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科学课课程标准六篇

时间:2022-05-11 15:35:03 来源:网友投稿

《科学》(英语:Science)是美国科学促进会(英语: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简称:AAAS)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为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科学》是发表�,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科学课课程标准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科学课课程标准6篇

【篇一】科学课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2016.2.14

 

第一部分  前言

 

1.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2.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综合性课程。

 

3.课程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课程设计思路:  总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体分解成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有四大领域: 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18个主要概念,分解成75个学习内容。每个领域的主要概念分别为:6、6、3、3个。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每个方面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一) 物质科学领域

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主要概念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5.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

6.声、光、热、电、磁都具有能量,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二)  生命科学领域

生命世界包含人、动物和植物等多种生物类群,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在此基础上,生物个体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从而使这些生物类群得以延续。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情感。

主要概念

7.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

8.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9.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10.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生存。

11.植物和动物都能繁衍后代,使他们得以世代相传。

12.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  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地球与宇宙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复杂性。初步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科学的认识和解释地球的运动及其引发的一些自然现象,了解地球自身结构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物质的价值和保护他们的重要性,形成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

主要概念

13.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

14.地球具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圈层。

15.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四)  技术与工程领域

工程是人类为实现自己的需要,对已有的物质材料和生活环境加以下系统性的开发、生产、加工、建设的实践活动。

主要概念

16.工程技术人员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物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17.工具延伸和增强了人类的能力;人们利用工具生产产品、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18.工程技术的核心是设计,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每一项设计都需要不断完善。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附录    教学实例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篇二】科学课课程标准

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目标内容

1.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2.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了解太阳系和一些星座,认识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的运动,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当珍惜的家园。

4.了解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技术是改变世界的力量,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学段目标与内容

1-2年级:

Grade1-2:

一.物质科学领域(Science of substance)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性,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1.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2.1 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

●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2.2 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如沙和食用油等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1 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4.1 可以用某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该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

5.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1 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

●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6.磁铁有磁性,可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

6.1 磁铁能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

●列举生活中常用的不同外形的磁铁

●描述磁铁可以直接或隔着一段距离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

●知道指南针中的小磁针是磁铁,可以用来指示南北

6.2 磁铁总是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说出磁铁总是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磁极

●知道相同的磁极相斥,不同的磁极相吸

二.生命科学领域

1.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1.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知道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

1.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生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2.1 植物具有获取和制造养分的结构

●说出植物需要水和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3.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3.1 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

●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4.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4.1 人体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

●识别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1.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

1.1 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

●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

●描述怎样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

●描述一年中季节变化的现象,举例说出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1.2 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月相每月有规律地变化

●描述月相的变化现象

1.3太阳系是人类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2.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2.1 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

●知道有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

●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2 陆地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生存着生物

●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动物

3.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3.1 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自然资源

●说出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一些实例,初步树立珍惜动植物资源的意识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1.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1.1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不一样

●知道植物、动物、河流、山脉、海洋等构成了自然世界,而建筑物、纺织产品、交通工具、家用电器、通信工具等构成了人工世界

●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1.2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2.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

2.1 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

●认识周围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和功能

2.2 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认识常见工具,了解其功能

●使用工具对材料进行简单加工

●描述肉眼观察和简单仪器观察的不同

3.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3.1 工程设计需要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

●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

3-4年级:

Grade 3-4:

一.物质科学领域(Science of substance)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性,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1.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描述某些材料的导电性、透明程度等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1.3物质一般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

●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

1.4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

●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开来,如分离沙和糖、铁屑和木屑等

1.5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知道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如被切成小块、被挤压、被拉伸、纸被撕成小片等,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2.1 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

●知道冰、水、水蒸气在形状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

●观察并描述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C或降低到0°C时水会沸腾或结冰

●知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2.2 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

●通过实验,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1 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3.2 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的混合物质

●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3 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通过观察,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4.1 可以用某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该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4.2 通常用速度大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知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用方法

●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4.3 物体的机械运动有不同的形式

●列举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

●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

5.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1 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

●知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弹力、浮力等都是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力

5.2 物体运动的改变和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有关

●举例说明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

6.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通过物质传播

6.1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6.2 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6.3 声音的高低、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

●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

●知道振动的变化会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发生改变

●知道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

7.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7.1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

●描述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8.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8.1 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摄氏度是温度的一种计量单位

●描述测量物体或空气温度的方法,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计量单位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8.2 加热或冷却时物体的体积会发生变化,加热和冷却也可以改变某些物质的状态

●知道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融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

9.电可以在特定物质中流动,电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

9.1 电路是包括电源在内的闭合回路,电路的通断可以被控制

●说出电源、导线、用电器和开关是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说明形成电路的条件

●解释切断闭合回路是控制电路的一种方法

9.2 有的材料容易导电,而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知道有些材料是导体,容易导电,有些材料是绝缘体,极不易导电

9.3 电是重要的能源,但有时也具有危险性

●列举电的重要用途

●知道雷电、高压电、交流电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10.自然界有多种表现形式的能量转换

6.1 自然界中存在多种能量的表现形式

●识别日常生活中的能量

●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二.生命科学领域

1.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1.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描述生物的特征

●知道生物与非生物具有不同特点

1.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生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共同特征

●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1.3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植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说出植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列举当地的植物资源,尤其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的植物

2.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2.1植物具有获取和制造养分的结构

●描述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这些部分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

2.2植物的一生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外部形态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说出植物通常会经历由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的过程

2.3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

●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3.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3.1 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

●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3.2 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

●举例说出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说出这些变化对维持动物生存的作用

4.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4.1 人体具有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器官

●简要描述人体用于呼吸的器官

●简要描述人体用于摄取养分的器官

●列举保护这些器官的方法

5.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

5.1 生物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举例说出植物和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5.2 生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有多种

●描述有的植物通过产生足够的种子来繁殖后代,有的植物通过根、茎、叶等来繁殖后代

●描述和比较胎生和卵生动物繁殖后代方式的不同

6.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6.1 动物和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空气和水,动物还需要食物、植物还需要光,栖息地能满足生物的基本需要

●描述动植物维持生命需要空气、水、温度和食物等

●举例说出水、阳光、空气、温度等的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6.2 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一些动物吃其他动物

●列举动物依赖植物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实例

6.3 动物会给植物的生存带来影响

●列举动物帮助植物传粉或传播种子等实例

6.4 自然或人为干扰能引起生物栖息地的改变,这种改变对于生活在该地的植物和动物种类、数量可能产生影响

●举例说出人类生产、建筑等活动对动植物生存产生的影响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1.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

1.1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

●描述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1.2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月相每月有规律地变化

●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

1.3太阳系是人类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描述月球表面的概况

●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

2.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2.1 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

●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利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可测量的量,描述天气

●知道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

2.2 地球表面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

●知道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情况

●知道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2.4陆地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生存着生物

●知道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

●知道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

●观察并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举例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2.5地球表面覆盖着岩石

●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观察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标本,认识常见岩石的表面特征

●知道矿产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3.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3.1 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自然资源

●举例说出人类生活离不开淡水,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说出人类利用土壤进行农业生产的例子,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

●说出人类利用矿产资源进行工业生产的例子,树立合理开采利用矿产资源的意识

3.2 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

●了解台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1.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1.1 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不一样

●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1.2 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举例说出制造技术、运输技术、建筑技术、能源技术、生化技术、通信技术的产品

2.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

2.1 技术发明通常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

●知道一些著名工程师、发明家的研究事迹,了解他们的设计和发明过程

2.2 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

●举例说出改变方法和程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2.3 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使用和制作简易的古代的测量仪器模型,如日晷、沙漏等

●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3.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3.1 工程是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的系统性工作

●举例说出一项工程运用到的科学技术和原理,如汽车刹车系统的设计中运用到的科学与技术

3.2 工程的核心是设计

●知道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针对一个具体的任务,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来设计一个产品或完成指定的任务

3.3 工程设计需要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对自己或他人设计的想法、草图、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并说明理由

●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5-6年级:

Grade 5-6:

一.物质科学领域(Science of substance)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性,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1.1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描述观察常用材料的漂浮能力、导热性等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1.2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知道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燃烧后的纸、生锈的铁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2.1 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

●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如晒衣服、雾、玻璃窗上的水珠等

●知道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1 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的混合物质

●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4.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1 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

●知道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引力

5.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5.1 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

●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5.2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

●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5.3 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6.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6.1 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的现象,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举例说明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列举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7.自然界有多种表现形式的能量转换

7.1 自然界中存在多种能量的表现形式

●知道声、光、热、电、磁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能量形式

7.2 一种表现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为另一种表现形式

●调查和说明生活中哪些器材,设备或现象中存在动能、机械能、声能、光能、热能、电能、磁能及其之间的转换

二.生命科学领域

1.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1.1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植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二歧分类

1.2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说出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1.3地球上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知道感冒、痢疾是由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微生物引起的

2.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2.1植物具有获取和制造养分的结构

●知道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

3.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3.1 动物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举例说出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

4.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4.1 人体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

●举例说出人体对某些环境刺激的反应方式和作用

●列举保护这些器官的方法

4.2 人脑具有高级功能,能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和情感,进行认知和决策

●简要描述脑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

4.3 脑需要被保护

●举例说出为保护脑的健康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比如人需要充足的睡眠,需要避免长期的精神压力,防止外界的激烈冲撞,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等

4.4 生活习惯和生存环境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影响

●列举睡眠、饮食、运动等影响健康的因素,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列举噪声、雾霾、污水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养成环保意识

5.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

5.1 生物体的后代与亲代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的不同

●描述和比较植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如花的颜色,叶的颜色、大小与形状等

●描述和比较动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如毛皮的颜色、躯体的大小、外形和外貌等

5.2 有些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植物和动物现在已不复存在,而有些现今存活的生物与它们具有相似之处

●根据化石资料举例描述已灭绝的生物,如恐龙、猛犸象等

●描述和比较灭绝生物和当今某些生物的相似之处

6.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6.1 动物和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空气和水,动物还需要食物、植物还需要光,栖息地能满足生物的基本需要

●举例说出常见的栖息地为生物提供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基本需要

6.2 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一些动物吃其他动物

●说出不同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动物维持生命需要消耗这些食物而获得能量

●说出常见植物和动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

6.3 自然或人为干扰能引起生物栖息地的改变,这种改变对于生活在该地的植物和动物种类、数量可能产生影响

●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应该和谐相处

●认识到保护身边多种多样的生物非常重要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1.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

1.1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

●知道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知道地球自转轴(地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

1.2地球每年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形成四季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

●知道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的有规律的变化

●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有关

1.3太阳系是人类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知道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知道太阳系中有八颗行星,描述它们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

●描述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相对运动方式

●知道宇宙中有无数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的一个"

●知道大熊座、猎户座等主要星座,学习利用北极星辨认方向

●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关注我国及世界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2.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2.1 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

●描述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2.2地球表面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

●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举例说明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

2.3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描述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说出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3.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3.1 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自然资源

●了解地球上的海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生物、矿产、能源等多种资源

●知道一些自然资源是可再生的,一些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列举日常生活中一些可回收或可再利用的资源,树立回收或再利用资源的意识

●树立保护资源的意识,说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保护资源的举措

3.2 人类生存需要不同形式的能源

●描述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能源

●知道太阳能是生活中可利用的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

●描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目前人类利用规模最大的能源,知道它们的形成与太阳能有关

●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了解开发利用新能源的一些举措

3.3 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

●了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说出人类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举例说出人类保护环境的举措,能够针对现实环境问题提出适当建议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1.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1.1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知道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知道某些科技产品可能对人类生活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2.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

2.1 技术发明通常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

●知道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能够说出工程师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创造的实例

2.2 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

●认识生活中保温、防霉、防锈等技术的应用

2.4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

●知道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是常见的简单机械

●使用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3.1 工程是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的系统性工作

●了解一项工程需要由多个系统组成,如建造住宅需要考虑结构、供水、采光、供暖系统等

3.2 工程的核心是设计

●利用摄影、录像、文字与图案、绘图或实物,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

●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模型或实物

●根据现实的需要设计简单器具生产物品或完成任务

3.3 工程设计需要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根据设计意图,分析可利用的资源

●简单评估完成一个产品或系统的可行性,预想使用效果

●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评价某个工程设计,并提出改进和完善建议

【篇三】科学课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

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

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二)小学阶段具体目标

(1)价值体认:通过亲历、参与少先队活动、场馆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理解并遵守公共空间的基本行为规范,初步形成集体思想、组织观念,培养对中国共产党的朴素感情,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2)责任担当:围绕日常生活开展服务活动,能处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务,初步养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热爱生活的态度,具有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生活的意愿。

(3)问题解决: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学校、家庭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将问题转化为研究小课题,体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解释。

(4)创意物化: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掌握手工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并制作有一定创意的数字作品。运用常见、简单的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学习和生活。

三、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

学校和教师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并基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设计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并选择相应的活动方式。

