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研究论文1 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国际性、历史性的问题,它一直是世界会计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也一直是世界各国*部门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分别从会计信息失真的概念、成因以及对策来回顾和评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会计信息失真研究论文3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会计信息失真研究论文1
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国际性、历史性的问题,它一直是世界会计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也一直是世界各国*部门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分别从会计信息失真的概念、成因以及对策来回顾和评述近十年来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成果。
一、近十年来我国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
从现有文献分析,我国对会计信息失真的介绍与认识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①,近十年来,我国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围绕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信息失真概念
虽然从逻辑上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都是失真的信息②,但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定义与分类却有不同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1、会计信息失真“三分法”。
以吴联生教授(1998)为代表的多数学者认为会计规则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无外乎以下两种情形:一是会计规则执行人故意违背会计规则;二是会计规则执行人由于客观上的原因在会计规则的执行上存在偏差。据此,对会计信息失真提出“三分法”,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规则性失真、违规性失真和行为性失真等三类。
2、会计信息失真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谭劲松、丘步辉、林静容(1997)
从失真的会计信息产生过程分析,将其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前者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业务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济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
3、会计信息失真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会计造假和会计操纵。
在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上王跃堂教授(2001)认为会计信息失真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会计造假,这是企业违反会计管制的违法行为;二是会计操纵(西方称之为盈余管理),这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③。
4、也有少数学者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故意失真与非故意信息失真。
非故意失真是会计人员技术熟练程度不够、疏忽大意等非故意因素导致的。故意失真是指在企业管理当局的授意下,利用会计规范给予企业的灵活性,有偏向性或诱导性地提供信息,或者违背会计规范制造假账。还有学者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合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和非法性会计信息失真。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众多专家学者也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探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笔者在此归纳了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1、从会计学自身的限制探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目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学者对于确认理论的研究,都还是集中在对确认(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讨论上,确认标准的制订旨在解决哪些事项可以计入会计系统和会计报表。张天西教授(1998)认为会计确认标准不能解决几点会计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大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会计确认对象的隐匿。由于没有合适的会计规范为依据,企业有些价值不能确认,例如人力资源价值、企业商誉价值、环境成本的确认等。其二,会计确认基础的主观性。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确认的基础,其确认过程带有主观性,这种主观性的确认必定为制造不真实的会计信息提供了可能和动机。
也有很多学者指出现有的会计理论在很多方面还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如会计期间假设,是人为地划分时期,其结果必然与客观事实有差距;货币计量假设,假设币值不变,遇到通货膨胀时,货币计量假设基础上核算的会计信息就不能如实反映客观情况、真实的现在情况;这些会计学自身因素的缺陷都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从合约、制度经济学角度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舒尔茨认为,制度是行为规则,他们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④。社会制度还通过鼓励和惩罚某一行为,以诱导或禁止该项行为。刘峰教授通过对红光实业的案例分析得出现有的会计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诱发会计信息失真。
理论上,*只是经济规则的制订者和监督者,本身不参与市场运行。但我国*对具体的经济活动不能“置身事外”,总是存在“亲历亲为”的冲动。一些*部门为夸大政绩或出于一些特殊目的,不顾企业实际情况以及所面临的市场状况,往往以行政命令方式给企业硬性下达各项经济指标,以便迎合有关部门的需要。这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和诱发企业弄虚作假,人为地调节会计信息,使企业会计报表虚盈实亏。同时,各级*致力发展经济,将一个亏损企业通过虚假的会计信息包装推向资本市场。
同时,从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体制上看,绝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采用有限责任制形式⑤,而有限责任制可以使其机构和从业人员在获得高额利润后只承担有限的经济责任,客观上助长了从业者的冒险心理,必然使CPA在“让客户满意”的幌子下弱化其客观公正职能。我国不健全的法律制度、特别是没有严格的民事赔偿制度,也在相当程度上助长了中介机构的冒险意识。
3、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雷又生、王秋红(2004)等学者认为社会伦理道德滑坡,人们在竞争时违背诚信的原则,使会计信息失真具有了宏观社会背景。这种虚伪欺诈的社会习气对会计工作者、部分*人员以及进行社会会计监督的会计事务所产生了不良影响。作为经济信息提供部门的会计,为了单位或个人的利益可能会丧失诚信原则进行造假;部分*人员官僚作风严重,盲目追求“数字”经济,进而放弃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在会计报告上弄虚作假;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为了稳定客户,拓宽业务,在相关法规执法不严、处罚力度不够的情况下,违背会计职业道德,丧失了其客观公正的立场,忽略了其社会责任,出据虚假的证明,为企业作假账提供便利,成为会计造假的保护伞。
杨雄胜教授也认为会计诚信的缺失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但他认为制度的原因、监督不力的原因等等不是会计诚信缺失的内在机理。会计造假损害的主体不确定使会计诚信缺失成为一种必然,会计造假问题泛滥成灾就不足为奇了。
4、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吴联生教授(2004)认为人类的有限性决定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存在。他指出人类的有限性在会计的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会计规则执行者对会计规则理解得不完美性、会计规则执行者对客观经济活动把握得不完美性以及会计规则执行者具体执行行为的不完美性。
会计信息失真研究论文2
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国际性、历史性的问题,它一直是世界会计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也一直是世界各国*部门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分别从会计信息失真的概念、成因以及对策来回顾和评述近十年来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成果。
一、近十年来我国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
从现有文献分析,我国对会计信息失真的介绍与认识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①,近十年来,我国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围绕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信息失真概念
虽然从逻辑上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都是失真的信息②,但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定义与分类却有不同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1、会计信息失真“三分法”。
以吴联生教授(1998)为代表的多数学者认为会计规则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无外乎以下两种情形:一是会计规则执行人故意违背会计规则;二是会计规则执行人由于客观上的原因在会计规则的执行上存在偏差。据此,对会计信息失真提出“三分法”,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规则性失真、违规性失真和行为性失真等三类。
2、会计信息失真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谭劲松、丘步辉、林静容(1997)
从失真的会计信息产生过程分析,将其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前者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业务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济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
3、会计信息失真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会计造假和会计操纵。
在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上王跃堂教授(2001)认为会计信息失真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会计造假,这是企业违反会计管制的违法行为;二是会计操纵(西方称之为盈余管理),这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③。
4、也有少数学者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故意失真与非故意信息失真。
非故意失真是会计人员技术熟练程度不够、疏忽大意等非故意因素导致的。故意失真是指在企业管理当局的授意下,利用会计规范给予企业的灵活性,有偏向性或诱导性地提供信息,或者违背会计规范制造假账。还有学者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合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和非法性会计信息失真。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众多专家学者也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探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笔者在此归纳了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1、从会计学自身的限制探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目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学者对于确认理论的研究,都还是集中在对确认(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讨论上,确认标准的制订旨在解决哪些事项可以计入会计系统和会计报表。张天西教授(1998)认为会计确认标准不能解决几点会计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大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会计确认对象的隐匿。由于没有合适的会计规范为依据,企业有些价值不能确认,例如人力资源价值、企业商誉价值、环境成本的确认等。其二,会计确认基础的主观性。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确认的基础,其确认过程带有主观性,这种主观性的确认必定为制造不真实的会计信息提供了可能和动机。
也有很多学者指出现有的会计理论在很多方面还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如会计期间假设,是人为地划分时期,其结果必然与客观事实有差距;货币计量假设,假设币值不变,遇到通货膨胀时,货币计量假设基础上核算的会计信息就不能如实反映客观情况、真实的现在情况;这些会计学自身因素的缺陷都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从合约、制度经济学角度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舒尔茨认为,制度是行为规则,他们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④。社会制度还通过鼓励和惩罚某一行为,以诱导或禁止该项行为。刘峰教授通过对红光实业的案例分析得出现有的会计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诱发会计信息失真。
理论上,*只是经济规则的制订者和监督者,本身不参与市场运行。但我国*对具体的经济活动不能“置身事外”,总是存在“亲历亲为”的冲动。一些*部门为夸大政绩或出于一些特殊目的,不顾企业实际情况以及所面临的市场状况,往往以行政命令方式给企业硬性下达各项经济指标,以便迎合有关部门的需要。这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和诱发企业弄虚作假,人为地调节会计信息,使企业会计报表虚盈实亏。同时,各级*致力发展经济,将一个亏损企业通过虚假的会计信息包装推向资本市场。
同时,从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体制上看,绝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采用有限责任制形式⑤,而有限责任制可以使其机构和从业人员在获得高额利润后只承担有限的经济责任,客观上助长了从业者的冒险心理,必然使CPA在“让客户满意”的幌子下弱化其客观公正职能。我国不健全的法律制度、特别是没有严格的民事赔偿制度,也在相当程度上助长了中介机构的冒险意识。
3、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雷又生、王秋红(2004)等学者认为社会伦理道德滑坡,人们在竞争时违背诚信的原则,使会计信息失真具有了宏观社会背景。这种虚伪欺诈的社会习气对会计工作者、部分*人员以及进行社会会计监督的会计事务所产生了不良影响。作为经济信息提供部门的会计,为了单位或个人的利益可能会丧失诚信原则进行造假;部分*人员官僚作风严重,盲目追求“数字”经济,进而放弃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在会计报告上弄虚作假;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为了稳定客户,拓宽业务,在相关法规执法不严、处罚力度不够的情况下,违背会计职业道德,丧失了其客观公正的立场,忽略了其社会责任,出据虚假的证明,为企业作假账提供便利,成为会计造假的保护伞。
杨雄胜教授也认为会计诚信的缺失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但他认为制度的原因、监督不力的原因等等不是会计诚信缺失的内在机理。会计造假损害的主体不确定使会计诚信缺失成为一种必然,会计造假问题泛滥成灾就不足为奇了。
4、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吴联生教授(2004)认为人类的有限性决定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存在。他指出人类的有限性在会计的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会计规则执行者对会计规则理解得不完美性、会计规则执行者对客观经济活动把握得不完美性以及会计规则执行者具体执行行为的不完美性。
会计信息失真研究论文3
会计信息是企业从会计视角所揭示的经济活动情况,包括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
会计信息主要用来处理企业经营过程中价值运动所产生的数据,按照规定的会计制度,法规,方法和程序,把他们加工成有助于决策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具体地说,会计信息是指会计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产生的,为会计管理和企业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它包括:反映过去所发生的财务信息,即有关资金的取得,分配与使用的信息,如资产负债表等;管理所需要的"定向信息,如各种财务分析报表,对未来具有预测作用的决策信息,年度计划,规划,金额等,会计通过信息的提供与使用来反映过去的经济活动,控制目前的经济活动,预测未来的经济活动。
会计信息是社会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而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要求,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行要求会计信息能够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相符。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严重的问题如国有资产流失、证券市场发育不良、社会交易费用高昂、企业筹资困难等很大程度上都与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有关。由于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会计信息失真研究论文3篇扩展阅读
会计信息失真研究论文3篇(扩展1)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建议论文3篇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建议论文1
