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1 一、听课时间: xxx—4—5 二、授课老师: 王xx 三、授课学校: xx市北大附中南山分校 四、授课年级: 初中 五、授课题目: 《岳阳楼记》 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初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本3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1
一、 听课时间:
xxx—4—5
二、 授课老师:
王xx
三、 授课学校:
xx市北大附中南山分校
四、 授课年级:
初中
五、 授课题目:
《岳阳楼记》
六、 教学过程
(一)、全班分组收集岳阳楼记对联,利用多煤体展示图片及对联。如“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并解释对联的涵义。
(二)、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以往的作家所写的岳阳楼记进行对比。
(三)、导入
(四)、齐读课文
(五)、提问,这首诗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思想内容。
学生:(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什么意思?
(六)、自由讨论课文结构划分法。
文章有几个段落,怎样划分,划分的原因。
(七)、播放岳阳楼景色片段录像。(对岳阳楼的介绍)。
(八)、提问:为什么不写岳阳楼的盛况而刻画岳阳楼洞庭的烟波浩荡的景色,为什么这样选材。(选材要为中心服务)
(九)、解释“以物喜,以已悲”,人生有两种情景,提问“你赞同还是反对”,联系实际,“不为外物所动”表现了哪种品质。
(十)、忧国忧民之士,古往今来,有哪些人物。
(十一)、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背诵全文。
(十二)、作业:学习古人抒发感情的方式,写一点抒情文字。
七、 教学板书
岳 叙事作记缘由; 悲——阴 }
阳 范 描写景色 喜——晴 }以物喜,以已悲
楼 仲
记 淹
八、教学评析
(一)、是注重朗读感悟和背诵积累。这首词语言简练,节奏感强,感情丰富,教师没有一味的分解剖析,而是设计了充足的朗读。以读会意,以读悟情。同时还注重让学生当堂背诵,积累语言,真正作到一节课下来有所收获。
(二)、是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感染学生如让学生观察画面,让学生观看课文录象,很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使教学生动而深刻。
(三)、是让学生收集课文的图片及对联,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是设疑,突出课文的重难点,把握文章的中心。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2
一、阅读材料《老人》找出表明作者童心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教师未点评)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找梦中之人、梦中之景、梦中之情。(学生的回答老师都未点评。)
1、 师读
2、 生回答
3、 老师把三者的答案连缀成一段话。(应让学生尝试)
我的点评:整体感知不到位,文章比较深邃,学生还没能感知文章的意境。
三、研析课文(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的感悟合在了一起。)
1、阅读有关作者写作内容、风格的材料。(比较生硬)
2、完成读书卡(这种形式适合比较浅显的自读课。)
类别——书名————作者————
内容摘录————————————
赏析与解读———————————(初一学生有难度,在做摘抄之前应该指导。)
4、 交流自学的.成果。
学生欣赏了使用修辞的句子。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齐读。
学生提问:“漂”是否能换作“飘”?(师让学生解答:后者空间更自由,姿态更轻盈。)
我的点评:学生的回答比较散,我觉得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修辞、句式、用词、情感、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去摘抄欣赏。学生大多找的是修辞的句子,有些重复。总是一句又一句的话的分析,使得文章有一种被割裂的感觉,这篇文章不适合用这样的方式来解读。所以读书卡的方式不是什么文章都可以使用的,要注意使用的对象,使用的方式,使用的场合、时机,不能借读书卡的形式来串讲,来代替老师的循循善诱地教学。
5、 走进“录音棚”
学生读课文片断(没有目的性)
四、拓展
不同版本的对比。(没有比较的角度)
总评:
课堂板块清晰、有层次。主要教学思路是使用摘书卡的形式让学自主学习课文,但是文章比较深,学生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不太能吃透文章。学生没有能在能力上得到锻炼提升。思考:
《如何正确使用摘书卡》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3
一、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几件事?表达了老人什么感情?
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请男孩吃枣,表达了什么?
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老人有什么象征意义?
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二、关于男孩
4.剧中的男孩有什么象征意义?
他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三、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枣儿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体显示:
(1)老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 (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6)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学生思考、品味。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2: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生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教师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
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生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生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生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生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迫寻。
生5: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六、课堂小结
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社会现实是不公的、令人心酸的、但是社会在向前发展,历史不可能倒流,人们应该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寻找一种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生活状态。
七、布置作业
学完这篇课文,结合自身情况,写一篇读后感。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3篇扩展阅读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3篇(扩展1)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0篇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
一、导入
二、任务
1、练习朗读
2、认识课文
3、品位细节
4、表达感受
三、活动一:练习朗读
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词的方式练习读音。
2、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建议大家用“选读”精彩段落方式练习体会。
活动二:认识课文
建议大家从内容、人物、结构、写法、全文主旨等角度来做正面的练习。
1、用“这是 的一篇课文”的句式来说话。
2、用“这篇文章写了一个 的故事”的句式来说话。
总结:1、写“我”的“童年故事”的文章——回忆性。
2、先叙事再叙感,层次分明的文章——清晰性。
3、基本上由“细节”构成的文章——生动性。
4、通过一件小事表现多个人的文章——艺术性。
5、通过一件事表达生活感悟的文章——哲理性。
活动三:品位细节
请同学们自选内容,选择句式说话。
1、亨特的爸爸是一个 的人。
2、课文对亨特的描写,最突出的特点是?
文中对“我”的描写,最成功的地方是心理描写。
活动四:表达感受
现在我们试着说一句话来表达学习课文之后的感受,这句话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如:我多年坚持作读书笔记,有同事问我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我说:每天做一点吧,走一步,再走一步。人在很累的时候要像运动员那样,挥一挥紧握的拳头,学会鼓励自己。
先把自己写的句子念给自己听。
本节课活动小结:
1、朗读活动——练习朗读。
2、理解活动——认识活动。
3、分析活动——品位细节。
4、体验活动——表达感受。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2
一、 听课时间:xxx—4—5
二、 授课老师:王xx
三、 授课学校:xx市北大附中南山分校
四、 授课年级:初中
五、 授课题目:《岳阳楼记》
六、 教学过程
(一)、全班分组收集岳阳楼记对联,利用多煤体展示图片及对联。如“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并解释对联的涵义。
(二)、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以往的作家所写的岳阳楼记进行对比。
(三)、导入
(四)、齐读课文
(五)、提问,这首诗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思想内容。
学生:(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什么意思?
(六)、自由讨论课文结构划分法。
文章有几个段落,怎样划分,划分的原因。
(七)、播放岳阳楼景色片段录像。(对岳阳楼的介绍)。
(八)、提问:为什么不写岳阳楼的盛况而刻画岳阳楼洞庭的烟波浩荡的景色,为什么这样选材。(选材要为中心服务)
(九)、解释“以物喜,以已悲”,人生有两种情景,提问“你赞同还是反对”,联系实际,“不为外物所动”表现了哪种品质。
(十)、忧国忧民之士,古往今来,有哪些人物。
(十一)、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背诵全文。
(十二)、作业:学习古人抒发感情的方式,写一点抒情文字。
七、 教学板书
岳 叙事作记缘由; 悲——阴 }
阳 范 描写景色 喜——晴 }以物喜,以已悲
楼 仲
记 淹
八、教学评析
(一)、是注重朗读感悟和背诵积累。这首词语言简练,节奏感强,感情丰富,教师没有一味的分解剖析,而是设计了充足的朗读。以读会意,以读悟情。同时还注重让学生当堂背诵,积累语言,真正作到一节课下来有所收获。
(二)、是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感染学生如让学生观察画面,让学生观看课文录象,很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使教学生动而深刻。
(三)、是让学生收集课文的图片及对联,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是设疑,突出课文的重难点,把握文章的中心。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3
一、 听课时间:xxx—4—1
二、 授课教师:谢xx
三、 授课学校:xx沛鸿民族中学
四、 授课年级:不祥
五、 授课题目:《背影》
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父母是爱我们的,你在生活中从哪里感受父母的爱。
(二)、介绍朱自清所写的《背影》的来历及写作背景。
(三)、检查预习的效果
① 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② 根据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
(四)、朗读课文,把认为课文内容写得好的地方记录下来。
(五)、你对课文的感受,哪些让你感动的地方。
(六)提问,既然课文是写父爱的,为什么用《背影》作为题目?(说明:背影在这有特别的涵义)。
(七)、课文共有几次提到“背影”(四次)。
① 第一次在课文哪里提到背影,有什么涵义?
