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年回乡偶书课件3篇

时间:2022-12-29 11:50:04 来源:网友投稿

回乡偶书课件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回乡偶书课件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回乡偶书课件3篇

回乡偶书课件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二、初读感知

  1、范读《回乡偶书》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 何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xxx地问:xxx

  三、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样?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 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第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五、指导写字:音 客 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

回乡偶书课件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字,会写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热爱家乡。

  重点难点: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入

  1、同学们,你们会背哪些诗了呢?

  2、课件依次展示《村居》、《所见》、《咏柳》诗歌的图片。

  师:今天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图,你能用学过的或自己积累的诗句来描绘看到的景象吗?

  3、师:小朋友们看,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这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那你们知道咏柳的作者是谁吗?(生:贺知章)

  5、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我们来学习由贺知章写的另一首诗歌,题目叫—《回乡偶书》(课件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学法指导

  学习一首古诗,我们要过四关,这四关分别是:我会认、我会解、我会读、我会想。同学们,你们能和老师一起顺利过关吗?

  第一关:我会认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115页,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然后去找一找树叶。

  师:老师发现你们读得可认真了,接下来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的字音读得准。

  师:好了是吗?那陈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第二关:我会解

  1、解题:你会扩词吗?我们来扩词!

  回:回家回来回到乡:家乡故乡乡土

  偶:偶然偶尔偶遇书:读书书写书信

  连起来就是:回到家乡偶尔写下这首诗。

  2、第一句:离:离开回:回来

  整句句意:年轻时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回来!

  第二句:音:声音口音改:改变

  整句诗意:我的口音没有改变,但是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了!

  第三句:识:认识

  村里的儿童已经不认识我了

  第四句:客:客人何:哪里

  笑着问我是从哪儿来的。

  第三关:我会读

  指导读好升降调、重音、长音

  第四关:我会想

  师:请再读读这句诗,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客”是谁?贺知章。“客”从哪里来?板书“何来”“客”来做什么?)

  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提了不少好问题。老师也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诗句里的“客”也就是贺知章是指从外地来这里做客的客人的吗?(板书“客?”)请你们仔细地读读诗歌,也可以观察一下插图,找找答案吧。(生自读诗歌,观察插图。)

  师:心中有答案了吗?谁来说说看?(生交流:贺知章不是做客的客人。)你从诗歌的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生:他从小离开了家乡,到老了才回来。)(少小、老大变红)(生:乡音无改……)

  师:贺知章爷爷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外地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回到家乡,整整五十年哪!他时时刻刻都在想念家乡的亲人,盼望着可以早日回家乡看看,

  每当他看见天上的明月圆了,他会默默的吟诵起李白的静夜思——(生齐诵)

  每当遇见故乡的故人时,他想问问家里的近况,可最终,他只是像王维一样,问了问窗前的寒梅——(生齐诵王维的《杂诗》)

  现在终于盼到这一天了,

  当他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当他从镜湖看见自己斑白的两鬓时,他说——乡音无改鬓毛衰

  当他看见村里的孩童时,他说——儿童相见不相识

  当孩子们把他当做客人时,他说——笑问客从何处来?

  三、拓展训练

  师:其实,贺知章回到家乡后,面对熟悉的情景,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二首,相信你们会有新的感受。指名读——齐读

  (出示诗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配乐朗诵)

回乡偶书课件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师: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周末。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

  生:请客。

  师: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

  生:做客。

  师: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

  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写。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初读古诗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先认真听一听这首诗的朗读,注意诗中生字的读音。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

  2、自读全诗,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加强识字: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

  4、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认识作者部分,简介作者。

  5、师: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谁能说一下诗题的意思?

  提示:

  《回乡偶书》的“偶书”,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三、领悟诗意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2、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师:同学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

  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

  出示媒体资源中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生自读诗歌,勾画。

  4、指名回答刚才的问题:

  例:

  ⑴ 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⑵ 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⑶ 他不是客。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

  ⑷ 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5、师:是呀!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读诗句。

  6、师: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指名答,例:我小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回来;两鬓的头发已经疏落了,但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7、师:面对“鬓毛衰”的作者,“儿童”是怎样的呢?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师:理解诗句的意思吗?同桌相互说说。

  同桌练说。

  师:谁愿意来交流交流?

  指名回答,例:村里的小孩见了我把我当作远方来的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四、感悟诗情

  1、师: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遇到询问自己从哪里来的儿童,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生说感受。

  2、师:是啊,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幻,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次朗诵全诗。

  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师适时指导语气和节奏: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提示: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首行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朗读时,可以把语速放慢一点。

  次行“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朗读时,可以突出语音语调的变化。“无改”读得昂扬一点,“衰”读得起伏一些。

  三、四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朗读时,可以读出儿童般的天真浪漫来。

  4、背诵诗歌,积累语言:指名、分组背、齐诵。

  五、指导书写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学一学部分,指导书写生字。

  六、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出示,师诵读: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2、生自由读诗。

  七、表演诗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

  学生分角色试练表演。

  八、自选作业

  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或两句诗,给诗配画,并试着将组内的作品组合成表现整首诗的连环画;

  2、对诗歌进行故事续编:贺知章回乡后感受如何?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3、课外阅读贺知章的诗作或其他表现热爱家乡的诗作。

  板书设计

  回 乡 偶 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课件3篇扩展阅读


回乡偶书课件3篇(扩展1)

——回乡偶书改写3篇

回乡偶书改写1

  公元743年的深秋,长安城里,一个84岁高龄、两鬓霜花的老人在衙门忙完了公事,正在院中小憩。秋风习习,落叶满地。一阵雁鸣,勾起了老人对家乡的思念。于是,他辞去了官职,决定告老还乡。

  老人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踏上了家乡的土地——越州永兴。此时已是初春,老人不禁放慢了脚步,欣赏路边的江南美景。野花遍地,绿树成荫,枝头还有黄莺在歌唱。老人一路兴致勃勃,一想到马上就能见到亲人们,笑得合不拢嘴。

  他走近一个小山村,下了马,映入眼帘的是一幕幕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画面:一间间矮小的茅草屋,一棵棵高大的刺槐树,一座座碧绿的小山丘,远处的镜湖依旧波光粼粼。他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白天,他骑在黄牛上,去山坡上放牛,放完牛,便和小伙伴们一起捉迷藏,在湖里游泳,打水仗,捉鱼摸虾;晚上,他躺在床上,数着窗外的星星,听母亲讲那遥远的故事。他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多年了,家乡还是那个样子,还是那么温暖。”

  “嘻嘻……”一阵笑声打破了老人的回忆。他抬头一看,一群乡村孩子正在竹林里做游戏。一个年龄稍大的小男孩来到老人身边,打量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笑着用纯粹的家乡话问道:“请问远方的客人,您从哪里来?”老人笑而不答,因为老人又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

  夜里,老人在自家的茅舍里,拿出纸笔,心中顿时有了灵感,挥笔写下了《回乡偶书》这样的千古名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改写2

  我36岁时,身体强壮,满腹诗文。那年,皇帝千挑万选,把我选到京城做官。从那时侯起,我日日公务繁忙,也没有时间回家和亲人团聚。50年以后,也就是现在的我,已经老态龙钟。皇帝见我不中用,耳朵有点聋,眼睛有点花,是个86岁的老人了,就下旨让我辞官,告老还乡。想到我能很快见到我的亲人,我那满是皱纹的脸上浮出了笑容。

  我坐着马车,看着祖国的秀丽风光,心想:我的家乡——绍兴还是那副老模样吗?我真恨不得立刻回家,一定要尝尝那园子里的嫩丝瓜、通红通红的西红柿……傍晚一定要到大桃树下乘凉,还要到那个又大又圆的鱼塘钓鱼……我的家乡口音几十年没有改变,可我的头发却斑白了真不知道我的老伴和家人还认不认识我。

  经过一个月的风餐露宿,我终于赶回了家乡。啊,我的家乡,我的家!我年轻时盖的那间茅屋还在,那清清的鱼塘还在,那五颜六色的金鱼还在!我还看到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孩在我的房子前嬉戏,啊,这一定是我的儿孙吧?我虽白发苍苍,一把胡须,但现在儿孙满堂,我也心满意足了。几个小孩见我走来,好奇地围着我,一位稍大的、胆大的小男孩,仰着头,笑嘻嘻的对我说:“老爷爷,您从哪儿来,要到哪去呀?”听到这话,我满脸苦笑,感慨万分,一时诗兴大发,吟出了一首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认识,笑问客从何出来?

回乡偶书改写3

  我背着行李匆匆赶回家乡,唉,老了多走几步脚就酸的不得了。故乡啊,这一别是五十多年啊!你还认得我吗?真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呀!我不由得放慢了脚步,路边的古井依旧清如明镜,照出一个双鬓白发的老头。古井啊,你还记得当年在这照过镜的年轻的贺智章吗?那就是我呀!我的一口乡音你还听的"懂吗?几个儿童正在路边玩耍,我上前问:“小丫头,西村怎么走?”“大爷,您是从哪里来得呀?去西村找谁呀?我就住在西村,我带您去。”“哦,我找贺*,贺*是我表弟。”“太好了,他是我爷爷。走,去我家。”……

  附:

  回乡偶书(其二)贺智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浓。


回乡偶书课件3篇(扩展2)

——《回乡偶书》教案

《回乡偶书》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回乡偶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乡偶书》教案1

  一、课文分析:

  《回乡偶书》里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太子和百官为他践行,可以说是衣锦还乡。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表现了一个普通回乡人的真实情感。

  二、课时目标:

  1、复习巩固本文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背古诗,猜诗人导入。

  师:孩子们,*是诗的国度,诗歌有无穷无尽的韵味,骆宾王7岁就能作诗《鹅》“鹅、鹅、鹅......”,相信你们个个都是小诗人,能背很多诗给大家听吧!

  生:进行古诗背诵。

  ((1)预设一:学生没有背到《回乡偶书》

  师:孩子们真棒能背那么多古诗了,那你们猜猜这些诗人是谁?

  生:说出诗人。

  师:哇,既然你们知道那么多诗人,那你们认识他吗?(出示诗人图片)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古诗呢?

  (2)预设二:背到《回乡偶书》,直接导入。

  师:那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孩子们,他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我们学过他的一首古诗是?)

  生:自由说,《咏柳》,生背诵古诗。

  师:有没有人了解贺知章呢?(出示课件,介绍贺知章有关知识。请生读)

  (贺知章,他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唐朝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一生官运亨通,直到八十六岁时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为他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这阔别了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吧!《回乡偶书》(相机板书课题,学生观看板书并书空),来齐读课题,孩子们大胆猜测一下题目的意思吧。(生读课题)

  二、学习古诗:

  (一)初读古诗,检查预习。

  师:请孩子们打开课本115页,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自由读诗。

  师:(出示本课我会认的生字)孩子们你们认识这几个词语宝宝吗?(带拼音的词语)

  生:生开火车读。小组PK读。

  师:(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现在没有拼音了,你们还会读吗?一起来试一下吧。

  生:男生女生PK。全班读。

  师:(出示课件)现在有没有孩子愿意为我们展示一下他的朗读成果呢?

  生1:读诗。

  师:你觉得他读得好不好?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你来试一下吧。(渗透评价)

  生2:评价后读诗。

  师:读得真不错,那现在如果能够读出节奏就更好了,谁来试一下?(出示画节奏的古诗)

  生:尝试读。

  师:古诗像歌曲一样充满了节奏,读的时候在画节奏的地方声音可以稍微读长一点,一起来听听老师读吧。(师范读)你觉得老师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你们来试着读一下吧。(教师边读边做动作,可夸张一点)

  生:评价,齐读,在书上画出节奏。(老师可为学生做动作指示)

  师:真是一群会学习的孩子,读得真好听。

  (二)理解诗意。

  1、学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我听孩子们读“笑问客从何处来”读得最好了,你们读到“笑”时有的孩子都面带笑容,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配合来读诗,这是好的读诗方法,那这里有一个“客”字。(板书:客)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生:它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宝盖头,下面是一个各字。(生说出自己的识字方法)

  师:我们可运用加一加的方法来学习这样的生字,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本文的“音”“何”这两个字,谁来加一加呢?

  生:立加日变成音,单人旁加可变成何。

  师:那客字可以怎么组词呢?

  生:组词。

  师:(抓住客人一词进行)真棒,不是一家的人或者不是当地的人,我们尊称他为客人,那么你们知道诗中所说的“客”指的是谁呢?(贺知章)那他到底算不算客人呢?(板书:?)

  生1:我认为他不是客人。

  师:你是从哪一句诗看出来的呢?

  生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师相机出示诗句)

  师:真会读诗,你能猜猜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生:说自己的理解。(如果说不出来可让他自己请好朋友帮忙。)

  师:贺知章离开家乡时,正值年轻,也就是诗句上说的“少小离家”,他就和父亲到长安去学习了。在他八十六岁的时候,他终于回到了家乡,也就是诗句上说的“老大回”。所以说贺知章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而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回到了家乡,他不是来了,而是回了(板书:!)孩子们,如果是你独自离家一个星期、一个月或者一年,你会是怎样的感受呢?

  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揭示主题:想念家乡,思念家乡)

  师:贺知章爷爷和你们一样,离家如此之久,对家乡有着无比的想念,有着无比的思念。(指主题。)

  师:少小离家,老大才能回,贺知章爷爷有没有变化呢?

  生:学生说出他的变化和没变。

  师:这就是诗中所说的“乡音无改”,家乡的口音没变,可他的什么变了呢?

  生:鬓毛衰。(理解鬓毛衰:两鬓的头发变得花白稀少)(出示图片辅助理解)

  师:是啊,几十年过去了,贺知章爷爷由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变成了一个背也驼了,两鬓也花白了的老头,那他为什么还要回家乡呢?(根据回答,指主题)

  生:回顾主题。

  师:“魂牵梦绕的家乡,日思夜想的亲人我回来了”。此时的贺爷爷会是怎样的心情呢?相信你能读出他此时的心情。

  生:说出自己的情感(预设:开心,忧愁),并带着感情进行朗读。(请两三人谈感受,师相机评价)

  师:是的,诗人贺知章是如此的思念家乡,阔别几十年后他又回来了,他的心是多么的激动啊,让我们带着激动的心情再读。然而几十年的未归,多少个日日夜夜啊,离乡在外,每当想起故乡,淡淡的忧愁总是萦绕在心间,让我们带着这淡淡的忧愁再读吧。

  生:读诗。

  师:古代的人离开家乡后,因为没有自行车没有汽车没有火车,更没有手机,他们想家了只能借物抒情:(配乐)

  1、看,李白想家了,仰望夜空那轮圆圆的月亮,他提笔写到: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看诗人王维,九月初九重阳节,他也想家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冬天,寒意袭来,诗人孟郊想起了家乡年迈的母亲,自己又不能回家尽孝,他写道: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冬去春来,漂泊在外的王安石回想到家乡江南的美景: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学习“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思乡的情像一块巨石压在贺知章心头几十年,今天他回来了,来到了村头,一群儿童簇拥过来.出示: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孩子们,这句诗中谁不认识谁?谁在问谁?

  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请学生相互补充)

  师:(指导看图)孩子们看见贺知章都不认识他,于是笑着问他:“你是从哪里来的呢?”孩子们是怎样问贺知章爷爷的?

