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年教学反思与感悟(七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1-14 16:4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教学反思与感悟(七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教学反思与感悟(七篇)(范文推荐)

心得感悟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感悟,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范文大全,供大家借鉴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教学的反思与感悟篇一

这节课,是小班环境下的一堂教材统整课。既要保证坚持小班化人人参与的特点,又要做到教材统整,这首先涉及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对教材进行取舍,保证课堂的有效性。这堂课,我选择的是吃相这一部分,教学的重难点定位于引导孩子们了解作者“明贬实褒”的写法。

在开课之初,我用两幅漫画引出丰子恺漫画式语言的特点就是风趣幽默,为学生之后的学文做下了铺垫。紧接着,出示课文描写吃相的中心句“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利用两张学习单让孩子们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读懂白鹅三眼一板的吃法,读好白鹅与狗争食的趣味,让幽默风趣的语言洒满课堂。当孩子们已被这只可笑、高傲、架子十足的鹅吸引之时,我利用板书总结“明贬实褒”的写法。之后引出《白公鹅》一文,让孩子们把自己刚刚体会到的写法进行实践,朗读出那些似乎在批评、似乎在埋怨却满含喜爱之情的句子,加深对“明贬实褒”的理解。最后出示分层作业,让孩子们试着运用明贬实褒的方法修改同学日记,或者写写自己家的宠物,培养孩子的语用能力。

因为目标清晰集中,所以学生学的清楚,对于作者运用“明贬实褒”的写法将文章写的幽默风趣这一特点,印象深刻,理解到位。特别是在学习本单元其它课文时,学生也还对“明贬实褒”津津乐道。

我们学校在小班化研究中,提倡的是“面向每一个,幸福每一个”的教学理念,以“多元导学单”为载体,力求在学习中培养孩子们与人合作、学会选择地能力。学生可以选择要代表本组汇报哪个颜色的任务,可以选择是否要补充其他组员的汇报,可以选择自己要完成哪一种作业。本节课,一共有三张学习单,第一个学习单有四个任务,每个组员都要选择不同颜色的任务进行汇报;
第二张学习单有两个任务,每组要选择两个代表进行汇报;
第三张学习单是作业单,两类作业,各有两个选择,学生自己选择要写的内容及要读的文章。巡视时发现,孩子们学得都很投入,都在认真地讨论,为组员出谋划策,想完成好每次任务。

但本节课也呈现出了一些问题。很有幸,我听到了来自山西省教科院郭乐静主任、迎泽区程慧萍主任的专业点评,让我更深地了解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语文教育的方向。首先,要把握好上课时的语调、语速,努力营造一个沟通、一个对话的课堂,教师要做的就是适时引导、恰到好处地点拨。其次,再次明确,语文教学,是要培养孩子们的语用能力,不仅要引导他们读懂作家写了什么,还要读懂作家是怎么写的,自己也要试着这样写写。

有人曾说:圆规为什么可以画圆?因为脚在走,心不变;
你为什么不能圆梦?因为心不定,脚不动。希望在经过《白鹅》之后,我教学的“圆规”可以画的更稳,更圆。

教学的反思与感悟篇二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写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刚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中,我首先谈话导入,创设情境,进而介绍关于作者老舍的文学常识,激发学生想认识老舍笔下猫的兴趣。

紧接着让学生听朗读自学生字和词语,并分析形近字,在扎实解决字词的基础上,指名读课文,在检查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下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之后提出大问题: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性格古怪?用笔画出重点词语,读读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并且想想作者在写猫的性格古怪的时候,表达了自己什么感情?指导学生学习1至3自然段。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展示学习结果,最后,出示课件,使学生明确问题所向。然后顺势导入第4自然段,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思考问题: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来写的?学生讨论交流后再展示,同时出示课件点播指导学生学习。

整个课堂活而不乱,以问题引导为中心教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

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我力求以“读”为本,以“悟”为核心。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在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和句子时,让学生反复读。分组读,齐读,男女生赛读,已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猫的古怪,贪玩,尽职等特点,然后让学生进行交流谈感受,学生在这一部分表现非常活跃,超出了原来的预想。有些学生直接在这一环节概括出了主题。

让学生自己从字词句到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来谈收获,真正的达到工具性与人文的统一。