② 第二次提到背影又出现在课文的哪里,有什么意义?
③ 第三次的背影出现在课文哪里,起到什么作用?
④ 第四次的背影在课文哪里出现,有什么涵义?
(八)、听录音,作者对背影作了哪些刻画?哪些词语最有表现力,通过哪些方法来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
(九)、作者用了“胖”等字,描写了父亲体态特点,爬月台艰难,但表现了对儿子的爱。
七、 教学评析
(一)、教态自然,面带微笑,让学生感到亲切。
(二)、过程生动,深度合适,形式巧妙多样,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旁征博引,注意引导,非常丰富;学生活跃、积极、主动;突出了学生为主体,老师是引导者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三)、注重学法指导。抓住重点词语与学生交流,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善于设疑,善于引导。抓住课文提到的“背影”,设计了层层深入的问题,从而揭示课文的主旨并能巧妙引导学生作对答。
(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珍惜与父母的爱。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4
一、导入
二、任务
1、练习朗读
2、认识课文
3、品位细节
4、表达感受
三、活动一:练习朗读
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词的方式练习读音。
2、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建议大家用“选读”精彩段落方式练习体会。
活动二:认识课文
建议大家从内容、人物、结构、写法、全文主旨等角度来做正面的练习。
1、用“这是 的一篇课文”的句式来说话。
2、用“这篇文章写了一个 的故事”的句式来说话。
总结:1、写“我”的“童年故事”的文章——回忆性。
2、先叙事再叙感,层次分明的文章——清晰性。
3、基本上由“细节”构成的文章——生动性。
4、通过一件小事表现多个人的文章——艺术性。
5、通过一件事表达生活感悟的文章——哲理性。
活动三:品位细节
请同学们自选内容,选择句式说话。
1、亨特的爸爸是一个 的人。
2、课文对亨特的描写,最突出的特点是?
文中对“我”的描写,最成功的地方是心理描写。
活动四:表达感受
现在我们试着说一句话来表达学习课文之后的感受,这句话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如:我多年坚持作读书笔记,有同事问我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我说:每天做一点吧,走一步,再走一步。人在很累的时候要像运动员那样,挥一挥紧握的拳头,学会鼓励自己。
先把自己写的`句子念给自己听。
本节课活动小结:
1、朗读活动——练习朗读。
2、理解活动——认识活动。
3、分析活动——品位细节。
4、体验活动——表达感受。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5
教学流程
一、阅读材料《老人》找出表明作者童心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教师未点评)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找梦中之人、梦中之景、梦中之情。(学生的回答老师都未点评。)
1、 师读
2、 生回答
3、 老师把三者的答案连缀成一段话。(应让学生尝试)
我的点评:整体感知不到位,文章比较深邃,学生还没能感知文章的意境。
三、研析课文(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的感悟合在了一起。)
1、阅读有关作者写作内容、风格的材料。(比较生硬)
2、完成读书卡(这种形式适合比较浅显的自读课。)
类别——书名————作者————
内容摘录————————————
赏析与解读———————————(初一学生有难度,在做摘抄之前应该指导。)
4、 交流自学的成果。
学生欣赏了使用修辞的句子。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齐读。
学生提问:“漂”是否能换作“飘”?(师让学生解答:后者空间更自由,姿态更轻盈。)
我的点评:学生的回答比较散,我觉得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修辞、句式、用词、情感、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去摘抄欣赏。学生大多找的是修辞的句子,有些重复。总是一句又一句的话的分析,使得文章有一种被割裂的感觉,这篇文章不适合用这样的方式来解读。所以读书卡的方式不是什么文章都可以使用的,要注意使用的对象,使用的方式,使用的场合、时机,不能借读书卡的形式来串讲,来代替老师的循循善诱地教学。
5、 走进“录音棚”
学生读课文片断(没有目的性)
四、拓展
不同版本的对比。(没有比较的角度)
总评:
课堂板块清晰、有层次。主要教学思路是使用摘书卡的形式让学自主学习课文,但是文章比较深,学生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不太能吃透文章。学生没有能在能力上得到锻炼提升。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6
一、导入
二、任务
1、练习朗读
2、认识课文
3、品位细节
4、表达感受
三、活动一:练习朗读
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词的方式练习读音。
2、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建议大家用“选读”精彩段落方式练习体会。
活动二:认识课文
建议大家从内容、人物、结构、写法、全文主旨等角度来做正面的练习。
1、用“这是 的一篇课文”的句式来说话。
2、用“这篇文章写了一个 的故事”的句式来说话。
总结:1、写“我”的“童年故事”的文章——回忆性。
2、先叙事再叙感,层次分明的文章——清晰性。
3、基本上由“细节”构成的文章——生动性。
4、通过一件小事表现多个人的文章——艺术性。
5、通过一件事表达生活感悟的文章——哲理性。
活动三:品位细节
请同学们自选内容,选择句式说话。
1、亨特的爸爸是一个 的人。
2、课文对亨特的描写,最突出的特点是?
文中对“我”的描写,最成功的地方是心理描写。
活动四:表达感受
现在我们试着说一句话来表达学习课文之后的感受,这句话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如:我多年坚持作读书笔记,有同事问我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我说:每天做一点吧,走一步,再走一步。人在很累的时候要像运动员那样,挥一挥紧握的拳头,学会鼓励自己。
先把自己写的句子念给自己听。
本节课活动小结:
1、朗读活动——练习朗读。
2、理解活动——认识活动。
3、分析活动——品位细节。
4、体验活动——表达感受。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7
科目:语文 听课内容:新闻两则 讲课人:王莉莉 班级:八七 听课时间:上午第一节
一、导入
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 ,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 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值得大家借鉴。】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8
一、导入
看狼的图片,倾听狼的嚎叫。提问:你能联想到哪些有关狼的成语?
学生交流成语,老师点拨:人们对狼的印象都是不佳的,我们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齐读成语:狼子野心、引狼入室……
今天,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小小说《狼》,作者蒲松龄。
二、简介作者
老师准备了一张作家名片:
名:蒲松龄,字留仙,号 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时:清代文学家
地:山东淄川人
作: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一、朗读
1. 自由自在朗读文章,要求读得字正腔圆。
书声琅琅真好。有没有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呢?(出示生字词)
2. 对于文章,谁能自信地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给予评价。
3. 正确停顿,我能行
其一/犬坐于前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哪些语句要快速读?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导朗读:久之,目似暝,……/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语速快慢结合)
二、译读
译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门槛。在朗读过程中,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画出来。
先在同桌内交流,看你的疑难问题谁能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共同解决。
其,在文章中有代词的作用。老师准备了几个句子,看看这些“其”在文章中代指什么?
(句子略)
三、理清故事情节
请你用简洁的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介绍了什么故事?
再精炼一下,在下面的箭头里填上动词,概括故事情节。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这篇小说在情节上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四、读出形象
细读文章,采用勾画法找出描写屠户与狼的地方,分析评点它们的形象。
如“仍从”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狼的贪婪。
学生交流,老师指导总结。
老师有声有色地朗读,台下掌声。
蒲松龄写这篇小说的目的,仅仅是带给我们一个生动的故事吗?
郭沫若有云:“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作者想借这篇文章讽刺什么呢?
学生交流,老师总结。
五、结束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9
教学流程
一、阅读材料《老人》找出表明作者童心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教师未点评)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找梦中之人、梦中之景、梦中之情。(学生的回答老师都未点评。)
1、 师读
2、 生回答
3、 老师把三者的答案连缀成一段话。(应让学生尝试)
我的点评:整体感知不到位,文章比较深邃,学生还没能感知文章的意境。
三、研析课文(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的感悟合在了一起。)
1、阅读有关作者写作内容、风格的材料。(比较生硬)
2、完成读书卡(这种形式适合比较浅显的自读课。)
类别——书名————作者————
内容摘录————————————
赏析与解读———————————(初一学生有难度,在做摘抄之前应该指导。)
4、 交流自学的成果。
学生欣赏了使用修辞的句子。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齐读。
学生提问:“漂”是否能换作“飘”?(师让学生解答:后者空间更自由,姿态更轻盈。)
我的点评:学生的回答比较散,我觉得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修辞、句式、用词、情感、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去摘抄欣赏。学生大多找的是修辞的句子,有些重复。总是一句又一句的话的分析,使得文章有一种被割裂的感觉,这篇文章不适合用这样的方式来解读。所以读书卡的方式不是什么文章都可以使用的,要注意使用的对象,使用的方式,使用的场合、时机,不能借读书卡的形式来串讲,来代替老师的循循善诱地教学。
5、 走进“录音棚”
学生读课文片断(没有目的性)
四、拓展
不同版本的对比。(没有比较的角度)
总评:
课堂板块清晰、有层次。主要教学思路是使用摘书卡的形式让学自主学习课文,但是文章比较深,学生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不太能吃透文章。学生没有能在能力上得到锻炼提升。思考:
《如何正确使用摘书卡》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0
(一)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几件事?表达了老人什么感情?
