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

时间:2022-10-31 13:4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李氏家族跨明清两代称雄江淮500余年,连续九代有人位至一品,30余人官至二三品,40余人有诗文集传世。明清鼎革,对满人采取不合作态度,与之对抗。在康熙有限的怀柔政策下,文化认同超越了民族认同,族人适时调整自己的政治取向,与朝廷合作。但由于雍乾及以后国策变化,家族亦走向衰弱。李春芳、李清、李楠、李鱓等人的进退代表了该家族不同时期的取舍,从他们身上亦可折射出各时期国家与士人的关系。

关键词:江淮大族;李氏家族;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中图分类号:K248 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2)02-0079-06

历史上连续9世当皇帝的有若干,连续9世当一品官的却很罕见。江淮李氏就是一个连续9世有人位至一品的大家族,还出了许多诗人、画家、学者。这个家族遭逢了明室恩宠、易代鼎革、清初怀柔、文字之狱以致清民交替,其政治取向的变化则反映了世家大族文化价值观的变化。

一、称雄江淮五百年的李氏家族

据雍穆堂《锡山李氏世谱》

(南开大学藏188卷本),李氏的远祖为商代李利贞,祖居福建劭武。北宋中叶,李赓由劭武迁到无锡,卒赠太保。以后世族繁衍到江淮各地,皆称锡山李氏,并奉李赓为一世祖。李赓之子李斯和于元丰三年(1080)中进士,官至龙图阁待制,卒赠卫国公,是为二世祖。斯和之子李纲热血抗金,历来得到盛誉。《宋史》卷117:“李纲,字伯纪,劭武人也,自其祖居无锡。”正与此相应。师俭堂《李氏族谱》卷首载李纲像,并影印文天祥所题《忠定公像赞》(李纲谥忠定)云:

望之如山,即之如玉。蝉冠绛服,匪公

所属。

入成朝廷,远夷式服。其道则隆,其远

则剥。

噫!胡出处之不常为苍生之频。

有此光荣祖先,后裔的民族意识特别强烈。李氏第14世李旺一迁居于句容。旺一之孙、第16世李秀由句容迁居于兴化。李秀之曾孙、第19世李春芳在嘉靖隆庆间官至首辅,家族再次兴旺起来,成江淮大族。李刚谥忠定,李春芳谥文定,族人皆以“忠定文定子孙”为自豪,或称“神仙宰相人家”。春芳次子茂材(20世)官至太常寺少卿,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茂材之子思诚(21世)官至光禄大夫、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思诚子、侄多人人仕,其中第三子李长倩(22世)崇祯年间官至都察院右都御史,南明追赠一品衔。思诚之孙李清在弘光朝任大理寺卿。李清之子李楠(24世)为康熙三十二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夫人叶氏被封为一品夫人,并因之追赠李清为一品。从第19世李春芳到24世李楠,连续6世官至一品。春芳之父李镗、祖李旭、曾祖李秀皆因春芳之贵,追赠为一品衔。如是,从明后期到清前期,锡山一句容一兴化李氏家族中连续9代有人位至一品(不包括宋代李刚等三代一品)。

李氏家族声势显赫,威震东南,留有很多遗迹。兴化城内有李氏七座府第,皆深宅大院,石狮守门,一直保存到20世纪之末。东城外有状元牌坊,城中央四牌坊上有“九世一品”“状元宰相”匾额。六十四荡西端有文峰宝塔一座,乃李春芳之孙李思诚所建,塔上镇以李春芳玉带。扬州学派巨子王念孙《登兴化文峰塔》诗记其胜概。兴化海子池畔还筑有李氏柳园、曼园、枣园、漪园等园林,数园相连,园因景胜,景因园异。如枣园之中有杏花楼、水明楼、澹宁斋、补楼等。曼园之内有苔藓山、水亭。其中水明楼乃是戏台,临海子池而筑,李氏族人常在此演戏唱曲。每演到大戏,海子池内布满船只,让居民观看。台上唱戏声经水面反射更加清脆嘹亮。