  (生:笑着问的。

  师:为什么孩子们要笑着问呢?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主发言。)

  师:是啊,这真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啊,那你们是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儿童,你们还会问贺知章爷爷什么问题呢?

  生:问问题。

  师:是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问了贺知章爷爷那么多的问题,可是离开家乡几十年的贺知章爷爷他能回答上来吗?

  生:不能,说出原因。

  师:是啊,孩子们问的问题贺知章爷爷都不能回答出来了,想想此时贺知章爷爷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学生说。(伤心,无奈)

  师:那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把这一句诗读给大家听吧。

  生:读诗。

  师:(出示全诗)一首古诗,短短几十个字将贺知章爷爷对家乡的思念,对家乡的热爱书写的淋漓尽致,贺知章爷爷离开家乡多年,又重新回到家乡,心中怎能不喜悦和激动呢?请女生带着喜悦和激动读诗。然而想想自己离乡几十年没有回来却也有着深深的感慨和失落,请男生带着感慨和失落再来读诗吧。

  生:男生女生读。

  (师:孩子们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感觉到大诗人贺知章就在我的眼前,因为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热爱。让我们全班带着像诗人一样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诗吧。

  生:背诗。)

  师:孩子们,其实一首古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你们听(播放古诗歌曲)

  生:听歌曲,模仿唱。

  师:我们跟着一起唱吧,可以加上动作哟。

  生:随着音乐边跳边唱诗。

  师:后来贺知章爷爷进了村子之后还看到了许多景物,在很多亲朋好友家里了解了近70年来一些人和一些事的变化,于是提笔写下回乡偶书第二首。(课件出示)谁来读一下。

  生:生读。

  师:古往今来,思念家乡是一个永远不变的话题。现在的我们由于生活工作等原因也会离开家乡,在异地生活对家乡的思念也是越来越浓,这是一首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离乡的游子在月夜写下的一首思乡的诗,你们听。(师读)

  生:听。

  (师: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今天我们学习贺知章爷爷的古诗《回乡偶书》看到了一个离乡多年的游子终于归乡了,让我们带着归乡的这份激动再背一下这首古诗,再次体会大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吧。

  生:背诗。)

《回乡偶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时间:1课时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二、初读感知

  1、范读《回乡偶书》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 何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 地问:“

   。”

  三、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样?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 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第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五、指导写字:音 客 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

《回乡偶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字,会写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热爱家乡。

  重点难点: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入

  1、同学们,你们会背哪些诗了呢?

  2、课件依次展示《村居》、《所见》、《咏柳》诗歌的图片。

  师:今天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图,你能用学过的或自己积累的诗句来描绘看到的景象吗?

  3、师:小朋友们看,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这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那你们知道咏柳的作者是谁吗?(生:贺知章)

  5、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我们来学习由贺知章写的另一首诗歌,题目叫—《回乡偶书》(课件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学法指导

  学习一首古诗,我们要过四关,这四关分别是:我会认、我会解、我会读、我会想。同学们,你们能和老师一起顺利过关吗?

  第一关:我会认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115页,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然后去找一找树叶。

  师:老师发现你们读得可认真了,接下来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的字音读得准。

  师:好了是吗?那陈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第二关:我会解

  1、解题:你会扩词吗?我们来扩词!

  回:回家回来回到乡:家乡故乡乡土

  偶:偶然偶尔偶遇书:读书书写书信

  连起来就是:回到家乡偶尔写下这首诗。

  2、第一句:离:离开回:回来

  整句句意:年轻时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回来!

  第二句:音:声音口音改:改变

  整句诗意:我的口音没有改变,但是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了!

  第三句:识:认识

  村里的儿童已经不认识我了

  第四句:客:客人何:哪里

  笑着问我是从哪儿来的。

  第三关:我会读

  指导读好升降调、重音、长音

  第四关:我会想

  师:请再读读这句诗,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客”是谁?贺知章。“客”从哪里来?板书“何来”“客”来做什么?)

  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提了不少好问题。老师也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诗句里的“客”也就是贺知章是指从外地来这里做客的客人的吗?(板书“客?”)请你们仔细地读读诗歌,也可以观察一下插图,找找答案吧。(生自读诗歌,观察插图。)

  师:心中有答案了吗?谁来说说看?(生交流:贺知章不是做客的客人。)你从诗歌的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生:他从小离开了家乡,到老了才回来。)(少小、老大变红)(生:乡音无改……)

  师:贺知章爷爷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外地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回到家乡,整整五十年哪!他时时刻刻都在想念家乡的亲人,盼望着可以早日回家乡看看,

  每当他看见天上的明月圆了,他会默默的吟诵起李白的静夜思——(生齐诵)

  每当遇见故乡的故人时,他想问问家里的近况,可最终,他只是像王维一样,问了问窗前的寒梅——(生齐诵王维的《杂诗》)

  现在终于盼到这一天了,

  当他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当他从镜湖看见自己斑白的两鬓时,他说——乡音无改鬓毛衰

  当他看见村里的孩童时,他说——儿童相见不相识

  当孩子们把他当做客人时,他说——笑问客从何处来?

  三、拓展训练

  师:其实,贺知章回到家乡后,面对熟悉的情景,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二首,相信你们会有新的感受。指名读——齐读

  (出示诗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配乐朗诵)

《回乡偶书》教案4

  设计理念:

  崔峦先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叶老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基于此,本课在导读时紧紧抓住一个“客”和关键词“何来”,“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思接千载,围绕“客”字做文章:是“客”吗?“客”从何而“来”?不是“客”!“客”为何“回”来?既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又落实了诗歌语言的训练点,从而让学生在反复涵咏品味诗歌语言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调动体验,激趣引入

  1、读题:回乡偶书

  2、作者:小朋友们,我们常说,要了解他的诗歌,首先要知道他这个人。

  课前搜集的资料展示,何老师也搜集了我们来看一看,你了解了什么,请小朋友们自由读一读。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帮它找个朋友,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找准切入,读诗悟诗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树叶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检查自读,加强识字

  偶、鬓、衰、客、何、(很干脆,好听,非常好听,真喜欢,真喜欢你读的翘舌音)

  3、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去掉拼音读。

  4、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

  5、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反思:当孩子们没法来问出教师想要得到的答案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主动权,来向孩子们提问)(师在田字格中的“客”下加一个实心圆点,旁打一个问号。)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三、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1、生: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生: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师:真了不起,你能结合诗歌和插图找答案,学习就应该这样!我建议同学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爱思考会观察的孩子。大家也把明亮的眼睛看向插图吧!聪明的孩子,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谁想反驳他的意见?或者说谁有补充?

  生:不对不对!他不是客。我查过资料,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

  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生: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乡音:家乡的口音,方言,比如说你是杭州人,那么你的乡音就是杭州话比如你是温州人,那么你的乡音就是温州话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你的家乡是――浙江省杭州市…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我来采访几名孩子,你为什么会想家长?

  王丽珺:我去了日本几天,没过几天,我就想杭州的菜了。

  师:是的呀,家乡的菜让你思念家乡了。

  2、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

  生:因为他思念家乡;

  生: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

  生: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

  师:真应了那句“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想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语速稍快。)

  生: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诗人想念家乡,却要等五十年才回来?(这个问题如果孩子们不提出来,老师也可以补充)

  生:我知道,那时候交通非常不便,要是像现在这样发达,诗人肯定会回去不知多少次了。(师生一起笑起来。)

  生:我爸爸在外地工作,我们都非常想念他。爸爸几乎每天都要给我们打电话,也会经常抽空回来看我们。

  生:虽然我爸爸也在外地,但我还是能经常看见他,我可以在网上通过摄像头和爸爸视频聊天!(大家都笑了。)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小朋友们现在几岁,等50年后你再回到杭州,那得发生多大的变化啊)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

  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诗句,读得较好,“老大”一词拖得较长。)

  3、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爸爸妈妈的身边,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我现在能理解贺知章爷爷的苦恼了,他虽然日夜思念家乡却几十年没有机会回乡解除思乡之苦。

  生:所以虽然诗人已经很老很老,头发也被风霜染白了,却怎么也改变不了他的一口乡音,因为他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

  “激动,高兴”随机板书,

  你能读出激动的感情吗?谁来评价一下,你能比他读得更激动吗?(用教师的评价语来引导孩子一步一步走入情感的深入)

  请你带着这样的理解读一读。

  请你把这样的感情送进去读一读。

  师:好!让我们再次吟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摇头晃脑地读起来,“无改”拉得较长,声音上扬。)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来”而是――(生:“回”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有滋有味地读起来,“回”字咬得特别重。)

  4、 回归全诗:五十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自然而然地引导出下面两句诗歌)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里的儿童有一个表情,小朋友们来圈一圈?

  这个笑问能不能改为请问客从何处来?

  小朋友们,现在何老师就是那位老爷爷,请你也笑着来问问我吧。(运用角色替换的方式,小朋友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孩子们争着抢着要来问我,其实,师傅说,在这个环节,我就可以运用诗歌的意思,教师的评价语潜移默化地来引导孩子理解诗歌)

  老爷爷,您几岁啊?(我今年80有5了)

  老爷爷,您从哪儿来呀?(我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到了现在才回来)

  师:好,我们一起读全诗。

  四、个性朗读,深化理解

  师: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还是忧伤的歌曲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我认为盼了几十年终于回家了,应该高兴才是。所以我要这样读,生以欢快的语调读诗。师引导同学们以欢快的语调一起读一遍诗。

  生:诗人终于回家乡了,家乡的儿童是那样热情好客,诗人一定感到非常亲切。我想这样读,生以愉悦舒畅的语调读。

  生:我想用忧伤的语调来读。诗人回家时已经八十五岁了,家乡的许多事都改变了,当年的朋友大都已经去世了,还被家乡的小孩子当做客人,所以我想诗人的心里一定会有些伤感。生读诗。

  师:认为他说得有理的跟他一起读全诗。(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更加到位一点,把孩子们的情感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大家觉得他读得欢快吗?也可以追问孩子,为什么你要这样读?为什么你这句诗要重读?)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就是读懂了诗,读出了诗的韵味。看着大家读得这样投入,我也想读一读,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生笑:愿意!)

  师:如果我是贺知章,我会这样想:我离别家乡几十年,想了家乡几十年,在他乡做了几十年的客人,今天我终于得偿夙愿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但家乡却早已不是记忆中的家乡了,还令我想不到的是家乡的那些小孩子却说我是客人,他们这些天真无邪的黄口小儿哪里知道我这个八旬老人对家乡的一片深情?啊!想到这里,怎不让我百感交集,感慨万端啊!师以感慨、惆怅的语气读诗。

  6、背诵诗歌,积累语言:指名、分组背、齐诵。

  五、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有――生:李白的《静夜思》。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回乡偶书》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字,会写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热爱家乡。

  重点难点:

  大概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入。

  1、同学们,你们会背哪些诗了呢?我们来回顾一下

  2、课件依次展示《村居》、《静夜思》、《杂诗》诗歌的图片。 师:同学们上面的每幅图体现了哪首诗呢? 第一幅图体现的让全班来回答,后两幅请两生答。

  3、师:,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这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新的诗歌(板书)请生齐读课题。

  4、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啊?(生答)那你们知道关于贺知章的资料吗?请生答。师补充

  师:请小朋友们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然后去查查它的字音。

  师:好了是吗?那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 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生字偶、鬓、衰、客、何)

  师:嗯,同学们真棒,把生字词的音都读准了。接下来呢老师要请几个勇敢的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谁来?请生来读。(听生的生字词读对了吗)兼师点评读错的。

  师:刚才那几位同学都读好了,我们其他同学也不会输给他们吧!现在让我们全班齐读一遍吧!(赞生读得响亮)

  二、教生字词。

  师:同学们,我们把课文读完了,请看上大屏幕。(出示要写的字)我们这节课要学会写这三个字。这三个字你们觉得哪个字难写呢?(生答偶)

  师:同学们,偶字是什么结构的字呢(生答)师在黑板上写

  一遍叫生观察,在说笔顺,再让生数书空写。最后请一个同学上黑板写(赞扬)最后让学生用本子写。

  三、师教生朗读技巧并背诵。

  师:同学们真聪明,另外两个字都会写了!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

  师:同学们都读 得很认真,并且读得很大声,但是有一点不足的是同学们读得不够有感情。(师范读,生读)赞扬生,再请男生读,女生读,第几组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都快赶超老师了。接下来老师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读一读诗歌把它背下来。(生读背)

  师:(拍手表暂停)有哪位同学背出来了呢?请几位同学来背,师点评并赞扬,最后,说:“现在我要请大胆的同学都站起来背一背。(学生都纷纷站起来背)夸赞生的勇敢。

  四、让学生说一说对诗歌的理解。

  师:“同学们,我们都把这首诗背出来了,那大家在想一想这首诗说了什么呢?(让生思考)

  师:“同学们都想好了吗?那谁来说一说呢?请生来说一说对这首诗的理解。(赞扬生真棒)

  师:同学们都知道了,诗歌里说有一个人很小就离开了家乡,到了很老才回来,那老师给你们提一个问题:这个人是谁呢?你们怎么知道的呢?(生思考)

  师:谁来?这个人是谁?

  生:“(某个)是贺知章本人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说出了诗人从小离开家乡。

  师:“真棒!”大家表扬他。

  师:“那老师还有个疑问,那客又是谁啊?

  生:是贺知章本人。生答

  师;同学们可真棒啊,都回答出了老师的问题。这首诗就是写贺知章爷爷自己,他三十多岁外出做官,八十多岁才回来,回到家乡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在全班诵读一遍这首诗,去感受贺知章爷爷的思想感情吧!”

  生读。

  五、课后作业。

  要求会写的字一个写一行。

  六、板书。

  回乡偶书

  偶 客?贺知章

《回乡偶书》教案6

  一、导入

  1、同学们,有句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从小到大,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古诗词,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画,看看哪位同学能给它配上诗句?我们先来看第一幅图。

  2、看着这高耸入云的楼,你想到了哪句诗?真好!

  3、看着放风筝的小娃娃们,你想到了?是啊!

  4、看着这一幅温馨的画面,你又想到了?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是?孟郊的《游子吟》赞颂的是伟大的?对!母爱!

  5、再看,这满树的新叶让你想到了?真好,我们一起来赞美柳树、赞美春天。碧玉齐!

  6、同学们真棒!小小年纪就能诵读许多的经典诗文,你知道么?与诗词为友,乃人间乐事!

  二、初步感知

  1、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古诗词的殿堂,感受经典的魅力,一起来学习贺知章的另一首诗,一齐读课题。

  2、有位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古诗文最好的办法首先是诵读,其次也是诵读,最后还是诵读。我们先来看看别人是如何诵读的?(播放视频)诵读的第一步就是读正确、读流利,请同学们照着视频中的样子,自己试一试,开始吧。

  3、能读正确吗?不够自信,能不能啊?谁来试试?字正腔圆,真不简单。

  4、我看看,谁读的好?准备!

  5、听着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几个生字宝宝都溜出来找你们玩儿了,谁来跟他们打打招呼?

  6、这个字念什么呢?它在以前是这样写的,看着这一幅画,你有什么想说的?客就是什么呢?客就是旅居他乡的人,我们把它称作是客人。谁能给客字找朋友?先来说说两个字的,真好!谁找到三个字的?谁还能找四个字的?还能啊!真不简单!对了!特别棒!

