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冀教版【5篇】

时间:2022-05-14 18:00:03 来源:网友投稿

《四年》是2010年上映的励志爱情电影, 由麦田导演, 由王秋翔、关宛宜、兰海龙等主演。该剧通过剧中的十位男女主角在大学时代发生的故事,有力的描述了当代大学生真实的校内外生活。十位主演及众多客串演员的倾情演义,精彩的讲述了当代大学校园一段跌宕,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冀教版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冀教版5篇

第一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冀教版

大数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1. 本单元主要是认识亿以内数 , 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

大数广泛存在 , 对大数的认识既是对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拓展 , 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

基本的数学知识之一。

2. 本册教材先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 , 再教学亿以上数的认识 , 并将这两部分知识加以整

合。教材在中间安排了十进制计数法教学 , 使学生知道了数位、 数级和计数单位 , 这是对亿以

内数的认识进行归纳整理 , 也对亿以上数的认识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

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 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际活动 , 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意义 , 不仅

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 也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 如: 教材中含有

大量的科学知识、环保知识及国情知识等素材。

3. 本单元突出数的概念教学 , 从数学的高度把握十进制原理 , 培养数感。让学生从数的

认、读、写、大小比较 , 以及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多方面来全面认识数。教学内容的呈

现给了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交流的空间 , 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 如: 读、写数的法则

与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 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 , 而是让学生通过探究自主讨论得到。 由此可

见, 本单元的编排不仅结构合理 , 而且内容的安排和素材的选择都突出了数学的文化特色 , 渗

透了数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并相互促进的思想 , 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不仅

是有用的工具 , 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 促进人类的进步 , 是人类共同的文化。

二、学情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接触面广、独立性强、善于观察和发现、乐于动手操作等特点 ,

而且之前已经系统地学习过万以内数的认识 , 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日常生

活中也碰到过比万更大的数 , 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 但大数的读、写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

数位、数级增多 , 情形相对复杂 , 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的

1. 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 , 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

“亿” , 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 掌握数位顺序表 , 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 , 会比较数的大小 , 会将整万、整亿的数

分别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 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一个大数万位或亿位后


面的尾数 , 并求出它的近似数。

3. 在认数过程中 , 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到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进一步培养数感。

四、教学建议

1. 创设具体教学情境 , 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 , 发展学生的数感。

大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 读、写起来也比较困难。 老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 ,

创设具体教学情境 , 使学生获得有关大数的丰富的感受。 教学读、 写数时 , 老师应注意放手让

学生探索 , 在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读、写数的方法后 , 通过一定的训练 , 使之达到熟练的程度。

2.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 , 同时要为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

对于数位、 数级、十进制等知识 , 应让学生牢固掌握。但是 , 不应把现成的结论、法则直

接告诉学生 , 而是要创设问题情境 ,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 , 通过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

识的理解。

3. 认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教学中 , 老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生活中大数的习惯和能力 , 如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

方要用到大数。 通过教学 ,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 逐步使学生认识到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

实践的需要 , 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课时安排

1 亿以内数的认识 .......................................................1 课时

2 亿以内数的读法 .......................................................1 课时

3 亿以内数的写法 .......................................................1 课时

4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 课时

5 多位数的改写 .........................................................1 课时

6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1 课时

7 亿以上数的认识 .......................................................1 课时

8 计算工具的认识 .......................................................1 课时

9 用计算器计算 .........................................................1 课时

10 整理和复习 ..........................................................1 课时


1 亿有多大 ...............................................................1 课时

公顷和平方千米

一、教材分析

1. 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 , 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 以前认识的平方厘米、 平

方分米和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 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若

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 , 则很不方便 , 因此需要公顷。让学生认识 1 平方千米 , 体会 1 平方

千米的实际大小 , 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 ,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形成 1 公顷的观念 , 联系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 ,

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楚的印象 ; 结合土地面积计算 , 应用平方千米与公顷、平方米间的进率 ,

感受用公顷能方便地表示土地的大小 , 从而体会土地的实际面积 ; 整理先后教学的全部面积

单位, 组织新的认知结构 , 合理地应用面积单位。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 , 通常用平方千米

作单位。以边长 1000 米的正方形土地为基础 , 告诉学生其面积就是 1 平方千米。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 , 对数学有较浓的兴趣 , 思维

