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折扣问题》教学反思3篇

时间:2023-03-03 10:45:07 来源:网友投稿

《折扣问题》教学反思1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百分数的知识基础上教学的,折扣问题实质上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密切。  成功之处: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折扣问题》教学反思3篇,供大家参考。

2023《折扣问题》教学反思3篇

《折扣问题》教学反思1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百分数的知识基础上教学的,折扣问题实质上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密切。

  成功之处: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原则让学生深入理解折扣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折扣并不陌生,每当节假日商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打折促销活动,借此很自然导入课题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也对学习的内容充满了兴趣。

  2、课前学生仅限于知道打五折就是计算原价的50%是多少钱,但是对于其它折扣的具体意义还比较模糊,比如部分学生认为10%就是十折。这节课通过具体的活动使学生明确打五折就表示现价是原价的50%,七五折就表示现价是原价的75%,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3、让学生区分打折虽然是优惠,但是优惠的折扣与打折的折扣不同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通过学习学生都明确了七五折虽然表示现价是原价的75%,但是优惠的折扣是25%,也就是便宜了原价的25%。

  4、明确数量关系,正确解决问题。在折扣、原价和现价三者的数量关系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确了:原价×折扣=现价现价÷折扣=原价现价÷原价=折扣,知道求原价用除法,因为单位1未知,知道求现价用乘法,单位1已知。

  不足之处:

  由于借班上课,课前又临时更换了班级,多媒体在上课中不巧正好死机了,以至于影响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留下一点遗憾;个别学困生对于优惠与折扣之间的关系理解不是特别清晰。

  再教设计:

  进一步强化现价和原价的关系,理解什么是现价,什么是原价,以及优惠与折扣的区别。教师还可以在讲授新课前,增加一些有关百分数应用题的复习。

《折扣问题》教学反思2

  《折扣》这节课是百分数这一单元中的独立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知识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大多数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新闻媒体、交往、购物等多少都有所接触、了解。但学生的这种认识还只是凭借生活经验产生的感性认识。如打折,学生都能想到是便宜了,比原价少了,但问其所以然,能解释清楚的并不多。所以对折扣知识概念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另外,学生很少会将这种生活中的商业折扣与数学、与课本上的百分数知识相联系,欠缺知识间沟通互化的意识。所以,需要教师规范、指导形成系统的概念,联系生活实践来展开教学。

  一、情境导入,用数学的语言解释折扣。

  对于折扣题,学生在现实购物中已经有所认识,但是具体的内涵还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就设计了商场搞促销,打折出售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打折。理解重点分为两部分,一是让学生知道打折就是商品减价;二是知道打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并且能把折扣和百分之几对应起来。三是理解优惠是指在原价的基础上少多少,是与原价相比减少的部分。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再去探索例题的解题方法就水到渠成了。

  二、分析题意,用数学的知识探究生活中的折扣问题

  这一过程中的我选择的所有折扣问题,都是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例如:买书包、篮球、等,除了经常在书店、超市、商场等等有折扣问题,还有我们穿的衣物、某些消费等等的优惠券……也蕴含着折扣问题。这样学生对于要解决的问题就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就更高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力量,学会理性消费。

  三、认识折扣的不同表达形式,把握本质属性。

  “在数学中,同一对象常常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能否熟练把握同一数学对象的不同表达形式以及不同表达形式之间的联系,进而认识该数学对象的本质特征,反映了对数学概念本质属性把握的深刻程度,也直接影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本节课中,在出现“五折”时,我问学生还能怎么说?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也可以说“对折”或“半价”,不管哪种表达方式都是指现价在原价的百分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所投入最多的地方就是创设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情境。如:去商场买衣服,打七折;去鞋店的情境;去两家商店买书包;当小经理,设计打折广告等。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1、以逛商场为整节课的主线,脉络清晰,不会给学生和听课者有杂乱无章的感觉,同时,例题的设计,我适时地结合生活情境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自己都好象有这样的经历一样,又是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解决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与乐趣。

  2、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好的数学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学中,不断地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如在学生掌握发现折率与百分比的相互关系的前提下,分别提出了“求现价、求原价、求折率”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不断地理解折率表示的是现价与原价的关系这一核心内容。

  3、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情景的设计贴近生活,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为学生创设了展示智慧、发挥潜能的空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折扣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不足之处:

  个别学困生还是有理解较慢的情况。由此看来,教师应在讲授新课前,适当增加对百分数应用题的复习。

《折扣问题》教学反思3

  关于折扣的问题,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容易理解。所以刚上课我就用课件出示了一个服装店店庆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的想象,这样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我就用提问的方式解决了本节课的知识点。从练习上看,学生对本节的知识点掌握得比较好,说明这个方法是可行的.。在例题的处理上,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例题4就是在知道原价的基础上,求打折后的现价,学生很快就讨论出求打折后的价格是多少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这样就把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转化成了以前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

  课后反思一下这节课,觉得有些地方还是做的比较好的。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的比较好。这可能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关,他们在这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所以一下子兴致就高了。我给他们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关注了每一个孩子,这一点这节课做的特别好!但也有些地方不尽人意,我还是比较急躁,没有十分的耐心来等待那些学困生表述。以后要多挖掘学生的潜能,要想尽办法用不同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要面向中下成绩的这一批学生。


《折扣问题》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折扣问题》教学反思3篇(扩展1)

——《折扣》教学反思10篇

《折扣》教学反思1

  “折扣”是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百分数”内容中的一节知识。折扣也叫折率,它要求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生活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这节内容时,我定的教学目标是:

  1、联系生活实际和百分数的意义明确折扣的含义,能熟练地把折扣率改写成分数、百分数并能正确地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百分数内涵的理解。

  2、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

  3、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让学生理解折率,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正确解决折扣问题的`基础,设计教学环节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围绕教学目标我首先通过课前调查促销方法,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让学生明白“商品打八五折就是按原价的85%出售”这一关键知识点。接着引导学生沟通折数与分率、百分率之间的联系,为学生下一步探究新知进行铺垫,使学生能顺利地建构新的知识。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进行集体讨论:

  ⑴同样价格的商品,打一折便宜,还是打九折便宜?你是怎样想的?(打一折便宜);

  ⑵小明的父亲要买一部手机,发现同品牌、同型号的一款手机甲商场打九折出售,乙商场打八五折出售,哪个商场售价便宜? 你是怎样想的?(无法判断,因没有告诉这款手机的原价。);

  ⑶一个普通铅笔盒和一台电视都打八折出售,它们有什么异同点?(降价幅度相同, 降价的钱数不同。)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好的数学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我适时地结合生活情境,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如在发现问题环节,在学生掌握发现折数与百分比的相互关系的前提下,分层提出了“原价相同折率不同、原价不同折率也不同、原价不同折率相同”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不断解折率表示的是现价与原价的关系这一核心内容。

  2、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情景的设计贴近生活,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如拓展提高环节,习题的设计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多种促销方式、不同的解决方案,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学生创设了展示智慧、发挥潜能的空间。

  3、突出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事物往往包含两面性,促销的背后同时也包含着正常的商业竞争与虚假欺骗的两种情况,如请你策划环节,使学生在理解其实际意义的同时,学会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折扣》教学反思2

  “折扣”是“百分数”内容中的一节知识。折扣也叫折率,它要求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生活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这节内容时,我定的教学目标是

  1.联系生活实际和百分数的意义明确折扣的含义,能熟练地把折扣率改写成分数、百分数并能正确地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百分数内涵的理解。

  2.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

  3.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让学生理解折率,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正确解决折扣问题的基础,设计教学环节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围绕教学目标我首先通过课前调查促销方法,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让学生明白“商品打八五折就是按原价的85%出售”这一关键知识点。接着引导学生沟通折数与分率、百分率之间的联系,为学生下一步探究新知进行铺垫,使学生能顺利地建构新的知识。

  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进行集体讨论:

  ⑴同样价格的商品,打一折便宜,还是打九折便宜?你是怎样想的?(打一折便宜);

  ⑵小明的父亲要买一部手机,发现同品牌、同型号的一款手机甲商场打九折出售,乙商场打八五折出售,哪个商场售价便宜?你是怎样想的?(无法判断,因没有告诉这款手机的原价。);

  ⑶一个普通铅笔盒和一台电视都打八折出售,它们有什么异同点?(降价幅度相同,降价的钱数不同。)

  这几个问题之间较好地顺承了学生的认知,使污沟通折率与原价(单仿“1”)之间的"联系。在学生具备了自生解答的认识基础后,我适时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凭借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解决p97例4的问题。如: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生:打八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0%,原价是单位“1”,单位“1”已知,要求买这辆车用了多少元,就是求180的8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180×80%=144元。)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少花了多少元?)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使学生明白:原价是单位“1”,用原价×折率=实际售价。

  原价×(1-折率)=降低了多少元。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我又提出了如下问题:“原价每袋2元的某种牛奶,正在搞促销活动,甲商店每袋降价15%,乙商店‘买四送一’,丙商店每袋打八八折出售。小明要买5袋牛奶,从哪个商店买便宜?”通过小组讨论,

  学生一致认为:因为88%>85%>80%,所以买5袋牛奶从乙商店买最便宜。培养了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折扣》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六年级(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97页例4及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三第1至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打折的含义,进一步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法;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方案与策略的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会打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知道打折的含义,能灵活解决有关打折问题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折扣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师:超市和商场都会搞些促销活动,课前,老师已经请你们进行了调查,谁愿意把你周末调查的促销信息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汇报交流小调查。

  师:看来,商家的促销形式真是各种各样,五花八门。那么商家如此费尽心思,想出这么多的促销手段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目的是什么呢?对,只有一个就是提高营业额,这样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润。

  二、尝试交流,探索新知:

  师:其实这就是商家的一种营销策略,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降价销售叫做打折扣,俗称打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打折(折扣)

  2 、认识“打折”

  师:一件衣服打九折,你怎样理解“九折”?

