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1 一、学情分析 五(1)班共有学生43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0人。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10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1
一、学情分析
五(1)班共有学生43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0人。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三、教材的主要特征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要注意教科书编写的儿童化。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
四、教学目标
本册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五、教学措施
1、提高*:目标意识,主体意识,情感意识,诊断意识
2、做到四个尊重: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
3、实现四个转变:由过去的灌输向积极地引导转变;由问题的主考官向积极启发转变;由课堂的主宰者向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合作伙伴、朋友转变;由道德行为的评判者向辅导者转变。
4、体现四个互动:师生信息互动;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现实的互动;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互动;儿童个体的独立学习与儿童间合作的互动。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2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担任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经过半年的引导,感觉孩子们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学习习惯也有好转,学习自觉性提高了,期末笔试优秀率达100%,特别是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本期和学生共同制定的目标是笔试*均分达90分,将书本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落实到自己的行为当中去。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4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1、知道生活和学习中有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
2、学习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第二单元
1、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从对古代文化的探究与古今的对比中,知道历史是如何记账下来的,如何去了解历史。让学生学习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源,都有其过去和未来。
3、了解和探索自古以来*文化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感受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第三单元
1、了解一些在*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历史人物,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他们的精神。
2、了解我国主要的文化遗产,借助文化遗产,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历史与文化。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文物古迹保护状况,激发学生对文物古迹受损的忧患意识和保护文物古迹的责任意识。
第四单元
1、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上的区域划分、人种分布等常识。
2、了解世界上的主要国家,了解人种和语言、文化差异及与居住环境、气候的关系。懂得对差异持尊重和理解的态度。
3、知道人们在认识地球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并对这种探索精神产生崇敬之情,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及为此做出贡献的愿望。
4、学会使用世界地图和地球仪,并能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四、教学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原来的学科教学模式,突破各学科教学之间的界限,在主题中整合多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进入多学科背景的人文学习领域,进行体验和探究性学习。
2、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多渠道的搜集知识的信息,不局限在课本。让学生懂得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查询等途径找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而学会学习,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3、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4、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五、评价方式
1、在评价方法上进行尝试和研究。力求使评价过程化、多样化,评价的方法适合学生。
2、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激励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3、根据“课后练习与评价”册,信息收集、社会实践、期末考查、学生课堂常规,发言情况、学习态度等进行多元评价。
六、课时安排:32课时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3
一、教材分析
五年级《思品与社会》的编写是在1-4年级家庭、学校、社区等领域的基础上逐渐扩展到祖国与世界的场景中去,以五年级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
教材特点:
