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认识图形》说课稿【10篇】

时间:2022-12-30 19:55:03 来源:网友投稿

《认识图形》说课稿1  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分类、建模的过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能够辨认和区别立体图形,初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3、感受数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图形》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

《认识图形》说课稿【10篇】

《认识图形》说课稿1

  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分类、建模的过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能够辨认和区别立体图形,初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以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形状。

  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本节主要内容是在物体分类的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立体图形,感知它们的特征。

  学情:针对刚上一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得他们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了解但不能够用语言准确的表述出来,对"特点"一词比较陌生。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师生共同总结提升。

  教学程序:

  一、 引入新课

  师:出示学具中颜色相同的一个正方形和一个正方体,请同学们说一说老师手中拿的两个物体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能形象的说出来吗?

  (这时学生的答案很多,大部分学生认同“一个胖的,一个扁的",此时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师再次出示学具中的一些图形,让学生区别哪些是“胖的、扁的”。

  小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这些“胖”的物体,他们都属于立体图形,那么那些“扁的图形我们把他们统称为*面图形,在以后会学习到。

  活动:打开自己的学具盒,把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立体图形都拿出来。同桌相互检查,教师巡视指导。

  二、认识正方体

  活动1、投影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实物,把你认为形状相同的一类放在一起。

  学生观察后独立完成分类,教师巡视。

  (有的学生会漏掉其中的某些物体,有的学生会一个物体重复分类,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其它学生说说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经过讨论总结出可以分一个做一个标记。)

  活动2、针对分类的结果进行讨论

  问题1 :这些图形一共分成了几类?

  生:四类。

  问题2 :针对第一类(正方体)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

  (这时有的学生会说它们都是方方的,有的学生会说到正方体的一些特征如六个面大小一样,而且都是**的,有的会说到名称)

  小结:经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可以得出虽然这些物体的颜色、材质、用途不同,但从形状方面来观察都是相同的,就是刚才同学们说到的那些特点。

  问题3 :你能在学具中找出和第一类形状相同的物体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待学生找出后投影出示正方体模型。

  问题4 :我们刚才分的第一类实物图形和这个模型是一样的,那么我们能不能给它起个名字?

  (大部分学生可以说出正方体,但也有的学生会说正方形,这时可以强调回顾一下课前讲到的体和形的区别,避免以后犯类似的错误。)

  活动3 :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学生举例,教师点评。

  (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到生活中有些正方体棱角不分明,这时可以简单的说它们是生活中美化了的正方体。)

  这个环节中教师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有的学生就误认为是正方体,此时可以先请其他学生说一说,之后再进行下面的讨论。

  师:你为什么说它不是正方体?

  生:因为它的六个面不是都一样大的。

  师: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你的想法呢?

  这时学生的方法很多,有的说可以用绳子比一比他们的边(正方体的棱长),有的说直接用尺子量一量,有的说可以把正方体放在纸上,把它的每个面画下来比一比大小等。

  教师肯定这些同学的想法,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验证。

  小结:如果用眼睛一下不能辨认出来的时候,这时我们就要根据图形的特征来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动手去验证它。

  三、认识长方体

  同认识正方体活动一样,针对第二类(长方体)的分类情况进行讨论

  问题1 :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或者说它们有一些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呢?

  (每个面都是**的,都有6个面,对着的两个面一样大等。)

  问题2 :你能在学具中找出和这一类形状相同的物体吗?(明确长方体模型后投影出示)

  问题3 :那么这一类物体又该叫什么名字呢?(长方体)

  问题4 :和我们刚才学习的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点评,小结:正方体的六个面都一样大,而长方体不是,或者说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而长方体不是。)

  问题5 :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四、认识圆柱

  针对第三类(圆柱)的分类情况进行讨论

  问题1 :它们又有一些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呢?

  学生讨论后小结:有的面是*的(*面),有的面是弯的(曲面),上下两个面都是圆而且一样大,出示圆柱模型图及名称。

  活动 :从学具中找出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用手摸一摸,感受*面和曲面的不同。

  问题2 :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

  五、认识球

  最后一类球学生能够很快说出它的名称、特点(曲面、易滚动等)及生活中是球体的物体。(有部分学生会认为是圆,这里只需结合实物如篮球或学具盒里的球体与黑板上的圆形做对比,再次强调*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即可。)

  六、练习设计

  1、课后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通过滚动圆柱、推长方体、转球、摸球等活动进一步感受*面与曲面的区别,初步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

  2、投影出示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完成下题,正方体( )个,长方体( )个,圆柱( )个,球( )个。

  (巩固对各种立体图形的认识,学会分类的方法)

  3、老师把一个月饼盒放在纸上后描出来一个图形,出示画有圆形的纸片,那你知道我的月饼盒是什么图形吗?如果画出来的是正方形呢?

  (通过想象月饼盒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感受面在体上的关系,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各种立体图形的认识。)

  七、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立体图形)

  正方体 长方体

《认识图形》说课稿2

  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能: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设计理念

  1.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2.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要随时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给予适当的评价。在设计时,注重设计开放式的学习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像的空间;注意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组织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学生的语言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与数学思考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这四种图形。

  2.通过摸、画、找、说等活动,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3.通过创设情境,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今天我们请来了三位老朋友和大家一起来上这节课,来看看它们是谁?(出示课件)它们想和大家比一比,看谁最爱动脑筋,最会听别人发言?敢和它们比一比吗?那让我们一起开始这节课吧!

  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搭积木吗?现在想试试吗?那我们就把自己带来的盒子当成积木,合作搭一件作品。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准备搭什么,可能用到哪些形状的盒子?(师可控制一下时间。)开始完成你们的作品吧!(小组合作。)

  生交流汇报:你们的作品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形状的物体?

  找两个小组介绍,引导学生发言,你们商量了吗?(生说,师将其用到的形状贴在黑板上。)

  二、组织活动,进行教学。

  1.“画”面。

  (1)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看老师做了什么?(师取盒子。)

  这是老师最喜欢的盒子,你也拿一个你喜欢的盒子给老师看看(师边摸其中的一个面边说),请你也摸摸你拿的物体的一个面,有什么样的感觉?

  师:那怎样才能得到你刚才摸的那个面呢?你来想个好办法。

  (学生回答:画的方法,在沙滩上盖的方法,印章的方法……如果学生只说出画的方法,师可引导:想想看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师: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请你选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你刚才摸的那个面吧!

  生操作,师收集作品。

  (2)智力游戏。

  师:老师邀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玩一个智力竞猜的游戏。

  (师出示一张作品,问:猜猜看,这个图形是从什么形状上画下来的?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

  (3)出示三棱柱。

  师简介三棱柱,并按照刚才的方法从三棱柱上画下一个图形(在展示台上画)展示。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4)小结。

  师:这(师拿图形,生说,师贴。)请你观察一下,今天认识的图形与以前认识的物体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都是**的,只有一个面。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面图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此处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创设出让学生摸一摸、画一画、找一找的学习活动,注重让学生以自己的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的表面,获得对*面图形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初步认识由体出面。】

  2.“找”面。

  师:其实现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些图形。不信,咱们找找看。从你的桌子上拿一个长方体,看看能不能从长方体上找到一个长方形。

  (指名演示,边摸边说从什么形状上找到的什么图形。)

  拓展:聪明的小朋友,看你还能不能从桌子上其他形状的物体上找到其他图形。

  【教师先引导学生从一个长方体上试找出不同的长方形,之后,又提出拓展性的问题,“那你们能不能从桌子上的其他形状的物体上找到其他图形?”意在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先扶后放,使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和形象发展到抽象地认识图形,进一步体验到“面”由“体”得,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总结。

  师: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引导学生说),揭下长方体并同时板书长方形(边说边揭)……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有……(生回答,师板书。)

  我说你想: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也可以试试边想边用手指画一画。(给学生留出想的时间。)

  三、练习。

  1.“说”面

  (1)师: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看一看,出示课件。

  问:你看到了什么?老师把它们搜集一下。你能从这些标志中发现什么数学问题?你知道这些标志是什么意思吗?他们提醒我们要注意交通安全。

  (制成课件,在道路上滚动出标志,引导学生发现,教师进行搜集,师在课前将标志中的数学问题分别做成可闪动状,当学生说到时,可方便大家辨认。)

  (2)讨论、交流。

  你在生活中认真观察,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图形?

  【此处设计了一个问题,即:“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些*面图形?”创设出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找名字(第36页:连一连)。

  师:有几个小朋友不小心把自己的名字弄丢了,请你用今天学习的本领帮忙找一找吧!

  独立练习,同桌互查。

  3.猜谜语。

  师:我们今天请来的三个朋友看到了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要来考考我们了。他们出了几道谜语,你有信心猜出来吗?

  (演示课件:出示三个朋友,可出声,出示谜语,点击谜语会变大。淘气:先看我的谜语。)

  指名扮演“淘气”、“笑笑”、“机灵狗”,给大家读谜语。

  指名说答案,老师画连线。

  4.涂颜色。

  指导学生发现图形,并按要求涂色。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略)

  五、布置作业。

  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的本领,找找看,你们家里有哪些今天认识的图形。

  课后反思

  1.这节课设计的“摸”面、“画”面、“找”面和“说”面几个环节,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同时,体会“面”由“体”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2.教师通过设计“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到过这些*面图形”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本节课缺少让学生表述的机会。如:让学生从身边的物体上试找今天认识的四个图形,并且到讲台上展示摸给大家看,学生虽兴趣很高,但反思后发现此处只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摸,如果能够让学生边说从什么形状的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边摸着展示给大家看,效果会好一些,孩子既有了表述的机会,同时也会对这些图形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认识图形》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认识图形》这是一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的知识,这节课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有关图形的知识。主要是认识立体图形,能够区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2、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能够辨认这几种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4)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 说教法和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生活实际到立体图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针对一年级的学生特点强调学生从生活实际到抽象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合作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

  三、 说教学流程

  1、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生活中的实际物体组成机器猫,激发学生的兴趣。

  2、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让学生玩积木,并要求按形状进行分类(教师总结诱导),认识本节课所学的四种立体图形

  3、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通过用眼观察,用手摸来体验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4、基本练习

  (1)看图形,说名称;

  (2)将物体和图形连线。

  (3)完成第35页“做一做”,第37页“连一连”。

  5、 游戏活动,发展思维

  游戏(1):请一个学生在箱子里摸,随意摸到一个物体,先告诉同学给大家变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然后拿出来请同学判断。

  游戏(2):问学生:你们想得到什么形状的东西?谁能实现他的愿望?

  6、观察生活,巩固新知。

  一是欣赏建筑物的图片,找出其中有哪些图形;二是数一数动物建乐园准备了那些图形的材料,每种图形的材料用了多少个。

  7、全课总结。

《认识图形》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图形》,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教学设想。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面的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其特征、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低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上学期,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会用鼠标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正确辨认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各种立体图型、*面图形的学具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计过程:1、出示五种立体图形,请同学们找一找熟悉的好朋友。

  2、在认识新朋友之前你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同时介绍三棱柱,扫清学前障碍。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认识新朋友

  设计过程:1、创设拼图宝宝情境,请同学们找一找,再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图形。

  2、你能叫出这些图形的名字吗?

  3、概括: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面图形。

  整合点:用多媒体演示分类过程,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在黑板上逐一粘贴的繁琐,方便快捷,一目了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动态过程会与多数学生猜测的思维过程完全吻合,从新课开始就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二:了解新朋友

  设计过程:1、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里找他们?

  2、长方体的这个面是什么形状?你能从这些立体图形上找出长方形吗?

  3、你能从这些立体图形上找出其他*面图形吗?

  4、摸一摸立体图形的每个面,说说摸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整合点: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这几种*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了解的不透彻,通过多媒体演示“面”从“体”分离的过程,能够直观的、生动的体现出体和面的关系,即“从体上找面,面在体上”。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点,从而化难为简的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活动三:给新朋友画像

  设计过程:1、小组讨论,看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新朋友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

  2、学生活动,提出要求:请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这些新朋友。

  教学评价及效果:经过交流,学生想到折、印、画、圈等方法。再一次深化了教学难点,体会到“面在体上”。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活动四:找朋友

  设计过程:1、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

  2、找出交通标志牌上的*面图形。

  整合点:传统教学中,只能是一名学生说,其他同学在脑中想象,但是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学生能够真实的看到生活中的图形和交通标志,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在生活中普遍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知识与生活间精心搭设了一座桥梁,生动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个环节是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效果最佳的环节,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完美整合。结合学生生性好玩的特点,我用游戏的形式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

  练习一分饼干

  整合点:利用多媒体教学,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其中,提高了学生对图形的辨别能力。同时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让教师在短时间内根据分图形的情况,准确掌握了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到教学反馈。

  练习二火眼金睛

  整合点:象这种图形套着图形的题,学生找全是个难点,教师在黑板上画会出现图形重合的现象,学生看得也就不是很清楚,但是,教师用多媒体演示数的过程,让学生一目了然,加深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练习三小小设计师

  整合点:比起传统教学的拼图设计,这个练习让学生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在拼组过程中又可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效果及评价:三个游戏练习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强化了教学重点:即正确辨认四种图形。这种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的教学方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寓教于乐,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四)小结 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你打算怎样把这些图形介绍给爸爸妈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出*面图形各自的基本特征,初步渗透图形特征,为下节课学习作铺垫。

  六、教学评价:

  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这节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学习过程评价。主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语言表达和合作精神。评价的方式有自评、互评和师评。

  2.学习效果评价。主要是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发挥学习的激励作用,因材施教,适时指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取长补短,有更大进步。

  七、教学反思:

  1、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合理恰当的整合在一起,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提高了学习效

  率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知识,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2、多媒体资料的引用。文字、图片、影音和动画练习等,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教学方式注意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锻炼。正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

  总之,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耐心的聆听,不足之处请予以指正,谢谢!

《认识图形》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辨识*面几何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小班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总结出来一句话是先入为主,容易形成定势。然而几何图形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因此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这不仅使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的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观察了解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不一样的特征。出示三种图形,提问: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你们看,正方形有四条边,上下面的边长和左右两条边**的,四条边都相等。这个图形像什么?等

  设计此活动的主题是让幼儿能大胆地参与活动,积极地投入实践中去。

  二、说目标

  *传统的幼儿园数学教学非常的死板、机械,不仅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使很多老师越教越烦,还让很多幼儿越学越厌,那怎样才能使幼儿全身心的、主动地投入学习、探索之中呢?那首先就要对幼儿进行数学兴趣的培养,才能激发幼儿学习欲望,也才能达到“先入为主,容易形成定势”的目的。

  我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的3点尝试:

  1、运用游戏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游戏活动,同时能激发幼儿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途径。

  2、开展“连连看”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开展连连看活动能促进幼儿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图形增强直观形象,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易于感知。

  3、让幼儿自己动手画画,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自己动手画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图形能引起大脑的积极思维,因为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来自运动器官传输过来的"信号,当幼儿认知变为幼儿自己动手画图形的转变时,就会使大脑皮层的细胞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引起高涨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学习的质量。

  所以该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总结,对此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标分别以下几点:

  1、先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再复习和巩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性。

  2、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难点定为第一个目标: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三种形状和特性。希望幼儿能在举行的活动中让掌握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小班幼儿是通过环境、图形的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题、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品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物品准备:1.红、蓝、绿剪纸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各6张。

  2.红、蓝、绿若3条。请N名小班幼儿上前进行“连连看”。

  知识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是常见的图形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出台的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教学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之外,还从中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情景表演法: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常见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此活动中,我设置了挂“圆形、正方形、三角”灯笼识辨图形的情景,

  2、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图形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动的演示是运用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会区分异同。此外我还运用了观察法、谈话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二)教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角,要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更多探索活动,这不仅提高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几何图形。

  2、交流法: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互动”得到真正体现学习的快乐,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只有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五、说教学程序

  1、认识几何图形

  在活动中,我先帮幼儿复习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几何图形,并通过眼看(观察)、脑想(想象)、连连看、说一说(尝试)等多种方法巩固三种几何图形的区别。

  2、结束活动

  小朋友与小朋友之间一起做游戏,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几何图形。

  3、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形状。

  六、效果预测

  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出台的新《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认识几何图形,能详细地说出各图形的区别。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及与同伴交流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认识图形》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认识图形》是本册教材第六单元的起始课。在教学中,为了使数学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我运用了课件演示与实物感知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将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

  一、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

  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一年级孩子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主要,注意时间不长。而数学知识一般较抽象,生硬。因此整堂课我设计了活动,如摸一摸、认一认、猜一猜、摆一摆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感悟。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资源,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突出了实物感知,动手操作等活动,通过适时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好奇、质疑、讨论、整理的学习情景中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认识图形》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把空间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内容。认识图形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面的设计思路,认识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它们的特征以及周长,还有它们的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学目标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的活动初步认识并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几种*面图形,体会“面”在“体” 上,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渗透安全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会辨认这4种图形。 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觉得本课难点是: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易懂。在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多种立体模型以及多种*面图形的学具。还有印泥画、小棒,白纸。

  二、说教法

  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我在教学中,给它们充分的动手和表达的空间与时间,并且新课标还强调,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运用的过程。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在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这些活动中来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本节课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等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三、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融入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

  (我注重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纵观整节课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用体验的方法学习,首先是操作体验,然后是综合体验。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设计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知。

  1、教师出示一幅印泥画问:画上的花朵是怎样画在纸上的? 2怎样把自己的手掌请到画纸上?自己试一试(我想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知道要把物体的一个表面请到纸上我们可以用印一印、画一画的方法。)接着我说今天我们就用印一印、画一画的方法从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上认识一些*面图形。来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再让学生齐读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课堂的中心环节:探索新知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探索性中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2个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活动1:摸一摸,画一画。

  (1)教师依次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实物,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我想通过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起已学过的知识。这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学生应该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可能有部分学生不认识三棱柱,在这里我会通过实物简单介绍,再通过幻灯片认识三棱柱,为后面认识三角形做准备)

  (2)接着我让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学具,摸一摸它的表面,你有什么感觉?(学生会说光光的,滑滑的)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把刚才摸到的这个光光的、滑滑的面请到纸上.(学生会用印一印,画一画的方法完成)紧接着让学生把请到的面在全班展示,并说一说是从那个物体上得到的,你能说出它的名称吗?学生说出名称的同时教师依次在黑板上贴上四种图形,并告诉学生它们是*面图形。

  (3)通过幻灯片再现:从长方体上得到长方形,从正方体上得到正方形,从圆柱体上得到圆,从三棱柱上得到三角形(我想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感知面在体上来突破教学难点 )

  (4)试一试:

  ①说出大屏幕上出示的*面图形的名称。

  ②师生互动:教师说图形的名称,学生用手描画出图形的形状。 (我想通过试一试让学生巩固这些*面图形的名称及形状) 为了使学生巩固这些*面图形的形状及基本特征,我设计了 活动2:摆一摆,说一说。

  我让学生拿出准备的四根同样长的小棒能摆一个图形,学生动手操作后会说能摆一个正方形,三角形。我问;能再摆一个长方形吗?为什么?学生会说;不能,因为小棒不够。我接着问;这个困难该怎么解决呢?学生会想到和同桌合作,通过同桌合作得知用6根或8根小棒都能摆出长方形,同时教育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别忘了合作学习。紧接着我会问:还有什么图形没摆,为什么?学生会说:圆形没摆,因为小棒是直的,圆的边是弧形的。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知识运用。

  我提出问题: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

  这个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会说道:门的形状、窗的形状等等

  在必要的时候我会作出引导,比如我们黑板的形状、桌子的形状等等。

  (1) 出示生活中的图片,想让学生观察然后再来说一说。 (我想通过找图片,让学生知道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

  (2) 为了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的联系,数学就在我身边。 我设计了一个小朋友上学路上的情景。

  这些交通信息班是什么形状,有什么作用呢?