  (1)、学生回答

  (2)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的信息,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板书:几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十

  师:面对商家的种种打折,总是容易让人心动,无法抵挡折扣的诱惑,我们来看看小雨和他爸爸都买了什么?(出示课件)

  三、自学与研讨

  (一)、教学例4:(1) 小雨爸爸想买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1、指名读题

  师:你能独立解答吗?试一试,如果有困难,也可以请教老师或者你周围的同学。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巡视。

  师:你能把你的答案到大屏幕前展示一下吗?

  3、学生汇报交流,说明列式的理由。

  师:这样就变成了我们前面学习过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用乘法计算,你做对了吗?你会求折扣后的现价了吗?做个练习考考你。

  4、出示课件,做一做练习一题

  指名口答列式,第一个说说列式理由,其他两个只列式。

  师:通过做练习,你能总结出求现价的公式吗?

  指名说,板书:现价=原价×折扣

  师:咱们再来看看小雨和爸爸还买了什么?

  (二)、出示例4 (2)爸爸为小雨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打九折出售,现价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5、继续独立计算

  6、指名说两种不同算法。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

  7、指名说。

  师:我们理解了折扣的含义以后,就能应用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进行解答了,大家都会了吗?我们一起用这节课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独具慧眼(课件出示):

  (1)有两家店卖“米奇书包”,却打着不同的招牌:A店八折,B店九折。如果是你,会上哪家店买?为什么?

  生1: 我选A店,因为A店打八折比B店打的折扣便宜。

  生2:也许A店的价格高,所以我会先去调查一下,比较一下两个商店卖的书包的价格,然后再做出选择。

  (2)课件出示:如果两家店该商品的原价A:100元;B:80元,再次选择,怎么选?那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吗?

  生1:我选择B店。B店虽然只打九折,但是只需要72元,A店打八折后是80元。

  师:你们同意吗?是啊,只有我们在购物时做个有心人,做到货比三家,才能买到真正物美价廉的商品。继续看大屏幕。

  2、出谋划策(课件出示):

  蒙牛纯牛奶原价每盒2元,老师想买5袋,现有三家超市搞促销,

  佳源超市优惠:买四送一

  广源超市购物:八五折销售

  家惠超市:所有商品一律降价10%

  去哪家超市买最合适?

  师:请你先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想法。

  (1)、四人小组合作,探讨购买方案。

  (2)、反馈交流,说明选择的理由。

  师:看样子买东西也是有很大学问的,只要我们精打细算,就能找到最佳的购物策略,你们说对吗?

  五、课堂总结:

  一节课的时间就要结束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指名说。

  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更深地体会到了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学好本领,即便将来不能成为科学家、发明家,也一定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六、作业:广告策划我能行

  某电器商店老板准备将原价3000元一台的"空调以每台2700元的价格出售,请你结合折扣的知识, 为该老板设计一则简短且又有吸引力的促销广告,看谁的设计最让人既心动又想行动!

  《折扣》教学反思

  “折扣”是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百分数”内容中的一节知识.折扣也叫打折,它要求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生活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这节内容时,我定的教学目标是:1.联系生活实际和百分数的意义明确折扣的含义,能熟练地把折扣改写成分数、百分数并能正确地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百分数内涵的理解.2.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3.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让学生理解折扣,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正确解决折扣问题的基础,设计教学环节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围绕教学目标我首先通过课前调查促销方法,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让学生明白“商品打八五折就是按原价的85%出售”这一关键知识点.接着引导学生沟通折扣与分率、百分率之间的联系,为学生下一步探究新知进行铺垫,使学生能顺利地建构新的知识.

  在学生具备了自生解答的认识基础后,我适时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凭借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解决p97例4的问题.如: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生:打八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0%,原价是单位“1”, 单位“1”已知,要求买这辆车用了多少元,就是求180的8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180×80%=144元.)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少花了多少元?)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使学生明白:原价是单位“1”,用原价×折率=实际售价. 原价×(1-折率)=降低了多少元.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我又提出了如下问题:“原价每袋2元的某种牛奶,正在搞促销活动,甲商店买四送一,乙商店打八八折’,丙商店每袋降价10℅出售.老师要买5袋牛奶,从哪个商店买便宜?”通过小组讨论, 学生一致认为: 因为90%>85%>80%,所以买5袋牛奶从第一家商店买最便宜.培养了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好的数学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我适时地结合生活情境,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2、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情景的设计贴近生活,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如拓展提高环节,习题的设计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多种促销方式、不同的解决方案,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学生创设了展示智慧、发挥潜能的空间.

  3、突出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事物往往包含两面性,促销的背后同时也包含着正常的商业竞争与虚假欺骗的两种情况,如请你策划环节,使学生在理解其实际意义的同时,学会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折扣》教学反思4

  折扣是商品经济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是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因此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注意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身处问题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自主探究,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能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个人认为,这堂课在以下几方面是处理得比较成功的:

  一、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关注他们的处境和感受。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中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他们熟悉的“购物”导入学习,把简单、枯燥的学习理性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也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注意到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用性”是这节课的一个显着特点,无论是“折扣”还是“成数”,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也正因为此我们才有学习和探讨的必要。因此,我结合班级和上课时的实际情况组织教材,尽可能使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并通过课后延伸等方式,启发学生将所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深广的"学习空间。

  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导入新课时,我从学生熟悉的常客隆超市入手,说超市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很聪明,想请同学们帮忙出出主意今年的元旦节可以搞哪些优惠活动呢?然后让大家互相说说,从而引入新课“折扣”。这样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现实感受,让学生觉得很亲切,容易接受,所以导入很自然,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对一些同学而言,这节课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合作展示”部分。虽然有小组成员间的互助互学,还是有部分同学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还有在拓展环节中,出示有关“商家到底是亏还是挣?或是不亏不挣?”这个问题后,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去发现、合作、展示,再给予评价这样会使整节课的知识点更完整一些。

《折扣》教学反思5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百分数的知识基础上教学的,折扣问题实质上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密切。

  成功之处: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原则让学生深入理解折扣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折扣并不陌生,每当节假日商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打折促销活动,借此很自然导入课题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也对学习的内容充满了兴趣。

  2、课前学生仅限于知道打五折就是计算原价的50%是多少钱,但是对于其它折扣的具体意义还比较模糊,比如部分学生认为10%就是十折。这节课通过具体的活动使学生明确打五折就表示现价是原价的50%,七五折就表示现价是原价的75%,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3、让学生区分打折虽然是优惠,但是优惠的折扣与打折的折扣不同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通过学习学生都明确了七五折虽然表示现价是原价的75%,但是优惠的折扣是25%,也就是便宜了原价的25%。

  4、明确数量关系,正确解决问题。在折扣、原价和现价三者的数量关系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确了:原价×折扣=现价现价÷折扣=原价现价÷原价=折扣,知道求原价用除法,因为单位1未知,知道求现价用乘法,单位1已知。

  不足之处:

  由于借班上课,课前又临时更换了班级,多媒体在上课中不巧正好死机了,以至于影响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留下一点遗憾;个别学困生对于优惠与折扣之间的关系理解不是特别清晰。

  再教设计:进一步强化现价和原价的关系,理解什么是现价,什么是原价,以及优惠与折扣的区别。教师还可以在讲授新课前,增加一些有关百分数应用题的复习。

《折扣》教学反思6

  《折扣》这节课是百分数这一单元中的独立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知识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大多数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新闻媒体、交往、购物等多少都有所接触、了解。但学生的这种认识还只是凭借生活经验产生的感性认识。如打折,学生都能想到是便宜了,比原价少了,但问其所以然,能解释清楚的并不多。所以对折扣知识概念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另外,学生很少会将这种生活中的商业折扣与数学、与课本上的百分数知识相联系,欠缺知识间沟通互化的意识。所以,需要教师规范、指导形成系统的概念,联系生活实践来展开教学。

  一、情境导入,用数学的语言解释折扣。

  对于折扣题,学生在现实购物中已经有所认识,但是具体的内涵还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就设计了商场搞促销,打折出售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打折。理解重点分为两部分,一是让学生知道打折就是商品减价;二是知道打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并且能把折扣和百分之几对应起来。三是理解优惠是指在原价的基础上少多少,是与原价相比减少的部分。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再去探索例题的解题方法就水到渠成了。

