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日一般是指某个国家为了纪念重大事件、伟人、先烈等特定的节日,常会开展相关活动。或者是朋友、夫妻以及其他人际关系之间所发生重要事情的日子,通常会将此作为彼此之间的需要纪念的日子,同时也是彼此之间关系维系的关键日子,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辛亥革命纪念日感想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辛亥革命纪念日感想5篇
第1篇: 辛亥革命纪念日感想
后白塔小学开展“辛亥革命纪念日”主题班队活动
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纪念日。为传承辛亥革命精神,让学生铭记辛亥革命的光辉历程和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丰功伟绩,受到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后白塔小学开展了“传辛亥精神,立强国之志”班队主题教育活动。
活动中,该校学生学习了《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资料。在学习中,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班队活动结束时,同学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向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学习,从小树立革命理想,发奋学习,苦练本领,长大后,为振兴中华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2篇: 辛亥革命纪念日感想
辛亥革命纪念馆感想
空气凛冽,嘴中哈出的热气凝成一团白雾,氤氲开来。一阵风吹过,竹声沙沙,翠柏静默。2月21日,我们xxx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了美丽的龙井景区,来到了浙江省辛亥革命纪念馆。
刚来到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汉白玉的笔直伫立的纪念碑,上面有四个大字“国魂不死”。“国魂不死”这四个字就足以让我久久震撼。我盯着这四个字看了许久,眼前似乎浮现了硝烟战火,浮现了视死如归的英雄们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了炮声枪声,传来了“复兴中华”的怒吼。我眼睛停留在那代表烈士纯洁国魂的汉白玉上,那烫金的在晨光下闪闪发光的四个大字上,嘴里不禁轻轻地念出了声音“国魂不死”。我慢慢地走进,当双手接触到了冰凉粗糙的碑身,眼眶竟然有点湿润,抬头仰望,碑身更显高大。
转过纪念碑之后是汉白玉雕像群,烈士们或愤怒或庄严,直视前方。在后面就是“徐锡麟烈士墓”,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深深地鞠了一个躬。
接下来我们怀着崇敬肃穆的心情参观了浙江省辛亥革命烈士馆。纪念馆通过“钱江涌起革命潮”、“光复会的成立”、“光复会皖浙起义”、“辛亥年浙江光复”、“为建设和保卫共和而奋斗”五大部分,真实而直观地展示了中国民主革命史册上这一段闪耀着血与火的战斗篇章。
其中有一部分让我特别印象深刻。那是一张一位革命者处决之前的照片。在照片中,英雄神色自若,对于死亡似乎已经没有了恐惧。无惧死亡对于一般人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但是在民族危亡关头,民族似乎更重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烈士的断头诗回响在我脑中;“革命要流血才能成功”鉴湖女侠秋瑾的决心令我热血沸腾。看着照片中年轻、目光灼灼的他们,我难以抑制地感慨:先辈付出了一生的全部才有现在的生活,我们要珍惜当下才能无愧地领受他们的馈赠啊!我惭愧地想,如果我在当时恐怕不会有那样的勇气吧。
从辛亥革命烈士馆出来之后我们参观了众烈士墓。烈士的名字,一笔一划,永远地停留石碑上,与山间清风相和,与天幕中朗月同辉。他们不仅仅留下了名字,他们还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一段故事,一腔热血,一份让人动容的豪情!
第3篇: 辛亥革命纪念日感想
我们应该怎样纪念辛亥革命作者:廖保平来源:《检察风云》2011年第19期
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到来,海峡两岸都在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我们应该怎样纪念辛亥革命?带着这个问题,本书的作者采访了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天石,再次反思辛亥革命与中国百年来的历史脉络。
廖保平:有句话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纪念历史是为了从历史中找到解决当下问题的智慧,为解决当下问题提供契机。所以我们在想,我们纪念辛亥革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杨天石:所有的学者都会再现历史的真实面貌,我相信没有一个学者愿意写假的历史。辛亥百年,会有一批研究辛亥革命的著作出版,有的写论文,有的写专著,有的编资料。改革开放后,辛亥革命史是学界研究的热点,有一大批学者在研究,而武汉地区是持续研究时间最长,成绩比较突出的。至于有人说海外研究辛亥革命更加厉害,我不这样认为,但是,他们的研究禁区较少,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小,这是事实。
廖保平:现在总有一种事后诸葛亮的说法,认为辛亥革命断送了清末的和平立宪,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这种假设首先不成立,历史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我们不能为了厚革命而薄立宪或者相反,但是确实这可以提供一个视角让我们去认识当下和将来的道路选择。现在的反思和选择,也许会成为未来历史发展的某种逻辑力量,你觉得是不是?
