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 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过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而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和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相比,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3篇,供大家参考。
《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
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过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而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和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相比,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全面搜集信息,找到直接相关联的两个量,能较完整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即通过之前找到的直接相关联的两个量,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安排了2个环节:
环节一:逐一出示条件,猜题导入。
在教学之出,我先出示“一袋乒乓球”、“乒乓球每个2元”和“6袋乒乓球”、“每袋5个”这两组条件,让学生来猜老师将要提出的条件并解答,以此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从图中找出条件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出示全部条件,让学生解答“6袋乒乓球一共要多少钱”这个问题,再之前的一步计算的基础上,学生都能很快地列式计算,并能按照要求,说出用哪两个条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通过指名交流和同桌互说之后,让学生感悟解决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时,要先找出两个直接相关联的条件,再计算。之后,再出示小动物运水果和摆水果两题,让学生加深对找出解决两个直接相关联的条件的重要性。
环节二: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在这一环节中,我故意在题目中少出示一个条件,第一个情况是出示了“桃树有48棵”、“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2倍”和“苹果树有多少棵?”这些条件让学生来解决。学生立即反应出所给的条件没有直接的关系,不能做。而在更改过条件之后,又出示了“桃树有48棵”、“梨树的棵树是桃树的3倍”和“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些条件,让学生来解决,仔细的学生也会发现,虽然条件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和问题没有联系。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加深对找出两个直接相关联的条件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我重在强调让学生找出两个直接相关联的条件,然后再进行计算。但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在让学生说出根据哪两个条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方面上强调地还不是很到位,导致部分好的学生能理解做题的.思路,但还有少数学习上比较弱的学生对解题思路还不是很清楚。
《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2
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过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而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和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相比,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全面搜集信息,找到直接相关联的两个量,能较完整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即通过之前找到的直接相关联的两个量,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安排了2个环节:
环节一:逐一出示条件,猜题导入。
在教学之出,我先出示“一袋乒乓球”、“乒乓球每个2元”和“6袋乒乓球”、“每袋5个”这两组条件,让学生来猜老师将要提出的条件并解答,以此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从图中找出条件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出示全部条件,让学生解答“6袋乒乓球一共要多少钱”这个问题,再之前的一步计算的基础上,学生都能很快地列式计算,并能按照要求,说出用哪两个条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通过指名交流和同桌互说之后,让学生感悟解决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时,要先找出两个直接相关联的条件,再计算。之后,再出示小动物运水果和摆水果两题,让学生加深对找出解决两个直接相关联的条件的重要性。
环节二: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在这一环节中,我故意在题目中少出示一个条件,第一个情况是出示了“桃树有48棵”、“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2倍”和“苹果树有多少棵?”这些条件让学生来解决。学生立即反应出所给的条件没有直接的关系,不能做。而在更改过条件之后,又出示了“桃树有48棵”、“梨树的棵树是桃树的3倍”和“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些条件,让学生来解决,仔细的学生也会发现,虽然条件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和问题没有联系。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加深对找出两个直接相关联的条件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我重在强调让学生找出两个直接相关联的条件,然后再进行计算。但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在让学生说出根据哪两个条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方面上强调地还不是很到位,导致部分好的学生能理解做题的思路,但还有少数学习上比较弱的学生对解题思路还不是很清楚。
《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3
本节课主要是教学两步连乘的应用题。在教学时,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和研究点,我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从旧知引新知,让学生从两个一步应用题合成两步解答应用题。接着请学生根据题目的信息思考:要求买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第一种解法是引导学生根据每个乒乓球2元,一袋5个乒乓球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解答。第二种解法是先引导学生根据一袋有5个乒乓球,有6袋乒乓球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解答。让学生分步列式的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学生自主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连乘应用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学生普遍能讲出道理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在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3篇(扩展1)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3篇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
这节课是本人进行《低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后,进行的一次大胆尝试。这节课的设计意图有两个。其一,以教材为依托,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探究数学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目的是想激起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信息和提出的数学问题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以一种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学会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二,以画“数学画”为切入点,进行方法指导,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在同伴之间的交流、启发下,探索并学会用线段图分析问题、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感知方法,解决问题,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教学实践,这节课的设计意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出色表现令我欣喜不已,本人认为“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样设计和处理有以下几点好处:
1、有利于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俗话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问题意识是创新素质的基础,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有问题意识,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会问,善于问”的能力,切实改变教学中只教“学答”,不教“学问”的现象。
2、有利于学生学习线段图。这是线段图第一次在教学中出现,在认知上是由直观具体的“图”向较为抽象的“线段”的过渡,而这又是帮助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了画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基础,理清数量关系,讨论得出线段图的画法,明确一条线段表示一个数量,两条线段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个联系可以从信息里得到;在对“问号该标在哪儿”的讨论中,明确了问题不同,问号所在的位置就会不同,解决的方法就会不同。
3、有利于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技巧。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和在对线段图画法的讨论中,得不断的联系已知信息,去体会、分析信息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于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解是自然而然的获得的,所以解决问题使学生感觉很轻松,讲起解法头头是道。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在解决问题时他们会用这种方法去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的。
4、有利于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个优点是不言而喻的,在此就不多叙了。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2
本课主要教学两步连乘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已知条件进行不同组合,不仅需要学生去搜集信息,更要学生去选择信息,去分析信息,找到有关联的信息,从而确定可以先求出什么,再去求什么。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教材一开始以现实情境呈现问题,学生根据“6袋乒乓球”、“每袋5个”、“乒乓球每个2元”,提出问题“买6袋乒乓球一共多少元”。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在讨论中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有的说可以根据“有6袋乒乓球”和“每袋5个”,先算出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还有的说可以根据“乒乓球每个2元”和“每袋5个”,先算出每袋乒乓球多少元。鼓励学生在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探索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列式解答,并反馈。最后再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找出两种方法的异同。由于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因此对于计算的结果我并不是很看重,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重点关注他们能否将自己的思路表达清楚。