  二、分析题意,用数学的知识探究生活中的折扣问题

  这一过程中的我选择的所有折扣问题,都是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例如:买书包、篮球、等,除了经常在书店、超市、商场等等有折扣问题,还有我们穿的衣物、某些消费等等的优惠券……也蕴含着折扣问题。这样学生对于要解决的问题就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就更高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力量,学会理性消费。

  三、认识折扣的不同表达形式,把握本质属性。

  “在数学中,同一对象常常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能否熟练把握同一数学对象的不同表达形式以及不同表达形式之间的联系,进而认识该数学对象的本质特征,反映了对数学概念本质属性把握的深刻程度,也直接影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本节课中,在出现“五折”时,我问学生还能怎么说?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也可以说“对折”或“半价”,不管哪种表达方式都是指现价在原价的百分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所投入最多的地方就是创设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情境。如:去商场买衣服,打七折;去鞋店的情境;去两家商店买书包;当小经理,设计打折广告等。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1、以逛商场为整节课的主线,脉络清晰,不会给学生和听课者有杂乱无章的感觉,同时,例题的设计,我适时地结合生活情境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自己都好象有这样的经历一样,又是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解决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与乐趣。

  2、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好的数学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学中,不断地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如在学生掌握发现折率与百分比的相互关系的前提下,分别提出了“求现价、求原价、求折率”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不断地理解折率表示的是现价与原价的关系这一核心内容。

  3、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情景的设计贴近生活,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为学生创设了展示智慧、发挥潜能的空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折扣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不足之处:

  个别学困生还是有理解较慢的情况。由此看来,教师应在讲授新课前,适当增加对百分数应用题的复习。

《折扣》教学反思7

  目标

1、使学生理解“折扣”意义的基础上,懂得求折扣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相同,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2、能从生活中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主动建构,学会学习。

  重点:理解“折扣”意义的基础上,懂得求折扣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难点:让学生自己分析,找准分析方法。

  教具:小黑板

  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后让学生完成。

  八折=()‰ 九五折=()‰

  对折=()‰ 让学生讲讲“八折、九五折”各表示什么?

  2、揭示课题:“折扣”的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寻找方法:

  1、出示例2:一种衣服原价每件5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每件售价多少元?比原来便宜了多少元?

  出示后让学生根据下列填空完成:

  根据 ,把 看作单位“1”的量, 是 的 90‰,要求 ,就是求 ,用 计算,等量关系式

  2、出示:联丰村去年早稻总产量50万千克,今年比去年增产二成,今年比去年增产多少万千克?今年收早稻多少千克?

  (1)出示后让学生画线段图。

  (2)指名讲讲列式依据。

  (3)板演、分析。

  3、通过练习让生总结“折扣”就是我们以前学得哪类应用题。

  三、巩固、提高、升华、创新

  1、对比练习:

  ①一瓶油重1/2千克,用去25‰,用去多少千克?

  ②一瓶油重1/2千克,用去1/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闯关练习:同学们想去超市逛一逛吗?想去,必须闯过老师的以下几关

  第一关:完成书本第46页1、2、3、5、题,要求只列式,不计算

  第二关:完成以下三道题

  ①、一种衣服原价每件180元,商店为了加快资金的流通,决定将该服装打九折出售,过了两天,在降价的基础上再打八折出售,问现在多少元?

  ②、商店优惠供应文具用品,买3枝圆珠笔送一枝,学校买了112枝圆珠笔,只要付多少枝圆珠笔的钱?

  ③、日用品商店出售一种瓷碗,每只售价1.68元,如果一次购买的数量超过100只,可打九五折,食堂买了200只碗,应付多少钱?

  3、好,大家基本闯过了,我们一起去逛自选商场

  完成书本46页第6题

  四、学生作业:课堂作业

  反思:

  折扣这类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十一册中的内容,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折扣应用题的数量。我作了以上的一些教学尝试。

  一、 结合学生的生活学数学。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

  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改变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二、 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让学生通读题目、细读题目,圈出题目中的重要词句,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中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和教师分析讲解相结合。把折扣应用题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毕竟是初学者,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肯定是不全面的,各种水*的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所学的层次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尤其是概念性的知识,可以为学生节约许多时间。但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帮助优生建构知识结构,帮助一般学生理解题意掌握知识。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分析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注意启发学生从例题中抽象概括数量关系,总结经验规律。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的数量就是作单位“1”的 数量,画线段图就先画作单位“1”这个数量,再画与之对应的数量的线段图;“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折扣》教学反思8

  “折扣”是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百分数”内容中的一节知识。折扣也叫折率,它要求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生活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这节内容时,我定的教学目标是:

  1、联系生活实际和百分数的意义明确折扣的含义,能熟练地把折扣率改写成分数、百分数并能正确地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百分数内涵的理解。

  2、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

  3、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让学生理解折率,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正确解决折扣问题的基础,设计教学环节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围绕教学目标我首先通过课前调查促销方法,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让学生明白“商品打八五折就是按原价的85%出售”这一关键知识点。接着引导学生沟通折数与分率、百分率之间的联系,为学生下一步探究新知进行铺垫,使学生能顺利地建构新的知识。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进行集体讨论:

  ⑴同样价格的商品,打一折便宜,还是打九折便宜?你是怎样想的?(打一折便宜);

  ⑵小明的父亲要买一部手机,发现同品牌、同型号的一款手机甲商场打九折出售,乙商场打八五折出售,哪个商场售价便宜? 你是怎样想的?(无法判断,因没有告诉这款手机的原价。);

  ⑶一个普通铅笔盒和一台电视都打八折出售,它们有什么异同点?(降价幅度相同, 降价的钱数不同。)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好的数学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我适时地结合生活情境,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如在发现问题环节,在学生掌握发现折数与百分比的相互关系的前提下,分层提出了“原价相同折率不同、原价不同折率也不同、原价不同折率相同”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不断解折率表示的是现价与原价的关系这一核心内容。

  2、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情景的设计贴近生活,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如拓展提高环节,习题的设计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多种促销方式、不同的解决方案,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学生创设了展示智慧、发挥潜能的空间。

  3、突出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事物往往包含两面性,促销的背后同时也包含着正常的商业竞争与虚假欺骗的两种情况,如请你策划环节,使学生在理解其实际意义的同时,学会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折扣》教学反思9

  《折扣》是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分数混合运算》第三节解决问题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包括折扣、纳税和利率,是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折扣是商品经济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的更密切。要求学生理解折扣的含义,知道它在生活中的应用,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学习乐趣

  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导入新课前,我让学生调查自身所经历的打折入手,说说你打折前后价格的不同,以及对打折的感受,然后大家在一起议一议,从而引入新课“折扣”。这样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现实感受,让学生觉得很亲切,容易接受,所以导入很自然,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二)科学引导,理解实质

  对于打折问题,学生在现实购物中已经有所认识,但是具体的内涵还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就设计了调查会上打折出售情况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打折。理解重点分为两部分,一是让学生知道打折就是商品减价;二是知道打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并且能把折扣和百分之几对应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再去探索例题的解题方法就水到渠成了。

  (三)结合实际,体现价值

  注重例题的设计,结合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比如:肯德基打折,球具打折等等,让学生自己都好象有这样的经历一样,又是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解决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折扣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与乐趣。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小组讨论解题思路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非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折扣”的学习内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把握实际,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中,课件出示购物中三种不同的优惠方式,计算那种更划算,让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思考和解决问题,并且不要盲目的根据低折扣购买商品,要懂得物有所值,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用的生活经验。

  (五)今后改进意见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在练习中,当出示了“周年店庆,家具一律八折 桌子120元 双人床 400元椅子80元”这则消息后,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再把意义的问题收集起来,让学生通过努力去解决问题。这样更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新的课程理念。但由于照顾后面的教学环节,教师重忙结束,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解决。环节的落实,避免走形式。

《折扣》教学反思10

  《折扣》是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数》中解决分数应用题中的一个内容。折扣是商品经济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是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因此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注意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身处问题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自主探究,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主学习,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巩固新知——课外延伸,拓展新知。引导学去了解、探究、解决生活中的折扣问题。上了这节课后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在导入新课时,我从学生熟悉的文昌恒兴超市入手,说超市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很聪明,想请同学们帮忙出出主意今年的五一节可以搞哪些优惠活动呢?然后让大家互相说说,从而引入新课“折扣”。这样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现实感受,让学生觉得很亲切,容易接受,所以导入很自然,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了具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之中体验“折扣”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整节课从头到尾一个教学情境贯穿其中,主人公是小雨和爸爸。先是小雨和爸爸来到了恒兴超市看到超市门口挂着的关于五一节大酬宾活动,商品打折的好消息很兴奋,各自买了自己喜欢的商品,这样子问题就出现了:要买这件商品打折后应付多少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所以我很顺利地引出例4进行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小组讨论解题思路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非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折扣”的学习内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接着小雨和爸爸又去文具店,这里同样也在折扣销售。也就是引导学生完成课本97页的做一做的练习。最后因为小雨他们家刚搬了新家,他们又去商店看中了这样一套家具。也就是完成课外延伸,拓展新知中的练习:

  周年店庆,家具一律八折

  桌子双人床椅子

  120元400元80元

  请同学们帮帮算一算打完折扣后分别应付多少钱?与原价相比,分别便宜了多少钱?

