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竖鸡蛋》教学反思1 《哥伦布竖立鸡蛋》是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个单元的单元学习目标是用心去读,边读边想,可以对课题、课文内容等提出问题。所以第一次制定教案时,我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哥伦布竖鸡蛋》教学反思3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哥伦布竖鸡蛋》教学反思1
《哥伦布竖立鸡蛋》是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个单元的单元学习目标是用心去读,边读边想,可以对课题、课文内容等提出问题。所以第一次制定教案时,我把“边读边思,进一步学习对课文主要内容质疑,培养自主解疑的能力。”这一点作为我的教学目标及重点。
因此,揭示课题后,我紧接着让学生对课题提问,学生提出“哥伦布怎样竖立鸡蛋的”、“哥伦布为什么竖立鸡蛋”、“谁竖立的鸡蛋”、“竖立鸡蛋有没有成功”等问题。
这些问题中有些是真问题,有些是假问题,这些假问题看起来是对课题发出疑问,其实没有价值,比如“谁竖立了鸡蛋”,课题中就有答案。在排除假问题之后,我保留了三个问题,“哥伦布怎样竖立鸡蛋的”、“哥伦布为什么竖立鸡蛋”以及“竖立鸡蛋有没有成功”。
带着学生们的问题,深入课文学习。在教学第一个问题“怎样竖立鸡蛋”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找句、读句、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果“只要想到磕破鸡蛋尖头这个方法,其实人人都能做到竖立鸡蛋这件事,这真是一件简单的事。”在教学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竖立鸡蛋”时,我设计一个因果关系的填空题,指导学生概括段意,最终通过交流和朗读明确了做竖立鸡蛋这件事的原因。
第三个问题老师以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中心的问题,达官贵人认为发现新大陆很简单,所以哥伦布就让他们做简单的竖立鸡蛋试验,结果他们失败了。为什么在达官贵人眼里竖立鸡蛋如此简单的事情,却不能做成功呢?引起学生思考,并最终得出中心:“即使是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站在后面指手画脚是无用的,关键在于创先。”
这节课,学生对课文质疑、释疑的过程中,会出现看似对文本提问实则毫无质量的问题。课堂中,对于这样的问题,因为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所以我没有打断学生,可是对训练学生的思维没有帮助。这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哥伦布竖鸡蛋》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哥伦布竖鸡蛋》教学反思3篇(扩展1)
——《哥伦布竖鸡蛋》语文教案3篇
《哥伦布竖鸡蛋》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人物的对话,感受人物的不同心理和情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文片断。
2、理解课文中哥伦布说的“即使是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站在后面指手划脚是无用的,关键在于创先。”这句话的含义。
3、懂得敢于创先、勇于实践,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难重点:教学活动始终贯穿朗读训练,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体会人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题:19哥伦布竖立鸡蛋
2、质疑
(1)哥伦布是谁?(板:哥伦布)
(2)他怎么竖立鸡蛋?(板:竖立鸡蛋)为什么要竖立鸡蛋?结果如何?
二、新授
1、学习字词:忌妒(嫉妒)、抹煞、宴会、挑衅(挑选)、磕
2、交流哥伦布的生*(板:发现新大陆)。
3、师:哥伦布是16世纪意大利的探险家和航海家,他曾经历过数次出海航行的失败,后来终于获得了成功,首次横渡大西洋,同时还发现了当时无人知晓的美洲新大陆。这一事迹成为历的壮举,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但在当时,一些达官贵人(板:达官贵人)非常嫉妒,他们千方百计抹煞哥伦布的伟大创举。
问:什么叫达官贵人?(上层社会有身份有官职的人)
4、哥伦布怎么竖立鸡蛋呢?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写竖立鸡蛋这件事的几个小节。(5~7)
5、指名读5~7节,思考:哥伦布、达官贵人分别去竖立鸡蛋,结果如何?
板:
6、跟老师配合读读这部分内容:5——7节
再读,想想用什么语气读?
师读旁白,生读语言。
7、你认为竖立鸡蛋简不简单?为什么?
(简单——只要磕破了一点鸡蛋的尖头就可以竖立了。
不简单——关键要想到这个方法。)
8、师:是啊!只要想到磕破鸡蛋尖头这个方法,其实人人都能做到竖立鸡蛋这件事,这真是一件简单的事。(板:简单)
板:
9、哥伦布为什么让自己和达官贵人做竖立鸡蛋这样简单的事?默读课文找答案。
10、师:答案在哪里?(1—4节)
11、自读1—4节,完成填空(用自己的话概括)——小组交流
出示:因为,所以哥伦布要和达官贵人做竖立鸡蛋这样简单的事。
12、交流填空。
13、师边述边板:因为哥伦布历经千辛万苦,创先(板:创先)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一事迹成为了历的壮举,而达官贵人却非常忌妒(板:忌妒),攻击(板:攻击)哥伦布,说这是一件简单的事,连傻子也做得到,所以哥伦布要和达官贵人做竖立鸡蛋这样简单的事。
板:
14、这部分内容也是用对话的形式来写的,自读,体会语气。
指名交流,指名读。
师读旁白,生读语言。
齐读1——7节。
15、达官贵人认为发现新大陆很简单,所以哥伦布就让他们做简单的竖立鸡蛋试验,结果他们做不到。哥伦布为什么要用竖立鸡蛋这个方法来反击达官贵人的攻击呢?(板: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
板:
16、师:做任何事情,即使是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站在后面指手画脚是无用的,关键在于创先。
出示:即使是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站在后面指手画脚是无用的,关键在于创先。
读好。
17、发现新大陆到底简单不简单?下面来读一段话。
出示:为了横越大西洋,哥伦布精心筹划了18年。他受尽了别人的嘲笑和奚落,被认为是愚蠢的梦想家。经过无数次的辩论和游说,他的真诚和信念感动了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他们给了哥伦布远航的船只。哥伦布终于成功地渡过大西洋,并发现了美洲大陆。
师:简单不简单?
