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贞观之治的背景1 “贞观之治”,是令*人永世怀想的一个伟大时代。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贞观之治,了解贞观之治发生的背景。 在这个时代里,人民安居乐业,歌舞升*,皇帝温良慈善,百官恪尽职守,米缸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朝贞观之治背景3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唐朝贞观之治的背景1
“贞观之治”,是令*人永世怀想的一个伟大时代。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贞观之治,了解贞观之治发生的背景。
在这个时代里,人民安居乐业,歌舞升*,皇帝温良慈善,百官恪尽职守,米缸里装的是吃不完的小米,田地里生长着绿油油的蔬菜……总之,这样一个近乎于传说中的美好时代,是由唐太宗李世民一手创造出来的,所以他在*皇帝排行榜上,理直气壮地占据了首位。但这一切,却只不过是一个骗局。
隋文帝初登基时全国人口400万户,隋炀帝登基时已达890万户,以一户6口计,全国人口不下5000万,这个数字大约直到唐玄宗时才达到。隋开皇九年已垦田地1944万顷,大业中期已垦田地5585万顷。但唐天宝十四年才垦田地1430万顷。隋炀帝登基时就有890万户,而唐太宗直到驾崩才有380万户,国力差距可以想见。
隋朝时*在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著名的有兴洛仓、回洛仓、常*仓、黎阳仓、广通仓等。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隋朝已灭亡了20年,隋文帝已经死了33年,可那时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1969年在洛阳发现了一座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5万多*方米,内探出259个粮窖。其中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由此可见隋朝的富裕与强盛。
纵观历史,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隋唐更替,其间的战争使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其次,隋开创了大运河以及科举,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这些却促成了“贞观之治”的产生。开创大运河,利在当时,功在千秋。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纵然是真的有什么“贞观之治”,那也是隋朝的功劳。
到了唐高宗李治的时候,忽然有一天,李治心血来潮,问户部尚书高履行:去年全国增加了多少人口?
高履行回答说:去年的人口增长,同往年一样,还是15万户。
李治又问:那咱们国家,现在有多少人口呢?
高履行道:380万户。
李治掐指一算:嗯,现在有380万户,贞观之治一共是23年,每年人口增长15万户,23年的增长人口数目就是360万户……不对啊。难道贞观之治刚刚开始的时候,人口总数不过是20万户?
高履行道:反正也差不了多少。
李治有点醒过神来了:大隋开皇年间,有多少人口啊?
高履行回答:当时的户口总数,是870万户。
李治大惊:你是说隋唐改朝换代时,把全国人口几乎杀光了吗?李治寻思了半天,又问道:那隋开皇时,生产的粮食有多少?
高履行道:当时的粮食,足够870万户吃50年。
李治大惊:当时有这么高的生产力吗……我明白了,贞观之治,就是带着不足十分之一的人口,狂吃人家足够50年吃的粮食……
关于这段对话,在《资治通鉴》中写得明明白白,即使我们把这段话打上八成的折扣,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隋唐之战,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是恐怖到了极点——天底下的老百姓,几乎要被赶尽杀绝了,余下来的人口,尚不足大隋开皇年间的十分之一。而大隋时代抓革命,促生产,生产出来的足够全天下人食用50年之久的粮食,就构成了李世民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
退一万步说,就算是大唐贞观年间的人口并没有少到如此恐怖的程度,那也不可能达到隋开皇年间的50%,而这就意味着,隋帝国时代已经为他们准备了足足100年的粮食。
总而言之,史家通过这段记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秘密:“贞观之治”与李世民没太大关系,任何人,哪怕是让隋炀帝再回来,也同样会在如此稀少的人口基础之上,坐享“之治”的社会福利。
唐朝贞观之治的背景3篇扩展阅读
唐朝贞观之治的背景3篇(扩展1)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10篇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兴亡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二)重点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三)重点难点和疑点的解决办法
(四)教学创新点
1.首先学生带问题自学5分钟,对本课有个概括的感性认识。
2.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录象资料。
3.教师可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有关资料可以在文本素材里去找。
(五)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提问: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介绍“贞观”、“开元”年号,指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唐朝前期的三位杰出的皇帝。唐朝的繁荣强盛发生在他们的统治时期。
二、讲授新课
1.晋阳起兵
隋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朝*摇摇欲坠。李渊父子于617年起兵晋阳。同年11月李渊攻克长安,与民众约法十二条,除去隋朝苛政。618年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他就是唐高祖。唐朝正式建立了。
2.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经过激烈的争权战争,到624年,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都是李世民负责指挥的,其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当时,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渴望,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前提。李世民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3.贞观之治
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强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教师指导同学们阅读教科书归纳整理唐太宗的政绩主要内容。
第一个方面,开明的治国思想。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还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安思危”,“善始慎终”。
第二个方面,唐太宗善于用人。由于唐太宗确实是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这些猛将谋臣为李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三个方面,太宗重视纳谏。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家灭亡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一点上可以与他媲美。他把自己比做石中之玉,矿中之金,把进谏的人比作良工良冶。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唐太宗甚至把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说成是“皆魏征之力也”。正是这些进谏,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政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个方面,太宗重视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贞观时,增加了宰相的人数。这样既避免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义。唐太宗还大力精简中央、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第五个方面,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为了广开选官的途径,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这是唐代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一般地主提供了做官的途径,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第六个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太宗继位后多次颁布减免全国或部分地区租赋的法令。并用免除几年赋役的办法招诱逃亡农民归业。唐初社会经济衰弊凋残,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全国人口锐减,*掌握的户口仅200多万户,不到隋盛时890多万户的1/3。但到了唐太宗死后3年的统计,户口增至380万户,贞观时期*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贞观末年,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境内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4.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本人“兼涉文史”,“精明强干”,“能屈身忍辱”,颇有抱负。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开始干预朝政。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自称为大周圣神皇帝,并自造“曌(音“照”)”字为名。
武则天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但是,为了神化自己的权威,她大肆崇佛,广建庙宇,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加重了人民负担。她重用武氏家族,这些人穷奢极欲,为非作歹,更与武则天本人的腐朽生活和对权势的贪婪分不开。这一切必然会加剧阶级矛盾。(在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人物。)
5.“开元盛世”
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这就是*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1)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
2)经济上,唐玄宗重视农耕、垦荒,大力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大大发展。(可让学生背诵杜甫《忆昔》)所以全国人口大增,户数是唐太宗时期的3倍,可谓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小结:自唐朝建立,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在确定适宜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的前提下,政令、政策的相对稳定,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2
第二课“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知道武则天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教学难点:如何客观地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
四、相关图片:李世民、唐朝三省六部制、武则天
五、教学过程
导入:
方案一:回忆导致秦朝灭亡的史实等,引申出隋朝的灭亡
方案二:回忆历史上的盛世时期,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等
唐朝的建立:
学生编演小品:“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
学生小组讨论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方案一:讨论:唐太宗和隋文帝的相同之处
方案二: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讲述唐太宗的故事
女皇武则天:
撰写:武则天无字碑的碑文(评价武则天)
讨论:谈谈你对女皇武则天的评价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唐朝相关多媒体、唐太宗、武则天人物图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
2、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3、讲授新课:
一、唐朝建立和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4、唐太宗以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著称。他任命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他们是“房谋杜断”。
5、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6、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可以先由教师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然后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亲眼目睹隋朝的覆灭,亲身参加反隋斗争,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后,教师小结: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二、女皇武则天:
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掌权,高宗死后,武则天做了皇帝,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她还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后来的姚崇、宋就是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郭沫若这样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三、开元盛世:
武则天之后玄宗即位后*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四、全课学完后请学生就本课内容,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五、教师小结:
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六、问题探究:
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七、作业:
制表:设计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附:板书设计
一、唐朝建立唐朝,立和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都:长安。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4、 “贞观之治”。
二、女皇武则天: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兴亡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二)重点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三)重点难点和疑点的解决办法
(四)教学创新点
1.首先学生带问题自学5分钟,对本课有个概括的感性认识。
2.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录象资料。
3.教师可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有关资料可以在文本素材里去找。
(五)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提问: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介绍“贞观”、“开元”年号,指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唐朝前期的三位杰出的皇帝。唐朝的繁荣强盛发生在他们的统治时期。
二、讲授新课
1.晋阳起兵
隋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朝*摇摇欲坠。李渊父子于617年起兵晋阳。同年11月李渊攻克长安,与民众约法十二条,除去隋朝苛政。618年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他就是唐高祖。唐朝正式建立了。
2.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经过激烈的争权战争,到624年,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都是李世民负责指挥的,其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当时,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渴望,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前提。李世民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3.贞观之治
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强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教师指导同学们阅读教科书归纳整理唐太宗的政绩主要内容。
第一个方面,开明的治国思想。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还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安思危”,“善始慎终”。
第二个方面,唐太宗善于用人。由于唐太宗确实是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这些猛将谋臣为李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三个方面,太宗重视纳谏。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家灭亡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一点上可以与他媲美。他把自己比做石中之玉,矿中之金,把进谏的人比作良工良冶。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唐太宗甚至把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说成是“皆魏征之力也”。正是这些进谏,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政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个方面,太宗重视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贞观时,增加了宰相的人数。这样既避免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义。唐太宗还大力精简中央、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第五个方面,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为了广开选官的途径,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这是唐代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一般地主提供了做官的途径,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第六个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太宗继位后多次颁布减免全国或部分地区租赋的法令。并用免除几年赋役的办法招诱逃亡农民归业。唐初社会经济衰弊凋残,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全国人口锐减,*掌握的户口仅200多万户,不到隋盛时890多万户的1/3。但到了唐太宗死后3年的统计,户口增至380万户,贞观时期*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贞观末年,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境内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4.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本人“兼涉文史”,“精明强干”,“能屈身忍辱”,颇有抱负。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开始干预朝政。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自称为大周圣神皇帝,并自造“曌(音“照”)”字为名。
武则天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但是,为了神化自己的权威,她大肆崇佛,广建庙宇,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加重了人民负担。她重用武氏家族,这些人穷奢极欲,为非作歹,更与武则天本人的腐朽生活和对权势的贪婪分不开。这一切必然会加剧阶级矛盾。(在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人物。)
5.“开元盛世”
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这就是*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1)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
2)经济上,唐玄宗重视农耕、垦荒,大力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大大发展。(可让学生背诵杜甫《忆昔》)所以全国人口大增,户数是唐太宗时期的3倍,可谓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小结:自唐朝建立,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在确定适宜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的前提下,政令、政策的相对稳定,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历的女皇帝。(强调)
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讨论: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6