(一)内容选择与组织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选择与组织应遵循如下原则:

1.自主性

在主题开发与活动内容选择时,要重视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活动主题,从特定的角度切入,选择具体的活动内容,并自定活动目标任务,提升自主规划和管理能力。同时,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指导学生深化活动主题,不断完善活动内容。

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各项活动,在“动手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悟”“体认”,在全身心参与的活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创新能力。

3.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具体活动内容具有开放性。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专长,打破学科界限,选择综合性活动内容,鼓励学生跨领域、跨学科学习,为学生自主活动留出余地。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在与家庭、学校、社区的持续互动中,不断拓展活动时空和活动内容,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实践能力、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获得发展。

4.整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组织,要结合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均衡考虑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对活动主题的探究和体验,要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联系,强化科技、艺术、道德等方面的内在整合。

5.连续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设计应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设计长短期相结合的主题活动,使活动内容具有递进性。要促使活动内容由简单走向复杂,使活动主题向纵深发展,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活动范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持续发展。要处理好学期之间、学年之间、学段之间活动内容的有机衔接与联系,构建科学合理的活动主题序列。

(二)活动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及其关键要素为:

1.考察探究

考察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它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考察探究的关键要素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获取证据;提出解释或观念;交流、评价探究成果;反思和改进。

2.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它强调学生在满足被服务者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社会服务的关键要素包括:明确服务对象与需要;制订服务活动计划;开展服务行动;反思服务经历,分享活动经验。

3.设计制作

设计制作指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包括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并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的过程,如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等,它注重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等。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手脑并用,灵活掌握、融会贯通各类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知识迁移水平,体验工匠精神等。设计制作的关键要素包括:创意设计;选择活动材料或工具;动手制作;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与改进。

4.职业体验

职业体验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角色的过程,如军训、学工、学农等,它注重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综合实践活动除了以上活动方式外,还有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等。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活动设计时可以有所侧重,以某种方式为主,兼顾其他方式;也可以整合方式实施,使不同活动要素彼此渗透、融合贯通。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于各类活动的支持作用,有效促进问题解决、交流协作、成果展示与分享等。

【篇四】科学课课程标准

关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讲座 

这次的《科学》课程标准和以往的《大纲》相比,由过去薄薄几页变成现在厚厚(71页)的一本。不光是我们这门学科,其它学科也都变了,像数学标准也是14万字。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这次的《课程标准》和过去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的不同,过去的《教学大纲》很抽象,比如说过去的‘要求”,它很简略。很简略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它就是处在一个标语口号层面,到了具体内容标准展开的时候,看不到它落实的地方。比如说让学生热爱大自然,这是教师提出来的,也是目标。“热爱大自然”是一个口号,你让学生热爱大自然,这个东西应该落到什么地方呀?到那个标准中间没有了。各个学科都是这样的,前面

的课程目标提得很漂亮,但是到了后面展开的时候,只剩下知识点、基本技能了,成为知识点,基本技能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很多老师不看教学大纲,因为那些知识点,那些内容在教材中就已经反映了。这次课程标准和以往相比,它详细多了。比如拿我们科学教育来说,分成几个大的版块,有探究这个版块,或者叫科学方法、科学过程版快,有情意、态度、价值观这个版块,另外还有知识版快。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教学建议就具体化了。除了具体内容标准以外,还有活动建议。比如说“1.5”这个标准——“体会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这是价值的目标,那么围绕着价值的目标,我们提出什么活动建议呢?我们提出来讨论某大型运动会的时间安排。我校要开运动会,运动会安排在什么时间合适呢?想想看,我们这个地区经常下雨是什么时候,经常晴天是什么时候?这个活动建议是针对这个活动目标提出来的。如果没有这个建议的话,我们的老师可能会采取“告诉”的方式,“这个气象资料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他就会当成知识去教去了。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过去它关于标准的表达划界的层次太粗,所谓的理解、掌握或者初步学会,这样的东西线条太粗。你说什么叫“掌握”?“什么叫“理解”?就拿“理解”来说,就都众多不同的理解的行为,会解释是一种理解,会运用恐怕也是理解吧,创造牲的运用思维是更高层次的理解,能够迁移,迁移到其他领域中间去,那恐怕是更深层次的理解。所以实际上它只起到了一个内容提示作用。这次的《标准》与以往都很大变化,内容标准很多,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讲内容标准的。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分为四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简要地说明了标准产生的背景,科学素养的内涵、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任务以及改革的基本理念;第二部分则课程目标,有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做了简要的说明;第三个部分是标准的主体部分,它叫做内容标准,第四个部分是课程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以及教材编写建议这四个方面,每个方面的内容也挺多;第五个部分是一个附录,这个附录对行为化的词如“理解”、“掌握”做一个界定;另外还有很多案例。探究有哪几个环节?这样的东西仅仅靠语言的描述还不行,所以我们这里提供了一个关于科学探究的案例,是一个孩子写的:去年夏天,我们这里流行鸡瘟,蛋鸡大量死掉,我家一屋鸡也染上了鸡瘟,爸爸到兽医站买药,没有治好。一天放学回家发现鸡群中间有几只特别精神,一点也不蔫。(这叫做“提出问题”)他又发现韭菜地里有创伤的痕迹,是不是几天没有瘟的鸡眼韭菜有关系呢?(这叫做“假设和预测”,接下来“制定目标计划”)他把韭菜割下来做成韭菜丸子,然后每天早、中、晚拿这个喂鸡。第一天、第二天,什么时候喂药,喂多少,鸡的症状或者特征,他都记录下来。(最后我们把这个叫“收集整理信息”)作为科学来讲它有一个重要特征是可以反复验证的,我们来看一看他的结论,他们家许多鸡瘟都治好了。(这是“思考与结论”,这需要验证)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全村人都知道了,乡亲们都按这个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结果也非常理想。(这是“应用并进一步验证”)就通过这样的例子,我们把整个科学探究怎么样提出问题,到建立假设,制定计划,然后收集有关信息,到思考与结论,到最后应用进一步验证,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给予展现,而不是仅仅说科学探究这样的几个环节。

第一部分前言,讲了整个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当今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已经让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目常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持续性发展,每一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都必须具备科学素养,而民族科学素养的提高,将使我们国家更加繁荣昌盛,社会更加公正和谐,个人生活更加理性,而且多姿多彩。科学素养的提高必须依靠科学教育,所以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正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热点。同时,科学教育论和实践的发展,又给科学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想观念。这次中小学科学课程课的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科学教育理论本身的发展和实践的发展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想观念。为了这次课程改革,我们标准组做了四个支撑住的研究:一个研究是国际小学科学课程的比较,美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标准都收集过来,然后做了一种比较研究。第二个方面是国内实施现状的调查。第三部分是社会需要、社会发展在媒体上是怎么反映的。第四个方 面,是科学教育理论的进展。去年12月份,韦钰部长在北京开会的时候,大会执行主席给我们推荐了一本书——(5—12岁儿童学科学、教科学、评价科学》,我们连夜借过来,复印出来,现在全部翻译完了。所以老师们不很仅仅盯着你所教的那个学科,眼界可以开阔一点,看看这些理论书,对你们可能有很多启示。那些书可读牲很强,《儿童都是科学家》,它就讲到了儿童是怎样学科学的。这些书以后会陆陆续续推出。这些东西也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契机,比如最近很多人就非常强调孩子们已有的东西应该是我们科学教育的出发点。这个图很好了解了孩子们在这个领域中间他知道了什么东西。比如说我们看到这样一幅图,把很多东西放在水里,有的东西沉了,有的东西浮着,他的问题就是说:“放到水里的东西怎么了?”中间那个大圈是老师提的问题,旁边那个小圈,他让孩子们来回答,让孩子们来想象、猜测这些沉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圈一圈就是孩子们的回答是什么。有的孩子会说:“因为它太小,所以它浮着”,照相反的就是“因为它太大所以浮了”,还有一些圈子里讲“因为它是金属的所以它浮了”,还有的孩子会说“因为它是木头的所以它们建着”,还有的孩子说:“因为它有孔所以沉,”就是说,他通过老师的一个问题引出了孩子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现在教学有一中很重要的观点,就是说“知识不是给予的,知识是在师生的互动间形成的,生成的。”这个教学过程就应该在孩子们已有的水平基础上面和它们互动去。针对孩子们的问题,那个长方形的框框是老师的引导性的问题,孩子说“因为它太小所以浮着”,教师的问题可能变成“那么所有的木头在水中浮着的情况是不是都是一样的,”老师的问题应该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来提出来。再接下去的圆圈是什么?是老师设计的大家一块来研究的问题,比如说,孩子说“因为它小所以它浮着”,老师的问题是“你能不能找到虽小但是也浮了的东西”,然后让孩子们再去探究会,知识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以这样的方式设计课程,科学课很重要的第一课,不是直奔主题,而是应该了解孩子们在这个方面,他们已经知道什么?他们还想知道什么,以及在这个基础上面和它去互动去。

前面讲的是背景,接下来讲讲整个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这个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是关于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问题。这次小学科学课程定位是,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这个概念是个复合概念,是一个复数,而不是一单数。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和科学知识有关系但不等同,这是我们在考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价值取向以后,分析得出来的,觉得我们国家的科学也应该这样定位。整个20世纪的科学教有的发展有过几个阶段,早些时候特别重科学知识。在我做小学生的时候,书上告诉我种子萌芽的时候需要什么条件,需要空气、温度、水。到60年代以后有了变化,这个知识不再告诉了,让学生把种子放到不同的土出中间,你自己观察种子萌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自已去概括总结。这个阶段特别强调科学方法。我们现行的小学自然,也特别强调这一块,也是受整个世界科学教育价值取向影响的。那么到了世纪之交的时候,特别是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各国意识到仅仅强调科学知识,仅仅强调科学方法已经远远不够了,它强调的是什么?强调的是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们给小学科学的定位就是科学启蒙的任务。这一门课程在要细心呵护地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科学启蒙首先表现在这个方面。细心呵护儿童的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为后继学习打基础。为什么我们要把自然课程变为科学课?字然是我们认识的对象,但科学包含了我们人类的一种活动,科学这个概念比自然包含的东西更多,科学也包括了科学素养的各个层面。这个定位,就不是把知识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才是更重要的。

第二个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在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里面,发展是很不平衡的。搞不好的话,我们小学的科学课程在小学里经常会被挤掉了。哪个语文、数学老师来要课,一要就要到了。而且很多地方因为条件问题,它就不开这门课,所以很多地方把科学课以做“精英式”。科学嘛!少部分人学的东西。所以我们特别要强调科学这门课程要面向全体小学生,不管他的性别、天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及地区方面的差异如何,都应该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反对这种“精英式”的科学教育。我们很多学校里面那些最基本的、最简单的实验器材都没有,老师就是在黑板上做实验。我国的科学教育,怎么谈得上科学教育呢?我们在国外看了一些他们农村搞的那种科学资源中心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我们村小没有这样的条件,乡中心校能不能搞这样的资源中心?科学资源中心有那么些设备。哪个村小如果需要的话,他就可以把它送过去,送货上门。充分发挥科学资源中心的作用。

第三个理念是学生是科学我习的主体。孩子与生俱来就有对周围世界的一种好奇心和积极的求知欲,问题是我们的老师怎么去呵护它,怎么去发展它。这次一起去法国的一位老师,讲他的一个孩子在南京的一个学校里读书,说他很不喜欢上自然课。我就觉得奇怪,我觉得这门课好像应该是孩子们很喜欢的课。我们在北京请外国老师上课连翻译将近3个小时,完了以后,小孩说:“老师我们不想下课了。”我们在法国看到的也是这样。孩子本来是非常好奇的,这是科学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个资源。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那孩子们很快就不喜欢这门课了,所以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问题是老师究竟把他们放在什么位开上,孩子们的主体性真正充分活动起来的话,而学习就是另外一种样子。我国的教师在这个方面一直是有限的。为什么?我想和我们的传统有关,师道却严。而法国的老师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大胆地告诉孩子:“我也不知道。’老师们应该勇敢地说“我也不知客”,“我和你们一起来探究”。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间,你真的把自己的师道尊严抛弃了,和孩子们一决深究。那时候,你再看看学生,他的学习会是一种什么状态。

第四条理念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点在世界各地的取向是一样的。强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探究过程中间,学生的收获是多方面的。他可以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可以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可能养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当然也可以获取科学知识,并且可以领悟科学的本质,所以探究这种学习方式在我们现行的自然教学中间,一直在提倡。我想在我们未来的课程中间还应该大力提倡,并进一步发展。

第五个方面,小学课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在科学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与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方面应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我们教材中怎么体现这一点呢,我们可以用这样的符号(如右图):这就是我们在教材中间给我们老师,给我们学生以选择的机会。路可以这样走,还可以那样走,多种途径任你选择。

最后一点是在评价方面,科学可课程应该能够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也应该能够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针对科学素养内涵的多样性,我们评价的指标也应该是多

