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民歌源远流长,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蓬莱民歌中的渔民号子及烧纸调等以其独有的形式,展现了民歌在人们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重要性。重审历史,可以发现,蓬莱传统民歌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仍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民歌;种类;特征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蓬莱民歌大多是即兴演唱,一般不需要伴奏乐器。种类主要有号子、风俗歌“烧纸调”、小调、秧歌、儿歌,其中蓬莱渔民号子和风俗歌“烧纸调”最为突出。鉴于小调和秧歌这两种民歌的形式在蓬莱地区流传的数量不是很广泛,所以在本文着重介绍渔民号子和风俗歌“烧纸调”,并对小调和秧歌进行简单介绍。
一、蓬莱渔民号子及其功用特征
号子是渔民在海上作业时根据劳作的需要创作并演唱的,是直接与劳动的强度、情绪、步伐和节奏密切结合的民间歌曲。它产生于体力劳动过程之中,直接为生产劳动服务。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音乐性格粗狂豪迈而坚定有力,真实而朴素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在民间歌曲中,劳动号子是民歌音调的最早的根源和基础。鲁迅先生在《门外话谈》一文中指出:“我们的祖先是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字;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这里所说的“杭育杭育派”的创作,就是最早的劳动号子,也是人类社会中音乐艺术的最初萌芽。古书中记载,早在公元前634年,就有“板筑役夫,歌以映杵”的情况,说明至少在2600多年前,当古代劳动人民手执长杵筑台造墙时,便唱起劳动号子来协调动作。
號子一般产生在动作比较单一而超负荷的劳动中,从事这种体力劳动的人们最容易产生疲劳感和枯燥感,大大降低劳动效率,而劳动号子则能引起劳动者的兴趣,减轻劳动者的负担,起到鼓舞劳动情绪和调剂精神的作用。
另一方面,它能统一节奏,使劳动者步伐一致,动作协调,因此,有人把号子比作“艺术化的号令”。
(一)蓬莱号子的基本特征
号子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一领众和、齐唱等多种,以“一领众和”最为常见。这是因为,在集体性的劳作过程中,为协调动作、统一步伐,必须得有一个指挥者。由于号子有着指挥劳作、组织协调劳动的实用性功用,所以说劳动的指挥者往往就是号子的领唱者。
号子的传唱区域有很大的局限性,地区的局限性较小。所以号子的流传特点也不同于其它民间歌曲。号子产生于劳动并服务于劳动,不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是不会唱出号子的气魄来的,不同类别的号子体现了不同的工种。
(二)蓬莱渔民号子的分类
传统的号子种类繁多,非常丰富。正如俄国哲学家普列汉诺夫在他的著作《论艺术》中写道:“在原始部落那里,每种劳动有自己的歌,歌的拍子总是十分精确地适应于这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动作的节奏。
多种多样的劳动方式,产生不同种类的劳动号子,他们按不同工种可分为主要的以下几类:搬运、工程、农事、作坊、行船、捕鱼。在本文中将着重介绍蓬莱渔民(捕鱼)号子。
捕鱼号子是指渔民们在从事拉网、起帆、摇橹、装舱等劳动时常用的号子。例如,我国沿海地区的蓬莱渔民号子是久负盛名的,并且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适应各种劳动的曲目。这些构成整套的渔民号子,具有丰富的音调、复杂的节奏变化和多声部的音乐织体。
(三)蓬莱渔民号子的功用特征
渔民号子对于人民的生活和劳动所具有的意义,下面就从实用性和表现性两个方面来简要分析一下。
1.实用性功用意义
所谓实用性功用意义是指号子对一定生产劳动具有某种实际使用的(技术性的)价值。主要是:
(1)鼓舞斗志,调节精神。
劳动号子一般都产生在体力负荷较重、动作较单调的持续劳动中,这时候唱起劳动号子就起到了提高大脑皮层的应有技能、驱除疲劳、鼓舞斗志、振奋精神的作用。此外,号子的节奏一般与劳动过程中的脚步、节奏相一致,并且还能调节劳动者的呼吸运动,使人们干起活来轻松愉快。
(2)组织劳动、指挥劳动
在人数众多、需要相互协作的集体劳动中,号子成为一种命令,指挥大家统一步伐、统一节奏、协调动作、提高生产劳动的效率。所以说,在所有的民歌当中,号子与人们的劳动实践结合最为紧密,几乎成为一定生产劳动的方式中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就是号子实用性功用意义所在。
2.表现性功能意义
所谓表现性功能意义,是指号子对劳动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价值。号子进行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是:
在历史的进程中,在沉重艰难的劳动中,劳动人民展现了战胜大自然的巨大力量和智慧,因而充满了自信心和自豪感,号子就是以高亢粗犷、豪迈的音乐表现力,真实而朴素地表达了劳动者对生活的乐观豁达、敢爱敢恨的精神风貌,也正是这种精神的鼓舞,给予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勇气和力量。