  7、同学们积累了很多的词语,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把这个字写好。睁大你们的亮眼睛,仔细观察,如何写好这个字?这个提醒很重要!撇捺要舒展,再看看下面这个口字,它和口在左边的,口在右边的分别有什么变化?

  8、孩子们,再仔细看看,我相信你们会有所发现,有没有发现啊?口在左边,口字写的小一点,口在右边要写的大一点,口在底下要写的扁一点,真是会观察的孩子。老师把写好这个字归纳成了口诀,一起念一念:撇捺舒展,口儿变扁。举起你们的小手,我们一起来写这个字(板书:客)

  9、该轮到你们写了,拿出纸笔,先做好写字操:头正,肩*,背直,足安,调整好握笔姿势,描一个写一个,开始。写完的同学坐的可端正了。

  三、再读感悟

  1、写好了这个字,我们再把这首古诗朗读一遍,孩子们读的非常好,要是能够在有些地方注意停顿,那感觉又不一样了。要不,咱们来试试?你们读前面四个字,我读后面三个字。看看能不能成功?

  2、有点味道了,咱们交换一下,我读前面,你们读后面,你们坐的可端正了。

  3、这么一读,节奏感就出来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呢?(播放视频)刚刚的视频中你找到了哪些答案?鬓就是指脸颊两旁靠近耳朵的头发,我们用手来比一比,对了!这就是鬓毛。何处来就是哪里来?可是贺知章不说哪里来,而是说笑问客从何处来?

  4、同学们,在我们的古诗词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字眼,你们看,王安石曾经写到:明月何时照我还。李白也曾经这样写过:何人不起故园情。我们古诗的语言就是这样精致、这样凝练。读古诗要学古人,古人吟诗常常低声慢吟,一幅如痴如醉的样子。我们也来试试看。好一群满腹诗文的书生啊!听着你们的朗读,我好像看到了当年贺知章吟诵这首诗的情景。

  5、你们猜猜他当年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几岁呢?

  6、拿起笔,从诗句中找答案,找到一处标上1找到两处标上2哪些地方让你认为他是八十多岁才写这首诗的?不定笔墨不读书,很好!同桌两个人交流一下。

  7、我发现大家讨论的特别热烈,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你的收获。从哪些字眼你可以感受到?

  8、对啊!鬓毛都衰了,那你觉得他的年纪怎么样?很好!继续,有的人一直在举手。老大这个词语我们以前在哪一句诗中积累过?我们一起回顾一遍: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个老大跟今天诗中的老大是一样的意思,就是很老了。诗中的第一句就写到了:少小离家老大回。(板书:少小→老大)

  9、你看,这就是那位老大,谁能够把老大的感觉读出来?谁来试试?还不够老!你来试?挺老的了!真的是老大啊!我们一起来读。

  10、正像同学们发现的那样,请看:贺知章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浙江人。他30多岁离开家乡去做官,直到86岁才辞去官职,告老还乡。这时,他已经白发苍苍,谁再来读这句话?女生读!

  11、看,贺知章老人回来了,他高兴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迎面走来了一群谁你呢?这些儿童还认识他吗?一起读: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想象一下,这些儿童看见贺知章,会称呼他为什么?会对他说什么?

  12、我怎么不认识你啊?是啊!很陌生的,除了这群儿童不认识他了,还可能谁也不认识他了?(朋友)

  13、可能是朋友,可能是亲人,邻居也可以称之为邻人。这么久都没有回到家乡,现在终于回来了,可是家乡的人都不认识他了,此刻贺知章的心情怎样呢?失落的,那你来读读。悲伤,那你来试试。我听出了那一点淡淡的忧伤,后悔没有早点回来。

  14、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理解,带上我们的理解,一起来读读,齐!

  15、但是,无论他怎么改变,在贺知章老人的身上,有一种东西始终不变,那就是:乡音无改。(板书:乡音无改)请同学们在诗中把这个词圈划出来。

  四、情感升华

  1、虽然他鬓毛衰了,但是他乡音无改。虽然他胡子白了,但是他乡音无改。不管他是在何时,他都是乡音无改,不管在何地,都是乡音无改。一个乡音无改感受到什么?能感受他对家乡的一种思念、一种爱。是啊!在离开家乡的五十多年里,他无时无刻都在思念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可能他无数次的倚在窗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无数次的登高望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也许是徐徐的春风勾起了他无尽的思念,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可能是瑟瑟的秋风拂过,引发他的万般感慨,读: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无数次的凝神远望,无数次的梦回故乡,今天他终于回来了,全体男生读。

  3、我回来了,今天我终于回来了,可是家乡的人已经不认识我了,女生读。

  4、孩子们,诗歌最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老师今天为你们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我们来听一听(播放视频)这是藏语版的《回乡偶书》,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

  5、漂泊在外的游子每当想起贺知章,就会想带他的《回乡偶书》,一首《回乡偶书》又怎能表达贺知章老人的心情呢?于是他又写了一首《回乡偶书二》,谁会读读?

  6、请你来试试?有人说《回乡偶书二》里面也有《回乡偶书一》的影子,你们找找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前后四个人讨论一下。

  7、我们也来交流一下,这一半的人读:少小离家老大回,这一半的人读:离别家乡岁月多,轻轻地读,开始。还有吗?今天举手的人非常多,真棒!

  8、家乡没有变,更没有变的是他对家乡的那种思念,那种爱。我们也把这两句读一读。还有没有人有自己的感受?他回去以后也发现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发生了变化:近来人事半消磨。

  9、我们来试试这样,老师说一句,你们从这首诗中找出那句诗,准备,我看谁能找到?

  10、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很长了,回到家乡以后,我才发现家乡的人和事变化太大了。只有门前那清澈的湖水,在春风的吹拂下,泛起一圈圈的波纹。如果说《回乡偶书一》表达的是贺知章对家乡的思念和爱,那《回乡偶书二》同样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思念和爱让我们一起把《回乡偶书二》朗诵一遍,齐!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觉得很难忘,正所谓:与诗词为友,乃人间乐事。希望同学们今后广泛的阅读经典诗文,感受经典的魅力。

  六、课后作业

  将《回乡偶书》的意思有感情的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回乡偶书》教案7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看了几张生活中的实物照片,请同学们用自己知道的古诗来描述,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指导学生弄懂诗意时,我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三种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小组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我加入配乐诗朗诵的环节,进一步指导学生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本课的四个学会字。认识一个会认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诵读课文。

  3、体验作者重归故里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中运用古诗,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图片:西塞山前飞白鹭;几只游水的白鹅;一处壮观的瀑布;一棵高大的柳树。

  师:大家能用学过的诗句来描绘我们看到的景象吗?(生背诵相关古诗诗句)

  师小结:一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用到它们。

  2、读题;偶字注音;再读。

  3、板题、释题:回乡偶书(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说诗句,让古诗走向生活,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明白学习古诗的作用、意义,感受古诗的魅力。

  二、初读古诗,读准生字词。

  1、自由地大声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生划出生字,师出示字卡。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词读准了没有?

  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交给学生读的目的,让学生读有所获。

  三、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品词析句。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乡音:家乡的口音,方言。

  无改:没有改变。鬓毛:鬓角的头发。

  相识:互相认识。何处:什么地方,哪里。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师:年少的时候,我背着行囊离开了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可这一走就是几十年呀,今天再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乡时,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来到了村口,看到了一群孩子,他们乐呵呵地围着我问长问短,有的说:老爷爷,您找谁呀?有的问:老爷爷,您从哪儿来呀?我笑着看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他们哪里知道,眼前的这位老人就是他们爷爷辈的自家人呀。我不禁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了,很多事都发生了改变,心里有了很多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老师用自己的话,把古诗说成了一个故事。)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逐步领会诗句意思,其中的三种求助方法还能帮助学生阅读其它古诗。特别是老师把编成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让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更浓。

  四、自读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1、想想作者贺知章此时的心情。

  老师过渡:是呀,作者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回来,家乡的孩子见了他都不认识,我们怎样能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慨呢?

  2、生自由练习。

  3、指名读,生评议。(师提示,为了表达情感,我们还可以加上动作。)

  4、生再试读。可以站起来,自由加动作。

  5、指名配乐朗诵。(放课件:配画配音古筝曲《高山流水》)

  6、全班起立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通过古诗压韵和古筝音韵的结合,帮助学生感悟诗句的语言美。

  五、学写本课生字。

  1、老师指导书写乡、改;

  老师示范写乡,学生仔细观察。想想它和我们学过的哪个部首有些相似。

  老师示范写改,学生分析其字形。

  2、学生描红书写。

  六、布置作业;

  老师:这首古诗学得不错,今天你们想做什么样的作业呢?生各抒己见,师帮助归纳。

  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背诵古诗,画一张《回乡偶书》的画;

  3、背诵古诗,把《回乡偶书》编成故事讲给其他人听。

  老师: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明天老师等待着你们的精彩作品。

  设计意图:作业的自主选择,学生的兴趣很浓,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通过读诗、背诗所获的体验来描绘古诗中的场景,来描述古诗所讲述的故事,还可以通过课堂上背诵练习,字词书写练习来完成默写古诗这一更高的要求。

《回乡偶书》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相关材料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学:以故事导入。

  师: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吗?不过,在听故事时,老师有个要求,请你边听边在脑海中想像故事的情节,看看你能想到哪些情景?在一个大雁南飞,秋风萧瑟的季节,一位老人面容消瘦,两鬓斑白,驾着老马车走在了阔别已久的回乡之路上,一路风尘,一路期盼,来了村边,几个孩童看见了,笑着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他望着那些孩子,想到自已离家的时候也就那么大,而现在却已背景离乡数十年了,不禁黯然神伤,潸然泪下。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请你说说你能想象到哪些情景?

  师:就在这万分感慨之时,老人写了一首诗,板书《回乡偶书》那么这位老人是谁呢?

  生:贺知章。

  二、自学:

  (一)整体感悟:

  1、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师读古诗,然后让学生评价一下老师的朗读。

  2、学生划出轻重音,节奏。再读古诗,师生互评。

  (二)自学:

  自学古诗,看看从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生自学三分钟。

  三、点学:

  汇报自学情况。

  学生A:我从“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感受到了诗人贺知章从小就离开了家,到了很老的时候才回来。

  师介绍古诗背景。是啊,在贺知章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带着他离开家乡,四处求学,在外面吃了很多苦,有时会吃不上饭,有时会没有地方住,但他很好学,后来,做了官,在他八十三岁的时候,才告老还乡回到了离开整整七十多年的故乡,请你想想他回家的路上会想些什么呢?

  板书:回。请你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句诗。

  学生B:我从“乡音无改鬓毛衰”中感受到了他的家乡口音没有变,但两鬓已经白了。

  点拨:同学们,贺知章回到家乡后,头发都白了,模样发生了变化,你从哪还能了解到。

  指导看图。看到这样的一位老人,你心情如何?把你的这种心情读给大家听。这个老人的形象我们可以用一个来概括:衰。

  指导书写“衰”并与“衷、哀”进行区别。

  学生C:我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感受到孩子们见到贺知章却不认识他,笑问他从哪里来的?

  点拨:看图想像,孩子们和贺知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指导感情朗读。

  追问:那我想再问问你们,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要回到家乡来呢?

  总结: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答。

  师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离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什么都可以改变,但没有改的是他的一口乡音,不能变的是他的那颗思乡之心,那种思乡之情。就让我们大声地把他的那种思念之情读出来吧,齐诗古诗。

  四、拓展:

  就在他回到家乡之后,他还写了《回乡偶书(二)》请大家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诗人的家乡会有哪些变化?

  五、总结:

  播放诗歌《回乡偶书》,听着这动人的旋律,相信你们不仅仅把诗意理解了,更懂得了诗人贺知章那份念念不忘的思乡之情,孩子们,如果你懂了,就用你的声音大声地告诉我,齐读古诗,结束本课。

  六、板书: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老大回

  鬓毛衰

  客

  (思乡情)

  《回乡偶书》说课材料

  古诗《回乡偶书》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版块的内容。本版块的主题是:乡情、友情。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大诗人贺知章。这首诗是在他辞去官职,告老返回故乡时所做,一共写了两首:本首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这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本版块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本课进行设计。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别于低或高年级,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所侧重,重在抓住重点字词引发想象,重在感悟诗境情感体验。本课我采用读通—理解—想象—体会—背诵的学习方法教学。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相关材料和课件。

  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介绍背景。

  二、揭示题目。据题质疑。

  三、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四、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五、朗读升华。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老大回

  鬓毛衰

  客

  (思乡情)

  盛时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读唐诗,或为其鼎盛的岁月而喜;或为其惨淡的人生而悲;或为那大漠孤烟征战将士的思念所动;或为那直下襄阳的欣喜所感染。唐诗是一页页历史,是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而这首《回乡偶书》更是唐诗中的极品,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是一副有声有色的写意画。

  一、教材分析和处理:

  1、教材位置、内容、特点

  《回乡偶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中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被安排在第六组课文中。这一组课文主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实现情感熏陶,培养美好情操的依托。

  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诗中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从而使学生感悟到诗人眷恋故土强烈而复杂的情怀。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一是积累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懂得热爱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教学目标的制定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的阅读要求,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及诗文特点,按照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客”“何”两个字,能够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在反复品读中理解领悟诗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操。

  3、重、难点的确立

  古诗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对古诗的理解比较有难度,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将学生吸引到古诗的意境中来。因而,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二、说教法、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项根本任务,不仅对学生在校内学好语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他们的终生学习、终生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学生学法的掌握,是通过教师的教法来转化生成的。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力图体现“教法学法化”。

  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品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课我主要采用朗读探究、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的方法。并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再现。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 设计理念

  1、着眼于《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的内容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感悟诗情为教学重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力求“重文本”而又“超文本”,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主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积累。

  (二)过程安排

  古诗篇幅短小精悍,字面上的涵义是有限的。在教学古诗时,如果直奔主题,就会很容易让古诗的教学变成学生被动的应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所学的内容也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为了让古诗的教学内容变得丰满,教学过程变得精彩有趣,我将教学过程划分成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诵诗文,创诗境 .第二环节:知诗人,解诗题.第三环节:明诗意,悟诗情.第四环节:融诗境,陶其性.