摘要: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一直是世界范围内会计信息质量监管中的难点,也是企业会计问题频发之处。尽管我国企业近年来会计处理日渐科学规范,但是仍然存在着个别企业通过会计信息造假舞弊的牟利行为,社会影响极其恶劣。会计失真问题研究近年来进展较大,本文总结归纳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最新发展特点以及其与监管博弈中的新的形式,来探索如何应对这一屡禁不止的世界难题。文章认为,面对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特点以及产生动机,仍然不能够松懈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同时还需要更加明确的落实会计信息质量责任,兑现奖惩,促使企业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够清晰的认识到自身会计责任和企业责任,防范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治理
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因而会计起步较晚、发展较快。在这一过程中,会计信息质量失真问题暴露较多,尽管这一现象受到监管层的重视,且在逐年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但是仍然屡禁不止。从1999年的银广厦案例到20xx年的万福生科,重大会计信息失真案件一直在会计监管当中的难题。随着会计工作方法的演进、信息处理手段的革新以及会计监管的加强,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会变得越来越少,但在这一博弈过程中仍然需要社会各方群体共同努力。
1会计信息失真概述
1.1会计信息失真涵义
我国《会计法》将会计信息失真定义为:会计信息的失*要包括会计资料的不合法、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四个方面。而《会计法》的第四条第千款又规定,"单位领导人领导会计机构、会计机构的其他人员执行本法,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我国著名会计专家谭劲松等认为会计信息的失真就是一种现象,具体言么,就是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最终使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有了偏差,从而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的现象。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概念的侧重点是没能如实反映,也就是说只要与客观情况不符合;而狭义的会计信息失真则指出核算依据未能完全实际发生的业务为根据,同时会计实务操作上也没有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规则。可以看出,相比较来说,狭义的会计信息失真更被认为是故意为之,而广义的会计信息失真则比较复杂,所包含的方面也更多,既可能是无意的过失,也可能是故意的舞弊。
1.2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于20xx年1月9日发布的《关于审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的第十七条可知,会计信息虚假陈述,即会计信息失真包括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重大遗漏和不正当披露等四种形式。其中,虚假记载是指会计信息的披露义务人在披露会计信息时,违背会计准则要求捏造虚假事实,披露信息中含有不真实的内容;误导性陈述是指那些会导致投资人等发生错误的判断且造成了重大影响的陈述,而这些陈述往往是会计信息的公布者、披露义务人在公布时刻意造成的;重大遗漏则是指会计信息未能够完整表达企业的真实情况,具有重大信息的隐藏或遗漏;不正当披露则是指企业的框架信息未能够及时或合适的披露,对投资者造成一定的投资决策影响。这种情况在实际当中较为常见,但是却难以界定和监管。
2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原因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总结来看原因存在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大方面。从企业内部来看,主要是治理结构、管理者牟利等动机的驱使导致,而外部原因则主要由于社会环境和政策漏洞提供了外部条件。
2.1企业内部原因
治理结构存在漏洞。诸多会计信息失真案例当中都表现出明显的治理结构缺陷,如实际管理当中由于股权的过度集中,公众股东因所持有的股权高度分散,便会导致仅由内部人±或大股东控制董事会,董事会形同虚设,不能形成独立的健全的董事会来保证良好的经营机制,以及建立健全的企业高管聘选和考核机制。再加上一股独大、股权结构不合理等情况,我国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还是迫在眉睫的。配股融资动机。无论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都有这一动机。上市公司希望通过增发股票来获得融资收益,配股亦是如此,己经上市的公司根据公司的发展需要,可向公司的原股东发行新股,从而筹集更多的资金,而股票价格越高融资收益也就会越高。因而上市公司会主动向市场传达业绩较高、企业价值升高是信息来误导投资者从而太高股价。在这一过程中粉饰报表提高收益就成为上市公司的必要手段。而对于非上市公司而言,为了能够上市公开发行股票,需要达到我国《公司法》所规定的上市条件,其中一条规定IPO企业必须实现连续3年盈利,因而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动机。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控漏洞是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非常重要原因,但却是多数企业忽略的管理环节。我国中小企业众多,家族管理模式较为常见,内控制度往往处于不健全的状态,或者存在但是由于权力凌驾于制度之上而未被较好的执行。由于控制不到位,很多人员的工作便不到位,彼时,原始凭证捏造、篡改,记账凭证记录有错等等都会发生,最终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管理者会计责任欠缺。管理者的会计责任意识是企业内部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管理者对会计信息重视程度、严谨程度会传导至企业会计人员,影响会计结果。往往会计信息失真的案例当中,都可以看到管理人员的授意、指使行为的存在,会计人员由于在企业内部受制于管理者,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并担负直接责任,导致最后出现会计信息质量纰漏。
2.2企业外部因素
制度与法律尚需完善。我国当前的制度与法律环境下,对会计失真问题存在判定依据不一致的情形,法律和法规对同一行为的界定不一致导致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理上也存在着差异,监管环节认为较为严重恶劣的会计信息失真行为在法律上无法得到认可和制裁,最终形成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的情况产生。监管机制尚不充足。对于多数企业而言,会计监管实质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监管层对企业内部的框架监督较为乏力,无法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行为形成一定的威慑力,最终定会纵容会计信息失真行为。
3会计信息失真行为对策建议
3.1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对策么一便是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效引导、控制经营者行为。企业应当积极主动的完善并执行股东大会制度和董事会制度,使得大小股东都可以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管理和投资决策环节。同时辅助董事会的建设,发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当中的独立性,起到监督作用。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建立监事会制度,使得监事会作为直接向股东报告的独立监管组织,监督企业运行和治理,防范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3.2实施有效的约束制度
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都具备财务舞弊的动机,因而实施有效的约束制度,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对这一群体进行有效约束,可以有效降低会计信息失真发生的可能性,降低舞弊的可能性。企业的人员,无论是独立董事、监事会成员,还是经理人,有效的激励机制非常有必要的,有效的激励体制,可以让他们在工作时更有干劲儿,更能严于律己。约束制度与激励制度相配合将会大大降低企业内部人员舞弊的可能性。
3.3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良好的内部控制在提升企业内部管理质量的同时,将会降低提高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无论企业是否上市,都应当积极主动的晚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通过内部职能部门的约束来发现优秀员工和值得鼓励的行为,同时对错误及时纠正、对舞弊行为及时惩戒,防范于未然,形成一套运行流畅、严谨的工作流程,防止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可能性。
3.4大力加强监督力度
良好有序的监管将有助于减少会计信息失真行为。我国当前的会计信息监管尚有不足,应当积极完善监管监督机制,税法部门严格监管纳税人会计利润与税款缴纳的匹配度,*门对会计信息失真行为进行总结并增加检查频率和力度。同时,证监会也应当更新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惩罚政策,对于市场影响较差的行为实施极其严厉的惩罚措施,使得企业在信用和道德错误面前没有回旋余地,提高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财务成本和社会成本,使企业意识到会计失真行为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存亡,从而规避舞弊。
3.5培育良好的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和市场导向也会与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行为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引导企业向良好放心发展。我国当前市场机制存在着诸多不良影响因素,机制的良性引导作用尚未发挥出来。当下,投资者应当齐心协力,积极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维护市场秩序,形成良好的市场机制,从而对造假分子和不轨动机者形成一定的社会压力,减少其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4结语
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需要每一个市场参与者进行维护,会计信息失真行为虽然难以做到完全规避,但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以及与监管部门的配合,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得到抑制和降低。
参考文献:
[1]*.*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29,30,31号),2014.
[2]类桂莲,会计信息失真界定、成因与治理研究[J].财会研巧,2013(01):36-40.
[3]杨克泉.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透明度巧究[M].上海:2008.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建议论文2
摘要:企业会计作为一顶以提供会计信息为基本职能的企业管理活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加入WTO以后,会计信息对现代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本文拟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方面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希望得到有关专家的批评指正。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危害,原因;对策
会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其目的"主要是向会计主体外部提供会计信息。即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必须满足真实、相关、及时、可比、清晰等方面的要求,其中,真实性是最根本的要求。然而,近几年,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非常严重,以至于影响企业投资、纳税及相关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各个方面。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拟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方面进行较深入的探讨,以期对大家有所启发,并希望得到有关专家的批评指正。
一、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虚假的会计信息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从微观角度来看,假如企业的会计信息是虚假的,那么对于企业的投资者来说,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投资收益。若是国家资产的投资,则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这就产生了投资风险对于企业的债权人来说,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还本付息的结果。若国家银行是其债权人,则造成了呆账或死账,形成了金融风险。若公众是其债权人,则形成了债务纠纷。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来说,有可能进入瞎指挥、盲目管理的状态,并使企业的商誉水*大幅度下降。从宏观角度来看,假如企业的会计信息是虚假的,那么国家对企业征收的税收收入有可能被大量地偷逃,国家就得不到应有的国库收入,*就不能得以顺利地运转。国家应征收的税收收入大量散失在社会上,就会造成新的社会问题,激化社会在分配上的矛盾。
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了宏观调控与微观决策的失误。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传递给全国、全社会的信息失去真实性,影响所及诸如国民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统计资料误传给国家计划、统计部门,凭以制定的国家长、短期发展计划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起误导作用。基层会计信息失真,给微观主体的决策也会造成决策失误的后果。如果会计信息失真,市场销售、资金流转、成本水*、效益状况等数据虚假,会导致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失误,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不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由于买方和卖方之间各自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完全性和非物质性,使所有市场参与者面临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风险,而会计信息供求关系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使会计信息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
内部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试行了各种方式,其基本思路是将企业的绩效与生产经营者的个人收入挂钩,以隶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企业的生产经营者为了实现个人的高收入,自然会努力工作,但在某些主客观原因不能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时,为了保护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不致减少或丧失,自然会将目标转到篡改其经营业绩的财务资料上,通过作假帐来达到预先确定的利润分配方式和比例的目的。这种内部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带有普遍性的。
外部监督机制的弱化。在计划经济年代,尽管我国没有实行国家对企业的审计制度,但由于当时的企业经营者经营部门、工商税务、*门或机构都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监督机制。改革开放以来,不仅企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有了独立的经济利益,国家机构甚至包括地方*,也有了自身的利益。这样以来,原有体制的服务功能就相应地弱化。为弥补监督机制不足,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垒面恢复了国家的审计制度,并辅以每年一度的财税大检查。国家审计机关对企、事业单位和*门的大检查所取得的成绩必须予以肯定,但也应当看到仅靠这些手段是不足以遏制和纠正会计信息不实和由其造成的危害的。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存在着缺陷和漏洞。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会计制度改革长期以来处于滞后状态,将计划经济做法应用在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会计核算,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会计信息不实的问题,而我国会计制度的制定无论从空间上还是从时间上都缺少一个博弈的过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变迁,新的经济情况、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旧的经济规范有待更新,会计规范也难免有漏洞和不足之处,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治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应当采取的对策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危害极大,长期失真不仅会导致企业破产,而且会导致*决策失误,扰乱经济秩序,同时将导致政治上的腐败。必须引起*和企业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即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垒财产物资、财务收支的制度,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良好的会计基础,强化企业约束机制,坚决制止管理者任意违反财务规定、自行支配企业财产物资的经营行为。
