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适性德育【4篇】

时间:2022-05-09 08:20:02 来源:网友投稿

德育:汉语词语德育:2004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适性德育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适性德育4篇

第1篇: 适性德育

高适简介 高适的资料 高适是哪个朝代的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高适善于写边塞诗,是“边塞四诗人”之一,跟岑参合称“高岑”,年轻的时候喜欢游历各地,崇尚游侠之风,后来经过几次科考并中第,开始踏足官场。高适历经官场沉浮和安史之乱,写下了反应当时现实生活的诗,题材和内容多样,有《高常侍集》流传至今。高适简介

  高适简介 高适的资料

  高适本来是渤海郡人,二十岁的时候前往长安,后来又游历到了宋州,并定居在了宋州宋城,亲自种田耕作,过了八年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高适画像

  公元731年,时年二十八岁的高适往北到了燕赵之地,想要进入到信安王、张守珪的帐下,并写下了几首赠别、边塞诗作。四年后,高适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于一年后创作了不少诗。三十五岁的时候,高适回到宋州,写了名作《燕歌行》,此后的十年间都住在这里,偶尔出游到楚地、东平、魏郡等地方。

  公元749年,高适张九皋的介绍下参加了有道科,通过考试,当上了丘尉。高适简介这时候他已经四十六岁了。第二年秋天,高适带兵增援驻守边境的青夷军,在回来的路上写了讲述这次边疆之行的诗。公元752年,高适辞去丘尉一职,到长安游览,同年初冬,在哥舒翰手下做掌书记,后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助其驻守潼关。

  安史之乱爆发后,潼关沦陷,高适参与了讨伐永王和安史之乱的平叛,解救睢阳的危机。之后高适几经贬谪和升迁,最终在任散骑常侍时去世,终年六十二。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第2篇: 适性德育

1.可读性和易读性

可读性和易读性经常被混淆。可读性通常用来形容某种书面语言阅读和理解的容易程度——它关乎这种语言本身的难度,而非其外观。 影响可读性的因素包括词句的长度,以及非常用词的出现频度。

与之相对,易读性描述的是排印文本阅读时的轻松和舒适程度。它和语言内容无关,却与文本印刷或显示的尺寸和外观联系密切。

对易读性的研究涵盖诸多因素,例如字号,字体设计(比如,衬线字体和无衬线字体,斜体和正体的区别),行长,行间距,色彩对比,右边界的设计(例如,右边界完全齐行vs简单的左对齐,以及是否采用连字符)。虽然对易读性的研究在19世纪晚期就已经发布,但普遍的共识是:人的阅读处理能力惊人的强悍,以至于几乎没什么明显的区别。因此比较研究衬线字体和无衬线字体,或者齐行与不齐行,到底哪个更好,始终无法得出定论。不幸的是,当印刷和显示技术发生巨大变革(如激光照排和PC屏幕显示)的时代来临时,易读性研究的风潮已经过去,导致(易读性研究)实际上成为了一种只具有“潜在价值”的研究。

在易读性研究方面达成的共识包括:小写字母的文本要比全大写字母的文本易读,大致是由于小写字母的结构和词语形状更容易区分,特征更明显——带有延展性的笔画(ascenders上伸笔画, descenders下伸笔画、以及其他的伸展性笔画部件);标准体字形(正体roman)的易读性要优于斜体;对比很重要——不要用那些耀眼的发光效果;在黄色/奶油色底上使用黑色文字最有效;阳文(白底黑字)要比阴文(黑底白字)易读;在识别过程中,字母的上部形状要比下部形状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字母间距、词间距和行间距太密集或太松散也会降低易读性。充足的行间距可以隔开每行文字,使得眼睛容易区分上一行或下一行。设计糟糕的字体,以及过于密集或疏松的排版都会导致糟糕的易读性。

原文为英文,因此不难看出该文主要针对的是英文文本,将其举一反三,我们一起来看看从该文的角度出发,中文易读性应该注意的事项。

2.字的规范

不同的字体有着不同的性格和气质,也就是说字体是有生命的。现在电脑上的字库五花八门,所以我们要区分各种字体的适合范围,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字体的气质与版面的气质是否吻合。

2.1.常用字体的特点

1.楷体,是一种非常经典的字体,经过一千多年文明和无数书法大师的不断锤炼,已经非常成熟了,每一个字都经得起推敲,具有很强的文化气质,因此在设计具有文化感和传统味的设计中可以使用。

2.宋体,是北宋雕版印刷字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一种历经几个朝代的字体,被前人修饰得无可挑剔,端庄秀丽,有贵族气质。粗宋体端庄典雅,一般用于书名或印刷物的标题文字,给人以大方、典雅、朴实的感觉。

3.仿宋体,是介于宋体与楷体之间的书写体。最初始于雕版印刷书本正文中夹注的小字,字形细而略长,以示同正文的区别。仿宋体采用宋体字的结构楷书的笔法,笔画粗细一致,起收笔顿挫明显风格挺拔秀丽,刚柔结合,精致细腻,很唯美的字体。

4.黑体,是一种现代字体。黑体字产生与19世纪初菲金斯(英国)设计的无衬线体是分不开的,后传播到日本,并结合到日文中,约在19世纪末才形成了汉字的黑体字。黑体字特点是笔画粗壮,横直均匀,突出醒目,属于百搭的字体,应用广泛。黑体已经具有了“面的形态”,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文字就具有了图形图案的形式。用于书名的字体或是里面内标题的字体设计。易于与版面内容结合,而且突出主题,达到吸引读者注意的效果,刚挺稳重,有力量感,很醒目,但稍嫌笨重粗糙。

5.等线体,是由黑体发展而来,其特点:都有几乎相等的线条,像汉字中的黑体,完全抛弃了字脚,只剩下字母的骨骼,显得朴素端正、十分清晰,非常精致耐看,很有现代小资的感觉,低调却不粗俗。

2.2.字体、字号的选择

1.宋体(标宋、书宋、大宋、中宋、仿宋、细仿宋);

2.黑体(中黑、平黑、细黑、大黑、超粗黑);

