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年莫高窟教学实录【完整版】

时间:2023-02-11 13:45:07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莫高窟教学实录【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2023年莫高窟教学实录【完整版】

莫高窟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有……有……还有……”造句。

  过程方法

  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习。

  情感态度

  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层次。

  4、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彩塑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甘肃东南有一个著名的石窟,叫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2)指名读课文中自己认为最难读的部分。

  (3)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师板书:彩塑

  壁画

  藏经洞

  4、给课文分段。

  (1)提问:课文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为一段?

  (2)学生标出分成的三段。

  三、精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写什么?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的其它语句,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学生读后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①引导学生想像“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的样子,对照插图试着做出这些样子。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样子,从而帮助理解“个性鲜明”和“神态各异”。

  ②16米多长?读时应突出“16”这个数字。课文是如何描述这尊卧佛的神态的?

  ③“惟妙惟肖”说明了什么?游人们啧啧赞叹时会说些什么呢?

  朗读体会,指导背诵。

  4、小结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

  读课文画出中心句——读课文质疑,讨论——朗读体会直至背诵

  四、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各小组根据检测题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五、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各人独立完成检测题。

  2、评比完成检测题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第3-4自然段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来说说,我们学习第二自然段时采用了怎样的方法?

  二、精读课文3-4自然段,深化理解

  精读课文第3自然段

  1、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

  2、讨论交流自学效果。

  ①这一自然段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图文,理解“精妙绝伦”和“宏伟瑰丽”的意思。

  ②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壁画宏伟瑰丽?

  ③出示投影片,学生朗读感悟。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对照插图4理解这句话的内容。这句话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介绍了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是用什么句式来表达的?

  ④文中还有哪儿也采用了这样的句式,找出来,读一读。

  图文对照,朗读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

  3、提示学生用“有……有……有……还有……”的句式,改写本自然段的第四句。

  4、朗读体会,想像画面,直至背诵。

  精读课文第4自然段。

  1、学生用以上方法自读、质疑、讨论。

  2、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帝国主义掠抢、破坏的情况。

  3、指导朗读、背诵。

  4、小结。

  三、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各小组根据检测题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四、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各人独立完成检测题。

  2、评比完成检测题的情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三段,理解课文内容,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抽查学生背诵第2——4自然段的情况。

  二、精读课文第一、三段

  学习第三段

  1、介绍敦煌文化,理解“举世闻名”。

  2、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引导学生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

  3、指导朗读,要读出自豪、骄傲的感受。

  学习第一段。

  1、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在哪儿呢?齐读第一段。

  2、“蜂窝似的”说明了什么?

  3、对照插图想像莫高窟的全貌。

  听课文,让学生回味全文,再次感受莫高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三、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假如你刚从莫高窟观光回来,你怎样向我们这些未去过的人介绍她呢?

  学生自己准备一下,然后指名介绍。

  四、小练笔

  请把下面的一段话补充完整,尽量写得精彩些。

  下课了,同学们像小鸟似的飞出了教室,奔向操场快乐地玩耍起来。他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那一刻,操场就是我们的小乐园。

  (提示:写之前,可以先回忆一下课间操场上的情景,最好先观察一下再写,那样会使句子更生动。)


莫高窟教学实录扩展阅读


莫高窟教学实录(扩展1)

——《莫高窟》教学反思10篇

《莫高窟》教学反思1

  1、体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精读细品,自读自悟,自我评价。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朗读成为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本节课中我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将朗读贯穿于整体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在感受到美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去朗读。自由读、指生读、齐读、引读、范读……旨在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欣赏感悟到莫高窟的美和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其次,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读完后,让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学生有代表性的发言老师非常肯定,并要求学生重新进行朗读,马上巩固。

  3、架设课内外的联系,引导学生上网搜集、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扩大知识面,增强民族自豪感。

  4、读写结合,详略得当。

  一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重点段落(2、3自然段)学习体会,在学习过程中体现了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有所收获。

  5、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难点。

  多媒体有声有色、生动形象、信息量大,图文声像并茂,超越时空限制,交互性好,将教学内容设计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教学过程,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感知,加速新概念的形成,增大信息容量,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补充文字材料和实验操作无法传递的空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对莫高窟很陌生,书中仅有的图片并不能激发学生对莫高窟的研究热情,因此,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及音像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加速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使学生掌握重点,有效地突破难点。如,在理解宏伟瑰丽的飞天时,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多幅飞天图片,学生一边看,一边发出惊叹声,看完后,个个啧啧赞叹,很快就理解了宏伟瑰丽的含义。

《莫高窟》教学反思2

  传统的教学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教学模式,利用教科书运用讲授、板书等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像海绵吸水般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师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那么,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实践新课程标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呢?这是一个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探索的问题。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第11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在此次课程改革中不仅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而且最终应定位于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下面我就结合自己上的一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苏教版小语第九册第十一课《莫高窟》),谈几点想法。

  一、转变学习方式,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入课堂。

  研究表明: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课程改革的迫切任务。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教学手段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得到了拓展,由此引起教学观念的变化,推动教师对教学策略、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与改进,进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创造了一个丰富的资源环境,信息资源的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与管理,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可以满足不同的不同需求,教育过程从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的过程。这就使学生从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桎梏中*出来,为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奠定了基础。信息技术提供的交互方式为师生、生生*等对话提供了可能,它改变了过去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信息传递方式,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积极互动中创生出新的智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自主学习,或通过小组学习及伙伴关系下的汲取等合作过程,使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在教学《莫高窟》一课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进行自主与合作学习的*台(多媒体网页),根据学生的差异、需求、能力提出了学习要求和任务:1、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文内容;2、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习;3、自主寻找合作伙伴协作学习并交流;4、对自己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鼓励学生自主利用网页资源,对有关信息进行搜索、整理、重组、再加工,与他人合作直至完成知识系统的重新建构。

  学生在专题页的支持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网页提供的电子文本、音像资料等进行学习。有的听课文朗读,并跟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的打开超文本链接,图文结合,解决疑难问题;有的观察比较莫高窟的图文资料,有效地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信息,深刻感悟课文内容;有的通过留言板等网络工具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心得,或寻求合作伙伴的支持。

  如对“宏伟瑰丽的壁画”的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了对知识的初步建构,了解到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对“佛教故事”、“神佛形象”、“民间生活”、“自然风光”等各种壁画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更领略了各种飞天的迷人风采,通过仔细观察飞天的神态、动作、衣着等,“臂挎花篮”、“轻拨银弦”、“倒悬身子”“漫天遨游”、 “翩翩起舞”……的飞天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进一步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可学习的内容就更多了:有的找到了壁画讲述的故事,有的找到了各种壁画形成的年代,有的找到了飞天的种种喻意,还有的找到了壁画的破坏与保护等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多彩,有的是依靠网页自主学习,有的是与同学合作,有的是与老师交流。最后,通过屏幕广播等手段,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他人共享,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并做补充,再加上教师适时地点评,学生充分领略了莫高窟这座艺术宝库的魅力。

  这种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语文,学生有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有更为自主的学习方式和合作方式,从而激起了强烈的学习动机,这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所不能达到的。但在教学中,学生有相当长的时间只注重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影响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中信息技术重要作用的发挥,制约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自觉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与组织作用。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取消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改变“知识的传授者”这样的定位,而应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有真理的人……把自己定位为学习的诱导者、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习的辅助者、学习的合作者、学习的激励者……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和创新是一对密不可分的亲兄弟,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会有思维的创新,也就不会有教学的高效益。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笔者在以下几点做了积极的探索:

  1、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才能主动获取知识,并且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提高能力;

  3、组织学生协作交流,协作交流不仅有助于学习任务地完成,也满足了当今社会对协作精神的需要。

  在教学《莫高窟》一课时:教师首先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同学们想不想领略它的风采,探究它的奥秘?”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并指导他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看、想、讲、演……)去学习,找最喜欢的合作伙伴,利用有关的网页资源进行学习与探究,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选择都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习惯等,较好地激发了学习的参与兴趣。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他们共同学习、交流。通过谈话、交流等方式把学习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或者解答学生的疑难、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弥补他们的不足之处。信息的获取、处理、再生成,能力的培养提高都是在学生的主体活动中得以完成。

  在交流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学习后的独特感受,及时表扬回答有创意的学生,克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惰性,并不给予所谓正确的、标准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纠正补充错误的、片面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学习系统,从而发展形成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同是聆听者,是评判者,更是合作者。在交流中,学生提出了一些研究性的问题,由于教者缺少准备,没能做到及时引导,没能抓住思维的碰撞,使教学过程增添了些许遗憾,这也迫使我们老师今后更要加强教学准备。

  在重新定位师生角色的过程中,网页资源、网络技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做到教师、学生、信息技术三者的和谐统一,转变教师的角色,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方可取得教学的最优化。

  三、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提供自主探究的良好*台。

  传统的媒体设计过多的考虑教师的“教”,侧重于辅助教师完成“教”的过程,课堂教学客观上忽视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活动,抑制了学生创新的渴望,阻隔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不到很好的尊重和挖掘,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的提出,以及多媒体网络适合于学习者自主、协作交流的良好特性,专题页逐步被引入课堂教学。作为专题学习页,它如何营造有机的学习探究环境,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型人才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笔者在设计和运用《莫高窟》专题页的过程中,思考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以培养学生学习品质和发展其良好个性为本,增强“网站”的价值和效益。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增强学生自觉学习的欲望和激情,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其刻苦学习、努力克服困难的良好个性品质,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实质和最终目的。笔者在网页设计和制作过程中,遵循学生的需要和学习的方便两个原则,所整合的图文信息都紧紧围绕“地理位置、彩塑、壁画、藏经洞、文物保护”这几个主要方面,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并不过多地讲究内容的繁多、形式的花哨。

  (二)、注重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直观性和思想性。

  知识是科学的、严谨的、准确的,有的还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逻辑性。从小学生的知识层次、认知能力、理解辨别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综合因素考虑,提供给学生的知识要带有较强的直观性、科学性、准确性,特别是语文学科更重要的是要突出文章的思想性。网络信息的最大特点就是包罗万象,对信息的处理一定要做到筛选,在体现知识丰富的情况下力求科学性、准确性,并注意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多整合一些图文并茂的信息。针对《莫高窟》这一篇课文,笔者除了有选择地整理有关“地理位置、彩塑、壁画、藏经洞”等的图文、影音信息外,还着重整理了帝国主义抢夺破坏莫高窟的资料,旧*人们的愚昧对莫高窟造成的损害,以及莫高窟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等有关资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体现了网络资源的思想性。

  (三)、注重网络导航、知识的连贯与迁移。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只有良好的网页结构、导航设置才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锻炼思维、提高能力。为了适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笔者设计了学习导航、学习帮助等栏目,并且所有板块的链接均不超过三层,每一板块具有相类似的结构,信息与信息之间体现了内容的衔接和深度的梯次分布。

  (四)、注重情趣化学习环境的营造,形成刺激系统,培养学生者独立探究和交流的良好行为。在网页信息的呈现上力争做到文字、声音、图片、录像结合,让学生的学习富有趣味,也满足了思维训练由直观形象到抽象概括的发展过程;同时也设计了自我考评等内容,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控。

  (五)、专题页要体现动态生成和管理,让学生参与到网站的建设中来。一方面可以弥补教师的局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能力,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达到积累语文知识的效果。

  总而言之,专题页不仅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思想的载体。因此,只有重视对课程教学软件的开发,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四、交流评价*台的多维化,让学生在阅读中个性飞扬。

  学生在个体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一个自由发言、表达交流的空间,需要与同学、老师展开讨论,协商解决问题的*台,常见的做法是在网站中设置专门的交流模块,如提供论坛。但论坛中的信息是以时间为序排列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杂,比较散,不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比如学习《莫高窟》一文,阅读过程中,学生有的对彩塑感兴趣,有的偏爱壁画中的飞天,有的想探究藏经洞中的宝贝,如果都在大论坛里交流自己阅读的收获,存留的疑问,不易收到预想的效果,因为在内容繁多的论坛信息中提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引发思维反应,这和阅读时间的有限必然引起矛盾,往往看到论坛只起了记录的作用。因此,交流*台的设置应灵活安排。学习者既可选择异步方式,如BBS、E-mail、留言簿等,也可利用聊天室、电子白板、在线会议等同步方式进行交互。交流*台既可以设置成专门的交流模块,也可以安插在有必要的学习资源中;可以是畅所欲言的大论坛,也可以是供讨论同一研究内容的"区域论坛。如上述《莫高窟》的阅读,可在大论坛中设置三个专题区域论坛,为相同学习兴趣的学生提供探讨交流的场所,促进对某一知识意义的较为完善的建构。

  五、同时,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还就处理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二)、不能丢失语文课的特性,要与传统语文学习方法相结合:在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的同时,不能抛弃朗读、感悟等语文学习方法,不能忽视听、说、读、写的训练。

  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运用网络环境主动建构知识,提高能力。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固疾,适应新世纪教育的需要,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 崔允 张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新课程 新方法――对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的认识》陈守常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莫高窟》教学反思3

  第12课《莫高窟》也是一篇介绍我国名胜古迹的文章,《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的是我国西北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篇课文结构清晰段落少,学生爱读。叙述具体,文字浅显,学生好理解。而且本课的课文写作手法和《桂林山水》的写作手法一样,都是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因此,在教学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

  一、初读课文,感受“敦煌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二、品读课文,教学时我采用的是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让他们铭记:这一切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学生的充分朗读,使他们最大限度的感知、体验莫高窟的美。

  在学生感知课文时,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本课在写作上运用的排比句式比较多,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也用有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句式练习说话。

  由于没有把握好时间,教学没有完成预期设计的教学任务。本课结束后,我深思了几点,一是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二是没有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三是细节之处还需要注意。以上这些都是需要自己在*常的教学中好好改进提高,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反思,自己能从中有所得,为今后的教学添砖加瓦。

《莫高窟》教学反思4

  上《莫高窟》这一课,为了使学生能更容易,更准确地概括段意,我首先要学生把每一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并要求从每自然段找出关键词或句子来概括,通过每段的意思之间的联系给课文进行分段,学生可以很容易归纳出每部分的段意和主要内容。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莫高窟的美,这节课我们把课堂搬到了多媒体教室。

  一幅幅精美图片的出现,使学生都忍不住啧啧赞叹。相信这人些画面一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记忆中,这是多媒体毋庸置疑的优势。但是可能是我在欣赏图片上花了较多的时间,导致课来不及上。在借助多媒体上课的时候,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提高效率我得好好思索。

  学习这一篇课文前,带学生去了电脑房查阅了寞高窟的相关资料图片,扩大知识面,增强民族自豪感。开课前,我从凤凰网上找到了精美的课件,依次展示的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认识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同时,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最后全文欣赏的课件展示,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发言踊跃。特别是在自读自悟“藏经洞”一段时,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说出独特感受,全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莫高窟》教学反思《莫高窟》生动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创造力。教学时,重在读书指导,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

  一、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张扬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我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了这一点。如,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莫高窟的彩塑精妙绝伦和欣赏精美的飞天时,让学生能体会一点就说一点,喜欢哪里就说哪里。学生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他们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进而使课堂充满生机,畅所欲言,无疑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二、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本课的学习,不仅要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更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课上仿照例句,展开想象,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描摹飞天的形象;学完课文后,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比赛,向家长介绍莫高窟,出一张以“莫高窟”为主题的小报??形式可以不拘一格,让学生自主选择,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莫高窟》教学反思《莫高窟》一文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由于课文属于说明文,通常会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课堂通常也会显得沉闷。因此,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难点。多媒体有声有色、生动形象、信息量大,图文声像并茂,超越时空限制,交互性好,将教学内容设计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教学过程,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感知,加速新概念的形成,增大信息容量,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补充文字材料和实验操作无法传递的空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对莫高窟很陌生,书中仅有的图片并不能激发学生对莫高窟的研究热情,因此,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及音像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加速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使学生掌握重点,有效地突破难点。如,在理解宏伟瑰丽的飞天时,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多幅飞天图片,学生一边看,一边发出惊叹声,看完后,个个啧啧赞叹,很快就理解了宏伟瑰丽的含义。

《莫高窟》教学反思5

  这学期的公开课在昨天上午第三节课结束,虽说公开课与*常上课区别很大,而且有时学生的接受效果还不如时常课,但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多上公开课还很有利于自身专业成长的。压力大了才会有更多的动力,有了公开课就没了随便上课的理由,你会鼓足干劲的准备,才会发现只要努力激发自己,你也会成为最好的老师。

  我从四上开始接这个班,虽然三年级他们就已经接触自学型课堂教学,但系统的语文自学教学是从四下开始的。就现在来看,孩子们的自学还是很好的,大部分的语文课我都会采用部分自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反思这节自学型课堂,孩子们学得很好,作为老师的我则我没有教好。

  一、作为老师,自育自学的根本理念我还没有抓牢,我只是简单的模仿自学的“模板”在上课,很多环节的设计我都不明所以,对学生的回答我也不能做到及时、有效的反馈。针对这一点,在以后有时间的前提下一定要多看相关的理论书籍。

  二、自学型课堂应该是学生自学,学生多说,老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引导和点拨,但这节课看不到我在引导和点拨学生,我只是在反复的重复学生的问题和回答,没能有效评价和反馈,导致课堂实效差,超出课堂时间。

  三、自学提示设计上存在问题。自学提示第二项“尝试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在自学时基本上没有孩子完成了这个自学要求,他们既要读书,找句子写体会,还要完成学习单,而自学的时间只有10分钟,所以导致学生无暇顾及这个自学提示。另外这个自学提示和小组讨论中的要求重复了,小组讨论第二项“小组合作朗读一个自然段”。小组讨论中已经有了朗读,在学生自学时可以不用重复朗读。

  四、对学生预设较少。在日常教学中这一点我极少做到的,备课只顾着自己要讲什么,很少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接受,也不管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是不是会喜欢,所以一到公开课我也就很少预设学生的回答。以后备课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因为他们才是教学的主体。

《莫高窟》教学反思6

  《敦煌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精美的塑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赞美了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由于这篇课文对壁画所作的描绘都是比较优美的。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欣赏为主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由欣赏这美丽的壁画时所产生的感叹升华到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这篇课文的中的第二自然段中,对于塑像的介绍是:“最大的佛像有九层楼那么高,最小的菩萨还没有手掌大。”对于后者,学生的理解还比较容易,因为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手掌想像到佛像小到底是小到什么程度。但是对于“九层楼那么高”这个概念要学生一下子去想像就比较困难了,所以我就用三层楼高的教学楼作例子,“同学们,如果我们的教学楼是一尊佛像,你站在它的面前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很快反应说“很高”、“很大”、“雄伟”于是我又引导说:“我们的教学楼只有三层楼,那么请你想像一下,站在一尊比我们教学楼再高二倍的佛像面前,那时的感受又会如何呢?”接下来,我自己朗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当同学睁开双眼时,我又问:“刚才你看到了什么呢?”学生的想像力让我佩服,有同学说:“我刚才爬上了塑像,站在了佛像的顶上,向下眺望,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十分渺小。" “我站在那个佛脚下,很努力地向上看,却好像都看不到佛顶 ”“我感觉佛像十分雄伟,而且我在想,古代人是怎么把这尊佛像造出来的?”这次的朗读由于学生的感情得到的激发,所以在朗读时也加入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情感更为丰富。虽然这一段并非本文的重点段落,但是我认为如果在此时能够事先激发学生的感情,为后*好铺垫,对于整篇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培养都是有好处的。

  在对整篇文章教学完毕后,我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很多学生都挑了第四自然段,原因是这一段所描绘的情景比较优美.所以老师请学生来朗读,在朗读感受中,学生把听到的内容直接反应到头脑中,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将其呈现在脑海中,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他们脑海中勾勒出那幅美丽图画的时候,也就达到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

《莫高窟》教学反思7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为了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这句话的含义,文章从彩塑、壁画和藏经洞三方面为学生作了介绍。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这部分知识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自学能力有待加强,因此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依次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让他们铭记:这一切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为,只有让学生通过媒体,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学生才可能充分的、最大限度的去感知,体验莫高窟的美。这一点,我从学生的眼神、赞叹中得到了肯定。并且在讲到藏经洞的地方,运用多媒体放了一段莫高窟被帝国主义破坏的录像。这样就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那段屈辱的历史,激起了他们悲愤的心情。并且进行适当地引导,更能让他们懂得努力学习,振兴国家的重要性。这样,就完成了“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价值观目标。

  在带领学生深入走进课文的同时,我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说话练习的训练。比如:课堂上让学生选择“壁画上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练习说话。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注意将文章的结构反复强调。不足之处是每一段的结构交待得不够清楚。

  对于课文中的过渡句进行了重点讲解,告诉他们什么是过渡句,作用是什么。并且通过一个小练习,帮助他们真正理解与掌握。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每次教学结束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值得我去深入的思考:在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时,好多学生站起来仅仅是说了一句话,我没有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问题。由于有些学生课前对莫高窟壁画内容了解不深,在练习说话的环节中,出现了内容单调的现象,在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做得还不到位。

  另外,学生朗读水*的培养仍是重中之重。该怎样朗读,朗读这一环节究竟该怎样穿插在课文中还需要好好去摸索。对于课文背诵,在课堂上没有能设计出一些好的环节来进行检测。

  以上这些都是需要自己在*常的教学中好好总结的经验,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反思,自己能从中有所得,为今后的教学添砖加瓦。

《莫高窟》教学反思8

  《莫高窟》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18课的课文。课文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本课教学内容为第二课时,主要学习彩塑和壁画,藏经洞等三个方面。

  结合实际,考虑到本班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时,课文中所介绍的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差距比较大,可能会因为对莫高窟的知识了解甚少而影响对课文的理解。所以,课前,我搜集了莫高窟彩塑、壁画、的相关图片,设计制作了教学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大量运用网络,让学生对莫高窟有直观的了解,从而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大量运用网络创设的情境,将教学的“静”变为“动”,真正使课堂充满情趣。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对莫高窟有清晰地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理解文本内容。我的指导下,通过看、读、听、想、写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整堂课,我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上进行了一些尝试,我认为比较成功之处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展示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特别是美仑美奂的飞天,并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如学习彩塑的一部分时,在学生不理解“神态”,只会想动作的时候,我适时通过播放彩塑的各种神情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有关神态的词语:如威风凛凛、慈眉善目等。又如学习壁画一部分时,PPT展示宏伟瑰丽的壁画后,再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描述飞天形象,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了说话和想象训练。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效果非常好。大量莫高窟的彩塑、壁画、飞天、莫高窟地理位置图等,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欣赏这些充满艺术美的图片,真可谓是一种享受。也能更好地体会到“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了使学生体会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又充分挖掘了课文的情感因素,在讲授环节中,我多次采用信息技术播放视频, flash及相关的配乐等。引导学生用“心理视线”去领悟,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另外,我考虑了很多设计内容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并力求在PPT设计上灵活多变。让学生走进课文,发挥网络课堂教学的作用。

  2,注重加强词、句的训练,说话的训练。

  如:“飞天”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傲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指名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其余学生闭上眼进行想像。然后让学生把想像到的飞天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这些优美的句子,深刻地记在脑海里,即进行背诵练习。

  3,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我将图文进行结合,因为,只有让学生通过媒体,借助课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学生才可能充分的、最大限度的去感知,体验莫高窟的美。这一点,我从学生的眼神、赞叹中得到了肯定。注重给学生创设说话的机会,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如,当学生理解了精

  妙绝伦的彩塑,啧啧赞叹时,我适时引导学生想象,游人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时,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让他们铭记:这一切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学生有感而发,说得很精彩。课堂上采用灵活多变扎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引导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真正学会学习!