  第一环节:诵诗文,创诗境

  在导入环节,我利用课件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能用相关的古诗描述景象,通过看图说诗句,让古诗走近生活,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独特的魅力。

  第二环节:知诗人,解诗题

  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资料,不仅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为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有一个很好的铺垫。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课件出示相应的作者资料,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贺知章为人旷达,不慕名利,其诗作通俗清新,自成一格。

  古诗词中有很多篇目都是感情至深的名篇,诗人在诗中或喜或悲或哀或怒,都是真情流露。从故事的创作背景中去捕捉诗行中的感情形象,去细致入微地感受它们。了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就能把其中蕴涵的情感揭示出来,从而激活自身的情思和联想,这样诵读就更加充满激情,既感动自己又感动别人。

  第三环节:明诗意,悟诗情

  1、初步感知,自主识字。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课件出示生字,学生利用不同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达到识字的目的,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细读品味,感悟理解。古诗因时代久远,语言精练,表达简洁,意蕴深长,学生的领悟是有限的。学生对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情、意境、韵味的感悟,需要日后来咀嚼,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所以不必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和赏析。在这一环节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学生读诗,自主交流读书感受。

  (2)指名朗读,理解古诗含义。重在理解“乡音无改鬓毛衰”,使学生体会到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诗人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从而让学生在反复品味诗歌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以突破教学重难点。

  (3)质疑问难。“学贵有疑”。“疑”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是大脑思考、分析的产物。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的。我事先根本无法完全预料孩子们会说些什么,会问些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时必须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捕捉孩子们身上的火花,根据学生的认知,随时调节课堂教学结构,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诵读诗文,体会诗境。诗词的诵读讲究韵律、节奏感极强,尤其是格律诗,对仗工整,*仄押韵,节奏分明,读来琅琅上口,具有美的旋律和谐之感。加上背景音乐展示配画,在此意境中吟诵,对孩子们更是一种美的熏陶,悟文而移情,读文而抒情,真正进入情动辞发、情景交融的境界。

  第四环节:融诗境,陶其性

  语文教学应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理解诗文后用一句话或一首诗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吸收语言、转化语言。

  面对陌生的学生,面对鲜活的生命个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会传递出他们独特的感受与体验,作为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把握有效信息,让渗透于教学流程每一个环节的评价充满生命力,会给课堂带来末曾预约的精彩。所以在进行教学评价与教学反馈时,力求:用心倾听,真情投入;恰如其分,画龙点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微型的教案,我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设计了新颖的板书,有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体会情感,对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孩子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也许会对“乡音无改鬓毛衰”难以捉摸,也许会对“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会心的微笑。

  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把学生带入情景,让学生想像着读,让学生在情景中自由表达。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和前面的诗句进行对比诵读。

《回乡偶书》教案9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回乡偶书》教案10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体验年少时离家、年老时回家的感受。

  2、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并理解古诗的内容。

  3、让幼儿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熟练有感情地背诵。

  二、活动准备:

  flash、纸、画笔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欣赏、感受诗的意境。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古诗,想听吗?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基本部分

1、向幼儿介绍诗人贺知章。师:你们知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吗?(贺知章)那么你还知道他写过哪些诗?

  2、逐字逐句讲解古诗,重点讲解“老大”“乡音”、“鬓毛衰”的含义,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人少年时回家和老年诗回家乡的情感。

  诗的大意:从前有个人很小就离开家乡,去外地读书、做官,到他变成个老爷爷时才回家乡,这时他头发已经全白了,可说的还是家乡话。在村口碰见一群小孩子,问他从哪来,他哈哈大笑:“这里就是我家呀!”“那我们怎么没有见过你呀?”他说:“我离开这里已经好几十年了,那时,你们的爹妈都还是小孩儿呢!”小朋友们笑了,热情地拉着这位老爷爷的手进村了。晚上,老爷爷怎么也睡不着,想到白天孩子们居然把自己当成外乡人,觉得挺有趣。

  3、flash播放,幼儿跟着有感情地朗诵诗句。

  4、幼儿自由地为古诗配画。

  (三)、结束部分

  请个别幼儿拿着自己画的画儿,边展示给大家看边朗诵古诗《回家偶书》。

《回乡偶书》教案11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一、交流资料

  1、背背课前收集到的李白的诗歌。

  a) 李白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学生简介李白的生*)教师补充(课件)

  李白后人称他为诗仙。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今天咱们学习其中的一首,请大家齐读诗题《赠汪伦》。

  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古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1、按自学提示自学古诗:出示[课件三]

  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②结合资料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地方.

  2.组内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

  ①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②找出难记的字,交流识记方法。潭字:学生边说记忆方法,教师

  边板书,并用红色笔提醒大家注意潭字右上部是两个竖,而不是西。

  ③了解诗意: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④质疑解答,重点理解深千尺、踏歌声和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深千尺:夸张,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表演,帮助学生理解?老师: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你们愿意帮我解决吗?桃花潭水深与汪伦送我的情谊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

  师小结:我明白了,这是用水深比喻情深(板书:水深--情深),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与李白的情谊深啊!让我们通过读来表达他们之间那种浓浓的深情。

  自由朗读--指名读--评读--再指读--齐读--师生轮读

  1、配乐背诵出示[课件四]

  2、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此时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尽情表达出来吧!(生边看图边自由朗读--指读--评读)

  3、哪些同学可以背诵?(指名背诵--会背的齐背)

  三、扩展学习

  1、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现在老师为你们提供了3首,供你们自学欣赏,请你选择其中一首,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2、教师提供古诗学习方法和6首送别诗,学生任选一首自学:《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

  3、汇报学习成果(或朗读、或背诵、或说诗意、或讲故事)

  四、引导课外练习

  这节课先交流到这里,语文课外活动时再继续展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作业 :

  背诵诗仙的诗,能够向家长讲述诗仙的故事。

  背诵诗仙的诗,能够在同学之间相互之间传说诗仙的故事。

《回乡偶书》教案12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和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考虑: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和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同学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家长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扮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扮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身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安排作业。(任选一题)

  1.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 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小朋友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同学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扮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和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同学的脑海里。

  爱扮演是同学的天性。同学要扮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扮演过程。因此,课堂扮演能促进同学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同学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回乡偶书》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音、衰、客、何”6个生字,会写“音、客、何”三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领悟诗意,能够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田字格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兴导入

  1、猜字谜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字谜吗?(喜欢)那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象形字,想请大家猜一猜,看看能不能猜出来(出示象形字的课件)

  (学生看课件猜出“客”字)

  师:对,是“客”字(出示),小朋友们的眼睛真会发现。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个“客”字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出示“客”的课件)学生跟课件书空。

  师: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个“客”字,这首是:(学生说课题)(板书《回乡偶书》)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字谜引入,感悟汉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现在我想请孩子们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注意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来帮助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再读古诗,初步感悟诗境。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藏有一个“客”字,你们找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你真会发现。请同学们来读读这句诗。(课件出示这句诗)(学生读)

  师:(出示插图)孩子们为什么会笑着问作者呢?我想跟大家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场景,我是贺知章,你们会怎么问我呢?会问什么呢?

  生:老爷爷,您从哪里来呀?您是干什么的?您来这里是找人吗?

  ……(三个学生,师适时点评。如称呼不对,要引导学生;用了 “请问”一词,表扬有礼貌)

  师:孩子们真会动脑筋,知道当时孩子们会这么问,是什么原因吗?(是因为不认识他)请用诗句回答(“儿童相见不相识”)出示诗句,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诗。(读诗句)

  师:从这两句诗来看,贺知章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当作“客”了,从哪里看出他是“客”呢?请看插图(出示插图)。

  生:学生仔细观察图。

  师:那他是不是“客”呢?从那句诗可以读出来?

  生:不是客,因为我从诗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看出,他并不是客,是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年老了才回到家乡。

  师:请把你们的理*进诗句中去,一起读读这两句诗。(出示这两句诗的图)

  2、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师:为什么诗人年小的时候离开家乡,要等到年老的时候才回家乡呢?

  生:我知道,因为那时候交通非常不便,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他回家不容易呢?(出示插图)

  生:骑马。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出门不是靠走路就是骑马,经过跋山涉水,回家一次确实不容易。可是那么艰难,作者还是要回老家啊,你体会到了什么?(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板书)

  师:我们怎么读才能突出诗人回乡不容易呀?学生再次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设计理念:紧扣“客”字,切入理解诗句,从后到前,更好地理解“回”的含义。创设情境,借助插图,直观地引导学生理解后两行诗句的意思。]

  3、个性朗读,深化理解。

  师: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都知道原来这个让孩子们看成是“客”的人其实不是“客”,而是久居他乡的游子回家了,所以题目中不是“来”而是“回”(板书),让我们加上对“回”字的感受,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有感情地读诗句。

  师:五十年了,许多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好,我们一起读读全诗。

  师:同学们,我们跟着诗人贺知章一起思念家乡,那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一背呢?(分组背诵,一起背诵)

  4、指导书写:“客、何”,观察、书写、展评。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有三个字宝宝想请大家把它的名字写一写。(出示图片)提醒大家:客:点要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何:竖钩起笔处不要在横的末端。音:突出中间主笔横。

  【设计理念:按照我校上学期精品研究中“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阅读相结合。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改变“满堂说”的课堂,让学生不仅掌握生字的写法,还养成书写的好习惯。】

  四、读中悟情,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1、读中悟情。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已经理解了诗意,但是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韵味。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有节奏地朗读,可以吟诵,可以踏歌,可以表演读……(学生自由体会读)

  学生自由朗读后个别表演读(老师点评中鼓励学生,并告诉其余学生这是什么读法。)

  2、欣赏“古诗新唱”。

  师:古诗不仅仅是吟诵,还能编成一首动听的歌曲呢!想听吗?现在我就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出示图片)

  【设计理念:落实个性朗读,老师不要限制学生一定要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五、拓展延伸,升华诗情

  1.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他还写了另外一首表达自己回乡后的情感的诗,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课件,欣赏《回乡偶书》之二)

  2、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还有――生:李白的《静夜思》,生:张继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喜欢哪首就把哪首背诵下来。

  【设计理念: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关作者的诗歌和同类型的诗歌,并让学生有选择地背诵记忆,让那个拓展不会流于形式。】

  六、全文总结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不管你身在何处,都时刻想念自己的家乡,让我们把贺知章的思乡之情记在心中。(齐背)

  七、布置作业

  把《回乡偶书》编成一个故事讲给爸爸和妈妈听。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客? 回!

  (思念家乡)

《回乡偶书》教案14

  教学目标:

  1、会认“客、何、赠、汪、舟、欲、踏、潭”8个生字,重点读准“赠”的后鼻音及*舌音,会写“舟、乘、音、客、何、汪”6个生字。重点指导“舟、乘、客”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先学要求:

  1、自学生字,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如查字典、问大人、联系上下文等等),想想哪些字音要提醒大家,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或做上记号。

  3、查找有关诗人和古诗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咱们来玩个对古诗的游戏,背诵《咏柳》。(老师背上句,学生接下句。)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会是怎样的?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解释题目:

  通过预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指导理解“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2、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评价、正音。

  3、检查生字:生字宝宝从古诗中走出来想和大家做好朋友呢。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新词。

  交流怎样记住生字,想提醒或告诉大家什么。

  三、学习古诗

  1、生字宝宝夸大家学得好,想请大家再来读读古诗,该怎样读?

  2、指名读诗――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男女生交换读(女生读,男生评,然后交换)――

  分组比赛读诗――齐读古诗

  3、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出每句诗的大意。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一二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

  “乡音无改鬓毛衰”你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引导理解乡音:

  ①小朋友,咱们班有湖南人、朝州人,梅州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理解“乡音“一词。

  诗句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还是衣锦还乡,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四句:

  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谁来说说后面两句的意思?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是呀,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板书:少小、老大客?何来?想家乡!)

  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4、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5、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四、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生朗读,师讲大意。

  五、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舟”的笔顺;

  “乘、客”的撇捺要伸展开,“乘”的笔顺,“客”的宝盖头儿不要写得太宽。

  “音”的第二横应当写长一些。

  “何”字右边的“可”字是,横要长些,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少小老大

  客?

  何来?

  想家乡!

  《古诗两首》之《赠汪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3、通过预习,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谁送给谁?指导书写“汪”

  4、介绍: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这是一首送别诗。

  二、学习古诗

  1、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指名读,分组读,全班读。

  3、自由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1)一、二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欲”什么意思?

  ②“踏歌”什么意思?想象汪伦踏歌的歌词会是些什么。

  ③从“忽闻”体会到了什么?

  ④谁能有感情地把这两行诗读出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

  (2)三、四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两人感情深厚?

  (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你是怎么体会的?

  (“深千尺”:说明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有千尺深?

  “不及”:什么意思?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

  “送我情”:这里把桃花潭的水深和汪伦送“我”的情深作比较,让我们感觉到水深不及情深。

  ②谁能用“即使……也”这个关联词把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交流。

  ③感情朗读。

  ④出示背景图,想象情景,进行表演。

  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们来想一想,演一演。

  ⑤踏步读诗或唱诗。

  4、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朗读古诗:

  1、课件以下两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渭城朝雨浥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劝君更尽一杯酒,

  惟见长江天际流。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无论以什么送别,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这些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五、板书设计:

  赠汪伦

  李白深情厚谊汪伦

  踏歌声

  以歌声

  酒送别

  心

《回乡偶书》教案15

  一、原文: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笑着询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译文: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三、教学重点:

  理解“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五、教学设计: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导入:

  你是哪里人,离开家乡到了宁波,会想念家乡吗?你的爸爸妈妈呢?(指名外地的学生回答)看(出示幻灯片:回家),每年春节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过年,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车站,多么感人的思乡之情啊。

  我们*人自古以来就对从小生长的故乡非常依恋,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人在外地而常常心系故乡。

  (二)揭诗题,释题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

  板书课题:回乡偶书

  2、重点书写:偶师板书偶,边释字形,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读“偶”。

  3、理解题意:偶,偶然的意思,偶书呢,偶然间写下的诗。

  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就要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范读,听清生字的读音,听清停顿。

  2、自由读:

  (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

  (2)借助词语手册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

  3、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与古诗朗读情况。

  A、检查生字(幻灯片生字):读生字卡片,重点记“鬓”的字音、字形。

  B、指名读古诗,评议要求:字音有没有读准(2个);停顿是否合适(2个);齐读。

  (2)说说你已经理解了古诗中那几个词语的意思。

  估计学情:少小、老大;回、相见、相识、客、何处、笑问

  (3)说说哪个词你实在想不明白了?

  估计:乡音、无改、鬓毛衰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说一句,幻灯出示一句诗意)用“虽然……但是……”接“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个句子。

  5、齐读:理解了诗的意思,我们应该比刚才读得更好了。

  (四)多种方法读古诗,体会诗情。

  1、说说你想带着怎样的情感读这首诗呢?

  喜悦:因为五十多年没有回到故乡了,是多么的激动和兴奋啊。

  重点品读:少小离家老大回

  难过:离开的时候还是小孩子,而回来的时候已经头发都白了,很伤感。

  重点品读: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旁白:是啊,又高兴,又伤心,这时候的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家乡的变化,听着家乡话真是悲喜交加啊。板书:悲喜交加

  2、还有两句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师问:如果你是村里的小孩子,看见了一个八十多岁的不认识的老爷爷来了,你会怎么问啊?

  师答:是啊,离开家乡的日子实在太久了,以至于孩子们都把我当作远来的客人啦。这是贺知章老爷爷深深的叹息啊,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吗?

  3、指名朗读整首诗,师生共同点评,评议要点:你觉得他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4、齐读

  (五)拓展:读贺知章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六)写字:客、何、音

  六、教学反思:

  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先生写的一首诗,是唐诗中的极 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

  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贺知章晚年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诗人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心情难于*静。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这样的古诗,对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不容易的,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我通过介绍诗人的生*,指导学生多层次的朗读,使古诗节奏,音律明显表现出来,给学生以美的感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我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回乡偶书课件3篇(扩展3)

——回乡偶书教案

回乡偶书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回乡偶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回乡偶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时间:1课时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二、初读感知

  1、范读《回乡偶书》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 何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 地问:“

   。”

  三、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样?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 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第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五、指导写字:音 客 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

回乡偶书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字,会写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热爱家乡。

  重点难点: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入

  1、同学们,你们会背哪些诗了呢?

