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甘肃省的西南部,该地区生活的主要为讲安多方言的藏族,信奉藏传佛教。根据音乐的传承体系和社会功能,甘肃甘南地区的藏族音乐可以分为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两大类。本文搜集了近些年关于甘肃甘南安多藏区的仪式音乐资料进行了搜集、整理,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甘南藏族;仪式音乐;研究综述;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甘肃省西南部,青藏高原東北边缘,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接壤处,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是内地通往藏区的枢纽和桥梁,史称“汉藏走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清以来,随着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之一—拉卜楞寺的崛起,甘南的拉卜楞地区便成为近代安多藏区的政治、宗教、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在当代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生态环境功能和价值。[1]甘南藏族自治州作为藏族聚居地,既有藏民族文化、风俗的共同点,又有地域、自然、歷史、发展的不同点。[2]因此对于甘肃甘南藏族的仪式音乐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一、甘南藏族宗教仪式音乐研究综述
人类社会整合的实现,取决于社会成员对某些目标和终极价值的遵从程度。宗教能够将这些共同的终极目标和价值与“神的世界”联系起来,通过对神的世界的崇拜以及相应的超自然命令的接受,引导社会成员遵守共同的目标和价值。在大多数民族及其文化中,宗教信仰仪式总是和音乐活动结合在一起。
在西北民族大学严永孝《甘南藏区藏传佛教的寺院文化研究》中介绍了宗教仪式音乐的种类,甘南州藏传佛教的音乐艺术种类很多,包括法乐队音乐(仪仗队音乐)、诵经音乐、藏戏音乐、法舞音乐、壁画、唐卡中的音乐等等,其主要用途是寺院里举行重大的活动时演奏的。各个派别的藏传佛教音乐艺术最初是从西藏一带传进同时又吸收了甘南地区藏民们的民间音乐艺术,在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僧人们的努力和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甘南藏传佛教音乐。它同时又融合了本教的某来宗教仪式和特点。佛殿音乐,藏语里叫做“道得儿”。即是“乐队”之意。鉴于其独特的风格,故以其组织称其为“佛殿音乐”;以其所演奏的音乐内容,称其为“佛殿音乐”。最具规模的道得儿乐队是拉卜楞寺院的,它是属嘉木样活佛个人的仪仗队,不参与其他宗教音乐的演奏,所以也叫“嘉木样乐队”或“嘉木样礼仪乐队”[3]。
在兰州大学康丽雯的《拉卜楞地区藏族音乐传播考察》中写到法舞“羌姆”是拉卜楞寺宗教活动中的一种仪式音乐,其宗教意义在于祭祀神灵,驱邪攘灾,兼有宣传宗教教义劝诫人们行善积德的作用。
在拉卜楞藏族音乐的传播发展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乐谱是拉卜楞寺佛殿音乐
“道得尔”使用的藏文工尺谱。“道得尔”曲调以民族调式的徵调式为主,也有宫、商和清角调式,旋律进行比较平稳,节奏普遍缓慢悠长,善于表现明朗欢乐的情绪。演奏该音乐的宫廷礼仪乐队,专门在各类重要佛事活动,以及迎接嘉木样活佛的仪式上进行演奏。[4]本文记录了仪式活动流程,详细介绍了宗教仪式音乐的内容以及活动流程,很清楚的了解到这些音乐的形态和内容。本文相比其他文章更具详尽,为后人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意义。
何晶勃在《拉卜楞的歌与舞》中介绍了:“嘛呢”,亦称“六字真一言歌”,是藏传佛教信徒们经常吟唱的一种表达他们对神灵的虔敬、对幸福的祈祷和对亡灵的超度的歌曲,可以理解为祈祷歌。“嘛呢”有独唱、轮唱、合唱等形式,也有些“嘛呢”采用朗诵性的音调。
“羌姆”泛指寺院法会期间举行的以宣传佛法、酬神驱邪、祈福攘灾为目的的宗教舞蹈,也称“法舞”、“神舞”或“金刚驱魔神舞”。[5]
二、甘南藏族生活中的仪式音乐
何晶勃在《拉卜楞的歌与舞》中写到:‘拉卜楞歌谣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它萌发之时起就拥有极其广阔的传播天地,从农、牧、猎体力劳作到婚庆、年节等诸种礼俗;从山乡田野到城镇舞台,都有它的传播场所。