  但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些问题和不足值得我思考:

  1、图文结合的教学,图片何时出现才能跟文字更好地结合,才能有助于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

  2、当课堂出现生成时,会耽搁较长时间,可能会影响整节课的完整性,这时该如何处理,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活到老学到老”,我会不断努力,利用现代化技术,使自己的教学水*再上一个新台阶。

《莫高窟》教学反思9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主要内容是敦煌莫高窟艺术作品及各时期艺术特征。

  在学习中同学们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于课前布置的资料,部分同学能够认真对待,所查资料详细。还有一些同学对此不够重视,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也影响教学效果。

  在课上同学们研讨评述的活动中,大多数同学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利用资料谈自己的感受显得很呆板,照本宣科,还不熟练,更不用提对作品能否深刻理解了。在今后教学中,一定侧重研究如何改进此方面问题。

《莫高窟》教学反思10

  《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精美的塑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赞美了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由于这篇课文对壁画所作的描绘都是比较优美的。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欣赏为主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由欣赏这美丽的壁画时所产生的感叹升华到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在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有一定认识后,我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很多学生都挑了第四自然段,因为他们都认为这一段所描绘的情景比较优美,所以我请一位学生来朗读,其他同学闭目欣赏。主要目的一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朗读,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激发他们自己内心的感受。有时候教师的讲解的比不上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感受得真切,他们可以通过自己丰富的象想力将景象呈现在脑海中,然后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单靠教师的一张嘴是换不来的。

  接着,我借助多媒体让孩子们来个直观的感受,在发挥想象。让孩子们欣赏彩塑,其中有详细描述卧佛的一段描写。让孩子们对过以后,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出其他彩塑的样子、形态、动作等等。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彩塑的丰富多彩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上完着课后让我深刻的感受的千万不可小看孩子们的想象,他们会让课文更加的活泼、生动、真实。


莫高窟教学实录(扩展2)

——《莫高窟》教学设计10篇

《莫高窟》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

  《莫高窟》一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课前调查发现,课文中所介绍的敦煌艺术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差距比较大,因此教学过程中大量运用网络,让学生对莫高窟有直观的了解,为指导学生读书做准备,从而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这种对话不仅是解读文本,而且是要实现学生知识的自我构建,让学生逐渐学会学习。

  教材分析:

  《莫高窟》是苏教国标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18课的内容。课文生动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本课教学内容为第二课时,主要学习壁画和藏经洞两个方面。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学发现为主,教师从旁引导为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4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自豪,导入新授。

  1、昨天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莫高窟》,看这些词语,能读正确吗?

  出示: 神态各异 威风凛凛 惟妙惟肖 啧啧赞叹

  精妙绝伦 宏伟瑰丽 丰富多彩 漫天遨游

  指名读前四个

  指名读后四个

  2、词语读得很好。你能从中选用一两个词语说说你脑海中的莫高窟吗?

  二、走近“壁画”,领略魅力。

  1、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宏伟瑰丽的壁画。

  (出示)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1)指名读。

  (2)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联系全文看一看,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个什么句子?

  (出示:过渡句 承上启下)

  (3)这个过渡句承上的部分是,男生说——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

  可见,课文前面部分写的就是彩塑。彩塑的特点是——(生)精妙绝伦。

  (板书:彩塑 精妙绝伦)

  (4)启下的部分是——女生说:还有四万五千多*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接下来课文要写的一定是壁画,壁画的特点是——(生)宏伟瑰丽。

  (板书:壁画 宏伟瑰丽)

  2、上节课,我们已经欣赏了精妙绝伦的彩塑。这节课,我们重点来感受壁画的宏伟瑰丽。

  ()再读过渡句。

  (2)这句话中哪个词写出了壁画的“宏伟”?“四万五千多*方米”到底有多大,让我们来算一算。

  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上课的教室北面的墙壁,这个墙壁大概是20多*方米,算一下“四万五千多*方米”相当于多少个这样的墙壁?2300

  (3)想象一下,宏伟瑰丽的壁画,相当于2300多个这样的墙壁一字排开,多么宏伟啊!

  3、壁画的宏伟瑰丽还表现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节,然后利用网络资源去自学。(遇到不懂的问题,利用百度搜索去查找答案。)

  你看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

  4、敦煌壁画的绘画时间前后长达一千多年,它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内容非常丰富,西方学者把敦煌壁画称为“墙壁上的图书馆”。课文中这样写到——指名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一句。

  这是一个什么句式?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排比句。

  5、敦煌壁画宏伟瑰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

  请同学们上网搜索一下,什么是“飞天”?并找找莫高窟里的飞天的图片。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写飞天的句子,要把你刚才看到的飞天用朗读表达出来,读出美感,读得让我们身临其境。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教师指导。

  (3)请同学们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得更好,也可以按自己的方式读。要努力读出形象,读出美感。自己练。

  (4)准备好了吗?我们班谁读书最好?老师给你配上音乐。其他同学可以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用心去想象画面,用心去欣赏画面。

  (5)在全部敦煌壁画中,有四千多姿态万千、妩媚动人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6)真是妩媚动人,姿态万千。难怪人们把飞天说成是莫高窟的名片,让我们一起再美美地读一读。(出示写飞天的句子。)

  (7)同学们,发现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了吗?

  (8)能记住写飞天的句子吗?自己先试试。会背了就举手告诉我。

  6、同学们,飞天是不是只有这五种形象?你是怎么知道的?

  (1)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也仿照文中的排比句式和四字词语写一写飞天,写一种正常,写两种超常,如果你一不小心写出三种,那就太有才了。如果有困难,可以再一次看看网上的飞天的图片。

  壁画上的飞天,有的 , ;有的 , ……

  师提示:一切的想象都来源于生活,艺术家们也是依据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形象创作出飞天形象的。同学们要联系生活,大胆想象。

  (2)指名交流。

  7、每一位中外游客,置身于宏伟瑰丽的敦煌壁画前,都会流连忘返、举步不前。让我们再来领略一番这个被誉为“世界最大画廊”的敦煌壁画的神奇魅力。

  8、所以我们说——(出示,引读)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走进藏经洞,激荡情感。

  1、每一个到莫高窟的人,参观了精妙绝伦的彩塑,欣赏了宏伟瑰丽的壁画,一定还要去看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板书:藏经洞)

  其实,现在的藏经洞,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洞,里面黑黑的,什么都没有,人们为什么还一定要到藏经洞去看一看呢?看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节,你能从中找到答案吗?

  2、指名交流。

  教师对话:

  A、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句子,(“洞里曾藏有……”一句)你能从中读出什么?(板书:藏品丰富)

  请大家注意一下“曾”字,你从“曾”字读出了什么?

  (1)藏经洞里曾经藏有丰富的藏品,封存着*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和艺术辉煌。现在没有了。

  (2)帝国主义分子的野蛮与无耻……

  B、这数万多件珍贵文物到哪里去了?请同学们打开百度网站去寻找答案。

  1907、1914年英国人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9000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廉价骗购藏经洞遗物精华6000多件。1911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等用低价换取了469卷手写本和精美彩塑两尊。1914年,俄国人奥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同学们,如果藏经洞现在才被发现,才被打开,这些文物的命运将会怎样?你为什么这么说?

  3、是啊,我们多么希望历史能够被改写,但历史毕竟已经成为现实。藏经洞见证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屈辱、懦弱和沧桑,也激发了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动力。

  让我们带着这些情感,再读第四节。(齐读。)

  4、大量珍贵的敦煌文物让全世界看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和文明的伟大魅力。

  所以我们说——(出示,齐读)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

  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豪地说: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板书:艺术宝库)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展。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3、4自然段。

  2、请同学们继续上网阅读,了解莫高窟更多的资料。

  板书:

  彩塑 精妙绝伦

  莫高窟 壁画 宏伟瑰丽 艺术宝库

  藏经洞 藏品丰富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大量的图片、视频内容冲击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不太了解的敦煌莫高窟艺术有一个直观形象的认识,这样读课文时也就不至于那么枯燥无味。有了这样直观的认识之后,学生读出的文字背后的东西也就越多,课堂上生成的东西也就越多。因为本节课利用了百度搜索,网络资源是海量的,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课前一定要对莫高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之外,还要教会学生资源的甄别,去伪存真。

《莫高窟》教学设计2

  教学背景:

  《莫高窟》一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课前调查发现,课文中所介绍的敦煌艺术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差距比较大,因此教学过程中大量运用网络,让学生对莫高窟有直观的了解,为指导学生读书做准备,从而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这种对话不仅是解读文本,而且是要实现学生知识的自我构建,让学生逐渐学会学习。

  教材分析:

  《莫高窟》是苏教国标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18课的内容。课文生动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本课教学内容为第二课时,主要学习壁画和藏经洞两个方面。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学发现为主,教师从旁引导为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4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自豪,导入新授。

  1、昨天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莫高窟》,看这些词语,能读正确吗?

  出示: 神态各异 威风凛凛 惟妙惟肖 啧啧赞叹

  精妙绝伦 宏伟瑰丽 丰富多彩 漫天遨游

  指名读前四个

  指名读后四个

  2、词语读得很好。你能从中选用一两个词语说说你脑海中的莫高窟吗?

  二、走近“壁画”,领略魅力。

  1、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宏伟瑰丽的壁画。

  (出示)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1)指名读。

  (2)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联系全文看一看,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个什么句子?

  (出示:过渡句 承上启下)

  (3)这个过渡句承上的部分是,男生说——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

  可见,课文前面部分写的就是彩塑。彩塑的特点是——(生)精妙绝伦。

  (板书:彩塑 精妙绝伦)

  (4)启下的部分是——女生说:还有四万五千多*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接下来课文要写的一定是壁画,壁画的特点是——(生)宏伟瑰丽。

  (板书:壁画 宏伟瑰丽)

  2、上节课,我们已经欣赏了精妙绝伦的彩塑。这节课,我们重点来感受壁画的宏伟瑰丽。

  ()再读过渡句。

  (2)这句话中哪个词写出了壁画的“宏伟”?“四万五千多*方米”到底有多大,让我们来算一算。

  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上课的教室北面的墙壁,这个墙壁大概是20多*方米,算一下“四万五千多*方米”相当于多少个这样的墙壁?2300

  (3)想象一下,宏伟瑰丽的壁画,相当于2300多个这样的墙壁一字排开,多么宏伟啊!

  3、壁画的宏伟瑰丽还表现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节,然后利用网络资源去自学。(遇到不懂的问题,利用百度搜索去查找答案。)

  你看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

  4、敦煌壁画的绘画时间前后长达一千多年,它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内容非常丰富,西方学者把敦煌壁画称为“墙壁上的图书馆”。课文中这样写到——指名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一句。

  这是一个什么句式?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排比句。

  5、敦煌壁画宏伟瑰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

  请同学们上网搜索一下,什么是“飞天”?并找找莫高窟里的飞天的图片。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写飞天的句子,要把你刚才看到的飞天用朗读表达出来,读出美感,读得让我们身临其境。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教师指导。

  (3)请同学们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得更好,也可以按自己的方式读。要努力读出形象,读出美感。自己练。

  (4)准备好了吗?我们班谁读书最好?老师给你配上音乐。其他同学可以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用心去想象画面,用心去欣赏画面。

  (5)在全部敦煌壁画中,有四千多姿态万千、妩媚动人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6)真是妩媚动人,姿态万千。难怪人们把飞天说成是莫高窟的名片,让我们一起再美美地读一读。(出示写飞天的句子。)

  (7)同学们,发现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了吗?

  (8)能记住写飞天的句子吗?自己先试试。会背了就举手告诉我。

  6、同学们,飞天是不是只有这五种形象?你是怎么知道的?

  (1)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也仿照文中的排比句式和四字词语写一写飞天,写一种正常,写两种超常,如果你一不小心写出三种,那就太有才了。如果有困难,可以再一次看看网上的飞天的图片。

  壁画上的飞天,有的 , ;有的 , ……

  师提示:一切的想象都来源于生活,艺术家们也是依据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形象创作出飞天形象的。同学们要联系生活,大胆想象。

  (2)指名交流。

  7、每一位中外游客,置身于宏伟瑰丽的敦煌壁画前,都会流连忘返、举步不前。让我们再来领略一番这个被誉为“世界最大画廊”的敦煌壁画的神奇魅力。

  8、所以我们说——(出示,引读)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走进藏经洞,激荡情感。

  1、每一个到莫高窟的人,参观了精妙绝伦的彩塑,欣赏了宏伟瑰丽的壁画,一定还要去看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板书:藏经洞)

  其实,现在的藏经洞,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洞,里面黑黑的,什么都没有,人们为什么还一定要到藏经洞去看一看呢?看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节,你能从中找到答案吗?

  2、指名交流。

  教师对话:

  A、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句子,(“洞里曾藏有……”一句)你能从中读出什么?(板书:藏品丰富)

  请大家注意一下“曾”字,你从“曾”字读出了什么?

  (1)藏经洞里曾经藏有丰富的藏品,封存着*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和艺术辉煌。现在没有了。

  (2)帝国主义分子的野蛮与无耻……

  B、这数万多件珍贵文物到哪里去了?请同学们打开百度网站去寻找答案。

  1907、1914年英国人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9000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廉价骗购藏经洞遗物精华6000多件。1911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等用低价换取了469卷手写本和精美彩塑两尊。1914年,俄国人奥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同学们,如果藏经洞现在才被发现,才被打开,这些文物的命运将会怎样?你为什么这么说?

  3、是啊,我们多么希望历史能够被改写,但历史毕竟已经成为现实。藏经洞见证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屈辱、懦弱和沧桑,也激发了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动力。

  让我们带着这些情感,再读第四节。(齐读。)

  4、大量珍贵的敦煌文物让全世界看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和文明的伟大魅力。

  所以我们说——(出示,齐读)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

  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豪地说: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板书:艺术宝库)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展。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3、4自然段。

  2、请同学们继续上网阅读,了解莫高窟更多的资料。

  板书:

  彩塑 精妙绝伦

  莫高窟 壁画 宏伟瑰丽 艺术宝库

  藏经洞 藏品丰富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大量的图片、视频内容冲击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不太了解的敦煌莫高窟艺术有一个直观形象的认识,这样读课文时也就不至于那么枯燥无味。有了这样直观的认识之后,学生读出的文字背后的东西也就越多,课堂上生成的东西也就越多。因为本节课利用了百度搜索,网络资源是海量的,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课前一定要对莫高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之外,还要教会学生资源的甄别,去伪存真。

《莫高窟》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文和观赏,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为我国璀璨的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在词语中正确认读多音字“佛”;结合课文或图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能给各段找出重点词句,朗读、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难点:感悟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教学设计流程:

  一、激趣揭题

  1、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老师也很喜欢旅游,还拍了一些照片,想不想看?(轻古典音乐) (长城图片)这是什么地方?(点击出示: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故宫图片)你从电视上看到过吗?(点击出示:北京故宫) (兵马俑图片)去过吗?

  我来告诉你,这是(点击出示:秦始皇兵马俑) (莫高窟图片)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点击:莫高窟,注音)一起读。它在甘肃省的敦煌市。(点击出示:敦煌,注音)一起读。谁能把这两个词连起来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就是《敦煌莫高窟》,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题目(板书课题)齐读。

  2、这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请看大屏幕。(播放录象) 看了录像,你有什么感受?从同学们的表情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去那儿看一看了。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其实,课文的语言描述更加优美,让我们先读为快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有困难的地方可以想老师和同学请教。 检查:课文中的这些词语会读了吗? pú sà pí pá (fó) 菩 萨 琵 琶 千佛洞 huī gé xián 金碧辉煌 亭台楼阁 拨动琴弦 (课件出示)

  A、指名读第一行,多音字:佛。两个读音分别组词。师:莫高窟里面有3000余尊佛像,所以人们又叫它“千佛洞”。 指出前两个读轻声。师领读

  B、指名读第二行。

  C、 (去掉拼音)没有了拼音的帮忙,谁会读? 女生领读第二行,男生领读第三行。

  三、第二次带着问题读课文,初步了解莫高窟的无限魅力。

  1、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你还会读吗?请再读课文,读给你同桌的小朋友听,相互学习。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2、谁能把自己最喜欢的那段读给大家听?[我刚才看见你在下面读的时候非常有感情,愿意读给大家听吗?谁是咱们班的朗读高手?你来读读你最喜欢的那段。] [随机卡片蹲、尊、洞窟、拔、拨] [你真象个播音员。他太紧张了,漏下了一个字。有流利,有正确,了不起。]

  3、谁来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课件出示)敦煌莫高窟 。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点击出示句子)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齐读。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怎样的地方才能叫“宝库”?[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

  2、为什么它能获得这样的称赞呢?自己读读第一节,(课件出示第一节)读着读着,有些词语就自己蹦出来了,告诉我们就应该称它为宝库。[可以把你想到的和周围的小伙伴说一说]

  3、谁已经找到原因了?

  A、 “1600多年”说明年代久远;(板书)

  B、 “492个”说明现存洞窟多;(板书)

  C、 “3000余尊”说明彩色塑像多:给“余”找个近义词(多)。“尊”在这里是量词。(板书)

  师:我们XX小学全校师生加起来还不到800人,莫高窟的塑像跟我们4个XX小学的人数差不多,塑像可真(多)呀!

  D、 “45000多*方米”说明壁画面积大:

  (板书)45000多*方米有多大呢?大家看看我们这个大教室,如果在墙壁四周都画上壁画,大概可以画100*方米【板书演算45000÷100=450】足足可以画450个大教室呀!

  师小结(指板书):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这样悠久,保存下来的塑像和壁画这样多,怪不得称它为——(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4、作为*人,你觉得怎么样?(骄傲)能不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A、 自由读。[我感受到了你的自豪。谁能比他读得好?]

  B、老师和你们合作来读:师读第一句,生读二、三两句。 [过渡:接下来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莫高窟的什么?(板书:塑像 壁画)大家快速找一找,找出概括写塑像和壁画的两句中心句,用——划出来。指名回答。用一个词形容?

