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又名胡子鱼、塘鲺,显著特征是周身无鳞、体表多黏液、头扁口阔、上下颌各有4根条胡须,分布广泛,主要产于长江和珠江流域,仲春至仲夏(4~7月)为最佳食用季节。鲶鱼是肉食性鱼类,其肉质细嫩少刺、美味浓郁,富含蛋白质和脂肪,营养丰富,尤其适宜体质,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鲶鱼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鲶鱼4篇
【篇1】鲶鱼
设计人:骞春江日期:2009.01.02
教学目标:1、学会把握话题作文的话题中心,从而在写作时紧扣话题。
2、掌握通过质疑寻找立意的方法。
3、复习巩固道理论证与事例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在探索中掌握寻找立意的方法。
教学难点:把握话题作文的话题中心。
教学方法:讨论、联想、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2008年刚刚过去,回首2008,是中国多灾多难的一年。那场摧毁力空前的地震,我们至今心有余悸,地震发生时的场景,我们仍然记忆犹新。大家还记不记得当时你正在干什么?又什么反应?
(生回答):
(师归纳):如果那场地震的震中就在我们附近,我们的现在肯定早已一命呜呼了。从同学们的叙述当中,我看到了一个深刻的问题,那就是,国人的危机意识非常淡薄,所以在灾难突然来临之时,我们就会措手不及。
这里有一则很相似的事例:
二、 审题
(一)教师读写作设计,重温题目。
在挪威的一个渔港,出海渔船返回时,渔民们捕获的大部分沙丁鱼等不到卖掉就奄奄一息了,他们只好忍痛以低价处理掉。但一位叫汉斯的渔民的鱼却个个活蹦乱跳,人们竞相高价去买,原因何在?原来汉斯捕到鱼后,就故意把一条窜来窜去的鲶鱼放进鱼槽,其它的鱼感到恐慌不安,四处游动,因而保全了性命。
(二)让学生分析立意,并说明道理
①任雪丽071614扈盛强071606②王振071660③何翠翠
(三)教师归纳方法,指明方向
这些分析,听起来不无道理,然而,到底哪一个才是扣题的立意?还是都扣题呢?
其实,话题作文题目当中所给的事例材料是某一个道理在具体事例中的体现,而作文的立意正应该是这个内在的道理。而这个事例是一种外在的“现象”,内在的道理才是“本质”。其实,审立意的过程就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过程。那么,应该怎样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呢?
下面,我教给同学们一个审这类题目时的一个技巧: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这个问题一步步解决的过程就是立意一步步浮出水面的过程。
【方法应用】:寻找本话题立意
(1) 现象:沙丁鱼a----“奄奄一息”
为什么:因为沙丁鱼不活动,从而缺氧而死。
(2) 沙丁鱼b----“保全了性命”
为什么:①因为有了鲶鱼,从鲶鱼的角度去看的话,鲶鱼是沙丁鱼的对手,所以我们看到了对手的重要性(立意)
②鲶鱼的到来为什么使沙丁鱼“保全了性命”?因为沙丁鱼活动了起来,所以,我们看到了运动对生命的重要性(立意),同时,鲶鱼的到来带来了竞争,所以我们又看到了竞争(立意)
③使鲶鱼存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哲学上我们学到“事物的发展变化又外因和内因共同起作用,而内因才是主要的”。这样,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应该是沙丁鱼自身的变化导致它的存活,我们在扣一下材料中的“恐慌不安”四个字,就知道了,鲶鱼的到来使沙丁鱼感受到了危机,而正是这种危机意识促使沙丁鱼动起来竞争。所以,这才是根本的。(立意)
【归纳方法】:
作文的立意就好比奥运中的射箭比赛,成绩有十环、有九环、也有六环,我们应该努力地去追求十环的成绩。如果你得到了八环的成绩,可能就是偏题;如果你仅仅得到六环的成绩,那么很可能就是跑题作文。
【拓展应用】:阅读下面的材料,确定写作立意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两个人被关在纳粹集中营的一间狭窄的囚室里,他们唯一能了解世界的地方,是囚室里那扇一尺见方的窗口。
每天早上,他俩都要轮流去窗口眺望外面的世界。
一个人总是愁苦地看着窗外的高墙和铁丝网,另一个人却总爱看窗外的天空,看蓝色天空中的小鸟自由地飞翔。
半年后,前者因忧郁死在狱中;后者却坚强地活了下来,直到获救。
这个故事能引发你哪些联想,给你什么启迪呢?请以“窗外的世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立意:
三、 选材
危机意识的重要性用中国的古话来说就是:“居安思危”,还有一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证明这个道理的事例:(找学生举例,点评表述重心)
①自然界中狮子和羚羊的的故事
②日本人的危机意识
③唐太宗李世民任用魏征,毫不避讳统治中的危机,从而有“贞观之治”的盛世。
反面的例子更多:(让学生写下来,点评议论语言的严密性)
①李存勖的故事
②清朝的闭关锁国
③李煜的亡国的事例
证明这个道理的名言
①古代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居安思危”等等。
②当代的联想柳传志:“你一打盹的功夫,对手就有可能超过你。”
【特别注意】:“危机意识”≠“危机”
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当中把危机意识和危机等同起来,或者把危机和逆境意识等同起来,事实上,危机意识是人的主观意识,而危机或逆境都是一种客观环境,不能等同。我们这一个话题的中心是危机意识,而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
四、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话题作文中如何才能够做到审题准确。通过质疑的方式抓住材料表述的中心立意进行写作才是最扣题的。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写作中能够勤思考,举一反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 布置作业
①、认真比较修改前和修改后的范文,想想为什么这么改,吸取经验和教训。
②、42分以下的同学结合讲解重新构思,写作。
【篇2】鲶鱼
“鲶鱼效应”对学校管理的启示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沙丁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一条条沙丁鱼便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作为管理学上的经典案例,历来被管理者推崇,也是消除企业员工思想惰性,激发人才活力的重要策略。对于中小学校而言,“鲶鱼效应”同样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严重,工作激情不足,上进努力不够,已经成为困扰学校发展的重要难题。学校的人力资源要想得到有效地利用,充分地挖掘,就需要一条活跃的“鲶鱼”搅动。那么,这条搅动学校全局的“鲶鱼”到底在何处?管理者如何用好这条“鲶鱼”以激活学校的池塘,产生连锁反应,提升学校管理的质量与效益呢?笔者认为,管理者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管理者本身应当具有不断上进的“鲶鱼品质”。
俗话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这句话已经被无数次的事实所验证。一所原本平平常常的学校,换了一位好校长,从学校的外部环境,到师生的精神面貌,短时间内就能得到急剧的转变。原因何在?就在于校长的工作作风,校长的思想观念,校长的行为方式,校长无形中充当了“鲶鱼”的角色,对全校教职员工产生了积极向上的引领。因而,不断上进的“鲶鱼品质”应当成为校长必备的素质。这种素质主要表现在校长对于学校现状的不满,以及突破与发展的强烈愿望上。
学校的发展总是持续向前的,只有更好,而绝没有最好。如果校长因既有的成绩而骄傲自满,止步不前,没有了更高的追求,没有了进取的目标,那么学校只能停留在一个自我满足的封闭状态之下。久而久之,教职员工也会滋生惰性心理,放慢前进的脚步,失去发展的欲望,就像一条条不爱动的沙丁鱼,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潮中慢慢失去竞争力,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所以,要想让学校保持稳步发展的劲头,要想让教师保持不断发展的动力,要想让学校不断超越、不断突破,校长就要时刻保持旺盛的精力,保持一颗永不懈怠的上进心。
校长要勇于做一条引领教职员工发展的“鲶鱼”。这种引领不仅要表现在思想的引领上,而且也要体现在行动的引领上。例如校长要想让教师读书,自己首先要做个阅读者,要以自我的阅读行为,推动书香校园的实施,从而营造全员阅读的氛围,带动教师主动读书。很多时候,校长就是教职员工行动的方向标,是教职员工行为的范本与楷模,校长的价值取向会影响教师的价值取向,校长的行为会影响教职员工的行为。校长这条上进的“鲶鱼”,也会激励教职员工不断上进,持续发展,不断超越。