3.楷体(中楷、大楷、特楷);

4.等线体(中等线、细等线);

5.圆黑体(中圆、细圆)。

这些字体是一些标准的基础字体,虽然普通却很耐看,在传统的印刷出版物中,一般内文都使用这些字体。

然而与印刷出版物不同的是在屏幕显示器低分辨率的情况下,如果为了阅读长达几千字或几万字的文章,那么像素字是最佳选择。像素字体本身是一种为屏幕显示而设计的特殊字体,如宋体就是像素字。所以在显示器中如果是大量文字需要被阅读的正文,那么最好的字体就是像素字。如果是点缀性质的文字或导言等比较短的文字,那么倒是可以采用抗锯齿的粗黑体或大黑体一试,虽然看起来也许会漂亮一点,但抗锯齿的文字在屏幕显示中如果字号过小那么易辨性就很差,那么也就降低了易读性。所以它只适合做短少(不是短小)文字阅读。

由于汉字笔画繁复,字号太小,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字号太大,有效视距内可看到的文字又太少,信息量也较少。9—11磅大小的字号是信息量和成年人连续阅读的最佳平衡点。

“号”、“磅”与“毫米”之间的对应关系见表。

3.行长

提升文本可读性的关键之一,就是让每行文本承载合适的字数。这不仅仅是设计一下文本宽度的问题,它也应该是一个易读性的问题。

对于英文,理想的文本行长应该是每行50-60个字符,包括空格(出自瑞士著名排印大师Emil Ruder所著的《字体排印学》,原名 《Typographie》)。而有资料也建议最大字符数可为75。

对于中文来说,目前看到的有2种说法,一种就是参考《字体排印学》,译者建议一行35-45个汉字,14px。

另一种是,依照书籍设计的易读性原则,字行的长度应有一定的限度,因为眼睛的视角宽度有一定的极限,大脑对接收到的视觉信息做出反应也有一定的极限。就字行的长度而言,首先不能超出视角,这是不用言说的。在阅读过程中,多大的视角是大脑可以对信息做出快速反应和接收的最佳视角,就需要用实验来证明了。
“据实验,用l0磅的汉字排印正文,行长超过110毫米时,阅读就会感到困难,或者发生跳行错读的现象。例如,行长达到120毫米时,阅读的速度就会降低5%。l0磅汉字的字行长度以80—105毫米为最佳,有较宽的插图或表格的书稿,要求较宽的版心时,最好排成双栏或多栏。”如果将行长转换成字数,即是10磅汉字排印的书籍,每行的字数以20—28个最为适合,过多或过少都会降低书籍的易读性。

如果字符不在这范围内会怎样呢:

太长-如果一行里文字太多,用户眼球很难长时间聚焦文本。因为文本长度过长会让人很难注意到段落的起点和终点。此外,对于这么大块文本来说,也很难对当前行进行继续阅读。

太短-如果一行里文字太少,眼睛要不停的来回扫视,破坏了阅读节奏。同时,每行文本太短也样会让人觉得紧张,这行没看完就跳到下一行去了(很可能一些重要的词会被跳过)。

“这证明了当换行时,我们的潜意识里都会有点小激动(但只要不是太频繁,原因请见上两点)。阅读到每一行起始时,读者注意力往往很集中,但注意力会随着行长的增加逐渐减弱。”(Emil Ruder《字体排印学》)

4.行间距

行距同样会影响到信息的接收,行距过窄,行于行之间不易看清,也容易产生跳行错读。如果版面有限制,宁可用小一些的字号加上适当的行距,也比用大一些的字号加上过窄的行距好得多。一般书籍的行距以正文字号的1/2或3/4为宜,作连续阅读的书籍,行距可宽一些;作参考查阅用的书,行距可窄一些;长的字行,行距可宽一些;短的字行,行距可窄一些;明亮纤细的字体应比暗黑粗壮的字体行距宽一些。适当的行距会形成一条明显的水平空白条,以引导浏览者的目光,而行距过宽则会使一行文字失去较好的延续性。

5.字间距

一行排列得非常紧密的文字显得密密麻麻而难于阅读,但是如果字间距太大,过于稀疏也不太好看得清楚,常降低阅读速度。试比较以下三行文字:

第一行文字,字间距过小,文字显得很拥挤,读起来自然不便;而第三行文字则排列得太过稀疏,视线从左到右流动时不能很好的连贯,也不便于有效、快速地阅读。相比较而言,中间一行文字是字间距较恰当的,阅读起来没有感到明显的阻滞。

报纸印刷、版面编排和屏幕显示,如今都使用电脑来操作,电脑操作系统根据人们的视觉习惯,采用默认的、设定好的字间距,比较便于阅读,而小于此默认间隔的或者大于此间隔的,都会不同程度地妨碍阅读速度,降低易读性。

6.色彩对比

我们阅读的一般读物,都是白纸黑字,看着觉得很顺眼,很舒适。这从色彩光学的角度讲,不仅黑白两色是属于非色彩之例,而且二者对比强度大,不会产生相互干扰。而红、橙、黄、绿、蓝、紫等颜色则对眼睛的刺激性强,如果把这些颜色交织在一起,就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因此,我们在阅读时会感到纸质越洁白光滑的读物,越会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这会在无意识中提高阅读效率。

7.阅读速度相关

一般人的阅读速度平均为(300~500)字/分钟。传统的阅读是目光在每一个字间跳跃的点式阅读,大脑对信息的反应,受制于目光移动的速度。而且从阅读到理解要经过视觉、语言、听觉三个中枢处理信息过程才能完成。

阅读心理学家指出,在阅读时,我们既要求眼球静止不动,从而能认出铅字;又要求眼睛不停地跳动,从而追踪下一个词。根据眼动仪的测定,在阅读时,眼睛的一次短的跳动占时0.022秒左右,转向下一行的跳跃时间平均为0.44秒,而在跳动之间的"眼停"为0.2~0.25秒。在一定的时间内,眼跳的次数少,眼停的时间就多,读得就快;反之,眼跳的次数多,眼停的时间就少,读得也就慢一些。也就是说,只有在跳动之间的注视间歇里,才能接收到信息。

