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小学数学作文【10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2-12-31 08:15:04 来源:网友投稿

小学数学作文1  你知道10减1等于几吗?9。对,可也不完全对。  如果是树上10只鸟,被枪打掉1只,这里10减1就不一定是9,而可能一只鸟也没有。  如果是鱼缸里的10条金鱼,死了一条,还剩几条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作文【10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作文【10篇】(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作文1

  你知道10减1等于几吗?9。对,可也不完全对。

  如果是树上10只鸟,被枪打掉1只,这里10减1就不一定是9,而可能一只鸟也没有。

  如果是鱼缸里的10条金鱼,死了一条,还剩几条金鱼,那么10减1还是等于100

  如果是夜里点燃的10支蜡烛,被风吹灭了1支,问到天亮还有儿支,那么答案是1因为其余的蜡烛都燃尽了。

  如果是桌子的10个角,砍掉1个角,那么10减1还是不等于9因为我们将看到11个角。

  好了,如果现在还问10减1等于几,你还会只想到9吗?你还有其他答案吗?

  是的,生活的智慧不同于简单的数学逻辑。“10减1”现象告诉我们:如果你要到罗马去,你可以找到很多条大路,只要转一下身子或者换一个角度就可以了。

  要拥有“10减1”的智慧,需要有开阔的视野,需要多角度地观察事物。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一分为二的,看事物不仅要看到它的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甚至多面。就如前面那道看似简单的数学题,如果囿于纯数学领域,我们就只能得到一个答案,但如果跳出这个圈子,赋予“10”不同的具体事物,那么答案就丰富起来了。如果我们有探索的`兴趣,我们就会发现,苹果换一个切法,里面会有五角星;如果我们还有足够的幽默,我们也能用“天真”一词造出“今天真热”这样可爱的句子。

  要拥有“10减1”的智慧,更需要打破常规逆向思维的勇气。就如前面那道数学题,如果数学老师说“10减1等于9”,我们就认为“10减1”一定等于9,那么就失去了体会后面那么多答案的乐趣。近代科学家正是打破了“燃素说”,才使化学研究步入正轨;贝多芬正是敢于打乱传统乐式,才创造了许多传世之作。曾经有个故事说,过去的电扇都是黑色的,正由于日本一家公司敢于逆向思维,生产了许多彩色电扇,不仅使其销量大增,更给后人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也正是一位日本小女孩,把未用完的长笔芯当做用完了,从而解决了因笔芯长漏油的问题。

  10减1等于90

  10减1不等于90

  10减1等于……

小学数学作文2

  我是在小学二年级时开始接触奥数的,当时我看到许多同学参加奥数班学习,我也非常感兴趣,当然,我从小就热爱数学,喜欢思考。

  如果有人要我谈谈奥数学习的经验的话,那么我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考,思考,再思考。奥数的学习方法和乐趣全在于此。奥数的题目,一般都很灵活,没有固定的常规的套路可以遵循。要寻找到解题的路径,就只有不断的尝试。失败了,换个方法再来。记得我曾经为了一个题目尝试了多少种方法,每一种方法总是看起来好像行,可到最后发现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最后我虽然没有想出答案,但是,在思考寻找的过程中,其实我已学到了许多东西。当后来看到答案时,我一下就豁然开朗了。

  我的启发就是,学习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尝试。要问我的学习方法,我的`回答是:没有方法。学习最重要的是乐趣。有了乐趣就有了动力,而且,你要想真正的走向奥数的殿堂,唯有喜欢她。如果学奥数,就是学一些僵死的知识,学一些固定的套路,那是很枯燥无味的。要真正喜欢上奥数,就必须不断的去思考,因为只有在思考中才能体味到奥数的乐趣。正是思考的快乐使我走上了奥数之路。

  学会思考才是奥数的真正目标。

  以上就是我学奥数的一些体验,希望能给热爱奥数的朋友带去些启发。

小学数学作文3

  星期天上午,外公带着我去交电费。来到银行,我看见宽敞的大厅里排满了一条“长龙”,人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等待着交电费,我们也尾随其后。不一会就轮到我们了,我们交完了电费走出了银行。

  我问外公:“能不能让我看看电费单?”“当然可以。”外公爽快的答应了我。我拿起电费单看了又看,满脸疑惑的问外公:“我们家用电为什么还要分两种电价?”外公笑了笑说:“供电公司为了节约用电,制定了峰谷电价,峰时电价是指每天早晨9:00到晚上9:00的用电,峰时电价是每度电5角钱,谷时电价是指每天晚上9:00至第二天早晨9:00的用电,谷时电价是每度电3角钱。”

  “梓健,你看,刚刚过去的2月份,我们家峰值用电60度,谷值用电共280度,你可以帮我计算一下今年2月份的我们家*均每天电费共交了多少钱吗?”外公说。

  我拿着电费单,看了看,便列算式如下:

  今年2月份我们家峰值电费为:用电60度×每度5角钱=300角钱=30元钱;谷值电费为:用电280度×每度3角钱=540角钱=54元钱。2月份电费共计:54元+30元=84元。

  20xx年是*年,*年2月份是28天,我们家2月份*均每天电费是:84元÷28天=3元

  所以姥爷家2月份*均每天的电费为3元钱。我顺利的答对了这道题。看来日常生活中也离不开许多数学小常识呢?

小学数学作文4

  期中考试前,我对妈妈说:“如果我每门功课都考到95分以上,就给我买一台帆妮儿的显微镜吧。”

  妈妈说:“显微镜你现在还用不着,也不太懂;再说,分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细心答题,哪怕得了90分,只要你认真审题,仔细检查了,妈妈也很高兴啊!需要买什么妈妈也会给你买的。”

  考试完了,我觉得考得挺好,我就盼望着发卷子的这一天。

  分数出来了,我的语文得了94。5,数学得了100分,分数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可我实在想要个礼物了。我就想:买不了显微镜,那就买个望远镜吧。可是怎么给妈妈说呢?

  我又想了想,对妈妈说:“我把数学的100分给语文1分,这样就都超过95分了。”

  妈妈笑着说:“好小子,学会退而求其次了。这样吧,假如说语文得了94分,你要是能把两门功课都算成一样多,我就答应你买望远镜。看你想什么办法来说服妈妈。”

  我仔细地想啊想,想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除法和*均分。

  我恍然大悟,赶紧说:“......”

  妈妈说:“慢点说,你激动什么呀,我听不懂!”

  我喝了口水,放慢了声调,说:“100+94=194,194÷2=97,100—97=3。把数学的100分给语文3分,两门就都是97分了,这就是*均分!”

  妈妈很满意,表扬我说:“好呀,会运用数学知识了。星期六我们就去买个望远镜。”

  我很高兴,想:数学知识真有用啊,到了关键时候就能用上,还让我尝到了甜头!

小学数学作文5

  前几天和爸爸看电视,他看的是足球欧冠赛的直播。我看见他们是用“丢硬币”的方式来决定谁先拿球。我觉得的这个方法很有意思,我就问爸爸:“他们一直都是用丢硬币的方式来决定谁先全球的吗?”爸爸说:“是的,一直以来都是如此?”

  这时我突然想到,那是正面多还是反面多?爸爸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就说:“其实,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机率是一样的。”说完给了我一枚硬币,让我自己去做实验。

  我觉得这非常有意识,在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小知识的存在啊。于是我就拿起硬币丢了起来,丢着丢关我觉得这样是不对的,于是我就拿起一个小本子,之后再丢硬币,以一百次为基础开始记录。

  一百次硬币丢完了,我数了数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情况。正面出现53次,反面出现了47次。正面和反面的出现次数差不多。我认为可以近似看出硬币的正面反面出现的机率为50%。

  做完实验后,我觉得这次的实验对我来说很有意义。原来在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的知识存在,只有多认真思考,就一定可以找到生活中的`各种知识。

小学数学作文6

  这个暑假过得特别快,好像做梦一样,一闭眼,一睁眼,一个暑假就过去了。而暑假过后回到学校,班上则有了一些变化。

  报名那天只见刘老师却未见陈老师,我心中暗自疑惑。直到听说我们班上来了一位新数学老师时,我愣住了。心中满是伤心和留恋。随即我又想到:那位新来的数学老师是和蔼的女老师,还是严厉的`男老师?

  我抱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这个学期的第一堂数学课。我思索着这位老师的样子,是虎背熊腰,还是慈眉善目?我思量着,一位中年男子慢慢的踱着步子进了教室。那些正在说话的同学见了这位“不速之客”也停止了说话声。

  我暗自打量着这位陌生人,难道他就是我们的新数学老师?他棱角分明的国字脸,加上他嘴巴上的一颗黑痣,越发像一个活脱脱的‘国’字。

  还是他打破了沉默:“我叫方绍兴,是你们新的数学老师。”此语一出,教室里一阵哗然。

  有人问了一句:“老师是浙江人吗?”

  方老师笑了笑,答道:“别听我名字了有‘绍兴’就说我是浙江人,我可是地地道道的上饶人呢!”

  方老师后来强调了纪律,通过这几天的认识,我认为方老师是一个要求严格而并不严厉的老师,希望在以后的学习好好相处,学到更多的知识。

小学数学作文7

  小时候,我总认为数学是我的敌人,但我却无可奈何,只能乖乖的任由他摆布。他就像如影随形的恶魔,不断的缠着我,不时让我心惊胆颤。

  “当当当!”这节是恐怖的数学大考,教室里鸦雀无声,紧张的气氛笼罩着整间教室。忽然,远方传来一阵规律的脚步声,让我的心跳不断的`加快。抬头一看,是监考老师走了进来;接着,便迅速的发下一张张的考卷。此时,我手握着笔,汗珠由额头沁出,教室里只剩写考卷的铅笔声,时间一点一滴的流逝,而我也愈来愈紧张、害怕,就像看见狮子一步步的逼近,看着它从你旁擦身而过,那种心惊胆颤的感觉,让人直冒冷汗。

  正当脑筋一片空白时,纸上的数字不安的扭动起来,我的精神越来越恍惚,脑袋有如龙卷风刚经过一样,把我所有的数学记忆都卷走了,完全无法整理出思绪。人和数字对峙着,停滞在那儿,谁也不让谁,这就是数学可怕的地方,会使人精神恍惚,头一阵晕眩。

  每当想到数学,我的头就会莫名疼痛起来;可是,长期被数学欺凌着也不是办法……。于是,我鼓起勇气去问老师摆脱数学的办法。老师说,虽然数学很恐怖,但还是有解决的方法,这个秘诀就是多听、多学、多做,三个多字秘方是多去聆听老师讲解,多学习,多做题目,如果能掌控这“多”字技巧,数学就难不倒你了,而且一定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如果以上都做到了,你将可以打败数学,骄傲的抬起头,并大声的说:“数学很简单,数学并不可怕。”

  我也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克服数学,让数学成为我的手下败将,所以我决定好好学数学,只要不放弃,总有一天一定能克服它的!

小学数学作文8

  前一段,我和妈妈去桂林旅游了。经过这么长时间,我仔细地想了想,发现里面有许多的数学知识,比如:时间、距离、方向、统计、钱数等等。

  我先说时间、距离和方向吧。我们是坐飞机去的,为什么要坐飞机呢?第一个理由,因为我们的时间比较紧,坐飞机可以节约时间。桂林在郑州的.西南方,郑州到桂林大约有1300公里,坐火车至少要12个小时,而坐飞机只需要1个小时40分钟(大约2小时),加上来回时间,我们可以节约20个小时(2x12-(2+2)=20),这样我们可以多玩儿一天啦。第二个理由,是因为我没有坐过飞机,我想试一试,我想看一看空中的风景和地上一样不一样。结果,我们在10000米高空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空中风景,真是美极了!好高啊!不过我不害怕,还很兴奋呢。

  第二,说说我们到底花了多少钱吧。妈妈说我们花的挺多的,怎么计算呢。一元一元地加起来要数到什么时候啊?干脆分类吧。我是这样分的:1、来回路费(也就是飞机票):2640元;2、船(竹排)票、门票、演出票以及住宿等:大约1647元;3、购物、吃饭等:大约360元,2640+1647+360=4647(元),还有一些妈妈记不太清楚了,这样我们大概花了4800元!哇,好多呀!我们一共旅游了四天,*均每天花1200元!(4800除以4等于1200)

  怪不得导游说旅游是高消费呢。但是我们收获很多,花这些钱很值得的。以后我还要去更多的好玩儿的地方。我要学本事,多挣些钱哟。

小学数学作文9

  又看到那一页、一页的数学题,很快陷入沉思中。时间如流水般悄悄流走,无声无息。我在数学王国里却只是浪费着它。因为我只是一味的算题,不懂理解、不懂灵活。难道数学王国里只有算题吗?不。我能肯定的回答。

  手指轻轻翻过一页,我知道我错了。数学是百变的,只是看你怎么灵活运用罢了。而我却总是用那单一的办法。在过去这么长的时间里,我只有单一的方法。我低头沉思,心中添了几丝哀伤,想道:数学,我怎么能这样对待你呢?

  经历过这么多年与数学的交往,回想起与数学的点点滴滴,眼角不禁流出一丝泪。浮生若梦,醒后风烟俱静,一切如初。可匆匆跋涉的时光,何曾愿意为我们有片刻的停留?千古繁华,薄如微尘。是我们,沉迷烟火,忽略了太多。数学陪我度过了多少时光?那些公式,简算,你还曾铭记于心吗?不管以前怎么样,今后在数学王国中应该灵活运用、善于思考、积极发言。时间和数学使我知道不能在等待一味的算法,要好好对待它,你会越来越喜欢数学的。

  亲爱的你,是否热爱数学?是否珍惜时间?是否认真对待数学呢?我想你们一定要珍惜它,灵活运用它,让它陪我们度过点点滴滴!

小学数学作文10

  今天我在看报纸的时候看见了这样一个题目:求圆锥的表面积。

  [题目]一个圆锥,底面直径是6米,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周上任点长是5米,求这个圆锥的表面积。

  我虽没有学习过求圆锥的表面积,但已经学习过圆柱的表面积,通过圆柱的表面积的解题方法知道: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一个侧面加上两个底面积,而圆锥的表面积就是一个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侧面是一个扇形,我虽没学过但我查了资料知道求扇形的面积是:扇形的面积=弧长×圆半径×1/2,题目中已经告诉了我们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周上任一点长是5米,而弧长是3.14×6=18.84(米),扇形面积是18.84×5×1/2=47.1(*方米),最后用扇形面积加上底面积,就得到圆锥的表面积:47.1+3.14×(6/2)×(6/2)=75.36(*方米)。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只要勤学善思,就一定会攻克难题,走上成功之路!


小学数学作文10篇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作文10篇(扩展1)

——小学数学作文10篇

小学数学作文1

  轻快的上课铃响起,只见一位身穿红裙熟悉的身影,走向我们班,坐在班上,就听见了她那高跟鞋与地面撞击的声音,手上拿着每节课都会出现的三角板,昂着头大步朝前快速的走进班上。他一放下三角板,第一句话就是他的经典台词,拿出数学书和课堂练习本把无关的书收起来。每一节课他都会重复这一句话。

  我们数学老师名字特别的`奇怪。 叫做闫娟,我是第一次听见这么奇怪的姓。 我们的数学老师,她性格严谨。感觉又开朗大方。他上数学课时在黑板上板书时都是一丝不苟的,没有一点跳步。在我们做题的时候也是如此。她对我们的要求也是这样,她会一步一步的检查我们的过程,并告诉我们不能跳步。他在改,我们作业时也是这样会对我们的过程仔细的审查,发现错误后也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给我们提醒给我们提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把不会做的题目真正的理解,只有这样下一次才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记得有一次那天上课时我抽屉里放着一些零食。这正好被我旁边的一位同学看见了。上数学课时,那位同学找我要吃的。我大方的给了他。可是这一切全被数学老师看在眼。你一下课我们俩都被数学老师叫到办公室。数学老师的嘴角轻轻上扬,微笑的看着我们说这么严重的事情是告诉家长的,还是我们私下解决就好。我和那位同学一听要告诉家长,立马就慌了。赶紧说私下解决,私下解决。数学老师的从容大度,让我对他的印象特别好。 还有一次我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每一题几乎都有条,不因为我想偷懒,结果第二天老师看到我的作业之后非常生气。他在班上当众点了我的名字,并且批评我,告诉我必须要重新全部写过,所有过程要认认真真。

  这一次的教训让我再也不敢跳步。 这就是我们的数学老师。

小学数学作文2

  我写着封信主要想给你“谈判”一下。你上面的题太难了,可爸爸妈妈非让我做你,本来我以为他们只不过是说说算了,哪知他们竟动了真格,不做完一篇不让睡觉!这下可惨了,每天我不是睡眠不足就是熊猫眼,你仔细想想,你是不是有点太那个了?

  别的不说,就说昨天,在我对老爸老妈“逆反”无效后,我极不情愿的进了书房。第一个和我过招的是小数点儿,他不好好在原地呆着,非跑来跑去,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在那儿,差点把我的眼睛给电花喽!

  闯出了小数点的包围圈,我又进入了计算题的“火力口袋”,这个家伙也不好对付,什么脱式竖式递等式,个个难的要命!最后连九百九十九乘八百八十八都出来了,还有,那些递等式,不知为什么总给我下“套儿”,总将我的思路搅成一锅粥,去问老爸时,还得听他一句“笨死了!”真是麻烦!

  好不容易让计算题“通融”了一下,我又被应用题缠上了,他们的“套儿”比计算题的厉害多了,举个例子,比如,“5除25得多少?”他非用“除”给我设个陷井才罢休,真是讨厌透了!

  解决了应用题,终极boss――思考题出场了,这里的题都是难题怪题,也不知是你怎么搜罗来的,光是第一道就让我头大了,问老爸?得到的回答只有一个字:想!哎……

  数学卷先生,虽然你能提高成绩,但我希望,你不要剥夺我们快乐的童年生活,好吗?