1、人文性:以学会做人为核心,因为促进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本质就是学会做人,为此,教材努力体现“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如第一单元的第3课:我心中的那颗“星”教材只是想借学生追星的这一现象唤起学生的希望、理想、产生一种追求,以至于可以为了这个追求、理想去奋斗的信念。 第二单元的第4课:通过教学了解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巧,从而让学生在学了本课之后,能与同学与人交往,体验快乐。
2、经验性:五年级学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主要是在他们的经验中逐渐形成的,因此、以学生自身的经验为基础,并在他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他们的经验。就需要为了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有些还让学生融入社会、亲身参与、体验。通过学生与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丰富自己的经验。从而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3、综合性:教材将品德、民主与法制、历史与地理,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融为一体,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认识的相互关联和整体发展。
4、基础性:现在要求学生掌握的都是基本的、初步的知识和能力,只是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设置:
第一单元《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着重引导学生从家庭成员关系和家庭亲情向家庭的内在深处进发,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直面家庭矛盾,学习处理家庭矛盾的方法,学会与父母沟通。第一单元之所以这样定位,是因为五、六年级的儿童心智已经有很大发展,对很多问题已经有了独立的看法,对家庭事务已经有了参与的愿望和初步能力,已经能够体察到家庭矛盾之所在。这是他们对家庭问题“懂”的一面。但在理解父母的难处、家庭矛盾的"化解、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等方面尚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是他们“不懂”的一面。本单元就是从儿童家庭生活中这种“似懂非懂”的基础出发,进而帮助儿童学习处理家庭深层次问题。
第二单元《我们的权利与责任》以直接的公民教育为基本主题。当今世界的公民教育有不同的范式,德国是义务论,美国是权利论,新加坡是道德论。在本册教材中所探索的公民教育,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范式,教育学生既要有权利意识,也要有义务观念。本单元共三课,第一课《我来做*》引领儿童进入公共生活领域,关心公共事务,有为公共事务服务的意识。第二课《我是共和国的公民》是进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教育。第三课《法律护我成长》以现代公民所必备的法律意识为主题。
第三、第四单元《走出深重的灾难(上、下)》着重引导儿童走进历史,让“历史人”站在儿童面前,与儿童对话。让学生努力去寻找“历史人”的心灵踪迹,感受他们的真实叙事,他们的痛苦与快乐,他们的艰苦与辛劳,他们的追求与希望。历史属于过去,但历史也属于现在,让历史也真正进入儿童的心灵之中。教材力求突显一些历史细节,用历史细节使没有生命活力的过去活起来。比如,在第8课《*的背后》中我们选用了“xx*的四兄弟”、“慈禧吃饭”、“福康安对英国火器的态度”等历史细节,使人在这些细节中站起来。
根据有关的研究,五六年级儿童所可能达到爱祖国观念水*是带有情感色彩的,而小学生的这种情感色彩更多表现为一种“亲切依恋感”和“自尊自豪感”,“与归属需要联系的对祖国自然、人文及国家关系所产生的喜欢、亲切和眷恋”,“与自尊需要相联系的对祖国的自尊自豪感,它表现为对祖国地理、历史发展状况的尊重、关注,并引以为光荣和骄傲”。按照儿童特点去编写教材,我们期待的是有着一颗*心的*人在成长!
二、教学建议
1、教师要通读上下两册教材。
只有对内容有通盘理解,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执教不慌。
2.使用教材时必须注重教材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要不断充实教材内容。虽然教材在编写时,已经考虑得很周密,但是要上足这些课时,有些内容还略显贫乏。因此,教师教学时,要注意与语文等其他学科内容紧密结合,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如第六课、第十课。这同时也要求教师要不断拓展教学空间。不要局限在课堂内,可以到课堂外、社会上、网络室上课、少年宫上课。
3.必须注重学生实践。
俗话说:“说十遍不如做一遍。”人在社会实践中,从生理到心理总会有一些变化,这是体验的表层,如果能从深处参与体验,伴随我们的知觉、思维及心理机能的共同作用,就会出现一些情感活动,通过体验及情感的积累,使认识和情感相协调,能够获得一定的道德观念,并且内化为我们每个人个体的稳定的道德信念,形成相应的行为方式,通过体验把做人、做事的道理自觉地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4.按单元备课,授课时间弹性延展、授课空间开放。
备课时,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课前调查,了解学生情况,注意按单元备课。各个小的主题活动相辅相成,多数呈递进关系,不要一味追求通过某一活动全面落实单元目标。课时安排要有弹性,可结合学校德育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的延展。授课空间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这在我们教学过程中会很自然的发生,希望老师们在实际操作中予以重视。
5.妥善落实活动目标
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儿童已有知识经验,找准教育切入点,认真负责制定活动目标。不能仅仅关注活动本身,为了活动而活动,要按照活动目标随时调整活动节奏和儿童活动方式,使教学活动得以目标妥善落实,提高活动效率。
6.活动应体现课程性质