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请男孩吃枣,表达了什么?
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老人有什么象征意义?
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二)关于男孩
4.剧中的男孩有什么象征意义?
他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三)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枣儿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体显示:
(1)老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 (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6)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学生思考、品味。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2: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生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教师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
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生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生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生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生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迫寻。
生5: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六、课堂小结
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社会现实是不公的、令人心酸的、但是社会在向前发展,历史不可能倒流,人们应该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寻找一种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生活状态。
七、布置作业
学完这篇课文,结合自身情况,写一篇读后感。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3篇(扩展2)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0篇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
教学流程
一、阅读材料《老人》找出表明作者童心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教师未点评)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找梦中之人、梦中之景、梦中之情。(学生的回答老师都未点评。)
1、 师读
2、 生回答
3、 老师把三者的答案连缀成一段话。(应让学生尝试)
我的点评:整体感知不到位,文章比较深邃,学生还没能感知文章的意境。
三、研析课文(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的感悟合在了一起。)
1、阅读有关作者写作内容、风格的材料。(比较生硬)
2、完成读书卡(这种形式适合比较浅显的自读课。)
类别——书名————作者————
内容摘录————————————
赏析与解读———————————(初一学生有难度,在做摘抄之前应该指导。)
4、 交流自学的成果。
学生欣赏了使用修辞的句子。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齐读。
学生提问:“漂”是否能换作“飘”?(师让学生解答:后者空间更自由,姿态更轻盈。)
我的点评:学生的回答比较散,我觉得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修辞、句式、用词、情感、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去摘抄欣赏。学生大多找的是修辞的句子,有些重复。总是一句又一句的话的分析,使得文章有一种被割裂的感觉,这篇文章不适合用这样的.方式来解读。所以读书卡的方式不是什么文章都可以使用的,要注意使用的对象,使用的方式,使用的场合、时机,不能借读书卡的形式来串讲,来代替老师的循循善诱地教学。
5、 走进“录音棚”
学生读课文片断(没有目的性)
四、拓展
不同版本的对比。(没有比较的角度)
总评:
课堂板块清晰、有层次。主要教学思路是使用摘书卡的形式让学自主学习课文,但是文章比较深,学生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不太能吃透文章。学生没有能在能力上得到锻炼提升。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2
科目:语文 听课内容:新闻两则 讲课人:王莉莉 班级:八七 听课时间:上午第一节
一、导入
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 ,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 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值得大家借鉴。】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3
一、 听课时间:xxx—4—5
二、 授课老师:王xx
三、 授课学校:xx市北大附中南山分校
四、 授课年级:初中
五、 授课题目:《岳阳楼记》
六、 教学过程
(一)、全班分组收集岳阳楼记对联,利用多煤体展示图片及对联。如“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并解释对联的涵义。
(二)、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以往的作家所写的岳阳楼记进行对比。
(三)、导入
(四)、齐读课文
(五)、提问,这首诗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思想内容。
学生:(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什么意思?
(六)、自由讨论课文结构划分法。
文章有几个段落,怎样划分,划分的原因。
(七)、播放岳阳楼景色片段录像。(对岳阳楼的介绍)。
(八)、提问:为什么不写岳阳楼的盛况而刻画岳阳楼洞庭的烟波浩荡的景色,为什么这样选材。(选材要为中心服务)
(九)、解释“以物喜,以已悲”,人生有两种情景,提问“你赞同还是反对”,联系实际,“不为外物所动”表现了哪种品质。
(十)、忧国忧民之士,古往今来,有哪些人物。
(十一)、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背诵全文。
(十二)、作业:学习古人抒发感情的方式,写一点抒情文字。
七、 教学板书
岳 叙事作记缘由; 悲——阴 }
阳 范 描写景色 喜——晴 }以物喜,以已悲
楼 仲
记 淹
八、教学评析
(一)、是注重朗读感悟和背诵积累。这首词语言简练,节奏感强,感情丰富,教师没有一味的分解剖析,而是设计了充足的朗读。以读会意,以读悟情。同时还注重让学生当堂背诵,积累语言,真正作到一节课下来有所收获。
(二)、是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感染学生如让学生观察画面,让学生观看课文录象,很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使教学生动而深刻。
(三)、是让学生收集课文的图片及对联,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是设疑,突出课文的重难点,把握文章的中心。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4
一、 听课时间:xxx—4—1
二、 授课教师:谢xx
三、 授课学校:xx沛鸿民族中学
四、 授课年级:不祥
五、 授课题目:《背影》
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父母是爱我们的,你在生活中从哪里感受父母的爱。
(二)、介绍朱自清所写的《背影》的来历及写作背景。
(三)、检查预习的效果
① 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② 根据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
(四)、朗读课文,把认为课文内容写得好的地方记录下来。
(五)、你对课文的感受,哪些让你感动的地方。
(六)提问,既然课文是写父爱的,为什么用《背影》作为题目?(说明:背影在这有特别的涵义)。
(七)、课文共有几次提到“背影”(四次)。
① 第一次在课文哪里提到背影,有什么涵义?
② 第二次提到背影又出现在课文的哪里,有什么意义?
③ 第三次的背影出现在课文哪里,起到什么作用?
④ 第四次的背影在课文哪里出现,有什么涵义?
(八)、听录音,作者对背影作了哪些刻画?哪些词语最有表现力,通过哪些方法来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
(九)、作者用了“胖”等字,描写了父亲体态特点,爬月台艰难,但表现了对儿子的爱。
七、 教学评析
(一)、教态自然,面带微笑,让学生感到亲切。
(二)、过程生动,深度合适,形式巧妙多样,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旁征博引,注意引导,非常丰富;学生活跃、积极、主动;突出了学生为主体,老师是引导者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三)、注重学法指导。抓住重点词语与学生交流,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善于设疑,善于引导。抓住课文提到的“背影”,设计了层层深入的问题,从而揭示课文的主旨并能巧妙引导学生作对答。
(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珍惜与父母的爱。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5
一、导入
看狼的图片,倾听狼的嚎叫。提问:你能联想到哪些有关狼的成语?
学生交流成语,老师点拨:人们对狼的印象都是不佳的,我们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齐读成语:狼子野心、引狼入室……
今天,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小小说《狼》,作者蒲松龄。
二、简介作者
老师准备了一张作家名片:
名:蒲松龄,字留仙,号 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时:清代文学家
地:山东淄川人
作: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一、朗读
1. 自由自在朗读文章,要求读得字正腔圆。
书声琅琅真好。有没有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呢?(出示生字词)
2. 对于文章,谁能自信地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给予评价。
3. 正确停顿,我能行
其一/犬坐于前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哪些语句要快速读?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导朗读:久之,目似暝,……/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语速快慢结合)
二、译读
译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门槛。在朗读过程中,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画出来。
先在同桌内交流,看你的疑难问题谁能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共同解决。
其,在文章中有代词的作用。老师准备了几个句子,看看这些“其”在文章中代指什么?
(句子略)
三、理清故事情节
请你用简洁的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介绍了什么故事?
再精炼一下,在下面的箭头里填上动词,概括故事情节。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这篇小说在情节上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四、读出形象
细读文章,采用勾画法找出描写屠户与狼的地方,分析评点它们的形象。
如“仍从”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狼的贪婪。
学生交流,老师指导总结。
老师有声有色地朗读,台下掌声。
蒲松龄写这篇小说的目的,仅仅是带给我们一个生动的故事吗?
郭沫若有云:“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作者想借这篇文章讽刺什么呢?