心理学家还发现,阅读可分为 “点式” 、“线式”和“面式”三类。所谓 “点式阅读”,即以一个字或一个词为单位阅读,其眼停一次只能感知一个词,视觉广度很小。“线式阅读”是指以词组或单句为单位的阅读,一次眼停,视觉范围是一行字词,视觉广度加大,速度相应提高。"面式阅读"视觉覆盖范围更大,通常以行或段作为单位阅读。视感一行时,目光不必左右移动,所以看书似乎是自上而下地竖着读,此即所谓的“一目十行”。

有关汉字阅读的研究还表明,在阅读时,每次眼停最多可见6~7个字,最少的不到一个字;因为有时一个字要经过二三次注视才能感知。

所以说每个人看书识字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没有一个确切一目几字、几行的标准。

第3篇: 适性德育

印刷材料及适性课程设计

一、综述

(一)纸张

纸张是印刷过程中的主要耗材之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印刷品的质量,现在业界常用纸张的印刷适性来衡量其质量的好坏。不同的纸张又具有不同的印刷适性。

1.纸张的分类

纸张的种类成千上万,现仅举例三种最为常用的纸张进行介绍。

(1)铜版纸

铜版纸又称为印刷涂布纸,这种纸是在原纸上涂布一层白色浆料,经过压光而制成的纸张,表面平滑,白度较高,纸张纤维分布均匀,薄厚一致,伸缩性小,有较好的弹性和较强的抗水性和抗张性能,对油墨的接受性十分良好。主要用于印刷画册、封面以及精美的产品等。

(2)胶版纸

胶版纸伸缩性小,对油墨的吸收性均匀,平滑度好,质地紧密,不透明度好,白度好,抗水性能较强,适用于平版印刷,常用于印刷书刊正文等。

(3)新闻纸

顾名思义,新闻纸多用于印刷报纸而得名。新闻纸质地松软,吸墨性强,有一定的抗张强度,但正反面、横纵向差别较大,抗水性较差。由于新闻纸以机械方法制浆,故含有大量残留的木素和其他杂质,易发黄、变脆,不宜长期存放。

2.纸张的印刷适性

纸张的印刷适性就是指直接影响印刷品质量的纸张的性质,包括纸张的平滑度、油墨吸收性、光学性质和力学性质等。现就与印刷品色域相关的性能作一下阐述。

(1)平滑度(印刷平滑度)

纸张是一种可压缩性材料,在印刷压力下,纸张的印刷平滑度是纸张表观平滑度与表面可压缩性的综合体现。纸张的平滑度是发映纸张表面平整、光滑程度的性能指标。纸张平滑度不同,印刷中油墨与纸张接触的紧密程度就不同,最终影响油墨的转移程度及图文是否清晰等方面。

平滑度的测量通常采用空气泄漏法,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采用通过一定体积空气所用的时间来表示,以秒为单位,另一种是用纸张粗糙度——PPS值表示。

(2)光泽度

光泽度是纸张表面镜面反射的程度,主要取决于纸张表面的粗糙度和构成纸张的物质的性质。

光泽度高的纸张,在相同的条件下,油墨的色强度大,而色偏和灰度小,否则墨层的色强度低,色偏和灰度比较高,造成彩色套印灰平衡控制困难。

(3)白度

纸张是图文信息的载体,其白度直接影响印刷品的色彩。油墨转移到纸张上后,通过色料减色法和色光加色法形成色彩。

纸张白度低,则吸收过多的光线,油墨的色彩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影响图像颜色的色相、明度、饱和度,造成色彩灰暗,对比度差,画面呆板,层次少。

(4)油墨的吸收性能

在实际印刷中,纸张对油墨的吸收性可分为两个阶段:加压渗透和自由渗透,主要取决于印刷压力和纸张表面空隙结构的分布。

通常采用K&N值来表示纸张对油墨的吸收性能。

(二)油墨

油墨是印刷不可缺少的材料,它是由作为分散相的颜料和作为连续相的连接料组成的稳定均匀的混合物,其流变性能对印刷品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1.粘度

粘度是检测油墨流变性能的主要指标,它表示流体流动时摩擦阻力的大小。

通常采用平行板粘度计测量出粘度、屈服值、丝头长短、软硬程度和流动度等。也可用锥板粘度计考察油墨的触变性。

2.粘着性(Tack值)

粘着性是指油墨抵抗墨层分离的力。

通常采用油墨粘性测定仪来测量粘性和粘性增值。

3.撤粘剂

撤粘剂是一种膏状物质,稠而疏松柔软,没有粘着性,其作用是降低油墨的Tack值,而最好不改变其流动度。

二、实验

本次综合性实验分为两大部分:纸张部分和油墨部分,通过两部分实验,掌握不同种类纸张对印刷品色彩再现的影响,同时体会不同浓度的添加剂对油墨性能的影响。

(一)实验方案:

经过前期查找资料,小组讨论,确定出如下实验方案。

1.分别测定铜版纸、胶版纸、新闻纸三种植的白度、光泽度、平滑度和PPS值;

2.用TGS牌原墨进行打样,然后用X-Rite分光密度计分别对各个色块进行颜色和密度的测定;

3.用平行板粘度计、锥板粘度计、油墨粘性测定仪分别测量原墨和含1%、3%、5%、7%、9%撤粘剂的油墨的粘度、粘性等各项流变性能。

注:由于时间关系,暂且忽略由纸张正反面带来的影响。

(二)实验过程

1.纸张部分

(1)纸张部分性能的测定

A.纸张白度测量

a.实验仪器:

WSB-Ⅱd/o白度计

b.实验原理:

通过测定纸张定向蓝光(457nm)反射率,来表示纸张的白度。

c.主要实验步骤:

①开机后,选择457nm光源,用黑板校零,用标准白板校准;

②分别测试铜版纸、胶版纸、新闻纸的白度,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1—1—a中。

d.实验数据

实验条件:

光源:457nm

入射光角度:45°

反射光角度:0°

表1—1—a 纸张白度测量数据

纸样

测量值

平均值

铜版纸

85.5

85.0

85.3

85.3

胶版纸

79.1

79.2

79.3

79.2

新闻纸

53.4

53.5

52.6

53.2

e.数据分析:

①从上表数据看,白度:铜版纸>胶版纸>新闻纸;

②铜版纸表面有一层白色涂层,涂料中的颜料白度很大(有的是用二氧化钛),因而白度大;

③胶版纸在制浆后进行了一定的漂白,而且加填了填料,使得纸张白度提高;

④新闻纸采用机械法制浆,残留大量木素,而且也没有经过漂白或者涂布,因而白度低。

B.纸张光泽度测量

a.实验仪器:

UGV-5D变角光泽仪

b.实验原理:

通过测定纸张镜面反射的能力,来表示纸张的光泽度。

c.主要实验步骤:

①开机后,选择75°角度,调零后,用黑玻璃板进行校准;

②分别测试铜版纸、胶版纸、新闻纸的光泽度,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1—1—b中。

d.实验数据

实验条件:

入射光角度:75°

表1—1—b 纸张光泽度测量数据

纸样

测量值

平均值

铜版纸

58.60

58.45

54.57

57.21

胶版纸

3.92

3.79

3.87

3.86

新闻纸

3.52

3.65

3.58

3.58

e.数据分析:

①从上表数据看,光泽度:铜版纸>胶版纸>新闻纸;

②铜版纸表面有一层白色涂层,涂料填补了纸张表面的凹坑,使得光泽度大大提高;

③胶版纸、新闻纸表面并没有进行涂布,表面凹凸不平,故镜面反射程度不大,光泽度下降,但胶版纸表面经过了一定的施胶,故光泽度相对于新闻纸会高点。

C.纸张表面平滑度测量

a.实验仪器:

“ZPD-10B”型无汞纸张平滑度测定仪

b.实验原理:

空气泄漏法,即在一定的真空度、一定的面积、一定的试验压力下,测定一定容积的空气,通过试样和玻璃砧之间的接触表面所需的时间用“s”表示。试样越平滑,它与玻璃砧接触就愈紧密,空气通过的速度就愈慢,需要的时间就愈长。

c.主要实验步骤:

①开机后,将纸样夹入仪器,按动操作钮,真空泵开始工作。当容腔内与外界气压压差为53.33kpa时,三个指示灯依次燃亮,真空泵停止工作;

②外界空气逐步进入容腔,使内外压差变小,当50.66kpa指示灯一灭,数字显示器开始同步计数,当48.00kpa指示灯一灭,计数同时停止,此时显示器上显示出的数值即是该纸样的平滑度值。

③分别使用铜版纸、胶版纸、新闻纸重复上述步骤,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1—1—c中。

d.实验数据

实验条件:

测试压力:53.33kpa~50.66kpa

数据单位:s

表1—3 纸张平滑度测试数据

纸样

测量值

平均值

铜版纸

593.30

604.30

597.90

598.50

胶版纸

74.80

75.10

72.30

74.07

新闻纸

49.62

49.43

51.55

50.20


e.数据分析:

①从上表数据看,平滑度:铜版纸>胶版纸>新闻纸;

②铜版纸表面有一层白色涂层,涂料填补了纸张表面的凹坑,使得空气泄露的时间增大,极大地提高了平滑度;

③胶版纸表面并没有进行涂布,故相对铜版纸平滑度低,但是胶版纸表面进行了施胶,故平滑度相对于新闻纸较大;

④新闻纸没有涂布,也没有施胶,故平滑度最低。

D.纸张表面粗糙度测量(PPS值测量)

a.实验仪器:

PPS粗糙度测定仪

b.实验原理:

同样采用空气泄漏法,但更接近实际印刷的压力。通过将试样压在一个平的金属圆环和弹性衬垫之间,将测量环与纸面之间泄漏的空气流量,换算成以μm表示的绝对单位的粗糙度值,同时可以直接预测出填充纸面凹坑所需的墨膜厚度。

c.主要实验步骤:

①打开机器和空气压力泵,保证气压达到300-600KPa;

②分别测定在“CP500”、“ CP1000”、“CP2000”三个压力档下的PPS值;

③分别使用铜版纸、胶版纸、新闻纸重复上述步骤,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1—1—d中。

d.实验数据

实验条件:

数据单位:μm

表1—1—d 纸张表面粗糙度测量数据

纸样

CP2000

CP1000

CP500

铜版纸

测量值

0.77

1.02

1.32

0.78

0.98

1.34

0.80

1.05

1.28

平均值

0.78

1.02

1.31

胶版纸

测量值

4.10

4.73

5.36

4.01

4.66

5.16

4.09

4.53

5.20

平均值

4.07

4.64

5.24

新闻纸

测量值

4.13

5.08

5.64

4.16

5.06

5.10

4.09

4.74

5.17

平均值

4.13

4.96

5.30

e.数据分析:

①从上表数据看,横向分析:对于同一种纸,粗糙度:CP500>CP1000>CP2000;

②纵向分析,对于同一种压力,粗糙度:铜版纸胶版纸;

③色相误差变化趋势:铜版纸>胶版纸>新闻纸;

④色效率变化趋势:铜版纸>胶版纸>新闻纸;

⑤灰度变化趋势:铜版纸新闻纸;

⑥综合来看,铜版纸平滑度高,白度大,光泽度高,所形成的颜色密度大,故形成的颜色种类多,色域范围大;

⑦从表1—2—D中可以看出,黄色油墨的密度对于新闻纸有反常,这是由于黄色是弱色,其光密度随纸张的变化不明显,同时也与新闻纸注墨量大、吸收性好有关,另外,也与测量时忽略了纸张的正反面有关。

2.油墨部分

(1)用平行板粘度计测量油墨的流变性能

a.实验仪器:

QNP型平板粘度仪

b.实验原理:

测量油墨在一定剪切力τ作用下,所产生的速度梯度 ,通过记录不同时刻油墨的铺展直径,再经过换算,可以绘制油墨特性曲线和流变曲线,从而得到油墨的塑性粘度,屈服值,丝头长短和软硬程度。

c.主要实验步骤:

①清洗:用软布和溶剂清洗仪器的装墨孔和上下平行板,使其干燥;

②调整仪器水平:利用水平仪调节支脚螺丝达到水平;

③装墨:移开上平板,拉下活塞7将墨装入墨孔内,墨面与下平行板表面平,注意不要产生气泡和空隙;

④测试:将上平行板支杆支好,在上平行板下落的同时启动秒表;

⑤读数:读取5s,10s,20s,30s...100s,120s等时间油墨受上平行板压力向四周扩展的直径,分别用原墨和添加了1%、3%、5%、7%、9%撤粘剂重复上述步骤,将结果记录在表2—1中。

d.实验数据

实验条件: 注墨量:0.5cm3 上板重量:115g

表2—1 用平行板粘度计测量添加不同浓度撤粘剂的油墨

T(s)

d(mm)

原墨

1%撤粘剂

3%撤粘剂

5%撤粘剂

7%撤粘剂

9%撤粘剂

10

30

32

33

34

35

36

20

32

35

35

36

37

38

30

33

37

36

38

38

38

40

35

38

38

39

39

39

50

35

40

39

40

40

39

60

36

40

39

40

40

40

70

39

40

39

41

41

40

80

40

41

40

41

41

41

90

40

41

40

42

42

41

100

40

42

41

42

42

41

110

41

42

41

42

43

42

120

41

42

41

42

43

42

900

55

57

57

58

58

57

根据公式:

τ=

D=

η=τ/D

(其中,P=1.127N,V=0.5×10-6m3,π=3.14)

算出结果并记录在以下各表:

表2—1—1 原墨平行板黏度计数据计算结果

T(s)

d(mm)

lgT

SL(mm)

I(mm)

τ(Pa)

D(/s)

η(Pa·s)

10

30

1.0000

10

20

1505.25

36.82

40.88

20

32

1.3010

1090.10

20.95

52.04

30

33

1.4771

934.64

14.85

62.94

40

35

1.6021

696.43

12.53

55.58

50

35

1.6990

696.43

10.02

69.48

60

36

1.7782

604.93

8.84

68.46

70

39

1.8451

405.41

8.89

45.61

80

40

1.9031

357.20

8.18

43.66

90

40

1.9542

357.20

7.27

49.11

100

40

2.0000

357.20

6.55

54.57

110

41

2.0414

315.72

6.25

50.50

120

41

2.0792

315.72

5.73

55.09

900

55

2.9542

72.68

1.38

52.85

表2—1—2 1%撤黏剂平行板黏度计数据计算结果

T(s)

d(mm)

lgT

SL(mm)

I(mm)

τ(Pa)

D(/s)

η(Pa·s)

10

32

1.0000

10

22

1090.10

41.89

26.02

20

35

1.3010

696.43

25.06

27.79

30

37

1.4771

527.48

18.67

28.25

40

38

1.6021

461.63

14.77

31.26

50

40

1.6990

357.20

13.09

27.28

60

40

1.7782

357.20

10.91

32.74

70

40

1.8451

357.20

9.35

38.20

80

41

1.9031

315.72

8.60

36.73

90

41

1.9542

315.72

7.64

41.32

100

42

2.0000

279.88

7.22

38.78

110

42

2.0414

279.88

6.56

42.66

120

42

2.0792

279.88

6.01

46.54

900

57

2.9542

60.79

1.48

41.16

表2—1—3 3%撤黏剂平行板黏度计数据计算结果

T(s)

d(mm)

lgT

SL(mm)

I(mm)

τ(Pa)

D(/s)

η(Pa·s)

10

33

1.0000

8

25

934.64

35.64

26.22

20

35

1.3010

696.43

20.05

34.74

30

36

1.4771

604.93

14.14

42.78

40

38

1.6021

461.63

11.82

39.07

50

39

1.6990

405.41

9.96

40.72

60

39

1.7782

405.41

8.30

48.86

70

39

1.8451

405.41

7.11

57.01

80

40

1.9031

357.20

6.55

54.57

90

40

1.9542

357.20

5.82

61.39

100

41

2.0000

315.72

5.50

57.38

110

41

2.0414

315.72

5.00

63.12

120

41

2.0792

315.72

4.58

68.86

900

57

2.9542

60.79

1.18

51.45

表2—1—4 5%撤黏剂平行板黏度计数据计算结果

T(s)

d(mm)

lgT

SL(mm)

I(mm)

τ(Pa)

D(/s)

η(Pa·s)

10

34

1.0000

8

26

805.04

37.83

21.28

20

36

1.3010

604.93

21.21

28.52

30

38

1.4771

461.63

15.75

29.30

40

39

1.6021

405.41

12.45

32.58

50

40

1.6990

357.20

10.47

34.11

60

40

1.7782

357.20

8.73

40.93

70

41

1.8451

315.72

7.86

40.17

80

41

1.9031

315.72

6.88

45.91

90

42

1.9542

279.88

6.41

43.63

100

42

2.0000

279.88

5.77

48.48

110

42

2.0414

279.88

5.25

53.33

120

42

2.0792

279.88

4.81

58.17

900

58

2.9542

55.73

1.22

45.55

表2—1—5 7%撤黏剂平行板黏度计数据计算结果

T(s)

d(mm)

lgT

SL(mm)

I(mm)

τ(Pa)

D(/s)

η(Pa·s)

10

35

1.0000

7

28

696.43

35.08

19.85

20

37

1.3010

527.48

22.40

23.55

30

38

1.4771

461.63

15.75

29.30

40

39

1.6021

405.41

12.45

32.58

50

40

1.6990

357.20

10.47

34.11

60

40

1.7782

357.20

8.73

40.93

70

41

1.8451

315.72

7.86

40.17

80

41

1.9031

315.72

6.88

45.91

90

42

1.9542

279.88

6.41

43.63

100

42

2.0000

279.88

5.77

48.48

110

43

2.0414

248.81

5.50

45.23

120

43

2.0792

248.81

5.04

49.34

900

58

2.9542

55.73

1.22

45.55

表2—1—6 9%撤黏剂平行板黏度计数据计算结果

T(s)

d(mm)

lgT

SL(mm)