品德课程强调“做中学”,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即寓教育于活动中。教师要积极为儿童创设充足的活动时间、广阔的活动空间,提供多种方式和方法,为儿童创设自主观察、操作、独立操作的机会,使其通过自主活动获得直接经验。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4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做个对自己负责的人;有四节教材:自尊自爱、吾日三省吾身、心中的警戒线、与法同行;第二单元,龙的传人:有四节教材: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独领风骚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的古代科技、文明与的使者;第三单元,团结的民族大家庭:有三节教材、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躲花、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民族团结一家亲;第四单元美丽的地球,有三节教材;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地球上的陆地、地球上的海洋。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构建教科书体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使儿童在多元的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重视从生活中体验意义,加强合作、分享与合作;注重方法引导,追求学习方法的多元化;体现地域特色,强调个性化;把教科书做成能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营造教科书的儿童文化,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义。
二、教学目的要求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伦理、价值、法规等问题的探讨,认识到确立价值伦理和遵循社会规范对于建设有序、文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集体在的权力、责任和使命,形成善于判断是非、明智抉择的能力,养成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通过学生亲身参加社会调查、实践、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并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社会生活的经验和认识,掌握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儿童生活。实现儿童现实生活的教育价值。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
三、班级学生状况
本班学生来自多个自然村,共有49名学生。其中独生子女有34人。经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
1.独生子女占70%
2.父母在外经营,实际上是留守儿童(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儿童)的占10%。
3.由于父母的言行,使儿童不能形成良好品德的占5%。
4.思想、行为不能自主的占15%。
5.留守儿童因为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儿童而形成不良习惯但可以教育的占5%。
6.思想积极、热爱生活的占95%。
四、教学措施
(1)我们要关注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活动让学生有发现──探究的学习与体验──感悟的学习,当然,传授──给予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还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的倾向,又要克服“该讲而不敢讲”的倾向。
(3)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而是回归学生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探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范例、一个点,学生思考的是他们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一个面
(4)在课堂上,学生要调动他们全部的生活经验,投入他们的情感、表明他们的态度……这样的课堂是向学生生活开放的课堂。这样的开放是有价值的开放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开放。这样的开放是能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开放而不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放
(5)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体验“准生活”,甚至尝试“真生活”,但我们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关照学生正在过的现实生活和有意义的未来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头上的生活”层面,我们不寻求课堂教学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在生活体验中激起学生真正的思考。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5
一、教材分析
五年级《思品与社会》的编写是在1-4年级家庭、学校、社区等领域的基础上逐渐扩展到祖国与世界的场景中去,以五年级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
教材特点:
1、人文性:以学会做人为核心,因为促进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本质就是学会做人,为此,教材努力体现“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如第一单元的第3课:我心中的那颗“星”教材只是想借学生追星的这一现象唤起学生的希望、理想、产生一种追求,以至于可以为了这个追求、理想去奋斗的信念。 第二单元的第4课:通过教学了解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巧,从而让学生在学了本课之后,能与同学与人交往,体验快乐。
2、经验性:五年级学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主要是在他们的经验中逐渐形成的,因此、以学生自身的经验为基础,并在他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他们的经验。就需要为了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有些还让学生融入社会、亲身参与、体验。通过学生与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丰富自己的经验。从而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3、综合性:教材将品德、民主与法制、历史与地理,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融为一体,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认识的相互关联和整体发展。
4、基础性:现在要求学生掌握的都是基本的、初步的知识和能力,只是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设置:
第一单元《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着重引导学生从家庭成员关系和家庭亲情向家庭的内在深处进发,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直面家庭矛盾,学习处理家庭矛盾的方法,学会与父母沟通。第一单元之所以这样定位,是因为五、六年级的儿童心智已经有很大发展,对很多问题已经有了独立的看法,对家庭事务已经有了参与的愿望和初步能力,已经能够体察到家庭矛盾之所在。这是他们对家庭问题“懂”的一面。但在理解父母的难处、家庭矛盾的化解、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等方面尚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是他们“不懂”的.一面。本单元就是从儿童家庭生活中这种“似懂非懂”的基础出发,进而帮助儿童学习处理家庭深层次问题。
第二单元《我们的权利与责任》以直接的公民教育为基本主题。当今世界的公民教育有不同的范式,德国是义务论,美国是权利论,新加坡是道德论。在本册教材中所探索的公民教育,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范式,教育学生既要有权利意识,也要有义务观念。本单元共三课,第一课《我来做*》引领儿童进入公共生活领域,关心公共事务,有为公共事务服务的意识。第二课《我是共和国的公民》是进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教育。第三课《法律护我成长》以现代公民所必备的法律意识为主题。
第三、第四单元《走出深重的灾难(上、下)》着重引导儿童走进历史,让“历史人”站在儿童面前,与儿童对话。让学生努力去寻找“历史人”的心灵踪迹,感受他们的真实叙事,他们的痛苦与快乐,他们的艰苦与辛劳,他们的追求与希望。历史属于过去,但历史也属于现在,让历史也真正进入儿童的心灵之中。教材力求突显一些历史细节,用历史细节使没有生命活力的过去活起来。比如,在第8课《*的背后》中我们选用了“xx*的四兄弟”、“慈禧吃饭”、“福康安对英国火器的态度”等历史细节,使人在这些细节中站起来。
根据有关的研究,五六年级儿童所可能达到爱祖国观念水*是带有情感色彩的,而小学生的这种情感色彩更多表现为一种“亲切依恋感”和“自尊自豪感”,“与归属需要联系的对祖国自然、人文及国家关系所产生的喜欢、亲切和眷恋”,“与自尊需要相联系的对祖国的自尊自豪感,它表现为对祖国地理、历史发展状况的尊重、关注,并引以为光荣和骄傲”。按照儿童特点去编写教材,我们期待的是有着一颗*心的*人在成长!
二、教学建议
1、教师要通读上下两册教材。
只有对内容有通盘理解,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执教不慌。
2.使用教材时必须注重教材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要不断充实教材内容。虽然教材在编写时,已经考虑得很周密,但是要上足这些课时,有些内容还略显贫乏。因此,教师教学时,要注意与语文等其他学科内容紧密结合,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如第六课、第十课。这同时也要求教师要不断拓展教学空间。不要局限在课堂内,可以到课堂外、社会上、网络室上课、少年宫上课。
3.必须注重学生实践。
俗话说:“说十遍不如做一遍。”人在社会实践中,从生理到心理总会有一些变化,这是体验的表层,如果能从深处参与体验,伴随我们的知觉、思维及心理机能的共同作用,就会出现一些情感活动,通过体验及情感的积累,使认识和情感相协调,能够获得一定的道德观念,并且内化为我们每个人个体的稳定的道德信念,形成相应的行为方式,通过体验把做人、做事的道理自觉地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4.按单元备课,授课时间弹性延展、授课空间开放。
备课时,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课前调查,了解学生情况,注意按单元备课。各个小的主题活动相辅相成,多数呈递进关系,不要一味追求通过某一活动全面落实单元目标。课时安排要有弹性,可结合学校德育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的延展。授课空间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这在我们教学过程中会很自然的发生,希望老师们在实际操作中予以重视。
5.妥善落实活动目标
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儿童已有知识经验,找准教育切入点,认真负责制定活动目标。不能仅仅关注活动本身,为了活动而活动,要按照活动目标随时调整活动节奏和儿童活动方式,使教学活动得以目标妥善落实,提高活动效率。
6.活动应体现课程性质
品德课程强调“做中学”,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即寓教育于活动中。教师要积极为儿童创设充足的活动时间、广阔的活动空间,提供多种方式和方法,为儿童创设自主观察、操作、独立操作的机会,使其通过自主活动获得直接经验。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6
一、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具有综合性、经验性和基础性。《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即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在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这个面上选择几个主要因素来组织教学内容。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主要内容
第12周 第一单元
第3、4、5周 第二单元
第6、7、8周 第三单元
第9、10、11周 第四单元
第12、13周 第五单元
第14、15、16周 第五单元
第17、18周 复习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7
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
教材分析: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段学习的教材,本册教材在体现《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内容更加深刻,学习视野更加开阔。
(二)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学习。
(三)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历史和地理内容的学习。
(四)重视史地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材选择认识社会的几对基本概念,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选择有关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主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内容方面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学习主题。穿梭出“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的学习特点,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强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儿童的语言,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充分发挥图画、照片等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启发性。
