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时代培养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与素养范本(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学生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使命,亟需劳动教育的奠基。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性价值、劳动正义、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旨趣,从奠基中国梦、完善教育体系、打造时代新人三个层面阐释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澄明劳动教育涵括创设劳动环境、厚植劳动审美力的人文意蕴,是具有新时代意义的重要课题。为了大家学习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时代培养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与素养范文内容,以供参考,一起来看看!
关于新时代培养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与素养范文1
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教育思想的重要论述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办法。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甚至成为了提高社会生产的重要手段。然而科学技术和生产不会自动联系起来,它们之间需要一个中间环节,教育便是这个中间环节。教育可以培养出既懂科学知识,又会先进技术的现代劳动者。因此,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可以把生产劳动提高到现代科学所要求的水平,进而提高社会生产。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办法,更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途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是阻碍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虽使人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旧分工走向瓦解、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对立的局面得以打破,但这并非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主观意愿,因此,唯有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长久地打破这种对立的局面,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后,针对无产阶级及其子女难以享受教育的现实困境和资产阶级儿童不适生产的有害教育,马克思、恩格斯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进一步深化,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改造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在他们看来,童工制度使工人阶级及其后代的片面发展达到了顶端,因此,他们希望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式,为无产阶级及其后代争取限制工作日与教育权,以抵制资本主义的剥削,改造资本主义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不只是在理论上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同时也在实践上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如何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问题,马克思在《给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指出:“技术教育,这种教育要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技能。”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由此可知,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主张通过综合技术教育的方式,一方面对劳动者进行劳动技能的教育,另一方面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原理的教育。这样的结合方式既可以使工人阶级及其后代在了解生产原理和劳动工具使用的过程中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又可以有效地避免资本主义大生产使得工人阶级及其后代片面性发展的弊端。
列宁同样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性,他从科技发展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实践上,列宁同样主张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综合技术教育是马克思、恩格斯所确立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具体形式,只不过列宁根据苏维埃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开展综合技术教育的内容、目标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除此之外,列宁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进一步付诸实践。在其著作《共青团的任务》一文中,列宁提出了著名的“星期六义务劳动”,可见在列宁看来,青年团员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和阅读共产主义的理论书籍上,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义务劳动,以将所学的知识和实践锻炼有机的结合起来。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一条基本原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教育原则。基于不同的时代特征,他们先后赋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不同的内涵,并提出了许多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教育方法。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中华民族是热爱劳动的民族,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因此,学习和借鉴其中的思想精华对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大有裨益。
为了重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儒家、墨家、法家提出了不同的劳动教育思想。孔子主张劳动与教育相分离,他指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即君子只需用心求道,不用考虑生活的问题,也无需学习耕田种地之事。孟子对孔子“劳动与教育相分离”的思想深表赞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的思想。孟子认为“君子”应该专门学习治理“野人”之道,而“野人”应该专门从事农事劳动以供养“君子”。在诸子百家中,墨子作为主张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第一人,提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劳动教育思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士虽有学,而行为本”,在墨子看来学习理论知识不是最终目的,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劳动相结合,应用于实际行动当中才是根本。这与今天所倡导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法家则立足于战争和经济的需要,鼓励“耕战”,提出坚持全民皆农、以农养战的思想,认为应该教育广大劳动人民学习社会政治法令和对“耕战”有用的实际知识,以保证兵农有足够的劳动力。虽然鼓励对劳动人民进行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战争,但也从侧面反映了法家学者看到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他们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以及劳动技能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培育时代新人、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有利于培育时代新人