  正因为创设了这样的情景教学,这节课学生不但学得很轻松,很愉快,而且知识掌握得也很好,教学效果很好,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的生命,数学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应用数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探索新知和巩固新知等环节,都是创设了小雨和爸爸去超市、文具店和商店购物的情景,在这个过程中,碰到了打完折扣后要付款了问题?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能运用折扣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我引导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解题思路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折扣这方面的知识,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在拓展新知的环节中,当出示了“周年店庆,家具一律八折桌子120元 双人床 400元椅子80元”这则消息后,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再把意义的问题收集起来,让学生通过努力去解决问题。这样更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新的课程理念。


《折扣问题》教学反思3篇(扩展2)

——《折扣》教学反思10篇

《折扣》教学反思1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百分数的知识基础上教学的,折扣问题实质上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密切。

  成功之处: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原则让学生深入理解折扣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折扣并不陌生,每当节假日商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打折促销活动,借此很自然导入课题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也对学习的内容充满了兴趣。

  2、课前学生仅限于知道打五折就是计算原价的50%是多少钱,但是对于其它折扣的具体意义还比较模糊,比如部分学生认为10%就是十折。这节课通过具体的活动使学生明确打五折就表示现价是原价的50%,七五折就表示现价是原价的75%,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3、让学生区分打折虽然是优惠,但是优惠的折扣与打折的折扣不同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通过学习学生都明确了七五折虽然表示现价是原价的75%,但是优惠的折扣是25%,也就是便宜了原价的25%。

  4、明确数量关系,正确解决问题。在折扣、原价和现价三者的数量关系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确了:原价×折扣=现价?? 现价÷折扣=原价?? 现价÷原价=折扣,知道求原价用除法,因为单位1未知,知道求现价用乘法,单位1已知。

  不足之处:

  由于借班上课,课前又临时更换了班级,多媒体在上课中不巧正好死机了,以至于影响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留下一点遗憾;个别学困生对于优惠与折扣之间的关系理解不是特别清晰。

  再教设计:进一步强化现价和原价的关系,理解什么是现价,什么是原价,以及优惠与折扣的区别。教师还可以在讲授新课前,增加一些有关百分数应用题的复习。

《折扣》教学反思2

  教学内容:六年级(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97页例4及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三第1至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打折的含义,进一步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法;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方案与策略的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会打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知道打折的含义,能灵活解决有关打折问题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折扣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师:超市和商场都会搞些促销活动,课前,老师已经请你们进行了调查,谁愿意把你周末调查的促销信息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汇报交流小调查。

  师:看来,商家的促销形式真是各种各样,五花八门。那么商家如此费尽心思,想出这么多的促销手段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目的是什么呢?对,只有一个就是提高营业额,这样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润。

  二、尝试交流,探索新知:

  师:其实这就是商家的一种营销策略,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降价销售叫做打折扣,俗称打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打折(折扣)

  2 、认识“打折”

  师:一件衣服打九折,你怎样理解“九折”?

  (1)、学生回答

  (2)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的信息,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板书:几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十

  师:面对商家的种种打折,总是容易让人心动,无法抵挡折扣的诱惑,我们来看看小雨和他爸爸都买了什么?(出示课件)

  三、自学与研讨

  (一)、教学例4:(1) 小雨爸爸想买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1、指名读题

  师:你能独立解答吗?试一试,如果有困难,也可以请教老师或者你周围的同学。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巡视。

  师:你能把你的答案到大屏幕前展示一下吗?

  3、学生汇报交流,说明列式的理由。

  师:这样就变成了我们前面学习过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用乘法计算,你做对了吗?你会求折扣后的现价了吗?做个练习考考你。

  4、出示课件,做一做练习一题

  指名口答列式,第一个说说列式理由,其他两个只列式。

  师:通过做练习,你能总结出求现价的公式吗?

  指名说,板书:现价=原价×折扣

  师:咱们再来看看小雨和爸爸还买了什么?

  (二)、出示例4 (2)爸爸为小雨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打九折出售,现价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5、继续独立计算

  6、指名说两种不同算法。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

  7、指名说。

  师:我们理解了折扣的含义以后,就能应用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进行解答了,大家都会了吗?我们一起用这节课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独具慧眼(课件出示):

  (1)有两家店卖“米奇书包”,却打着不同的招牌:A店八折,B店九折。如果是你,会上哪家店买?为什么?

  生1: 我选A店,因为A店打八折比B店打的折扣便宜。

  生2:也许A店的价格高,所以我会先去调查一下,比较一下两个商店卖的书包的价格,然后再做出选择。

  (2)课件出示:如果两家店该商品的原价A:100元;B:80元,再次选择,怎么选?那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吗?

  生1:我选择B店。B店虽然只打九折,但是只需要72元,A店打八折后是80元。

  师:你们同意吗?是啊,只有我们在购物时做个有心人,做到货比三家,才能买到真正物美价廉的商品。继续看大屏幕。

  2、出谋划策(课件出示):

  蒙牛纯牛奶原价每盒2元,老师想买5袋,现有三家超市搞促销,

  佳源超市优惠:买四送一

  广源超市购物:八五折销售

  家惠超市:所有商品一律降价10%

  去哪家超市买最合适?

  师:请你先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想法。

  (1)、四人小组合作,探讨购买方案。

  (2)、反馈交流,说明选择的理由。

  师:看样子买东西也是有很大学问的,只要我们精打细算,就能找到最佳的购物策略,你们说对吗?

  五、课堂总结:

  一节课的时间就要结束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指名说。

  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更深地体会到了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学好本领,即便将来不能成为科学家、发明家,也一定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六、作业:广告策划我能行

  某电器商店老板准备将原价3000元一台的"空调以每台2700元的价格出售,请你结合折扣的知识, 为该老板设计一则简短且又有吸引力的促销广告,看谁的设计最让人既心动又想行动!

  《折扣》教学反思

  “折扣”是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百分数”内容中的一节知识.折扣也叫打折,它要求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生活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这节内容时,我定的教学目标是:1.联系生活实际和百分数的意义明确折扣的含义,能熟练地把折扣改写成分数、百分数并能正确地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百分数内涵的理解.2.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3.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让学生理解折扣,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正确解决折扣问题的基础,设计教学环节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围绕教学目标我首先通过课前调查促销方法,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让学生明白“商品打八五折就是按原价的85%出售”这一关键知识点.接着引导学生沟通折扣与分率、百分率之间的联系,为学生下一步探究新知进行铺垫,使学生能顺利地建构新的知识.

  在学生具备了自生解答的认识基础后,我适时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凭借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解决p97例4的问题.如: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生:打八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0%,原价是单位“1”, 单位“1”已知,要求买这辆车用了多少元,就是求180的8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180×80%=144元.)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少花了多少元?)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使学生明白:原价是单位“1”,用原价×折率=实际售价. 原价×(1-折率)=降低了多少元.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我又提出了如下问题:“原价每袋2元的某种牛奶,正在搞促销活动,甲商店买四送一,乙商店打八八折’,丙商店每袋降价10℅出售.老师要买5袋牛奶,从哪个商店买便宜?”通过小组讨论, 学生一致认为: 因为90%>85%>80%,所以买5袋牛奶从第一家商店买最便宜.培养了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好的数学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我适时地结合生活情境,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2、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情景的设计贴近生活,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如拓展提高环节,习题的设计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多种促销方式、不同的解决方案,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学生创设了展示智慧、发挥潜能的空间.

