兄及兄嫂、侄子之名字姓氏题写其上,不忘兄弟情谊 。二门和西边门对称,东为“升恒”,西为“苞茂”。升恒,语出《诗经·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如不尔或承。”本意为祝颂帝王之词,后因有“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所以为祝寿之词。这里的“升恒”,则有祝事业发达、财源茂盛之意。苞茂,即“竹苞松茂”之省称,语自《诗·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苞,本也。孔颖达疏:“以竹言苞,而松言茂,各取一喻,竹丛生而本,松叶隆冬而不,故以为喻”。意为根基稳固,枝叶繁茂。后多用作新屋落成或向人祝寿的祝词。把“升恒”和天花坊上的“龙飞”联起来,都是言国家强盛,家业兴起,仕途得意。敦睦院的“龙飞”和明万历四十年(1582年)丁诏所建宅院木雕,凤穿牡丹,合称龙飞凤舞。12只凤凰形态各异,上下飞舞,左右穿插,重写实,重情感交流,立体动感性强。这又多又大的木雕凤凰装饰,在民居中十分罕见。敦睦院两次间的装饰为菊花、荷花,东西厢房雕有麒麟送子、海马流云、吴牛喘月、狮子麒麟、日月同辉等。日月同辉被古人视为吉祥的征兆。马代表阳,抬头观日,牛象征阴,回道望月。这组木雕图画,成了“升恒”匾额的形象注释。南厅除荷花、牡丹外,东仙桃示寿、西石梅多子,寓意富贵清廉、多寿多子。院心立方砖铺地,古风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