  我把学生引入实践情景中,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并且我想通过对这些交通标志认识,来增进数学价值和作用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还进行交通安全的教育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闯关游戏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5道闯关游戏练习题。

  1、第一关:“我说你猜

  我想通过这道题目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

  我要找的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的。

  我要找的物体的有两个面是圆形的。

  我要找的物体的面都是正方形的。

  2、第二关:“找规律(首先我会说:为了奖励大家成功闯过第一关,我们来做一个游戏,一起拍手拍肩,老师停下来,你们继续做。)从这个游戏中学生会发现规律:每次多拍一下。从此引出第二关:找规律(幻灯片出示),通过这一游戏,使学生加深对所学*面图形的认识

  3、分一分(课件出示)

  我想通过这道题加深学生对这四种图形的认识、区别*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面

  4第四关:考考你的眼力

  大屏幕出示*面组合图形,问:图*有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

  5、第五关:我会涂

  按要求给图形图上相应的颜色。

  第五个环节: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设计(略)

  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认识图形》说课稿8

  一、说教材

  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认识物体”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动,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直观几何体的不同形状,并知道相应的名称,不要求学生能表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

  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在玩中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和学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认识物体: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努力创设*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进行学习,使学生切实感受物体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地探索新知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的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利用“分一分”、“找朋友”、“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2、游戏找朋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由实物抽象出形状图形,培养学生抽象能力,在由形状说出生活中是这种形状的实物的练习活动,建立起四种几何体在头脑中的表象。

  3、通过摸一摸的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搭一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可以得到自由的发挥,并能感受复杂物体的形状与简单几何体之间的联系。

《认识图形》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5、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面图形。

  (课件出示:*面图形)

  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面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面图形,丰富学生对*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的。)

  (3)引导发现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说课稿推荐:

  小学数学说课稿《秒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简便计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四则混合运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三角形内角和》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

  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

  (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

  (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

  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说课稿推荐:

  小学数学说课稿《秒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简便计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四则混合运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三角形内角和》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认识图形》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图形”

  在教学中,为了使数学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我从农村远程络上下载了一些图片、声音、视频等资源进行动态演示模拟,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下面我和大家汇报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设想,我从教材、教学流程、教法、学法、板书设计、学习评价这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认识图形,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面图形的,体现了从立体到*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它们的特征以及周长,还有它们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课件出示):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并会辩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安全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课件出示):会辩认这四种图形,另外,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觉得本课的难点是体会面在体上,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成现上我选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易懂,在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多种立体模型以及多种*面图形的学具,还有彩笔、白纸等等。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我从农村远程络上下载一些学生以前学过的图片(课件出示),我想通过这个问题来帮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知识,这里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球,学生应该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可能有部分学生不认识三棱柱,这里我要简要的介绍一下,为后面认识三角形做准备,接着我说:“今天,我们来这里还要认识几个新朋友,在交朋友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说,我想知道他的名字,还想知道它长的什么样?住在哪里等等。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认识图形》说课稿10篇扩展阅读


《认识图形》说课稿10篇(扩展1)

——《认识图形》说课稿10篇

《认识图形》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把空间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内容。认识图形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面的设计思路,认识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它们的特征以及周长,还有它们的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学目标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的活动初步认识并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几种*面图形,体会“面”在“体” 上,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渗透安全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会辨认这4种图形。 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觉得本课难点是: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易懂。在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多种立体模型以及多种*面图形的学具。还有印泥画、小棒,白纸。

  二、说教法

  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我在教学中,给它们充分的动手和表达的空间与时间,并且新课标还强调,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运用的过程。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在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这些活动中来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本节课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等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三、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融入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

  (我注重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纵观整节课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用体验的方法学习,首先是操作体验,然后是综合体验。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设计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知。

  1、教师出示一幅印泥画问:画上的花朵是怎样画在纸上的? 2怎样把自己的手掌请到画纸上?自己试一试(我想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知道要把物体的一个表面请到纸上我们可以用印一印、画一画的方法。)接着我说今天我们就用印一印、画一画的方法从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上认识一些*面图形。来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再让学生齐读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课堂的中心环节:探索新知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探索性中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2个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活动1:摸一摸,画一画。

  (1)教师依次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实物,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我想通过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起已学过的知识。这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学生应该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可能有部分学生不认识三棱柱,在这里我会通过实物简单介绍,再通过幻灯片认识三棱柱,为后面认识三角形做准备)

  (2)接着我让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学具,摸一摸它的表面,你有什么感觉?(学生会说光光的,滑滑的)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把刚才摸到的这个光光的、滑滑的面请到纸上.(学生会用印一印,画一画的方法完成)紧接着让学生把请到的面在全班展示,并说一说是从那个物体上得到的,你能说出它的名称吗?学生说出名称的同时教师依次在黑板上贴上四种图形,并告诉学生它们是*面图形。

  (3)通过幻灯片再现:从长方体上得到长方形,从正方体上得到正方形,从圆柱体上得到圆,从三棱柱上得到三角形(我想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感知面在体上来突破教学难点 )

  (4)试一试:

  ①说出大屏幕上出示的*面图形的名称。

  ②师生互动:教师说图形的名称,学生用手描画出图形的形状。 (我想通过试一试让学生巩固这些*面图形的名称及形状) 为了使学生巩固这些*面图形的形状及基本特征,我设计了 活动2:摆一摆,说一说。

  我让学生拿出准备的四根同样长的小棒能摆一个图形,学生动手操作后会说能摆一个正方形,三角形。我问;能再摆一个长方形吗?为什么?学生会说;不能,因为小棒不够。我接着问;这个困难该怎么解决呢?学生会想到和同桌合作,通过同桌合作得知用6根或8根小棒都能摆出长方形,同时教育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别忘了合作学习。紧接着我会问:还有什么图形没摆,为什么?学生会说:圆形没摆,因为小棒是直的,圆的边是弧形的。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知识运用。

  我提出问题: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

  这个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会说道:门的形状、窗的形状等等

  在必要的时候我会作出引导,比如我们黑板的形状、桌子的形状等等。

  (1) 出示生活中的图片,想让学生观察然后再来说一说。 (我想通过找图片,让学生知道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

  (2) 为了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的联系,数学就在我身边。 我设计了一个小朋友上学路上的情景。

  这些交通信息班是什么形状,有什么作用呢?

  我把学生引入实践情景中,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并且我想通过对这些交通标志认识,来增进数学价值和作用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还进行交通安全的教育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闯关游戏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5道闯关游戏练习题。

  1、第一关:“我说你猜

  我想通过这道题目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

  我要找的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的。

  我要找的物体的有两个面是圆形的。

  我要找的物体的面都是正方形的。

  2、第二关:“找规律(首先我会说:为了奖励大家成功闯过第一关,我们来做一个游戏,一起拍手拍肩,老师停下来,你们继续做。)从这个游戏中学生会发现规律:每次多拍一下。从此引出第二关:找规律(幻灯片出示),通过这一游戏,使学生加深对所学*面图形的认识

  3、分一分(课件出示)

  我想通过这道题加深学生对这四种图形的认识、区别*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面

  4第四关:考考你的眼力

  大屏幕出示*面组合图形,问:图*有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

  5、第五关:我会涂

  按要求给图形图上相应的颜色。

  第五个环节: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设计(略)

  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认识图形》说课稿2

  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能: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设计理念

  1.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2.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要随时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给予适当的评价。在设计时,注重设计开放式的学习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像的空间;注意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组织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学生的语言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与数学思考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这四种图形。

  2.通过摸、画、找、说等活动,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3.通过创设情境,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今天我们请来了三位老朋友和大家一起来上这节课,来看看它们是谁?(出示课件)它们想和大家比一比,看谁最爱动脑筋,最会听别人发言?敢和它们比一比吗?那让我们一起开始这节课吧!

  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搭积木吗?现在想试试吗?那我们就把自己带来的盒子当成积木,合作搭一件作品。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准备搭什么,可能用到哪些形状的盒子?(师可控制一下时间。)开始完成你们的作品吧!(小组合作。)

  生交流汇报:你们的作品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形状的物体?

  找两个小组介绍,引导学生发言,你们商量了吗?(生说,师将其用到的形状贴在黑板上。)

  二、组织活动,进行教学。

  1.“画”面。

  (1)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看老师做了什么?(师取盒子。)

  这是老师最喜欢的盒子,你也拿一个你喜欢的盒子给老师看看(师边摸其中的一个面边说),请你也摸摸你拿的物体的一个面,有什么样的感觉?

  师:那怎样才能得到你刚才摸的那个面呢?你来想个好办法。

  (学生回答:画的方法,在沙滩上盖的方法,印章的方法……如果学生只说出画的方法,师可引导:想想看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师: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请你选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你刚才摸的那个面吧!

  生操作,师收集作品。

  (2)智力游戏。

  师:老师邀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玩一个智力竞猜的游戏。

  (师出示一张作品,问:猜猜看,这个图形是从什么形状上画下来的?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

  (3)出示三棱柱。

  师简介三棱柱,并按照刚才的方法从三棱柱上画下一个图形(在展示台上画)展示。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4)小结。

  师:这(师拿图形,生说,师贴。)请你观察一下,今天认识的图形与以前认识的物体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都是**的,只有一个面。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面图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此处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创设出让学生摸一摸、画一画、找一找的学习活动,注重让学生以自己的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的表面,获得对*面图形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初步认识由体出面。】

  2.“找”面。

  师:其实现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些图形。不信,咱们找找看。从你的桌子上拿一个长方体,看看能不能从长方体上找到一个长方形。

  (指名演示,边摸边说从什么形状上找到的什么图形。)

  拓展:聪明的小朋友,看你还能不能从桌子上其他形状的物体上找到其他图形。

  【教师先引导学生从一个长方体上试找出不同的长方形,之后,又提出拓展性的问题,“那你们能不能从桌子上的其他形状的物体上找到其他图形?”意在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先扶后放,使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和形象发展到抽象地认识图形,进一步体验到“面”由“体”得,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总结。

  师: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引导学生说),揭下长方体并同时板书长方形(边说边揭)……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有……(生回答,师板书。)

  我说你想: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也可以试试边想边用手指画一画。(给学生留出想的时间。)

  三、练习。

  1.“说”面

  (1)师: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看一看,出示课件。

  问:你看到了什么?老师把它们搜集一下。你能从这些标志中发现什么数学问题?你知道这些标志是什么意思吗?他们提醒我们要注意交通安全。

  (制成课件,在道路上滚动出标志,引导学生发现,教师进行搜集,师在课前将标志中的数学问题分别做成可闪动状,当学生说到时,可方便大家辨认。)

  (2)讨论、交流。

  你在生活中认真观察,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图形?

  【此处设计了一个问题,即:“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些*面图形?”创设出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找名字(第36页:连一连)。

  师:有几个小朋友不小心把自己的名字弄丢了,请你用今天学习的本领帮忙找一找吧!

  独立练习,同桌互查。

  3.猜谜语。

  师:我们今天请来的三个朋友看到了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要来考考我们了。他们出了几道谜语,你有信心猜出来吗?

  (演示课件:出示三个朋友,可出声,出示谜语,点击谜语会变大。淘气:先看我的谜语。)

  指名扮演“淘气”、“笑笑”、“机灵狗”,给大家读谜语。

  指名说答案,老师画连线。

  4.涂颜色。

  指导学生发现图形,并按要求涂色。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略)

  五、布置作业。

  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的本领,找找看,你们家里有哪些今天认识的图形。

  课后反思

  1.这节课设计的“摸”面、“画”面、“找”面和“说”面几个环节,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同时,体会“面”由“体”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2.教师通过设计“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到过这些*面图形”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本节课缺少让学生表述的机会。如:让学生从身边的物体上试找今天认识的四个图形,并且到讲台上展示摸给大家看,学生虽兴趣很高,但反思后发现此处只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摸,如果能够让学生边说从什么形状的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边摸着展示给大家看,效果会好一些,孩子既有了表述的机会,同时也会对这些图形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认识图形》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把空间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内容。认识图形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面的设计思路,认识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它们的特征以及周长,还有它们的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学目标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的活动初步认识并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几种*面图形,体会“面”在“体” 上,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渗透安全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会辨认这4种图形。 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觉得本课难点是: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易懂。在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多种立体模型以及多种*面图形的学具。还有印泥画、小棒,白纸。

  二、说教法

  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我在教学中,给它们充分的动手和表达的空间与时间,并且新课标还强调,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运用的过程。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在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这些活动中来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本节课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等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三、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融入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

  (我注重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纵观整节课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用体验的方法学习,首先是操作体验,然后是综合体验。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设计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知。

  1、教师出示一幅印泥画问:画上的花朵是怎样画在纸上的? 2怎样把自己的手掌请到画纸上?自己试一试(我想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知道要把物体的一个表面请到纸上我们可以用印一印、画一画的方法。)接着我说今天我们就用印一印、画一画的方法从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上认识一些*面图形。来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再让学生齐读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课堂的中心环节:探索新知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探索性中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2个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活动1:摸一摸,画一画。

  (1)教师依次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实物,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我想通过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起已学过的知识。这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学生应该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可能有部分学生不认识三棱柱,在这里我会通过实物简单介绍,再通过幻灯片认识三棱柱,为后面认识三角形做准备)

  (2)接着我让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学具,摸一摸它的表面,你有什么感觉?(学生会说光光的,滑滑的)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把刚才摸到的这个光光的、滑滑的面请到纸上.(学生会用印一印,画一画的方法完成)紧接着让学生把请到的面在全班展示,并说一说是从那个物体上得到的,你能说出它的名称吗?学生说出名称的同时教师依次在黑板上贴上四种图形,并告诉学生它们是*面图形。

  (3)通过幻灯片再现:从长方体上得到长方形,从正方体上得到正方形,从圆柱体上得到圆,从三棱柱上得到三角形(我想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感知面在体上来突破教学难点 )

  (4)试一试:

  ①说出大屏幕上出示的*面图形的名称。

  ②师生互动:教师说图形的名称,学生用手描画出图形的形状。 (我想通过试一试让学生巩固这些*面图形的名称及形状) 为了使学生巩固这些*面图形的形状及基本特征,我设计了 活动2:摆一摆,说一说。

  我让学生拿出准备的四根同样长的小棒能摆一个图形,学生动手操作后会说能摆一个正方形,三角形。我问;能再摆一个长方形吗?为什么?学生会说;不能,因为小棒不够。我接着问;这个困难该怎么解决呢?学生会想到和同桌合作,通过同桌合作得知用6根或8根小棒都能摆出长方形,同时教育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别忘了合作学习。紧接着我会问:还有什么图形没摆,为什么?学生会说:圆形没摆,因为小棒是直的,圆的边是弧形的。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知识运用。

  我提出问题: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

  这个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会说道:门的形状、窗的形状等等

  在必要的时候我会作出引导,比如我们黑板的形状、桌子的形状等等。

  (1) 出示生活中的图片,想让学生观察然后再来说一说。 (我想通过找图片,让学生知道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

  (2) 为了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的联系,数学就在我身边。 我设计了一个小朋友上学路上的情景。

  这些交通信息班是什么形状,有什么作用呢?

  我把学生引入实践情景中,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并且我想通过对这些交通标志认识,来增进数学价值和作用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还进行交通安全的教育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闯关游戏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5道闯关游戏练习题。

  1、第一关:“我说你猜

  我想通过这道题目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

  我要找的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的。

  我要找的物体的有两个面是圆形的。

  我要找的物体的面都是正方形的。

  2、第二关:“找规律(首先我会说:为了奖励大家成功闯过第一关,我们来做一个游戏,一起拍手拍肩,老师停下来,你们继续做。)从这个游戏中学生会发现规律:每次多拍一下。从此引出第二关:找规律(幻灯片出示),通过这一游戏,使学生加深对所学*面图形的认识

  3、分一分(课件出示)

  我想通过这道题加深学生对这四种图形的认识、区别*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面

  4第四关:考考你的眼力

  大屏幕出示*面组合图形,问:图*有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

  5、第五关:我会涂

  按要求给图形图上相应的颜色。

  第五个环节: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设计(略)

  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认识图形》说课稿4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第二册数学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常见的重要*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面”的设计思路。是高年级继续*面图形特征学习的重要基础。“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经过上册的学习学生对体上有面已有了初步印象,而且这几种*面图形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学生在不经意间或多或少了解到一些,认识图形的名称已不成问题。本课通过大量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其特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感受数学给生活带来的美。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体会*面图形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情感与价值: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求知欲望。

  在教学大纲指导下,结合本班学情,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辨认这几种图形。教学难点是:通过各种活动,体会“面在体上”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我采用以下教法:

  1、情境教学法2、引导探究法3、愉快教学法

  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我采用了以下学法:

  1、自主探究法2、动手实践法3、合作学习法

  四、设计理念: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观察、感知、操作、思考、想象等基础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实际观察和动手操作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必备环节。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发展,交往互动的过程。本节课我安排了丰富的观察、操作活动,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像的空间;组织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学生的语言交流;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数学思考结合起来,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

  五.教学过程:

  (课前老师准备各种图形,印泥,纸,课件;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实物等)本节教学我分为四个活动环节:

  一.描印中认图形

  首先我激趣导入:你们喜欢魔术吗?想看老师表演一个吗?

