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纪实通讯稿五篇 人物纪实通讯稿五篇【篇一】“美国人是怎样评价土壤可蚀性的?他们用的是一套数量化的方法┈”“要做土壤可蚀性诺模图,必须获得四个因素的变量┈”4月7日,在北校区8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物纪实通讯稿五篇 ,供大家参考。
人物纪实通讯稿五篇
【篇一】
“美国人是怎样评价土壤可蚀性的?他们用的是一套数量化的方法┈”
“要做土壤可蚀性诺模图,必须获得四个因素的变量┈”
4月7日,在北校区8号教学楼的一间教室里,**教授正在给资源环境学院2014级60余名本科生上课,语调抑扬,侃侃而谈。他时而走到黑板前书写,时而踱步至学生中间讲授,时而与学生互动交流。
教室里很安静,学生都专注听讲。课间休息时,又有一些学生围过来,向他请教。
已经59岁的**,讲起研究了一辈子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课,旁征博引,如数家珍,那种自如与自信让教与学都成为一种享受。
从教33年来,**教授收获不凡:他是**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三五人才”、第九届**高校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获**省等科技进步奖6项。面对诸多殊荣,**很淡然:“我就是一个教书匠。”
薪火相传以良师为榜样
做一件事,就尽最大努力把它做好。这是**一贯的人生信念。这种信念早在他当年的知青插队生活里就已经表现出来了。1976年高中毕业后,19岁的**在家乡**省黄陵县侯庄乡插队,担任村副队长与乡亲们一起平土地、修梯田。那是一个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里磨炼年轻人意志的生活。**以自己的勤奋和吃苦劲赢得了家乡群众的赞许,在这里不仅光荣入了党还被派往另一个村子做党支部副书记。也
是带着这股“闯劲”,当国家恢复高考的春风吹进黄陵时,他又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大学地理系。
1982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原**林学院水土保持系任教,从此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回忆,工作后的几年里,他都在向王佑民、刘秉正、田泽生和包忠漠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们学习如何讲课,并坚持“老师们在上面讲,我和学生一起在下面听,做笔记”。
1984年春季开学,**才在刘秉正老师的指导下正式讲授专业基础课---“地质地貌学”。开始上课时他最大的心理障碍是“害怕学生提问,我答不上来”,为此,**非常重视课前准备。为了备好每一节课,他光写方格纸教案就有二十余页,还要把知识重点、难点写在手掌大小的卡片上。“总之,一切都了熟于心后,我上课就基本上做到了脱稿讲授”。直到现在,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时,**都要提前把多媒体课件看一遍,从不马虎。
王佑民老师重视基本概念,讲课条理非常清楚,要求严格,“我在讲‘矿物溶解度’一课时,他不打招呼就坐在教室里听课。”刘秉正老师声音洪亮,讲课有激情,对待学生和年轻教师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重言传更重身教。提起曾经指导帮助过自己的良师们,**满含感激,“我从老一辈教师的身上所学到的最宝贵的精神就是认真和敬业”。
追求卓越以科研促教学
“讲课,重在于讲,而不是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从多方面来打造自己。
他以自己所教课程为基础,按教材出版的时序进行仔细阅读,追根溯源,破解难点与疑点,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把专业课程体系比作一个人,那么我所要教授的课程到底是这个人的胳膊还是腿,我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讲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他博览群书,努力扩大知识面,“那时候没有网络,一有空就钻图书馆查资料做笔记”。1997年,在刘秉正老师的引领下将前辈积累的材料搜集、整理、提炼,编写成《土壤侵蚀》一书,填补了国内该教材的空白。他还注重与北京林业大学、美国农业部土壤侵蚀实验室等国内外同行的广泛交流,不断丰富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2012年他组织全国一百余名专家编写出版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系列教材十一部。他主编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水土保持图集》和《水土保持规划学》等教材受到同行们的高度评价,主编的简明读本《水土保持概论》被全国高校专业与非专业课程普遍采用,首次发行1.6万册,再版发行达到2万册。
在他和全系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十余年来我校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在全国一直排名第一,为五星级专业。
怎么处理科研和教学的关系?**认为,担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重视科学研究,“不做科研对课程内容就理解不深,对知识前沿就了解不足,所教学生难以进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主战场。”从六五期间参与刺槐林水土保持效应研究开始,一直到十二五期间主持地表糙度研究,**的身影不是在校内水工实验室,就是在黄土高原实体流域现场。“这对促进我的教学作用巨大”,**说,最新主编与出版的《土壤侵蚀学》教材就有近30%的内容来源于所带领团队长期科研的成果。
随着教龄的增加,他所讲的课程由地质地貌学,也扩展到水文学、土壤侵蚀原理、土壤侵蚀研究方法、水土保持规划、土壤侵蚀力学、流域管理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动态、自然地理学等,教学对象也由本科生扩展到硕士生、博士生。怎样教好书?打铁还需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