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集合3篇

时间:2022-05-09 13:10:03 来源:网友投稿

《问题》(英文名为:Emerson)是美国爱默生在1998年创作的诗歌,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3篇

第一篇: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拜城旅游业尚处于发展阶段,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旅游业还没有正真做大做强。受区位、交通等影响,“旅长游短”依然是制约我们发展旅游的瓶颈因素;旅游资源开发深度和广度不足,产业配套水平不高,旅游拉动效益不明显,基础及服务设施不完善,没有真正形成旅游亮点和品牌;旅游企业小、散、弱,旅游项目开发难、招商难、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是制约当前旅游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旅游宣传促销还不到位,旅游纪念品缺精品、少特色,旅游业应有的活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力远远没有迸发出来,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但任重道远。具体讲有以下几点:

1、拜城旅游资源丰富,种类全,品味高,特色优,居地区前列。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状况看,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不尽人意,一些特色旅游资源(如温泉)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优势没能真正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严重制约了拜城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2、我们常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内涵,旅游就没有生命力。拜城历史文化悠久,民俗风情多姿多彩,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但与旅游还没有做到有效结合。如何实现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赋予旅游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文化休闲式旅游业,切实统筹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形成旅游与文化互促、互补、互兴的格局,是目前拜城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3、关于旅游发展的机制问题。目前而言,制约拜城乃至新疆旅游发展的瓶颈因数很多,譬如旅游发展投资、融资的困难,旅游业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难的问题,长期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机制,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是当前必须破解的难题。

4、旅游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低。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旅游人才缺乏,尤其缺乏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这是制约拜城和地区旅游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因素。

5、旅游管理部门编制不足,人员紧缺。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管理工作日益繁重,而县市旅游局编制少,人员缺,且绝大多数工作人员非专业人员,工作压力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六、对推动和促进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几点建议:

1、创新旅游发展机制。建议建立地区旅游发展基金,成立地区旅游投资(集团)公司,整合财政投入资金,整合地区旅游资源,形成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新机制。

2、整合旅游宣传资源,形成旅游大外宣的新机制。建议地区形成统一的旅游宣传协调制度,从“唱响一首歌、拍摄一部影片、挖掘一个精品、叫响一个口号、打造一个亮点” 入手,进行高投入、精策划、求实效,形成旅游外宣的轰动效应,以此提高阿克苏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3、建议制定和出台旅游项目招商的扶持和优惠办法,激活民间资本投资旅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旅游项目的招商能否考虑和房产、地产、矿产和工业项目的招商捆绑起来,以房地产和矿业经济的发展带动旅游业的大发展。

4、建议进一步协调解决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在旅游旺季优惠打折、火车票团购、改造现有列车条件、成立地区旅游汽车出租(集团)公司,引进大型旅游社(集团)公司等方面想办法、出实招,逐步改善“旅长游短”的突出问题,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篇: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摘 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关系到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开发和农村环境保护等方面问题。我国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在产业整体规划、农村配套设施建设、经营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解决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坚持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搞好整体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从业者的专业培训和环保意识。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业,规划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建筑景观、聚落景观、传统劳作、农耕文化景观和民俗文化景观为旅游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形式。发展乡村旅游业,可加强城乡交流,改善农村自然环境,刺激消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一、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各种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节等乡村旅游形式在各地涌现。目前,全国已建成两万多个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农村地区的旅游收入已占国内旅游收入总额的21.5%。从乡村旅游的发展类型看,可分为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特色村寨型乡村旅游。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是我国最普遍的一种乡村旅游类型,近年来发展很快。它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并且其离市区近、消费低、环境清幽、轻松休闲的特点适应了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需求。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是在成熟风景区的发展基础上,旅游产业向景区周围的乡村扩散,形成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如黄山旅游景区周边的皖南古村旅游就是典型的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它将皖南古村落旅游与黄山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使这两个旅游点得到互补发展,而且还丰富了观光内容,有利于当地开发具有深厚徽州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商品,促进了黄山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特色村寨型乡村旅游是许多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依托丰富的、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多民族文化遗产而发展起来的民族村寨旅游,已日渐成为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中最具特色的旅游类型之一。