  老师先挡住学生视线,用三棱柱占上印泥印在白纸上印一个三角形。把纸粘在黑板上问:咦!为什么会有三角形?

  (用创设的魔术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学生会马上进入角色)

  你能想办法用手中的物体变出长方形来吗?(同桌合作,描、画或印出长方形)接着再描或印出正方形,圆。并引导学生互相看看同学的图形,进一步认识到这几种*面图形各有大有小,多种多样,各有各的特征。根据学生的描画我把准备相应的图形粘在黑板上。

  (在我提出问题后,学生积极参与。有用物体印的,有用物体直接描的,还有照着物体直接用尺子画的……这些可贵的思维亮点充分表明了他们进行数学思考的成果,并在操作中体会到“面在体上”。在合作中,学生的观察、动手实践、语言表达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认识完*面图形后,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认识图形”我们一起来齐读2遍它的名字吧。然后结合课件动演示,引导学生回忆面”和“体”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面图形的空间观念,再次融化本课的难点。

  二.分摆中找图形

  1、师:淘气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愿意帮助他吗?出示一些图形让2名学生合作上台进行分类,汇报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动手分的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机会,迸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相结合。)

  动手摸一摸实物的面,并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面图形是*的,只有一个面)

  2.用小棒摆自己喜欢的*面图形(一种或几种都行)

  汇报时,让学生口述图形名称和小棒数目

  有人摆出“圆”吗?为什么?

  (在动手操作环节中,学生进一步对*面图形有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练中巩固图形

  (1)师拿出一些漂亮的图形组成的图案做为奖品:谁能最完整的数出每种图形的个数就奖给谁。

  (发奖品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参与积极性,既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与细心的好习惯,又复习了所学知识)

  (2)谁是火眼金精。这个环节是抢答题,锻炼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四.生活中说图形

  1.说说交通标志表面形状,并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2.在我们身边有不少地方藏了许多今天学习的图形,你见过哪些?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把的学知识再回归到生活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六: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清晰明了,能体现本节课教学重难点。

  认识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圆 三角形

《认识图形》说课稿5

  一、说理念

  1、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新课程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感觉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合作中研究,在探究中创新,使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充满想象和富含思考的过程中,体验图形的性质,并逐步学会学习并从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说教材

  1、本课认识图形是以上学期已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为基础进行的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进一步学习。教材和实际生活给了学生对各种立体图形的直观感受因此本课就是以学生对立体图行的认识为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通过想、猜、摸、印、画等方法,从立体图形上得到*面图形。整个课程知识从具体到抽象,从实物到模型,从整体到局部,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

  2、教材在呈现这部分内容时,以动手操作为主线,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引入到认识都设计了大量的活动,使学生在逐步操作中,加深对*面图形的认识,积累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以及益智游戏,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的特点,并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图形的认识,如寻找交通标识等,加深学生对图形的特点的掌握,最后通过拓展联系,巩固知识,为下学期空间与图形的后续学习,打下一定基础。

  三、说目标

  1、知识目标:

  A、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B、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初步的推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参与知识形成全过程的创新意识,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4、德育目标:让学生在探究与合作过程中,懂得合理的表述与认真的倾听,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与协作意识,在独立思考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说重点、难点:

  在操作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认识图形》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图形》,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教学设想。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面的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其特征、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低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上学期,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会用鼠标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正确辨认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各种立体图型、*面图形的学具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计过程:1、出示五种立体图形,请同学们找一找熟悉的好朋友。

  2、在认识新朋友之前你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同时介绍三棱柱,扫清学前障碍。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认识新朋友

  设计过程:1、创设拼图宝宝情境,请同学们找一找,再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图形。

  2、你能叫出这些图形的名字吗?

  3、概括: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面图形。

  整合点:用多媒体演示分类过程,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在黑板上逐一粘贴的繁琐,方便快捷,一目了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动态过程会与多数学生猜测的思维过程完全吻合,从新课开始就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二:了解新朋友

  设计过程:1、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里找他们?

  2、长方体的这个面是什么形状?你能从这些立体图形上找出长方形吗?

  3、你能从这些立体图形上找出其他*面图形吗?

  4、摸一摸立体图形的每个面,说说摸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整合点: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这几种*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了解的不透彻,通过多媒体演示“面”从“体”分离的过程,能够直观的、生动的体现出体和面的关系,即“从体上找面,面在体上”。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点,从而化难为简的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活动三:给新朋友画像

  设计过程:1、小组讨论,看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新朋友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

  2、学生活动,提出要求:请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这些新朋友。

  教学评价及效果:经过交流,学生想到折、印、画、圈等方法。再一次深化了教学难点,体会到“面在体上”。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活动四:找朋友

  设计过程:1、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

  2、找出交通标志牌上的*面图形。

  整合点:传统教学中,只能是一名学生说,其他同学在脑中想象,但是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学生能够真实的看到生活中的图形和交通标志,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在生活中普遍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知识与生活间精心搭设了一座桥梁,生动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个环节是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效果最佳的环节,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完美整合。结合学生生性好玩的特点,我用游戏的形式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

  练习一分饼干

  整合点:利用多媒体教学,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其中,提高了学生对图形的辨别能力。同时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让教师在短时间内根据分图形的情况,准确掌握了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到教学反馈。

  练习二火眼金睛

  整合点:象这种图形套着图形的题,学生找全是个难点,教师在黑板上画会出现图形重合的现象,学生看得也就不是很清楚,但是,教师用多媒体演示数的过程,让学生一目了然,加深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练习三小小设计师

  整合点:比起传统教学的拼图设计,这个练习让学生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在拼组过程中又可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效果及评价:三个游戏练习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强化了教学重点:即正确辨认四种图形。这种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的教学方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寓教于乐,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四)小结 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你打算怎样把这些图形介绍给爸爸妈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出*面图形各自的基本特征,初步渗透图形特征,为下节课学习作铺垫。

  六、教学评价:

  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这节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学习过程评价。主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语言表达和合作精神。评价的方式有自评、互评和师评。

  2.学习效果评价。主要是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发挥学习的激励作用,因材施教,适时指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取长补短,有更大进步。

  七、教学反思:

  1、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合理恰当的整合在一起,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提高了学习效

  率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知识,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2、多媒体资料的引用。文字、图片、影音和动画练习等,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教学方式注意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锻炼。正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

  总之,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耐心的聆听,不足之处请予以指正,谢谢!

《认识图形》说课稿7

  一、理解教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二、了解学生。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6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三、拟定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将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法与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

  1、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

  2、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3、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教”是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教师该做的是:

  1、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

  2、营造好学习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

  3、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欢蓝猫,我先出示漂亮的蓝猫图片,然后说:小朋友,今天聪明的蓝猫来和我们一起上数学课,咱们每个组的桌上都有一个袋子,这是蓝猫给大家的礼物,看一看是些什么?蓝猫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这里用蓝猫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引入课题,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小组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小组活动,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经过上面的活动,学生有了一些感性的经验,这时教师揭示概念,出示一般模型,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抽象化。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

  (2)在班上汇报交流。

  亲自去摸一摸,可以加深学生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和同学的交流有利于丰富对这些立体图形的认识,在以上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模型图。

  教师以一句“蓝猫放映的时间到了”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投影屏幕上来。通过幻灯片,从一个个实物图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一般模型图。

  前面的两次小组活动,以实物和模型为研究对象,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这时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再过渡到模型图,逐渐抽象,为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将这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

  (3)两人游戏:猜一猜。

  一人闭上眼,摸一摸别人给出的一种实物,判断它的形状。

  这一组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安排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四)游戏中体验特征。

  1、推一推。

  2、搭一搭。

  3、摸一摸。

  用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对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更丰富的体验,并能培养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认识图形》说课稿8

  一、说教材

  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辨识*面几何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小班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总结出来一句话是先入为主,容易形成定势。然而几何图形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因此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这不仅使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的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观察了解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不一样的特征。出示三种图形,提问: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你们看,正方形有四条边,上下面的边长和左右两条边**的,四条边都相等。这个图形像什么?等

  设计此活动的主题是让幼儿能大胆地参与活动,积极地投入实践中去。

  二、说目标

  *传统的幼儿园数学教学非常的死板、机械,不仅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使很多老师越教越烦,还让很多幼儿越学越厌,那怎样才能使幼儿全身心的、主动地投入学习、探索之中呢?那首先就要对幼儿进行数学兴趣的培养,才能激发幼儿学习欲望,也才能达到“先入为主,容易形成定势”的目的。

  我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的3点尝试:

  1、运用游戏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游戏活动,同时能激发幼儿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途径。

  2、开展“连连看”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开展连连看活动能促进幼儿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图形增强直观形象,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易于感知。

  3、让幼儿自己动手画画,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自己动手画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图形能引起大脑的积极思维,因为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来自运动器官传输过来的"信号,当幼儿认知变为幼儿自己动手画图形的转变时,就会使大脑皮层的细胞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引起高涨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学习的质量。

  所以该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总结,对此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标分别以下几点:

  1、先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再复习和巩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性。

  2、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难点定为第一个目标: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三种形状和特性。希望幼儿能在举行的活动中让掌握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小班幼儿是通过环境、图形的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题、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品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物品准备:1.红、蓝、绿剪纸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各6张。

  2.红、蓝、绿若3条。请N名小班幼儿上前进行“连连看”。

  知识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是常见的图形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出台的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教学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之外,还从中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情景表演法: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常见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此活动中,我设置了挂“圆形、正方形、三角”灯笼识辨图形的情景,

  2、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图形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动的演示是运用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会区分异同。此外我还运用了观察法、谈话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二)教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角,要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更多探索活动,这不仅提高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几何图形。

  2、交流法: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互动”得到真正体现学习的快乐,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只有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五、说教学程序

  1、认识几何图形

  在活动中,我先帮幼儿复习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几何图形,并通过眼看(观察)、脑想(想象)、连连看、说一说(尝试)等多种方法巩固三种几何图形的区别。

  2、结束活动

  小朋友与小朋友之间一起做游戏,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几何图形。

  3、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形状。

  六、效果预测

  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出台的新《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认识几何图形,能详细地说出各图形的区别。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及与同伴交流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认识图形》说课稿9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图形与几何第一节的内容。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知识的系统整理与复习。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凸显核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巩固和深入理解小学阶级所学的“图形与几何”的知识,进一步沟通几何形体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间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时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第一节复习课,主要是复习*面图形的特点和关系。

  本节课的目标:

  1、使学生通过系统整理学过的图形,沟通有关图形之间的联系,体会线与面、面与体之间的关系,构建知识网络,体会分类思想和集合思想在认识图形中的应用。

  2、使学生通过复习所学图形的特征,比较、沟通有关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巩固所学的识图、画图等技能。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复习*面图形的特点和关系。

  难点:*面图形的关系和画图的技能。

  教具:、直尺、一副三角板、量角器、圆规,小黑板。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课题的揭示,要让学生对整个*面图形领域有初步的认识,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将学过的图形分类、整理,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掌握分类方法,形成知识网络,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中,学生围绕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有关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分类、比较、辨析,认识,沟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巩固所学图形的知识,建立知识结构。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课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什么是图形,它是怎样组成的?播放图形的前世今生。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第一节复习课,再与学生的谈话中注重课题的揭示,让学生知道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体形成的,让学生感知几何图形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建立认知结构。]

  (二)、问题设计。

  我们学过哪些*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你能对学过的图形进行分类吗?

  [设计意图:简单的两句话,概括了小学阶段所学的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让学生将学过的图形分类、整理,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掌握分类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明确本节课的复习重点。

  (三)、合作探究。

  小组交流(一)

  请同学们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你预习整理有关【线】的知识。

  1、 说说直线、射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在同一*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小组交流(二)

  请你任意画出一个角,并在小组内交流你预习整理有关【角】的知识。

  (1)说说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

  (2)比较下面∠1和∠2的大小,并说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3)说说角可以怎样分类?

  小组交流(三)

  请你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并在小组内交流你预习整理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1、说说什么是三角形?

  2、你知道哪些与三角形有关的知识?

  3、三角形可以怎样分类?

  小组交流(四)

  请你任意画出一个四边形,并在小组内交流你预习整理有关【四边形】的知识。

  1、什么是四边形?你知道哪些关于四边形的知识?

  2、我们学过哪些特殊的四边形?各有什么特征?

  3、这些特殊的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用图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小组交流(五)

  请你任意画出一个圆形,并在小组内交流你预习整理有关【圆】的知识。

  (1)你知道哪些与圆形有关的知识?

  (2)圆形与三角形、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从小组交流(一)到小组交流(五),都是围绕书本上的几个思考题,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整理,课中小组交流讨论有关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比较、沟通,巩固所学图形的知识,建立知识结构。

  (三)、展示提升。

  1、判断题。

  2、操作题。

  [设计意图:对有关*面图形知识的系统归类和整理后,再加上几道判断题和操作题加深学生对*面图形知识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对*面图形的有关知识进行了简单的梳理,让我们再次感受图形的乐趣。从一条直线(射线、线段可看作直线的一部分),到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和角),再到三角形、四边形与圆,其中每一种图形都藏着无尽的知识,希望以后同学们要用善于思考的大脑去发现和挖掘它。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回味本节课所学知识,感知图形的经历过程和其中的无尽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认识图形》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认识图形》是本册教材第六单元的起始课。在教学中,为了使数学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我运用了课件演示与实物感知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将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

  一、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

  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一年级孩子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主要,注意时间不长。而数学知识一般较抽象,生硬。因此整堂课我设计了活动,如摸一摸、认一认、猜一猜、摆一摆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感悟。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资源,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突出了实物感知,动手操作等活动,通过适时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好奇、质疑、讨论、整理的学习情景中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认识图形》说课稿10篇(扩展2)

——《认识图形》说课稿10篇

《认识图形》说课稿1

  各位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图形》。下面,我从说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学习评价这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首先,说教材,《认识图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共分两课时来进行教学,《认识图形》是这一单元的第2课时,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它们的特征、周长以及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以及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会辨认这四种图形;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将本课的难点定为:体会"面"在"体"上。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课件、各种立体模型及*面图形学具,彩色笔、白纸等,来作为这节课的教具和学具。

  接下来我来说一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所以,在教学中,我会给他们充分的动手和表达的时间与空间,并且,新课标还强调:要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验--就成为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在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这些活动中来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建构,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融观察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6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提问:小朋友们,这里有大家熟悉的朋友吗?是谁呢?)我想利用这个问题里帮助学生回忆起已学过的知识,这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学生应该能够说出他们的名字,可能有部分学生不认识三棱柱,这里我要简要的介绍一下,为后面认识三角形做准备,接着,我说:今天我们来这里还要认识几位新朋友,在交朋友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想知道他的名字,还想知道他长什么样,住哪里等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四个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将时间控制在18分钟左右。

  活动一:认识新朋友

  我们的新朋友在小画家们走过的路上,咱们来找一找,给他们分分类,看这里一共有几种图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类的过程,问:你们想和这些图形交朋友吗?这时,学生应该会异口同声的说想,那我们就来个比赛,看看哪组交的朋友多,同时将学生分为4组,红组、绿组、黄组、蓝组,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的名字吗?这里我会让学生进行尝试,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出示图片边板书,像这个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这个面的形状是正方形的,这个面的形状是三角形的,这个面的形状是圆形的,他们还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做:*面图形,今天,我们将一起来认识这些*面图形(板书课题)

  活动二:了解新朋友

  提出问题1: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儿去找它们呢?这个问题,孩子们会非常想知道答案,这样有效的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在找家的活动中,我启用启发式教学法,首先是老师手拿一个长方体,摸着它的一个面,问:这个面是什么形状?通过老师的引导,提出问题2:请你从桌面的物体上找出长方形。可能会有人从长方体上找出长方形,也可能会有人从三棱柱上找出长方形,甚至会有人找到了好几个长方形,对这样的同学,我会及时进行评价,比如:你真棒!你观察的真仔细!同时将小图形作为奖品奖给他们小组,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经过老师的引导,找出长方形后,提出拓展性问题:你能从桌面的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吗?这个问题我会采取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内交流的形式进行,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采取先辅后放的策略,在这里,我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希望他们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亲身体验,从体上找面,面在体上,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找出这几种图形后,提出问题4:请你把你刚才找到的面摸给同学看看,说说摸得时候有什么感觉。学生可能会说摸起来**的、滑滑的、凉凉的等等,这里,我想通过摸得活动,让学生体验这几个面都是*的,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演示面从体上滑下,加深学生对"面在体上"的理解,因为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各种*面图形,但是对体和面的理解不透彻,我想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能够更直观、生动的揭示体与面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面图形的空间观念,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活动三:给新朋友画像

  提出问题1:小组讨论,看谁能想个好办法,把你喜欢的新朋友从立体图上请出来呢?我希望通过这个既有挑战性,又有探索性,同时又具有动手操作性的问题,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交流,学生可能想到画的方法、印的方法、折的方法等等,如果学生只说出画的方法,我就会引导他:还有别的方法吗?这里我会给机会学生来会说,说操作过程,并且让学生自评、互评,评价奖励想出好办法的小组,接着,学生活动,提出要求:请找出一种合适的方法找到新朋友。学生活动:描一描、印一印、折一折,我想通过学生的做数学,来让他们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活动四:找朋友

  提出问题: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这个问题我会让学生自由发言,在必要的时候,我还会进行引导:比如我们黑板面的形状、门的形状以及小朋友们脖子上红领巾的形状等等,接着出示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然后再说一说,我想通过找图形,让学生体验到这些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了体验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创设了一个小朋友在上学路上的情境,我把学生引入现实的情境当中,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我想通过这些交通标志牌的认识,来增进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我还进行交通安全的教育。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和年龄特征,我设计了课间欣赏,让学生边欣赏边思考:这里都用了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图案?看到这些漂亮的图案,学生应该会很活跃,都想来说一说,比如这里,用三角形和长方形拼成了一棵小树。这里,我都让学生来找,让学生来说,在这优美的旋律中,学生既可以得到放松,又可以体验到几何美、数学美,渗透了审美教育。

  第三个环节: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这里,我设置了不同层次的4道练习题。

  1、连一连:有几个小朋友不小心把自己的名字弄丢了,请你用今天学的本领帮他找一找吧!通过此题,加深学生对这4中图形的认识,区别形和体。

  2、猜一猜:我们今天请来的3个小朋友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要来考考我们了,他们出了几道谜语,你们有信心猜出来吗?通过这道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

  3、涂一涂:粗心的彤彤画完了画,却发现忘记带彩色笔了,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她完成这幅漂亮的画吗?在这里,指导学生发现图形并按要求涂色,通过动手,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这四种图形的辨认。

  4、数一数:老师用我们今天学过的图形拼成了一辆小车,请小朋友们看看老师都用了哪几种图形?各用了几个?看看谁是火眼金睛,能很快数出来,此题是通过数一数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几种常见的*面图形。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来数,加深图形的综合应用。

  在整个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和老师激发兴趣的语言,使课堂更生动有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巩固。

  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提出问题:同学们想自己动手拼一个图案吗?小组合作,用小组内的图形拼一拼;比一比,看那组拼出的图案最漂亮!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里我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活动,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活动,拼好后,学生可以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习,在参观的基础上进行自评、互评,并让学生来说一说,用了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图案。我想通过这个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相互参观,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相互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第五个环节: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提出问题: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你打算怎么把他们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呢?这个问题我会让学生在小组内模拟说一说,然后,老师来做妈妈,学生来介绍。我想通过这个环节来及时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说出这几个*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第六个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作业的布置,是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它既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的重要依据。布置作业:同学们,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你们家里的很多物品上都藏着这些*面图形,回家后找找看,看谁找的多,下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是火眼金睛。

  在教学结束前,我会对小组评价进行总结,评选出优胜组给予鼓励、表扬。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来和大家说一说本课所用到的教学评价,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热情的评价,我想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专家、评委!

