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四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重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理想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四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回忆了刘老师哪几件事。
2、探究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的句段,理解课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那--(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回忆,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谈腿疾讲历史提问题放风筝)
二、品味人物形象
(一)透过线索,引出人物
课文中有苏叔阳的这样一段内心独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一个人能永远活在另一个人的心里,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所以我非常好奇,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二)走进课文,走近刘老师
出示课件:
刘老师是一个的人。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段--第10自然段,思考,课文是怎样表现刘老师的这些特点的?
1、刘老师是一个(风趣幽默)或(乐观)的人
教师板书:乐观
你能向刘老师那样笑着谈谈自己的腿疾吗?
出示课件,生读。
身体的残疾能让人近乎绝望,还记得《秋天的怀念》吗?谁为大家读读: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回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再看刘老师面对身体残疾的态度,从两者的对比当中,你想说什么?
让我们学着刘老师的样子,笑着谈谈自己的残疾吧!(全班读)
教师小结:面对逆境不悲观,面对困难不怨天尤人,这就是乐观。
2、刘老师是一位讲课极好的老师。
生答--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激昂,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历史,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
生小结:这样的课怎能不让学生喜欢,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让学生尊敬呢?
第5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从侧面写了刘老师的课讲得极好,找找。(后来我考入了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3、刘老师是一位热爱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的老师。
(1)生答。学生如答不到位时教师请学生补充。教师相机进行小结式的点评:①刘老师听这样的回答时简直是一种享受,而学生在老师这样的称赞面前更是一种享受,他们会受到多大的鼓舞,会对学习产生多大的兴趣啊!②这会使同学感到多么亲切,畏难紧张的情绪也会一扫而光的。
(2)讲到这,我感受到了老师与学生的默契,那是心灵深处的对话!你们和董老师相处五年多,是不是也是心有灵犀一点就通呢?看着第六自然段,我们来合作读。
师: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
生:他便静静地立在教室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亲切、大声地说:“好!好!”
师: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
生: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给学生一次启发。这时候,他比被提问的学生还要紧张。
(3)教师小结:看到这情景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不由得从心底为我和我的同学能在这样的老师的教导下学习而羡慕不已,因为刘老师是一位热爱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的好老师啊!
4、刘老师是一位(对生活有着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的老师。
生答。能体现刘老师这一特点的在课文哪个段落?(第9自然段)
(1)留给作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放风筝的情景,用心读第9自然段,找出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的地方,并在旁边写出令你感动的原因。
(2)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的地方,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交流划出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批注并及时通过朗读表现。适时点拨: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热爱生活的老师
--意志坚强的老师
--他是一位虽然身体残疾,但却乐观向上的老师。
(3)是啊,刘老师虽然身有残疾,但从没对生活失去追求,他不但亲手放飞风筝,享受着风筝飞上蓝天的欢乐,更享受着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让我们把记忆的镜头拉得更近些!再次来读读这几个感人的细节。
女孩子读前半句,全班读后半句。
每年春天,刘老师都会亲手制作起各式各样的风筝,那时候,他一定会觉得幸福而充实;(做风筝)
他决不肯亲手失去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漾出甜蜜的笑,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放风筝)
他故意撒脱手,任风筝自由飞走,当他拄着拐杖,气喘吁吁地追到风筝的时候,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追风筝)
(三)追寻细节,品味人物
出示刘老师的画面,这就是刘老师啊,看到他,最触动你心灵的是什么?(圆木棍)快速找出课文中有关圆木棍的这一细节描写,想想,你从中又能体会到什么呢?
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盖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拐杖支撑着。
他只靠着强壮的右腿和一根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刘老师是一个()的人。
(四)板书式回放,体会题目内涵
1、回头看,了解了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你还觉得刘老师放飞的风筝,仅仅是风筝吗?那理想的风筝是什么?(乐观向上、坚强、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2、教师小结:一个年过半百、身有残疾的老师,却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追求,面对艰难是那样乐观、坚强(生读),他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在学生的心田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一只只理想的风筝,这就是风筝的深层含义。
3、所以,作者说--(再次出示课件一段话,生齐读)
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三、品味情感
1、像这样描写“我”的心情、想法的句段还有很多,画出来,反复读读,边读边体味。
2、生汇报。
(1)(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注意这些红色的词,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学生是笑刘老师的风趣,酸涩充满着理解与同情,尊敬反衬出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与孩子亲密无间,令孩子们敬佩。)
刘老师身体有残疾,却那样的乐观幽默,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其中也包括我们的作者。
(2)出示课件: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3)课件出示: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3、齐读全部反映作者情感的句子,说说,字里行间渗透着怎样的情?
四、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30年即将过去,刘老师放飞的那一只只风筝,是乐观,是坚强,是对生活纯朴的爱与追求,它将永远陪伴着我的心,飘荡在我的世界里,成为我心中最美的风景。这是怎样的一个30年,足以使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少年失去年轮的光华。
一起来看一段介绍:
课件出示(加入音乐):上大学时他选择了历史学专业是受刘老师影响,*期间,他遭受了种种非人的折磨与迫害,是刘老师的乐观与坚强激励着他笑对命运。1993年厄运又一次降临到他身上,他患了肾癌。1994年切除了左肾,20xx年切除了左肺,后又发现脾脏内有一块肿瘤,躺在病床上的苏叔阳又一次想到刘老师那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他在《苏叔阳文集总序》中这样写道:“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就这样,他一次次与病魔抗争,抗癌十几年中,他始终笑对人生,笔耕不辍,写作300多万字,出书7本,他创造了人类战胜癌魔的奇迹。
难怪,作者这样说(生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师:面对命运不公不低头,是谁影响了苏叔阳?
生:刘老师
师:面对病魔不倒下,是谁给了苏叔阳力量?
生:刘老师
师:所以在文章最后作者发出这样深情的呼喊:“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屏幕出示这句话)
师:苏叔阳把他对刘老师的思念、感激和敬意都包含在这深情的呼喊声中--
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作者深深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是刘老师永远灿烂的微笑、是他功德无量的圆木棍?思念是一种牵挂,思念是一种爱,思念是一首无韵的诗歌(一起读):
刘老师啊,
您在哪里?
我深深地,
深深地思念您……
2、孩子们,此时此刻,那身残的`刘老师,那翱翔天际的理想的风筝或许也飘到你的世界里了。你对生活有着怎样的感悟呢?
3、让我们带着理解再深情地读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本教学设计部分参考了网络资料)
板书设计:
26、理想的风筝
刘老师我
谈腿疾乐观尊敬
讲历史坚强感动
提问题思念
放风筝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扩展1)
——《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菁选5篇)
《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厚感情。
2、了解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细致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感受等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学生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冬去春又来,又是一年春柳绿。看,蓝天上那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嬉戏,引动许多的人仰望天空。每逢这个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到他放入空中的风筝。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刘老师,继续学习22课《理想的风筝》。
二、交待学习任务:
复习: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身残志坚;乐观幽默。
这节课进一步体会刘老师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这理想的风筝又是什么?
三、学习第三件事(表现刘老师热爱、关心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
出示:轻声朗读5—6,抓住刘老师言行神态去体会他是个怎样的人?
“极好”(讲课的老师,听课的学生)(男、女、分读)
关心学生:
(1)他便静静……微仰着头……细细的听。
(学生读句子,然后抓住重点词谈体会或句子,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2)他就吃了一惊的瞪大眼睛,关切……细声“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补助点头。
(3)课文从两个角度写了刘老师对同学的提问。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同学,面对老师的鼓励与关爱,内心会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更深切的看见这可敬的刘老师。
(4)喜欢哪种情况就读哪种情况。
(5)投影:(老师边说边投影)
①这情景,已经过了将近三十年,今天……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你们读读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受呢?)
②填写:
(提问同学的、关心同学的)情景,已经过了将近三十年,今天……想起来,(关心鼓励同学的样子)依旧那么清晰、亲切。
过渡:刘老师的课及对学生的态度,虽然事隔三十年,却使我已经……亲切(生齐读)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四、学习第四件事
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想:作者主要回忆了那两个情景?
把打动你的情景读读,想想这情景为什么打动你。
(1)放风筝
(2)故意撒手,对命运的抗争,对困难的.挑战,他觉得自豪、幸福、生命的力量是什么?(生命的态度、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过渡: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时我深深感动。
五、处理11、12自然段:
1、想想应该怎样读,为什么?
2、结合全文想:这理想的风筝是什么?
(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感染我们,要向他那样对失业、生活有追求)。
3、为我们放飞一架架理想的风筝的刘老师又是怎样一个人?
(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六、总结
我们认识了一位可爱、可敬的刘老师。让我们也和作者一样带着对刘老师无限的爱戴与思念。其读最后一段。
《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四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回忆了刘老师哪几件事。
2、探究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的句段,理解课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那--(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回忆,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谈腿疾讲历史提问题放风筝)
二、品味人物形象
(一)透过线索,引出人物
课文中有苏叔阳的这样一段内心独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一个人能永远活在另一个人的心里,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所以我非常好奇,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二)走进课文,走近刘老师
出示课件:
刘老师是一个的人。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段--第10自然段,思考,课文是怎样表现刘老师的这些特点的?
1、刘老师是一个(风趣幽默)或(乐观)的人
教师板书:乐观
你能向刘老师那样笑着谈谈自己的腿疾吗?
出示课件,生读。
身体的残疾能让人近乎绝望,还记得《秋天的怀念》吗?谁为大家读读: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回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再看刘老师面对身体残疾的态度,从两者的对比当中,你想说什么?
让我们学着刘老师的样子,笑着谈谈自己的残疾吧!(全班读)
教师小结:面对逆境不悲观,面对困难不怨天尤人,这就是乐观。
2、刘老师是一位讲课极好的老师。
生答--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激昂,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历史,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
生小结:这样的课怎能不让学生喜欢,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让学生尊敬呢?
第5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从侧面写了刘老师的课讲得极好,找找。(后来我考入了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3、刘老师是一位热爱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的老师。
(1)生答。学生如答不到位时教师请学生补充。教师相机进行小结式的点评:①刘老师听这样的回答时简直是一种享受,而学生在老师这样的称赞面前更是一种享受,他们会受到多大的鼓舞,会对学习产生多大的兴趣啊!②这会使同学感到多么亲切,畏难紧张的情绪也会一扫而光的。
(2)讲到这,我感受到了老师与学生的默契,那是心灵深处的对话!你们和董老师相处五年多,是不是也是心有灵犀一点就通呢?看着第六自然段,我们来合作读。
师: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
生:他便静静地立在教室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亲切、大声地说:“好!好!”
师: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
生: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给学生一次启发。这时候,他比被提问的学生还要紧张。
(3)教师小结:看到这情景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不由得从心底为我和我的同学能在这样的老师的教导下学习而羡慕不已,因为刘老师是一位热爱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的好老师啊!
4、刘老师是一位(对生活有着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的老师。
生答。能体现刘老师这一特点的在课文哪个段落?(第9自然段)
(1)留给作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放风筝的情景,用心读第9自然段,找出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的地方,并在旁边写出令你感动的原因。
(2)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的地方,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交流划出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批注并及时通过朗读表现。适时点拨: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热爱生活的老师
--意志坚强的老师
--他是一位虽然身体残疾,但却乐观向上的老师。
(3)是啊,刘老师虽然身有残疾,但从没对生活失去追求,他不但亲手放飞风筝,享受着风筝飞上蓝天的欢乐,更享受着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让我们把记忆的镜头拉得更近些!再次来读读这几个感人的细节。
女孩子读前半句,全班读后半句。
每年春天,刘老师都会亲手制作起各式各样的风筝,那时候,他一定会觉得幸福而充实;(做风筝)
他决不肯亲手失去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漾出甜蜜的笑,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放风筝)
他故意撒脱手,任风筝自由飞走,当他拄着拐杖,气喘吁吁地追到风筝的时候,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追风筝)
(三)追寻细节,品味人物
出示刘老师的画面,这就是刘老师啊,看到他,最触动你心灵的是什么?(圆木棍)快速找出课文中有关圆木棍的这一细节描写,想想,你从中又能体会到什么呢?