元化的,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样的。

【篇五】科学课课程标准

体现科学本质 提高科学素养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实验稿修订解读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修订组

聚焦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

(一)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 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

(二)初中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课程。

(三)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课程。

◇课程设计思路:

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事实、概念、原理、观点和思想;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内容;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关系的内容。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9月,初中科学课程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在浙江省以及广东深圳南山区、湖南长沙开福区、山西临汾曲沃县等七个区县开始了新一轮实验,至今已经十年。

2003年,根据教育部基础司的要求,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开始课程标准修订,主持人分别是袁运开(华东师范大学)、赵峥(北京师范大学)、余自强(浙江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2004年6月完成了第一次修订稿。2007年4月,重新组建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开始第二轮修订工作,主持人为陈佳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陈受宜(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赵峥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修订工作组成员有(以拼音为序):方红峰(浙江省教研室)、郭玉英(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何力千(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刘炳异(南京师范大学物科院)、刘洁民(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罗星凯(广西师范大学教科所)、王顺义(华东师范大学)、余自强(浙江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2009年底,由于修订工作需要,增补陈胜庆(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王运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为修订组成员,并特邀胡久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刘

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王能智(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参加修 订工作。201 1年2月,修订工作基本完成。2011年4~7月,根据课程标准审议组的意见,修订组又对修订稿做了相应的修改。

一、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修订工作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精神为指导,立足于发挥科学课程的固有优势,充分体现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修订工作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

2.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更好地体现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价值;

3.参照科学教育国际比较结果,反映科学教育的新观念、新进展;

4.反映科学各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5.充分考虑实验区的调查结果和反馈意见;

6.充分考虑初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尽量减轻学生负担;

7.充分考虑科学家意见,同时体现修订组几年来的思考和讨论;

8.与小学科学课程相衔接,与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相协调。

二、标准修订过程中关注的若干重要问题

1.对初中科学课程的总体认识

对国内外广泛调研的结果表明,科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和结构基本符合国际科学课程的发展趋势,适合我国初中科学教育的需求。特别是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反映当代科学成果”等课程理念,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同。虽然初中科学课程在实验区的推广过程中遇到很大困难和阻力,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初中科学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 (实验稿)》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是值得肯定的。

2.关于科学本质的认识和表述

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建立在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基础上。科学本质是当代国际科学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在发达国家的科学课程标准中都有体现,但在我国的科学教育中关注较少,教师对科学本质缺乏认识。科学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个将科学作为整体课程设置颁布的国家标准,需要对什么是科学作出清晰准确的说明。修订稿前言部分细化了对科学本质认识的表述,既方便教师了解相关内容,也为在教学实践中深化科学教育提供了依据。

3.关于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我国传统科学教育中的薄弱环节,2001年启动初中科学课程实验后,由于一线教师初次接触科学探究,在实践中出现了形式化倾向。为了克服这种倾向,本次修订对课程理念和目标都进行了较大程度的修改,实事求是地提出明确和具体的目标要求。

4.关于科学知识和技能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课程标准对具体知识的要求非常详细,知识点的数目很多,但对技能和能力发展的要求不明确,实验区也反映教学时间紧,知识内容偏多。因此,本次修订关注重要的科学概念和不同学科共同的科学观念,如物质、能量、系统等,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和科学

的整体认识。对部分知识内容进行了整合,减少了不重要的知识点,明确提出了对学生相关技能和能力的要求。

三、对修订内容的具体说明

修订稿充分坚持了实验稿的基本方面,立足于更准确、全面地阐述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突出科学课程的特点和固有优势。课程内容总量与实验稿基本持平,但有大约7% ——8%的内容降低了难度或缩小了范围,具体内容的表述力求清晰、准确,便于理解和实施。同时适当细化了实施建

议,使之更为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1.“前言”的修订

导言部分概述了当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果、发展趋势和文化价值,强调“科学和技术一方面以不断分化的方式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统一整体。面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深刻影响,人们迫切需要提高科学素养,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和获得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人类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等一系列新问题,这些都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为综合性的科学课程的设置提供了现实依据。

对课程性质的表述突出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和综合性三个基本方面,增加了对科学素养的界定,对科学知识的构建过程、科学探究过程、科学伦理等问题也有更为明确和细致的表述。

修订稿坚持了实验稿的课程基本理念,主要变化是将第四条“突出科学探究”调整为“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这主要是为了纠正教学中科学探究表面化、八股化的倾向,强调在教学中要更加关注科学探究的实质,也更有弹性。这个意图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中都有明确的体现。

课程设计思路仍然强调“整合”与“探究”两个特点,强调“通过对内容的整合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理解科学,并不刻意追求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程度”,明确指出课程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事实、概念、原理、观点和思想;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内容;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关系的内容。

2.“课程目标”的修订

对总目标做了三方面修改:总体要求适当降低,更为切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加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与分目标相对应分条目表述,使之更明确、清晰。

为防止对科学探究的机械理解,避免与内容标准中的具体目标重复,本次修订将科学探究6条目标整合为3条,分别对应认知目标(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过程目标和能力目标。

“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主要变化是增加了两条技能目标,即:“5.具有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技能。6.具有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初步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主要变化是将原来的4条目标整合为3条,第一条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第二条是对科学的态度,第三条是学习科学、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调整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增加了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伦理问题的认识,增加了环境教育的内容:“5.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

3.“课程内容”的修订

(1)科学探究

为避免表面化、八股化的理解和做法,修订稿明确指出:“科学探究的方式和过程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并将实验稿中明确概括的六要素改以举例的形式表述。修订稿还明确提出了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要求,特别是对观察、实验获取信息能力的要求,力求避免忽视基本技能培养的倾向。

(2)生命科学

①调整、合并了部分内容,使之更科学、准确。例如原主题2“生物的新陈代谢”修改为“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转换”,其中原专题三“其他生物的新陈代谢”其下的条目1~3中涉及各种生物形态结构特点的内容,归入主题1下专题一“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中。而细菌真菌的繁殖归入主题4下新增的专题一中。

②删除了部分对学生认知和教学条件要求过高的条目。

③修改了部分目标行为动词,使之更加明确、具体,符合中学科学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④部分条目进行了合并或拆分,使表述更加条理化,更有层次。

⑤活动建议中删除了部分过于具体的描述,为不同地区的教学留下更多的自主空间。对部分活动建议作了整合,去掉了活动建议中不易实现的内容。活动建议中还增加了部分关注科技最新进展的内容。

(3)物质科学

①将主题4“能量与能源”改为“能与能源”。

②调整、合并了部分知识内容相关的条目,使之更简洁、准确,避免重复。

③增加了部分动手实验、联系实际、应用性强、反映现代科技内容的条目。

④删除了部分对学生认知和教学条件要求过高的条目。

⑤目标的文字表述更加明确、具体,符合中学科学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⑥内容目标中部分活动性强的条目移人活动建议,原来活动建议中的实验内容明确标为实验,增加了部分必做实验和关注科技最新进展的内容,对部分活动建议做了整合,删去了活动建议中不易实现的内容。

(4)地球和宇宙

①将实验稿中的“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改为“地球和宇宙”。

②删去某些较为困难的内容,对一些内容降低要求或缩小范围。如:删去了“日界线”和“时

区”等内容,删去了“了解人工降雨的主要方式”,将“说出阳历(包括节气)和地球公转的关系”改为“说出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知道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将“知道农历与月相的关系”改为“知道阴历与月相的关系,知道朔、望、上弦、下弦的月相”,即把“节气”限定为4个主要的节气,把“月相”也限定为4个主要的月相;将“知道宇宙是均匀的、无边的、膨胀的”改为“知道宇宙是有起源的、膨胀的、演化的”。

③某些修改主要依据学术界公认的最新研究成果,如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新的行星定义,把冥王星列入“矮行星”,于是太阳系只有八颗行星。修订稿相应地将“了解九大行星、卫星及小行星带”改为“了解八颗行星、卫星及小行星带”。

④由于一些具体原因,增加了少量内容。例如,在“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中增加了“知道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是组成地壳的三类岩石”,此内容虽然小学科学课程简单提到过,但初中科学课程中的一些内容需要以此为基础,而且需要比小学的相应内容适当详细和深化。又如,考虑到我国西部山区的地质灾害中,泥石流的危害很大,许多山区存在泥石流的潜在威胁,在“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中增加了“知道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和危害”。

⑤长期以来,地理课程中的天文学内容被安排在高中阶段学习,内容也较少。这种情况在课程改革后并未改变,高中地理课程的必修部分天文学内容仍然很少,而选修部分很少有学校开设。与此形成明显对比,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及亚洲许多国家在初中科学课程中都对天文教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天文学是以宇宙中各种天体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是自然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探索自然过程中较早形成的知识领域,它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化,基本的天文知识是现代公民科学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天文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的兴趣,陶冶性情,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世界观,了解天文学家的探索历程,有助于培育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因此,虽然一些地区的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对天文学内容感到一定困难,但修订稿仍然基本维持了实验稿中天文学部分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5)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①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调整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②增加了主题“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在其中增加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并对四者关系给出了较为具体的表述。

③将“科学史”调整为“科学技术史”,参照“科学的本质”改写了“科学技术史在科学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使其更为具体并有所深化;将“科学史进入科学课程的基本方式”改写为“科学技术史融入科学课程的若干建议”,使之具有更明确、更具体的指导意义;删去“科学史料举例”,因其已包含在内容标准的有关部分。

④增加了对技术素养的界定,重新表述了技术设计部分的内容及要求,使之更为具体、确切和具有可操作性。

⑤重新设计了“当代重大课题”,对设置这部分内容的意图做了更明确的表述。由于具体课题的内容目标和活动建议实质上已出现在内容标准的前几部分,故删去细节,仅列举若干重大课题。

4.“实施建议”的修订

增加了导语“科学课程的实施,应在教学、评价、教材的编写以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整合与探究的特点”,为实施建议确定了基调。

(1)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在结构和内容上都做了较大调整,以突出科学课程自身的特点,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在导语中进一步强调课程理念,根据课程目标将具体建议整合为五个方面: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对自然和科学的整体认识;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注重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联系;优化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2)评价建议

根据近年来国际科学教育评价的最新成果和实验区的教学实践,对评价建议做出较大修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评价目的;增加了评价原则(导向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多元化原则、公平性原则);将原来分列的“评价内容” “评价方法”改为“评价内容和方式”统筹处理。

十年来初中科学课程实验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在各级各类学生学业评价中,未能突出初中科学课程固有的“整合”与“探究”特点,未能充分体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其结果是,一方面使初中科学课程的存在价值受到质疑;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课业成绩受到质疑。为此,导向性原则明确要求:“评价应以本标准为基本依据,评价目标要与课程目标一致,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应有利于引导教师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体现本课程整合和探究的特点,增进学生对科学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教材编写建议

本部分的导语进一步明确了教材的地位和编写原则:“本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的编写是在课程标准基础上的再创造,标准所阐述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都应在教材中得到体现,使教材成为科学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经历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呈现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在实验稿基础上,对于教材的呈现方式进一步要求:“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有利于学生通过活动建构新知识。应当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和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认识到教材内容不是让他们被动地不假思考地全盘接受,而是提供一些供他们分析和思考的素材,提出一些供他们活动参考的建议。”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在表述的规范性、严密性方面做了加工,增加了关于科学教师的内容:“科学课程的实施,首先有赖于合格的科学教师。科学课程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方法和理念,注意积累经验、加强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之间的交流,通过专业互补、互帮互学、校本教研、短期培训和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

5.“附录”的修订

1.重新研制案例。

2.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统一体例调整了行为动词的表述方式,增加了对各层次水平的界定。

原标题是“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修订说明”,发表在《基础教育课程》2012年1—2月期。后发表于《人民教育》(增刊)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修订前后目录对照

修订前

第一册

第1章 科学入门

第1节 科学并不神秘

科学在我们身边 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第2节 实验与观察

从观察到实验 实验仪器

第3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 体积的测量 实验: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

第4节 温度的测量

实验:温度计的使用

第5节 质量的测量

质量的测量 实验: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第6节 时间的测量

第7节 科学探究

科学家与科学探究 我们一起来探究

第2章 观察生物

第1节 生物与非生物

观察蜗牛 生物与非生物 动物和植物 实验:观察蚯蚓

第2节 常见的动物

动物分类 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

第3节 常见的植物

有种子的植物 没有种子的植物 植物的分类

第4节 细胞

细胞的发现 实验: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练习使用显微镜 细胞的结构 实验:观察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细胞学说

第5节 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单细胞生物 细菌和真菌 实验: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 植物的组织 动物的组织

第6节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器官和系统 消化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结构与层次 显微技术与科学发展