学生交流,老师总结。
五、结束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6
一、音乐导入
先来欣赏一段音乐《长亭外》
“长亭外,古道边……”听到这首歌,我的内心有深深的感触,人生难得相聚,分别总是多今天让我们走进《爸爸的花儿落了》,体味那份离别之情
二、梳理字词
1.认识这些字的同学,请举手
衣襟 徘徊 栅栏 骊歌 撩起 玉簪花 鸡毛掸子
哪一个或哪几个要注意写法?
【骊歌】有《骊驹》篇云:“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客人临去歌《骊驹》,后人因而将告别之歌称之为“骊歌”
三、简介作者
了解作者有不同途径,如课下注释、参考资料、上网查资料
老师从网络上查到了这些资料,请看大屏幕:
林海英(1918—2001),台湾文学祖母级人物原名林含英,小名小英子……散文集《窗》等,短篇小说《城南旧事》等
资料需要筛选,老师从这几个角度进行筛选:名、时、地、评、作
四、整体感知
1.学习记叙文,需要学习什么?学生总结:描写手法、情感等
2.老师总结:内容、情感、写法
3.这篇文章写了哪些事情?
老师引导学生概括:
参加典礼之前 参加典礼 参加典礼之后
上学 寄钱 住院 爱花
哪些事情属于插叙?
文章的线索是谁?
本文的明线是?暗线是?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总结:表达了对爸爸的爱、不舍等
总结:学习记叙文需要(1)理事件;(2)明线索;(3)悟情感
五、品味语言
老师出示幻灯片,展示方法:
(1)借助上下文,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
(2)借助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想像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情感
(3)借助标点符号,理解人物的情感
老师展示示例: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我怎么能够去?”“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然后,他又转过脸来叮嘱我:“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老师分析:(1)联系上下文,体会爸爸说话的语境;(2)分析“!”;(3)想象爸爸的心里;
请同学们朗读文章,找出表达情感的语句,用“﹏”划出来
学生交流、展示,老师点拨
六、结束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7
教学流程
一、阅读材料《老人》找出表明作者童心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教师未点评)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找梦中之人、梦中之景、梦中之情。(学生的回答老师都未点评。)
1、 师读
2、 生回答
3、 老师把三者的答案连缀成一段话。(应让学生尝试)
我的点评:整体感知不到位,文章比较深邃,学生还没能感知文章的意境。
三、研析课文(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的感悟合在了一起。)
1、阅读有关作者写作内容、风格的材料。(比较生硬)
2、完成读书卡(这种形式适合比较浅显的自读课。)
类别——书名————作者————
内容摘录————————————
赏析与解读———————————(初一学生有难度,在做摘抄之前应该指导。)
4、 交流自学的成果。
学生欣赏了使用修辞的句子。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齐读。
学生提问:“漂”是否能换作“飘”?(师让学生解答:后者空间更自由,姿态更轻盈。)
我的点评:学生的回答比较散,我觉得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修辞、句式、用词、情感、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去摘抄欣赏。学生大多找的是修辞的句子,有些重复。总是一句又一句的话的分析,使得文章有一种被割裂的感觉,这篇文章不适合用这样的方式来解读。所以读书卡的方式不是什么文章都可以使用的,要注意使用的对象,使用的方式,使用的场合、时机,不能借读书卡的形式来串讲,来代替老师的循循善诱地教学。
5、 走进“录音棚”
学生读课文片断(没有目的性)
四、拓展
不同版本的对比。(没有比较的角度)
总评:
课堂板块清晰、有层次。主要教学思路是使用摘书卡的形式让学自主学习课文,但是文章比较深,学生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不太能吃透文章。学生没有能在能力上得到锻炼提升。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8
科目:语文 听课内容:新闻两则 讲课人:王莉莉 班级:八七 听课时间:上午第一节
一、导入
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 ,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 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值得大家借鉴。】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9
教学流程
一、阅读材料《老人》找出表明作者童心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教师未点评)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找梦中之人、梦中之景、梦中之情。(学生的回答老师都未点评。)
1、 师读
2、 生回答
3、 老师把三者的答案连缀成一段话。(应让学生尝试)
我的点评:整体感知不到位,文章比较深邃,学生还没能感知文章的意境。
三、研析课文(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的感悟合在了一起。)
1、阅读有关作者写作内容、风格的材料。(比较生硬)
2、完成读书卡(这种形式适合比较浅显的自读课。)
类别——书名————作者————
内容摘录————————————
赏析与解读———————————(初一学生有难度,在做摘抄之前应该指导。)
4、 交流自学的成果。
学生欣赏了使用修辞的句子。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齐读。
学生提问:“漂”是否能换作“飘”?(师让学生解答:后者空间更自由,姿态更轻盈。)
我的点评:学生的回答比较散,我觉得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修辞、句式、用词、情感、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去摘抄欣赏。学生大多找的是修辞的句子,有些重复。总是一句又一句的话的分析,使得文章有一种被割裂的感觉,这篇文章不适合用这样的方式来解读。所以读书卡的方式不是什么文章都可以使用的,要注意使用的对象,使用的方式,使用的场合、时机,不能借读书卡的形式来串讲,来代替老师的循循善诱地教学。
5、 走进“录音棚”
学生读课文片断(没有目的性)
四、拓展
不同版本的对比。(没有比较的角度)
总评:
课堂板块清晰、有层次。主要教学思路是使用摘书卡的形式让学自主学习课文,但是文章比较深,学生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不太能吃透文章。学生没有能在能力上得到锻炼提升。思考:
《如何正确使用摘书卡》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0
一、导入
作者简介(教师介绍)
二、整体感知
重点字词的音、义。(结合课文理解词义比较好。)
文中提到了哪些景物?作者着重写了哪些?
这些景物给人什么启示?
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我的点评:四个问题不是同一个理解层次的,应该让学生把写景的句子读一读。要把每一个问题做透,才能有层次的、水到渠成的完成文本的学习。思考:整体感知应感知到什么程度?
本文的结构是显而易见的总-分-总。分的三个部分都是前写物(景)后面感悟哲理,在这里应该让学生感悟到,从而为下面的解读服务。
三、研析课文
1、学生配乐朗读第一部分的第一段。领读与齐读相间。
2、教师改写第一部分的123节,让学生比较。学生找出老师少写的句子。(教师如果要找关键的句子来品析,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直接提问。即:小白花是以怎样的姿态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的?)
3、哪些词语应该重读?有什么好处?
我的点评:这个板块把写作手法、朗读方法、文章的中心杂糅在了一起。老师问学生答,学生被牵着鼻走,学得比较被动,没有生成,感觉课堂没有活水。这个板快就是让学生找出展现在眼前的图画美、分析精神之美、感悟哲理之美。第一部分教师领着学生学,第二部分可以放手让学生学使用摘书卡的形式学习,第三部分也可以用检测的形式来学习。思考:面对同样的结构的片段,应该怎样做到教学方法的灵活有异?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使学生的能力能有坡度的得到锻炼,使课堂越来越有活气?形式不同,侧重点不同。
4、依照此法学习第二、三片段。教师讲得太多太碎了。
四、拓展
写自然中的一物感悟哲理。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3篇(扩展3)
——初中语文的教师听课记录3篇
初中语文的教师听课记录1
教学流程
一、阅读材料《老人》找出表明作者童心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教师未点评)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找梦中之人、梦中之景、梦中之情。(学生的回答老师都未点评。)
1、 师读
2、 生回答
3、 老师把三者的答案连缀成一段话。(应让学生尝试)
我的点评:整体感知不到位,文章比较深邃,学生还没能感知文章的意境。
三、研析课文(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的感悟合在了一起。)
1、阅读有关作者写作内容、风格的材料。(比较生硬)
2、完成读书卡(这种形式适合比较浅显的自读课。)
类别——书名————作者————
内容摘录————————————
赏析与解读———————————(初一学生有难度,在做摘抄之前应该指导。)
4、 交流自学的成果。
学生欣赏了使用修辞的句子。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齐读。
学生提问:“漂”是否能换作“飘”?(师让学生解答:后者空间更自由,姿态更轻盈。)
我的点评:学生的回答比较散,我觉得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修辞、句式、用词、情感、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去摘抄欣赏。学生大多找的是修辞的句子,有些重复。总是一句又一句的话的分析,使得文章有一种被割裂的感觉,这篇文章不适合用这样的方式来解读。所以读书卡的方式不是什么文章都可以使用的,要注意使用的对象,使用的方式,使用的场合、时机,不能借读书卡的形式来串讲,来代替老师的循循善诱地教学。
5、 走进“录音棚”
学生读课文片断(没有目的性)
四、拓展
不同版本的对比。(没有比较的角度)
总评:
课堂板块清晰、有层次。主要教学思路是使用摘书卡的形式让学自主学习课文,但是文章比较深,学生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不太能吃透文章。学生没有能在能力上得到锻炼提升。思考:
《如何正确使用摘书卡》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3篇(扩展4)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5篇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1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在《秋日私语》的乐曲声中播放秋天的画面,并谈话导入。
(二)巩固字词,感知全文
1、出示课件,巩固字词,我将它们按必须的规律、特点排列为三行。
如:第一行出示生字:凉爽。让学生用心记住易错字“爽”的笔顺,先写四个小X,再写一个人字托住他.