较活跃 , 好动, 想象丰富 , 善于发表个人观点 , 敢于创新。 所以在教学中 , 根据他们的特点 , 让学

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索、交流 , 发现并解决问题 ,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通过计算、 观察、 推理和想象

等方式 , 让学生感受 1 公顷和 1 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 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 知道 1 公顷 =10000 平方米 ,1 平方千米 =100 公顷 ,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 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 使学

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 ,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培养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 利用数据资

料、图片资料 ,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建议

1. 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 巧设悬念 , 以现实生活为基点 , 层层深入 ,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 ,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 动手

实践, 让学生在摸一摸、看一看、 量一量、 摆一摆、数一数和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 ,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 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 , 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

象性之间的矛盾 , 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2. 数学课堂应是一个多向互动的环境 , 重视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 通过创设情

境和组织学生合作与讨论 , 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 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 , 在集

体中进行知识和经验碰撞 ,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使思维更活跃、更发散。

五、课时安排


公顷和平方千米 ..........................................................1 课时

角的度量

一、教材分析

1.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 从直观过渡到抽象。直线、射线、

线段和角是较简单的几何图形 , 是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 本单元教材一开始就借助直观 , 引入

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 , 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接着引出角的概念 ,

介绍了角的度量方法、角的分类以及角的画法。

2. 教学内容的编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能力 , 从直观过渡到抽象 , 通过 “ 画一画”

“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操作活动 ,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索和

合作交流能力。

3. 本单元主要教学直线、射线、角的认识和角的度量 , 这是学生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进

行复习、扩展和提高的。 掌握直线、 射线、角的相关知识 , 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

让学生从各种学习方向进行 , 培养学生的观察、 操作、 交流能力 ,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

方法, 帮助他们学习空间的观念。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 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 为进一步

学习几何知识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 , 知道了角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 也已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

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 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但是第一学段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具

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感知 , 而现在的学生正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转折点 , 所以本

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抽象出来角的各个特征。通过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 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自

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 , 认识射线和直线 , 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 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 , 会比较角的大小 , 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

画角。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4.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建议

1. 恰当地把握教学目标。

本套教材把有关角的知识分了三个阶段编排 , 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 但前后又

有连贯性。老师要树立整体意识和目标意识 , 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 明确每一阶段的具体要

求, 理顺学科教学总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之

间的关系。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课时教学目标的制订和实施 , 因为它直接指导和影响着具


体的教学过程 , 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过程。尽管这一单元的内容比较少 , 课时也不多 , 学生已有

了一定的基础 , 但老师同样需要把单元教学目标分解为课时教学目标 , 确定每一课时的教学

重点和难点 , 并注意目标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 便于教学效果的检测和评价。

2. 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源于生活 , 又高于生活 , 许多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 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但数学毕竟是抽象的 , 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找不

到原型的 , 如直线的概念就比较抽象 , 教学时很难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从严格

意义上来说 , 数学中所学的“点”是没有大小的 , “线”是没有粗细的 , “面”是没有厚薄的。

正因为如此 ,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不都能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有的生活经验不仅不能促

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 甚至还会产生负面影响。 如学习“角的初步认识” 时, 日常生活中的牛角、

羊角, 甚至人民币的单位名称 “角” 等时常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干扰。 因此, 教学时必须

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 , 适时和适度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3. 加强动手操作 , 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 , 学生对角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 他们已经学会如何利用三角尺上的

直角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 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教材中的许多结论 ,

如“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以及量角和画角的步骤等都

没有直接给出 , 而是在练习中安排了不少“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的操

作活动 , 旨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 , 并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 , 初步培

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 同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时 ,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

知识基础 , 在加强操作活动的同时 , 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4. 努力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单纯是数的

计算、形的研究 , 贯穿始终的恰恰是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注意数学思想

和方法的渗透 , 抓住有利因素 , 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和方

法。如前面提到的“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 就可以渗

透极限的思想 , 渗透猜想和验证的方法。

五、课时安排

1 线段、直线、射线 .....................................................1 课时

2 角的度量 .............................................................1 课时

3 角的分类 .............................................................1 课时


4 画角.................................................................1 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教材分析