二、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整体规划,产品结构单一

由于乡村旅游的短期效益明显,进入门槛低,导致一些地方在开发乡村旅游时,没有将其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大系统中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甚至一些地方在既无资源优势又无区位优势和客源基础的情况下,盲目开发旅游项目,提供的产品层次较低,服务项目

大同小异,资源开发的形式单一、特色不强,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难以形成旅游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许多乡村旅游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院”的“农家乐”模式。这些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没有特色,留给旅游者的印象只有“千村一面”之感,不仅不能满足旅游者的多层次需要,而且很容易造成经营者之间的激烈竞争,增大市场风险,导致开发效益的下降。

(二)与乡村旅游配套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我国乡村旅游地的开发大多处在起步阶段,乡村旅游开发资金有限,大部分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难以适应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道路、停车场、卫生间、电话等公共设施简陋,宾馆、饭店等食宿设施条件差,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缺乏,卫生状况难以让游客满意,电视信号不清晰,通讯信号差等问题导致乡村旅游地接待水平不高。近年来,自驾车游发展迅速,驱车前往乡村的旅游者越来越多,而一些乡村的道路设施不完善,导致旅游者因看不到路标而找不到目的地,或道路狭窄崎岖阻碍旅游车辆通行。

(三)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不规范

乡村旅游由于不需要很多资金投入,成本较低,导致从业者众多,经营混乱,缺乏相关部门的统一管理和有效监督。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不规范表现在:第一,旅游项目开办审批不规范,很多项目没有申报,未经专家论证,没有相关部门的审批手续,自发、盲目发展现象严重。第二,旅游项目尚未纳入旅游部门的管理范围内,其开业、停业都较随意,有的村、户根本不具备经营条件也开张经营。第三,任意定价,价格过高,蒙客、宰客现象比较普遍。第四,管理和导游人员素质差,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游客的要求。第五,对旅游项目没有严格的考察和动态跟踪管理,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制度。第六,管理体制不健全,乡村旅游涉及的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管理不协调,政府扶持力度不大。

(四)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由于乡村旅游经营者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无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大量使用无机肥、催熟剂等造成土壤板结、水资源污染、农作物品质下降。旅游地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环保意识淡薄,对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意识不强。另外,乡村旅游目前在我国基本属于大众旅游,旅游者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旅游者生态环保意识欠缺或淡薄,随意丢弃垃圾,车辆、人流碾压、践踏农田草地等行为也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

三、促进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乡村旅游是立足于乡村、服务于城市、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型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关系到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开发和农村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多方面问题。解决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坚持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包括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要求应以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有效管理为前提,乡村旅游地应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项目并实施有效控制,要把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运用到乡村旅游的经营与管理中。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一定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价值的宣传,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激发对所在地文化的尊重、热爱和自豪感,提高其经营水平和环境保护意识,并对旅游者加强尊重旅游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以保持乡村旅游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乡村的旅游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应给予足够重视,这是维持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保证。因此,要建立“以生态促旅游,以旅游养生态”的可持续经营模式。要坚持乡村旅游利益化和持续化的统一,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营效益相结合,使乡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搞好乡村旅游业的整体规划

发展乡村旅游业要因地制宜,搞好整体规划,突出特色。其原则是:一要发挥区位优势,尽可能靠近城市及旅游区,以便就近吸引更多的游客。二要发挥资源优势,开发具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三要坚持市场导向,根据城市游客的消费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项目和产品。四要发挥综合效益,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乡村旅游区要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打造自己的品牌。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及客源市场等问题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并以区域旅游经济开发及系统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开发。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开发具有区域特色、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具有品牌效应的旅游目的地。

(三)提高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全方位、综合性的开发各种乡村旅游项目。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加强乡村旅游区公共设施和食宿设备的建设。应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设施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

(四)大力开发旅游地特色产品

要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内涵,充分体现乡村作为传统农业文化的保留地所具有的“原始、古朴、真实、自然”特性,展示其绿色、环保的环境氛围和闲情、野趣的意境,同时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从中探寻乡村发展的文脉、生活习惯的演变、民俗风情的沿革,挖掘其特色魅力及表现形式。在保护旅游地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产品,使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和天然、闲情、野趣融合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更具独特魅力。