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盖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拐杖支撑着。
他只靠着强壮的右腿和一根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刘老师是一个()的人。
(四)板书式回放,体会题目内涵
1、回头看,了解了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你还觉得刘老师放飞的风筝,仅仅是风筝吗?那理想的风筝是什么?(乐观向上、坚强、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2、教师小结:一个年过半百、身有残疾的老师,却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追求,面对艰难是那样乐观、坚强(生读),他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在学生的心田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一只只理想的风筝,这就是风筝的深层含义。
3、所以,作者说--(再次出示课件一段话,生齐读)
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三、品味情感
1、像这样描写“我”的心情、想法的句段还有很多,画出来,反复读读,边读边体味。
2、生汇报。
(1)(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注意这些红色的词,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学生是笑刘老师的风趣,酸涩充满着理解与同情,尊敬反衬出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与孩子亲密无间,令孩子们敬佩。)
刘老师身体有残疾,却那样的乐观幽默,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其中也包括我们的作者。
(2)出示课件: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3)课件出示: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3、齐读全部反映作者情感的句子,说说,字里行间渗透着怎样的情?
四、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30年即将过去,刘老师放飞的那一只只风筝,是乐观,是坚强,是对生活纯朴的爱与追求,它将永远陪伴着我的心,飘荡在我的世界里,成为我心中最美的风景。这是怎样的一个30年,足以使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少年失去年轮的光华。
一起来看一段介绍:
课件出示(加入音乐):上大学时他选择了历史学专业是受刘老师影响,*期间,他遭受了种种非人的折磨与迫害,是刘老师的乐观与坚强激励着他笑对命运。1993年厄运又一次降临到他身上,他患了肾癌。1994年切除了左肾,20xx年切除了左肺,后又发现脾脏内有一块肿瘤,躺在病床上的苏叔阳又一次想到刘老师那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他在《苏叔阳文集总序》中这样写道:“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就这样,他一次次与病魔抗争,抗癌十几年中,他始终笑对人生,笔耕不辍,写作300多万字,出书7本,他创造了人类战胜癌魔的奇迹。
难怪,作者这样说(生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师:面对命运不公不低头,是谁影响了苏叔阳?
生:刘老师
师:面对病魔不倒下,是谁给了苏叔阳力量?
生:刘老师
师:所以在文章最后作者发出这样深情的呼喊:“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屏幕出示这句话)
师:苏叔阳把他对刘老师的思念、感激和敬意都包含在这深情的呼喊声中--
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作者深深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是刘老师永远灿烂的微笑、是他功德无量的圆木棍?思念是一种牵挂,思念是一种爱,思念是一首无韵的诗歌(一起读):
刘老师啊,
您在哪里?
我深深地,
深深地思念您……
2、孩子们,此时此刻,那身残的刘老师,那翱翔天际的理想的风筝或许也飘到你的世界里了。你对生活有着怎样的感悟呢?
3、让我们带着理解再深情地读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本教学设计部分参考了网络资料)
板书设计:
26、理想的风筝
刘老师我
谈腿疾乐观尊敬
讲历史坚强感动
提问题思念
放风筝
《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2)收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3)鼓励动手做风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二、教学重点
学写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四、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
二、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第5.6.7.8自然段
a、师问: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b、师引: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c、生读:在读中让学生逐渐表现出孩子们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心情来。
d、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来的?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学生交流。
四、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亲自动手做一做自己喜欢的风筝,到田野、到操场、到广场去放一放风筝,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板书设计:
10、风筝
做放找
《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厚感情。
2、了解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细致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感受等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学生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冬去春又来,又是一年春柳绿。看,蓝天上那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嬉戏,引动许多的人仰望天空。每逢这个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到他放入空中的风筝。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刘老师,继续学习22课《理想的风筝》。
二、交待学习任务:
复习: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身残志坚;乐观幽默。
这节课进一步体会刘老师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这理想的风筝又是什么?
三、学习第三件事(表现刘老师热爱、关心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
出示:轻声朗读5—6,抓住刘老师言行神态去体会他是个怎样的人?
“极好”(讲课的老师,听课的学生)(男、女、分读)
关心学生:
(1)他便静静……微仰着头……细细的听。
(学生读句子,然后抓住重点词谈体会或句子,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2)他就吃了一惊的瞪大眼睛,关切……细声“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补助点头。
(3)课文从两个角度写了刘老师对同学的提问。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同学,面对老师的鼓励与关爱,内心会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更深切的看见这可敬的刘老师。
(4)喜欢哪种情况就读哪种情况。
(5)投影:(老师边说边投影)
①这情景,已经过了将近三十年,今天……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你们读读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受呢?)
②填写:
(提问同学的、关心同学的)情景,已经过了将近三十年,今天……想起来,(关心鼓励同学的样子)依旧那么清晰、亲切。
过渡:刘老师的课及对学生的态度,虽然事隔三十年,却使我已经……亲切(生齐读)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四、学习第四件事
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想:作者主要回忆了那两个情景?
把打动你的情景读读,想想这情景为什么打动你。
(1)放风筝
(2)故意撒手,对命运的抗争,对困难的挑战,他觉得自豪、幸福、生命的力量是什么?(生命的态度、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过渡: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时我深深感动。
五、处理11、12自然段:
1、想想应该怎样读,为什么?
2、结合全文想:这理想的风筝是什么?
(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感染我们,要向他那样对失业、生活有追求)。
3、为我们放飞一架架理想的风筝的刘老师又是怎样一个人?
(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六、总结
我们认识了一位可爱、可敬的刘老师。让我们也和作者一样带着对刘老师无限的爱戴与思念。其读最后一段。
《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习揣摩刘老师具体事件的描述感受人物形象,体验人物丰富的情感。
2,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感受文中细腻生动描写的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词句在文中的意思。
3,感情朗读文章,学习文中人物积极的生活态度及顽强的生命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揣摩课文生动细腻的描述,体验人物丰富的情感和表现的积极精神。
教学策略:开展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创建自由流畅的交流*台,指导有效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词语组读,构建课文内容框架,交流人物初步形象
1,读下面每组词语,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语使你想到文章中刘老师什么样的故事
女娲造人 捏泥人 甩泥巴 丢了腿
旋转跳跃 撑 离 急速一转
手持线拐 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 翱翔盘旋
撒脱 蹦跳 气喘吁吁 得以满足
2,交流板书:说丢腿 写板书 放风筝 追风筝
3,交流:初读课文,在你的心里,刘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
二,学习事件,体验人物丰富情感,感受细腻描写之妙
(一)学习刘老师笑谈丢退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读了这一段你认为文中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3,情感体验: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情感,同时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二)学习刘老师上课写板书
1,自读课文感受: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觉得刘老师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2,具体学习刘老师上课写板书的生动描述,体验刘老师的敬业精神和上课换发的工作激情。
(三)学习刘老师春天放风筝
1,自学课文相关内容,自学要求:
思考你读懂了刘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 圈画文中关键词句,写上读后感。
2,交流学习,执导朗读
重点语句(1)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少年。(2)它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三,感受主要画面,揣摩课文主旨,步入深深思念
1,出示语言,感受画面: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
2,讨论揣摩:刘老师仅仅放飞的是风筝吗 这理想的风筝告诉,给予了刘老师的学生什么呢
3,出示课文一二段,讨论:是什么让我那么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
4,深情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 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着您……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扩展2)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菁选2篇)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四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回忆了刘老师哪几件事。
2、探究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的句段,理解课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那--(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回忆,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谈腿疾讲历史提问题放风筝)
二、品味人物形象
(一)透过线索,引出人物
课文中有苏叔阳的这样一段内心独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一个人能永远活在另一个人的心里,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所以我非常好奇,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二)走进课文,走近刘老师
出示课件:
刘老师是一个的人。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段--第10自然段,思考,课文是怎样表现刘老师的这些特点的?
1、刘老师是一个(风趣幽默)或(乐观)的人
教师板书:乐观
你能向刘老师那样笑着谈谈自己的腿疾吗?
出示课件,生读。
身体的残疾能让人近乎绝望,还记得《秋天的怀念》吗?谁为大家读读: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回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再看刘老师面对身体残疾的态度,从两者的对比当中,你想说什么?
让我们学着刘老师的样子,笑着谈谈自己的残疾吧!(全班读)
教师小结:面对逆境不悲观,面对困难不怨天尤人,这就是乐观。
2、刘老师是一位讲课极好的老师。
生答--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激昂,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历史,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
生小结:这样的课怎能不让学生喜欢,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让学生尊敬呢?
第5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从侧面写了刘老师的课讲得极好,找找。(后来我考入了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3、刘老师是一位热爱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的老师。
(1)生答。学生如答不到位时教师请学生补充。教师相机进行小结式的点评:①刘老师听这样的回答时简直是一种享受,而学生在老师这样的称赞面前更是一种享受,他们会受到多大的鼓舞,会对学习产生多大的兴趣啊!②这会使同学感到多么亲切,畏难紧张的情绪也会一扫而光的。
(2)讲到这,我感受到了老师与学生的默契,那是心灵深处的对话!你们和董老师相处五年多,是不是也是心有灵犀一点就通呢?看着第六自然段,我们来合作读。
师: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
生:他便静静地立在教室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亲切、大声地说:“好!好!”
师: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
生: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给学生一次启发。这时候,他比被提问的学生还要紧张。
(3)教师小结:看到这情景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不由得从心底为我和我的同学能在这样的老师的教导下学习而羡慕不已,因为刘老师是一位热爱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的好老师啊!
4、刘老师是一位(对生活有着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的老师。
生答。能体现刘老师这一特点的在课文哪个段落?(第9自然段)
(1)留给作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放风筝的情景,用心读第9自然段,找出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的地方,并在旁边写出令你感动的原因。
(2)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的地方,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交流划出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批注并及时通过朗读表现。适时点拨: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热爱生活的老师
--意志坚强的老师
--他是一位虽然身体残疾,但却乐观向上的老师。
(3)是啊,刘老师虽然身有残疾,但从没对生活失去追求,他不但亲手放飞风筝,享受着风筝飞上蓝天的欢乐,更享受着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让我们把记忆的镜头拉得更近些!再次来读读这几个感人的细节。
女孩子读前半句,全班读后半句。
每年春天,刘老师都会亲手制作起各式各样的风筝,那时候,他一定会觉得幸福而充实;(做风筝)
他决不肯亲手失去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漾出甜蜜的笑,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放风筝)
他故意撒脱手,任风筝自由飞走,当他拄着拐杖,气喘吁吁地追到风筝的时候,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追风筝)
(三)追寻细节,品味人物
出示刘老师的画面,这就是刘老师啊,看到他,最触动你心灵的是什么?(圆木棍)快速找出课文中有关圆木棍的这一细节描写,想想,你从中又能体会到什么呢?