《认识图形》说课稿2

  一、研读课本说教材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是课本70—71页的内容。本节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起始课,教材主要通过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它们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为充分运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教材所呈现的物品都是学生十分熟悉的,安排的活动也都是学生可以操作的,旨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加感性认识,为深刻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学情说目标

  在入学前,孩子们已经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他们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几何体有了一些不同程度的感性认识,有的甚至可以叫出它们的名字。可以说在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几何体的经验,但是由于个人生活背景不同,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虽然已经有形状方面的初步感知和体验,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会太难,但要他们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段教学目标的规定,结合以上对教材的研读和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2、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学习活动,积累观察、思考、交流的学习经验,感受分类思想。

  3、培养观察、表达和归纳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根据教材特点,本节课教学重点为: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明确这些基本立体图形的特征。结合学生认知水*,本节课难点确定为:在生活中逐步抽象、辨认出基本的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三、师生共进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根据儿童年龄、心理及认知规律的特点,结合本节课的相关内容,我采用了引导观察法、合作交流法、操作发现法等多种方法结合,来引导学生展开对立体图形特征的探究,并在操作活动中加深认识,发展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让他们在观察,发现,交流,操作中,亲身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立足课堂说过程

  为了体现教材编写意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设计了以下5个教学环节:

  1、联系生活———分图形

  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进行分类,感受分类思想,不仅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四类物体的外观形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2、交流对比———认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体现生本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安排了方法指引,合作探究,反馈辨析这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个层次:方法指引。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学具,先看一看它的形状,再摸一摸面的特点,最后滚一滚,看是否能滚动,从而得出长方体的特征,并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会探究立体图形特点的方法。

  第二个层次: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利用刚才的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继续研究其他立体图形的特征,再次体会探究的方法,积累经验。

  第三个层次:反馈辨析。通过学生的反馈,质疑,补充,总结,加深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球进行特点辨析,巩固理解。

  3、游戏巩固———辨图形

  本环节设计的猜物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再次巩固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最后落脚到特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辨析上,即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不是正方体,让学生在观察,发现,交流,总结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4、联系生活———找图形

  通过生活中常见物品,建筑的展示,让学生根据形状特点抽象出立体图形的数学模型,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这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和认识,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学以致用———用图形

  本环节通过“为什么不把足球设计成正方体形状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今天所学习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顺应理念说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既要关注知识的掌握,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中我将通过各种激励式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本节课板书以教学内容为主,力求一目了然。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初步预设,具体实施过程将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进行适当调整。

《认识图形》说课稿3

  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分类、建模的过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能够辨认和区别立体图形,初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以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形状。

  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本节主要内容是在物体分类的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立体图形,感知它们的特征。

  学情:针对刚上一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得他们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了解但不能够用语言准确的表述出来,对"特点"一词比较陌生。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师生共同总结提升。

  教学程序:

  一、 引入新课

  师:出示学具中颜色相同的一个正方形和一个正方体,请同学们说一说老师手中拿的两个物体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能形象的说出来吗?

  (这时学生的答案很多,大部分学生认同“一个胖的,一个扁的",此时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师再次出示学具中的一些图形,让学生区别哪些是“胖的、扁的”。

  小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这些“胖”的物体,他们都属于立体图形,那么那些“扁的图形我们把他们统称为*面图形,在以后会学习到。

  活动:打开自己的学具盒,把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立体图形都拿出来。同桌相互检查,教师巡视指导。

  二、认识正方体

  活动1、投影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实物,把你认为形状相同的一类放在一起。

  学生观察后独立完成分类,教师巡视。

  (有的学生会漏掉其中的某些物体,有的学生会一个物体重复分类,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其它学生说说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经过讨论总结出可以分一个做一个标记。)

  活动2、针对分类的结果进行讨论

  问题1 :这些图形一共分成了几类?

  生:四类。

  问题2 :针对第一类(正方体)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

  (这时有的学生会说它们都是方方的,有的学生会说到正方体的一些特征如六个面大小一样,而且都是**的,有的会说到名称)

  小结:经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可以得出虽然这些物体的颜色、材质、用途不同,但从形状方面来观察都是相同的,就是刚才同学们说到的那些特点。

  问题3 :你能在学具中找出和第一类形状相同的物体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待学生找出后投影出示正方体模型。

  问题4 :我们刚才分的第一类实物图形和这个模型是一样的,那么我们能不能给它起个名字?

  (大部分学生可以说出正方体,但也有的学生会说正方形,这时可以强调回顾一下课前讲到的体和形的区别,避免以后犯类似的错误。)

  活动3 :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学生举例,教师点评。

  (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到生活中有些正方体棱角不分明,这时可以简单的说它们是生活中美化了的正方体。)

  这个环节中教师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有的学生就误认为是正方体,此时可以先请其他学生说一说,之后再进行下面的讨论。

  师:你为什么说它不是正方体?

  生:因为它的六个面不是都一样大的。

  师: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你的想法呢?

  这时学生的方法很多,有的说可以用绳子比一比他们的边(正方体的棱长),有的说直接用尺子量一量,有的说可以把正方体放在纸上,把它的每个面画下来比一比大小等。

  教师肯定这些同学的想法,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验证。

  小结:如果用眼睛一下不能辨认出来的时候,这时我们就要根据图形的特征来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动手去验证它。

  三、认识长方体

  同认识正方体活动一样,针对第二类(长方体)的分类情况进行讨论

  问题1 :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或者说它们有一些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呢?

  (每个面都是**的,都有6个面,对着的两个面一样大等。)

  问题2 :你能在学具中找出和这一类形状相同的物体吗?(明确长方体模型后投影出示)

  问题3 :那么这一类物体又该叫什么名字呢?(长方体)

  问题4 :和我们刚才学习的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点评,小结:正方体的六个面都一样大,而长方体不是,或者说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而长方体不是。)

  问题5 :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四、认识圆柱

  针对第三类(圆柱)的分类情况进行讨论

  问题1 :它们又有一些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呢?

  学生讨论后小结:有的面是*的(*面),有的面是弯的(曲面),上下两个面都是圆而且一样大,出示圆柱模型图及名称。

  活动 :从学具中找出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用手摸一摸,感受*面和曲面的不同。

  问题2 :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

  五、认识球

  最后一类球学生能够很快说出它的名称、特点(曲面、易滚动等)及生活中是球体的物体。(有部分学生会认为是圆,这里只需结合实物如篮球或学具盒里的球体与黑板上的圆形做对比,再次强调*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即可。)

  六、练习设计

  1、课后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通过滚动圆柱、推长方体、转球、摸球等活动进一步感受*面与曲面的区别,初步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

  2、投影出示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完成下题,正方体( )个,长方体( )个,圆柱( )个,球( )个。

  (巩固对各种立体图形的认识,学会分类的方法)

  3、老师把一个月饼盒放在纸上后描出来一个图形,出示画有圆形的纸片,那你知道我的月饼盒是什么图形吗?如果画出来的是正方形呢?

  (通过想象月饼盒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感受面在体上的关系,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各种立体图形的认识。)

  七、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立体图形)

  正方体 长方体

《认识图形》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事:

  大家早上好!

  我是一年级数学老师岳银,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图形》,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研读课本说教材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是课本70—71页的内容。本节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起始课,教材主要通过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它们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为充分运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教材所呈现的物品都是学生十分熟悉的,安排的活动也都是学生可以操作的,旨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加感性认识,为深刻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学情说目标

  在入学前,孩子们已经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他们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几何体有了一些不同程度的感性认识,有的甚至可以叫出它们的名字。可以说在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几何体的经验,但是由于个人生活背景不同,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虽然已经有形状方面的初步感知和体验,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会太难,但要他们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段教学目标的规定,结合以上对教材的研读和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2、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学习活动,积累观察、思考、交流的学习经验,感受分类思想。

  3、培养观察、表达和归纳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根据教材特点,本节课教学重点为: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明确这些基本立体图形的特征。结合学生认知水*,本节课难点确定为:在生活中逐步抽象、辨认出基本的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三、师生共进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根据儿童年龄、心理及认知规律的特点,结合本节课的相关内容,我采用了引导观察法、合作交流法、操作发现法等多种方法结合,来引导学生展开对立体图形特征的探究,并在操作活动中加深认识,发展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让他们在观察,发现,交流,操作中,亲身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立足课堂说过程

  为了体现教材编写意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设计了以下5个教学环节:

  1、联系生活———分图形

  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进行分类,感受分类思想,不仅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四类物体的外观形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2、交流对比———认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体现生本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安排了方法指引,合作探究,反馈辨析这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个层次:方法指引。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学具,先看一看它的形状,再摸一摸面的特点,最后滚一滚,看是否能滚动,从而得出长方体的特征,并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会探究立体图形特点的方法。

  第二个层次: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利用刚才的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继续研究其他立体图形的特征,再次体会探究的方法,积累经验。

  第三个层次:反馈辨析。通过学生的反馈,质疑,补充,总结,加深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球进行特点辨析,巩固理解。

  3、游戏巩固————辨图形

  本环节设计的猜物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再次巩固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最后落脚到特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辨析上,即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不是正方体,让学生在观察,发现,交流,总结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4、联系生活—————找图形

  通过生活中常见物品,建筑的展示,让学生根据形状特点抽象出立体图形的数学模型,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这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和认识,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学以致用—————用图形

  本环节通过“为什么不把足球设计成正方体形状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今天所学习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顺应理念说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既要关注知识的掌握,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中我将通过各种激励式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本节课板书以教学内容为主,力求一目了然。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初步预设,具体实施过程将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进行适当调整。

《认识图形》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把空间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内容。认识图形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面的设计思路,认识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它们的特征以及周长,还有它们的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学目标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的活动初步认识并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几种*面图形,体会“面”在“体” 上,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渗透安全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会辨认这4种图形。 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觉得本课难点是: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易懂。在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多种立体模型以及多种*面图形的学具。还有印泥画、小棒,白纸。

  二、说教法

  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我在教学中,给它们充分的动手和表达的空间与时间,并且新课标还强调,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运用的过程。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在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这些活动中来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本节课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等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三、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融入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

  (我注重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纵观整节课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用体验的方法学习,首先是操作体验,然后是综合体验。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设计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知。

  1、教师出示一幅印泥画问:画上的花朵是怎样画在纸上的? 2怎样把自己的手掌请到画纸上?自己试一试(我想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知道要把物体的一个表面请到纸上我们可以用印一印、画一画的方法。)接着我说今天我们就用印一印、画一画的方法从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上认识一些*面图形。来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再让学生齐读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课堂的中心环节:探索新知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探索性中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2个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活动1:摸一摸,画一画。

  (1)教师依次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实物,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我想通过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起已学过的知识。这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学生应该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可能有部分学生不认识三棱柱,在这里我会通过实物简单介绍,再通过幻灯片认识三棱柱,为后面认识三角形做准备)

  (2)接着我让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学具,摸一摸它的表面,你有什么感觉?(学生会说光光的,滑滑的)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把刚才摸到的这个光光的、滑滑的面请到纸上.(学生会用印一印,画一画的方法完成)紧接着让学生把请到的面在全班展示,并说一说是从那个物体上得到的,你能说出它的名称吗?学生说出名称的同时教师依次在黑板上贴上四种图形,并告诉学生它们是*面图形。

  (3)通过幻灯片再现:从长方体上得到长方形,从正方体上得到正方形,从圆柱体上得到圆,从三棱柱上得到三角形(我想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感知面在体上来突破教学难点 )

  (4)试一试:

  ①说出大屏幕上出示的*面图形的名称。

  ②师生互动:教师说图形的名称,学生用手描画出图形的形状。 (我想通过试一试让学生巩固这些*面图形的名称及形状) 为了使学生巩固这些*面图形的形状及基本特征,我设计了 活动2:摆一摆,说一说。

  我让学生拿出准备的四根同样长的小棒能摆一个图形,学生动手操作后会说能摆一个正方形,三角形。我问;能再摆一个长方形吗?为什么?学生会说;不能,因为小棒不够。我接着问;这个困难该怎么解决呢?学生会想到和同桌合作,通过同桌合作得知用6根或8根小棒都能摆出长方形,同时教育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别忘了合作学习。紧接着我会问:还有什么图形没摆,为什么?学生会说:圆形没摆,因为小棒是直的,圆的边是弧形的。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知识运用。

  我提出问题: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

  这个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会说道:门的形状、窗的形状等等

  在必要的时候我会作出引导,比如我们黑板的形状、桌子的形状等等。

  (1) 出示生活中的图片,想让学生观察然后再来说一说。 (我想通过找图片,让学生知道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

  (2) 为了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的联系,数学就在我身边。 我设计了一个小朋友上学路上的情景。

  这些交通信息班是什么形状,有什么作用呢?

  我把学生引入实践情景中,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并且我想通过对这些交通标志认识,来增进数学价值和作用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还进行交通安全的教育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闯关游戏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5道闯关游戏练习题。

  1、第一关:“我说你猜

  我想通过这道题目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

  我要找的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的。

  我要找的物体的有两个面是圆形的。

  我要找的物体的面都是正方形的。

  2、第二关:“找规律(首先我会说:为了奖励大家成功闯过第一关,我们来做一个游戏,一起拍手拍肩,老师停下来,你们继续做。)从这个游戏中学生会发现规律:每次多拍一下。从此引出第二关:找规律(幻灯片出示),通过这一游戏,使学生加深对所学*面图形的认识

  3、分一分(课件出示)

  我想通过这道题加深学生对这四种图形的认识、区别*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面

  4第四关:考考你的眼力

  大屏幕出示*面组合图形,问:图*有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

  5、第五关:我会涂

  按要求给图形图上相应的颜色。

  第五个环节: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设计(略)

  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认识图形》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9—41页的《认识图形的面积》。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认识图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初步掌握它们周长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这部分的知识,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是学习和探索其他*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表面和*面图形大小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感知面积的含义。

  2、三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认识图形的面积:过程目标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义。

  3、情感性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感受数学的价值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及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与关键重点: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难点: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及操作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五)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学具盒、硬币和剪刀。

  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在教法的运用上,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采用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合作交流法,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辅助教学。

  (二)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已有,并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有趣的活动,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体现“做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程序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教学”从“以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特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游戏激趣师生涂色比赛。通过比赛来导入新课,一方面以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让学生建立图形有大小的概念,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心理准备。

  活动体验,认识新知1、感知面积概念主要让学生从分门别类,对照比较中认识*面图形有大有小,为*面图形的面积作铺垫。

  (1)看图找朋友(动手操作一);*面图形有大有小

  (2)摸一摸,比一比(动手操作二)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充分利用书本的主题图,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并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3)归纳概括,板书

  课题物体的表面或*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获得多种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抽象出面积概念便是水到渠成了。

  教学环节

  每个同学体验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性。并通过反思性的评价,提炼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提高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

  实践应用,巩固反馈1、基础性练习(1)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2)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3)说一说每种颜色的面积等于几个小方格2、拓展性练习(1)画图活动在下面的方格中画3个不同的图形,使用它们的面积都等于7个方格的面积。(2)展示学生作品,交流发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项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创设一个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设计意图

  总结回顾,整理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什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体现了一种“反思”的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深化认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四、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选用正确的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等教法和最优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法去组织教学课程。使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达到最佳组合,极大地优化了课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体验到不同程度的乐趣,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

《认识图形》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认识图形》是本册教材第六单元的起始课。在教学中,为了使数学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我运用了课件演示与实物感知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将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

  一、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

  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一年级孩子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主要,注意时间不长。而数学知识一般较抽象,生硬。因此整堂课我设计了活动,如摸一摸、认一认、猜一猜、摆一摆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感悟。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资源,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突出了实物感知,动手操作等活动,通过适时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好奇、质疑、讨论、整理的学习情景中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认识图形》说课稿8

  感知—探索—发现—赏析—创作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轴对称图形》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对称既是数学概念,又是美学常用的概念。现实生活中,如在建筑、造船等行业和各种包装的图案中,常常可以看到对称美。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过一些*面图形的特征,已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2.自然界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感性基础。

  3.学生是中心校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好。

  4.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地开展讨论,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感受美探索美的规律的过程中,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对称轴的含义,并能正确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2、在探究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它所带来的美。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初步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4、经历与他人合作探究、合作创作的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学习方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本课内容和以上教法,采用的学法如下:

  五、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阶段

  教师收集与轴对称有关的各种信息,并制成课件。

  二、整个活动过程叙述。

  1、创设情景,初步感受美。

  1出示CAI课件伴音:同学们,正是金色五月,让我们一起去拥抱在自然,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动画呈现):在美丽的大自然有房子,蝴蝶、草地、嬉戏的孩子…一片迷人的景色!