在回顾解题过程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说说对两步连乘实际问题的一些感受,自主归纳方法。
在后面的.练习中,也是重点要求学生找出有联系的条件,说说可以先算出什么,怎样算。一共可以找出几种不同的方法。另外,在反馈时,要求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含义,如果说不出实际含义,那那个算式就没有实际意义。在一系列题目的训练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有了提升,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思路,在说的过程中,也能发现存在的问题,课堂氛围活跃。通过练习,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的体验,体会了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3
本课主要教学两步连乘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已知条件进行不同组合,不仅需要学生去搜集信息,更要学生去选择信息,去分析信息,找到有关联的信息,从而确定可以先求出什么,再去求什么。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教材一开始以现实情境呈现问题,学生根据“6袋乒乓球”、“每袋5个”、“乒乓球每个2元”,提出问题“买6袋乒乓球一共多少元”。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在讨论中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有的说可以根据“有6袋乒乓球”和“每袋5个”,先算出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还有的说可以根据“乒乓球每个2元”和“每袋5个”,先算出每袋乒乓球多少元。鼓励学生在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探索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列式解答,并反馈。最后再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找出两种方法的异同。由于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因此对于计算的结果我并不是很看重,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重点关注他们能否将自己的思路表达清楚。
在回顾解题过程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说说对两步连乘实际问题的一些感受,自主归纳方法。
在后面的练习中,也是重点要求学生找出有联系的条件,说说可以先算出什么,怎样算。一共可以找出几种不同的方法。另外,在反馈时,要求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含义,如果说不出实际含义,那那个算式就没有实际意义。在一系列题目的训练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有了提升,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思路,在说的过程中,也能发现存在的问题,课堂氛围活跃。通过练习,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的体验,体会了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3篇(扩展2)
——《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3篇
《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1
新授课的学习。我先用课件出示2个信息,一共有480个羽毛球,有8个盒子,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明白可以求出每盒有多少个?再出示一共480个,每筒装6个羽毛球,再让学生提问,学生知道可以求出可以装多少筒?接着出示三个信息,我们班分成3个组,每组12人,一共植树144棵,你能根据什么信息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回答也比较好,通过这样的练习主要让学生能找到相关联的数量关系。接着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从图上知道了哪些信息?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一共有224本书,*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然后要求学生独立解答,我下去巡视,指名用不同方法做的学生上黑板板演,再请他们分别说说你先算的是什么,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解决的,然后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接着把“ 想想做做”来完成1、2、3。整堂课的大概流程就是这样。
两步计算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中间问题,即第一步先算的是什么,我都板书出来。如:224÷2=112(本)112÷4=28(本)这种方法,先算的是*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书,这个“*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书”就板书在式子的边上,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说理。
还有我没有设想到的是我课堂上与学生练习时发现都是可以通过连除或先乘再除来解答的,但是课堂作业5、6、7三题第一步用乘法来解答是不合适的。如第5题就是3只燕子2天一共吃害虫780只,求每只燕子每天吃多少只害虫?就有学生先用2乘3,再780除以6,其实应该在前面练习中放入一题,让学生比较与体会,这样学生解答就比较会有方向。打算在下面的练习中加强这方面的比较。
最后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不爱说。当我问做对的同学举手的时候,90%以上的学生都举手了,但是当我问你是怎么想的时候,举手的同学却是寥寥无几,原因就在于不爱说理。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改变提问的方式,比如说可以问“你猜猜他(板演的同学)是怎么想的?”这样也许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2
今天上了一节《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也就是用连除解决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相当于旧教材中的归一问题。本节课的整个内容包括一道例题和“想想做做”的.7道练习题,还有一道思考题。整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首先小黑板出示三道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的一步计算应用题:
1、有三组学生植树,一共植了12课,*均每组植多少棵?
2、5本笔记本共20元,*均每本笔记本多少钱?
3、有三组学生去植树,每组有4个人,总共植了36棵。
问:
①一共有多少人去植树?
②*均每组植了多少棵?
前两题我是要求学生齐读题目,然后指名口头解答,第三题在解决两个小问题之前我先要求学生说出要选择哪些相关问题。
然后出示课题——解决实际问题(板书)。接下来开始新授课的学习。我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从图上知道了哪些信息?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然后我添了个条件:一共有224本书。然后我问根据这些条件你能不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当学生提到“*均每个书架没层放多少本书”时,我马上卡片出示这个问题,然后要求学生独立解答,我下去巡视,指名用不同方法做的学生上黑板板演,再请他们分别说说你先算的是什么,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解决的,然后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接着我把224该成448,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旨在说明:不管数字怎么改变方法是一样的。最后做了两道练习题。
整堂课的大概流程就是这样。尽管本节课上下来相对流畅,但不乏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抓住了重点但没有突出重点。
两步计算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中间问题,即第一步先算的是什么,这个最好要板书出来。如:224÷2=112(本)112÷4=28(本)这种方法,先算的是*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书,这个“*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书”最好要板书在式子的边上,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说理。
第二:形式单一。
这里我所说的形式单一包括两个方面:一、说理方式的单一。说理本身就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不爱说。当我问做对的同学举手的时候,90%以上的学生都举手了,但是当我问你是怎么想的时候,举手的同学却是寥寥无几,原因就在于不爱说理。那么可以尝试改变提问的方式,比如说可以问“你猜猜他(板演的同学)是怎么想的?”这样也许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练习形式的单一。我就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板演,最后说理,比较模式化。可以换种形式来完成练习,如口答的形式。再者就是在说理的时候,不一定要根据算式说出先算的是什么,还可以教师先规定先算什么,然后让学生列出式子。
第三:我的一些“通病”。
之所以说是我的“通病”,是因为都是些我比较容易犯的问题,跟我的教学经验有关,跟我的对教材还不是吃得很透有关。
1、时间的把握。前面的复习铺垫时间显得稍长,应该控制在五分钟以内,那么全班的读题可能可以略去,只要学生看题解答就可以了。既然前面已经超时,那么要调配好下面的时间。正因为没有做好这一点,同学们的练习时间就短了,也许就没有达到巩固的效果。
2、让学生说多一点。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说理的时候,特别是当学生说的疙疙瘩瘩的时候,我总是怕他说不出或者说不好,于是还没有等他说完就总是急着去帮他完善他的语言,其实要相信学生能说好,要把机会留给他们,也就多等几秒钟的时间。
3、利用好课堂生成。本节课有三处生成的地方,我都没有处理的很好,显得有些生硬和牵强。一处是当我问“你能根据这三个条件提出什么问题吗”,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假如有4个书架……我没有等他说完便说“你没有听清楚老师的问题,老师的问题是……”这里我不应该直接否定他,可以说“我们看图上是4个书架吗”可能这样处理会好一点。二处是当我们算出例题的结果是28本时,一位学生突然举手跟我说:书架上明明只有25本书。这使我有点措手不及、哭笑不得,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我的引导不当,使他注意别的地方去。三处是一道关于吃药片的练习题,用共150片去除以每日3算出来的结果的单位是什么有点争议,我本应该马上收拢告诉大家这样做是讲不同道理的,所以我们一般不用这种方法来做,可是我还是问了下去,于是各种答案都有,造成不必要的争议。
说着说着,竟觉得有种说不完的感觉。确实,有很多的问题存在着,但我想只要能够意识到,我一定可以慢慢地克服,以不断提高我的课堂教学水*。
《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3篇(扩展3)
——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3篇
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用连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有条理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创设情境,出示主题图
2、收集信息。
3、提出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4、出示完整的例题。你能把你了解到的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吗?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组织探究: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问: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随机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问:5表示什么?2呢?“每袋5个”和“每个乒乓球的价钱是2元”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知道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就可以求出什么?