  (板书:精美 艳丽多姿)]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现在让我们走进莫高窟,亲近莫高窟,去看看莫高窟的彩塑像:

  (课件出示第二节)你对哪句话最感兴趣?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第二句话:最大的 九层楼(比现在的两幢教学楼还要高出一层);最小的只有十几厘米,比手掌还小。

  师:原来大大小小的塑像都是艺术品呀!其实,塑像还神态各异呢!书上没有写,老师这里有一段文字介绍呢。

  2、(出示)补充资料:敦煌莫高窟的彩色塑像神态各异,造型逼真。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其中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栩栩如生的彩塑,游人无不赞叹。

  自由读上面这段话,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彩塑的精美?(让学生回答后上台板书,记忆库积累)齐读词。

  师:敦煌莫高窟的塑像不仅大小不一,而且神态各异,造型逼真,的确是精美的艺术品。

  (再课件出示第二节)指导朗读:敦煌莫高窟千佛洞的塑像,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精美”一词你读得特别好,刚才我们读到的每一尊塑像都很精美,你已经感悟到了。谁还能再来读?你突出了“每一尊”,这里有两个“每一尊”,说明无论哪一尊都是艺术品。听你的朗读,我就知道你有多喜欢这些精美的塑像了。]

  3、莫高窟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啊。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彩塑,你们现在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 播放配乐课件)。

  4、此时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老师读了这段话,看了这些画面,真想说一句:祖先真了不起。)

  (听了同学们的赞叹,我也想说:敦煌莫高窟,你就像那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的世界的东方!) [有时间的话写下来]

  六、作业自选厅

  1、上网领略敦煌美景

  2、把敦煌莫高窟精美的塑像介绍给家人听。

  3、搜集敦煌莫高窟的资料,下节课交流。

《莫高窟》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28个词语的意思。

  2.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T、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照样子,用“不仅……还……”造句,能抓住重点词语,缩写句子,能按照课文给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4.能背诵课文第4、1自然段。

  1.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更加热爱我国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14个生字,理解28个词语的意思;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能抓住重点词语,缩写句子。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第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解题。莫高窟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县东南。它与河南省龙门石窟、山西省云岗石窟,并誉为我国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在3华里长的鸣沙山壁上密密层层地凿建了近500个洞窟,每个洞窟内部都有彩塑的佛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课文作了形象、生动的介绍。

  2.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①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敦煌莫高窟?②你对敦煌莫高窟留下了什么印象?

  (2)自学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薪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说说对两个思考题是怎样理解的。

  (2)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3)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导阅读第1自然段。

  (1)齐读。

  (2)讨论:①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找出这段的重点词句)②为什么说它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划出表示数量的词语)③想一想这几个句子与重点词句有什么关系?

  (3)指名读课文,让学生根据重点词句说说本段的主要意思。

  5.指导阅读第2自然段。

  (1)默读课文,找出重点词语:精美的艺术晶。

  (2)思考:为什么说“千佛洞”的塑像,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读读第2个句子。

  (3)讨论这两个句子的关系。

  (第1句概括地说,第2句具体地说。从“最大的佛像”和“最小的菩萨”的对比中,说明工艺的精美。)

  6.指导阅读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这段课文,找出这段的重点词句:“敦煌的壁画,像朵朵鲜花,艳丽多姿。”

  (2)说说这段课文两句话的主要意思。(第1句用比喻“像朵朵盛开的鲜花”,总说“敦煌壁画”的“艳丽多姿”;第2句就壁画的内容的丰富来具体说明第1句所说的“艳丽多姿”。)

  (3)让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分别用“……像……”的比喻句式和“有的…”有的……”的句式各说一句话o

  7.阅读课文第1、2、3自然段。

  ·讨论:这三段课文主要写什么?

  8.作业:

  课后作业本第5题,(作业本)第1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抓住重点词语缩写句子,用“不仅……还……”造句。

  2.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能按照课文内容给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3.加深对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的理解,更加热爱我国民族文化。

  (二)教学过程

  1.阅读课文第1、2、3自然段,说说这三段的主要意思。

  2.指导阅读第4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①这一段课文写了什么?②划出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轻提、舒展、高高地举到、拨动)。

  (2)指导学生说说这段课文4句话的意思。(前一句描述这幅巨大壁画的背景:清清的池水,池水中朵朵鲜花,被池水环绕的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渲染了环境的“艳丽多姿”。后3句是壁画的主体,着重勾画了画中人物的“艳丽多姿”,即:第2句,完整地介绍了在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演奏的乐师和起舞的少女;第3句,概括地描写了起舞的少女;第4句,具体细腻地描述了“其中一个梳着发髻的女子”的“动人舞姿”。)

  (3)理解“艳丽多姿”“金碧辉煌”“亭台楼阁”“翩翩起舞”“优雅”“华丽”“端庄”“舒展”等词语的意思。

  (4)指导学生边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边观察第2幅图。①注意抓观察点的转移——由四周的自然景观,到中央的亭台楼阁;由中央的亭台楼阁到在亭台楼阁表演的全场人物;由演出的全场人物到翩翩起舞的少女;由翩翩起舞的少女群体,最后集中在“其中一个”。使学生知道作者是由四周到中央,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有条不紊地把这幅巨画呈现在读者面前的;②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不但要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而且要注意这些动作词语的排列次序是不能更动的。

  3.教学课文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说说这一段课文的主要意思(是写作者站在这幅壁画前的内心感受)。

  (3)作者的感受是分几步来表达的.?(先总说“眼前的一切就好像都是活的”,再用“不仅……还……”把对壁画栩栩如生的感受充分地表达出来。)

  (4)指导用“不仅……还……”造句。

  4.指导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1)齐读。

  (2)说说这两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找出重点词语,试着背诵:巨大的壁画池水鲜花亭台楼阁乐队少女翩翩起舞优雅端庄女子轻提舒展举到拨动好像都是活的不仅……还……

  (4)指名背诵。

  5.作业:

  《作业本》第2、3、5、6、7、8题。

《莫高窟》教学设计5

  情景导入

  确定研究主题

  1、导入:

  在我国西部甘肃省漫漫黄沙之中,有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这就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全,规模最宏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宝库——莫高窟。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游览了莫高窟,那莫高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莫高窟,去感受它那迷人的魅力。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很自然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情景氛围。

  使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网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点击进入莫高窟网页,认真阅读2-4小节,"网学习。

  2、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

  3、通过“在线测试”、“学与玩”来巩固所学知识。

4、带着一定的学习目标,利用教师准备的网站进行自主学习。

  5、利用位置或兴趣爱好组成各个不同的兴趣学习小组,学习相关内容,讨论相关问题。

  6、学习之后可利用“在线测试”和“学与玩”来测试一下自己所学的知识。

7、通过学习指南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8、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究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团队精神。

  9、通过“在线测试”和“学与玩”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自由交流

  1、组织学生进入"讨论交流"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也可以提出质疑。

  2、教师可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交流,对学生的发言作点评。根据自己对知识的学习,进入"讨论交流"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见解。 1、通过畅谈深化学生对莫高窟的认识。

  2、培养学生解释、组织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在"讨论交流"里畅谈就像同学们*时聚在一起讨论问题一样,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交流的氛围。

  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带领游客边游览边介绍。

  2、把学习所得利用计算机制成演示文稿、WORD小报等形式,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引导学生课后继续通过"信息博览"上网浏览相关网站,并且提供为学生解题的“教师留言簿”。

4、组织学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莫高窟的美丽风景。

  5、通过"信息博览"继续了解有关莫高窟的资料。

  6、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可以给教师留言,教师会给你满意的回答。

7、通过"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课文内容,把知识消化透彻,把知识用活。

  8、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快速收集、处理、组织信息,逐步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9、用留言的方式来及时交流解决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交流的快速、方便。

《莫高窟》教学设计6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12课《莫高窟》。

  2、课前我们都读课文了,我们结合课文内容猜猜《莫高窟》这个名字的由来。

  3、这个“莫”字读音同沙漠的“漠”。

  “高”应该是位置高。

  “窟“洞穴,石窟。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看哪句话与“莫高窟”的名字联系最紧密。

  现在你们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了吗?再读课题。

  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高窟,去领略它的神奇瑰丽。(看视频)

  那么洞窟内部都有什么呢?看课文内容。

  自由读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莫高窟的?

  彩塑、壁画、藏经洞

  三、先来欣赏莫高窟的彩塑: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思考:

  1、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的?

  理解词语

  慈眉善目看上去给人什么感觉?

  ——很和蔼、很慈祥的感觉,看上去就是一个好人。

  威风凛凛,强壮勇猛又是什么样子?

  ——很高贵、很威风,应该是力气很大的样子。

  1、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在彩塑里是怎样刻划的。

  2、最引人注目的是哪一尊?(读)分析——长度

  3、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到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呢?试读