1. 本单元学习的乘法运算 , 不论是口算还是笔算 , 是估算还是用计算器算 , 其基本算理

和运算方法学生是不陌生的。因为之前学生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后 , 已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

本技能。从这个角度上说 , 本单元所学知识 , 属于旧知。所不同的 , 仅仅是运算数据变成了三

位数乘两位数。

2. 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个知识基础 , 在教学时 , 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亲身实践、

合作交流等活动 , 自行总结出口算、笔算和估算的一般方法。本单元的内容在已经学过两位

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基础上 , 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学

习这部分内容 , 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 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

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 因此, 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

探索并不会感到困惑。 但是由于因数数位的增加 , 计算的难度也会增加 , 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

不同的情况 , 因此, 这单元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教学要求

1. 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 ( 积在 100 以内) 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 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 推导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

法。

3. 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 ,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

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 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 , 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

养成估算的习惯。

四、教学建议

1. 注意让学生自主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所学内容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接触过 , 属于旧知推新知 , 学生要根据已有的知识

基础推导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在教学时 , 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

作交流等活动 , 自行总结出口算、笔算、估算的一般方法。

2. 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 , 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 ,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技能 , 还应当让学生掌握简

单的具有实际背景的常见数量关系 , 并且能够用关系式或数字符号去表达它们。本单元学习

的速度、 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 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一种 , 数学模型 “速度×

时间=路程” 将三者简明、 有逻辑地联成一体。 教学时 , 应注重让全体学生解决例 3 中的具体

问题, 感悟速度、 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速

度× 时间 =路程”的全过程 , 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 让学生在“解

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模型—用模型解决问题” 这样一系列的数学活动

中, 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维方法。

3. 以探索运算中的数值规律的练习为载体 , 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利用乘法运算 ,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 特别是合情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

五、课时安排

1 三位数乘两位数 ( 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 0).................................1 课时

2 三位数乘两位数 ( 因数的中间或末尾有 0)...................................1 课时

3 积的变化规律 ..........................................................1 课时


4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1 课时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一、教材分析

1.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 , 已经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 , 初步掌握了长方形、 正

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的基础上 , 较为系统地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 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2.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 : 一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 , 即平行与垂

直( 具体包括 : 认识平行与垂直 , 画垂线的方法与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及画法 , 画平行线的方

法); 二是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3.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四边形的知识 , 对平行四边形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 这里着

重给出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 长方形的关系。 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

具体的活动 ,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 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梯形在这

是第一次正式出现 , 继续通过具体的活动 ,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梯形的基本特征 , 认识梯形的底

和高。

4. 教材除教学梯形的特征外 , 还注意说明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主要是通过生活

中常见的实例 , 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 ,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平

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 通过图形的变换 , 引导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初步认识了四边形的知识 , 在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四边形的表象 , 这些

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丰富 , 对平行四

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认识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

已有知识 , 让学生通过观察、 操作、 画图、 推理等手段来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 了解

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三、教学要求

1. 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 会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 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 进行多种活动 , 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四、教学建议


1. 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 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为学习而设计教学 , 是

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 也是归宿。这一单元中涉及的知识点有 : 平行与垂直 , 平行四边形与梯形

等知识点。一方面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 , 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 ;

另一方面 , 经过三年的数学学习 , 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最重

要的因素。为此 , 老师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 从学生出发 , 把握教学的起

点和难点 ,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 增加或补充一些内容。

2. 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 突出教学的重点。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 决定了旧知识中孕育着新内容 , 新知识又是原有知

识的扩展。 教学时 , 要善于理清知识间的联系 , 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内容的容量、 密度和教学

的重点 , 有机地联系单元、 全册, 乃至对整个年级、 整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加以研究。 如果把“平

行与垂直”这一内容放到整个教材体系中 , 就不难发现它的学习既需要以直线及角的知识作

基础, 同时又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

3. 注重学用结合 , 就地取材 , 充实教材内容。

尽管教材在素材的选择上尽可能地提供了一些现实背景 , 设计了一些学以致用的习题 ,

如借助运动场里的一些活动器材引出垂直与平行的内容 , 要求学生思考和讨论怎样测定立定

跳远的成绩、怎样修路最近等。但由于教材的容量有限 , 还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必要的