新时代培育时代新人需要加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而本文所主张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具有德智体美“四育”不可替代的独特育人价值——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同时也具有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即:一方面通过劳动的内容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以及良好的劳动习惯等,以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另一方面通过劳动这种形式的教育,使大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树立高尚的品德、增长智力、锻炼身体以及培养审美能力。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有利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有利于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要的方面。”劳动教育作为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高校加强劳动教育,使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可以更好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另一方面,有利于拓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劳动教育是联系知识和实际的纽带,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劳动教育这种方式,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劳动实践当中,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自己。因此,劳动教育有利于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新时代加强大学劳动教育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最本质的要求,当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实现也需要青年一代的辛勤劳动。新时代是创新发展的时代,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离不开创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离不开创新,人民生活的智能化、便捷化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离不开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是创新的源泉。所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实现也需要青年一代的创造性劳动。而无论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还是创造性劳动,都离不开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作为时代新人主体的青年大学生应该接过奋斗的接力棒,用劳动托起中国梦。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要求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以新时代大学生为教育对象开展的劳动教育。与以往劳动教育相比,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特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应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为目标,并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等方面的教育提出新的具体的要求。新时代劳动教育要采用一些新技术新手段,以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应在坚持以往劳动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展现出劳动教育的新内涵和新要求。
在劳动价值观教育方面,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应该在坚持以往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劳动幸福观教育和劳动使命观教育。劳动价值观是劳动者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它不仅决定着劳动者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也影响着他们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的养成。因此,在地位上,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应置于劳动教育的首要地位;
在内容上,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劳动对于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深刻理解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伟大意义;
切实改变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错误心态,并由衷地尊重和认同一切劳动;
真正明白辛勤劳动的光荣,并从内心深处热爱劳动。但基于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新目标——使“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新时代的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还需要在上述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劳动幸福观教育和劳动使命观教育。一方面,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相较于物质文化需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广泛、更加迫切。另一方面,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仅要让大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更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劳动。在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巨大变化的新时代,理应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劳动使命观教育,使他们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和任务,在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的危机时刻,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紧要关头,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在劳动技能教育方面,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应该在坚持以往劳动技能教育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创造性劳动技能的培养。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离不开创造性劳动。因此,在鼓励以创造性劳动实现伟大梦想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技能教育也应顺势而新,在教育的过程中应更加强调创造性劳动技能的培养,而劳动技能教育包括劳动技术的教育和劳动能力的培养两方面。新时代注重创造性劳动技能的培养,一方面要求教育主体将科学知识和技能融入专业课教学之中,另一方面要创造更多的实践形式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多的专业技能过硬、自主创新能力高超、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劳动者。
在劳动态度教育方面,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应该在坚持以往劳动态度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培养大学生精益求精的劳动态度。劳动态度即劳动者在长期劳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对待劳动的情感倾向。热爱劳动不仅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劳动教育特别重视培养的劳动态度。因此,针对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除了一以贯之地进行热爱劳动的劳动态度教育以外,也更加强调精益求精劳动态度的培养。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传递的不仅是一种甘于奉献的精神,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因此,新时代培养大学生精益求精劳动态度,需要教育主体在教育的过程中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最终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在工作和学习中尚巧求精、执着耐心、专注品质的匠心青年。