杨天石:反对革命的理性观点无非四个理由或原因——革命的代价太大,需要流血牺牲,破坏性大,所以不主张革命;皇帝作为一个权力象征,有存在的必要,这样可以避免天下大乱;给清政府改革的时间,宣传9年预备立宪,觉得时间太长,因为对于这样一个政体的变动,这时间不算长;按清末新政的路子走下去就可以了,就会迎来光明。
对这种告别革命,能不革命尽可能不革命的理论,曾经受到过批判。我们能不能把希望寄托于清政府立宪呢?假定我们接受清政府的立宪安排,立宪派不转到革命阵营来,其实,清末立宪,宪法已定,咨议局、咨政院已成立,说明清政府并不是样样虚假,是有一些实实在在的改革决心的,但清政府搞皇族内阁却又是实实在在的,说明他的改革是虚伪的,始终把权力牢牢地把握在满清贵族手里,这实际上得罪了立宪派。
第4篇: 辛亥革命纪念日感想
纪念辛亥革命演讲稿:辛亥祭
演讲者:浙江大学 姜棋耀
清明时节,烟雾茫茫。雨中,一位白发老者在中山陵前,如雕像般,沉默地伫立。这个场景,在我踏上讲台时一涌而出,把一个百年前的故事,悄然回放。
当封建帝国还沉浸于夜郎自大时,殖民者的子孙已经乘风破浪,金戈铁马呼啸而来。侵略的罂粟花开满了烟柳皇都。他们拿着从非洲带来的猎枪,肆意蹂躏这东方的羔羊当他们满载而归时,回头望了望西天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正在流血。
香江长流,淹没了历史远去的痕迹;中山巍巍,承载着千年的苦楚和荣耀。
感慨风云,悲愤时局,东方正遭受着三千年之巨变。百年悲怆,路在何方,潜龙腾渊,日出中山。他要用炽热的温度点燃民族独立的微光。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这种声音,是秋瑾的豪放,鲁迅的呐喊,谭嗣同的鲜血,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革命三十年,就是因为爱国,在他看来,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超越一切意识形态,共产党,国民党,都坚持着这一点,台湾,大陆,都是炎黄的血脉。一声枪响,震惊寰宇,盘踞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轰然倒下,被压迫的民主意识首次觉醒。共和的曙光已经浮现在遥远的地平线上。武汉三镇的军人们,把烈火的意志洒向四面八方,昆明,南昌,井冈,延安,全国。三十年来,为争取民族独立而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那些风中沉睡的英雄,没有名字,只有光荣。
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坚忍不拔之志。19XX年,青天白日旗帜第一次在空中奋力飘扬,我们不会忘记他一路挣扎的脚步。悲,黄花岗烈士魂断英年,叹,慢慢道路山外有山。恨,不能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孙文逆流而上,坚忍不拔。革命失败过很多次,但黄花岗埋葬了年轻的生命,却埋葬不了战斗的灵魂。血色残阳中,风声萧瑟里,他望着变幻莫测的远方,还是选择了最初的梦想。心跳是他们的宣言,伤疤是他们的勋章。正义的号角从来没有生锈。当我凝视那幅肖像时,深邃的眼神还是能传递出如石之坚,如水之长的守望。
清末民初,虽民运多舛,亦造就了慷慨激昂之士。长沙黄兴,忠坚勇武,邵阳蔡锷,雄光韬晦,威震西南。浙江蒋百里,文武双全,铁血卫国。这些人,都归到了孙中山的帐下,集精英,谋起义,推满清,振中华。孙先生文弱书生,却能招募各地领袖,正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真心为国,不计私利,礼贤下士。
我们应该庆幸,没有在最后一场战斗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我们应该铭记,许多年前,有一场抗争叫辛亥,有一种精神叫中山;我们应该觉醒,历史的纤绳已经握在手中,中国这辆大车,由我们来拉。
雨中的老者已经走远,风中的英雄还在沉睡,就在这里,请允许我遥想祭奠,为你送上一束鲜艳的菊花。
第5篇: 辛亥革命纪念日感想