  2、课件依次展示《村居》、《所见》、《咏柳》诗歌的图片。

  师:今天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图,你能用学过的或自己积累的诗句来描绘看到的景象吗?

  3、师:小朋友们看,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这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那你们知道咏柳的作者是谁吗?(生:贺知章)

  5、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我们来学习由贺知章写的另一首诗歌,题目叫—《回乡偶书》(课件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学法指导

  学习一首古诗,我们要过四关,这四关分别是:我会认、我会解、我会读、我会想。同学们,你们能和老师一起顺利过关吗?

  第一关:我会认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115页,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然后去找一找树叶。

  师:老师发现你们读得可认真了,接下来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的字音读得准。

  师:好了是吗?那陈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第二关:我会解

  1、解题:你会扩词吗?我们来扩词!

  回:回家回来回到乡:家乡故乡乡土

  偶:偶然偶尔偶遇书:读书书写书信

  连起来就是:回到家乡偶尔写下这首诗。

  2、第一句:离:离开回:回来

  整句句意:年轻时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回来!

  第二句:音:声音口音改:改变

  整句诗意:我的口音没有改变,但是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了!

  第三句:识:认识

  村里的儿童已经不认识我了

  第四句:客:客人何:哪里

  笑着问我是从哪儿来的。

  第三关:我会读

  指导读好升降调、重音、长音

  第四关:我会想

  师:请再读读这句诗,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客”是谁?贺知章。“客”从哪里来?板书“何来”“客”来做什么?)

  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提了不少好问题。老师也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诗句里的“客”也就是贺知章是指从外地来这里做客的客人的吗?(板书“客?”)请你们仔细地读读诗歌,也可以观察一下插图,找找答案吧。(生自读诗歌,观察插图。)

  师:心中有答案了吗?谁来说说看?(生交流:贺知章不是做客的客人。)你从诗歌的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生:他从小离开了家乡,到老了才回来。)(少小、老大变红)(生:乡音无改……)

  师:贺知章爷爷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外地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回到家乡,整整五十年哪!他时时刻刻都在想念家乡的亲人,盼望着可以早日回家乡看看,

  每当他看见天上的明月圆了,他会默默的吟诵起李白的静夜思——(生齐诵)

  每当遇见故乡的故人时,他想问问家里的近况,可最终,他只是像王维一样,问了问窗前的寒梅——(生齐诵王维的《杂诗》)

  现在终于盼到这一天了,

  当他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当他从镜湖看见自己斑白的两鬓时,他说——乡音无改鬓毛衰

  当他看见村里的孩童时,他说——儿童相见不相识

  当孩子们把他当做客人时,他说——笑问客从何处来?

  三、拓展训练

  师:其实,贺知章回到家乡后,面对熟悉的情景,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二首,相信你们会有新的感受。指名读——齐读

  (出示诗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配乐朗诵)

回乡偶书教案3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体验年少时离家、年老时回家的感受。

  2、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并理解古诗的内容。

  3、让幼儿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熟练有感情地背诵。

  二、活动准备:

  flash、纸、画笔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欣赏、感受诗的意境。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古诗,想听吗?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基本部分

1、向幼儿介绍诗人贺知章。师:你们知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吗?(贺知章)那么你还知道他写过哪些诗?

  2、逐字逐句讲解古诗,重点讲解“老大”“乡音”、“鬓毛衰”的含义,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人少年时回家和老年诗回家乡的情感。

  诗的大意:从前有个人很小就离开家乡,去外地读书、做官,到他变成个老爷爷时才回家乡,这时他头发已经全白了,可说的还是家乡话。在村口碰见一群小孩子,问他从哪来,他哈哈大笑:“这里就是我家呀!”“那我们怎么没有见过你呀?”他说:“我离开这里已经好几十年了,那时,你们的爹妈都还是小孩儿呢!”小朋友们笑了,热情地拉着这位老爷爷的手进村了。晚上,老爷爷怎么也睡不着,想到白天孩子们居然把自己当成外乡人,觉得挺有趣。

  3、flash播放,幼儿跟着有感情地朗诵诗句。

  4、幼儿自由地为古诗配画。

  (三)、结束部分

  请个别幼儿拿着自己画的画儿,边展示给大家看边朗诵古诗《回家偶书》。

回乡偶书教案4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㈠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⑴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㈡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⒈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⒉检查反馈:(课件)

  ⑴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

  ⑵①指名读诗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㈢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⒈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生1: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生2: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以上问题让其他生来回答)

  (5)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6)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⒉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生:(试说:我是抓住。师补充口头提问:客在这里指谁?何处是什么意思?谁再来说说?)

  师: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生:(略)

  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3)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⑵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⑶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⑷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㈣表演想象,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提示: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1)分角色试练表演。(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⑶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㈤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自主选择,培养能力。(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20xx年4月14日(8周四上午)

  反思:

  1、渗透学法:从扶到半扶,学会自学。

  2、创设情境:激发想像,融入诗境。

  3、开发课程:立足课程,拓展延伸。

  4、理解表演:引导合作,再现诗意。

  5、尊重个性: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回乡偶书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音、衰、客、何”6个生字,会写“音、客、何”三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领悟诗意,能够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田字格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兴导入

  1、猜字谜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字谜吗?(喜欢)那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象形字,想请大家猜一猜,看看能不能猜出来(出示象形字的课件)

  (学生看课件猜出“客”字)

  师:对,是“客”字(出示),小朋友们的眼睛真会发现。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个“客”字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出示“客”的课件)学生跟课件书空。

  师: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个“客”字,这首是:(学生说课题)(板书《回乡偶书》)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字谜引入,感悟汉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现在我想请孩子们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注意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来帮助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再读古诗,初步感悟诗境。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藏有一个“客”字,你们找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你真会发现。请同学们来读读这句诗。(课件出示这句诗)(学生读)

  师:(出示插图)孩子们为什么会笑着问作者呢?我想跟大家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场景,我是贺知章,你们会怎么问我呢?会问什么呢?

  生:老爷爷,您从哪里来呀?您是干什么的?您来这里是找人吗?

  ……(三个学生,师适时点评。如称呼不对,要引导学生;用了 “请问”一词,表扬有礼貌)

  师:孩子们真会动脑筋,知道当时孩子们会这么问,是什么原因吗?(是因为不认识他)请用诗句回答(“儿童相见不相识”)出示诗句,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诗。(读诗句)

  师:从这两句诗来看,贺知章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当作“客”了,从哪里看出他是“客”呢?请看插图(出示插图)。

  生:学生仔细观察图。

  师:那他是不是“客”呢?从那句诗可以读出来?

  生:不是客,因为我从诗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看出,他并不是客,是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年老了才回到家乡。

  师:请把你们的理*进诗句中去,一起读读这两句诗。(出示这两句诗的图)

  2、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师:为什么诗人年小的时候离开家乡,要等到年老的时候才回家乡呢?

  生:我知道,因为那时候交通非常不便,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他回家不容易呢?(出示插图)

  生:骑马。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出门不是靠走路就是骑马,经过跋山涉水,回家一次确实不容易。可是那么艰难,作者还是要回老家啊,你体会到了什么?(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板书)

  师:我们怎么读才能突出诗人回乡不容易呀?学生再次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设计理念:紧扣“客”字,切入理解诗句,从后到前,更好地理解“回”的含义。创设情境,借助插图,直观地引导学生理解后两行诗句的意思。]

  3、个性朗读,深化理解。

  师: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都知道原来这个让孩子们看成是“客”的人其实不是“客”,而是久居他乡的游子回家了,所以题目中不是“来”而是“回”(板书),让我们加上对“回”字的感受,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有感情地读诗句。

  师:五十年了,许多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好,我们一起读读全诗。

  师:同学们,我们跟着诗人贺知章一起思念家乡,那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一背呢?(分组背诵,一起背诵)

  4、指导书写:“客、何”,观察、书写、展评。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有三个字宝宝想请大家把它的名字写一写。(出示图片)提醒大家:客:点要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何:竖钩起笔处不要在横的末端。音:突出中间主笔横。

  【设计理念:按照我校上学期精品研究中“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阅读相结合。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改变“满堂说”的课堂,让学生不仅掌握生字的写法,还养成书写的好习惯。】

  四、读中悟情,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1、读中悟情。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已经理解了诗意,但是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韵味。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有节奏地朗读,可以吟诵,可以踏歌,可以表演读……(学生自由体会读)

  学生自由朗读后个别表演读(老师点评中鼓励学生,并告诉其余学生这是什么读法。)

  2、欣赏“古诗新唱”。

  师:古诗不仅仅是吟诵,还能编成一首动听的歌曲呢!想听吗?现在我就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出示图片)

  【设计理念:落实个性朗读,老师不要限制学生一定要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五、拓展延伸,升华诗情

  1.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他还写了另外一首表达自己回乡后的情感的诗,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课件,欣赏《回乡偶书》之二)

  2、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还有――生:李白的《静夜思》,生:张继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喜欢哪首就把哪首背诵下来。

  【设计理念: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关作者的诗歌和同类型的诗歌,并让学生有选择地背诵记忆,让那个拓展不会流于形式。】

  六、全文总结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不管你身在何处,都时刻想念自己的家乡,让我们把贺知章的思乡之情记在心中。(齐背)

  七、布置作业

  把《回乡偶书》编成一个故事讲给爸爸和妈妈听。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客? 回!

  (思念家乡)

回乡偶书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1)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2)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1、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2、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检查反馈:(课件)

  (1)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②齐读生字新词。

  (2)①指名读诗。

  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③分组读诗。

  ④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生1: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生2: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5)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6)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①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②生:(试说:我是抓住……。师补充口头提问:客在这里指谁?[结合看图]何处是什么意思?谁再来说说?)

  ③师: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④生:(略)

  ⑤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⑥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3)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1)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2)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3)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4)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四)表演想象,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

  提示: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分角色试练表演。

  (1)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2)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五)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自主选择,培养能力。(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六、反思:

  1、渗透学法:从扶到半扶,学会自学。

  2、创设情境:激发想像,融入诗境。

  3、开发课程:立足课程,拓展延伸。

  4、理解表演:引导合作,再现诗意。

  5、尊重个性: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回乡偶书教案7

  一、原文: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笑着询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译文: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三、教学重点:

  理解“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五、教学设计: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导入:

  你是哪里人,离开家乡到了宁波,会想念家乡吗?你的爸爸妈妈呢?(指名外地的学生回答)看(出示幻灯片:回家),每年春节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过年,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车站,多么感人的思乡之情啊。

  我们*人自古以来就对从小生长的故乡非常依恋,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人在外地而常常心系故乡。

  (二)揭诗题,释题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

  板书课题:回乡偶书

  2、重点书写:偶师板书偶,边释字形,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读“偶”。

  3、理解题意:偶,偶然的意思,偶书呢,偶然间写下的诗。

  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就要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范读,听清生字的读音,听清停顿。

  2、自由读:

  (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

  (2)借助词语手册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

  3、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与古诗朗读情况。

  A、检查生字(幻灯片生字):读生字卡片,重点记“鬓”的字音、字形。

  B、指名读古诗,评议要求:字音有没有读准(2个);停顿是否合适(2个);齐读。

  (2)说说你已经理解了古诗中那几个词语的意思。

  估计学情:少小、老大;回、相见、相识、客、何处、笑问

  (3)说说哪个词你实在想不明白了?

  估计:乡音、无改、鬓毛衰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说一句,幻灯出示一句诗意)用“虽然……但是……”接“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个句子。

  5、齐读:理解了诗的意思,我们应该比刚才读得更好了。

  (四)多种方法读古诗,体会诗情。

  1、说说你想带着怎样的情感读这首诗呢?

  喜悦:因为五十多年没有回到故乡了,是多么的激动和兴奋啊。

  重点品读:少小离家老大回

  难过:离开的时候还是小孩子,而回来的时候已经头发都白了,很伤感。

  重点品读: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旁白:是啊,又高兴,又伤心,这时候的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家乡的变化,听着家乡话真是悲喜交加啊。板书:悲喜交加

  2、还有两句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师问:如果你是村里的小孩子,看见了一个八十多岁的不认识的老爷爷来了,你会怎么问啊?

  师答:是啊,离开家乡的日子实在太久了,以至于孩子们都把我当作远来的客人啦。这是贺知章老爷爷深深的叹息啊,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吗?

  3、指名朗读整首诗,师生共同点评,评议要点:你觉得他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4、齐读

  (五)拓展:读贺知章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六)写字:客、何、音

  六、教学反思:

  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先生写的一首诗,是唐诗中的极 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

  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贺知章晚年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诗人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心情难于*静。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这样的古诗,对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不容易的,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我通过介绍诗人的生*,指导学生多层次的朗读,使古诗节奏,音律明显表现出来,给学生以美的感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我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回乡偶书教案8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回乡偶书教案9

  一、导入

  1、同学们,有句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从小到大,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古诗词,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画,看看哪位同学能给它配上诗句?我们先来看第一幅图。

  2、看着这高耸入云的楼,你想到了哪句诗?真好!

  3、看着放风筝的小娃娃们,你想到了?是啊!

  4、看着这一幅温馨的画面,你又想到了?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是?孟郊的《游子吟》赞颂的是伟大的?对!母爱!

  5、再看,这满树的新叶让你想到了?真好,我们一起来赞美柳树、赞美春天。碧玉齐!

  6、同学们真棒!小小年纪就能诵读许多的经典诗文,你知道么?与诗词为友,乃人间乐事!

  二、初步感知

  1、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古诗词的殿堂,感受经典的魅力,一起来学习贺知章的另一首诗,一齐读课题。

  2、有位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古诗文最好的办法首先是诵读,其次也是诵读,最后还是诵读。我们先来看看别人是如何诵读的?(播放视频)诵读的第一步就是读正确、读流利,请同学们照着视频中的样子,自己试一试,开始吧。

  3、能读正确吗?不够自信,能不能啊?谁来试试?字正腔圆,真不简单。

  4、我看看,谁读的好?准备!

  5、听着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几个生字宝宝都溜出来找你们玩儿了,谁来跟他们打打招呼?

  6、这个字念什么呢?它在以前是这样写的,看着这一幅画,你有什么想说的?客就是什么呢?客就是旅居他乡的人,我们把它称作是客人。谁能给客字找朋友?先来说说两个字的,真好!谁找到三个字的?谁还能找四个字的?还能啊!真不简单!对了!特别棒!

  7、同学们积累了很多的词语,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把这个字写好。睁大你们的亮眼睛,仔细观察,如何写好这个字?这个提醒很重要!撇捺要舒展,再看看下面这个口字,它和口在左边的,口在右边的分别有什么变化?

  8、孩子们,再仔细看看,我相信你们会有所发现,有没有发现啊?口在左边,口字写的小一点,口在右边要写的大一点,口在底下要写的扁一点,真是会观察的孩子。老师把写好这个字归纳成了口诀,一起念一念:撇捺舒展,口儿变扁。举起你们的小手,我们一起来写这个字(板书:客)

  9、该轮到你们写了,拿出纸笔,先做好写字操:头正,肩*,背直,足安,调整好握笔姿势,描一个写一个,开始。写完的同学坐的可端正了。

  三、再读感悟

  1、写好了这个字,我们再把这首古诗朗读一遍,孩子们读的非常好,要是能够在有些地方注意停顿,那感觉又不一样了。要不,咱们来试试?你们读前面四个字,我读后面三个字。看看能不能成功?