第7节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第3章 地球与宇宙

第1节 我们居住的地球

第2节 地球仪和地图

地球仪 地图

第3节 太阳和月球

太阳 学习使用天文望远镜 月球

第4节 观察太空

星座 星图 实验:活动星图的制作

第5节 月相

第6节 日食和月食

日食 月食

第7节 探索宇宙

太阳系 银河系和宇宙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第1节 熔化与凝固

第2节 汽化与液化

蒸发 沸腾 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液化

第3节 升华与凝华

第4节 物质的构成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之间有空隙 汽化现象的解释

第5节 物质的溶解性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溶解 溶解的吸热与放热

第6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酸碱性的测定

修订后

第1章 科学入门

第1节 科学并不神秘

科学在我们身边 科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第2节 走进科学实验室

科学实验室 实验室的安全 常见实验操作

第3节 科学观察

用心观察 拓展观察力 观察结果的记录与整理 观察与实验

第4节 科学测量

长度的测量 体积的测量 实验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 温度的测量

第5节 科学探究

生活中的探究 科学家的探究 我们一起来探究

第2章 观察生物

第1节 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的基本特征 观察蜗牛的生物特征

第2节 细胞

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 细胞的结构 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练习使用显微镜

观察细胞 实验:观察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第3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组 织 器官和系统 结构与层次

第4节常见的动物

动物分类 常见的脊椎动物 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 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探究:蚯蚓是怎样生活的

第5节 常见的植物

种子植物 孢子植物 植物分类

第6节 物种的多样性

单细胞生物 多细胞生物 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的保护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大小 地球内部的结构

第2节 地球仪和地图

地 球 仪 实验:制作小型地球仪 地 图 探究:怎样绘制学校平面图

第3节 组成地壳的岩石

岩石的类型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岩石的应用

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地壳变动的证明 火 山 地 震 地震的防范和预报

第5节 泥石流

泥石流的形成 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

地形的类型 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实验: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 地形的变化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第1节 物质的构成

物质由分子构成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

第2节 质量的测量

质 量 质量的测量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实验: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第3节 物质的密度

密 度 实验:测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

第4节物质的比热

热 量 比 热

第5节 熔化与凝固

海波和松香的熔化规律 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第6节 汽化与液化

蒸发 探究:探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 沸腾 液化

第7节 升华与凝华

升华与凝华 云、雨、雪、雾、露、霜

第8节物 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篇六】科学课课程标准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第一部分 前 言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4.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据教学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5.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

科学课程在学习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科学课程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提倡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

三、设计思路

1、依据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以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科学课程的现状,确立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2、小学科学课程从1年级至6年级开设。课程容的选择要考虑与平行开设的相关科目的联系,也要考虑与7—9年级相关科目的衔接。

3、课程通过三条主线,即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容融会贯通。

4、课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选取了24个核心概念作为学习的科学知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核心概念螺旋建构的方式,由简单到复杂分级设计,即将每一个核心概念分解成若干具体概念,并对具体概念进行分级。这些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能力培养和科学态度教育的载体。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总目标

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具体目标(方案一)

1、理解科学知识

(1)学习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质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基本食物和现象;形成对一些生命活动,以及对人体和健康的初步认识。

(4)通过对地球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知道太阳系的基本概况;了解地球的运动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道理。

(5)通过设计和技术有关知识的学习,初步掌握综合知识和经验进行设计的技能;能够运用一些简单工具制造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科学方法

(1)学会从生活经验中提出简单的科学问题。(提出科学问题)

(2)学会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并且能够对观察和实验的过程、结果进行述。(进行观察和实验)

(3)学会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成因进行假设,运用科学知识对自然现象进行说明和解释。(科学解释)

(4)学会对得到的科学结论进行验证。(科学验证或检验)

3、弘扬科学精神(从科学精神的涵:理性、实证、分析、开放、、批判、革命等方面选点)

(1)敢于坚持真理,依据客观事实提出和坚持自己的见解。(理性精神)

(2)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愿意为探索自然的奥秘付出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实证精神)

(3)善于思考和分析,追求准确和精细;同时能听取不同意见,理解别人的观点和设计思路。(分析精神和开放精神)

(4)敢于大胆质疑,具有开拓创新的勇气。(批判精神)

具体目标(方案二)

(一)科学知识

1、学习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理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对一些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形成对人体和健康的初步认识。

4、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与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道理。

5、通过设计和技术方面的学习,能初步综合知识和经验进行设计;运用工具制造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

(二)科学能力

1、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2、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初步的比较、判断、归纳、分类、想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三)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

2、有求真务实、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和坚持自己的见解,能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而且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勇于改变自己的观点。

3、有将自己的意见公开并与别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对别人的情感和利益具有敏感性,并能理解别人的观点。

4、有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目标(方案三)

(一)科学知识

学习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尝试解释各种各样跟科学有关的现实生活情景为背景的问题及现象。

1、通过对物质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和力,了解能量具有不同的形式并且能够互相转换。

2、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认识多种生物及它们的种类,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生命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认识到人具有高级的脑,使得人成为能够劳动、进行发明和创造的高等动物。

3、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上可以分为不同的圈层,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了解太阳与地球、月球的相对运动关系,知道太阳是地球能源的主要供给者,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道理。。

4、通过设计和技术方面的学习,知道不同的技术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

5、初步认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认识世界的好奇心而不断地探索着我们生存的世界。我们周围的世界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因而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了解科学应用到技术中后,由于技术的运用不当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

(二)科学能力

1、能够识别科学性问题,辨识由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各种技术问题,在回答问题时首先要考虑收集证据。

2、能够大胆猜想,有根据地进行假设,根据已有知识与条件进行实验设计,以便能够验证假设。

3、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阅读等多种方式收集可观察和测量的资料。

4、能够运用表格、统计图表等形式分析整理数据资料。

5、能够在居于证据的基础上回答关于物体、事件或系统的特性和规律的问题,从自然现象中发现因果关系。

6、能够调动思维进行理性的思考,参与讨论和辩论,

7、了解科学探究使人们认识自然世界、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之一。

8、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包括科学研究中需要的工具、仪器,也包括技术工具,运用工具制造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

(三)科学态度

1、保持对科学以及与科学有关事件的好奇心,具有一定的想象力,敢于创新。

2、对科学与技术感兴趣,有参与科学和技术事务的愿望,关心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3、能够实事,尊重证据,基于证据进行判断推理、解决问题和进行质疑。

4、能够与人合作,形成良好的相互尊重的热人际关系,参与到科学小组中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5、能够开放地接纳他人的观点,认识到考虑不同科学视角和论点的重要性。

6、具有对资源和环境的责任心,对维护环境的可持续性表现出责任感,对个人行为产生的环境和更有意识表现出采取行动保护自然资源的意愿。

第三部分 容标准(实验稿)

  一、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如科学探究的特征。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 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 (一)科学探究容标准框图(略)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 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比较探究月相变化规律和解暗箱

过程中使用的不同方法。

1.2 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1.3 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1.4 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1.5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1.6 知道对其他探究结果提出质疑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了解合理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

1.7 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1.8 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

2.提出问题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进行比较时,找出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有条件可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

2.2 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2.3 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在教学活动起始阶段,安排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

 

  3.猜想与假设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 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见附录三:关于科学探究的案例1.1。

·在动手实验之前,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假设和预测。如在做物体的沉浮实验之前,先 让学生假设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然后对给出的几种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

3.2 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4.制定计划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4.1 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4.2 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

 

  5.观察、实验、制作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5.1 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

·对动物、植物、水、空气、岩石等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描述。

5.2 能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显微镜等)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 文字表达。

·对花的构造、细胞等进行观察,并能画图和用文字说明。

5.3 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尺、测力计、天平、量筒、温度计、秒表等)对物 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测量物体长度、重量、温度等,并用计量单位作记录。

5.4 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杠杆平衡实验、斜面省力实验、种子萌发条件对比实验等。

5.5 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探究小车运动速度与载重量的关系;探究电磁铁磁性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

5.6 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制作岩石标本,昆虫模型,火山、地层模型等。

·探究小车运动速度与载重量的关系;探究电磁铁磁性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

5.7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起重机模型、生态瓶能量转换装置等。

·探究小车运动速度与载重量的关系;探究电磁铁磁性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

  6.搜集整理信息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6.1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见附录三:关于科学探究的案例1.1。

6.2 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测量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并画出曲线图。

  7.思考与结论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7.1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见附录三:关于科学探究的案例1.1。

7.2 能考虑对同一现象做不同的解释。

7.3 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8.表达与交流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8.1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8.2 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8.3 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主要包括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对待自然四个方面。
  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化。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容标准框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容标准

  1.对待科学学习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 想知道,爱提问。

·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好。
·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

1.2 喜欢大胆想象。

 

1.3 尊重证据。

·讨论外星人的存在是科学的假设还是科学的结论。
·讨论迷信为什么站不住脚。

1.4 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如观察月相、培育花卉、饲养小动物等。

1.5 愿意合作与交流。

·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 ,体验合作的愉快。

1.6 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2.对待科学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猜测10年以后会有哪些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
·搜集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故事,与同学分享

2.2 不迷信权威。

  3.对待自然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讨论建立自然保护区、饲养广场鸽、从伐木英雄到植树英雄、建立野生动物园等问题。

3.2 珍爱生命。

·饲养小动物,栽培花草。
·观察、研究小动物后放回大自然。

3.3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参加欣赏、赞美家乡美的活动。
·用图画、诗歌表达对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

  4.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4.1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调查家庭生活中有哪些不科学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4.2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搜集有关科技新产品的信息资料,并与同学分享。
·调查工厂、农村、社区中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实例。

4.3 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从自己家中一周用掉多少个一次性塑料袋,估算
·其对本地区可能造成的危害,并提出相关建议。
·调查化肥、农药、杀虫剂的使用情况,并作出评价。

三、生命世界
  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
  "生命世界"的容标准的确定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进而对多种多样的生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生命的共同特征"这部分容是为了整合学生对生命零散的认识。"生命与环境""健康生活"部分的具体容则十分强调联系和应用。
  "生命世界"这部分容的学习不应拘泥于生物学上的专有名词和概念,要让学生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一)生命世界容标准框图(略)

(二)生命世界的具体容标准

1.多样的生物
  (1)多样的生物之一:常见的植物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 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 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分类。

·在校园为树木挂标牌。

·认识当地典型的植物,说出它们的一些典型

·特征(包括形状、颜色、气味等)。

·在校园和社区中观察常见的树木。

1.2 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调查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观赏植物、珍稀植物。

·调查当地近年来新出现的食用植物品种

1.3 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参观植物园,观看图片、多媒体资料。

·在教室里布置生物角。进行插花评比。

1.4 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

 

  (2)多样的生物之二:常见的动物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 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能用不同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参观动物园,观看各种媒体资料,利用动物图片进行分类。

2.2 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3 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如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2.4 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举办动物种类图片展,观看多媒体资料。

2.5 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2.6 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

·讨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开展保护动物的宣传活动。

  (3)多样的生物之三:常见的其他生物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 通过栽培植物的过程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

·交流栽培植物和饲养小动物的经验和体会,展示观察记录。

1.2 经历饲养小动物的过程,描述动物生长的大致过程。

·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来认识动物的一生。

1.3 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

·查阅多种生物生命周期的资料。

·自制展示典型生物生命过程的标本。

  2.生命的共同特征
  (1)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一:动植物的一生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 通过栽培植物的过程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

·交流栽培植物和饲养小动物的经验和体会,展示观察记录。

1.2 经历饲养小动物的过程,描述动物生长的大致过程。

·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来认识动物的一生。

1.3 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

·查阅多种生物生命周期的资料。

·自制展示典型生物生命过程的标本。

  (2)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二:生物的繁殖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 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广泛查找各种生物不同生殖方式的资料来验证生物具有繁殖的特性。

2.2 列举常见的几类动物的不同生殖方式。

·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料来学习这部分容。

2.3 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收集有关人工授粉、杂交水稻、无籽西瓜、克隆等资料。
·讨论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充分表达各自的观点。

  (3)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三: 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 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观察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3.2 探究根、茎的作用。

 

3.3观察哺乳动物实物或标本,或观看多媒体软件,指认一些主要器官。

 

3.4 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观察各种动植物细胞图谱。

  (4)生命的共同特征之四:生物的基本需求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4.1 认识到生物维持生命都要从外界吸收水分和营养。

·做根毛吸收水分、茎运输水分的实验。

4.2设计实验研究水、、空气、温度、肥料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4.3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进行一些探究活动,研究具体动物的食性。
·讨论动物和人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用于干什么

4 4 了解绿色植物能在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讨论绿色植物在地球上存在的意义。

  (5)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五:遗传现象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5.1 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遗传的。

 

5.2 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举例说明一些生物的遗传现象。

  3.生物与环境
  (1)生物与环境之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 观察植物的外形,并将观察结果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建立联系。

 

1.2 能仔细观察动物的外形,同时能将观察结果和它的习性联系起来。

·尝试画出所观察动物的显著外形特征。·通过观察动物的形态,猜测它的生活习性。

1.3 列举同类生物在形态方面适应环境的具体事例。

 