  读流利了,但还没读出惟妙惟肖的感觉来。

  看着这幅图读好这排文字

  挺柔和的,你的表情都变得慈善了。

  真威风,可以配上动作。

  真有气势,再勇猛一点

  真安详,你的表情都会说话了

  齐读:读出彩塑的惟妙惟肖的感觉。

  ~~~都是形容人的神态的

  你还知道哪些词语形容神态?

  这些不同神态的彩塑在莫高窟都有,想不想看一看?

  看了这么多彩塑,你能否也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描绘这些彩塑吗?

  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精妙绝伦)精彩、美妙、独一无二、其它没有

  带着赞美的语气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四、过渡:

  莫高窟不仅有精美绝伦的彩塑,还有宏伟瑰丽的壁画,下面品味描写壁囝句子。

  自由读文

  1、课文中用的哪句话来概括壁画内容的?

  (出示有的……有……有……有……排比句,具体说明壁画内容,这种写法叫先概括后具体)

  2、找出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

  飞天:是佛教中能奏乐、擅飞舞、满身异香而美丽的菩萨,艺术家用飘带使他们变得优美轻捷。(飞天图)

  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飞天的神韵吗?

  学生读

  看图(对飞天的描写语言生动、富于变化,读时语调要轻柔,节奏要舒缓。)

  3、这里作者又连用五个“有……”表现飞天多

  欣赏图片,你们能用这样的句子来介绍图上的内容吗?

  这些飞天都很美,那就美美地读一读,配乐读第三自然段。

  五、看来同学们被这飘舞灵动的飞天所吸引了,不过,藏经洞里还有很多宝物呢?

  默读第四自然段

  从这段文字中你读懂了什么?

  (文物多,被入侵者掠走,让人痛心)

  参观了莫高窟,不能不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他们创造了莫高窟的辉煌,齐读最后一段

  这样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却多次遭到入侵者的抢掠,(出示文物流失情况)

  看了这些,真让人痛心和愤慨,此时你想说些什么?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彩塑

  12、莫高窟 壁画 艺术宝库

  藏经洞

《莫高窟》教学设计7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莫高窟,这节课在学习新内容之前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学的怎样,请看大屏幕﹙播放多媒体课件﹚。

  二、精读研究

  ﹙一﹚、复习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莫高窟的?每个方面重点介绍的是什么?﹙彩塑、壁画、藏经洞﹚彩塑重点介绍什么?﹙卧佛﹚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继续分析理解第三自然段。

  ﹙二﹚、分析理解第三自然段

  1、请一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第三自然段。

  2、第三自然段有几句话?﹙4句﹚

  ﹙1﹚分析第一句话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这句话,这句话是怎样从上一自然段自然过渡到这一自然段的?用了什么词?﹙不仅…还有…﹚壁画有多少呢?﹙四万五千多*方米﹚什么样的壁画呢?﹙宏伟瑰丽的﹚宏伟瑰丽是什么意识呢?﹙宏伟:规模宏大雄伟。瑰丽:异常美丽﹚究竟美丽到什么程度呢?我们来继续分析。

  ﹙2﹚分析第二句话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二句话,这句话写了壁画的什么?﹙内容丰富﹚丰富到什么程度?﹙神佛故事、神佛形象、民间生活、自然风光﹚涵盖各个领域的内容。

  ﹙3﹚分析第三句话

  师:请同学们齐读第三句话,上一句话的壁画内容那么丰富还不是最好的,最引人注目的是飞天,引人注目是什么意思呢?﹙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是什么?﹙飞天﹚是什么样的飞天呢?﹙成百上千:说明飞天之多﹚

  ﹙4﹚分析第四句话

  师:下面的这句话就是具体说明飞天了,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出声读课文。飞天形态各异,非常美丽。﹙谁能用自己的身体展示说明,学生表演﹚这段的最后一句高度赞扬了莫高窟壁画的艺术价值。

  ﹙5﹚总结这一自然段:介绍来了宏伟瑰丽的壁画,重点突出飞天。

  3、简要概括莫高窟藏经洞内面积小、文物多。

  4、概括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5、练习

  ﹙﹚的菩萨﹙﹚的天王﹙﹚的力士

  ﹙﹚的彩塑﹙﹚的壁画

  三、总结本课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更了解了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增加了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让我们好好学习,为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努力。

  板书设计:

  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莫高窟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藏经洞:面积不大文物之多

  学习内容:教科版第六单元第12课81页

  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10个生字,会写“绝、价、值”等3要求会写的字。能结合上下文理解“慈眉善目、威风凛凛、惟妙惟肖、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课文“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和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

  3、了解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莫高窟》教学设计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4、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字词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尊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你们想亲眼看一看吗?(学生看课文录象,配有解说)

  2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回答。)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3)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2、检查自学效果:(1)分自然段读课文(2)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3、指导分段。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并注音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2、赏读、积累课文介绍莫高窟的优美词语、句段。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和所收集的课外资料,引领学生走进敦煌莫高窟这一艺术宝库,了解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增强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优美语段,品读理解课文第二段并背诵。

  2、知道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古老的丝绸路上,在神秘的三危山下,在茫茫的沙漠中,蕴藏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莫高窟。对,它就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全、规模最宏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宝库——莫高窟。

  2、是啊,每一个去过莫高窟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第五自然段)

  3、莫高窟里究竟有些什么,使它能称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呢?板书: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文物珍贵的藏经洞

  4、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莫高窟,先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欣赏精妙绝伦的彩塑。

  二、精读“彩塑”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你在莫高窟看到了哪些彩塑?

  2、老师今天带来了三幅图片,请大家看一看,猜一猜:哪幅是慈眉善目的菩萨?哪幅是威风凛凛的天王?哪幅是强壮勇猛的力士?你的依据是什么?

  3、师述:这就是慈眉善目的菩萨,多么端庄温情,含笑自如;这天王身着戎装,身披铠甲,真是威风凛凛;这就是强壮勇猛的力士了,瞧他这模样,一定是力大无比!

  4、这些彩塑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威风凛凛”,有的“强壮勇猛”,样子各不相同,这就叫: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5、这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中,引读: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6、这两千多尊彩塑中

  ,有一尊长达16米的卧佛,谁来读读描写卧佛的句子?指读。师:——真是“惟妙惟肖”。谁再来向大家介绍?再指读。(师评:是啊,我们似乎还听到他的呼吸声。读得不错,如果你的朗读能让大家感到卧佛像活的一样就更棒了。)

  7、这两千多尊彩塑中,据说最大的有9层楼那么高,最小的只有巴掌那么大,所有的都是精致巧妙,绝无仅有,这叫“精妙绝伦”。

  8、分工朗读:文章写这两千多尊彩塑,用了这一段文字,先总写了彩塑的特点,再分别介绍三种彩塑,接着描写一尊卧佛的特写镜头,最后总写游人的感受,写得多有条理啊!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一、二两句齐读,第三句男生读,第四句女生读,最后一句齐读。

  三、精读“壁画”

  1、过渡:莫高窟除了有两千多尊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方米,(相当于我们300多个多媒体教室)宏伟瑰丽的壁画。

  2、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体会到壁画的“宏伟瑰丽”呢?请大家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学生读书,交流。

  (1)分写部分

  出示: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①描述一:同学们,敦煌的壁画不是一个时期的作品,它连续记录了一千多年*社会的变迁。如果把这些壁画连起来办一个1米宽的画展,这个画展就有60多里那么长。面积之大,实属罕见。画上画了些什么呢?请你读。

  ②描述二:同学们,就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在那断崖绝壁上,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开凿了700多个洞窟,(现在保存下来的还有492个,)用他们非凡的智慧画出了四万五千多*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是何等的不易,你心中是否涌起一种敬仰?请你读。

  ③描述三:看了这么多精美的壁画,你是否感到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正前呼后拥地向我们走来,他们拿起手中的画笔不断地画呀,画呀……前一代的作品滋养着后一代人,后一代的作品又给再后代的人启示。他们画下了动人的故事,美好的回忆,画下了中华民族曲曲折折、分分合合、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历史。请你意味深长地读这段话。

  (2)过渡:壁画中最有代表性的,成就最高的那就是“飞天”。

  (3)特写部分:飞天

  ①简介“飞天”:飞天是神佛形象中能歌善舞的仙女。

  ②请同学们看这一段描写“飞天”的文字,为了写这些飞天,课文一口气用了几个“有的”?有没有写完?你的依据是什么?

  ③喜欢这些飞天吗?谁来读?指名1x2生读。

  ④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读出来。

  ⑤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把你听到的读出来。

  ⑥读着读着,你仿佛闻到了什么?把你闻到的读出来。

  ⑦这段文字美吗?那我们就一起美美地读。描述一:壁画上的飞天,她没有用背上的双翅,没有用脚上的祥云,只用了两根长长的丝绸就飞了起来,飞得那么美,穿越千年的时空,来到我们的课堂,给我们带来了迷人的花香。请你读: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

  描述二:~~~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音乐。请你读: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

  描述三:~~~给我们带来了动人的舞蹈。请你读: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描述四:~~~化作了我们眼前这段美妙的文字。请你读。

  ⑧壁画上的飞天各有各的姿势,各有各的美,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的写法,用“有的xxxxx,xxxxx;有的xxxxx,xxxxx……”这样的句式把你想象到的飞天姿态说一说,你可以说一句,也可以两句,三句,甚至发挥想象说得更多。

  (4)小结:这就是敦煌的飞天,敦煌宏伟瑰丽的壁画。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生: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5)、分工朗读。

  四、精读“藏经洞”。

  1、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

  2、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其他同学想象:藏经洞以前是怎样的?现在是怎样的?学生读书,交流。

  3、介绍背景:藏经洞一经发现,帝国主义探险家闻风而至,洞内大批文物被掠走,石窟石壁遭破坏。于是,日本的东京,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等,都有了*敦煌莫高窟的文物。如果你现在到大英博物馆去,你会发现里面有一幅名为《引路观音》的画,它就是来自于*的敦煌。

  4、读了课文,听了介绍,心中有何感想,请你谈一谈。

  5、同学们,那就用朗读来表达我们此时的心情吧!

  五、总结升华

  1、几千年来,在大漠深处,敦煌静静地守着孤寂,留给后人的,却是永远的辉煌。1987年,因为它有着两千多尊精妙绝伦的彩塑,四万五千多*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和曾经有过的众多文物,而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

  2、外国的旅游者也这样评价:

  “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敦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曙光。”

  “它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中最伟大的宝库”。

  3、作为*人,我们不得不自豪地说: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板书:智慧的结晶)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2、有兴趣的同学继续上网阅读,了解莫高窟更多的资料。

《莫高窟》教学设计9

  教学思想:

  揣摩字词,品味语言;激活思维,触动情感;引导意境,打通文脉;简单的说,就是读一段文,展一副画,悟一段情。

  教学思想:

  注重细节,用足教材,用心设计,夯实工具性,点亮人文性;本着尊重教材,尊重学生,尊重课堂的原则让文本的本身的特点尽情展现,使课堂更加洁净,整个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第一课时:

  一、谈话。了解“窟”不是一个*凡的洞穴。

  1、互动——导入——读题。

  2、抓“窟”,什么意思?

  3、“窟”随处可见,实非*常,对莫高窟有什么不*凡的东西呢?是什么让作者如此的神往,如此的留恋,如此的痴迷?

  二、读文。感受“窟”这个不*凡的山洞。

  1、有什么?(乱)(不乱)

  2、整段归意。

  评价,人们如何评价。概括成词,与上面形成段落基本层次,而后,再还原成句子。

  3、评价,人们如何评价。

  ①首句(第一自然段第一句)与尾句(最后一段第一句)。

  ②连句。

  ③加因为把所有的句连起来。

  ④用“因为……所以”或“之所以……是因为”反复对句式进行训练,训练的比较彻底。

  三、理解。理解“窟”里那份人民的智慧。

  1、就是这样再读上述语句。

  2、果真如此吗?

  3、先找写彩塑段,再找写壁画段。

  4、自己轻声读,边读边思,用文中一句话来说明结晶的原因。

  5、训练过渡句。

  ①仔细读,思,为什么找这句话,我们发现这句话前半句是说……,后半句是说……

  ②好个精典句,前半句概括上段之意,后半句又引出下段之意。

  ③言简意赅,好不精练,再读,你会发现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④好一个“精妙绝伦”,好一个“宏伟瑰丽”,难怪人们给了它这么高的评价,读过渡句。

  好美的莫高窟,好不*凡的山洞,你想了解那“彩塑”的“精妙绝伦”,还是想了解那“壁塑”的“宏伟瑰丽”。

  四、感悟。“窟”里那份辉煌的世界。

  解决二段

  读:思“精妙绝伦”体现在什么地方,用词语回答,读、再读、思考,理顺构段方式。

  ① 乱说,理词,这句话说的是哪个词。

  ② 不乱说,三者加一起就构成了“精妙绝伦”。

  ③ 这样的“彩塑”美吗?不,不够,因为还没有让给我们想得到,文章又作了具体阐述。

  ④ 找出四字词。

  ⑤ 组词,连读。

  ⑥ 美吗?好不*凡的洞穴,这就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迎来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游人的啧啧称叹。

  ⑦ 现在我们再把这些词语还原回句子,有意分成三层,再转眼组成一整段,指导朗读,想作者是怎样把彩塑写得如此精妙绝伦的?

  ⑧ 引导学生回答:作者紧紧围绕……这句话来写,为了更好的说明彩塑的精妙绝伦,又具体的介绍了……,更为生动的是写了16米这个特写,让彩塑变得惟妙惟肖,最后,再次总结,照应中心,让精妙绝伦这个词在啧啧赞叹声中得以升华,得以验证。

  ⑨ 孩子们,自己先读一读,你能读出这种自己的感觉吗?

  ⑩ 试读——抽读——导读——评读

  回读中心句。

  解决第三段

  ① 看完“彩塑”的“绝妙精伦”,我们再去看那“壁画”的“宏伟瑰丽”。

  ② 抓句。

  ③ 宏伟,为什么?理解感受数字。

  ④ 如何的瑰丽,从几方面写的?

  美丽吗?多么美,美成什么程度,作者只举了一个例子,只是一个例子。

  读:普普通通的一个例子,只是一个例子,作者却用了几个有的?五个够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莫高窟》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文和观赏,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为我国璀璨的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在词语中正确认读多音字“佛”;结合课文或图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能给各段找出重点词句,朗读、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难点:感悟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教学设计流程:

  一、激趣揭题

  1、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老师也很喜欢旅游,还拍了一些照片,想不想看?(轻古典音乐) (长城图片)这是什么地方?(点击出示: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故宫图片)你从电视上看到过吗?(点击出示:北京故宫) (兵马俑图片)去过吗?

  我来告诉你,这是(点击出示:秦始皇兵马俑) (莫高窟图片)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点击:莫高窟,注音)一起读。它在甘肃省的敦煌市。(点击出示:敦煌,注音)一起读。谁能把这两个词连起来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就是《敦煌莫高窟》,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题目(板书课题)齐读。

  2、这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请看大屏幕。(播放录象) 看了录像,你有什么感受?从同学们的表情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去那儿看一看了。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其实,课文的语言描述更加优美,让我们先读为快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有困难的地方可以想老师和同学请教。 检查:课文中的这些词语会读了吗? pú sà pí pá (fó) 菩 萨 琵 琶 千佛洞 huī gé xián 金碧辉煌 亭台楼阁 拨动琴弦 (课件出示)

  A、指名读第一行,多音字:佛。两个读音分别组词。师:莫高窟里面有3000余尊佛像,所以人们又叫它“千佛洞”。 指出前两个读轻声。师领读

  B、指名读第二行。

  C、 (去掉拼音)没有了拼音的帮忙,谁会读? 女生领读第二行,男生领读第三行。

  三、第二次带着问题读课文,初步了解莫高窟的无限魅力。

  1、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你还会读吗?请再读课文,读给你同桌的小朋友听,相互学习。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2、谁能把自己最喜欢的那段读给大家听?[我刚才看见你在下面读的时候非常有感情,愿意读给大家听吗?谁是咱们班的朗读高手?你来读读你最喜欢的那段。] [随机卡片蹲、尊、洞窟、拔、拨] [你真象个播音员。他太紧张了,漏下了一个字。有流利,有正确,了不起。]

  3、谁来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课件出示)敦煌莫高窟 。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点击出示句子)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齐读。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怎样的地方才能叫“宝库”?[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

  2、为什么它能获得这样的称赞呢?自己读读第一节,(课件出示第一节)读着读着,有些词语就自己蹦出来了,告诉我们就应该称它为宝库。[可以把你想到的和周围的小伙伴说一说]

  3、谁已经找到原因了?

  A、 “1600多年”说明年代久远;(板书)

  B、 “492个”说明现存洞窟多;(板书)

  C、 “3000余尊”说明彩色塑像多:给“余”找个近义词(多)。“尊”在这里是量词。(板书)

  师:我们XX小学全校师生加起来还不到800人,莫高窟的塑像跟我们4个XX小学的人数差不多,塑像可真(多)呀!

  D、 “45000多*方米”说明壁画面积大:

  (板书)45000多*方米有多大呢?大家看看我们这个大教室,如果在墙壁四周都画上壁画,大概可以画100*方米【板书演算45000÷100=450】足足可以画450个大教室呀!

  师小结(指板书):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这样悠久,保存下来的塑像和壁画这样多,怪不得称它为——(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4、作为*人,你觉得怎么样?(骄傲)能不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A、 自由读。[我感受到了你的自豪。谁能比他读得好?]

  B、老师和你们合作来读:师读第一句,生读二、三两句。 [过渡:接下来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莫高窟的什么?(板书:塑像 壁画)大家快速找一找,找出概括写塑像和壁画的两句中心句,用——划出来。指名回答。用一个词形容?

  (板书:精美 艳丽多姿)]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现在让我们走进莫高窟,亲近莫高窟,去看看莫高窟的彩塑像:

  (课件出示第二节)你对哪句话最感兴趣?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第二句话:最大的 九层楼(比现在的两幢教学楼还要高出一层);最小的只有十几厘米,比手掌还小。

  师:原来大大小小的塑像都是艺术品呀!其实,塑像还神态各异呢!书上没有写,老师这里有一段文字介绍呢。

  2、(出示)补充资料:敦煌莫高窟的彩色塑像神态各异,造型逼真。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其中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栩栩如生的彩塑,游人无不赞叹。

  自由读上面这段话,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彩塑的精美?(让学生回答后上台板书,记忆库积累)齐读词。

  师:敦煌莫高窟的塑像不仅大小不一,而且神态各异,造型逼真,的确是精美的艺术品。

  (再课件出示第二节)指导朗读:敦煌莫高窟千佛洞的塑像,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精美”一词你读得特别好,刚才我们读到的每一尊塑像都很精美,你已经感悟到了。谁还能再来读?你突出了“每一尊”,这里有两个“每一尊”,说明无论哪一尊都是艺术品。听你的朗读,我就知道你有多喜欢这些精美的塑像了。]

  3、莫高窟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啊。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彩塑,你们现在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 播放配乐课件)。

  4、此时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老师读了这段话,看了这些画面,真想说一句:祖先真了不起。)

  (听了同学们的赞叹,我也想说:敦煌莫高窟,你就像那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的世界的东方!) [有时间的话写下来]

  六、作业自选厅

  1、上网领略敦煌美景

  2、把敦煌莫高窟精美的塑像介绍给家人听。

  3、搜集敦煌莫高窟的资料,下节课交流。


莫高窟教学实录(扩展3)

——《莫高窟》教学反思10篇

《莫高窟》教学反思1

  传统的教学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教学模式,利用教科书运用讲授、板书等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像海绵吸水般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师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那么,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实践新课程标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呢?这是一个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探索的问题。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第11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在此次课程改革中不仅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而且最终应定位于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下面我就结合自己上的一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苏教版小语第九册第十一课《莫高窟》),谈几点想法。

  一、转变学习方式,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入课堂。

  研究表明: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课程改革的迫切任务。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教学手段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得到了拓展,由此引起教学观念的变化,推动教师对教学策略、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与改进,进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创造了一个丰富的资源环境,信息资源的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与管理,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可以满足不同的不同需求,教育过程从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的过程。这就使学生从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桎梏中*出来,为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奠定了基础。信息技术提供的交互方式为师生、生生*等对话提供了可能,它改变了过去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信息传递方式,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积极互动中创生出新的智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自主学习,或通过小组学习及伙伴关系下的汲取等合作过程,使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在教学《莫高窟》一课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进行自主与合作学习的*台(多媒体网页),根据学生的差异、需求、能力提出了学习要求和任务:1、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文内容;2、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习;3、自主寻找合作伙伴协作学习并交流;4、对自己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鼓励学生自主利用网页资源,对有关信息进行搜索、整理、重组、再加工,与他人合作直至完成知识系统的重新建构。