充实和拓展 , 使学生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 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知识的

重要用途 , 增强应用意识。

4. 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 , 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

这一单元涉及许多作图的内容 , 如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

形和梯形的高等。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 , 这些都有一定的难度 , 教学时要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

导, 重视对学生作图能力的培养。

五、课时安排

1 平行与垂直 ............................................................1 课时

2 垂线、 平行线的画法 ( 一).................................................1 课时

3 垂线、 平行线的画法 ( 二).................................................1 课时


4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 课时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一、教材分析

1.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 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 ,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

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 : 口算除法、笔算除

法。本单元教材内容的编排加大了教学步子 , 留给学生更大探索和思考的空间。用整十数除

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 同时又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

重要基础。因此教材把这部分口算内容安排在笔算之前教学。

2. 学生在前面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 , 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 , 如在

除的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前两位 , 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

3. 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 , 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在

用一位数除时 , 利用乘法口诀就可以求出一位恰当的商。 而在用两位数除的过程中 , 要确定一

位商是几 , 不仅和除法十位上的数有关 , 而且还和除数个位上的数有关 , 计算过程比较复杂 ,

有时需要试两三次才能求出一位恰当的商。因此 , 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关键是引导学生

掌握试商方法 , 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4. 为了解决试商这个关键问题 , 教材按照计算的难易程度分两段编排 : ①商是一位数。 主

要解决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突出基本的试商方法 , 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②商两

位数。让学生将除的过程、试商方法迁移至此。

5. 对于试商的方法 , 本单元主要采用“四舍五入”法 , 即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

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 这种试商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 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 , 试一两

次就能确定出一位商。 在一般的试商方法的基础上 , 教材还注意在特殊情况下 , 灵活地运用试

商方法。

6. 本单元加强了 “解决问题” 的教学。 首先, 把计算内容置于实际生活的情境之中 , 让学

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 探讨计算方法。 之后 , 为学生提供丰富、 有趣、 有意

义的、 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 , 让学生发现、 提出问题 , 并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让学

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 同时培养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 , 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 , 如除的

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前两位 , 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这些都是学生

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知识。

三、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 ( 商一位数 ) 。

2. 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 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 , 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 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 , 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教学建议

1.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 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

把计算数学置于现实情境之中 , 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 , 促使学生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 经历除法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 , 还数学以本来面目 , 这正是促进学

生能力发展所需要的教学。教材为学生学习除法计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时 , 应利用教

材提供的资源或结合当地实际 , 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 , 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 , 让学生经历发

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 , 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

多彩的学习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 , 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

时, 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数量化角度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和习惯 , 促使学生形成计算意识。

2. 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以往的计算教学 , 把总结、 记忆计算法则作为重要环节。 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 , 强调让学

生在观察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 , 避免死记硬背。本单元教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探索除法口

算、笔算的现实问题情境 , 而且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的平台。 教学时 , 要放手让

学生尝试 , 探讨口算、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 , 适时地组织讨论、交流 , 提升学生对计算过程

的认识 , 完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除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 既可以加

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 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

的空间 , 为学生赢得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 , 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课时安排

1 口算整十数除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 .......................................1 课时

2 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 一)..............................................1 课时

3 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 二)..............................................1 课时

4 试商..................................................................1 课时

5 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1 课时

6 商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 ............................................1 课时


7 整理和复习 ............................................................1 课时

条形统计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集中认识条形统计图 , 是在学生通过前期学习 , 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 , 在掌握

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单元要进一步学习用 1

格表示 1 个单位和 1 个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例题在选材上都注意了生活现实 , 一

是学习生活现实 , 二是日常生活现实 ; 在呈现方式上都采用了表图结合 , 统计表提供统计数据 ,

通过统计图反映其直观优势 ; 在引导学生学习方式上 , 都通过对话框的形式 , 引导学生经历为

什么要用 1 格表示多个单位 , 怎样确定 1 格表示多少个单位以及如何制作统计图等过程。例

1 侧重于 1 格表示 1 个单位 ; 例 2 则过渡到 1 格表示多个单位 , 体会用 1 格表示多个单位的优

势。整个单元的知识属于数学教材中新课标比较看重的统计与概率领域 , 也是培养学生统计

意识和能力 , 发散思维、应用数学的重要阵地。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已经对数据的统计过程有所体验 , 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