教学目标: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能够初步识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
3、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基本的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策略:
因为教材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 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
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
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 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教学进度
一到三单元每个小节一个课时,四五单元每个小节两个课时。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8
一、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具有综合性、经验性和基础性。《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即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在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这个面上选择几个主要因素来组织教学内容。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主要内容
第12周 第一单元
第3、4、5周 第二单元
第6、7、8周 第三单元
第9、10、11周 第四单元
第12、13周 第五单元
第14、15、16周 第五单元
第17、18周 复习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9
一、教材分析
五年级《思品与社会》的编写是在1-4年级家庭、学校、社区等领域的基础上逐渐扩展到祖国与世界的场景中去,以五年级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
教材特点:
1、人文性:以学会做人为核心,因为促进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本质就是学会做人,为此,教材努力体现“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如第一单元的第3课:我心中的那颗“星”教材只是想借学生追星的这一现象唤起学生的希望、理想、产生一种追求,以至于可以为了这个追求、理想去奋斗的信念。 第二单元的第4课:通过教学了解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巧,从而让学生在学了本课之后,能与同学与人交往,体验快乐。
2、经验性:五年级学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主要是在他们的经验中逐渐形成的,因此、以学生自身的经验为基础,并在他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他们的经验。就需要为了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有些还让学生融入社会、亲身参与、体验。通过学生与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丰富自己的经验。从而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3、综合性:教材将品德、民主与法制、历史与地理,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融为一体,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认识的相互关联和整体发展。
4、基础性:现在要求学生掌握的都是基本的、初步的知识和能力,只是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设置:
第一单元《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着重引导学生从家庭成员关系和家庭亲情向家庭的内在深处进发,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直面家庭矛盾,学习处理家庭矛盾的方法,学会与父母沟通。第一单元之所以这样定位,是因为五、六年级的儿童心智已经有很大发展,对很多问题已经有了独立的看法,对家庭事务已经有了参与的愿望和初步能力,已经能够体察到家庭矛盾之所在。这是他们对家庭问题“懂”的一面。但在理解父母的难处、家庭矛盾的化解、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等方面尚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是他们“不懂”的一面。本单元就是从儿童家庭生活中这种“似懂非懂”的基础出发,进而帮助儿童学习处理家庭深层次问题。
第二单元《我们的权利与责任》以直接的公民教育为基本主题。当今世界的公民教育有不同的范式,德国是义务论,美国是权利论,新加坡是道德论。在本册教材中所探索的公民教育,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范式,教育学生既要有权利意识,也要有义务观念。本单元共三课,第一课《我来做*》引领儿童进入公共生活领域,关心公共事务,有为公共事务服务的意识。第二课《我是共和国的公民》是进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教育。第三课《法律护我成长》以现代公民所必备的法律意识为主题。
第三、第四单元《走出深重的灾难(上、下)》着重引导儿童走进历史,让“历史人”站在儿童面前,与儿童对话。让学生努力去寻找“历史人”的心灵踪迹,感受他们的真实叙事,他们的痛苦与快乐,他们的艰苦与辛劳,他们的追求与希望。历史属于过去,但历史也属于现在,让历史也真正进入儿童的心灵之中。教材力求突显一些历史细节,用历史细节使没有生命活力的过去活起来。比如,在第8课《*的背后》中我们选用了“xx*的四兄弟”、“慈禧吃饭”、“福康安对英国火器的态度”等历史细节,使人在这些细节中站起来。
根据有关的研究,五六年级儿童所可能达到爱祖国观念水*是带有情感色彩的,而小学生的这种情感色彩更多表现为一种“亲切依恋感”和“自尊自豪感”,“与归属需要联系的对祖国自然、人文及国家关系所产生的喜欢、亲切和眷恋”,“与自尊需要相联系的对祖国的自尊自豪感,它表现为对祖国地理、历史发展状况的尊重、关注,并引以为光荣和骄傲”。按照儿童特点去编写教材,我们期待的是有着一颗*心的*人在成长!