建立外部约束机制。即完善社会监督体系,这是制止和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保证。首先是完善立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通过法律手段强化管理者在信息披露中的法律责任,制定有关信息管理法规,对管理人员提供伪劣信息的惩处作出明确规定。其次是增强会计监督的全面性与权威性,加强对信息准则和财务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约束企业会计行为,增强信息的客观性、可验证性、公开性。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发挥社会审计的公众作用、健全以注册会计师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以外部审计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是会计信息到达外部信息使用者的最后一道关卡,这一体系的完善程度和运行效率对于市场上的信息流通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三,*对信息市场进行适度的管理,通过行政手段强化对企业外部监督,通过*审计机构、财税部门加强审计监督,并与会计管理部门合作,建立会计信息规范体系,规范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披露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变更以及重大环境变化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加强会计规范建设。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会计规范在建设上存在缺陷。因此,应当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工作,尽快健全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对于我国会计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博弈主体不到位的问题,笔者认为,为了减少会计变迁的阻力,由*直接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来制定*的会计准则是无可厚非的。与此同时,每个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都应参照各方意见进行反复讨论与论证。*机构要维护准则的权威性,对违反准则的行为要进行处罚,目的是使违反准则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者得不偿失,其私人成本接近或等于社会成本,从而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等外部不经济现象。这样,会计信息供给方就会愿意提供真实而相关的会计信息,从而通过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获取经济利益的动机得以消除。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会计人员要按照《会计法》赋予的职权依法核算,依法监督。其次,会计人员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要更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研究新问题,用新的手段规范会计资料,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信息失真研究论文3篇(扩展2)
——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综述3篇
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综述1
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国际性、历史性的问题,它一直是世界会计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也一直是世界各国*部门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分别从会计信息失真的概念、成因以及对策来回顾和评述近十年来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成果。
一、近十年来我国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
从现有文献分析,我国对会计信息失真的介绍与认识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①,近十年来,我国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围绕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信息失真概念
虽然从逻辑上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都是失真的信息②,但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定义与分类却有不同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1、会计信息失真“三分法”。
以吴联生教授(1998)为代表的多数学者认为会计规则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无外乎以下两种情形:一是会计规则执行人故意违背会计规则;二是会计规则执行人由于客观上的原因在会计规则的执行上存在偏差。据此,对会计信息失真提出“三分法”,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规则性失真、违规性失真和行为性失真等三类。
2、会计信息失真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谭劲松、丘步辉、林静容(1997)
从失真的会计信息产生过程分析,将其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前者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业务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济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
3、会计信息失真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会计造假和会计操纵。
在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上王跃堂教授(2001)认为会计信息失真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会计造假,这是企业违反会计管制的违法行为;二是会计操纵(西方称之为盈余管理),这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③。
4、也有少数学者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故意失真与非故意信息失真。
非故意失真是会计人员技术熟练程度不够、疏忽大意等非故意因素导致的。故意失真是指在企业管理当局的授意下,利用会计规范给予企业的灵活性,有偏向性或诱导性地提供信息,或者违背会计规范制造假账。还有学者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合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和非法性会计信息失真。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众多专家学者也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探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笔者在此归纳了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1、从会计学自身的限制探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目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学者对于确认理论的研究,都还是集中在对确认(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讨论上,确认标准的制订旨在解决哪些事项可以计入会计系统和会计报表。张天西教授(1998)认为会计确认标准不能解决几点会计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大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会计确认对象的隐匿。由于没有合适的会计规范为依据,企业有些价值不能确认,例如人力资源价值、企业商誉价值、环境成本的确认等。其二,会计确认基础的主观性。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确认的基础,其确认过程带有主观性,这种主观性的确认必定为制造不真实的会计信息提供了可能和动机。
也有很多学者指出现有的会计理论在很多方面还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如会计期间假设,是人为地划分时期,其结果必然与客观事实有差距;货币计量假设,假设币值不变,遇到通货膨胀时,货币计量假设基础上核算的会计信息就不能如实反映客观情况、真实的现在情况;这些会计学自身因素的缺陷都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从合约、制度经济学角度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舒尔茨认为,制度是行为规则,他们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④。社会制度还通过鼓励和惩罚某一行为,以诱导或禁止该项行为。刘峰教授通过对红光实业的案例分析得出现有的会计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诱发会计信息失真。
理论上,*只是经济规则的制订者和监督者,本身不参与市场运行。但我国*对具体的经济活动不能“置身事外”,总是存在“亲历亲为”的冲动。一些*部门为夸大政绩或出于一些特殊目的,不顾企业实际情况以及所面临的市场状况,往往以行政命令方式给企业硬性下达各项经济指标,以便迎合有关部门的需要。这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和诱发企业弄虚作假,人为地调节会计信息,使企业会计报表虚盈实亏。同时,各级*致力发展经济,将一个亏损企业通过虚假的会计信息包装推向资本市场。
同时,从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体制上看,绝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采用有限责任制形式⑤,而有限责任制可以使其机构和从业人员在获得高额利润后只承担有限的经济责任,客观上助长了从业者的.冒险心理,必然使CPA在“让客户满意”的幌子下弱化其客观公正职能。我国不健全的法律制度、特别是没有严格的民事赔偿制度,也在相当程度上助长了中介机构的冒险意识。
3、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雷又生、王秋红(2004)等学者认为社会伦理道德滑坡,人们在竞争时违背诚信的原则,使会计信息失真具有了宏观社会背景。这种虚伪欺诈的社会习气对会计工作者、部分*人员以及进行社会会计监督的会计事务所产生了不良影响。作为经济信息提供部门的会计,为了单位或个人的利益可能会丧失诚信原则进行造假;部分*人员官僚作风严重,盲目追求“数字”经济,进而放弃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在会计报告上弄虚作假;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为了稳定客户,拓宽业务,在相关法规执法不严、处罚力度不够的情况下,违背会计职业道德,丧失了其客观公正的立场,忽略了其社会责任,出据虚假的证明,为企业作假账提供便利,成为会计造假的保护伞。
杨雄胜教授也认为会计诚信的缺失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但他认为制度的原因、监督不力的原因等等不是会计诚信缺失的内在机理。会计造假损害的主体不确定使会计诚信缺失成为一种必然,会计造假问题泛滥成灾就不足为奇了。
4、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吴联生教授(2004)认为人类的有限性决定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存在。他指出人类的有限性在会计的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会计规则执行者对会计规则理解得不完美性、会计规则执行者对客观经济活动把握得不完美性以及会计规则执行者具体执行行为的不完美性。
从整个会计人员队伍的现状来看,冯淑萍司长(2003)在*会计学会第六次全国*上指出我国尚缺乏通晓国际会计惯例的会计人才,整个会计队伍素质也参差不齐,加上这几年会计新准则、新制度的变化很快,会计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掌握和消化这些新知识,致使会计准则在执行中碰到一定的困难。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是许多社会问题在会计上的综合反映,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面采取措施,综合治理。针对以上归纳会计信息失真的几个原因,笔者罗列目前存在的主要几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对于会计学本身的限制,会计学界对此有很多的研究。如对采用会计确认标准无法计量的企业商誉、人力资源价值以及环境成本等的研究;对在物价变动时期,在泡沫经济环境下引起的对会计计量单位和属性的冲击的研究等。有些研究可以解决部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但有更多会计学本身的限制还处在研究之中。比如,对环境成本的计算、人力资源的核算以及公允价值计量等的研究。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合理的制度安排。通过权力分配、权力制衡和信息披露等机制,迫使管理层释放信息,均衡信息分布,以缓解不利选择问题,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发挥其经济管理职能时只能是多采用间接调控手段,不能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减少直接干预,理顺企业、*、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很多学者提出将事务所改制为合伙制,加大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赔偿责任,从而加强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行业风险意识。这样有望促进注册会计师的监督职能,抑制部分会计信息的失真。
3、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基本道德强有力的保障手段。目前,道德水*滑坡干扰了经济的正常运行,雷又生、王秋红建议此时国家需要调整、完善调整法规使之适应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公正执法,加大执法力度。他认为*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对规则的遵循状况直接关系到道德建设的成败。市*要带头认真遵守市场规则,不制定违背市场规则的规定。
注重会计职业道德的追踪评价。有学者建议可以对全国持证的会计人员建立道德行为档案,对在各类检查中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登记,以采取相应措施;对企业建立起一套诚信评价体系,评价监督企业的诚信状况,并及时在媒体上予以曝光,借助公众的舆论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杨雄胜教授(2002)提出解决会计诚信缺失从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行方法是让单位领导人成为会计法律责任的唯一责任人。
4、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对于由于人类的有限性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吴联生教授认为其治理措施则主要在于加强会计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以及加强会计工作中的核查与验证工作。同时,通过改革会计机构人员组成、调整会计规则内部结构以及增强会计规则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来提高会计的可操作性、一致性以及明晰性。
冯淑萍司长认为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地开展工作⑥。比如,会计学会可以承担一部分培训任务,开展对会员的培训;理论界和教育界也可承担一部分培训工作。
二、评价与总结
根据前述的简要回顾与分析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研究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一)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有了更深的研究对其成因的研究不是停留在会计准则制订不完善、法规不健全以及会计人员道德素质低下等表面现象,而是透过这种表面现象找到问题的实质。如雷又生、王秋红等学者通过分析道德缺失的原因来探析会计失真的原因。
(二)研究过程注重充分吸收相关学科的已有成果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不仅仅只停留在会计学基础上进行研究,而是引进合约、制度经济学、伦理道德、哲学等相关学科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行剖析。从而也体现了现代会计科学所呈现的交叉、渗透与融和的趋势,进而使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有了科学的解释。
(三)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研究很多学者还存在着片面性
从目前很多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研究的文献来看,有很多学者仍认为会计人员的素质是影响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正如一棵树枯萎了可以说是树本身的原因,可是成片的树都枯萎了那就是生态环境出现了问题。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如此盛行,从说谎的产生到问题的蔓延,都是和病态的社会行为、私利主义的道德规范及不健全的管理体制息息相关。如果让会计人员的素质来“一肩担尽古今愁”的话,必然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是“不尽长江滚滚流”!
(四)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研究成果尚欠实践指导性
笔者认为所提出的建议应当是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合理、法律上允许、操作上可执行、政治上能为各方所接受,以尽量减少实施过程中的阻力。有很多学者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进行了精辟的分析,然而没有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提出任何方案。还有很多学者提出了一些治理措施,但笔者认为其有些缺乏可实施性。例如,很多学者认为*部门应该在发挥其经济管理职能时不能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可具体如何实施、由谁执行以及怎样执行的问题不能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也当然不能解决。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失真是许多社会问题在会计上的综合反映,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会计理论学术界的专家和学者,还需要社会贤达及*官员的积极参与。
注:
①从目前包括《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等核心期刊所登载的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文章数量得出会计信息失真研究主要在90年代中期。在会计相关的杂志上发表的与会计信息失真的文章,94年两篇,99年200篇左右到2002年400多篇。
②参见唐国*,2001,《会计?;企业?;市场经济:会计信息失真的广角透视与思考》,会计研究,7P44.
③参见王跃堂,2001《会计改革与会计信息质量-来自*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7P16.
④参见林毅夫,1994《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出版,P63
⑤参见丁*准,2002《*注册会计师:世纪末的回眸》,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P243
⑥参见冯淑萍,2003《*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在第十六届世界会计师大会“*论坛”上的演讲》,上海会计,1P3.