关于新时代培养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与素养范文2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特征,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根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阐明了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价值旨归,凸显了党和国家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反观现实,当前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着被软化、弱化、淡化等困境,更面临消费主义、娱乐主义等意识形态的侵蚀,阐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因,厘析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价值和教育意义
第二国际用实证主义的思想框架把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归结为“经济决定论”,卢卡奇等人基于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独特解读而将其理解为一种总体性批判理论,阿尔都塞主张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解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予以消除,事实上,马克思是以历史、综合、融汇的视野阐发劳动的,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指认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在经济哲学中追求劳动正义,在教育理论中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一般价值和教育意义的理论渊源,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一)劳动的创造性价值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由低到高,从野蛮到文明,从蒙昧到进步,没有劳动,没有劳动创造出来的驱动力,一切皆不可能。”[2]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基于生产劳动而阐发的,马克思对人类劳动的创造性价值阐明主要体现在劳动创造世界与历史和劳动确证人与类本质两个时空维度。
一是劳动创造世界与历史。一方面,劳动创造世界。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3]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區分人与动物的决定性因素,劳动实现了自在意义的自然世界跃迁为自为意义的人类世界。作为人类最基本实践活动形式的劳动,也从“解释世界”转变为“改造世界”的现实社会活动。马克思强调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另一方面,劳动创造历史。马克思强调:“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4]正如马尔库塞所说:“要得到任何可能的满足都必须工作,必须为获得满足需要的手段而从事颇为痛苦的劳动。”[5]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劳动被看作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事实起点,亦是整个历史唯物主义建构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他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不仅强调劳动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意义,更从劳动理论的基点出发致力于引领劳动者联合起来创建共产主义的新历史图景。
二是劳动确证人与类本质,指向自由自觉。马克思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类的三重维度分析劳动对于改造自然世界、人类交往世界、人类未来世界的重要创设作用,并指向劳动者的自我解放乃至创造自由自觉的新世界。首先,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认为,一旦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同时也间接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恩格斯把劳动看作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其次,人在劳动中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在劳动中结成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马克思阐明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也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劳动彰显着人的社会性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深刻的内在统一。最后,劳动确证着人的“类本质”和“类存在”,这种基于劳动而自我生成的“类存在”,是一种超越有限性而指向无限性的“类”,在劳动实践中生成的“类意识”将个体的有限生命存在提升为真正超越个体的“人类意识”。由于劳动的现实展开,人类的生命过程从自在物质循环过程转变为自觉创造生命的自由过程。
(二)劳动正义
圣西门描述资产阶级文明的本质就是“复活的奴隶制”,揭示了劳动的非正义性。马克思阐明了意志起作用的基本方式是生产劳动,而生产劳动又是以“物质生产关系”为基础的。马克思彻底解开了自在之物的谜底,即康德以为超验的、神秘的、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实际上正是隐藏在生产劳动与之打交道的、作为商品的“物”背后的社会生产关系。[6]马克思对剩余价值规律的揭示也是在劳动的基础上实现的,剩余价值规律既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也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清晰脉络。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透析资本、地租和劳动的分离对工人的“致命”打击,厘清工人在多种具化条件下的“异化”状态,指出即使在对工人最有利的社会状态下,结局必然是沦为机器。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劳动的具体表现,揭示了异化劳动的最终根源,并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扬弃异化劳动的基础上指向“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7]。马克思所认为的成为幸福源泉的劳动是自由、尊严、安全的劳动,是“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社会的管理下实施生产,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社会作为自由人联合体,将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科学合理地调解自己和自然界的物质变换。
列宁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民注定要从事永无休止的劳动,却过着贫困不堪的日子。他深入考察使劳动者摆脱这种苦役生活的第一步就是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工人监督、把银行收归国有,并从国际视野上關切劳动者的遭遇,认为资产阶级的扩张政策把少数人的幸福建筑在对亚洲和一切殖民地以及小国亿万劳动人民的奴役之上。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社会应认真贯彻和落实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彰显党和国家对于劳动以及劳动者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改善就业环境,增加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人民立场和劳动情怀,指出了劳动与收获、劳动与公平的价值旨归,彰显了劳动正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新境界。
(三)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认为,劳动在形塑人的教育环境和砥砺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塑造了凡年龄体力适合于劳动的男女都要参加劳动的图景,卢梭把劳动视为自食其力的“自由人”的基本要求,圣西门提出“人人应当劳动”的著名论点,欧文提倡“劳教结合”,为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思想奠定了深厚的理论渊源。马克思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指出普遍禁止儿童劳动只是虔诚的愿望,并强调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更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彰显了劳动在塑造人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列宁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具体实施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他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像的。”[8]列宁不仅重视劳动竞赛,善用物质和精神刺激激发首创精神,还把工人自己发起组织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看成是当时俄国制度中首要出现的“共产主义的东西”,认为这是“活生生的现实当中的共产主义”,是更具有决定意义的变革的开端。