二、教学建议
1、教师要通读上下两册教材。
只有对内容有通盘理解,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执教不慌。
2.使用教材时必须注重教材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要不断充实教材内容。虽然教材在编写时,已经考虑得很周密,但是要上足这些课时,有些内容还略显贫乏。因此,教师教学时,要注意与语文等其他学科内容紧密结合,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如第六课、第十课。这同时也要求教师要不断拓展教学空间。不要局限在课堂内,可以到课堂外、社会上、网络室上课、少年宫上课。
3.必须注重学生实践。
俗话说:“说十遍不如做一遍。”人在社会实践中,从生理到心理总会有一些变化,这是体验的表层,如果能从深处参与体验,伴随我们的知觉、思维及心理机能的共同作用,就会出现一些情感活动,通过体验及情感的积累,使认识和情感相协调,能够获得一定的道德观念,并且内化为我们每个人个体的稳定的道德信念,形成相应的行为方式,通过体验把做人、做事的道理自觉地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4.按单元备课,授课时间弹性延展、授课空间开放。
备课时,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课前调查,了解学生情况,注意按单元备课。各个小的主题活动相辅相成,多数呈递进关系,不要一味追求通过某一活动全面落实单元目标。课时安排要有弹性,可结合学校德育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的延展。授课空间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这在我们教学过程中会很自然的发生,希望老师们在实际操作中予以重视。
5.妥善落实活动目标
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儿童已有知识经验,找准教育切入点,认真负责制定活动目标。不能仅仅关注活动本身,为了活动而活动,要按照活动目标随时调整活动节奏和儿童活动方式,使教学活动得以目标妥善落实,提高活动效率。
6.活动应体现课程性质
品德课程强调“做中学”,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即寓教育于活动中。教师要积极为儿童创设充足的活动时间、广阔的活动空间,提供多种方式和方法,为儿童创设自主观察、操作、独立操作的机会,使其通过自主活动获得直接经验。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10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做个对自己负责的人;有四节教材:自尊自爱、吾日三省吾身、心中的警戒线、与法同行;第二单元,龙的传人:有四节教材: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独领风骚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的古代科技、文明与的使者;第三单元,团结的民族大家庭:有三节教材、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躲花、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民族团结一家亲;第四单元美丽的地球,有三节教材;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地球上的陆地、地球上的海洋。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构建教科书体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使儿童在多元的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重视从生活中体验意义,加强合作、分享与合作;注重方法引导,追求学习方法的多元化;体现地域特色,强调个性化;把教科书做成能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营造教科书的儿童文化,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义。
二、教学目的要求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伦理、价值、法规等问题的探讨,认识到确立价值伦理和遵循社会规范对于建设有序、文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集体在的权力、责任和使命,形成善于判断是非、明智抉择的能力,养成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通过学生亲身参加社会调查、实践、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并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社会生活的经验和认识,掌握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儿童生活。实现儿童现实生活的教育价值。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
三、班级学生状况
本班学生来自多个自然村,共有49名学生。其中独生子女有34人。经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
1.独生子女占70%
2.父母在外经营,实际上是留守儿童(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儿童)的占10%。
3.由于父母的言行,使儿童不能形成良好品德的"占5%。
4.思想、行为不能自主的占15%。
5.留守儿童因为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儿童而形成不良习惯但可以教育的占5%。
6.思想积极、热爱生活的占95%。
四、教学措施
(1)我们要关注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活动让学生有发现──探究的学习与体验──感悟的学习,当然,传授──给予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还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的倾向,又要克服“该讲而不敢讲”的倾向。
(3)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而是回归学生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探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范例、一个点,学生思考的是他们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一个面
(4)在课堂上,学生要调动他们全部的生活经验,投入他们的情感、表明他们的态度……这样的课堂是向学生生活开放的课堂。这样的开放是有价值的开放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开放。这样的开放是能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开放而不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放
(5)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体验“准生活”,甚至尝试“真生活”,但我们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关照学生正在过的现实生活和有意义的未来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头上的生活”层面,我们不寻求课堂教学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在生活体验中激起学生真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