号子的表现性和实用性既相互统一和依存又相互制约和排斥。也就是说当劳动强度大的时候,实用性功能要求就高,表现性功能就减弱。所以号子的音乐特点几乎是相同音型不断地重复和反复,这就要求每个人精神要非常集中,不能有丝毫差错,所以无更多的精力去考虑艺术表现的问题,当劳动强度减弱,号子的实用性功用降低时,表现性功用要求就提高了,音乐形式也就丰富了。
总之,实用性是表现性的基础,表现性不仅使号子离开了单纯技术性阶段进入艺术的领域,还积极能动地加强了号子的实用性功能。这两种功用的紧密结合,是号子这种音乐体裁的基本特点之一。
二、风俗歌“烧纸调”及其功用特征
(一)风俗歌“烧纸调”的基本特征
中国民歌体裁的一种,亦称“风习歌”“习俗歌”。由传统习惯支配,在相沿积久的特定风俗活动中传唱,并直接反映该风俗活动基本内容和特征的一类民间歌曲。在中国各地区,各民族都普遍流传各具地域特色的风俗歌。例如山东民间的风俗性活动丰富多彩,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音乐性格优美动听,朴实地表现着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宗教信仰。
风俗歌烧纸调大都有固定的程序和仪式。经常根据传统风俗的特点,形成整套的联曲体。演唱形式主要有独唱以及领合相结合的形式。其中,领、合相结合的形式是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主要是在群众性场合演唱。一般由三人演唱,一人主唱、两人帮腔,每人手持单皮鼓,边唱边舞。演唱内容大都是民间故事,如《劈山救母》、《休丁香》、《闯山关》等。风俗和也是有独特的流传特点,但传唱者的局限性很大,由于它的民间乡土性,广泛流行于民间,主要是在节日和民间风俗活动中祭神、敬神时表演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
(二)风俗歌“烧纸调”的分类
传统的风俗歌的种类多种多样,非常丰富。流传在中国各地区、各民族中的风俗歌,可划分为季节性风俗歌和非季节性风俗歌两类。
1.季节性风俗歌
在特定的传统节日、时令风俗活动时演唱,如在春节时传唱的“过年调”“正月十五闹元宵”“二月二龙抬头”等。
2.非季节性风俗歌
不受季节、时令限制,在婚姻、祭祀、礼仪等特定风俗活动中传唱的民歌。各地区、各民族普遍流传的例如婚嫁歌,主要包括“婚礼歌”“哭嫁歌”“伴嫁歌”“贺新郎歌”“喜歌”等;礼仪歌,主要包括“古歌”“酒歌”“孝歌”“宴席曲”等;祭祀歌,主要包括“巫歌”“神歌”及“祭祖歌”等,例如蓬莱的风俗歌烧纸调是最具典型的祭祀歌。
(三)风俗歌“烧纸调”的功用特征
“烧纸调”对于劳动人民的生活所具有的意义,可以从实用性功用和表现性功用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风俗歌“烧纸调”的产生和传唱場合来看,已不受劳动条件的限制,基本脱离实用性功用的制约而进入独立的艺术表现领域。
当然,某些风俗歌仍有着较多的实用性功用,例如嫁歌、宗教仪式歌曲等,它们在一定的生活、风俗场合中具有实用的价值。此时,音乐表现多少受到实用条件的限制。
三、蓬莱地区其它民歌简介
(一)小调
小调是指产生在群众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流传最为广泛和普遍,在曲式结构上也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富有乡土气息。小调在蓬莱民歌中数量虽小,但通过这些小调,可以看到蓬莱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例如《有朝一日八路到》和《有个大姐本姓黄》等。除了劳动号子和山歌外,各种日常歌唱的小型民歌,都属小调。可以说,山歌就是“山野之歌”,小调就是“里巷之曲”。
小调的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至于各种重大的政治与社会事件,小至于日常生活中的游戏和风格活动,包罗极广。
(二)秧歌
秧歌是群众自娱自乐的歌舞形式,每逢年节、蓬莱有闹秧歌的传统,各地的秧歌五彩缤纷、千姿百态、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他们走乡串镇交流演出,庆贺一年的丰收,增进乡里邻里的友谊。春节和元宵节是山东各地秧歌做活跃的时节,秧歌体主要是指在曲子中间和结尾加锣鼓点的秧歌调和花鼓调。曲体和小调有共同之处。但由于在乐句之间插上锣鼓,不论在风格和结构上都形成自己的特点,例如蓬莱的《正月里来》《小秧歌》等。
综上所述,蓬莱传统民歌的绝大部分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覆盖生活的不同层面,民歌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由于真实地反映了一定的历史阶段中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生动地表现了人民的爱憎、悲欢、苦乐,紧密地伴随着人民的生活和劳作,使之成为人民生活劳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才能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蓬莱传统民歌是我国灿烂文化中富有历史和民族民间学术文化研究价值的宝贵遗产。
参考文献
[1]宋大能.民间歌曲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79(21).
[2]高承.事物纪原[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