师:想像一下,哥伦布当时碰到的困难和艰辛。
师:所以发现新大陆是不简单的。(板:不简单)
三、 总结
1、一个小小的鸡蛋,让达官贵人哑口无言,也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让我们记住这个道理,再一次读句。
2、齐读第9节。
3、听了哥伦布的话,达官贵人会怎么样?
4、哥伦布善于发现、勇于实践,关键是还敢于创先,所以他能创造奇迹。其实任何一个获得成功的人都是从*凡的小事中去发现、去思考、去实践,最终做出不*凡的壮举的。
教案反思:
《哥伦布竖立鸡蛋》这篇课文讲述了哥伦布为了驳斥忌妒者对他的挑衅和攻击,巧用竖立鸡蛋的方法证实:即使是最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成功的取得,关键在于创先。
课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介绍哥伦布的创举和事情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9节):具体叙述哥伦布用竖立鸡蛋的方法驳斥那些忌妒者的攻击的经过。
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人物的情感都在对话中表现:达官贵人的恶意挑衅,哥伦布的冷静和自信。课文最后一节写了哥伦布离席时说的话,道出了他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含义深刻。
一、从课题入手,了解人物
本课的题目提示了课文内容的重点,既揭示了主要人物,又道出了主要事件。哥伦布因驾船航海沿地球转了一圈并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事迹而享誉世界,但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可能对此事了解得并不多。在揭示课题后,组织学生了解哥伦布的生*,对发现新大陆这一历史事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作简单的介绍,激起学生对人物的敬意。
二、整体感知,学习归纳
归纳概括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阅读教学中的概括,指的是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初读课文后,要求学生用关键词句来提炼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提供学生一些参考,例如简要的板书、基本的句式。本课教学中,教师板书了文中的主要人物,并帮助学生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板书内容进行概括。这样既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又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三、提出问题,深入学习
边读边思,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对课文内容的质疑,教师分了两个环节,层层深入。先引导学生对达官贵人攻击哥伦布的这段话进行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发现新大陆是一件*常的事吗?达官贵人为什么不去发现呢?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又产生了新的疑问:达官贵人为什么一开始说把鸡蛋竖立起来是不可能的事,后来却说这是最简单不过的事?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到“竖立鸡蛋”与“发现新大陆”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最后一节中哥伦布离席时那番话的含义。
《哥伦布竖鸡蛋》语文教案2
哥伦布竖鸡蛋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记叙文,写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回到西班牙后,受到达官贵人的藐视,他巧妙地予以回击的事,表现了哥伦布超人的聪明才智,赞扬他在成功面前不骄躁,在讥讽面前不自卑,始终坚定地去探索未知的可贵品格。
哥伦布(1451-1506),意大利航海家。曾向葡萄牙建议向西环航以探索通向东方印度和*的海上航路,未被采纳。1485年移居西班牙。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奉西班牙统治者萨伯拉和斐迪南之命,携带致*皇帝的国书,率船3艘,水手87名,从巴洛斯港出航。历时10个星期,于1492年10月12日,星期五,清晨两点,他与水手发现了新的陆地———美洲大陆。以后,他又3次西航(1493年、1498年、1502年),先后到达牙买加、波多黎各诸岛及中美、南美洲大陆沿岸地带。晚年贫病交加,抑郁而死。
课题“哥伦布竖鸡蛋”是一个主谓句,点明本文的主人公、主要事件。鸡蛋是椭圆形的,无法竖着立住,但是,哥伦布却办到了。这使读者产生疑惑与好奇,进而激发出阅读期待。这就是作者拟此题所要追求的引人入胜的奇效。
〔结构分析〕
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受到达官贵人的忌妒、藐视与讥讽。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写一次酒会上,面对讥讽,哥伦布与达官贵人比赛竖立鸡蛋,获得胜利。这是本文的重点,写了三个层次。其一,酒会上,达官贵人讥讽哥伦布。其二,达官贵人都不能把鸡蛋竖立住。其三,哥伦布稳稳当当地把鸡蛋立了起来。
第三部分(第8~10自然段),写对哥伦布竖立起鸡蛋的议论。议论有两类,达官贵人讪笑,认为这样竖立鸡蛋太简单;哥伦布认为,简单的事也需要人去发现、证实,站在后面指手画脚是无用的。
〔语意理解〕
“他是干什么的?他不是从意大利来的穷海员吗?像他这样的人,能穿洋过海?真是天大的笑话!”