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 , 还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 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

能力。另外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 , 喜欢探究发现学习 , 接受知识的能力也较强 , 而且也

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及策略。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

三、教学要求

1. 经历描述和分析简单数据的过程 , 进一步体会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2. 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1 格表示 1 个单位和 1 格表示多个单位 ), 能用涂色的方

法在条形统计图中描述简单数据。

3. 在调查活动中认识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 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建议

1. 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教学之前 ,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收集、 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 , 还能根据统计结果

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 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这些知识和经验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

的重要基础。另外学生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 , 有些事物的数量需要进行统计并直观地表示出

来, 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进行教学的起点。

2. 注意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 , 认识统计的作用。

在本单元教学中 , 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 , 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运用条形统

计图, 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培养学生判断、预测和决策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

1 1 格表示 1 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 1 课时

2 1 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 1 课时

数学广角——优化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由一个生活情境来引出问题 , 并给出沏茶的各项工序及所需的时间。这些工序有

先后顺序 , 有些顺序可以改变 , 有些不能改变。如洗茶壶、接水、烧水、沏茶顺序不能改变。

但有些事情是可以同时进行的 , 比如在烧水的时候可以洗茶杯、 找茶叶等 , 能同时做的事情尽

量同时做 , 这样才能节省时间。 这里的方案可以多样化 , 但最终要实现最优化。 教材这里用流

程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来表示解决问题的方案 , 从中找出最优的方案。这里重点要突出优化的

实际意义。让学生体会优化的作用。教材通过烙饼问题 : 怎样烙最省时间让学生体会优化理

论。教材给出不同的方案 , 学生通过计算和讨论 , 找出最优的方案。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硬

币等物品来摆一摆、试一试 , 记录下结果 , 通过操作来发现。解决烙三个饼的问题后 , 可以让

学生进一步扩展到 4 个、5 个,, 10 个, 让学生探索奇数个饼和偶数个饼的烙饼方案有什么

规律, 实际也是一种化归的思想。

2. 优化思想也就是运筹思想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开始运用了 , 比如战国时期的 “田忌赛马”

就是对策论的应用。对策论是优化的一种 , 它研究的是竞争的双方采取怎样的策略能战胜对

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 体育比赛中像乒乓球团体赛时 , 如何安排选手的上场顺

序, 就要用到对策论的方法。 教材由 “田忌赛马” 的故事来引入对策论的应用问题 , 这个故事

学生都听过 , 但并不是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的 , 这里就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来体会对策论

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教材利用学生易于理解的生活实例或经典的数学问题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 让学生感受到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由于这些思想方法比较抽象 , 必须借助一些具体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这些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经典的问题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要求

1. 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 , 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 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 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

简单问题 , 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使学生逐步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建议

运筹思想和对策论的理论都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 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

简单的事例 , 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 初步培养学生的应

用意识 ,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只要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的方案 ,

初步体会优化思想的应用就可以了 , 并不要求学生一看到问题就都能从优化的角度给出最优

的方案。另外老师在教学中也不要使用运筹、优化和对策论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五、课时安排

1 烧水问题 ..............................................................1 课时

2 烙饼问题 ..............................................................1 课时


3 田忌赛马问题 ..........................................................1 课时

第二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冀教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2012—2013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历了一年的科学学习,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比如,对周边的事物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初步掌握了科学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观察的方法;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因此,这一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四年级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通过观察,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本学期,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

三、教材分析: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动物与运动”“位置与运动”“力与运动”“昼与夜”和“交通运输”五个单元组成。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本册教材以“运动”为主线,通过与运动有关的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宇宙世界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开始意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不断运动的世界,从而为下学期学习“变化的世界”奠定基础。

四、教学目标:

1、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周围事物的变化过程和特点进行观察、记录;能利用语言或图表描述、展示各种天气、生物生长、物质状态等变化,并能找出变化规律。

2、能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或实验结果;愿意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能从自然界中获得美的体验;能积极开动脑筋,创造性的的完成设计任务。