小学数学作文3

  学了“圆”这一单元,我常常惊叹毕达哥拉斯学派说过的一句话:一切*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的确,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圆心是它的对称中心;圆也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正是因为圆的对称性,才使圆美得让人赞叹。

  今天,老师教我们“画出美丽的图案”。老师先利用教材提供的几种图形,带领我们进入数学美的乐园,引导我们在认识和掌握各种图形画法的过程中,体验它们的优美,感受到圆之神奇。例题上的图案是由1个大圆和8个小圆组成的,大圆的半径就是小圆的直径。以此类推,我们可以在大圆中利用同一个圆心,也可以用不同的圆心添加不同的圆。让圆和圆重叠,组成一张美丽的图案。

  放晚学时,老师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让我们用圆规设计自己喜欢的图形,画出美丽的图案,体会数学的组合美。回家后,我迫不及待地行动起来,以圆为主题,迅速画好了一幅对称、美丽的图案。

  我思考着,除了圆,难道用别的图形就拼不出美丽的图案吗?后来,我又选择了等边三角形,因为它三边相等,有三个对称轴。我先画了一个大等边三角形,它的三条对称轴把三角形分成了6个不相等的小三角形。可它的对称轴长度不是小三角形边的一倍,这样根本无法绘制成相等的小三角形,更不要说旋转了,我的尝试宣告失败。

  通过实验,我对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别的*面图形也可以构成美丽的图案,但圆是最美丽的,也是最容易找出规律绘制的图形。而且,不管是自然现象、工艺品、建筑物还是运动现象中,都有圆的身影,真可谓“圆无处不在”。人们用圆设计很多美丽的图案,来装点、美化我们的生活。我太喜欢圆了。

小学数学作文4

  我的数学老师是女的,姓冼,今年大约有48岁吧!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头黑发中带白的.头发,一个大大的嘴巴,一双小小的耳朵,脸上总是带着严粟的表情,一身颜色鲜艳的衣服。

  冼老师上课很准时,每一次走到教室门口就打起上课铃。上课前,她总是提上一课学了些什么?它的意义是什么?它的计算法则是什么?这些问题,让我们回忆一下,才回懂得怎样做数学题。上新课的时候,会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题让我们做,让我们记得以前是怎么做的。然后下一题就是书本的例题,有些同学之前有复习过就会做,有些同学就偷偷地看书本,有些不会做就跟同桌谈话,但这一切并没有让冼老师生气,而且还很耐心地教我们怎样做,这道题算式是怎样算出来的有些同雪就学会了,有些同学就是听不懂怎样做。老师只是说:“下课不懂的可以到办公室来找我。”

  大家都以为叫到办公室是被批评。可是,冼老师不像我们想得那样,也是很耐心地教这些不懂的同学,还用放学的时间补课,让那些同学认识多一些。

  冼老师那样耐心,使我感到很敬佩,所以我爱冼老师。

小学数学作文5

  我读了范存丽老师所著的《优秀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感受颇深,就像大家所说的:“为什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0分钟,由于执教教师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及效果就迥然不同呢?”在读这本书时,就像优秀的范存丽老师带我走进了优秀教师的课堂,让我如身临其境般感受一个师生真诚交流的"驿站,体验用智慧解决问题的价值与愉悦。

  如果我能学到范存丽老师在课堂上与同学们的激情对白,对我来说那将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言归正传,能达到范存丽老师能让人置身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说难也不难,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道路上应该不断探索的,不断前进的。她的这种课堂,正是课堂教学的艺术所在、是科学探索的价值所在、是教师人格情感魅力所在。

  通过本月的学习,阅读完了这本书,略有感触。下面我对范存丽老师所著的这本书当中的几点内容,针对自己的教学,谈谈我的初步感想和体会。

  这本书首先谈到的是怎样的教师是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就应该要有爱,爱是最大的前提,是我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用心去爱学生,感受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语言,用心去体会他们的纯真,活泼,调皮,这样也会对自己的身心受到感染。还要爱自己的职业,爱生活(有好奇心,乐于思考),爱思考(做过的事情学会反思),爱学习,课余时间要有自己的爱好(走进学生的生活的一个突破点),通过这六个爱,能让我用真心去与学生真诚地交流,对他们的回答充满期待,对于他们的成功而为他喝彩;其次,老师还要有博大精深的知识网络,能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知识渊博,并不一定面面俱到,但对某个知识应了解透彻,学会了解学生的内心,用知识去引发他的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我还要积累一些教学经验,可以洒脱自如地驾驭整个课堂,组织好学生的能力;最后,教师应该把数学学通,而且要触类旁通,达到实效,这也是比较重要的。

  本书主要说的是让教师知道7件事,主要有“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知多少?要引领小学生学习什么样的数学?如何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如何让数学课有浓浓的数学味?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运用什么方式开展数学教学?如何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范存丽老师写到:“课程改革,唤醒了教师的专业意识,也唤醒了教师对教师用书的阅读热情。我们期待着与您一同畅游教育的海洋”这也说明了这7件事对于每一位教师都很有价值。

  这些内容中我认为我应该深刻学习的是第一件事。书上说,小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数学、小学生喜欢怎样学数学、小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数学教师、教师要引领小学生学习什么样的数学、如何让数学课有浓浓的数学味、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谁又能否认这些不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首先解决的疑惑呢?的确是,这是我必须要学习的,在过去的一年教学当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一些教学错误,教学时的严肃,严厉,爱生气,上课总要求学生坐正,表现的跟学生一点也不像朋友。通过读了这本书后,我发现了教学不单单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还要教给学生情感与技能,与他们成为朋友,要用爱去与他们沟通,当然了不同的学生所喜欢的老师也不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去与孩子们沟通,成为孩子们所喜欢的老师,在教学中让孩子们去喜欢数学,是老师如何去控制一节课的关键,首先让学生去感受数学的美,对数学产生兴趣,当中需要适当的鼓励与支持。要想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里,就需要老师去不断观察,了解学生想什么,需要什么,去与他们交谈,从不同的角度去与孩子们成为真诚的朋友,最终让孩子们去喜欢数学,自主探索数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的我,时刻要把心思放在学生们的身上,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学课,需要什么样的老师与他们作朋友,这都是作为老师的我需要去努力的。

  让学生了解了数学,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不断变化,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根据数学的情景开展数学教学,从中让学生们得到不同的数学信息,这整个过程都像音乐一样伴有节奏,缺少一个音符,都会导致整首音乐不完整。如何去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这就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适当营造,学生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才能充分学习。在数学课上要有浓浓的数学味道,让学生在学习中品位出数学的各种味道,见识到数学的美,领略到数学的内在魅力。教师应设计好自己的教学设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情况,数学的环境下设计好每一个环节,在适当的时候整理好自己的教学方式,当然教学设计是预设的,在实际上课当中不能一味的按部就班,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使用教材及教学设计。

  范存丽老师著的《优秀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文笔清新,文风朴实无华。她以一位教研员的独特视角,对优秀小学数学教师的素养娓娓道来。的确是打动了我,为我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增加一些学习经验。

小学数学作文6

  新学期,我们班来了一位新的数学老师——刘老师。她留着短短的蘑菇头,瓜子脸,高高的鼻梁上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她个子不高,可是站在黑板前像松树一样挺拨。

  我很荣幸刘老师让我当数学课代表,刘老师说要把我训练成超级课代表,据说是大学里都能当班长的那种人物。刘老师对我很严格,有一次数学早读,我带同学们玩扑克牌游戏,倒牌的时候,我的口令发软了,有的同学没听见,导致他们动作慢了半拍。刘老师见状,对我说:“给你做个示范!”只听一声:“倒牌准备,开始!”老师的声音如雷贯耳,同学们像得到了命令的士兵一样,齐刷刷的"开始倒牌。从此,刘老师给我留了一项特殊作业,每天在家练习“大喊”:倒牌准备,开始!

  刘老师还特别幽默,上课的时候发现有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课,她伸出五根手指眼睛瞪的圆溜溜的,边比划着边说到:“谁要是做错了这道题,可要小心我的‘五指山’了!”我们听了以后,偷偷的在桌子底下笑。这下谁都不敢走神儿了。

  我喜欢这位新来的刘老师,我要努力成为她的小干将。

小学数学作文7

  又看到那一页、一页的数学题,很快陷入沉思中。时间如流水般悄悄流走,无声无息。我在数学王国里却只是浪费着它。因为我只是一味的算题,不懂理解、不懂灵活。难道数学王国里只有算题吗?不。我能肯定的回答。

  手指轻轻翻过一页,我知道我错了。数学是百变的,只是看你怎么灵活运用罢了。而我却总是用那单一的办法。在过去这么长的时间里,我只有单一的方法。我低头沉思,心中添了几丝哀伤,想道:数学,我怎么能这样对待你呢?

  经历过这么多年与数学的交往,回想起与数学的点点滴滴,眼角不禁流出一丝泪。浮生若梦,醒后风烟俱静,一切如初。可匆匆跋涉的时光,何曾愿意为我们有片刻的停留?千古繁华,薄如微尘。是我们,沉迷烟火,忽略了太多。数学陪我度过了多少时光?那些公式,简算,你还曾铭记于心吗?不管以前怎么样,今后在数学王国中应该灵活运用、善于思考、积极发言。时间和数学使我知道不能在等待一味的算法,要好好对待它,你会越来越喜欢数学的。

  亲爱的你,是否热爱数学?是否珍惜时间?是否认真对待数学呢?我想你们一定要珍惜它,灵活运用它,让它陪我们度过点点滴滴!

小学数学作文8

  现在想起小学的时光,首先在我脑海浮现的是我们教数学的陈老师。陈老师性格很好,教书的方法也很有趣,我们有什么困难他都会帮助我们。

  我们的陈老师他有一双大大的眼睛,高挺的鼻梁。对了,最主要的还是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

  记得那次六一选节目的时候,老师让几个人去给我们买水。那时候刚好有一个班遇到了一些困难,她们是很多音乐合在一起,。可是音乐还没有剪辑出来,陈老师二话不说就把她们班长带出去剪辑音乐。

  其实我们的陈老师还很自恋,有一次他来给我们上课。我们班的陈李李同学就说:“老师,你穿的衣服好像小孩子啊”,陈老师立马就说:“你不懂,这叫时尚”“咦咦咦”陈老师听了,又说:“我知道你这是羡慕我,你看我眼睛比你大,鼻子比你挺,比你长得好看,解释就是掩饰。”立刻把陈李李堵的说不出话来。

  这就是我们班的陈老师,他很有趣吧!同时也是我很难忘的一位老师。

小学数学作文9

  今天我在看报纸的时候看见了这样一个题目:求圆锥的表面积。

  [题目]一个圆锥,底面直径是6米,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周上任点长是5米,求这个圆锥的表面积。

  我虽没有学习过求圆锥的表面积,但已经学习过圆柱的表面积,通过圆柱的表面积的解题方法知道: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一个侧面加上两个底面积,而圆锥的表面积就是一个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侧面是一个扇形,我虽没学过但我查了资料知道求扇形的面积是:扇形的面积=弧长×圆半径×1/2,题目中已经告诉了我们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周上任一点长是5米,而弧长是3.14×6=18.84(米),扇形面积是18.84×5×1/2=47.1(*方米),最后用扇形面积加上底面积,就得到圆锥的表面积:47.1+3.14×(6/2)×(6/2)=75.36(*方米)。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只要勤学善思,就一定会攻克难题,走上成功之路!

小学数学作文10

  这学期我们学的第一个单元学的就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我知道了关于长方体的这些知识:它有12条棱,6个面和8个顶点;相交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宽、高。每相对的两条棱的长度是一样长的,并且每相对的一对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如果有一对面的面积是正方形其余的四个面的面积就是一样的。长方体表面积的公式是:长X宽X2+长X高X2+宽X高X2,还有一个是(长X宽+长X高+宽X高)X2。它的体积公式是:长X宽X高。

  关于正方体的知识是:它有12条长度完全相同的棱,6个面积完全的面和8个顶点。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公式是:棱长X棱长X6,体积公式是棱长X棱长X棱长。 正方体和长方体积体统一的公式是:底面积X高和横截面的面积X长。 关于容积的是:容积的长度是从里面量的。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计算容积的公式是和计算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一样的。题目让你求出容积单位的话,可是题目的第一步先让你求出体积单位的话,你就要从体积单位换算成容积单位。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近绿是1000。


小学数学作文10篇(扩展2)

——我的数学老师小学作文10篇

我的数学老师小学作文1

  我的第三学期,暑假奥数班开课了,我分到了徐老师的班,我很不情愿地来到了教室。

  徐老师带着眼镜,个子不高。一上课,徐老师就说:后面的那个女生,请以180米/秒的速度跑过来。全班哄堂大笑。接着,徐老师介绍班规:大家不许迟到,当我正讲到关键地方,你一敲门进来了,或者不敲门就进来了,或者干敲门不进来……这时,一个同学走了进来,全班开了锅:女生趴在桌上,笑得直流眼泪;男生捂着肚子,笑得前仰后合。

  徐老师继续说:上课要拿笔记本,不能用作业本冒充笔记本,有人拿作业本,第一天卷了个角,第二天那个角掉了,第三天封皮壮烈牺牲,第四天第一页笔记没了。下次还要带夹子。如果没带,我下楼给你买,5元钱我卖你10元钱,挣5元钱跑腿费……接着,徐老师开始讲课,教室安静极了。然后,徐老师让大家讨论,教室里顿时充满了讨论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最后,徐老师说:学奥数就是用最简单的方做最难的题,不要记成用最难的方法做最简单的题。今天一定完成作业,不然就会有‘意外的惊喜’。

  这堂课真有趣,我开始喜欢上奥数课,并且喜欢上幽默、有趣的徐老师。

我的数学老师小学作文2

  我的数学老师是一个有趣的人,他就像是我们的大哥哥一样关爱我们,所以大家都叫他“超哥”。

  他呢,有双烔烔有神的眼睛,声音特别好听。当他给我们班上第一堂课时,全班就炸开了锅。“哇,这老师好帅!”“天呐,这也太帅了吧!”同学们议论纷纷。

  我从小数学就不好,对数学也提不起什么兴趣,可到了初中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超哥讲课特别有趣,有些难懂的题目,他就会拿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物来做比较。就比如有一题因式分解题,我琢磨了半天,急得像只猴子一样抓耳挠腮,还是解不出。等到超哥在课堂上用羊肉串来作较,我就恍然大悟了。下午自由活动时, 只要超哥一来,同学们就像小金鱼一样纷纷涌向超哥。大家要问的题目各不相同,而超哥给这个同学讲完,又给另一位同学讲解。这闷热的天气,教室里几台电风扇不停地工作着,但也没带来一点凉意,一滴颗颗豆大的汗珠从超哥的脸上划下,但他浑然不知,继续辅导我们。

  超哥可谓是个“金句王”。上学期,他给我们上“一元一次方程”时,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方程就有希望。”有一次,有一道填空题是要列方程计算的,刚好上面算的是数学老师的年龄。超哥笑了笑说:“这数据不太对,我改一下。”结果得出的年龄是十八,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超哥不仅有有趣的灵魂,还有健康的体魄。一天下午,阳光洒在操场上。一个个金黄色的身影出现在跑道上,结束了一下午的课程。同学们伸伸懒腰,准备晚跑。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了我们队伍后面。啊哇!是超哥。只见他紧跟在我们队伍的后面,本以为他跑着跑着就掉队了。没想到三圈下来,他显得十分轻松,而一直坚持早晚跑的我们,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我的数学老师超哥,就像是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我在题海里遨游的我。

我的数学老师小学作文3

  在我5年级时,换了一个新老师-郑老师.我们全班每上数学课时变的无精打采的,不是我们不喜欢上而是-数学老师每一次上课总爱抢别的课这也不怪他,我们已经6年级了.但是有一天:

  这天数学老师上课了,我们一个个期待马上下课,一分钟两分钟好不容易下课了.老师要抢体育课了!这时我才发现老师的嗓子沙哑了.我才明白老师是多么爱我们啊!我从这件事情上知道数学老师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老师啊!

我的数学老师小学作文4

  今年我已是一位六年级的学生,老师自然也要换一换啦!

  今天我就来说一说我的数学老师。他是一位外貌十分“憨厚”的老师,一个高鼻梁,一张大嘴巴还有那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尽管已发疏为少。第一次见到数学老师,我的感觉就是:这位老师看上去这么凶,还是个男的,阿弥陀佛,我要是有十条命早没了。可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位数学老师以君子动口不动手为宗旨,耐心地给我们讲道理,非到万不得以,他是从来都不打人的。啊!这才是我要的老师,我的眼前顿时充满了光芒。上课时,这位老师总希望我们以12分的精力来面对学习。

  可是再精密的布料也是有缺点;再如意的盘算也会被人看破的;再精美的字,也是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我们班总是有那么几只小老鼠在这捣蛋。这时,你要是被数学老师盯上了,那你就惨了。数学老师一不打你:二不骂你,他就用他那双眼睛盯着你,他的眼镜在光的反射下异常地耀眼,甚至能让你睁不开眼睛,我常和我的同桌说:数学老师的眼睛会“*”。

  我的数学老师就是这么麻辣,如果你上了他的班,嘿,嘿那你就要小心了。

我的数学老师小学作文5

  以前,我的数学,是非常的好的,到了初中生活时,有时高有时低,真是伤脑筋,但是,我们的数学老师是多么的尽责啊!

  在前几天,几个同学,因为上课传纸条,所以,被老师抓到了,这时呢,数学老师,便生气了,随后,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又跟老师学了一句话“你在想干啥!”这时,我们全班都笑了,而数学老师呢 ?是非常的气愤,这时的我们,都感觉非常的羞愧。

  当第二节课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找出来他们,使劲惩罚他们。

  而这时呢,数学老师在办公室中呢。

  我们和那个重复老师说的话的同学,我们便去向数学老师道歉,这时,我们便舒心下来了。

  随后,数学老师有点激动的对语文老师说:“饶了那几个学生吧。”这时,我们全班是多么的受感动啊!

  语文老师也说过:“她非常的幸运,和我们的数学老师和英语老师在一起工作……

  我们的数学老师是多么的慈祥啊!是多么的好!