这是达官贵人藐视、讥讽哥伦布的恶毒语言。上文交代了故事背景。1492年,哥伦布率船队穿越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踏上美洲大陆的航海家。鉴于他的功勋,哥伦布晋升了*,并且受到国王与王后的重视。于是引起达官贵人的忌妒,有了藐视、讥讽的恶语。“达官贵人”,指职位高的官吏和地位尊贵的人物。达官贵人都属于上流社会,这些人长年吃喝玩乐,养尊处优,无所事事,养成严重的歧视贫民的畸形心理。面对哥伦布的出身、功绩与地位变化,自然升起极强的忌妒之心。讥讽的话共4句,3个问句,1个感叹句。第1句是明知故问,意在藐视哥伦布的低微出身。第2句用疑问口气回答第1句的问题,强调哥伦布是外国人,又是穷困的海员。第3句质疑哥伦布航海的业绩的可靠性,在他们看来,这么大的业绩应出自出身高贵的西班牙航海家。第4句是感叹句,污蔑哥伦布航海成功是谎言,是“天大笑话”,表达达官贵人的气愤与强烈的忌妒心。
“哥伦布沉默了一会儿。他从盘子里拿起了一个鸡蛋,对他们说:‘太太们,先生们,你们谁能把这个熟鸡蛋立起来?’”
这是哥伦布对达官贵人的还击。他面对达官贵人的藐视、嘲笑、讥讽,没有采取一般的做法———用愤怒、有力地语言去反击,或愤而拂袖离席。他反击的方法很巧妙,先“沉默了一会儿”,*静一下心绪,思考采取的态度与策略。他的沉默只“一会儿”,说明哥伦布非常聪明、成熟、有涵养,能迅速沉静并拿出对策。接着提出将熟鸡蛋竖立起来的挑战。熟鸡蛋是不可能立起来的,他知道达官贵人必败。以“挑战”对“讥讽”,让他们以简单的事都做不好的惨败而自取其辱,实在是高明。哥伦布说话,既有礼貌,不失一个有修养的“上将”,又有挑战性;既*静,又充满自信和对达官贵人的蔑视。
“即使是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站在后面指手画脚是无用的,关键在于谁能够最先突破。”
这两句话极具哲理性,是哥伦布的传世名言。第1句讲出这样的道理:创造不单指对重大问题的解决,发现并证实简单的未知,也是创造,也是对人类的贡献,因此,也是值得赞扬的。第2句说明只说不做,即或头脑再聪明,也毫无意义,有意义的是大胆而积极地去探索,并力争最先成功。第1句讲明创造的本质,第2句承接第1句鼓励人们率先实践对未知的探究。哥伦布用简单的问题抨击了达官贵人的傲慢与藐视,又用这两句话阐述深刻的哲理,回击了达官贵人,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写作特点〕
1.以简驭繁,以事说理。
本文阐述了深刻的道理,但作者却仅写了一个极*常又简单的事例:竖立熟鸡蛋。达官贵人面对一个小小的熟鸡蛋,束手无策,哥伦布却轻而易举地立了起来。最后从这个简单的事例中总结出了一番大道理。以简驭繁,以事说理,容易使人理解与信信服。
2.对比的反衬作用。
本文写两类人,一类达官贵人,一类是哥伦布。前者傲慢无礼,愚蠢无能;后者谦和沉稳,聪明机智。前者浮躁妒嫉,后者冷静高雅。两相对比,达
《哥伦布竖鸡蛋》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懂得要想创造令人瞩目的伟业必须具备什么事情都要亲自去实践、去发现的精神和自信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4个生字。
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哥伦布离席而去时所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一个熟鸡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煮熟的鸡蛋,你能把它竖立在桌子上吗?谁愿意来试一试?
2、A情况(大家没有成功):鸡蛋是椭圆形的,大家无法竖着立住。但是,500多年前哥伦布却办到了。你一定想知道他是怎样做到的吧?那么,马上走进快乐读书屋去看个究竟吧!(板书课题)
B情况(个别学生成功了):你很聪明,想到了这个办法。那么500多年前,哥伦布是用什么办法让鸡蛋竖在桌子上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同学们,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哥伦布为什么要竖鸡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真好!相信大家走进快乐读书屋,这些问题定会迎刃而解!
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
1、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读文中,把自己不熟悉的字,不理解的词作上标记,多读几遍,可以查工具书解决。
2、同桌合作读文,互相检查识字情况,争取读得更好。
3、小组内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并且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感兴趣的问题(结合课前提出的问题),准备在小组内与大家交流讨论。
三、合作探究,理解感悟:
1、小组互动交流,并分角色朗读。
2、汇报读书收获。(引导学生把自己在读书中解决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与大家交流。)
3、谈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哥伦布离席而去时留下的耐人寻味的话的?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四、朗读品味,扩展延伸:
1、指名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读出人物的特点。如达官贵人对哥伦布的藐视、嘲笑、讥讽;哥伦布的礼貌、*静、自信及对达官贵人的蔑视。)
2、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做?