3、能描述天气变化及它对动物行为、人类工作和生活的影响,能描述植物、动物、人生长发育的过程和主要变化,能说出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的区别;知道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温度可使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通过实验发现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4、能意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愿意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变化的现象和问题,如:热胀冷缩、去锈、去污;能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天气预报及农业生产的影响。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六、基本措施:

1、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措施

(1)、对个别学生(突出的优秀生、学习困难生、落课的学生)加强辅导。

(2)、注意教学过程中进行学法指导。

(3)、要灵活恰当地选择运用教法,有效地运用教具和演示实验,恰到好处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4)、要讲求效果。做到精讲多练,短时高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

(5)、作业或单元测验要求做到及时批改,信息及时反馈,作业数量、难易程度要正确控制。

(6)、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

(7)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社会性获得良性发展。

(8)引导学生学会保护自己,珍惜生命,健康成长。

2、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1)、挖掘“闪光点”,帮助后进生建立自信。

(2)因材施教,激发后进生的求知欲。

(3)课后充分发挥“小教师”的作用,因人制宜,搞好帮教。

(4)要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5)召开家长会,争取家长配合。

七、进度安排

 

周次

起止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完成情况

1

8.30-9.5

运动着的世界

2

 

2

9.6-9.12

动物运动会

2

 

3

9.13-9.19

生命在于运动

2

 

4

9.20-9.26

小吊车

2

 

5

9.27-10.3

确定位置

2

 

6

10.4-10.10

做沙盘

2

 

7

10.11-10.17

动与静

2

 

8

10.18-10.24

快与慢

2

 

9

10.25-10.31

推和拉

2

 

10

11.1-11.7

常见的力

2

 

11

11.8-11.14

期中考试

2

 

12

11.15-11.21

怎样让小球动起来

2

 

13

11.22-11.28

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

2

 

14

11.29-12.5

我们的地球

2

 

15

12.6-12.12

太阳和影子

2

 

16

12.13-12.19

昼夜的形成

2

 

17

12.20-12.26

交通工具

2

 

18

12.27-1.2

交通与生活

2

 

19

1.3-1.9

复习

2

 

20

1.10-1.16

复习

2

 

21

1.17-1.23

期末考试

 

 

八、课题研究 我们的地球

第三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冀教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历了一年的科学学习,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比如,对周边的事物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初步掌握了科学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观察的方法;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因此,这一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四年级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通过观察,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本学期,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

二、教材分析:

1、本册内容情况: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动物与运动”“位置与运动”“力与运动”“昼与夜”和“交通运输”五个单元组成。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本册教材以“运动”为主线,通过与运动有关的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宇宙世界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开始意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不断运动的世界,从而为下学期学习“变化的世界”奠定基础。

2、本册单元目标:

(1)动物的运动

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观察并模仿动物运动的多种方式,逐渐养成坚持进行合理体育锻炼的习惯,能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分析动物身体结构与运动功能的联系,并鼓励学生大胆设计仿生产品。

(2)位置与运动

通过学生亲历各种活动,能选择参照物,定性的描述一个给定物体的相对位置,认识地图图例,帮助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能利用简单工具测量物体运动过程中不同时刻所经过的距离,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力与运动

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体验各种力作用的不同结果,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意识到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4)昼与夜

帮助学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探究方法认识地球运动的有关现象。帮助学生探究太阳和影子的关系、昼夜交替现象和原因,以及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等问题。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的历程。

(5)交通运输

鼓励学生对常见的交通工具分类,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体会到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大胆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以主人翁的精神分析生活中的交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4、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三、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10、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四、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点

1、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三年级的观察认识活动以定性为主,很少涉及物质的量。在本册的活动设计中,不仅要求学生更为准确和细致地观察物体,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要求使用测量的方法,并选择适当的词汇、数据和图表来描述物体和有关现象。

3、要求学生不仅观察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这也是本册教材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方面提出的新要求。观察和收集事实上只是探究活动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事实进行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新的认识才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全部。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以及对科学的理解是渐进的,需要我们引领他们经历一个又一个具有科学意义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才能逐渐获得发展。