  3、突出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事物往往包含两面性,促销的背后同时也包含着正常的商业竞争与虚假欺骗的两种情况,如请你策划环节,使学生在理解其实际意义的同时,学会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折扣》教学反思3

  本节课内容是将*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的问题。这课设计为一节活动课,在上的时候,对课本第39页“做一做”的处理是挺粗糙的:学生先思考判断后折叠验证,再闭眼回想折叠过程。“回想”这个步骤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但究竟学生有没有回想思考我还真顾不着。如果没有实物操作,如何引导学生看*面图想象折叠过程?有没有一个简单、好的步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一直存在着*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对应。因此本问题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极有益处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而突破这一重难点必须建立在学生积极想象、动手操作的基础之上。现从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1、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新课教学时,由于图形比较复杂,我指导学生先注意观察*面展开图的各边的长度和位置,再提出问题:“如果沿着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象什么呢?”让学生带着问题想一想、猜一猜、比一比,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空间想象,学生通过猜想得出所折的封闭图形应该是象一所房子,这样学生已在脑中初步建立了立体图形的表象。接着引导学生再次想象,给这个房子设计一扇门和一扇天窗,并动手在*面图上画一画,让学生完全凭借空间想象能力来设计,这一点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难度和挑战性,而这也正是我们需要突破的地方,所以我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来思考、设想,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探索,在想象中画画。在巡视的过程当中,我发现大部分孩子的设计都挺合理的,这是我感到比较欣慰的地方。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动手实践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在学生画好门窗之后,为了验证自己设计的门窗是否合理,我让学生把附页中的*面图剪下来,并亲手折一折、叠一叠,学生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兴致勃勃地进行操作活动,这样不仅亲身体验把*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的过程,培养了动手操作的能力,还让学生感到轻松愉悦。在巩固练习的环节里,我还安排了两次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促使学生把空间想象与动手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课堂教学中,我总喜欢问学生:“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把你想法说来听听。”“说一说展开图中的各部分是如何跟房子的各部分对应的。”并鼓励学生尽量把话说完整,增强学生对*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能力,也发展了空间感。

《折扣》教学反思4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百分数的知识基础上教学的,折扣问题实质上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密切。

  成功之处: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原则让学生深入理解折扣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折扣并不陌生,每当节假日商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打折促销活动,借此很自然导入课题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也对学习的内容充满了兴趣。

  2、课前学生仅限于知道打五折就是计算原价的50%是多少钱,但是对于其它折扣的具体意义还比较模糊,比如部分学生认为10%就是十折。这节课通过具体的活动使学生明确打五折就表示现价是原价的50%,七五折就表示现价是原价的75%,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3、让学生区分打折虽然是优惠,但是优惠的折扣与打折的折扣不同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通过学习学生都明确了七五折虽然表示现价是原价的75%,但是优惠的折扣是25%,也就是便宜了原价的25%。

  4、明确数量关系,正确解决问题。在折扣、原价和现价三者的数量关系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确了:原价×折扣=现价现价÷折扣=原价现价÷原价=折扣,知道求原价用除法,因为单位1未知,知道求现价用乘法,单位1已知。

  不足之处:

  由于借班上课,课前又临时更换了班级,多媒体在上课中不巧正好死机了,以至于影响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留下一点遗憾;个别学困生对于优惠与折扣之间的关系理解不是特别清晰。

  再教设计:进一步强化现价和原价的关系,理解什么是现价,什么是原价,以及优惠与折扣的区别。教师还可以在讲授新课前,增加一些有关百分数应用题的复习。

《折扣》教学反思5

  一、立足学生,将情境贯穿于教学始终。

  对于折扣题,学生在现实购物中已经有所认识,但是具体的内涵还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就设计了商场电器九折销售的具体情境,先让学生初步体会九折的具体含义:九折表示现价是原价的90%,再通过一组折扣题巩固什么是折扣,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打折。理解重点分为两部分,一是让学生知道打折就是商品减价;二是知道打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并且能把折扣和百分之几对应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再去探索例题的解题方法就水到渠成了。

  二、分析题意。

  用数学的知识探究生活中的折扣问题这一过程中的我选择的所有折扣问题,都是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在书店、超市、商场等等都有折扣问题,这样学生对于要解决的问题就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就更高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力量,学会理性消费。

  三、挖掘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来帮助学生学习。在教学折扣问题时,我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初步引导学生去了解——探究——掌握折扣问题。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

  其一,由于这节课的容量过大,对学困生照顾还不够,当他们回答问题不完美时,我没有过多去引导,而是让其它学生去补充。其二,老师讲得过多,给学生的空间有限。其三,学生回答问题时特别哆嗦,语言不简洁,上次在六(1)班试上时学生回答问题就能一针见血,但我班学生总感觉说不到点子上,在这方面也耽误了不少的时间,这也许与我们*时的教学有关,今后在语言表达方面还要加强训练,上课时还要多给学生的思考空间,让

  学生自主去发现、合作、展示,老师再给予评价,也许这样会使整节课的知识点更完整一些。

《折扣》教学反思6

  目标

1、使学生理解“折扣”意义的基础上,懂得求折扣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相同,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2、能从生活中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主动建构,学会学习。

  重点:理解“折扣”意义的基础上,懂得求折扣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难点:让学生自己分析,找准分析方法。

  教具:小黑板

  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后让学生完成。

  八折=()‰ 九五折=()‰

  对折=()‰ 让学生讲讲“八折、九五折”各表示什么?

  2、揭示课题:“折扣”的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寻找方法:

  1、出示例2:一种衣服原价每件5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每件售价多少元?比原来便宜了多少元?

  出示后让学生根据下列填空完成:

  根据 ,把 看作单位“1”的量, 是 的 90‰,要求 ,就是求 ,用 计算,等量关系式

  2、出示:联丰村去年早稻总产量50万千克,今年比去年增产二成,今年比去年增产多少万千克?今年收早稻多少千克?

  (1)出示后让学生画线段图。

  (2)指名讲讲列式依据。

  (3)板演、分析。

  3、通过练习让生总结“折扣”就是我们以前学得哪类应用题。

  三、巩固、提高、升华、创新

  1、对比练习:

  ①一瓶油重1/2千克,用去25‰,用去多少千克?

  ②一瓶油重1/2千克,用去1/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闯关练习:同学们想去超市逛一逛吗?想去,必须闯过老师的以下几关

  第一关:完成书本第46页1、2、3、5、题,要求只列式,不计算

  第二关:完成以下三道题

  ①、一种衣服原价每件180元,商店为了加快资金的流通,决定将该服装打九折出售,过了两天,在降价的基础上再打八折出售,问现在多少元?

  ②、商店优惠供应文具用品,买3枝圆珠笔送一枝,学校买了112枝圆珠笔,只要付多少枝圆珠笔的钱?

  ③、日用品商店出售一种瓷碗,每只售价1.68元,如果一次购买的数量超过100只,可打九五折,食堂买了200只碗,应付多少钱?

  3、好,大家基本闯过了,我们一起去逛自选商场

  完成书本46页第6题

  四、学生作业:课堂作业

  反思:

  折扣这类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十一册中的内容,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折扣应用题的数量。我作了以上的一些教学尝试。

  一、 结合学生的生活学数学。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

  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改变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二、 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让学生通读题目、细读题目,圈出题目中的重要词句,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中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和教师分析讲解相结合。把折扣应用题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毕竟是初学者,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肯定是不全面的,各种水*的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所学的层次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尤其是概念性的知识,可以为学生节约许多时间。但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帮助优生建构知识结构,帮助一般学生理解题意掌握知识。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分析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注意启发学生从例题中抽象概括数量关系,总结经验规律。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的数量就是作单位“1”的 数量,画线段图就先画作单位“1”这个数量,再画与之对应的数量的线段图;“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折扣》教学反思7

  “折扣”是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百分数”内容中的一节知识。折扣也叫折率,它要求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生活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这节内容时,我定的教学目标是:

  1、联系生活实际和百分数的意义明确折扣的含义,能熟练地把折扣率改写成分数、百分数并能正确地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百分数内涵的理解。

  2、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

  3、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让学生理解折率,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正确解决折扣问题的基础,设计教学环节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围绕教学目标我首先通过课前调查促销方法,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让学生明白“商品打八五折就是按原价的85%出售”这一关键知识点。接着引导学生沟通折数与分率、百分率之间的联系,为学生下一步探究新知进行铺垫,使学生能顺利地建构新的知识。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进行集体讨论:

  ⑴同样价格的商品,打一折便宜,还是打九折便宜?你是怎样想的?(打一折便宜);

  ⑵小明的父亲要买一部手机,发现同品牌、同型号的一款手机甲商场打九折出售,乙商场打八五折出售,哪个商场售价便宜? 你是怎样想的?(无法判断,因没有告诉这款手机的原价。);

  ⑶一个普通铅笔盒和一台电视都打八折出售,它们有什么异同点?(降价幅度相同, 降价的钱数不同。)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好的数学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我适时地结合生活情境,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如在发现问题环节,在学生掌握发现折数与百分比的相互关系的前提下,分层提出了“原价相同折率不同、原价不同折率也不同、原价不同折率相同”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不断解折率表示的是现价与原价的关系这一核心内容。

  2、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情景的设计贴近生活,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如拓展提高环节,习题的设计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多种促销方式、不同的解决方案,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学生创设了展示智慧、发挥潜能的空间。

  3、突出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事物往往包含两面性,促销的背后同时也包含着正常的商业竞争与虚假欺骗的两种情况,如请你策划环节,使学生在理解其实际意义的同时,学会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折扣》教学反思8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知识基础上教学的,实质上这类问题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是商品经济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折扣并不陌生,每当节假日商场都会有优惠促销打折活动,学生对于打五折就是计算原价的50%是多少钱,但是对于具体的意义还是模糊。

  这节课就是通过具体的活动使学生明确打五折就表示现价是原价的50%,七五折就表示现价是原价的75%,也表示现价是原价的十分之五,同时还要让学生区分打折虽然是优惠,但是优惠的折扣与打折的折扣不同,七五折虽然表示现价是原价的75%,但是优惠的折扣是25%,也就是便宜了原价的25%,与原价相比减少的部分。