参考文献:
[1] 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2002.3
[2] 黄世忠。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1.10
[3] 綦好东。会计舞弊的经济解释[J].会计研究,2002.8
[4] 张天西。论财务会计不真实的会计背景[J].会计研究,1998.11
[5] 唐国*,郑海英。会计;企业;市场经济:会计信息失真的广角透视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1.7
[6] 吴联生。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划分及其治理[J].浙江财税与会计,1998.4
[7] 刘峰。制度安排与会计信息失真[J].会计研究,2001.7
[8] 阎达五,李勇。也谈美国会计造假事件[J].会计研究,2002.9
[9] 雷又生,耿广猛,王秋红,蔡报纯。会计信息失真的道德分析[J].会计研究,2004.4
[10] 石本仁。公司治理中的会计角色[J].会计研究,2002.3
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综述2
1.会计凭证信息失真
在原始凭证管理中,时常会发现原始账目造假现象,主要表现为虚开发票。如201年的“质检公告”中提到,安徽皖能股份有限公司部分子公司粉煤灰收入等重要财务指标缺少会计凭证,无法核实确认。原始凭证信息失真易造成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人员难以根据原始凭证判断资金流动流动情况,企业财务管理的预测分析功能弱化,企业管理人员无法有效判断未来一段时间内资金消耗情况,易出现资金浪费。
2.收入信息失真
收入信息失真也是一种较为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情况。部分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缺少职业素养,利用职务之便将部分资金转移;或自身综合能力不足,未完全统计资金情况,造成会计信息空白。收入信息失真的主要危害是造成企业资金丢失,对企业效益产生负面影响;同时,部分财务管理中的违法现象影响企业正常统计会计信息能力,最终演化为会计凭证信息失真现象。
3.会计披露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披露信息失*要通过粉饰财务报表,虚报企业营业额,来达到稳定债权人、股权人的目的。一般情况下,会计披露信息主要存在于上市公司中,由于上市公司多属于大型集团,其经营结构、管理结构、生产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而上市公司的会计披露信息,涵盖了子公司、母公司及其他合营公司的整体财务现象,所涉及的范围广;同时,子公司、母公司等在财务管理中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又相互联系,任何一家子公司(或母公司)资金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上市公司整体效益,最终引发债权人、股权人群体动荡,影响企业管理,而部分企业为规避这种风险,刻意制造出会计信息披露失真情况。
4.资产、利润不实
这是最为普遍的信息失真现象。大多会计信息符合《企业财务会计准则》,但灵活运用准则,借口职业判断,虚增资产和利润。如2010年“质检公告”中,家乐福(*)管理咨询服务公司向处于非持续经营状态下的关联方发放委托贷款9200万元未计提减值准备。沃尔玛(*)投资有限公司存在多计资产287万元、少计收入6803万元等问题。
上述失真是从会计信息内容的角度总结出来的。不仅如此,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审计证据不合理、内控缺失也都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为什么在准则指定机构的努力下,会计信息质量仍然不能让投资者满意呢?答案应该从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理论根源说起。
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综述3
1.会计凭证信息失真
在原始凭证管理中,时常会发现原始账目造假现象,主要表现为虚开发票。如201年的“质检公告”中提到,安徽皖能股份有限公司部分子公司粉煤灰收入等重要财务指标缺少会计凭证,无法核实确认。原始凭证信息失真易造成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人员难以根据原始凭证判断资金流动流动情况,企业财务管理的预测分析功能弱化,企业管理人员无法有效判断未来一段时间内资金消耗情况,易出现资金浪费。
2.收入信息失真
收入信息失真也是一种较为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情况。部分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缺少职业素养,利用职务之便将部分资金转移;或自身综合能力不足,未完全统计资金情况,造成会计信息空白。收入信息失真的主要危害是造成企业资金丢失,对企业效益产生负面影响;同时,部分财务管理中的违法现象影响企业正常统计会计信息能力,最终演化为会计凭证信息失真现象。
3.会计披露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披露信息失*要通过粉饰财务报表,虚报企业营业额,来达到稳定债权人、股权人的目的。一般情况下,会计披露信息主要存在于上市公司中,由于上市公司多属于大型集团,其经营结构、管理结构、生产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而上市公司的会计披露信息,涵盖了子公司、母公司及其他合营公司的整体财务现象,所涉及的范围广;同时,子公司、母公司等在财务管理中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又相互联系,任何一家子公司(或母公司)资金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上市公司整体效益,最终引发债权人、股权人群体动荡,影响企业管理,而部分企业为规避这种风险,刻意制造出会计信息披露失真情况。
4.资产、利润不实
这是最为普遍的信息失真现象。大多会计信息符合《企业财务会计准则》,但灵活运用准则,借口职业判断,虚增资产和利润。如2010年“质检公告”中,家乐福(*)管理咨询服务公司向处于非持续经营状态下的关联方发放委托贷款9200万元未计提减值准备。沃尔玛(*)投资有限公司存在多计资产287万元、少计收入6803万元等问题。
上述失真是从会计信息内容的角度总结出来的。不仅如此,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审计证据不合理、内控缺失也都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为什么在准则指定机构的努力下,会计信息质量仍然不能让投资者满意呢?答案应该从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理论根源说起。
会计信息失真研究论文3篇(扩展3)
——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研究3篇
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研究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现代社会中,资本市场中传播的会计信息是投资者了解企业资本状况和和经营状态的重要工具。作为投资者进行投资活动判断依据的重要信息来源,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反映了上市公司资本配置、经营状况和财务风险等状况。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由于会计信息的信号传递作用,它被当成了企业管理层粉饰公司经营业绩的手段。会计信息违规披露不仅会损害企业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同时也扰乱了经济市场的秩序。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的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焦点之一。2015年9月9日,*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第33号公布了*2014年全国会计监督检查工作的结果:全年共计对2011家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了处罚,移送相关部门114家,共计发现各类违规问题涉及金额690.81亿元,追缴财政资金9.72亿元,追缴税款4.49亿元,没收及罚款3417.38亿元;对91家会计师事务所、159名注册会计师予以行政处罚,其中107名予以警告、45名予以暂行执业、7名予以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的处分。由此可见,即使是*对会计信息愈加注重,质量愈加提高的今天,還是有很多公司和单位的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重大违法问题。因此,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的问题仍值得关注,不容忽视。
二、研究设计
从*的会计信息质量检察公告可以看出,我国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上存在重要问题。笔者认为,通过研究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从而改善会计市场信息,提高企业信息的可靠性、可用性。证券监督委员会及各证券交易所是会计信息质量监督管理,特别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监管机构。他们每年都会对发现的资本市场问题进行行政处罚,并做出相应的处分决定书,并且这些处罚大多数都是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处罚。因此,笔者以近年来上海证券交易所出具的纪律处分决定书为研究样本,研究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的问题。
三、研究统计和现状
为了了解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违规披露的情况。笔者对2013年至2016年间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对上市公司或人员公布的357份纪律处分决定书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上市公司违规的原因,着重对其信息披露违规问题进行了统计。上海证券交易所自2013以来做出的纪律处分决定的处罚主要分为三类:监管关注、通报批评和公开谴责/认定。信息披露违规是上市公司被处分的大部分原因,整体占比达到58.2%。
笔者将信息披露违规的原因分为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充分、不准确和不及时四类。从表1-1可以看出,信息违规披露的处罚主要是因为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其中,信息披露不及时占违规总比例的42.89%,信息披露不充分占总体比例的33.22%。2015年,上交所查处信息披露不及时37起,占比38.95%,虽然比起2014年的48起、42.86%相比有所明显下降,但从2016年该比例再次上升,达到45%,可以看出信息披露不及时呈现波动趋势,并没有得到改善。信息披露不充分的违规情况与不及时类似。
从纪律处分内容上看,信息披露违规的原因可以分为重大信息遗漏、虚假记载、披露不实、推迟年度和其他五类。其中推迟年度所占比例最大,重大遗漏排在第二,披露不实再次之。
四、研究结论
从上述研究现状来看,近年来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主要存在不充分、不准确、不真实、不及时四个方面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相关信息存在重大遗漏,如隐瞒重大担保信息,不按规定披露关联方交易等、虚假记载、披露不实、推迟年度等。信息披露违规的企业在公司治理上往往也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不能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上述问题的存在降低了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误导了利益相关者的投资决策,大大影响了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
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研究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现代社会中,资本市场中传播的会计信息是投资者了解企业资本状况和和经营状态的重要工具。作为投资者进行投资活动判断依据的重要信息来源,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反映了上市公司资本配置、经营状况和财务风险等状况。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由于会计信息的信号传递作用,它被当成了企业管理层粉饰公司经营业绩的手段。会计信息违规披露不仅会损害企业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同时也扰乱了经济市场的秩序。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的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焦点之一。2015年9月9日,*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第33号公布了*2014年全国会计监督检查工作的结果:全年共计对2011家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了处罚,移送相关部门114家,共计发现各类违规问题涉及金额690.81亿元,追缴财政资金9.72亿元,追缴税款4.49亿元,没收及罚款3417.38亿元;对91家会计师事务所、159名注册会计师予以行政处罚,其中107名予以警告、45名予以暂行执业、7名予以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的处分。由此可见,即使是*对会计信息愈加注重,质量愈加提高的今天,還是有很多公司和单位的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重大违法问题。因此,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的问题仍值得关注,不容忽视。
二、研究设计
从*的会计信息质量检察公告可以看出,我国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上存在重要问题。笔者认为,通过研究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从而改善会计市场信息,提高企业信息的可靠性、可用性。证券监督委员会及各证券交易所是会计信息质量监督管理,特别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监管机构。他们每年都会对发现的资本市场问题进行行政处罚,并做出相应的处分决定书,并且这些处罚大多数都是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处罚。因此,笔者以近年来上海证券交易所出具的纪律处分决定书为研究样本,研究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的问题。
三、研究统计和现状
为了了解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违规披露的情况。笔者对2013年至2016年间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对上市公司或人员公布的357份纪律处分决定书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上市公司违规的原因,着重对其信息披露违规问题进行了统计。上海证券交易所自2013以来做出的纪律处分决定的处罚主要分为三类:监管关注、通报批评和公开谴责/认定。信息披露违规是上市公司被处分的大部分原因,整体占比达到58.2%。
笔者将信息披露违规的原因分为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充分、不准确和不及时四类。从表1-1可以看出,信息违规披露的处罚主要是因为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其中,信息披露不及时占违规总比例的42.89%,信息披露不充分占总体比例的33.22%。2015年,上交所查处信息披露不及时37起,占比38.95%,虽然比起2014年的48起、42.86%相比有所明显下降,但从2016年该比例再次上升,达到45%,可以看出信息披露不及时呈现波动趋势,并没有得到改善。信息披露不充分的违规情况与不及时类似。
从纪律处分内容上看,信息披露违规的原因可以分为重大信息遗漏、虚假记载、披露不实、推迟年度和其他五类。其中推迟年度所占比例最大,重大遗漏排在第二,披露不实再次之。
四、研究结论
从上述研究现状来看,近年来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主要存在不充分、不准确、不真实、不及时四个方面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相关信息存在重大遗漏,如隐瞒重大担保信息,不按规定披露关联方交易等、虚假记载、披露不实、推迟年度等。信息披露违规的企业在公司治理上往往也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不能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上述问题的存在降低了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误导了利益相关者的投资决策,大大影响了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
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研究3
目前,会计信息披露并没有因其对使用者的重要性而表现的让人满意,而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我国证券市场起步比较晚,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已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律化。但是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中仍存在不少违规行为,严重干扰了证券市场的完善和健康发展。
(一)存在虚假会计信息披露