(五)政府要发挥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管理手段,建立长效管理体制和机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乡村旅游业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问题进行规范和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六)加强从业者的专业培训和环保意识

要对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组织其学习旅游政策、市场动态、经营和操作程序、环境教育等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使他们能承担起乡村旅游的各项工作。与此同时,还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及请进人才、派出学习等方法培养乡村旅游管理人才,为实现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同时,从业者也要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并向游客宣传环保理念。可采用书面材料和门票、宣传册等宣传教育方式唤起游客崇尚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也可采用在景区树立警示牌、挂宣传条幅的形式增强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邹统钎.乡村旅游理论?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卢 松,陆 林,凌善金.皖南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J].国土与自然研究,2003,(4).

[3]龙启德.贵州少数民族村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23).

[4]李加林,童亿勤.中国乡村旅游研究透视[J].宁波大学学报,2009,(1).

[5]杨 旭.开发“乡村旅游”势在必行[J].旅游学刊,1999,(1).

第三篇: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兴义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统一的发展规划

马克思曾经说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一个基本矛盾,即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兴义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状况也是如此,以景区景点为单位的微观主体,它的旅游业发展有一定规划,但是统领它的州和市县一级单位,则没有科学统一的发展规划。全州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兴义市,至今也没有一个完整的旅游业发展规划,只是靠单个专业子方案指导建设,随意性、时效性极大,在主景区内还存在乱占、乱砍、乱建的现象。缺乏从上到下完整的规划方案,是兴义地区拥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并把旅游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原因。由于缺乏州一级科学统一的规划指导,一方面星罗棋布的景区景点造成了随意性、重复性建设,甚至无序和破坏性开发;另一方面有些地方和景区开发旅游资源,又担心破坏原生态资源而裹足不前,延误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有的基层行政区域和景区、景点虽然有规划,但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亟待进行科学合理的修订。

旅游业发展缺乏科学规划的根本原因,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主要是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一些地方还停留在强调资源优势的丰富和独特性上,忽视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忽视做大、做好、做强现代旅游的政策和社会生产力要素。在许多干部的观念中,以为有了资源就有了旅游,没有把旅游业的培育和发展真正落实在行动上,更没有把现代旅游快速发展的理念引进来指导工作,因此一直缺乏统筹规划、产业融合、有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大旅游发展模式。

(二)缺乏中心市场观念

由于缺乏科学统一的发展规划以及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造成的问题之一是:全兴义地区(黔西南州)近1.7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一百多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遗迹和民族风情点等旅游资源,全部分散和零碎经营,形不成统一市场和核心卖点。造成旅游市场分割狭小、零碎经营的状况,除了缺乏规划和条块管理的体制因素外,各级政府和市场主体缺乏中心市场观念也是重要原因。

“中心市场”和“中心城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间的历史动因和逻辑关系是:“中心城市”造就和带动“中心市场”。例如省会贵阳,相比各地州市,可以说是个旅游资源匮乏的地方;但由于它是全省的中心城市,因此有限的旅游资源发挥了极大效用,旅游创收是各地州市的几十倍。我们黔西南州和兴义市的“十一五”规划,还有兴义城市规划,都讲要把兴义建成三省区结合部的中心城市,但是笔者在调研活动中发现,我们州、县的许多干部依然缺乏中心城市观念。黔西南旅游业发展一直有两个误区,一是“黔西南州”概念误区,二是各县甚至各乡镇“各自为政”误区;这两个误区是有联系的,你要强调“黔西南”和“州”,就必然还有州内的各县区、各乡镇。这两个误区误在哪里呢?就误在没有“中心城市”观念。从整合全州资源和打造品牌角度讲,在市场效应上应强化中心城市“兴义”概念,淡化“黔西南”和“州”的概念。在不同比例的全国地图上,均有作为县级市和州府所在地的“兴义”标字,而“黔西南”和州内其他县城标字则多被省略。而且“黔西南”、“黔东南”、“黔南”等名称容易混淆,加重了消费者的记忆成本。如果将来兴义上升为地级市,“黔西南”和“州”就没有了,因此“黔西南”和“州”作为品牌没有恒久价值。两届州委、州政府都强调“大通道”建设,在“大通道”市场上,汽车站打的牌子是“兴义—昆明/贵阳”,火车站打的牌子是“兴义—昆明/南宁/广州/厦门/上海”,民航打的牌子是“兴义-昆明/贵阳/广州/深圳”等等,而永远不会有一个“黔西南州—某地”或“某地-黔西南州”。 上届州委、州政府提出的“淡化行政区域概念,强化经济区域概念”和“大区位、大通道、大资源、大市场”、“半小时经济圈”、“一小时经济圈”等,都是为了要建立一个以兴义为中心的统一开放的区域大市场,促进中心城市的迅速崛起和快速发展。