第二课“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知道武则天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教学难点:如何客观地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
四、相关图片:李世民、唐朝三省六部制、武则天
五、教学过程
导入:
方案一:回忆导致秦朝灭亡的史实等,引申出隋朝的灭亡
方案二:回忆历史上的盛世时期,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等
唐朝的建立:
学生编演小品:“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
学生小组讨论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方案一:讨论:唐太宗和隋文帝的相同之处
方案二: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讲述唐太宗的故事
女皇武则天:
撰写:武则天无字碑的碑文(评价武则天)
讨论:谈谈你对女皇武则天的评价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历的女皇帝。(强调)
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讨论: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 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强调)
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讨论: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作业:课后作业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9
通过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通过课后活动,加深对“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认识和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进步行改革措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终于促成了“贞观之治”。
教材分析
隋末农民起义后,李渊建唐并统一了全国。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多方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其在位时期,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贞观时期的政治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最鼎盛时期的风貌。因此,本课是学生了解隋唐盛世的政治制度的最重要的机会,教师一定要引起重视,把本课内容讲好讲活。
教学重点
贞观新政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的评价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突出,对新事物的兴趣相对比较浓厚。但是,他们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基本上还未形成。因此,教师在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分析问题也应该做好具体事例的铺垫,否则,学生将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
重点突破
“贞观新政”的内容并不困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并归纳“贞观新政”的主要措施。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些措施为什么有利于唐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能力。
难点突破
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二)能力训练点
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从而培养他们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正确认识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他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革措施,最终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的出现。使学生从中感悟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
2.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古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学生通过对这一盛世景象的学习,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强学生对伟大的祖国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离不开广大人民的辛劳,但其中也有李世民、李隆基个人能力美的体现。
二、学法引导
1.教师可用历史故事导人新课。
2.学习本课重点要识记理解四个人物和四个概念。
(1)四个人物:
①李渊:唐高祖,唐开国皇帝,公元618年建立唐朝。
②李世民:唐太宗,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③武则天: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善用人才。
④李隆基:唐玄宗,我国古代比较有影响的一个皇帝,前期颇有作为,把唐王朝引向鼎盛。
(2)两个概念:
①“贞观之治”;
②“开元盛世”。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及解决办法
1.“贞观之治”是本课的一个重点,由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构成。第一,是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起因。第二,是开明政策和措施的具体内容。第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根据这一内容构成的特点,要突破重点,可采取提问法,从史实的结果分析原因。教师可提出问题:第一,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么?第二,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问题可以由学生在课前阅读自学时去思考总结。)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正确地回答问题。
2.“开元盛世”,也是本课的重点。突破的方法,可结合学生对“贞观之治”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物发展之间有类似的特点,即“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都是因为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从而形成盛世局面,让学生把握这一规律,从而实现重点突破。
(二)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难点是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比较难把握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逐步培养的方法。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只要求学生客观地论其功过,以达到正确评价的目的。
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对唐玄宗、武则天的评价,可以弓[导学生运用客观的辩证的分析方法。一方面肯定历史人物的功绩,同时更应该客观地分析其在历史上产生的消极作用,评价历史人物要侧重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作用。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对武则天,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总结出武则天对历史的贡献: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员。三是由于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的进步政策,使唐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另外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小字总结武则天从政的表现,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性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有贞观遗风,她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对唐玄宗的评价,可以由学生概括其功绩: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推动盛世局面形成。另一方面,关于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败政治,可在讲第6课时总结。两课结合起来,总体评价唐玄宗。
这些难点的解决,关键是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在以后学习中运用。
(三)疑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的疑点是对女皇帝武则天的正确认识。
解决办法:可以通过对武则天的正确评价,尤其是强调她对历史的贡献,解除学生由于受电视、电影艺术形象的塑造而产生的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正面作用的怀疑。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首先由学生带问题自学5分钟,对本课有一个概括的感性认识。
2.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录像资料。
3.学习“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开元盛世”三个问题时,可让学生总结三位历史人物的功过。
4.在对本课进行总结扩展时,教师可以提出下列问题,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引导和归纳)
(1)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2)你如何评价武则天、唐玄宗的历史功过及其对历史的作用。
(3)对比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的简要过程。
(2)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开明的政策和措施,从而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3)武则天统治的特点: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提拔人才,任用名臣,使唐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
(4)“开元盛世”的形成。
2.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统治者,从而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和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秦、汉、隋、唐四个朝代的回忆学习,总结对比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实,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正确认识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使学生从中感悟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
(2)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古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学生在学习中可结合我国的伟大社会主义改革和祖—国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加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二)整体感知
隋末农民起义后出现了群雄割据的局面。李渊建立唐朝,他和李世民镇压了农民的起义军,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唐太宗调整了统治的政策,在经济上注意让农民修养生息,减轻赋税和徭役,恢复发展农业经济。政治上搜罗各方人才,兼听各种意见,择善而行,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唐朝前期政治比较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女皇帝武则天的统治承上启下,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繁荣昌盛的顶峰时期。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学过程
根据下列问题进行独立阅读。
(1)简单概括唐朝建立、统一的情况。
(2)简要总结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实行开明政策,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是什么?
(3)武则天、唐玄宗在历史上的功绩是什么?
2.教师指导学习过程
(1)关于唐朝建立,概括知识点。起兵者:隋朝官吏李渊父子。时间:618年。都城:6长安。唐高祖:李渊。
(2)关于“贞观之治”,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师首先讲述什么是贞观之治。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接着提出问题: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总结归纳。
政治上,一是唐太宗善于用人,名相房玄龄、杜如晦有“房谋杜断”的美称,重视纳谏,重用敢于直谏的名臣魏征。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合并州县,节省开支,减轻人民负担。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中央设国子学、太学,地方州县也设学校,科举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
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接受隋亡的教训。)
(3)“女皇帝武则天”一目,教师提出问题:武则天对唐朝社会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为两点:第一,继续发展生产,破格提拔人才,名臣有姚崇、宋璩。第二,唐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武则天成为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4)“开元盛世”一目,教师引导学生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的前提条件入手,概括唐玄宗的政治、经济措施。政治方面,任用贤相姚崇、宋壕,整顿吏治。经济方面,重视农业生产。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四)总结、扩展
1.教师总结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盘时期,它从隋朝灭亡的教训中走了出来。首先出现了唐太宗时期的盛世局面,后又历经女皇帝武则天时期的继续发展,到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人全盛时期,*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同学们应该从这一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其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
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2)你如何评价武则天、唐玄宗的历史功过?
(3)对比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2.学生活动
教师引导归纳,学生讨论回答。
参考答案:
(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贤、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整顿吏治,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大兴学校,发展科举。这些开明政策和措施,促成了政治清明、经济初步发展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太*的“贞观之治”。所以说他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2)武则天是*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在位期间比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684年下令奖励农桑,减轻徭役。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武则天重用有才能的官员,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起了一定的作用。在其执政期间,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政治家。但是,其统治期间,弊政诸多,如重用武氏家族、大肆崇佛、广建寺院等,百姓深受其苦。这与武则天的腐朽生活和对权势的贪婪是分不开的。唐玄宗统治的前期,他不失为一位英明的君主。唐玄宗任用名相,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淘汰僧民,重视农业生产,开创了唐朝的极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相同点:秦朝和隋朝都是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灭亡原因都因统治者残暴无度,滥用民力,使统治秩序很快崩溃,农民起义很快爆发,这都给后继的汉、唐统治者以深刻的教训。因此,汉、唐两代初期的统治者都采取了缓和阶级矛盾;注意发展生产,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汉、唐都出现繁荣局面。不同点:时代不同,继承关系不同。秦汉处于封建制开始阶段,因此,汉初一方面继承了秦制,同时又分封诸侯。隋唐则处于封建制度发展的中期,隋与唐完全是继承关系,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完善。在亡与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矛盾尖锐即亡,矛盾缓和即兴。这是因为,农民起义是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压迫的最激烈方式。正是农民起义使秦、隋灭亡,地主阶级最高统治者接受教训,注意适当减轻剥削程度,又促使汉、唐兴盛。这是农民战争推动作用的直接反映。
七、布置作业
1.教材中课后练习题。(书面作业)
2.资料使用指导。
(1)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唐太宗虚怀纳谏可以补充以下“唐太宗令众臣知而必谏”的故事:
魏征逝世后,太宗对朝中大臣们说:“我派人到魏征家中,在他的书信中发现魏征未写完的奏章,使者带回来,我看了看,字写的很乱,惟有前数行稍能分辨。魏征说:“天下的事情有好事有坏事。人,有好人有坏人,任用了好人,则国家安泰,任用了坏人,国家就要大乱;朝中大臣之间有爱有憎。有的对他爱的人,只看见长处,对他憎的人只看见短处。这是不正确的,应当是:能看见所爱的人的短处,看到所憎的人的长处。如果这样,就能去掉真正的坏人,任用好人,天下就兴旺了。”’太宗又说:“这是魏征未写完的奏章。我看了以后,想了想,今后,我难免会遇到这样的事,你们把魏征的语言写在笏上,看到我有过错时,随时提出来,帮助我改正。”
(2)在介绍武则天其人其事时,可引述其《腊日宣幸上苑》一诗:“明朝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短短20个字,将武则天泼辣专断(有时又表现为创造性与勇气)的性格勾勒得再鲜明不过了。这是典型的自我写照的佳作。
八、板书
略
唐朝贞观之治的背景3篇(扩展2)
——《贞观之治》说课稿3篇
《贞观之治》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介绍我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唐朝,它对*历史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借鉴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客观、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终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授唐太宗和“贞观之治”,联系隋朝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唐太宗的节用戒奢,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突出,对新事物的兴趣相对比较浓厚。但是,他们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基本上还未形成。因此,教师在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分析问题也应该做好具体事例的铺垫,否则,学生将难以理解。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同时也结合比较法、启发式等。
2、说学法:阅读法、课堂讨论、归纳分析。
3、分析学生:由于初一学生的历史知识水*有限,不能准确的分析历史事件和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容易扭曲历史的真实性。因此,必须同时结合知识要点加以分析,帮助学生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
四、说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简述隋亡的原因,由开国皇帝李渊引入唐朝的历史内容。
(二)讲授过程
A部分:唐太宗李世民
1、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先向学生介绍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帮助学生对李世民的生*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检查预习任务即(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社会景象)学生对贞观政绩进行表述交流,教师播放视频。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贞观之治”为*历史上不可多见的强盛时期。并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由问题唐太宗凭借什么使唐朝进入如此繁盛的时期进入课本第二个内容的学习。