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区分当前教育与旧教育的不同:一是学习革命理论;二是实行生产劳动,认为教劳结合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重要途径。全国解放后,更把“爱劳动”纳为“五爱”国民公德之一。1958年,毛泽东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指示。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了新的阐释,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并强调指出在教劳结合上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彰显了“尊重劳动者”的人本关怀,指出了“实干兴邦”的现实路径,明确了“创造伟大”的发展动力,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注入了新内涵。[9]这是马克思劳动教育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具体体现与最新理论成果。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
大学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关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形塑时代新人的未来指向。
首先,劳动教育奠基中国梦。马克思曾经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子都知道的。”[10]坚持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和发展,是植根于中国人内心的民族基因,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价值取向、劳动精神风貌和劳动素养水平,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尤瓦尔·赫拉利指出:“几十年前,中国还是粮食短缺的代名词,1974年第一次世界粮食大会上专家断言中国绝无可能养活10亿人口,但中国创造了史上最大的一个经济奇迹。”[11]这是一代代人民群众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创造的奇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劳动产品从日常生活中的商品现象中抽象出来,阐明劳动就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来源。正如霍克海默所言:“劳动的总体性是社会经济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个人都不能自给自足,他所需要的一切都来自于社会,必须为社会而劳动。新时代大学生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向同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接班人,必须深化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其次,劳动教育完善育人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性质决定了培养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是中国教育的价值旨归之一。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培养什么人”所发出的时代动员令。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劳动的价值,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态度,塑造诚实劳动的优良品德,养成勤于劳动的自觉习惯,涵养创造劳动的青春气魄。从毛泽东1957年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深化认识。我国劳动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当前,劳动教育缺位成为严峻现实。一方面,在对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一定程度上催化了个人主义的产生,使人们缺乏对自身与社会责任关系的自觉意识和自愿履行,造成社会责任感式微的现代性困境。[12]我国大学生出现了一些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大学生受西方意识形态的裹挟,容易导致“泛娱乐化”的集体性缺钙,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择业、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利于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
最后,劳动教育打造时代新人。马卡连柯指出劳动是教育体系中基本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离开劳动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教育。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劳动价值观教育,劳动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走上就业岗位后的就业取向、社会责任。目前,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佛系”和“伪奋斗”现象,出现了“只想出彩,不想出力”的错误思想,以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浮躁劳动方式。对此,应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使他们始终保持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13]通过劳动教育增进大学生对劳动“四最”的价值认知,厚植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情怀,养成辛勤、诚实、创新劳动的习惯。
在我国劳动教育的历史进程中,学工、学农、学军在几代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劳动光荣,浪费可耻,不劳动者不得食”延续了中华民族勤劳奋斗的优良传统。随着社会的跃迁,劳动教育有所弱化、淡化、畸化,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尊重底层劳动者”等现象,长此以往可能引发重要社会问题,阻碍社会主义事业的永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党和国家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引导大学生做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业门类多元化、社会分工细化、劳动样态复杂化,既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劳动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练就过硬本领,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才能担当起社会主义建设重任。
三、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人文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是对新时代育人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更涵括丰厚的人文价值意蕴。
(一)创设劳动氛围,焕发个体劳动热情
大学生劳动理性的确立离不开理论的灌输与环体的营造,创设正能量的劳动环境,激发大学生对劳动的热情,是劳动教育的重要人文价值所在。这种浸润式的教育可以创新劳动话语传播、讲好劳动故事为抓手。一方面,契合大学生个性特点和时代需求,凝练劳动话语表达,创设积极向上的劳动氛围,是激发劳动实践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当前,“佛系”、“打CALL”、“996”等话语已成为新时代大学生交流沟通时乐于使用的高频词汇。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引导,唯有创新才能更有效地传递主流声音。我国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也建立起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系统。革命时期,毛泽东强调我们的方针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从此“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特色话语表达。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身上的劳动精神。在建设时期,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极大汇聚了人民群众的劳动向心力。