  (2)自由走进美的世界。让我们一路尽享美景;学生欣赏教者提供的图画。(包括动物、花、草、水果、生活用品等)

  交流感受:你有什么感受?这些图形为什么如此美?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图形,它们的美有着共同之处:板书轴对称图形。同学们想知道轴对称图形方面的什么知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共同来学习探究这方面的知识。(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再现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美的欲望)。

  2、探索轴对称图形美的规律。

  (1)出示小组探究目标:怎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小组讨论,制定探究计划。

  1提供蜻蜓沿对称轴对折、重合的动态演示过程。

  2动手操作:用自己所带的学具(树叶、图片、剪刀、纸片)折一折,剪一剪,自己探索。

  (2)小组分工合作,开展探究。

  (3)整理信息:小组通过分工、合作对信息进行筛选、分析,整理探究结果。

  (4)交流研究结果,发现美的共性。各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结合实例讲解。

  小结:板书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设计意图: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导,将问题激励、研究指导和小组学习三者紧密结合。给学生提供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建议,有利于学生用较短的时间开展有效的研究,促使人人都有发现,人人的发现都有价值。在自主欣赏、参考动画的同时,也可以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体现自主化,活动化,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自主参与者,自主探索者。在说到探究计划时对于小学生不是专题研究只是一些基本的东西。在教者提供的材料学生基本能知道什么,然后通过知识迁移达到运用训练目的。)

  3、发现、赏析各种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1)轴对称图形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并说一说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如*面图形,数字,字母,生活中的图形…

  (2)小组确定探究主题,通过多种途径(画图,写出字母、数字,找生活中的图形等),选择一组作为小组的探究主题。(3)小组分工合作,操作图形,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4)小组汇报情况。同时运用多媒体演示。

  可能有的情况:

  *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等都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对称轴不止一条。

  有一条对称轴的是: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

  长方形有二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数字中的轴对称图形:0、3、8等。

  字母中的轴对称图形:B、D、E、Y、H、E、V等。

  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门窗图片、广告图片等等。…(设计意图;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去寻找、赏析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这样,能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轴对称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创作美丽的轴对称作品。

  我们已经欣赏了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那你们能不能用轴对称图形创作一幅作品呢?先小组讨论一个主题,再分工合作,可以通过剪一剪、画一画、贴一贴等方式。在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背景中学生完成作品,师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评价作品。(设计意图:让学生创作美丽的轴对称作品,这个任务是极具挑战性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才能。对作品的品评、欣赏,又能体验成功的愉悦,因为这个作品里面包含着创造美的成就感,包含了对自身的肯定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体验。同时用古典音乐作背景,培养学生的乐感,陶冶学生的情操,进一步进行欣赏美的训练。)

《认识图形》说课稿9

  一、说教材

  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认识物体”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动,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直观几何体的不同形状,并知道相应的名称,不要求学生能表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

  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在玩中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和学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认识物体: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努力创设*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进行学习,使学生切实感受物体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地探索新知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的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利用“分一分”、“找朋友”、“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2、游戏找朋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由实物抽象出形状图形,培养学生抽象能力,在由形状说出生活中是这种形状的实物的练习活动,建立起四种几何体在头脑中的表象。

  3、通过摸一摸的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搭一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可以得到自由的发挥,并能感受复杂物体的形状与简单几何体之间的联系。

《认识图形》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图形”

  在教学中,为了使数学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我从农村远程络上下载了一些图片、声音、视频等资源进行动态演示模拟,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下面我和大家汇报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设想,我从教材、教学流程、教法、学法、板书设计、学习评价这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认识图形,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面图形的,体现了从立体到*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它们的特征以及周长,还有它们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课件出示):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并会辩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安全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课件出示):会辩认这四种图形,另外,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觉得本课的难点是体会面在体上,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成现上我选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易懂,在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多种立体模型以及多种*面图形的学具,还有彩笔、白纸等等。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我从农村远程络上下载一些学生以前学过的图片(课件出示),我想通过这个问题来帮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知识,这里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球,学生应该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可能有部分学生不认识三棱柱,这里我要简要的介绍一下,为后面认识三角形做准备,接着我说:“今天,我们来这里还要认识几个新朋友,在交朋友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说,我想知道他的名字,还想知道它长的什么样?住在哪里等等。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认识图形》说课稿10篇(扩展3)

——认识图形面积说课稿

认识图形面积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9—41页的《认识图形的面积》。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认识图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初步掌握它们周长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这部分的知识,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是学习和探索其他*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表面和*面图形大小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感知面积的含义。

  2、三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认识图形的面积:过程目标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义。

  3、情感性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感受数学的价值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及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与关键重点: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难点: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及操作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五)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学具盒、硬币和剪刀。

  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在教法的运用上,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采用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合作交流法,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辅助教学。

  (二)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已有,并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有趣的活动,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体现“做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程序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教学”从“以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特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游戏激趣师生涂色比赛。通过比赛来导入新课,一方面以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让学生建立图形有大小的概念,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心理准备。

  活动体验,认识新知1、感知面积概念主要让学生从分门别类,对照比较中认识*面图形有大有小,为*面图形的面积作铺垫。

  (1)看图找朋友(动手操作一);*面图形有大有小

  (2)摸一摸,比一比(动手操作二)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充分利用书本的主题图,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并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3)归纳概括,板书

  课题物体的表面或*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获得多种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抽象出面积概念便是水到渠成了。

  教学环节

  每个同学体验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性。并通过反思性的评价,提炼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提高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

  实践应用,巩固反馈1、基础性练习(1)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2)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3)说一说每种颜色的面积等于几个小方格2、拓展性练习(1)画图活动在下面的方格中画3个不同的图形,使用它们的面积都等于7个方格的面积。(2)展示学生作品,交流发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项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创设一个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设计意图

  总结回顾,整理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什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体现了一种“反思”的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深化认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四、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选用正确的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等教法和最优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法去组织教学课程。使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达到最佳组合,极大地优化了课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体验到不同程度的乐趣,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


《认识图形》说课稿10篇(扩展4)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10篇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1

  设计说明

  小学生在入学前就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生活中也到处都是这些形状的物体,但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本节课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图形。一年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比较弱,针对上述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喜羊羊引入新课,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活跃起来,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促进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学生通过摸一摸、分一分、说一说、比一比、看一看、摆一摆等活动,获取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培养了自学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积木教具箱子两个盒子

  学生准备积木球各种形状的小纸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各种图形的画面)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认识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师:观察这些不同的图形,想知道它们能变成什么吗?

  师:今天,喜羊羊想请同学们到图形乐园去玩一玩,你们愿意吗?

  师:图形乐园里的景色可真美,喜羊羊最喜欢玩积木了,你们喜欢玩吗?

  设计意图:本节课以“玩积木”引入,选取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内容。这一情境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为接下来的各种体验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展开活动,提出问题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堆这样的积木,现在,你们就一起玩一玩吧!(分小组活动)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玩到这里。为了便于下一次玩的时候挑选起来更加方便,我有一个建议,能不能把你们手中的积木先分类,再整齐地摆放回去呢?(出示课堂活动卡)

  师:小组汇报,请同学们将积木分组的情况一一展示。(有的按颜色分组,有的按大小分组,还有的按形状分组……)

  师:这节课我们就按他们分的这种情况来研究。(出示按形状分组的情况)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让学生自己玩。这是随意的玩,是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的玩。这时,学生眼中的积木仍旧是玩具。收积木时,老师建议学生把积木分类摆放整齐,这时学生开始关注积木的形状。

  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一)球的认识。

  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很多同学都喜欢球。请每人拿一个球,放在桌子上。

  师:(问一名学生)你拿的是什么球?(小皮球)你呢?其他同学呢?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手中不同的球,说一说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

  小结:(出示课件)我们把这样的形状统称为球。

  师:除了刚才你们手里拿的这些形状是球,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球?

  师:请同学们把球放在桌子上。

  师:老师刚才提的要求是把球放在桌子上,可是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用手扶着球,这是为什么?(怕它掉在地上)

  师:为什么球放不好就容易掉在地上?(球是圆形的,易滚动)

  师:对,球是能滚动的。(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把球放在桌子上,使学生发现球易滚动这一特征。从实物到图形名称再到立体图形的认知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多媒体形象化教学的功能展示出抽象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二)圆柱的认识。

  师:(拿起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放在硬纸板上,滚一滚,问学生)这块积木也能滚,它的形状是球吗?(不是)为什么不是?

  师:请同学们拿一个圆柱形的积木,先摸一摸,再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教师用教具演示上下两个面一样大)

  师:(出示课件)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圆柱。(板书)

  师:生活中你见过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吗?

  (三)正方体的认识。

  1.教师指着大屏幕中堆积在一起的形状相同的积木,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形状。

  师:拿一块形状是正方体的积木,用手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板书“摸”)

  小结:通过摸,感觉到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的。

  2.列举学生不同的发现。

  (学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师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的?能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吗?(板书“数”)

  师:还有的同学说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大,大家看一看是不是一样大?(板书“看”)

  小结:通过数,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用心观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体会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的,并且大小一样,亲身感受正方体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

  (四)长方体的认识。

  师:(教师指着大屏幕中长方体的积木)这些积木的形状是正方体吗?

  师:请你从桌子上的积木中任意拿出一块,用刚才研究正方体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样的积木有什么特征。

  汇报交流。

  (1)每个面都是*的。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

  (2)长方体也有6个面。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请你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

  (3)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一样大。(学生发现这一特征后,教师用教具演示长方体的这一特征)

  ①师:这些积木的形状叫什么?(长方体)

  ②师:我们把这种图形称为长方体。(贴图并板书)

  ③教师举起两块长方体(一般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们的形状。

  ④教师再举起一块长方体(特殊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总结出的研究正方体的方法独立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师:下面请同学们收学具,各组把积木装回袋子里。看来我们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数学知识。想一想,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五)基本练习。

  师:看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展示各种图形)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游戏活动,发展思维

  (一)神奇的魔术师。

  师:同学们看过魔术表演吗?谁愿意上来当一回魔术师?要求从这个魔术箱里变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游戏1:请一个学生在箱子里摸,随意摸到一个物体后,先告诉大家变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的,再拿出来请同学们判断。

  游戏2:你们想得到什么形状的东西?谁能实现他的愿望?

  (请一个学生上来,根据同学们指定的形状摸一个物品)

  游戏3: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做这个游戏。

  设计意图:游戏是大家都喜欢的活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多种感官加深对各种形状物体的体验。通过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对各个形状的物体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促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不同的立体图形。

  (二)超级侦探。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藏着一样东西,这回不许看,也不许摸,只能用耳朵听一听,然后根据你听到的声音,猜一猜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

  游戏1:教师把盒子左右晃一晃。问:你听到什么声音了?

  师:你能猜出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吗?(球)你能肯定是球吗?还可能是什么?(圆柱)

  教师再把盒子前后晃一晃,转圈晃一晃。问:现在你能肯定里面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吗?(球)打开看看,你们猜对了吗?

  看来,通过听我们也能判断出物体的形状。(板书“听”)

  游戏2:再拿出一个盒子,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晃,让学生听。

  师:你觉得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学生根据声音猜出可能是长方体,可能是正方体,也可能是圆柱)

  师:在大家出现了不同意见时,我们想知道谁猜得对,应该怎么办呢?(打开看看)

  (教师打开后,把里面的东西放到实物投影仪的下面,让学生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学生猜是正方体,这时再举起来让大家看,是长方体)

  讨论:说一说,为什么会看错?通过这个游戏,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设计意图:“超级侦探”的游戏使学生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基础上,沟通了各个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发现图形特征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可能性思想的渗透,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时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课堂总结

  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37页1、3题。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用七巧板拼三角形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这些*面图形特征的认识;

  2.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初步获得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利用各种图形的拼组,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感受所拼图形的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所学*面图形的知识。

  教学难点:拼组指定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教具:一套七巧板、课件;学具:一套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认七巧板

  (一)看图激趣

  出示七巧板拼成的图案。

  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用七巧板拼成的。

  (二)认识七巧板

  1.七巧板,是由七块板组成的。中间这个巧字,是想告诉我们,心灵手巧的小朋友能用它拼出许多美丽的图形。

  2.拿出自己的七巧板分一分,七巧板里面有几种不同的图形?

  3.数一数,每种图形有几个。

  4.比一比,哪些三角形一样大?(两个大三角形、一个中三角形、两个小三角形)

  【设计意图:渗透数学文化,给学生提供认识*面图形的丰富素材,关注学生是否能按要求做,是否能清楚地辨认出各种图形并能正确地找出来。使学生进一步感知*面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动手操作,积累经验。

  谈话:刚才我们看到了许多用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我们也来试试,好吗?

  (一)用两个图形拼三角形。

  1.提出要求:用两个图形拼一个三角形。先想一想,怎样拼?再动手。

  2.学生操作。

  3.学生展示,并说说是用哪两个图形拼的。

  4.评价:这位小朋友完全按老师的要求,用两个图形拼成一个三角形,真棒!

  (二)用三个拼。

  1.请听清楚要求:用七巧板中的三个图形拼一个三角形。先想一想,用哪三个图形,这三个图形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吗?想好了再拼。

  2.学生拼图。

  3.学生展示,并说说用哪三个图形拼的。

  4.评价学生拼组的图形。

  (三)用四、五、六个拼

  1.谈话:刚才我们拼三角形的时候,先用几个图形拼的?后来用几个图形拼的?接下来拼三角形,你想用几个图形拼?(4、5、6)

  2.要求:(1)小组合作拼三角形(2)分别用4、5、6、7个图形拼(3)先想想用哪几个图形能拼成三角形。

  3.小组代表汇报用哪些图形拼的。

  【设计意图: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别用七巧板中的2个、3个图形拼组三角形,渗透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用2个图形开始拼,再到用3个图形拼。】

  三、发挥想象 自主创新

  谈话:七巧板不仅能拼三角形,还能拼成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各种有趣的图形呢!

  (一)分小组拼自己喜欢的图形。

  (二)根据小组内的拼图,讲小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的拼组,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一)这节课你喜欢吗?说说喜欢什么?

  (二)游戏:

  1.请你把“七巧板”复原拼成一个正方形。

  2.挪动正方形其中的两块,把它变成一个三角形。(第一个成功的孩子用实物投影仪演示给大家看,大家跟他一起做。)

  3.再挪动三角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长方形。(学生投影仪演示,大家跟他一起做。)

  4.再挪动长方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行四边形。(投影仪演示,同学们一起做。)

  (三)介绍七巧板的来由,欣赏古今中外的七巧板拼图。

  “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板玩具,后来流传到国外,欧洲人称之为“唐图”。唐朝是*十分昌盛的时期,外国人常用“唐”来代表*。因此,七巧板就成了“*的图”。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祖国的数学文化,体会数学美,孩子们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感受七巧板的神奇魅力。】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3

  课题一: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P72的内容,练习十五的第1—4题,认识图形。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别这些图形。

  教具、学具准备:

  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同样大小的正方体8个。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初步认识长方体。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拿出一个纸盒)。大家看,这是一个纸盒,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数一数纸盒有几个面?教学生有顺序的数法:上下,左右,前后各两个面,一共是六个面。

  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要求学生看一看长方体的各个面和相对面有什么特点。

  这样使学生明白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

  2、初步认识正方体。

  出示一些正方体的实物。问: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板书:正方体。让学生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并且指出正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特点?

  3、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

  4、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出示一些实物,让学生辨认。

  课间活动。

  5、做P72的“做一做”

  二、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五的第1—4题。

  三、小结

  回忆长方体有几个面,相对面一样吗?

  正方体呢?

  认识图形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安排:(1课时)

  课时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初八认识几何图形的特点,并知道名称。

  2、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教学活动,积累观察、思考、交流的学习活动经验。

  3、培养观察、表达、归纳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初八认识几何图形的特点,并知道名称。

  教学准备:学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学具、橡皮泥一盒

  教师: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各一个,PPT课件

  板书(场地)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及预期达成目标一、课前活动

  比眼力

  (出示两幅图)

  师:认真观察,找一找两幅图有几处不同?

  二、动手动脑,感受新知。

  1。师: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认识它们,(出示立体图形图片)。你要是认识它们就和它们打声招呼,说出它的名字。(生说说立体图形的名字,师贴在黑板上)

  2、把这四种图形分成两类,你怎么分?

  学生分一分说一说。

  3、课堂活动二:

  感受立体图形。

  (1)看一看

  师:(拿出长方体实物)请大家也拿出自己的长方体,先数一数它有几个面。(引导学生有顺序的数)

  学生自己数正方形的面

  (2)比一比

  1、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同

  同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全班交流,评价。)

  2、展示学生的比较方法。

  3、课件展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4、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比较圆柱体和圆

  (3)课堂活动三:摸一摸

  师:闭眼睛,摸一摸,四种立体图形,有什么感觉?再说说他们的名字

  三、课间活动

  四、课堂活动四:

  认识和欣赏生活的图形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实物,让孩子们与所学四种立体图形连线。

  2、数一数

  3、认一认,数一数

  五、总结,评价这节课,你和哪些图形成了好朋友?评价你的表现(你能到到几个水滴娃娃?)

