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有限的条件下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学有所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特点,是每位教师都所要面临的问题。而在新形势下,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改革声乐课教学,使其能适应新标准的要求,在充分利用有限教学资源的情况下,提高教学效率并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良好声乐教育综合素质的学生。“合唱”是多声部之间合作统一的声乐艺术,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用合唱进行美育,合唱艺术已成为一个国家的音乐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就其本身的特点来看:音量变化大;音色变化多;音域宽阔;气息绵长,它不仅能够表现完整的和声及多声部复调等音乐作品,而且表现力极为丰富。“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广泛运用在宗教合唱,歌剧等形式当中。本文首先分析了声乐小组课与“合唱”的相关概念,然后对声乐小组课中“合唱”形式运用的优点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声乐小组课中“合唱”形式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声乐小组课;“合唱”;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声乐小组课的概念
所谓声乐小组课,就是一位教师在同一时间内教授一组学生的声乐形式,属于声乐基础课的范畴,是在个别课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主要是针对声乐共性的训练和歌曲的处理,小组课不但保留了专业声乐教学的专业性特点,又体现了音乐学的师范性特征,也是培养学生声乐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组课形式最突出就是在较少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避免了个别课上讲授的声乐理论重复而浪费资源,在小组课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更贴近声乐教师,教师的范唱、演示、指导能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可以互相听、互相看。
二、声乐小组课中“合唱”形式运用的优点
近些年来,以合唱为主的小组课的授课形式已被普遍应用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一授课形式的优越性也被越来越多的声乐教育工作者认同,并开始应用于声乐表演专业的课堂教学。这对于长期以来声乐“个别课”的“独唱”教学模式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它不但丰富了我们的声乐教学形式和内容,也增加了声乐表演形式的可看性。
其优势突出表现在:
(一)填补声乐教学中演唱形式的空白
声乐的演唱形式是多样的,但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声乐课堂上却只有“独唱”这一形式,“合唱”则通过声乐小组课的授课方式,几人或十几人一组的课堂训练来编排重唱、表演唱等一些多人的演唱形式,使我们的声乐表演教学不再“单一”。
(二)有利于及时发现歌唱方法的错误
在课堂上,通过多声部的演唱,演唱的歌声传到老师与每位学生,老师与学生马上就可以辨认出声音存在问题,呼吸也能马上一目了然地表现出来,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也能很快听出自己与其他同学声音的差别,并且会有意识地让自己的声音往和谐的声音方向靠近,同时去除了糟糠,声音本身的美秒便是自然和谐,例如在平常的声乐训练中,学生对自己本人的发声听觉经常会出现误差。自己觉得很圆润、明亮的声音却总是被教师指为是很刺耳、暗闷的声音。
我们通过这种声部之间的训练,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发现自己声音的缺陷,存在的问题,然后在老师同学的指导下改正过来,所以这种声部之间的和谐传达出来的才是最自然的,学生则更容易体会。
(三)丰富了教学与考试的模式
1.教学模式多样化
在小组声乐课中引入合唱的训练,丰富了教学的多样化模式,改变了单一的大齐唱模式,教学中可以灵活多变,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组合,使音色丰富并富于变化,课上气氛热烈,唱错、唱跑调常引来善意的哄堂大笑,学生们全情关注课堂效率极高,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不同的程度布置一些世界经典的重唱曲目作为课外作业,(如霍夫曼故事里的船歌、费加罗婚礼中的晚风颂等)在学校的一些歌唱比赛中,这种高大上的组合备受本专业以及其他专业学生们的欢迎。
2.考试的形式多样化
在期末考试中采取独唱与重唱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考查。改變过去独唱的单一考试形式,加入重唱内容。学生们自由组合进行重唱或不合唱表演。考试还要对服装做出相应的要求(服装在声乐演唱中非常重要,演唱者的着装必须和演唱内容吻合,重唱时更要符合角色需要,国外很多国家里剧院对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着装都是有要求的,我们国家对此也已经开始重视,但目前结果还不是特别令人满意,艺术应该在艺术工作者或学生这里首先得到重视),考试既严肃认真又体现出高雅艺术性的特点,使每个同学都精心准备并珍惜表演的机会,同学们在考试中互相当观众,互相观摩、学习,考试后教师逐一给出意见和建议。
三、声乐小组课中“合唱”形式的运用策略
(一)利用合唱歌曲训练学生的音准、节奏
“跑调”是教学中会经常遇到的现象。有一种属于假性音盲,是由于演唱者的唱和听存在一定的差距而造成的,通过训练是可以改正的。在歌曲演唱训练中,听和唱的有机结合是尤为重要的。一些音准不好的学生很多情况是只唱不听,在合唱歌曲训练中要求学生不仅会唱还要会听。唱包括不仅会唱自己的声部、还要熟悉其它的声部,在唱自身声部的同时,还要仔细听辨出其它声部的旋律,音乐走向。因此在课堂教学发声训练环节中就加入了三度、五度的音程还有三和旋连接等合唱发声的训练形式,强化学生对声部的认识,感受音乐内在的和声走向从而培养学生听和唱的能力,提高了整体素质。