虚假会计信息披露是指会计信息的生产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有目的、有意识地修改、“加工”会计信息,从而改变会计信息质量的行为。可靠的信息是指真实、可验证和中立的信息。会计信息的生命是真实可靠,虚假的会计信息严重背离和扭曲了真实可靠性的信息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虚假性主要表现在制造环节和披露环节的信息虚假行为。制造环节的信息虚假行为提供的会计信息通常是虚假的、不存在的会计信息,而披露环节提供的虚假会计信息是经过信息供给者主观有意识地“加工”过的信息。 这些粉饰过的信息使企业看上去似乎高额盈利、扭亏为盈从而骗取了股东和社会公众的信任。“琼民源”、“银广夏”等事件只是管中窥豹,这些虚假信息不仅造成了投资者的不信任,更严重地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会计信息披露缺乏时效性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中虽然明确地规定了定期报告公布的日期,但仍然存在很多延期披露的现象。刘茜、陈红(2008)以2007年部分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正文作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定期报告信息披露时间前松后紧,前少后多状况;定期报告推迟披露现象严重,而且不对推迟披露年报进行解释;对重大事件的临时公告披露不及时。我国《证券法》明确了11项重大事件,规定当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产生较大影响而投资者尚未得知的`这些重大事件时,上市公司应立即提交临时报告,并予以公告,说明事件的起因、目前的状态和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事实上,上市公司很少对此主动履行披露义务。上市公司利用推迟公布或不公布信息来抵减“坏消息”的影响,使投资者错过获利机会或被套牢而惨遭损失。
(三)会计信息“披露不足”和“过度披露”问题
这里主要是指信息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即信息供给者提供的信息缺乏相关性,而披露的与信息需求者相关的信息实质上没有任何信息含量和实质意义,投资者实际上并没有获得投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这一定程度上说明,某些上市公司在面对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时只是在敷衍,并不是出于自愿。在证券市场中披露的无关会计信息如果太多,极可能使真正相关的信息反而被掩盖起来,这样会影响预测和决策。而如招股说明书披露的投资风险、股市风险等风险信息(不确定性信息)虽然是信息使用者渴望获知的,而实际上当他们被披露出来时却是一种信息集合的简单列举与陈述。当信息使用者获得这类信息并深入研究后就会发现这类会计信息并不利于做出决策。
(四)公司主观将某些信息划入信息保密的范围
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对信息保密内容和时间、范围作了详细的界定和补充说明,并出台了相关的法规。但是即使是再完美的制度,如果执行效度较差,也起不到期望的作用。上市公司信息保密的实际范围与规定范围存在出入。常见的现象是法律规定不允许保密的信息,上市公司却以信息保密为盾牌不披露,他们认为披露此种信息将导致公司重大损失或造成股市震荡,如:公司重大变故、重大投资方向、异常业绩或行业高额利润等等。
此类现象不利于市场透明,有悖于信息披露的公开、公正和公*的原则,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会计信息失真研究论文3篇(扩展4)
——财务会计信息虚假专项行动的自查报告3篇
财务会计信息虚假专项行动的自查报告1
一、财务收支情况
在财务工作过程中,本单位严格按照《会计法》的规定,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根据本单位实际发生的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等。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法规,所发生的各项业务事项均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上统一登记、核算,依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确保数据真实、有效。在安排支出时,分轻重缓急,保证常规和重点支出需要,既体现实际工作需要,又考虑财力可能,根据办公室各项工作任务,在财力可能的情况下,有保有压,确保重点,统筹安排,合理支出。
二、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根据本单位工作实际,在建立并实施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过程中,制定了《财产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相关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严格遵守这些规章制度,有效地实施了内部监督和控制,保证了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单位财产的安全,加强了对本单位财产物资的监督和管理,杜绝了各种漏洞的发生,达到了以下三点要求:
1、明确了记账人员与审批人员、经办人员的职责权限,使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以明确责任,防止舞弊,各项业务事项得以有序进行。
2、明确了财务收支审批程序和审批人的权限和责任,规范了各项资金的使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3、明确经费支出的范围和开支标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经费开支,杜绝了浪费现象的发生。
三、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
为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在固定资产购置时,严格按照*采购程序进行采购,并根据有关规定,建立了账簿、款项和实物核查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会计人员对各项财物、款项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及时进行记录、计算、反映、核对等。一方面做到账簿上所反映的有关财物、款项的`结存数同实存数一致;另一方面通过账簿记录和记账凭证,原始凭证的核对,保证账账相符。无固定资产不入账,公物私用及其他违规问题。
四、存在问题
通过自查,我村在财务管理和财务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在实施内部监督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时,还未能完全达到《会计法》所规定的要求,预算管理制度、财务分析制度、稽核制度尚未建立健全,今后要进一步完善这方面的制度,实行更有力的措施,力求将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财务会计信息虚假专项行动的自查报告2
(一)动员部署
1、制定实施方案,学校成立了自查自纠领导小组,召开“财务规范化检查”活动会议。会议研究“财务规范化管理”活动的开展,做到职责到人,明确要求。
2、宣传发动。完小校长组织领导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中心校关于“财金管理制度”的有关文件精神,开展以“财务规范化检查”为主题的专题会,使每个小组成员明确“财务规范化检查”活动的目的、好处、资料和要求,提高思想认识,用心自觉地参与活动。
(二)组织实施
1、自查自纠。学校认真对照中心校财务工作会议要求及10个重点问题,全面、客观地分析现状,认真开展自查自纠,撰写自查报告。
2、重点整改。学校根据督导检查的结果,针对还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方案,完善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职责,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三)分析总结
按照上级规定,学校按要求透过深入自查,学校财务管理均按照国家有关财经法规来执行,做到了收入、支出全部纳入中心校统一核算,没有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没有单独帐户,更未设任何形式的“小金库”。具体体现如下:
1、按照上级财务管理的有关政策和法规,学校有严格的财务及财产管理制度,并做到了职责到人,落实到位,没有违规操作的现象。
2、收费方面,除按照上级规定的最的低标准:收取学前班学生每人每学期xxx元的保育费外,对“九义”教育的学生,不但没有收过任何费用,而且还将国家下拨的“三免一补”中的文具费及时、足额的发放到每个学生手中。
3、严格按照财政局、教育局的有关要求和学校实际进行了学校收支预算,因学校需要而购置或使用的,都要透过校委会决定并报请中心校领导审查透过。对于重大资产购买或是涉及基建项目的支出,都附有合同、结算表及相关材料。
4、严格执行支出审批制度,所有大额支出都事前召开了教代会透过后,方可开展工作,学校每年在教代会或是全体教师会上都作了财务报告,并获得了透过,理解财经审查小组的监督。
5、学校严格加强预算内资金的管理。预算收入全额缴入财政专户,严格执行了“一票三证”,“收支两条线”,所有款项没有出现公款私存的现象。
7、学校能做到帐目清晰,手续齐全。均无私设“小金库”和公款私存等违规现象。
8、学校各项经费支出,都严格遵守各项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无乱支滥用和铺张浪费等现象。
透过工作组认真细致的清理检查,目前虽然尚未发现违规违纪的现象,但透过清理检查,进一步加强了我校财务规范化管理,严肃了财经纪律,加强了对学校领导干部及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强化了财务监管职能,确保了各项资金收支合法,做到用之有据,查之有凭,使用更加科学、规范。
作为一名财务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进一步完善相关财务制度,全面分析和总结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做好整改,力争做到自己经手的各项账目日日清、月月清,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完善财务工作。
财务会计信息虚假专项行动的自查报告3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堵塞资金安全管理的漏洞,根据区财政局《关于开展全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检查的通知》的精神,结合20xx年xx月区审计局关于审计区环保局20xx年和20xx年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处理意见,切实加强财务会计基础工作,提升财务会计核算水*,我局开展了规范财务会计基础工作的检查,现将检查的组织开展情况、自查情况、以及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开展情况
为使我局会计基础规范检查工作落到实处,确保会计工作信息质量的真实、完整和国家财产的安全。我局成立了以局长彭*为组长,副局长胡铭祥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确定了检查的主要目标,并要求各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心,紧紧围绕会计基础规范检查的目标任务,加强统筹规范,全面安排部署,采取有力措施,自查面要达到100%,确保会计基础规范检查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自查情况
1、严格按照《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依法建帐。
2、原始凭证的格式、内容、填制方法、符合会计制度的要求,并严格按照财政国库集中收付的报账要求,明确了财务收支审批程序、记账人员与审批人员、经办人员的职责权限,业务金额无论大小,必须由经手人填制,科室负责人证明,经单位负责人和分管财务的领导审核无误后方可报支。因此充分地明确了责任,做到了相互制约,公开透明。使各项业务事项得以有序进行。
3、记账凭证内容、填制方法、所附原始凭证等符合会计制度的要求,字迹清楚,装订整齐。
4、加强了单位财务印签的管理。财务专用章与法人代表私章分开放置,做到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
5、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按照规定定期整理归档,妥善保管,业务往来单位需调阅有关资料时,必须经单位负责人同意后,并办理相关登记手续方可调阅。
6、不存在账外设账行为。
7、对两个下属单位财务内部管理每年坚持内审。
三、整改情况
根据区财政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检查实施方案的要求,各单位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核算、内部监控等进行了交叉检查。经查,个别单位xxxx年和xxxx年总账余额不*衡,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不相符。已按现行会计制度和准则的要求,提出了整改措施,现已整改到位。
会计信息失真研究论文3篇(扩展5)
——会计信息披露论文答辩3篇
会计信息披露论文答辩1
1、你的毕业论文采用了哪些与本专业相关的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学术论文的方式进行,主要是通过对书籍、报刊的阅览与浏览网站寻找大量相关材料及信息,综合整理,系统分析,并运用所学经济学原理以及分析手段,对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借鉴国内外先进模式以及经验,对*度市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分析,对其成功经验进行提炼,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和提升方法。
2、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用你自己的话高度概括。
目前,我国已颁布的会计职业存在着体系不完善、条款可执行性差等诸多问题。加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完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对经济组织法人代表诚信道德教育,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和建立健全对会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发展的思路和对策,能帮助我们认清会计职业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发展对策,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会计专业的综合优势,更好的发展。
3、你选题的缘由是什么?研究具有何种现实指导意义?
我国已颁布的会计职业存在着体系不完善、条款可执行性差等诸多问题。加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完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对经济组织法人代表诚信道德教育,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和建立健全对会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发展的思路和对策,能帮助我们认清会计职业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发展对策,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会计专业的综合优势,更好的发展。
4、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怎样在你的文中体现?
现状分析、提出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5、经过你的研究,你认为结果会是怎样?有何正面或负面效果?
首先我必须正面诠释我的论文性质,作为一篇本科学士毕业论文,我确实用心完成了我的学习任务,但如果一旦将论文的框架与概论进行实际运用,它还是浅显、不成熟的。其结果也就有可能成为理论性上的成功或实际运用上的短板,但也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份微薄的补充。
正面:通过社会调查和资料查阅,分析现状,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负面:理论性过强,实际运用性有待于商榷,实际操作需根据不同地点不同旅游产业点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
6、论文中的`结论、建议或策略是否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具有。虽然相对于专家性的研究、指导具有一定的不足,但根据资料查阅和社会调研,所得结论和提出的建议及策略在配合当地实际情况及各界力量努力的基础上还有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7、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8、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会计信息失真研究论文3篇(扩展6)
——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论文3篇
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论文1
会计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摘 要:市场经济改革作用深化,企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新时代下的企业竞争与求存发展也必须要立足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管理工作实际要求,强化会计管理工作,加强会计管理工作体系的创新机制研究,以进一步为企业在市场竞争角逐浪潮下提供强有力的助力支撑.目前,许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难以有效保障,会计组织管理机制不合理.基于此,文章结合了企业目前这些会计管理体制有关问题进行了阐述,且提出了会计管理体系创新完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企业;会计管理;创新;体制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079-03
企业会计管理体制的基本研究干预对象主要以会计行业行为规范、制度等规范性内容为主,即在遵循会计体系制度的要求下完成有关会计行业的经济介入组织活动,包括基础会计实务处理、会计内部控制监督组织活动、会计职业能力强化等工作内容的体系管理制度.此外,会计管理体制在宏观意义上也属于一个国家或地方区域内对经济环境有关组织内容做出的判断与选择,以此才能彰显会计管理体制下诸多管理实践行为的动态管理特性,为企业及社会经济组织产业发展提供重要促进作用.
1 会计管理体制需要创新的原因分析
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作用十分明显,现代企业在激烈的投资经营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愈发重视与企业财政工作密切相关的会计管理工作.但会计管理体制受到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管理组织结构下的权属划分混乱、会计监督不力、会计舞弊行为等问题的治理整改也至关重要.而分析其原因可以归结到内因、外因两方面,具体为:
1.1 内因
考虑到企业管理治理结构框架因素,其管理内部原因主要体现在三权分离方面,即法人相关经营权、所有权、以及企业股权的分离问题.然而,当前的三权分离局面也正是基于过去的两权分离过渡而来,所以不少企业内部治理管理权属划分混乱,经营者权利也难以切实得到保障;不过,强调企业实物资产及价值资产的执行分离,能够保全企业法人有关财产完整性,且也利于各级股东的合法权益保障,而这就需要不断创新管理体制,也此才能促进企业实现资本社会化的稳定发展.