  学生在专题页的支持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网页提供的电子文本、音像资料等进行学习。有的听课文朗读,并跟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的打开超文本链接,图文结合,解决疑难问题;有的观察比较莫高窟的图文资料,有效地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信息,深刻感悟课文内容;有的通过留言板等网络工具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心得,或寻求合作伙伴的支持。

  如对“宏伟瑰丽的壁画”的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了对知识的初步建构,了解到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对“佛教故事”、“神佛形象”、“民间生活”、“自然风光”等各种壁画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更领略了各种飞天的迷人风采,通过仔细观察飞天的神态、动作、衣着等,“臂挎花篮”、“轻拨银弦”、“倒悬身子”“漫天遨游”、 “翩翩起舞”……的飞天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进一步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可学习的内容就更多了:有的找到了壁画讲述的故事,有的找到了各种壁画形成的年代,有的找到了飞天的种种喻意,还有的找到了壁画的破坏与保护等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多彩,有的是依靠网页自主学习,有的是与同学合作,有的是与老师交流。最后,通过屏幕广播等手段,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他人共享,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并做补充,再加上教师适时地点评,学生充分领略了莫高窟这座艺术宝库的魅力。

  这种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语文,学生有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有更为自主的学习方式和合作方式,从而激起了强烈的学习动机,这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所不能达到的。但在教学中,学生有相当长的时间只注重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影响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中信息技术重要作用的发挥,制约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自觉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与组织作用。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取消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改变“知识的传授者”这样的定位,而应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有真理的人……把自己定位为学习的诱导者、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习的辅助者、学习的合作者、学习的激励者……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和创新是一对密不可分的亲兄弟,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会有思维的创新,也就不会有教学的高效益。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笔者在以下几点做了积极的探索:

  1、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才能主动获取知识,并且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提高能力;

  3、组织学生协作交流,协作交流不仅有助于学习任务地完成,也满足了当今社会对协作精神的需要。

  在教学《莫高窟》一课时:教师首先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同学们想不想领略它的风采,探究它的奥秘?”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并指导他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看、想、讲、演……)去学习,找最喜欢的合作伙伴,利用有关的网页资源进行学习与探究,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选择都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习惯等,较好地激发了学习的参与兴趣。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他们共同学习、交流。通过谈话、交流等方式把学习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或者解答学生的疑难、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弥补他们的不足之处。信息的获取、处理、再生成,能力的培养提高都是在学生的主体活动中得以完成。

  在交流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学习后的独特感受,及时表扬回答有创意的学生,克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惰性,并不给予所谓正确的、标准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纠正补充错误的、片面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学习系统,从而发展形成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同是聆听者,是评判者,更是合作者。在交流中,学生提出了一些研究性的问题,由于教者缺少准备,没能做到及时引导,没能抓住思维的碰撞,使教学过程增添了些许遗憾,这也迫使我们老师今后更要加强教学准备。

  在重新定位师生角色的过程中,网页资源、网络技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做到教师、学生、信息技术三者的和谐统一,转变教师的角色,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方可取得教学的最优化。

  三、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提供自主探究的良好*台。

  传统的媒体设计过多的考虑教师的“教”,侧重于辅助教师完成“教”的过程,课堂教学客观上忽视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活动,抑制了学生创新的渴望,阻隔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不到很好的尊重和挖掘,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的提出,以及多媒体网络适合于学习者自主、协作交流的良好特性,专题页逐步被引入课堂教学。作为专题学习页,它如何营造有机的学习探究环境,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型人才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笔者在设计和运用《莫高窟》专题页的过程中,思考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以培养学生学习品质和发展其良好个性为本,增强“网站”的价值和效益。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增强学生自觉学习的欲望和激情,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其刻苦学习、努力克服困难的良好个性品质,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实质和最终目的。笔者在网页设计和制作过程中,遵循学生的需要和学习的方便两个原则,所整合的图文信息都紧紧围绕“地理位置、彩塑、壁画、藏经洞、文物保护”这几个主要方面,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并不过多地讲究内容的繁多、形式的花哨。

  (二)、注重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直观性和思想性。

  知识是科学的、严谨的、准确的,有的还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逻辑性。从小学生的知识层次、认知能力、理解辨别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综合因素考虑,提供给学生的知识要带有较强的直观性、科学性、准确性,特别是语文学科更重要的是要突出文章的思想性。网络信息的最大特点就是包罗万象,对信息的处理一定要做到筛选,在体现知识丰富的情况下力求科学性、准确性,并注意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多整合一些图文并茂的信息。针对《莫高窟》这一篇课文,笔者除了有选择地整理有关“地理位置、彩塑、壁画、藏经洞”等的图文、影音信息外,还着重整理了帝国主义抢夺破坏莫高窟的资料,旧*人们的愚昧对莫高窟造成的损害,以及莫高窟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等有关资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体现了网络资源的思想性。

  (三)、注重网络导航、知识的连贯与迁移。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只有良好的网页结构、导航设置才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锻炼思维、提高能力。为了适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笔者设计了学习导航、学习帮助等栏目,并且所有板块的链接均不超过三层,每一板块具有相类似的结构,信息与信息之间体现了内容的衔接和深度的梯次分布。

  (四)、注重情趣化学习环境的营造,形成刺激系统,培养学生者独立探究和交流的良好行为。在网页信息的呈现上力争做到文字、声音、图片、录像结合,让学生的学习富有趣味,也满足了思维训练由直观形象到抽象概括的发展过程;同时也设计了自我考评等内容,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控。

  (五)、专题页要体现动态生成和管理,让学生参与到网站的建设中来。一方面可以弥补教师的局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能力,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达到积累语文知识的效果。

  总而言之,专题页不仅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思想的载体。因此,只有重视对课程教学软件的开发,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四、交流评价*台的多维化,让学生在阅读中个性飞扬。

  学生在个体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一个自由发言、表达交流的空间,需要与同学、老师展开讨论,协商解决问题的*台,常见的做法是在网站中设置专门的交流模块,如提供论坛。但论坛中的信息是以时间为序排列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杂,比较散,不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比如学习《莫高窟》一文,阅读过程中,学生有的对彩塑感兴趣,有的偏爱壁画中的飞天,有的想探究藏经洞中的宝贝,如果都在大论坛里交流自己阅读的收获,存留的疑问,不易收到预想的效果,因为在内容繁多的论坛信息中提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引发思维反应,这和阅读时间的有限必然引起矛盾,往往看到论坛只起了记录的作用。因此,交流*台的设置应灵活安排。学习者既可选择异步方式,如BBS、E-mail、留言簿等,也可利用聊天室、电子白板、在线会议等同步方式进行交互。交流*台既可以设置成专门的交流模块,也可以安插在有必要的学习资源中;可以是畅所欲言的大论坛,也可以是供讨论同一研究内容的"区域论坛。如上述《莫高窟》的阅读,可在大论坛中设置三个专题区域论坛,为相同学习兴趣的学生提供探讨交流的场所,促进对某一知识意义的较为完善的建构。

  五、同时,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还就处理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二)、不能丢失语文课的特性,要与传统语文学习方法相结合:在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的同时,不能抛弃朗读、感悟等语文学习方法,不能忽视听、说、读、写的训练。

  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运用网络环境主动建构知识,提高能力。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固疾,适应新世纪教育的需要,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 崔允 张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新课程 新方法――对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的认识》陈守常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莫高窟》教学反思2

  一、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张扬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我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了这一点。如,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莫高窟的彩塑精妙绝伦和欣赏精美的飞天时,让学生能体会一点就说一点,喜欢哪里就说哪里。学生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他们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进而使课堂充满生机,畅所欲言,无疑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二、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本课的学习,不仅要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更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课上仿照例句,展开想象,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描摹飞天的形象;学完课文后,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比赛,向家长介绍莫高窟,出一张以“莫高窟”为主题的小报……形式可以不拘一格,让学生自主选择,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莫高窟》教学反思3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为了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这句话的含义,文章从彩塑、壁画和藏经洞三方面为学生作了介绍。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这部分知识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自学能力有待加强,因此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依次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让他们铭记:这一切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为,只有让学生通过媒体,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学生才可能充分的、最大限度的去感知,体验莫高窟的美。这一点,我从学生的眼神、赞叹中得到了肯定。并且在讲到藏经洞的地方,运用多媒体放了一段莫高窟被帝国主义破坏的录像。这样就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那段屈辱的历史,激起了他们悲愤的心情。并且进行适当地引导,更能让他们懂得努力学习,振兴国家的重要性。这样,就完成了“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价值观目标。

  在带领学生深入走进课文的同时,我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说话练习的训练。比如:课堂上让学生选择“壁画上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练习说话。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注意将文章的结构反复强调。不足之处是每一段的结构交待得不够清楚。

  对于课文中的过渡句进行了重点讲解,告诉他们什么是过渡句,作用是什么。并且通过一个小练习,帮助他们真正理解与掌握。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每次教学结束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值得我去深入的思考:在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时,好多学生站起来仅仅是说了一句话,我没有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问题。由于有些学生课前对莫高窟壁画内容了解不深,在练习说话的环节中,出现了内容单调的现象,在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做得还不到位。

  另外,学生朗读水*的培养仍是重中之重。该怎样朗读,朗读这一环节究竟该怎样穿插在课文中还需要好好去摸索。对于课文背诵,在课堂上没有能设计出一些好的环节来进行检测。

  以上这些都是需要自己在*常的教学中好好总结的经验,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反思,自己能从中有所得,为今后的教学添砖加瓦。

《莫高窟》教学反思4

  课文《莫高窟》向我们介绍了敦煌莫高窟里的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藏有珍贵文物的藏经洞,展示了莫高窟辉煌的艺术成就,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和杰出的才干。课文《莫高窟》文质兼美,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又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对于莫高窟,以前只听说过,但对它的有关知识了解甚少,所以,我特别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1、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展示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特别是美仑美奂的飞天,并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如学习彩塑的一部分时,在学生不理解“神态”,只会想动作的时候,我适时通过播放彩塑的各种神情,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有关神态的词语:如威风凛凛、慈眉善目等。又如学习壁画一部分时,视屏展示宏伟瑰丽的壁画后再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描述飞天形象,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了说话和想象训练。

  3、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扩大信息容量。首先,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如彩塑、壁画丰富的图片和《藏经洞发现与敦煌遗书流散》等补充阅读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其次,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让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来理解“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一句,学生兴趣盎然地交流自己收集的小故事;又如让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并展开想象,描述飞天形象;又如课后作业,我借要聘请小导游这一话题,对学生提出要求:既要非常熟悉课文内容,又要课后去收集更多的关于莫高窟的资料。

  二、发挥想象、欣赏课文

  在对整篇文章教学完毕后,老师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很多学生都挑了第四自然段,这一段所描绘的情景比较优美,所以老师请学生来朗读,其他同学闭目欣赏。主要目的一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朗读,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激发他们自己内心的感受。有时候教师的讲解的很多,其实根本比不上学生通过自己的想像感受得真切。学生把听到的内容直接反应到头脑中,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将其呈现在脑海中,这样的方式会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单靠教师的一张嘴是换不来的。等到学生在脑海中勾勒出那幅美丽图画的时候,也就是他们对于这篇课文感情得到升华的时候。欣赏过后的一句:“好美啊!”难道不是对此课文最好的理解吗?

  教学后,我觉得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1、由于本课的内容较多,信息丰富,短短的四十分钟似乎不能让学生尽情地畅所欲言,所以本课的教学内容可适当减少一些。

  2、对学生的评价还要到位点

《莫高窟》教学反思5

  《敦煌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精美的塑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赞美了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由于这篇课文对壁画所作的描绘都是比较优美的。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欣赏为主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由欣赏这美丽的壁画时所产生的感叹升华到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这篇课文的中的第二自然段中,对于塑像的介绍是:“最大的佛像有九层楼那么高,最小的菩萨还没有手掌大。”对于后者,学生的理解还比较容易,因为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手掌想像到佛像小到底是小到什么程度。但是对于“九层楼那么高”这个概念要学生一下子去想像就比较困难了,所以我就用三层楼高的教学楼作例子,“同学们,如果我们的教学楼是一尊佛像,你站在它的面前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很快反应说“很高”、“很大”、“雄伟”于是我又引导说:“我们的教学楼只有三层楼,那么请你想像一下,站在一尊比我们教学楼再高二倍的佛像面前,那时的感受又会如何呢?”接下来,我自己朗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当同学睁开双眼时,我又问:“刚才你看到了什么呢?”学生的想像力让我佩服,有同学说:“我刚才爬上了塑像,站在了佛像的顶上,向下眺望,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十分渺小。" “我站在那个佛脚下,很努力地向上看,却好像都看不到佛顶 ”“我感觉佛像十分雄伟,而且我在想,古代人是怎么把这尊佛像造出来的?”这次的朗读由于学生的感情得到的激发,所以在朗读时也加入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情感更为丰富。虽然这一段并非本文的重点段落,但是我认为如果在此时能够事先激发学生的感情,为后*好铺垫,对于整篇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培养都是有好处的。

  在对整篇文章教学完毕后,我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很多学生都挑了第四自然段,原因是这一段所描绘的情景比较优美.所以老师请学生来朗读,在朗读感受中,学生把听到的内容直接反应到头脑中,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将其呈现在脑海中,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他们脑海中勾勒出那幅美丽图画的时候,也就达到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

《莫高窟》教学反思6

  课文《莫高窟》向我们介绍了敦煌莫高窟里的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藏有珍贵文物的藏经洞,展示了莫高窟辉煌的艺术成就,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和杰出的才干。课文《莫高窟》文质兼美,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又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对于莫高窟,以前只听说过,但对它的有关知识了解甚少,所以,我特别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1、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展示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特别是美仑美奂的飞天,并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如学习彩塑的一部分时,在学生不理解“神态”,只会想动作的时候,我适时通过播放彩塑的各种神情,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有关神态的词语:如威风凛凛、慈眉善目等。又如学习壁画一部分时,视屏展示宏伟瑰丽的壁画后再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描述飞天形象,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了说话和想象训练。

  3、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扩大信息容量。首先,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如彩塑、壁画丰富的图片和《藏经洞发现与敦煌遗书流散》等补充阅读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其次,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让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来理解“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一句,学生兴趣盎然地交流自己收集的小故事;又如让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并展开想象,描述飞天形象;又如课后作业,我借要聘请小导游这一话题,对学生提出要求:既要非常熟悉课文内容,又要课后去收集更多的关于莫高窟的资料。

  二、发挥想象、欣赏课文

  在对整篇文章教学完毕后,老师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很多学生都挑了第四自然段,这一段所描绘的情景比较优美,所以老师请学生来朗读,其他同学闭目欣赏。主要目的一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朗读,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激发他们自己内心的感受。有时候教师的讲解的很多,其实根本比不上学生通过自己的想像感受得真切。学生把听到的内容直接反应到头脑中,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将其呈现在脑海中,这样的方式会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单靠教师的一张嘴是换不来的。等到学生在脑海中勾勒出那幅美丽图画的时候,也就是他们对于这篇课文感情得到升华的时候。欣赏过后的一句:“好美啊!”难道不是对此课文最好的理解吗?

  教学后,我觉得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1、由于本课的内容较多,信息丰富,短短的四十分钟似乎不能让学生尽情地畅所欲言,所以本课的教学内容可适当减少一些。