五、进度安排

周次授课内容时数备注

第1周1、《运动着的世界》

第一单元 动物的运动2、《动物运动会》

第2周3、《生命在于运动》4、《小吊车》

第3周4、《小吊车》

第4周5、《确定位置》

第5周 十一放假

第6周第二单元 位置与运动

第7周6、《做沙盘》7、《动与静》

第8周8、《慢与快》第三单元 力与运动9、《推和拉》

第9周10、《常见的力》11、《怎样让小球动起来》

第10周12、《怎样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

第四单元昼与夜13、《我们的地球》

第11周14、《太阳和影子》15、《昼夜的形成》

第12周16、《昼夜与生物行为》第四单元 交通运输

17、《交通工具》

第13周18、《交通与生活》19、《展示会》

第15周之后期末复习

第四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冀教版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护西小学 闫丽霞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历了一年的科学学习,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比如,对周边的事物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初步掌握了科学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观察的方法;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因此,这一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四年级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通过观察,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本学期,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

三、教材分析: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动物与运动”“位置与运动”“力与运动”“昼与夜”和“交通运输”五个单元组成。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本册教材以“运动”为主线,通过与运动有关的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宇宙世界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开始意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不断运动的世界,从而为下学期学习“变化的世界”奠定基础。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周围事物的变化过程和特点进行观察、记录;能利用语言或图表描述、展示各种天气、生物生长、物质状态等变化,并能找出变化规律。

能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或实验结果;愿意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能从自然界中获得美的体验;能积极开动脑筋,创造性的的完成设计任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述天气变化及它对动物行为、人类工作和生活的影响,能描述植物、动物、人生长发育的过程和主要变化,能说出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的区别;知道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温度可使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通过实验发现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意识到生活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愿意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变化的现象和问题,如:热胀冷缩、去锈、去污;能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天气预报及农业生产的影响。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六、基本措施:

1、对个别学生(突出的优秀生、学习困难生、落课的学生)加强辅导。

2、注意教学过程中进行学法指导。

3、要灵活恰当地选择运用教法,有效地运用教具和演示实验,恰到好处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4、要讲求效果。做到精讲多练,短时高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

5、作业或单元测验要求做到及时批改,信息及时反馈,作业数量、难易程度要正确控制。

6、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

7、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社会性获得良性发展。

8、引导学生学会保护自己,珍惜生命,健康成长。

七、进度安排

周次

时间

活动安排

备注

1

8.19-8.25

开学准备,制定计划

2

8.26—9.1

运动着的世界

3

9.2—9.8

动物运动会

4

9.9—9.15

生命在于运动

5

9.16—9.22

小吊车

6

9.23—9.29

确定位置

7

9.30—10.6

做沙盘

8

10.7—10.13

动与静

9

10.14—10.20

快与慢

10

10.21—10.27

推和拉

11

10.28—11.3

常见的力

12

11.4—11.10

期中考试

13

11.11—11.17

期中分析

14

11.18—11.24

怎样让小球动起来

15

11.25—12.1

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

16

12.2—12.8

我们的地球

17

12.9—12.15

太阳和影子

18

12.16—12.22

昼夜的形成

19

12.23—12.29

交通工具

20

12.30—1.5

交通与生活

21

1.6—1.12

期末复习

22

1.13—1.19

期末考试

23

1.20—1.26

总结放假

第五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冀教版

2019-2020第一学期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全班共有学生27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10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基础知识不扎实,一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少数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不认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上有困难,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理想。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8个单元,“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单元安排和主要内容如下:(一)数与代数一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结合气温认识正数、负数,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认识整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整数。三单元-----方程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的性质,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列方程解决一步、两步计算的简单问题和稍复杂的相遇问题,探索鸡兔同笼问题的解法等。四单元-----分数乘法,分数乘法计算、简单分数乘法问题、认识倒数。六单元------分数除法,分数除法计算,简单分数问题,分数混合运算。(二)空间与图形,二单元---方向与路线,看平面图形,用方向和角度描述物体的位置,描述稍复杂的线路图。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的展开图,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七单元-----体积,体积概念,体积的单位,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探索,生活中的体积计算问题。

(三)统计与概率(1个单元)八单元-------统计,认识单式、复试折线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数据,收集生活中的统计图并进行分析。

(四)综合运用 记录天气,包装磁带、设计包装、记录天气

三、教材重难点

重点:分数乘除法和方程

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四、教学措施

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提高。

2、注重学生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学习。形式上可以采用手脑口结合,讨论,抢答等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周围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学习知识、课外学习技能,运用理论,使学生真正做到将知识掌握灵活运用。