I(mm)

τ(Pa)

D(/s)

η(Pa·s)

10

36

1.0000

5

31

604.93

26.51

22.82

20

38

1.3010

461.63

29.54

15.63

30

38

1.4771

461.63

19.69

23.44

40

39

1.6021

405.41

15.56

26.06

50

39

1.6990

405.41

12.45

32.58

60

40

1.7782

357.20

10.91

32.74

70

40

1.8451

357.20

9.35

38.20

80

41

1.9031

315.72

8.60

36.73

90

41

1.9542

315.72

7.64

41.32

100

41

2.0000

315.72

6.88

45.91

110

42

2.0414

279.88

6.56

42.66

120

42

2.0792

279.88

6.01

46.54

900

57

2.9542

60.79

1.48

41.16

注:由于时间紧迫,故只取900s(15min)时的数据作为最大铺展直径,进行屈服值的计算。

根据公式:

τB=

计算出屈服值。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画出图2—1—1和图2—1—2:

图2—1—1 油墨铺展直径和时间的关系

图2—1—2 D—τ关系图

为方便比较,将以上数据整合到表2—1—7:

表2—1—7 用平行板粘度计测量各种油墨的数据

样品

SL(mm)

I(mm)

τB(Pa)

Ηp(Pa·s)

原墨

10

20

72.68

46.15

1%

10

22

60.79

28.90

3%

8

25

60.79

41.87

5%

8

26

55.73

33.07

7%

7

28

55.73

31.21

9%

5

31

60.79

27.76

e.数据分析:

①随着撤粘剂浓度的增大,直线斜率逐渐减小,说明油墨丝头减短,反映出油墨粘着性降低;

②随着撤粘剂浓度的增大,直线截距逐渐增大,说明油墨逐渐变软;

③随着撤粘剂浓度的增大,屈服值和塑性粘度受到一定的影响,总体屈服值呈下降趋势,可能是因为油墨在调配时不太准确造成。

(2)用油墨粘性测试仪测量油墨的粘性和粘性增值

a.实验仪器:

YQM-1型油墨粘着性测试仪

b.实验原理:

粘性仪在旋转的情况下测试阻止油墨薄层分离或被扯开的阻力力矩,用力臂的大小表示,仪器只给出这个力的相对大小,故没有量纲,单位为1,以数字表示之。

c.主要实验步骤:

①机座调水平:将仪器置于稳固的实验台上,调节水平调整螺丝使水平仪16处于水平位置;

②调温:开启恒温浴开关,使红绿灯同时发亮,红灯亮时表示电热工作;升温至32 ℃(温度调节是用恒温水浴器盖上的温控接触开关进行的),并保持在32℃;

③调节平衡后,在吸墨器内灌满调匀的油墨,然后将墨均匀涂在合成胶辊上,先用手旋转马达轴,使辊子旋转而墨匀涂于辊子上,然后再打开开关使辊子旋转1分钟,把制动器合上再开始测定数据,在一分钟内测定并读出游标所指示的数值。此值即为此墨之粘着性;

④记录第15分钟时的粘性值,与1min时的粘性相差即为粘性增值,将数据记录在表2—2。

d.实验数据:

实验条件:

注墨量:1.32cm3

温度:31℃±1℃

转速:400转/分钟

表2—2 油墨黏性测试数据

油墨样品

1min

15min

粘性增值

原墨

9

9.4

0.4

1%

8.4

8.8

0.4

3%

7.6

7.8

0.2

5%

6.2

6.8

0.6

7%

5.8

6.2

0.4

9%

5.2

5.8

0.6

e.数据分析:

①随着撤粘剂浓度增大,油墨粘性逐渐降低。

②随着撤粘剂浓度增大,油墨粘性增值并无多大变化,这是因为粘性增值与连结料中高沸点、窄馏程的煤油溶剂的挥发性能有关,而撤粘剂只针对粘性有影响,对粘性增值无明显影响。

(3)用锥板粘度计测量不同浓度撤粘剂的油墨性能

a.实验仪器:

LV DV-II+型BROOKFEILD锥板粘度计

b.实验原理:

锥板粘度计的圆板固定,圆锥以一定的角速度旋转,椎板间隙装填待测流体,被测流体在圆板的间隙中受到剪切作用,椎板间的夹角很小,以使流体中的剪切速率均一,可近似地认为tgθ=θ,通过圆锥的旋转角速度计算剪切速率,通过测定扭矩来计算剪切应力。

c.主要实验步骤:

①开机,载入操作文件;

②取黄豆粒大小的油墨,置于圆板中心,轻轻放0下摇杆,使锥板下落,待油墨充满锥板之间的空隙后,开始测量;

③将结果用excel导出,记录在表2—3—1、2、3、4、5、6上。

d.实验数据

实验条件:

圆锥角≤3°

温度:25℃

转速变化范围:5~14 r/min

转速变化量:1转0

测量时间间隔:30s

表2—3—1 原墨锥板粘度计测量数据

原墨

粘度

速度

FSR

剪切应力

剪切速率

(P)

(转/分钟)

(%)

(D/cm2)

(1/sec)

1

125.2

5

33.4

8346

66.66

2

130.3

6

41.7

10423

79.99

3

127.2

7

47.5

11872

93.33

4

121.2

8

51.7

12927

106.7

5

115.8

9

55.6

13895

120

6

111.7

10

59.6

14893

133.3

7

108.2

11

63.5

15869

146.7

p

< cla>

8

105.2

12

67.3

16831

160

p

< cla>

9

102.4

13

71

17749

173.3

p

< cla>

10

99.91

14

74.6

18649

186.7

p

< cla>

11

99.37

14

74.2

18548

186.7

p

< cla>

12

100.8

13

69.9

17472

173.3

p

< cla>

13

102.2

12

65.4

16351

160

p

< cla>

14

104

11

61

15253

146.7

p

< cla>

15

106.1

10

56.6

14146

133.3

p

< cla>

16

108.1

9

51.9

12971

120

p

< cla>

17

110.4

8

47.1

11775

106.7

p

< cla>

18

112.8

7

42.1

10528

93.33

p

< cla>

19

115.6

6

37

9247

79.99

p

< cla>

20

119.2

5

31.8

7946

66.66

表2—3—2 1%调墨油锥板粘度计测量数据

1%调墨油

粘度

速度

FSR

剪切应力

剪切速率

(P)

