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浅析韩国经济发展模式,对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借鉴

时间:2022-10-31 20:50:02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饨ky强国,一个是毗邻东南亚的经济落后地区;一个是自然资源贫乏走出口路线的外向型经济的代表,一个是有色金属矿、水能资源丰富走以重工业和农业为主的内需主导型经济代表;这就是韩国与北部湾,两个看似迥异的地区。然而,细细分析对比,这两个地区又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两地都制定了依托区域经济优势扩大发展的策略;两地都着力于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立足于自身国情,依托自身优势走出了一条有韩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成为中等发达国家,这一成就对于北部湾地区来说,可以提供有关发展对外经济,做好产业升级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与借鉴,本文正是基于此点,将对韩国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望以此为北部湾地区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韩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

1. 韩国的经济发展概述

自上世纪60年代初以来,韩国通过了“新村运动”等一系列经济改革,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至1996年,韩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4804亿美元,国际舆论称之为“韩国奇迹在战争的废墟上出现”。1997年韩国经济遭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金大中执政后,推行经济制度改革,在较短时间内克服了金融危机。2003年卢武铉执政后提出“要把韩国建设成东北亚枢纽国家”等一系列目标,推动经济改革,培育新兴产业,吸引外资。但受国内外诸多因素影响,韩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进入了适度发展阶段。

2. 韩国经济发展模式基本特征

什么是“韩国经济发展模式”,理论界尚未作出权威的界定,但是可以认为“韩国经济发展模式”是宏观上属于“东亚模式”的一个分支。“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是指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韩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具有韩国特色的作法或经验,其基本特征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重视民族精神因素等。随着韩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韩国经济发展模式”作为一种动态性模式也在根据客观现实,不断加以调整、变革和完善。

〔1〕制定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韩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可概括为:进口替代型战略,即本国生产日用消费品,代替国外进口产品并借以发展民族经济。因为韩国国内市场狭小,人民购买力不足,经济发展缓慢,所以韩国制定了 “出口主导型经济开发战略。”1961-1970年韩国的出口年均增长率高达34.1%。政府的调研显示:韩国的出口贸易对工业生产发展的贡献至1972-1976年就高达23.7%。因此,可以说韩国经济的腾飞来自于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2)推行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韩国具有典型的威权主义政府,如朴正熙政府的经济体制称作“指导的资本主义”。在该体制下,政府可以直接控制和管理大量的公营企业。如韩国历届政府,加强政府创新职能,引导韩国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技术进步对韩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90年至2000年期间达到了39.54%(韩国科技部次官权五甲)。

(三)重视民族精神因素

经济学家阿兰•佩雷菲特㈠曾提出:“精神气质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甚至能够产生奇迹”。精神气质在韩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度推崇自尊和自强的韩国民族精神,在经济起飞和金融危机时都得到了体现。亚洲金融风暴时,韩国的处境困难,从而激起全国同心同德,克服困难,单是民间捐出的黄金就达两亿美元。让世界震惊。

3. 韩国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弊端

但是,韩国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弊端。

(1)过度依赖出口导向的经济成长模式

这使韩国过于依赖世界市场,难以承受外来的冲击,经济波动较大。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各国加强贸易保护,限制进口,使韩国的出口贸易增长率从1978年的26.5%下降到1979年的18.4%,随着出口贸易的下降,韩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也从1978年的11.6%下降到1979年的6.4%。

(2)未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相互关系。

大力发挥政府的作用,是韩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色,但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若韩国从发生金融危机到恢复增长的整个过程采取了以企业和金融部门重建为核心的强制干预措施,把企业和金融机构过度投资造成的亏损分摊给国民经济的各部门,但这也导致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负担,社会矛盾加剧。

北部湾的区位条件与发展现状

1.交通便利,临近国际海运交通线,陆海空交通发达。

北部湾位于我国南海的西北部。拥有深水岸线160多公里,是国内仅存的未大规模开发的连片沿海岸线,是我国沿海地区规划布局新的现代化港口群、产业群和建设高质量宜居城市的重要区域。

北部湾是我国大西南地区出海口最近的通路。重要港口有湛江港、北海、防城港、钦州和洋浦等。湛江港是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个现代化港口,以广西、湖南、及西南地区为腹地,是我国与东南亚、澳大利亚、印度洋沿岸和欧洲国家之间航程最短的外贸港口,现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

2.该地是世界人口密集区,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

北海市行政总面积3337平方公里,总人口135.4万人。人口密度:404.防城港市总面积6181平方公里,总人口80万.人口密度:129.钦州市总人口310多万,总面积10843平方公里.人口密度:286。南宁:全市总面积22293平方公里,总人口659万,人口密度:296.