  六、课堂活动延伸

  用你认识的立体图形设计一幅画。

  在比眼力、比记忆力的游戏活动中导入新课,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

  几何图形很抽象,而抽象知识需反复感知才能逐步转化为理性认识。我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背景,充分利用学生的学具,激发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学习活动中,初步感知四种立体图形的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

  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只有20分钟左右,课间活动可以让他们缓解疲劳,重新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形式简单的课后练习,却给学生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要求,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会很有帮助。

  自我评价让孩子们学会思考自己,感受学习中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教训。简单的评价形式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 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

  1. 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

  2. 图形卡片。

  3. 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导语:同学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相机板书名称。

  2. 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的面。

  圆 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的。

  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 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 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辩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给出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进行辩认。

  3.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 做一做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的面,搭在一起很*稳。

  2. 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3. 数图形。

  投影出示练习五第2题,问:这只小动物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

  五、全课小结 (略)

  六、游戏

  先让学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状的实物能搭出什么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使学生熟练的掌握这部分内容,并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新的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图形部分内容总体要求是、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本节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体情境中找到角。并能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思想,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合作,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能准确的判断出各种图形,也就是说学生已具备了关于角的感性认识。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形象思维为主,这部分内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如果让学生找这些图形,对学生来说一点也不困难,但学生在抽象 出角的过程中,说出角的特点,会比较困难。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与数学意义上的角,如可能会跟钉子尖混淆,因为那些东西摸出来也是扎扎的。还有可能出现认为两条边长的角就大。所以本节课要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在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以及突破学习角的难点。最后建立角的表象,认识数学意义上的角。

  教学目标

  1、能够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初步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知道角的大小与边得长度无关,与两边张口大小有关。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思想,

  3、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合作,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本节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体情境中找到角。

  难点:并能理解交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7

  一、活动目标:幼儿园数学大纲提出,幼儿园数学必须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教与学的关系,使幼儿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以发展,能力得以提高,蹦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根据这一要求,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基本要求和中班幼儿年龄特征,在制定本节课教学目的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能用用语言、图画或手势语描述自己的图形经验,大胆与同伴交流。

  2.能进行创意动作表达。

  二、活动重点:初步认识各种几何图形,区分各种图形。

  三、活动难点:如何引导幼儿比较和区分长方形、梯形、菱形。

  四、活动准备:

  学具: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长方形、菱形

  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启发式谈话法、观察法、对比法、操作法、比较法等。

  五、活动过程:

  在活动中,突出观察、比较、启发谈话,大胆发现,使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折一折等方法,知道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且与教法相结合,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及勇于探索,创新,求知的良好品质,这样做,使幼儿明白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同时要学会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本节课我设计了这样三个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识;

  (三)巩固强化,完善新知识;

  1、采用启发式谈话法——活动开始,以幼儿熟知的各种几何拼搭的物体引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长方形、菱形等,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认识各种图形。

  2、采用(观察法、对比法、操作法、比较法)——重要环节介绍:幼儿自选认识的图形,交流和讨论:这是什么图形?它是什么样的?我看见过什么东西像这个图形?老师观察了解幼儿已经认识到哪些图形,能够说出哪些图形特征和相似物。如果在认识长方形和梯形、菱形时,幼儿容易混淆,让幼儿跟着老师一起变魔术“把长方形纸变成梯形和菱形的”。使幼儿进一步掌握三种图形的区别,同时,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有培养了幼儿勤动手动脚,勤探索的良好品质。

  3、采用游戏法——巩固强化游戏:照我说的做

  教师发信号,幼儿根据信号自创动作到相应的图形里。如:请像小猫一样走进圆形里,像水一样流进长方形里,像支一样飘进梯形里。

  我班的小朋友,只有把教学与游戏结合一起自然会让小朋友们感兴趣而不觉枯燥无味了...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面图形,知道可以按边数给*面图形分类。

  2、让学生通过图形的折、剪、分、拼等操作活动,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变换,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精神和合作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边的概念,明白图形按边的数量分类、命名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谈话:暑假中,工人叔叔要给我们学校的地面进行整修,就买来了这两种形状的地砖,(电脑出示)地砖的面是什么形状呢?

  生回答,是:长方形和正方形。(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上标出名称)

  二、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1、认识四边形

  小朋友,长方形、正方形就像兄弟两个,他们还有个共同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猜猜看?指名几人猜一猜(四边形)。

  你们为什么称它是四边形呢?指名学生说。

  教师赞同学生的意见,并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反贴出,同时板书“四边形”。

  a、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可以叫四边形

  那好,我们就先一起来数一数长方形的四条边。

  (1)操作:请大家拿出自己的数学书,它的封面就是一个长方形,用左手竖直举在面前。

  师示范摸一条边,这就是长方形的一条边。

  请小朋友自己摸一摸、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

  反馈:你是怎么数的?指名2个学生上台数。(可能会有不同的数法,要肯定有顺序数的一种,同时强调要记住第一条在哪里)。

  跟着电脑一起有顺序的数。

  (2)那正方形呢?你也能来数一数正方形有几条边吗?请一人上台指。

  电脑演示。

  小结:通过数,我们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四条边,它们都是四边形。

  2、练一练

  (1)问:小朋友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图形里,还有哪个也是四边形?

  指名学生回答(*行四边形,出示)。

  (2)还会有其他形状的四边形吗?(有)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哪些图形是四边形呢?

  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再校对。

  小结:第1、第2、第4个图形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都是四边形。凡是四条边围成的图形都是四边形。(把这3个图形贴到长、正方形一起,写上“……”)

  3、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1)认一认

  问:工人叔叔搬运时不小心把瓷砖打破了几块,我选了2块,把它们的形状描下来了,看看,它们有几条边?是几边形呢?(出示书上的五边形)

  你能来指出它们的五条边吗?指名上台指,第1个由1人指,第2个由1人带领全班一起数。

  小结:这两个图形各有五条边,叫做五边形。

  (2)说一说

  问:四条边围成的叫四边形,五条边围成的叫五边形,那六条边围成的呢?(学生猜:六边形)

  看,蜜蜂的蜂巢就是由许多六边形组成的。

  我们书上也有两个六边形(出示六边形)。

  打开书,把p、26的这两个图形,挑选其中一个把它的六条边数给同桌听。

  指名问:你刚才数的图形有几条边?是几边形?

  小结:这两个图形各有六条边,是六边形。板书:六边形

  (3)搭一搭

  五边形和六边形还有其他样子的吗?(有)(……)

  那你想用小棒来搭五边形和六边形吗?先再脑子里想一想,你准备怎么搭?

  操作:请同桌两个小朋友一人搭五边形,一人搭六边形,看谁用的小棒最少?

  学生活动,一人在实物投影上搭。

  问一问用了几根小棒。

  小结:我们用5根小棒,做五边形的5条边,用6根小棒,做六边形的6条边,搭出了五边形和六边形。

  小棒收起,推至桌角。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1、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现在它们在一起聚会了,你还能分得清吗?

  出示第3题。一人读要求,解释题意。独立在书上完成。指名回答。

  2、小朋友分得真清楚,它们还会在一起变魔术呢。四边形可以变成五边形,五边形可以变成六边形,六边形又能变成四边形,你相信吗?

  好,请小朋友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跟我一起变。

  师示范,是几边形?再依次折,是几边形?请一人数一数。最后又变回四边形。

  请大家把纸夹进书里,看电脑老师再来给大家变一遍,边看边想象自己刚才折的过程。再填空。

  3、刚才的折纸有趣吗?

  再来看,我这里还有一张长方形纸,如果从上面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呢?猜猜看。

  指名回答。那怎样剪是四边形,怎样剪是五边形呢?

  想好了,就请你拿出剪刀,来试一试吧。

  学生操作,师挑选好的贴上黑板。

  4、刚才我们活动开展的热热闹闹,现在,我们要来安静的读题、做题,能做到吗?

  出示第5题。把下面每个图形都分成三角形,最少能分成几个?

  审题。这句话里要注意什么?

  试画第一个,猜猜看,可以怎么画,最少分成几个三角形?指名回答,师画。

  第二、三个学生独立完成,2人板演,反馈。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这些图形(揭题、板书课题)。

  猜猜看,还会有几边形呢?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36—37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解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具、学具:课件、小圆印章,三棱柱、圆柱、正方体、长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联系实践、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在我们教室里找出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从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的形状。

  3、摸一摸手中的物体,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交流想法。

  4、引导学生说出有些物体的一面或几面是**的,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形。

  A: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描、印),认识长方形并出示图形。(电脑出示:从长方体中取下长方形。)

  用自己的办法把图形从物体中“印”下来。

  2、能不能找到长方形呢?

  3、汇报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用摸、描、印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电脑演示)

  、汇报交流,说一说图形形的样子。

  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长方体等有什么不同?

  5

  三、联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渗透交通安全教育,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图形》一年级数学教案》。

  2、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探索与实践。

  1、淘气和同学们一样也认识了这些图形,这是淘气利用今天认识的图形拼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电脑演示)你们能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图形吗?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要尽量和淘气的不一样。

  五、课内小结与课后延伸。

  1、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2、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同学们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互相说一说

  学生说

  摸一摸,说说感觉,看一看形状,

  在纸上印出来。

  说一说长方形的样子。

  学生独立找、小组内找、汇报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讨论,说一说。

  学生说一说。

  学生说一说。涂一涂。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10

  1.连一连。

  考查目的:通过对具体物体的观察,体会“面从体来”知识同时,能用语言表征出图形的特点,并熟练掌握。此题用连线方式突出对应的关系。

  答案:略

  解析:此题不仅让学生要熟练掌握各立体图形的特征,还得仔细审题,分辨其需要的对应条件,避免干扰条件。

  2.填一填。

  (1)至少()根同样长的小棒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至少()个同样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2)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还可以拼成()。

  考查目的:学生能根据图形的特点,进行拼组,发现图形间的变化和规律。

  答案:(1)4 4(2)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

  解析:由学生通过对图形的实际操作,直观感悟上升到语言表述能力。

  3.数一数。

  考查目的:学生对组成图案的不同图形的数量进行分类计数,及巩固对*面图形的认识又渗透分类与整理的知识。

  答案:圆4个正方形6个长方形4个三角形3个*行四边形2个

  解析:培养学生能正确对图形的计数,有序思考和计数的方法能力。

  4.画一画,算一算。

  缺了()块。

  考查目的: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能利用实际操作与实际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是学生能力的体现。

  答案:13块

  解析:此题可以根据学生程度不同进行讲解,估计、补充画图或学具摆出,容许学生有一个理解、感悟的过程。

  5.实践作业:“小小设计师”。

  亲爱的小朋友:

  请你用彩色的手工纸,先动手剪一剪,剪出几个我们最近学过的*面图形,再把它们拼一拼,设计一幅你喜欢的作品,并给它起个名字吧!

  小小设计师

  家长评价:

  考查目的:让学生分解图形,设计图案。既直观感受到各种*面图形的特征,又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习兴趣,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创造出数学美,感受、欣赏到数学美。

  附优秀作品:


《认识图形》说课稿10篇(扩展5)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10篇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1

  设计说明

  小学生在入学前就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生活中也到处都是这些形状的物体,但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本节课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图形。一年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比较弱,针对上述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喜羊羊引入新课,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活跃起来,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促进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学生通过摸一摸、分一分、说一说、比一比、看一看、摆一摆等活动,获取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培养了自学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积木 教具 箱子 两个盒子

  学生准备 积木 球 各种形状的小纸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各种图形的画面)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认识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师:观察这些不同的图形,想知道它们能变成什么吗?

  师:今天,喜羊羊想请同学们到图形乐园去玩一玩,你们愿意吗?

  师:图形乐园里的景色可真美,喜羊羊最喜欢玩积木了,你们喜欢玩吗?

  设计意图:本节课以“玩积木”引入,选取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内容。这一情境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为接下来的各种体验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展开活动,提出问题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堆这样的积木,现在,你们就一起玩一玩吧!(分小组活动)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玩到这里。为了便于下一次玩的时候挑选起来更加方便,我有一个建议,能不能把你们手中的积木先分类,再整齐地摆放回去呢?(出示课堂活动卡)

  师:小组汇报,请同学们将积木分组的情况一一展示。(有的按颜色分组,有的按大小分组,还有的按形状分组……)

  师:这节课我们就按他们分的这种情况来研究。(出示按形状分组的情况)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让学生自己玩。这是随意的玩,是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的玩。这时,学生眼中的积木仍旧是玩具。收积木时,老师建议学生把积木分类摆放整齐,这时学生开始关注积木的形状。

  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一)球的认识。

  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很多同学都喜欢球。请每人拿一个球,放在桌子上。

  师:(问一名学生)你拿的是什么球?(小皮球)你呢?其他同学呢?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手中不同的球,说一说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

  小结:(出示课件)我们把这样的形状统称为球。

  师:除了刚才你们手里拿的这些形状是球,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球?

  师:请同学们把球放在桌子上。

  师:老师刚才提的要求是把球放在桌子上,可是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用手扶着球,这是为什么?(怕它掉在地上)

  师:为什么球放不好就容易掉在地上?(球是圆形的,易滚动)

  师:对,球是能滚动的。(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把球放在桌子上,使学生发现球易滚动这一特征。从实物到图形名称再到立体图形的认知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多媒体形象化教学的功能展示出抽象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二)圆柱的认识。

  师:(拿起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放在硬纸板上,滚一滚,问学生)这块积木也能滚,它的形状是球吗?(不是)为什么不是?

  师:请同学们拿一个圆柱形的积木,先摸一摸,再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教师用教具演示上下两个面一样大)

  师:(出示课件)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圆柱。(板书)

  师:生活中你见过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吗?

  (三)正方体的认识。

  1.教师指着大屏幕中堆积在一起的形状相同的积木,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形状。

  师:拿一块形状是正方体的积木,用手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板书“摸”)

  小结:通过摸,感觉到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的。

  2.列举学生不同的发现。

  (学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师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的?能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吗?(板书“数”)

  师:还有的同学说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大,大家看一看是不是一样大?(板书“看”)

  小结:通过数,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用心观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体会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的,并且大小一样,亲身感受正方体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

  (四)长方体的认识。

  师:(教师指着大屏幕中长方体的积木)这些积木的形状是正方体吗?

  师:请你从桌子上的积木中任意拿出一块,用刚才研究正方体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样的积木有什么特征。

  汇报交流。

  (1)每个面都是*的。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

  (2)长方体也有6个面。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请你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

  (3)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一样大。(学生发现这一特征后,教师用教具演示长方体的这一特征)

  ①师:这些积木的形状叫什么?(长方体)

  ②师:我们把这种图形称为长方体。(贴图并板书)

  ③教师举起两块长方体(一般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们的形状。

  ④教师再举起一块长方体(特殊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总结出的研究正方体的方法独立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师:下面请同学们收学具,各组把积木装回袋子里。看来我们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数学知识。想一想,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五)基本练习。

  师:看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展示各种图形)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游戏活动,发展思维

  (一)神奇的魔术师。

  师:同学们看过魔术表演吗?谁愿意上来当一回魔术师?要求从这个魔术箱里变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游戏1:请一个学生在箱子里摸,随意摸到一个物体后,先告诉大家变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的,再拿出来请同学们判断。

  游戏2:你们想得到什么形状的东西?谁能实现他的愿望?

  (请一个学生上来,根据同学们指定的形状摸一个物品)

  游戏3: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做这个游戏。

  设计意图:游戏是大家都喜欢的活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多种感官加深对各种形状物体的体验。通过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对各个形状的物体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促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不同的立体图形。

  (二)超级侦探。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藏着一样东西,这回不许看,也不许摸,只能用耳朵听一听,然后根据你听到的声音,猜一猜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

  游戏1:教师把盒子左右晃一晃。问:你听到什么声音了?

  师:你能猜出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吗?(球)你能肯定是球吗?还可能是什么?(圆柱)

  教师再把盒子前后晃一晃,转圈晃一晃。问:现在你能肯定里面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吗?(球)打开看看,你们猜对了吗?

  看来,通过听我们也能判断出物体的形状。(板书“听”)

  游戏2:再拿出一个盒子,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晃,让学生听。

  师:你觉得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学生根据声音猜出可能是长方体,可能是正方体,也可能是圆柱)

  师:在大家出现了不同意见时,我们想知道谁猜得对,应该怎么办呢?(打开看看)

  (教师打开后,把里面的东西放到实物投影仪的下面,让学生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学生猜是正方体,这时再举起来让大家看,是长方体)

  讨论:说一说,为什么会看错?通过这个游戏,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设计意图:“超级侦探”的游戏使学生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基础上,沟通了各个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发现图形特征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可能性思想的渗透,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时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课堂总结

  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37页1、3题。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P27例1,P29课堂活动第1题,P29练习六第1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能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会长方形和正方形拼组简单的图形。

  2、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能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算式卡片、手巾、信封、生字卡片、日历、钉子板、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

  1、出示P21的单元主题图。

  教师:这是在第二单元学习时我们看到的一幅图,那时小朋友们在图中找到了很多有关方向和位置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看这幅图,从图中你能看到一些图形吗?

  引导学生说出图中人行道的地砖是正方形的,人行横道是长方形的,吊牌也是长方形的,岗亭的顶上是圆形的,还有玻璃窗也是长方形的。

  教师:这些图形在我们生活中都得非常普遍。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一些图形了,这节课我们就在你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图形的基础上,继续来认识图形。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能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会长方形和正方形拼组简单的图形。

  2、学生根据P27例1的要求独立自主学习、深思。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大家一起学习,学会了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了长方体有的面是长方形,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六、检: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说一说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

  学生回答,回答时强调是物体的面。

  七、练

  1、P29课堂活动第1题。

  2、P29练习六第1题。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一)

  主题图例1

  (图略)(图略)

  长方形正方形

  课后反思

  认识图形(二)

  教学内容

  P28例2,P29课堂活动第2题,P30练习六第2、3、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三角形和圆,能辨认三角形和圆,会三角形和圆拼组简单的图形。

  2、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三角形和圆,能辨认三角形和圆。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圆柱的学具和钉子板。

  教学过程

  一、导:

  复习引入

  教师:我们在前面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在下面的图形中辨认出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吗?