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盖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拐杖支撑着。
他只靠着强壮的右腿和一根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刘老师是一个()的人。
(四)板书式回放,体会题目内涵
1、回头看,了解了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你还觉得刘老师放飞的风筝,仅仅是风筝吗?那理想的风筝是什么?(乐观向上、坚强、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2、教师小结:一个年过半百、身有残疾的老师,却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追求,面对艰难是那样乐观、坚强(生读),他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在学生的心田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一只只理想的风筝,这就是风筝的深层含义。
3、所以,作者说--(再次出示课件一段话,生齐读)
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三、品味情感
1、像这样描写“我”的心情、想法的句段还有很多,画出来,反复读读,边读边体味。
2、生汇报。
(1)(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注意这些红色的词,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学生是笑刘老师的风趣,酸涩充满着理解与同情,尊敬反衬出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与孩子亲密无间,令孩子们敬佩。)
刘老师身体有残疾,却那样的乐观幽默,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其中也包括我们的作者。
(2)出示课件: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3)课件出示: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3、齐读全部反映作者情感的句子,说说,字里行间渗透着怎样的情?
四、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30年即将过去,刘老师放飞的那一只只风筝,是乐观,是坚强,是对生活纯朴的爱与追求,它将永远陪伴着我的心,飘荡在我的世界里,成为我心中最美的风景。这是怎样的一个30年,足以使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少年失去年轮的光华。
一起来看一段介绍:
课件出示(加入音乐):上大学时他选择了历史学专业是受刘老师影响,*期间,他遭受了种种非人的折磨与迫害,是刘老师的乐观与坚强激励着他笑对命运。1993年厄运又一次降临到他身上,他患了肾癌。1994年切除了左肾,20xx年切除了左肺,后又发现脾脏内有一块肿瘤,躺在病床上的苏叔阳又一次想到刘老师那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他在《苏叔阳文集总序》中这样写道:“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就这样,他一次次与病魔抗争,抗癌十几年中,他始终笑对人生,笔耕不辍,写作300多万字,出书7本,他创造了人类战胜癌魔的奇迹。
难怪,作者这样说(生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师:面对命运不公不低头,是谁影响了苏叔阳?
生:刘老师
师:面对病魔不倒下,是谁给了苏叔阳力量?
生:刘老师
师:所以在文章最后作者发出这样深情的呼喊:“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屏幕出示这句话)
师:苏叔阳把他对刘老师的思念、感激和敬意都包含在这深情的呼喊声中--
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作者深深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是刘老师永远灿烂的微笑、是他功德无量的圆木棍?思念是一种牵挂,思念是一种爱,思念是一首无韵的诗歌(一起读):
刘老师啊,
您在哪里?
我深深地,
深深地思念您……
2、孩子们,此时此刻,那身残的刘老师,那翱翔天际的理想的风筝或许也飘到你的世界里了。你对生活有着怎样的感悟呢?
3、让我们带着理解再深情地读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本教学设计部分参考了网络资料)
板书设计:
26、理想的风筝
刘老师我
谈腿疾乐观尊敬
讲历史坚强感动
提问题思念
放风筝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四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回忆了刘老师哪几件事。
2、探究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的句段,理解课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那--(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回忆,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谈腿疾讲历史提问题放风筝)
二、品味人物形象
(一)透过线索,引出人物
课文中有苏叔阳的这样一段内心独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一个人能永远活在另一个人的心里,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所以我非常好奇,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二)走进课文,走近刘老师
出示课件:
刘老师是一个的人。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段--第10自然段,思考,课文是怎样表现刘老师的这些特点的?
1、刘老师是一个(风趣幽默)或(乐观)的人
教师板书:乐观
你能向刘老师那样笑着谈谈自己的腿疾吗?
出示课件,生读。
身体的残疾能让人近乎绝望,还记得《秋天的怀念》吗?谁为大家读读: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回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再看刘老师面对身体残疾的态度,从两者的对比当中,你想说什么?
让我们学着刘老师的样子,笑着谈谈自己的残疾吧!(全班读)
教师小结:面对逆境不悲观,面对困难不怨天尤人,这就是乐观。
2、刘老师是一位讲课极好的老师。
生答--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激昂,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历史,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
生小结:这样的课怎能不让学生喜欢,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让学生尊敬呢?
第5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从侧面写了刘老师的课讲得极好,找找。(后来我考入了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3、刘老师是一位热爱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的老师。
(1)生答。学生如答不到位时教师请学生补充。教师相机进行小结式的点评:①刘老师听这样的回答时简直是一种享受,而学生在老师这样的称赞面前更是一种享受,他们会受到多大的鼓舞,会对学习产生多大的兴趣啊!②这会使同学感到多么亲切,畏难紧张的情绪也会一扫而光的。
(2)讲到这,我感受到了老师与学生的默契,那是心灵深处的对话!你们和董老师相处五年多,是不是也是心有灵犀一点就通呢?看着第六自然段,我们来合作读。
师: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
生:他便静静地立在教室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亲切、大声地说:“好!好!”
师: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
生: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给学生一次启发。这时候,他比被提问的学生还要紧张。
(3)教师小结:看到这情景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不由得从心底为我和我的同学能在这样的老师的教导下学习而羡慕不已,因为刘老师是一位热爱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的好老师啊!
4、刘老师是一位(对生活有着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的老师。
生答。能体现刘老师这一特点的在课文哪个段落?(第9自然段)
(1)留给作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放风筝的情景,用心读第9自然段,找出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的地方,并在旁边写出令你感动的原因。
(2)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的地方,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交流划出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批注并及时通过朗读表现。适时点拨: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热爱生活的老师
--意志坚强的老师
--他是一位虽然身体残疾,但却乐观向上的老师。
(3)是啊,刘老师虽然身有残疾,但从没对生活失去追求,他不但亲手放飞风筝,享受着风筝飞上蓝天的欢乐,更享受着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让我们把记忆的镜头拉得更近些!再次来读读这几个感人的细节。
女孩子读前半句,全班读后半句。
每年春天,刘老师都会亲手制作起各式各样的风筝,那时候,他一定会觉得幸福而充实;(做风筝)
他决不肯亲手失去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漾出甜蜜的笑,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放风筝)
他故意撒脱手,任风筝自由飞走,当他拄着拐杖,气喘吁吁地追到风筝的时候,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追风筝)
(三)追寻细节,品味人物
出示刘老师的画面,这就是刘老师啊,看到他,最触动你心灵的是什么?(圆木棍)快速找出课文中有关圆木棍的这一细节描写,想想,你从中又能体会到什么呢?
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盖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拐杖支撑着。
他只靠着强壮的右腿和一根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刘老师是一个()的人。
(四)板书式回放,体会题目内涵
1、回头看,了解了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你还觉得刘老师放飞的风筝,仅仅是风筝吗?那理想的风筝是什么?(乐观向上、坚强、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2、教师小结:一个年过半百、身有残疾的老师,却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追求,面对艰难是那样乐观、坚强(生读),他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在学生的心田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一只只理想的风筝,这就是风筝的深层含义。
3、所以,作者说--(再次出示课件一段话,生齐读)
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三、品味情感
1、像这样描写“我”的心情、想法的句段还有很多,画出来,反复读读,边读边体味。
2、生汇报。
(1)(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注意这些红色的词,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学生是笑刘老师的风趣,酸涩充满着理解与同情,尊敬反衬出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与孩子亲密无间,令孩子们敬佩。)
刘老师身体有残疾,却那样的乐观幽默,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其中也包括我们的作者。
(2)出示课件: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3)课件出示: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3、齐读全部反映作者情感的句子,说说,字里行间渗透着怎样的情?
四、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30年即将过去,刘老师放飞的那一只只风筝,是乐观,是坚强,是对生活纯朴的爱与追求,它将永远陪伴着我的心,飘荡在我的世界里,成为我心中最美的风景。这是怎样的一个30年,足以使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少年失去年轮的光华。
一起来看一段介绍:
课件出示(加入音乐):上大学时他选择了历史学专业是受刘老师影响,*期间,他遭受了种种非人的折磨与迫害,是刘老师的乐观与坚强激励着他笑对命运。1993年厄运又一次降临到他身上,他患了肾癌。1994年切除了左肾,20xx年切除了左肺,后又发现脾脏内有一块肿瘤,躺在病床上的苏叔阳又一次想到刘老师那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他在《苏叔阳文集总序》中这样写道:“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就这样,他一次次与病魔抗争,抗癌十几年中,他始终笑对人生,笔耕不辍,写作300多万字,出书7本,他创造了人类战胜癌魔的奇迹。
难怪,作者这样说(生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师:面对命运不公不低头,是谁影响了苏叔阳?
生:刘老师
师:面对病魔不倒下,是谁给了苏叔阳力量?
生:刘老师
师:所以在文章最后作者发出这样深情的呼喊:“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屏幕出示这句话)
师:苏叔阳把他对刘老师的思念、感激和敬意都包含在这深情的呼喊声中--
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作者深深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是刘老师永远灿烂的微笑、是他功德无量的圆木棍?思念是一种牵挂,思念是一种爱,思念是一首无韵的诗歌(一起读):
刘老师啊,
您在哪里?
我深深地,
深深地思念您……
2、孩子们,此时此刻,那身残的刘老师,那翱翔天际的理想的风筝或许也飘到你的世界里了。你对生活有着怎样的感悟呢?
3、让我们带着理解再深情地读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本教学设计部分参考了网络资料)
板书设计:
26、理想的风筝
刘老师我
谈腿疾乐观尊敬
讲历史坚强感动
提问题思念
放风筝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扩展3)
——跳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跳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理解事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2、理解“跳水”为什么是唯一解救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这一段告诉我们为什么?板书:放肆(果)取乐(因)。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边用不同符号分别圈出写猴、小孩、水手们动作神态的词语)
2、读后讨论:
(1)孩子们为什么哭笑不得?板书:哭笑不得。
因为①猴子把玩笑开到孩子身上,猴子的举动突然而且放肆。板书:摘、戴、爬;②水手们都笑起来,笑声使孩子显得很尴尬。板书:笑。
(2)孩子为什么脸红了?板书:脸红。
因为①猴子好像故意逗孩子生气。板书:摘、撕、逗,猴子的放肆激怒了孩子。②水手们更大声的笑,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板书:笑声更大。
(3)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怎么想?会怎么做?板书:追、爬。
3、小结:这段故事情节由水手逗猴子发展成猴子逗孩子;地点由甲板转到桅杆,事物之间的联系发展了,变化了。(板书:发展)
4、指导朗读。
三、讲读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思考课后作业1后面的(1)(2)两小题。
2、讨论:
(1)孩子怎样追猴子,猴子又是怎样戏弄孩子的?
“生气”和“气极”有什么区别?你能想象一下当时孩子的心情吗?
(2)当孩子丢开桅杆走上横杆时,甲板上的人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板书:笑→吓呆→大叫一声)
人们为什么吓呆了?(读有关句子)这两名说明了什么?(说明孩子处境十分危险)
(3)孩子原来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从哪里可以看出?(板书:不由得发抖)是突然意识到危险表现出的本能行为。说明孩子刚才只是一心要追上孩子,拿回帽子,没有意识到处境的危险。)
3、师生共同小结:(根据板书)这段围绕帽子,使故事在孩子与猴子的联系中间向前发展,由于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随时有失足摔死的危险,因而使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孩、猴之间发展成生与死之间。故事情节的发展到了高潮。
四、讲读第四段。
1、默读第四段,思考课后作业1中的(3)习题。
2、讨论:
(1)船长为什么要向自己的儿子瞄准,命令儿子跳到水里?
(强调情况紧急,时间不许,突出用枪逼孩子跳的明智。“跳水”是把孩子从险境中救出来的唯一办法,用枪向孩子瞄准是吓唬孩子,强迫孩子服从命令,使孩子转危为安。)
(2)结果怎样?