B部分: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政策措施
1学生阅读教材,先独自思考,后分组讨论。由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加以引导,最后得出结论即节用戒奢,招贤用能,虚心纳谏三方面。
2教师释疑,对于此三个问题的讲解方法基本一致,都是由唐太宗的话引入,然后提问,学生阅读相关文字,思考并作以回答
3、我就详细说一下招贤用能,先以唐太宗说过的一句话“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引入。然后设置问题:你知道唐太宗在位时期任用哪些有才能的人?让学生凭借课外得到的有关知识(例如电视剧《隋唐英雄传》),举出唐太宗重用的人才,如魏征、房玄龄,秦琼等。然后结合小字部分,让学生阅读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唐太宗的知人善任。为了培养和选拔更多的人才,唐太宗沿用了隋朝的哪种选官制度?是第二个问题,学生阅读文本,思考分析概括,相关的科举制度的概念,演变,作用这些知识都得到解决。
C部分:总结评价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他节用戒奢,招贤用能,虚心纳谏的政治措施是导致贞观之治出现的重用因素,当然,也包括他在经济,民族,对外政策的一系列举措。
D课堂练习,围绕学习重点设置,分选择,简答两种。
五、说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及主要政绩,领会“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同时,也正确评价唐太宗,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板书设计:
节用戒奢
唐太宗 招贤用能 贞观之治与贞观之治 虚心纳谏
课堂练习;略
教学自我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通过播放视频和展示图片,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创设了生动、直观的历史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采用问题教学法、讨论法、等形式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刚刚接手历史,对于教材还有把握不准的地方,难免出现一些错误,望各位同事批评指正。
《贞观之治》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节内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是世界文明的中心,*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 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2) 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3、教学重点:贞观之治
「依据」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因此,学生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后面的学习和对整个唐朝历史的认识。以及这一时期我国文化在当时乃至现在世界特别是亚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
4、教学难点: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依据」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往往会带着感情色彩,单纯的从“好”和“坏”出发,不能客观的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二、说教法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教学的共同体,应将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三、说学情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知识积累较少,所以,
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自主获取信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课件演示,增加历史学习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课堂气氛。
课件演示:《武则天》的影视剧照
师:“影视剧里的武则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们所熟悉的武则天是怎样的一位皇帝?”
(二)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女皇武则天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
3、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情况并指导。
4、引导学生概括武则天的政绩: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5、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由此进入第二目的学习。
二、贞观之治
1、 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然后出示探究问题:
(1)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
(2)你知道什么是“贞观之治”吗?
(3)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阅读情况并进行指导。
3、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思考这段话的含义。
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 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通过历史故事,学生明白“成有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见贤思齐:在唐太宗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优点,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因接受他人正确意见而受益非浅呢?请举例说明。(让学生说身边的事情,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简述:唐太宗以其气度赢得贤才谏臣的支持,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样的道理,生活中,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4、治世局面的形成
多媒体展示两段资料: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5、学生归纳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开明的政策外,还有哪些原因?
(设此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下一步学生学习唐朝历史作铺垫。)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师:正是唐太宗实行的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才使得唐朝开始富强,你是如何来看待唐太宗的统治呢?
三、试评价唐太宗的统治。
提出问题1:“通过学习,唐太宗给你们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说说你们的想法。”
四、教师小结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武则天统治时期,仍然继续唐太宗的政策,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难怪郭沫若先生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五、课后探究
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主要人物放在了唐太宗身上,对武则天的学习与探究相对不多,无法满足学生对武则天强烈的好奇心,所以,课后布置一道探究题给学生。
1、出示图片:无字碑。武则天留了一块无字碑给后人,她认为她的千秋功过应由后人评说,你怎么看?
六、板书设计
一、女皇武则天
1、政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原因:(1)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2)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二、贞观之治
1、原因:(1)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2)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3)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4)广大劳动人民的努力
2、内容: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
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3、影响: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贞观之治》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介绍我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唐朝,它对*历史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借鉴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客观、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终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授唐太宗和“贞观之治”,联系隋朝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唐太宗的节用戒奢,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突出,对新事物的兴趣相对比较浓厚。但是,他们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基本上还未形成。因此,教师在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分析问题也应该做好具体事例的铺垫,否则,学生将难以理解。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同时也结合比较法、启发式等。
2、说学法:阅读法、课堂讨论、归纳分析。
3、分析学生:由于初一学生的历史知识水*有限,不能准确的分析历史事件和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容易扭曲历史的真实性。因此,必须同时结合知识要点加以分析,帮助学生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
四、说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简述隋亡的原因,由开国皇帝李渊引入唐朝的历史内容。
(二)讲授过程
A部分:唐太宗李世民
1、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先向学生介绍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帮助学生对李世民的生*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检查预习任务即(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社会景象)学生对贞观政绩进行表述交流,教师播放视频。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贞观之治”为*历史上不可多见的强盛时期。并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由问题唐太宗凭借什么使唐朝进入如此繁盛的时期进入课本第二个内容的学习。
B部分: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政策措施
1学生阅读教材,先独自思考,后分组讨论。由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加以引导,最后得出结论即节用戒奢,招贤用能,虚心纳谏三方面。
2教师释疑,对于此三个问题的讲解方法基本一致,都是由唐太宗的话引入,然后提问,学生阅读相关文字,思考并作以回答
3、我就详细说一下招贤用能,先以唐太宗说过的一句话“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引入。然后设置问题:你知道唐太宗在位时期任用哪些有才能的人?让学生凭借课外得到的有关知识(例如电视剧《隋唐英雄传》),举出唐太宗重用的人才,如魏征、房玄龄,秦琼等。然后结合小字部分,让学生阅读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唐太宗的知人善任。为了培养和选拔更多的人才,唐太宗沿用了隋朝的哪种选官制度?是第二个问题,学生阅读文本,思考分析概括,相关的科举制度的概念,演变,作用这些知识都得到解决。
C部分:总结评价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他节用戒奢,招贤用能,虚心纳谏的政治措施是导致贞观之治出现的重用因素,当然,也包括他在经济,民族,对外政策的一系列举措。
D课堂练习,围绕学习重点设置,分选择,简答两种。
五、说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及主要政绩,领会“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同时,也正确评价唐太宗,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板书设计:
节用戒奢
唐太宗 招贤用能 贞观之治与贞观之治 虚心纳谏
课堂练习;略
教学自我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通过播放视频和展示图片,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创设了生动、直观的历史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采用问题教学法、讨论法、等形式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刚刚接手历史,对于教材还有把握不准的地方,难免出现一些错误,望各位同事批评指正。
唐朝贞观之治的背景3篇(扩展3)
——《贞观之治》的教案
《贞观之治》的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贞观之治》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贞观之治》的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3、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唐太宗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隋炀帝的*。(过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起农民的武装反抗,隋朝官员李渊和他的儿子李世民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反隋。618年,隋炀帝被杀,不久,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二)讲授新课
(多媒体投影简单介绍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庙号太宗。626年,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他以贞观为年号,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国富民强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提问:李世民是怎样登上皇帝宝座的呢?学生回答:玄武门之变。
教师简单介绍一下玄武门之变的过程。
(多媒体投影展示)玄武门之变发生于626年。617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太子李建成随即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李建成曾经下毒害李世民。武德九年即626年,突厥犯边,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李世民。有人把这一密议告诉了秦王。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抢先一步杀死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3天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2个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
(过渡)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他以贞观为年号,在他统治时期(627—649)出现了国富民强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探究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然后(投影展示)逐一重点分析
一、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集自鉴录》
二、任人唯贤,知人善用。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智者取其智,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
三、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古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
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
卷七十一
四、轻徭薄赋,发展经济,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对为本。”
五、重视教育,完善科举制,培养人才。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六、不分华夷,民族关系融洽。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唐纪》
最后教师归纳小结:
总之唐太宗能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并采取以农为本,减轻徭赋,完善科举制等一系列开明务实的政策,使得贞观年间(627—649)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过渡)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很多人对他都有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并归纳一下。(多媒体投影)
北宋欧阳修在《新唐书太宗本纪》赞曰:“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明明宪宗在命儒臣订正《贞观政要》时写道:“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过渡)其实唐太宗对自己的功与过也是有说法的。
(多媒体投影)
唐太宗曾说过:「朕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北翦刘武周,西*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内安,自谓古来英雄拨乱之主,无见及者,颇有自矜之意。此吾之过也。」
唐太宗自己承认,「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於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
最后教师小结: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辉煌的政绩足以使得唐太宗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与大臣论治过程中,所形成的政治思想和君臣一体的政治局面,是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政治家多把唐太宗作为自己效法的楷模,把贞观之治作为自己追求的政治目标。
史海拾贝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薨。谥号文德皇后。上元元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三)作业布置
结合学过的史实来说一说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
《贞观之治》的教案 篇2
课标内容: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盛世”现象,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
3、①唐太宗与玄武门之变,轻徭薄赋、知人善任,重视纳谏;②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度;③贞观之治。
4、结合课文的引文、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以史论证、史论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贞观之治内容的教学和观看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统治者为稳定社会、巩固统治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合理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
2、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史料,运用“自学——问题——讨论”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训,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因而出现了“贞观之治”。通过对其统治措施和政绩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所起作用的理解。
2、轻徭薄赋是历代统治者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对唐太宗轻徭薄赋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减轻民众负担、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3、通过唐太宗重视和善于纳谏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批评的品德。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贞观之治”的含义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3、“贞观之治”的内容
二、难点:
1、如何评价唐太宗
2、如何看待历史上出现的“盛世”现象
教学方法: “自学——问题——讨论”
教学时间:2课时
导学程序:
(简要复习上一课知识,导入新课)
提问:隋朝为什么会像秦王朝一样建立不久就爆发了农民起义?结果如何?