1.4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如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1.5 列举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如冬眠、保护色、拟态等。

·做蚯蚓找栖息环境的实验。

1.6 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

·搜集这方面的具体事例,例如鱼的洄游、鸟类的迁徙等。
·调查植物、动物是如何过冬的,从具体事实中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7 懂得食物链的含义。

·用生态瓶实验探究如何维持一个小的生态系统的平衡。

1.8 能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他生物 的生存。

·能以一种动物为观察对象,探究它是如何寻找合适的栖息地的。讨论人类保护自 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讨论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可持续发展。

  (2)生物与环境之二:进化现象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 能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

·阅读介绍达尔文的书籍,讨论达尔文的科学精神对自己的影响。

2.2 能以某类生物为例,阐释生物进化的过程。

 

2.3 关注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

·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资料,探讨生命起源、恐龙灭绝、鸟类起源、人类进化等有关 进化的问题。

  4.健康生活
  (1)健康生活之一:生理与健康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 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会从分析营养成分出发,设计一份营养全面合理的一周午餐食谱。

1.2 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1.3 了解人体呼吸的过程,知道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从计量分析全班同学的肺活量开始,讨论呼吸系统保健、呼吸系统传染病、抽烟 、一氧化碳中毒、大气污染等与呼吸有关的问题。

1.4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

 

1.5 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6 了解感觉器官的作用,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

 

1.7 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 ”。

 

  (2)健康生活之二:生长发育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 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

·可以联系植物、动物方面的情况,作出比较。

2.2 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

·测量统计全班同学身高、体重数据,并作分析。

2.3 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

·分男女同学讨论对青春期的认识和注意事项。

  (3)健康生活之三:良好生活习惯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 了解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

·从用药、环境、不良生活习惯等方面讨论人们如何克服这些影响。

3.2 能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制定自己的作息计划。

3.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从健康的角度评价家庭生活质量(可以从饮食、家居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评价) 。

  四、物质世界
  一个无生命的物质世界与生命世界同样五光十色,精彩纷呈,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令人惊奇、迷惘、感叹的现象和过程。"物质世界"这部分的学习将带领小学生走进这块神奇的土地,开始探索其中的奥秘。
  "物体与物质"部分经过对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的观察与探讨,了解物质一些基本的性质与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运动与力"部分使学生了解位置与运动的概念,知道力与运动变化的关系,了解常见的简单机械。
  "能量的表现形式"部分讨论了声、热、光、电、磁这些物理现象,并使学生知道它们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能量可以转换。
  物质世界这部分所涉及的许多知识与技能都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基础,在这一部分应该充分体现出其与技术的关系。

1.物体与物质
  (1)物体与物质之一:物体的特征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 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如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等,并 加以描述。

·搜集、观察各种物体,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并加以比较、讨论。如哪个重? 哪些是透明的?

1.2 能根据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

·让学生介绍自己对物体所作的分类或排序,说明分类依据。

1.3 会使用简单仪器(如尺、天平、温度计)测量物体的常见特征(长度、重量、 温度), 能设计简单的二维记录表格,做简单的定量记录,并能使用适当的单位。在此经验基础上,对其他物体进行估量。意识到多次测量能够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1.4 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2)物体与物质之二:材料的性质与用途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 能判断物体是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如木头、金属、塑料、纸等,并能按材料对 物体进行分类。

 

2.2 认识某些材料的性质(如是否导电,是否溶解,是否传热,沉浮性等),根据 这些性质对材料进行分类。能将材料的特性与它的用途相联系。

·画一幢房子,说出各个部分应该用什么材料,根据是什么?

2.3 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在 发明新的材料。增强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激发创新意识。

·调查有关新材料发明、性能和用途方面的信息。

  (3)物体与物质之三:物质的变化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 了解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状态 发生变化。知道水的冰点与沸点。

 

3.2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讨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变化应属于哪种变化(如糖溶于水,铁生锈等)。
·观察蜡烛燃烧前后的物质变化情况。

3.3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讨论铁生锈的原因、过程和防止办法。
·讨论水泥与水产生不可逆变化的利弊。
·讨论水的污染与净化。

  (4)物体与物质之四:物质的利用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4.1 知道物质有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认识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讨论如何保护当地的资源。

4.2意识到物质的利用对人具有有利和有害的方面以及正确使用物质的重要性。注意安全与健康,知道一些常用的防、安全和健康措施。

·利用自身经验和所搜集的各方面资料,讨论各种物质(如酒精)的利用对人有利 的方面(如治病)和有害的方面(如酗酒)。
·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包括实物、图片、录像带、学生自己的小文章、漫画等),举办一次小展览。

4.3意识到物质的利用会给环境带来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人对环境负有责任。

·调查白色污染,讨论防治方法。
·调查当地主要污染源。
·写一份给地方政府的建议书。

  2.运动与力
  (1) 运动与力之一:位置与运动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游戏:我在哪里?(根据相对于不同物体或人的情况描述自己的位置,并画出示意图。)

1.2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 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分组进行合作测量,如测量一个玩具汽车的运动。

1.3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描述一个玩具汽车不同时刻的位置、运动方向和快慢。

  (2)运动与力之二:常见的力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 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

 

2.2 知道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

 

  (3)运动与力之三:简单机械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 探究怎样才能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3.2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 齿轮、滑轮等。

 

  3.能量的表现形式
  (1)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解释各种常见乐器的发声方法。

1.2 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播到达人的耳朵。

·制作土,或做实验,了解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情况。
·判断在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

1.3 能区分乐音和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提出在公共场所防止噪音污染的各种建议。讨论对各种声音的感受以及减小噪音和保护听力的方法。如轻声关门,不要大声喧哗,在吵闹场所捂耳朵等。

  (2)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二:热现象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 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举例说明热传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2 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

 

2.3 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了解常用的传热和隔热方法。

·解释棉被为什么既能保暖又能防止冰糕融化。
·调查材料的导热性能。

  (2)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三:光的传播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3.2 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3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

·做彩虹实验

  (4)能量的表现形式之四:简单电路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4.1 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调查家用电器,说明各种家用电器的用途。

4.2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知道开关的功能;能用一些基本组 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分组实验,用干电池、开关、灯泡和导线连接电路,并能演示开关的作用。

4.3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5)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五:磁现象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5.1 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磁铁的两极,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制作指南针

5.2 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做改变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实验。

  (6)能量的表现形式之六:能量的转换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6.1 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 形式。

·列举能量的各种表现形式,包括生命世界以及地球与宇宙中所涉及的能量。
·说出一些常见物体工作时需要什么形式的能量,输出什么形式的能量。

6.2 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讨论各种能量转化的例子,如电灯、电热器、电磁铁、、电动机、电池等。

五、地球与宇宙
  在低幼年段,儿童就从各种媒体接触到"地球"这个名词,科学课程有责任使小学生获得有关地球的更完整的印象,这包括了解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以及因地球的运动而引起的各种变化。让小学生用探究的方法研究地球物质的性质,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有关的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还可以使他们对习以为常的地球物质"刮目相看",意识到地球物质的价值和保护它们的重要性。
  地球与宇宙还包括天空中的星体,这部分容为小学生撩起了星空的神秘面纱。他们通过观察、记录太阳和月球的运动变化,探究它们的运动模式,锻炼自己的毅力;他们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这部分容的教学重点是点燃小学生的求知欲,这远比告诉他们太阳的直径、温度更重要!

(一)地球与宇宙容标准框图

(二)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容标准
  1.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
  (1)地球的概貌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观看从月球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1.2 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观看地形地球仪或世界地形地图。

1.3 知道地球部有炽热的岩浆。

 

1.4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1.5 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

 

  (2)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 能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

·将各种不同的石头混在一起,尝试用不同的标准对其分类(如颜色、形状、质地等)。

2.2 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

·观看矿石及其提炼物的标本。

2.3 知道土壤的构成。

 

2.4 能设计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种植豆类或洋葱,考察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讨论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2.5 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及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编一份尽可能多地描述岩石用处的手抄报。
·调查沙在建筑中的作用。
·观看滥采岩石、滥施化肥、乱砍树木、滥埋垃圾的录像资料。
·讨论保护岩石、沙、土壤的措施,并与人类已有的措施相对照。

  (3)地球的物质之二:水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 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观看地形地球仪。
·调查当地水资源状况。
·调查所生活的地区饮用水的来源情况。

3.2 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做水的溶解性实验。

3.3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讨论如果没有水,世界会是怎样的。
·观看干旱地区龟裂的土地及枯黄庄稼的照片。

3.4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

·观赏江、河、湖、泊、溪流、瀑布等水域景观的影像图片。

3.5 知道水域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观察生物生活在不同水质中的生存质量。
·实地调查当地水体的污染源(如废水、垃圾、清洁剂等)。

  (4)地球的物质之三:空气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4.1 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自行设计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

4.2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

·收集资料,交流分享。

4.3 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联系空气对植物的作用,体验大气层对地球生命的意义。

·观看月球及其他行星上的环形山,猜测大气层对地球的保护作用。

4.4 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层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讨论保护大气层的措施,并与人类已有的措施进行对照。

  2.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
  (1)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一:地球运动与天气变化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 等)。

·讨论天气预报术语的含义;自制简单的风向仪、雨量器。

1.2 会用温度计、简易风向仪、雨量器进行观测,搜集有关数据,并能分析数据得出某些结论。

·定时观察、测量并记录一天、一周、一月的天气状况,绘制气温曲线图,交流有关发现。

1.3 探究雨或雪的成因。

·观察水受热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的实验;
·讨论自然界雨或雪的成因。

1.4 探究风的成因。 观察热空气上升产生风的实验;讨论自然界风的成因。

 

1.5 体会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

·讨论某大型运动会的时间安排。

1.6 欣赏美丽的天气。

·观察并绘制有关天气的图画;欣赏有关天气的美文;找和天气有关的谚语。

1.7 能列举天气变化对动物行为影响的实例。

 

1.8 体验到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

·讨论最喜欢的天气;讨论谁最关心天气。
·观看灾害性天气的图片或影片录像。

  (2)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二: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 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地球在自转。

2.2 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搜集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和哥白尼的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分享。

2.3 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观察花草、昆虫、家畜、家禽的昼夜行为变化。

  (3)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三: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 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展示对某些山地的科学考察的发现,猜测其以前可能的地形。
·观看非洲、拉丁美洲板块图,猜测两板块以前可能的情况。

3.2 了解火山喷发现象。

·模拟火山实验,如加热用厚土豆泥覆盖的番茄酱,直至番茄酱喷出。

3.3了解地震的现象。

·观看溶洞、石蘑菇的图片,猜测其形成原因。
·讨论地震发生时该怎么办。
·模拟避震演习。

3.4 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做模拟岩石风化的实验。
·观看鹅卵石、钟乳石图片,猜测其形成原因。
·用沙盘、喷壶模拟雨水冲刷、河流搬运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3.5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查阅有关资料或访问当地老人,了解居住地地表的人为变化。

  (4)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四:地球运动与四季变化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4.1 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搜集受季节影响的动植物资料,用各种方式(如绘画、撰文、歌唱、图片剪贴)表达并交流

4.2了解四季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3.天空中的星体
  (1)天空中的星体之一:太阳和月球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 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

·测量向阳处和背阴处的温度并加以比较。

1.2 了解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

·查找有关太阳能的资料。

1.3 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1.4 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

 

1.5 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1.6 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1.7 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查找各种资料,分专题向同学展示有关月球的各种知识。

1.8 从各种媒体上了解更多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假想到月球旅行需带的物品和可能看到的现象。

  (2)天空中的星体之二: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空间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 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根据太阳系的示意图,用各色大小不一的橡皮泥排出行星的位置。

2.2 知道四季的代表星座。

 

2.3 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观看夏夜的银河系或有关银河系及宇宙的录像。
·设计向外星系介绍地球情况的信息卡。

  (3)天空中的星体之三:探索宇宙的历史

具体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 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

·搜集资料,交流讨论。

3.2 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进步而深化和拓展。

·搜集并交流探测宇宙奥秘的工具及其功能的有关信息。

3.3意识到人类为了探索宇宙奥秘付出的艰辛。

·搜集有关宇航员的图片或邮票,与同学交流或分享。
·观看挑战者号升空爆炸的录像片。

3.4 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为我国载人飞船设计太空实验项目。

修订稿:第三部分 容标准

科学容标准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技术四大领域的相关基础知识。前三个领域是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领域,是适合于儿童学习的最基本核心概念,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技术领域,对学生进行科学和技术两方面的教育,是当前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希望学生通过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对所列容进行学习,能逐步领悟到一些普适的科学规律和主题,同时在总体上对科学和技术是人类进行的创新活动有所体验。

通过对物质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能量和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特征、过程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人具有一个高级功能的脑。