3、师感言小结:达官贵人面对小小的熟鸡蛋,束手无策,哥伦布却轻而易举地立了起来。虽然这个事情很简单,但正像哥伦布说的那样,“即使是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站在后面指手画脚是无用的,关键在于谁能够最先突破。”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习哥伦布那种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在成功面前不骄躁,在讥讽面前不自卑的可贵品格。
4、鼓励学生搜集有关哥伦布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检查识字,补充阅读。
1、卡片出示本课应该认识的生字,多种形式读。
2、做识字游戏。
3、学生阅读《阅读》书中的相应文章。
教学反思
《哥伦布竖立鸡蛋》这篇课文讲述了哥伦布为了驳斥忌妒者对他的挑衅和攻击,巧用竖立鸡蛋的方法证实:即使是最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成功的取得,关键在于创先。
课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介绍哥伦布的创举和事情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9节):具体叙述哥伦布用竖立鸡蛋的方法驳斥那些忌妒者的攻击的经过。
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人物的情感都在对话中表现:达官贵人的恶意挑衅,哥伦布的冷静和自信。课文最后一节写了哥伦布离席时说的话,道出了他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含义深刻。
一、从课题入手,了解人物
本课的题目提示了课文内容的重点,既揭示了主要人物,又道出了主要事件。哥伦布因驾船航海沿地球转了一圈并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事迹而享誉世界,但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可能对此事了解得并不多。在揭示课题后,组织学生了解哥伦布的生*,对发现新大陆这一历史事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作简单的介绍,激起学生对人物的敬意。
二、整体感知,学习归纳
归纳概括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阅读教学中的概括,指的是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初读课文后,要求学生用关键词句来提炼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提供学生一些参考,例如简要的板书、基本的句式。本课教学中,教师板书了文中的主要人物,并帮助学生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板书内容进行概括。这样既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又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三、提出问题,深入学习
边读边思,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对课文内容的质疑,教师分了两个环节,层层深入。先引导学生对达官贵人攻击哥伦布的这段话进行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发现新大陆是一件*常的事吗?达官贵人为什么不去发现呢?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又产生了新的疑问:达官贵人为什么一开始说把鸡蛋竖立起来是不可能的事,后来却说这是最简单不过的事?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到“竖立鸡蛋”与“发现新大陆”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最后一节中哥伦布离席时那番话的含义。
《哥伦布竖鸡蛋》教学反思3篇(扩展2)
——《哥伦布竖鸡蛋》教学设计3篇
《哥伦布竖鸡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理解“壮举、挑衅、抹煞”等词语的意思。
2、边读边思,学习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敢于创先、勇于实践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2、理解课文最后一节中哥伦布说的话,体会哥伦布敢于创先、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时间]
1.5-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1、出示课题,齐读。
2、简介哥伦布。
哥伦布是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3、出示句子:意大利著名航海家哥伦布驾船航海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一事迹成为历史上的壮举,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1)指名读句子。板书:发现新大陆
(2)理解“壮举”。
4、可在当时,有许多达官贵人忌妒哥伦布,千方百计想抹煞他的壮举。他们是怎么攻击哥伦布?哥伦布又是怎么反击的呢?打开书,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说明:
从课文的主要人物着手,了解哥伦布的生*,同时联系课文第一节的内容理解“壮举”一词,激起学生对人物的敬意。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对哥伦布竖立鸡蛋这件事发生的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结合板书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
说明:
概括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训练。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了解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
三、学习课文,质疑释疑
(一)学习第2节,提出问题。
1、达官贵人是怎样攻击哥伦布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2、指导朗读达官贵人的话,随机理解“挑衅”。
3、再读这段话,提出问题。
预设:
(1)任何一个人绕着地球转,都会发现这个事实,为什么他们不去发现呢?
(2)他们把这件事看作很*常,它真的*常吗?
(3)他们为什么没有发现这么一大块连傻子也不会视而不见的土地?
说明:
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问题意识。选择达官贵人攻击哥伦布的这段话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竖立鸡蛋”与“发现新大陆”之间的联系。
(二)深入学习,解决问题
1、面对挑衅,哥伦布怎么说?怎么做?轻声读第3—9节。
2、交流。
指导朗读描写哥伦布的语句,读出哥伦布的冷静和自信。
说明:
朗读训练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尤其是读出人物说话时的不同语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
3、达官贵人在哥伦布做竖立鸡蛋这件事的前后表现又是怎样的?
4、师生合作读。
达官贵人都试着把鸡蛋竖立起来,可他们谁也没成功。于是,他们都说——(这是不可能的事)。当看到哥伦布拿起鸡蛋——(轻轻地在桌上一磕,磕破了一点鸡蛋的尖头),鸡蛋便——(牢牢地竖立在桌上了)。这时,达官贵人又说——(用这种方法,谁都能把鸡蛋竖立起来,这是最简单不过的事了)。
5、质疑:对于竖立鸡蛋这件事,达官贵人前后的表现为什么截然不同?