精选2015纪念辛亥革命征文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她在中国这片华夏大地上已走过了悠悠的五千年。五千年里她跋山涉水,披荆斩棘,不畏艰险的走出了那属于炎黄子孙的豪迈,走出了那属于华夏之子独有的气魄。她有愤怒,有欣喜,有不屈,有坚强,有苦难,也亦有甘甜。她走过了从西周到现代那条源远流长的漫漫长路,她走出了那辉煌五千年独有的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
回眸她那一次次的征程之路,其间最为波澜迭起的莫过于那始于辛亥秋日武昌城头下的那一声清脆的枪响。悠悠中国史,的确,从未有哪个百年会这般翻天覆地,惊心动魄。时间的尘埃已覆盖了有些往事,但当历史的钟声再次伴着那百年前人民悲壮的呐喊而响起时,我相信,没有一个国人会忘记曾有的那段屈辱心酸,那段中华人民不屈不挠,勇于反抗的中国史。亦不会忘记是因为什么而让1911年10月10号的那一声枪响响彻历史长空,震惊世界…穿越时代…
(一) 回眸辛亥起因
忘不了的是1840年的那场鸦片战争。当曾自以为是、目中无国的大清帝国被其视之为“夷”的英国用鸦片攻开国门时,当黑暗软弱的清朝政府一次又一次的妥协签约时,中国开始了她悲惨的屈辱史。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辉煌文化曾独居世界的大国,竟从此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竟开始失去完整领土主权,失去完整的尊严人格,又怎不叫人心痛!忘不了那些强盗们声呼着“解救中国”而火烧了圆明园;忘不了那所谓的清朝官员在傀儡政府中的任人摆布;忘不了那甲午中战时中国悲惨的全军覆没;更忘不了的是,八国强盗共占国土时日益猖獗掀起的“瓜分狂潮”。当清朝的太后携着皇帝大臣弃百姓于不顾到处求生逃命时,当清朝傀儡政府苟延残喘奄奄一息时,当中华民族深陷危亡民不聊生时,当黑暗封建制度腐朽的不能再腐朽时,又是谁挺身而出为救中华,为兴民族?
(二) 缅怀先烈
是的,此刻,毫无疑问,我们听到了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那声呐喊,看到了他不屈强权虎门销烟的身影。听到了“自强求富”那声呼喊,看到了洋务运动的“学器物学制度学思想”。我们听到了“戊戌六君子”齐呼着“士可杀,血可流”,看到了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开展。但中国在辛亥革命前的努力结果却是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辛亥革命的枪声响起之时,列宁说“亚洲觉醒了”。是的,在这里我们听到了中国革命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高呼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看到了他一次次上书受挫后的坚持与不屈,看到了他冒生命之险于不顾为革命而献身的忙碌身影,看到了兴中会在他悲愤怒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于将倾”的同时兴起。我们看到了,看到了那个高呼着“难酬蹈海亦英雄”的“革命党之文豪”陈天华,他将自己的满腔热血化作为一支尖锐锋利的笔,去讨伐批判揭露那封建黑暗的制度。看到了他用心血为救中华民族而写下的《警世钟》、《猛回头》。我们看到了,看到了那个为“共和革命而牺牲之第一人”的陆皓东,看到了他义无反顾投身革命的愤怒。看到了那“以如花之年,用于赴战”的方声洞,看到他用自己的青春之歌去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谱曲填词。我们也看到了,看到了那个甘为“宪法流血第一人”宋教仁的不屈;看到了“开国元勋”蒋翊武的勇武;看到了那个与孙中山齐名以“武圣”著名的黄兴的英姿;看到了那个“以国为重”的护国将军蔡锷
。看到了那个高呼着“为救中国而死,为救四万万人而死,继我志者自有人”的禹之谟
的自信。我们看到了,看到了那临刑前烈士们同呼“国为天下之国,故此中华之兴亡,匹夫有其责”的悲壮。“时势造英雄”这些人无疑是青垂于史的英雄!