  2、对学生的评价还要到位点

《莫高窟》教学反思7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为了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这句话的含义,文章从彩塑、壁画和藏经洞三方面为学生作了介绍。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这部分知识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自学能力有待加强,因此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依次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让他们铭记:这一切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为,只有让学生通过媒体,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学生才可能充分的、最大限度的去感知,体验莫高窟的美。这一点,我从学生的眼神、赞叹中得到了肯定。并且在讲到藏经洞的地方,运用多媒体放了一段莫高窟被帝国主义破坏的录像。这样就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那段屈辱的历史,激起了他们悲愤的心情。并且进行适当地引导,更能让他们懂得努力学习,振兴国家的重要性。这样,就完成了“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价值观目标。

  在带领学生深入走进课文的同时,我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说话练习的训练。比如:课堂上让学生选择“壁画上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练习说话。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注意将文章的结构反复强调。不足之处是每一段的结构交待得不够清楚。

  对于课文中的过渡句进行了重点讲解,告诉他们什么是过渡句,作用是什么。并且通过一个小练习,帮助他们真正理解与掌握。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每次教学结束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值得我去深入的思考:在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时,好多学生站起来仅仅是说了一句话,我没有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问题。由于有些学生课前对莫高窟壁画内容了解不深,在练习说话的环节中,出现了内容单调的现象,在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做得还不到位。

  另外,学生朗读水*的培养仍是重中之重。该怎样朗读,朗读这一环节究竟该怎样穿插在课文中还需要好好去摸索。对于课文背诵,在课堂上没有能设计出一些好的环节来进行检测。

  以上这些都是需要自己在*常的教学中好好总结的经验,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反思,自己能从中有所得,为今后的教学添砖加瓦。

《莫高窟》教学反思8

  在《莫高窟》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局域网,互联网搜索查寻莫高窟的相关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面。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和网络在本次教学的不同环节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一、 利用网络渲染,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时,我首先以网络引导,让学生在互联网上观看莫高窟的视频,让他们初步感知莫高窟的美,感受祖国灿烂的敦煌文化。悠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学生无拘无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学生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莫高窟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虚拟网络,轻松获取知识

  《莫高窟》是一篇写景点的说明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文化宝库,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莫高窟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莫高窟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音像、美文等制作了网页型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结合我们武进教育网上本就有的专题学习网站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自主探究自己喜欢的莫高窟的一部分,品味莫高窟独特的美,同时也避免了学生上网的盲目性。

  三、培养自主协作,发展学生能力。

  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是重点段落,每个自然段又都是以总起句开头,层次十分清楚。学习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品读文章的语言,体会莫高窟彩塑的惟妙惟肖、壁画的精妙绝伦、藏经洞的珍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引导网络驰骋,扩展学生视野

  学生利用互联网、局域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对莫高窟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充分体现了网络环境的突出优势。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浏览相关的内容,新鲜感也很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充分的享受学习的自主,每一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独特的感受凝聚于指尖,在电脑上或写一首小诗,或制作电子简报,或编辑一句响亮的广告词,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学习,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在网上搜索,查找更多的中华艺术宝库,再进行交流,了解*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应用。本次教学也有遗憾之处,比如应该提示学生进入网站的路径,避免在此耽搁时间,其次,教学预设还没有完全达到,为了不拖延时间,不得不跳过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第三,作为一堂整合课,还应该充分体现学生、教师、计算机的互动,灵活运用教学*台。

  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我充分体会到了教师要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今后我要在实际教学中更多更好地引进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于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丰富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为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适应科技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莫高窟》教学反思9

  一、借助教学多媒体——激情。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儿童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获取各种信息的。教学过程中,借助教学多媒体——音乐、录像、课件等电教手段,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语言文字所反映的那活生生的事物,引导学生欣赏祖国山河的绚丽多彩,体验感人场面的扣人心弦,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学生便由感而发,情绪大振,激情奔放。《莫高窟》这一经典历史文化艺术,远离现代儿童的生活,尤其是南方的孩子。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所讴歌的敦煌艺术和世界文化历史,降低教学难度,景老师在教学伊始,首先让学生通过一组图片了解敦煌,感知“敦煌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教师设问:“为什么说敦煌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介绍了莫高窟有些什么?”这样教师的一点一拨很快地就把学生带进了课文。

  由于学生的情感已被深深地激发了起来,对文中彩塑、壁画、藏经洞三个部分一目了然,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就不言而喻。学生在感知形象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了调控,由此成为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

  二、在语文课中做数学题。

  看起来这有悖于教学常理,有违于教学的常规逻辑。但这一案例的教学结果却显示,这两道简单的算式犹如两支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炬,让整个语文课堂都变得生动起来:

  老师:莫高窟的壁画有什么特点?

  学生:莫高窟的壁画宏伟瑰丽。

  老师:你从哪儿觉得莫高窟的壁画宏伟?

  学生:我从“莫高窟还有四万五千多*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这句话中觉得壁画宏伟,因为她有四万五千多*方米。

  老师:(赞赏地点头)你读课文读得真仔细!

  四万五千多*方米有多大呢?我们一起来做一道算式题。

  学生:(都好奇地看着老师,有同学嘀咕:语文课上怎么做数学题?)

  老师:请大家听好题目:我们的教室大约30*方米,四万五千多*方米有多少个教室那么大?

  学生:(想了一会儿,七嘴八舌地说)150个教室那么大。

  学生:不非常正确,是150多个教室那么大!

  学生:哇!

  (这时,学生的情绪普遍激动起来)

  老师:再听好:我们的教学楼底层共有6个教室,四万五千多*方米占地大约有几幢教学楼那么多?

  学生:(有沉思的,有拿出纸笔计算的,有用手指在台上比划的,不一会儿,都说出了答案)

  差不多有25幢教学楼占地面积那么大。

  学生:(情不自禁地)好大啊!

  老师:哦,现在想说什么?

  学生:莫高窟的壁画真是太宏伟了!

  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能造出这样宏伟的壁画,真是了不起!

  学生:我真想亲自到莫高窟去看一看!

  老师:谁来把这句话读一下,要让人听出宏伟。

  学生:(纷纷举手,一名学生站起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老师:一齐来读!

  (师与生大声地朗读)

  这是两道简单的一步除法算式,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小菜一碟,连*时成绩较落后的同学也很容易便做了出来,都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功带给他们心灵的愉悦,消除了语文课堂中的紧张感,使学生产生了积极参与的学习情感。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势。

  经过这样一算,抽象的数字就与文中的语言、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就使学生有了更为真实深切的感觉。“四万五千多*方米”与“150多个教室”“差不多有25幢教学楼”哪一个更易在学生心中引发共鸣呢?很显然是后者。由此学生才会不由自主地感叹:“莫高窟的壁画真是太宏伟了!”这已不是书本中的语言,而是学生由衷发出的感叹,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语言的距离,真正地感觉出壁画的宏伟。有了深切的感受,再来朗读,就水到渠成了,学生自然把感情孕育到了读中。

  语文课上做数学题,显示的是教者的机智与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把握,需要的是民主*等的理念和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牢牢抓住的还是语文教学的实质。只要我们深入研究,就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广辟蹊径,独具匠心,就能使语文语文课堂变得更丰富实在,更精彩纷呈!

《莫高窟》教学反思10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主要内容是敦煌莫高窟艺术作品及各时期艺术特征。

  在学习中同学们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于课前布置的资料,部分同学能够认真对待,所查资料详细。还有一些同学对此不够重视,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也影响教学效果。

  在课上同学们研讨评述的活动中,大多数同学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利用资料谈自己的感受显得很呆板,照本宣科,还不熟练,更不用提对作品能否深刻理解了。在今后教学中,一定侧重研究如何改进此方面问题。


莫高窟教学实录(扩展4)

——《莫高窟》语文教学反思3篇

《莫高窟》语文教学反思1

  上《莫高窟》这一课,为了使学生能更容易,更准确地概括段意,我首先要学生把每一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并要求从每自然段找出关键词或句子来概括,通过每段的意思之间的联系给课文进行分段,学生可以很容易归纳出每部分的段意和主要内容。

  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莫高窟的美,这节课我们把课堂搬到了多媒体教室。一幅幅精美图片的出现,使学生都忍不住啧啧赞叹。相信这人些画面一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记忆中,这是多媒体毋庸置疑的优势。但是可能是我在欣赏图片上花了较多的时间,导致课来不及上。在借助多媒体上课的时候,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提高效率我得好好思索。

《莫高窟》语文教学反思2

  学习这一篇课文前,带学生去了电脑房查阅了寞高窟的相关资料图片,扩大知识面,增强民族自豪感。开课前,我从凤凰网上找到了精美的课件,依次展示的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认识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同时,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最后全文欣赏的课件展示,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发言踊跃。特别是在自读自悟“藏经洞”一段时,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说出独特感受,全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莫高窟》语文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金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且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点读书方法和学习方法,如: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读中感知,读中悟情,读中领悟写作法等。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生字,通读了课文,并且再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默读了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什么?引导学生认真、扎实地经历“初读”的过程。再加上将利用网络资源,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有所欠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充分自主探究为主,教学过程中教师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感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另外,发挥数字化*台的辅助教学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看、读、想等方式,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开学没多久就开始着手选材,收集资料,制作*台的工作,尽量让学生能够利用丰富的*台资源,更深入地学习课文,提高语文素养。课上,环节清晰,一环紧扣一环。设计的学习活动也很丰富。特别是教学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自由浏览网页,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特浓。然而综观本次教学过程,学生的确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看、读、想等方式学习了课文内容,但学习得还不够深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原因在于:

  1、整堂课的设计老师牵的多放的少。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结构是相似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后可以总结学法,提出自学步骤,让学生自学讨论,在交流时教师再作适当地引导。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带着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机械似的走下去。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体现得不够。由于这篇课文所处的位置较前,第一课时的教学与第二课时的教学间隔时间较长(中间隔了个期中考试),学生已经能把这篇课文熟练地背诵出来了,因此课堂上的朗读激发不起他们的朗读激情,学生读得比较乏味。而这时我非但没能用慷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反而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每一次的指名朗读都是草草收兵。就算是飞天的那部分积累语言,虽然以幻灯片的形式摆出来了,学生也会背了,但感情地激发还不到位。

  3、不由自主地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在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时,好多学生站起来仅仅是说了一句话,老师也就满足了,而没有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问题。尤其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想象片段的训练,没有落实到位。第一处是彩塑神态的想象,学生没有明白老师的要求,想象回答的是“有孙悟空”“有猪八戒”等,此时教师没能很好的把学生引导到进行神态描写的训练上,而是进入了下一教学环节,没能达到真正的训练目的。第二处是飞天的想象。有好几个同学站起来表达的都很美,但遗憾的是他们都只说了一句话,此时如果教师能适当点拨,说一句“如果你能用上自己的,再加上别人的,变成一段话就更好了!”这样无形之中就提醒了学生,相信他们会越说越多,越说越美的。另外,这里如果能加进一些图片的支撑,学生的语言可能会更丰富。


莫高窟教学实录(扩展5)

——莫高窟教学设计 (菁选2篇)

莫高窟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

  《莫高窟》一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课前调查发现,课文中所介绍的敦煌艺术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差距比较大,因此教学过程中大量运用网络,让学生对莫高窟有直观的了解,为指导学生读书做准备,从而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这种对话不仅是解读文本,而且是要实现学生知识的自我构建,让学生逐渐学会学习。

  教材分析:

  《莫高窟》是苏教国标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18课的内容。课文生动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本课教学内容为第二课时,主要学习壁画和藏经洞两个方面。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学发现为主,教师从旁引导为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4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自豪,导入新授。

  1、昨天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莫高窟》,看这些词语,能读正确吗?

  出示: 神态各异 威风凛凛 惟妙惟肖 啧啧赞叹

  精妙绝伦 宏伟瑰丽 丰富多彩 漫天遨游

  指名读前四个

  指名读后四个

  2、词语读得很好。你能从中选用一两个词语说说你脑海中的莫高窟吗?

  二、走近“壁画”,领略魅力。

  1、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宏伟瑰丽的壁画。

  (出示)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1)指名读。

  (2)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联系全文看一看,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个什么句子?

  (出示:过渡句 承上启下)

  (3)这个过渡句承上的部分是,男生说——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

  可见,课文前面部分写的就是彩塑。彩塑的特点是——(生)精妙绝伦。

  (板书:彩塑 精妙绝伦)

  (4)启下的部分是——女生说:还有四万五千多*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接下来课文要写的一定是壁画,壁画的特点是——(生)宏伟瑰丽。

  (板书:壁画 宏伟瑰丽)

  2、上节课,我们已经欣赏了精妙绝伦的彩塑。这节课,我们重点来感受壁画的宏伟瑰丽。

  ()再读过渡句。

  (2)这句话中哪个词写出了壁画的“宏伟”?“四万五千多*方米”到底有多大,让我们来算一算。

  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上课的教室北面的墙壁,这个墙壁大概是20多*方米,算一下“四万五千多*方米”相当于多少个这样的墙壁?2300

  (3)想象一下,宏伟瑰丽的壁画,相当于2300多个这样的墙壁一字排开,多么宏伟啊!

  3、壁画的宏伟瑰丽还表现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节,然后利用网络资源去自学。(遇到不懂的问题,利用百度搜索去查找答案。)

  你看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

  4、敦煌壁画的绘画时间前后长达一千多年,它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内容非常丰富,西方学者把敦煌壁画称为“墙壁上的图书馆”。课文中这样写到——指名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一句。

  这是一个什么句式?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排比句。

  5、敦煌壁画宏伟瑰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

  请同学们上网搜索一下,什么是“飞天”?并找找莫高窟里的飞天的图片。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写飞天的句子,要把你刚才看到的飞天用朗读表达出来,读出美感,读得让我们身临其境。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教师指导。

  (3)请同学们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得更好,也可以按自己的方式读。要努力读出形象,读出美感。自己练。

  (4)准备好了吗?我们班谁读书最好?老师给你配上音乐。其他同学可以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用心去想象画面,用心去欣赏画面。

  (5)在全部敦煌壁画中,有四千多姿态万千、妩媚动人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6)真是妩媚动人,姿态万千。难怪人们把飞天说成是莫高窟的名片,让我们一起再美美地读一读。(出示写飞天的句子。)

  (7)同学们,发现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了吗?

  (8)能记住写飞天的句子吗?自己先试试。会背了就举手告诉我。

  6、同学们,飞天是不是只有这五种形象?你是怎么知道的?

  (1)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也仿照文中的排比句式和四字词语写一写飞天,写一种正常,写两种超常,如果你一不小心写出三种,那就太有才了。如果有困难,可以再一次看看网上的飞天的图片。

  壁画上的飞天,有的 , ;有的 , ……

  师提示:一切的想象都来源于生活,艺术家们也是依据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形象创作出飞天形象的。同学们要联系生活,大胆想象。

  (2)指名交流。

  7、每一位中外游客,置身于宏伟瑰丽的敦煌壁画前,都会流连忘返、举步不前。让我们再来领略一番这个被誉为“世界最大画廊”的敦煌壁画的神奇魅力。

  8、所以我们说——(出示,引读)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走进藏经洞,激荡情感。

  1、每一个到莫高窟的人,参观了精妙绝伦的彩塑,欣赏了宏伟瑰丽的壁画,一定还要去看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板书:藏经洞)

  其实,现在的藏经洞,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洞,里面黑黑的,什么都没有,人们为什么还一定要到藏经洞去看一看呢?看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节,你能从中找到答案吗?

  2、指名交流。

  教师对话:

  A、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句子,(“洞里曾藏有……”一句)你能从中读出什么?(板书:藏品丰富)

  请大家注意一下“曾”字,你从“曾”字读出了什么?

  (1)藏经洞里曾经藏有丰富的藏品,封存着*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和艺术辉煌。现在没有了。

  (2)帝国主义分子的野蛮与无耻……

  B、这数万多件珍贵文物到哪里去了?请同学们打开百度网站去寻找答案。

  1907、1914年英国人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9000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廉价骗购藏经洞遗物精华6000多件。1911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等用低价换取了469卷手写本和精美彩塑两尊。1914年,俄国人奥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同学们,如果藏经洞现在才被发现,才被打开,这些文物的命运将会怎样?你为什么这么说?

  3、是啊,我们多么希望历史能够被改写,但历史毕竟已经成为现实。藏经洞见证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屈辱、懦弱和沧桑,也激发了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动力。

  让我们带着这些情感,再读第四节。(齐读。)

  4、大量珍贵的敦煌文物让全世界看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和文明的伟大魅力。

  所以我们说——(出示,齐读)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

  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豪地说: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板书:艺术宝库)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展。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3、4自然段。

  2、请同学们继续上网阅读,了解莫高窟更多的资料。

  板书:

  彩塑 精妙绝伦

  莫高窟 壁画 宏伟瑰丽 艺术宝库

  藏经洞 藏品丰富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大量的图片、视频内容冲击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不太了解的敦煌莫高窟艺术有一个直观形象的认识,这样读课文时也就不至于那么枯燥无味。有了这样直观的认识之后,学生读出的文字背后的东西也就越多,课堂上生成的东西也就越多。因为本节课利用了百度搜索,网络资源是海量的,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课前一定要对莫高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之外,还要教会学生资源的甄别,去伪存真。

莫高窟教学设计2

  教学思想:

  揣摩字词,品味语言;激活思维,触动情感;引导意境,打通文脉;简单的说,就是读一段文,展一副画,悟一段情。

  教学思想:

  注重细节,用足教材,用心设计,夯实工具性,点亮人文性;本着尊重教材,尊重学生,尊重课堂的原则让文本的本身的特点尽情展现,使课堂更加洁净,整个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第一课时:

  一、谈话。了解“窟”不是一个*凡的洞穴。

  1、互动——导入——读题。

  2、抓“窟”,什么意思?

  3、“窟”随处可见,实非*常,对莫高窟有什么不*凡的东西呢?是什么让作者如此的神往,如此的留恋,如此的`痴迷?

  二、读文。感受“窟”这个不*凡的山洞。

  1、有什么?(乱)(不乱)

  2、整段归意。

  评价,人们如何评价。概括成词,与上面形成段落基本层次,而后,再还原成句子。

  3、评价,人们如何评价。

  ①首句(第一自然段第一句)与尾句(最后一段第一句)。

  ②连句。

  ③加因为把所有的句连起来。

  ④用“因为……所以”或“之所以……是因为”反复对句式进行训练,训练的比较彻底。

  三、理解。理解“窟”里那份人民的智慧。

  1、就是这样再读上述语句。

  2、果真如此吗?

  3、先找写彩塑段,再找写壁画段。

  4、自己轻声读,边读边思,用文中一句话来说明结晶的原因。

  5、训练过渡句。

  ①仔细读,思,为什么找这句话,我们发现这句话前半句是说……,后半句是说……

  ②好个精典句,前半句概括上段之意,后半句又引出下段之意。

  ③言简意赅,好不精练,再读,你会发现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④好一个“精妙绝伦”,好一个“宏伟瑰丽”,难怪人们给了它这么高的评价,读过渡句。

  好美的莫高窟,好不*凡的山洞,你想了解那“彩塑”的“精妙绝伦”,还是想了解那“壁塑”的“宏伟瑰丽”。

  四、感悟。“窟”里那份辉煌的世界。

  解决二段

  读:思“精妙绝伦”体现在什么地方,用词语回答,读、再读、思考,理顺构段方式。

  ① 乱说,理词,这句话说的是哪个词。

  ② 不乱说,三者加一起就构成了“精妙绝伦”。

  ③ 这样的“彩塑”美吗?不,不够,因为还没有让给我们想得到,文章又作了具体阐述。

  ④ 找出四字词。

  ⑤ 组词,连读。

  ⑥ 美吗?好不*凡的洞穴,这就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迎来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游人的啧啧称叹。

  ⑦ 现在我们再把这些词语还原回句子,有意分成三层,再转眼组成一整段,指导朗读,想作者是怎样把彩塑写得如此精妙绝伦的?

  ⑧ 引导学生回答:作者紧紧围绕……这句话来写,为了更好的说明彩塑的精妙绝伦,又具体的介绍了……,更为生动的是写了16米这个特写,让彩塑变得惟妙惟肖,最后,再次总结,照应中心,让精妙绝伦这个词在啧啧赞叹声中得以升华,得以验证。

  ⑨ 孩子们,自己先读一读,你能读出这种自己的感觉吗?

  ⑩ 试读——抽读——导读——评读

  回读中心句。

  解决第三段

  ① 看完“彩塑”的“绝妙精伦”,我们再去看那“壁画”的“宏伟瑰丽”。

  ② 抓句。

  ③ 宏伟,为什么?理解感受数字。

  ④ 如何的瑰丽,从几方面写的?

  美丽吗?多么美,美成什么程度,作者只举了一个例子,只是一个例子。

  读:普普通通的一个例子,只是一个例子,作者却用了几个有的?五个够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莫高窟教学实录(扩展6)

——山寨教学实录

山寨教学实录1

  一、激趣导入。

  1.师:我们贵州是许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一些少数民族喜欢十几家、几十家、几百家聚集在一块儿住。他们这种住的地方就是山寨。板书课题。你们搜集到了和山寨有关的资料吗?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与山寨有关的图片、见闻资料。)

  2.师:大家搜集到的资料真丰富。今天我们要学习《山寨》这首诗,大家轻声读读课题,看看自己想从诗歌里了解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是我旅游时看到的山寨美,还是诗歌里写的美。

  生2:我想知道诗歌里写的山寨和我找到的资料有什么不同。

  生3:我想知道诗歌里写的山寨是什么样的。

  3.师:只要同学们能够在读中体会,你们的愿望就一定能实现!

  [由学生自己的愿望引出学习的内容,增强了下一步学习活动的趣味性、主动性。]

  二、自学生字,合作识文。

  1.师: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课文,试着读准字音,把自己没有把握的字勾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读不通的句子就多读几遍。

  (学生读文、识字。)

  2.师:大家一定有好的记字方法想交流吧!

  生1:“弯”字下面的“弓”字就是弯过来弯过去的,我们就不会把“弯”字写成“变”字了。

  生2:记住有两股小小的西风就能让我们的头发飘起来,我就把“飘”记住了,不会把“示”字下面的“小”字写出了头。

  生3:我们挂起东西总是用“手”,所以“挂”字是“扌”旁,两个“土”字就像两张小凳子,我们的个子矮,挂东西时要垫上两张小凳子。这样记,大家一定不会把两个“土”字写成一竖四横。

  生4:叫唤是用嘴,所以“唤”字是“口”旁,小狗喜欢跑到屋子外面玩,所以“唤”字下面的“大”字跑到了“冂”的外面。我们写的时候不要把“冂”加“大”字写成“口”字加“人”字。

  3.师:同学们想到的记字方法真新颖!我们试着用用别人说的好方法,把生字放到诗歌里读一读。然后四人小组互查,看看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把诗歌读通顺了。

  (学生先自读文,然后小组内读文互查。)

  三、质疑、解惑。

  1.师:同学们,通过读课文,读诗歌,我们可以增长许多知识,感受到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大家能回忆出我们已经掌握了哪些读文的方法吗?

  (生大声朗读、轻声自由读、小组比赛读、诵读。)

  师:今天,“丁丁”和“冬冬”在“金钥匙”里要教给我们一种新的朗读方法――默读。请大家把书翻到第34页,轻声自由读一读“金钥匙”,想想,“丁丁”和“冬冬”是怎么说的?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默读时不能出声音,不能用手指读。

  生2:我明白了默读时嘴不能动。

  生3:“丁丁”告诉我们,学习默读不要着急,要慢慢来。

  [从旧知识的复习过渡到新知识的感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另外,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总结默读的方法,学生更易接受与记忆,同时也从点滴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2.师:《山寨》这首诗歌有几个小节?

  生:三个小节。

  师:我们试着默读第一小节,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生1:什么是“炊烟”?它是什么样的?

  生2:“炊烟”就是一种烟。

  师:对,是什么时候会看到的烟?

  生3:是东西燃烧的时候冒出的烟。

  师:春游和秋游时,我们喜欢到花溪河畔烧烤、野炊。那个时候,会有……

  生4:会有许多呛人的烟。

  生5:我懂了,那就是“炊烟”。

  师:对了,“炊烟”就是人们烧火做饭的时候,冒出的烟。

  生6:为什么“看着飘起的炊烟,好像离山寨不远”?我们都已经看到了山寨了,为什么还要“一走就是半天呢”?

  (学生读文讨论:)

  生1:人其实可以看得很远。就好像你在黔灵山上,你可以看整个贵阳市,可以看到阳明祠,可是,如果我们走到阳明祠,就要走很久,可能也是半天。

  生2:从我们搜集的图片里,我们发现山寨都是在大山里。如果我们看到了山寨,可以走直线,可以飞的话,一定能很快到。但是,我们小组的曾诚说,有一次他和爸爸、妈妈去山里的一个苗寨玩,发现到那个寨子的路是弯弯曲曲的。所以,我们小组想:因为山路总是弯弯曲曲的,到山寨的时间就要半天。

  生3:我们小组和第二小组讲的差不多。课文里面也说“哪知道上山下山,一走就是半天。”就是在告诉我们,到山寨要走上山路、下山路,路很长,要走很久。

  3.师:同学们今天的思维很活跃,表达很流畅。能试着默读第二小节,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吗?

  生1:我不明白“分明”的意思。

  生2:你可以试着把“分明”换成“明明”读一读。

  生3:为什么诗歌里写“分明是到了寨边,怎么一户人家也不见?”已经到了,怎么会连一户人家也看不到?

  生4:我知道,山寨里的人种田去了。我看到过他们种的梯田,可美丽了!

  4.师:你说对了一部分,很多山寨里的少数民族是种梯田的,梯田可以保证水分流失得少。不过,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们还要联系第三小节,联系插图,才能理解。请大家把第2、第3小节连在一块儿读一读,再观察插图,思考思考:如果是我们到了寨边,一定会看到什么?

  生1:许多绿色的树木。

  生2:还有脚边的小路。

  生3:树木和青藤把山寨挡住了。

  生4:小路拐过来拐过去,我们不知道往哪里走才对。

  师:看来,联系上下文讨论还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你看,我们一用这个方法,就弄明白了一个难题。那刚才大家在读第三小节时,有没有不清楚的地方?

  生1:“青藤垂挂屋檐……”为什么用省略号?

  生2:诗歌在告诉我们,有许多的青藤垂挂屋檐,太多了,写也写不完。

  生3:谁能告诉我“多亏”的意思?

  生4:“多亏”的意思就是“幸好”。就好像今天突然下了雨,第一节课下的时候,我给你说“幸好我带了雨伞,要不然就惨了”,也可以说“多亏我带了雨伞,要不然就惨了”。

  师:你解释得真有特色,将我们的生活和语文学习联系在一起了。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借助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质疑、解惑,让课堂始终涌动着一潭鲜活的水,从而为体会诗歌意境铺*道路。]

  四、体会意境、朗读感悟。

  1.师:诗歌有三个小节,把山寨的路远、弯、树木茂密这些特点写得十分生动,默读课文,想一想,自己喜欢哪些生动的词句?能说出理由的就说说理由。

  生1:飘起的炊烟,让我觉得远远地看,山寨很热闹。

  生2:飘起的炊烟,让我觉得山寨像是神仙住的地方。

  生3:一走就是半天,让我明白了到山寨的路很长、很远。

  生4:“七拐八弯、左转右转”这两个词我喜欢。

  师:还有同学也喜欢这两个词吗?能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吗?

  生1:这两个词让我觉得山路弯来弯去,很长、很有趣。

  生2:“林遮树掩”、“青藤垂挂屋檐”,告诉了我们山寨的树木又多又茂密。

  生3:多亏小狗儿声汪汪,才把客人唤到门前。我读到这,觉得很有趣,让我感觉到了终于到了山寨大门时高兴的心情。

  2.师:同学们试着把这些生动的词句读出韵味来。先在小组内读一读,然后选出一位代表在班上读文。

  生1:我喜欢听一组同学读“飘起的"炊烟”,她读得有些轻,就像飘起的炊烟一样。

  生2:我觉得二组同学读“多亏小狗儿声汪汪,才把客人唤到门前”读得好,读出了终于到了山寨时高兴的心情。

  生3:三组同学,你读“到处林遮树掩”同我读的不太一样。你把“林遮树掩”读得重一些,我想把“到处”读得长一些。请大家听一听,哪一种更好?

  生4:我觉得把“到处”读得长更好一些。这样才感受到山寨的树木太多了,哪个地方都有。

  生5:“分明是到了寨边,怎么一户人家也不见?”这一句你没有读出问的语气来,下次请注意。

  [真正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的独特见解与体会、个人感受与感悟充分地得到交流与展示。]

  师:哪些同学也能够读好这一句?请起立读。(部分学生起立读。)

  3.师:同学们评议、交流得很有水*。老师这儿有一些我们贵州少数民族山寨的景致。大家欣赏欣赏,也许它能帮助我们把诗歌读得更优美呢!

  (教师播放VCD,学生欣赏。)

  师:现在,还有谁能读好诗歌?我们学习别人读得好的地方,把诗歌读给自己喜欢的伙伴听!

  师:大家从自己和学习伙伴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1:山寨的树林很茂盛。

  生2:到山寨要走很远的路,而且路七拐八弯。

  生3:山寨里有很轻柔的炊烟。

  生4:山寨里的小狗很有趣。

  师:同学们体会到了山寨的美,那想不想自己到山寨里看一看?可是,到山寨我们要走路呀!请大家在插图里画出去山寨的山路,顺着你画的小路,你一定能到达山寨!

  (学生画山路,教师巡视。)

  [淡化、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借助绘画这一学生十分喜爱的手段,一方面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一方面可以反馈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山路又长又弯的特点。教师可随之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

  4.师:请大家把书翻到32页,大家轻声自由读一读第3句。同桌先试着说一说,然后写下来(学生练习说,教师巡视,及时纠正错误的说法)。

  五、总结延伸。

  师:同学们,回到家里,把自己的感悟放到诗歌里,背诗歌给爸爸、妈妈听,好吗?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更有特色的山寨正等着我们去欣赏、去赞美、去描绘呢!同学们有机会可以请爸爸、妈妈带着我们多到外面走走看看,也说不定有一天,我们也能成为诗人!


莫高窟教学实录(扩展7)

——我们上路了教学实录

我们上路了教学实录1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童年有很多美好回忆,童年有很多幼稚的想法,但童年也充满着令人感动的丰富情感。成长中我们一步步走向成熟,成熟中我们频频向童年挥手作别,走向我们自己的路。板书课题《我们上路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全诗(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句子读准、读通顺)

  3、指名读课文。

  4、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请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朗读,全文分三部分(1、2节:虽然我们很稚嫩嫩但我们还们还是上路了;2、3、4节:路上可能遇到美丽也可能有挫折,但我们决不后退;5、6、7节: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要勇往直前,脚踏实地。)

  3、分三部分指明朗读课文,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深入理解诗句,体会全诗思想。

  1、自由读每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把自己的理解或感触作上记录。

  2、在小组内交流。

  3、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重点点拨“相思鸟、金孔雀、橄榄树、曼陀铃象征的意义)

  4、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

  (1)自由用喜欢的方法朗读。

  (2)在班级表演读。(师配乐)

  五、拓展练习、提高能力。

  接下来,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创作一首同一题材的小诗或者替作者补写其他你觉得可以合理添加的章节。给学生时间练笔,然后请学生在班上朗读。

  总结:这节课,我们明白了我们要告别父母,告别呵护,告别童年独自“上路”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人生的际遇顺逆交错但不能因此畏缩不前,要勇往直前,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莫高窟教学实录(扩展8)

——植树问题教学实录

植树问题教学实录1

  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上课,特别吗?(特别),呆会儿我希望大家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尤其是单独发言的同学能大声一点,好吗?(好)我现在想问一下,在这里上课,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高兴

  师:恩,很高兴,还有吗?

  生:有点紧张

  师:没错,有点紧张,在这里上课有点紧张是再所难免的,但人们说啊消除紧张最好的一个手段做游戏,想不想做?

  生一起回答:想

  师:我们利用课前两分钟的时间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敢动不敢言——看动作猜成语。游戏规则:我将请两位同学上来,我悄悄的给他们看一个词,完了以后,他们根据这个词的内容来演,但是不能发言,而我们在坐的同学呢给他们互动,你们来猜,看看我们班的同学配合默契程度怎么样,好不好?

  生:好

  师:谁愿意上来?(两位上来),好,我现在要悄悄的给他们看,你们做好准备。(看完后)哪位来做主持?

  生:我来,这个词是四个字的,第一个和第三个是数字,下面我来演示一下(两位同学演示)

  师:猜出来了吗?谁来说说看,你来找一位同学回答。

  生:一刀两断

  师:对不对,同意的举手,哦,都举手了,谢谢两位请坐,他们猜对了,就是一刀两断,(板书:一刀两断)你们真聪明,反应很快,配合的默契程度很高,

  师:好,现在做准备好了吗?(做好了)能上课了吗?(能)那我们现在上课了?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这节数学课就从一刀两断开始,现在我们看这个词,数学上借用这个词我们替换一个字(一刀两断,替换一个字“断换段”)一起读一下。

  生一起读:一刀两断

  师: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用画草图的方式把一刀两断的结果表示出来(师板书——画),谁想上来画一画?

  (学生上台)

  师:我来帮帮你,如果这表示一跟绳子的话,你来使它一刀两断,

  (学生动手)

  师:谢谢,请回

  师:请看这个图,很简单,但是却让我们一目了然,请认真观察,刚才那位同学一共剪了几次?

  生一起回答:一次

  师:哦,一次,(板书:次数,在次数下面写1)剪成几段?(生回答:两段)(老师板书:段数,在段数下面写2)继续,像这样剪两次,几段?(3段)三次,几段?(4段)你们报得这么快,我都来不及记录了,让我记一下,(分别在次数下面和段数下面写2—3,3—4)

  师:还要我继续画下去吗?(不需要)那么你找到了规律了?(找到了)哦,请你们先别告诉我,让我来考考你们好不好?(好)

  师:我这次啊出大点的数字,如果像这样如果我剪50次(师在次数下面写上50),能剪成几段?

  生一起回答:51段

  师:这么快,好的(师在段数下面写上51),再来,现在我们反过来,像这样剪绳子,我想剪成……你想剪成几段啊?谁来报一个大点的数?

  生:1000段

  师:哦,1000段,我把它写下来(板书在段数下面),想好了吗?剪成1000段要剪几次?哦,举手的人真多,大家一起告诉我吧。

  生一起回答:999次

  师:看来这个规律大家真的已经找到了(师在“画”字下面写“找”字),谁来说说看,像这样剪绳子的时候,次数和段数之间有怎样的规律呢?

  生:段数都要比次数多1

  师:可以,还可以怎么说?

  生:次数比段数少1

  师:很好,那么现在我想问了,我们找到这个规律有什么好处?体会一下,像这些大的数据,是我们画出来的?不是,那是怎么出来的?

  生:是推理出来的

  师:他说是推理出来的,这个词用得非常棒(师板书——推),看来,一个简单的草图,我们通过观察在这些小的数据里面,我们找到了规律,就可以依次来推理了,是不是?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以小见大”(板书——以小见大),找到规律来推算。那么今天这节就让我们用以小见大:画、找、推这样一个方法来解决数学广角中的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二、新授

  师:好,现在我们要看屏幕了,请看屏幕(出示课件题目:一根绳总长12米,每段长3米,可剪几段?),一根绳总长12米,每段长3米,可剪几段?能完成吗?(能)好,我们做在我们的练习纸的第一部分,列式计算,答省略不写,开始吧

  (生动手,师巡视辅导,抽选一位同学的答案写在黑板上12÷3=4(段),1分钟后),

  师:好,校对,大家看黑板,这位同学答案对吗?

  生一起回答:对

  师:好,请问:除法算式中的12是指什么?

  生:这条绳子总长12米

  师:简单点,两个字,

  生一起回答:总长

  师:好,(板书——总长),3指什么?

  生:段长

  师:好的,(在总长后面板书——段长)请看,总长、段长,总长里有几段段长呢?4段,4段指什么?

  生:段数

  师:段数,(在段长后面板书——段数),通过这样的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其实我们是总结出了一个数量关系,这个数量关系就是我们一起来说说吧:(板书)总长÷段长=段数,对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到刚才的剪绳子的问题上,(出示课件第一题)像刚才那种剪法,剪成4段我们要剪几次?

  生一起回答:三次

  师:三次(演示课件剪刀剪),四段三次是不是符合我们刚才总结出来的规律?(手指剪绳子草图)段数比次数多1。

  生一起回答:是

  师:好了,现在我们要变换以下情境了,我们知道3月12日是植树日,那我们就不剪绳子了,我们来植树,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一条路总长12米,每隔3米栽一棵树,可以怎样栽?栽几课?)

  师:请看题,这里有一个12米,这个12米是指什么?

  生一起回答:路的总长

  师:哦,路的总长,能不能用总长来概括,

  生:能

  师:哦,这里又有一个每隔3米栽一棵树,这3米就是什么?

  生:段长

  师:段长,好的,那么现在总长里面有多少个段长,那么求出来还是什么?

  生:4段

  师:那么现在这条小路分成4段的情况下,我们到底怎么该栽呢?可以栽几棵呢?这样,我们就用刚才总结的方法画、找、推(师指黑板板书),一步一步来研究,先从画开始,每位同学在这张图上画一画,小数苗到底可以栽在哪个位置上,开始吧,在你们的练习纸的第二部分画一画,开始,(老师巡视并抽选)(1分钟后)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请看屏幕,这是第一位(用投影出示),这位同学栽了几棵树苗?

  生:5棵

  师:5棵树,5棵4段,再来看第二位,他栽了几棵树苗?

  生:3棵

  师:3棵,3棵4段,好,再来一位,栽了几棵树苗?

  生:4棵

  师:4棵,4棵4段,好,我把它们都搬到屏幕上去,在分成4段的情况下,刚才我在下面看了一下基本上出现的都是这三种情况,是吧?

  生一起回答:是

  师:有同学要问了,刚才我们在剪绳子的时候我们就是一刀两段,一种情况,现在怎么就出现三种情况呢?那么这三种情况里面他们的棵树和段数之间又有怎样的规律呢?想不想来研究一下?

  生一起回答:想

  师:想,好,接下来,我们要以小组为单位,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拿出小组合作的那张练习纸,请看屏幕上的要求(师出示屏幕:1、给每种情况起个名。2、每种情况中“棵数”与“段数”有什么关系),开始研究吧。(师巡视辅导)

  师:(3分钟之后)有的同学说我起名有点困难,有的同学把名字起好了,找关系还来不及找,没关系,等下我们组和组之间还可以交流,好,我们先暂停一下,现在我们请一个小组派代表来介绍一下第一种情况下棵数和段数之间的关系,好不好?(好)哪组想来?

  生:他的关系是:棵数=段数+1(师在之前张贴的5棵4段图下面板书——棵数=段数+1)

  师:请观察这张简单的图示是不是这样的关系

  生:5棵数4段

  师:同意吗?(同意),好,请坐,我也发现有的用文字表示的他说棵数比段数多1,你看,同一个关系,同一个规律我们又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不对?(对)好了,接下来请第二组来汇报下第二种情况,哪组来说一说?

  生:棵数比段数少1

  师:我们用数量关系表示…….

  生:棵数=段数—1(师在之前张贴的3棵4段图下面板书——棵数=段数—1)

  师:同意吗?同意,好,下面第三种情况,我们一起来吧,

  生一起说:棵数等于段数(师在之前张贴的4棵4段图下板书——棵数=段数)

  师:好了,现在我们来看,三种情况都是在分成4段的情况下,有的时候棵数比段数多1,有的时候棵数比段数少1,有的时候棵数等于段数?怎么回事呢?请认真观察,到底是哪个位置决定一会儿多1,一会儿少1呢?重在哪个位置上的数特别的重要?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什么位置上?

  生:两头

  师:两头,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那我们现在来观察,(师手指之前张贴的5棵4段说)两头都栽,结果棵数就等于段数加1,哦,你们都把名字说出来了,我们就叫它两头都栽或者叫两端都栽(在图前面写“两头都栽”),那么这个呢?(师指3棵4段图)能起名字了吧?

  生:能

  师:叫做什么?

  生:两头都不栽

  师:好,(师在3棵4段图前面写“两头都不栽”)那这个呢?(师指4棵4段图说)

  生:只栽一头

  师:那另一头呢?

  生:不栽,

  师:好,那我把他展开来写叫一头栽一头不栽(在4棵4段前面写),好了,我觉得你们起名字的本领真大,原来这个起名字也不是乱起的,你们看这三种情况起的多有水*啊,为什么有水*啊,他揭示了三种情况当中所预示的棵数和段数之间分别不同的关系,是不是?

  生:是

  师:那我要问了,一头栽一头不栽,除了这个情况还有吧?

  生分别说

  师:一种是头不栽尾栽,另一种是尾不栽头栽,是不是啊,哦,是不是这种情况?(师张贴一头栽一头不栽的另一张图在第三种情况的下面),你看,一个名字包括了两种情况,是吧,师:好了,现在我们已经研究了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刚才啊,老师在巡视的时候有的同学说这三种情况不能再用一刀两断来概括了,我说对,他学习能力很强,那既然不能用一刀两断来概括了,那你们也想想办法用什么方法来概括下,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也用一个四个字的词来概括下好不好?我们就叫它“五指四空”,(板书——五指四空),

  师:哦,已经有同学拿出手来比划了,好,请一位同学上来借用下你的小手,(把学生的小手放在投影仪上老师介绍)找一找五指代表我们刚才的五棵小树苗,四空代表刚才的四段,那“五指四空”这就是我们刚才的哪一种?

  生一起回答:第一种,

  师:非常好,它的名字叫什么?

  生:两头都栽

  师:太好了,谢谢,请回,接下来你能用你自己的`小手创造性的表示下这种情况吗?(师出示一头栽一头不栽课件)动手演示下,

  生尝试演示

  师:4段4棵,是不是这样?(课件出示手)这是哪种情况?

  生:一头不栽一头栽

  师:真棒,好,还有一种情况呢,(师出示两头都不栽的课件)

  生尝试演示

  师:哦,这种手势比较难都做出来了,是不是这样啊?(课件出示手)这叫做什么呀?

  生:两头都不栽

  师:太对了,你看,小手是不离身的,有了这个模型,带在身上,你还怕记不住这三种情况当中棵数和段数之间的关系吗?不怕了,对不对?

  生一起回答:对

  师:好,现在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刚才这到题:当一条小路每3米分成一段,可以分成四段,对吧,在分成4段的情况下我们得出了这三种栽法,都符合题意,这三种情况就是我们植树问题当中的三种最基本情况,好了,学到现在啊我们体会一下,我们刚才是用怎样的方法学的?(老师手指画、找、推)

  生:画、找、推

  师:好了,现在请你们翻开课本第117页例1,(师用课件出示此题)现在动手把这道题做在书中空白处,开始,

  师:请大家认真审题,题目当中的栽树方法其实就是我们刚才哪种情况?

  生:两头都栽

  师:(2分钟后)好了没有?好,很多同学都已经做好了,现在开始校对。是不是这样啊?两种:分步,综合,请问为什么要加1?

  生:因为两头要栽,所以要加1

  师:通过此题,我们归纳出一个数量关系,它就是段长×段数=总长,原来就是我们刚才这个数量关系的反向运用,是不是啊,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我们今天这节课啊其实举了很多的例子,他们之间有没有关联呢,仔细观察,在数学广角之中,剪绳子其实就和哪种情况一样的?

  生:栽树,

  师:栽树有三种情况的,栽树里面的……

  生:两头都不栽

  师:路灯其实就和…….

  生:两头都栽一样

  师:是不是这样?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你们有心的可以去找一找

  师:好,现在我想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生:我知道了一刀两段,五指四空

  师:好,还有什么吗?

  生:我学会了画找推

  师:画、找、推,这是一种什么?

  生:方法

  师:方法,学习方法,非常啊,画、找、推,以小见大来类推,这就是一种学习方法,好,这节课可能过了时间的推移,里面的知识有的东西你会遗忘,但正如这位同学说的他牢牢记住了一刀两段,五指四空,为什么?因为他让我们领略了以小见大的魅力,这是你终身受用的。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莫高窟教学实录(扩展9)

——礼物教学实录

礼物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

  1。学习细致观察,认真体验,条理表达;

  2。学习写心理活动,表达真情实感;学习一波三折的叙事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情景

  师:提醒一下同学上课的要求,老师一直强调?

  生:要做好课前准备。

  师:做好准备了吗?(学生调整状态,做好课前准备)关键的是?

  生:要认真听,仔细看。

  生:还要动脑想。

  师:聪明的孩子总是能够会听,会看,会想,最后也会表达出来,写出来。这几天老师到北京出差,参加全国首届教育创新博览会,参观了清华附小,也给同学们带了一份小礼物。

  生:什么礼物?

  生:是旅游券吗?

  生:智慧币

  生:烤鸭购买劵

  生:看老师的表情,肯定不是什么好东西。有点坏笑,不要上当。

  师:看来大家都很好奇,想要吗?

  大部分学生说:想!

  师:想要的举手。

  师:***,请你说说此刻的心情。

  生:很激动,很好奇,很想马上知道什么礼物,谁能得到礼物?

  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大家的眼神中,你能看出同学们的想法吗?

  生:眼睛直直看着老师,看着老师放在讲台上的东西,好像要用眼睛把礼物抢过来。

  师:用眼睛抢礼物,说出了心里的真实想法,非常夸张,非常形象。

  生:同学都坐不住了,有的站起来,好像准备抢似得。

  生:有的脸庞发红,眼睛放光。

  师:从同学的神态、动作可以看出心里的想法,也可以直接表达心里的想法。

  二、赠送礼物,交流感受

  师:既然大家都想要,但礼物只有一个。我想用抽签的方式确定这个礼物送给谁?这个信封装有全班同学的名单,谁会是今天的幸运儿?(老师摇动信封,从里面摸出一张折好的纸条。)礼物的所有者即将产生,此刻?

  生:老师别卖关子了。

  生:很想知道是谁?

  生:希望是我,我的小心脏怦怦跳。

  生:我已经受不了,快告诉我们吧。

  师:好,我把公布名单的权利给?(把纸条交给一个同学宣布)

  生宣布:陈文雯

  师:请陈文雯同学上台。想问一下,当听到叫你名字时,怎么想?

  生:非常意外,没想到会是我。我准备做一个旁观者,看同学领奖就好了。还有一点不自在,不习惯上台。

  师:请哪个同学描绘一下此刻陈文雯的样子。

  生:不紧不慢地走上讲台,好像不是去领奖,而是去完成一件艰难的任务。脸上似笑非笑,低着头,有点为难,又有点激动。

  师:你怎么看出她的激动。

  生:她的手不知放哪儿,看一下同学又低下头,可见不自然,因为激动。

  师:观察很仔细,表达很清楚,从人物的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是心理描写的基本方法。