问:谁能说说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继续引导理解方法二的思路:
6表示什么?5呢?“每袋5个“和”买了6袋“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知道了6袋乒乓球一共的个数,就可以求出什么?
问:这种方法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归纳反思
⑴问:方法一先算什么?方法二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相应的式子上面板书出小标题
讲述:虽然解答方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还可以互相检验。
⑵问:你能用一句话说出刚才我们解决的是什么样的实际问题吗?揭示课题。
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时要怎样观察和思考?(要找到有直接关系的两个信息看能求出什么,再一步步地解答。)
三、尝试应用,拓展深化
1、想想做做1
⑴收集信息,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⑵问:哪些信息之间是有直接联系的?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先求出什么?
⑶学生独立分析并解决
教师依据学生汇报出示答案,并重点问一问不同方法的计算依据。(让不同的学生反复说,加深理解)可以先求共多少笼再求共多少只,也可以引导学生先求每横行或每竖行有多少只,再求总只数。
2、想想做做2、3
先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评议。
第3题解答后问:如果我们所在教学大楼内也如此摆放花,那么一共要放多少盆呢?
3、模拟购物游戏
要求:将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轮流推选一名顾客和一名售货员,学生根据顾客的不同购物要求进行计算,售货员进行裁判。
四、回顾总结,汇报收获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2、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课后请留心观察,找出数学问题进行解答,再想想从中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想想做做1——3
教后记:本课教学密度较大,基础好的学生尚能接受,约1/3的学生在想想做做1时开始有卡壳现象,在拓展深化时学生对解决和本校教学楼有关的问题兴趣很浓,由此看来,以后在组织解决问题的习题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学数学时有用的。本次的课外作业是我根据学生上课的兴趣临时添加的,属于挑战性作业,不需要每个人都完成。隐约感觉学生对数量之间的关系缺乏真正的理解,有点生搬照套的感觉。打算在下节课中设计专门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和列式原理。
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从分步计算到三个数连乘运算方法的过程。
2、会计算简单的三个数连乘,能解答三个数连乘计算的简单问题。
3、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经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
会计算简单的三个数连乘
难点:
掌握连乘运算的运算顺序,应用连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1、7×9+3
49-3×3
5×(217-215)
2、三年级植树234课,六年级植树的棵树是三年级的3倍,六年级植树多少课?
一、情景导入
师:
现在家里安装固定电话的少了,但在十几年前,固定电话可是我们的主要通讯工具。咱们一起去看看,当年西王庄固定电话安装情况。
二、师生合作,学习新课。
(1)题意分析
1、图中的老伯伯在干什么呢?
(汇报西王庄20xx年固定电话安装情况。不过老伯伯还是挺风趣,没有直接告诉数量,而是让我们动脑动手算一算。) 2、你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小组讨论:要求20xx年固定电话数量,首先得计算出什么?
2、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
师:
题中给出20xx年固话数量吗?看来还是要先求出20xx年固话安装数量。它是一个“中间量”,起桥梁的作用。我们借线段图来分析下各年份安装的固话的数量关系。
3、自己试着计算,然后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
4、揭示课题含义
师:
像这样的两个乘法算式,我们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综合算式,
这样的综合算式叫做连乘(板书)。
师:
连乘算式的计算顺序:从左向右。(板书)
师:
我这有两道连乘的.计算题,谁来说说计算顺序,请在练习本上做一做。
4×15×9
12×4×35(板演)三、深度探索:师:刚才同学们帮助算出了固定电话安装数量,学习了连乘的计算顺序,大家表现的都很棒。老伯伯对你们非常满意,不过他还有一个新建楼房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一下。
试一试:
住楼问题。
1、自己先计算,然后小组交流2、组内代表汇报四、课堂练习:
1、25×2×45
19×3×24
27×9×8
5×13×11(板演) 2、练一练:3题、2题五、课堂总结:
1、连乘的运算顺序:
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2、用连乘解决问题,应找出“中间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六、课下练习:
练一练:第1题、4题、5题。
七、板书设计:
连乘
关键:确定先算什么(中间量)
例:
24×6×2
试一试:
12×5×8
5×8×12
= 144 ×2
=60×8
=40×12
=288(部)
=480(户)
=480(户)
连乘计算顺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3
连乘、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
P11例7、做一做,P14练习二第6—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式题。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02×0.2
0.45×0.6
0.8×0.125
0.759×0
0.25×0.4
0.067×0.1
0.1×0.08
0.85×0.4
2、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
30×7+85
250×4-200
(1)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2)得出:
①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②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3)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3、揭题谈话: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已学的知识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出一份力。
二、尝试:
学校图书室准备铺地砖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1、出示例6: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85*方米,用边长室0.9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0块够吗?