2、教师范读全文,让学生听后找找每个自然段作者是用哪一句话写出了他对秋雨的印象?并用横线画下来。抽生汇报。
(三)品读课文,感悟体验
由于第二自然段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颜色,是课文“浓重的一笔”,因此我将着力点放在了学习第二自然段,层层推进指导学生的读。
如:理解中心词“五彩缤纷”。先请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描述颜色的词语找出来。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把词语变成相应的颜色。之后追问…..(这样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进行潜力培养,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赏析美句,重点指导。学生先自己练读喜欢的句子。之后抽生个别读,相机指导
3、学习第三段
4、学习第四段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五)说板书设计
五彩缤纷丰收
11、秋天的雨香甜好闻
(钥匙)传递信息欢乐
(六)听课评析
这堂课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反映了课文的主要资料,脉络清楚,丰收和快乐两个词语点明了课文的中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2
一、激情,情境导入
师:这天我们学的课文里面也有一个艾滋病患者。患者的名字叫德诺,他才十岁。德诺找到了他生命的药方了吗?让我们一齐走进课文《生命的药方》(出示课题)
二、通读,初次感悟
问题找到“生命的药方”了吗?从哪儿读明白的?读课文,要求:把语句读通顺流利。
1、检查生字词:指名读抽读齐读
①读准字音
②读懂词语
2、想想课文中找到的“生命的药方”是什么?
3、交流
板书:快乐、友情
“生命的药方”指的就是友情。你是怎样明白的?从谁的话中能够看出“生命的药方”指的是快乐和友情?是德诺的妈妈,哦,是那位不幸的母亲,为我们揭开了“生命的药方”的真谛
三、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走进德诺,感受孤独
2、德诺的妈妈为什么说德诺一生最大的病其实是孤独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文中去找到答案。
3、反馈,随机学习。
德诺十岁那年因为输血(xuè)不幸染上了艾滋病,伙伴们全都躲着他。
(1)指名读。
(2)从哪个词中体会到了他十分孤独,十分无助?(全都躲)
(3)这些伙伴在德诺染上艾滋病之前是如何和他相处的?
听课评析
艾滋病是透过血液等传播,跟艾滋病患者一齐吃吃饭、握握手是不会被传染的。其实,有许多像德诺这样染上艾滋病的人,需要大家的关心,支持,老师期望同学们都能像艾迪一样给那些需要帮忙的人关心和爱护,让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完美。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3
科目:
语文
课时:
一节课
授课者:
樊荣彦
听课时间:
20xx年2月28日
课题: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两首》——《春游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咏柳》
1、①我说你拼。举例:亻+以是什么字,组词。
②我说你解。举例:柳,右边是“木”,左边的笔顺是什么?
2、点名背诵(要字词清晰、有节奏)。
3、①安老师给的词句的意思,回答是哪一句原句。
②转换一下,说一说原句的意思。
4、群众背诵。
二、导入
1、由柳引出是春天来了,放幻灯片——完美的春天。
2、师:从幻灯片中看到了什么?或者想到了什么?
生1:柳树。
生2:白云、草。
(回答中若有不是春天的解说一下)
师:听过迎春花吗——最早开的是什么花——桃花——有一些人就浏览了桃花,来看看他们看到的都是什么呢?——春游湖。
3、自读两遍、齐读。
三、解释重点字词和句子
1、解释字“蘸”
师:谁能解释这个字?
生:过年吃饺子,要蘸东西吃。
2、说读音“夹”板书:jiā(夹子)
jiá(夹袄)——夹岸的意思呢?
生:*边。
师:很好,接近了。把“夹岸”的意思写在书上,就是:排列在岸的两边。
3、师:你还对哪一个词语不明白呢?
生:春雨断桥人不度
师:这一句都不懂吗?明白春雨吗?
生:明白,春天的雨
师:那断桥呢?
生:断了的桥,都断成两半了。
师:这些你都明白,那你不明白的是什么呢?不度?
生:恩。
师:过不去的意思。说到这,有人能告诉我这一整句的意思吗?
生:春雨把桥断了,人过不去。
师:解释的很棒。春雨过后,湖水已漫过桥面,人们就无法过河了。
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撑。
师:小舟要动,需要怎样呢?
生:划。
师:划,也能够说撑(动作演示)。
师:这句的意思就是:柳荫下小舟撑出来。还有吗?
生:夹岸桃花蘸水开,怎样桃花蘸水开呢?
师:想想蘸的意思,蘸的是什么水呢?桃花还在树上绽放,可能是湖水吗?
生:不是。
师:那是露水吗?就那么一小滴?
生:不是。
师:那你认为是什么呢?
生:雨水。
师:对了,还有雨水。你想,雨水不断地落在桃花上,越积越多,怎样形容这样的桃花呢?就用到了蘸。看看这幅图(幻灯片演示)。
师:为什么要这样形容桃花呢?作者是去干什么的?
生:看景。
师:看的哪啊?(指向题目)
生:西湖。
师:是去游览西湖的。那么他看到了哪些景色呢?
生1:桃花、树。
生2:湖、燕子。
生3:划船。
师:刚才有同学说“划船”也很对,那你看他第四句为什么要写到小舟呢?
生1:好看。
生2:能够渡河。
师:因为它第三句有提示,“人不度”,人都过不去,这时小舟撑出来了,猜一猜第四局写的情绪是什么样的幻灯片上的
生:惊喜。
师:那要怎样读出来呢?(挑人示范朗读)
4、齐读两遍——挑人读——齐读——自读——齐读
四、巩固
1、闭上双眼,根据老师的语言描述让学生自由想象并说一说都看到了什么画面。
2、去掉幻灯片的文字,试着背诵。
3、我会组词
夹度撑阴燕断(一人领读——两个人轮读)
齐读词组。
4、图片展示。
意见:
总体来看,这堂课很精彩。复习——导入——解释重点字词——由词引句义——完整翻译整首诗——引题目再导向重点句子——读——背——组词——图片。环节完整,效果很好,重点很突出。从课堂完整度来说,缺少了当堂作业。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4
一、导入:
闭上眼睛听雷雨的声音,引出课题
二、预习:
自己读读课文,那几段是写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
(教师的语言很简洁明了,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任务。)
三、检查预习:
1-34-67-8
读了课文,你明白是一场怎样的雨?
四、默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哪些句子写雨下得很大?能够用横线画出来。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好习惯,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生:第五自然段:雨越下越大,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树房子都看不清了。用因为所以说说。
生:因为……所以
师:还有谁会说?
生:因为雨下在窗户上,所以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你会说吗?跟你的同桌说一遍。
很多小朋友这天很能干,一说好就坐好了。
(教师的评价语言不错,很简洁,也很有效)
还有哪句话写出了雨很大?
生: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师:你明白什么?
生:哗哗哗,说明雨很大
师:我仿佛看见有人用脸盆在倒水。谁能读出雨很大的感觉?
生:读
师:谁能读得更大一点?更急一点?
生:读
师:我们一齐读读好吗?(老师读第一个“哗”,女同学、男同学分别读第二第三个)
五、学习第一段:大自然会告诉我们一些现象,默读1-3小节
1、默读:找找大自然有哪些变化?
2、交流:云——压
结合写“压”:你写的时候会注意哪点?---竖撇点
老师示范,点明写字的要求:抬头
(老师示范的时候学生自己在写,没有到达示范的作用。呵呵,还要明确一点任务)
写好的同学想想,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把它记住?