作为“文革”第一炮的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提到与罢官案有关的两个大官僚:一个是大学士李春芳,他支持海瑞搞“退田”。另一个是户部尚书胡宗宪。如今旌德胡氏宗祠保存完好,号称天下第一牌坊,成为著名旅游景点。李春芳作为一代宰辅,安葬在扬州翠岗,占地10亩,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宣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姚文元文章发表后,有人要将这位“神仙宰相”看个究竟。开墓剖棺后,墓中芬香满室,春芳夫妇面色如生,衣饰如新。可见道家神仙之术当有他的秘传。在水网地带,埋葬四百余年,竟不腐烂,于是,将尸骨运到上海自然博物馆,请专家研究。可是,未等研究启动,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至今,李春芳遗骸下落不明,扬州也消失了一处人文景点。笔者曾多次走访过当年的当事人,如扬州市副市长李亚如先生、扬州市文管会主任晏炳森先生、上海市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张国高先生、上海第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主任陈芝仪先生,均未获得结果。

据不完全统计,李氏家族还有30余人官至二、三品,43人有诗文集和经史著述存世,达2 000余卷。这还不包括20世纪前半叶的国学大师、后半叶的诺贝尔奖候选人(因政治原因未申报),以及21世纪多名教授、学人和政要。

江淮李氏发展的关键人物是李春芳。春芳(1510~1584)字子实,号石麓,生于扬州府兴化县,嘉靖十年(1531)举乡试,时21岁。又十五年间五次赴京赶考,均不第。其间游南雍,先后拜王艮、湛若水、欧阳德为师,《国朝献征录》卷16王锡爵《大师李文定公传》载其“寻教授江淮间”。嘉靖二十六年再赴会试,得第十名,殿试擢第一名状元,除修撰。明世宗信奉道教,春芳因擅撰青词得宠。嘉靖四十二年晋礼部尚书,后官吏部尚书,四十四年兼武英殿大学士。隆庆二年改兼中极殿大学士,加特进柱国,任首辅,五年五月致仕。卒赠太师,谥文定。

春芳任首辅时,置土地万余亩,而他的前任徐阶则在南京一带兼并土地40多万亩。海瑞因骂皇帝而罢官入狱,徐阶救其出狱。海瑞虽感谢徐阶救命之恩,但得知徐阶兼并土地的消息后,要其退田。徐阶不退,李春芳助海瑞相劝。

春芳雅好文学,著《贻安堂集》10卷、《宗藩条例》3卷,编《明隽》10卷。养有大批门客进行文学创作,如徐文长、陆西星、吴承恩等。

二、鼎革之际的故国情怀与民族对抗

明清易代,天崩地解,世家大族,撕心裂肺。他们世受大明国恩,大明却突然灭亡。满人入主中原,他们认为是异类入侵,亡国灭种,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不认同,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抗争,发抒故国情怀。李氏家族持这种政治取向最典型的人物有李长倩、李淦、李清、李忻、李法等。

李长倩(1588~1654)为李春芳之曾孙,列为第21世,崇祯年间官至都察院右都御史、户部尚书。明亡后,在闽南抗清殉节。其精勇孤忠毫不逊于史可法。只不过史可法死于都市扬州,有人为他修墓立传;李长倩死于南国僻壤,人罕知其行实。其子李淦字若金,号季子,隐入山中。清兵入山搜捕,李淦蓬头披麻出来抵抗。后藏入山中数年。天下初定后,泣血扶榇归里,隐居著《红砚斋集》《砺园文集》等,王士祯曾作《李若金传》记其事迹

李清(1602~1683)字心水,号映碧,乃李春芳之玄孙,李长倩之族侄,列为李氏第23世。《清史稿·明遗民列传》首列李清,可见他又是全国遗民的代表人物

李清在天启、崇祯年间任工科、吏科给侍中等职。当福王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时,又逢权奸马世英、阮大铖当道。李清明知主昏臣奸,却还赶到南京供职,希冀恢复大明江山。任大理寺左寺丞,对北拒清兵、内整吏治、平反冤狱颇多建树。南明亡后,李清回到兴化老家,闭门著书38年。朝廷屡次下诏,他坚持不出。著有《南北史合著》《诸同史异录》《正史新奇》《外史新奇》《历代不知始名录》《三垣笔记》《南渡录》《南渡记事》等数十种近千卷。其中《南渡录》逐日记载弘光朝君臣应对、各项决策,乃一朝最完备之实录。20世纪80年代,笔者整理《南渡录》,在武汉找到李清原手稿,署名曰:

大理寺左寺丞臣 李 清撰

草 莽 臣

陆廷抡恭阅笔者又找到清初韩国抄本《南渡纪事》及《皇明遗明录》,前者署云:

大理寺左丞昭阳李清技泪述《皇明遗民录》称:李清、李沂兄弟在明亡后,“每遇烈皇帝(即崇祯)讳日,必设位以哭。”可见念念不忘故国之情,仍以明朝故臣自居。陆廷抡乃李家之世交、李春芳文友陆西星之侄孙。明亡后,他把自己关在小楼上帮李清整理著述,30余年不下楼,以示不踏大清国土。整个李氏家族、陆氏家族家族都对清廷抱有敌对情绪。陆廷抡之子陆震到李氏枣园作客,赋词赠李清之子李久庵云:“念昔尊公,遭世沧桑,身亦沈沦。遂杜门荒野,庭无杂客,谈经暇日,座有遗民。”“尊公”指李清,“我先人”指陆廷抡,“遭世沧桑”指明清鼎革之变。

李沂乃李清堂弟,字子化,号壶庵,人称壶庵道人,生于天启年间,19岁时回祖籍考中秀才,明亡后不再应科举,隐居扬州府城和兴化县城,以创作诗歌自娱。著《鸾啸堂诗集》8卷、《鸾啸堂文集》1部、《秋星阁诗话》1部。晚年穷顿,幸宝严寺住持、抚州人十力禅师为其刊刻诗文集。《兴化佛教通志》收有李壶庵《送十力禅师返山》《谢十力禅师刻诗稿凡三十韵》等。诗集署名“广陵李沂”,其从子李驎作《壶庵先生传略》冠于卷首。死后葬于扬州西郊其高祖李春芳、曾父李茂材之墓侧。

壶庵隐居不仕,但诗名很高。咸丰年间梁园棣《重修兴化县志》卷8称当时“江淮南北言诗派者以阳山为正,而阳山之诗醇雅典则以沂为依归”。他又是杰出的音乐家、绘画家。每作一歌,必反复吟唱。将所居之室取名为鸾啸堂,附近居民常听到从鸾啸堂传出动听音乐。他不与当道合作,甚至拒绝同一切担任清朝官职的人往来。诗坛的领袖王士祯到兴化李宅拜访,他亦闭门不见。

李清又一族弟李法字子荐,号不二,又号笼鹅道人。未人任,以诗书自娱,著有《碧浪山房集》《祺寿堂集》。咸丰《重修兴化县志》记李法:“鼎革时,年甫弱冠,以世受胜国恩,杜门弃举子业。”可见他同李清有同样节操,取号不二,即宣示不事二主。按照族谱排行,李氏第24世应为“国”字排。李法故意给儿子排名为“朱”,即取大明“国姓”为朱之意。

萧一山先生说:“清以夷酋入主,威行专制,明室遗民,不惟抱亡国破家之痛,更具有光复中兴之心。盖以种族不同之故。”史可法抗清殉明,成千古佳话。李氏家族多人与史可法有直接往来,有共同操守。他们坚守底线,数十年不屈服,不妥协,这可能比瞬间就义更难。他们将民族认同完全等同于国家认同,以身许国,为国殉道。

三、怀柔政策下的国家认同高于民族认同

在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冲突常有,但不会永久。随着时间的推移,裂痕总是要弥合的,关键在于统治者的举措。康熙南巡以及一系列怀柔政策,召唤着江淮士族与之合作。

清圣祖的统治基本稳定后,就把发展经济、收拢天下人心放在首位,采取一系列怀柔政策。随着三藩的平定、台湾的回归,李氏族人看到爱新觉罗氏的统治已经巩固,天下也日渐走向繁荣,远非明末腐朽的统治所能比。敌意逐渐淡化。到李氏家族的第24世逐步有人投入科考。李清之子李楠首先取得成功,中了举人、进士。

