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对微创手术治疗肝胆外科疾病的疗效进行研究。方法:将2017年7月-2018年11月某院收治的146例胆囊炎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根据所采取的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均为73例。参照组采取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则采取微创手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各项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均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胆外科疾病患者采取微创手术治疗,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微创;肝胆外科;开放手术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8-0-01
由于肝胆外科疾病机体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实行开放手术治疗中极易发生组织粘连情况,手术风险较大[1]。腹腔镜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微创治疗技术,具有疗效好、疼痛轻、损伤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治疗中。本文对2017年7月-2018年11月某院收治的146例胆囊炎患者采取微创手术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7年7月-2018年11月某院收治的146例胆囊炎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其中83例为女性、63例为男性;最大年龄67岁,最小年龄19岁,平均年龄(42.57±2.61)岁;其中33例为胆囊息肉、27例为慢性萎缩性胆囊炎、86例为胆囊多发性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根据所采取的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均为73例。所有患者均是自愿参与本次调查研究。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术前一天叮嘱患者停止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完善两组患者常规检测,如血液检测、胸片检查、肝肾功能、心电图、尿常规等,做好肚脐、皮肤消毒。做好影像学检测,确定是否存在结石、结石大小、部位、胆囊壁厚及大小等[2]。参照组采取开放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气管内插管静脉全麻,再斜切开右肋缘下及右上腹经腹直肌部位,以顺行或顺逆的方式将胆囊切除。
研究组则采取微创手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先让患者保持仰卧位,即头高脚低位。给予气管内插管静脉全麻,将某种特制导管插入腹膜腔,切开脐周,将气腹针插入切口内,并将2-5LCO2注入其中,使之产生一定压力,便于进行手术治疗。再将腹部切开4个小洞,对胆囊三解区结构进行解剖处理,将胆囊动脉和胆囊管夹闭、离断,并将整个胆囊切除[2]。倘若胆囊张力过高、胆囊壁过厚,抓钳牵引难度大,应先降低胆囊压。倘若胆囊体积太大,应先将胆囊移至腹壁穿刺口,将胆囊切开,将结石取出,或用吸引器将胆汁吸除,在腹腔镜下将塌陷的胆囊取出[3]。倘若胆囊三角位置粘连严重,无法解剖,可能伴有急性炎症或肝硬化,建议采取胆囊逆行切除术。术后对两组患者做好抗感染防治。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选用软件SPSS20.0处理所得数据,以()代表计量资料,用t进行检验;以%代表计数资料,用进行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参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与研究组相比,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参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胆囊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肝胆外科疾病,具有突发性特点,且患者多伴有腹部绞痛症状,手术治疗是目前临床上的主要治疗手段,以往临床上主要是采取开放手术治疗方式,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不易恢复且易发生术后并发症,如腹胀、呕吐、切口瘘等。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技术也日趋成熟。腹腔镜技术属于一种微创技术,其主要是将摄像镜头插入小切口内,将腹腔内各种脏器图像清晰展现出来,便于医生借助仪器在体外完成手术,加之镜头可探及腔穴内部,可大大拓展医生的可操作范围。采取微创技术进行肝胆外科疾病治疗,无法切开腹腔,整个手术均在密闭的腹腔内进行,可大大降低外科医源性损伤风险及术后机体内环境紊乱风险,而且切口小,可有效降低术后感染风险,便于患者恢复[4]。
本次研究也证实了这些,研究组的各项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
综上所述,微创手术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肝胆外科疾病治疗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邓杰.微创手术治疗肝胆外科疾病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24):109-110.
熊迎春.损伤控制手术在肝胆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29):4102-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