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之际,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员乘机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
来建立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
教学纲要:
一、玄武门之变:1、唐朝的建立 2、玄武门之变
二、轻徭薄赋:1、原因 2、表现 3、作用
三、知人善任:1、原因 2、表现 3、作用
四、加强中央集权
五、完善科举制度
六、“贞观之治”的含义
(导学小结) 要求学生谈谈对唐太宗的评价,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以突破难点。 课后作业:
1、( )年,( )建立唐朝,定都( )。
2、唐太宗的名字叫( ),他要位期间的年号为( ),他是发动( )做了皇帝。
3、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是( )。他重用富于谋略的( )和善断大事的( )为相,人称“房谋杜断”。前后向唐太宗上谏200多次的大臣是( )。
4、唐太宗贞观年间,为了防止宰相专权,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采取的措施是( )。
5、唐初沿用( )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 )、( )和( );六部是指( )( )( )( )( )( )。六部隶属于三省中( )省。
6、唐太宗为解决“民少吏多”的弊端,采取的措施是( )。
7、唐朝科举的常设科目是( )和( )。在当时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应该考( )科。
8、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史称( )。
9、“贞观之治”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贞观之治》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唐朝相关多媒体、唐太宗、武则天人物图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
2、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3、讲授新课:
一、唐朝建立和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4、唐太宗以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著称。他任命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他们是“房谋杜断”。
5、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6、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可以先由教师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然后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亲眼目睹隋朝的覆灭,亲身参加反隋斗争,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后,教师小结: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二、女皇武则天:
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掌权,高宗死后,武则天做了皇帝,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还破格她提拔的,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后来的姚崇、宋 就是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郭沫若这样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三、开元盛世:
武则天之后玄宗即位后*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四、全课学完后请学生就本课内容,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五、教师小结:
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六、问题探究:
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七、作业:
制表:设计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附:板书设计
一、唐朝建立唐朝,立和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都:长安。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4、 “贞观之治”。
二、女皇武则天: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贞观之治》的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其突破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可采用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观看影视片断、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对唐太宗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让学生先谈印象中唐太宗,然后再通过学习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上唐太宗,逐步达到对这一历史人物全面评价的目的。
三、教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小黑板。
简易含图片的演示文稿。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
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等基本知识。
采用自学互论的方式,让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唐朝的建立:
1、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第1课的知识,讨论唐朝建立的背景。
如:⑴隋炀帝好大喜功,修建大运河、三征高丽,修建东都……劳民伤财,人民不堪重负;
⑵人民揭竿而起。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并说说有哪些王朝曾在长安建都。
如:以长安为都城的有:西周、西汉、西晋、秦朝。
4、讲解农民起义的任用,指出唐高祖和唐太宗的行为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希望学生能够休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领会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5、唐朝建立后,又实施了怎样的统治?引入下一问题的学习。
(二)贞观之治:
1、观看唐太宗画像,讲述玄武门之变,太宗继位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提问:唐太宗为什么实行开明的政策呢?
学生思考、回答:唐太宗是吸取隋亡教训,决心实行开明的政策以巩固统治。
3、布置学生讨论,唐太宗实行了哪些开明的政策和措施。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老师归纳:
①政治上整顿吏治、作用贤良、虚怀纳谏;
②经济上轻徭薄赋、重视生产4、指导学生阅读关于魏征直谏的故事,体会其不畏强权、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一切的优秀品质。
5、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提问:“贞观之治”的表现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治世局面的形成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政策和措施之间的联系。
学生:“贞观之治”的表现是经济发展、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学生:由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政策和措施,国家才有可能发展经济,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也才可能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6、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们杰出的政治家?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归纳:
《贞观之治》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 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强调)
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讨论: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贞观之治》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收集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和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开展讨论;以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为题展开辩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从而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隋炀帝残暴致隋迅速败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两相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认识唐太宗是*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其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代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
“贞观新政”
教学难点: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唐王朝的建立
1、隋朝灭亡隋炀帝继位后,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终于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沉重打击隋王朝,各地地方官吏如李渊等人乘乱起兵,隋帝国迅速瓦解。至此,隋朝灭亡的原因一目了然。
2、唐朝建立在隋朝统治摇摇欲坠之际,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力量迅速壮大。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本目从两个方面对唐太宗李世民做了介绍:
一方面,他是通过杀兄逼父的非正常渠道登上皇帝宝座的,关于这一点教材明确写道:“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虽然“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但由于*封建社会的王位承袭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按正常渠道李世民将与帝位无缘。于是,野心勃勃的李世民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玄武门之变,射杀其兄太子李建成,先迫使其父李渊立其为太子,后再威逼李渊退位。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是为唐太宗。
但另一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又是一位非常贤明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即位后,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甚至对人民群众产生敬畏之情,意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知道只有虚心纳谏,“兼听则明”,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他鼓励、倡导臣下提意见,并能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从而涌现出魏征这样的*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他也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任能,所以他能知人善任,尽量做到惟才是举,兼收并用。上述两个方面的介绍,不仅使学生对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有了一个正确认识,同时也说明了“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从这一点上说,本目与其说是介绍了唐太宗,不如说是分析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从而为第三目“贞观新政”的展开奠定基础。
三、贞观新政
1、“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
2、“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1)是赋役制度方面的改革,突出了百姓服劳役天数的减少和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劳役,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
2)是沿袭、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为隋朝首创,唐朝加以沿袭并进一步完善,使得这一制度成为*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并对今天*乃至亚洲其他国家的行政体制产生重大影响。3)是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主要原则是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并且编纂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唐律疏义》。
3、何谓“治世”以及如何认识和评价像“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关于“治世”,“治世”通俗地说就是统治得比较好的时期,其主要表现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关于如何看待和评价像“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和体会,然后做出自己的评价。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贞观之治》的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Ⅰ、女皇武则天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
Ⅱ、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学生自读楷体字辅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2、贞观之治
(1)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学生解释“房谋杜断”。
有关最著名的谏臣魏征,由学生表演一段课本剧,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教师简述:这些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展示两段资料: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3)学生归纳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开明的政策外,还有哪些原因?
Ⅲ、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与探究
设计表格,列出并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四)巩固与小结
1、复习巩固本课重要知识点。
2、学生谈学完本课,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更多内容请点击:
初中>初一>初一历史教案
《贞观之治》的教案 篇8
通过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通过课后活动,加深对“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认识和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进步行改革措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终于促成了“贞观之治”。
教材分析
隋末农民起义后,李渊建唐并统一了全国。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多方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其在位时期,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贞观时期的政治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最鼎盛时期的风貌。因此,本课是学生了解隋唐盛世的政治制度的最重要的机会,教师一定要引起重视,把本课内容讲好讲活。
教学重点
贞观新政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的评价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突出,对新事物的兴趣相对比较浓厚。但是,他们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基本上还未形成。因此,教师在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分析问题也应该做好具体事例的`铺垫,否则,学生将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
重点突破
“贞观新政”的内容并不困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并归纳“贞观新政”的主要措施。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些措施为什么有利于唐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能力。
难点突破
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贞观之治》的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二)能力训练点
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从而培养他们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正确认识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他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革措施,最终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的出现。使学生从中感悟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
2.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古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学生通过对这一盛世景象的学习,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强学生对伟大的祖国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离不开广大人民的辛劳,但其中也有李世民、李隆基个人能力美的体现。
二学法引导
1.教师可用历史故事导人新课。
2.学习本课重点要识记理解四个人物和四个概念。
(1)四个人物:
①李渊:唐高祖,唐开国皇帝,公元618年建立唐朝。
②李世民:唐太宗,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③武则天: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善用人才。
④李隆基:唐玄宗,我国古代比较有影响的一个皇帝,前期颇有作为,把唐王朝引向鼎盛。
(2)两个概念:
①“贞观之治”;
②“开元盛世”。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及解决办法
1.“贞观之治”是本课的一个重点,由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构成。第一,是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起因。第二,是开明政策和措施的具体内容。第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根据这一内容构成的特点,要突破重点,可采取提问法,从史实的结果分析原因。教师可提出问题:第一,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么?第二,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问题可以由学生在课前阅读自学时去思考总结。)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正确地回答问题。
2.“开元盛世”,也是本课的重点。突破的方法,可结合学生对“贞观之治”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物发展之间有类似的特点,即“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都是因为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从而形成盛世局面,让学生把握这一规律,从而实现重点突破。
(二)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难点是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比较难把握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逐步培养的方法。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只要求学生客观地论其功过,以达到正确评价的目的。
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对唐玄宗、武则天的评价,可以弓[导学生运用客观的辩证的分析方法。一方面肯定历史人物的功绩,同时更应该客观地分析其在历史上产生的消极作用,评价历史人物要侧重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作用。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对武则天,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总结出武则天对历史的贡献: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员。三是由于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的进步政策,使唐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另外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小字总结武则天从政的表现,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性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有贞观遗风,她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对唐玄宗的评价,可以由学生概括其功绩: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推动盛世局面形成。另一方面,关于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败政治,可在讲第6课时总结。两课结合起来,总体评价唐玄宗。
这些难点的解决,关键是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在以后学习中运用。
(三)疑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的疑点是对女皇帝武则天的正确认识。
解决办法:可以通过对武则天的正确评价,尤其是强调她对历史的贡献,解除学生由于受电视、电影艺术形象的塑造而产生的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正面作用的怀疑。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首先由学生带问题自学5分钟,对本课有一个概括的感性认识。
2.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录像资料。
3.学习“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开元盛世”三个问题时,可让学生总结三位历史人物的功过。
4.在对本课进行总结扩展时,教师可以提出下列问题,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引导和归纳)
(1)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2)你如何评价武则天、唐玄宗的历史功过及其对历史的作用。
(3)对比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的简要过程。
(2)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开明的政策和措施,从而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3)武则天统治的特点: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提拔人才,任用名臣,使唐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
(4)“开元盛世”的形成。
2.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统治者,从而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和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秦、汉、隋、唐四个朝代的回忆学习,总结对比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实,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正确认识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使学生从中感悟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
(2)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古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学生在学习中可结合我国的伟大社会主义改革和祖—国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加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二)整体感知
隋末农民起义后出现了群雄割据的局面。李渊建立唐朝,他和李世民镇压了农民的起义军,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唐太宗调整了统治的政策,在经济上注意让农民修养生息,减轻赋税和徭役,恢复发展农业经济。政治上搜罗各方人才,兼听各种意见,择善而行,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唐朝前期政治比较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女皇帝武则天的统治承上启下,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繁荣昌盛的顶峰时期。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学过程
根据下列问题进行独立阅读。
(1)简单概括唐朝建立、统一的情况。
(2)简要总结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实行开明政策,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是什么?