  师:下面请陈文雯同学打开奖品。

  (陈文雯从大信封中抽出一个小信封,同学看着,发出惊叹,空的,骗人,老师想整我们,有些同学开始议论。陈文雯继续从小信封抽出一张纸条。)

  师:请念一下纸条上的字。

  生:请大声学狗叫。

  师:好吧,祝贺你,会学狗叫吗?

  生大声叫:汪

  三、讨论价值,提升意义

  生大笑着,有的好像猜到老师似乎送的不是真经的礼物,有点洋洋得意;有点为陈文雯抱不*,有的幸灾乐祸,有的在遗憾中放肆大笑,班级吵吵闹闹的。

  师:这次送礼物,想让大家体验激动、兴奋、失落、沮丧、难过的心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的同学都会看,会听,会想,善于捕捉老师、同学的表情、动作,揣摩活动过程同学的心理,这些同学很聪明,也很善于表达。经过这次送礼的情绪跌落,我想问一下,你们还想要老师的礼物吗?

  生:想

  生:不想

  师:想要的举手。(学生举手,有一半以上。)看来,大家还是想要老师的礼物。同样,我也只能用抽签的方式,确定获得礼物的同学。看看,这次会是谁呢?(老师抽取名单,同学宣布名单:林子为)请林子为上台。老师有个两个礼物袋,你想要哪一个?

  生:我想一下。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要是知道袋子里装的什么,就好确定选择。可是,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老师不让知道,只能靠运气。大信封也许装得东西更有价值,可是,大东西不一定价值大啊,也不一定是我喜欢的。而且,说不定老师又想整我呢。

  师:要不要请哪个同学帮你参谋一下?

  生:好啊。

  生:选大的,小的可能是空的,大的有东西。

  生:好吧。(选取大信封,手伸进去,没摸到东西,然后随便瞄了一眼里面,随手把信封给老师,说:又是骗人,便走上座位。)

  师:真的不要了。

  生:不要了,是空的。

  师:好吧,你不要后悔。(老师从信封中抽出一张20元的人民币。)

  生:啊,假的吧

  师:老师可不敢犯罪,用假币来骗大家。哪个同学来辨认一下?我想请林子为再上台,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非常郁闷,错失了难得的好机会。后悔自己没有认真看清楚。

  师:为什么不看清楚呢?

  生:因为之前的礼物只是一张无用的纸条,这次也可能如此。看老师的表情,也像是逗逗我们。所以一摸里面,觉得很失望,没摸到什么,空空的,也就随便看了一下,把信封丢给老师。

  师:哪位同学描写一下林子为的表情,猜猜他的心思。

  生:脸微红,有点发烧,既不好意思,又懊悔,失落。不好意思是因为不仔细,没有认真查看袋子,让同学笑话,让老师觉得自己观察不仔细,后悔是因为得不到20元。

  师:想得到这20元吗?

  生:想。

  师:(把纸币揉在一起)还想吗?

  生:想

  师:(把纸币仍在地上)还想吗?

  生:想。

  师:为什么?

  生:不管你怎么处理,它还是20元,它还是可以购买20元的东西。

  师:哪怕我把钱币扔进垃圾、污泥中?

  生:除非你把它撕碎了。

  师:纸币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污损,而在于它的购买力。这是科学家做过的一个精彩实验。这个实验告诉我:当我们被批评,被责骂,就像这张纸币,丝毫不损坏我们的尊严,你的价值取决于你自己能做什么。这就是我今天要送给大家的礼物。每个人的价值取决你能为着社会做什么。

  师:非常遗憾,这张钱币不能送给你。但我送给你的这句话,价值远远大于20元,这也是老师送给同学们最有意义的礼物。希望同学们记住。

  四、布置作文,明确要求

  师:以“礼物”为题写一篇文章,请详细叙述老师送礼物的过程,写出同学得到礼物的各种动作、表情及心理活动,写出心理的变化及送礼物给我们的启发。


莫高窟教学实录(扩展10)

——绝品名师教学实录

绝品名师教学实录1

  老师:同学们好。(学生问好)请坐。

  老师:(出示ppt)咱们看这样一位作家,他出生在河北保定,我们从这幅图上看,他善书,另外还善画,他更善于的是写作。他能同时写四部小说,但是给出版社的时候,就交了五部,有一部是现写出来的。这绝不绝?

  学生: 绝

  老师:这是一绝,作为作家都是少见的。当今有些文学研究者要把他归到哪个流派去。同学们想想看,这样高产的作家归到哪个流派比较合适?实在没法归了,用了一个现在的最现代的词——动车派,这就把他归属到动车派。这个人为人也特别豪爽,他被下派到下面一个县级市做代理副*的时候,他给自己准备了一张小桌子,一把椅子,他的屋子里其他什么都不要。为什么呢?他是这样说的:下级向我汇报工作的时候,他站着,我向上级汇报工作的时候,我站着。所以绝不用要多余的东西。大家看他的工作作风,绝么?

  学生:绝

  老师:但是作为作家,他更有一个重大的责任感。他说:他要在有生之年,写出绝字头的,以及含 “绝”的内容的系列小说,以家乡燕赵大地为背景,写出那些豪情的道义,写出那些铁肩担道义的人的小说系列一百部。这就是他伟大的理想,这个理想绝么?

  学生:绝

  老师:是独一无二的,绝妙的理想,是吧?

  学生: 是

  老师:好,那我们大家来读读这一段话,认识作家谭占同。他就是河北省作协副*——谈歌,他的真名叫谭占同。来咱们大家一起来读(师生共读,PPT内容)  他说:“如果说作家少一点精英意识,少一点上帝的感受,少一点游戏的姿态,少一点伟大的作派,多一点公民的意识,多一点老百姓的感觉,事情就好办多了。” 正是这种“公民意识”才使得他在其作品中大力张扬“*传统的城市、勇敢、英勇献身等等这些精神”,而“见利忘义、一切向钱看”等“有悖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行为也在他的作品中遭到了强烈的批判。

  老师:那个字念“bèi”,相逆为“悖”。刚才让大家放松一下。

  老师:我前面问了一些同学,我说你们预习了么?大家都预习了。预习过了,那我们看,在谈歌的作品中,怎样体现他这样精神的呢?这篇《绝品》中体现了他的哪种精神呢?请放下手中的《完全解读》,要相信自己的智慧。通过你的预习,你看看作者所说的这些体现了哪种精神?

  学生:豪放,重情重义

  老师:他所体现的那种精神,从他强调的看,一个是“*传统的诚实、勇敢、英勇献身等等这些精神”,第二个是“见利忘义、一切向钱看”。你看看体现了哪种精神?

  学生:他表现了他英勇献身的精神

  老师:你从预习中从哪感受他英勇献身,从哪个人物身上体现了英勇献身的精神?

  学生:常先生

  老师:好,常先生的党派就是是***的前身。他的作品中能够体现他的精神,反映他的创作的精神实质。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他的《绝品》。通过大家预习,这个“绝”字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赶得上

  老师:(随手拿起学生的教辅资料)你查字典了么?你用的是这种浏览,其实我更希望大家用的是工具书。(面向全体学生)还有没有?带字典的来,我们查查字典应该相信我们自己的发现。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绝有四种意思。一个是断,例如绝望。第二个是尽,穷尽,气绝。第三个是极,极端的,绝妙。第四个是副词。

  老师:要你选的话,你觉得哪个词最适合?

  学生:第三个,极,极端的。

  老师:极端的作品么?

  学生:那,绝妙?

  老师:大家来看应该选哪一个?

  学生:绝妙的

  老师:显然应该是绝妙的。我们看,这类书(教辅书)有的时候,它编辑的并不负责任,别因为它耽误我们自己的学习。请大家动手查工具书,相信我们自己。我是查了两本古汉语字典,这样解释的,来看:(PPT展示)

  绝: ① 极限,不能错过的。绝妙,高超 ② 独一无二的,绝妙的

  第一个解释是友谊出版公司的,这个我通常作为参考。第二个解释是商务出版公司的,我通常以这个的为准,但两者都可以互现。大家判断一下,两种解释的话,根据文意你选哪个呢?

  学生:第二个,请大家把它的解释放到文中读一下来进一步体会。(学生读文)

  老师:我们从文章内容看,你看看这个文章的“绝妙的作品”体现在哪里?这种“绝品”在文章中有几种呈现的方式?这是第一个问题。那第二个问题,大家看看,作者通过几位人物描写给我们展开故事情节的?从你的审美视角看,哪个人物刻画的最为生动?为什么?现在请大家自由的朗读课文,来完成这样两个问题。

  老师:这个同学习惯特别好,边读边画,把发现的问题写在边上。大家应该养成这样的习惯,把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疑问写在边上。我发现有些同学读的慢是因为在看这种参考书,是他有一家之言,可能说的很对,但很多时候这种东西剥夺了我们的自主思考活动,你说是不是?他都是从*的视角去读的,我们小孩子应该有自己的发现,你说是吧?这样我们和文学作品本身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我们能读出自我感受,然后我们把我们理解和*的解读对照,你往往会发现,你比他还有智慧。因为*都受到了很多成套的法则,现成的定式和思想的局限甚至是污染。我们有天然的思想,为什么不利用我们天然的思想法宝呢?我更欣赏大家自己的发现。

  老师:好了,大家基本读完了,提示后我发现很多同学都读得很好。刚才那个孩子在查“迭”,“迭”是赶得上。那“忙不迭”一个关键字我们就知道这个词的意思了,着急怕赶不上,这“忙不迭”么,就这样的查,自己的知识就需一点点积累。大家读的很认真,也很细致,咱们就来解决问题。文章写出了哪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绝品”?

  学生:三种。第一种是唐代的那种字画

  老师:那种字画,你能给大家读读么

  学生:常先生笑了笑,就把画卷好,重新包裹严密……

  老师:那这不是画的本身,这是裱画了,画都成交了。它在第13自然段,你看看。你找的时候没标段。大家一定有这个好习惯,整个文章一共有80段,第9到第16自然段是介绍这幅画的,第一次介绍。来,你把第13自然段给大家读一遍。

  学生:常先生笑道:“我仔细看过,此画实为无价之宝。唐代珍品。委实是主顾急着用钱,才忍痛抛出。三爷不可错过机会。”三爷点点头:“既然先生已经认定,我明日凑足银子就是。”

  老师:这幅画的确是绝品,是什么时期的

  学生:唐代

  老师:但是是唐代的就一定是绝品么?

  学生:不一定

  老师:不一定,他有一个修饰语,怎么说的?

  学生:无价之宝

  老师:无价之宝,那下面还有,你还能给大家说说么?还有哪里能体现它是绝品?着眼于全文看,别的同学可以补充

  学生:第15段。常先生又道:“三爷若收下此画,万不可示人。若是有人开价,出多少也是不能卖的啊。”

  老师:嗯,这和后面的王商人的思想是相同的,你能找到么?

  学生:王商人笑道:“那幅画为宝中之宝,实为揭裱后倒装置了。” 三爷忙问:“何为倒装置?”  王商人道;“所谓倒装置,即把原画揭为三层,后倒装裱。我猜想装裱者担心此画被人夺走,才苦心所为。此画装裱实为绝技,天下一流。论其装裱,更是绝品。古人云,画赖装池以传。果然是了。”

  老师:嗯,你们两个人的回答放在一起珠联璧合,对于我们看的那些浏览书来说也是绝品,因为是用自己智慧回答的。好,你接着来答

  学生:第二种,是常先生的装裱技术。

  老师:嗯,常先生的装裱技术,刚才那位同学读了。但是前面有一句但是,是那常先生装裱技术已经暗示出来的,在哪里?

  学生:第二段

  老师:对,你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常先生没有雇佣伙计,自己装裱字画,手艺很神,一些模样落魄的旧字画到了他的手里,一经装裱,便神气崭新。

  老师:是mó样还是mú样?

  学生:mú样

  老师:好。那其实我觉得他传神的特点在哪里体现的?方才同学已经读了。但是之前已经暗示出来了,这个传神的技艺在第20段,大家看一下,有一句话,你们找找。读文章一定要读到细部,才能发现作者写作的精髓。

  学生: 那纸已泛深黄。

  老师:为什么“纸已经泛黄”,什么朝代的?

  学生:唐代的

  老师:还有么?

  学生:但托裱一新

  老师:托裱一新,是不是新装裱过的呢?那这个又可能是谁所为呢?

  学生:常先生

  老师:但我们不能说常先生,因为文章没有说是常先生,对吗?我们根据情景来揣测,因为前面他很神,这又是新的,刚刚拿来的,对吧?好,请坐。大家都能发现。请接着说。

  学生:第三个是刘三爷的为人 。

  老师:刘三爷的为人,具体的,你从哪看出来的?

  学生:这一年冬天,保定来了一个姓王的商人,收购古董字画。马氏就瞒着三爷,把三爷的收藏拿去卖了。下人偷偷地告诉了三爷,三爷大怒,让下人喊来马氏。三爷黑下脸怒问:“你怎么敢去卖常先生帮我买进的字画?”

  老师:你找得很好,很善于发现问题,但其他同学发现了吗?像这样的情节,作者不可能靠某一点把它展现出来,他说的是文章的关节,他找得也很好,我相信其他同学也能发现。请坐。我们看,谭先生说,小说的倾向要通过场面和人物的语言的描写来展现,那他的作品中我们也找不到评价式的议论?你找到了?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所以说这篇小说只要靠情节和语言来吸引读者,来夺了读者的魂魄,真是一绝。是这样吧?好,大家请看,老师把主要的东西放进了PPT。刚才大家说的,涉及到几位人物?

  学生:三位,四位

  老师:有的同学说三位,有的说四位。四位说的都是谁?

  学生:常先生,刘三爷,王商人,马氏。

  老师:你说马氏和王商人谁对于小说表现社会生活来讲最重要。

  学生:王商人

  老师:怎么看的?

  学生:马氏

  老师:也错了。他们都重要,只不过扮演的角色不一样。那么,马氏在这篇小说中的出现很好的体现了小说的描写艺术,这是小说的一个主要特点,他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对比

  老师:好,对比衬托的作用,用对比烘托评价也好。她烘云托月的作用在有些段落中体现的很明显。我们已经找到了四位人物,哪些人物刻画得最生动呢?

  学生:刘三爷,常先生。

  老师:我们先来说说常先生。

  学生:临行前常先生哈哈大笑,面色如常。这说明了常先生为了革命有视死如归的精神。

  老师:视死如归,我们还可以根据文章的相关情节选用第二个词评价他,你认为哪个词语适合?

  学生:大义凛然

  老师:这篇文章实际上是以画为载体,这个画是绝品,但是整篇小说是借与之相关的人物塑造来表现“义”的核心的。一种作为革命者和有国家责任感的,民族责任感的那种“义”流动在小说里面,同学们是吧?还有没有补充?(同学摇头)

  老师:那好,下面我们来进一步学习作者对刘三爷的塑造。请大家先选取典型的刻画情节来谈谈?

  学生:三爷叹道:“我自知不久人世,已无意收藏。这些都是国宝,我恐家人不屑。送与先生收藏,我终于算是对得住常先生了。”就唱一个诺,转身走了。

  老师: 那个念不xuè么?大家查字典,我们要区分一下,是念xuè还是xiè。还有是念nuò么?看书下注释。

  学生:rě

  老师:你这么智慧一定要细心。那样语文会学得更好。所以书下注释一定要看仔细,注音要标好。

  学生:这段话说明了刘三爷不重视钱财。

  老师:不重视钱财叫做轻财,对不对,那他重视的是什么?

  学生:和常先生的友谊

  老师:好,我把你的分析总结一下,由此可见刘三爷重情,重义。谁还有补充吗?

  学生:我说的是常先生。常先生慨然一叹:“三爷啊,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啊。”说罢,重重地看了三爷一眼,拱拱手,大步出门去了。并不回头。

  老师:你重重的看我一眼。这目光有重量么?

  学生:没有

  老师:你认为没有。那么他“重重”的看三爷几眼,这“重重”的看包含了那些情谊?

  学生:一时想不清楚。

  老师:那么,我们再找一处加以体会。

  学生:三爷急急地送出门去,在晨雾中怔怔地呆了半晌。

  老师:那“急急的”送出门,是怎么样的急?

  学生:快步走。

  老师:那为什么要走的这么快?这么慌张呢?

  学生:希望常先生能多留一会。

  老师:对,那是挽留而留不住,挽留而不得,所以急迫的追出,这也表现了他们之间的友谊,朋友之间的留恋,甚至是依恋,对吗,所以说,这个“急急”,我们应该读出来。那“重重的看”你不就有体会了么,“重重的看”说明了什么?

  学生: 说明常先生友谊比较深刻,也重情重义。

  老师:目光本来是非物质的,他能够给它赋予重量,有化无形为有形的传神作用,是这样吧?我们作文中,体现这些细节了么?“我重重的看了老师几眼,老师似乎领会了,他只是一笑,然后把一张纸递给了我,那白皙的纸面上只有两个字”,你去填吧,体会什么感情写什么。其实大家已有很多生活的积累,不是没有生活,是我们忽略了生活,所以轻慢了一切,都会失去美妙。常派和刘派还有么?我觉得缺了一个马派。

  学生:三爷的娘子马氏放心不下,瞒着三爷,让下人拿着字画到京城找行家鉴定。

  老师:那马氏这个人是一个好的内当家,应该是刘三爷的好媳妇,从这一点上看,她可恶不?

  学生:不可恶。因为她害怕自己丈夫受骗,很细心。

  老师:她害怕丈夫刘三爷受骗,非常细心,无可厚非。你接着在文中找马氏的表现。

  学生:马氏忍不住心疼地骂起来:“姓常的黑心,坑了咱三千大洋啊。”

  老师:  找得很好,这个“坑”字用得尤其好,什么叫“坑”

  学生:骗

  老师:东北话有个常用语说“麻子不叫麻子坑人”,查查看,这个坑字用得究竟有多好。用它的比喻义给我们造出一个词来,我们东北话里有很多非常有生命力的词语,*时要注意语言的积累。你给大家读一读字典是怎样表述的。

  学生:想尽办法害人 。

  老师:我们看,是常先生想尽办法坑人么?我们按照马氏的心理看,常先生用什么样的办法害的她家呢?

  学生:卖她一幅假画

  老师:还装裱成两层,要是三层,就是绝品了。我们就把两层的情节找到了,这个“坑”字我们就理解细致了。

  学生:二人相对坐下,刚刚要举杯,马氏进来,讥笑道:“常先生果真走了眼力,卖与我家老爷一张好画?”

  老师:嗯,前面还有一个情态用得很好

  学生:讥笑

  老师:什么是讥笑

  学生:嘲笑

  老师:你们都讥笑一个看看。你看你们都爽朗的笑,会心的笑。那讥笑呢?

  学生:讽刺的笑

  老师:  我们见过么?我们不便学,但是我们都能理解,充满了讽刺的意味。除了讽刺之外包含什么情感?文中还有“坑了我们三千大洋啊”

  学生:生气

  老师:除了气愤,还有?

  学生:心疼

  老师:愤怒,都在里面,那真是千般痛切集于一字:讥。马氏作为衬托人物来讲,这样写就把谁的形象烘托出来了?

  学生:刘三爷

  老师:  这是马氏,我觉得这篇文章主要的一个特色就是对马氏这一人物的刻画。这篇文章画是载体,道义是实质,大家同意我这个观点么?我们通过主要情节来看。他的绝品体现在画上,大家归纳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

  学生:唐代的珍品,倒装置三层。

  老师:倒装置三层,表明什么是绝品?

  学生:技艺

  老师:他的技艺凸显了我们*人独有的装裱技术。这个技艺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在战国时期的楚公墓中出土的文物,就有这样的技艺。这就说明从那个时期,甚至那以前我们祖先就创造了这种技艺。逐渐的延续至今,传到了东南亚,传到了日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骄傲。这里提到的倒装置查不到资料,不知道怎么去处理,所以有待同学们进一步去考证。那我们来看作家集中创造下的一个绝品就是它的义。备课的时候,我本来想把这张课件放在后面,后来调到了前面。为什么这么调整呢?我刚才讲到,画是承载者,而主要体现的是民族的道义和责任。我们来研究这篇文章“义”的呈现。义的呈现主要通过这样几个情节,我们一起来学习分享。(PPT)

  常先生左右看看,凑近三爷。低了声音道:“我手上现有一张古画,主顾要大价钱。我劝三爷吃进,三爷可否有意?”

  老师:我为什么要把声音与情态做些描摹?人家都用哪些字表现的?

  学生:低

  老师:我觉得还有一个字

  学生:凑

  老师:“凑”和“低”相合才说明非常谨慎,不可示人 三爷笑道:“先生替我看中,买进便是。但不知那边开价多少?”

  老师:我现在看中了一个物品,你能不能让我“买进便是”?

  学生:不能

  老师:为什么?

  学生:不信任

  老师:回答的很直接。咱两个刚见面,没有那种交情。而他说:“买进便是”,那表明了什么?

  学生:彼此交情很好

  老师:不只是一般的好,我们换一个字来表达。

  学生:深

  老师:再加一个副词。非常深厚。其实不是老师领你们造词,在大家看到某些情景的体会后,都习惯于推展开来思想琢磨,把语言变得更加丰富,也应当把这一方法用在我们的写作方面。常先生道:“三千大洋。” “三千?”三爷倒吸一口气,就有些口软。

  老师:你们倒吸一口气看看。我们冬天出门的时候是不是就有这种感觉。这是不是冷?有没有一种寒的意味?“软”就是没底气了,不是刚才的“买进便是”

  老师:常先生笑道:“我仔细看过,此画实为无价之宝。唐代珍品。委实是主顾急着用钱,才忍痛抛出。三爷不可错过机会。”

  老师:同学们看第二句话,他强调的是什么?

  学生:怕三爷反悔

  老师:为什么这么说?

  学生:因为他感觉到了三爷倒吸一口气的意味。

  老师:委实主顾急着用,那他的本意是什么?商店一般都说:本店即将拆迁,赔本甩卖大出血这类的词来忽悠我们。那这里怎么说的呢,急着用钱,可能这句话表达的弦外之音怎样?

  学生:无价之宝

  老师:无价之宝就急着用钱么?你看,对急着用钱的人来说,在急迫,不得不卖的时候,物品就会打折了,对吗?我们再看“才忍痛抛出”,想不想买?

  学生:不想

  老师:那显然是藏家的不得已,和上面哪个词相呼应

  学生:无价之宝

  老师:我们写作文的时候,想没想过,用语要前后钩连,要为自己说出的话负责任。看谈歌先生的作品,我们不仅要学习作品的思想内涵,还要他学写作的细腻所在。我们通过作文传递思想,除了要细致观察,还要仔细体会,更要精细的表达。所以这样的句子,在阅读的时候,不可轻易放过去。

  三爷点点头:“既然先生已经认定,我明日凑足银子就是。”

  老师:哪一个字用得好

  学生:凑

  老师:你们怎么发现“凑”字好呢?

  学生:因为他现在没有那么多钱。

  老师:那么,“凑”字还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他现在很相信常先生。

  学生: 说明刘三爷他的重情重义。

  老师:重情重义是根本,但这个“凑”本身说明了什么?他太渴望得到这幅画了。尽管贵,但我还想得到,因为太相信常先生了,我就针对这份情谊,我也要买下这幅画。你们现在打开浏览书,看看它给没给咱们讲凑字。它是怎么讲的?它有没有大家一起解读得细致?

  学生:没有

  老师:因此,相信自己才能做学问。不要轻易去相信它,他只是在你思考之后的参照物。常先生又道:“三爷若收下此画,万不可示人。若是有人开价,出多少也是不能卖的啊。”

  老师:这句话和后文王先生的哪一句话相呼应?

  学生:王商人正色道:“不敢。祖上有训,饿死不卖收藏。”

  老师:这就是为什么要卖给他的原因。大家想想当时的社会背景,民国初年,西方列强,尤其日本人多,他们上*搜罗大量的文物,以低价买入,囤积居奇,掠夺了我们的国宝。你想想看常先生也好,刘三爷也好,王商人也好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保护国宝的人

  学生:爱国的人,热爱祖国。

  老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与义务维护我们国家的文化符号,祖先遗留下来的我们民族符号。作者塑造的就是这样一群铁肩担道义的人。对吗?那篇小说这体现义没有?因此,这个“义”,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义”,更是一种对国家与民族的责任感。

  我们再看:常先生笑了笑,就把画卷好,重新包裹严密,双手交与三爷,  “把画卷好,重新包裹严密”说明什么?

  学生:体现这幅画的珍贵,

  老师:双手交呢?

  学生:郑重

  老师:用的这个词本身就说明了郑重,郑重就是心里的感受。 郑重说一句:“三爷啊,关于此画。我不再多说,此画价值连城,悉心藏之啊。”

  老师:“悉”是什么意思?悉是全、都、尽,我们悉、具、皆这些词基本上是同义词,没事翻字典的时候就找到了,学会归类,古文就是归类多了,本民族的文字就活起来了,它就不再是纸面上的黑字了。三爷也庄重接下:“刘某记下了。”就喊进马氏,取来三千大洋的银票,交与常先生。

  老师:  这个国宝就有了基本的保障。这里面的衬托人物用得十分好,这篇文章学过之后,你要写你爸爸的话,你就会把你妈妈刻画得也很细致。因为妈妈也可能用以起到了对比衬托的作用。你要表现你姑姑的话,你也可用你爸爸去衬托。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选材的原则是详略,详略的原则是围绕你的主题说话。那么主要人物要写的详,次要人物要写的略,那这个衬托人物虽然略写,但把主要人物意义都衬托出来了。刚才从文章上面看,他的豪侠仗义就烘托出来。我们再看马氏在对比中还能衬托出什么样的情谊呢?马氏忍不住心疼地骂起来:“姓常的黑心,坑了咱三千大洋啊。” 三爷登时沉下脸:“不可胡说,我与常先生非一日之交,他坦荡爽直,怎么会哄骗我。千虑一失,或许常先生走了眼。即使常先生知此内情,也或许另有难言之隐。不可怪他。”

  老师:你看看这一段里,又能表现三爷和常先生哪种情义?

  学生:友情

  老师:这里的情义亦不只是私人情谊,应为重情重义。你看这样重情重义的朋友,能够以生命相托,可以国家与民族大义为衡量标准来欣赏。后来,常先生走后,他的家人就发生了不幸的事情,常先生罹难。你们找找看。

  学生:再一年,三爷店铺中的伙计到京城办货,回来后战战兢兢地告诉三爷,说亲眼见常先生在京城被砍了头,罪名是革命党。临行前常先生哈哈大笑,面色如常。

  老师:视死如归的.情节,那么你看,这样的一个革命者,有着国家的责任感,有没有通过革命斗争体现?而是通过一幅画的情感,把他忠于国家,爱国的情怀全部展现出来了。文中:马氏进来,讥笑道:“常先生果真走了眼力,卖与我家老爷一张好画?”

  老师:这个“好”字,她给强调得相当重。由此可见,大家自己读小说的时候,在家也好,老师要求也好,你们一定要诵读出声,我们语言的佳妙往往在声音中达意。通过朗读,你就能体会文意。比如这句话,这个“好”字加长,表现出极度的怀疑和憎恨,对吧?气愤之情溢于言表。  文中:三爷怒瞪了马氏一眼,也笑:“不提不提,吃酒吃酒。”

  老师:“吃酒吃酒”什么修辞?

  学生:反复

  老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强调的作用

  老师:强调你不要胡说了,打扰了我们之间的酒兴,足见三爷之豁达胸襟。文本:  三爷爆喝一声,直如猛虎一般。马氏一哆嗦,不敢再说,悄悄退下去了。

  老师:你们说没面子了,这个没面子怎么理解。你可能说不出来,但是你的内语已经说明你理解了。

  学生:因为她说的话当面被丈夫给顶回去了,不让她再说下去了。挡回去了。

  老师:有时候我们一个人读书的时候,应该读出自己的感受。你们多写自己的感受,不仅是理解小说,同时你们就会写作了。读书笔记不是抄别人的,是写自己的感受,可以是错误的,别错过这样的机会。文本:马氏听了,一声冷笑:“真是报应,那次被他坑去了三千大洋。”

  老师:这是在什么时候?

  学生:常先生在斩首之后

  老师:  当下人传回这样的消息,马氏说这话是什么样的情感?一声冷笑?

  学生: 快感。

  老师:那个冷笑也说明她对这件事情的什么态度?你冷组成几个词考虑考虑?

  学生:冷峻、冷酷、冷嘲

  老师:还有什么?态度极其的冷漠。文本:三爷爆喝一声,直如猛虎一般。

  老师:这是什么修辞?

  学生:比喻

  老师:  还有呢?

  学生:夸张

  老师:大家一起读读这句话,来感受加深体会这样的情感。

  老师:马氏这里是不是反面人物,为什么?

  学生: 马氏怕三爷,三爷极具威严,是一个大男子主义的男子对吧,妻子很受气 。

  老师:从生活的角度理解,对了。由此看来,马氏是不是一个反面人物?

  学生:不是

  老师:为什么不是?

  学生:马氏对于常先生的态度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你在现实中被谁骗了,你也会很生气。从马氏的角度看,她也是为三爷好。

  老师:为三爷好还是为整个家好?

  学生:整个家。

  老师:  从全文看,马氏不是一个坏人的原因是她时时在为维护家庭生活在尽着女主人的责任。说明大家理解这个角色很透彻了。我们在塑造一个人物的时候,不要概念化。要说一个人好,处处都好,一个人差,哪都不好。不是这样的,生活中的人物就是应有着不同的个性的角色。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都有忘我的一面,对不对?这样我们就较好的理解了小说要塑造的人物,读起来真实可信。

  老师:王商人的出现是整个小说的高潮,我们接着探讨。文本:王商人送到客栈门前,忍不住叮嘱一句:“刘先生,这些字画大多是国宝,还望您悉心收好才是啊。”  忍不住,为什么忍不住?和你有关系吗?人家把钱退给你了,我把画拿走了。

  学生:害怕三爷再把画卖出去三爷一怔,回转身笑问:“敢问其中一幅唐代珍品,不知真伪如何?先生慧眼,请指教一二。”

  老师:一怔,为什么一怔?大家查过“怔”是什么意思么?

  学生:动词,发愣发呆

  老师:那三爷为什么发呆?我认为,这一怔是没想到他怎么能嘱咐自己呢?引起了他的注意,他似乎发现了什么,所以很吃惊,因此他停下来。小说情节由此细微的情态变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这个情节的波澜起伏,这篇小说始终是这个样子的。两个人的交往,感情日渐浓厚,出现了一幅国宝,国宝之后先付三千大洋,价值不菲,然后常先生蒙难之前,逃难冬夜又至,最后直到杀头。他有一个情景我没有给大家展示出来,我让大家回去自己仔细的读,留下一个地方,那就是把满屋子挂上常先生帮他买下的画。北风周旋,一室的悲,一室的雪,一室的怀想。一室的悲伤情感充斥其中,友情的凝重全在于此。你们会去看一看,从文字上仔细理解。这是一个作业。  文本:三爷点点头,又问一句:“王先生做收藏生意,不知收藏可卖?” 王商人正色道:“不敢。祖上有训,饿死不卖收藏。”

  老师:这就道出了一个原因,大家想想是什么原因?

  学生:不想让自己家的国宝流失。

  老师:最后没收钱,三爷把这些画都送给了,还是交给了王商人?

  学生: 送给了。

  老师:不是简单的交,而是送给了。这个送,是在本来家里已经落魄到一定程度经济困顿的背景下的义举,郑重而满含深情。这篇文章用到的环境也极其简洁,一处是社会环境,一处是自然环境。你看,分文不取的送,完全是为了保护国宝。我们再看文章体现的义(PPT) :豪侠仗义    重情重义   轻财重义

  老师:我们再看看这篇文章的社会环境,后来军阀在保定开战,一场大火,三爷的店铺皆烧尽。祸不单行,又一年,三爷又让土匪绑了票,索去许多财物,一个大大的家业就败落下来。三爷也就病倒在了床上。这些话直接和马氏的哪些行为相呼应?

  学生:卖画

  老师:  前面有个词,不是简单的卖,怎么卖的?

  学生:偷偷、瞒着 。

  老师:想想看马氏这个家庭主妇非常合格,就是我们刚才分析的,为什么他不是坏人。我们再看,结尾的自然环境。文本:雪,哑哑地落着。四野一时无声。

  老师:那个字不读yǎ,读yā。想想看哑哑是什么的叫声?乌鸦和小孩的声音。查词典看看

  学生:拟声词,乌鸦叫声和小儿学语声

  老师:用这个环境之前,人物是怎么活动的?

  学生:王商人追出门来,呆呆地看刘三爷由下人搀扶着一路去子。

  老师:写王商人用了一个什么样的典型词?

  学生:追

  老师:这个情节我们怎么那么熟悉呢?我们在哪看见过?

  学生:刘三爷追常先生

  老师:追过之后,用了一个怎样的神情描写?

  学生:呆呆地看

  老师:  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不相信。因为一句话就把画都送给了自己。哪句话?

  学生:王商人正色道:“不敢。祖上有训,饿死不卖收藏。”

  老师:呆的原因就在这,心有戚戚焉,太震惊了。我们民族要是都有这样的责任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汉奸了。我们学这篇文章更重要的意义,要理解文章承传的民族大义,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感。你看看这个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一个亮点。用的干脆,简洁,但对于刻画人物也十分有利。四野一时无声,那为什么无声?想想看。唱了一个喏,想到这,雪哑哑的落,四野亦是无声。你想到哪部作品中的情节?

  学生:林冲雪夜上梁山

  老师:林冲一走上梁山了,他除恶务尽,看清了那个黑暗的世道。这里面,是不是看清了黑暗的世道?又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走的这样干脆,这样利落,四野一时无声,那还有什么?

  学生:雪哑哑的落着

  老师:除了雪之外还有什么?这就留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我想这里有的是刘三爷充满乾坤的正气与道义,还有无限的想象空间。你还能想象到什么呢?我要做一个延展。(PPT内容)

  拓展:

  刘三爷拖着病体,蹒跚地回到家,吱呀一声推开自家的远门,爽利地抖掉大氅上的积雪,马氏急着迎上来……

  又会有什么发生呢?大家用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神态、语言来为它结一个尾。看看,能否用上作者的语言风格。还用马氏还做衬托补充一段行不行?请大家回去思考。

  老师:谢谢大家,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学生:老师再见!

推荐访问:莫高窟 教学实录 莫高窟教学实录 莫高窟教学实录1 莫高窟教学内容 莫高窟教学视频 讲解莫高窟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