在拓巩固这一环节,让学生写一个小练笔:介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学生动笔很快,好多学生通过模仿本课写作特点介绍了自己了解的小兔子、乌龟、小狗等等。有些学生文章题目立意新颖,如:《我家傲娇的小公主》《帅将—皮皮》《我家的小调皮》《爸爸的护卫队》等等,他们分别从外形入手,通过一两件事写清楚了动物的特点,运用了大量的拟人的修辞手法,整篇文章读完动物们好像活了起来。接着顺势讲解了文章的结构特点,学生一目了然。

最后,布置了作业: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背给你的同桌听。这样设计体现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高效语文课堂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体现刻意感觉的无意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积累词句,从而把这些词句灵活的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另外,在课程设计中,我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充分调动了其学习兴趣。

语文是听、说、读、写,语文是字、词、句、篇,在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还要再接再厉,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语文能的培养。

教学的反思与感悟篇三

利息这一节课,在轻松、愉快氛围中结束了。我进行了教后反思:我认为本节课是较成功。

1.我利用了学生乐于帮助教师解决困难心理,创设了“老师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又不安全,有哪位同学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这一宽松学习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老师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知识,谁来介绍一下?”学生十分踊跃将课前收集到有关储蓄信息,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活期、定期、等存款方式,以及利息、本金、利率等基本知识。

2.突出学生在堂课上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填写存款单,5年之后,存款到期了,老师取出来还是人民币壹万元整吗?利息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如何计算利息?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得出利息计算公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价值,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过程,深化了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渗透“德育”教育。

(1)我收集一些中国各银行给工业、农业、商业、建筑、贫困生发放贷款等信息,让学生充分感知“储蓄”意义,储蓄不仅可以帮助国家进行经济建设,而且能增加个人收入。

(2)我设计了一张我国银行调整前后定期利率表,使学生理解银行存款利率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变化而进行调整。

(3)同时针对存款利息必须要按20%利率纳税,进行纳税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义务教育,提高学生纳税意识。

不足之处

1.让学生填写存款单,没有及时反馈不知是否全部会填单?

2.归纳利息计算公式面不广。

3.应强调书写格式。

教学的反思与感悟篇四

《林海》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并由景展开了联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

我在教学本课,首先抓住了文中作者的情感主线——亲切与舒服,步步深入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最后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升华,整个教学过程中感到比较成功之处有:

散文“画龙”是基础,“点睛”是升华。要教好这类课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抓住文眼,从文眼切入,让学生带着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的疑问去阅读、钻研,临其境,挑破“点睛”之笔,让学生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像教学《林海》时,我首先挑拨点睛之笔“叫人感到亲切与舒服”,紧接着提问:“作者为什么会感到亲切与舒服呢?”让学生细读深思。通过阅读、切磋、点拨,学生就会知道,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大兴安岭景美—从岭、林、花三个方面写,物美—盛产木材,支援祖国建设,人美—不断地改造自然。从而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

这样让学生寻找文中作者把参观林海的全部情感凝聚成的两个内涵极深,并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亲切、舒服”这两个词,从而抓住了文章的精髓,让学生自己带着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这个问题,有目标自发自主地学习,这样教师的教学思路随着学生的学习意愿走,而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从而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学习方法是自主学习的保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通过知识传授学习方法从小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自学提纲,引领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先请学生带着三个问题来自主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可以在书上做上标记。

①这一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一个字概括。它有什么特点?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

③这样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汇报交流,体验方法

学生的汇报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按照上述三个问题来回答,在学生的一次次回答中,强化训练,体验方法,规范学生语言表达,有效地进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老师在教课中渗透给学生学习方法,给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但是仅仅这些是不够的,更要注意学生是否会灵活的运用这些方法。如果学生只是知道懂得这些学习方法,而不能从实际上加以运用,那就相当于死学,那掌握的知识也不会长久。所以老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活学活用能力。

3、总结写法,学以致用

师: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能把“岭”写得那么生动、那么具体呢?

出示:一、找出特点。二、品读句子。三、体会感情。

师:下面,就照这样的方法,再次出示自学提纲,请男生读第3、4自然段学习“林”这一部分,女生读第五自然段学习“花”这一部分。

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坚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小学教学中,要将这个思想作为重点去教授学生,让他们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努力提高语文的核心素养。

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语言、文字的透彻了解人手。”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品悟语言环节,引领学生细细品味那些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语言蕴藏的情感,感受语言的魅力。

如《林海》中第二自然段: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预设:师:请同学们看这个句子。(出示句子)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这儿的“岭”很多呢?