  大部分学生还可以掌握。但个别学困生对于优惠与折扣之间的关系理解不是特别清晰,还有的对于现价和原价的判断不准确,不能正确理解题意。

《折扣》教学反思9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于这部分内容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比较高,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三个主要环节:

  (1)首先通过把长方体、正方体盒子剪开得到*面图形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2)利用可操作材料,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3)通过立体与*面的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使学生逐步达教学目标的要求:闭上眼睛想能想象展开或折叠的过程,促进学生建立表象,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我理解的空间观念主要应该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画出立体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互动探究式教学。即我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立足于“导”,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再通过我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自觉地总结和掌握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到的思想和方法。

  本节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展开图通过各种途径有了一些了解,但仍不能把*面与立体很好的结合。

  (2)在遇到问题时,多数学生不愿意自己探索,都要寻求帮助,只是方法不同,数学知识还是让多数学生感到枯燥,在课上要注意多设计体现数学魅力的环节。

  (3)教师要用全新的视角去认识学生。

  学生经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学生群体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探索、学会学习;从中也能深刻体现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最终得到圆满结论,并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极大地调动起自主学习研究的积极性。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要比解答若干习题、教师的讲解的功效强若干倍。

  (4)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

  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加大数学实践活动,变“教学”为“导学”,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折扣》教学反思10

  教学内容:六年级(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97页例4及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三第1至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打折的含义,进一步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法;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方案与策略的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会打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知道打折的含义,能灵活解决有关打折问题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折扣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师:超市和商场都会搞些促销活动,课前,老师已经请你们进行了调查,谁愿意把你周末调查的促销信息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汇报交流小调查。

  师:看来,商家的促销形式真是各种各样,五花八门。那么商家如此费尽心思,想出这么多的促销手段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目的是什么呢?对,只有一个就是提高营业额,这样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润。

  二、尝试交流,探索新知:

  师:其实这就是商家的一种营销策略,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降价销售叫做打折扣,俗称打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打折(折扣)

  2 、认识“打折”

  师:一件衣服打九折,你怎样理解“九折”?

  (1)、学生回答

  (2)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的信息,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板书:几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十

  师:面对商家的种种打折,总是容易让人心动,无法抵挡折扣的诱惑,我们来看看小雨和他爸爸都买了什么?(出示课件)

  三、自学与研讨

  (一)、教学例4:(1) 小雨爸爸想买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1、指名读题

  师:你能独立解答吗?试一试,如果有困难,也可以请教老师或者你周围的同学。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巡视。

  师:你能把你的答案到大屏幕前展示一下吗?

  3、学生汇报交流,说明列式的理由。

  师:这样就变成了我们前面学习过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用乘法计算,你做对了吗?你会求折扣后的现价了吗?做个练习考考你。

  4、出示课件,做一做练习一题

  指名口答列式,第一个说说列式理由,其他两个只列式。

  师:通过做练习,你能总结出求现价的公式吗?

  指名说,板书:现价=原价×折扣

  师:咱们再来看看小雨和爸爸还买了什么?

  (二)、出示例4 (2)爸爸为小雨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打九折出售,现价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5、继续独立计算

  6、指名说两种不同算法。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

  7、指名说。

  师:我们理解了折扣的含义以后,就能应用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进行解答了,大家都会了吗?我们一起用这节课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独具慧眼(课件出示):

  (1)有两家店卖“米奇书包”,却打着不同的招牌:A店八折,B店九折。如果是你,会上哪家店买?为什么?

  生1: 我选A店,因为A店打八折比B店打的折扣便宜。

  生2:也许A店的价格高,所以我会先去调查一下,比较一下两个商店卖的书包的价格,然后再做出选择。

  (2)课件出示:如果两家店该商品的原价A:100元;B:80元,再次选择,怎么选?那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吗?

  生1:我选择B店。B店虽然只打九折,但是只需要72元,A店打八折后是80元。

  师:你们同意吗?是啊,只有我们在购物时做个有心人,做到货比三家,才能买到真正物美价廉的商品。继续看大屏幕。

  2、出谋划策(课件出示):

  蒙牛纯牛奶原价每盒2元,老师想买5袋,现有三家超市搞促销,

  佳源超市优惠:买四送一

  广源超市购物:八五折销售

  家惠超市:所有商品一律降价10%

  去哪家超市买最合适?

  师:请你先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想法。

  (1)、四人小组合作,探讨购买方案。

  (2)、反馈交流,说明选择的理由。

  师:看样子买东西也是有很大学问的,只要我们精打细算,就能找到最佳的购物策略,你们说对吗?

  五、课堂总结:

  一节课的时间就要结束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指名说。

  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更深地体会到了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学好本领,即便将来不能成为科学家、发明家,也一定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六、作业:广告策划我能行

  某电器商店老板准备将原价3000元一台的空调以每台2700元的价格出售,请你结合折扣的知识, 为该老板设计一则简短且又有吸引力的促销广告,看谁的设计最让人既心动又想行动!

  《折扣》教学反思

  “折扣”是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百分数”内容中的一节知识.折扣也叫打折,它要求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生活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这节内容时,我定的教学目标是:1.联系生活实际和百分数的意义明确折扣的含义,能熟练地把折扣改写成分数、百分数并能正确地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百分数内涵的理解.2.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3.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让学生理解折扣,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正确解决折扣问题的基础,设计教学环节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围绕教学目标我首先通过课前调查促销方法,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让学生明白“商品打八五折就是按原价的85%出售”这一关键知识点.接着引导学生沟通折扣与分率、百分率之间的联系,为学生下一步探究新知进行铺垫,使学生能顺利地建构新的知识.

  在学生具备了自生解答的认识基础后,我适时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凭借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解决p97例4的问题.如: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生:打八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0%,原价是单位“1”, 单位“1”已知,要求买这辆车用了多少元,就是求180的8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180×80%=144元.)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少花了多少元?)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使学生明白:原价是单位“1”,用原价×折率=实际售价. 原价×(1-折率)=降低了多少元.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我又提出了如下问题:“原价每袋2元的某种牛奶,正在搞促销活动,甲商店买四送一,乙商店打八八折’,丙商店每袋降价10℅出售.老师要买5袋牛奶,从哪个商店买便宜?”通过小组讨论, 学生一致认为: 因为90%>85%>80%,所以买5袋牛奶从第一家商店买最便宜.培养了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好的数学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我适时地结合生活情境,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2、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情景的设计贴近生活,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如拓展提高环节,习题的设计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多种促销方式、不同的解决方案,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学生创设了展示智慧、发挥潜能的空间.

  3、突出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事物往往包含两面性,促销的背后同时也包含着正常的商业竞争与虚假欺骗的两种情况,如请你策划环节,使学生在理解其实际意义的同时,学会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折扣问题》教学反思3篇(扩展3)

——折扣问题教学实录

折扣问题教学实录1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所了解。这些只是他们的感性认识。如打折,学生都能想到是便宜了,比原价少了,但问其所以然,能解释清楚的并不多。所以对折扣知识概念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另外,学生很少会将这种生活中的商业折扣与数学、与课本上的百分数数学知识相联系,欠缺知识间沟通互化的意识。所以,需要教师规范、指导形成系统的概念,联系生活实践来展开教学。

  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所以我在新课导入时,就收集了一些有关打折的图片与同学们一起分享。有打折的、有买一送一的、有原价298元现价150元的、还有满500元送500元的……。在各种各样的促销形式中,教师明确其中打折也是商家常用的促销手段。在打折图片中选取一张“所有服装一律五折”的信息,让学生说一说“一律五折”的含义。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得出:五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50%。再通过阅读教科书第8叶的底注理解打折的含义。最后让学生说一说下面每种商品是打几折出售的。当学生理解了折扣的含义后,教师再次创设情境:老师买了一件羽绒服,原价800元,打了九折,买这件衣服需要多少元?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能很轻易地解决这个问题,接着教师又提出:如果老师买了一件打了九折的羽绒服,只花了720元,你知道这件衣服原价需要多少元吗?此时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所投入最多的地方就是创设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情境。如:生活链接(春节期间,肯德基如下食品打折销售。)在学生理解原价、售价、折数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出示一组对比题:①一个原价11元的汉堡,现在9折出售,实际售价多少元?②薯条8折出售,现在买一袋薯条需要4.8元,原来售价多少元?③一盒原价15元的鸡翅,现在只需12元。这盒鸡翅是打几折出售的?还结合春节期间,各家超市都推出了各种优惠酬宾活动,设计了一道综合性练习。请看:(1)家家福超市优惠:买四送一;(2)苏果超市:购物满100元打八折;(3)华联超市:所有商品一律降价10%;(4)快乐购超市:打八五折。 一盒酸奶四家超市原价都是15元, ①如果老师想买一盒酸奶,到哪家超市去买比较优惠呢?②如果想买5盒同样的酸奶,到哪家超市去买比较优惠呢?③买几盒酸奶,到苏果超市去买比较优惠呢?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分析现实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丰富的生活给应用题带来了多种的形式。加强教学的生活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数学知识的开放程度,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落实分层理念,扎实基础,夯实训练,加强各种题型练习力度,一定会使每个孩子愉悦着学习,轻松着收获。