改革开放以来,凝铸了更多积极奋进、精炼昂然的话语表达,如“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天上不会掉馅饼”、“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人间万事出艰辛”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14],强调了劳动对于实现个人梦想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撸起袖子加油干”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更是把劳动与幸福辩证联系起来。劳动话语的凝练与传播,可营造正能量的劳动教育氛围,让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劳动观念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在讲好劳动故事中锻造劳动精神。讲好故事是一种重要的软实力,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话语权。抗日战争时期南泥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故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故事;大庆油田王进喜的“铁人”故事等激励着青年学子;黄继光、焦裕禄、孔繁森、张富清等“新中国最美奋斗者”的先进事迹,是亿万中国人民筚路蓝缕、艰苦卓绝奋斗史的真实写照。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涌现了许多生动的劳动者形象:风华正茂的护士,分秒必争的火神山医院电焊工人,千里驰援的医疗队,夜以继日的机械师,迎难而上的志愿者……一个个生动的劳动者故事书写着新时代劳动者的使命和担当,汇聚成鲜活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养分,激发大学生的劳动热情与人民情怀。
(二)提升劳动审美力,旨在成就美好生活
劳动理性和人文情怀的确立,归根结底要回归到提升大学生的劳动审美力,为通往内在的美好生活提供丰厚的滋养。马克思强调劳动不仅是达到目的即产品的手段,而且是人的本质能力的一种有意义的表现,因而劳动也是一种享受。发掘劳动散发的艺术之美,提高对劳动的审美力,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人文意涵。激发劳动中内蕴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之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恩之美;“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的诗性之美;“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童趣之美、“诗意地栖居”的悟性之美等,是更深沉、更持久的劳动美学滋养。构建劳动话语、讲好劳动故事,旨在激发劳动正能量;提高劳动审美判断力,旨于生成持久、深層的力量,实现自由自觉的劳动。马克思将“自由自觉”的劳动指认为最合乎人性的、最幸福的存在方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探寻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理论渊源,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始发点;阐明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牵引器;挖掘劳动教育的人文价值,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营养剂,旨在深耕厚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养成大学生自由自觉的劳动习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建设者,成就美好生活的见证者和创造者。
关于新时代培养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与素养范文3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学校第一时间组织各学院学工队伍学习《意见》精神,掀起了学习讨论热潮。学工队伍纷纷表示:《意见》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重要指导,对高校加强劳动教育进行的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为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我校学工队伍要认真做好劳动教育方案,将劳动育人落实到位。
同时,在“三全育人”建设推进过程中,学工部从上学期开始组织各学院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本科生代表就我校劳动育人方案广泛征求建议,形成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劳动育人实施方案》初稿,为推动我校劳动育人落地生根积极建言献策。
No.1
高校劳动育人正当时,劳动教育意义重大
风好正加力,劳育正当时。
劳动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劳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中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童德毅谈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不可或缺。劳动对人的成长和成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劳动促进人的反思,提振人的精神,丰富人的思维,锤炼人的品质。当前,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对现有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的完善,要结合新形势,在新技术条件下,探索劳动教育作用载体、实现形式和效果评价的最佳方案,推动劳动教育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更好发挥劳动教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积极作用。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本科生辅导员毕帆如是说:“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意见》体现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整体思路。《意见》依据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相应地对劳动教育分类,这充分考虑到了劳动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为高校更好落实劳动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奠基。
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辅导员陆闯认为: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加强提倡劳动教育,从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上看自然是题中之义,应有之举。本次《意见》中提到的“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近年来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这也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需求和实际问题的角度回答了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No.2
加强劳动价值观培养,师生共同践行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
加强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养,可以帮助我们在劳动中体会体验人生、体会快乐、学会分享,从而不断丰富人生、充实生活。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必须模范带头践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效果。
外语学院本科生班主任尚锋说:人生发展是一个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而劳动则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途径之一。通过开展劳动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奉献精神,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从而实现知行合一、德育智育并重的教育初衷。作为高校教师,尚老师认为应当做到“教人者先受教”,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劳动教育培训,自觉强化劳动意识,为学生做好表率,在劳动实践中磨练自己。