(3)武则天、唐玄宗在历史上的功绩是什么?
2.教师指导学习过程
(1)关于唐朝建立,概括知识点。起兵者:隋朝官吏李渊父子。时间:618年。都城:6长安。唐高祖:李渊。
(2)关于“贞观之治”,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师首先讲述什么是贞观之治。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接着提出问题: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总结归纳。
政治上,一是唐太宗善于用人,名相房玄龄、杜如晦有“房谋杜断”的美称,重视纳谏,重用敢于直谏的名臣魏征。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合并州县,节省开支,减轻人民负担。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中央设国子学、太学,地方州县也设学校,科举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
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接受隋亡的教训。)
(3)“女皇帝武则天”一目,教师提出问题:武则天对唐朝社会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为两点:第一,继续发展生产,破格提拔人才,名臣有姚崇、宋璩。第二,唐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武则天成为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4)“开元盛世”一目,教师引导学生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的前提条件入手,概括唐玄宗的政治、经济措施。政治方面,任用贤相姚崇、宋壕,整顿吏治。经济方面,重视农业生产。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四)总结、扩展
1.教师总结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盘时期,它从隋朝灭亡的教训中走了出来。首先出现了唐太宗时期的盛世局面,后又历经女皇帝武则天时期的继续发展,到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人全盛时期,*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同学们应该从这一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其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
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2)你如何评价武则天、唐玄宗的历史功过?
(3)对比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2.学生活动
教师引导归纳,学生讨论回答。
参考答案:
(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贤、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整顿吏治,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大兴学校,发展科举。这些开明政策和措施,促成了政治清明、经济初步发展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太*的“贞观之治”。所以说他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2)武则天是*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在位期间比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684年下令奖励农桑,减轻徭役。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武则天重用有才能的官员,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起了一定的作用。在其执政期间,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政治家。但是,其统治期间,弊政诸多,如重用武氏家族、大肆崇佛、广建寺院等,百姓深受其苦。这与武则天的腐朽生活和对权势的贪婪是分不开的。唐玄宗统治的前期,他不失为一位英明的君主。唐玄宗任用名相,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淘汰僧民,重视农业生产,开创了唐朝的极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相同点:秦朝和隋朝都是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灭亡原因都因统治者残暴无度,滥用民力,使统治秩序很快崩溃,农民起义很快爆发,这都给后继的汉、唐统治者以深刻的教训。因此,汉、唐两代初期的统治者都采取了缓和阶级矛盾;注意发展生产,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汉、唐都出现繁荣局面。不同点:时代不同,继承关系不同。秦汉处于封建制开始阶段,因此,汉初一方面继承了秦制,同时又分封诸侯。隋唐则处于封建制度发展的中期,隋与唐完全是继承关系,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完善。在亡与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矛盾尖锐即亡,矛盾缓和即兴。这是因为,农民起义是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压迫的最激烈方式。正是农民起义使秦、隋灭亡,地主阶级最高统治者接受教训,注意适当减轻剥削程度,又促使汉、唐兴盛。这是农民战争推动作用的直接反映。
七布置作业
1.教材中课后练习题。(书面作业)
2.资料使用指导。
(1)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唐太宗虚怀纳谏可以补充以下“唐太宗令众臣知而必谏”的故事:
魏征逝世后,太宗对朝中大臣们说:“我派人到魏征家中,在他的书信中发现魏征未写完的奏章,使者带回来,我看了看,字写的很乱,惟有前数行稍能分辨。魏征说:“天下的事情有好事有坏事。人,有好人有坏人,任用了好人,则国家安泰,任用了坏人,国家就要大乱;朝中大臣之间有爱有憎。有的对他爱的人,只看见长处,对他憎的人只看见短处。这是不正确的,应当是:能看见所爱的人的短处,看到所憎的人的长处。如果这样,就能去掉真正的坏人,任用好人,天下就兴旺了。”’太宗又说:“这是魏征未写完的奏章。我看了以后,想了想,今后,我难免会遇到这样的事,你们把魏征的语言写在笏上,看到我有过错时,随时提出来,帮助我改正。”
(2)在介绍武则天其人其事时,可引述其《腊日宣幸上苑》一诗:“明朝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短短20个字,将武则天泼辣专断(有时又表现为创造性与勇气)的性格勾勒得再鲜明不过了。这是典型的自我写照的佳作。
八板书
略
《贞观之治》的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_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女皇武则天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
二、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_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学生自读楷体字辅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2、贞观之治
(1)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_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学生解释“房谋杜断”。
有关最的谏臣魏征,由学生表演一段课本剧,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教师简述:这些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三、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则天的开_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与探究设计表格,列出并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四)巩固与小结
1、复习巩固本课重要知识点。2、学生谈学完本课,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唐朝贞观之治的背景3篇(扩展4)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10篇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1
1.(17分)(20xx,沈阳)阅读选文,完成(1)~(5)题。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选自《出师表》)
【乙】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日:“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甚*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日:‘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注](D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 (ren):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①志虑忠纯:
②悉以咨之;③严闻亮卒:
(2)下雨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太宗谓房玄龄等日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C立闻亮卒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D.发病而死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②诸葛亮为丞相,甚*直。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
(5)【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用原文回答)(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忠诚②商议,询问③听到,听说
(2)B【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要结合句意推测,难度适中。
A项依次解释为“对……说”,“为,是”;C项依次解释为“死”,“终于,最终”;D项依次解释为“生”,“兴起,指被任用”。B项,两个“尝”意思相同,都是“曾经”的意思。
(3)①因此先帝把他们选*给陛下(使用)。
②诸葛亮做丞相,非常公*正直。
(4)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5)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2
(甲)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
(乙)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选自《出师表》)
(丙)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 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 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 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 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 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
【注释】
①的知:确切知道。②封德彝:人名,太宗身边大臣。③人庶:人臣庶民。 ④魏武帝:曹操。⑤教令:教化,命令。
19.下列句中加点此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有上书请去佞臣者 则有去国怀乡,怀禅畏饥(《岳阳楼记》)
B.流水清浊,在其源也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C.深鄙其为人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D.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 牺牲玉锦,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20.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告先帝之灵”中“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皆以为贤 B.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
C.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 D.不欲以诈道训俗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2)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译文:______________
22.甲文中描写水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表现大海的辽阔壮美;丙文中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也是写水的,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分)
23.曹操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乙文中的诸葛亮和丙文中的唐太宗分别是如何评价他的?读了《观沧海》后,你认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19. B 20. B
21.(1)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王业的任务交给我
(2)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
22.水何澹澹 洪波涌起 运用比喻引出下面的议论,说明君王的以身作则重要。
23.诸葛亮称其为“贼”,唐太宗“常以魏武帝多诡诈”(用自己的话说亦可)曹操是个具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且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的人。
【丙文翻译】
贞观初年,有大臣上书(给太宗)请求去除奸佞的臣子,太宗问上书者:“我所任用的,都是贤臣,你知道谁是奸佞小人吗?”上书者回答说:“臣下居住在荒野之地,不能确切知道谁是奸佞小人,请陛下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若能不畏惧陛下的怒气,诚挚直率地进言进谏的人,就是正直的人,逢迎谄媚顺从陛下意旨的,就是奸佞小人。”太宗对封德彝说:“水流的清澈与混浊,(原因)在它的源头。皇帝是朝政的源头,臣民就像水流,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却想让臣下的行为直率诚挚,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我一直因为魏武帝多做诡诈的事,非常鄙视他的为人,像这样,怎么能够作为教化命令?”对上书人说:“我要让全天下都讲求信义诚信,不想用欺诈的方法教化民众,你所说的虽然很好,但我不能听信啊。”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3
是时,朝廷大开选举①,或有诈伪阶资②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泄③,胄④据法断流⑤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⑥,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卿欲卖狱乎?”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⑦,臣不敢亏法⑧。”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⑨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⑩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选举:检举。②诈伪阶资:谎报官阶与资历。③事泄:干的坏事败露。④胄(zhu):戴胄,唐初大臣。⑤断流:断,判案;流,流放,充军。⑥敕(chì):帝王的诏书、命令。⑦所司:主管司法的部门。⑧亏法:枉法。⑨窃:私下。⑩法:运用法律。
小题1:用“/”线划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正确停顿(只划一处)。(1分)
此 乃 忍 小 忿 而 存 大 信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的字。(3分)
①俄( ) ②狱( ) ③忿( )
小题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
小题4:对于戴胄执法办案一事,太宗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
小题2:①不久 ②案件 ③生气,愤怒
小题3:法令是国家用来将最大信用公诸天下的;帝王的言语,只不过是一时喜欢或者愤怒的发泄罢了。
小题4:前:愤怒,疑惑不解;后:心悦诚服。
小题1: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语句的意思,看看句子中各个词语的成分,“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乃”,“是”的意思,后面的部分是它的宾语。这样分析之后,根据语意停顿也就出来了,“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
点评:句子的断句实际是对句子意思的理解的考查。画停顿时,首先要看一下句子是什么意思,根据句意把句子画开。一般情况下,句子的主谓之间、动宾之间、长的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转折词语之前、发语词之后、古二今一的词之间要停顿。
小题2:试题分析:“俄“根据语境可知,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在课内文言文中也有接触,即为不久。 “狱”也是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的重点的古今异义字,即为案件。“忿”在句中即为“怒,愤怒”。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文言文考查一定想到课内,另外还要根据语境加以推断。
小题3:试题分析:“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首先要根据前后文章内容读一下,注意句子的停顿,会停顿就能基本理解句子的意思。具体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所以”“ 耳”等。“所以”是“用来”的意思,“耳”是句末的语气词,译为“罢了”。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理解文章中的两处“太宗曰”的语句,先是“朕初下敕⑥,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卿欲卖狱乎?”后是“ “朕法⑩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可知,一开始不理解,甚至有些震怒,后来不仅理解了,而且很赞同。
点评:做题时,要先审题,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确定答题范围。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做题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文言文理解起来更要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来做推断,要在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并加以比较体会,即可得到正确的答案。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4
【甲】见鱼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桃花源记》)