(怎样写,怎样记最好一齐教,让学生在写的时候就记。但是这是小节。)
怎样的云压下来了?(黑沉沉)
你能读一读吗?我觉得不够黑啊!
满天的乌云,说明什么?很多
学生:还有厚厚的云
师:很多、很厚、黑沉沉的云压下来,这时候是多么的闷呀?
出示:蝉为什么一点也不叫呀?(太闷了)
3、还有哪些也变了?——风
树枝会怎样乱摆?——摇来摇去歪了飘呀飘
大风还会吹到什么?——灰尘蜘蛛
学习“蜘蛛”
(训练学生的说话潜力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低年级这很重要。会连贯的表达,自然语文潜力就得到了提高。)
学习:垂——想象一下,蜘蛛是怎样逃走的?
还有什么表现?——闪电越来越亮(用竖线表示)
雷声越来越响(用圆圈表示)
大家能读出来吗?
(这个创意很搞笑,对于调节课堂的"氛围很有好处。)
训练:把“渐渐”放到下面的句子中:
天黑下来了。
粉红色的花儿开放了,真美呀!
太阳像个大火球,浅水洼中的水干了。
4、积累:学习下雨的词语:乌云密布等
六:下课
总体感觉:
1、教师的教学设计层次清楚,思路明晰
2、能够注重学生各方面潜力的培养。如:说话、想象等
3、教师本身的素质很好,语言表达简洁明了,指令明确
推荐:
整个课堂教学的氛围是不错的,但是缺乏“主体性”:学生自己的学习、创造性的表现,这一类的东西很少。为什么?因为老师引导、指引、指令性学习行为过多了。也许这和低年级课堂教学特点有关。
在情景的营造上,学生是被动理解的,是不是能够创造一种互动的、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更快乐的学习。
当然,说说容易,做做难。听了阎春燕老师的课,还是感觉获益匪浅的。谢谢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5
一、 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生齐读课题)
2、(出示寇准写的诗)指名读。
【评:复习导入时,通过看填空题背第一段,指名读《华山》,既检查了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又突出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充分显示了教者设计教案时的匠心。】
(出示课件)啊!华山真高哇!(指名读)
3、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生在第二自然段中边读边找)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讨论)
【评:教者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感悟、交流,逐步深化华山在学生心中雄伟、高大的印象。】
【评:学生从第一课时开始就对华山充满了好奇,师在此处播放华山的录像,画简笔画,为学习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华山的“高”这一特点。】
二、齐读。
1、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1)(出示课件)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2)(指黑板)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2、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评:重视词语的积累,能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显得水到渠成。】
三、借文悟诗。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
1、课件出示诗句。
(2)生在课文中找诗句的意思。
(3)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4)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5)理解“回首”的意思。
【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评诗人用词的`精妙。】
(6)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4、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 ——(指课题)咏华山。
5、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说)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1、提供课前收集的描写山的诗,生自由练读。
2、指名上台朗诵,师配乐。
3、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关于山的古诗。
【评:教者能打破课堂局限,将学生引向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岁 华 齐
2、学习“山字头”,领读。
3、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4、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6、生描红,师巡视。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3篇(扩展5)
——语文老师听课记录3篇
语文老师听课记录1
《念奴娇赤壁怀古》
(九个小组*面式朗读,可乎?不可也)
教学过程:
1、导入:面对苦难,屈原选择了------陶渊明选择了-------
2、梳理积累:字词。
3、问:写了什么?学生答:上片写景; 下片抒情。
4、问: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诵读?(上课已经35分钟了)
5、让学生分列到黑板前诵读?(一个一个展示,共八个组全部到台上诵读)
6、二个小组打擂:一个组读二句,另一个组再读二句
过程思索:
1、学生梳理字词时间长否?
2、课堂语言较好。
3、诵读方式太宽泛。
4、让每个小组早排练好了吧?(一个小组还有单读、分读、合读)
5、光去读,太*面化了,没有递进层面的东西。
6、光去读,不鉴赏了?
整体点评:
这是一节离奇的课。我命名为表演式朗诵。本课两个环节,一是自我梳理字词、语句;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诵读,之后分小组表演式诵读。一组两组也罢了,你竟想不到,竟然九个小组都到前台展示。试问:*面式的毫无递进的诵读能代替分析、鉴赏吗?这位教师素质十分优秀,就是想出奇,就是想创新,恰恰是作茧自缚了。所以我要奉劝教师:课堂教学一定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千万不要一味求新求异,把传统的根本的教学思想给弄丢了。
语文老师听课记录2
一、揭题导入:
人类从蜻蜓身上受到什么样的启发?学了今天的课文,我们就知道答案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生读:7、人类的老师)。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这篇课文中所说的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呢?
二、精读指导
为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呢?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第一自然段)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笔在书上划出原因。
(1)学生自由读、划。
(2)指名交流。
(3)齐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指读句子。
三.拓展延伸
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例子就只是这些吗?你们还知道哪些?(引导学生用前面出示的句式,说说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四、总结全文
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怎么做?(学生自由说)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细心发现、积极探索!(板书:细心发现)
陈老师抓住学生的学情,7课的生字比较简单,于是陈老师采取教师范读、学生读,去拼音读,读三遍后转入认字环节,在认字环节有侧重点,对于特别难写、容易写错的字特别强调指出,鼓励学生分享识字妙诀,认字的同时对字的形、义知识同时教导。学习完生字后并检验学生的学习程度。
陈老师充分利用7课的教材特点,7课《人类的老师》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段落结构基本相同,于是采用了集中学习,示范段落教学的教学方法,选取一个段落为示范段落,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然后充分相信。鼓励学生小组自主学习余下的自然段,不懂就提问。陈老师把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摆在第一位,授学生“渔”。
语文老师听课记录3
《念奴娇赤壁怀古》
(九个小组*面式朗读,可乎?不可也)
教学过程:
1、导入:面对苦难,屈原选择了------陶渊明选择了-------
2、梳理积累:字词。
3、问:写了什么?学生答:上片写景; 下片抒情。
4、问: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诵读?(上课已经35分钟了)
5、让学生分列到黑板前诵读?(一个一个展示,共八个组全部到台上诵读)
6、二个小组打擂:一个组读二句,另一个组再读二句
过程思索:
1、学生梳理字词时间长否?
2、课堂语言较好。
3、诵读方式太宽泛。
4、让每个小组早排练好了吧?(一个小组还有单读、分读、合读)
5、光去读,太*面化了,没有递进层面的东西。
6、光去读,不鉴赏了?
整体点评:
这是一节离奇的课。我命名为表演式朗诵。本课两个环节,一是自我梳理字词、语句;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诵读,之后分小组表演式诵读。一组两组也罢了,你竟想不到,竟然九个小组都到前台展示。试问:*面式的毫无递进的诵读能代替分析、鉴赏吗?这位教师素质十分优秀,就是想出奇,就是想创新,恰恰是作茧自缚了。所以我要奉劝教师:课堂教学一定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千万不要一味求新求异,把传统的根本的教学思想给弄丢了。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3篇(扩展6)
——下册语文听课记录3篇
下册语文听课记录1
一、注重情景设置,培植审美心境
1、同学们见过海上日出的情景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道去海边观看太阳从海面升起的样子,愿意吗?(板书课题:海上日出,齐读课题)
2、学生读课文,看作者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3、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二位学生上黑板听写生字,其余学生在下面听写。
小标题
第一位写:红霞慢慢扩大亮光天边红霞慢大亮天边
第2段
云堆光线海水天上一片灿烂云光水天一灿烂
第3段
第二位写:负着重荷冲破云霞夺目光彩负荷破云夺光彩
第4段
放射光芒镶金边放射光芒镶金边
第5段
学生齐读生字
4、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我为什么早起?四周清静说明什么?
为了看日出,我早早起来,那时天还没大亮,四周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指明学生回答问题)
二、随文入境,品词析句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第二自然段后注意观察老师出示的画面,思考:天是什么颜色?转眼间又有什么变化?接着又有什么变化?我这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2、引导理解:指明学生用书中句子回答问题,“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从这个句子中你想到了什么?谁能读一读这个句子,要把这种感悟读出来(指明读、评读、齐读)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第三段,注意思考:“果然”一词说明了什么?接下来看见什么?我当时是怎么想的?后来的变化又怎么样?