1.2 外因
从外因角度出发,为了进一步创新及完善会计管理体制的另一重目的也在于有效实现会计实体的组织管理.一来当前会计实务工作者经常出现行为舞弊,极易受到上级领导的授意与自身利益所得的驱使;二是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目前十分严峻,基于会计管理体制下的监督执行不力、审计控制不严,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趁之机;三是会计工作者群体职业判断能力水*差异明显,不可能完全避免财务收支混乱事件发生,虽然在现行《会计法》中对会计内部控制监督及核算进行了内容明确,但会计个人的权、责、益体现也与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益挂钩,会一定程度上受到企业有关领导的制约,故而自我监督管理职能大打折扣;四是会计主体与资本市场衔接连贯性较差,即会计规范与有关证券市场规范要求等依然存在巨大差距.
2 会计管理体制的有关创新模式研究
2.1 会计委派制
该模式作用下主要体现的是国家对会计主体的管理职能作用约束,它强调对企事业组织机构予以统一的委派制进行管理.该委派机制管理下,实际上包括的会计委派人员主要有会计主管、部门负责人、总会计师以及其他会计工作者.同样,在会计委派管理机制下,有关各级*单位应设置必要的职能部门,如会计厅、会计局等,进而用以专项负责企业与会计主体间的工作分离事宜;如此一来,会计委派人员属于*派驻管理干部,按照*委派监督要求对企业经营范畴内的经济管理组织内容通过会计实务处理、监督等来客观反映.为此,企业有关负责人或是经营者应当充分尊重其派驻会计的工作账权,以使得企业经营者充分满足合法享有的法律财权,保障企业各项经济收支组织活动具备合理性受托责任特性.
由此可见,企业会计委派管理制度具有显著优点,尤其是从企业组织结构优化角度来看,它能将企业会计岗与企业之间独立开来,以切实站在实事求是的角度上控制会计失真发生,也进一步保全了国家财产完整.不过,该模式存在的主要缺陷也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与当前市场经济改革要求逐渐背离,会计委派制与会计管理体制上存在一定共通点,都是极力加强会计主体管理,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职能的事实分离.不过,在*参与主导的会计委派制度下,企业会计职能发挥多少会受到一定客观影响,从而加剧了传统意义上的“政企不分”现象;另外,*采用会计委派机制用以监督企业会计主体与企业经营职能的分离,做到实事求是有效管理会计主体,也必然会加剧*监督成本;此外,基于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独立性的差异体现,会计工作实务处理混乱十分常见,如果派驻会计工作者与企业间勾结,就很可能对有关实际考核评估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2.2 财务总监制
这种会计体制管理模式强调的是对企业所有者控股予以研究,通过财务总监管理监督作用体现来管理会计主体的一种管理体制.不过,这种模式下的财务总监是国家选定指派的人员来担任,而财务总监也是基于国家授权要求来对企业整体的财务情况予以全方位监控.同时,选派的财务总监也可进入企业董事会,对于企业的内部财务计划实施有一定参与权限,包括企业有些重大资金的调集都需征得财务总监获批方可生效.在这种情况下,有关企业并不需要设置总会计师.可以说,采用该会计管理体制的优点体现在于与现行经济体制发展要求相互配套.比如说,处在财务总监监督管理职能下的产权角度来看,该行为实际上属于职能权限行使,是建立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与现行企业发展约束条件相对软化的基础之上,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企业股权对经营权、所有权的渗透,还能在另一方面避免企业资产的进一步流失.除此之外,这种会计主体管理模式作用下,其管理制度不仅集中了总会计师的管理职能,同时也涵盖了企业会计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利于弥补企业总会计师在权责从属地位的不足缺陷,客观角度上控制了内部审计监督滞后,为会计信息真实可查提供了基础保障.
2.3 稽查特派员制
该种企业会计管理体制模式是为了集中体现总会计师的职权落实授权情况,主要通过*稽查特派的总会计师在培训、交流、奖惩等工作环节中表现,代表国家针对企业组织机构行使必要权属职权.不过,由国家指定派选的稽查特派人员必须要求不能对企业正常性的经营活动予以干预,主要重心工作是为了完成企业经营情况的财务监督工作任务,以对企业负责人、经营人的政策、业绩等做出实施评价.该会计管理体制应有优点体现在于:一是促进了政企分开的有利局面形成,使得国家对企业组织机构行使监督权属有了较大改观;二是在人员特派、选拔方面具有创新特性体现,有效的将选人标准界定在了稽查、业绩考核、企业经济效益评估等方面,满足当前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经营需求.
3 目前我国会计管理体制主要问题表现
建立与改革会计管理体制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规范会计工作的秩序.在经济活动中建立会计管理体制有助于会计管理、会计核算及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反映出企业和单位真实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及经济活动执行等情况,从而帮助企业和单位根据自身具体情况作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且正确的预测.
3.1 会计监督机制完善程度不够
企业会计监督主要是其公司内部会计机构有关工作人员依法享有的会计职能监督权限.而会计监督则可以是*有关单位、社会上依法成立的审计有关机构、以及企业单位内部预算有关财务活动的组织监督.因此,会计监督体系完善的目的在于充分保证会计资料、信息等凭证的真实性,需要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掌握《会计法》及单位经济项目或业务相关内容,对其工作行使监督、监察、审计、稽核权限等.不过,基于目前企业会计监督工作执行涉及到各方复杂利益关系,许多会计监督从业人员在执行监督权责时往往颇受阻碍,甚至不少会计从业者不能对企业经营活动监督评估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
3.2 会计管理体制监督下的非国有制结构管理侧重问题
当前市场经济改革作用深化,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猛,企业在管理改革作用日趋深化的背景下竞争十分激烈,以此才能不断适应所有制机构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要求.目前,除却国有经济以外,其他非国有经济也切实得到了稳定发展.不过,依据目前会计管理体制下的监管重点现状来看,我国仍然对准的是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而在非国有经济管理仍然空白一片.此外,会计主体采用的《会计法》主要阐述的是会计实务工作的规章、规范等,真正有关会计从业管理工作内容并未涉猎,而这并不利于会计行业财务信息、凭证的客观反映.
3.3 会计从业者缺乏组织培训,整体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会计工作从业者整体综合素质水*的提升,除却企业花费精力、时间、财力对其进行培养,也需要会计从业人员的本身具备主观能动意识,能够系统化的将业务知识进行学习与梳理.不过针对目前不少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其在会计准则及有关会计行业制度深层理解方面还存在一定障碍.而这就要与会计从业人员的实践经验、理论知识、职业判断能力等综合素养水*有关.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不少企业会计人员教育培训落实程度较差,有些培训工作与企业会计工作实践需求较为脱节.
4 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研究对策探讨
4.1 强化会计监督
会计工作领域及会计行业下的有关准则、规范及现行应用的《会计法》等应能不断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予以完善.此外,在企业核查会计工作者违法乱纪行为工作方面,应能定性、定量的制定奖惩处理措施,配套建立统一的会计工作者权属职责规范机制,并要满足企业多元化业务项目经营需求.另外,在会计监督工作中应能特别着重强调审计监督的权责划分及明确问题,目的是增强会计监督惩处执行力度与保持会计管理监督的权威性.此外,在企业内部应能结合国家会计行业有关法律、条例的财经法规进行宣传,用以营造遵纪守法会计监督实施氛围的同时,控制单位会计工作者违法乱纪的现象发生.
4.2 加强*机构对会计规范法规等的优化完善
会计基础实务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工作中的基础重要工作内容,通过会计实务处理及有关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可以评价财务会计报表凭证等知晓各项决策的实践成果表现.因此,除却企业本身强调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工作管理之外,地方有关行政管理单位应能集中对会计管理体制的优化调整适当提出实施意见,包括推进组织会计职业团队活动等,用以加强会计主体组织的自律行为,提高会计管理体制有关法规、规范、机制的权威性.
4.3 强化会计从业者的整体素质
企业及其各级组织单位应能在考虑自身现实经营特点的基础之上,对在岗会计从业工作者予以组织教育培训,目的是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通过考核测评、优胜劣汰机制等不断壮大筛选高素质人才队伍.此外,企业还应针对会计机构的工作权责、权属范围进行细致确认,以时刻提升会计从业者的工作责任感.而在内部审计职能作用体现方面,企业应当确保会计主体与审计职能工作者的职务分离,以保障信息揭露的会计内部控制质量.
5 结语
会计管理体制创新的意义在于保障企事业等组织机构会计主体的管理职能作用充分体现.基于会计管理创新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而言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得以顺利实现,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作业工程.因此,企业应能注重将现代企业体制改革发展要求融入到将新的会计管理体制中来;同时,要确保新会计管理体制应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防止股东权益遭受侵犯.另外,企业完善的会计管理体制也应能保证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促进社会资本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陈迪.关于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J].*商贸,2013(22).
(2)左琳琳.对深化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1).
(3)石建超.现代企业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思路[J].管理学家,2014(7).
(4)张金鑫.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科学,2013(11).
(5)滕麦青.论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J].投资与创业,2012(10).
(6)于双庆.论会计管理体制及其模式[J].*外资(上半月),2013(5).
(7)周有德.浅谈完善我国农村会计管理体制[J].中文信息,2014(9).
(8)郭向荣.关于现代会计管理体制新思路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2).
(9)何巧巧.关于会计管理体制方面的新见解[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24).
(10)徐维蛟,刘文华,朱明文.我国现行会计管理体制对会计工作的不利影响及对策[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2(10).
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论文2
会计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摘 要:市场经济改革作用深化,企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新时代下的企业竞争与求存发展也必须要立足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管理工作实际要求,强化会计管理工作,加强会计管理工作体系的创新机制研究,以进一步为企业在市场竞争角逐浪潮下提供强有力的助力支撑.目前,许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难以有效保障,会计组织管理机制不合理.基于此,文章结合了企业目前这些会计管理体制有关问题进行了阐述,且提出了会计管理体系创新完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企业;会计管理;创新;体制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079-03
企业会计管理体制的基本研究干预对象主要以会计行业行为规范、制度等规范性内容为主,即在遵循会计体系制度的要求下完成有关会计行业的经济介入组织活动,包括基础会计实务处理、会计内部控制监督组织活动、会计职业能力强化等工作内容的体系管理制度.此外,会计管理体制在宏观意义上也属于一个国家或地方区域内对经济环境有关组织内容做出的判断与选择,以此才能彰显会计管理体制下诸多管理实践行为的动态管理特性,为企业及社会经济组织产业发展提供重要促进作用.
1 会计管理体制需要创新的原因分析
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作用十分明显,现代企业在激烈的投资经营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愈发重视与企业财政工作密切相关的会计管理工作.但会计管理体制受到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管理组织结构下的权属划分混乱、会计监督不力、会计舞弊行为等问题的治理整改也至关重要.而分析其原因可以归结到内因、外因两方面,具体为:
1.1 内因
考虑到企业管理治理结构框架因素,其管理内部原因主要体现在三权分离方面,即法人相关经营权、所有权、以及企业股权的分离问题.然而,当前的三权分离局面也正是基于过去的两权分离过渡而来,所以不少企业内部治理管理权属划分混乱,经营者权利也难以切实得到保障;不过,强调企业实物资产及价值资产的执行分离,能够保全企业法人有关财产完整性,且也利于各级股东的合法权益保障,而这就需要不断创新管理体制,也此才能促进企业实现资本社会化的稳定发展.