我们现在有一个叫得比较响的“中国金州”称号,这个称号短期利用可以,但没有长久价值。几年、几十年后黄金挖完,“金州”也就名存实亡了。我们现在从政府到企业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动不动就要把自己好一点的东西和“黔西南”与“州”联在一起,例如去年州政府、州人大把三角梅定为“州花”,就是把“州”和“花”联在一起。把“州”和“花”联在一起,这是一个败笔,因为没有“中心城市”观念或“中心城市”观念不强。三角梅只是州府所在城市兴义的主要绿化花卉,和“州”没有关系,那么确定为“市花”不是更好吗?在兴义的城市大道上能随处感觉到“市花”火红的印象;而“州花”很虚,可能在全州县际公路上跑一二百公里还看不到一朵“州花”,“州花”被旅途劳顿的人们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我经常和一些企业老板讲,在兴义城内最好不要用“黔西南”和“州”的概念来冲淡“兴义”概念。州级政府机构和红头文件不得不用“黔西南州”,而市场主体就不必那样官本位,用什么“州……公司”、“州……律师事务所”、“州……学校”等等。“黔西南”是一个较虚、较大的“面”,而“兴义”是一个可以明确触摸的“点”;我们在市场平台上对外出牌,应该出清晰的“点”,而不要出模糊的“面”,否则人家没有印象或印象不深、记不住你。比如青岛、大连等非省会著名城市,外边的人往往不知道或不关注它在哪个省哪个地区,就是因为青岛、大连是可以明确触摸的“点”,而它们所在的那个省那个地区则是模糊的“面”。就人的记忆本能来讲,容易记住“点”而不容易记住“面

从旅游资源整合角度讲,黔西南州旅游应以“兴义”作为招牌打入全国和全球大市场,但是我们现在却没有这个中心市场观念。如旅游大省陕西省的法门寺,远在西安西部近百公里外的宝鸡地区扶风县内,宝鸡地区的行政长官和西安市长是平级的,但它的法门寺不叫“宝鸡法门寺”,而叫“西安法门寺”,给人感觉是一个以名城“西安”为中心的统一市场,是以“西安”作为招牌打入全国和全球大市场的。北京地区旅游市场也是这样,从周口店到八达岭,比从我们的马岭河峡谷到双乳峰还要远,但人家还是叫“北京周口店”、“北京八达岭”。现在我们从“中心城市”兴义的马岭河峡谷到双乳峰,要跨越兴义、顶效、兴仁、贞丰四个同级行政区域,市场感觉分割零碎,增加了消费者的识别障碍和记忆成本,不利于旅游资源整体推销。我们现在的旅游业是大资源小操作,没有中心、形不成整体合力,因此旅游业对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很小。我们现在的旅游资源被行政区划壁垒分割得很零碎,如兴义和顶效是两个同级行政单元,兴义市政府网站上有个“马岭河峡谷”,顶效开发区政府网站上也有个“马岭河峡谷”,双方都不提对方地名;再如安龙县政府网站上有个“万峰湖”,兴义市政府网站上也有个“万峰湖”,也是双方都不提对方地名。不仅近在咫尺的几个市场是分离的,连一个市场也被活活地分离了。现在的“兴义马岭河”、“贞丰双乳峰”、“安龙荷花池”等,完全是分离的市场。由于缺乏中心市场观念,州内景区景点也缺乏统一的品牌,与州外、省外著名景区景点之间互动少,没有在品牌与形象上“借船出海”,无法实现整体效应和规模效益。