  学生辨认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辨认的。

  教师:你在上节课是怎样认识这些图形的呢?

  学生自由地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作以下的板书。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图形—图形分类—物体与图形的联系—说生活中的图形。

  教师:这节课就小朋友们掌握的这些方法来认识新的图形:三角形和圆。

  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结合生活实际认识三角形和圆,能辨认三角形和圆,会三角形和圆拼组简单的图形。

  2、学生根据P28例2的要求独立自主学习、深思。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出示P28“议一议”。

  教师:除了有的交通标志牌的面是三角形,圆桌的面是圆形外,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说几个例子来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地说。

  教师:你们在说的时候都到一个“面”字,能说一说这个“面”字是什么意思吗?不要这个“面”字对不对呢?

  让学生理解圆桌的面是指上面的一个图形,而整个圆桌不是一个*面图形,而是一个物体了。

  教师:这样一来,小朋友对三角形和圆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一些了。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大家一起学习,学会了辨认三角形和圆,知道了圆柱体的上下面都是圆。

  六、检:

  师出示带有三角形和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物体,指着一个面,让学生说出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回答时强调是物体的面。

  七、练

  1、P29课堂活动第2题。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p、26——2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面图形,知道可以按边数给*面图形分类。

  2、让学生通过图形的折、剪、分、拼等操作活动,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变换,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精神和合作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边的概念,明白图形按边的数量分类、命名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谈话:暑假中,工人叔叔要给我们学校的地面进行整修,就买来了这两种形状的地砖,(电脑出示)地砖的面是什么形状呢?

  生回答,是:长方形和正方形。(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上标出名称)

  二、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1、认识四边形

  小朋友,长方形、正方形就像兄弟两个,他们还有个共同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猜猜看?指名几人猜一猜(四边形)。

  你们为什么称它是四边形呢?指名学生说。

  教师赞同学生的意见,并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反贴出,同时板书“四边形”。

  a、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可以叫四边形

  那好,我们就先一起来数一数长方形的四条边。

  (1)操作:请大家拿出自己的数学书,它的封面就是一个长方形,用左手竖直举在面前。

  师示范摸一条边,这就是长方形的一条边。

  请小朋友自己摸一摸、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

  反馈:你是怎么数的?指名2个学生上台数。(可能会有不同的数法,要肯定有顺序数的一种,同时强调要记住第一条在哪里)。

  跟着电脑一起有顺序的数。

  (2)那正方形呢?你也能来数一数正方形有几条边吗?请一人上台指。

  电脑演示。

  小结:通过数,我们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四条边,它们都是四边形。

  2、练一练

  (1)问:小朋友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图形里,还有哪个也是四边形?

  指名学生回答(*行四边形,出示)。

  (2)还会有其他形状的四边形吗?(有)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哪些图形是四边形呢?

  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再校对。

  小结:第1、第2、第4个图形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都是四边形。凡是四条边围成的图形都是四边形。(把这3个图形贴到长、正方形一起,写上“……”)

  3、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1)认一认

  问:工人叔叔搬运时不小心把瓷砖打破了几块,我选了2块,把它们的形状描下来了,看看,它们有几条边?是几边形呢?(出示书上的五边形)

  你能来指出它们的五条边吗?指名上台指,第1个由1人指,第2个由1人带领全班一起数。

  小结:这两个图形各有五条边,叫做五边形。

  (2)说一说

  问:四条边围成的叫四边形,五条边围成的叫五边形,那六条边围成的呢?(学生猜:六边形)

  看,蜜蜂的蜂巢就是由许多六边形组成的。

  我们书上也有两个六边形(出示六边形)。

  打开书,把p、26的这两个图形,挑选其中一个把它的六条边数给同桌听。

  指名问:你刚才数的图形有几条边?是几边形?

  小结:这两个图形各有六条边,是六边形。板书:六边形

  (3)搭一搭

  五边形和六边形还有其他样子的吗?(有)(……)

  那你想用小棒来搭五边形和六边形吗?先再脑子里想一想,你准备怎么搭?

  操作:请同桌两个小朋友一人搭五边形,一人搭六边形,看谁用的小棒最少?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4

  一、活动目标:

  ⒈通过活动,让幼儿在操作和游戏中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⒉在感知基础上,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⒊在活动过程中有机导入音乐,使幼儿得到美的享受。

  二、活动准备:

  ⒈自制课件

  ⒉操作材料:各种图形若干、水彩笔、胶水、剪刀三、活动过程:

  ㈠复习对图形的认识演示多媒体课件一,随音乐分别出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它像什么?(每个图形左上方都有一个像什么范例,如圆形像太阳)

  ㈡巩固对图形的认识演示多媒体课件二,这是一个电脑游戏。其内容是画面上方是四个小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正方形下面是四个对应的大的图形,玩法是把小图形拖到相应的大图形中去,如拖对了,有音乐感应;如拖错了,小图形会自动退回;如全拖对了,就会得到电脑表扬你真棒。请几个小朋友到电脑上操作。

  ㈢运用图形拼物体演示多媒体课件三,[内容是用图形拼成五个由简易到复杂的范例:热带鱼--房子--汽车--狐狸--机器⒈点击热带鱼。引导幼儿观察。提问:这是什么?它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然后再点热带鱼,电脑会自动出现伴有优美音乐的拼图过程供幼儿观察欣赏。

  ⒉点击房子、汽车、狐狸、机器人方法同上。

  ⒊幼儿自由拼物体,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老师拼的不一样。

  ㈣运用物体组合画面演示多媒体课件4[其内容在拼物体的基础上,把物体组合成画面,共有四幅画面,并伴有音乐]

  ⒈出示画面1,

  ⑴提问:这幅画是由哪些物体拼成的?

  ⑵老师把这幅画编成故事讲述。

  ⒉出示画面2、3、4,供幼儿欣赏。

  ⒊幼儿自由组合画面,鼓励幼儿勇敢地、大胆地、毫无顾虑地按自己的想法去组合画面,并编成故事讲给同伴听。

  ⒋请个别有代表性的幼儿拿作品到前面,讲给大家听。

  三、教师积极评价,活动结束。

  [教学设想:本环节在前面几个环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要求,一方面发展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另一方面发展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四、活动延伸:

  ⒈展示作品,互相学习。把全班幼儿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幼儿既乐于观赏技能高、创造性强的作品,也能在一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其中优点,维护幼儿的自尊心。

  ⒉在美工角提供各种图形材料,刺激和鼓励幼儿随时拼图或自己制作拼图。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下册P9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点,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能够灵活运用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点,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学难点:

  能够灵活运用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

  每小组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实物各一个。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各一个。

  橡皮泥一盒。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老师在网上下载了几张图片,非常漂亮。同学们想不想看?请欣赏!

  (点击出示课件。)

  师:从画面上,你看到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建筑物。)

  师:如果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这些建筑物,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我看到的一些建筑物都是由长方体、正方体、……构成的。)

  师:对,这些建筑物都是由立体图形构成的,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立体图形,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

  (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认识。)

  二、新授。

  (点击,出示例3的四幅图。)

  师: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把这些立体图形分两类,你打算怎样分?说说理由。

  (学学生讨论后汇报,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一类,圆柱、圆锥为一类。)

  师:能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吗?

  (学生回答: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都是*面分为一类,而圆柱、圆锥都有曲面分为一类。)

  探究一: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

  1、摸一摸,体验立体图形的特征,并归纳填表。

  师:好!我们就按照第一种分类来整理复习,先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再探讨圆柱、圆锥。

  师:(宣布复习要求)摸一摸你准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记一记它们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它们在点、线、面上各有哪些特点?小组展开讨论,交流意见,整理归纳。合作完成表格一。注意用简练的文字归纳。看哪个小组第一个完成。好,小组活动开始。

  (点击,出示表格。)

  长方体特征 正方体特征

  顶点

  线

  面

  (师及时发现并表扬最先完成的小组。)

  2、展示汇报:

  师:谁上台将你们讨论的结果给大家看看,向同学们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点击,出示表格内的内容。)

  长方体特征 正方体特征

  顶点 有8个顶点 有8个顶点

  线 有12条棱,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都相等

  面 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相对的两个面都是正方形),每相对的两个面

  面积相等 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3、共同讨论:

  师:想一想: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呢?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小结:相同点: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不同点:(1)“线”上的不同点:长方体相对的棱分别相等,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而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叫做正方体的棱长;(2)“面”上的不同点:长方体至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而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

  师: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板书: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探究二:复习圆柱、圆锥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

  1、师:你们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掌握的非常好,真不错!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不会忘记圆柱、圆锥的特点。现在请各小组拿出圆柱、圆锥,摸一摸,感受一下它们的特征,小组交流,合作完成表格二。

  (点击,出示表格。)

  圆柱 圆锥

  底面

  侧面

  高

  2、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点击,出示表格内的内容。)

  圆柱 圆锥

  底面 2个大小相等的圆 1个圆

  侧面 曲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曲面,展开是一个扇形

  高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 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3、小结:圆柱是一个立体图形,有三个面,上、下两个圆叫做底面,大小相等,另一个曲面叫做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它有无数条高,长度相等。圆锥也是一个立体图形,它有两个面。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是一个扇形,只有1条高,即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三、练习

  师:你们能不能利用立体图形的特征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

  1、看图回答:(课本P109/练习十九11、)

  2、填空: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个顶点,()条棱,()个面;长方体相对的面(),相对的棱()。

  (2)用一根长132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立方体的模型,棱长应是()厘米,如果围成一个长方体的模型,长、宽、高的和是()厘米。

  (3)()叫做圆柱的高,圆柱有()条高。

  (4)()叫做圆锥的高,圆锥有()条高。

  (5)圆柱的侧面沿着一条()展开会得到一个(),它的长等于圆柱的(),它的宽等于圆柱的()。

  四、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立体图形的特点。

  (点击,出示表格进行小结。)

  五、作业。

  (1)海关大钟时针长2.7米,时针绕一圈的长度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2)右图中,ABCD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分别以AB,BC,CD,DA

  为直径画半圆。求这四个半圆弧所围成的阴影部分的面积。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教材43-45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的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世课我们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以及圆,今天我们将继续来认识一些理面图形。

  二、新授

  1、认识三角形

  (1)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提问:这张纸是什么开头你能把一张正方形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折纸的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折出了什么图形?

  板书:三角形

  (2)出示教材第43页第二组图,教师介绍:下面是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想一想,你还见过哪些有三角形面的物体。)

  出示教材40页积木拼搭,认出有三角形面的积木,指一指哪个面是三角形的?

  2、*行四边形

  板书:*行四边形

  (2)出示教材44页例题说明:下面都是生活中见到的*行四边形,你能从这引起物体上找到*行四边形吗?并把图中的*行四边形涂上颜色。

  想一想,你还见过哪些有*行四边形面的物体?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至第五题。(分小组比赛)

  四、全课小结

  五、作业布置

  六、教学后记:以游戏形式.比较直观的教具,学生的学习兴趣强.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7

  课时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初八认识几何图形的特点,并知道名称。

  2.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教学活动,积累观察、思考、交流的学习活动经验。

  3.培养观察、表达、归纳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初八认识几何图形的特点,并知道名称。

  教学准备:学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学具、橡皮泥一盒

  教师: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各一个,PPT课件

  板书(场地)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及预期达成目标一.课前活动

  比眼力

  (出示两幅图)

  师:认真观察,找一找两幅图有几处不同?

  二.动手动脑,感受新知。

  1.师: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认识它们,(出示立体图形图片)。你要是认识它们就和它们打声招呼,说出它的名字。(生说说立体图形的名字,师贴在黑板上)

  2.把这四种图形分成两类,你怎么分?

  学生分一分说一说。

  3.课堂活动二:

  感受立体图形。

  (1)看一看

  师:(拿出长方体实物)请大家也拿出自己的长方体,先数一数它有几个面。(引导学生有顺序的数)

  学生自己数正方形的面

  (2)比一比

  1.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同

  同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全班交流,评价。)

  2.展示学生的比较方法。

  3.课件展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4.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比较圆柱体和圆

  (3)课堂活动三:摸一摸

  师:闭眼睛,摸一摸,四种立体图形,有什么感觉?再说说他们的名字

  三、课间活动

  四、课堂活动四:

  认识和欣赏生活的图形

  1.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实物,让孩子们与所学四种立体图形连线。

  2.数一数

  3.认一认,数一数

  五、总结,评价这节课,你和哪些图形成了好朋友?评价你的表现(你能到到几个水滴娃娃?)

  六、课堂活动延伸

  用你认识的立体图形设计一幅画。

  在比眼力、比记忆力的游戏活动中导入新课,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

  几何图形很抽象,而抽象知识需反复感知才能逐步转化为理性认识。我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背景,充分利用学生的学具,激发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学习活动中,初步感知四种立体图形的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

  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只有20分钟左右,课间活动可以让他们缓解疲劳,重新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形式简单的课后练习,却给学生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要求,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会很有帮助。

  自我评价让孩子们学会思考自己,感受学习中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教训。简单的评价形式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

  教学反思:

  这一节充满童趣的数学课,教学时采用大量的课堂活动,有比眼力、比一比、摸一摸,将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提供给学生愉快的学习环境。

  活动是思维的载体,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教学中开展的每一次活动都为学生获取知识搭桥铺路。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通过独立思考、与同学进行交流,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掌握了一些数学思维方法,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结合生活实际举例活动和认识交通标志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虽然放手让孩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但是因为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结构特点,本节课也有不到之处,说立体图形的特点时,孩子们想到的不够全面、说得不够准确,我也及时给予指导,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培养他们探索性学习的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使我感受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在玩中学,动中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2 .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每种图形的特点,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4种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找到每种图形的特点并用语言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导入:小朋友们都搭过积木吗?喜欢搭积木吗?老师这儿有几个小朋友用特殊的积木拼搭的作品,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用一句完整、好听的话来说一说。(学生汇报)

  二、小组活动,操作感知。

  师:他们搭的好不好啊?你们想不想用自己手中的物体也来拼一拼、搭一搭?但是,在拼搭前老师有几个要求:

  1.请小组4个人把积木放在一起拼搭,先商量好拼搭什么,再动手拼搭,拼搭完成后为你们小组的作品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2.在拼搭的过程中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听清楚要求了吗?请小组4个人开始动手吧!(学生交流、拼搭)小朋友们拼的都非常好的棒,老师选了两件最漂亮的作品与大家一起分享,现在请作品的小设计师来介绍一下吧!(学生介绍,你作品的名字叫什么?你们是怎么拼搭的?有什么发现?)

  三、形成表象,建立观念。

  师:小朋友们真是爱动脑、善于观察的好孩子。在我们的作品中用到的物体的形状相同吗?刚才我们的发现就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系。

  现在请同位两个人把你们的物体放在一起,按形状把他们分分类吧!开始动手。(学生分类,教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们已经分完了,哪个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你们分成了几类?你们是怎样分的?找小组上前展示)

  师:小朋友们真是太棒了,都可以成为小数学家了,按形状我们可以把这些物体分成4类。让我们认识一下每一类形状的名字吧!师:(手拿模型)像这样的形状我们叫它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像这4种不同的形状,画出来就是4种不同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4种立体图形吧!(板书:认识图形)

  四、游戏活动,体验特征。

  师:在小朋友们的发言中老师发现大家都是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孩子。你们想不想成为小数学家呢?要想成为小数学家得先认识每种图形长的什么样子才可以。要想知道每种图形的特点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我们仔细看、动脑想、认真说,咱们比一比谁发现的特点最多、谁说的最好。

  1.认识长方体: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长方体的物体,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拿对了吗?请你轻轻的把它放到桌子上。下面请你动手摸一摸、看一看长方体长什么样子的呀!然后同位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同位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来说一说长方体长的什么样子的呀?(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师带生一起感受长方体的特点)用手摸一摸面是**的、滑滑的,角摸上去有点扎手,样子是长长方方的。

  师:现在请把手中长方体的物体放到一边,请动脑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学生汇报:XX的形状是长方体)

  2.认识正方体:

  师:小朋友们说的非常的好,离小数学家更进一步了,我们再来看看正方体吧!现在请大家拿出正方体的物体,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拿对了吗?请你轻轻的把它放到桌子上。下面请你动手摸一摸、看一看正方体长什么样子的呀!然后同位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同位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来说一说正方体长的什么样子的呀?说给大家听听你的发现。(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师带生一起感受正方体的特点)用手摸一摸面是**的、滑滑的,角摸上去有点扎手,样子是正正方方的。

  师:迅速把你手中的物体放到一边,看谁的坐姿最美丽。请动脑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的呢?(学生汇报:XX的形状是正方体)

  3.认识特殊长方体:

  师:老师这有一个积木请你仔细看看它是什么形状的呢?(学生汇报交流)

  (分别让两种说法的孩子,说一说为什么?)

  师拿特殊的长方体与正方体模型让学生找不同。

  小结:你说它是什么形状的啊?

  4.认识圆柱和球:师:小朋友们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再过最后一关就要成为小数学家了,现在请你拿出圆柱再拿出球,看看你都拿对了吗?请你轻轻地、慢慢地把它们放到桌子上,请同位两个人一起摸一摸、看一看圆柱长的什么样子?球长的什么样子?看谁发现的又多,说的又好。

  师:谁能来说一说圆柱长的什么样子的呀?说给大家听听你的发现。(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师带生一起感受圆柱的特点)用手摸一摸面是滑滑的,立起来像个柱子,躺倒会滚动。

  师:谁能来说一说球长的什么样子的呀?(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师带生一起感受球的特点)球是圆圆的,可以来回滚动。

  师:既然圆柱和球那么好玩,可以滚动,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学生汇报:XX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球?(学生汇报:XX的形状是球)

  五、全课总结,拓展升华。

  师:小朋友们真是太棒了,把4种图形的样子都记住了,恭喜你们现在已经是小数学家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小朋友们认识了哪几个立体图形啊?你都记住他们的样子了吗?