1.2 外因
从外因角度出发,为了进一步创新及完善会计管理体制的另一重目的也在于有效实现会计实体的组织管理.一来当前会计实务工作者经常出现行为舞弊,极易受到上级领导的授意与自身利益所得的驱使;二是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目前十分严峻,基于会计管理体制下的监督执行不力、审计控制不严,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趁之机;三是会计工作者群体职业判断能力水*差异明显,不可能完全避免财务收支混乱事件发生,虽然在现行《会计法》中对会计内部控制监督及核算进行了内容明确,但会计个人的权、责、益体现也与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益挂钩,会一定程度上受到企业有关领导的制约,故而自我监督管理职能大打折扣;四是会计主体与资本市场衔接连贯性较差,即会计规范与有关证券市场规范要求等依然存在巨大差距.
2 会计管理体制的有关创新模式研究
2.1 会计委派制
该模式作用下主要体现的是国家对会计主体的管理职能作用约束,它强调对企事业组织机构予以统一的委派制进行管理.该委派机制管理下,实际上包括的会计委派人员主要有会计主管、部门负责人、总会计师以及其他会计工作者.同样,在会计委派管理机制下,有关各级*单位应设置必要的职能部门,如会计厅、会计局等,进而用以专项负责企业与会计主体间的工作分离事宜;如此一来,会计委派人员属于*派驻管理干部,按照*委派监督要求对企业经营范畴内的经济管理组织内容通过会计实务处理、监督等来客观反映.为此,企业有关负责人或是经营者应当充分尊重其派驻会计的工作账权,以使得企业经营者充分满足合法享有的法律财权,保障企业各项经济收支组织活动具备合理性受托责任特性.
由此可见,企业会计委派管理制度具有显著优点,尤其是从企业组织结构优化角度来看,它能将企业会计岗与企业之间独立开来,以切实站在实事求是的角度上控制会计失真发生,也进一步保全了国家财产完整.不过,该模式存在的主要缺陷也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与当前市场经济改革要求逐渐背离,会计委派制与会计管理体制上存在一定共通点,都是极力加强会计主体管理,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职能的事实分离.不过,在*参与主导的会计委派制度下,企业会计职能发挥多少会受到一定客观影响,从而加剧了传统意义上的“政企不分”现象;另外,*采用会计委派机制用以监督企业会计主体与企业经营职能的分离,做到实事求是有效管理会计主体,也必然会加剧*监督成本;此外,基于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独立性的差异体现,会计工作实务处理混乱十分常见,如果派驻会计工作者与企业间勾结,就很可能对有关实际考核评估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2.2 财务总监制
这种会计体制管理模式强调的是对企业所有者控股予以研究,通过财务总监管理监督作用体现来管理会计主体的一种管理体制.不过,这种模式下的财务总监是国家选定指派的人员来担任,而财务总监也是基于国家授权要求来对企业整体的财务情况予以全方位监控.同时,选派的财务总监也可进入企业董事会,对于企业的内部财务计划实施有一定参与权限,包括企业有些重大资金的调集都需征得财务总监获批方可生效.在这种情况下,有关企业并不需要设置总会计师.可以说,采用该会计管理体制的优点体现在于与现行经济体制发展要求相互配套.比如说,处在财务总监监督管理职能下的产权角度来看,该行为实际上属于职能权限行使,是建立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与现行企业发展约束条件相对软化的基础之上,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企业股权对经营权、所有权的渗透,还能在另一方面避免企业资产的进一步流失.除此之外,这种会计主体管理模式作用下,其管理制度不仅集中了总会计师的管理职能,同时也涵盖了企业会计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利于弥补企业总会计师在权责从属地位的不足缺陷,客观角度上控制了内部审计监督滞后,为会计信息真实可查提供了基础保障.
2.3 稽查特派员制
该种企业会计管理体制模式是为了集中体现总会计师的职权落实授权情况,主要通过*稽查特派的总会计师在培训、交流、奖惩等工作环节中表现,代表国家针对企业组织机构行使必要权属职权.不过,由国家指定派选的稽查特派人员必须要求不能对企业正常性的经营活动予以干预,主要重心工作是为了完成企业经营情况的财务监督工作任务,以对企业负责人、经营人的政策、业绩等做出实施评价.该会计管理体制应有优点体现在于:一是促进了政企分开的有利局面形成,使得国家对企业组织机构行使监督权属有了较大改观;二是在人员特派、选拔方面具有创新特性体现,有效的将选人标准界定在了稽查、业绩考核、企业经济效益评估等方面,满足当前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经营需求.
3 目前我国会计管理体制主要问题表现
建立与改革会计管理体制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规范会计工作的秩序.在经济活动中建立会计管理体制有助于会计管理、会计核算及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反映出企业和单位真实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及经济活动执行等情况,从而帮助企业和单位根据自身具体情况作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且正确的预测.
3.1 会计监督机制完善程度不够
企业会计监督主要是其公司内部会计机构有关工作人员依法享有的会计职能监督权限.而会计监督则可以是*有关单位、社会上依法成立的审计有关机构、以及企业单位内部预算有关财务活动的组织监督.因此,会计监督体系完善的目的在于充分保证会计资料、信息等凭证的真实性,需要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掌握《会计法》及单位经济项目或业务相关内容,对其工作行使监督、监察、审计、稽核权限等.不过,基于目前企业会计监督工作执行涉及到各方复杂利益关系,许多会计监督从业人员在执行监督权责时往往颇受阻碍,甚至不少会计从业者不能对企业经营活动监督评估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
3.2 会计管理体制监督下的非国有制结构管理侧重问题
当前市场经济改革作用深化,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猛,企业在管理改革作用日趋深化的背景下竞争十分激烈,以此才能不断适应所有制机构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要求.目前,除却国有经济以外,其他非国有经济也切实得到了稳定发展.不过,依据目前会计管理体制下的监管重点现状来看,我国仍然对准的是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而在非国有经济管理仍然空白一片.此外,会计主体采用的《会计法》主要阐述的是会计实务工作的规章、规范等,真正有关会计从业管理工作内容并未涉猎,而这并不利于会计行业财务信息、凭证的客观反映.
3.3 会计从业者缺乏组织培训,整体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会计工作从业者整体综合素质水*的提升,除却企业花费精力、时间、财力对其进行培养,也需要会计从业人员的本身具备主观能动意识,能够系统化的将业务知识进行学习与梳理.不过针对目前不少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其在会计准则及有关会计行业制度深层理解方面还存在一定障碍.而这就要与会计从业人员的实践经验、理论知识、职业判断能力等综合素养水*有关.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不少企业会计人员教育培训落实程度较差,有些培训工作与企业会计工作实践需求较为脱节.
4 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研究对策探讨
4.1 强化会计监督
会计工作领域及会计行业下的有关准则、规范及现行应用的《会计法》等应能不断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予以完善.此外,在企业核查会计工作者违法乱纪行为工作方面,应能定性、定量的制定奖惩处理措施,配套建立统一的会计工作者权属职责规范机制,并要满足企业多元化业务项目经营需求.另外,在会计监督工作中应能特别着重强调审计监督的权责划分及明确问题,目的是增强会计监督惩处执行力度与保持会计管理监督的权威性.此外,在企业内部应能结合国家会计行业有关法律、条例的财经法规进行宣传,用以营造遵纪守法会计监督实施氛围的同时,控制单位会计工作者违法乱纪的现象发生.
4.2 加强*机构对会计规范法规等的优化完善
会计基础实务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工作中的基础重要工作内容,通过会计实务处理及有关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可以评价财务会计报表凭证等知晓各项决策的实践成果表现.因此,除却企业本身强调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工作管理之外,地方有关行政管理单位应能集中对会计管理体制的优化调整适当提出实施意见,包括推进组织会计职业团队活动等,用以加强会计主体组织的自律行为,提高会计管理体制有关法规、规范、机制的权威性.
4.3 强化会计从业者的整体素质
企业及其各级组织单位应能在考虑自身现实经营特点的基础之上,对在岗会计从业工作者予以组织教育培训,目的是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通过考核测评、优胜劣汰机制等不断壮大筛选高素质人才队伍.此外,企业还应针对会计机构的工作权责、权属范围进行细致确认,以时刻提升会计从业者的工作责任感.而在内部审计职能作用体现方面,企业应当确保会计主体与审计职能工作者的职务分离,以保障信息揭露的会计内部控制质量.
5 结语
会计管理体制创新的意义在于保障企事业等组织机构会计主体的管理职能作用充分体现.基于会计管理创新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而言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得以顺利实现,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作业工程.因此,企业应能注重将现代企业体制改革发展要求融入到将新的会计管理体制中来;同时,要确保新会计管理体制应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防止股东权益遭受侵犯.另外,企业完善的会计管理体制也应能保证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促进社会资本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陈迪.关于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J].*商贸,2013(22).
(2)左琳琳.对深化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1).
(3)石建超.现代企业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思路[J].管理学家,2014(7).
(4)张金鑫.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科学,2013(11).
(5)滕麦青.论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J].投资与创业,2012(10).
(6)于双庆.论会计管理体制及其模式[J].*外资(上半月),2013(5).
(7)周有德.浅谈完善我国农村会计管理体制[J].中文信息,2014(9).
(8)郭向荣.关于现代会计管理体制新思路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2).
(9)何巧巧.关于会计管理体制方面的新见解[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24).
(10)徐维蛟,刘文华,朱明文.我国现行会计管理体制对会计工作的不利影响及对策[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2(10).