【乙】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曰:“吾儿之丧,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太牢:古代祭祀对牛、羊、豕(shi,猪)三具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便要还家( )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③次定州( )
④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写了唐太宗的哪几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怎样的君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要”同“邀”,邀请
②妻子儿女
③驻扎(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④遗憾
2.①( 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②因此将士们没有不高兴地愿意跟从的。(或意译:因此将士们没有不甘心情愿随驾出征的。)
3.桃源人叹惋桃花源外面战乱不绝,民不聊生。(意思对即可)
4.亲临州城北门楼抚慰兵士:床前询问士兵的病情并令州县为他治疗(答对其中一点即可);亲自祭奠阵亡将士;为李思摩吮血。宽厚仁爱,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意思对即可)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共10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赎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役不兴,年谷丰稳,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唐代吴兢《贞观政要》)
注: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
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项是( )(2分)
A.景 四时之景不同 至若春和景明
B.谓 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C.绝 往来而不绝者绝懒多生怪柏
D.游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似与游者相乐
1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7.语段(甲)中作者始终以“太守”自称,结尾才点出太守姓名,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分)
18.结合语段(甲)(乙)的内容分别概括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与欧阳修为官之道的特点。(3分)
答案:
15.D
16.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
17.①前文一直以“太守”自称,设置悬念,结尾点明太守是谁,解除悬念,体现了构思的巧妙。
②前文以“太守”自称,突出一郡长官的身份,有助于表现与民同乐的主题。
③结尾用设问的手法,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自豪、自得之意。
18.①欧阳修:治理有方,政事顺利,人民安居乐业,与民同乐②唐太宗: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6
1.(17分)(20xx,沈阳)阅读选文,完成(1)~(5)题。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选自《出师表》)
【乙】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日:“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甚*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日:‘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注](D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 (ren):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①志虑忠纯:
②悉以咨之;③严闻亮卒:
(2)下雨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太宗谓房玄龄等日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C立闻亮卒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D.发病而死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②诸葛亮为丞相,甚*直。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
(5)【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用原文回答)(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忠诚②商议,询问③听到,听说
(2)B【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要结合句意推测,难度适中。
A项依次解释为“对……说”,“为,是”;C项依次解释为“死”,“终于,最终”;D项依次解释为“生”,“兴起,指被任用”。B项,两个“尝”意思相同,都是“曾经”的意思。
(3)①因此先帝把他们选*给陛下(使用)。
②诸葛亮做丞相,非常公*正直。
(4)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5)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7
(甲)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
(乙)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选自《出师表》)
(丙)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 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 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 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 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 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
【注释】
①的知:确切知道。②封德彝:人名,太宗身边大臣。③人庶:人臣庶民。 ④魏武帝:曹操。⑤教令:教化,命令。
19.下列句中加点此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有上书请去佞臣者 则有去国怀乡,怀禅畏饥(《岳阳楼记》)
B.流水清浊,在其源也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C.深鄙其为人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D.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 牺牲玉锦,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20.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告先帝之灵”中“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皆以为贤 B.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
C.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 D.不欲以诈道训俗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2)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译文:______________
22.甲文中描写水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表现大海的辽阔壮美;丙文中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也是写水的,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分)
23.曹操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乙文中的诸葛亮和丙文中的唐太宗分别是如何评价他的?读了《观沧海》后,你认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19. B 20. B
21.(1)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王业的任务交给我
(2)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
22.水何澹澹 洪波涌起 运用比喻引出下面的议论,说明君王的以身作则重要。
23.诸葛亮称其为“贼”,唐太宗“常以魏武帝多诡诈”(用自己的话说亦可)曹操是个具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且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的人。
【丙文翻译】
贞观初年,有大臣上书(给太宗)请求去除奸佞的臣子,太宗问上书者:“我所任用的,都是贤臣,你知道谁是奸佞小人吗?”上书者回答说:“臣下居住在荒野之地,不能确切知道谁是奸佞小人,请陛下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若能不畏惧陛下的怒气,诚挚直率地进言进谏的人,就是正直的人,逢迎谄媚顺从陛下意旨的,就是奸佞小人。”太宗对封德彝说:“水流的清澈与混浊,(原因)在它的源头。皇帝是朝政的源头,臣民就像水流,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却想让臣下的行为直率诚挚,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我一直因为魏武帝多做诡诈的事,非常鄙视他的为人,像这样,怎么能够作为教化命令?”对上书人说:“我要让全天下都讲求信义诚信,不想用欺诈的方法教化民众,你所说的虽然很好,但我不能听信啊。”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8
【注】①太牢:古代祭祀对牛、羊、豕(shi,猪)三具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4分)
①次定州 ( ) ②及大军回次柳城( )
③死无所恨( ) ④有从卒一人病( )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与“归家以言其父母”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A.以王命聚之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C.醒能述以文者D.属予作文以记之
【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是 以 将 士 莫 不 欣 然 愿 从
【小题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小题5】文章写了唐太宗的哪几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怎样的君王?(4分)
答案
【小题1】①驻扎②等待③遗憾④随从
【小题2】B(3分)
【小题3】是 以 将 士 莫 不 欣 然 愿 从(2分)
【小题4】(4分)(1)(2)太宗亲自替他吮血止伤,将士们没有不因此而受感动和深受激励的。
【小题5】亲临州城北门楼抚慰兵士:床前询问士兵的病情并令州县为他治疗;亲自祭奠阵亡将士;为李思摩吮血宽厚仁爱。(评分:3分答对3点给全分,答对2点扣1分。)他是一个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的人。(1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次”是多义字,“恨”是古今异义字,“及、从”意思较为固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例句中的“以”是把的意思,B中的“以”也是把的意思。A按照C用D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考查文言文的虚词,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时我们要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熟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不离句,理解文言虚词也是这样,把它放到句子里翻译翻译就感知出来了。这样才不至于死记硬背。
【小题3】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本句的意思,根据语意将其划分停顿。“将士”是主语, “莫不欣然愿从”是谓语,中间应停顿。“是以”是句首连词,所以之后要停顿。即应为“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理解和诵读能力。
点评:划分停顿首先要整体理解句子,然后根据句意把句子有机的分开,注意词语不能断开。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发”“感励”等。“发”在此句中应译为“开放”,“感励”是两个词,应译为“受感动、受激励”。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5】试题分析:读全文,从前向后找,并将内容分成有机的几个事件,加以概括即可。第一句是一件事,第二句是第二件事,三、四句是一件事,五句是又一件事,合计四件事。从唐太宗所做的几件事可知,他是一个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的君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点评: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一定要注意理解文章内容,抓住关键信息,从中提取出正确答案。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根据人物的言行判断。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9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征求不已 ()(2)惟欲清净()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小题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停止(1分);②只(1分)
【小题2】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2分)
【小题3】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意思对即可,3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如本题中“已”是多义词,要注意辨析。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犹”,本句中“夫”是发语词,无义。最后疏通句子。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理解唐太宗体恤民生的治国之道,要有评价。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10
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曰:
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为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
陛下年甫弱冠,肇开帝业。贞观之初,躬行节俭,遂臻至治。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顷年以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自古以来,未有由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也,何有逆畏其骄逸而故欲劳役者哉?或时欲有所营,虑人致谏,乃云:“若不为此,不便我身。”人臣之情,何可复争?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陛下贞观之初,动遵尧、舜,捐金抵璧,反朴还淳。顷年以来,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远不臻,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取其所长,恒恐不及。
近岁以来,由心好恶,或众善举而用之,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远之。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迹。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所以人思苟免,莫能尽力。
臣闻“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人无衅焉,妖不妄作”。伏惟陛下统天御宇十有三年,威加海外,年谷丰稔,礼教聿兴。暨乎今岁,天灾流行,炎气致旱。夫天何言哉?垂象示诫,若见诫而惧,择善而从。前王所以致礼者,勤而行之;今时所以败德者,思而改之。则宝祚无疆,普天幸甚,何祸败之有乎?然则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当今太*之基,既崇极天之峻,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臣诚愚鄙,略举所见,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冀千虑一得。
(选自《贞观政要·卷十》,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言信矣
信:真实
B.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
杜:堵塞
C.干求者日进
干:冒犯,冲撞
D.人无衅焉,妖不妄作
衅:犯错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故何哉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B.①虑人致谏,乃云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①或一人毁而弃之
②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D.①何祸败之有乎
②苟以天下之大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B.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C.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D.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十三年,魏征上疏进谏,他认为君主们虽然明晓治国之道,却往往在国家安定后违背初心,不能做到善始善终。
B.唐太宗想要建造宫殿,却担心有人进言阻止,便以百姓无事会生骄逸之心为由,加以掩饰。此举遭到魏征反对。
C.魏征认为唐太宗近年来依据个人好恶决定人事任免,不问根源就评判官员好坏,以致官员们只求自保,不肯尽心效力。
D.魏征认为,福祸不由天定而在人为,劝谏太宗察纳雅言,施行善政,避免大好的基业功亏一篑。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5分)
(2)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远不臻,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5分)
参考答案
9.C(干:求取。)
10.A(均为代词“什么”。B.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才;C.①连词表顺承,就②;连词表转折,但是;D.①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②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1.D
12.B(是以“不这样做会让自己不便”为由。)
13.(10分)(基本上每句1分,重点关注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及特殊句式等)
(1)(5分)难道不是因为身处天子的尊位,说出的话没人违背自己,所做的事别人一定会听从,公道被私情淹没,礼节被欲望损毁的缘故吗?