(转/分钟)

(%)

(D/cm2)

(1/sec)

1

82.12

5

21.9

5474

66.66

2

102.8

6

32.9

8223

79.99

3

112.8

7

42.1

10528

93.33

4

109

8

46.5

11626

106.7

5

105.4

9

50.6

12647

120

6

102

10

54.4

13600

133.3

7

99.2

11

58.2

14549

146.7

8

96.87

12

62

15498

160

9

94.47

13

65.5

16374

173.3

10

92.41

14

69

17249

186.7

11

91.61

14

68.4

17100

186.7

12

92.45

13

64.1

16024

173.3

13

93.44

12

59.8

14949

160

14

94.94

11

55.7

13924

146.7

15

96.56

10

51.5

12874

133.3

16

98.75

9

47.4

11849

120

17

100.5

8

42.9

10719

106.7

18

102.6

7

38.3

9576

93.33

19

105

6

33.6

8399

79.99

20

108.4

5

28.9

7226

66.66

表2—3—3 3%调墨油锥板粘度计测量数据

3%调墨油

粘度

速度

FSR

剪切应力

剪切速率

(P)

(转/分钟)

(%)

(D/cm2)

(1/sec)

1

94.12

5

25.1

6274

66.66

2

94.06

6

30.1

7524

79.99

3

91.07

7

34

8500

93.33

4

88.12

8

37.6

9399

106.7

5

85.62

9

41.1

10274

120

6

83.44

10

44.5

11125

133.3

7

81.82

11

48

12000

146.7

8

80.16

12

51.3

12825

160

9

78.46

13

54.4

13599

173.3

10

76.74

14

57.3

14324

186.7

11

76.2

14

56.9

14223

186.7

12

76.59

13

53.1

13275

173.3

13

77.34

12

49.5

12374

160

14

78.24

11

45.9

11475

146.7

15

79.5

10

42.4

10600

133.3

16

81.04

9

38.9

9724

120

17

82.73

8

35.3

8824

106.7

18

84.37

7

31.5

7874

93.33

19

86.25

6

27.6

6899

79.99

20

88.87

5

23.7

5924

66.66

表2—3—4 5%调墨油锥板粘度计测量数据

5%调墨油

粘度

速度

FSR

剪切应力

剪切速率

(P)

(转/分钟)

(%)

(D/cm2)

(1/sec)

1

57.37

5

15.3

3824

66.66

2

70

6

22.4

5599

79.99

3

68.3

7

25.5

6374

93.33

4

66.56

8

28.4

7099

106.7

5

64.79

9

31.1

7774

120

6

63

10

33.6

8400

133.3

7

61.7

11

36.2

9049

146.7

8

60.62

12

38.8

9699

160

9

59.57

13

41.3

10325

173.3

10

58.53

14

43.7

10925

186.7

11

58.26

14

43.5

10875

186.7

12

58.7

13

40.7

10174

173.3

13

59.22

12

37.9

9475

160

14

60

11

35.2

8800

146.7

15

61.12

10

32.6

8149

133.3

16

62.29

9

29.9

7474

120

17

63.51

8

27.1

6774

106.7

18

64.82

7

24.2

6050

93.33

19

66.25

6

21.2

5299

79.99

20

68.25

5

18.2

4550

66.66

表2—3—5 8%调墨油锥板粘度计测量数据

8%撤粘剂

粘度

速度

FSR

剪切应力

剪切速率

(P)

(转/分钟)

(%)

(D/cm2)

(1/sec)

1

47.62

5

12.7

3174

66.66

2

53.75

6

17.2

4299

79.99

3

51.96

7

19.4

4849

93.33

4

50.16

8

21.4

5350

106.7

5

48.75

9

23.4

5850

120

6

47.25

10

25.2

6300

133.3

7

46.19

11

27.1

6774

146.7

8

45.16

12

28.9

7225

160

9

44.28

13

30.7

7675

173.3

10

43.66

14

32.6

8150

186.7

11

43.39

14

32.4

8099

186.7

12

43.7

13

30.3

7575

173.3

13

44.06

12

28.2

7049

160

14

44.49

11

26.1

6525

146.7

15

45.19

10

24.1

6025

133.3

16

46.04

9

22.1

5524

120

17

47.11

8

20.1

5025

106.7

18

48.21

7

18

4499

93.33

19

49.37

6

15.8

3949

79.99

20

50.62

5

13.5

3374

66.66

图2—3 各种油墨的触变环

e.数据分析

①从上图可以看出,油墨流变曲线出现了滞后现象,产生了触变环;

②随着撤粘剂浓度的增大,触变环面积逐渐变小,说明油墨触变性减小;

③随着撤粘剂浓度的增大,图中的斜率减小,即油墨的粘度也逐渐降低。

三、结论

通过纸张部分实验和油墨部分实验的实验结果及分析,可初步得到以下结论:

1.印刷品的颜色再现性与纸张的平滑度、白度、光泽度有一定的联系,一般来说,纸张平滑度高,白度大,光泽度高,所形成的颜色密度大,故形成的颜色种类多,色域范围大,印刷品的颜色再现性就好;

粘剂浓度越大,油墨粘性越低,墨丝变短,油墨变软,但对粘性的增值没有太大影响;

3.同时撤粘剂对粘度、屈服值、触变性等其他流变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撤粘剂浓度增大后,粘度、屈服值及触变性都会有所下降,但是下降程度不是特别明显。

综上所述,印刷品的质量与纸张、油墨的性质密不可分,在实际印刷中应根据需要,采用正确的材料来进行印刷。

四、思考题

1. 不同纸张的色域是否相同,承印材料的哪些性能存在明显差异,对印刷品色彩再现构成影响?