我的数学老师小学作文6

  张老师,我小学时的数学教师,一个年纪不很大,但看上去却很老的老教师;她同样也是学校的教导处主任。以上的这些大概都是在她上我们班的第一课得知的。地位高,这是众所周知的,毕竟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导嘛!即使这样,但我却不大喜欢她,这也是有许多的原因的。

  她总喜欢絮叨些什么,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喜欢“切切察察”:“×××上课很认真,但有些人,例如×××就疏散得很。”自言自语也就罢了;还喜欢上课时说,当着全班人的面说,也有提到我的时候,但均为后着偏多,看着别的同学用异样的眼光盯着我,便尴尬的很。此时,对她的敬意便消失得一干二净。

  说真的,这还算不上些什么,最怕的"便是她那从天而将的口水。每逢当她讲到重点时,那口水便成了从枪*出的子弹,向四周扫射,可她却全然不知,“山河依旧”。站得远些,还勉强过得去,可一旦走近了,那结果便是可以想象的到的。向她提吧!那恐怕是不行的!也有人上课时提过,到最后却背上了“不尊敬老师”、“扰乱课堂秩序”的“双重罪名”;下课提吧!她满口答应,可到了上课时,却又继续扫射,“全然”不顾我们。

  因为种种原因,无论怎么样,我都看她“不顺眼”:普通话说不标准,占用体育课,喜欢告状,喜欢经常考试……

  然而,对她也有产生敬意的时候,而这种敬意一直延续到现在,从未发生过改变。

  记得那是一次春游,由于缺乏经验,在我登到山顶时,早已气喘如牛、口干舌燥,然而却找不出一滴水来解渴。钱是有的,却没有小卖部;橘子汁也有一些,却不能用来解渴;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向同学们求救,哪知他们的瓶子也是空空如也;有的人有些,却一毛不拔,也难怪,这么热的天,这么累,这么需要水!谁会把“救命水”“施舍”于我呢?

  我坐在一块青石上发愁,一旁坐着的张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从包里掏出一瓶“农夫山泉”给我,是一瓶没有开动过的!我浑身都震悚了起来,虽然极想将它接过一饮而尽,但还是将水推了回去,“喝吧!早就知道你渴了!”

  “你呢?”

  “我有,我不渴!”

  这下我放心了,将瓶子打开,像抽水机一样贪婪地喝着水,宛如品尝着人间美味的甘露;而透过瓶子,看见的分明是老师那慈祥的面庞,心头一阵感动,以前的琐事仿佛从我的脑海里全部消失,也忘却了她对我的不好。

  ……

  ……

  事后,不知谁向我提起:“张老师给你的是她的最后一瓶水;登了大半天的山,谁不渴?”顿时脑子便嗡嗡作响,仿佛遭遇到了一个霹雳……

  现在,我已读初二了,但至于张老师那慈祥的面庞,或对她的敬意,犹在!!

我的数学老师小学作文7

  当我迈进5年级门槛时,我就听说数学老师换了,当时,我极不高兴的回到座位上,因为我并不喜欢换老师。

  当张老师进来时,我看见我们这位数学老师不像是数学老师,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作者——因为她化着妆,这让我对张老师的第一印象并不是很好。

  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

  有人说,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无法估量;

  还有人说,老师,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希望与幸福的播种人。

  我真希望,这位数学老师是这样的。

  到后来,我发现这位数学老师非常好:*易近人,把缜密的数学知识传授給我们时,总不忘开几句玩笑,让我们骤然起劲;她人很活泼、长得很漂亮,让我感觉张老师就像一位大姐姐似的。渐渐地,我越来越喜欢这位数学老师了。

  她,把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讲得生动、富有趣味性;

  她,*时爱跟我们谈心,让我们喜欢;

  她,特别温柔,即使发起脾气来也柔声细语的,让我们喜欢。

  对孩子不急躁,可爱,有趣是她的代名词。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在小学的"生活只有半个学期了,我们憧憬着未来,憧憬着好的中学,而老师们,用他们那*凡的手,描绘出我们的蓝图,让我们的憧憬变为现实。当初,我对张老师的不满早已荡然无存,而现在,我只有无限的敬佩与热爱。

  古人云“山高水长有时尽,唯我师恩日月长”,老师,一个真诚的、善良的、美好的名称,有如空谷幽兰,小溪潺潺,一点一滴浇润我们稚嫩的心扉。当海水退潮的时候,把五彩的贝壳留在沙滩上。当我们毕业的时候,把诚挚的祝愿献给老师。

  老师,如果说我们是展翅翱翔的雄鹰,那么,您,就是鼓舞我们飞翔的风儿;如果说我们是破土而出的小苗儿,那么,您就是在地底下为我们汲取营养的根;如果说我们是在大海中遨游的鱼,那么,您就是无时无刻都在我们身边的海水!

  半年后,我们即将离开这个我生活了五年的小学。老师,在我心中,这个词是那么清晰,永远不会模糊。以前,跟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永远不能忘怀……

  我爱您,张老师。

我的数学老师小学作文8

  我的数学老师姓袁,是一个*易近人,和蔼可亲,尽职尽责的好老师。

  袁老师个子不高,身材娇小,不长不短的头发经常被她简单地扎在脑后,白净的脸上戴着一副眼镜,镜片的后面是一双明亮的眼睛,红红的嘴唇总是微微上扬,给大家带来美丽的笑容。

  我非常喜欢袁老师,但因为数学是我弱项,我非常害怕上数学课,所以我的成绩并不理想。在我越来越想放弃的时候,袁老师热情地向我伸出了手,她不厌其烦地给我补课,每次测验后都细心地给我讲解错题。每当袁老师给我补课时,我都觉得她特别美丽!在袁老师的帮助下,我有了很大的进步,至少现在我已经不觉得数学课可怕了。

  袁老师是一位很优秀的老师,我为我有这样的老师感到骄傲,我一定要加把劲,好好克服困难,提高数学成绩,回报袁老师!

我的数学老师小学作文9

  我的数学老师是今年刚新换的,她高高的个子,齐耳短发,显得非常干练。她做什么事都细心、认真,没有半点的马虎。对于我们——她的学生,更是负责。

  记得开学第一天的时候,第一节是数学课。因为老师在打完预备铃之后就来到了教室,所以有很多同学在老师之后才回来,老师就原谅了他们。因为这件事,老师定了个规矩:每节课预备铃打了以后就要马上回到教室,提前预习新课和复习学过的.知识。

  老师在书写方面要求很严格,对书写潦草的会撕了要求重写。书写不认真的也会提出批评。

  哪怕是很细小的问题,比如列竖式计算时的横线,她都会要求用尺子画。

  还有一个特别之处。老师在每个单元学完之后,都会要求大家做这一单元的数学手抄报。这在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数学还要做手抄报的,现在已经做了三四次了。还别说,做了就是不一样。不但能提升我的画画能力和设计能力,还能复习梳理前面学过的知识,真是两全其美呢!我做的两次手抄报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呢,现在我更加喜欢这门功课了。

  我为拥有这样一位负责任的好老师而感到幸运,我一定会跟随她学好数学的。

我的数学老师小学作文10

  我的数学老师贺老师,是一个十分热爱工作、对工作负责的老师。那那藏在黑边近视眼镜后面的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总是透着时而严厉,时而又很温和的目光。贺教师的耳朵很尖,在课堂上我们无论讲话讲得多么小声,她都能听见。贺老师从一年级到现在,已经教了我们四年半了。这四年半里,她始终有一样没变——那就是扎在后脑勺的马尾辫,这就是我们贺老师。

  有一次,我们上数学课,有一道应用题怎么也解不开,贺老师在心里为我们加油和打气。过了许久,贺老师风马牛不相及我们仍然不知道怎么做,就提示了一下:“你们看,这两个因数是什么关系?”由于大多数同学都没认真,便没人回答。贺老师没说话,但从她那严厉的目光我们知道——贺老师生气了!生气了的贺老师面无表情,只用那双眼睛来看我们,大家看了,都不禁打起抖来了。看来贺老师不讲完这道题就下不了课了啊!贺老师生气之后,同学们都开动起了脑筋,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不到十分钟,这道刚才对于我们来说很难的题,一会儿就解开了。贺老师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好像在说:“你们真棒!”

  还有一次午读时,贺老师捧着我们前几天才做的一张试卷,对我们说道:“由于同学们实在是太粗心了。所以我决定,如果是你粗心就做错了题,那我就来问问这是为什么。”说完后,就点了张宇、赵珍碧、马月等几位同学上去。原来他们都是因为计算题和简单的填空题错了。开始,我认为这也太小题大做了吧!可后来我明白了,这是贺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下课时,那些上课时有地方没听懂的同学去问贺老师。贺老师也会耐心地为同学讲解。她那双眼睛顿时变得温和起来了。

  贺老师可真是一位热爱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好老师。我真敬佩我的数学老师——贺老师!


小学数学作文10篇(扩展3)

——数学小学作文10篇

数学小学作文1

  “在我们的成长中离不开数学”。这个道理是我上三年级时才感悟到的,比如:买东西时我们要用的钱,应该付多少,找多少;做隔断用的木栅栏是*行四边形,而爸爸修理小板凳时在两腿间加一根木条,用的是三角形,量身高,称体重,计时间,记日期......

  而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今年过生日时用到的数学知识。

  过生日前爷爷给我了一个红包,有二百元,爷爷叫我自己安排,我就准备请大哥,二哥,姐姐和一个朋友到肯德鸡开一个party,我们准备吃儿童套餐。需要多少钱呢?我估计了一下,一份二十三点五元我把二十三点五元估成二十元用二十乘五等于一百元,吃完饭后,我们还要去书店看书,有喜欢的书再买几本,再计划每人一瓶水,二乘五等于十元,再加回家乘车的费用,我估计要带一百五十元。

  结果我过生日那天,肯德鸡用了一百一十七点五元,买水用了七点五元我先将车费五元放在一边,我用二十元来买书。

  回到家以后,我将当天用的钱告诉妈妈,妈妈直夸我有计划,会合理安排钱。

  通过我这次的经历,我明白了: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会更家努力的学好数学!!

数学小学作文2

  “数学脑”——张新茹

  我今天推荐她——张新茹,不仅仅因为她讨人喜欢,更因为她有一个超级“数学脑”,我认为“数学章”这枚奖章非他莫属了。

  每次上数学课,老师一出奥数题,其他同学都在埋头苦想。只有她——张新茹打个草稿就完事了。当她举手回答出问题时,简单的解题方法,总让我们大吃一惊,还有的同学都打自己,说这么简单的题目自己怎么答不上来呢。不能怪自己笨,只怪“数学脑”实在太厉害了。这也让我们大家都十分佩服她。

  别人都认为张新茹天生就是数学脑,其实她十分刻苦。每天放学她就回家赶紧写作业,写完了作业就做奥数题。每天早上都背各种数学口诀,一直背到滚瓜烂熟为止。不止背熟那么简单,她还要把这些口诀、公式写下来,再到题目中运用起来。我想这就是她做题目又快又准,每次数学考试都得高分的一个原因吧!

  你说,这枚数学章是不是必须发给她!

数学小学作文3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认识了角:有锐角、直角、还有钝角。这些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老师耐心的告诉我们角的定义,角的组成,我们还在教室里找到了一些角。黑板有角,桌子有角,凳子有角,门有角……。我们还用手和胳膊来表示角,我们一直认为比较难理解的问题就在这么简单的演示下,让我们大家马上理解记住了。这节课我的收获特别大,特别的`开心。

  回到家,我发现家里面的床有角,电脑有角,书有角,冰箱有角,橱柜有角,电视也有角……,原来数学的奥秘只要我们细心寻找,到处都能发现,原来数学可以这么有趣!

  这真是一节难忘的数学课呀!

数学小学作文4

  开始上一年级了,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的过程中,我和妈妈在家里我经常帮妈妈算账,星期六回奶奶家的时候我发现奶奶家养了很多鸡和鹅。长的颜色都不同,妈妈问你可不可以帮奶奶算算黑色的和黄色的鸡一共有多少只?我数了数黑色的有6只黄色的有4只,一共有多少那就应该用加法计算;6+4=10,一共有10只,我答对了妈妈夸我我都很开心。

  我们学的很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用处很大哟,还这么有趣。

数学小学作文5

  数学的海洋中有很多的奇奇怪怪的题目,一些题目原型甚至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到了现在还在广为流传。

  今天看杂志的时候,看到了一道题。是一道鸡兔同笼的问题。题目说。从上面可以看到35个头,从下面可以看到94个脚。求鸡和兔分别有多少只?看到这个题目时,我感觉特别有趣。可是想了一下,感觉好难。后来我又仔细看了看。题目看懂了后。想出了好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先假设兔子抬起来两只脚。那么我就可以这样答:从下面可以看到35×2=70(个)脚,与94只脚相差94—70=24(个)脚。这24只脚就是兔子抬起来的脚,每个兔子抬起来两只,所以24÷2=12(只),有12只兔子,则鸡就有35—12=23(只)。也可以假设成鸡多长了两只脚,那么从下面就可以看到35×4=140(个)脚,与94个脚相差140—94=46(个)脚。则鸡就有46÷2=23(只)鸡,兔子就有35—23=12(只)。

  所以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数学难题的时候,不妨多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你会发现对解决数学难题有很大的帮助。

数学小学作文6

  一、正反方辩论

  正1:每个人做题都要检查,不认真检查就没有满分,总之不认真做就会出错。

  反1:我们哪像你们,我们不检查也是满分,何况课外的题我们也会呢!作文

  正2:你们也不是次次全对,难免有些小毛病,经常满分的人也是很认真,仅仅是他们察觉不到而已。

  反2:我们出错了也不是不认真的原因!作文

  正3:难道你们不会吗?

  反3:(无言以对)

  二、联系现实

  这次期末考试,只有两个满分,而且一个是认真的,另一个也是会做并且认真对待考试的同学。

  三、自我反思

  我这次只得了97分,3分都是因为马虎扣的",这次我也知道了:会做+认真做=能做对。

数学小学作文7

  今年春节我得到了一件非同寻常的礼物——一只白色三星手机。我对它爱不释手,那是因为我之前一直很渴望得到一只手机。现在我们班几乎所有同学都已经拥有一只属于自己的手机了,好的手机有苹果、诺基亚,一般般的至少也有按键手机,而我却始终没有一只属于我自己的手机。终于现在有一只手机了,而且是我自己挑选的、喜爱的白色手机,怎不叫我爱不释手。

  手机买来了,当然也得给心爱的手机配个漂亮的.外壳,贴张膜。经过商议,我们决定去手机外壳挑选品种较多的明珠小商品市场购买。

  由于是过年期间,市场只有零星几家店开门,我们在其中一家小店里看中了一只白色的印有埃菲尔铁塔的手机外壳。对方一开口就叫价45元,我和妈妈都觉得太贵了,便转身准备离开。对方看我们要离开,突然改口说只要15元,这下我们决定买下了,又想在那家店给爱机帖膜和配一片内存卡,对方叫价15元和40元,经过讨价还价。最后以10元和30元成交。

  走出市场,我心里盘算着:刚才手机壳从45元,一下子降到15元,降了30元,降了大约66。67%,真是暴利啊!

  看来以后到市场买东西,真是要多个心眼啊!

数学小学作文8

  你走进我们学校,如果看到一个大个子,小眼睛,一脸“阳光灿烂”的中年男教师,那一定就是我们的数学老师--杨老师了。

  杨老师的那张笑脸,酷似小朋友画笔下的太阳公公,让我们觉得好亲切!

  在课堂上,杨老师总是面带微笑地教我们解题的过程,一边口里念叨着那句“名言”--“大的困难是没有的”,我们马上接着下一句--“小的困难是可以解决的!”“没有困难!你们看这道题不就解决了吗?”杨老师的眼睛小得眯成了一条月牙儿:“所以啊,面对困难我们要思考,才能够克服它!”说完他又发出了爽朗的笑声。我不禁惊叹,一道难题就这样的在他手里解开了啊!

  以后每当我遇到挫折时,总是学着杨老师的样

  嘿”地笑了。笑地那么天真,就像一个孩子。

  和杨老师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快乐的,不论是上课,还是下课。他与我们既是师生,更是朋友。他的快乐感染了我,所以我总能用微笑去面对生命的每一刻。

数学小学作文9

  回到家,见老妈的第一句话:“今天数学课学什么?”这是我们家家庭会议确定的每日必检工作之一,落实人就是我老妈啦。为此,她每天乐此不彼,雷打不动。“嗯,汇报前让我先喝口水吧?”放下书包,咕噜咕噜几大口水下肚,喉咙舒服多了。汇报正式开始:

  今天学的是正比例。什么叫正比例呢?就是相关联的两个数,一个增大多少倍,另一个也增大多少,比如一列火车在铁路上行驶,速度不变,路程和时间就形成正比例关系,一个小时150千米,两小时就是300千米,三小时则为450千米,以此类推。同样的,我们去商店买东西,当东西的单价不变,付出额总价和物品的数量就是正比例关系。还有,假如你每天问我的问题数不变,那么所问问题的总数和天数就成正比了,doyouknow?

  下面说说课堂上有趣的事:今天的课老师没说几句话,我们自己做小老师,一个个问题全部解决,做老师的感觉真好!汇报完毕,请指示!“不许贫嘴!还不赶快做作业!”呜呼,就知道是这样,日子就这样一天天重复,好在我们的课堂还有点鲜活的气息!