说明:
在解疑的过程中,学生会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产生新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矛盾处再次质疑,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6、再读3—9节,练习说话。
达官贵人认为把鸡蛋竖立起来是不可能的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官贵人认为把鸡蛋竖立起来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联系上下文进行说话,既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更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哥伦布善于发现、勇于实践的精神。
7、那么这件事到底简单不简单呢?读最后一节中哥伦布说的话。
出示句子:即使是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站在后面指手划脚是无用的,关键在于创先。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发现新大陆真的*常吗?达官贵人为什么没有发现?
小结:哥伦布敢于创先、勇于实践,所以他能创造奇迹。其实任何一个获得成功的人都是从*凡的小事中去发现、去思考、去实践,最终才做出不*凡的壮举。
说明:
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最后一节,理解哥伦布离席时说的话。真正读懂这段话,学生先前提出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在生活中有过新的发现吗?你是怎样发现的?和大家交流一下。
说明: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新发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
《哥伦布竖鸡蛋》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写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回到西班牙,受到达官贵人的藐视,他以生活中一个极*常又简单的事例,巧妙地予以回击的事。本文不仅阐述了深刻的道理,还通过对比的反衬作用,表现了哥伦布的聪明才智,赞扬他在成功面前不骄躁,在讥讽面前不自卑,始终坚定地去探索未知的可贵品格。
学情简析
虽然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阅读基础,能够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但对本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理解起来还有一定困难,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搭建好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舞台,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在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懂得要想创造令人瞩目的伟业必须具备什么事情都要亲自去实践、去发现的精神和自信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4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哥伦布离席而去时所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一个熟鸡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老师这里有一个煮熟的鸡蛋,你能把它竖立在桌子上吗,谁愿意来试一试?
2.a情况(大家没有成功):鸡蛋是椭圆形的,大家无法竖着立住。但是,500多年前哥伦布却办到了。你一定想知道他是怎样做到的吧?那么,马上走进“快乐读书屋”去看个究竟吧!(板书课题)
b情况(个别学生成功了):你很聪明,想到了这个办法。那么500多年前,哥伦布是不是用同样的办法让鸡蛋竖在桌子上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哥伦布为什么要竖鸡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走进“快乐读书屋”这些问题定会迎刃而解!
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
1.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读文中,把自己不熟悉的字,不理解的词作上标记,多读几遍,可以查工具书解决。
2.同桌合作读文,互相检查识字情况,争取读得更好。
3.小组内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感兴趣的问题(结合课前提出的问题),准备在小组内与大家交流讨论。
(下转40页)
(上接33页)
三、合作探究,理解感悟
1.小组互动交流,分角色朗读。
2.汇报读书收获。(引导学生把自己在读书中解决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与大家交流。)
3.谈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哥伦布离席而去时留下的耐人寻味的话的,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四、朗读品味,扩展延伸
1.指名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读出人物的特点。如达官贵人对哥伦布的藐视、嘲笑、讥讽;哥伦布的礼貌、*静、自信及对达官贵人的蔑视。)
2.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事会怎么做?
3.师感言小结:达官贵人面对小小的熟鸡蛋,束手无策,哥伦布却轻而易举地立了起来。虽然这个事情很简单,但正像哥伦布说的那样,“即使是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站在后面指手画脚是无用的,关键在于谁能够最先突破。”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习哥伦布那种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在成功面前不骄躁,在讥讽面前不自卑的可贵品格。
4.鼓励学生搜集有关哥伦布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检查识字,补充阅读
1.卡片出示本课应该认识的生字,多种形式读。
2.做识字游戏。
3.学生阅读《阅读》书中的相应文章
《哥伦布竖鸡蛋》教学反思3篇(扩展3)
——哥伦布立鸡蛋读后感3篇
哥伦布立鸡蛋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讲的是以下的事:
哥伦布回到西班牙后,有些人嫉妒他发现了新大陆,请他吃饭,想当面嘲笑他,一个人说:“哥伦布先生,你是发现新大陆的航海者,我想发现新大陆这件事谁都能做到。你的发现,并不是世界上最难做的事情。”在座的人都笑起来。哥伦布听了要大家把鸡蛋竖起来,他们都没做到。哥伦布拿起鸡蛋往桌上一磕,鸡蛋竖了起来,大家又说很容易,可是他们都没在哥伦布之前做到,其实发现新大陆也是一样。
这个故事说明我们要敢于创新,向哥伦布、伽利略、牛顿、*等勇于探究的"科学家学习,不怕别人的打击报复。
哥伦布用他独特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秘决:做事情不能人云亦云,而要推陈出新、敢人为先。这样就一定能有所成就。
《哥伦布竖鸡蛋》教学反思3篇(扩展4)
——乘法竖式教学设计3篇
乘法竖式教学设计1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在实际生活得到应用。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计划课时:8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找规律(课本第 30~31 页.)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个个位都是 0 的两位数和三位数的乘法计算, 并解释计算的 过程与方法。
2.在数学情境中,探索、发现乘法的运算规律,发展发现问题和提出 问题的能力。
3.能根据运算规律从已知算式推出未知算式,发展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两位数成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关键:理解掌握两位数成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 具: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学、揭示课题:
1.提问:原来我们学过的乘法都有什么内容?