  2、有点味道了,咱们交换一下,我读前面,你们读后面,你们坐的可端正了。

  3、这么一读,节奏感就出来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呢?(播放视频)刚刚的视频中你找到了哪些答案?鬓就是指脸颊两旁靠近耳朵的头发,我们用手来比一比,对了!这就是鬓毛。何处来就是哪里来?可是贺知章不说哪里来,而是说笑问客从何处来?

  4、同学们,在我们的古诗词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字眼,你们看,王安石曾经写到:明月何时照我还。李白也曾经这样写过:何人不起故园情。我们古诗的语言就是这样精致、这样凝练。读古诗要学古人,古人吟诗常常低声慢吟,一幅如痴如醉的样子。我们也来试试看。好一群满腹诗文的书生啊!听着你们的朗读,我好像看到了当年贺知章吟诵这首诗的情景。

  5、你们猜猜他当年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几岁呢?

  6、拿起笔,从诗句中找答案,找到一处标上1找到两处标上2哪些地方让你认为他是八十多岁才写这首诗的?不定笔墨不读书,很好!同桌两个人交流一下。

  7、我发现大家讨论的特别热烈,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你的收获。从哪些字眼你可以感受到?

  8、对啊!鬓毛都衰了,那你觉得他的年纪怎么样?很好!继续,有的人一直在举手。老大这个词语我们以前在哪一句诗中积累过?我们一起回顾一遍: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个老大跟今天诗中的老大是一样的意思,就是很老了。诗中的第一句就写到了:少小离家老大回。(板书:少小→老大)

  9、你看,这就是那位老大,谁能够把老大的感觉读出来?谁来试试?还不够老!你来试?挺老的了!真的是老大啊!我们一起来读。

  10、正像同学们发现的那样,请看:贺知章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浙江人。他30多岁离开家乡去做官,直到86岁才辞去官职,告老还乡。这时,他已经白发苍苍,谁再来读这句话?女生读!

  11、看,贺知章老人回来了,他高兴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迎面走来了一群谁你呢?这些儿童还认识他吗?一起读: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想象一下,这些儿童看见贺知章,会称呼他为什么?会对他说什么?

  12、我怎么不认识你啊?是啊!很陌生的,除了这群儿童不认识他了,还可能谁也不认识他了?(朋友)

  13、可能是朋友,可能是亲人,邻居也可以称之为邻人。这么久都没有回到家乡,现在终于回来了,可是家乡的人都不认识他了,此刻贺知章的心情怎样呢?失落的,那你来读读。悲伤,那你来试试。我听出了那一点淡淡的忧伤,后悔没有早点回来。

  14、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理解,带上我们的理解,一起来读读,齐!

  15、但是,无论他怎么改变,在贺知章老人的身上,有一种东西始终不变,那就是:乡音无改。(板书:乡音无改)请同学们在诗中把这个词圈划出来。

  四、情感升华

  1、虽然他鬓毛衰了,但是他乡音无改。虽然他胡子白了,但是他乡音无改。不管他是在何时,他都是乡音无改,不管在何地,都是乡音无改。一个乡音无改感受到什么?能感受他对家乡的一种思念、一种爱。是啊!在离开家乡的五十多年里,他无时无刻都在思念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可能他无数次的倚在窗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无数次的登高望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也许是徐徐的春风勾起了他无尽的思念,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可能是瑟瑟的秋风拂过,引发他的万般感慨,读: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无数次的凝神远望,无数次的梦回故乡,今天他终于回来了,全体男生读。

  3、我回来了,今天我终于回来了,可是家乡的人已经不认识我了,女生读。

  4、孩子们,诗歌最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老师今天为你们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我们来听一听(播放视频)这是藏语版的《回乡偶书》,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

  5、漂泊在外的游子每当想起贺知章,就会想带他的《回乡偶书》,一首《回乡偶书》又怎能表达贺知章老人的心情呢?于是他又写了一首《回乡偶书二》,谁会读读?

  6、请你来试试?有人说《回乡偶书二》里面也有《回乡偶书一》的影子,你们找找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前后四个人讨论一下。

  7、我们也来交流一下,这一半的人读:少小离家老大回,这一半的人读:离别家乡岁月多,轻轻地读,开始。还有吗?今天举手的人非常多,真棒!

  8、家乡没有变,更没有变的是他对家乡的那种思念,那种爱。我们也把这两句读一读。还有没有人有自己的感受?他回去以后也发现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发生了变化:近来人事半消磨。

  9、我们来试试这样,老师说一句,你们从这首诗中找出那句诗,准备,我看谁能找到?

  10、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很长了,回到家乡以后,我才发现家乡的人和事变化太大了。只有门前那清澈的湖水,在春风的吹拂下,泛起一圈圈的波纹。如果说《回乡偶书一》表达的是贺知章对家乡的思念和爱,那《回乡偶书二》同样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思念和爱让我们一起把《回乡偶书二》朗诵一遍,齐!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觉得很难忘,正所谓:与诗词为友,乃人间乐事。希望同学们今后广泛的阅读经典诗文,感受经典的魅力。

  六、课后作业

  将《回乡偶书》的意思有感情的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回乡偶书教案10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看了几张生活中的实物照片,请同学们用自己知道的古诗来描述,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指导学生弄懂诗意时,我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三种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小组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我加入配乐诗朗诵的环节,进一步指导学生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本课的四个学会字。

  认识一个会认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诵读课文。

  3、体验作者重归故里的情感;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

  CAI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中运用古诗,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图片:西塞山前飞白鹭;几只游水的白鹅;一处壮观的瀑布;一棵高大的柳树。

  师:“大家能用学过的诗句来描绘我们看到的景象吗?”(生背诵相关古诗诗句)

  师小结:一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用到它们。

  2、读题;“偶”字注音;再读。

  3、板题、释题:回乡偶书(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说诗句,让古诗走向生活,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明白学习古诗的作用、意义,感受古诗的魅力。

  二、初读古诗,读准生字词。

  1、自由地大声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生划出生字,师出示字卡。“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词读准了没有?”

  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交给学生读的目的,让学生读有所获。

  三、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品词析句。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乡音:家乡的口音,方言。

  无改:没有改变。鬓毛:鬓角的头发。

  相识:互相认识。何处:什么地方,哪里。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师:年少的时候,我背着行囊离开了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可这一走就是几十年呀,今天再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乡时,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来到了村口,看到了一群孩子,他们乐呵呵地围着我问长问短,有的说:“老爷爷,您找谁呀?”有的问:“老爷爷,您从哪儿来呀?”我笑着看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他们哪里知道,眼前的这位老人就是他们爷爷辈的自家人呀。我不禁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了,很多事都发生了改变,心里有了很多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老师用自己的话,把古诗说成了一个故事。)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逐步领会诗句意思,其中的三种“求助方法”还能帮助学生阅读其它古诗。特别是老师把编成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让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更浓。

  四、自读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1、想想作者贺知章此时的心情。

  师过渡:是呀,作者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回来,家乡的孩子见了他都不认识,我们怎样能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慨呢?

  2、生自由练习。

  3、指名读,生评议。(师提示,为了表达情感,我们还可以加上动作。)

  4、生再试读。可以站起来,自由加动作。

  5、指名配乐朗诵。(放课件:配画配音古筝曲《高山流水》)。

  6、全班起立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通过古诗压韵和古筝音韵的结合,帮助学生感悟诗句的语言美。

  五、学写本课生字。

  1、师指导书写“乡、改”。

  师范写“乡”,生仔细观察。想想它和我们学过的哪个部首有些相似。

  师范写“改”,生分析其字形。

  2、生描红书写。

  六、布置作业。

  师:这首古诗学得不错,今天你们想做什么样的作业呢?生各抒己见,师帮助归纳。

  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背诵古诗,画一张《回乡偶书》的画;

  3、背诵古诗,把《回乡偶书》编成故事讲给其他人听。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明天老师等待着你们的精彩作品。

  设计意图:作业的自主选择,学生的兴趣很浓,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通过读诗、背诗所获的体验来描绘古诗中的场景,来描述古诗所讲述的故事,还可以通过课堂上背诵练习,字词书写练习来完成“默写古诗”这一更高的要求。

  教学反思: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先生写的一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在授课之前,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整体的构思和设计,在设计上一步步修改,最终形成自己的教案。本节课,我认为做的好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一、识字和写字相结合

  低年级主要还是识字写字。因此课上一定要展示出自己的识字和写字教学。写字教学我放在了题目里来处理。在引入课题《回乡偶书》时就将“偶”字教写了,先利用多媒体让孩子观察,再让孩子自己说,教师范写,学生描红,评议改动,扎实地完成写字教学,这一环节的进行是第一次尝试,孩子们觉得比较新颖,学的也十分认真,写出来的字自然也很漂亮。识字则通过由词到字、由难到易的顺序认识,降低难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识字方法来巩固识字。

  二、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有感情、有节奏朗读,读中悟情。

  古诗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不然起不到效果。因此,我先让孩子学会生字,在理解了词意,再通过同桌互说的方式让他们自己感知古诗大意,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层层递进,读的越来越好。在学完之后进行配乐朗读,更能起到烘托感情的作用。最后还播放《回乡偶书》儿歌让学生欣赏,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会了这首古诗。

  不足之处: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最后拓展没有给学生展示出来,这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注意。

回乡偶书教案11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和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考虑: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和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同学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家长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扮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扮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身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安排作业。(任选一题)

  1.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 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小朋友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同学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扮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和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同学的脑海里。

  爱扮演是同学的天性。同学要扮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扮演过程。因此,课堂扮演能促进同学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同学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回乡偶书教案12

  设计理念:

  崔峦先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叶老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基于此,本课在导读时紧紧抓住一个“客”和关键词“何来”,“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思接千载,围绕“客”字做文章:是“客”吗?“客”从何而“来”?不是“客”!“客”为何“回”来?既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又落实了诗歌语言的训练点,从而让学生在反复涵咏品味诗歌语言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调动体验,激趣引入

  1、读题:回乡偶书

  2、作者:小朋友们,我们常说,要了解他的诗歌,首先要知道他这个人。

  课前搜集的资料展示,何老师也搜集了我们来看一看,你了解了什么,请小朋友们自由读一读。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帮它找个朋友,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找准切入,读诗悟诗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树叶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检查自读,加强识字

  偶、鬓、衰、客、何、(很干脆,好听,非常好听,真喜欢,真喜欢你读的翘舌音)

  3、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去掉拼音读。

  4、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

  5、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反思:当孩子们没法来问出教师想要得到的答案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主动权,来向孩子们提问)(师在田字格中的“客”下加一个实心圆点,旁打一个问号。)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三、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1、生: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生: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师:真了不起,你能结合诗歌和插图找答案,学习就应该这样!我建议同学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爱思考会观察的孩子。大家也把明亮的眼睛看向插图吧!聪明的孩子,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谁想反驳他的意见?或者说谁有补充?

  生:不对不对!他不是客。我查过资料,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

  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生: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乡音:家乡的口音,方言,比如说你是杭州人,那么你的乡音就是杭州话比如你是温州人,那么你的乡音就是温州话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你的家乡是――浙江省杭州市…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我来采访几名孩子,你为什么会想家长?

  王丽珺:我去了日本几天,没过几天,我就想杭州的菜了。

  师:是的呀,家乡的菜让你思念家乡了。

  2、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

  生:因为他思念家乡;

  生: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

  生: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

  师:真应了那句“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想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语速稍快。)

  生: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诗人想念家乡,却要等五十年才回来?(这个问题如果孩子们不提出来,老师也可以补充)

  生:我知道,那时候交通非常不便,要是像现在这样发达,诗人肯定会回去不知多少次了。(师生一起笑起来。)

  生:我爸爸在外地工作,我们都非常想念他。爸爸几乎每天都要给我们打电话,也会经常抽空回来看我们。

  生:虽然我爸爸也在外地,但我还是能经常看见他,我可以在网上通过摄像头和爸爸视频聊天!(大家都笑了。)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小朋友们现在几岁,等50年后你再回到杭州,那得发生多大的变化啊)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

  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诗句,读得较好,“老大”一词拖得较长。)

  3、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爸爸妈妈的身边,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我现在能理解贺知章爷爷的苦恼了,他虽然日夜思念家乡却几十年没有机会回乡解除思乡之苦。

  生:所以虽然诗人已经很老很老,头发也被风霜染白了,却怎么也改变不了他的一口乡音,因为他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

  “激动,高兴”随机板书,

  你能读出激动的感情吗?谁来评价一下,你能比他读得更激动吗?(用教师的评价语来引导孩子一步一步走入情感的深入)

  请你带着这样的理解读一读。

  请你把这样的感情送进去读一读。

  师:好!让我们再次吟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摇头晃脑地读起来,“无改”拉得较长,声音上扬。)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来”而是――(生:“回”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有滋有味地读起来,“回”字咬得特别重。)

  4、 回归全诗:五十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自然而然地引导出下面两句诗歌)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里的儿童有一个表情,小朋友们来圈一圈?

  这个笑问能不能改为请问客从何处来?

  小朋友们,现在何老师就是那位老爷爷,请你也笑着来问问我吧。(运用角色替换的方式,小朋友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孩子们争着抢着要来问我,其实,师傅说,在这个环节,我就可以运用诗歌的意思,教师的评价语潜移默化地来引导孩子理解诗歌)

  老爷爷,您几岁啊?(我今年80有5了)

  老爷爷,您从哪儿来呀?(我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到了现在才回来)

  师:好,我们一起读全诗。

  四、个性朗读,深化理解

  师: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还是忧伤的歌曲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我认为盼了几十年终于回家了,应该高兴才是。所以我要这样读,生以欢快的语调读诗。师引导同学们以欢快的语调一起读一遍诗。

  生:诗人终于回家乡了,家乡的儿童是那样热情好客,诗人一定感到非常亲切。我想这样读,生以愉悦舒畅的语调读。

  生:我想用忧伤的语调来读。诗人回家时已经八十五岁了,家乡的许多事都改变了,当年的朋友大都已经去世了,还被家乡的小孩子当做客人,所以我想诗人的心里一定会有些伤感。生读诗。

  师:认为他说得有理的跟他一起读全诗。(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更加到位一点,把孩子们的情感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大家觉得他读得欢快吗?也可以追问孩子,为什么你要这样读?为什么你这句诗要重读?)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就是读懂了诗,读出了诗的韵味。看着大家读得这样投入,我也想读一读,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生笑:愿意!)

  师:如果我是贺知章,我会这样想:我离别家乡几十年,想了家乡几十年,在他乡做了几十年的客人,今天我终于得偿夙愿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但家乡却早已不是记忆中的家乡了,还令我想不到的是家乡的那些小孩子却说我是客人,他们这些天真无邪的黄口小儿哪里知道我这个八旬老人对家乡的一片深情?啊!想到这里,怎不让我百感交集,感慨万端啊!师以感慨、惆怅的语气读诗。

  6、背诵诗歌,积累语言:指名、分组背、齐诵。

  五、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有――生:李白的《静夜思》。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回乡偶书教案13

  教学目的:

  1、 会认“偶、鬓、衰”3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重点难点:

  诵读古诗,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复习: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古诗就是一块富有魅力的瑰宝。同学们,瞧瞧看,这首著名的《咏柳》还记得吗?我们一起背一背。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著名的唐代诗人——贺知章。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请大家手书空,和我一起来写诗题。正音。

  3、这首诗就是诗人80多岁回到家乡后偶然写下来的,齐读课题。

  4、到底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诗歌去细细品读。

  二、 初读古诗

  1、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生字

  3、 检查词语:鬓毛衰 乡音 相见 相识

  4、 词语读得这么好,相信古诗一定能读得更流利,自己试一试。

  5、 节奏读

  (1)标出节奏,指名读。

  (2)齐读

  (3)教师示范,讲方法:一行一行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 品读第一句

  过渡:让我们先看看第一行。

  1、 点生读

  2、 师问:少小是什么意思?读。

  3、 在这行诗中有一个词的意思和它相反,谁找到了?你来读。

  4、 介绍背景:贺知章十几岁就离开了家乡,80多岁才回到故乡,此时他会是什么心情?