数学小学作文10

  星期天,我、爸爸和妈妈三个人一起去逛超市。

  我们三个人一起来到大润发,人可真多啊。妈妈要买沐浴露,所以我们直奔3楼生活用品区。我往南走,发现沐浴露有750毫升的大瓶装的,小瓶装的是200毫升的,一般是小孩子的沐浴露。六神宝宝汉草精露是净含量100毫升。往北走,我来到了食品和饮料区,我一看食品都是用克做单位的。饮料区的商品都是用升和毫升做单位的,中瓶的冰红茶是1升的,还有茉莉花茶、乌龙茶的中瓶饮料都是1升的。当然不同的饮料有的净含量也是不同的。像美之源果粒橙、纯果乐是1.5升的,每日鲜橙多是1.2升的。小瓶的雪碧、可乐等都是500毫升的,还有各种矿泉水,有些净含量也不同。牛奶和酒的规格也是用升和毫升计量的,有250毫升、2升等。白酒、葡萄酒是750毫升、小瓶的酱油是430毫升、橄榄油是4升的,还有一些饮料,爽歪歪是100毫升的、D钙饮品是100毫升的。

  没想到,超市中也隐藏着数学知识呢!只要你细心观察,数学就在你身边。


小学数学作文10篇(扩展4)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0篇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

  ——复习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各位老师前辈的指导下,我执教了二年级上册《复习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节复习课,反思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有成功,也有遗憾。

  首先先说说个人认为成功的地方,如下:

  一、活动化的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本节课在组织教学材料时,创设一个去猫数学乐园玩这个生活情景,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的情景中,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还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解决一系列问题,学生成了游玩的主角,并在玩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整堂课,学生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参与热情,师生、生生、群体间都在互动,学生玩了,乐了,也学了。

  二、加强对比,加深对用乘法解决问题的理解。

  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并在多处地方设计了对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观察、去讨论、去争辩,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例如:“把小女孩浇了4棵树,小男孩浇了2颗树,两人一共浇了几棵树?”与“小男孩浇了4棵树,小女孩浇了4颗树,两人一共浇了几棵树?”进行比较,明白加法与乘法的区别,接着追问,4人浇了多少棵,9人呢?引导学生比较,使学生发现这些题的共同点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可用乘法计算,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再如摩天轮这道题,通过三道算式的对比,了解到乘法与除法直接的联系。

  三、重视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我感觉本节课最出彩的地方是在解决了4人、9人浇了多少棵树后,教师继续追问,你还能知道几人浇了多少棵?小朋友很自然说出5人,6人、7人等人浇了多少棵,再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发现从上往下看,每人浇4棵,浇得人数越多,浇的总棵树就越多,并能很顺利的解决10人浇了40棵,11人浇了44棵。很自然地向学生渗透了函数的基本数学思想,并运用规律解决了简单的数学问题。

  四、练习设计层层深入,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在本节课中,我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将数学思考融入到不同层次的练习中,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获得思维的发展。如第一层次:基本练习;第二层次:对比练习;另外还有拓展练习、综合练习等,每个层次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和明确的目标。如“小红和小强各要写48个大字,小强每天写8个,小红每天写6个。要写完这些字,小强用了多少天?小红呢?”另外还有“小明带了24元买礼物,正好花完,他可能买的是什么?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记录下来。”那一题,这些都需要学生能在较多的已知条件中,正确选择有用的和必需的数学信息,而不受多余条件的干扰,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遗憾也是一种美。开始的基本练习有些简单,口算卡适当加一些乘加乘减会比较好;另外在植树的那道题目结束,要是添加一个乘加的题目,那么后面的“小明带了24元买礼物,正好花完,他可能买的是什么?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记录下来。”这道题小朋友就有地方下手了。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我在本课时教学中努力挖掘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素材,找准结合点,力求做到在每个环节上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一些实践活动的空间。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方位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到方位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校园和教室的具体情况,让学生介绍校园和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这四个方位。

  这一单元虽然内容不多,但要让学生真正把握住其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还需要教师多动脑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面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3

  百分数应用一的主要内容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这一课的难点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如果这一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求百分数便容易多了。而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摆在我面前的大问题,为了很好地完成这节课的教学,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没有采取直奔主题的方法,而是采用了新旧知识迁移的方法,虽然在复习阶段用了将近10分钟的时间,但收到的效果却很好。在让学生尝试解决有关百分数应用题时,有复习时的内容铺垫,学生不会感到突然,解题思路自然就有了方向。

  我模仿的课堂实录具有以下两个优点。

  教学素材生活化,而又不失数学味。如让学生探究的是学生极为熟悉的“评选进步小明星”和冰化成水等问题,学习素材具有现实性,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时感觉新奇、有趣。在处理信息获取知识过程中可发现、可探索的东西处处皆有真实的感受。

  我主要借鉴了冰化成水的问题设计为第二次尝试题,我觉得设计帮老师评选进步小明星的问题做尝试题有点难,学生可能提不出根据淘气和笑笑两人提高分数一样,但提高了百分之几不同来比较,因此不适合做尝试题。

  第二个优点是在教学中,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课堂围绕学生的思路,抓住关键句子“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用多种陈述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而后深入分析解题过程,最后通过练习使本课重点难点得到有效落实。

  这点在我的课堂中得到充分落实,我还把“说说百分数表示的意思”本来在课堂实录中是一道巩固练习题,我设计为做迁移的准备题。

  对于课堂实录来说,我觉得设计内容有点偏难,对于我班学生来说不适合完全照搬。另外,我觉得采用五步六环节的尝试教学法以后,我的课堂教学比课堂实录中更能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性模式,学生掌握双基也更加扎实。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4

  今年是我第一次教四年级新教材数学,与我一起任教四年级的老师都是很有经验的教师,心里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当然这是一次锻炼的机会,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我力求使教学结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用到实际生活中。年级组长对我的教学也起了很大的帮助,经常和我讨论教学和互相听课,也使我很快的走上了数学教学的正轨,一个学期即将过去,下面谈谈这学期在教学上的得与失。

  一、教学方法有待提高。

  本学期有幸参加了数学教研活动,但不管是上公开课也好,还是*常的“常态课”,我始终有一个感觉,自己对课堂如何把握、对怎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对如何准确严密的使用数学语言等许多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在对教材、教法、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的处理以及和学生的融合等方面。

  二、课堂上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本身就是一门很严密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是什么就是什么。我所存在的问题就是在课堂上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想,有些问题需要合作学习,然后探讨得出结论的,我缺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我担心放手让让他们去做了,他们会太自由,从而讲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其实正确的做法就是应该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我知道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动的,他们喜欢“玩”,有时候不防让学生也“玩一玩”数学。

  三、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接触,我发现我所任教的班级中有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课堂纪律得不到保证。这个学习态度包括他们*时上课的表现和对待作业的态度。有些学生对自己参与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无所谓,上课吊儿郎当,想听就听,不听就干自己的“事”,做小动作、找旁边的同学讲话,自己不认真学习还影响其他同学。还有一部分同学对待作业马虎大意,缺乏良好的解题习惯,在审题上不够细心,解题时书写不够规范。当然也不乏有一些所谓的“懒汉”,课堂作业不及时完成,回家作业漏做甚至不做的是大有人在。虽然经过一个学期苦口婆心的教育,有部分同学已经改观了,但还有一部分“屡教不改”的,纪律也好了些,希望在最后的复习阶段,他们能有所转变。

  四、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

  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好表率。小学生很会看样,他很会关注老师怎么做,我经常听到有学生说“老师说话不算话,答应我们的事自己没有做到”。是啊,教师可能是因为工作忙或其他原因,疏忽了学生,但这样的事情不能出现太多,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当然也不要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该完成的作业,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能让学生有拖拉的不良学习习惯。

  改进措施:

  1、要进一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尽早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2、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能认真及时地完成作业。

  3、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情境,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习比较有困难的学生,对他们进行相应的辅导,鼓励他们,还可以让他们自己找互帮小组,进行比赛学习,激励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后阶段我才用了后,效果还是很好的。

  5、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课堂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有待自己改善,虽然前几个单元的考试的成绩不理想,它给了我压力,我相信它也将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激励我前进。我会和学生一起,不断努力,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5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新理念

  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按照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以学生为本,创新教学形式,从其本质来讲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基础,依据教材内容,在学生认可的、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内,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发现问题,并在质疑问题中进行思考,最终实现学生有所获得,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以便让学生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学有所得。为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水*,面向全体学生改进教学方法方式,以便让全体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二、新时代良好教学氛围的构建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小学生正襟危坐,“师动生不动”。时至今日,学生有其自身的个性特点、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爱好探究,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情绪的波动和认真学习时间短暂,对于此种情形的出现,笔者觉得要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这些特点,与学生进行情感、情绪上的互动,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动向,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高质。笔者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时,笔者用多媒体投影一个多边形,然后逐渐用黑色把多边形的“大部分”挡住,这时只露出一个有三个角的三角形,然后让学生根据剩余部分说明三角形的定义。于是,学生的好奇心来了,开始先是窃窃私语,随后开始大声讨论:用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是否正确呢?笔者随后利用多媒体随意地用三个线段组成图形,但不见得是三角形。于是,多媒体显示出:看一个图形是否是三角形,要把握了两个要素:首先,是三条线段;其次,要看能否围成封闭图形,笔者重复了这句话。然后,告诉学生三角形有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型之分。随后,在多媒体的大屏幕上分别予以显示有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型。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且气氛活跃,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特征的认识,从而使课堂成为新时代的优质高效课堂。

  三、数学课堂的学法指导

  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建构知识,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由于学生对数格子缺乏适当的方法,所以大多数学生对数格子存在误区,数不清楚,致使学生不能准确计算的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鉴于这种问题的出现,笔者不失时机地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学习方法的点拨、指导:同学们,请你们想一下能否把我们学过的图形和现在的三角形一并结合起来考虑,也就是说,将三角形细化成多个原先学过的图形,然后用已知的图形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呢?笔者的提示,学生好像猛然明白了什么,情绪一下就被调动起来,学生之间开始了互动交流和相互切磋。不一会,学生就发现长方形或*行四边形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组成的,也有的学生提出而且还可以把三角形从中画一条线就可以分成两部分,分别是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如果把这两部分再旋转180°的话,是不是就会成为*行四边形呢。经过如此三番的提示、引导和学生的努力探究,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很快发现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同时也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

  四、新时代数学课堂的引导探究

  新时代的小学数学课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和谐互动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实现课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以便学生掌握知识。在教学《可能性》这节课时,笔者从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游戏作为课堂导入的开始:在一个纸袋内装有一红二白3个乒乓球,先后让5名学生分别从中随意的取出一个球,并且连续摸3次。随后,教师在黑板上进行了分析:学生摸球结果无外乎3种可能,一是全是红球,二是两白一红,三是全是白球。学生认可了笔者的分析,随后笔者又提出问题:你认为上述哪3种情况出现的几率最大?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和激情,此时,同学们互动交流的氛围起来了,学生积极交流的课堂气氛活跃,并在交流中逐步进行探究,最终让学生在交流创新中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以上教学氛围的创建,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快乐。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6

  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下教学经验: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数“7”的合成,达到了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也提出了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这样的教学,如果能上用多媒体展示小朋友参与到菜市场购买鱼的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会更生动些。

  二、设计质疑教学,促使学生自主实践。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实验后归纳出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为3倍多一点。笔者趁机引入π,顺利地完成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教学。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分数的加法时”的设计。

  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树立*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7

  去实小听课后的几点体会

  前几年我经常见到这样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推理清晰,学生听得轻松、明了,但稍做变化就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多练,课堂上教师出示不同类型的习题,但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的只注重部分优等生,大部分学生作陪客旁观,个别学生更如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如果这些课不加以改进,势必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笔者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面向全体,绝不丢掉一个学生

  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王梅老师在教5的乘法口诀时,先让程度一般的学生,说出4个5相加的结果,再指名其它同学得出5的乘法口诀,并渗透了乘法交换律得出4乘5或5乘4,结果相同,而后以拍手掌、开火车的形式,轮流说出1—5的乘法口诀。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二、重视学生活动,关注学习过程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想纵身发展。孔立新老师教学有余数除法一课,出示问题情境后,先让学生将23个小棒分成4组摆开,结果余3根,学生参与活动,通过活动得出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孔老师在教学有余数除法,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时,引领学生尝试16到25各除以5得出各自的结果,并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最后得出余数小于除数的结论。孔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做到了凡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亲自体验,决不去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口答的,教师绝不带讲。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尝试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加强数学的应用,注重学用结合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业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的应用,注意学用结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运用数学知识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张芳老师在教学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时,引导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如磨面机上的主动轮、从动轮的皮带,打字机上的色带等,都是根据这一原理制造使用的。张老师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以验证。

  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既要认真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更要关注学生,注意学法指导。在教学中,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而提高同学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8

 本单元以富饶的大海为主要情境,联系实际生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熟练掌握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和不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理解算理并能运用简便写法熟练计算。学习连乘和代小括号乘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运算。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通过操作学具加深对算式算理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对同一类题目做出总结和概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操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感受大海的富饶,热爱大海,增强保护大海的意识本节课我从解决问题入手,引入计算。重点研究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我组织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操作,在操作中明白口算的道理,并找到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应该说这节课的内容是很容易的,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而且积极性非常高。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生动活泼地发展,使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创新思维活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整个过程注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培养。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课堂上我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思考方式和习惯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实现问题解决与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同步发展。在课堂气氛方面,我感觉我们现在很多数学课,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的情境不可谓不丰富,气氛不可谓不活跃,媒体不可谓不多样,应该说该用的都用上了,该做得都做了,唯独教师在教学整个过程中眼中没有学生,思路以教案为中心,教学内容以教材为核心,方法以自我为中心。其结果,不论什么学生,他都从一个自认为的知识起点来展开教学。所上的这节课没有给学生带更多的惊喜与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是外热而内冷。我想今后的教学要注意课堂教学应根植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9

  一、小学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使反应的而非反思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使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事错误的。

  二、智慧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智慧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事“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的教学走向理智型的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开展,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区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她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她不仅能“做”,还应当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等方面去开展。简单地说,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苏俄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中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阅历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受通常不一样。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方式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不叫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使很难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完成教学。比如*时我们在上课的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的很清楚明白了,但反馈后却发现很多学生还是糊里糊涂的。说明了我们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三、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验。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验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等经理对于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启迪。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有价值、可用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以学生的身份参与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作出反思。

  2、学生的角度。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得好。在新课标中,有些习题,如最优化方案,让学生去选择租车、买票等方案,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接法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们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时一致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3、与同事交流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开展有意义的讨论。交流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互相听课、做课后分析等。

  4、专业学习

  多学习相关的数学教育教学资料,能帮助我们对许多实践中感到疑惑的现象作出解释。可以开阔我们教学反思的思路,使我们的教学和反思不再局限在经验的小天地里,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有那些与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关,那些更带有普片的意义,从而对这些行为有较为可观的评价,能够使我们更加理性的从事教学反思后东并对反思得到的结论更加有信心。

  教师的职业需要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最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使教学反思。没有反思,专业能力就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而教学反思对象和机会就在每一个教师的身边。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0

  组合图形面积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这些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认识组合图形的形成及其特点,让学生自主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问题。把这个图形分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通过画辅助线表示出来,如果认为有几种分法,就分别在图形上表示出来。接着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做法,通过投影展示学生的分法(以分割成两个长方形为例),

  第一,你是怎样分的?(分割成两个长方形);

  第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长乘宽);

  第三,要计算第一个长方形的面积,长是多少?宽是多少?要计算第二个长方形的面积,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基本上都能够运用分割或添补法把组合图形转化为所学过的基本图形,但在展示学生分法时,忘记了将在巡堂时发现的个别学生的分法是由于找不到相关条件无法计算图形面积也进行展示和集体讨论为什么,这是不足的地方(如果当时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展示汇报不同的分法后,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总结优化出哪种分法更利于我们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或者哪种分法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更简单,然后就让学生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图形的面积,可能后面的环节就不会不够时间)。

  学生汇报了不同的分法后,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进行图形的面积计算,然后让学生汇报展示,从中小结优化出那种分割法或添补法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更简单。这个环节花的时间比较多,跟前面的环节有类似,结果后面的时间很紧。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要多注意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容设计,尽量紧凑,及时发现问题和作出反馈。


小学数学作文10篇(扩展5)

——小学数学教案10篇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第73页的例1、2、3题,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和整数、小数数位顺序表,并能正确地熟练地读、写整数与小数,会比较熟的大小。

  3、通过整理和复习,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初步学会知识的整理。

  教学重点: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

  (一)回顾知识

  1.课件出示P72情境图

  学生提取信息

  总计人数10500名运动员

  花费4.96亿英镑

  约占总人数的3.77%

  金牌数约占总数302枚的八分之一

  第29届奥运会出现了25.5%的负增长

  提问:这些都是什么数?每个数有什么含义?完成73页做一做

  2.同学们课下都收集了一些数据,请你汇报生活中用这些数的例子,并说说每个数的具体含义。(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提问:有什么感受?

  3.请你给这些数进行分类。

  好,我们来看这些数,如果把这些数分类,可以怎样分?

  教师监控 1

  ①学生按照整、小、分、百、分类。

  ②这些数叫整数还可以叫什么?(自然数)

  ③什么叫自然数?

  ④自然数和整数有什么关系?