2.出示课本第 30 页算一算第一组,由学生独立计算。
提问:说一说 你是如何计算的。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探究体验,展示过程。
1.提问为什么 50×10=500 呢?你是怎么想的?能不能用我们已经学 过的知识来说明呢? 生答:50×10 表示 50 个 10 相加或表示 10 个 50 相加,就是 500。 教师可以介绍 50×10=50×2×5 =100×5 =500
2.出示第 2、3 组算式,学生口答,思考 30×20,12×40,120×40 的计算过程,然后在全班交流。
3.探索规律:
师:观察三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全班汇报。
学生交流:
生:发现一个乘数扩大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另一个乘数不变,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
三、精讲点拨
(1)当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另一个乘数不变,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也就是说,乘数的末尾多几个0,积的末尾一定多几个0。
(2)小结: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 0 前面数字 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 0。
(3)练习:30×40 140×30
由学生独立完成,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 先计算 14×3=42 在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 0,即 140×20=4200
试一试,课本第 30 页第四组习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说一说计算步骤。
四、 拓展练习:
1.书上第 31 页第 2 题有多种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 思维。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2.书上第 31 页 3、4 由学生独立完成,可以列表,也可以写算式。
3.练习:P31 第 5 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
先计算 13×7=91 16×6=96 在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 0,即 13×70=910 16×60=960
4.练习、巩固两个个位都是 0 的两位数和三位数的乘法计算 方法。
五、本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师生小结:先计算末尾 0 前面数字 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 0。求出积。
板书设计: 找规律
5×1=5 5×10=50 50×10=500
当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另一个乘数不变,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也就是说,乘数的末尾多几个0,积的末尾一定多几个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非常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参与中探索出计算规律。
乘法竖式教学设计2
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认识乘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让学生知道乘法的来源和含义十分重要。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因此,教材是在与加法的比较中引入乘法的。主题图是草地上小动物的场景,让学生感知、理解几个相同数连加就表示几个几;几个几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认识乘法的意义及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感知“求几个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写比较简便。”与过去的旧教材相比,苏教版新教材强化了几个几的实际含义,简化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不再区分乘数与被乘数,“×”读作“乘”等),删除了抽象的概念表述(乘法的定义、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等抽象用语)。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掌握了加、减法的含义和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乘法的知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一次飞跃。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对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和乘法计算及除法的含义和计算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比较熟悉两个数相加或不同的数相加,对几个相同的数相加接触较少。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经历把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初步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出简单乘法算式的积。
2、使学生经历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并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交流等活动,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课时课题认识乘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能对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列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算式的奇妙与数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从而深切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能力,为认识乘法做好准备。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断体会乘法的实际含义,在比较中感受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初步体验到求几个相同数的和,列乘法算式通常比加法算式简便。
使用教材的构想:
教材的安排没有把乘法的意义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断体会乘法的实际含义。把认识乘法含义和应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优化概念形成过程。从蕴含乘法含义的例题启,把形成概念和应用概念融为一体。因此在使用教材教学时,让学生在操作、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和切实掌握。
教学流程设计:
一、认识几个几相加
1、初步认识几个几相加。
(出示主题图)教师谈话: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小白兔和它的邻居小鸡一起来到绿油油的草地上,一边玩着,一边寻找食物。请仔细看图,小白兔是几只在一起的?小鸡呢?(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小白兔是2只2只在一起的,小鸡是3只3只在一起的。)
师:谁能用算式表示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2+2+2=6(只)]
师追问:这里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板书:3个2相加得6)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
老师想让你用算式表示小鸡一共有多少只?谁愿意试一试。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全班交流。
[板书:3+3+3+3=12(只),4个3相加得12]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加数,它们有什么特点?(同组小朋友可以互相讨论)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第一个算式的加数都是2,第二个算式的加数都是3,它们都是相同的数相加。〔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列式,比较讨论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类特殊加法算式的特点(加数相同),为理解乘法做好铺垫。〕
2、补充生活中几个几相加的例子。
谈话:像这种相同的数相加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
出示:比如一双筷子有2根,那么4双筷子有多少根?谁会列式?
(板书:2+2+2+2=8)
这个算式是表示()个()相加得8。
再比如,每组都是4个小朋友,像这样的3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人?谁会列式?(板书:4+4+4=12)
这个算式是表示()个()相加得12。
3、不同角度感知几个几相加。
(出示以5×3形式排列的海绵宝宝)
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海绵宝宝,喜欢吗?表现好的小朋友都有机会获得这儿的海绵宝宝。有信心得到吗?
谁知道这儿一共有多少个海绵宝宝?
让学生独立观察得到:横看看是3个5相加,竖着看是5个3相加。
(板书:5+5+5=15,3个5相加
3+3+3+3+3=15,5个3相加)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不管是3个5相加,还是5个3相加,算出来的都是这儿一共有的聪明娃娃的个数,所以得数相同,都是15。
[设计意图:通过安排一定量的相同数相加的具体生动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构建乘法的含义打好基础。]
二、初步认识乘法
1、创设情境,引入乘法。
谈话:一张电脑桌上有2台电脑,4张电脑桌上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2+2+2+2=8)6张桌上呢?9张桌上呢?(请学生把算式写在题纸上)
师:同学们,你们在列式时感觉怎么样?