  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还有谁来读?

  5、 为什么贺知章要时隔70多年才能回到家乡?是的啊,由于种种原因,思念家乡的贺知章却不能回家,他的内心多么的心酸啊,教师范读。

  6、 此时的他,百感交集,一起读。

  7、 几十年过去了,他的样貌会发生了什么变化?但是什么没有改变?(乡音)请你读第二行,点评。教师点评:由于深深地眷念这爱自己的家乡,他无法忘记那一口家乡话。齐读。

  8、 从离家到回家,他一直都牵挂着自己的家乡。齐读第一句。

  四、 品读第二句

  1、过渡:年近老迈的贺知章终于回到了家乡,走在这乡间路上,一切都那么熟悉,看看图,他碰见了谁?(小孩)自由读第二句,听听他们会说些什么?

  2、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位老爷爷,自然是不认识的。面对这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会怎么问?

  3、感情指导读“笑问”“何处来”

  4、教师引读:天真的孩子笑着问诗人的一句话,却让诗人感慨万分,自己明明是土生土长的家乡人,却被孩子们当成了客人,这一个客字让他多么的无奈呀!教师读。点生读。 他分明是回家,却被当成了来做客的外乡人,他多么的难过呀!点生读。

  5、 齐读:诗人在外漂泊多年,一直想着家乡,却被大家当成了客人,他内心真不是滋味。

  (齐读)

  五、 背诵

  1、 自由练习背诵。

  2、 配乐背诵。

  六、 拓展:《回乡偶书》(二)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 老大回 又

  乡音未改 鬓毛衰 悲

  相见 不相识 又

  客 何处来 喜

回乡偶书教案14

  教学目标:

  1、会认“客、何、赠、汪、舟、欲、踏、潭”8个生字,重点读准“赠”的后鼻音及*舌音,会写“舟、乘、音、客、何、汪”6个生字。重点指导“舟、乘、客”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先学要求:

  1、自学生字,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如查字典、问大人、联系上下文等等),想想哪些字音要提醒大家,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或做上记号。

  3、查找有关诗人和古诗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咱们来玩个对古诗的游戏,背诵《咏柳》。(老师背上句,学生接下句。)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会是怎样的?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解释题目:

  通过预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指导理解“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2、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评价、正音。

  3、检查生字:生字宝宝从古诗中走出来想和大家做好朋友呢。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新词。

  交流怎样记住生字,想提醒或告诉大家什么。

  三、学习古诗

  1、生字宝宝夸大家学得好,想请大家再来读读古诗,该怎样读?

  2、指名读诗――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男女生交换读(女生读,男生评,然后交换)――

  分组比赛读诗――齐读古诗

  3、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出每句诗的大意。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一二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

  “乡音无改鬓毛衰”你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引导理解乡音:

  ①小朋友,咱们班有湖南人、朝州人,梅州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理解“乡音“一词。

  诗句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还是衣锦还乡,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四句:

  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谁来说说后面两句的意思?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是呀,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板书:少小、老大客?何来?想家乡!)

  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4、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5、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四、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生朗读,师讲大意。

  五、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舟”的笔顺;

  “乘、客”的撇捺要伸展开,“乘”的笔顺,“客”的宝盖头儿不要写得太宽。

  “音”的第二横应当写长一些。

  “何”字右边的“可”字是,横要长些,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少小老大

  客?

  何来?

  想家乡!

  《古诗两首》之《赠汪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3、通过预习,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谁送给谁?指导书写“汪”

  4、介绍: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这是一首送别诗。

  二、学习古诗

  1、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指名读,分组读,全班读。

  3、自由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1)一、二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欲”什么意思?

  ②“踏歌”什么意思?想象汪伦踏歌的歌词会是些什么。

  ③从“忽闻”体会到了什么?

  ④谁能有感情地把这两行诗读出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

  (2)三、四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两人感情深厚?

  (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你是怎么体会的?

  (“深千尺”:说明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有千尺深?

  “不及”:什么意思?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

  “送我情”:这里把桃花潭的水深和汪伦送“我”的情深作比较,让我们感觉到水深不及情深。

  ②谁能用“即使……也”这个关联词把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交流。

  ③感情朗读。

  ④出示背景图,想象情景,进行表演。

  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们来想一想,演一演。

  ⑤踏步读诗或唱诗。

  4、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朗读古诗:

  1、课件以下两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渭城朝雨浥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劝君更尽一杯酒,

  惟见长江天际流。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无论以什么送别,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这些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五、板书设计:

  赠汪伦

  李白深情厚谊汪伦

  踏歌声

  以歌声

  酒送别

  心

回乡偶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字,会写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热爱家乡。

  重点难点:

  大概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入。

  1、同学们,你们会背哪些诗了呢?我们来回顾一下

  2、课件依次展示《村居》、《静夜思》、《杂诗》诗歌的图片。 师:同学们上面的每幅图体现了哪首诗呢? 第一幅图体现的让全班来回答,后两幅请两生答。

  3、师:,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这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新的诗歌(板书)请生齐读课题。

  4、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啊?(生答)那你们知道关于贺知章的资料吗?请生答。师补充

  师:请小朋友们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然后去查查它的字音。

  师:好了是吗?那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 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生字偶、鬓、衰、客、何)

  师:嗯,同学们真棒,把生字词的音都读准了。接下来呢老师要请几个勇敢的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谁来?请生来读。(听生的生字词读对了吗)兼师点评读错的。

  师:刚才那几位同学都读好了,我们其他同学也不会输给他们吧!现在让我们全班齐读一遍吧!(赞生读得响亮)

  二、教生字词。

  师:同学们,我们把课文读完了,请看上大屏幕。(出示要写的字)我们这节课要学会写这三个字。这三个字你们觉得哪个字难写呢?(生答偶)

  师:同学们,偶字是什么结构的字呢(生答)师在黑板上写

  一遍叫生观察,在说笔顺,再让生数书空写。最后请一个同学上黑板写(赞扬)最后让学生用本子写。

  三、师教生朗读技巧并背诵。

  师:同学们真聪明,另外两个字都会写了!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

  师:同学们都读 得很认真,并且读得很大声,但是有一点不足的是同学们读得不够有感情。(师范读,生读)赞扬生,再请男生读,女生读,第几组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都快赶超老师了。接下来老师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读一读诗歌把它背下来。(生读背)

  师:(拍手表暂停)有哪位同学背出来了呢?请几位同学来背,师点评并赞扬,最后,说:“现在我要请大胆的同学都站起来背一背。(学生都纷纷站起来背)夸赞生的勇敢。

  四、让学生说一说对诗歌的理解。

  师:“同学们,我们都把这首诗背出来了,那大家在想一想这首诗说了什么呢?(让生思考)

  师:“同学们都想好了吗?那谁来说一说呢?请生来说一说对这首诗的理解。(赞扬生真棒)

  师:同学们都知道了,诗歌里说有一个人很小就离开了家乡,到了很老才回来,那老师给你们提一个问题:这个人是谁呢?你们怎么知道的呢?(生思考)

  师:谁来?这个人是谁?

  生:“(某个)是贺知章本人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说出了诗人从小离开家乡。

  师:“真棒!”大家表扬他。

  师:“那老师还有个疑问,那客又是谁啊?

  生:是贺知章本人。生答

  师;同学们可真棒啊,都回答出了老师的问题。这首诗就是写贺知章爷爷自己,他三十多岁外出做官,八十多岁才回来,回到家乡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在全班诵读一遍这首诗,去感受贺知章爷爷的思想感情吧!”

  生读。

  五、课后作业。

  要求会写的字一个写一行。

  六、板书。

  回乡偶书

  偶 客?贺知章


回乡偶书课件3篇(扩展4)

——回乡偶书改写作文10篇

回乡偶书改写作文1

  少小离家老大,乡音无改鬓毛。

  儿童相见不相,笑问客从何处。

  贺知章是唐代的文人,小时候在家中与亲朋好友一齐玩耍学习,从小天资聪慧,聪明伶俐,什么问题都回答得有条有理,比同龄的孩子厉害,在当时称得上是举世闻名的才子。

  因从小聪明伶俐,年轻时期就当了个朝廷官职,当得相当不错,深得皇上与其他官员的敬佩与尊重。过了几十年锦衣玉食,衣食无忧的日子。但人也有老的时候……

  贺知章离家多年,已经年近古稀,对的眷恋也是在所难免的,于是他辞去了朝廷官职,告老返回。那时的他距离他离乡已有五十多个春秋了。

  回到儿时居住的故乡来,见周围全变了,多了几垒茅草,村子更热闹非凡了,贺知章见远处的儿童正在自言自语,发觉的.口音还和从前一模一样,自己却经白发苍苍,贺知章不禁发出深深的感叹。

  自己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跋山涉水,心情自然不会*静,心想当年离家之时血气方刚,风华正茂;今日归来之时年迈已高,不禁感慨良多。贺知章看看村口玩耍的小孩子们,想到既然是这里的儿童,必定是这里的人!贺知章赶忙前去问候:“孩子,还认得我吗?”家乡的儿童见了却只是微笑地说:“你是哪里人?我们不认识你!”

  这对贺知章来说真是一个打击啊,引起了他无穷无尽的感慨,自己的年迈衰老与反主为宾得悲哀,尽包含在了这看是*淡的一问之中。

回乡偶书改写作文2

  年少时,我就背上行囊,离别家乡,怀揣梦想闯天下。历尽千辛万苦,我终于闯出一番事业来。直到现在,我八十多岁了,才又回到了我思念的家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我的家乡,所以直到今天,我家乡的口音还是没有改变,但两鬓的头发都已经稀疏、斑白了。我用马儿驮着货物,一步一停地走在一条小路上,前面就是我们原来的镇子了。我停下来,久久地伫望着我原来的家。

  老家的小孩子们多半都不认识我,更没有见过我。我的前面正有两个小孩子,呆呆地看着我,还上下打量着我。

  爷爷,您从哪儿来?为什么要来这里呢?有什么事儿吗?那两个小孩子问,脸上带着天真的笑容。

  我呀,就是这里的人。我小时候就远走他乡,现在就是为了来看我亲爱的家乡的!我笑着对他们回答。

  他们的脸上露出几分疑惑。

  这时,一个教书先生来了,他是我的好朋友。我们俩进了屋,一边饮茶,一边谈起家乡现在的状况,不亦乐乎。我情不自禁地哼哼起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此后,我把这首诗写了下来,并起名为《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改写作文3

  啊!终于到家了,都六十年了,变化真大啊!咦?我小时候经常爬的白杨树还在啊!真让人怀念啊!

  一位两鬓斑白,满面风霜的老人站在村口,只见他牵着马慢慢走进村里。他到处寻家,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个角落,有一座老屋被拆了,他以为是他的房子,就连忙走过去。他用手摸了摸房子的柱子,眼睛里全是眼泪,突然一颗晶莹的泪珠滚落在地。他一边坐在台阶上哭,一边自言自语:唉!是我不好,没能经常回来,房子都没了。

  可是就在他放弃想走时,突然来了几位小朋友,走到他跟前问道:您是谁?我怎么没见过您?难道您是这栋房子的主人?只见他摸着胡子说:我也不清楚,可是我却怎么找到找不着我的房子。孩子们对他说:我家旁边也有一栋六十几年没人住的房子,听我爷爷说还是他朋友的。(笑问客从何处来中的笑和从何处来没有表现,另外孩子们的衣着外貌也可点面结合地写写!)

  说到这里,沮丧的贺知章把眼泪收了回去,慢慢地跟着孩子们走。到了,那孩子赶快跑进家里和爷爷说:爷爷,外面有一位来找家的老人。爷爷听了连忙走了出去,贺知章见了赶紧介绍自己,可老爷爷听见贺知章三个字时格外惊讶,他拥抱着贺知章说:啊!我的老朋友啊,我们有多久没见过面了。你这一走就是六十年。来来来,今天我请你喝酒。

  贺知章十分感谢孩子们,于是写下了一首《回乡偶书》,就这样,贺知章回家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回乡偶书改写作文4

  我36岁时,身体强壮,满腹诗文。那年,天子千挑万选,把我选到京城做官。从那时侯起,我日日公务繁忙,也没有时间回家和亲人团圆。39年以后,也就是现在的我,已经老态龙钟。天子见我不中用,耳朵有点聋,眼睛有点花,是个75岁的老人了,就下旨让我辞官,告老还乡。想到我能很快见到我的亲人,我那满是皱纹的脸上浮出了笑脸。

  犖易着马车,一路上欣赏着祖国的"秀丽山河,心想:我的家乡——绍兴还是那副老样子容貌吗?我真恨不得立即回到家,试试那园子里的嫩丝瓜、通红通红的西红柿……傍晚一定要到大桃树下乘凉,还要到那个又大又圆的鱼塘钓鱼……我的家乡口音几十年没有改变,可我的头发却斑白了真不知道我的老伴和家人还认不熟悉我.

  牼过一个月的风餐露宿,我终于赶回了家乡。啊,我的家乡,我的家!我年轻时盖的那间茅屋还在,那清清的鱼塘还在,那五颜六色的金鱼还在!我还看到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孩在我的屋子前嬉戏,啊,这一定是我的儿孙吧?我虽白发苍苍,一把胡须,但现在儿孙满堂,我也心满足足了。几个小孩见我走来,好奇地围着我,一位稍大的、胆大的小男孩,仰着头,笑嘻嘻的对我说:“老爷爷,您从哪儿来,要到哪往呀?”听到这话,我满脸苦笑,感慨万分,一时诗兴大发,吟出了一首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熟悉,笑问客从何出来?