2、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列出算式。
怎样知道100块瓷砖够不够呢?
板书:0.9×0.9×100=81(*方米)
(100块不够)
追问:0。9X0。9是先求的什么?再乘100又求的是什么?
4、那110块够吗?(学生独立尝试,可以怎样算?)
(1)0.9×0.9×110
(2) 0.81×10+81
=0.81×110
=8.1+81
=89.1(*方米)
=89.1(*方米)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以及是如何算的?
5、(2)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式题?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6、你认为在做连乘试题时应注意什么?
7、尝试后练习:P.11页的“做一做”。
(1)生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2)独立计算出结果。
(3)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4)做乘加题注意什么?
三、运用:
1、P14页7题
(1)出示:50.4×1.95-1.8
3.76×0.25+25.8
=50.4×0.1
=0.094+25.8
=5.04
=25.894
(2)怎样判断它对不对?
先看它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再看它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并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4)集体订正。
2、看谁算得快。(分组比赛)
19.4×6.1×2.3
3.25×4.76-7.8
3、P14页9题
四、体验:
今天都学了什么?
五、作业:
《课堂作业本》P5
×0.92+3.93
18.1
《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3篇(扩展4)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0篇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性质、正反比例的判断的基础上学习的。例5是有关正比例关系的实际应用,我采取引导、谈话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1、熟悉情景,旧知迁移。
简单的练习唤起学生对正比例的认识,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以问题方式引导学生建立实际问题与正比例知识点间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意识。独立思考,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
2、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用问题串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正比例角度理解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方法。
3、精心练习,学以致用。
在题型练习上,我精心设计,有变式练习、巩固练习、拓展练习,“王大爷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的变式练习和速度一定的行程问题,最后行程问题中未知发生变化,成为稍复杂的问题等,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生活问题的同时不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的练习,既巩固了新知、形成了技能,又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感受到了数学本身的价值,深刻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很多:
1、教学内容较有难度,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掌握理解本节课内容,关注后进生过多,巩固练习没能全部完成。
2、当学生回答出两家的水费与用水的吨数的比值相等时,如果板书李奶奶家的水费/用水的吨数=王大妈家的水费/用水吨数,对后进生的学习会更有帮助。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回顾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感受颇深:
首先进行复习,一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二是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怎样找出等量关系。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新知的教学采用了以旧知引路——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注意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 “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我都做了认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等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老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很快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堂课的教学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比如,对学生基础估计太高,从学生回答问题看,复习时学生对判断哪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掌握不错,但到了比例应用题里,我围绕比例应用题的特征设问:题目中有三种量?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写出等式吗?一部分学生不会确定哪种量一定,怎样找出等量关系掌握不好,语言表达不是很准确、完整。这点我备课时没作为重点。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果课堂上学生基本知识没过关,课堂也就失去了色彩。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有对学生不放心的心态。比如:在教学例6时,学生有了正比例应用题的基础,对于反比例应用题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我总是担心怕学生不会做,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再做题。这样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耽误了教学时间。另外,练习题的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不算很紧密,以后尽量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题目,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练习的积极性,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认识。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
今春,我校开展了“三生”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和六一班的吕梅老师进行了同课异构,执教了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用正比例解决问题》一课。本节课主要是教学利用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等基本知识来解决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依据“三生”课堂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我制订学习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的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熟练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学习重难点是利用正比例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本节课的精彩,我认为就源于生成。
一、教材的整合奠定生成
在课本中比例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按照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用比例解决问题的顺序安排的。但是根据我班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我选择了把用比例解决问题放在比例的应用最前面学习。事实证明,教材的整合是正确的,它奠定了本节课生成的精彩。
当我用课件出示例5后,学生一下子就议论开了:8吨水是数量,水费12.8元是总价,单价一定,水费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水费和数量成正比例。这和我当初的预设是不一样的,我的预设是学生会说出用算术方法解决。学生一下子就能说出用比例知识可以解决,我想就是源于刚学习过正反比例的意义。此时,我很庆幸对教材进行了整合,这样的生成是有益的。
二、知识的迁移塑造生成
知识的迁移就是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是因为这种影响就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塑造出多种生成。
当我让学生汇报例5的解法时,肖俊飞同学的回答是X :8 = 19.2 : 12.8 。我立即惊讶于学生的聪明,这是根据前几节课学习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模仿着列的,这个比例也是对的,虽然没有按照这节课的正比例关系式来列,没有按照老师的预设来进行,但是我很高兴有了这样的生成,那么围绕这个生成,后面的学习就轻松多了。
教学完本节课后,我认为教学中也有不足:
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这个比值相等应该是学生最应该详谈的地方,我认为在课堂上体现不很明显。
其次,最后的巩固练习,有点过于简单,层次不清楚,形式单一。
就我个人的备课情况来说,过多的考虑了教师如何教,较少的分析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预设简单,有种想牵着学生走的思想,课堂教学不够开放。
假如让我重教这节课,我打算这样改进:
首先复习铺垫的时候增添一些求每份是多少的和求几份是多少的一步计算的解决问题的题目,这样做后,我相信当我问学生:怎样求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学生会很轻松的用算术方法解决。
再者,再次教学时,我会放手更多一些,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问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把本节课的重难点分散到这些问题中,学生在讨论汇报中学习新知。
最后的练习,我也想增加一道题目中数据单位不同的用比例解决的问题。提醒学生认真审题,还想增加一道“比例连连看”的游戏题,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不管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各种动态变化,即生成,所以,作为教师只有积极创造一种宽容氛围,用心呵护生成,才能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变得精彩。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4
今春,我校开展了“三生”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和六一班的吕梅老师进行了同课异构,执教了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用正比例解决问题》一课。本节课主要是教学利用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等基本知识来解决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依据“三生”课堂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我制订学习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的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熟练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学习重难点是利用正比例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本节课的精彩,我认为就源于生成。
一、教材的整合奠定生成
在课本中比例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按照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用比例解决问题的顺序安排的。但是根据我班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我选择了把用比例解决问题放在比例的应用最前面学习。事实证明,教材的整合是正确的,它奠定了本节课生成的精彩。
当我用课件出示例5后,学生一下子就议论开了:8吨水是数量,水费12.8元是总价,单价一定,水费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水费和数量成正比例。这和我当初的预设是不一样的,我的预设是学生会说出用算术方法解决。学生一下子就能说出用比例知识可以解决,我想就是源于刚学习过正反比例的意义。此时,我很庆幸对教材进行了整合,这样的生成是有益的。
二、知识的迁移塑造生成
知识的迁移就是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是因为这种影响就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塑造出多种生成。
当我让学生汇报例5的解法时,肖俊飞同学的回答是X:8=19.2:12.8。我立即惊讶于学生的聪明,这是根据前几节课学习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模仿着列的,这个比例也是对的,虽然没有按照这节课的正比例关系式来列,没有按照老师的预设来进行,但是我很高兴有了这样的生成,那么围绕这个生成,后面的学习就轻松多了。
教学完本节课后,我认为教学中也有不足:
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这个比值相等应该是学生最应该详谈的地方,我认为在课堂上体现不很明显。
其次,最后的巩固练习,有点过于简单,层次不清楚,形式单一。
就我个人的备课情况来说,过多的考虑了教师如何教,较少的分析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预设简单,有种想牵着学生走的思想,课堂教学不够开放。
假如让我重教这节课,我打算这样改进:
首先复习铺垫的时候增添一些求每份是多少的和求几份是多少的一步计算的解决问题的题目,这样做后,我相信当我问学生:怎样求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学生会很轻松的用算术方法解决。
再者,再次教学时,我会放手更多一些,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问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把本节课的重难点分散到这些问题中,学生在讨论汇报中学习新知。
最后的练习,我也想增加一道题目中数据单位不同的用比例解决的问题。提醒学生认真审题,还想增加一道“比例连连看”的游戏题,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不管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各种动态变化,即生成,所以,作为教师只有积极创造一种宽容氛围,用心呵护生成,才能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变得精彩。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5