答:①通过本次实验可以知道,不同的纸张的色域不同,在本次实验中,铜版纸的色域最大,新闻纸和胶版纸的色域不相上下,但都落在铜版纸的色域范围之内;

②承印材料(纸张)的平滑度、光泽度、白度以及油墨的吸收性对印刷品的色彩再现构成了影响。一般来说,纸张平滑度高,白度大,光泽度高,所形成的颜色密度大,故形成的颜色种类多,色域范围大,印刷品的颜色再现性就好。

2. 为达到所需的印刷密度,不同纸张的印刷条件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①为达到所需的印刷密度,不同纸张的印刷条件各不相同;

②不同纸张的平滑度、粗糙度、白度、光泽度等性质各不相同,对印刷品的密度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③纸张的平滑度高,粗糙度低,光泽度高,则填充纸面凹坑所需的墨膜厚度较少,在相同的印刷条件下,形成的密度大。

3. 采用分光色度计和密度计测量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分光色度计的原理是直接测量物体的光谱反射率,通过反射率来进行颜色和密度的计算,可以用一组测量数据直接导出不同光源下的颜色;

②密度计是在光电参测器的前腰部分放置R、G、B滤色片,然后通过积分过程来进行密度的测量,能够直接测量印刷品的密度。

4. 调墨油和撤粘剂对油墨粘度和粘着性的影响是否相同,要求具体分析讨论

答:①调墨油和撤粘剂对油墨的粘度和粘着性影响是不同的;

②调墨油作为一种稀释剂,在降低油墨粘着性的同时,提高流动度,也降低油墨的粘度;

③而撤粘剂的作用是降低油墨的粘着性,而最好不改变其流动度,但在实际印刷过程中,撤粘剂对油墨的粘度也有一定的影响,撤粘剂的浓度增大,油墨粘度有一定的增加。

5. 为什么印刷品的密度会受油墨添加剂的影响?

答:①油墨添加剂对油墨的干燥性、流动性、颜料颜色以及油墨的内部结构产生影响,而这些油墨的性质恰恰与印刷品的密度相关;

②比如干燥性调整剂,若添加催干剂,油墨干燥速度快,墨层的厚度可能会变大,或者不均匀,同时也影响油墨进入纸张的空隙,最终对印刷品的密度造成影响;

③再如流动性调整剂,如果粘性增大,则油墨的转移率会受到一定影响,油墨的软硬会直接影响到油墨在承印物上的铺展,从而影响到膜层厚度,最终影响到印刷品的密度;

④又如色调调整剂,可以使颜色加强或减弱,从而也能对印刷品密度造成影响。

五、参考文献

[1]齐晓堃,周文华,杨永刚,《印刷材料及适性》,第二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8.1.

[2]齐晓堃,刘江浩,周文华,杨永刚,《实验与课程设计指导书》,北京印刷学院,2007年1月

[3]冯瑞乾,《印刷概论》,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1.10

[4]刘浩学,武兵,徐艳芳,《印刷色彩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8

[5]何晓辉.《纸张表面特性与印品阶调及色彩再现关系的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1994.

[6]刘亮, 李志健, 陈永常,《纸张表面性能对印后光学密度和色域的影响》,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27卷2期.

[7] 孙中华, 马凤秋, 董荣业,《纸张性能对纸张呈现色彩能力的影响》,—《包装工程》,2007,28(5)

[8] 李志强,张彬, 撤黏剂对油墨印品光泽度的影响, 《广西轻工业》,2009年9月第9期(总第130期)

[9] 赵东柏,李小东,张传香,朱新连,钟云飞, 调墨油用量与温度对胶印油墨流变学特性影响,湖南工业大学包装与印刷学院.

第4篇: 适性德育

浅议德育的实效性

摘要:目前对德育实效性的判断存在误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增强德育的实效性:科学界定实效性的内涵和判断标准;社会要加强正面引导,消除负面影响;树立大德育观,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实施生活化德育,德育与学生的成长相联系。只要坚持不懈,德育就会有实效。

关键词:德育 学生 实效性

“德育实效性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德育的实际运作对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1]“一方面是指德育的内在效果,也就是德育能否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是指德育的外在效益,也就是通过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促进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另外,在德育的效率方面,也能显示德育的实效性,即通过投入一定的人、财、物、时间,进而获得最佳的效果以及效益的最大化。”[2]德育是务虚的工作,对其实效性的判断应与务实的工作有所区别,目前对德育实效性的判断存在一些误区。

1 德育实效性的判断

1.1 以其它务实性工作的社会功效作为判断标准

同德育工作比较起来,其它务实性工作的社会功效是比较直接和明显的,而德育工作是相对比较“务虚”的,它关注的是人的思想动态,做实人的思想工作,采用的是说服教育方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这些同其它工作在内容和方式上具有明显差别,而这也正是德育工作的特点和优点所在。它发挥社会功效的方式是以意识对物质,理论对实践、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来实现的,这样的反作用有的可以立见功效,以对主观世界的改造转变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力量;但由于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反作用并不是立竿见影,也并非一次性完成,需要长期的实践反复验证,而且这种反作用也需要相关条件因素的配合产生合力作用才能实现。因此,以其它具体的实际工作的社会功效为参照作为判断德育实效性的标准并不科学。

1.2 以其它学科教育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功能为判断标准

在对学生的应用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方面,高校德育教学逊色很多,然而其特点和优势在于德性教育而非知性教育,注重德商、情商的培养而非单纯智商教育,它以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阵地,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知识为载体,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上的启迪,引导,培养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给予学生的是有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的启蒙、感悟、培养和塑造,而这些方面是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非常关键的因素。诚如哈佛大学所提倡的:“个人能不能有所成就,不仅看智商,还应看情商,进而看德商”,“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迎接21世纪高等教育大会”,教科文组织的总干事在大会上讲:学校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learn to be),要让学生学知识(learn to know),要让学生学习如何掌握这些知识(learn to how to learn),还要让学生学习如何与其他人相处(learn to deal with the others)。”[3]而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养成单靠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主的智育是无法实现的。

推荐访问: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