4、坚持不懈抓好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及验算的好习惯。

5、精讲多练、熟能生巧。

五、教学进度表

生活中的负数-------------------------------5周

方向与路线----------------------------------2周

方 程----------------------------------3周

分数乘法--------------------------------3周

长方体和正方体----------------------------3周

分 数 除 法-------------------------------1周

体 积 ------------------------------2周

统 计 ------------------------------1周

整 理 与 复 习------------------------------1周

总复习与期末统考---------------------2周

五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7人,男生17人、女生10人,大部分学生书写认真,主动学习意识强,基础知识较扎实,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差、态度不能端正,听讲不够专心、思维不够灵活、协作能力较差、知识面窄,不懂得积累和运用,特别是写作能力较差,作文篇幅短,内容空,读起来干瘪无味,所以,本学期要努力激发学习兴趣,全面提高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六个单元,分别是“流连童年”“情越山水间”“启智与身边”“情思满怀”“气贯长虹”“读一点李白”,全册共有课文25篇,阅读10篇,阅读链接5篇,综合学习5个。

三、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掌握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

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习惯。

培养专线听别人讲话的习惯,养成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

培养预习习惯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养成完成作业的习惯

培养修改作文的习惯

培养不懂就问的习惯

培养在实践中运用所学语文的习惯

2、口语交际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故事

能在看图或观察食物后,用普通话说一段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能当众说话,做到连贯有礼貌

乐于参加讨论问题,敢于主动发言

3、阅读

继续学习默读

理解词语意思,初读课文,提出疑问

阅读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

4、作文

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错乱的句子

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学习用,。!:“”《》… … ——

四、主要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多交流,把我教学目标,向40分钟要质量

2、多做笔记多积累

3、坚持“以读学文、以讲助读”,注重感悟积累运用,从而提高语文水平。

4、学习范文的写作方法

5、要求学生读好书,好读书,提高语文素养

6、多读、多学表达,从读中学写

7、继续培优补差,大力提高中等生。

五、教学进度

一单元、综合学习----------------3周

二单元、综合学习 ----------------2周

三单元、综合学习 ----------------3周

四单元、综合学习----------------3周

五单元、综合学习----------------3周

总复习 ----------------3周

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1、五六年级学生已经上过三四个学年的信息技术课,具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都非常喜欢计算机,他们的强烈探索热情会使没有组织的课堂完全乱套。上个学期我采取的是课前在教室里上理论课的,交代清楚学习要点后再来机房实践,效果还不错,这个学期要坚持这种教学方法。同时加强五、六年级学生的教学管理,根据他们好动,不喜欢受约束的特点,多安排实践性的学习内容。比如课堂学习以游戏、活动为主,尽量将理论学习的时间压缩在20分钟以内。五、六年级学生要给他们规范的学习方式,用建构主义原理帮助他们建立关于计算机的系统知识,提倡他们运用信息技术于其他学科学习中,均衡地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2、三四年级学情:

三四年级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充满好奇和渴望。我打算先让他们去感受一下什么是计算机,培养学习兴趣,再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学习。

2、教材分析

五年级:“电脑发烧友”“小动漫迷的建议”两个单元的内容,初步接触网络;六年级“记者行动”“小设计师”两个单元开始接触数据统计内容。

三年级继续学习“图像处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四年级“powerpoint"基础,学会使用幻灯片。

三、教学重难点

教材以浅显易学的实例带动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各课大都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提出问题或目标,通过示范操作或阅读课本完成任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以信息处理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以及获取、分析、处理、传递、运用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措施

1、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教学时通过演示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知识。

3、传授知识时突出一个“新”字、落实一个“趣”字、突出一个“活”字、落实一个“学”字(为学生服务);教学过程突出一个“难”字(找准知能点、难点及关键)、落实一个“行”字(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认知能力训练);巩固知能突出一个“实”字(双基训练应落到实处)、落实一个“促”字(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创新实践)。

五、教学进度

“电脑发烧友”“小动漫迷的建议”----------17周

“记者行动”“小设计师”--------------------17周

“图像处理”------------------------------------17周

“powerpoint"基础------------------------------17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