信息学院本科生辅导员叶潇舟认为: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有利于学生人文知识的内化,劳动教育也可以帮助学生贯彻和落实德智体美劳的目标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功能。结合大学的劳动教育,我们可以在日常管理、志愿服务、教学管理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均进行劳动教育。结合三全育人模式,探索劳动教育的创新模式,提高劳动素养,形成劳动习惯,弘扬劳动精神,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法学院本科生班主任许可如是说:马克思说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既把人同动物区别开,把人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又把人与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紧密地联系起来。具体而言,我们可以说,劳动就是创造价值,因此,大学生劳动的核心就是创造大学生相适应的价值。那么什么是大学生的“创造”?许老师班级的同学们普遍认为:不论是体力,如植树造林,志愿服务;
或是脑力,文学的创作,都是大学生通过劳动而创造的价值。劳动而产生创造的东西,应该具有积极的正能量,能够为社会主义的美好发展作出贡献。大学生的劳动创造要体现个人价值与能力,为社会造福。
信息学院本科生辅导员黄伟钊说:对于当下一些大学生劳动意识缺失,劳动观念薄弱的问题,我们作为基层辅导员需要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以及各类主题班会、党团活动,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有效传递出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劳动观,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对青年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品德培育功能。
英语学院本科生辅导员张楚翘认为: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也是高等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贯彻落实好《意见》精神,要从新时代教育使命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辅导员,要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培养劳动意识,尊崇劳动精神,形成劳动习惯,培养劳动技能,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No.3
设置劳动教育课程,
形成一二三课堂联动体系
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
要统筹优化劳动教育类公共必修或选修课程,建设特色课程,将劳动育人融入实习实训、专业服务、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等,真正实现劳动育人落地生根。
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雷亮认为:劳动教育应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方式、途径以及具体行动方案。高校的劳动教育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完整体系来建设,构建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导向一致、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配合联动、协同并进、成效互鉴、有机融合机制,制定以劳动意识、品德、价值观、习惯培养为主体内容的,同时与其他培养方案协调呼应的专门培养方案,整合利用第二课堂的课外活动平台、第三课堂的校外社会实践平台和第四课堂的网络新媒体宣教教育平台,搭建“必修+选修”“通用普适+学科专业”的多样化、开放性劳动课程模式,构筑贯通整个大学时期的分阶段、过程化、持续性的劳动教育。
外语学院本科生辅导员欧阳君箫谈了自己的看法:劳动教育是不同于普通专业知识学习的课程,是着力于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一课程。我们可以通过公益、手工性质等多形式的劳动教育,促使学生形成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不分贵贱的价值取向,形成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的思想认识,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No.4
健全劳动育人体制机制,
集思广益、多措并举
落实劳动育人需要有制度作为坚强保障。
通过深入细致调研,广泛征求多方建议的基础上,不断健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融合机制、督导检查机制、宣传教育机制,多措并举强化安全保障,从而使劳动教育步入常态。
国际商学院党委副书记梁伟认为:《意见》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要求我们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引导学生思想上树立正确劳动观念,认识上尊重普通劳动者,能力上充分掌握劳动技能,行动上珍惜劳动成果。学院要不断积极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围绕结合所学专业,在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社会实践、实习调研、创新创业中领悟劳动真谛,培养劳动习惯,学习劳动技能。在开展各种劳动技能和成果竞赛和活动的同时,将劳动教育成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发挥好评价和激励机制指挥棒作用。
法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张莉说:现在的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很多学生已经淡化了劳动教育意识。高校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需要我们加强劳动教育意识,并渗透到学生日常教育中,根据不同年级教育任务设定匹配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加强劳动教育不是“另起炉灶”,要与课堂教育、勤工俭学、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工作有机结合,是真正的“大劳动”概念,这也是高校三全育人的应有之义。
金融学院辅导员助理邵洁蕙提到:针对有的90后、00后的认为“父母他人为自己付出是理所当然”的错误观念,可以依托类似于思想与品德修养的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教育,课程内容以实践为主,讲授为辅,设置考评方式,计入社会实践学分,让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与奉献中加强对劳动的理解,提升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感,加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
法学院辅导员助理崔铭君认为:想要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五育并举,不仅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上下功夫,也要切身参与到劳动中,去感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收获感。而学校在设计劳育实施方案的过程中也要结合学校学院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建设美丽校园与开展劳动教育相结合上下功夫,增进学生爱校之情的同时,增进学生劳育方面的技能,推动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成长。
辅导员们也注意到,《意见》在此时发布,也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将“战疫”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的创新举措。比如,特别指出高等学校的劳动教育要“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外语学院本科生辅导员张烨认为:在大学开展劳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可以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创新创业等,融入我校二三课堂体系,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
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劳动育人,助力青春。
学生工作部将在全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的支持配合下,继续完善劳动育人方案,全面推动劳动育人落地落实,继续开拓创新,探索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长效工作机制,全面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为我校“三全育人”注入新的活力。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新时代培养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与素养范文全部内容,阅读了这么多,我想你一定收获了很多。如果想要获取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推荐访问:劳动教育 新时代 素养 关于新时代培养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与素养范本 关于新时代培养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与素养范文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