(三)回眸辛亥革命
于是,在这些英雄们的呐喊、悲愤、抗争、不屈、坚毅的努力下,那声开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开启社会大变革的枪声终于打响在1911年10月10日的这一天。没有人会想到这个让中国社会脱胎换骨的时代会这样悄无声息的降临,没有人会想到中国的“至高皇权”会因此而被历史淹没,也更不会有人会想到中国会从此开始一段向着“自由、民主、共和、平等”的征途。“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是亘古不变的历史法则,也正是辛亥革命顺应了其前进的步伐,才会使得它成为那个使中华民族从黑暗走向光明的里程碑。从此,“东方沉睡之狮”的一声巨吼,让那些惯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的强盗们胆战心惊。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必然的,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形成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独立。辛亥革命是有划时代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也是它,推动了中国近代史进程。虽然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但其在历史上的巨大作用不可磨灭。正如胡锦涛主席评价“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近代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四)解读辛亥政策
回眸辛亥革命,不得不敬佩孙中山先生的英明和伟大。当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建民国,平均地权”之时,当他提出“三民主义”之时,我们就可以预测的到革命的伟大。民族主义是孙中山首先提及的战旗,其主要内容是反对满洲政府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清王朝是一个由满洲贵族“宰制于上”封建专制的政权,还因为它已经完全沦为洋人控制国人的机器。避免中国被瓜分,争取民族独立、解放是民族主义另一重要内容。《民报》上孙中山曾说“非革命无以救之”而革命阶级要“先倒满洲政府”。“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他揭露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结束了“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它让人民追求自由平等民主。民生主义则是孙中山“社会革命”的纲领,关怀劳动人民的福利内容,批判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平均地权”,“核定天下地价”则是民生主义的中心任务。而三民主义政策的更伟大之处则在于它自身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创新之举。在国际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中共一大上旧三民主义实现了华丽的变身。它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定为新三民主义的任务,这无疑于“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所需”。于是,三民主义更得民心,辛亥革命也更震惊世界…
(五)辛亥精神
孙中山先生曾说“革命先烈行为没有别的长处,就是不要自身性命,一心一意为国家来奋斗”。所以,在我看来,辛亥精神是革命先烈们的“世人未为我敢为”“天下未发我先发”的勇气;是革命先烈们“燃烧自己,照亮祖国,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是追求真理,不断进取,不屈不挠,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的坚毅;是以“天下为公”,以“民族兴亡为忧患”和“甘为国而献身”的博大情怀。是“为自由之人,故此中国之强弱,人皆有担当”的责任。
(六)复兴征程
继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亦壮大起来。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高呼着“民主、科学”,五四运动中学生工人的团结抵抗,抗日战争中国共两次合作,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战都无一不受到辛亥革命的重大影响。是辛亥革命,让中国人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中越走越远,越走越快。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改革开放使得越来越多国家与中国建交,使越来越多的国家不得不另眼看待“今日之中国”。于是中国国际地位越来越高,综合国力越来越强,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中华民族也越来越强大。随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随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我们开拓创新,大步向前。中国人民正向着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小康社会前进…
回眸百年辛亥奋斗史,我们感动、自豪、敬佩。展望中国复兴征程,我们信心百倍、期待万分。让我们中华儿女携手共进,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脚踏实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最后,祝愿我们伟大中华民族日益强大,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祝愿我们伟大祖国日益昌盛,国泰民安。祝愿我们国人永远幸福安康,吉祥如意!
回眸百年辛亥,我们自豪,感动…
继踏复兴征程,我们自信,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