通过对地球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基本情况及运动的规律,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改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对技术方面的学习,初步学会能综合知识和经验,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制作,并能亲历以设计为特色的技术同以探究为特点的科学相并存的过程,发展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领域的容分为三层次:第一层次是构成领域容的核心概念,用黑体字表示;第二层次是核心概念容的分解,用具体概念表示;第三层次是体现具体概念容的现象和实例,用举例表示。这是本容标准的分层分解呈现方式。

教师和教材编者要自上而下地对核心概念逐级分解和领会,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下而上的,从贴近生活,贴近兴趣,贴近儿童的浅而寓意深的举例着手,自然地进入各具体概念细目,并由此逐渐理解、掌握核心概念。

容标准规定的是课程所要求达到的基本学习目标。其中,核心概念是必须达到的教学要求,且必须要有探究活动构建;具体概念是通过探究或传授的方法来实现,其条目数可以按水平分级有目的地选择;现象与实例的举例,根据各地域的环境和教学条件,合理选择适合于儿童探究和学习活动的例子,由现象出发构建一条上佳的教学主线,到达核心概念的建立。

领域和主要概念

领域

主要概念

主要概念的说明

物质科学

Material

Science

物质

物质具有不同的特性、结构和功能,物质的特性取决于它的结构和成分

可以按不同特性对物质进行分类和分离

物质可以以不同形态存在,但是物质不会消失

能量

能量有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能量之间可以转换并保持总量的不变性

能量可以通过物质以不同的形式传递

能量是维持我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我们需要尽可能地避免浪费能量,并把能量保持在人类可用的形式上

力的作用和运动

物体总以不同形式在运动

运动表现为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

(修改了两者的顺序)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力的作用需要能量

生命科学

Life Science

生命的主要特征:

1、个体的维持

2、生命的延续

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适应环境以维持生存

生命有周期,有生有死,通过繁殖延续后代

动物、植物、微生物

生物多样性

动物需要依靠其他生物供给养分

植物能自己养活自己外,还提供人和动物生存需要的氧气和养分

微生物不能用肉眼观察到

生物进化过程形成了生物多样性

人类

人与其他动物主要区别在于人有一个具有高级功能的脑,有语言、思想、复杂情感和意志

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卫生和健康

地球科学

Earth Science

地球与太阳系

太阳系由太阳和八大行星组成,太阳系中的星球按一定的规律运动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地球自转并围绕太阳运动,因此形成了白昼和季节

太阳是地球上能源的主要供给者

1、 人与自然

2、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地球独特的圈层构造提供了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它们构成了一个不断变化的大系统。

1,大气圈:大气、风、氧气、二氧化碳、大气污染

2,生物圈:动物、植物、微生物、人、生物多样性

3,水圈和土壤圈:水的循环、水的污染、土壤的形成和作用、可耕地

4,岩石圈:矿石、化石、火山、地震、海啸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地进行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传递,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类活动与环境

自然资源有限,人口快速增长,环境与灾害,环境与健康,我们需要保护环境

技术

Technology

发展技术是为了解决实用问题

综合知识和经验进行设计;运用工具,制造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

物质和物理科学领域

容的概念分解

一、 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特性

1.1.1 不同的物体具有不同的特征

如:颜色、形状大小、重量、气味、厚薄、表面粗糙的程度、软硬等

1.1.2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

如:硬度、柔软程度、可渗透性、透明程度、导电性、磁性、漂浮的能力(密

度)、强度等

1.1.3 物质一般有三种形态:固态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重量;液态有确定的体积和重量,液态的表面总会保持水平;气态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只有确定的重量

如:冰、液态水、水蒸气;

钢材、酒精、空气

1.1.4 有的物质在一定环境中容易腐烂,而有的物质不容易腐烂

如:不再存活的动物和植物容易腐烂、石头不容易腐烂

1.1.5 可以利用物质的一些特性把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分开

如:沙和糖、油和水、铁砂和木屑

1.1.6 有些材料的形状改变以后,它的特性可以不变

如:水果切成小块、木头锯成木板、木屑压成木板

1.1.7 有些物质改变以后,它就不能复原了;它变成了另外的物质,但是没有消失

如:煮熟的水果、烧掉的纸、生锈的铁

二、 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1.2.1 水在常态下有三种存在的状态

如:液态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像其他液体一样,会流动,有一定体积,形

状随容器而变化

固态水(冰)像其他固体一样有固定的形状

气态水(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会到处扩散

1.2.2 所有的生命体中都存在水,水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

如:人体血液的含水量占83%,肌肉的含水量占71%,骨骼的含水量占22%

1.2.3 液态水覆盖了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面积

如:江、河、湖、海、极地

1.2.4 水在任意温度和压力下都会变成气体(水蒸气)—蒸发

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雾就是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珠

如:晒衣服、蒸馏水

1.2.5 水凝结成冰的温度是零摄氏度;温度高于零摄氏度时,冰融化成水

如:冬天,室外温度降低,水结冰;下温度升高,冰化成水

1.2.6 一定量的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形成不同的溶液,如:盐、糖;气体

有的物质在水里不会溶解,如:沙

1.2.7 有的物质遇到水会发生作用而变成了其他的物质

如:铁、小打

1.2.8 有的物质和水不能混合,如:油、蛋白

有的物质和水可以混合,如:酒精

1.2.9 水在地球表面和大气中的循环,形成了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各种重要因素

如:江、河、湖、海、冰川的水蒸发到空气中形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形成云、雾、露、霜,导致雨、雪、冰雹等天气现象

三、 空气是一种由不同气体混合成的物质

1.3.1 空气和水一样,形状随容器而变,但没有固定的体积

如:空气会充满或被压入不同的容器

1.3.2 空气有重量,会产生压力;能挤压或推动东西

如:气球、轮胎、皮球

1.3.3 空气流动形成风

如:扇扇子、台风

1.3.4 风具有能量,能够产生力的作用

如:帆船、风力发电、风车提水、风吹起浪、走马灯

1.3.5 一些微小的颗粒可以在空气(风)中漂浮

如:沙尘、花粉、炊烟

1.3.6 风可以把一些物体托起来

如:风筝、滑翔机、热气球

1.3.7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是组成空气的主要成分

如:按体积计算,氧气占五分之一,氮气占五分之四

四、 自然界的物体总在运动

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

1.4.1 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如:上下、左右、前后,家距离学校多少米

1.4.2 国际上共同用一些基本的量和单位来描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

如:时间(秒);长度(米);质量(千克)

1.4.3 物体经过相同距离所用时间的长短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常用速度值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如:飞机相对于地面的速度是900千米/小时;汽车相对于地面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人在地面上行走的速度是4-5千米/小时

1.4.4 物体运动有不同的形式

如:地上跑的汽车车厢(平动)、电风扇扇页的运动(转动)、鼓上跳动的米粒(振动)

五、 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5.1 力直接或者间接施加在物体上

如:拉力、推力、摩擦力、弹力、浮力、重力、磁力

1.5.2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多少和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有关

如:球沿着不同斜面的运动、拔河时两队的平衡和移动

六、 声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1.6.1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如:铃声、口哨声

1.6.2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如:空气、金属、木头、水、医生用的听诊器、皮层(耳的鼓膜)、骨头(听小骨)、体液

1.6.3 声音通过物质会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

如:泡沫塑料、棉花

1.6.4 声音传播到某些物体的界面处,会反射回来

如:回声、天坛回音壁

1.6.5 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如:击鼓、吹哨、弹弦

1.6.6 声音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在一定时间里振动的次数,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越高;振动的次数越少,音调越低

如:尺子的振动,琴弦的振动

1.6.7 声音的大小取决于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响;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轻

如:敲鼓、拨动琴弦

1.6.8 声音携带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可以转换成声能

如:话筒(麦克风)、扬声器(喇叭)、声控开关

1.6.9 声音传至我们耳的神经处,使我们听见了声音

如:我们只能听见在一定时间间隔里,振动次数在一定围,振动幅度超过一定大小的声音

1.6.10 过强的声音会损坏我们耳朵的鼓膜

如:耳机

七、 光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1.7.1 光(如在空气中)沿着直线行进

如:手电筒的光照、探照灯光、的照射

1.7.2 当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如:遮阳板、阳伞、皮影戏、手势造影

1.7.3 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原始光源

如:太、电灯泡发出的光

有的光来自物体反射原始光源的光

如:我们看见楼房、树木、汽车等物体

1.7.4 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传输方向会发生改变,产生反射,或被吸收

如:镜子、滤色镜、玻璃窗

1.7.5 光通过玻璃或水时,光的传输方向会改变

如:眼镜、放大镜、望远镜、插入水中的筷子、海市蜃楼

1.7.6 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如:三棱镜、雨后彩虹

1.7.7 光能可以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如: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水器、感光底片、绿色植物

1.7.8 光可以由其他形式的能量产生

如:电灯泡、燃烧、萤火虫

八、 热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1.8.1 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摄氏是温度的一种单位

如:一个大气压下,水在零摄氏度结冰,一百摄氏度沸腾

1.8.2 热可以三种方式进行传递-传导、对流、辐射,通常热从热的物体传向冷的物体

如:热水袋、暖气片、火炉

1.8.3 可以用某些物质减缓热的传导、对流和辐射

如:手套、双层玻璃窗、屋顶的隔层、热水瓶、消防服

1.8.4 加热可以改变某些物质的状态

如:使冰融化、使水沸腾、使铁水熔化

1.8.5 冷却可以改变某些物质的状态

如:雾、露水、霜、雪、冰雹、结冰

2.8.6 加热或冷却时物体的体积会变化

如:一般的物体是热的时候膨胀,冷的时候收缩,但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1.8.7 太阳是地球热能的主要供给来源

如:地球每天接受的太阳能约相当于全世界一年所消耗的总能量的两百倍

2.8.8 热能可以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可以转换成热能

如:热能与光能、热能与机械能之间的转换、摩擦生热、蒸汽机

九、 电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1.9.1 带有不同电荷的两个物体靠近时,会放电,产生电流

如:北方冬天人们衣服之间放电、雷电

电路中接入电阻会改变电流的大小,电阻接入电路中有并联和串联两种形式

如:装有电池的手电筒

1.9.3 电流流过不同物质的情况是不同的

如:电流通过衰减很小的物体是导体(金属等)

电流不能通过的物体是绝缘体(木材、塑料、橡胶等)

1.9.4电流方向不变的是直流电

如:电池

1.9.5电流方向改变的是交流电

如:家用电

1.9.6电路的通断可以被控制

如:开关、电闸、保险丝(空气开关)

1.9.7电流携带的能量大时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如:雷电、家用电、高压电、安全用电

1.9.8电能可以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如:光能(灯泡);热能(电炉);声能(喇叭);机械能(马达)

1.9.9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可以转换为电能

如:太阳能、化学能(电池、沼气发电)、声能(麦克风)

1.9.2 流动的电荷被称为电流,形成恒定电流要有包括电源在的闭合回路

十、 磁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1.10.1 某些物质具有磁性

如:天然磁铁、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

1.10.2 磁力对物体产生作用

如:磁铁可以吸铁屑、指南针的转动

1.10.3 磁体总同时存在着两个磁极,相同的磁极相斥,不同的磁极相吸

如:磁铁的南极和北极;地球的地磁南极和地磁北极

1.10.4 电能可以转换成磁能

如:电磁铁

1.10.5 磁能也可以转换成电能

如:发电机

生命科学领域容的概念分解

一、 为了维持生存,生物体需要

不断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

2.1.1水是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如:成人体的水量约占体重的70%;生物体都有水的运输系统

2.1.2 绝大部分植物的生存需要

如:绿色植物靠太阳合成养分而生长

2.1.3 大部分生物的生存需要空气

如:人需要空气中的氧气;绿色植物需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1.4 动物有呼吸空气、吸入养分和排泄废料的器官

如:肺、胃、肠、皮肤

2.1.5 生物体会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产生反应

如:感觉器官会对光、声、热、化学物质(嗅、味)、力等产生反应

2.1.6生物体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育阶段

如:蚕的一生、青蛙的一生

2.1.7生物体用不同的方式繁殖后代

如:枝条、根、种子、块茎、卵生、胎生

二、 植物能够制造养分以维持自身的生存,

并为动物和人类提供生存需要的氧气和养分

2.2.1 植物具有获取养分的结构

如:根吸收水分

茎输运水和养分,并起支撑作用

叶片利用生成养分,释放氧气

根和果实可以储存养分

2.2.2 植物的形态可以随季节变化

如:种子处于休眠状态或发芽状态、叶片变化

2.2.3 不同的植物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

如:沙漠中的植物、盐碱地上的植物

2.2.4 植物可以对环境的刺激产生反应

如:向日葵、含羞草

三、 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

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2.3.1 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与环境接触