(2)(5分)喜欢奇异珍宝,难得的财物无论多远没有得不到的(再远也能得到)。君主喜好奢侈靡费却希望臣下俭约朴素,没有这样的情况。
【附参考译文】
贞观十三年,魏征担心唐太宗不能始终坚持勤俭朴素,上疏进谏说:下臣看自古以来的那些开国的帝王天子,夺得天下之后(受河图,定九鼎意指得到天下)都想把他的帝国传给后世子孙千万代。所以他们能够无为而治,布政天下。但是(这些帝王在)刚开始(成为帝王)承受天命的时候,都是遵守(上面)所说的以使国家长治久安,等到国家稍微稳定之后,大多数却违背那些原则,败坏原有的制度。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不是因为身处天子的尊位,说出的话没人违背自己,所做的事别人一定会听从,公道被私情淹没,礼节被欲望损毁的缘故吗?论语上说:“知道理解并不难,难的是做出来,做出来也不是最难的,要始终坚持着做下去才是最难的。”这话说得真的很正确啊。陛下您刚成年就建立帝业。贞观初年,您躬行节俭,把国家治理到得极好。论功劳商汤、武王不能与您相比,谈德行尧舜您也相去不远。但近几年来,您渐渐违背了先前的志向,敦厚朴素的道理您渐渐不能坚持到底了。《尚书》说:“百姓是国家之本,根本牢固则国家安宁。”近年来您却奢侈放纵了,忘记了谦卑俭朴,随意地动用民力,就说:“百姓无事就容易骄情,让他们多服些劳役才肯听使唤。”自古以来,没有因为百姓安乐而导致国家败亡的。哪有恐怕百姓骄惰而让他们去服劳役的事呢?有时您想有所营造,担心有人进谏,就说:“不这样做,对我不方便啊!”在君臣之间,谁又能和陛下去争论呢?你这样做就是要堵塞进谏者之口,哪能说是择善而从呢?陛下在贞观之初,动不动就遵从尧舜之道,不重财物,回归朴素。近几年来喜欢奇异珍宝,难得的财物无论多远没有得不到的(再远也能得到)。君主喜好奢侈糜费却希望臣下俭约朴素,没有这样的情况。贞观初年,陛下访求人才,像渴极思饮一样,凡是贤明人举荐的人才,你就会相信他,任用他,取其所长,惟恐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可是最近用人却只凭主观好恶,有的许多贤明人举荐才任用了,有的一个人说他们的坏话陛下就弃而不用了,有的已任用多年并得到信任,有的一旦受怀疑而被斥退。行动有踪迹,做事有痕迹。陛下不能审查其根源,就轻易地肯定或否定,笃守道义的人被一天天疏远,谋取功名的人一天天得到晋升。因此人人都想着苟且免损,没有人肯尽忠效力。我听说“祸福没有一定的,全是人自己招来的”,“人不犯错误,妖孽不会随便兴起”。陛下您统治天下十三年了,威震四海,五谷丰登,礼教兴盛。到了今年,天灾流行,炎热招致旱灾。上天是想说什么呢?它是显示征兆发出警告,如果您看到警告心存畏惧,就会择善而从。以前的国君用以达到礼教的事,您勤勉行使;现在用以败坏德行的事,您思考改正。那么国家的好运没有止境,天下百姓都会非常幸运,哪里会有什么祸患呢?既然这样,那么社会的安危,国家的治乱都在您一人而已。现在的太*基业,已经是高耸如天般险峻,九仞高山般的伟业还缺少一篑之功。我很愚蠢浅陋,列举我之所见,恳请陛下采纳我无知的言论,希望愚者千虑能有一得。
唐朝贞观之治的背景3篇(扩展5)
——历史上的唐朝3篇
历史上的唐朝1
一、时运不济。顺宗由于身体羸弱,实际当皇帝才半年多。就在这几个月里,也是重病在身,口不能言。总发动机停转,改革产品当然下线。
二、权力基础薄弱。唐朝中后期,国家权力长期掌握在宦官和藩镇手中,盘根错节。改革者只是一小群地位较低的新人,有笔无剑。两相对比,一个是大树,一个是浮萍。比如宦官拒不交出兵权,二王一点办法没有。“二王刘柳”一度头脑发热,互相吹捧是伊尹、周公、管仲再世,豪壮得意、不可一世。这种狂热不但引发了普遍的妒忌和敌意,而且也无法冷静驾驭复杂政局,处理多方面牵扯关联。宦官集团则依靠实力强大的藩镇和老臣,实施反击。改革者的权力如同图画山岳,一戳就破,基础太脆弱了。
三、“休克疗法”操作太急。德宗积弊已深,企图采用“休克疗法”或“震荡疗法”,短短几个月就焕然一新,很难奏效。只有循序渐进,方为上策。但“二王刘柳”担心顺宗不久于世,以百米跑速度接连推出力度很大的改革措施,结果欲速而不达。
四、涉嫌腐败。改革集团仍然未能逃脱人性弱点。他们在运动中忙于升官,急于求成,一个接一个提拔朋友和熟人。只要团体内有人说“某甲可以担任某官”,过不了两天某甲便已得到这个职位。二王得势时,门庭若市。王伾还专门做了一个收藏礼金的大木柜,夫妇二人在大柜子上睡觉,享受金钱快感,结果授人口实。
五、内讧。改革深入之后,王、韦产生不同意见,窦群事件就是个例子。另外,王叔文要杀刘辟,韦执谊竭力劝阻。还有个叫羊士谔的人指责革新运动,王叔文也要杀他,韦执谊以为不可。王叔文气得不得了。其实韦执谊的用意,是为了缓解改革者与众多朝官的紧张。韦执谊派人向王叔文解释说:“我并不是违背约定,只是多方设法成就老兄的事情罢了。”但王叔文不能容忍,甚至想杀掉韦执谊。
六、不善于妥协。对立双方都陷入了你死我活、鱼死网破的斗争哲学之中,不能自拔。王叔文固然勇气有余计谋不足,韦执谊在最后关头也拒绝了与新皇帝宪宗妥协的余地,实为遗憾。*加入WTO的谈判过程表明,掌握妥协的艺术十分重要,改革亦是如此。
历史上的唐朝2
隋唐两代,*统一,特别是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不断吸收他方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
隋、唐时期的七步乐、九部乐就属于燕乐。它们分别是各族以及部分外国的民间音乐,主要有清商乐(汉族)、西凉(今甘肃)乐、高昌(今吐鲁番)乐、龟兹(今库车)乐、康国(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乐、安国(今乌兹别克布哈拉)乐、天竺(今印度)乐、高丽(今朝鲜)乐等。其中龟兹乐、西凉乐更为重要。 燕乐还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演奏,根据白居易的《立部伎》诗,坐部伎的演奏员水*高于立部伎。风靡霓裳羽衣舞一时的唐代歌舞大曲是燕乐中独树一帜的奇葩。它继承了相和大曲的传统,融会了九部乐中各族音乐的精华,形成了散序——中序或拍序——破或舞遍的结构形式。见于《教坊录》着录的唐大曲曲名共有46个,其中《霓裳羽衣舞》以其为著名的皇帝音乐家唐玄宗所作,又兼有清雅的法曲风格,为世所称道。
著名诗人白居易写有描绘该大曲演出过程的生动诗篇《霓裳羽衣舞歌》。 在唐代的乐队中,琵琶是主要乐器之一。它已经与今日的琵琶形制相差无几。现在福建南曲和日本的琵琶,在形制上和演奏方法上还保留着唐琵琶的某些特点。 受到龟兹音乐理论的影响,唐代出现了八十四调,燕乐二十八调的乐学理论。唐代曹柔还创立了减字谱的"古琴记谱法,一直沿用至近代。
唐代末年还盛行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和化妆表演,载歌载舞,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歌舞戏。大面、踏摇娘、拨头、参军戏等这已经是一种小型的雏形戏曲。 文学史上堪称一绝的唐诗在当时是可以入乐歌唱的。当时歌伎曾以能歌名家诗为快;诗人也以自己的诗作入乐后流传之广来衡量自己的写作水*。 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还表现为有一系列音乐教育的机构,如教坊、梨园、大乐署、鼓吹署以及专门教习幼童的梨园别教园。这些机构以严密的考绩,造就着一批批才华出众的音乐家。
历史上的唐朝3
隋唐两代,*统一,特别是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不断吸收他方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
隋、唐时期的七步乐、九部乐就属于燕乐。它们分别是各族以及部分外国的民间音乐,主要有清商乐(汉族)、西凉(今甘肃)乐、高昌(今吐鲁番)乐、龟兹(今库车)乐、康国(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乐、安国(今乌兹别克布哈拉)乐、天竺(今印度)乐、高丽(今朝鲜)乐等。其中龟兹乐、西凉乐更为重要。 燕乐还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演奏,根据白居易的《立部伎》诗,坐部伎的演奏员水*高于立部伎。风靡霓裳羽衣舞一时的唐代歌舞大曲是燕乐中独树一帜的奇葩。它继承了相和大曲的传统,融会了九部乐中各族音乐的精华,形成了散序——中序或拍序——破或舞遍的结构形式。见于《教坊录》着录的唐大曲曲名共有46个,其中《霓裳羽衣舞》以其为著名的皇帝音乐家唐玄宗所作,又兼有清雅的法曲风格,为世所称道。
著名诗人白居易写有描绘该大曲演出过程的生动诗篇《霓裳羽衣舞歌》。 在唐代的乐队中,琵琶是主要乐器之一。它已经与今日的琵琶形制相差无几。现在福建南曲和日本的琵琶,在形制上和演奏方法上还保留着唐琵琶的某些特点。 受到龟兹音乐理论的影响,唐代出现了八十四调,燕乐二十八调的乐学理论。唐代曹柔还创立了减字谱的"古琴记谱法,一直沿用至近代。
唐代末年还盛行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和化妆表演,载歌载舞,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歌舞戏。大面、踏摇娘、拨头、参军戏等这已经是一种小型的雏形戏曲。 文学史上堪称一绝的唐诗在当时是可以入乐歌唱的。当时歌伎曾以能歌名家诗为快;诗人也以自己的诗作入乐后流传之广来衡量自己的写作水*。 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还表现为有一系列音乐教育的机构,如教坊、梨园、大乐署、鼓吹署以及专门教习幼童的梨园别教园。这些机构以严密的考绩,造就着一批批才华出众的音乐家。
唐朝贞观之治的背景3篇(扩展6)
——历史事件唐朝3篇
历史事件唐朝1