二、管理者应当提供有别教师本体的“鲶鱼活体”。
“鲶鱼效应”的创新与精髓在于,在沙丁鱼群中引进异类,利用鲶鱼不同的生活习性,打破沙丁鱼群原本的生存状态,引发环境的突变,从而促使沙丁鱼主体自我的适应与改进。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这种外部促动的方式,同样是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方式。
一些学校教职员工之所以满足于现状,停滞不前,工作动力不足,很大原因在于教职员工长期处于封闭的小天地之内,教育视野狭窄,教育思考不深,教育目标不明,坐井观天,而夜郎自大。要想引起教职员工行为的改变,首先应当从思想上入手,让教职员工有机会接触到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彻底的教育改革,更丰盈的精神生活。
因而,学校管理者应当为教师提供可供借鉴的发展样本,让教师有机会见识到有别于本体的“鲶鱼活体”,从而引发行为促动,促使教师主动向“鲶鱼活体”靠近,影响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影响自己的专业提升与发展。
为教师提供“鲶鱼活体”,可以通过三种途径,一是“走出去”,让教师到先进学校走访学习,学习先进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习先进学校教师的成长方式,发展路径,以名校与本校的差距形成发展的动力源,从而让学校教师能够认清形势,明确目标,激发进取的欲望。二是“请进来”,请名师到校执教、开讲座,让教师领略到名师的风采,感受名师的魅力,以名师的行为方式引发教师的心灵震撼,产生行为的跟进与转变。三是“校中生”,让学校本体中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对周边教师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然,“鲶鱼活体”不仅可以是实践层面上的考察影响,而且也表现在理论层面上的引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本身就是“鲶鱼活体”,可以引发教师的行为追问,产生实践式的教育突变与改进。
三、管理者应当创造一块和谐共生的“鲶鱼水域”。
“鲶鱼效应”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不容忽视,即,鲶鱼与沙丁鱼所处的水质是一致的,这种水质为鲶鱼与沙丁鱼提供了必备的共同生存条件。正是这种包容性,才构成了鲶鱼与沙丁鱼在某一程度上的“和谐共生”。
创造一块和谐共生的“鲶鱼水域”对于学校管理者同样重要。学校管理者应当明白学校中“鲶鱼”与“沙丁鱼”各自的重要性,并不能因为有了“鲶鱼”的存在而将“沙丁鱼”置于死地,“鲶鱼”的作用是搅活鱼群,让“沙丁鱼”摆脱固有的惰性,而非让“沙丁鱼”惶惶不可终日。管理者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学校管理最终的目的是和谐共生的“鲶鱼水域”,是一个活跃上进多样化的鱼群构架。
因而,学校管理者要在创造和谐共生的“鲶鱼水域”上下功夫。要善于发现校园中潜在的“鲶鱼”,要善待这些“鲶鱼”,也不要因为这些“鲶鱼”的存在,而对于“沙丁鱼”一味的打压,要充分发挥“鲶鱼”的刺激作用,打破现有的平衡,形成教师团队整体实力的提升。
要做到这点,需要管理者充分发挥制度的引领作用,用制度引领教师成长,用制度规范教师行为,用制度激活教师的动力。学校管理者要创造激励教师成长的制度文化,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局面,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积极的成长。要做到这点,还需要管理者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用评价激励教师成长,用评价促进教师发展,让评价推动每一位教师实现自我的突破。
现代教育报 10.12
【篇3】鲶鱼