如:眼 - 光线 - 观察世界

耳 - 声波 - 收集声音

鼻、鳃- 空气-进行呼吸

嘴、喙- 养分- 摄入食物

毛皮、羽毛、鳞片 - 机械力、温度- 保护躯体

翼、下肢、鳍 -机械力 - 运动、支撑身体

爪子、上肢 -机械力 - 取物

2.3.2 动物具有不同功能的系统,以维持生命

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运动系统

2.3.3 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

如:迁徙、筑巢、改变生活规律、交配、冬眠、改变颜色和毛皮、储存食物

2.3.4 动物的行为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如:气候的变化、食物和水源的变化、天敌的情况、繁殖后代的多少

四、 人类有一个具有高级功能的脑

2.4.1 人是进化的产物

如:地球的历史有45亿年,恐龙曾存在过1.6亿年

25万年前智人出现,现代人出现在5万年前

进化使人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人独特的语言能力最早出现在20 万年前,在语言基础上发展的人类文明史大约有一万年

2.4.2人脑能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复杂情感、决策

如:运动、学习和记忆、快乐和悲伤、意志和决心

2.4.3脑和其他器官一样需要保护

如:人需要充足的睡眠、应该避免长期的精神压力、人需要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世界睡眠日

五、 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

使各自的物种得以延续

2.5.1植物会产生足够的种子,以延续它们的物种

如:西瓜籽、稻谷

2.5.2 种子植物从种子开始经过一系列的生长过程,重新产生种子,完成一个生命周期

如:桃树、蚕豆、凤仙花

2.5.3植物的后代与原来的植物可以十分相像,也可以有一些细微的不同

如:花的颜色、叶子的颜色、大小

2.5.4动物的后代与原来的动物可以十分相像,也可以有一些细微的不同

如:毛皮的颜色、躯体的大小、外形和外貌

2.5.5 动物有多种繁殖方式,产生足够多的后代,以延续自身的物种

如:鸡、猪、牛、蚕、鱼

2.5.6 动物从幼体开始经过一系列变化,到新的幼体生成,完成一个生命周期

如:蚕、鸟、鱼、爬行动物

六、 动植物之间有相互依存关系

2.6.1 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

如:食物、衣服、氧气、药用植物、建筑材料、燃料

2.6.2 动物会给植物的生存带来好处或坏处

如:传播种子、来自动物的肥料、虫害

2.6.3 有的动物需要依靠其他的动物来生存,有的会被其他的生物所伤害

如:食物、抚养、家畜、细菌、病毒

2.6.4 植物可以利用太阳能生产所需要的养分,动物利用植物生产的养分而生存

如:生态系统、食物链

七、 地球上存在着不同的植物和

动物—生物的多样性

2.7.1 植物和动物会受到生存环境的影响

如:气候、水源、土壤、

2.7.2 不同种类植物和动物的数量会受到生存环境的影响

如:环境污染、火灾、水灾、自然灾害、食物链

2.7.3 不同的动物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如:毛皮、四肢、运动特性、食物、体温

2.7.4 不同的植物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如:果实、叶子、随四季的变化、对生长环境的适应

地球科学领域容的概念分解

一、 在太阳系中,地球、

月球和其他星球按一定的规律运动

3.1.1 以一定的时间间隔,自然界中一些事件规律性地出现

如: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昼夜长短随着季节变化而出现的改变、四季的更替、行星围绕太阳的公转、月相、月食和日食

3.1.2 在一年中,每天太照射形成的物体阴影的位置和形状在有规律地改变

如:日晷、建筑物的阴影、树影、竹竿的影子、圭表

3.1.3 由于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运动,以及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而形成了四季

如:在不同的季节里,我们会观察到不同星座的图像,日照时间不同

3.1.4 太阳系只是我们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的很小很小一部分

如:太阳系是拥有两千多亿颗恒星的银河系中一个不大的天体系统,而银河

系又是数以百亿计星系中的一个旋涡星系。

3.1.5 宇宙中有的星球能够自己发光,有的不能够自己发光,而是靠反射其他星球的光而发光

如:太阳自己发光、地球和月球反射太阳发出的光而发光、彗星

二、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很有特色的行星

3.2.1地球由一层适宜生物生存的大气圈包围着

如:包围着地球的大气圈包含着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气体、氩气、水蒸汽和微粒等

3.2.2地球的外壳是一层固体的硬壳,称为地壳。地壳至今还在缓慢地运动;在缓慢运动的地壳中,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地震、火山爆发

地球和火星的外壳是固体、木星的外层是气体

如:地球的板块模型、大陆漂移

3.2.3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地球有一颗卫星——月球

如:太阳系有八大行星,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3.2.4 地壳主要由三大类岩石构成

如: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2.5 地壳中不同类型岩石的形成经历了不同的过程

如:挤压、加热和冷却(火山岩)

3.2.6 不同的岩石有不同的特性

如:颜色、纹理、矿物的硬度、成分、磁性

3.2.7 岩石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破碎

如:物理风化、水溶解、化学侵蚀、机械、爆炸等

3.2.8 岩石破碎以后形成了碎石和土壤

如:砂、小鹅卵石、土壤

3.2.9 不同的土质含有不同比例的黏土、沙和腐殖质

如:肥土、可耕地、砂土(多孔)、盐碱地

三、 人类生存需要不同形式的能源

3.3.1 人们用燃料或用电煮熟食物、取暖和运输

如:煤炭、石油、木材、天然气、电

3.3.2 太阳是地球主要的能量供给者

如:石油、煤、天然气的形与太阳有关、太阳能电池

3.3.3 运动的空气和水可以推动机械运转

如:风车、风力发电、水车、水力发电

3.3.4 许多设备的运转都需要电能

如:电暖器、洗衣机、电视、电灯、机器、微波炉

3.3.5 中国是一个能源短缺的国家,我们需要尽可能避免浪费能源,并把能量保持在可用的形态上

如:我国人均占有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

四、 人类的活动会影响我们生存的环境

3.4.1 人口的过度增加会影响生态平衡

如:人口的过度增加,会导致粮食和安全饮用水短缺,贫穷与环境污染,矿藏、原始森林和土地等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世界环境保护日

3.4.2人类的活动会引起全球性的环境变化

全球气候异常、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缺乏与水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海洋污染、沙尘暴、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如:龙卷风、霾、全球气候变暖、保护水资源、世界水日

3.4.3 人类需要为保护环境做出正确的选择和不懈的努力

如:不浪费资源和能源,实行清洁生产和循环使用材料,发展绿色产业,建立自然保护区,步行、骑车上学,少用包装袋,垃圾分类,少用餐巾纸等一次性餐具

技术领域容的分解

一、 人们设计不同的仪器和工具来满足各种用途

4.1.1 有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加工物品

如:锤子、刀子、锯子、钻头、刨子、机床、切割机

4.1.2 人们设计工具时需要选用特定的材料

如:钢铁、木材、塑料等

4.1.3 测量仪器可以帮助人们对不同的物体和现象进行比较

如:米尺、钟表、温度计、气压表、风速表、电表、煤气表、水表、音强表、日晷等

4.1.4 有些仪器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观察的能力

如:放大镜、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

二、 人们设计不同的工具来移动物体

4.2.1 移动任何物体都需要力的作用:拉力、推力或扭力

如:风力、水力、机械力、重力、磁力等

4.2.2 力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传递

如:皮带、链条、杠杆、轮子、滑轮、齿轮等

4.2.3 要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需要力的作用

如:摩擦力、刹车装置等

4.2.4 人们可以用一些装置来控制力

如:刹车-机械力、改变形状-扭力、起重机、水压机

4.2.5 一些装置中有运动部分和不动的部分。运动的部分需要能自由地移动和旋转,而不动的部分必须牢牢地固定住。

如:搅拌机、起重机

4.2.6 有的装置可以储能,有的装置可以用于转换能量

如:橡皮筋、弹簧、可压缩的螺旋、马达、打桩机等

4.2.7 运动的形式是可以转换的

如:往复运动-旋转运动、圆周运动-直线运动

三、 人们设计不同的结构来实现不同的功能

4.3.1 根据建造结构的用途来选择材料

如:强度、柔软性、隔音、隔热、防水、绝缘、是否容易获得、价格、外观、耗能、安全和卫生等

4.3.2 设计结构时要考虑它的用途和条件的限制

如:材料的价格、废料的处理、是否容易获得、价格、对环境的影响、环保

4.3.3 根据结构的要求,选择加固和连接部位的方法

如:接头、槽口、编织、焊接等

4.3.4 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加固材料

如:折叠、支撑、覆盖、三角形加固、增加单元等

4.3.5 材料的外部特性是可以改变的

如:涂油漆、涂防水层、电镀等

4.3.6 结构的稳固性与设计(如形状)有关

如:对称、有稳定的基座、低重心、加固接头、外部加固等

4.3.7 物体的形状和材料会影响它的移动特性

如:潜水艇、滑翔机、赛车、袋鼠、鱼、飞盘、赛艇、游泳衣等

4.3.8 在人的骨骼系统中可以找到许多可运动的结构

如:关节、骨架等

附:统计数据

领域

核心概念

具体概念

百分比

总数

物质

科学

领域

一 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特性

7

10﹪

69(49%)

二 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9

13﹪

三 空气是一种由不同气体混合成的物质

7

10﹪

四 自然界的物体总在运动 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

4

6﹪

五 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3﹪

六 声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10

14﹪

七 光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8

12﹪

八 热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8

12﹪

九 电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9

13﹪

十 磁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5

7﹪

生命

科学

领域

一 为了维持生存,生物体需要不断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

7

21﹪

32(23%)

二 植物能够制造养分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并为动物和人类提供生存需要的氧气和养分

4

13﹪

三 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4

13﹪

四 人类有一个具有高级功能的脑

3

9﹪

五 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各自的物种得以延续

6

18﹪

六 动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

4

13﹪

七 地球上存在着不同的植物和动物—生物的多样性

4

13﹪

地球

科学

领域

一 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按一定的规律运动

5

23﹪

22(15%)

二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很有特色的行星

9

41﹪

三 人类生存需要不同形式的能源

5

23﹪

四 人类的活动会影响我们生存的环境

3

13﹪

技术

领域

一 人们设计不同的仪器和工具来满足各种用途

4

21﹪

19(13%)

二 人们设计不同的工具来移动物体

7

37﹪

三 人们设计不同的结构来实现不同的功能

8

42﹪

总数

142

注:若将“物质科学”中的“水和空气” 容归入“地球科学”,则知识概念分布结构为:

科学领域

具体概念条目数

百分比

物质科学

52

37%

生命科学

32

23%

地球科学

38

27%

技术科学

19

13%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机构、校长和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一门核心课程,在政策支撑、教研指导、经费提供、师资配备、教师培养和培训、校资源开发和完善、社会资源协调等方面加强管理和支持。

教学研究机构应加强科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及时总结经验、组织交流,尽力解决教师在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帮助教师不断提高科学课程教学的专业水平。

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方法和理念,注意积累经验、加强交流,通过校本教研、短期培训和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一、教学建议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科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等,获得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探究能力。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当好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益。

(一)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

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情感。

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提倡用自制教具和低成本材料进行探究活动。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注重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学习建立科学模型,由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活动是一种多侧面、多形式的活动。无论何种形式,关键要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和基本特征。有些探究活动只包含了探究的部分要素和特征。通过活动,学生还能很好地认识科学探究需要理论的支持。完整的探究活动基本上包含了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和基本特征,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在高年级段也需要参与完整的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指导与开放程度可以不同。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科学探究中每一个要素的目标和整体的目标都是分层次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目标和层次应该由低向高发展。如提出问题,按照问题的来源,我们可以把它分为由低到高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他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新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目标和层次不同,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同。在设计探究活动时,教师应当根据多种因素来把握指导与开放的程度。这些因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容、学生的特点和资源的情况等。随着学习的深入应使探究教学的开放程度逐渐提高。

(二)注重多种形式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认识到,只有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与学习科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在科学课程中加强探究教学有利于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科学教学中的唯一方式,它应该与其它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问题:是否明确提出其他的教学方法。例如,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直接体验,但获取证据的方式是多样的。某些问题和证据可以来自于教材或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可以让学生从其他各种渠道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进行讨论,这样做的结果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中应当将教学目标、容、方法和学生等方面综合起来考虑,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以形成优化的教学模式。

(三)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相互间的交流合作

教师应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科学学习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兴趣、原有的认识、经历及其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并采取相应的做法和措施例如,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小组里的每一个学生可以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

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开放性的讨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营造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使学生对他人的看法和观点进行思考、提出质疑。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放弃错误的观点,接受更合理的科学解释。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小组成员在探究中各有所长、可以互补,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具有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在学生参加科学学习和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和经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

(四)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由于各地区的差异、课程资源的差异、教师和学生的差异等,使得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首先,教师在使用科学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分析和处理教材。教材的逻辑结构和容呈现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教材中涉及的生物,可以根据本地区生物生长的特点,调整教材容的前后顺序。

其次,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和讨论。如果学生对某次探究活动特别感兴趣,或者探究过程中学生又发现了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教师应鼓励学生课外继续进行研究。有时在某个概念或原理的教学中,个别学生存在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可以在课外增加相关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发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并给予及时的肯定,使他们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