(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三层意思:孩子跳水;水手们抢救;孩子获救。领会①“孩子的身体像一颗炮弹似的……”这句话的意思,这句比喻句写出了孩子跳到海里时身体之沉和音响之大,反衬出孩子借以立足的横木之高,暗示出假如摔下来时后果之严重。②水手们是怎样把孩子救上船的?“已经”写出了船员动作的迅速,表现十分勇敢,也说明他们救孩子的心情十分急切。)
3、小结:这段写了在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船长急中生智,用命令儿子跳水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这就是事情的结果。(板书:结果)
五、根据板书,揭示分段规律。
讨论:我们把这篇文章分成四段,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1、根据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果来分。
2、还可以根据地点的转换来分:甲板→桅杆→最高的横木→甲板。
3、还可以根据事物的联系和变化来分。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填上适当的关联词:因为……所以……; 因而; 由于
1、()人们拿它取乐,()猴子就更加放肆起来。
2、猴子的放肆激怒了孩子,()引得孩子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3、()孩子追猴子,使猴子更起劲地去逗孩子,把孩子引上了最高的横木。
板书设计:
摘戴 爬 哭 笑不得 笑
发展 桅杆
撕 逗 脸红 追 爬 笑声更大
逗 生气 追 笑→吓呆
高潮 最高的
横木 挂 扭 龇 气极 丢开 笑→大叫一声
走上
结果 大海 跳水 得救 命令 跳水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扩展4)
——《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篇
《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并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激趣
1、师展示“猫”图片,复习上节课知识—老舍爷爷笔下的猫有什么特点?
生答后师板书:
性格古怪、淘气可爱
2、谈话激趣:
老舍爷爷是一个著名的大作家,他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具体的法宝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你们愿意吗?现在,请同学们带上你智慧的钥匙,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感悟写法
1、学习前三个自然的写法:
⑴ 引导理解“古怪”的意思。
⑵ 师问: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悟到猫的性格古怪?
⑶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如何把这些特点写具本的。
① 投影出示第一自然段,生齐读。
② 了解猫“老实、贪玩、尽职”各表现在什么地方?
③ 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把文章写具体的第一个法宝是:
运用具体的事例把特点写清楚。
④ 师小结提示:
因为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时什么都怕,有时又很勇猛,这些特点看起来相互矛盾,但又都是事实,所以作者说猫的性格古怪。也就是说课文前三个自然段都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⑤ 让学生发现把文章写具体的"第二个法宝是:
围绕中心意思从几个方面具体写,也就是先总述后分述,文章才会显得有条理。
⑷ 指名读1、2、3自然段,要求:
读出古怪的语气,生互评。
2、学习第4自然段:
⑴ 默读第4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感悟到小猫的淘气可爱?
⑵ 让学生从阅读中感悟作者把小猫淘气可爱的特点写具体的法宝是:
抓住动作进行细致刻划。
⑶ 有感情齐读第4自然段,表现出猫的淘气可爱。
三、品味词句,体会感情
1、师以“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为例,示范如何品析词句。
2、由学生发现品析词句的方法(找──圈──悟──读)师加以肯定,并通过投影出示“学法”。
3、生依据学法在课本上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师相机补充。
5、思维拓展:
通过交流,我们深深体会到主人是那么爱猫,假如你就是一只猫,主人那么喜欢你,你会怎么做?
6、相机引出问题:
老舍爷爷是怎样表现猫和他的亲密关系呢。
7、通过理解“蹭”的意思,领悟老舍爷爷用词的准确性。
8、师小结:
老舍爷爷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作者把猫当朋友,当家人,当孩子,体现出“人爱猫,猫亲人“的人间真情。
9、生有感情朗读全文,要求:
能体现出“人爱猫,猫亲人“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激*感
今天,老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找到了那么多写作法宝。猫,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小动物,可在老舍爷爷的笔下却是那么可爱。这说明了美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用心感受。我们就能像老舍爷爷那样,不但能发现美、欣赏美、还能创造美。
五、布置作业,写法迁移
课外观察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并把观察所得写成一篇观察日记。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并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为了完成这个教学目标,做到“活而有效”,我刚开始时通过谈话激趣,激起阅读课文的兴趣。接着通过引导学生学习1~3自然段,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我觉得通过这样有效地学习,能较好地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然后安排“品味词句,体会感情”这一环节。安排这一环节时,我先有意作个示范,让学生明白怎样讲析,在此基础上,再放手让学生自主研读,教师巡视指导,掌握自主研读情况,小组或同桌合作,最后组织课堂交流,教师随机点拨,深化和评价。我觉得这样较能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研读课文,有效锻炼学生提取、处理信息能力,从而把反复诵读课文与研究性学习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摆脱以繁琐提问作情节分析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享有充分自由,他们可以挑自己最有感悟的地方说。这样既可以激发他们积极性和自豪感,真正发挥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将“读、说、悟、写”融为一体,将学生语文实践落到实处。
但上完这节课后,我深深觉得如果课前能准备一些“小猫淘气可爱”的动画或图片,也许效果会好一些,从观察动画入手会更直观地感受到猫的“淘气可爱”。
《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笔下的猫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体会文章内在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细致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大花猫古怪性格和小花猫淘气的样子,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和表达能力。
【教学思路】
《猫》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作者首先真实而具体地描述了大花猫古怪的性格,接着追述了它小时候淘气的事。教学中首先通过谈话激发学生对小动物喜爱的兴趣,唤起学生急于去了解老舍爷爷笔下的猫的情趣。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质疑、释疑,对课文内容能初步感知。然后让学生围绕课前预习题,课后问答题,以及相应的思考题,对课文内容逐层逐段地采用不同形式边读边想的方法,深入学习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作者写作的思路,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同时要紧扣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一要真实,二要具体指导作文,使学生懂得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质疑、捕捉重点
1、话激趣揭题,板书课题:
2、读课文,初步感知:
⑴抽查本课生字新词的预习的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⑵让学生自由读预习提示,读课文,读课后思考与练习,读本单元“读写例话”。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训练重点,初步弄清课文的大致内容和写作顺序。
⑶理清文章脉络,指导分段。
(按预习提示:哪几个自然段写大花猫,哪些自然段小花猫?用归并法分为两段。)
3、学生质疑:
⑴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提出书中遇到不懂的问题。
⑵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与课文相关的放在讲读中解决:无关的问题和字词当时交流解决。)
4、捕捉教材重点,投影出示思考题:
⑴课文中作者抓住了猫的什么特点来写?
(性格古怪、淘气)
⑵作者抓住猫的特点是具体描写的?根据思考题。让学生再次通读课文,能大致把握教材重点。
二、逐段细读,引导深究
课文中作者抓住了大花猫性格古怪,小花猫的特点,教者要抓住重点引导学生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去探究文章的内容,去感悟作者的真情实感,去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1、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⑴第一段:
让学生明确大花猫性格古怪的具体表现:
①投影出示思考题:
a、这一段作者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这句话与后面的内容是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
先总写什么?再分写什么?
b、作者怎样具体描写大花猫老实、贪玩、尽职的特点?从文中找出具体的内容说说。
c、猫高兴和不高兴时有哪些具体表现?画出描写猫的动作、声音的词语。
d、猫胆小又很勇猛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②让学生根据思考题,再采用默读,自由小声读和齐读三种形式,读分写的三层内容,然后逐题讨论、交流、答题、领悟作者抓住特点具体写,突出教材重点。
③投影出示“猫睡觉、猫等老鼠”的静态画面,体会猫“尽职”的特点。
④让学生模拟猫各种各样的叫声,体会猫高兴时声音温柔可亲。
⑵第二段:
让学生明确小时候淘气的具体表现:
①投影出示思考题:
“刚满月的猫十分淘气”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分小组讨论:
这段作者运用什么写法?
②指名朗读课文,然后投影出示小花猫抱着花枝打秋千的“动态”画面,体会小花猫“生气勃勃,天真可爱”的淘气特点,理解“生气勃勃”并遣词造句。
2、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⑴教学中以读带讲、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对教材的重点,不同的内容,采用默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细读等形式,让学生从领会作者对猫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⑵读中让学生边读边想,边画出课文中能表达作者对猫的喜爱的语句,再分四人小组展开议论:
作者对猫喜爱的原因是什么?
3、精读课文,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⑴精读全文,思考回答:
作者为什么能抓住猫古怪的性格和淘气这两个特点?
学生回答后小结:
由于作者*时喜爱猫,对猫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对猫进行了十分细致地观察,这样就抓住了猫性格古怪、淘气的特点。
⑵追问:
这篇文章作者为什么写得那么真实具体?
学生答后小结:
由于作者*时注意观察,认真思考,把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以及自己的感受都写了下来。在描写中作者运用了拟人的写法,把猫当作顽皮可爱的孩子写;还注意动态静态的描写,所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生动、感人、真实而具体。
3、生各抒己见畅谈学了这课后,你学到了哪些写作知识。
三、加强朗读,指导背诵
学习语文必须充分运用朗读,这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经验。教学中采用个人读、集体读、自由读、默读、细读等形式,目的就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导学生朗读时读出重音,运用语调、语气的多种变化,力求读得生动,表达出猫的乖巧、温柔、勇猛、尽职和天真可爱、生气勃勃,以及对猫的喜爱之情。
2、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在此基础上稍加指导朗读、背诵,学生便可以完成背诵任务。
四、练笔
观察你喜爱的一种小动物,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观察,然后写一个片断,重点写它的习性或活动的样子。
《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性格古怪和它小时候淘气可爱的特点;
2、抓重点词句,进一步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4、按一定顺序,有重点地观察一种小动物,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写作方法,练习写一个片段。
难点:
了解大花猫性格古怪、它小时候淘气可爱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具准备:动画录相带
一、说说我喜欢的小猫、(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可爱的小生灵,他们的到来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丽,可爱,小猫就是其中的一个。你喜欢它吗?说说你对它的印像。
二、读读我喜欢的小猫(分析课文理解课文)
著名的现代作家老舍先生也十分喜欢这些可爱的小精灵,那么他的笔下又是怎样一幅妙趣横生的群猫图呢?让我们去看看吧。
1自读课文,找到你最感兴趣的部份,这部份的文字与你心中小猫的形象最一致。
2老实,贪玩,尽职,高兴,不高兴,胆小,勇猛
1)请你来读一读这段文字,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小猫的老实(贪玩,尽职,高兴,不高兴,胆小,勇猛)
2)评一评,他读得如何?怎样读能更好的读出小猫的可爱形象?
3)说一说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小猫可爱的形象?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通过提问深入理解课文:
如: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猫的贪玩的?(找出并板书重点词语:一天一夜、任凭……也。)
猫的尽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找出并板书重点词语:闭息凝视、非……不可。)
理解词语:为什么从闭息凝视、非……不可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猫是尽职的?(讨论后明确:从闭息凝视可以看出猫捕捉老鼠时的专注的精神;从非……不可可以看出猫等不到老鼠决不罢休的决心。)
问:课文在写猫的老实与贪玩之间,贪玩与尽职之间是用一个什么词连起来的?(讨论后明确:连接老实、贪玩和尽职这三个内容的词是可是,懂得可是这个词在文中的作用:意思上是起转折作用,语句上是起连贯作用。)
轻读课文,思考:猫的老实、贪玩、尽职的性格与古怪有什么关系?(讨论后明确:老实与贪玩是一对矛盾,贪玩与尽职也是一对矛盾,而这些矛盾性格都集中在猫的身上,因此,猫的性格是古怪的。)
集体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指名读第二节,思考并讨论:猫高兴时给人的感觉是什么?(结合解释:温柔可亲。)课文是怎样从猫的动作和叫声两方面写猫的温柔可亲的?(板书:蹭、跳、叫唤、咕噜。)
提问:这里的几条小梅花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将脚印比作小梅花?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对猫的叫唤用了丰富多腔、变化多端来形容,可以看出什么?(讨论后明确:作者把猫的脚印比作小梅花,把猫的叫声说成丰富多腔、变化多端,可见作者是多么喜爱猫。)
再问:课文又是怎样写猫不高兴时的表现的?(板书:无论……也)
默读第三节,想想猫的古怪性格还表现在什么地方?(明确胆小与勇猛。)哪些词语反映了猫的胆小和勇猛?(讨论后板书:藏起来、不要说……就是……)
4)齐读课文,共同体会作者笔下的小猫
三、想想小猫的世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想象)
如何你是一只()的小猫,它高兴或是不高兴的时候会有怎样的语言或想法呢?你能演给大家看看吗?