  ⑤小学阶段我们研究的自然数就是整数,但以我们现在学习的知识来看整数还不只这些,我们还研究了负整数。

  ⑥想一想,整数和自然数的范围哪个更大?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数的知识进行复习,整理。

  二、小组合作,整理概念

  (一)小组合作,进行数的整理

  出示整理提示

  1.根据数的特点找到数之间的联系,并用树形图的形式进行整理。

  2.先小组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分工合作,汇报时要说清整理的理由。

  3.如果不能够面面俱到,可以选取一部分数进行整理。

小学数学教案2

  一、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审题习惯的养成

  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应用题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培养小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并形成较高的审题能力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要有相当长的时间来强化训练,几乎贯穿我们数学教学的始终。在开始的训练阶段,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一读题目,建立表象;二读题目,明确问题;三读题目,找出关键,并作记号。其难度主要体现在“在关键字词句下划上重点标记”这一要求。教师还可以利用时常出些“陷阱题”“刺激”学生,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审好题目的重要性,这一点还是比较容易做到。

  二、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并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

  数学是充满模式的。现代 认知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清楚地表明:专家之所以能很快地通过知觉找出在某一情境下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因为他具备迅速地把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检索出来的能力。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如能正确地识别问题的模式,就能很快地收敛思考问题的范围,为正确选择问题解决思路就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目前小学生解决实际题的能力还是相当薄弱的,主要表现为对问题的情境语言缺乏常识性的了解,不善于利用等量关系去解决问题,即找不准问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这方面就属于模式识别研究范围内的问题。变式训练是一良策,学生可以从题目的变更中了解与应用问题密切相关的术语,而且通过背景的变换,达到强化模式的目的。在采用变式训练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引导学生实现模式识别关键性的一个环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剖析,决不能就题论题,要教方法?教思想,从而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概括、领悟常见的数学思想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他们有一定归类和上升为数学思想的能力。

  数学思想较之数学基础知识,有更高的层次和地位.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它是一种数学意识,属于思维的范畴,用以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处理和解决.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可以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只有对数学思想与方法概括了,才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与方法,书本的、别人的知识技巧才会变成自己的能力。像小学数学经常会出现的行程问题,学生如果掌握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

  四、重视解题策略的回顾和反思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归纳、概括、和策略反思的能力。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解决问题以后,再回过头来对自己的解题活动加以回顾与探讨、分析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一个重要环节(“解后不思等于不收”,“反思是收获的黄金季节”)。这是数学解决问题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最有意义的阶段。

  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的并不单纯为了求得问题的结果,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验只有通过概括才能上层次,概括的层次越高,迁移的半径就越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这一教学目的恰恰主要通过回顾解决问题的教学来实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解题的回顾,与学生一起对解题的结果和解法进行细致的分析,对解题的主要思想、关键因素和同一类型问题的解法进行概括,可以帮助学生从解题中总结 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加以掌握,并将它们用到新的问题中去,成为以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

  五、适当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必要补充。可利用学校的图书馆、教室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创设出一个个丰富的现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依据这些材料解决问题,求知欲强,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能知道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能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应用。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觉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强化数学的规则意识和应用意识。

  3.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发展数学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和运用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谈话:同学们都喜欢下棋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李老师正在体育用品商店为同学们购买象棋和围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 出示情境图(教材中的情境图略加改动:买3副*象棋和4副围棋改为全班有5个小组,给每个小组买1副棋)。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再问:如果你是李老师,你会怎样买呢?说说你的想法,再列出综合算式求一共要付多少元。

  根据学生的回答,有序地列出下列算式:

  (1) 可以买同一种棋。

  ① 买5副*象棋。列式:12 5。

  ② 买5副围棋。列式:15 5。

  (2) 可以两种棋都买。

  ③ 买1副*象棋和4副围棋。列式:12 + 15 4。

  ④ 买4副*象棋和1副围棋。列式:12 4 + 15。

  ⑤ 买2副*象棋和3副围棋。列式:12 2 + 15 3。

  ⑥ 买3副*象棋和2副围棋。列式:12 3 + 15 2。

  提问:①、②两式是一步计算,我们可以直接算出得数,③、④两式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两步混合运算,还记得运算顺序吗?(学生口答)

  再问:⑤、⑥两式和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学生口答)这样的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说明:对原教材情境图中提供的信息略加改动,把买3副*象棋和4副围棋改为全班有5个小组,给每个小组买1副棋,使例题更具开放性:一是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购买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二是列出的算式中一步、两步、三步运算的情况都有,既复习了过去学过的两步混合运算的旧知,又自然地引入三步混合运算的新知;三是为进一步学习例题算式的变式创造了条件,使变式后的数量关系和计算结果更具合理性。]

  二、 自主探索,总结顺序

  1. 教学例题。

  (1) 尝试:学生独立试做122+153。

  (2) 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包括分步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情况,如有运算顺序错误的情况也一并板演)。

  (3) 讨论:黑板上的计算对吗?他们各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联系情境图中的数量关系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算?

  (4) 比较:两种计算方法,哪一种方法更简单?

  (5) 练习:在知道哪一种算法更简单的基础上,再次自主练习⑥12 3 + 15 2。练习后同桌交流。

  2. 变式例题。

  (1) 出示变式题:

  (2) 提出问题:12 2 + 15 3

  ① 12 2 + 15 3 ② 12 2 + 15 3

  ③ 12 2 + 15 3 ④ 12 2 - 15 3

  ① 如果情境图场景不变,并提供以下信息供你选择:

  买2副*象棋和3副围棋;

  *象棋每副12元,围棋每副15元;

  买*象棋用了12元,买围棋用了15元。

  你能说出每道算式所需要的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吗?

  ② 说说每道算式各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3) 集体讨论。

  学生想说哪一道算式就说哪一道算式。一个学生口答,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并做评价准备。

  3. 试一试。

  (1) 独立试做。

  (2) 同桌交流一道题的运算顺序。

  (3) 全班讨论:你觉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强调运算顺序,强调书写规范)

  4. 总结顺序。

  提问:今天学习的三步混合运算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指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让学生阅读课本,提出不懂的问题。

  [说明: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所以在新知学习过程中充分让学生独立尝试,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情境,理解运算顺序。先让学生通过类推,联系例题中的数量关系,自主探索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通过例题的变式,由算式选择合适的信息,再次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最后通过试一试的教学,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同桌交流,全班讨论,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和书写规范。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便水到渠成了。]

  三、 练习反馈,巩固深化

  第一层次:口答。

  1. 下面各组算式的运算顺序一样吗?在小组内说说每组运算顺序有什么异同。

  ① 40 2 - 15 5

  40 2 + 15 5

  ② 50 5 + 8 5

  50 + 5 8 + 5

  ③ 36 - 6 5 3

  36 - 6 5 + 3

  2. 下面各题最后一步求的是什么?在小组内说说各自的选择。

  (1) 28 2 - 45 5

  ① 求积 ② 求差 ③ 求商

  (2) 84 3 - 98 + 2

  ① 求和 ② 求差 ③ 求积

  (3) 90 + 56 2 3

  ① 求积 ② 求和 ③ 求商

  第二层次:辨析、比较。

  1. 下面的运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讨论课本上的两题,再补充讨论以下两题。

  2. 比较每组算式,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想想做做第3题)

  先同桌每人各做一组题,再相互交流,最后全班讨论。重点讨论每组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层次:解决问题。

  1. 做想想做做第4题。

  2. 做想想做做第5题。

  先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列出综合算式,说说运算顺序。

  [说明:设计层次分明的三组练习,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巩固深化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通过对比、选择、改错等不同练习形式,对学生容易错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解决问题的练习,在计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思路的训练,使算与用有机结合,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应用性,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 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说出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1题、第6题。

  评析

  三步混合运算的学习是在两步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既是进一步发展学生计算能力的需要,又是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需要。本课教学设计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注重算与用的结合。新教材没有单独编排应用题,除了有侧重地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外,大部分解决问题的教学结合在其他内容的学习中进行,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注重算与用的结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课教学对此做了整体思考:第一,在新课导入中创设了李老师到商店买棋的情境,让学生为老师设计买棋方案并列出算式,既复习旧知,又有机引入新课。第二,在理解运算顺序的过程中反复联系例题和变式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真正理解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道理。第三,在巩固练习中利用课本上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用新知。这样把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算与用和谐交融。

  二是注重学习材料的创设。教材有一幅情境图,如果让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列出综合算式,再探索运算顺序,也能达到教学目的,但方法唯一,用途单一。为此,本课设计对原例题情境进行了两次改动:第一次改动是将信息买3副*象棋和4副围棋改为全班有5个小组,给每个小组买1副棋,这样使例题更具有开放性;第二次是提供买2副*象棋和3副围棋;*象棋每副12元,围棋每副15元;买*象棋用了12元,买围棋用了15元等多种信息,让学生根据变式后的算式选择信息,这样由算式到条件,从综合算式倒回去思考数学问题,在展开充分想象的过程中,进一步联系实际情境理解运算顺序。此外,在巩固练习中对比、选择、改错等不同形式、针对性较强的练习设计,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正确掌握和熟练运用。

  三是注重学习方式的改善。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三步混合运算是在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只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从两步混合运算到三步混合运算的迁移。本课设计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多次让学生独立尝试,自主探索,并适时组织同桌、小组和全班的交流讨论。同时,教师注意适时点拨引导,既让学生充分自主地活动,但又不放任自流。学生在参与不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发展和提高数学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知角的计量单位——“度”,认识量角器,并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能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知道角的大小是由角的两条边*的大小决定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摆”,“量”,“画”,加深对角的大小的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究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实践中产生发现数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方式:

  观察、比较、练习、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评价方式:

  1.通过自评、集体评议及课堂展示评价等表现性评价手段,检测目标一、二的达成情况。

  2.通过基本评价题目和课中学生的回答和做题情况,检测学生对“角的度量”的掌握情况,从而检测目标三的完成情况。

  教学准备:

  量角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景引新,以情激趣

  1、学生进行画角活动,教师任意的选两个角进行比较,提出问题:角1和角2比,哪个大?大多少?有谁知道?

  2、揭示课题:看来角是有大有小的,但光用眼睛我们是看不出来大多少,这就需要我们去进行测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

  二、目标导学,自主探究

  建立1度角的表象和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1、过渡语:我们在以前学习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是需要有统一的长度单位和相应的测量工具;今天我们需要测量角的大小,同样也要有自己的计量单位和相应的测量工具。

  2、建立1度角表象

  课件演示:将一个半圆*均分成180份,每份所对应的角就是1度角,将1度角用蓝色显示并出来,让学生感知他有多大,再看看自己量角器上的1度角。

  3、出示量角器:学生观察,看看量角器上都有些什么?

  学生发言时教师抓关键词:中心点、0刻度线、内圈读数、外圈读数、90°刻度线。(课件演示)

  三、尝试用量角器读角,为量角做铺垫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学习,我们了解了角的计量单位和测量工具,现在我任意地出示角,你能利用量角器读出这个角的度数吗?

  1、出示30°角,学生尝试读角,并说明自己读角的方法。教师引导让学生明白读角时要看角的两条边:一条边要和0°刻度线重合,这样才能从0开始读起,另一条边对着的刻度选哪圈刻度要看0°在哪圈。

  2、分别出示60°、90°、120°这些角让学生读,并说方法。

  四、学法指导,合作质疑——在活动中探究量角方法

  1、尝试量角:出示两个角(P37的角),学生先估一估,(结合直角、锐角、钝角的知识进行估计),到底有多少度,学生自己用量角器进行测量

  2、交流方法,从而得出量角的方法。学生上台展示并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3、教师小结:两重合,一读数。分别用课件演示

  两重合: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一读数: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4、出示两个角(角的开口一个朝上一个朝下)学生上台操作,教师再次强调两重合再读数。

  5、练一练

  (1)做一做第二题

  (2)判断题。学生判断后说明理由。

  6、出示一个边很短的角,量角器放上去无法清楚地看准读数,学生想办法。方法:利用直尺或将角的边延长

  五、目标检测

  1、填空

  量角的大小要用 ,角的计量单位是 ,用符号 表示,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 。

  量角时,量角器的中心与 重合,0刻度线与 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 。

  2、判断

  角越大,角的两边越长。

  用一个5倍的放大镜看角,这个角也扩大5倍。

  画在黑板上的40度的角比画在纸上的40度角大。

  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大小有关,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五、全课小结

  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角1 计量单位:度“°”

  角2 测量工具:量角器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117页例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 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就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生答)植树能绿化环境,造福人类。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边、间隔一定的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媒体出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1. 能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的距离。

  2. 能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

  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

  师:你会计算吗?(让学生回答)你算的对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来验证一下。

  学习提示:(媒体出示)

  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现在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

  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2. 学生自学探讨。(师巡视)

  3. 班内交流。学生回答后,师媒体演示间隔数和间隔点数的关系。

  总结规律: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完成例题。

  四、变化巩固:

  1. 做一做:118页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怎么想的,重点让学生明确先求出间隔数,即36棵树有35个间隔。

  2. 122页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可一生板演。

  五、检测反馈:(独立完成)

  1. 在一条长400米的马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每隔8米种一棵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

  2. 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就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3. 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均就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学生完成后师批阅订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植树问题,并能利用植树问题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解答时要重点分清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后面还有一些不同的情况,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灵活处理。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6页体积计算和练一练,练习二十第5一14题,练习二十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已经学过的体积计算公式,进一步了解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进行体积计算。

  教具准备:

  三个大小不同的物体,如文具盒、橡皮、粉笔盒等;练习二十第13题的长方体(用橡皮泥做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让学生口算练习二十第5题。

  2.引入课题。

  今天这节课,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已经学过的体积计算公式,更加清楚这样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根据公式正确地进行体积计算。

  二、复习体积计算

  1.复习体积的意义。

  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物体。提问:这三个物体的大小相同吗?大小不同就是什么不同?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哪个物体的体积最大,哪个物体体积最小,

  2.复习体积的计算。

  (1)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形体的体积?(分行板书画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的图形)请同学们在课本第106页用字母表示出这样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边写一边看每个图形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关系,再思考这些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指名学生口答体积计算公式,老师接在每个立体图形后面板书相应的体积公式。提问:这些体积计算公式里,哪一个是其他几个的基础?谁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由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推导出其他体积计算公式的?老师进一步说明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联系,并在图形之间用箭头表示出来.

  (2) 归纳柱体体积公式。请同学们比较一下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的体积公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说明: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它们上、下底面是完全一样的。像这样从上到下一样大小的直直的形体,一般都叫做柱体。从上面统一的公式可以看出,这样形体的体积,都用底面积乘高计算。

  3.学生练习.

  (1)做练一练第l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计算体积一般按体积计算公式进行。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追问:求容积是按什么来计算的?要注意什么?指出;计算容积按计算体积的方法进行,要注意应从容器里面测量长度,结果一般用容积单位。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二十第6题。

  让学生先在课本上判断。指名学生口答,错误的说法要求说明理由。

  2.讨论练习二十第7、8题.

  提问:第7题里,沙填在沙坑里后成什么形状?第8题圆柱侧面展开是正方形,说明了什么?

  3.做练习二十第11、1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道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先提问每个问题求的是什么,再检查计算过程和结果。追问:一般说来,求制作时所用的材料是要计算什么?求能容纳物体的重量要求出什么来计算?

  4.做练习二十第13题。

  出示橡皮泥长方体让学生观察,然后提问:怎样把它截成两个正方体?用刀把长方体切成两个正方体。谁来说说,增加的表面积部分在哪里?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5.口答练习二十第15题。

  让学生在小组里先估计,解释估计的方法。讨论后让学生交流,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四、讲解思考题

  让学生说明题意,按题意画出示意图。提问:求这个梯形面积要知道哪些条件?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都与正方形哪个条件有关?梯形的一条底比另一条底长多少厘米?你有办法根据题里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求出原来正方形的边长吗?请大家课后想一想,试一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复习,你更加明确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第79题,第11和12题里自己未做的一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第10题。

小学数学教案7

  一、说教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3节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也已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情

  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从心理特征来说,他们对于新鲜的知识充满着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无意注意仍起着主要作用,有意注意正在发展。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有关的知识,对三角形的内角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提升自身动手操作及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的过程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明确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伙伴。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创设情境,直观演示,观察,猜测,操作,思考,总结等方法,把学生带进开放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合作学习,和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整个学习和探索活动,体现出开放性思维和多元思维并存的思维方式,教学生初步学会自主梳理知识,探索知识的方法,使他们亲历自主探究的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三角形内角和情境视频:在图形的王国中,有一天,三角形家族里为“三角形内角和的大小”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钝角三角形说“我的钝角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的内角和大”。锐角三角形也不示弱“你虽然有一个钝角,可是其它两个角都很小,而我的三个角都不是很小,所以我的内角和比你大”。直角三角形说“别争了,我们的内角和是一样大的,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根据视频中三角形的对话,顺势引出题目——三角形的内角和。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三角形内角和的内容,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习高潮。

  (二)新课探究

  接下里是新课探究环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画几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然后同桌互相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各是多少度?通过测量,学生可以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接着我会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如何进行验证你的结论呢?接下来我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给予指导,讨论过后,请同学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无论学生回答的全面与否,都给予积极的评价,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后做出判断,进行补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引导学生采用剪拼的方法进行验证,先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一拼,拼成一个*角。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此环节通过小组合作,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既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巩固提高

  接下来进入巩固提高环节。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集合的有关思想(课本第108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l、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2、使学生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被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

  教具准备:

  利用教具,学具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今天老师将把同学们带人“数学广角”,让同学们去认识体会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读懂统计表。

  教师用电脑课件出示统计表,列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和数学兴趣的学生名单。

  说一说:从统计表中,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议一议:三(1)班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个课外兴趣小组?

  教师引导: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可以用圈来表示:

  (2)认识集合圈。

  ①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两个集合圈。

  ②让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画出集合圈,填上相应的学生姓名,然后再汇报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多媒体显示填写内容。并让学生说一说两个图中所表示的意义。

  ③提出问题:

  有的学生姓名在两个集合中都有,应该如何来表示才能更直观、更形象、更简单呢?

  教师利用电脑课件再出来二个空白集合,并填上学生姓名再合并。

  问:你们知道这个图的意思吗?(让学生大胆猜想,说出自己的想法)。

  填写完成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然后再引导学生将集合圈和统计表进行比较。

  (3)列式计算。

  通过以上分析、讨论,学生已经明白杨明、李芳、刘红这三位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兴趣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所以是重复的,在计算点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学生列式计算,并说说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运用

  1、课内外作业:

  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动物的不同属性“"会游泳的”和“会飞的”把它们进行分类。然后再要说一说中间位置“表示什么”。

  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先把两天进的货中重复的部分找出来,然后再计算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学生计算的时候可以用加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直接点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作出相关决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处理数据并根据的能力;培养学生地预测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收集数据,组织讨论,作出决策的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的习惯,

  教材分析已学过一些统计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选择一个全班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收集数据,用统计图表展示数据,并作出决策。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从扇形统计图中获信息,并能作出决策。

  教学媒体:

  教师可以再准备课本以外的扇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我们班想在十一国庆节过后举行一次秋季运动会,大会开赛在即,班里要统计一下同学们喜欢的运动项目?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们会想到做一个调查,就产生了统计的必要,然后再思考具体的统计方法(具体的问一问每一个人的喜好,具体的数一数喜欢每一种水果的人数)。然后,学生自然会对统计的结果进行表达与交流,最后作出决定,进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从学习统计的那一刻起,学生们就逐渐的接触到越来越多的需要统计才能解决的问题。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收集数据,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作出合理的决策。

  人们经常利用统计图形象的表示收集到的数据,你能从以下图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吗?

  2.提出问题

  出示下图,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获取信息。(让学生感受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1)哪种活动最受欢迎?

  (2)哪两类活动受欢迎的程度差不多?

  (3)最受欢迎的两类活动是什么?它们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4)图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了什么?

  (1)你认为图中的各个百分比是如何得到的?所有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2)如果你是本班的体育委员,准备组织全班同学去观看运动会比赛.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你会组织观看什么比赛?