说到杨贵妃(杨玉环)大家都知道,她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倾国倾城的美貌,而且能歌善舞,聪慧过人,唐玄宗也因此迷恋上了杨贵妃,对后宫其她妃嫔就置若罔闻,不为动情,唯独偏爱杨贵妃,可谓是集三千宠爱在一身。唐玄宗如此宠爱杨贵妃,为何没有立杨贵妃为皇后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据笔者分析有以下三大原因:
其一、自从唐玄宗废了元配王皇后之后,皇后之位就一直空着。其实在唐玄宗的内心,很想立杨贵妃为皇后。然而杨贵妃毕竟是自己从儿子寿王李瑁手中夺来的的妃子,明摆着就是老子夺子所爱,这种名不正、言不顺,且有违伦理的结合怎么会受到举国上下的认可和祝福呢?碍着唐玄宗是皇帝的原因,所以没人敢说罢了,不过唐玄宗也很识趣,只封了杨玉环为妃,至死也没有封其为后,更好地堵住了众大臣和文武百官的悠悠之口。
其二、杨贵妃原本就是寿王李瑁最宠爱的妃子,结果被老子所夺,他心中的愤恨别提有多大了,然而谁让自己的老子是皇帝呢,谁敢惹九五之尊的皇帝呢,寿王李瑁也只好认栽倒霉。倘若唐玄宗真要立杨贵妃为皇后的话,势必将寿王李瑁心中压抑的怒火激发出来,俗话说狗急还跳墙呢,这样一来使得父子更加反目成仇,二来也极有可能引起太子、寿王李瑁,甚至朝廷大臣的反对,发生宫廷*,那样就得不偿失了。再说了,唐玄宗也不会傻得为了立杨贵妃为皇后,断送了大唐江山,孰轻孰重,唐玄宗心中自然有数。当然,唐玄宗也断然不会去冒这个险的。
其三、俗话说:“母以子贵”。自从杨贵妃和唐玄宗在一起,一直就没有子嗣,故而唐玄宗才没有立杨贵妃为皇后。至于杨贵妃为何没有子嗣,就不得而知了。
唐玄宗虽然没有立“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为皇后,但是她在宫中的地位以及使用的礼仪与皇后的标准无二,实际上已是六宫之主了,立不立皇后也没什么两样。
历史事件唐朝2
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在位期间的一段盛世。
唐玄宗在位44年,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为宗提倡文教。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使得大唐经济迅速发展,天下大治,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增多,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封建制度达到顶峰。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为了增强国力,加大财政收入,唐玄宗先从经济方面人手改革。
首先,打击豪门士族,争夺土地劳力;第二,改革实施封制度,以增加*财政收人,减轻人民负担;第三,玄宗打击佛教势力,淘汰僧尼;第四,发展农业。
在外交方面,玄宗实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善了民族关系,使国家得到进一步统一。同时,开元年间和睦的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治经济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唐王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繁荣促进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天宝年间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人。
唐代的商业亦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更为繁华,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
*封建社会达到了全盛的阶段。
唐朝贞观之治的背景3篇(扩展7)
——唐朝的主要历史故事3篇
唐朝的主要历史故事1
唐肃宗李亨,是玄宗李隆基之子,唐朝的第九代皇帝,原名李玙,曾被封为忠王。公元738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李亨。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他在位五年(756年~762年),终年50岁,死于宫廷*,其执政期间李唐中央*逐渐瓦解,是唐朝走向没落的开始时期。
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九月三日,肃宗李亨出生在东宫之别殿,初名嗣升,后来多次改名。李亨的名字是在天宝三年(744年)新取的,以后就再也没有改动,因此习惯上把他称为李亨。
他的母亲杨氏出身于弘农华阴(今属陕西)杨家,为关陇地区名门望族。杨氏曾祖父杨士达在隋代任门下省纳言(宰相),父亲杨知庆以祖先荫庇为官。值得一提者,武则天的生母就是杨士达的女儿。若从武则天的母亲这里算起来,杨氏要比李隆基高了一辈,这种不同班辈之间的婚姻关系在李唐皇室中并不稀奇。
景云元年(710年)八月与杨氏成婚前几天,李隆基刚被册立为太子。不久,杨氏怀孕,生儿育女本来是人之常情,天之大伦。可是由于此时李隆基与太*公主关系紧张,他担心太*公主会借题发挥。历史上以借口太子耽于女色难当大任而行废立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像隋文帝时太子*因宠爱貌美的昭训云氏,被母亲独孤皇后认为难以隆兴基业,结果被废;太宗时太子李承乾喜好声色,因特别宠爱一位太常乐人,招致太宗皇帝大怒,也终被废黜。正由于这种原因,李隆基内心焦虑,便让属下秘密弄来一些堕胎药,打算将这一小生命扼杀于母腹之中,但思来想去,最终没有施行。
李亨出生以后,没有能够与生母杨氏生活在一起。因为杨氏仅是太子姬妾,而太子妃则是后来做了玄宗皇后的王氏。在等级森严的宫廷中,太子妃(正妻)的地位要比其他姬妾优越得多。此时的太子妃王氏一直没有生养,杨氏自觉班次在王妃之下,不敢独享为人母的喜悦。王氏便把李亨接到自己身边,对他百倍呵护,极为疼爱,“慈甚所生”。
唐朝的主要历史故事2
武后像走马灯似的换太子,换皇帝,目的是想自己当皇帝,她把自己五世祖宗一一加以追封,并在家乡建立饲庙,把娘家的亲戚,都安排了重要官职,把反对她的徐敬业、骆宾王等都贬了官。
徐敬业是唐朝勋臣之后,从小就玩劣不驯。一次,徐敬业出外打猎,突然草原起了火,他的胆子真不小,把随行的马杀了,自己藏在马肚子里才幸免于难,别人都称赞他勇敢机智,父亲却摇头苦笑,因为他总认为徐敬业是徐家的祸害,后来徐敬业承袭了祖上的.官职和封袭。被武则天贬了官职当然心怀不满。
徐敬业纠集同党来到扬州,把扬州的地方官吏关了起来,自任扬州大都督,在短时期内聚集了十几万兵马,他还找了个相貌像李贤的人,说李贤没死,他是奉李贤之命发兵征讨武后的,他还命骆宾王为他起草了一篇檄文。
骆宾王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初文坛四杰之一。他在五岁的时候,跟着爷爷在池塘边游玩,即兴作过一篇脍炙人口的《咏鹅诗》。
鹅,鹅,鹅曲颈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
这首诗一开头,三个"鹅"字,形像摹拟出鹅的叫声,巧妙地点出了诗题。随后描写了鹅"曲颈向天"的动作。"浮""拨"两字把鹅游水的样子生动地描绘出来。诗中所用"白毛""绿水""红掌""清波"不仅色彩鲜明,而且对仗工整。小小的稚童能做出如此出色的诗歌,真使人非可思议,而又不得不推崇备致。
这篇檄文写得非常好,一直流传至今,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
檄文开头写道:"伪临朝者武后……"一笔就将武后的*全盘抹杀了,接着说武则天貌似温良和顺,实质残忍暴虐,而且出身贫贱,没有任何资历,她原是唐太宗的下等嫔妃,后来巧言令色勾引上高宗皇帝。檄文把武则痛骂一顿,以引起公愤,然后号召各地将领。檄文的大意是:"你们或者是唐朝世袭大官,或者与唐朝有着亲戚关系,有的是领兵大将,现在先帝的遗命还在耳边回响,怎能坐视国家危难而不尽忠献身!高宗皇帝的坟还没干,中宗皇帝就被废掉,睿宗皇帝也遭到囚禁,我们决定起兵,要保卫大唐江山了,坚信一定能取得胜利。
武则天看到了这篇檄文,她真有耐心,不仅认真细读,还连连夸奖说:"我的性情是不那么和顺,我是木材商的女儿,出身确实低贱。"当她最后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的天下"时,不禁击节赞叹:"好文才!"她问侍臣:"这篇檄文是谁执笔?"有人答:"骆宾王。"武则天说:"文章写得不错,调子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只是光写我的短处,不写我的长处,不太公*!这样会写文章的人,为什么不予以重用呢?埋没了这样好的人才,使他的才能施展到邪路上去,这是宰相的过错。
武则天去找宰相裴炎商量退兵之计。裴炎说:"现在皇帝(睿宗)已经成年,只要还政于帝,徐敬业就没有出兵的借口了。"武则天认为裴炎的话是不要她执权,与徐敬业同出一辙,就把裴炎杀了。接着派唐朝宗室李孝逸带兵三十万讨伐徐敬业。
徐敬业起兵时虽然声势浩大,但响应者不多,在战略上又犯了错误,既要北上防御李孝逸的大军,又要南下夺取金陵(即南京),匆忙成就帝业,这样分散了兵力。虽然开始打了不少胜仗,但士兵越打越少,而武则天又不断派来援军,寡不敌众,最后兵败。他想带领妻子投奔高丽,行至海陵县(今江苏泰州市南)被部将杀死献功。骆宾王同时被杀。有一种传说,说骆宾王逃跑出来,隐居在寺庙里做和尚。
公元690年,武则天六十七岁,唐睿宗和满朝大臣按照她的旨意向她上表,拥立她称帝,武则天下诏废了唐睿宗,改国号为周,改名为武瞾,自称"神圣皇帝",把洛阳称为"神都",建立了别宫。经过三十六年的苦心经营(武则天二次回宫时年三十一岁),她终于登上了皇位,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女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