在教学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杂
第一个容易混杂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还可以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直接计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学生懂得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观,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懂得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依样画葫芦罢了。
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课后我又对照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懂得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2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入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懂得,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懂得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2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2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2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2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入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学生的懂得,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础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要断定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即“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所以总价和数量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成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这里使学生学惯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熟悉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入一步熟练地断定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懂得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熟悉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入行断定,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课堂小结起着整理回纳、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不恰当的课堂小结也许适得其反我带领学生把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整理、归纳得天衣无缝,这样的小结对学生的当前解题确有帮助,或许在提示用比例方法解应用题时是不会出错的但新课程强调的是面向学生的未来,试想想,这样的小结会给学生的将来带来什么?
由于把用比例解应用题回结为这样的四步,学生在解题时按照这样的四步也许是不会错的,但实际上用比例解应用题时,有的也不必一定要按照这样的四步,尽可能简单的列出算式,可以用多种方法列出比例式的题就出不来好效果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做不到机动开放了更不用说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机动性品质了。
通过对这节课的总结,我意识到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把学生的学放到主要地位上来,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6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正、反比例的实际问题,学习用比例知识来解答。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用比例知识解答正、反比例的问题的关键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然后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因此,教学之前先复习。
(1)找出哪一个量是一定的;
(2)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我在教学前先给出一些数量关系,让学生判断成什么比例,是依据什么判断的。
在新课的教学中,围绕比例的知识提问: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哪种量是不变的?使学生弄清这两种变量的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比例关系写出等式。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然后进行练习,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教学例6,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课本编排思路与例5相似,我就参照例5的教学进行。我注意启发学生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解决含反比例关系的问题的方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结合“做一做”,可以总结出应用比例解答问题的步骤:
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意义列出方程。
3、解方程(求解后检验),写答。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哪个量是一定的,需要学生从已知的两个量中发现定量,因此学生有时找不准什么量一定,这样对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就会出现问题,该列正比例的列成反比例,该列反比例的又列成了正比例。
(2)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对学生不放心。比如:在教学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时,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又担心学生不会做,最后还是教师包办代替讲了,这样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耽误了教学时间,那些会做的学生也觉得太哆嗦。
(3)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学生一般都喜欢用。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7
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首先进行复习,一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二是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怎样找出等量关系。在新课的教学中,围绕比例应用题的特征设问:题目中有三种量?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写出等式吗?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
本节课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我都做了认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呢。学生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能得到什么?不同学生有什么不同的收获等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结构严密,学生练得多,掌握得好。当堂验收绝大多数学生全部正确,学困生都掌握得不错。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堂课的教学也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对学生基础了解太少,从学生回答问题看,学生对判断哪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哪种量一定,怎样找出等量关系掌握不好,这是我备课时没想到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果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或者基本知识没过关,课堂也就失去了色彩。
(2)用比例解答应用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但是如果难度稍有提高,正确率就难说了。学生一般都不喜欢用比例方法,而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很难接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把学生从传统的算术方法中释放出来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习惯是难以改变,一种新的思维的注入是需要时间去改变的,所以对于用比例来解决问题必须在以后的课堂中经常提到,去改变他们传统的思维习惯。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8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性质、正反比例的判断的基础上学习的。例5是有关正比例关系的实际应用,我采取引导、谈话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1、熟悉情景,旧知迁移。
简单的练习唤起学生对正比例的认识,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以问题方式引导学生建立实际问题与正比例知识点间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意识。独立思考,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
2、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用问题串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正比例角度理解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方法。
3、精心练习,学以致用。
在题型练习上,我精心设计,有变式练习、巩固练习、拓展练习,“王大爷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的变式练习和速度一定的行程问题,最后行程问题中未知发生变化,成为稍复杂的问题等,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生活问题的同时不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的练习,既巩固了新知、形成了技能,又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感受到了数学本身的价值,深刻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很多:
1、教学内容较有难度,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掌握理解本节课内容,关注后进生过多,巩固练习没能全部完成。
2、当学生回答出两家的水费与用水的吨数的比值相等时,如果板书李奶奶家的水费/用水的吨数=王大妈家的水费/用水吨数,对后进生的学习会更有帮助。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9
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和反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包装书本的情景后,直接提出要求:列方程解决问题,以避免发散思维造成时间分散,使得教学重点部分留给学生的数学活动时间不足。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认真分析3个小问题:情境中有哪三个量?哪个量不变?包数和每包本数成什么比例?找出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从而使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本节课教学的收获是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原有的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反比例意义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间的联系,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回顾本次教学,还有几方面有待改进和提高。
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正确想法要及时肯定,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增加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对比,加深理解。
对这节课整体感觉还不错,但仍有少数学生作业中出现问题。学生不习惯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有混淆正、反比例的现象,说明对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析的不透彻,数量关系不会表达,需进一步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正反比例之后的一个内容,这个内容的特点主要是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复习导入,一是找出哪一个量一定,二是如何判断另外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从而找出等量关系。在新课的教学中,围绕比例的知识特征提问: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使学生清楚这两种变量的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比例关系写出等式.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从学生回答问题看,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哪个量一定,需要学生自已从已知的两个量中发现定量,因此学生有时找不准什么量一定,这样对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出现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对学生不放心,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在教学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时,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我总是担心怕学生不会做,还是自已包办代替讲了这样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耽误了教学时间,那些会做的学生也觉得太哆嗦.