我是一只老实的小猫……
我是一只胆小的小猫……
我是一只……的小猫……
四、演演我喜欢的小猫(内化理解,培养学生表达表演能力)
让学生们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去演一演这些可爱的小猫,一方面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通力和表演能力。
五,体会主人的心情
看到这群可爱的小猫你有怎样的感情呢?说给大家听听。我们的老舍先生和你们一样,面对这些充满灵性的小爱伙,心中有说不出的喜爱之情,通过耐心细致的观察,小猫的形像才能跃然纸上。我们也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会发现周围有那么多可爱的事物,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再次有感情朗读一遍全文(可配乐)
六,找找描写小猫的词语(积累词语,灵活使作词语)
边积累边运用,在课文中积累词语并让学生造句。并给予指导,对不正确的地方进行指导。
本课教学设想:
本节课通过说,读,想,演,积累。来学习这篇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表演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生活。此外积极开展积累与运用。让学生充份从课文中汲取营养,打好良好的语文功底。
《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
一、学习第一段,体会猫的古怪。
1、自由轻声朗读第一段,想想你读懂什么?
2、指名学生说说读懂什么。
板书(卡片):老实贪玩尽职勇猛高兴时温柔可亲
胆小古怪不高兴一声也不吭
3、读板书。
4、出示:
________ ____________
( ) ________ ____________ ( )
________ ____________
要求选自己喜欢的一种形式,填进黑板上写猫性格的词。
5、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按一种形式,摆猫性格古怪的词。
6、指名学生具体地讲讲猫的性格为什么古怪?
7、教师领说黑板上的句子。
8、看来,这段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作为第一段的段落大意,这种方法叫做摘录法。
9、教师领读第一小节。
课文是用什么句式把猫的老实、领玩、尽职的矛盾性格连起来的?(说它……的确……可是……)
10、用上面的句式说说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出示:说它温柔可亲吧,的确是呀,___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上面的句式说说第三自然段的句式。
二、再读第一段,体会情感。
1、猫的性格这样古怪,作者喜欢吗?再读第一段,哪些句子最能反映作者喜欢猫?
比较: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脏脚印。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师:第一句体现出什么感情?
女同学读出第一句中的讨厌感情,男同学读出第二句中
喜欢的语气。
2、还找出了哪些句子?(它还会丰富多腔地……)
(1)师:猫的声音有长有短,有高有低,好像……
生:(接答)像唱歌、说话……
(2)指名读这句句子。
3、还找出了什么句子?
4、老师觉得猫捉老鼠时,老舍爷爷也特别喜欢。
(1)“尽职”、“闭息凝视”是什么意思?
(2)出示填空:
闭息凝视——————( )
一连就是几个钟头——( )(专心、耐心、决心)
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
(3)指名读猫捉老鼠的句子,读出专心、耐心、决心。
5、师:课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再读读第一段,找出刚才没有读的句子。读出味道。
三、朗读第一大段。
师:读着读着我们也喜欢上了猫,朗读全文。
四、写作练习。
师:老舍爷爷把这只古怪的猫写得这么可爱,真不愧为语言大师。老师这里有几幅图,同学们可以用“说它……
的确……可是”的句式,围绕一句话来写。
五、学生写作。
板书:
猫
老实贪玩尽职
古怪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吭
胆小勇猛
《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并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激趣
1、师展示“猫”图片,复习上节课知识—老舍爷爷笔下的猫有什么特点?
生答后师板书:
性格古怪、淘气可爱
2、谈话激趣:
老舍爷爷是一个著名的大作家,他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具体的法宝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你们愿意吗?现在,请同学们带上你智慧的钥匙,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感悟写法
1、学习前三个自然的写法:
⑴ 引导理解“古怪”的意思。
⑵ 师问: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悟到猫的性格古怪?
⑶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如何把这些特点写具本的。
① 投影出示第一自然段,生齐读。
② 了解猫“老实、贪玩、尽职”各表现在什么地方?
③ 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把文章写具体的第一个法宝是:
运用具体的事例把特点写清楚。
④ 师小结提示:
因为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时什么都怕,有时又很勇猛,这些特点看起来相互矛盾,但又都是事实,所以作者说猫的性格古怪。也就是说课文前三个自然段都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⑤ 让学生发现把文章写具体的第二个法宝是:
围绕中心意思从几个方面具体写,也就是先总述后分述,文章才会显得有条理。
⑷ 指名读1、2、3自然段,要求:
读出古怪的语气,生互评。
2、学习第4自然段:
⑴ 默读第4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感悟到小猫的淘气可爱?
⑵ 让学生从阅读中感悟作者把小猫淘气可爱的特点写具体的法宝是:
抓住动作进行细致刻划。
⑶ 有感情齐读第4自然段,表现出猫的淘气可爱。
三、品味词句,体会感情
1、师以“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为例,示范如何品析词句。
2、由学生发现品析词句的方法(找──圈──悟──读)师加以肯定,并通过投影出示“学法”。
3、生依据学法在课本上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师相机补充。
5、思维拓展:
通过交流,我们深深体会到主人是那么爱猫,假如你就是一只猫,主人那么喜欢你,你会怎么做?
6、相机引出问题:
老舍爷爷是怎样表现猫和他的亲密关系呢。
7、通过理解“蹭”的意思,领悟老舍爷爷用词的准确性。
8、师小结:
老舍爷爷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作者把猫当朋友,当家人,当孩子,体现出“人爱猫,猫亲人“的人间真情。
9、生有感情朗读全文,要求:
能体现出“人爱猫,猫亲人“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激*感
今天,老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找到了那么多写作法宝。猫,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小动物,可在老舍爷爷的笔下却是那么可爱。这说明了美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用心感受。我们就能像老舍爷爷那样,不但能发现美、欣赏美、还能创造美。
五、布置作业,写法迁移
课外观察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并把观察所得写成一篇观察日记。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并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为了完成这个教学目标,做到“活而有效”,我刚开始时通过谈话激趣,激起阅读课文的兴趣。接着通过引导学生学习1~3自然段,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我觉得通过这样有效地学习,能较好地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然后安排“品味词句,体会感情”这一环节。安排这一环节时,我先有意作个示范,让学生明白怎样讲析,在此基础上,再放手让学生自主研读,教师巡视指导,掌握自主研读情况,小组或同桌合作,最后组织课堂交流,教师随机点拨,深化和评价。我觉得这样较能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研读课文,有效锻炼学生提取、处理信息能力,从而把反复诵读课文与研究性学习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摆脱以繁琐提问作情节分析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享有充分自由,他们可以挑自己最有感悟的地方说。这样既可以激发他们积极性和自豪感,真正发挥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将“读、说、悟、写”融为一体,将学生语文实践落到实处。
但上完这节课后,我深深觉得如果课前能准备一些“小猫淘气可爱”的动画或图片,也许效果会好一些,从观察动画入手会更直观地感受到猫的“淘气可爱”。
【点评】
江赛卿老师经过充分准备和精心设计,于11月1日上午为我们上了老舍先生的作品《猫》的公开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展示出了江老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给听课者留下较好的印象,我们四年段语文教师听了这节课后认为有如下特色:
1、教师能熟悉教材,目标明确,圆满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2、指导到位,从词、句、片断品析、情感表达、写作方法的渗透等方面都淋漓尽致地展开,如对第一自然段的指导“猫”有老实、贪玩、尽职的特点,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得到了什么启发(或明白了什么),一层一层地由浅到深地引导学生分析,最后再从教师的领读,学生的接读,让师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3、教师能充分发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学生的动手、动脑、合作的能力都得到较好的训练。
4、教师在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和相信学生,课堂师生关系融洽和谐,采用积极性评价。
要说不足嘛,那也是难免的,本节课缺少的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训练,没有留下学生质疑的时间。总之,我们认为这节课虽然朴实,但也精彩。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执教者与作者之间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关注生活,留心身边的事物,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正如老舍先生在《养花》一文所说:只要会开花,我就高兴,至于花开得大小我是不计较的。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扩展5)
——《燕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燕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主动探究,团结合作,提高欣赏阅读及口语交际能力,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录音播放《小燕子》,全体同学跟着哼唱。
(二)、图文结合,体会小燕子的外形特点。
1、自由说说对小燕子的了解。
2、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小燕子外形特点的句子。
3、全班学生齐读。
4、对比读,体会形容词的作用。(突出了燕子的特点)
(1)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2)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尾巴,凑成了小燕子。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语调轻快,流露喜欢之情)
(三)、学习燕子的飞行,体会动态美,欣赏作者的遣词造句。
1、师导入:众多的燕子在春光中,在湖面上飞行,为湖光春色增添了活力,使早春更加生机勃勃。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认真地体会。
2、教师提供导学提纲,学生自由读文,反复吟咏体会。
(1)文中具体写了燕子的几种飞行姿势?
(2)文中有什么词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这说明了什么?
(3)用·标出燕子飞行时的动作词语,想作者用得好吗?
(4)读文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用--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3、逐题反馈,欣赏佳句。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并熟读成诵。
(四)、学习燕子的停歇部分,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中心。
1、教师一边板画一边说:燕子在春光中飞来飞去,累了就落在电线上休息。
2、自由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要求:
(1)批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或句子。交流好在哪?