《纺织姑娘》是一首经典的俄罗斯民歌,歌曲旋律优美流畅,节奏轻盈,生动地描绘了纺织姑娘迷人的形象。全曲两个声部从头到尾采用了三度叠置的平行进行,形成极其柔和的和声效果与声部色彩,很适合初级的合唱训练。在大一的声乐小组课上学习这首歌,每个同学都要学会演唱高、低两个不同声部,最初的训练过程中,分组是随机的,而且高、低声部是可以互换的,旨在让小组里的每个同学对两个声部都熟悉掌握,经过反复训练,在解决了共性的和个别的技巧等问题之后,再来通过音色音域来固定高低声部成员,最后进行歌曲的处理,二度创作。通过这种训练,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合唱知识和技巧,而且以独唱的形式演唱歌曲时(例如独唱纺织姑娘),声音、情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利用合唱歌曲训练学生的共鸣、音色、强弱
“白声”也是学生特别是刚入学的大一的学生们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里,学生很难克服白声。在小组声乐课中尤其是加入优美的合唱歌曲时,使学生听辨并体会到混声、泛音、共鸣以及音色的明暗、音量的强弱对比。给学生现场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使学生很快意识到白声与混声的区别,音乐的审美得到提高。进而在独唱时,使学生对声音有整体的概念,学会使用不同的共鸣腔体,利用音色的变化丰富音乐的色彩。教学中体会到,想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首先要提高学生听辨能力,也就是声音的审美能力,然后他(她)才能主动地去寻找去发现自身这件乐器中最美妙的声音。这也是艺术欣赏对学习艺术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外作业中也多要求学生去欣赏一些经典的作品(独唱、合唱),使学生的思想意识走在自己声音的前面,这对教学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声乐学习有着特殊性,它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听辨、模仿、感受,这些环节在声乐学习中非常重要,帕瓦罗蒂的前辈意大利的男高音歌唱家科莱里就是通过唱片对前人不断地学习模仿研究,最终成为世界伟大的歌唱家。他那恢弘的气势,嘹亮的高音,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内心情感的巨大冲击。不仅是美声唱法,其他唱法也一样,比如像通俗演唱,那英老师从艺至今仍然受到大众喜爱,但她当年的学习也是不易的(上個世纪80年代大陆对通俗歌曲刚刚消除偏见,我们沈阳音乐学院的通俗系也是从90年代初才开始创建的),她模仿的对象是台湾艺人苏芮。苏芮演唱的《酒干倘卖无》、《是否》、《奉献》、《牵手》脍炙人口,她们的音色比较接近,都有一点点暗哑,情感细腻给人以温暖的感受。
(三)利用合唱歌曲训练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乐感”对歌唱非常的重要,同样的一首歌不同的人来演唱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歌剧女神“卡拉斯”的嗓音并不完美,但她独特的音乐表现力使她成为不可复制的神话,当年为了现场观看她的演出,欧洲的歌迷们不惜露宿在售票处门外。而表现力的缺乏却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现象,不论中、外歌曲,也不论什么体裁,再好的音乐再好的嗓音没有了音乐表现力,缺乏二度创作的作品也终将平淡无奇。“合唱”是群体的艺术,需要各个声部的密切配合,每个成员都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需自身不断地去调整去配合以达到整体的完美。通过小组课中合唱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歌曲演唱的必要手段,在演唱中意识到歌唱是整体的艺术,演唱者需要调动整个身心来演奏自身独一无二的乐器,歌唱中不仅包括声音的运用、音色的变换、节奏的把握、气息的调节,还要注重歌曲的发展,情绪的处理,情境的构建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好的独唱演员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好的合唱演员。对学生来说,合唱的训练又有益于声乐演唱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歌曲表现力的提高。当学生独唱时,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没有掌握足够的技巧,不知道如何能更好地表现音乐,还有一部分学生出于害羞,不好意思去大胆地表达内心的情感。通过小组课中合唱的训练让学生明白演唱技巧与艺术表现的关系——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任何艺术表达形式最终都传递出情感。积极地参与到合唱中来,以整体的形式出现并忘我的演唱,打破心里的禁锢,拓展艺术视野,乃至于团体协作……总之使学生短时间内整体音乐素质提高,效果很显著。
四、结语
2011年国家教育部首次强调了音乐学科的实践性,指出音乐课程中的多领域教学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以实施并完善。因此在我院声乐课教学改革过程中与教研室同事一起,在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经验前提下尝试在声乐小组课中引入部分合唱内容,力图把独唱和重唱的优势发挥出来,并以此促进学生整体音乐素质的提高,这是我们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必主,张晓钟.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教育论丛,2004(04):51-54,58.
[2]王延安.高师声乐教学小组课分声部训练与合唱训练相结合的探索与研究[J].音乐创作,2014(01):190-191.
[3]区洁.“新体系”下高师音乐教育声乐重唱实验课程探索[J].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01):108-112.
[4]李俊.斯氏体系应用于高校声乐专业课中的教学设计[J].艺海,2014(08):156-158.
[5]李朝阳.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艺术科技,2014(06):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