康熙二十三年九月,圣祖开始第一次南巡。当龙舟沿运河而下到达高邮湖时特登岸向东行十余里,接近兴化县境,询问百姓疾苦。这是高邮、兴化农民千百年来首次接触真龙天子。十一月,来到江宁(南京),祭奠明孝陵,题“治隆唐宋”石碑。北返途经曲阜时,人大成门,向孔子行九叩礼。到大成殿上瞻仰先师像,参观礼器,观览图书。来到孔林,在孔子墓前酹酒,题“万世师表”匾额。祭陵礼孔,意味着入主中原的满族统治者已接受了中国正统文化的同化,朝廷与汉人士族便有了文化共识。

康熙二十八年,圣祖第二次南巡,作为明室后裔的画家朱耷(石涛和尚)在扬州接驾,俯首称臣。康熙三十一年,已在朝廷担任左中允的李楠将密藏于家的李清遗著《南渡录》《三垣笔记》捐献给朝廷。作为回报,圣组将内廷所藏米元章书杜甫《水阁孤吟》诗赐赠给李氏家族。康熙三十五年,圣组又将御笔所临董其昌《梅花》诗赐赠李楠。

康熙三十八年(1699),圣祖第三次南巡。这时因李清夫人薛氏病故,李楠丁母忧居于兴化。他听到圣驾南下,赶至宿迁接驾。圣祖“飞舸召登御舟”,慰勉有加,御题“多识畜德”匾额表彰李清。因李清是全国明遗民的领袖,圣祖此额一题,全国遗民及其后裔对清廷的抵触隋绪全然冰释。

李楠为官勤谨,处事公正,敢于直言,逐步升迁为左都御史。福建徐氏被判凌迟处决,李楠提出十五点可疑之处,重新审理,终于使其昭雪。圣祖特赐“台阁风生”匾,悬于李楠的御史府第中。

康熙四十年(1701),圣祖为兴化李氏宗祠题匾:“师俭堂”。天下同姓未必全是一家,江淮一带各宗族均有“堂”名,以便宗亲相会。兴化李氏的祖先居于锡山、句容时本名师俭堂。在春芳告退休时,明穆宗为李氏宗祠题“贻安堂”匾额。从此,兴化李氏既称“师俭堂李氏”,又称“贻安堂李氏”。

康熙三十四年(1695),李、陆族人登上兴化城北的拱极台,遥望祖国北疆,缅怀先祖业绩,陆震赋《沁园春》一阕:

北城晚眺,时康熙乙亥,兀鲁特人寇,调寄沁园春

十月荒乡,海气增寒,晚眺层楼。飞西

风飒飒。千林木落,斜阳淡淡,万井烟浮。

侧帽微吟,凭栏北望,顿起边关万里愁。长

城下,怅笳声动地。兵气横秋。中朝羽檄如

流,早刻日移师出帝州。看前军夜渡,长河

滚滚,燕山暮宿,铁骑赳赳。我拟从戎伊吾

之北,博个人间万户侯。缘何是,却名争蜗

角,利觅蝇头?

这首词回顾400年历史,雄视5 000里河山,气势磅礴,慷慨悲凉,足见大家手笔。他们不再排满仇满,而把汉族、满族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看成一个整体。他要报效的,也是整个中华民族。他们已把满、汉视为一家,把国家认同置于民族认同之上。

康熙五十二年,李法之孙、李朱衣之子,28岁的李鱓(1688~1757)赶赴热河口外,向正在避暑的圣祖献诗献画,得圣祖激赏,交给大学士蒋廷锡重点培养,后拔为南书房行走。如果不是后来政治形势变化,李鱓很可能发挥更大才能。