北部湾地区南邻东南亚地区为世界人口密集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

3.市场广阔,面向经济最为活跃的东南亚地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中国与东盟、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中越“两廊一圈”合作、泛珠三角合作、西南合作等多区域合作的交汇点。

4.政策支持。

1984年北海市成为中国14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92年海南省成为中国的五个经济特区之一。2000年广西成为西部大开发中唯一的东部省区,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5.区内特点鲜明,南海油气、渔业等资源丰富。

北部湾经济区岸线、土地、淡水、海洋、农林、旅游等资源丰富,人口承载力高,开发密度较低,发展潜力较大,是我国沿海地区规划布局新的现代化港口群、产业群以及建设高质量宜居城市的重要區域之一。

北部湾的资源丰富,沿岸浅海和滩涂广阔,是发展海水养殖的优良场所. 涠洲岛、莺歌海等海底石油、天然气资源也很可观。 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估算,南海主要盆地的油气资源潜量为数百亿吨。目前我国探明的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价值超过20万亿元,在未来20年内只要开发30%,每年可为中国GDP增长贡献1-2个百分点。

北部湾发展面临的问题

1.城市群生产水平较低

北部湾城市群近几年发展迅速,成为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的地区,综合实力也进一步增强。

表2 2010年全国及北部湾城市群的GDP、人均GDP和三个产业产值情况表

GDP(亿元)1069.01246.58303.9159.281778.791249529.9

第一产业产值157.9457.3397.4128.75341.4328095

第二产业产值372.2798.47113.7476.91661.39121381.3

第三产业产值538.890.7992.7853.61775.98100053.5

表2:2010年全国及北部湾城市群的GDP、人均GDP和三个产业产值情况表

GDP(亿元)1069.01246.58303.9159.281778.791249529.9

第一产业产值157.9457.3397.4128.75341.4328095

第二产业产值372.2798.47113.7476.91661.39121381.3

第三产业产值538.890.7992.7853.61775.98100053.5

通过表1可得,时至2007年,北部湾城市群人均GDP和各城市的人均GDP,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表示该区域城市群产业生产水平较为落后,经济基础薄弱。

2.各城市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

北部湾城市群各个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首先,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产业化仍处于起步阶段,生产条件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经济总量偏小、经济效益差的局面没有根本变化。第二产业方面,重工业所占比重依然较高,大型企业所占比重偏低,从而很难形成工业生产的规模经济;低端产品所占比重较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的产值较低,多层次、多样化的工业体系尚未形成。而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比重高,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低,虽各市各自发挥地区特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服务业,但是服务业中心带动作用有限,“双极”效应尚未发挥。

韩国经济发展之路对北部湾经济发展的借鉴

1.国家政策引导下的产业转型。

北部湾地区以建设绿色经济区为目标,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作为搞好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确定产业布局和功能区布局,积极运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原理和物质转化、高效利用原理来改造区域的传统农业、传统工业和第三产业。

2. 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

韩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曾长期国民收入分配极不平衡。为解决困境,韩国于1998年首次成立了以劳、资、政三方代表组成的三方委员会,对126项不同的劳务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以应对金融危机。在劳务方面实行双边对话方式,用谅解与和平共处取代了以往激烈的劳资矛盾。同样,韩国的失业率也从1999年2月的8.6%降到了目前3%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之间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就业体制不健全,人力资源得不到合理运用。针对这一点,北部湾可以借鉴韩国曾经的做法,通过政府出面沟通促进区域内劳资双方的对话与合作,改善工作环境和待遇,为广大从业人员提供利益保障,由此优化就业环境。同时,对于同类同质的过量勞动力应学会有效疏导,将多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或其他生产环节进行转移。

3.重视科技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目前韩国教育公共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为5%,与亚洲其他国家相比处于较高水平。2004年,韩国政府通过修订《政府组织法》和《科学技术基本法》,把科技部长提升为副总理级,使其成为财政经济副总理和教育副总理之后的第三位副总理。

北部湾地区的教育应与本区的人才需求向匹配。针对人才需求的类型,逐步加大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外围人才的引进。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 ,加大教育投入,让人才储备更加充足。

表8北部湾开放开发所需外向型人才

外向型人才类型 人才特点描述

外交方面人才了解东盟各国社会政治文化与外交,具有研究资讯运用国际发展战略能力

外贸人才包括金融保险信息外贸的专业管理及营销、国际经济法海关等相关人才

涉外律师熟悉国际法律法规、熟悉东盟国家的法律法规

国际旅游人才知识面广,精通外语、需要有国际知识视野、有涉外旅游文化底蕴了解各国语言、货币、法规、风土人情、具备与各国领事馆处理紧急事务的能力

会展服务类会展专业知识,熟悉中国——东盟文化、经济、民俗、语言的人才

结论

综上所述,韩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对于现在正在开发中的北部湾有一些借鉴价值。北部湾的未来规划可以通过借鉴经验做到:少走弯路,择优而从。通过政策的调整,企业的大力推进,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北部湾地区的发展会更加顺利,前景更广阔。

结束语

韩国在对外开放中,走过了50余年的历程,积累了经验与教训,从简单的对比中,我们既可以看出,这些经验与教训将为我们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北部湾有着美丽的前景,蕴藏着发展的潜力,只要我们能遵循正确的,切实可行的道路,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相信北部湾会更加充满活力。

参考资料:

[1]翁东玲.“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及产生的历史背景.《亚太经济》,2000年第3期.

[2]陈建新.浅析东亚经济模式的特点与局限.《南洋问题研究》,1999年第3期.

[3]马颖,周剑麟.论政府权威在韩国摆脱金融危机中的作用.《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2期.

[4][韩]朴容晟.韩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韩国研究论丛》,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韩]朴升.摆脱危机的韩国经济.《韩国研究论丛》,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沈圣英,杨永骝.《南朝鲜》,世界知识出版社.

[7]新模式促韩国经济增长.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