“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短点儿的”这是写岭的什么呀?从这个“点儿”还说明了什么?如果删掉“点儿”,你再读一读,就不同了。(删掉句中的“点儿”)这个“点儿”我们还能感受到这儿的岭非常--生:温柔。

又如: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师:那看了几个钟头都看不完说明了什么? “看不厌”说明说明了什么?

文中还有许多词句用得非常准确、贴切,这样抓住重点字词段落,“咬”住这些词句,细细品读,不仅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领会岭的特点,深刻体会老舍先生的语言也是亲切与舒服的,更是通过感悟散文语言的美,学习作者是怎样运用质朴自然的语句把特点写清楚的,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教学本课,我首先创设情景,利用《林海》自然风光片的播放使学生进入情境,亲眼目睹了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直观的感受激发了学生对美景的赞叹与喜爱的情感,更为理解课文语言文学的意境美打下了基础。

为了了解兴安岭的“岭”的特点,结合了课后题的“云横秦岭”是怎样一种景象?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的“岭”有什么不同?多媒体课件呈现出大兴安岭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各种各样的岭,让学生直观感受在疾驶的火车上真是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图片再现,认识到“云横秦岭”的险峻,理解什么是“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学生可以直观对比,真正体会大兴安岭“岭”的温柔。适时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引导学生触景生情,在教师的引读下,学生全情投入,通过朗读,把课文中那些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进而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文字里的韵味及作者的真情实感,进而体会到文章的精妙。

在这次的公开课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值得我反思:

一、精心设计,优化课堂

听课老师们都反映整节课内容较多,导入时间花费过多,环节比较紧凑,在品析词句时因为时间有限,所以深入不够。我感觉主要还是课时目标不够清晰,什么都想抓,导致课堂容量太大,每一环节深入性都不够。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要吸取教训,课时目标要定位准确,,根据班级学情,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二、深入品析,迁移训练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是以学习和运用语言为中心,由获取语言信息转化到学习语言,要把课文做“例子”去缘意学文;要抓住本文的语言训练点、读法、写法的习得迁移点,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何把握散文的写作方法,并巧妙迁移,灵活运用呢?本节课还有很多地方品析不够深入,如学习第三自然段时,作者为什么要用“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个词来描写林海的绿,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这几个词所描述的意境,并找到原因—因为树木的“种类不同、高低不同、远近不同、受光不同、树龄不同、疏密不同……”所以在作者的眼里大兴安岭的“绿”呈现出“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个词准确地体现了大兴安岭的绿的层次美。还能想出哪些描写绿颜色的词?”引导学生用自己能想到的绿色来替换课文中的“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四个词,这样认识到各种描写绿颜色的词都没有这四个词所包含的绿颜色丰富。还可以精心设计,读写结合,让学生进行“读说”或“读写”的迁移训练。

总之,整堂课上下来,不足之处甚多,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正,把握准散文文体的特点,努力探究和改进阅读教学方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简简单单,却又扎扎实实,回归本真,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的反思与感悟篇五

《坐井观天》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则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寓言故事的教学目标分为三点: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意思。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何通过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让学生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及理解“坐井观天”的意思成了本课的重难点。在上这课时,我首先以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引出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有目的读课文来解决本课的生字,并以问题的形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通过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进行朗读训练,进一步解读文本;最后设计青蛙跳出井口这一环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几点反思。

青蛙和小鸟初次见面时,我让学生抓住“哪儿”读出青蛙对小鸟的疑问。小鸟和青蛙的第二次对话中,我主要抓住“大话”这个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理解“大话”这个词,来把握青蛙对小鸟的不相信,让学生读出不相信的语气来。其次我抓住“无边无际”,通过一组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天的无边无际。

在每次对话中,我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如个别读、齐读、男女生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师生共同读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阅读的兴趣,也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体验。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然后在读的基础上好好理解,循序渐进,那么这篇文章的理解就不那么难了。

体会文章,可以抓住主人公的神态和表情。在文章的第三次对话中的有两个“笑”,青蛙为什么笑?小鸟为什么笑?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自以为是。另一个笑则是小鸟笑青蛙的不知天高地厚、孤陋寡闻、目光短浅。通过对“笑”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是导致青蛙错误的原因。

让学生到讲台前进行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个别给予指导,训练学生感情朗读,以致达到表演读的程度。并给学生提出疑问:如果你是那只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你会怎么想?如果青蛙从井里出来了,看到外面的天空,它会怎么想?学生的想象天马行空,给出了一个个令人捧腹大笑却又富含深意的答案。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地配合和思考,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但是课堂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由于时间的关系,最后一个环节时,我没有让学生充分的去想象,让孩子自己回答的时间太少,应该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所以在以后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语文课堂上学生想象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探究,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作用,让语文教学更具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教学的反思与感悟篇六