(五)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

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

通过课外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容、学生和校外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开展科学技术小组活动和参观博物馆、科学技术馆、动植物园、农业生产基地、工厂等。

应当重视充分利用校外信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媒体中有关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引起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意识。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收集与课堂教学容相关的各种信息和资料,补充和完善课堂教学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对于学生难以亲身经历或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科学探究过程,可以通过多种教育技术手段提供必要的展示。在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应适当运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资源,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环境。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科学课程的实施,需要特定的课程资源,包括人才资源、实物资源和信息资源。

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机构、校长、教师都应努力建设、开发与利用校外的课程资源。人才是科学课程中最关键的资源。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应把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培训放在课程资源建设的首位。对实物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课程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方面,还应尽力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要善于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一)校资源

校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既应注重人才资源也要注重实物资源、信息资源和交流渠道。

实物资源包括科学教室、实验仪器、教学设备、标本、模型、光盘、挂图、网络设施以及校园环境和其他活动场所、设施等。通过这些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探究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并设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景。

信息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可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料,它的获取主要来自教科书、学校图书馆和校园网。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是信息源。建立稳定的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提供交流的机会,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方面。教学研究机构应通过教研活动、教师培训和经验交流等方式,促进教师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和优化。

为有效地发挥科学课程校资源的作用,应加强对它的管理和合理使用,具体要求如下。

1、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有责任逐步建立、完善科学教室和实践园地等活动场所,配置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通过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使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2、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种植、养殖场所,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进行种植、养殖活动。为了保证种植、养殖的安全性,必须有一定的管理制度,并应配有专人管理。

3、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开发教学素材,丰富学校科学教育的教学资源,如教学材料、实验方案、教学论文、CAI课件、图片、录像带、幻灯片、学生优秀作业和小论文等,形成资源库,在一定条件下逐步实现资源共享。

4、发挥师生的信息源作用,建立稳定的信息交流渠道,如科学讨论会、校园墙报、广播站、学生科学刊物等。

5、建立资源的维护和管理系统,使学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不断发展。

6、分门别类建立科学课程资源档案,逐步建立科学课程资源库。

7、提倡学校之间和地区之间科学课程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校外资源

科学课程的校外资源包括社会其他部门的资源、自然环境资源以及社会人士、学生家长等人才资源。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

1、 科学是针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探索。在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还存在很多容易被教师忽视的教育资源,如家庭、社区、街道、商店、工矿企业、星空、田野、森林、河流、各种动植物等都可以为科学教育所利用。

2、与青少年活动场所、社区活动中心、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包括动植物园、自然保护区)、气象站(台)、天文馆(台)、地质馆等建立稳定的联系,便于学生进行学习。

3、参观科研机构、高校实验室、高新技术开发区、示农场、工厂、农村等;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做科学技术报告;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在那里参观、劳动和服务,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为公众服务的意识。

4、利用社会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利用电教馆、互连网等进行科学教育。

5、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可利用学校所在社区的环境,采取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与地区共建方式,因地制宜设立定点、定时、定人的科学教育基地。

三、教材编写建议

科学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科学课程目标、实施科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科学教材的编写应以《标准》为依据。教材所选择的学习素材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现实相联系,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要学习容的科学理解。教材容的呈现要体现科学知识的整体性,体现重要的科学知识和方法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过程;应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并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材的编写还要利于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

容标准是按照学段制订的,并未规定学习容的呈现顺序。因此,教材可以在不违背科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科学学习认知规律、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合理地安排学习容,体现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形成自己的编排体系。

(一)教材编写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1、全面体现《标准》提出的理念和目标。

教材的编写应以《标准》为依据,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全面地体现和落实《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各项目标。

2、体现课程容。

教材中学习素材的选择,图片、情境、案例与栏目等的设置,拓展容的编写,以及其他课程资源的利用,都应当与所安排的科学容有实质性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所学容的兴趣。

3、准确把握容标准要求。

《标准》对于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容有明确和具体的目标要求,教材的编写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准确地把握各分目标要求的程度。

4、教材的编写要有一定的实践依据。

教材容、活动设计等,要经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检验,特别是新增的容要经过较大围的实践,根据实践的结果推敲可行性,并不断改进与完善。

(二)教材编写应体现整体性

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整体性,而作为教育任务的科学知识容在反映这一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还应当体现作为课程容的整体性。

1、整体体现课程容的核心。

教材的整体设计要体现容标准的核心。《标准》中设计了核心概念:(待补充)。它们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科学课程容的核心,也是教材的主线。因此,教材应当围绕这些核心容进行整体设计和编排。

2、整体考虑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材的整体设计要呈现不同科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一些科学知识之间存在逻辑顺序,教材编写应有利于学生感悟这种顺序。一些知识之间存在着非本质的在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相同的容领域,也体现在不同的容领域。

帮助学生理解类似的实质性联系,是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为此,教材在容的素材选取、问题设计和编排体系等方面应体现这些实质性联系,展示科学知识的整体性和科学方法的一般性。

3、重要的科学概念与科学思想要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

科学中有一些重要容、方法、思想是需要学生经历较长的认识过程,逐步理解和掌握的,如等。因此,教材在呈现相应的科学容与思想方法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积累,在遵循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螺旋上升是指在深度、广度等方面都要有实质性的变化,即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要求。

教材容的呈现既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又要使整套教材的编写体例、风格协调一致。科学、技术、社会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为此,教材可以适时地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包括科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以及科学发展史的有关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科学的作用,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感受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欣赏科学的优美。例如,指南针的发明、日晷的应用,等等。

(三) 教材容的呈现应体现过程性

教材编写不是单纯的知识介绍,学生学习也不是单纯地记忆。因此,教材应选用合适的学习素材,介绍知识的背景;设计必要的科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感悟科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恰当地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对于他们理解科学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 呈现容的素材应贴近学生现实

素材的选用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这些素材应当在反映科学本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以利于他们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科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学生的现实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生活现实。

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科学课程中,许多容都可以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背景。第一学段,学生所感知的生活面较窄,从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也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体会到科学的作用。

第二学段、第三学段,学生的活动空间有了较大的扩展,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已拓广到客观世界的许多方面,他们逐渐关注来源于自然、社会中更为广泛的现象和问题,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容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因此,教材所选择的素材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中的现象和问题。如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图片、图形(照片、简单的模型图、平面图、地图等),以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价值和趣味.

2、科学现实。

随着科学学习的深入,学生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就成为学生的“科学现实”,这些现实应当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的素材。选用这些素材,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涵,还能够更好地揭示相关科学知识之间的在联系,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科学,构建科学认知结构。

3、其他学科现实。

科学的许多容与其他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就成为学生的“现实”,教材在选择科学学习素材时应当予以关注。

(五) 教学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

按照《标准》要求,教材的编写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体现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也便于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创造性。

(六)教材编写要体现可读性

教材应具备可读性,应易于学生接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教材可读与否,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标准。因此,教材的呈现应当在准确表达科学知识的前提下,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从而有助于他们理解科学。

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可以采用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多种方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由于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所以教材的呈现应在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表格、文字等形式的同时,逐渐增加科学语言的比重。对于第三学段的学生,随着科学学习、语言学习的深入,他们使用文字和科学符号的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教材的呈现可以将实物照片、图形、图表、文字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

第五部分 评价建议

评价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出发,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容为依据,体现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评价所得到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调整和改善教学容和教学过程。

(一)评价主体

对学生的评价主体主要包括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等。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强调学生自我比较,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以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交互性。通过评价使学生成为科学课程学习的成功者、积极参与者和自我反思者。

(二)评价容

1.对科学知识的评价

对科学知识的评价依据是容标准中提出的物理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和环境科学三个领域提出的目标要求。

学习科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好奇心,发展他们对自然和科学本质的理解。要注重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而不是单纯记忆;要注重从整体上对科学的认识以及对科学概念和原理的领会。对科学知识的评价要尽量融合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中。

2.对科学探究的评价

科学探究的重要目标是体验科学过程,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具体的评价目标主要包括:提出科学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解释、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等几个方面。

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全部或有重点地选择其中几项,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

3.对科学态度评价

要按照科学课程目标提出的关于科学态度的要求进行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科学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对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程度和对科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状况;是否初步形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是否能尊重科学,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否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根据科学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是否在探究活动中热情关注、认真探索,记录实验数据实事;是否初步养成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初步形成用科学技术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意识等来评价学生在科学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多元地进行。

(三)评价方法

小学科学课程的评价以真实的日常教学为基础,充分关注课与课外的学生学习活动,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表现和发展水平。对学生学习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行为表现评价、纸笔测验评价、综合评价。

1 、 行为表现评价

行为表现评价是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辨别,有多种方法。

教师观察 课堂上教师敏锐的观察是行为表现评价的关键。教学目标、学习要素可以指导教师的观察,使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敏锐地观察学生的思维深度、操作技能水平。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学习要素制定评定量表,量表往往分为3~4个水平程度,分别描述各个水平程度。

在课堂上,教师还能够观察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情绪表现。课堂教学具有社会性,课堂上生生、师生之间的交往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情绪表现反应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中,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才能高效地学习。如果学生发言积极到位、活动操作符合规则、实验效果明显,说明学生积极地参与了教学。如果有学生扰乱课堂秩序或者精神不集中,就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了。

教师在观察中,除了用量表进行评价记录外,还可以将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逸事记录下来。如学生的超常表现、独特见解、科学创意,学生的进步或者违纪行为等。这些信息可以作为学期或学年结束时综合评价的参考。

学生谈话 在教学前需要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时,可以问一些学生问题,根据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分析学生的原始观点,发现的模糊或错误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随时向学生提出问题,来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概念发展情况。其他评价主体,如教育管理者、家长等与学生在与学生的谈话中了解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作业 学生的科学记录、研究报告、作品以及成长记录袋等属于学生的科学作业。对这些作业进行评价需要进行综合评定。这时,我们往往根据一个班学生的整体情况将它们分为3~4个等级。

学生科学记录本中常常记录观察现象、实验数据、科学笔记、科学概念图等。表现要素有:作业完成率、记录项目的完整性、记录的准确性与创造性、整洁程度。

学生研究报告包括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表现要素有:格式——各项是否齐全、过程——是否清晰明白、资料分析与结论是否合理。

学生作品有手工制作、手抄报、科学图画等。评价要素根据作品性质而异,如用橡皮泥制作地球模型的表现要素有:三层比例的准确性、模型分层的清晰程度、圆或半圆的整齐程度。

成长记录袋有多种类型。基本的要素有:容目录——目录包含了哪些容、各个项目——装入记录袋中各项目的水平、评价量表——不同评价主体对各个项目的评价情况、整齐程度等。

2 、 纸笔测验评价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对试题进行详细分类,有利于引导教师在出题时,既考虑测试学生对哪些科学概念的理解,又可以考虑测试学生的哪一项或几项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在测试结果出来后,引导教师逐一分析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水平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将纸笔测验试题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如:科学知识题、科学方法题、解决问题的题。接着,在对学习要素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将几种类型的题又分为更细的题型。举例如下。

科学知识题

回忆与识记 如:写出降水的各种形式。

排序 如:按照从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将图片进行排序。

分析 如:下面是解剖种子的活动步骤,你可以将它们分为几个大步骤?

比较 如:树叶与柳树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分类 如:一个小组同学将动物分成为三类。他们是按照什么标准给这些动物分类的?

判断 如:根据营养金字塔的图,你认为哪一类食物应该吃得最少?

推理或预测 如:地板之间的缝隙到了冬天是会变大还是变小?为什么?

建立模型 如:在用番茄酱和土豆泥做火山模拟喷发的实验中,你认为的哪些与真实的火山相似的地方?

探究技能题

观察 如:有五种可食用的液体,要鉴别它们需要用到的感觉器官有哪些?

测量 如:请你读取温度计上的读数。

控制变量 如:画出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分的实验设计,写出实验中有哪些相同条件。

绘制图表 如:根据表格中记录的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温度数据,绘制一天中温度变化折线图。

数据整理与分析 如:根据烧开水的过程中水温变化曲线图,说一说,水温变化的规律。

解决问题的题

发现问题 如:关于电磁铁,你还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

制订计划 如:有给定长度的导线2根、铁芯1个,制作一个磁力较大的电磁铁,你打算怎样做?写出你的计划和理由。

实验操作 如:在研究蜗牛喜欢吃哪些食物时,你是怎样做的?

结论与理由述 如:利用这个实验解释为什么人们在夏天愿意穿白衣服。

根据这样有分类进行试题设计,可以避免回忆与识记的试题量过多,既可以评价学生科学概念的掌握情况、也可以评价相应的思维水平。

3、 综合评价

问题解决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记录单、报告单等。

项目研究 给学生一个研究项目,学生需要经历探究的过程,需要具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最后,完成项目研究报告。

推荐访问:课程标准 科学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