2、分组讨论:指明学生回答问题:生甲:“果然”一词说明了太阳要从天边升起的想法是正确的,我终于看见海上日出的真实情景了;生乙:接下来海边露出了红而无光的小半边脸儿;生丙:我想:在太阳升起的过程中,太阳就向背着很沉重的东西似的慢慢地努力上升,生丁:后来,太阳终于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发痛,旁边的云片也有了光彩。
“这个太阳好象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这个句子你读懂了什么?(出示句子)你怎么知道的?(出示句子:终于冲破了云霞)谁能把这个句子读一下(指明读、齐读)
3、本段描写太阳形状的词语有那些?描写太阳色彩的词语有那些?用拟人手法描写太阳动态的词句有那些?(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回答:
生:描写太阳形状的词语有:小半边脸、圆东西
生:描写太阳色彩的词语有:红、深红
生:用拟人手法描写太阳动态的词语有: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冲破云霞,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亮光。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第四自然段,注意思考:我为什么分辨不清那里是水?那里是天?
2、观察画面分组讨论后,指明回答,出示重点句:“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我眼前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师问:为什么光线直射到水面上后,眼前就是一片灿烂呢?各个小组继续讨论,(书中没有现成的句子)引发学生思考。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读第五自然段,注意思考:“有时”说明了什么?“金边”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2、观察画面,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通过举例,让学生知道:“有时”是一种不经常的现象,“金边”这么一个富有吸引力的词,谁不想亲自瞧一瞧呢?一下子,把学生引入了伫立海边观看太阳被黑云档住,云端边缘,光芒四射,红而白亮,犹如金边镶嵌的自然美景中,(出示: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一个“冲”和“染”把太阳赋予了人的行为,太阳就是镶嵌金边,美化云彩的使者,(出示:后来太阳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边,甚至把黑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与云、水同时融入了霞光万道,水天一色的光亮的世界里,(出示:这时候,发亮的不只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你们感受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1、指明读第六自然段“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2、从这句话中你想知道什么?(指明回答)伟大表现在那些方面?为什么说这是一种伟大的奇观?
3、分组讨论,引导理解。
剖析“伟大”、“奇观”:
“伟大”:“品格高尚,才识卓越,气象雄伟,规模宏大,超出寻常,令人景仰或钦佩的算伟大”;
“奇观”:“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算奇观”。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4、出示课文后面的练习
①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伟大”、“奇观”的意思
指明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文中“伟大”、“奇观”所在
②给2-5自然段加上小标题
让学生自己做,然后根据前面听写的内容提炼出2-5自然小标题
5、以读怡情,回归全文
①同学们现在已经是早上八点多钟了,太阳也升高了许多,我们就要离开海边了,希望你们能把这难得一见的“海上日出”的自然美景永远留在你们的记忆中。
②、我们今天观赏“海上日出”的时间马上就要结束了,愿我们回去能将这幅美丽的图画亲自画下来,你们能做吗?并将自己观看到的海上日出的经过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享受一下,好吗?
板书设计:
早起看日出
天:蓝红霞亮光我目不转睛
半边脸无光负荷慢升冲跳夺目光彩
海上日出日出太阳进云堆光射水面水天一片灿烂
进黑云镶金边出黑云太阳云水人明亮
伟大奇观
表达了作者观看日出时的惊喜、兴奋和赞美之情,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3篇(扩展7)
——初中数学的听课记录3篇
初中数学的听课记录1
(一)从教学目标上看
“锐角三角函数”属于三角学,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从《数学课程标准》看,中学数学把三角学内容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放在义务教育第三学段,第二部分放在高中阶段。在义务教育第三学段,主要研究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本套教科书安排了一章的内容,就是本章“锐角三角函数”。在高中阶段的三角内容是三角学的主体部分,包括解斜三角形、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和简单的三角方程。无论是从内容上看,还是从思考问题的方法上看,前一部分都是后一部分的重要基础,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是学习三角函数和解斜三角形的重要准备。
本章包括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主要是正弦、余弦和正切的概念),以及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等内容。锐角三角函数为解直角三角形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也为锐角三角函数提供了与实际联系的机会。研究锐角三角函数的直接基础是相似三角形的一些结论,解直角三角形主要依赖锐角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等内容,因此相似三角形和勾股定理等是学习本章的直接基础。本章重点是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直角三角形的解法。正确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才能真正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才能利用这些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绕满远老师在上课时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比较准确,能以学生的现有水*,重视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复习,从而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传授。课堂上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有机整合教学资源,努力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二)从处理教材上看
在进行新课时,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一副三角板有几个锐角?分别是多少度?它们的三角函数值分别是多少?请同学们相互交流。接着,老师又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对以上问题你是怎么做的?是怎么想的?这个让学生“怎么想的”说出来是对学生深层次的引导和启发,而且我认为,把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说出来,让学生从“说数学”的高度使学生的思维层次再上一新台阶的处理方法令人赞叹。
在老师的引导下启发下,结合三角函数的定义,很快完成了求30°、45°、60°的三角函数。怎样让学生记住这几个函数值呢?老师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首先,开始一个测试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仅仅是理解了函数值的求法还远远不够的。“哪位同学已经知道各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请举手。”过了一会儿,有两个学生举手,老师让一个学生提问,另一个学生回答。结果,回答不是很流畅,出现百分之三十三的错误。在事实面前,使学生认识到记忆三角函数的重要性。于是老师介绍了多种方法,在介绍这些方法时不断提高问题的质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努力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迁移。这堂课知识教授准确科学,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看
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
1、看教学思路设计
这个教学思路由易到难,不断拓展。既完成了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知识内容,又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方法和能力。在记忆三角函数值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当时,正弦值是怎样变化的?利用这个结论,给出一个问题,比较 和sin17°35′的大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函数值的变化规律。上课的脉络和主线清晰,他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做到各知识点的合理编排、组合、衔接、过渡。
2、看课堂结构安排
以课程目标为主线,教师采用复习、引导、启发、探究等教学方法,课堂安排紧凑。绕满远老师上课特点鲜明,节奏快语速并不快,不是给人以慌里慌张的感觉,相反却使听课老师感到轻松自然,没有担心感和压抑感。
教学过程中层次分明,语言稳重得体,不失诙谐和幽默。在课堂上既有老师的理论阐述,又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既有问题的不断抛出,又有学生的奇妙对唱,一曲和谐,给人一份享受。总体感觉这堂课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看
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把关注学生放在第一位,时时处处以学生的课堂表现为自己下步教学的出发点。对于三角函数值的理解和记忆既能充分让学生暴露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又实时扑捉到学生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的思维缺陷。
学生的演板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好方法。绕满远老师对此很重视,不惜利用宝贵的时间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矫正和耐心的指导。关注学生课堂表现,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暴露教师教学问题是绕满远老师特别设计和关注的。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将获取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真正懂得将本学科的知识与其它相关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相关的学科中去,解决相关问题,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掌握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这节课有很多地方都是要联系生活实际,把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能适时、适当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得以体现。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看
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语言精练、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教态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语言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教学语言的语调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数学语言表达正确。
(六)从教学效果上看
教学效果好。学生学到了知识,体会来思考问题的常用方法。使学生养成注重细节,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同时学到了课本以外的许多知识方法和态度。教师的榜样作用得以体现。
初中数学的听课记录2
上课教师:张慧
上课内容:鲁教版七年级数学 《有理数的加减混和运算》
上课时间:10月9日 星期四 第一节
上课地点:初一教师
听课参加人员:赵校长、王校长(业务校长)、董主任(教导处主任)、王瑛(语文组教研组长)、李莉(英语组教研组长)、刘岩(政史地组教研组长)、郭慧(理化生组教研组长)、任凭(音体美组教研组长)、*、赵燕、马元峰
评课过程:
1、 上课教师讲解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目的,
2、 各位领导及教师点评
(1) 对学生课前准备的习惯培养较好,重点把握好,学生都掌握好了,难点突破自然
(2) 本节课难点在于正确进行计算,课堂环境好,使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做、思考方法
(3) 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到位,整节课贯穿其中
(4) 学生对出错的地方能及时找到并谈一下,教师即发现了学生知识的薄弱点,也使学生总结了错误的原因,吸取教训
(5) 整节课关注学生,题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急不躁,教师具有亲和力,师生的交流融洽
(6) 与小学时比较,学生的精力集中了,跟着教师思路走了,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严密的数学思维,解题习惯好了
(7) 课堂驾驭能力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时保证了学生能够参与课堂,学生主体参与是提高课堂实效性有了保证。
3、 针对点评中提出的困惑讨论。
4、板书(略)。
初中数学的听课记录3
听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交流有关*的知识。
师:每周一,老师参加学校的升旗活动,心中都会感到一种神圣和激动,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关于*的知识?