《石榴》一文文笔优美,以季节的变化,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石榴的成熟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经历了两次试课和教研,让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进行教案的修改,进行了第三次试课。在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下面几点:

(一)全文的讲解围绕四个问题开展,本次试讲调理逐渐清晰。

(二)注重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课文中我运用了多媒体,出示了一些石榴叶、石榴花、石榴果的图片,以景激情,使学生对石榴产生美感,鼓励学生自主学,个体悟,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对石榴有了更清晰、更形象的认识;
抓重点的词语,了解石榴树的枝叶、花朵以及果实的特点。通过品读,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美。(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1、首先,阅读第二节,适当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枝、叶、花的特点。再让学生通过词语“郁郁葱葱”“火红”“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挂满”这些词语体会石榴树的叶子的葱翠、茂盛,花儿开得特别多,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感受石榴树的形态美、色彩美。同时通过描写花朵的形状“像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写出了花朵的形状特点以及花朵开得热闹的特点,既形象又生动,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2、石榴果实从生到熟,外皮颜色发生了逐步的变化。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展示加深了解这种变化。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观察的仔细。作者描写熟透了的石榴的形态,这一段话写得特别精彩,既形象又生动,因为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熟透了的石榴看作了一群石榴娃娃,成熟的石榴裂开了皮,写成了石榴娃娃笑得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让学生带者快乐的心情反复朗读,读出丰收的喜悦,读出石榴娃娃的调皮与欢乐,并让学生结合观察书上的插图,在朗读中了解石榴果实的外形特点,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彩。

3、然后引导学生学习第四节,了解石榴子儿的形、色、味的特点。在理解“玛瑙般的子儿”时,我向学生介绍了玛瑙,对照图片让学生体会石榴子儿的形状特点。然后出示真实的石榴果,让学生观察和品尝,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石榴果子的形和味。

(三)感知中仿写在教学课文内容之后,我安排了个小练笔,仿照课文第四节描写石榴子儿的形状、颜色、味道的顺序,让学生写写自己喜欢的水果,做到读写结合。

不足之处

1、在整体感知石榴的生长过程时,没能很好的引导学生简洁概括的说,用时过多,导致后面的教学中学生没有较多的时间好好品读感受。

2、在最后总结时显得仓促,没能体现出升华主题的作用。

3、评价语不够精准。

4、板书过于简单,没有体现出概括、提纲挈领的作用。

教学的反思与感悟篇七

《绿》是朱自清一篇“金相玉质”的写景抒情散文。每次读此文,我都被深深的吸引,叹服朱自清生花的妙笔。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描写,让人深深陶醉在梅雨潭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绿意里。

本文教学不宜以分析散文为主,这样容易破坏文章的整体韵味和优美意境,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适宜站在初步鉴赏的高度,用“读、赏”结合的形式组织教学。在形式多样,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梅雨潭绿的美,挖掘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所以我把教学目标锁定在对文章赏读品味上。

课堂设计环环紧扣,首先展示三幅绿的图片,老师以诗意的语言导入感染学生走进课堂,接着简介作者,检测字词,然后重点放在对文章的赏读品味上。对文章的赏读品味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针对这一特点,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读绿(初读感知)———赏绿(赏读感悟)———谈绿(品读情感)———写绿(小试牛刀)。

其中“赏绿”环节是难点,这一环节我采取的是让学生以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语言之美,然后小组成员之间交流读书感受,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感受到梅雨潭的绿之美,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赏绿的基础上“谈绿”环节学生自然品读出了作者的情感。接着让学生用学到的写景方法写一种景物的颜色,达到学以致用。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水到渠成。

最后我以诗意的语言结束课堂,带领学生重温本节课的绿之美,与导入新课诗意的语言想照应,使课堂结构严谨完整,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感受语文之美。

原本以为九年级的学生鉴赏能力很是欠缺的,但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效还是非常满意的。成在导入设计特别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由已知到未知,提升了学生接受知识的信心。其次是在教学中不急于求成,而是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真正从内心感受到绿之美,语言之美,从而归纳绿之写法,学生水到渠成自然学到写景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但整节课来看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赏绿”环节同学们在交流读书感受时不能做到尽情发言,畅谈感受。在以后教学过程中应在这个地方多下功夫,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投入情境,用心用情读书,努力做到达到预期的效果,达成预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