《折扣问题》教学反思3篇(扩展4)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0篇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

  “植树问题”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种、两端不种、只种一端及封闭图形。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课前活动,以大家都熟悉的手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手指数的关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近生活。

  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然后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间隔和点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之乐。

  生活情景图引入后出示实例图示,引导学生在观察、点数形象图形后进行填表,发现两端植树时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当学生对实物图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教师将形象的图形抽象成线段图,让学生在脱离实物图后,依然能够发现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在电脑演示中学生直观的体会到了植树问题中相关的量,在观察思考后学生则进一步验证了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这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设备,所以课堂容量较大,但是也造成个别学生吃不透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度,适当进行取舍,照顾好中差生。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2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最终掌握植树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总的来说,本节课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效率也高,较好地展示了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优势,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本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设计不同的植树方案,有利于学生发挥小组交流合作的优势,学生在相互的表达和倾听中促使思路的清晰化,促进知识结构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练习的设计独特、新颖、有梯度:

  本节课的教学我既注重教学过程,也注重教学效果。在练习环节中,我设计了有梯度的练习,体现了分参次教学。同时我还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树相关问题,有效实现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目的。

  由于练习的解答采取竞赛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模拟植树)——交流讨论(植树方案)——得出结论(三种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应用结论(解决生活中植树的相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做了适时的点拨。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3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资料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在探究两端都植的规律时安排了动手操作,想透过引导学生用心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

  活动的设计是这样的:出示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一条公路长()米,每隔5米植一棵(两端都要植),需要多少棵?让学生自己确定这条路的长度,从而探究出两端都要植时的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要求是这样的:设计:全长()米,每隔5米,有()个间隔,种()棵树让学生独立思考,画线段图,填表,汇报。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思考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就应是能够掌握的。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植树”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探究规律”时一个个都像被打败公鸡,毫无斗志与反应。勉强参与的总是那几个*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无法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何来思维的培养,主题的建构呢?我开始反思:为什么学生不能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呢?为什么缺乏参与的用心性呢?学生一脸的茫然。经过反复的思考,我想到了我设计的探究活动有必须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太抽象,太难了,自己确定长度时,要思考到*均分还要分完,只给学生一条线段,他们不明白从何下手。我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们,自己又反复琢磨,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过程,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这节课主线更清晰明朗了,即从生活中抽取植树现象,并加以提炼,然后透过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

  同时能灵活构建知识系统,注重教学资料的整体处理。能活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重构,让资源启迪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设计的例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带给给学生的是现实的,是有好处的,挑战性的。开放性的设计,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自己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用心地去探究,使学生完整的体验“植树”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建立植树问题的三种状况,即两端都植;两端都不植;封闭状况下的植树问题(一头植和一头不植)。

  本节课的特点:

  一、透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设计正是从这的角度出发,设计了给学生这条路固定的总长是30米和树的模型让学生动手“植树”的环节,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效度。学生在分组合作模拟植树活动中寻找规律的时候表现的很简单。这样的活动方式,不仅仅是充分展示学生个性思维和了解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难得*台,而且学生在活动中建立了植树问题的模型,为学生在下面的学习做好直观的铺垫。

  二、渗透“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潜力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理念有个更具“与时俱进”的显著特点是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关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想检验大数目时遇到困难,可引导透过“以小见大”来找规律加以验证,让学生透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从而不失时机给学生渗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的后续学习积累更丰富实用的思想经验。

  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头都植的规律的探究方法后,让学生分组自主寻找两头都不植的规律,学生透过自己动手画,自己整理表格,很快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产生了很强的成功感,同时也有了一份自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用心性。

  三、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植树问题的模型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好处,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在学生已经自主地寻找到植树中前两种的规律后,我适时的提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植树的状况呢?透过学生的举例,让他们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内含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能够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好处。我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如栽电线杆,排座位,安路灯,插彩旗等等,在学生从具体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现象后,又再一次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使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整节课,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表现的很活跃。

  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能够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本着这个思想我在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初步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时,我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图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在出示完例题后,安排了这样的一个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一条线段让用小树的模型模拟植树,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由于使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植树中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便迎刃而解,且容易理解。

  本节课的不足:

  1、那就是我把学生估计过高,我以为只要学生弄懂了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之后,解决植树问题就就应没多大的问题了,但事实出乎我的预料,因为有一部分学生明白了全长和间距不会求间隔数,我以为这是学生早已经学过的而且经常用到的,所以没个性的复习,导致了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下手。

  2、在时间的分配上我前松后紧,在规律的寻找和简单应用中花费的时间有点长,以致后面的练习很仓促。

  3、在教学过程中,因担心上不完,当遇到学生“答非所问”的时候就表现的很急躁不能静下心来仔细地听完学生的"发言;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这节课给人留下了很多遗憾之处,但它毕竟是我自己的产物,是我对新的教法的一种大胆的尝试,而且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学习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为了让每节课的遗憾能少一些,我会继续为之努力。但愿自己在这条路上能走的更远。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4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数学广角的资料。数学广角作为人教版新增的资料之一侧重点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何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很好地渗透在环节在教学中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深刻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着重思考和要解决的问题。一节课实施下来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现做一个简单的小结与反思。

  成功之处:

  一、教学设计有深度、有厚度。

  教学设计分两条线走:一条线以构建学生知识结构为线索,使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经历了“生活问题——猜想验证——建立模型”不断数学化的过程,较好地实现了由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过渡到相应的“数学模式”,为上升到更抽象的数学高度奠定了基础。然后又让学生运用模型解决问题,把数学化的东西又回归于生活,也让学生再一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条线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线索。

  对于植树问题的探究,不仅仅让学生透过画线段图、摆学具的方式自主探究、寻找,而且结合线段图、摆学具,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两端都种时,棵数会比间隔数多1,多的1指的是哪一棵树。让学生不仅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由反复的修改,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对教材研究的重要性,明白了“教师对教材看得有多深,才能使你的课堂有多厚”的道理。也让我明白了自己今后就应努力的方向。

  二、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堂课,我都比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我明白,只有学生自己想学、愿学,才能主动地学,并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对于重点部分的引入,即探究两端都种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我先让学生透过自己的猜测得到答案。当几种答案产生冲突时,再引导学生探究,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而后的探究部分我就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用线段图探究植树问题规律的方法。由此把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为下节课自主寻找另外两种植树问题的规律时,学生就比较简单愉快了。

  三、注重教学思想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传授。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都很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比如:当学生用一个线段图证明规律时,适时点拨。用一个线段图就能证明它是普遍存在的规律吗再画几个试试(以小组为单位,分组研究)。交流时,让不同的学生说出用不同间隔的线段图得到同一个规律,实际就是向学生渗透不完全归纳法。在展示交流部分,透过比较10个间隔与2个间隔的线段图的难易,比较画一棵树和用

  一个点表示一棵树的难易,让学生体会简化的思想。透过找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让学生体会化归的思想。对于学习方法的传授,整节课都个性重视线段图的运用。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列举几条:

  一、教学时间安排欠妥。有的教学资料没有来得及出示,有的资料讲解比较仓促。练习巩固时间不充分,没有检测时间,使教师没有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心中没底。

  二、本节课,我本想借助一一对应的思想去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两端都栽的状况下,所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但是没有深入去理解植树问题中所蕴含的一一对应思想。所以,感觉得出的规律有些牵强、抽象,没有到达水到渠成的效果,没有把一一对应的思想与植树规律结合在一齐,没有很好地突破难点。

  三、对学生评价这块显得潜力不足。对于学生的评价如何做到即准确又有深度,还要具有启发性,这是我还得努力学习的方向。

  四、数学课关键在于“说”,以说促思,以说引思,这样能够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否正确,以便教师及时调控课堂,改变教学策略,但是,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明明白就应让学生多说,但是由于时间问题,就把学生说的权利剥夺了,而去进行下面的教学资料,这是我一贯的通病,我争取改正,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总之,一堂课下来,发现自己真的还有那么多的不足之处。反思自己,今后还应加强学习,学习理论知识、学习优秀课例,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5

  植树问题是非常生活化问题。其中包含两端都栽;只栽一端和两端都不栽,以及封闭图形的栽树。然而由此衍生出的锯木头,敲钟,上楼梯,以及汽车站点,公交车发车班次等问题是非常有趣的。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引导学生,用图示法,看手法,以及站队法等直观方法帮助理解,以促使孩子们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在引导学生读题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让孩子们理解总长,间距,间隔数等名词。同时在直观操作中理解,总长除以间距等于间隔数。通过站队,让孩子们清楚的看到,站队的人数总比间隔数多一,这属于两端都栽。同时通过画图,看手指和指间隔进一步理清间隔,间距,棵树之间的关系。

  对于封闭图形,我采用同学拉圆圈的形式,通过数人数和间隔数,发现规律。

  同时对于多边形栽树,端点都栽的问题,我让孩子们六人一组合作,可以站队,也可以画图来学习。孩子们学习兴趣极高,通过归纳汇报,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然而,还有一部分孩子,学习数学建模的方法有待进一步培养。一部分孩子不动脑,总是以旁观者的角色,等靠要,不主动学习,不自己分析,学习停留在背的模式,使得教学效果参差不齐。会学的学精,后进的只知皮毛。题目稍加变化,便无从下手。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化大气力培养孩子们自觉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让他们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学习才不会僵化。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6