(2)画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3、逐题反馈。
用得好的词语或句子:
落--写出了小燕子的轻盈、迅速。
痕--使得细线更具美感,远望去就像什么从天上飞过留下的痕迹。
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良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比喻手法的运用,使得句子更加的生动形象,作者把燕子比作符,把电线比作五线谱,更具体地写出了远看燕子、电线的特点。
含义深刻的句子。
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了一支正等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天的赞歌是指赞颂万物复苏、大地呈现一片生机勃过的歌曲。这句话以想象点明全文中心,即借描绘小燕子,赞美像征生机、活力的春天,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1、总结文章的内容。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在写作上有何启发和收获。
(要求学生各抒己见)
3、教师归纳总结。
(1)点面结合。
(2)动静结合。
(3)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及动词运用准确。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附:板书设计
外形美 活泼机灵
燕子 飞行美 斜身掠过天空 掠过湖面
停歇美 谱出赞歌
三、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蕴含想象,为人们描绘了春天百花盛开、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迷人景象。小燕子从南方飞来,给春天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在教学时,教师要从书中的图画入手,让学生整体感画面,试着描绘看到的景色,为学生学习课文作铺垫。教师利用句子的对比,按课文填空,以及小组讨论、全班汇报等多种方式来学习语言,让学生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春天的美好,小燕子的可爱。
《燕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一 教学目标
1.学习2,3自然段,运用“单元提示”中的方法读懂长句。
2.指导感情朗读这两段。
二 教学过程
1. 复习朗读词语
俊俏 剪刀 吹拂 舒展 聚拢 伶俐
偶尔 光彩夺目 百花争艳 波光粼粼
2、齐读第一段,说说这段讲了什么。
3、回顾学法。
4、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这一段,想想这一段主要讲什么?数一数有几个长句子?(3句)
(2)挑选你喜爱的一句,多读几遍,并按“单元提示”上的方法自己学。
(3)反馈自学情况,相机点拨。
① 指名读自己喜爱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② 说说自己是怎么学的。
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这些词有什么作用?(说明数量多、颜色美、新芽的可爱。)
(4)指导学生带着喜爱、赞美的情感去读句子。
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① 按“学法”学习句子。
草、叶、花形成了春天。
“春”、“绿”、“各种鲜艳”(颜色)“光彩夺目”(整体的特点)
“赶集似的聚拢来”(多)
② 指导感情朗读,并按上述方法同桌一起学。
伶俐可爱的小燕了从南方赶来了,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5)感情朗读第2然段。
5、学习第3自然段。
(1)小组交流自学。
(2)汇报自学情况。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带着它剪刀似的尾巴,斜着身子在天空里掠过,卿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下。
① 燕子飞到高柳下。
② 其余的一些词写出了燕子飞行的环境及动作轻快敏捷。(与课后题2联系回答。)还有几只横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③ 燕子的剪尾或翼尖沾一下水,小圆晕荡漾开去。
④ 掠过(飞行时的美姿),“波光粼粼”、“一圈一圈”(湖面美),“偶尔”(动作的轻巧)。
(3)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4)用自己的话说说燕子飞行是轻快敏捷的动作。
指名范说——自由准备——指名说
6、朗读2、3自然段。
(1)课文2、3自然段讲了什么?我们是怎么来学习的?(小结主要内容及学法)
(2)用赞美、快乐的语气来读这两段。
7.课堂作业:
(1)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2)缩句练习。
《燕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燕子,谁还记得它长什么样呢?
齐背第1节
这小家伙可真是活泼机灵(板书:外形活泼)那它什么季节和我们见面呢?
二、教学第2节:
1、师述:暖风扑面,大地更新。瞧,春姑娘悄悄的向我们走来了。(观看录象)
2、师:同学们,春天美吗?那你想用哪一句最美的话来夸赞她呢?
3、师:这迷人的春景的确令人陶醉。如果能给这幅画面配上一段优美的文字,那就更美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轻读一读课文第2节,找找哪几句话描写了这迷人的春光?
(学生自由轻声读第2节)
4、(出示第2节前三句)师:作者笔下的春天美吗?先别急着回答,这文字的美呀,可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必须细细的读,细细的品才能感受到。下面就请大家好好的把这一段话读一读、品一品,然后把你感觉最美的地方介绍给同桌。
5、学生自由读,同桌相互介绍
6、师:谁愿意把体会到的美介绍给大家?
7、学生交流朗读
Δ从“吹拂”“洒落”感受到春风、春雨的柔和
那你觉得怎样读,才能把这种意思表达出来?(学生评议)
Δ从“展开”感受到柔柳的生机和变化
你理解的太好了,相信你会读的更好。
如果能边读边做动作,那就更形象了。大家一起来,好吗?(齐读)
Δ从“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感受到花草长的旺盛、热烈。
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百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你能把这种闹盈盈的感觉读出来吗?
谁来向他挑战?
8、现在大家知道了吧,这样的春天就是(烂漫无比)的。(齐读生词)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段话,把这份美深深的记在心间。(学生齐读)
9、下面我们就用这段话为刚才的录象配上音。注意:1、不能看书2、要跟画面合拍
(学生齐背第2节)
师激趣:同学们深情并茂的配音给春天增色不少。瞧,小燕子也被我们吸引来了,它的到来会为春光增添更多的生趣。
三、教学第3节:
1、自由读,思考:小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2、学生交流(板书:飞行轻快)
3、默读第3节,分别找出描写小燕子飞行“轻”和“快”的句子读一读
4、(出示第3节)谁把燕子飞的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学生评议:听了xx同学的朗读,你们感受到“轻”了吗?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5、理解“小圆晕”
Δ板画:◎
Δ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晕”是什么意思?
师描述:在作者的眼里,不但燕子美,就连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圈波纹也像七彩的光圈那么漂亮。咱们在读一读这句话,读出燕子飞行的“轻”和小圆晕的“美”。
6、学生齐读
7、谁再来读读燕子飞的快的句子?
8、学生评议:在xx同学的朗读中,你听出“快”的特点吗?
理解:掠动作演示
9、学生齐读
四、教学第4节:
1、师述:呀!我们光顾着看小燕子飞行啦。瞧,那边有几对小燕子已经飞倦了,正落在电线上休息呢。
Δ(出示插图1):你们看,小燕子休息时的姿势怎样?(板书:休息:优雅)
Δ看到这幅情景,令你联想到了什么?(五线谱)
Δ(出示插图2):你们看,像不像?
填空:( )像( ),( )像( )
2、让我们读读课文的第4节,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出示第4节,师生接读)
3、师:呀,这段话中有一个词用错了,明明是“几根”细线,怎么能说是“几痕”呢?(学生回答)
哦,老师懂了,谢谢你让我知道了用词准确,文章才更生动、真实。
4、(鸟叫声):听,这些小家伙在快乐的歌唱呢。你能听出它们在唱些什么吗?
5、怪不得作者要说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就让我们和着春天的赞歌,深情的诵读2、3、4节,再来感受一下春光的明媚和小燕子的可爱。(配乐朗读)
五、总结:
同学们,学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一群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呢,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和它交上好朋友。好了,就让我们在一曲《小燕子》的优美歌声中结束这堂课吧!(播放歌曲)
六、作业:
有感情朗读、背诵全文
外形:活泼
七、附板书:
燕子 飞行:轻快
休息:优雅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扩展6)
——《假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假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一、游戏复习生字
1.教师不出声读字,让学生判断是哪个字举哪个生字卡并齐读。看谁又快又准。
(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以一种新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中的小作者都想画些什么?为什么?
二、读文感悟
1.课文用三节写了作者的三个愿望,你最喜欢哪个小节?小组内交流。
2.感悟句子:你认为这一小节中哪个句子,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我要给小树画个太阳,让小树也能成长。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
我要给小鸟画许多谷粒。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3.你能用我要给说一句话吗?
4.在组内读一读。假如你是小树(或小鸟、西西),你心里会怎么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5.师生赛读、男女生赛读,学生边读边加上自己的.动作表演读。
6.说说你觉得小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喜欢他吗?
7.指导背诵,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背下来。
三、拓展活动
1.假如你也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要画些什么呢?
2.大家说得真好,我相信你们会画得更好,对吗?请你用小画笔把你们的美好愿望画出来;能写的小朋友呢,把你的想法依照书上的格式写一写。
3.作品展示。
(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创新思维。)
四、指导书写
1.出示双、体、操、场四个字,指导学生观察,找出难写和易错的字,进行交流。例如,操、场不容易写好,体`易写错。
2.教师示范书写操、场两个字。
3.学生自由练习,互相交流展示作业。
五、总结
如果我们也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们会画很多东西给需要的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六、作业
1.练习写生字。
2.举办作品展。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扩展7)
——《掌声》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3篇
《掌声》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内在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前谈话:
孩子们,今天来听课的老师真多,你们想用怎样的方式来欢迎老师们呢?掌声这么热烈,真是一群热情的孩子。这么多老师来听课,大家的心情紧张吗?
①不紧张
好啊,这么自信,不过,老师有点儿紧张,你们怎么鼓励我呢?谢谢同学们的鼓励。你们是想用掌声告诉我什么呢?
②有点紧张
(鼓掌)我用掌声为你们加加油,相信你们今天肯定会有不错的表现。请用自信的声音回答我,好吗?
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掌声》(齐读课题)
二、前后对比,感受英子变化。
1.掌声代表着欢迎,饱含着鼓励,它还改变了小英的生活。老师这里有一封小英的来信,一起来看看。(出示来信,师读)“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读了英子的来信,你有什么疑问吗?
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两处写掌声的句子。
汇报:两次掌声的句子并齐读。
第一次掌声(就在大家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抽生读。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热烈持久的掌声应该是怎样的。同学们为什么会有如此热烈、持久的掌声呢?导入到找出写英子的句子来。
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找找写英子表现的句子,并和同桌说一说,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了什么?
①“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汇报:体会到了孤独、自卑、忧郁、可怜、沉默……是从“默默地、早早地、最后一个、总是、又总是”中体会到的。以前的小英自卑忧郁,让我们带着体会一起读读吧。(齐读)
②“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说说小英的心情:害怕;难过。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立刻、低、慢吞吞;眼圈儿红了)
此时此刻,英子可能在想些什么?①上去会被同学笑话,不上去会被老师批评。②因为腿有残疾,她肯定是不想上去的,但又不得不上去,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让小英“(犹豫)了。联系上下文,我们终于明白了“犹豫”指的是(生回答)?
在犹豫中,英子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让我们再次走进小英的内心,去好好体会小英内心的那种自卑、痛苦和无奈。齐读。
小结: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如果你们就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这次掌声告诉她什么?(要勇敢;要坚强……)这是同学们对小英的鼓励,是友善的掌声(板书:鼓励友善)
③(如果此时你就那位站在台上的腿有残疾的小姑娘,听到这充满了鼓励,饱含着友善的掌声,你心里会怎样想?)?
第二次掌声:
同学们的第一次掌声给了小英莫大的鼓励,所以小英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故事。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又想用掌声告诉英子什么?(让学生交流)这是同学们对小英的赞美与肯定,是真诚的掌声。(板书:赞美真诚)面对同学们称赞的掌声,如果你是英子,你会怎样想、又会对大家说什么呢?
过渡:两次热烈的掌声,一次友善的鼓励,一次真诚的赞美,意义不同,却真正改变了英子的生活。出示(从那以后一段),自由读,想想现在的影子是个怎样的孩子?读出英子的自信来。
4.对比读,感受英子的变化
现在的英子活泼开朗,让我们再来回顾以前的她,感受她的变化。以前的她成天悲伤难受,所以她(男生读);是掌声给了她勇气,从那以后(女生读)曾经的她一度自卑忧郁,所以她(齐读);是掌声给了她力量,从那以后(齐读)
小结:这两次掌声就像一缕阳光化解了小英内心的阴霾,怪不得小英会永远忘不了那掌声。让我们再次在朗读中去感受掌声的力量吧!
三、总结升华
1.,今天的学习一定使你,使我,也使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对掌声有了更多、更新的理解,(多媒体出示,教师读)
掌声是一首美妙的歌曲,能够唤起勇气!
掌声是一朵芳香的鲜花,能够使人振奋!
掌声是一轮早晨的太阳,能够带来阳光!
孩子们,在你的心目中,掌声还富有哪些特殊的含义呢?相信你的心中一定有自己的答案,赶紧拿出练习纸写下来。
出示:掌声是(),能够()。
掌声是一把崭新的钥匙,能够打开心灵!
掌声是一片宽阔的海洋,能够淹没害羞!
掌声是一天闪闪的星星,能够照亮黑夜!
4.指名连成诗反馈。让我们来听一听同学们心中的掌声。
总结:同学们今天上课表现太棒了,让我们为自己今天出色的表现鼓鼓掌!(生鼓掌)是啊,掌声是鼓励,掌声是赞美,掌声中更包含的是爱。愿我们今后在掌声中经历风雨,在掌声中快乐成长。
四、课外作业。
1.给班级里的一位同学或周围的某一个人,写一句鼓励的话或给予一次帮助。
2.读了小英的来信,你可以把你的心里话写一写,给小英写封回信!