(学生可能会说算式太长了,太麻烦)
师:有一种方法能解决这个算式太长的问题,你们想学吗?(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2、写、读乘法算式,了解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像4个2相加,还可以用乘法算。写作:4×2=8或2×4=8。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
板书:4×2=8
(乘数)(乘数)(积)
介绍乘号、乘数、积等名称。(板书:4×2=8或2×4=8,并在算式下边标注乘号、乘数、积)
3、教学“试一试”
(1)出示例图,自己先说说图意。
(2)提问:图中有几组小鸡?每组有几只鸡?求一共有多少只,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并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4)讨论: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4、反思乘法的意义。
谈话:4个2相加,是怎样用乘法算的?在这里,4×2和2×4这两个乘法算式都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多张电脑桌让学生对用加法计算感到太麻烦的情境,激发学习探求新算法的欲望,帮助学生感受“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三、课堂训练与达标检测
1、做“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
谈话:聪明娃娃带了几道题目来考考大家,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出示题目)
(1)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你能看图在括号里填上数,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吗?
学生填好后集体校对。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交流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是几个几朵?
2、完成“想想做做”3题。
谈话: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摆圆片的游戏。先看老师是怎样摆的。(出示两堆圆片,每堆5个)
老师是怎么摆的?也就是摆了几个几?怎样列加法算式?怎样列乘法算式?你是怎样想的?
下面让小朋友自己来摆,听清要求:
(1)每堆摆2个,摆4堆。
(2)每堆摆4个,摆2堆。
你先摆的是几个几?又摆的是几个几?怎样列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把算式填在书上。
在小组内集体交流订正后提问:比较这两种摆法,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4题。
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5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思考题:你会将下面加法算式变成乘法算式吗?
(1)12+12+12+6=()×()
(2)6+6+6+3=()×()
(3)10+10+5+5+10=()×()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开放性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能和小朋友们说一说吗?你认为自己这节课上表现怎么样?
板书设计:
认识乘法
兔的只数:2+2+2=6(只)鸡的`只数:3+3+3+3=12(只)
3个2相加得64个3相加得12
2+2+2+2=8(4个2相加)4+4+4=12(3个4相加)
5+5+5=15(3个5相加)3+3+3+3+3=15(5个3相加)
电脑的台数:2+2+2+2=8(台)
4个2相加,可以写成:
4×2=8或2×4=8
乘数乘数积
教学反思:
学生一年级学过连加,但大多是不相同的几个数相加,对相同数的连加接触较少,而几个相同数连加是认识乘法的生长点。因而在教学中,从相同数连加的认识入手,通过一系列题目的训练,为学生认识乘法做好知识铺垫。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算法的欲望,引导学生感受相同数连加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通过比较,让学生感悟乘法计算的优越性。最后借助多样化、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动嘴说,动脑想,加深了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学生动手摆、说的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面不够,今后要更多的关注学困生的思维训练。
乘法竖式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赋予现实意义
谈话:同学们,再过几天将迎来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大家知道是什么节吗?(中秋节)我们还刚刚学了一篇关于中秋节的文章……(《嫦娥奔月》)在这个节日里,人们最喜欢吃的就是月饼了,昨天让同学们去调查了市场月饼的价格,下面我们来汇报一下。
出示:
单价
数量
总价
(汇报时有选择填入一个整数、一个一位小数、一个两位小数)
让学生根据表中的信息编出几道应用题。
二、激起学习兴趣,创造活动机会,
谈话:对于这些问题,你能解决哪些呢?
(1)学生独立尝试计算,汇报交流(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①加法算式:
②乘法算式:
(2)讨论各种算法,尝试说理。
三、扩大思维空间,亲历数学过程
(1)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
2。4()
×6×6
从以上几题中,你有什么发现?
(2)请你在下面各题积的合适位置点上小数点。(题略)
(3)小结:通过探索,大家对小数乘整数的方法都有了各自的理解。那么,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小数乘法呢?
四、提供出错时空,经历思维碰撞
(1)口算:0。4×33×0。170。21×4
(2)5×8。3414×0。360。12×901。05×24
五、在开放中激活思维,尊重学生独立思考
(1)变式练习:要使872×12=10。488的积正确,因数的小数点该怎样点?你有什么诀窍?
(2)开放练习:在括号里填上你喜欢的数,使算式成立:
()×()=0。36
六、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哥伦布竖鸡蛋》教学反思3篇(扩展5)
——春分竖蛋的历史典故
春分竖蛋的历史典故1
春分立蛋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据史料记载,"春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的*,以庆祝春天的来临。现在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目前尚难考证。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早在4000年前,*就有了春分立蛋的传统,当时是为了庆祝春天来临。其实,立蛋与春分并不相干,是要使蛋的重心必须低于蛋中部最大周长的曲线位置。
在古老的传说中,春分这天最容易把鸡蛋立起来。天文学家介绍说,据史料记载,春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的*,以庆祝春天的来临。
春分竖蛋,不仅在我国流行,现在每年春分,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做竖蛋游戏,这一*习俗已经成为"世界游戏".