孔尚任为写《桃花扇》到兴化采访,多方接触李氏族人。《湖海集》有七篇提到与李淦的交往。卷3《拱极台招宋既庭蒋玉澜柳长在李艾山(壶庵)即席分赋》记其在李家试演《桃花扇》事。又《将去昭阳留别朱鹤山李艾山李若金李汤孙》诗云:“碣石勋名多议论,香山耆旧好周旋。”“香山”代指北京。“香山耆旧”乃指明朝遗老。《和答李艾山》诗后有黄仙裳所加小注云:“壶庵病目辍读,弃笔砚久矣。先生至昭阳,始勉尔破戒,盖为悦已者容也。”可见当时壶庵道人虽双目失明,仍“破戒”为尚任讲述前朝遗事。尚任在《桃花扇凡例》中说:“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又在《与余澹心》中说:“每谒诸前辈长者,搜讨旧闻,用拓鄙识,实欲接踵先正,振起家学。”所云“确考时地”就是指在兴化李氏家族中调查。《桃花扇本末》记:“己卯(康熙三十八年)除夜,李木庵总宪遣使送岁金,即索《桃花扇》为围炉下酒之物。开岁灯节,已买优扮演员。其班名金斗,出之李相国湘北先生宅,名噪时流,唱《题画》一折,尤得神解也。”木庵即李楠,时任左都御史。除夕之夜送上岁金,可谓雪中送炭。这一年组成金斗班,首唱昆曲《桃花扇》。《桃花扇》一炮打响,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还引起圣祖注意。宫中派宦官找到孔尚任,向他索阅剧本。尚任手稿不在身边,情急之下,不得不向别人借了一部,在午夜送至内府。《桃花扇》所写明清易代鼎革事,乃当时最敏感的政治话题。但孔尚任巧妙避开汉满正偏之争,把着眼点放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上,把明遗民的思绪从亡国之痛、异族之恨转移到冷静思考上,使他们认识到明代之亡不在李闯作乱、满人之兴,而在于自身政治的腐朽。在这最敏感的问题上,皇室与李家、孔家形成了共识。他们对文化的认同、国家的认同,超越了种族的仇恨。

四、文字狱之灾与李氏家族之衰

康熙的怀柔本来是有限的,但已调动起汉人士族的积极性。雍正以降,这有限的怀柔又大大缩水,甚至走向反面。多起文字狱激化了种族之间的矛盾,打击了汉族士大夫,李氏家族便走向衰弱。

雍正七年,兴起清朝最大的文字狱——吕留良案。有人向朝廷举报,李辚《虬峰文集》中有“翘首等重明”诗句,意指等待恢复前明。于是,禁毁著述,开棺戮尸。

李辚(1634~1710)为兴化李氏第24世,与李楠平辈。字筒子,号西骏,岁贡生,兼通诗、词、曲、文、琴、棋、书、画,继承李清遗志钻研史学。著有《虬峰文集》20卷,集内收各种诗赋、乐府、史论、杂文,另有《犊鼻裤乐府》单行。居于扬州大东门,与“四僧”之一石涛游。临终前将石涛许多作品传给李鱓。扬州八怪多受石涛影响,人称“石涛开扬州”或“石涛开八怪”。李驎又与李沂、李国宋享誉曲坛,合称“三李”。死后葬于扬州南郊何家敦。禁书戮尸,对李氏家族带来极大的影响,产生严重后果。

据北京国家图书馆藏《乾隆五十三年三月十九日起居注》,乾隆修四库,寓修于禁,《四库撤毁书目》首列李清之书。高宗还下旨:“设其人尚在,必当立正刑诛,用彰宪典。今其身幸逃显戮,其所著书籍悖妄之处自应搜查销毁,以杜邪说而正人心。”他连乃祖康熙对李清的表彰也都忘了。盖棺本已定论,但还要再撤论。

李鱓博学多能,为政清简,才高招忌。诗歌直抒胸臆,幽默隽永。书法破帖追碑,大气磅礴。绘画纵横驰骋,多得天趣。他有“修齐治平”抱负而未得申展,画名盖过实才。他刻了一方闲章:“臣非老画师”。言下之意,希望朝廷让他伸展政治抱负。据浙江省博物馆藏《李解杂画册》‘之五载,乾隆四年(1739年),他画了一幅斗方,仅数穴白菜,上题:“能够闭门闲种菜,豫州才算大英雄。”他以自己之画菜,比刘备之种菜。同以菜掩英雄之志,刘备最终得天下三分,而李鲜只能终老画坛。