(3)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但是如果难度稍有提高,正确率就难说了。学生一般都不喜欢用比例方法,而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
《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3篇(扩展5)
——两步应用题教学设计3篇
两步应用题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书p5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能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会口述解题步骤,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教学步骤:
一、准备引新
1、秋天到了,让我们到果园里看看吧!果园里种满了什么树呀?如果老师告诉大家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棵,要求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出示准备题1)你能解答吗?为什么?谁来补一个条件呢?
2、学生补充条件,并列式计算
梨树有1000棵 1420+1000=2420(棵)
3、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谁能补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学生口答补充:(1)梨树比苹果树少420棵
(2)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
(3)苹果树比梨树少420棵
(4)苹果树比梨树多420棵
4、揭题: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现在我们先一起来研究第一种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例3
(1) 读题,找条件和问题,师画出线段图
(2) 根据小黑板上的思考提示,同桌互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3) 学生在本子上试做这道题,只用列出分步算式,快的同学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4) 指名板演算式,集体交流:指名说解题思路,1420表示什么?1000表示什么?
(5) 综合算式怎么写 ?谁还有不同的写法?1420-420表示什么?
2、如果补充的是“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你怎样想?怎样算呢?根据思考提示自己思考后在本子上列式计算。
指名板演,并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在条件上有什么不同?只有两个条件的时候,其中一个条件需要用到几次,这两题中的哪个条件用了两次?第一次用它求什么?第二次用它求什么?但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有一点还是相同的,那就是关键都是先求出中间问题。
三、巩固深化
1、p52练一练1,请学生写在书上,集体校对
2、p52练一练2,看线段图列式计算
3、p52练一练3判断:谁的解法对?
小刚:240+40=280(人)
小明:240+40=280(人)
240+280=520(人)
小华:240-40=200(人)
240+200=440(人)
小青:240+240=480(人)
480+40=520(人)
小组讨论,选出正确的答案,错的答案要说说错在哪里?
4、p53练一练5
5、p53练一练4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两步应用题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步应用题的解法。
2、正确理解解题思路。
3、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理解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会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一步应用题。
回忆解一步应用题的步骤
二、教学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两步应用题。
板书课题
看书,找一步应用题的内容
什么叫两步应用题
关于问题的两个已知条件有一个已经知道,有一个还不知道
在解应用题的时候要先求出不知道的已知条件,再求问题,解答。
出示
幼儿园买来12千克水果糖,13千克奶糖。分给小朋友1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读题
求问题要知道哪几个条件?
(一共有多少千克糖和分了多少千克糖)
哪个条件已经知道,哪个不知道?
一共多少千克糖不知道
所以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
生动手解答
指名板演
1一共有多少千克糖?
12+13=25(千克)
2还剩多少千克?
25-15=10(千克)
答:还剩10千克。
出示例2
幼儿园买来25千克糖果。分给小班7千克,分给大班8千克,还剩多少千克?(用两种方法解答)
读题
问题是什么?要知道还剩多少千克就要知道一共多少千克和分了多少千克
分了几次?
引导学生明确连续分两次的可以一次一次分,也可以两次和起来再一起分。
生动手解答
师巡视指导
集体订正
三、练习
1、出示
商店运来800根竹竿。上午卖出147根,下午又卖出85根,还剩多少根?
生自己按步骤解答应用题
师巡视
个别指导
集体订正
2、出示
停车厂原来停有小轿车37辆,面包车25辆,开走了16辆,还剩多少辆?
生独立解答
四、总结
总结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明确解答两步应用题的思路。
两步应用题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教科书77页例2。
教学目的:
1.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研讨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并学会分析解答此种应用题,并且进一步巩固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掌握该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会分步列式解答。
⒉ 初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 渗透数学来自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分析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找到中间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每学生各准备一条红、黄、紫色纸条。
教学过程:
一、 铺垫孕伏
准备题:商店有红气球8个,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花气球有多少个?(学生读题后互相分析,独立解答。)
解题思路:根据“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知道以红气球的个数为标准,花气球的个数有3个红气球那么多,所以求花气球多少个用乘法计算8×3=24(个)。
二、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⒈ 教师描述情景
10月1日是国庆节,商店用三种颜色的.气球装点购物大厅,有黄色、红色、花色的。其中黄色的气球有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
⒉ 根据提供的信息,学生编数学问题。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⑴商店有黄气球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花气球多少个?(例2)
⑵商店有黄气球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三种气球一共多少个?(此题以后再研究)
……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学习例2。
(3) 学生读题,读后回答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4) 独立试算,遇到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5) 学生汇报交流,集体研讨辩论,学生可能会用彩色纸条(或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
这道题,也可能用语言叙述。具体的思维过程可能是:
方法1:根据“商店有黄气球17个”和“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这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红气球有17—9=8(个),再根据“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就可以求出花气球有8×3=24(个)。
方法2:要想求花气球多少个,根据“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就必须知道红气球有多少个,红气球的个数未知,根据”商店有黄气球17个”和“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红气球的个数:17—9=8(个),再求花气球的个数:8×3=24(个)。
⑷教师小结:教师边口述题意,边用媒体依次显示线段图,结合线段图重点说明这道题的分析解答方法,并揭示课题。
《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3篇(扩展6)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 (菁选3篇)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1
一、活动内容:
课本第110页111页 活动1和活动3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建模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和实际问题中的关系,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预测、判断。
(2)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演练、合作探究,体会数学知识在社会活动中的运用,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经历探索具体情境的数量关系,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以上重点也是难点
3、关键:明确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间的关系,寻找等量关系。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每人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一些相同的棋了和一个支架。
五、教学过程:
(一)、活动1
一种商品售价为2.2元件,如果买100件以上超过100件部分的售价为2元/件,某人买这种商品n件,讨论下面问题:
这个人买了n件商品需要多少元?