(三) 旅游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目前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旅游业要素管理分散现象较为突出。全州景区景点不仅纵向分属各市县和乡镇管理,而且横向分属建设、旅游、文化、民族、宗教、林业、国土、水利等部门管理,大家按要素各管一块。这两种管理模式无法使旅游业形成有机联系、规模统一的核心卖点,造成同一景区、景点管理的部门和单位较多,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分散经营、各自为阵和协调困难、效率低下,而且还出现景区景点之间互相诋毁的现象。例如在7月份的旅游产业调研活动中,就有游客反映,推销马岭河峡谷的人(马岭河峡谷景区管理处)给游客讲:“那个万峰林有哪样看头啊,就是一群光秃秃的山和农民搞的农家乐!”推销万峰林的人(下五屯街道办事处)给游客讲“那个马岭河有哪样看头啊,就是一条臭水沟!”可见就在兴义城市的边上,同属一个景区的旅游资源,都是各自为政、零碎推销、互相诋毁。因此不止全州旅游资源有个统一的问题,兴义市内的旅游资源也有个统一的问题。这种管理体制必然造成在政策和营销上的大资源小操作,各景区景点之间关联度小、相互支撑少,缺乏统筹协调,全州一盘棋的整体策划、整体营销局面远未形成。

全州景区景点的精华集中在兴义,但是兴义主要景区景点的管理权和经营权则属于景区或所辖乡镇,现在的状况是马岭河峡谷管理处、下五屯办事处和则戎乡(吉隆堡公司)各管一块。兴义唯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马岭河峡谷,又分属旅游和建设两家管,旅游部门希望申评4A级景区,但是建设部门的管理处则认为那是旅游部门的品牌,因此不热心,没有积极性。所以兴义的旅游目前依然是大资源小操作,形不成大买点,而且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由于各景区景点分散管理,因此造成宣传推介各行其是,缺乏大品牌和整体推介的全局观念。即使上级旅游部门想统筹推介,可是大景区觉得吃亏不愿出钱,而小景点无旅游收入却又出不起钱。现在外地旅游团队进入兴义,只游览马岭河峡谷、万峰林、万峰湖、万峰第一观等几个主推景区景点,其他景点均不光顾,使外地游客对兴义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完整印象,严重影响了全市旅游业的整体宣传和市场促销。

现在全州旅游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各景区、景点之间,景区、宾馆、旅行社、旅游商品店、当地村民之间缺乏互动和利益共享机制,仍处于单打独斗的格局。目前各景区、宾馆在推介中互争客源、互相杀价,都以低于本地旅行社的价格直接向省外旅行社及旅游团队提供服务,导致本地旅行社接不了省外游客、省外游客进入景区酒店后得不到全面的服务和安全保障。而且省外导游在兴义景区景点宰客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四)宣传推介力度不够、手段不新

兴义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在宣传推介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力度不够,对景区、景点的提炼包装不精、不深,宣传一般性的多,针对性的少;综合性的多,专题性的少;共同性的多,特色性的少。例如万峰林、双乳峰和查白歌节等,都非常富有传统文化底蕴和神秘文化色彩,但是挖掘、打造、包装得很肤浅,没有力度和深度。我以为这个问题主要是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在作怪。伟大哲学家和科学家培根曾经说过,深邃的哲学思考把人导向唯心主义,肤浅的哲学思考把人引向唯物主义。旅游是一项完全彻底的人文活动,必需心造和包装的旅游文化,因此“玩”旅游一定要“玩”唯心主义,“玩”唯物主义只有死路一条。力度不够的第二个方面是缺乏大品牌大炒作,造成游客对兴义旅游印象不深、不完整。例如首届万峰湖野钓大赛,本来是一项罕见的全国性赛事,而且创造了三项吉尼斯纪录,可是本省省城的好些钓鱼爱好者都不知道此事。原因就是在包装和宣传上缺乏力度,没有下力深挖“野钓大赛”的文化价值,没有下力在中央和省级媒体进行必要宣传,没有让文化这个“灵魂”活跃起来。