据说,这一天最容易把鸡蛋竖起来,其中还有一些科学道理。据专家介绍,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等长的日子,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面刚好处于一种力的相对*衡状态,很有利于竖蛋。其次,春分正值春季的中间,不冷不热,花红草绿,人心舒畅,思维敏捷,动作利索,也易于竖蛋成功。
【玩法】
"竖蛋"游戏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根据经验,应这样"春分竖蛋":鸡蛋的表面其实是高低不*的,有许多突起的"小山","山"高0.03毫米左右,山峰之间的距离在0.5毫米~0.8毫米。根据三点确定一个*面的道理,只要找到三个合适的"小山"支点,就能使鸡蛋竖立起来了。
此外,生下后4~5天的鸡蛋,由于蛋黄素带松弛,蛋黄下沉,重心下降,更有利于鸡蛋的竖立。
【原理】
原理一:春分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分,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衡状态,同时地球的磁场也相对*衡,因此蛋的站立性最好。
原理二:蛋壳上有许多高0.03毫米左右的突起,三个突起可构成一个三角形的*面,如果使鸡蛋的重心线通过这个三角形,就可以实现"竖蛋"了。
【说法】
说法一:有人认为这是纯粹的技巧问题,与春分无关。
说法二:有关天文专家表示,鸡蛋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一天竖立起来,而且立稳的鸡蛋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可以保持十几天不倒。
春分竖蛋起源于4000年前的*。
【小窍门】
方法一:挑鸡蛋
首先要挑选一头大一头小的鸡蛋,立蛋时将大头朝下,这样重心会比较低,就像不倒翁一样,容易保持*衡。
方法二:寻找支持面
找到合适的支持面,我们做了一个小实验,在桌面上涂上印泥,再把鸡蛋立在涂有印泥的桌面,您可以发现,能立住的鸡蛋,底部会有一个肉眼很难看清的*面,一旦重力作用线能经过这个*面,鸡蛋就能站立起来。
方法三:手要稳
由于生鸡蛋里的蛋黄位置也会影响鸡蛋的站立情况,所以立鸡蛋的手要尽量保持不动,让蛋黄可以慢慢沉淀到鸡蛋下部,这样重心就能足够低,使鸡蛋保持*衡。
《哥伦布竖鸡蛋》教学反思3篇(扩展6)
——画鸡蛋语文教学反思
画鸡蛋语文教学反思1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这两个是根基,一定要抓牢。我觉得在《画鸡蛋》这节课的教学中,这两点我都落到了实处。
先谈谈识字写字方面的:
识字采用小组长检查的方法我觉得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识字写字依然值得重视,写字教学中,突出认识“三撇“这个新偏旁的重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自己掌握识字的方法,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再谈谈朗读方面的:
一、在教学中,首先我从重点句子入手,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通过朗读感受到老师的心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于年龄特点,孩子还不会朗读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教师提示下朗读句子,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在读中求感悟。
二、在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要多提供机会让学生说,让他们自己去感悟体会,老师只需做画龙点睛般地提示。《语文课程标准》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环节,我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呵护学生的个性,都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
三、注重朗读指导,有益于学生语感的培养。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体验情感。在教学中,学生的读书活动贯穿课的始终,我通过形式多样的读,并在读后给予鼓励性评价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审美体验。并且还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进行朗读感悟
当然,教学中仍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恳请格外领导老师多替宝贵意见。
《哥伦布竖鸡蛋》教学反思3篇(扩展7)
——竖蛋作文300字
竖蛋作文300字1
俗话说春分到,蛋儿俏。春分是一个神奇的节气,在这一天里鸡蛋可以立起来,我打算在这一天试一试,看看我能不能把鸡蛋立起来。
我找了几个圆圆的,白白的的鸡蛋。我的第一个实验区是在每一个地砖交叉的十字上,这里应该好立一些。我把鸡蛋放在十字凹陷上,把手快速抬起,可是鸡蛋倒了。我又试了几次,也都以失败告终。我的第二个实验地点在桌垫上,我把鸡蛋放在垫子上面压一压,静立一会儿让蛋黄沉在底部,然后在慢慢的松开双手。我惊讶的发现蛋真的立起来了!太不可思议了,我成功了我高兴的欢呼道。妈妈看到后也夸我棒。
我很疑惑为什么只能在春分立蛋呢,其他时候不可以吗?我上网查了一下资料知道了原来什么时候都可以立蛋,只是春分这天南北半球昼夜*分,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衡状态,同时地球的磁场也相对*衡,因此蛋的站立性更好。而且蛋壳上有许多高0.03毫米左右的`突起,三个突起可以构成一个*面,如果使鸡蛋的重心线通过这个*面,蛋自然就立起来了。
春分立蛋这件事让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之前若能了解事情的起因原理定能事半功倍。我要多学知识,让自己的见识更加宽广。
推荐访问:哥伦布 反思 鸡蛋 《哥伦布竖鸡蛋》教学反思3篇 《哥伦布竖鸡蛋》教学反思1 《哥伦布竖鸡蛋》教学反思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