◎译 名 鲶鱼/猫鱼◎片 名 Catfish◎年 代 2010◎国 家 美国◎类 别 纪录片◎语 言 英语◎字 幕 中英双字◎IMDB评分 7.1/10 (2,573 votes)◎文件格式 BD-RMVB◎视频尺寸 1024 x 560◎文件大小 1CD◎片 长 87 min◎导 演 亨利·乔斯特 Henry Joost 艾瑞儿·舒勒曼 Ariel Schulman◎主 演 梅根·芳科 Megan Faccio 梅洛迪 C·罗舍尔 Melody C. Roscher ... Herself 尼姆·舒勒曼 Nev Schulman 艾瑞儿·舒勒曼 Ariel Schulman ◎简 介 影片讲述在2007年,身为电影制作人的亨利·乔斯特 Henry Joost和艾瑞儿·舒勒曼 Ariel Schulman打算拍摄一组生活纪录片,纪录的对象则是艾瑞儿的兄弟尼姆·舒勒曼 Nev Schulman。这个项目的起始不过是无心之举,但谁知这部纪录片却造就了他们生活中最为兴奋也是最为混乱的数个月...... 自当年一部《女巫布莱尔》创下吉尼斯投入产出最为悬殊的票房纪录以来,纪录片式“伪DV”作品就层出不穷,从J.J.Abrams大红于2008年一月的《苜蓿地》再到最近上映的《鬼影实录》和《最后的驱魔》,拍摄模式新奇、视角独特、低成本、高关注度都是此类影片的先天优势。而本片大体也可算进此类模式影片,唯独不同的是对于前面几部影片来说,DV拍摄模式只不过是商业噱头而已,为原本无异于其他剧本的剧情内核包裹上另类外壳而已。而对于本片来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真实性。影片的故事并非虚构,人物的出镜并非表演,乃至拍摄本身都并非刻意而为,换句话说,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完全是一部生活所赐予的无心插柳,更深入地说本片根本就没有导演和编剧,亨利·乔斯特和艾瑞儿·舒勒曼起到的作用充其量不过是将素材剪辑成片而已。也正是因为如此,《猫鱼》这个融合着爱情、欺骗以及诡诈魅力,乃至一定程度惊悚元素的故事才彰显出生活的多彩,而对于不同的人自可从其中得到不同的感悟,若是你感觉生活异常平淡和无聊,那你应该看看这部意味深长的《猫鱼》!
【篇4】鲶鱼
鲶鱼效应
西班牙人爱吃沙丁鱼,但沙丁鱼非常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后的环境。当渔民们把刚铺捞上来的沙丁鱼放入鱼槽运回码头后,用不了多久沙丁鱼就会死去。而死掉的沙丁鱼味道不好,销量也差。倘若抵港时沙丁鱼还活着,鱼的卖价就必死鱼高出若干倍。为了延长沙丁鱼的存活期,渔民们想了许多方法。后来渔想出了一个法子,将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放在运输容器里。因为鲶鱼是食肉鱼,放进鱼槽后,鲶鱼便会四处游动寻找小鱼吃。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自然加速游动,从而保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此以来,沙丁鱼就一条条或蹦乱跳地回到渔港。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作“鲶鱼效应”。
问题:(1)这个案例中包含了怎样的管理原理?
(2)请用你所学过的管理知识解释这个现象?
答:1.鲶鱼效应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外部竞争、危险、入侵等因素对于提高整个群体的活力,促进每一个体的发展,形成优胜劣汰机制,具有正的效应。此案例中包含的管理原理是,适度的竞争和冲突能增强组织和员工的活力。
2.管理学中,当组织处于一潭死水时,这个组织的绩效肯定不会高,因此,要想办法激发冲突。事实证明,在组织中,需要有积极健康的冲突;员工也一样,需要有正当的竞争机制。只有外有压力,内存竞争气氛,员工才会有紧迫感,才能激发进取心,企业才有活力。一个公司,如果人员长期固定,就缺乏活力与新鲜感,容易产生惰性。因此有必要找些外来的“鲶鱼”加入公司,制造一些紧张气氛。当员工们看见自己的位置多了些“职业杀手”时,便会有种紧迫感,知道该加快步伐了,否则就会被淘汰。这样一来,企业自然而然就生机勃勃了。当压力存在时,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下去,人们必然会更用功,而越用功,跑得就越快。适当的竞争犹如催化剂,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体内的潜力。本田公司就是这样,把忧患意识注入竞争机制之中,使组织保持恒久的活力,这是日本本田公司取得成功的关键。本田先生营造了一种充满忧患意识的竞争环境,激发起每一个人的进取心、荣誉感,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得本田公司充满了活力。本田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巧妙地运用了“鲶鱼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公司上下形成了百舸争流、万马奔腾的局面,达到了“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