2.引出*规格问题。让学生读兔博士网站的内容。
3.估计学校所挂*的"规格。
二、新课学习
1.结合学校所挂*的规格写出长和宽的比。
2.化简所写的比,并交流结果。
3.由长和宽的比类推宽和长的比。
长和宽的最简比是3:2,反过来,宽和长的比就是2:3了,他们是有关联的。
4.任选两种规格的*,分别求出长和宽或宽和长的比值。
师:对,同学们看网站中给我们提供了五种规格的*,我们现在就从中任选两种,分别求出长和宽或宽和长的比值。
学生在练习本上试作。
5.观察交流计算结果,汇报自己的发现。
交流中,教师把学生所求的比值按“长和宽的比值”“宽和长的比值”分类板书,方便引导学生观察计算结果
6.引导学生观察写出的比和比值,找出发现的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任选了两种不同规格的*,分别求出了长和宽或宽和长的比值,现在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7.认识比例,通过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把两个比用等号联起来,建立比例的数学模型。
我们就可以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接,写成下面的形式如:
240:160=144:96
=
师:(板书)好,这样我们就接触到了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比例(板书)你能具体说说什么是比例吗?
8.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师: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比例的基本性质:
1.提出试一试问题,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2.交流计算结果,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它们的积就相等了。
三、结论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7:3和21:9
(2)0.5:24和1.5:3.6
2. 2袋大米重16千克,5袋同样的大米重40千克。分别求出大米质量和袋数的比值,并判断它们能否组成比例。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听课点评:认识比例,知道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结合不同规格的*长和宽的比,经历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体会通过隐含的数学规律,丰富关于*的知识,培养爱*、爱祖国的情感。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3篇(扩展8)
——北师大语文听课记录3篇
北师大语文听课记录1
一、导入
教师引入抒情性散文的概念。提示课题。
板书:
紫藤萝瀑布
二、教学过程
1、教师请同学起来朗读课文。
师:下面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课文?
生:(稍待片刻,几位同学举起手)
师:(巡视片刻)还是请我们的语文课代表来朗读一下吧。
生:课代表朗读,其他同学看书。
(教师播放课件)
2、教师与全体同学一起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第一组问题,请一位同学朗读问题。并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以下问题。
围绕紫藤萝花这一中心事物,作者安排了哪些内容?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一串挨着一串,花的瀑布,骨朵)
选择你认为作者描写紫藤萝花的精彩之处,说说你的看法?(题目)
4、教师出示第二组问题:师生在交流中解决问题。
“我”既然很想摘一朵花,为什么没有摘?作者这样设计有何用意?
“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止我眼前,也在我心上流过?”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作者联想到了十年前家门外的一株紫藤萝,它有什么特点?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5、教师出示第三组师生探究性问题:
本文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而结尾又说“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是否矛盾?为什么?
对作者说的“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你如何理解?
在生活中,你有过作者这样的深切的感受吗?请你谈谈。
三、总结全文
由文章作者的感遇,也希望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有所帮助。
【听课反思】
教师不必作秀,因为新课程需要教师作出必要的讲解。授课过程中,教师的两个教学细节我是记忆深刻。其一是选一位同学来读课文,有那么的同学举手想要读一篇课文。但是这位教师早就有了心目中的人选了,她之所以没有一下子选择课代表来读课文,估讲也是想制造一种气氛──一种大家踊跃举手的感觉。最后仍就选课代表来朗读,而其他同学和老师则一起看着书听课代表读书。就这个教育细节,我有些意见。教师的这种行为里边有虚假民主的成分,请一位同学来读整篇课文值得商榷,可以请几位同学分别部分自然段也许更好。这样学生参与的面也比较广,可以从刚才举手的同学中挑选一些。虽然是公开课,在考虑阅读效果的时候,更应该考虑到课上学生的学习状态。
另外一个细节就是教师在出示问题的时候对同学说:这些问题是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提出来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大意)。但是看着上面这三组问题,我怎么也不会相信是学生提出来的。因为作为学生来讲,他们提的问题不会全部涉及到教学的重点,只会部分含概。而且提问的方式也是以询问式居多,他们的提问只不过是想向老师核对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的正如上课教师所讲,是一篇“抒情性”散文,也可以说是一篇美文。女作家宗璞通过“紫藤萝”这一普通的植物抒发自己别样的心情,见景生情。就这篇课文而言,我个人以为可以在解决了生词读音的前提下,让学生尽情的朗读,在读中体悟文章中蕴含的深厚感情和别样情怀。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朗朗的。它不应该是某个学生或教师表演朗读技巧的舞台。因为即使有同学口头表达能力不佳,甚至是口吃、甚至是哑巴,但只要他的心灵能与文本对话,能与作者的思想对话。那么,他就能从课文中习得一些感悟和理解,从而真正的.为自己将来的人生路提供帮助。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3篇(扩展9)
——小学语文作文听课记录
小学语文作文听课记录1
一、导入:闭上眼睛听雷雨的声音,引出课题
二、预习:
自己读读课文,那几段是写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
(教师的语言很简洁明了,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任务。)
三、检查预习:
1-34-67-8
读了课文,你明白是一场怎样的雨?
四、默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哪些句子写雨下得很大?能够用横线画出来。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好习惯,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生:第五自然段:雨越下越大,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树房子都看不清了。用因为所以说说。
生:因为……所以
师:还有谁会说?
生:因为雨下在窗户上,所以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你会说吗?跟你的同桌说一遍。
很多小朋友这天很能干,一说好就坐好了。
(教师的评价语言不错,很简洁,也很有效)
还有哪句话写出了雨很大?
生: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师:你明白什么?
生:哗哗哗,说明雨很大
师:我仿佛看见有人用脸盆在倒水。谁能读出雨很大的感觉?
生:读
师:谁能读得更大一点?更急一点?
生:读
师:我们一齐读读好吗?(老师读第一个“哗”,女同学、男同学分别读第二第三个)
五、学习第一段:大自然会告诉我们一些现象,默读1-3小节
1、默读:找找大自然有哪些变化?
2、交流:云——压
结合写“压”:你写的时候会注意哪点?---竖撇点
老师示范,点明写字的要求:抬头
(老师示范的时候学生自己在写,没有到达示范的作用。呵呵,还要明确一点任务)
写好的.同学想想,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把它记住?
(怎样写,怎样记最好一齐教,让学生在写的时候就记。但是这是小节。)
怎样的云压下来了?(黑沉沉)
你能读一读吗?我觉得不够黑啊!
满天的乌云,说明什么?很多
学生:还有厚厚的云
师:很多、很厚、黑沉沉的云压下来,这时候是多么的闷呀?
出示:蝉为什么一点也不叫呀?(太闷了)
3、还有哪些也变了?——风
树枝会怎样乱摆?——摇来摇去歪了飘呀飘
大风还会吹到什么?——灰尘蜘蛛
学习“蜘蛛”
(训练学生的说话潜力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低年级这很重要。会连贯的表达,自然语文潜力就得到了提高。)
学习:垂——想象一下,蜘蛛是怎样逃走的?
还有什么表现?——闪电越来越亮(用竖线表示)
雷声越来越响(用圆圈表示)
大家能读出来吗?
(这个创意很搞笑,对于调节课堂的氛围很有好处。)
训练:把“渐渐”放到下面的句子中:
天黑下来了。
粉红色的花儿开放了,真美呀!
太阳像个大火球,浅水洼中的水干了。
4、积累:学习下雨的词语:乌云密布等
六:下课
总体感觉:
2、能够注重学生各方面潜力的培养。如:说话、想象等
3、教师本身的素质很好,语言表达简洁明了,指令明确
推荐:
整个课堂教学的氛围是不错的,但是缺乏“主体性”:学生自己的学习、创造性的表现,这一类的东西很少。为什么?因为老师引导、指引、指令性学习行为过多了。也许这和低年级课堂教学特点有关。
在情景的营造上,学生是被动理解的,是不是能够创造一种互动的、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更快乐的学习。
当然,说说容易,做做难。听了阎春燕老师的课,还是感觉获益匪浅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