教师活动:
(1)把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进行合作学习,并参入学生中一起探究。
(2)教师对学生在发表解法时存在的问题加以指正。 学生活动:
(1)分组后对活动一的问题展开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派代表上黑板板演,并发表解法。
解: 2.2n n100
2.2100+2(n-100) n100
问题转换:
一种商品售价为2.2元/件,如果买100件以上超过100件部分的售价为2元/件,某人买这种商品共花了n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这个人买这种商品多少件?
(2)如果这个人买这种商品的件数恰是0.48n,那么n的值是多少?
教师活动:同上 学生活动:同上
解:(1) n220
100+ n220
(2) =0.48n n=0
100+ =0.48n n=500
(二)、活动2:
本活动课前布置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1、准备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一些相同的棋子和一个支架。
2、分组:(4人一组)
开始做下面的实验:
(1)把直尺的中点放在支点上,使直尺左右*衡。
(2)在直尺两端各放一枚棋子,这时直尺还是保持*衡吗?
(3)在直尺的一端再加一枚棋子,移动支点的位置,使两边*衡,然后记下支点到两端距离a 和b,(不妨设较长的一边为a)
(4)在有两枚棋子的一端面加一枚棋子移动支点的`位置,使两边*衡,再记下支点到两端的距离a和b。
(5)在棋子多的一端继续加棋子,并重复以上操作。根据统计记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以上实验过程可以由学生填写在预先设计的记录表上
实验次数 棋子数 ab值 a与b的关系
右 左 a b
第1次 1 1
第2次 1 2
第3次 1 3
第4次 1 4
第n次 1 n
根据记录下的a、b值,探索a 与b的关系,由于目测可能有点误差。
根据实验得出a、b之间关系,猜想当第n次实验的a 和b的关系如何?a=nb(学生实验得出学生代表发言)
如果直尺一端放一枚棋子,另一端放n枚棋子,直尺的长为L,支点应在直尺的哪个位置?(提示:用一元一次方程解)
此问题由学生合作解决并派代表板演并讲解,教师加以指正。
解:设支点离n枚棋子的距离为 x得:
x+nx=L x= 答:略
(三)、小结,由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作业
1、课后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类似活动问题,并举出几个例子。
2、课本,第110页活动2。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3页例1、“做一做”和练习十六的第2~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找出题中数量间相等的关系,根据等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并解答。
3、培养学生从问题出发去寻找所需条件的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
1、根据等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并解答。
2、找出题中数量间相等的关系,根据等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1、用方程表示下列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填在横线上:
(1)x的2倍与3、5的和是7、3:
(2)从30里减去x的1、5倍,差是18:
(3)一个数的6倍减去35,差是13:
学生先讨论后尝试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学生独立完成后相互交流。
2、解方程。
x+5、7=10 3x-6=18 2(x+2、5)=5
三名学生板演,并交流解答过程。
3、导入新课:出示学校运动会跳远比赛的情景图片,大家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呢?
学生自由讨论后汇报交流。
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课题,引入新课并板书。
【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情景图。
这是一次学校运动会的情景,小明进行跳远比赛的场景,大家看:小明的跳远成绩是4、21m,超过学校的原纪录0、06m,学校原跳远纪录是多少米?
(2)找等量关系。
课件演示小明的跳远成绩、学校原跳远纪录及其关系。
提问:你能根据演示说明,说出小明的跳远成绩、学校原跳远纪录和超出成绩的关系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A、小明跳远的成绩-超过的成绩=学校原跳远纪录
B、学校原跳远纪录+超过的成绩=小明跳远的成绩
C、小明跳远的成绩-学校原跳远纪录=超过的成绩
(3)探究方法。
提问:你能试着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解答吗?
学生汇报算术方法:4、21-0、06=4、15(m)
师:谁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来解答这道题?如果设学校原跳远纪录为x米,那么根据上面分析得出的等量关系,怎样列方程?
学生尝试解答,并请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
教师板书:
解:设学校原跳远纪录为x米,
由学校原跳远纪录+超过的成绩=小明跳远的成绩
x+0、06=4、21
x+0、06-0、06=4、21-0、06
x=4、15
学生解答后,验证解答方法是否正确。
教师小结:根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一般来说,同一等量关系,用加法比用减法表示更容易思考。
(4)师生共同小结: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师: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需要注意什么?
小组交流并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步骤。
①审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找出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③解方程;
④验算。
2、典例讲析。
例:修一条长240km的高速铁路,还剩42km没有修,已经修了多少千米?
分析:此题要求修一条长240km的高速铁路,现在还剩42km没有修,求已经修了多少千米,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已修+剩下的=总长。我们可以设已经修的为x千米,再依关系式列方程。
解:设已经修了x千米。
x+42=240
x=198
检验:把x=198代入原方程,方程左边=198+42=240=方程右边
所以x=198是原方程的解。
答:已经修了198km。
【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73页“做一做”。
让学生先说出题目的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答。
分析:(1)要求去年的身高是多少,已知今年的身高是1、53m,比去年长高了200px,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去年的身高+长高的=今年的身高。
(2)每分钟的滴水量、半小时(即30分钟)及半小时滴水量1、8kg之间的等量关系表示为:每分钟滴水量×30=半小时滴水量。
答案:(1)解:设小明去年身高xm。
200px=0、08m
x+0、08=1、53
x+0、08-0、08=1、53-0、08
x=1、46
经检验x=1、46是原方程的解。
答:小明去年身高是1、46米。
(2)解:设水龙头每分钟浪费水x克。
1、8kg=1800g
30x=1800
30x÷30=1800÷30
x=60
提问:应该怎样验算?