  3.分析问题:让同桌交流,还要让学生观察还有没有其它的信息。(数据的来源)

  说明:(1)和(2)可以从扇形或图中所标百分比的大小得出。

  (4)和(5)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扇性统计图的特点,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清楚即可

  (6)目的是使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根据调查数据,应组织观看乒乓球比赛。

  4.引出概念:

  提问:请你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叫扇形统计图好吗?

  (应鼓励学生自己总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只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清楚即可,不要求学生背诵。)

  强调:(1)利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总体和部分的关系

  (2)圆代表总体,各个扇形分别表示总体中不同的部分

  (3)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

  5.应用反思:观察右图,并回答问题

  (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扇形统计图的总体,即100%,而非具体的数量)

  6.拓展练习从下列的两个统计图中,你能看出哪一个学校的女生人数多吗??

  甲校乙校

  (目的在于使学生体会到扇形统计图表明的是部分再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一般不能直接从图中得到具体的数量)

  更多练习

  7.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应掌握什么或有什么体会?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能力目标: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策略:

  合作探究前置作业根据主题图说出体育馆、商场、医院和邮局分别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

  教学内容:

  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二、总结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1、试一试(小组活动)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小学数学作文10篇(扩展6)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10篇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1

  一、教材分析:

  (一)编排体系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是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供二年级上学期实验和教学使用。

  根据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几个密切联系的信息窗,每个信息窗又是包含有多个信息的“信息包”,其呈现形式是把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活动情境贯穿起来,编排成“情境串”或“故事串”,从而引出一系列相对独立而又有着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形成了“问题串”。

  (二)教材的特点

  1、素材选取的广泛性和趣味性。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广泛选取了新颖、有趣的素材,帮助学生体会到数学广泛存在于他们经验世界的各个领域。同时,也借以使他们认识自我、了解社区、了解自然等等。本册的主要素材有魔术、杂技、童话、标本等,对学生来讲,这些都是很具有吸引力的内容。这些素材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由“情境串”引发出“问题串”。

  根据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除小单元外),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几个有密切联系的信息窗,每个信息窗又是包含有多个信息的“信息包”,其呈现形式是把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活动情境贯穿起来,编排成“情境串”或“故事串”,从而引发一系列相对独立又有着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形成了“问题串”。

  3、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

  本册教材注重知识结构的创新。例如,乘法口诀的编排,我们从“5的口诀”切入,这样编排,一方面是它的得数特点突出,易于学生记忆,另一方面,它有五句,易于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便于学生自主编制口诀。又如,分东西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常有的事情,丰富的经验已使他们明确如何*均分物体时,,教材这样安排了除法的初步认识,这样安排教材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除法的意义。

  4、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融合为一个过程。

  本教材不受严格的知识体系束缚,由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然后把学到的知识又作为解决新情境中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基本框架。

  5、每一部分的“你问我说”板块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展示自己的潜能,体现方法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第二个层次,运用初步学到的知识方法,通过联想、推断等探索活动,独立地解决综合情境图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初步掌握新知识。同时,初步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6、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每个单元之后,设计了“我学会了吗?”、“丰收园”等栏目,以自我检测和涂“苹果图”的方式,启发学生从兴趣习惯、合作交流、知识技能、问题意识、发挥潜能等多方面的自我评价、自我反馈中,逐步培养学生建立自信、认识自我的能力。本册书中的最后,还特设了“老师,我想对您说”、“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我想对同学说”、“我想对自己说”专页,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与教师、家长、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感情,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同时,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的观念,从小学习做人。

  (三)本册教材内容结构及特点:

  看魔术——乘法的初步认识;看杂技——表内乘法(一);小制作——角的初步认识;凯蒂学艺——表内乘法(二);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美丽的校园—认识方向;制作标本——表内除法;过年——总复习八个单元和两个实践活动:神奇的小棒和我喜欢的地方,还有两个智慧广场。

  (四)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乘、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理解“倍”的意义。

  2、能应用表内乘、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3、学会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判断其余三个方向。

  4、会看简单的`线路图。

  难点:能自己编乘法口诀,会背乘法口诀,会根据表内口诀计算乘除法。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五)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相同的数连加;乘法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是乘法学习的初始单元,是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

  第二单元:表内乘法(一)。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5的乘法口诀,口诀的应用。本单元是乘法口诀的起始学习阶段,将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初步认识角,比较角的大小,画角。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二)。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6、7、8、9的乘法口诀以及乘法口诀的系统整理。本单元通过学习1—9的乘法口诀的系统整理,为进一步学习乘法计算奠定基础。

  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均分,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及各部分的名称,有关0的除法。本单元是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

  第六单元:认识方向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他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线段图,本单元的学习将为进一步学习复杂的辨认方向打下基础。

  第七单元:表内除法。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乘法除法的关系,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倍意义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较复杂,关键是学生掌握好乘法口诀,是后继学习除法相关知识的基础。

  (六)教材的基础、学完本册教材应达到的水*

  学习本册教材,学生应比较熟练地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此外,在学习除法之前,学生应熟练运用乘法口诀。学完本册教材应达到的水*: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乘、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

  2、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学会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判断其余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数与代数: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乘、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理解“倍”的意义。

  空间与图形: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学会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判断其余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

  实践活动:通过测量、整理、分析数据等活动,发现规律,增强学生认识自我的兴趣。在现实情境中辨认方位,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乘、除法产生、发展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符号感。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应用过程,发展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在认识角、辨别方向活动中,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间方位感。能应用表内乘、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采用多种方法,解决综合性的实际问题(两步)。能运用有关方位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倾听、接纳别人的意见,如何进行合作等技能,提高合作交流的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作用。经历和教师、同伴一起克服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进度安排:

  本册教材共需68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数

  1—————2

  一、看魔术

  8

  3—————5

  二、看杂技

  10

  6

  三、小制作

  6

  7—————8

  四、凯蒂学艺

  11

  9

  期中检测

  1

  10—————12

  五、森林里的故事

  10

  13

  六、小桥流水人家

  5

  14————16

  七、制作标本

  12

  17

  八、过年总复习

  4

  18

  期末检测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2

  一、教材内容简析:

  本册教材内容分为“圆柱和圆锥”、“正比例和反比例”和“总复习”三部分。“总复习”包括4个单元。

  (一)圆柱和圆锥:包括“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4个课题。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包括“变化的量”“正比例”“画一画”“反比例”“观察与探究”“图形的放缩”“比例尺”7个课题。

  (三)总复习 :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会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掌握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掌握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反比例。学会使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懂得将图形按一定比例进行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面图的比例尺。提高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周密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3、通过对生活中与体育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包括算式与方程在内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对生活中与科技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扩展数学视野,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5、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简易方程、比和比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6、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进一步明确各种计量单位的应用范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换算。

  7、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进一步掌握一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对统计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并且能够计算求*均数问题。

  9、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答所学的应用题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措施:

  1、进一步培养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3、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以及迁移类推的能力;

  4、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5、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加强口算练习,学会解答比较简单的整数、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逐步提高学生四则计算的能力。

  8、能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逐步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9、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图形表象,正确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

  10、能掌握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正确进行名数的换算。

  四、教学课时安排

  (一)圆柱和圆锥 13课时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 14课时

  总复习 31课时

  数与代数 20课时

  空间与图形 8课时

  统计与概率 2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 1课时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3

  教学内容:

  86~87页练习十5~9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9加几的计算方法

  2、熟练计算9加几

  3、联系生活应用

  教学重难点

  9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卡片、红旗

  一、基本练习

  9+5=9+8=9+2=9+7=9+4=

  看卡片,读算式,说得数

  二、巩固练习

  1、第5题夺红旗

  指名两个学生夺红旗,其余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颁发红旗。

  引导比较两边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第7题小动物回家

  游戏

  森林里修了许多新房子,每种动物都有,请你帮小动物找自己的家

  方法:出示标有141311121718的楼房,指名扮演小动物各自算卡片找自己的家。

  3、第8题

  让学生弄清楚每种商品的价格

  你可以提哪些数学问题

  你喜欢那两种玩具,买这两种玩具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填空集体讲评。

  4、第9题

  指导弄清题意

  数一数大树前有几只小兔?树后有8只,一共有多少只兔?

  学生独立列式,师巡视辅导。

  指名汇报讲评

  5、思考题

  出示珠子图

  指导看懂图意

  依次数出每颗黑色珠子前面的红色珠子有多少颗?

  看一看,红色珠子的颗数有什么规律?

  猜一猜,手里有多少颗?

  小组讨论

  指名汇报。

  板书设计

  9加几的练习课

  8+9=179+8=17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4

  详细介绍:

  教学内容:教科书2—4页新学年开学第一天,分类,练习一第1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学习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观察并数出图中的人和物的个数,或按方位数出周围物体。

  2.学习物体分类,并把同一类物体圈起来。

  3.学习指物数数,认相应的数字。

  (二)能力训练点

  1.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图画或周围物体,学习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做到指物数数,培养数数能力。

  3.引导学生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为学生介绍数学知识的用途,渗透学习目的教育。

  2.结合观察图画,初步培养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的思想感情以及爱学习、爱劳动、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进行入学教育。

  2.引导观察图画,数图画中人和物的个数。

  3.学习分类,初步知道什么是同类物体,把同一类物体圈在一起。

  教学难点

  1.按一定顺序指物数数。

  2.理解物体分类。

  3.学习用完整、规范的语言表述。

  教具、学具准备

  1.放大的挂图或幻灯片,内容是教科书2—3页的开学图。

  2.教学“分类”用的实物图,幻灯片或电脑软件和认识1—10数字及相应的整体图画。

  教学步骤

  一、教师谈话,引起兴趣

  小朋友们,从你们迈进学校大门那时起,你就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了。学生在学校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我们要学习很多知识,其中数学是我们学习的主要课程之一。数学知识用途很广,从数物体个数的1、2、3……;买东西要花钱,汽车行驶的快慢,工厂生产的机器零件及产值,农业上的施肥及收成,到科学家研制发射人造卫星、原子弹、导弹及航天飞机等都离不开数学知识。这说明,世界虽大,但到处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数学书的封面,下方中间最大的两个字就是“数学”,上面的图画中三只小鸭子与小朋友抱着的一只小鸭子之间就含有不少数学知识,图画背景是七巧板,七巧板有很多拼摆方法,里面藏着很多数学秘密。这说明学习数学很重要,也很有趣,我们现在就从这本书学习开始。

  二、引导观察,指物数数

  出示图画,引导数数。(指图)这幅图画是一所小学新学年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都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学校环境很美,你们看,这幅图里都画了些什么?

  1.看图无序观察。

  学生看什么说什么。(有学生、老师、有的浇花,有的踢球,有树、有小鸟……)

  2.引导有序观察学说完整话。

  (1)边指边数出数量是1的人或物。(一位教师,一面五星五旗,一个足球)

  (2)边指边数出数量是2的人或物。(两个同学向老师敬礼,两个同学在浇花,两把喷壶)

  (3)边指边数出数量是3、4、5……10的人或物。(3个同学在踢足球,4棵葵花,5个大字“欢迎新同学”,6朵花,天上飞着7只小鸟,楼旁边有8棵树,一共有9个学生,一位老师,一共有10名师生。)

  (4)按顺序数一数画面上1—10的人或物。

  教师谈话:通过看这幅图我们知道,学校到处都有数学,而且这里的老师、同学互敬互爱,整个校园充满着团结、欢乐的气氛。

  3.观察周围物体指物数数。

  (1)数一数教室有几个门?几个窗?每个窗上有几块玻璃?有几盏灯?教室墙上挂着几张画?……

  (2)横着数,一排有几张桌子?竖着数,一行有几张桌子?

  (3)数一数,你左边的一行有几个同学?右边的一行有几个同学?前边一排有几个同学?后边一排有几个同学?

  三、认识同类物体,学习分类

  1.出示或显示4页左方上铅笔和皮球图。(没有集合圈)

  (1)图中的物品都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用途?

  (2)引导同学自己说一说:大球小球都是球,是同类物品,(出示或显示集合圈)引导学生用右手食指也在两个球外面画一个圈。

  (3)讲述:不管大球、小球都是同学们玩的球,是同类物品边说边把两个球圈起来,这样表示它们是同一类物品。而铅笔是写字用的和球不是同类物品。

  2.观察4页右上方的图。

  (1)引导同学认真观察,看看图画上的都是什么?哪些属于同一类,用铅笔圈起来。

  (2)启发学生指着示范图说一说,哪些属于同类,应该怎么圈?为什么?(因为大鸡、小鸡、公鸡、母鸡都是鸡,属于同类,应圈在一起,而书包和气球它们不是同类物品)

  (3)学会看书,指导练习。

  打开书第6页,看练习一,第1题,而后教师读题。

  (1)完成左图。提问:图中的四种物品各是什么?那些物品是同类的?

  学生回答,帮助整理。西瓜、香蕉、桃子都是水果,是同类的,而布娃娃和水果不是同类。

  请同学动手把同类物品圈起来。

  (2)完成右图。图中的哪些物品属于同类?把同类物品圈起来。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圈。

  (3)即兴练习

  ①请同学看看自己的书包里都有些什么?可以分成哪几类?(各种书属于同类,各种本子属于同类,还有文具盒……)

  ②打开文具盒,仔细看看,有哪些物品属于同类?(铅笔、钢笔、圆珠笔等属于同类)

  四、指图数数,认识数字

  1.出示4页下图。

  2.请同学们指着图,数一数每个圈里各有几个物体?认识圈旁边的数字。

  3.指名到前面,指着数出任意一个圈内的物体个数,读出旁边的数字。

  (如这个圈里有1、2、3、4、5,5条鱼,这个数字是5)

  4.同学们自由互相数圈里的物体个数,读出旁边的数字。

  五、组织室外活动,认识学校,巩固分类

  1.课上教学内容结束之后,可组织学生从学校门口开始,参观认识学校,边看边引导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校牌、花坛、教学楼、办公楼、树木、操场上有老师、同学……)数一数有多少棵树?……。

  2.然后问,看到的这些人和物,哪些属于同类?

  六、全课小结

  今天你们都学习了什么?(看图数数,分类,数数,认数字。)

  七、布置作业

  1.回家和家长说一说今天学了什么?

  2.观察周围物体数一数个数,说说哪些属于同类。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5

  一、教材分析:

  (一)编排体系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是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供二年级上学期实验和教学使用。

  根据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几个密切联系的信息窗,每个信息窗又是包含有多个信息的“信息包”,其呈现形式是把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活动情境贯穿起来,编排成“情境串”或“故事串”,从而引出一系列相对独立而又有着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形成了“问题串”。

  (二)教材的特点

  1、素材选取的广泛性和趣味性。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广泛选取了新颖、有趣的素材,帮助学生体会到数学广泛存在于他们经验世界的各个领域。同时,也借以使他们认识自我、了解社区、了解自然等等。本册的主要素材有魔术、杂技、童话、标本等,对学生来讲,这些都是很具有吸引力的内容。这些素材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由“情境串”引发出“问题串”。

  根据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除小单元外),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几个有密切联系的信息窗,每个信息窗又是包含有多个信息的“信息包”,其呈现形式是把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活动情境贯穿起来,编排成“情境串”或“故事串”,从而引发一系列相对独立又有着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形成了“问题串”。

  3、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

  本册教材注重知识结构的创新。例如,乘法口诀的编排,我们从“5的口诀”切入,这样编排,一方面是它的得数特点突出,易于学生记忆,另一方面,它有五句,易于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便于学生自主编制口诀。又如,分东西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常有的事情,丰富的经验已使他们明确如何*均分物体时,,教材这样安排了除法的初步认识,这样安排教材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除法的意义。

  4、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融合为一个过程。

  本教材不受严格的知识体系束缚,由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然后把学到的知识又作为解决新情境中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基本框架。

  5、每一部分的“你问我说”板块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展示自己的潜能,体现方法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第二个层次,运用初步学到的知识方法,通过联想、推断等探索活动,独立地解决综合情境图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初步掌握新知识。同时,初步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6、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每个单元之后,设计了“我学会了吗?”、“丰收园”等栏目,以自我检测和涂“苹果图”的方式,启发学生从兴趣习惯、合作交流、知识技能、问题意识、发挥潜能等多方面的自我评价、自我反馈中,逐步培养学生建立自信、认识自我的能力。本册书中的最后,还特设了“老师,我想对您说”、“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我想对同学说”、“我想对自己说”专页,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与教师、家长、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感情,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同时,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的观念,从小学习做人。

  (三)本册教材内容结构及特点:

  看魔术——乘法的初步认识;看杂技——表内乘法(一);小制作——角的初步认识;凯蒂学艺——表内乘法(二);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美丽的校园—认识方向;制作标本——表内除法;过年——总复习八个单元和两个实践活动:神奇的小棒和我喜欢的地方,还有两个智慧广场。

  (四)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乘、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理解“倍”的意义。

  2、能应用表内乘、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3、学会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判断其余三个方向。

  4、会看简单的线路图。

  难点:能自己编乘法口诀,会背乘法口诀,会根据表内口诀计算乘除法。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五)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相同的数连加;乘法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是乘法学习的初始单元,是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

  第二单元:表内乘法(一)。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5的乘法口诀,口诀的应用。本单元是乘法口诀的起始学习阶段,将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初步认识角,比较角的大小,画角。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二)。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6、7、8、9的乘法口诀以及乘法口诀的系统整理。本单元通过学习1—9的乘法口诀的系统整理,为进一步学习乘法计算奠定基础。

  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均分,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及各部分的名称,有关0的除法。本单元是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

  第六单元:认识方向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他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线段图,本单元的学习将为进一步学习复杂的辨认方向打下基础。

  第七单元:表内除法。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乘法除法的关系,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倍意义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较复杂,关键是学生掌握好乘法口诀,是后继学习除法相关知识的基础。

  (六)教材的基础、学完本册教材应达到的水*

  学习本册教材,学生应比较熟练地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此外,在学习除法之前,学生应熟练运用乘法口诀。学完本册教材应达到的水*: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乘、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

  2、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学会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判断其余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数与代数: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乘、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理解“倍”的意义。

  空间与图形: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学会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判断其余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

  实践活动:通过测量、整理、分析数据等活动,发现规律,增强学生认识自我的兴趣。在现实情境中辨认方位,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乘、除法产生、发展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符号感。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应用过程,发展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在认识角、辨别方向活动中,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间方位感。能应用表内乘、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采用多种方法,解决综合性的实际问题(两步)。能运用有关方位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倾听、接纳别人的意见,如何进行合作等技能,提高合作交流的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作用。经历和教师、同伴一起克服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进度安排:

  本册教材共需68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数

  1—————2

  一、看魔术

  8

  3—————5

  二、看杂技

  10

  6

  三、小制作

  6

  7—————8

  四、凯蒂学艺

  11

  9

  期中检测

  1

  10—————12

  五、森林里的故事

  10

  13

  六、小桥流水人家

  5

  14————16

  七、制作标本

  12

  17

  八、过年总复习

  4

  18

  期末检测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6

  教材分析:

  《节日礼物》是观察物体的第一课时。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学生在观察物体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经历观察物体和5个正方形搭成立体图形的过程,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能区分拍摄一组照片的先后顺序。教材选取了小狗贝贝四次由低到高观察节日礼物的有趣情境,让学生在四个画面上分别标出四次看礼物的顺序,鼓励学生亲身体验,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并让学生体会由远及近位置的变化所引起的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涯的重要阶段,是承上启下的年级。是小学数学开始进入系统学习的开始。经过前三年的教学,学生在掌握的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逻辑思维和智能有了一定的发展,学生在接受程度上,分析问题的能力上,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上都有较明显的提高。

  本班的学生接受能力强,能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学习积极性高,兴趣大,有强烈的求知欲、自觉性高。有25%的学生处于中等,学习比较被动,其中有10%的学生自觉性差,不能积极地思考问题。本课需要展开观察、想像、推理等思维活动才能完成,对学生具有挑战性。首先让学生自学观察,再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体验,丰富他们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提供的情境图,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范围变化。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猜想、小组讨论等活动,体会并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

  ②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运动智能、空间想象智能;

  ③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交流等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培养其积极的乐学态度;

  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主要以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活动为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活动过程中增强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③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④通过合作交流,养成互助合作的习惯,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体会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教学难点:通过由远到近看景物,体会看到的范围会越来越小。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应该是学生这种学习共同体的活动的一种方式,学生互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对话,了解我们自己的学习进步、学习状况,有助于学生克服自己的弱点,了解他人的学习状况,帮助自己学习上取得进步。

  内容设定:

  伙伴们评评我: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教学中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互评。通过学生的互评,加强学生间信息的沟通,清楚地了解他人的优缺点,进行自我反思,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使竞争与合作意识同步发展。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快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课始的故事导入、课中新知识学习的情境创设等,把学生领入乐学的氛围之中。

  2、观察、猜测、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了使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猜想、小组讨论等活动,体会并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状,并能根据提供的情境图,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范围变化,教学中先让学生分组用五个小正方体学具摆自己喜欢的图形,交流自己所在位置看到的形状,接着,创设小狗观察礼物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猜想(有困难的可用学具模拟体验)然后,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小狗从蹲在地上到最后爬上桌子,它观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观察的对象又有什么变化?接着,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讨论、交流等活动,体会并判断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物体的范围逐渐缩小。整个过程充满了观察、猜想、体验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是以“听和看”的方式介入学习。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而且促进了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发现数学知识的价值。

  《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数学课上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用所学的知识主动探索其应用价值。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在实际应用、拓展延伸环节中安排了判断图片观察位置的练习,例如:“有两个侦察员明明和莉莉,他们分别从两个方向观察同一间房子,请你分别标出明明、莉莉看到的情形。”和“说出下列房屋、*、汽车的*面图是从什么方位看到的”等。

  4、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使其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很多人都认为数学知识是枯燥乏味的,其实数学中充满了美,我们要深入挖掘数学的美,展现数学的魅力。例如:我在拓展练习中安排的“这是两幅意大利比萨斜塔的照片,你知道为什么第二幅照片中的斜塔不斜呢?”和生活延伸中欣赏一些优美的风景、名胜图片等,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使其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5、还给学生评价的权利,让学生自主对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过去课堂教学的总结评价历来是教师的专利,本节课我把评价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主评价,体现了教学的民主与和谐。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7

整十数的连加、连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整十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计算能力.

3.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激发他们计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整十数连加、连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口算:20+50=  3+2+4=

10+80=  8-5-2=

70-30=  4+1+3=

90-30=  10-3-6=

30+70=  8-6-2=

师:你们在做连加、连减题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做的?(从左到右)如果题目中的数变大了,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整十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的.连加.板书:30+20+40=

(1)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30、20和40这三部分合并起来)

问:你会算吗?

学生自己试算,然后集体交流.

(2)问: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谁和他想得不一样?

(先算30加20等于50,再算50加40等于90.)

(想:3加2加4等于几,就是几十.)

2、教学例2的连减.板书:80-50-20=

(1)师:这道连减的题目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从80里面去掉50这部分,再去掉20那部分或从80里面去掉50和20这两部分)

问:怎么算?(学生试算,然后集体交流.)

(2)问: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么算的?

(先算80减50等于30,再算30减20等于10.)

(想:8减5再减2等于几,就是几十)

3、比较:整十数的连加、连减与10以内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2)各组进行汇报.

(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和10以内的连加、连减计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从左到右,不同的是计数单位,10以内的连加、连减是以“一”为单位的,整十数的连加、连减是以“十”为单位的.)

三、巩固练习

1、对比练习

口算:2+5+1=   9-4-3=   1+3+4=   8-2-6=

20+50+10= 90-40-30=  10+30+40=  80-20-60=

请一位女生代表做第1行,一位男生代表做第2行,女生和男生交错进行,其他同学做裁判.

问男生代表: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因为每组题相加减的数是一样的,只是计数单位不同,所以第2行不用算,根据女生算的结果推想一下就可以了.)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50页的第4题.

3、应用问题

(1)有50个花生,大猴吃掉30个,小猴吃掉10,还剩多少个?

师:请你帮小猴算一算.

订正:你是怎样算的?

(2)同学们前年栽了30棵树,去年栽的和前年同样多,今年又栽了50棵,三年一共栽了多少棵?

师:你会解答吗?请你试着做一做.

订正:你是怎样想的?

4、出示图片“填一填”

把10、20、30、40、50填在圆圈里,使

每条直线上三个数的和相等.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进行汇报.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新知探究】

  明确算理,探究算法

  出示例3情境图,说说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个问题并请学生先看第一个问题)

  (一)探究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理算法

  1.求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我们可以怎么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从上节课的整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类推)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3.学生进行尝试(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想法)。

  4.进行交流反馈

  重点反馈描画涂色的想法,并在学生讲解后,教师再利用课件进行讲解巩固:

  5.得出结果

  6.猜想计算方法

  观察这几个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可以怎样计算?这个方法可以推广到所有分数乘分数的计算中吗?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9

  第三单元 测量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第5课时吨的认识和换算

  教学反思: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第6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例9、做一做及练习七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 )+3×( )=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10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学*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内容,例1教学认识图形的*移、在方格纸上将图形*移;例2认识图形的旋转;例3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旋转90°;例4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例5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图形的*移及旋转以及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为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有关内容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这是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移和旋转现象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还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

  三、教学要求: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图形的*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及其对称轴,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使学生经历从*移、旋转、轴对称的角度欣赏和设计图案的过程,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初步感受图形运动的结构美,体验*移、旋转、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过程中,感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增强对图形变化的兴趣。

  四、教学关键:

  1.教学图形的*移时,要将着力点放在确定*移的距离上。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充分感知图形旋转的基本特征,初步建立图形旋转的概念,为进一步探索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旋转90°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重点:

  1.经历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对称轴条数的过程,画*面图形的对称轴。

  2.将图形按水*或竖直方向*移到指定位置,正确判断*移的距离。

  六、教学难点:

  认识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七、教学方法与措施:

  1.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合理设置认知起点。

  2.紧扣图形运动的最本质特征,引导学生探索画运动后图形的方法。

  3.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美。

  八、课时安排:

  1.*移 1课时

  2.旋转 1课时

  3.轴对称 1课时

  4.练习 1课时


小学数学作文10篇(扩展7)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0篇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生活中百分率问题的含义,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2、理解求百分率应用题的一般结构和求百分率思考过程的主要步骤,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生活中百分率问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口答:

  1、24是50的几分之几?

  2、13厘米是43厘米的几分之几?

  3、10千克是45千克的几分之几?

  提问: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应怎样求?

  每个题中的单位1是什么?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审题,理解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

  (2)掌握什么是达标率.

  (3)怎样求达标率。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发现疑难。

  3、学生逐步汇报。

  达标率是指达标学生的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学生总人数×100%

  120/160×100%

  =0.75×100%

  =75%

  学生自学85页教学内容,了解发芽率的计算方法。并进行计算填写在表格中。

  教师提问:

  什么叫发芽率?(发芽率是求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数的百分之几。)

  这三种.种子哪种.种子的发芽率高?(大蒜发芽率高。)

  让学生感知发芽对农民伯伯的重要性,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珍惜粮食。

  (三)其它百分率学生完成做一做第1题,了解:

  出勤率=出勤人数/应出勤人数×100%

  成活率=成活棵树/种植棵树×100%

  命中率=命中球数/投球总数×100%

  岀粉率=面粉重量/小麦重量×100%

  出油率=油的重量/花生的重量×100%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进行总结。

  三、当堂测评

  练习二十的1至4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

  1、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学生自学习惯。

  2、从达标率到出油率,拓宽知识面。

  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2

  单元教材分析:

  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可以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传统的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本册教材新增的内容之一,教材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简单的排列——最简单的推理——简单的推理

  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 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

  2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数学广角(一)

  教学内容:

  课本P9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1角、2角、5角的人民币。实物、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数学活动课,你们喜欢吗?

  出示课题:数学活动

  2、我们先来做一个拼图游戏:小朋友每人的桌子上有三张图,请你任选两张拼一拼看看是什么?先和同桌说一说。

  3、交流反馈。用不同的图可以拼出不一样的效果,如果老师给你数字卡片,你能拼出什么数呢?

  二、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1、 用1和2两张卡片摆数。

  (1)自己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谁最爱动脑筋,谁的小手最巧。

  (2)独立动手摆,然后在班内说一说自己用这两张卡片摆了那些数。展示大家看。

  2、用、1、2、3三张卡片摆数。

  教师激励学生动脑摆一摆:从数字卡片中任选两张卡片,你能组成什么数?可以与小组同学讨论,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拿出卡片,自己动手摆一摆。

  引导学动脑,找规律去摆,我们比一比谁摆的数朵而不重复。

  3、学生摆完后,小组交流,组长把成员摆的数记下来,并总结摆数的方法。

  4、小组汇报。师生总结,指明学生说一说。

  三、小组合作,巩固发展

  (1)三人做握手的游戏。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

  (2)小组汇报,三人到台上有规律的握手,得出结论。(3次)

  2、师:我这由三本练习本卖5角钱可以怎样付钱。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人民币,动手试一试。谁想来卖?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到台上来卖。

  板书学生的方法。

  3、衣服搭配

  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图:请看这里有几种搭配方式?试一试。

  交流反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玩的有趣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激趣导入,让学生在游戏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找到启示。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活动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P10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具学具:

  动物图片、语文、数学、自然等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一:

  故事导入:森林王国要举行运动会,入场时要组织一个花束队,鸡大婶让蓝猫和非非准备一束花,鸡大婶说:“他们拿的分别是红花和蓝花。”蓝猫说:“我拿的不是红花。”鸡大婶说:“请同学们猜一猜,蓝猫和非非分别拿的是什么花?”

  今天有许多这样的问题等着同学们去猜,大家要比一比谁最爱动脑筋。

  二、游戏二:

  (1)出示例2的第一组图让学生注意观察。

  让学生猜一猜他们拿的是什么书?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4人一组,两名同学分别拿语文数和数学书,其中一名同学说:“我拿的不是什么书。”另外两名同学比赛看谁猜得快。交换进行。

  (3)、同桌活动。

  拿出准备好的动物卡,又一名同学操作,左(右)手拿的是(不是)什么,另一名学生猜,交换进行。

  三、游戏三:

  1、找三名同学配合,创设真实情景,根据例题做一做,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A、师 :把猜一猜的游戏规则说一说。4人一组轮流进行,每人至少猜一次。

  B、进行活动。教师不做任何规定,让学生撇开思维,自己去猜。

  C、小组交流,向全班汇报活动过程。

  3、观察比较例3和例2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4、 巩固练习:师生一起做游戏。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在游戏中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故事导入新课等于抓住了儿童的天性,激起了他们玩的乐趣和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游戏活动,既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活动,一起在活动中探索新知。放手让学生随意玩,鼓励他们玩出新意,教师捕捉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3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 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画图产生疑问、引入新知

  1、画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上新课前先来画一画图,请同学们翻开课堂练习本,拿出尺子。

  请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请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12厘米的线段。

  请大家在本纸上画一条长1米的线段。(生面有难色)

  师:怎么不画了?有什么疑问吗?(本子没有1米长)那该怎么办呢?

  (把1米长的线段缩短后,画在本子上)(生画)

  2、引入新知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生:10厘米、5厘米、或1厘米长的表示(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的表示方法各不相同,像2厘米、5厘米、10厘米这些在图上画出的线段的长度,我们叫“图上距离”,而这1米就叫“实际距离”。

  师:但是如果把黑板上的数据1米擦去,只把本子上的2厘米、5厘米线段图给别人看,别人能知道你表示的实际距离是1米吗??那么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就是《比例尺》!(板书)

  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理解比例尺意义

  师:大家请看笑笑同学就根据比例尺的知识画出了他家的*面图,你看他图中的比例尺是?你知道1:100是什么意思吗?同学们思考一下,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说一说(生思考交流)

  生汇报:1表示图上距离、100表示实际距离

  图上的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的100厘米,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

  师:对,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的100厘米,因此比例尺实际上就等于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板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生读一读

  2、生活中的比例尺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有见过比例尺?)黄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请同学们看一看(出示各图,分别让学生读出图中的比例尺并说出它们表示的意义)

  3、自己写一个比例尺

  师:现在你们自己在本子上写一个比例尺,并向同桌说一说它表示的意思

  生汇报

  4、总结比例尺的特点

  师:我们现在初步的认识了比例尺,你有没有发现比例尺有什么样的特点?(生说)总结:是一个比;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统一的;比例尺的前项一般为1

  三、运用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1、解决第2小题

  师:同学们,笑笑按比例尺1:100画出了她家的*面图,他想带我们看看他的卧室,请大家把书翻到30页,先请大家量出他卧室长宽的图上距离是多少吧?(课件)

  (1) 量出笑笑卧室的长和宽

  师:你们量出了笑笑卧室长是?宽是?那你们算出笑笑卧室实际的长和宽吗和面积吗?(课件出示)试一试,并把你的解题思路写在练习本上。

  (2)算出笑笑算一算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米,宽是()米,面积是()*方米。

  a :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b :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展示仪展示)

  小结回顾

  想一想,我们刚才在求笑笑卧室面积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程序?(先量出图上距离,在求出实际距离,然后才能算出面积)

  2、解决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方米?

  先让学生讨论一下,再汇报方法,然后再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展示仪展示)

  3、解决第4题

  师:笑笑在设计图时还遇到了难题,我们一起来帮帮她吧!

  (课件出示在父母卧室的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面图上标出来。)

  (1)分析题意,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1) 学生交流想法。

  (2) 学生独立完成。

  生1:2米=200厘米 200/100=2厘米

  生2:200÷100=0。02米 0。02米=2厘米

  师: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的出色,笑笑还为我们出了道难题,大家敢于应战吗?

  4、解决第5题

  (课件出示:笑笑的卧室长4米,画在图纸上,她用8厘米表示自己卧室的长。)

  1、 图上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

  2、 她画的*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反馈汇报。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谈谈自己的收获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探究体验

  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

  (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分米的认识 学习设计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5

  1、喝过可乐吗?知道可乐的来历吗?

  2、今天我们带来了一组饮料,一种是苹果汁、一种是蜜糖水,来配一种饮料。

  出示配制表。并要求:不要太贪,配起来之后不要喝完,每个人品一点,再留下一点样品,作好记录。(板书:配 记 品)

  学生小组工具:苹果汁、蜜糖水、量杯、配制表、纸杯若干。

  饮料配制记录表

  类型 数量 品评

  第一款 苹果汁 ml

  蜜糖水 ml 味道最好的是第 款

  苹果汁 ml

  蜜糖水 ml

  第二款 苹果汁 ml

  蜜糖水 ml

  第三款 苹果汁 ml

  蜜糖水 ml

  请代表向大家推荐自己配的饮料

  师记录: 苹果汁 蜜糖水

  (1)20ml 20

  (2)30ml 20

  (3)20ml 10ml

  (4)30 30

  (5)30 30

  (6)30 30 ——看来30:30还是最受欢迎的

  (7)30 20

  选一个研究一下:

  用质量代表苹果汁,用水量代表蜜糖水

  按20、10的配法,总量是30。如果要配60的话,怎么配?

  (我认为总共是3份,质量占2份,水量占1份。现在是6份,一个占4份,一个占2份,实质还是2份1份)

  (两个30合为一个60)

  要配90的话,怎么配呢?

  假如要配少一点,配15的话,怎么配?

  假如要生产的话,怎么告诉厂家配制的方法?

  生1:告诉他,如果水是1,汁是2。

  生2:告诉他,汁是水的2倍。

  生3:告诉他,汁与水的比是2:1

  生4:告诉他,水占汁的1/2

  生5:告诉他,汁的量比水的量多1倍。

  生6:水量是汁的百分之五十。(板书到生4边)

  生7:水量比汁的量少一倍

  生8:汁是总量的2/3。水是总量的1/3。

  师:汁的量是水量的2倍,你怎么看出来的?

  ……

  师:都在变,就是倍数关系没变

  再问:2/3、1/2是怎么来的?

  再问:汁量和水量的比是2:1,是什么意思?

  汁量是2份,水量就是1份。

  你能不能解释一下,具体怎么变?

  把10看作1份,20就是2份。………………

  60和40的配法是不是按刚刚的方法配的?为什么?

  变的过程中关系不能变。

  那么60和40按生3的写法就是几比几啊?

  3:2 怎么想的?