会计信息失真研究论文3篇(扩展7)
——工商管理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
工商管理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1
一、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会计的概述
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即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造成危害的发展。在一味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工商管理与环境过程中,面临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耕地面积减少,水质污染严重,生物物种大量减少等问题成为我国的热门话题,因此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也成为*面临的重要问题,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2.环境会计的定义
环境会计是传统会计的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产物,作为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对其的定义还未实现统一。
环境会计是属于绿色会计,本文以企业为主体,可以将环境会计描述为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核算以及评估企业的经济、社会、资源以及环境效益,最终促进企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1.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涵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指将企业获得的环境资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环境资源耗费,导致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由此产生的企业环境保护成本,以及环保给企业带来的财务效益等信息进行汇总并对外报告。
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特点
(1)主要使用者
与传统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不同,环境会计信息主要面向的是*部门,尤其是环境管理部门。*相关部门通过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对此做出的相关环保措施,评价企业环保的完成程度,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最终作为评估该企业环保奖惩的标准。
(2)信息的披露方式
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偏向于文字描述,其本身的内容包括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方针、措施以及取得的环保绩效,不同于以货币计量为主的财务报表信息。因此,环境会计披露的信息在内容和范围更具综合性。同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强制性与自愿性的结合。有些企业为了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比较愿意通过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来满足公众对绿色的需求。但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发展还不够全面,不愿意自愿披露,所以要通过强制性要求。
(3)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根据环保部门的估计,大部分的环境污染都来自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环境会计能有效的促进企业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能够督促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重视环境问题,而不是一味的追求企业绩效。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合理处理环境污染,能够实现企业与环境的互惠互利。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以及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适当有效,一是可以让企业经营者准确的掌握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以此制定进一步的发展措施,在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二是让*相关部门了解企业在使用自然资源、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等方面的表现,以此作为奖惩企业的依据,监督企业在追求经营效益的同时,推动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让外来投资者了解企业的投资潜能,实现投资绩效。
四、推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1.我国环境现状的要求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期间,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保护。企业过分的追求企业经济利润最大化而忽略了环境治理。长此以往,环境问题愈加严重。
水体污染严重。我国人均水之源只占世界*均水*的1/4,在水之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工业以及生活污水在未经过达标处理的情况下,就进行排放,水污染十分严重。
2.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
环境会计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加准确地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利于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企业管理者如果能够正确核算经营成果,评估财务风险,那么就能对企业实施有效的管理。
五、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颁发的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环境保护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但现有的法律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没有明确的规定,起不到专门性的约束作用。同时在环境立法方面存在一些细节问题,有些内容不够详细,有的内容实际可行性不高。大部分企业由于没有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不愿意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
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观念不足
虽然由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严重,*以及社会对环保愈加重视,但仍缺乏对环境会计的需求,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观念不足。一些地方*官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他们只看眼前短期的利益,以突出自己在任时的政绩。
3.*监管和社会监督力度不够
现阶段,由于我国法律法规在环境方面没有明确的条款,有的也是禁止性规定。这使得环境*门没法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追究。另外,很多公众环境保护观念不强烈。虽然,我国环保部门一直在强调环境保护,并且宣传环保方面的知识和政策,但是由于民众环保意识不强,环境污染仍在发生。
4.缺乏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专业人才
环境会计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是传统会计的创新。在掌握会计学的基础上,还需要涉及环境学,环境经济学等学科,这往往是一般会计人员不了解的知识面。并且现有的会计学专业里也没有开设相应的环境会计课程,大部分会计培训也没有涉及这些交叉学科的知识。
六、完善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建议
1.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建立相应准则
通过颁布关于环境会计以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法律法规,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制定相应的环境会计准则,明确规定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记录等问题,同时确立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模式与具体内容。另外,建立环境会计制度,即根据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让环境会计能够切实可行,运用到企业实际经营管理中去。
2.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
地区*部门不能只着眼于短期的经济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环境问题其实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地区企业经营者应加强其社会责任感。在企业经营中不能因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污染环境。企业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永续经营的指导思想,承担起环境保护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社会责任。
3.加强*监管和社会监督
由于企业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不愿意如实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因此要加强*监管以及社会监督。*部门要定期对企业环境会计进行抽查,评估企业环境保护的相关成果,并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合理性、全面性等进行审核。另外,*部门要不断宣传环保思想,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提倡公众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举报。对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企业实施惩罚,对举报该行为的公众给予奖励措施。
4.培养环境会计专业的人才
环境会计所涉及的学科不只局限于会计学,所以现有的财会人员不足以满足需求。再加上缺乏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学习和培训机制,所以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发展受限。因此,要建立关于环境会计信息的专门培训机制,现有的会计人员要进行再学习,了解环境会计的相关流程、核算方法、披露方式等,使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效进行。
会计信息失真研究论文3篇(扩展8)
——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自查报告
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自查报告1
一、积极服务中心工作,全力保障经济社会*稳较快发展
今年以来,我和局党组紧紧围绕县委、县*中心工作,坚持“四个重在”、“三具两基一抓手”和“三抓两促”的工作方法,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努力运作财政资金,较好保障县委县*重大决策、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财政促进经济发展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认真落实县委、县*决策,把转方式调结构与财源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了经济和财政收入协调稳定增长。一是支持扩大投资和消费。积极筹措资金1.3亿元,优先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公益性项目建设。认真兑现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补贴1942万元,促进销售家电产品6.2万台。落实石油价格补贴515万元,促进了城市公交、农村客运及出租车行业健康发展。二是对产业集聚区实施激励政策。投入2487.5万元,引导支持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加快发展。三是推进大招商活动。支持大型招商洽谈、小分队招商等活动,为大项目落地开辟绿色通道。
(二)支持城乡统筹发展效果明显。认真研究财政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三农”和民生投入力度,较好保障了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大力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安排资金8962万元,通过农发行融资贷款1.54亿元,集中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入住条件显著改善。二是全力保障粮食增产增收。落实项目和奖励资金1899万元,继续推进食用植物油生产倍增计划和产粮大县奖励政策。积极申报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项目331个,上级奖补资金到位1097万元。针对年初的特大旱情,多方筹资,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将5471.5万元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提前兑现到位,及时拨付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补贴2631.1万元。加大各类水利设施建设投入,拨付3646.9万元用于抗旱应急、安全饮水工程、引黄清淤和水毁工程修复、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等。三是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以民生工程为重点,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财政用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民生支出达到6.7亿元,增长24%,全县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进一步提升。不断深化财*革,积极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一是提高预算管理水*。建立健全了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有机衔接的*预算体系,预算编制更加细化完整。加强收入目标管理和督导检查,支持税务部门强化收入征管,圆满完成了收入任务。严格预算执行,大力压缩“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把有限的财力更多地用在刀刃上。二是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所有预算单位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财政资金专户全部实现归口国库部门管理,所有财政供给单位实现财政统发工资。三是深化*采购管理制度改革。扩大采购规模,加强*采购监管,大力推进电子化*采购,加强供应商诚信体系建设。全县实际完成采购4亿元,节约财政资金5335万元,节支率为11.9%。四是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扩大财政监督范围,规范财政资金运行。开展小金库检查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查出违规违纪资金11.7万元,收缴罚没款4.4万元。五是强化财政管理基础工作。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严格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等工作程序。扩大*投资评审范围,对财政预算安排的基建、修缮、大型设备购置等项目的概算全部纳入评审,共完成评审项目160个,送审金额8.16亿元,节约财政资金1.01亿元。加强会计管理,实行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完成1085名会计从业人员电子信息采集。金财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应用支撑*台顺利实施。
二、带好班子和队伍,切实加强机关管理和党组织建设
我和局党组以加强“四个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团结、务实、廉洁、勤政的领导班子和财政机关。
(一)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全体班子成员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勤政方面,实干敬业,带头加班加点,主动研究政策,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工作建议;在领导决策方面,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不断完善党组内部议事和决策、党内监督等制度,对全局性的党务政务工作坚持集体讨论决定,不搞“一言堂”,充分发挥班子集体智慧;在团结方面,班子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在班子内部形成了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统一意志、又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二)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以加强依法理财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提高财政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为目标,在全县财政系统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设置政治理论、法律法规、惠民政策、业务知识、账务处理、微机操作、公文写作等7个重点练兵项目,通过考核测试评出29名学习政治理论标兵、懂法执法标兵、业务能手、账务处理能手、落实惠民政策标兵、微机操作能手、公文写作能手等进行表彰奖励,对不合格人员通报批评,并取消一切评先资格,在全局营造崇尚学习、钻研业务、履职尽责的良好氛围,增强财政干部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发展力,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保障。党员干部在培训中领悟精神、在学习中强化共识、在交流中查找差距、在研讨中互相提高,锻造了党员干部优良的素质,为科学理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鼓励各种形式的自学,支持参加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对完成学业并取得证书和文凭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创先争优为抓手,以“双争双创”为载体,推进财政系统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文明机关创建活动,引导广大财政干部发扬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弘扬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的优良传统,为“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强化干部管理考核。重新修订《县财政局机关工作规范化管理手册》和《县财政局机关效能工作手册》,深化“双争双创”考核,进一步完善细化评价指标,明确奖惩措施,纳入到局创先争优活动中。树立工作先进典型,按照创先争优活动指标,只要成绩突出就进行表彰,营造全局上下比学习、比工作、比贡献,争创一流,蓬勃向上的良好氛围。二是丰富干部职工文化生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充分调动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团体积极性,组织参加唱红歌文艺汇演等活动,丰富干部职工业余文化体育生活。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实离退休干部政治、生活待遇,引导支持离退休干部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四)加强党的建设。一是抓好党员教育。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印发《县财政局党员理论学习计划》,深入开展党员思想作风教育活动,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坚持党组学习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领导干部上党课制度、党员培训制度、党员学习档案制度、党员学习日制度等,全局党员干部撰写学习心得体会120篇,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党性修养进一步提升。二是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按照程序,对2名预备党员进行了按期转正,新发展预备党员2名,为党的工作充实了新生力量。
三、坚持一岗双责,财政反腐倡廉建设取得阶段成效
我和局党组始终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不断深化“抓教育、建制度、明责任、强监督、树典型、重惩戒”的财政反腐倡廉工作理念,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执行《廉政准则》各项规定,形成了财政业务与反腐倡廉建设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以深入学习贯彻《廉政准则》为契机,切实加强反腐倡廉教育。一是把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化。继续将反腐倡廉和《廉政准则》教育列为财政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年初制定学习教育计划并分步实施,筑牢了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二是把反腐倡廉教育经常化。局党组带头学习研究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政策理论和党纪法规,将党风廉政建设作为财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做到警钟长鸣。三是把反腐倡廉教育多样化。适时举办全局参加的廉政讲座,在办公楼内张贴廉政标语等,有效地促进了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落实。
(二)健全工作制度,用制度管钱管人管事。结合*门实际,建立了四项责任制度。一是建立责任领导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局领导“一岗双责”、中层干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每年都要对反腐倡廉建设进行专题部署,主要领导与主管副职、主管副职与分管股室分别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将反腐倡廉建设和抓源头牵头工作具体内容及要求予以细化分解,以责任书、承诺书的形式落实到股室、责任到人。二是建立责任约束制。班子成员按照分工,各司其职,互相监督,互相约束,重大事项坚持集体决策。局机关实行“一把手三个不直接管”,即对机关财务、人事、基建等事项由分管副职具体负责,重大事项提交党组会集体讨论决策,既有效制约了一把手的权力,又加强了对重大事项的监督,形成了新的权力运行制衡机制。三是建立责任监督制。建立经常性的绩效评比检查制度,定期组织对各股室审批管理和业务办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限期整改。四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实行日常工作差错记分制,将反腐倡廉建设和反腐败抓源头工作纳入机关年度“双争双创”考核;设立廉政监督举报箱、投诉举报电话等,拓展畅通*举报渠道;对违反财政法规制度、利用财政资金分配、项目审批管理、行业自律管理等谋取私利的,进行严肃查处,决不姑息。
(三)开展风险点排查,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一是开展风险点管理监督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坚持把风险点管理作为源头治腐的重要手段,全面彻底地对全局风险点进行认真清理、汇总,针对风险点薄弱环节制定防范措施,完善制约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体系。从完善监督制度、简化规范办事流程、监测权力运行等方面,制订完善了《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勤政廉政建设制度》、《机关效能考评制度》等财政业务工作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认真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节假日车辆管理制度,落实个人收入申报制度、业务招待费控制制度,建立服务承诺监督机制,并将所有制度编订成册。
(四)扎实推进治本抓源头各项牵头工作,主动承担反腐倡廉建设社会责任。在做好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同时,认真履行财政工作职责,通过深化财*革、创新体制机制,着力从源头上加强对财*力运行的制度约束,努力构建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长效机制。一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公共预算体系,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按时按要求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调整情况,将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管理置于社会监督之下,有效防止了资金分配管理的随意性。二是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所有预算单位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财政资金专户全部实现归口国库部门管理,所有财政供给单位实现财政统发工资。三是严格*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改革。健全*非税收入监管机制,从制度上割断各执收执罚单位与*非税收入之间的必然联系。全面清理收费项目,深化财政票据管理改革,不断加强*非税收入票据“源头”控费作用。大力推进“以票控费”网络*台建设,不断提高*非税收入信息化管理水*,*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步入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从源头上遏止了“三乱”现象发生,优化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五)认真落实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按照各级廉洁从政的有关规定,从严规范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集体行为,做到主动抵制腐败,树立廉洁形象。一是严格遵守《**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宣传《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切实加强思想教育,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对遵守和执行准则情况适时开展监督检查,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增强领导干部遵守《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自觉性。二是带头落实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带头模范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做到在个人、家庭问题上不请客,不宴请,不声张,不动用公款、公车,为全体财政干部职工移风易俗、主动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做出了表率。
过去的一年,财政工作和反腐倡廉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县委、县*、县纪委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更是全县财政系统干部职工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务实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局党组对大家一年来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工作中还有不少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如班子成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研不够、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还需进一步提高、财政反腐倡廉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等等。新的一年,我将在县委、县*的正确领导、县纪委的监督指导和各级各部门的帮助支持下,继续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团结一致,开拓奋进,为财政事业取得新的成绩、为全县经济社会*稳较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