学生口述验算过程。
答:水龙头每分钟浪费水60克。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步骤了吗?还有什么疑惑?
小结: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①审清题意,找出已知与未知数,未知数用x表示;
②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并写出答案。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六第2~4题。
第7课时实际问题与方程(1)
例1:
等量关系:
A、小明跳远的成绩—超过的成绩=学校原跳远纪录
B、学校原跳远纪录+超过的成绩=小明跳远的成绩
C、小明跳远的成绩-学校原跳远纪录=超过的成绩
列方程解答:
解:设学校原跳远纪录为x米。
由学校原跳远纪录+超过的成绩=小明跳远的成绩
x+0、06=4、21
x+0、06-0、06=4、21-0、06
x=4、15
答:学校原跳远纪录为4、15米。
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①审清题意,找出已知与未知数,未知数用x表示;
②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并写出答案。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3
一、活动内容:
课本第110页111页 活动1和活动3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建模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和实际问题中的关系,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预测、判断。
(2)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演练、合作探究,体会数学知识在社会活动中的运用,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经历探索具体情境的数量关系,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以上重点也是难点
3、关键:明确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间的关系,寻找等量关系。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每人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一些相同的棋了和一个支架。
五、教学过程:
(一)、活动1
一种商品售价为2.2元件,如果买100件以上超过100件部分的售价为2元/件,某人买这种商品n件,讨论下面问题:
这个人买了n件商品需要多少元?
教师活动:
(1)把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进行合作学习,并参入学生中一起探究。
(2)教师对学生在发表解法时存在的问题加以指正。 学生活动:
(1)分组后对活动一的问题展开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派代表上黑板板演,并发表解法。
解: 2.2n n100
2.2100+2(n-100) n100
问题转换:
一种商品售价为2.2元/件,如果买100件以上超过100件部分的售价为2元/件,某人买这种商品共花了n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这个人买这种商品多少件?
(2)如果这个人买这种商品的件数恰是0.48n,那么n的值是多少?
教师活动:同上 学生活动:同上
解:(1) n220
100+ n220
(2) =0.48n n=0
100+ =0.48n n=500
(二)、活动2:
本活动课前布置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1、准备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一些相同的棋子和一个支架。
2、分组:(4人一组)
开始做下面的实验:
(1)把直尺的中点放在支点上,使直尺左右*衡。
(2)在直尺两端各放一枚棋子,这时直尺还是保持*衡吗?
(3)在直尺的一端再加一枚棋子,移动支点的位置,使两边*衡,然后记下支点到两端距离a 和b,(不妨设较长的一边为a)
(4)在有两枚棋子的.一端面加一枚棋子移动支点的位置,使两边*衡,再记下支点到两端的距离a和b。
(5)在棋子多的一端继续加棋子,并重复以上操作。根据统计记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以上实验过程可以由学生填写在预先设计的记录表上
实验次数 棋子数 ab值 a与b的关系
右 左 a b
第1次 1 1
第2次 1 2
第3次 1 3
第4次 1 4
第n次 1 n
根据记录下的a、b值,探索a 与b的关系,由于目测可能有点误差。
根据实验得出a、b之间关系,猜想当第n次实验的a 和b的关系如何?a=nb(学生实验得出学生代表发言)
如果直尺一端放一枚棋子,另一端放n枚棋子,直尺的长为L,支点应在直尺的哪个位置?(提示:用一元一次方程解)
此问题由学生合作解决并派代表板演并讲解,教师加以指正。
解:设支点离n枚棋子的距离为 x得:
x+nx=L x= 答:略
(三)、小结,由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作业
1、课后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类似活动问题,并举出几个例子。
2、课本,第110页活动2。
《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3篇(扩展7)
——用连乘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菁选2篇)
用连乘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
《用连乘解决问题》是三年级的一节数学解决问题课,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问题解决”从原来的计算、概念、应用题到现在新课程的“处处渗透”,从有形到无形,从典型问题到生活问题,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从旧知引新知,勾起学生的利用乘法*问题的回忆。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入手,通过让学生根据两个信息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复习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接着出示一个问题,让学生来选择信息完成问题,进而揭示,要解决一个问题必须寻找两个与问题有直接联系的,有用的信息。
2、建立解决问题方法的模型。
在探究新知之前,让学生复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从而强调阅读也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这个三个解决问题的步骤做学生头脑里形成模型。
3、以境促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让学生自己根据卖保温壶的情景,自己动脑去分析解答。想一想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4、注重解题思路的训练。
教学中,重点让学生先应用综合法,根据从已知信息出发去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算式说说想的过程,有条理地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到中间问题,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初步掌握连乘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让学生上台讲解。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6、课堂练习,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成功的预设是课堂教学得以和谐展开的基础。单一的问题解决课教师稍有不慎就极易上成练习堆积课。老师通过知识层次的递进,一步步的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的练习也是水到渠成了。
在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用连乘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
《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节数学课,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问题解决”从原来的计算、概念、应用题到现在新课程的“处处渗透”,从有形到无形,从典型问题到生活问题,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从旧知引新知,让学生从两个一步应用题合成两步解答应用题。
学生根据题目的信息思考:要求一共卖了多少元?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第一种解法是引导学生根据每箱12个,每个保温壶45元,可以求出什么?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第二种解法是先引导学生根据另外两个联系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以境促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蕴含在生活之中。以主题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这些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不仅让他们体味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大大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选择老师出示的算式哪些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算式说说想的过程,通过相互交流,能有条理地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初步掌握连乘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4、丰富的题型,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成功的预设是课堂教学得以和谐展开的基础。单一的问题解决课教师稍有不慎就极易上成练习堆积课。我通过知识层次的递进,一步步的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的练习也是水到渠成了。
在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