《掌声》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懂得课文中两次“掌声”的"含义。
3、领会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与鼓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
学情分析:
经过近两年半的学习,学生对阅读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阅读,乐于用朗读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通过*时的培养与训练,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听读评价、朗读评价、相互评价的能力;并能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理解语言,感悟其情,而且学生善于把文中的语言文字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本班学生在*常的学习中,乐于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表达心中所想、所感、所悟。还有少部分学生也能在别人的带动、感召下,努力向他人学习,阐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是班中绝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时他们感受更多的是别人对他们的爱,却很少能理解他人的内心感受,缺少关爱他人的情感体验,理解英子的内心感受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会换位思考在本课的教学中尤为重要。
教学指导思想与设计理念:
1、指导思想: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图体现两条主线:
以读促思——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通过反复品读,引导学生懂得文中词语的意思,并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体会人物内心世界,从而生成个性化的理解。
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在品读中积累,在品读中感悟,丰富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认识水*。
2、设计理念:
通过自读自悟这个最基本的语言实践,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交流、自主表达中,体验人物情感,走进人物内心,品味文章的人文内涵,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发爱
1、通过上节课,初读课文,你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
2、初读课文时,英子给我们留下了不同的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呢?
二、研读课文,感悟爱
(本环节旨在前后对照,感受英子的变化 )
1、精读第1自然段,感知英子的“胆小、自卑”。
(1)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读第一自然段,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也可以同桌合作读-----
质疑:原来的英子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2)课件出示:
“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他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3)品读感悟,指导朗读:
a、“默默地”是什么意思?英子的心情怎样?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
b、对这句话,谁还有不同的体会?带着你的体会再读。
c、看来,同学们都很理解英子。那时的她不爱说话, ,多么可怜!每个同学都试着读一读,读出她内心的痛苦和孤独。
d、指名读,谁还想读?举手的同学一起读。
过渡:那时的英子是痛苦的,对生活也失去了信心,那现在的她呢?
2、赏读第4自然段,体验英子的“活泼、开朗”。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4自然段,看看现在的英子是怎样的?指名说。
(2)真替英子的变化感到高兴,带着你的感受一齐读,读出她的快乐、活泼。
(3)英子原来那么痛苦,现在如此快乐,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男、女生赛读(女生读第1自然段,痛苦的英子,男生读第4自然段,快乐的英子。)
3、现在的英子和原来判若两人,此时她最想说的是——(指向大屏幕上的来信)大家再一起读。
过渡:掌声拥有这么神奇的力量!让我们和英子一起走进那次难忘的故事会中。(大屏幕出示课文插图)
三、品句析段,体验爱
1、认真默读课文2、3自然段,边读边用笔画出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句子,细细品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也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同桌交流。
3、汇报交流:(大屏幕出示句子)
(1)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a、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紧张、害怕)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
b、如果你就是英子,当时你会想些什么?
c、 指名读,谁敢和他比一比?
(2)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a、英子害怕同学们嘲笑她走路的姿势,不愿意站起来,但老师的要求又不能不做,英子拿不定主意,从这句话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犹豫)哪个词也说明她内心的犹豫?
b、从这句话,你还体会到什么?
c、最理解英子的就是你们了,你能把她的痛苦和无奈读出来吗?
d、指名读,谁能读得再犹豫点,再痛苦点?齐读。
(3)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a、引读: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英子终于——(学生接读)
b、她的每一步都像她的心情一样沉重,同桌合作读,男女生轮读。
c、大家再一齐读这三句话,读出英子内心的自卑、痛苦和无奈。
d、假如她就是我们班中的一员,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你想对她说什么?谁还向鼓励鼓励英子?
e、你们的话语中流露出了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关爱,这浓浓的情谊化作了掌声。
4、聚焦第一次掌声:
大屏幕出示:“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a、这是怎样的掌声?让我们也为英子报以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吧!
b、孩子们,你们的掌声就是对英子最好的鼓励!把你要表达的情感融进朗读中,再读一读。
c、英子一定听懂了你们掌声中的话语,此时此刻,英子是多么激动啊!让咱们一起读,再次回顾这感人的一幕!
5、聚焦第二次掌声:
a、英子从同学们的掌声中感受到了哎,并从这爱的掌声中获得了动力,她很珍惜这爱的掌声,也是在爱的掌声的激励下,发挥了自己的才能,让我们回到那精彩的瞬间。
大屏幕出示:“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b、小声读。掌声再次响起,假如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掌声告诉英子什么?谁还想夸夸英子?
c、是啊,掌声是鼓励,是尊重,是夸奖!
d、听到这热烈的掌声,英子想说什么?
e、但他什么也没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带着你的想象再读一读。
f、指名一名学生读,其余同学小声伴读。
g、掌声使英子鼓起了勇气,掌声使英子和同学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透过掌声,我仿佛看到了英子那久违而迷人的微笑,仿佛看到了英子那被感动的心,让我们再次回到难忘的故事会中,请大声读2、3自然段,把你的感受表现在你的脸上,溶进你的声音里。
h、多么可爱的同学,多么美妙的掌声,就是这充满鼓励,充满夸奖,充满爱的掌声,使小英从一个忧郁孤独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阳光女孩,她被深深地感动了,有多少话要说,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全都融进了她的信中——
大屏幕出示来信,齐读。
i、掌声是一首美妙的歌,能唤起人的勇气!掌声是一朵芳香的花,花香能使人振奋起来!孩子们,你们也是最棒的,让我们为自己鼓掌!再把感谢的掌声送给所有有爱心的人们!
四、拓展延伸,升华爱
大屏幕出示: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1、每个同学都试着读读。
2、老师引读,学生接读。(《爱的呼唤》配乐。)
(1)女同学,请轻轻地把这段话告诉自己——
(2)男同学,请真诚地把这段话告诉身边的朋友——
(3)全班同学,请大声地把这段话告诉所有的人——
3、拓展延伸:人人需要掌声,人人都需要关爱。(《爱的奉献》歌曲响起)我们就生活在爱的世界里,我们要表达爱心,不仅仅可以是掌声,爱可以是给爷爷奶奶捶捶背;爱可以是给下班后的爸爸妈妈递上一杯水------爱还可以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4、总结:是啊,爱不需要回报,但爱需要传递。孩子们,你们就是爱的创造者,传递者,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五、实践活动,传递爱
假如你的好朋友考试考得不好,她很难过,请你写几句鼓励他的话。
教后反思:
本单元教学专题是“爱是奉献”。本文写的是同学们友爱的掌声改变了一个自卑的残疾女孩的命运。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感到比较成功的几点是:
一、整个课堂充满着爱的氛围:(一)、设疑导入,引发爱;(二)、研读课文,感悟爱;(三)品句析段,体验爱;(四)、拓展延伸,畅谈爱;(五)、联系生活,奉献爱。全文紧扣“爱”字贯穿全篇,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突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思想品质得到升华。课堂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课堂也因动态生成而绚丽多彩。
二、整体对比,感受变化
对比阅读给人很直观的感受,为提出疑问作铺垫,让学生会质疑。学生质疑后自然会有这样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引起英子的变化,再进一步深入探究,掌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效果呢。如果漫无目的地读,也许读过之后只会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对比阅读促使学生潜心阅读,这样便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以读代讲,角色转换
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转换”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读书,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自己寻找感受英子不同的内心世界。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英子的同情和对英子转变后开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味,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四、把课堂的掌声与文本的掌声相结合
整个课堂中,掌声多次响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如何及时把掌声献给别人。
五、个性化阅读展示了学生的灵性。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朗读指导时,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张扬阅读个性。不能不顾学生的感受,一味仿效某一种读法“读出感情”,正如新课标明确提出不能以教师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理解,以教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节课意外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孩子们对爱的涵义异乎寻常地理解了——什么是爱:爱是给爸爸妈妈端杯热茶;爱是对有困难的人伸出温暖的双手(捐款、献血等);爱是给年迈的老奶奶梳梳头;爱是扶着残疾人过马路……听着孩子们精彩的回答,使我感到无比欣慰:孩子们不仅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即将成为“爱”的创造者,他们将会用语言、用行动将“爱”的接力棒传递下去。
本节课课后我觉得教学中还有不少环节值得认真推敲,比如两次“目光”,虽然我已抓住,但引导学生理解的层次性还不够清晰。第一次是:轮到英子上台演讲时,同学们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此时,同学们的目光中,可能包含着关注、期待,甚至也有少数学生准备看笑话的意思。但等到英子犹豫一会儿,慢吞吞地站起来,红着眼圈,准备走向讲台时,同学们的目光为“注视”。此时的目光中更多包含了鼓励、支持和信任。这样才有当英子刚刚在讲台上站定,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热烈、持久的掌声的情况出现。教学中我虽然已经抓住了这些,但由于怕时间不够,只是草草带过,引导理解不够坚定,未让学生清晰地体会到 “目光到掌声”这一发展过程中的同学们对小英态度的变化。我需在这方面改进。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扩展8)
——《泉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泉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品词品句中感受济南泉水的美,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受到热爱大自然情感熏陶。
教学重难点:
1、品读词句,感受济南泉水的特点。
2、有感情朗读甚至背诵,激发学生乐于表现、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学习第六自然段:
1、为什么称济南为“泉城”呢?师评:以泉水而闻名天下,难怪会有这样的别称!
2、出示第六自然段,齐读。
3、济南的泉水多有名呀!(点出:天下闻名)读词,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真有名呀!再读句子
4、过渡:说到泉城济南,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那就让我们跟随着课文去泉城看看那里天下闻名的泉吧!
(设计说明:以总结段导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比较清楚。)
二、精读感悟:
1、第一自然段:
(1)(出示第一自然段)请你读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听听,想想:济南的泉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交流:
*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泉水?(出示句子)
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个别读)
a 看图片理解“白浪翻滚”!洁白的浪花上下滚动,不断地翻腾,多有气势呀!(读词“白浪翻滚”) 白浪翻滚,好像――(读句子)
b 那你又见过晶莹剔透的东西吗?说说哪些东西是晶莹剔透的?(露珠、钻石、水晶、雨滴、水珠…)你又从晶莹剔透中体会到这泉是怎样的?(透明的,细腻的,纯净的…)(读句子)
c 这泉水真是形态各异,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齐读)
*除了这形态美,如果你闭眼倾听,泉声也带给你别样的感受。(出示句子)
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自由读)
a泉声带给你什么感觉?
b你从哪儿感受到泉声的大?( “洪大”、“虎啸狮吼”) 引读:这声音洪大,如同—(个别读)有的声音还很小呢,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低细得如--( “低细”“秋雨潇潇”)(个别读)秋天的雨声有什么特点呢?(评价:真是细雨绵绵!沙沙的雨声给人宁静、柔和的感觉。)
c个别读,评价指导:这声音是雄浑的!这声音是轻柔的!看来,聆听着来自泉城的声音,也足以令人陶醉!(齐读)
(3)感情朗读:济南的泉形态美,声音美,让人看不厌,让人听不够!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细细体会泉水的美丽、神奇吧!
(4)引读:在这七十二泉中,最著名的要数——
(5)那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浏览一下济南的四大名泉吧!