  这节课啊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小客人,我们一起看看是谁吧!(课件展示机器人)谁呀?这个机器人是用我们刚刚学的立体图形拼成的,现在请你数一数他们分别用了几个?说给你的同位听一听。(同位讨论)

  师:谁能来说一说你发现了几个?

  (小朋友们你们的眼睛真是太亮了。)

  总结:小朋友们你们这节课高不高兴啊?认为自己的表现好吗?你们表现的真是太棒了!下课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9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中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的几何图形的认识。

  2、一方面巩固钟表中整时和半时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看接近整时的钟面,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3、练习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图形,并能够形成对这些图形的表象

  教学难点:辨认所学的几何图形

  一、认识图形

  二.认识钟表

  三.游戏:

  四、课堂小结

  1、出示第106页第3题,

  (1)学生看书并回答有哪几种图形,教师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各有几个?学生再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3)教师分别指出每种图形的名称,学生举起对应的几何图形。

  (4)教师出示实物,让学生说出每种物品是什么形状?

  (5)指名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出示第109页第12题

  (1)学生看书并回答有哪几种图形,有几个?

  (2)并填写在书上。

  3.完成书上第109页第13、14题,集体订正。

  1、拨钟

  分组活动,让学生利用钟表的学具拨出每个整时和半时,小组中同学相互检查。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在拨表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上。

  2、认钟

  教师拨钟,学生认;指名拨钟,学生认。

  (1)引导学生观察整时:

  时针和分针没有正对着钟面上的数,而是稍稍偏了一点。

  告诉学生:像这种差一点不到几时,或是几时刚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应该说“大约是几时”。

  (2)问:你们认识电子表上的时间吗?

  请学生说一说怎么认的?

  如果我们要把钟上的时间跟电子表一样表示,你会吗?

  老师拨时,学生用电子表形式表示出来。

  在盒子里摸图形,学生摸出来后,告诉大家这是什么?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本

  板书设计:总复习:复习认识图形、认识钟表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10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还小,知识面窄,生活经验不足,构成了概念教学中的障碍。作为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纯粹的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6~18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体会“面在体上”。

  (2)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只管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面图形的名称,并嫩个识别这些图形。

  过程与方法: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找一找,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化形象为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并能识别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体”与“面”的关系,知道面来自于体。

  【教学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牙膏盒一个,魔方一个,水彩笔笔筒一个(圆柱形的),长方形卡片、正方形卡片、圆形卡片各一张,磁铁

  学生:一盒积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识,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我们经常用到的生活用品或玩具。提问:你们都用过这些东西吗?他们的形状属于我们上学期学过的哪些图形朋友?

  老师出示实物(牙膏盒、魔方、水彩笔笔筒)。请同学分别来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谈话:同学们都带来了一些积木。请拿出相应的物体,向大家介绍介绍它的名称,好吗?

  这三位好朋友呀看到我们的小朋友这么热情,所以又给我们带来了几个新的图形朋友。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提问:你们认识吗?(学生口答后,把图形卡片贴在黑板上)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操作领悟,探究新知

  1.摸一摸。

  谈话:刚刚我说今天的这些朋友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它们带来的,可它们到底藏在哪里呢?请你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手中的积木,看谁先发现其中的奥妙。

  学生在几何体上找图形,教师巡视。

  组织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摸这些物体面的感觉。

  2.画一画

  谈话:刚才我们分别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面上找到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如果它们能从物体上走下来跟大家见见面,那该有多好啊!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请小朋友在小组内商量商量。

  学生可能想到下面的方法:

  ①把这些图形从纸盒上剪下来;

  ②把这些图形描下来(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描,再示范)……

  谈话:小朋友想的办法都很好,下面就请小朋友像老师那样把这些图形画下来。()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再组织全班交流。

  3.找一找

  谈话:其实我们生活的周围就有很多这样的朋友,只是我们*时没注意罢了。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正方形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的。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谈话:多媒体出示课本第17页的“试一试”,你们能说一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形的吗?

  三:操作练习,巩固新知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活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动手创造这些图形,好吗?

  1.围一围“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组织反馈。

  提问:你是怎样围的,怎样想的?

  追问: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圆吗?(帮助学生体会圆的边是弯曲的,在钉子板上围不出圆)

  2.画一画“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画出的图形。

  3.涂一涂“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你能用三种颜色分别涂下面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吗?请小朋友们按要求涂上颜色,并数出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学生在小组内完成涂色,并填表。

  组织全班交流。

  4.游戏。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随着音乐的节奏,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形,把它们分别放入相应的盒子里。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提问: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朋友?你们对它们熟悉了吗?(先让学生总结,然后教师归纳)老师希望我们能在数学课上结识有越来越多的朋友,一起快快乐乐学习长大好不好?

  五: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长方形正方形圆


《认识图形》说课稿10篇(扩展6)

——《认识图形(一)》说课稿3篇

《认识图形(一)》说课稿1

  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能: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设计理念

  1.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2.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要随时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给予适当的评价。在设计时,注重设计开放式的学习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像的空间;注意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组织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学生的语言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与数学思考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这四种图形。

  2.通过摸、画、找、说等活动,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3.通过创设情境,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今天我们请来了三位老朋友和大家一起来上这节课,来看看它们是谁?(出示课件)它们想和大家比一比,看谁最爱动脑筋,最会听别人发言?敢和它们比一比吗?那让我们一起开始这节课吧!

  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搭积木吗?现在想试试吗?那我们就把自己带来的盒子当成积木,合作搭一件作品。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准备搭什么,可能用到哪些形状的盒子?(师可控制一下时间。)开始完成你们的作品吧!(小组合作。)

  生交流汇报:你们的作品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形状的物体?

  找两个小组介绍,引导学生发言,你们商量了吗?(生说,师将其用到的形状贴在黑板上。)

  二、组织活动,进行教学。

  1.“画”面。

  (1)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看老师做了什么?(师取盒子。)

  这是老师最喜欢的盒子,你也拿一个你喜欢的盒子给老师看看(师边摸其中的一个面边说),请你也摸摸你拿的物体的一个面,有什么样的感觉?

  师:那怎样才能得到你刚才摸的那个面呢?你来想个好办法。

  (学生回答:画的方法,在沙滩上盖的方法,印章的方法……如果学生只说出画的方法,师可引导:想想看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师: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请你选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你刚才摸的那个面吧!

  生操作,师收集作品。

  (2)智力游戏。

  师:老师邀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玩一个智力竞猜的游戏。

  认识图形教师说课,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师出示一张作品,问:猜猜看,这个图形是从什么形状上画下来的?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

  (3)出示三棱柱。

  师简介三棱柱,并按照刚才的方法从三棱柱上画下一个图形(在展示台上画)展示。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4)小结。

  师:这

  (师拿图形,生说,师贴。)请你观察一下,今天认识的图形与以前认识的物体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都是**的,只有一个面。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面图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此处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创设出让学生摸一摸、画一画、找一找的学习活动,注重让学生以自己的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的表面,获得对*面图形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初步认识由体出面。】

  2.“找”面。

  师:其实现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些图形。不信,咱们找找看。从你的桌子上拿一个长方体,看看能不能从长方体上找到一个长方形。

  (指名演示,边摸边说从什么形状上找到的什么图形。)

  拓展:聪明的小朋友,看你还能不能从桌子上其他形状的物体上找到其他图形。

  【教师先引导学生从一个长方体上试找出不同的长方形,之后,又提出拓展性的问题,“那你们能不能从桌子上的其他形状的物体上找到其他图形?”意在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先扶后放,使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和形象发展到抽象地认识图形,进一步体验到“面”由“体”得,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总结。

  师: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引导学生说),揭下长方体并同时板书长方形(边说边揭)……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有……(生回答,师板书。)

  我说你想: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也可以试试边想边用手指画一画。(给学生留出想的时间。)

  三、练习。

  1.“说”面

  (1)师: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看一看,出示课件。

  问:你看到了什么?老师把它们搜集一下。你能从这些标志中发现什么数学问题?你知道这些标志是什么意思吗?他们提醒我们要注意交通安全。

  (制成课件,在道路上滚动出标志,引导学生发现,教师进行搜集,师在课前将标志中的数学问题分别做成可闪动状,当学生说到时,可方便大家辨认。)

  (2)讨论、交流。

  你在生活中认真观察,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图形?

  【此处设计了一个问题,即:“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些*面图形?”创设出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找名字(第36页:连一连)。

  师:有几个小朋友不小心把自己的名字弄丢了,请你用今天学习的本领帮忙找一找吧!

  独立练习,同桌互查。

  3.猜谜语。

  师:我们今天请来的三个朋友看到了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要来考考我们了。他们出了几道谜语,你有信心猜出来吗?

  认识图形教师说课,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演示课件:出示三个朋友,可出声,出示谜语,点击谜语会变大。淘气:先看我的谜语。)

  指名扮演“淘气”、“笑笑”、“机灵狗”,给大家读谜语。

  指名说答案,老师画连线。

  4.涂颜色。

  指导学生发现图形,并按要求涂色。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略)

  五、布置作业。

  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的本领,找找看,你们家里有哪些今天认识的图形。

  课后反思

  1.这节课设计的“摸”面、“画”面、“找”面和“说”面几个环节,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同时,体会“面”由“体”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2.教师通过设计“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到过这些*面图形”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本节课缺少让学生表述的机会。如:让学生从身边的物体上试找今天认识的四个图形,并且到讲台上展示摸给大家看,学生虽兴趣很高,但反思后发现此处只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摸,如果能够让学生边说从什么形状的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边摸着展示给大家看,效果会好一些,孩子既有了表述的机会,同时也会对这些图形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认识图形(一)》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认识图形(一)》这是一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的知识,这节课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有关图形的知识。主要是认识立体图形,能够区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2.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能够辨认这几种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4)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生活实际到立体图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针对一年级的学生特点强调学生从生活实际到抽象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合作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

  三、说教学流程

  1.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生活中的实际物体组成机器猫,激发学生的兴趣。

  2.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让学生玩积木,并要求按形状进行分类(教师总结诱导),认识本节课所学的四种立体图形

  3.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通过用眼观察,用手摸来体验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4.基本练习

  (1)看图形,说名称;

  (2)将物体和图形连线。

  (3)完成第35页“做一做”,第37页“连一连”。

  5.游戏活动,发展思维

  游戏(1):请一个学生在箱子里摸,随意摸到一个物体,先告诉同学给大家变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然后拿出来请同学判断。

  游戏(2):问学生:你们想得到什么形状的东西?谁能实现他的愿望?

  6.观察生活,巩固新知。

  一是欣赏建筑物的图片,找出其中有哪些图形;二是数一数动物建乐园准备了那些图形的材料,每种图形的材料用了多少个。

  7.全课总结

  8.布置作业

  完成37页第二题

《认识图形(一)》说课稿3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32-P33“认识物体和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也是本册后继学习“分类”的奠基内容。由于此内容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直观形象,学生生活中常见),所以在设计理念上尽力去按新课标的理念去进行教学设计。在学习形式上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探究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发现和创造,学会归纳总结,尽力调动其积极性,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习内容上尽量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在评价方式上,尽量改变只有教师去评价学生的现象,给学生一个民主的地位。评价方式的改变,转变了学生头脑中“师严”的看法,老师也可以是我们中的一员。

  案例正文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2-P33

  教学目的: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6盒各种形状的实物;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瞧!谁来了?

  生:机器人!

  师:对!机器人小叮铛今天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他还给每一组小朋友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礼物吗?

  师:快打开盒子,看看吧!

  生:哇,这么多礼物!

  师: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但是,小叮铛要考考我们,他说:“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在一起吗?”

  师强调: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请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好一些。动手吧!

  [评: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学生熟悉的机器人—小叮铛)引入新知,依据了学生的起点,切入点把握好,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物体

  (1)、小组活动(老师巡视并参与进去)

  (2)、汇报

  师:这个组小朋友已经分好了,而且从得非常端正。

  问:哪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们是怎样分的?

  学生汇报:

  我们组把肥皂、药盒、牛奶盒、小积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骰子、化妆品盒子放在一起;我们把茶叶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们还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师:这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们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生:一样。

  师:我们来看看小叮铛是怎样分的,(课件出示)——大家和他分得一样吗?

  [评:这是大胆地让学生尝试着按自己认为的标准分一分,而且在学生分好的基础上,提出质疑,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对这几种形状的物体的外观有了初步的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到了数学。]

  2、揭示概念(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为了能区别它们,谁来给它们取个好听又好记的名字呢?

  师出示问:起个什么名字?

  生:长方体。

  师:为什么这么取名?(边问边板书)

  学生说明。

  师依次出示让学生为其取名,教师板书。

  师拿起一球,问:这是什么?

  生:球!

  师:(1)、请从桌上拿一个球(放进盒里);

  (2)、请你高高举起一个正方体;

  (3)、请你拿起一个圆柱;

  (4)、请你拿出一个长方体。

  3、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大家都拿对了,注意,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你手中的长方体,再摸一摸,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的.样子给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汇报

  师:谁来大声地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的?你是怎样感觉到的?

  生: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我是看出来的;

  长方体有**的面——我是摸出来的;

  师:你是怎样摸的?摸给大家看一看。

  引导:请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的面?谁来数给大家看一看?

  指名学生数

  长方体有6个**的面。

  我们已经了解了长方体的样子,请小朋友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正方体、圆柱和球,把你感觉到的给小组朋友说一说。(生边摸边说)

  生汇报

  师:谁来说一说正方体的样子?

  生:正方体正正方方的——我是看出来的;

  正方体有**的面——我是摸出来的;

  正方体也有6个**的面——我是数出来的。

  我还发现正方体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这个孩子观察得真仔细)。

  师:长方体6个面都是一样大的吗?(教师拿起一个长方体)

  生:不一样

  师小结:对!只有正方体每个面的大小都一样

  师创设一个小情境:圆柱气嘟嘟地说,大家都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样子了,谁知道我的样子呢?(师悄悄问:小朋友,圆柱生气了,谁来说一说它的样子)(出示课件)

  生:圆柱的身子直直的,圆溜溜的,上下一样粗,上下两有**的圆形的面。

  师:球呢?

  生:圆乎乎的,圆溜溜的。

  师引导:球没有**的面(这个小朋友真聪明,竖起大拇指,学生掌声响起来)

  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好,老师想让你们轻松地玩一玩,想玩吗?请听好,请从盒子里拿出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把它们*躺在桌上,然后用手轻轻地把他们分别推一下,请停下!请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长方体不会滚动,圆柱会滚动。

  师小结:哦,原来长方体不会滚动,圆柱会滚动,还有什么会滚动呢?

  生:球!

  师:对!我们来看球是怎样滚动的呢?——它和圆柱滚动的一样吗?(出示课件)

  生:不一样

  师:不错!球可以前后左右任意滚动。它和圆柱滚动的不一样,其中的秘密,只要我们认真学习,长大了就知道了。

  [评:在教学方式,教者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通过动手分,动嘴说,教师质疑等形式,既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培养、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使学生体验到了合作成功的喜悦。]

  4、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的长方体,圆柱和球都穿着花外衣,如果去掉它们的花外衣,你们还认识吗?请看我把牛奶盒的花外衣去掉是什么?(长方体)魔方的花外衣去掉又是什么?(正方体)茶叶盒的花外衣去掉呢?(圆柱)皮球的花外衣去掉呢?(球)

  其实,它们脱掉花外衣的样子就是它们对应的几何图形。(出示课件)老师边讲边出示课件,并把图形贴在黑板上。

  [评: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由生活中的具体物品,通过课件形象、生动地抽象为数学中的几何图形。过程自然,水到渠成。]

  三、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四种形状的物体

  师:其实,像这四种形状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谁来说一说

  (1)、形状是长方体的有哪些物体?

  生:文具盒,砖……

  师:哦!太多了,你们真会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

  (2)正方体又有哪些?

  生:魔方,骰子……

  (3)、圆柱的有哪些?

  生:灯管。茶叶盒……

  (4)、乒乓球、玻璃球……

  小朋友们知道的真多呀!把你知道的回去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四、活动

  (1)、游戏

  ①抽生上来摸大袋子里的物体,把摸出来的感觉说给大家听,下边的小朋友猜是什么,猜对了有奖励。

  ②由老师当学生,下面的学生出题目让老师来摸。

  (2)数一数

  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好,老师告诉你们关于小叮铛的一个秘密——其实小叮铛是我们人制造的,它身上有我们今天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请同学们找一找,数一数它们都有几个?(出示课件)

  (3)、搭一搭(小叮铛背景音乐)

  小朋友,小叮铛就要走了,你们想送礼物给他吗?请小朋友将自己小组的物体搭一搭,搭什么?怎样搭?先商量一下,商量好后就用你们聪明的才智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

  (搭好后学生汇报,评出最好的给予奖励)

  [评:多种形式,富于变化的练习设计,教者运用了适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游戏法和竞赛法,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思,“比”中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应用生活中的问题验证程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学生整理学具盒

  师:请把桌上的东西放进盒子里,把它们整理好。

  六、总结

  师:小朋友们学会了认识哪几种物体和它们的图形?

  抽生回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师:对!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知道了它们的样子,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它们的样子(生闭上眼睛和老师一道边说边比划四种物体的样子)。好了,小朋友们,老师觉得你们今天表现得非常好,老师对每个小朋友都很满意,你们今天对老师的表现满意吗?

  [评: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注重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比较恰当的艺术性的评价,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余兴来了。]

  案例反思

  1、教者的教学是比较清晰的。激趣引入——比较分类——汇报验证——抽象概括。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

  2、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注重学生的体验、探索。

  3、整节课创设了较多的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了“做”中学,“乐”中学,“玩”中学的乐趣,比较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4、在放手发动学生进行大胆尝试,发散学生思维,评价方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推荐访问:图形 说课稿 《认识图形》说课稿【10篇】 《认识图形》说课稿1 《认识图形》说课稿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