李解归里后在兴化升仙荡(今兴化市一中内)筑浮沤馆,与郑板桥之拥绿园、王国栋之秋吟阁比邻而居。三人皆有诗名,皆不同程度受到一柱楼诗案牵连。

据徐珂《清稗类钞·狱》,“一柱楼诗案”案主徐述夔(1701~1763)是兴化邻县东台拼茶场人,著述有《一柱楼编年诗》,云:“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又云:“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乾隆四十三年,有人上报朝廷。乾隆震怒,下旨:“‘壶儿’即‘胡儿’,含诽谤意。借‘朝夕’之‘朝’作‘朝代’之‘朝’,且不言‘到清都’而言‘去清都’,显有兴明朝去本朝之意。馀话亦多悖逆,实为罪大恶极。”其时述夔已死。于是,开棺戮尸,子孙亲朋多人及江苏藩司陶易等处斩,扬州知府、东台知县革职,株连数百人。李鱓的终生密友王国栋也株连入案,成为要犯。清人引用徐述夔评论王国栋的诗说:“海内诗人蔚起而扬之。”《清代禁毁书目》把《秋吟阁诗》5卷和《甲戍春吟》都列为“全毁书”。《秋吟阁诗》书目注道:“兴化王国栋著,有徐述夔弁语及为徐述夔题照诗。”该书已无只字存世,但从小注可以看出王国栋与徐述夔的亲密关系。《甲戍春吟》书目下注云:“王国栋等订。”甲戍乃乾隆十九年,该书很可能是乾隆十九年之春若干诗友酬唱的汇集。小注所云“等”字是否包括李鱓、板桥,是个谜。当时人引用徐述夔赞颂王国栋的话时,都说出自徐氏《王竹楼诗钞序》。竹楼即国栋。这些记载都向我们透露出李鱓、板桥同文字狱要犯徐、王二人非比寻常的关系。李鱓《浮沤馆集》今已不见,很可能因遭《秋吟阁诗》禁毁而失传。郑板桥之《诗抄》《词抄》《小唱》《家书》等皆其手书刊刻。“一柱楼诗案”后迅予铲板,从而躲过一劫,流传至今。今所知者,如:卷1第8页《七歌》“竹楼桐峰文字奇”原自注:“竹楼,王国栋。桐峰,顾于观。”后将“王国栋”三字铲去,“竹楼”下变成空白。卷2第56页《李鱓》诗之后,现标为第57页的《莲峰》诗之前,铲去2首。这些诗均在《绝句二十三首》大题之下。铲去2首,实存21首。所存首数与标题不合,以前人们熟视无睹。所铲两首诗的内容,我们现在已无从知晓,但可不可以进一步思考:王、李都是郑燮邻居,郑燮咏李鱓之后有没有可能再咏他的别一位邻居王国栋呢?卷2第65页版心加标“六十六”,以下紧接67页。本页《怀李三解》诗“草阁南津旧钓矶”句下空一行。下一首诗无标题(后来有的排印本以首句“秋荷”二字作题),末三字“后出奇”排到第69页上。这三字虽仍是“板桥体”,但在版面上略向左偏,有挖补痕迹。由此可以断定,此处铲版一页又一行;或《绝句二十三首》所铲2首占半页(即原57页前半页),此处铲半页一行,合为一页一行。耐人寻味的是,此处铲版又在咏李鱓诗之后。郑板桥吟咏“草阁南津”,怀念了李鱓,是否也怀念了王国栋呢?

李鱓以后直至清朝灭亡100余年,李氏家族鲜见政坛人物或文坛精英。可见文字狱人为激化国内民族矛盾,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李氏家族走向衰弱,大清国运也走向衰颓。

李氏家族500余年的发展,始终与朝廷有密切关联。在明朝,他们通过科举正道进人中枢,各显其能。鼎革之际,国内民族矛盾上升,朝廷提防他们,压迫他们,他们也不愿与朝廷合作。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调整,朝廷和士族都有了文化认同,并逐渐把国家认同置于民族认同之上,都认识到满人、汉人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都是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于是在康熙朝,李氏家族的精英得到一定程度的任用。雍乾闭关兴狱,国力虽由原来惯性向上发展到顶峰,但不可避免要向下滑坡。强调种族之分,必然埋没人才,分散国力。文化认同,乃是弘扬优秀文化之正道。国家认同,乃是凝聚各种力量的基石。

参考文献:

[1]陆震.沁园春枣园感旧呈李久庵先生[M]//拱极台志.兴化:李氏,未刊本,清代.

[2]萧一山.清代通史:卷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9:892.

[3]陆震.北城晚眺,时康熙乙亥兀鲁特人寇,调寄沁园春[M]//拱极台志.兴化:李氏,未刊本,清代.

推荐访问:认同 民族 国家 文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