2、二至五自然段:
(1)请你自己读读二至五自然段,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泉多读几遍,想一想:泉在哪儿?泉水有什么特点?在表示特点的词句上圈圈画画,做记号。
(2)交流:你喜欢哪个泉?泉在哪儿?这泉有什么特点?你从哪儿感受到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交流。)
珍珠泉(神奇)
出示:在阳光的映照下,那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了水面上来。
a读句子,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了珍珠泉的神奇?
b(忽…忽…)读词,评价:这珠串还有变化呢,真神奇!真是变化多端,让人捉摸不透!说话训练:谁能用“一会儿…一会儿…”来说说吗?真神奇啊!你还能用其他词来说说吗?
c再读句子,指导朗读。
d(拎)谁愿意来做做拎的动作?(师生对话) 你拎得这么快,你拎出来的泉水会是什么样的呢?(提示:是急的还是缓的呀?)
你是在慢慢地拎,你拎出来的泉水又会是什么样的呢?一个“拎”字用得多好呀,给泉水赋予了生命力,再找找这一小节还有哪个字也让我们感觉到泉水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涌)
e指导朗读。
f这一涌,涌出了串串珍珠,那珠串――(引读)
五龙潭(泉多)
a泉在哪儿?
b这泉有什么特点?你从哪儿感受到的?(师:这就是五龙潭得名的原因)(汇注)你从“汇注”一词也体会到什么?(泉多,说明泉水从几个方向流入)
c想象“月牙泉”“悬清泉”“古温泉”名字的由来。
d齐读第三自然段
黑虎泉(水声喧腾)
a你能谈谈对黑虎泉的了解吗?
b师相机评价:你了解了它的源头(它的源头也很特别)!我想黑虎泉也是因此而得名的吧!
c(出示图片)你看,这就是黑虎泉,泉水不断地从老虎口中喷吐而出(出示词:喷吐),你耳旁仿佛响起什么声音?这声音怎样?(水声喧腾、昼夜不息)(读词)你会用第一自然段学过的句子说说黑虎泉的水声吗?(再读词)多么响亮!多有气势!永不停息!(看图片)
d齐读第四自然段
趵突泉(大、清、美,充满活力)
a泉在哪儿?这泉有什么特点?你从哪儿感受到的?
b之首也就是第一!它不仅在七十二泉中位居第一,而且在全国也位居第一,可是天下第一泉呀!
c大—差不多占了大半个公园,指导朗读,读出大。
d清—清到什么程度呢?真是清澈见底!指导朗读,读出清。
e美—如同三堆白雪,洁白无瑕,真美!指导朗读,读出美。
f充满活力-冒(看图片,师描述:泉池中央,有三个大泉眼,水从泉眼里往上涌,冒出水面半米来高,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三个水柱都有井口大,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
(设计说明:课标中指出:学生应体会关键词句在文中表达情意的作用。抓住表现泉水特点的词,体会关键词句的意思。)
g刚才老师描述的这段话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爷爷游览趵突泉之后写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出示,齐读)
(设计说明:语文教学应树立大语文的学习观,应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学习语言。)
h现在再来看看这段文字,除了大、清、美,你一定还感受到了什么?(有活力,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从哪儿看出来的?冒)指导朗读。
j难怪会名列七十二泉之首!让我们再次来领略天下第一泉的魅力吧!(齐读第五自然段)
3、背诵课文。把你最喜欢的泉水背下来吧,这样你就能当小导游了。(自由背,指名背。)
4、小结:
刚才,随着文字,我们领略了珍珠泉的神奇,五龙潭的泉多,黑虎泉的水声喧腾和趵突泉的大、清、美,充满活力。这四大名泉只是七十二泉中的一个缩影,七十二泉的美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再次来感受。(配乐齐读)
(达成目标1、2)
三、延伸:
1、关于济南名泉还有许多的文字介绍,课后大家不妨去搜集一下,读一读,你会对济南的泉水有更多的了解!
2、这里,老师就向大家推荐一篇刚才我们读过的老舍爷爷写的<趵突泉>全文,课后大家读读,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你的感想。
3、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阅、看书籍、旅游、看电视片等去了解济南更多的泉。
板书设计:
8 泉城
珍珠泉 神奇涌
五龙潭 泉多汇注
黑虎泉 水声喧腾喷吐
趵突泉 大、清、美冒
《泉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激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品德。
⒉、理解第1自然段的段式,会用"有的……有的……"练写课间活动的一个场景。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重点:
品读课文,了解各泉水的特点,体会泉水的美。
三、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四、关于著名的珍珠泉、五龙泉、黑虎泉、趵突泉的多媒体图片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⒈、读课题。
⒉、谁知道"泉城"指什么地方?为什么人们称济南为"泉城"呢?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第1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告诉我们什么?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三句)
指名读第一句。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默读第二句,看看这句话共有几个分句,从那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泉水的。
出示:
这些泉水有的白浪翻,好像银华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
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指名读这句话。
回答问题。(这句话有4个分句,前两句写泉的行,后两句写泉的声音。)
作者为了把泉的不同形态和声音写出来,用什么词连接的?
(有的……有的……)
谁能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第二句话从形态和声音写出了泉水的美丽。
指导朗读第二句。(一、三两句声音高些,二、四句声音要低缓)
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济南72泉,最著名是哪些?
读第三句。
"著名"是什么意思?(有名)
(三)练习
1、朗读课文
2、观察学校课间活动的一个场面些一段话,用上"有的……有的……"
(四)学习第2自然段。
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什么。
读后回答。(第一句写珍珠泉的位置,第二句写珍珠泉池的大小,三四句写泉水的样子)
把描写珍珠泉样子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
出示: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像一串串珍珠。
这两个句子那个好,为什么?
欣赏"在阳光的映照下,……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他们拧到水面上来。"
"拧"是什么意思?大家做做拧的动作。
指导朗读。
小结:这一自然段具体写了珍珠泉美丽、神奇的景象。
⒉自学第3,4自然段。
⑴出示学习要求。
①默读3,4自然段。
②数一数每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③五龙潭、黑虎潭分别在什么地方?(用:"____"画出来)有什么的特点?
⑵学生自学。
⑶检查。
①看图
②填表。
⑷学生练读。
⒊学习第五自然段。
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趵突泉有什么特点?找出描写趵突泉样子的句子。
"七十二泉之首"是什么意思?
"差不多占了大半公园"说明什么?
那句话描写了趵突泉的神奇景象?
欣赏"泉池正中有三股比水桶还粗的清泉,……如同三堆白雪"
看图理解。
指导朗读。
小结: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景观尤为壮观。
⒋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泉城的景色多美呀!是什么创造这奇迹?对,是大自然。让我们再次细细朗读课文,欣赏那一幅幅如画的风景吧!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以导游的身份,向家人介绍泉城——济南。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扩展9)
——《背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3篇
《背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1
一、复习旧知。
二、再读课文,探讨父亲形象。
1、 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车站送别”一段,探究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
(1)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给人压抑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2)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3)爬月台的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
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2、作者对父亲的刻画,不仅对父亲的外貌、动作进行细致的刻划,还对父亲的语言进行描写,因为“言为心声”,你能品味父亲第 言外之意吗?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这是做什么?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担心茶房照顾不周,只有亲自去送才放心。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怕儿子路上饥渴。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怕儿子路途不安全。
(4)“进去吧,里边没人。”--怕儿子行李丢失,到时候着急。
父亲话语少,但几乎都是深情的流露,是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切、叮嘱,集中体现了“父亲”对朱自清的真挚关爱。
3、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这几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它们各起到什么作用呢?
(1)第一次:点题的背影。开篇点题,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第二次:买橘子时的背影。细腻的描写,描绘了父亲老态龙钟、步履艰难的情形,感人至深。
(3)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此时依依惜别,想到父亲今后一人还要为生活奔波,想到父亲对自己的深情,不禁泪眼婆娑。
(4)第四次:泪光中再现背影。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是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泪光中见到的。信中寥寥数语,令人倍感酸楚。
4、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父亲是一个细心关照、周到入微、体贴儿子的慈爱的老人。
三、 研读课文,探究重点。
1、文章为什么写回家奔丧,写在南京游逛,都一笔带过,而写送行的过程,特别是买橘子写得详呢?
是详是略,关键看材料与主题的关系,详略的原则是为了突出重点。
2、课文题目能否改成《浦口送别》呢?
以“背影”为题,含蓄隽永,“背影”既是人物形象的素描,又是人物精神的写照,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结点。用“浦口送别”就显得单调了。
3、本文脉络清晰,表现在哪里?
文章有两条线:一是以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是记事写人的明细;二是以“背影”为暗线,含蓄隽永。
四、课堂活动,表白求情。
1、欣赏《懂你》,联想亲人对自己的爱。
2、学了《背影》,听了《懂你》,我们感受到那如山的父爱。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亲(或母亲)肯定也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想一想,哪一个细节给你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真情表白。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感受父爱。
2、 写一封信,寄给你的家人。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扩展10)
——木兰从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木兰从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学生学习目标:
1、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并说说木兰怎样说服家人的。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木兰的优秀品质。
四、学习任务:
1、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知道木兰为什么从军,感悟木兰品质。
2、学习课文三自然段,了解木兰从军时的情况。感悟木兰品质。
3、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从木兰着女装感悟木兰品质。
五、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木兰是一位女英雄,军是军队的意思,那么从是什么意思呢?(参加)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2课《木兰从军》。
2、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木兰从军的故事,了解木兰是怎样的人,她有什么优秀品质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还要把这篇课文背下来。
3、预期效果:想要达到这个我学习目标吗?那我们需要过三个关,完成三个学习任务,大家有信心吗?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
任务呈现: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知道木兰为什么从军,感悟木兰品质。
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读课文,回想一下课文主要给我们写了什么时候的木兰。相机板书:准备替父从军的木兰、上战场、立战功的木兰、胜利归乡的木兰。那我们先一起进入第一关,了解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木兰。
自主学习:1、第一关的任务是: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木兰为什么从军?找出有关句子画出来多读几次。
展示交流:
1、生交流默读思考所得。
2、师在学生交流中借机指导理解课文内容,北方经常发生战乱后果怎样?(将士死伤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3、木兰看到征兵文书,想到了什么?想到父亲、弟弟,看出木兰是怎样的人?想到国家,看出木兰的怎样的人?
板书:爱国爱家
4、她怎样说服家人的呢?师扮家人,生扮木兰,反复饰演,说服。
5、指导朗读。
6、采用多种形式读,直到背诵。
任务二
任务呈现:了解上前线、立战功的木兰。
第一关完成任务的同学为自己大声喝彩!我们一起进入第二关,第二关关口贴着一幅画,请大家先观察。这是的木兰可以用哪个词形容呢?
自主学习:
1、观察课本第一幅图。
2、轻声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段由几句话组成?每句话写了木兰的什么事?
展示交流:
1、第一句话写了什么?找出动作的词做好标记。
师引导想象:在过滚滚黄河时木兰会遇到什么危险?在过燕山时又可能会遭遇什么?(历经艰难、遭遇危险)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木兰的什么品质?
2、第二句话写了木兰什么?
抓住理解“赫赫战功”,了解木兰。
3、此时的你说对木兰说写什么?
任务三
任务呈现:了解胜利归来后的木兰。
经过多年征战,木兰他们打败了敌人。胜利归来。我们进入第三关,了解胜利归来后的木兰。
自主学习
1、观察第二幅图,找哪一个是木兰。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从中勾画出形容胜利过来后的木兰一个词语。
展示交流:
1、说说找到的是那个词。
2、抓住“脱下心爱的女装”一句,引导学生理解,木兰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才脱下女装,穿上战袍的。
3、当将士们看到穿着女装的木兰时会说些什么?
小结:从文中我们感受到了木兰的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我们现在检测大家达到学校目标的情况。
检测:
我会填:
1、木兰是个()的女英雄。
2、木兰告别亲人,()战袍,()骏马,()黄河,()燕山。来到前线。在多年征战中,木兰()立下了赫赫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