  把这些叫配方。

  2比1通常写成2:1,这个号和冒号不一样,叫比号。前面叫前项,后面叫后项。

  比可以用多种写法写,可以写成2/1。指着说各项。

  写3:2,再改写,再说各项。

  把自己配方写成几比几。再按这个配方去配。

  走出自己的位置,去品尝一下其它组的饮料,猜猜他们的苹果汁与蜜糖水的量的比是几比几?

  了解生活中的比

  出示(有图):

  (1)桌子与椅子的数量比是1:4

  (2)婴儿头长与身高的比是1:4

  (3)这种棉麻混纺布中棉与麻的重量比是1:4

  选一个比向同伴解释它的意思。

  (1)生用倍数关系、份数、分率去解释,师即时理出头绪,小结方法。

  (2)假如婴儿的头长是…………厘米,身高多少厘米?

  如果是4米呢?生疑,师指出不切合实际

  再请一个学生上台,看看是不是1:4

  又指出1:4不能随便用。

  出示划船图:

  看划船图你能写出哪些比?

  1:6 1只船,6个人

  1:1 男生与女生的比是1:1

  1:1 西湖与船的比是1:1

  1:2 划船的人与坐船的人的比1:2

  4:6 划船浆的支数与人数

  1:1 左右两边划船人的比

  1:4 让同学猜一猜 1 船与船浆的关系 船与坐船人的比

  所写学生揭示答案

  在生活中有哪些(比如衣食住行、家里、学校里……)地方有比?

  手与头 2:1

  衣与裤 1:1

  砌房时水与泥土 1:2

  爸爸与妈妈 1:1

  手与脚 1:1

  师引:黑板长与宽的比大概是多少?(2:1、3:2)

  倒底哪个对,量一量看。

  拉一学生,你们看我和这个同学体重的比是多少?

  (3:1、4:1、)

  哪个对呢?我是60千克,生是25千克,几比几?

  晚上睡觉时,床和我的比是1:1

  ……

  生活中的比是无所不在的。

  出示:我国有悠久的青铜器铸造史,先秦古籍《考工记》记载了各种器物铸造的器物——

  火药 ——配制黑色火药原料是火硝、硫磺和木炭,它们重量的比是15:2:3。

  看看我们今天学的是什么?

  板书:生活中的比

  有什么感受。

  (好几个学生提到比例,师问:你们头脑中的比例到底是什么意思?指出生活中的比例和数学中的比例不一样)

  还想了解些什么?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垂直,会判断垂直现象。

  2、掌握画垂线的方法,能用三角尺画直线的垂线及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掌握画垂线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应用垂直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四、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红、*笔,三角板

  2、教师准备:课件,三角板,长方形纸(准备好的图)

  五、教学过程

  1、直接引入,体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前两天我们开始学习有关线的知识,今天继续来研究。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直线,你有什么发现?

  (黑板出示)

  ①②③④⑤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作品中有的折痕是相交的,有的折痕是*行的,有的折痕虽然没有相交,如果想成直线的话,延长之后就可以相交。

  师: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可能是互相*行的,也可能是相交的。(板书:*行、相交)将黑板上的图调整为两行摆放。

  师:有关*行的知识我们已经研究过了,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相交及有关的知识。板书:相交

  2、探索新知

  (1)认识垂直

  师:只要相交就会形成角,你能在③、④、⑤中找到这些角吗?这些角都是什么角,你能用三角板量一量吗?(请学生到黑板上来找角。边说边借用三角板的直角验证)

  生1:③号中有4个角,这个比直角小,所以是锐角;这个比直角大所以是钝角。另外两个角和这俩一样。

  生2:④号中将折痕延长相交后也有锐角和钝角。

  生3:⑤号相交后形成了4个直角。

  (师在生叙述中将④号折痕延长并相交,⑤号中标出直角符号,顺便问:标出一个直角符号能不能说明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通过大家用三角尺测量,发现两条直线相交有时形成钝角和锐角,有时形成直角。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板书:垂直)将黑板上学生作品调整为三行摆放。(如下)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是互相垂直?为了说着方便我们给直线标上字母ABCD。

  生:互相垂直就是AB垂直于CD,CD也垂直于AB。

  师:说的真完整,当直线AB和直线CD互相垂直时,我们说直线AB垂直于直线CD,可以写成AB⊥CD,也可以说直线CD垂直于直线AB,写成CD⊥AB,称直线AB是直线CD的垂线,直线CD是直线AB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常用字母O表示。(边说边板书:AB⊥CD,CD⊥AB)

  师:(指着③、④、⑤)这些都叫做两条直线相交,但哪个特殊?

  生:④

  师:为什么?

  生:因为④相交成直角了。

  师: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当相交成直角时,才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那么垂直要满足哪两个条件呢?

  引导学生总结:①要相交,②成直角。(补充课题:垂直)

  师:清楚的知道这两点我们就能很快判断两条线是否互相垂直。

  (2)选择判断垂直的工具

  师:那你觉得下面哪些物品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互相垂直的线?

  学生讨论后汇报:书、三角板等可以。

  师:只要带有直角的物品都可以帮助我们很快的判断垂直了。哪个工具更准确呢?

  生:三角板

  (3)判断垂直

  师:你们能用三角板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吗?互相垂直的标出直角符号。请你完成小篇子上第一题。

  教师小黑板出示:

  ①②③④⑤

  学生用三角板自己判断后汇报,①②⑤不是,③④是。

  (汇报时让学生在小黑板用三角板演示)

  师:有时只用眼睛看是不行的,需要用工具测量才是准确的。

  (4)找一找

  师:观察这张长方形纸,有没有互相垂直的边?(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多组互相垂直的边)

  师:即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

  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互相垂直的现象?(学生找一找)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垂直现象。

  3、画一画

  (1)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师:你们都学会判断、找垂直现象了,那你们能不能只用一个三角板就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呢?

  生在课堂练习上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后教师黑板演示。

  师:任意一条直线的垂线可以画多少条?

  生:无数条

  师:你们在画垂线的时候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以把遇到的困难说一说)例如:在画垂线的时候交点处出现圆角的问题。

  师:谁有好方法要和大家分享吗?然后用课件演示垂线的画法,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同时向学生介绍其它画垂线的方法。

  (2)过一点A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师:老师要求大家通过一点A画直线AB的垂线,至于点A你是放在直线的上面,还是放在直线的外面,大家自己决定。

  (请学生在实物投影下展示)

  你把点A画在什么地方?你怎样通过点A画直线AB的垂线呢?

  (分别过直线上一点和直线外一点画直线AB的垂线的同学上台演示。)

  师:通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可以画多少条?

  生:只有一条。

  4、巩固练习

  (1)出示一组*行线

  要求:请从一条直线上任意取3个点向另一条直线做垂线,并量一量这三条垂线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垂线段能做出多少条?(无数条)

  师:这条线段的长就叫作点到直线的距离。

  顺势引导学生说出*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师:我们可以用这个发现来验证两条直线是否*行。

  (2)解决问题:修路

  ①请你画一条从蘑菇房到小木屋最近的路。

  ②请你画一条从蘑菇房通向小河最近的路。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从蘑菇房到小木屋可以有许多条路,但只有一条是最近的;从蘑菇房到小河也可以由许多条路,但是只有与小河互相垂直的是最近的。从而体会两点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从一点向直线所引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5、课后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行

  相交

  七、作业

  请你用正方形纸折出互相*行、互相垂直的线。

  八、教学反思

  我按照原来的教学过程进行了第一次教学,课后反思发现了两点问题:

  1、时间很紧张。练习刚到*行线之间的距离就下课了。个人觉得课一开始的折纸作用并不大,还浪费了点时间。

  2、相交与垂直。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7

  教学目标:

  1、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尝试练习、归纳领悟等过程中,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 × ×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教学例3

  (1)出示条件和问题: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根据公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学生列式:×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张看作一面墙,第一步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即这面墙的,第二步再涂出小时粉刷这面墙的面积,即的,由此得出×这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是多少?”

  (3)根据直观的操作结果,得出×=,根据刚才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推导出计算方法:×==。

  (4)提出问题:小时粉刷多少呢?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涂色、推导、计算,自主解决问题。

  3、小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4、教学例4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 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

  师:你们回想近3个月深圳的下雨情况。

  生:9月只下过一、两场雨雨量不大。

  生:7、8月雨量较多,还有台风。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深圳的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也最大。

  2、 回顾旧知

  出示20xx年的甲市月*均降水量一些数据

  师问: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这些原始数据?

  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师:选用那种方法最好?

  生:折线统计图。师:制成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好处?生:易于看清气温的变化情况。师:怎样制作? 生:先描点,还应标数,数不会标错。 生:画线要用尺子。 3、 引出新知

  老师又提供了20xx年的乙市月*均降水量一些数据?这时你们又会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两个城市的月*均降雨量呢?

  好,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二。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1、学生交流:

  (1)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2)这种统计方式有什么好处

  (3)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从中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功能。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并由两位学生板演并进行分析。

  3、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讲解。

  (1)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主要要解决图例问题。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进一步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的观察角度。)

  4、通过比较,形成共识。通过比较大家都认为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这两个城市月*均降水量。 三、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师:想想,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前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生: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四、巩固练习,复习小结:

  1、完成课本第62页的试一试。

  2、小结: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它帮助我们便于看出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而且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

  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比较,逐步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发现最佳的统计方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丈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厘米、分米、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丈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厘米、分米、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每组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三张正方形,边长分别是9厘米、4.5厘米和1厘米,还有三张面积大约是4厘米,形状分别是三角形、长方形和圆的纸片。

  公开课教案: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借具体实例,来学习面积单位。

  二、引导探索

  1、每组发给一个信封。

  2、今天我们要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有多大。请同学们动手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感觉一下它有多大?

  3、小组长取出信封里的纸片,这些纸片是干什么的?

  4、动手丈量前,先小组讨论:要选择什么样的图形作为丈量单位(每组只能选两种),说明理由,再用它来丈量。

  5、互相说一说丈量的结果,由小组长把这些结果记录下来。

  6、现在我们做格统计。在统计前可以猜猜什么图形可能被多数小组选为丈量单位,最后再看统计结果。(由各组组长报告被本组选择作为丈量单位的图形,教师再黑板上做统计,完成统计表。)

  7、小组议一议,这张统计表传达给我们哪些由意义的信息?或者根据它能提出哪下数学问题?然后向全班汇报、交流。

  8、(小结)看来选正方形作为丈量单位主要由两点原因:(1)正方形能密铺;(2)操作简单方便。

  9、现在请用正方形作为丈量单位的小组,再报告一下丈量记过。大家一起来看看,对这些丈量结果,能提出什么问题?

  10、丈量同一个图形,要量出一致的数值结果,惟有统一丈量单位。(拿起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 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厘米。它是今天我们认识的第一个*用的面积单位。

  11、每人都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并说出身边一个面积大约是1厘米的东西,在小组内交流。

  12、用面积是1厘米的正方形再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厘米。

  13、用面积是1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厘米。

  14、度量稍微大图形的面积,一般以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做面积单位。用面积是1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分米。

  15、小组讨论实际操作:1米有多大?

  三、拓展应用。

  1、用适当的面积单位(cm,dm或m)填空。

  (1)一间房屋地面的面积约50。

  (2)一张邮票的面积约6。

  (3)练习本的面积约212。

  (4)单人床的面积约2。

  (5)游泳池的面积约1250。

  2、写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每格1cm)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0

  教学目标:

  1、在抛硬币、摸球等游戏活动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进一步体会有些事情可能发生,有些事情不可能发生,有些事情一定发生的。

  2、经历猜测、实验、验证等探索活动过程,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初步形成统计意识。

  3、通过对日常生活事件确定性的描述,提高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分析和判断力,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元硬币、白、黄球若干等。

  学具准备:

  一元硬币、摸球游戏工具

  教法学法:

  1、联系生活,解决问题。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抛硬币这一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从而形象地揭示数学源于生活,并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道理。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经验,以分组教学、合作交流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拥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自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尊重学生,和谐发展。今天的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因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以上新课程理念的基点便是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营造一种新型的、更有人情味的课堂教学形式。

  教学教法:

  创境设疑——组织探究——启发巩固

  教学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玩中学、学中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做好多好多的游戏,老师要求大家要会听、会想、会玩,还要学会合作,做得到吗?

  二、玩一玩

  游戏1:抛硬币

  师:(出示一枚1元硬币)大家看,这是一枚1元的硬币,(将其放在投影上)这一面写着1元,我们叫它正面,(翻面)这一面我们叫它反面,咱们做的第一个游戏就是抛硬币。

  (板书:抛硬币)

  师:猜猜看,我们要怎么玩?

  生:把硬币在桌上一转,再用手一按,看是哪面朝上。

  师:说得差不多,咱们的玩法就是把硬币往上一抛,猜它落地后哪面朝上。

  (二位学生上台)

  师:你们的任务就是观察硬币落地后哪面朝上,并大声给班上同学汇报,明白吗?

  (生点头)

  师:好了,老师要抛了,猜猜硬币落地后哪面朝上?

  生:正面朝上。

  生:反面朝上。

  (师抛硬币,台上二学生观察后给其他同学汇报)

  师:老师又要抛了,再猜猜哪面朝上,跟小组同学说说看。

  (生在小组内热烈地猜。师抛硬币,二生再次观察汇报)

  师:谁愿意也来玩一玩?

  (一位学生抛硬币,同桌猜,共进行3次)

  师:好了,我们不玩了,静下来回忆一下,刚才抛了这么多次,你们看到的是什么情况呢?

  生:一会儿是正面,一会儿是反面。

  生:第一次是反面,后来又是正面、正面、反面、正面。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样的情况在数学上可以说硬币落地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板书:可能也可能)

  师:谁能也像这样说一说?

  生:硬币落地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游戏2:摸球。

  师:(出示盒子)现在咱们来玩一个摸球的游戏。看,这是什么?

  生:正方体纸盒。

  师:(摇一摇盒子)知道里面有些什么吗?

  生:球。

  师:(指盒上标签)对,里面有三个白球和三个黄球,谁愿意上台和老师一起玩?

  (生踊跃举手,一位学生上台)

  师:咱们两人这样分工:我摸,你猜我摸出来的是什么颜色的球。

  (台下同学聚精会神,饶有兴趣地看。师动作夸张地做出不看盒子的样子,摸出一个球捏在手上)

  生:-。

  (师展开手掌正好是-。台下同学鼓起掌来,猜中了!第二次、第三次过程同上,猜中的学生鼓掌,没猜中的有点失望)

  师:你们也想这样摸一摸、猜一猜吗?(出示布袋)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布袋,每个布袋里装的都是3个白球和3个黄球。摸之前,我们首先得交代几条游戏规则:第一,摸的时候眼睛——

  生:不能看。

  师:第二,每人连续摸4次,摸出来之前其他小组成员先猜摸出来的是什么颜色的球,在展示给大家看一看。摸出来以后放进去搅一搅,再摸第二次。(生积极地投入到摸球猜球的游戏中,师巡视并参与到各组的游戏中,直到各组游戏完毕)

  师:同学们摸了这么多次,也猜了这么多次,我想问问大家,1、你们每次都猜对了吗?

  生:没有。

  生:有时猜对,有是没猜对。

  师:2、怎么这么多同学都没有全猜对呢?是什么原因呀?小组内讨论一下,想想是什么原因。

  (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生:球装在袋子里,看不见。

  生:里面有白球和黄球,有时摸到的是白球却猜成黄球,有时摸到黄球却猜成白球。

  生:里面有黄球和白球,我们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师:可能从这个袋中摸到黑球吗?

  生:不可能。

  师:可能从这个袋中摸到红球吗?

  生:不可能。

  师:可能从这个袋中摸到除白球和黄球以外其他颜色的球吗?

  生:(频频摇头)不可能,因为里面只有白球和黄球。

  师:同学们真聪明,因为袋中只有黄球和白球,所以呀,我们不可能从中摸到除黄球和白球以外其他颜色的球。

  (板书:不可能。)

  师:(出示另一个袋子)这里还有一个袋子,里面装的也是6个球,谁愿意和老师再玩一个摸球游戏?

  (一位学生上台)

  师:不过这次是你摸,老师猜,好吗?

  (生摸出一个球,学刚才老师的样子捏在手上。)

  师:白球。

  (生再摸,师再猜:白球。生又摸,师想都不想地猜:白球。)……

  (生纷纷举起手来。)

  师:怎么了,你们想说什么?

  生:老师知道里面有什么球。

  生:里面都是白球。

  生:可能是一种巧合。

  师:很多同学都说对了,老师的确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颜色的球。(师打开袋子,拿出里面的6个白球,展示给学生。)

  生:(小声嘀咕)里面装的是6个白球,当然每次摸出来的都是白球了。

  师:里面装的是6个白球,我摸出一个——

  生:肯定是白球。

  生:一定是白球。

  师:如果袋里装的是6个黄球呢?

  生:摸出一个,一定是黄球。

  (师板书:一定。)

  三、摆一摆

  师:老师带了一些很多乒乓球,大家看,这是白球,这是红球,这里还有一个透明空袋子,现在我们玩的游戏就叫听要求放球,愿意吗?

  生:愿意。

  师:第一个要求就是在袋子里放8个球,摸一个,一定是黄球。

  (一位学生上台数出8个黄球放进袋里,台下学生给予了掌声,表示认同。)

  师:第二个要求还是在袋里放8个球,摸一个,不可能是黄球。

  (一位学生上台从拿了8个白球放进袋里,台下学生有给予了掌声表示认同。)

  师:第三个袋里仍然放8个球,摸一个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一位学生上台从两种球中里各拿出4个放入袋里,台下学生再次给予掌声。)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可以放5个白球,3个黄球。

  生:可以放6个白球,2个黄球。

  生:可以放1个白球,7个。黄球……

  四、说一说

  师: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什么事情可能发生?

  生:可能发生地震。

  生:可能发生洪水灾害。

  生:明天天气可能更热。

  师:那什么事情一定发生?

  生:人一定会老,头发会白。

  生:地球一定在转。

  师: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

  生:公鸡不可能下蛋。

  生: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

  师:好了,同学们,咱们今天就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小调查,回去问问爸爸妈妈,查查资料,看看生活中哪些事情可能发生,哪些事情一定发生,哪些事情不可能发生。

推荐访问:作文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作文【10篇】 小学数学作文1 小学数学作文100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