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介绍了中华倒刺鲃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繁殖与生长等生物学习性,并对其良好的养殖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中华倒刺鲃;生物学特性;养殖前景
中图分类号 S965.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6-0250-01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ber)属淡水温水性鱼类,在鱼类学上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俗名青波、青板、乌鳞等,其肉嫩味美、营养丰富、繁殖力高、抗病力强、经济价值高,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上游的干支流流域水体中,是主要的经济鱼类之一。该鱼体个体大,生长快,食性杂,饲养饵料来源广,适合于池塘、湖泊、水库集约化养殖。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水体污染严重,野生资源日益枯竭,加上亲鱼及苗种稀少,故现只在重庆及四川部分地区养殖。为将中华倒刺鲃的养殖推广开来,本文将其生物学特性及养殖前景介绍如下,供广大养殖专业人士参考。
1中华倒刺鲃的生物学特性
1.1形态特征
中华倒刺鲃体为长形,略高,稍侧扁;体背中青黑色,腹部灰白色,体侧鳞片有明显黑色边缘,各鳞条青灰色,后缘为黑色;头较小,锥形,口亚下位,马蹄形,口角延伸至鼻孔后缘下方。唇薄,在口角处相连,唇后沟不相通。须2对,颌须长,吻须短。鳞片较大,侧线完全,前段略下弯开径直伸入尾鳍基部中央。背鳍与臀鳍基部有鳞鞘,腹鳞基部外侧有一狭长的腋鳞。背鳍不分枝,鳞条为强大硬棘,其后缘有锯齿,起点处向前伸1根平卧倒刺埋于皮内。
1.2生活习性
中华倒刺鲃主要生活在水流较急且底多乱石的江河中,常喜欢成群栖息于底层水流中,属底栖鱼类。每年11月下旬进入长江干流的湾沱中越冬,成群栖于底部的岩洞、石穴、乱石等处,摄食周围的饵料和沉入水底的菜叶、谷物等。2月底或3月初进入长江干流或上游,溯河觅食、肥育、繁殖。日间在深水处活动,夜间游到乱石浅滩和近岸索饵。
中华倒刺鲃属广温性鱼类,适应温度范围为0~36℃,最适摄食生长温度20~28℃。水温低于10℃或高于30℃时,其表现为食欲减弱,水温超过34℃时基本停食。
中华倒刺鲃属杂食性鱼类,在冬季和繁殖期间也摄食。在天然水体里主要食物为高等植物碎屑、丛生藻类、水生昆虫、淡水壳菜等;池塘饲养的鱼以人工配合饵料及各种菜叶为主,同时还摄食池塘中的天然饵料,如藻类、水生昆虫、软体动物等。
1.3繁殖及生长
中华倒刺鲃4龄雌鱼部分达性成熟,5龄雌鱼全部成熟。雄鱼大多3龄性腺发育成熟,4龄鱼全部成熟。亲鱼一般于4~6月在石质或沙质河床的流水处产卵,但是繁殖期常随江河不同或同一江河的不同江段而有所差异。繁殖水温20.0~28.5℃,适宜流速为0.6~0.8m/s,水温在19.5~23.0℃时孵化出膜时间为48~55h,在24~27℃时孵化出膜时间为39~46h,最佳产卵水温为22~26℃。中华倒刺鲃生长迅速,体型较大,在4龄以前生长较快,在5龄以后生长较慢,最大个体可达25kg左右。
2中华倒刺鲃养殖的良好前景
(1)肌肉营养价值高。据谢巧雄等(2004)报道:中华倒刺鲃蛋白质含量在15.41%,高于鲫鱼和黄颡鱼,与草鱼和鳙鱼基本相近;脂肪2.12%,高于鲫鱼、草鱼、鳙鱼、黄颡鱼,低于斑点叉尾鮰;肌肉含水量是79.93%,EPA和DHA含量远高于同属鲤科鱼类,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16种氨基酸总量为15.35%,4种鲜味氨基酸为6.07%,决定了中华倒刺鲃具有较高鲜度,适宜多种烹调方法。故有一定的开发研究价值。
(2)养殖周期适宜。中华倒刺鲃1~2龄是生长的盛期,3龄后进入生长缓慢期,适宜进行人工箱养。一般情况下,在鱼苗池中培养到3.4~4.0cm时即可分塘,放入大池进一步培育大规格鱼种,经4~5个月的培育即可转入成鱼养殖塘。大规格鱼种(50~100g)在池塘中经8~10个月的养殖即可达到上市规格(500~1 000g)。
(3)饵料多样,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中华倒刺鲃为杂食性鱼类,既能摄食浮游生物,又能刮食附生藻类,以及底栖生物、丝状藻类、浮萍、蔬菜叶、水生昆虫、软体动物等,同时还能摄食人工配合饵料,成本较低。
(4)抗病力强。目前养殖中病害较少,苗种阶段主要是车轮虫病及竖鳞病;成鱼主要遭受烂鳃病和不同养殖水体中的寄生虫侵害。中华倒刺鲃来自长江水体捕捞和人工繁殖的鱼苗种体质一般较健壮,只要使其在生产过程中动作轻快,防止鳞片脱落,尽量避免个体大小差异,养殖中控制水质,定量进行水体消毒,注意防止外来病虫害及内源性疾病,就可预防疾病发生。
(5)经济价值高。由于中华倒刺鲃养殖尚处于初步开发阶段,上市量较少;加之江河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和产地季节性禁渔等,中华倒刺鲃商品鱼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故其价值很高。目前约在60元/kg,苗价1.5元/尾,而其养殖成本约为8~12元/kg。池塘混养产量达3t/hm2以上;网箱养殖放养50g的鱼种,当年可生长至500g以上的上市规格,产量达70kg/m2。
基于其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探索,中华倒刺鲃营养丰富,肉质鲜美,与其他养殖品种相比有着显著的养殖优势,且市场状况良好,繁殖养殖技术也趋于成熟,其养殖前景广阔,可为养殖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3参考文献
[1] 谢巧雄,刘玉峰,肖斌,等.中华倒刺鲃营养成分的初步分析[J].水利渔业,2004,24(1):17-18.
[2] 蔡焰值,何长仁,蔡烨强,等.中华倒刺鲃生物学初步研究[J].淡水渔业,2003,33(3):16-18.
[3] 罗江兰.中华倒刺鲃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J].水产养殖,2003(6):14-15.
[4] 吴邦亮,何明阳,潘学强,等.水库网箱养殖中华倒刺鲃试验总结[J].内陆水产,2003,28(9):20-21.
[5] 刘海波.网箱培育中华倒刺鲃鱼种试验[J].内陆水产,2003,28(6):15.
[6] 金灿彪,祝新文.中华倒刺鲃人工繁殖试验[J].水利渔业,2002,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