拉卜楞地区流传着诸多歌谣形式,主要包括“勒” “拉伊,“嘛呢,“栋令,“西贝勒,和“阿祖杰阿也’等,这些歌谣以歌唱形式为主,基本上没有舞蹈动作。其中提到有关仪式音乐的内容:“勒”大约是一种伴随民间生活仪式和祀典仪式的歌谣形式,在新年、香浪节、婚礼、新房落成典礼、“上头”等仪式或礼仪活动中吟诵歌唱,是一整套程式化的组歌,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仪式歌。“勒”是拉卜楞人最常见的歌唱形式,男女老少几乎都能咏唱。据艺人道尔吉介绍,拉卜楞地区的“勒”由8个独立的篇章组成,每一个篇章的歌曲有自己的主题,每一个篇章也可在特定的场合单独演唱,或根据情境的需要选取。
“拉伊”,意为情歌,是年轻人进行社交活动、结识异性朋友、寻找恋爱对象、选择终身伴侣,谈情说爱时唱的爱情歌曲。唱“拉伊”的场合是有严格禁忌的,不能在长辈、亲属的面前唱,只能在没有亲戚关系的同辈男女之间进行,“拉伊”中的一些词句,’不能出现在庄严的仪式歌“勒”中,甚至“拉伊”一词,一般也不在大庭广众之下提及。据艺人道尔吉介绍:拉卜楞地区的“拉伊”和“勒”一样,也是程式化的组歌,一般分为六个篇章,每个篇章有自己的主题(6个篇章分别是“古组巴”、“如乎坦巴”、如乎占巴”、“如乎格巴”、“协热巴”、“待冒希”)。
拉卜楞地区将劳动歌称为“阿祖杰阿也”,在藏族民间,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歌能解除日常劳作的疲劳与寂寞”、“一唱起歌来,干活就不觉劳累”等俗语。可以说,在藏族人农耕、放牧、建房等场合,你都能听到诸如耕地歌、打垛歌、碾场歌、割用歌、放羊歌、剪羊毛歌、褂毡歌、打酥油歌、背土石歌、打夯歌等歌曲。
“卓”在拉卜楞地区也称为“夏卜卓”,是指以舞为主,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一般在新年“洛萨尔”、香浪节、新房落成、婚礼上跳,亲戚朋友聚到一起,高兴时也跳。
拉萨的传统“噶尔”乐舞是由器乐合奏、歌曲演唱和舞蹈表演三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表演由声乐、器乐、舞蹈等三种要素构成,主要用于伴宴及娱乐活动。拉卜楞地区的“噶尔”究竟源于何时无从考证。在拉卜楞地区“噶尔”也被称为“则柔”,一般均在年节、喜庆或亲友欢聚时表演。[6]这篇文章很详细的介绍了关于拉卜楞地区藏族的民间生活仪式音乐,每一种类的仪式音乐都作了细致地描述,让人很清晰地了解到它的仪式音乐的形态和内容。
在康丽雯的《拉卜楞地区藏族音乐传播考察》中提到关于民间仪式音乐的:不论是割青稞、打青稞,还是打夯、打墙,或者是撰毡、打酥油,人们一边即兴唱着生动嘹亮、节奏明快、类似号令的歌曲,一边按劳动的节奏踏着轻快的舞步,把冗长而单调的劳动变成趣味盎然的群体性歌舞活动。[7]该文只是简单介绍了拉卜楞地区藏区有劳动歌以及集体活动歌曲,指出歌曲与集体活动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并没有介绍有哪些具体的音乐。
三、总结
仪式音乐研究作为一种仪式学和民族音乐学的交叉学科,拓展了我国传统音乐研究的新视野、新思路。从上述这些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对甘南藏族仪式音乐的研究有了初步的进展,文章不多,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这些文章和著作主要讲述的是藏族部落文化,少数文章讲述歌与舞,而这类文章只是讲述到仪式音乐,并没有专门类别出仪式音乐,所以对于甘南藏族的仪式音乐研究还需类别化和详细化。在实地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展开对甘南藏族仪式系统研究,为我国仪式音乐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成果,也为我国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注释:
[1]李景铭 切排 甘南藏族部落特点及其现代化转型研究 中国藏学 2005
[2]安玉源 传统聚落的演变·聚落传统的传承 ——甘南藏族聚落研究 清华大学学位论文 2004
[3]严永孝《甘南藏区藏传佛教的寺院文化研究》西北民族大学 2007年5月1日
[4]康丽雯《拉卜楞地区藏族音乐传播考察》兰州大学 2014年6月
[5]何晶勃《拉卜楞的歌与舞》兰州大学 2010年4月
[6]何晶勃《拉卜楞的歌与舞》兰州大学2010年4月
[7]康丽雯《拉卜楞地区藏族音乐传播考察》兰州大学 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