第二个问题是宣传推荐的手段不新。推介形式呆板、单调、老生常谈,各景区、景点推介也是各行其是、各唱各调。在目前兴义旅游的宣传推介形式和手段中,还没有发现有哪种方式和手段是外地和别人没有使用过的。现在学习、模仿的观念与时俱进了,学习、模仿能力也极大地提高了,但是效益相对创新方式却是递减的。外地和别人使用创新方式的效果是十分,那么由于人性天生的视觉、听觉和观赏疲劳作用,你模仿的效果就只是七分、八分或五分、六分甚至两分、三分。总之现在兴义的旅游宣传,由于缺乏创新方式,从没有获得过“足分”或“满分”效果。对于现在风行全球的网络媒体,兴义旅游业还没有打造和占据上规模、上档次的宣传平台。

(五)投融资渠道不宽,旅游基础设施落后,“食、住、行、游、娱、购”等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

旅游业是一个“先投入后产出”、并且“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拥有旅游资源完全不等于拥有旅游业,只有在旅游资源和准入环境方面进行大量投资后,旅游资源才能具有可经营性,旅游产业才会最终形成。虽然现在兴义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基本形成,但主要还是一个框架,还缺乏充实的“内容”。例如飞机通航三年多,但是航线太少、密度极低,只有每天至贵阳的往返一班和至深圳的每周两班,空中通道对旅游进出的贡献十分微薄。至今兴义地区内和出入境尚无一条真正的高速公路,距离贵阳、昆明、南宁三个省会城市均在300公里以上,游客通过汽车进入,到达兴义已经疲惫不堪,从而降低了对兴义风景的感受力。南、北盘江水路现在还是一个纯粹的框架和概念交通,毫无旅游使用价值。因此目前真正能够给外地游客提供便利进出的交通工具唯有铁路。

由于旅游投融资渠道单一,投入严重不足,等、靠、要的思想还不同程度存在,因此导致兴义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比较薄弱,景区开发和人文资源开发不够,旅游景区、景点的配套服务尚处于低级水平。目前与旅游相关的宾馆、酒店、文化公司、演出公司、服务公司等,在数量和服务标准上不能满足兴义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旅游文化商品的开发、生产、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尚处于产品单一、有场无市、规模狭小的起步阶段。

由于景点品种单一,没有新的线路流向,处于旅游线路末梢,以及博物馆等新型体验式旅游设施缺乏,现有的设施档次不高等原因,游客只能“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目前州内旅游产品依然是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体验型旅游产品极少,基本没有度假型产品,旅游经济整体效益未充分体现出来,游客停留时间短,人均消费水平低,门票经济突出。

(六)旅游产业与文化等其他产业之间互动作用发挥不够,尤其是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文化是旅游产业的根基和灵魂,旅游品牌需要文化来打造。旅游品牌是游客在大脑中留存的一个重要信息,而文化则是游客体现其自身生活状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份,是其旅游品牌接受和形成的重要支撑。从长久和大范围的竞争关系来讲,决定谁更具优势、更有后劲的核心因素,只能是品牌的文化内涵及其扩张力量。兴义地区景区景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展示平台和载体,在游客心中没有形成国家和世界级的品牌概念。可以说这种情况是兴义强势旅游资源在市场文化上的重大流失。

(七)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兴义旅游业发展方面的人才匮乏。在现有旅游管理人员中,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知识面较窄,缺乏同时掌握市场经济与旅游产业经营管理的经营者、管理者。多数景区景点的主要负责人和从业人员经营理念和创新意识落后,跟不上全国发展形势的需要。全州旅游服务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较低、服务不规范,严重影响了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就全州旅游产业发展最快的兴义市而言,直接从事旅游的1006人中,仅有23人专业对口,旅游企业从业人员中经过专业培训的仅109人,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