回乡偶书改写作文5

  少年时的贺知章,凭着自己的聪明才华,勤学苦念的精神小小年纪就考上了状元,在朝廷当了官。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光阴似箭,一转眼,贺知章就八十几岁了,当了五十几年的官,做事迟钝了,耳朵背了,眼睛花了,背驼了。有一天,当时皇上对贺知章说:“既然你老了,就可以回乡了,看在你为本国服务多年的份上,赐你盘缠和快马,脱下官服,削职为民,过安稳日子吧!”贺知章听后,心中不免有些落寞,这身官服陪伴自己多年,很是不舍。但是仔细想了想,又觉得是个高兴的事情。这么多年了,自己也非常想念家乡,想念自己的老伴,想念老朋友们和以前快乐的时光。因为自己公务太忙,抽不出时间回家,如今终于可以和家人团聚了,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一想到这里,贺知章立马利索起来,快速整理好衣物,到马车店里雇了两个车夫和一辆马车,把自己的快马系上。他归心似箭,日夜兼程。马车破了,马也跑了,贺知章就自己徒步赶路。

  终于,经过一个月的行程,走到了家。在村子前,有两个小孩,看着白发苍苍气喘吁吁的他,以为是外地人,路过到此,就好心上前去问:“大爷,你来干什么?”贺知章笑了,“回家啊!”小孩不解:“那我们怎么没见过你?“贺知章笑而不语,只是点点头。小孩又问:”京城那么好,你回来干嘛呀?“贺知章道:“再好也没家好,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嘛!”晚上,贺知章与家人团聚,心中激动万分,于是提笔写下了《回乡偶书》,成为一代经典。

回乡偶书改写作文6

  我小的时候就去长安求学了,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我学业有成并当了官,但是我还是思念家乡,就决定辞了官回到家乡。

  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了家乡。

  故乡啊,这一别就是五十多年啊!你还认得我吗?你的变化太大了,虽说我思念家乡,但是正如李频所写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呀!我不由得放慢了脚步,来到了儿时常去的古井旁,凝望着井面的水,我不由想起了儿时的许多趣事,这时水面照出一个眉毛、头发都已经稀少发白的老人。我不禁对古井说:“古井啊,你还记得当年在这照过镜玩耍过的年轻的贺知章吗?那就是我呀!我的一口乡音你还听的懂吗?”

  进了村,看见几个儿童正在路边玩耍,我禁不住就上前问:“小姑娘,西村的贺*家怎么走?贺*是我的弟弟。”小姑娘好奇地反问到:“您是谁呀,我怎么没见过您呀?贺*是我爷爷,我带您去我家吧。”到了弟弟贺*家,我和贺*欣喜若狂,相互凝望着,激动得拥抱在一起。于是我诗性大发吟诵起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改写作文7

  年少时,我就背上行囊,离别家乡,怀揣梦想闯天下。历尽千辛万苦,我终于闯出一番事业来。直到现在,我八十多岁了,才又回到了我思念的家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我的家乡,所以直到今天,我家乡的口音还是没有改变,但两鬓的头发都已经稀疏、斑白了。我用马儿驮着货物,一步一停地走在一条小路上,前面就是我们原来的镇子了。我停下来,久久地伫望着我原来的家。

  老家的小孩子们多半都不认识我,更没有见过我。我的前面正有两个小孩子,呆呆地看着我,还上下打量着我。

  “爷爷,您从哪儿来?为什么要来这里呢?有什么事儿吗?”那两个小孩子问,脸上带着天真的笑容。

  “我呀,就是这里的人。我小时候就远走他乡,现在就是为了来看我亲爱的家乡的!”我笑着对他们回答。

  他们的脸上露出几分疑惑。

  这时,一个教书先生来了,他是我的好朋友。我们俩进了屋,一边饮茶,一边谈起家乡现在的状况,不亦乐乎。我情不自禁地哼哼起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此后,我把这首诗写了下来,并起名为《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改写作文8

  贺知章年轻时考上了进士,离开到外地去做官。几十年过去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非常想念和亲人,他向皇帝请求辞官回到家乡养老,皇帝答应他的请求,还送给他一辆马车让他早日回家。

  归心似箭,第二天,天还没亮坐上马车出发了,马车在弯弯曲曲的小路疾驰,他坐在车上左右颠簸,心情十分激动,想象着家乡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小时候的还能认识吗?他不停催赶马车的车夫:“能不能再快点!。”他恨不得马车长出翅膀飞起来。

  经过十几天长途跋涉,终于到家了,他急忙从马车上走下来,站在村口仔细的打量着眼前的村庄,村前的小溪还是那样清澈,天空还是那样的湛蓝,他深深吸了一口散发清香的空气,好像回忆小时候的味道,他急急忙忙往村子走去。

  刚进村口,一群正在玩沙包的儿童,看见他东张西望的样子,以为他是从外地来的,迷了路。他们便把他围起来,问长问短。有个小男孩天真地问:“老,您从哪里来?是不是迷路了?”他听了以后哈哈大笑说:“孩子们啊,我就是这个人啊,这里就是我的家乡啊!”小男孩睁着圆溜溜的眼睛好奇的看着我说;“虽然你说话的口音和我们一样,可是那我们怎么没有见过你呢?”,他感慨的摸了摸小男孩的小脑袋说:“我是从很远的京城回来的,我几十年前就出去的,一直也没回来过,你们当然没有见过我了!”。突然,有个小男孩说:“我听说他小时候的邻居在京城做官,叫贺知章,是不是您啊?”他点点头。小男孩高兴的跳起来了,兴奋的说:“我爷爷还经常念叨还能不见上你一面,我现在就带你去见他!”

  孩子们跑过去有的拉着他的手,有的拿起他的行李,叽叽喳喳的往村子里走去。

回乡偶书改写作文9

  在一个晴朗的午后,贺知章收拾了许许多多的行李抗在肩上,踏出房门的那一刻,他仍有些不舍,屋外传来孩子们天真快乐的嬉戏声,不时的几只小虫停留在旁边苍翠欲滴的树木上,仿佛在留恋家乡的时光吧!

  贺知章安静地走着,眼里闪烁着几丝泪花,他走得很慢,小鸟的叫声在这一片绿荫里回荡着,他享受着在家乡的最后一段时光。

  悲伤了一阵,年少的贺知章背着包袱,迈开大步,离开了家乡,好男儿志在四方,他甚至开始憧憬着荣归故里的那一刻。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西北的战争过去了,贺知章兴奋地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故乡还是原来的模样,鸟叫虫鸣,依山傍水,他家乡的口音也一点没变,只有他的容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了,此时的贺知章已两鬓斑白,头发稀疏。

  忽然,旁边传来了孩子们的朗朗笑声,贺知章快步走去,用家乡话向孩子们笑着挥手,打招呼,孩子们不认识他,一瞬间眼睛里都是迷茫,不过过了一会儿,孩子们就笑着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客人,您是从哪里来的啊?总之欢迎您!”

  贺知章一听,连忙摆手说道:“不,不,我就是这里人,只不过我几十年前外出,现在才回来。”贺知章的面庞流露出无限的欣慰,但也有些许悲哀——熟悉的家乡已物是人非,原来是主人现在是孩子眼中的客人,不过好在终于叶落归根。

  秋风依旧吹着,片片树叶落下,它们快乐地在空中打着旋,庆祝着新一轮回的重生。

回乡偶书改写作文10

  乡村,一切都还是老样子,参天古树依旧挺立在这里,树后面,便是贺知章期盼已久的家。

  多少年了,终于回到家了,一切都没变,还是那么的温暖……村子里,贺知章慢慢走着,心里分外激动。他在这些破旧不堪的老房子旁徘徊着,回想着这里发生过的往事。走着走着,他来到了河边,水被阳光照得像一片玛瑙一般嵌在了水底,贺知章看了看自己的倒影——白发苍苍,两鬓白,头顶上光秃秃的,脸上的皱纹更是不可计数,和小时候相比,简直判若两人。他不禁又想了起来:哎,多少年了,虽然自己仍会家乡的话语,但模样已经变化这么大了啊。在我仍然是孩童时,我在这里经历了多少有趣的事啊。想到了这里,他不禁笑了起来。

  突然,他看见了一位孩童,孩童也在看见了他,孩童很怕生,好奇地慢慢走过来,十分恭敬地说:“老爷爷好,爷爷是到这里来做客的吗?别在这些无人住的房里转来转去了,爷爷还是去那边转转吧!”他一时间惊呆了,没想到这些房子是空的,无人居住的,以前的好朋友呢?难道他们已经……贺知章一时间僵住了,认识他的人已经所剩无几,他,快要被家乡——遗忘了。霎时间,喜与哀不断交错在他的心中。

  他望了望那曾人丁旺盛的地方,又看了看在他身旁的这些,早已没了当年昔日辉煌的房子,现在慢慢成为了一堆破砖烂瓦,有的墙上坑坑洼洼的,里面的梁柱半挂在房头,摇摇欲坠,房顶上,几只乌鸦正在叫着……他十分难过,但又十分地复杂,是悲,还是哀呢?贺知章突然叹了一口气,含着泪水,吟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的故乡,依旧是那样,那株苍天古树,仍然是那么的粗壮,挺立,可似乎却又如此陌生……


回乡偶书课件3篇(扩展5)

——改写回乡偶书的作文3篇

改写回乡偶书的作文1

  夕阳中,一条悠长的田间小路,路旁长满了绿油油的庄稼,一望无际。

  “我终于回来了!”贺知章满怀激动的说,一个小男孩过来问他:“老爷爷,您从哪里来啊?”贺知章笑答道:“我的老乡是在这里,年轻时去了东城,老了才回来。”男孩又问:“那,老爷爷,您还会回东城吗?”贺知章说:“不回了,不回了,以后我就在这里住了,再也不回东城了。”“老爷爷,您在东城有多长时间啦?”贺知章说:“将近40年了。”

  小男孩说:“40年!”贺知章说:“恩,这40年里我天天都在思念着家乡,今天,终于回来了。”“老爷爷,走了这么久,您一定累了吧?上我家里歇歇脚,好吗?”贺知章说:“呵呵,好啊。”小男孩又说:“你一定有许多趣事和故事吧?讲给我听,好吗?”“好啊!”贺知章说。

  他们边走边笑,消失在这美丽的夕阳中……

改写回乡偶书的作文2

  我36岁时,身体强壮,满腹诗文。那年,皇帝千挑万选,把我选到京城做官。从那时侯起,我日日公务繁忙,也没有时间回家和亲人团聚。50年以后,也就是现在的我,已经老态龙钟。皇帝见我不中用,耳朵有点聋,眼睛有点花,是个86岁的老人了,就下旨让我辞官,告老还乡。想到我能很快见到我的亲人,我那满是皱纹的脸上浮出了笑容。

  我坐着马车,看着祖国的秀丽风光,心想:我的家乡——绍兴还是那副老模样吗?我真恨不得立刻回家,一定要尝尝那园子里的嫩丝瓜、通红通红的西红柿……傍晚一定要到大桃树下乘凉,还要到那个又大又圆的鱼塘钓鱼……我的家乡口音几十年没有改变,可我的头发却斑白了真不知道我的老伴和家人还认不认识我。

  经过一个月的风餐露宿,我终于赶回了家乡。啊,我的家乡,我的家!我年轻时盖的那间茅屋还在,那清清的鱼塘还在,那五颜六色的金鱼还在!我还看到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孩在我的房子前嬉戏,啊,这一定是我的儿孙吧?我虽白发苍苍,一把胡须,但现在儿孙满堂,我也心满意足了。几个小孩见我走来,好奇地围着我,一位稍大的、胆大的小男孩,仰着头,笑嘻嘻的对我说:“老爷爷,您从哪儿来,要到哪去呀?”听到这话,我满脸苦笑,感慨万分,一时诗兴大发,吟出了一首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认识,笑问客从何出来?

改写回乡偶书的作文3

  贺知章回想到少年刻苦学习得志到做官的情景。一眨眼,在朝廷做官已经五六十年了。今年八十有六岁了。可他怎么也改变不了家乡的口音。他一照镜子,看见他两鬓都已变白了,再也不像出任时年轻气盛了。因为自己经老了不能再为朝廷做贡献了,所以皇帝下旨辞退贺知章的官职,返回家乡见到思念已久的亲人。

  贺知章喜出望外,他期盼已久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他骑在自己的白马上一边走一边哼着小曲,“到了终于到了,我终于回到了我的故乡”。贺知章眼里流着热泪,这时忽然不知从哪里来了一群孩子,孩子看着白发苍苍的贺知章疑惑地问:“老爷爷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我怎么从来都么见过你呀?”贺知章听了这话怔住了,这时才说话:“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只是因为小的时候离开了家乡,老了才回来,对这里很不熟悉。”孩子问他:“那你还走不走了?”贺知章回答说:“不走了再也不走了。”有一个小孩说:“我爷爷跟我说过,他有一位儿时玩伴叫贺知章,您跟我去见我爷爷吧。”和贺知章跟小孩回到家见到了和自己分别了多年的.老朋友,两人一见面就拥抱在一起了,一起谈了当官的过程、经历,当天晚上贺知章就激动提笔写下了《回乡偶书》这首诗: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回乡偶书课件3篇(扩展6)

——回乡偶书改写的作文3篇

回乡偶书改写的作文1

  今天下午,妈妈到天桥岭办事,顺便也带着我来到了天桥岭。下了车,我们的位置离我天桥岭的好朋友郑书严家最近,我便要求妈妈让我到她家玩。

  一进门,我就看见我的好朋友郑书严正和她弟弟看电视,我早就想好了有许多要说的话,可我一见她,心情特别激动,把想说的话全都忘了。我们只是相视而笑。这时,妈妈说她去办事,让我在这儿等她。渐渐地,我们的话题越来越多,聊得越来越投机,她说我走后,老师让写一篇关于亲朋好友的作文,除了新来的同学,其他同学全写我,我听了泪如泉涌。我想让时间过慢一点,和每个小朋友都玩一玩,回到我们的童年时刻。我向她了解了她的学习、生活情况都很好,还向她了解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也都很好。

  时间过得真快,妈妈回来了,我和郑书严恋恋不舍的分开了。“天桥岭的同班同学们,我一定会给你们写信的!”我在心里小声的说。

  啊!我希望我们(我和天桥岭的同班同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有可能我们还会再次重逢!!!

回乡偶书改写的作文2

  坐汽车转出租车,再转摩托车,颠簸了大半天,终于回到了阔别多时的家乡,不过我至今仍有腾云驾雾,飘飘欲仙之感。

  眼前的山清水秀,让我立即停止了“神游”。草草地吃过早饭后,我叫上小伙伴去爬山。来到山脚下,我将这座山仔细打量了一番,这座山不太高,但却十分美丽。我家所在地是个小土坡,让我跳下去还真有些怕怕的。看着其他人的干净利索,我只能做“拼命三郎”——跳!我一跳下去,颠了一下,差点摔倒,好在有惊无险。嘘——

  爬!我们出发了,一步一晃的。我担心自己“一不留神”给摔下去。一颗心紧张得像只兔子砰砰直跳。前面是座石板桥,两边还有空隙,我两腿发颤地走了过去,怕得差点叫“妈妈”。越往上走树越密,越是恐怖,因为树树上还有些刺乎乎的玩意儿。我不禁提心吊胆,生怕被扎到了。“呀,还有菠萝呢!”我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要知道在城里可没见人种过。“那有什么?这儿的水果多着呢?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表妹不解地看着我。我吐了吐舌头,心里悻悻地想着:来这儿,我倒成了土包子了。

  继续向上爬,狭窄的小路,让我不得不抓住周围的树枝。“哎呀,我的天!”我的手被扎出了血,所以不满地嘟囔着,拿起那跟扎到我的树枝就往山下扔,恨不得将它*万段,走着走着,就到了半山腰,我也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脚也像灌了铅,走在不动了。上面是片杨梅林,把路挡了,走不上去,只得绕道而行。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可我这时怎么觉得下山容易呢?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可一不小心滑了下去。弄得我屁股生疼生疼,手上也沾满了泥巴。从来不知道爬山也这么苦!接下来,我们四处寻路,可怎也找不到,只得下山去。

  不甘而又愉快的一天!

推荐访问:回乡 课件 回乡偶书课件3篇 回乡偶书课件1 六年级上册语文回乡偶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