  一、教学设计有深度、有厚度。

  教学设计分两条线走:一条线以构建学生知识结构为线索,使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经历了“生活问题——猜想验证——建立模型”不断数学化的过程,较好地实现了由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过渡到相应的“数学模式”,为上升到更抽象的数学高度奠定了基础。然后又让学生运用模型解决问题,把数学化的东西又回归于生活,也让学生再一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条线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线索。

  对于植树问题的探究,不仅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摆学具的方式自主探究、寻找,而且结合线段图、摆学具,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两端都种时,棵数会比间隔数多1,多的1指的是哪一棵树。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由反复的修改,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对教材研究的重要性,明白了“教师对教材看得有多深,才能使你的课堂有多厚”的道理。也让我知道了自己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二、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堂课,我都比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我知道,只有学生自己想学、愿学,才能主动地学,并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对于重点部分的引入,即探究两端都种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猜测得到答案。

  当几种答案产生冲突时,再引导学生探究,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而后的探究部分我就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用线段图探究植树问题规律的方法。由此把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为下节课自主寻找另外两种植树问题的规律时,学生就比较轻松愉快了。

  三、注重教学思想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传授。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都很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比如:当学生用一个线段图证明规律时,适时点拨。用一个线段图就能证明它是普遍存在的规律吗?再画几个试试(以小组为单位,分组研究)。交流时,让不同的学生说出用不同间隔的线段图得到同一个规律,实际就是向学生渗透不完全归纳法。在展示交流部分,通过对比10个间隔与2个间隔的线段图的难易,对比画一棵树和用一个点表示一棵树的难易,让学生体会简化的思想。通过找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让学生体会化归的思想。对于学习方法的传授,整节课都特别重视线段图的运用。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列举几条:

  一、教学时间安排欠妥。有的教学内容没有来得及出示,有的内容讲解比较仓促。练习巩固时间不充分,没有检测时间,使教师没有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心中没底。

  二、本节课,我本想借助一一对应的思想去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所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可是没有深入去理解植树问题中所蕴含的一一对应思想。所以,感觉得出的规律有些牵强、抽象,没有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没有把一一对应的思想与植树规律结合在一起,没有很好地突破难点。

  三、对学生评价这块显得能力不足。对于学生的评价如何做到即准确又有深度,还要具有启发性,这是我还得努力学习的.方向。

  四、数学课关键在于“说”,以说促思,以说引思,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否正确,以便教师及时调控课堂,改变教学策略,但是,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明知道应该让学生多说,但是由于时间问题,就把学生说的权利剥夺了,而去进行下面的教学内容,这是我一贯的通病,我争取改正,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总之,一堂课下来,发现自己真的还有那么多的不足之处。反思自己,今后还应加强学习,学习理论知识、学习优秀课例,特别应该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运用于实际教学之中,逐步完善、改正。希望能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改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和调控、处理课堂生成的能力,使自己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7

  这节课也有我颇感不足的地方:

  1、那就是我把学生估计过高,我以为只要学生弄懂了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之后,解决植树问题就就应没多大的问题了,但事实出乎我的预料,因为有一部分学生明白了全长和间距不会求间隔数,我以为这是学生早已经学过的而且经常用到的,所以没个性的复习,导致了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下手。

  2、在时间的分配上我前松后紧,在规律的寻找和简单应用中花费的时间有点长,以致后面的练习很仓促。

  3、在教学过程中,因担心上不完,当遇到学生“答非所问”的时候就表现的很急躁不能静下心来仔细地听完学生的发言;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这节课给人留下了很多遗憾之处,但它毕竟是我自己的产物,是我对新的教法的一种大胆的尝试,而且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学习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为了让每节课的遗憾能少一些,我会继续为之努力。但愿自己在这条路上能走的更远。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8

  一、教学设计有深度、有厚度。

  教学设计分两条线走:一条线以构建学生知识结构为线索,使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经历了“生活问题——猜想验证——建立模型”不断数学化的过程,较好地实现了由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过渡到相应的“数学模式”,为上升到更抽象的数学高度奠定了基础。然后又让学生运用模型解决问题,把数学化的东西又回归于生活,也让学生再一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条线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线索。

  对于植树问题的探究,不仅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摆学具的方式自主探究、寻找,而且结合线段图、摆学具,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两端都种时,棵数会比间隔数多1,多的1指的是哪一棵树。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由反复的修改,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对教材研究的重要性,明白了“教师对教材看得有多深,才能使你的课堂有多厚”的道理。也让我知道了自己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二、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堂课,我都比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我知道,只有学生自己想学、愿学,才能主动地学,并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对于重点部分的引入,即探究两端都种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猜测得到答案。

  当几种答案产生冲突时,再引导学生探究,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而后的探究部分我就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用线段图探究植树问题规律的方法。由此把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为下节课自主寻找另外两种植树问题的规律时,学生就比较轻松愉快了。

  三、注重教学思想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传授。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都很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比如:当学生用一个线段图证明规律时,适时点拨。用一个线段图就能证明它是普遍存在的规律吗?再画几个试试(以小组为单位,分组研究)。交流时,让不同的学生说出用不同间隔的线段图得到同一个规律,实际就是向学生渗透不完全归纳法。在展示交流部分,通过对比10个间隔与2个间隔的线段图的难易,对比画一棵树和用一个点表示一棵树的难易,让学生体会简化的思想。通过找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让学生体会化归的思想。对于学习方法的传授,整节课都特别重视线段图的运用。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列举几条:

  一、教学时间安排欠妥。有的教学内容没有来得及出示,有的内容讲解比较仓促。练习巩固时间不充分,没有检测时间,使教师没有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心中没底。

  二、本节课,我本想借助一一对应的思想去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所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可是没有深入去理解植树问题中所蕴含的一一对应思想。所以,感觉得出的规律有些牵强、抽象,没有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没有把一一对应的思想与植树规律结合在一起,没有很好地突破难点。

  三、对学生评价这块显得能力不足。对于学生的评价如何做到即准确又有深度,还要具有启发性,这是我还得努力学习的方向。

  四、数学课关键在于“说”,以说促思,以说引思,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否正确,以便教师及时调控课堂,改变教学策略,但是,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明知道应该让学生多说,但是由于时间问题,就把学生说的权利剥夺了,而去进行下面的教学内容,这是我一贯的通病,我争取改正,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总之,一堂课下来,发现自己真的还有那么多的不足之处。反思自己,今后还应加强学习,学习理论知识、学习优秀课例,特别应该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运用于实际教学之中,逐步完善、改正。希望能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改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和调控、处理课堂生成的能力,使自己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9

  《植树问题》一课蕴含了许多数学思想方法,但对这些数学方法的挖掘和处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觉得这一课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是“化繁为简”或者说是从简单入手寻找规律,而这种方法在北师大版教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在人教版教材的编排上可谓“若隐若现”,因此我觉得我们使用人教版教材的课堂,应该充分挖掘教材教给学生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堂教学中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探究活动,从实物操作到画线段图到类比推理,有效地突出了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和多样性。学生在课堂上也领略到数学智慧的夺目光彩,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通过本课的设计和实践,我更迫切地感受到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对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课堂中落实的研究迫在眉睫。这也是当前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重要缺失,身为教研员更为向广大教师传播数学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性,并提出渗透数学思想,教给学生数学方法的有效措施。

  本课中为了突显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完整性,我把教材中原本安排两课时完成的内容缩成一课时。而且在这一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理解上,因此对于本课的知识点的处理上略显不足。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0

  课前,我利用一根绳子按一定的间隔把小棒(当小树)捆在上面,结成一个封闭图形。课开始让学生观察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这时我不失时机的从一棵树那里剪开,这时学生露出了奇怪的眼神,同时我提出这属于线段上植树问题的哪一种情况,学生很快就喊出:一端种另一端不种:棵树=间隔数。课中利用形象的课件出示了生活中各种各样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学生轻松的获取了新知。(课始我设计的目的加深学生理解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课后,我给学生了一个问题:我班有55名学生,如果要站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方队,这个正方形方队最外层一共有几人?方队一共有几人?学生纷纷开始讨论,七嘴八舌找我讨论,我没有及时告知他们答案,而是让体育委员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实际的站队,让他们自己找到了答案。

  这个单元的学习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虽然本单元教学有点难掌握,但只要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突破难点。


《折扣问题》教学反思3篇(扩展5)

——植树问题的教学反思5篇

植树问题的教学反思1

  《植树问题》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实际问题中的资料。这一资料主要涉及到的知识点有:敞开状况下的两头植、两头都不植、封闭状况下的植树问题(一头植和一头不植)这三种状况。这些资料是奥数中出现的资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必须的困难,怎样才能让学生即能学会,还要学的简单呢,我反复研读教材,分析学生。《课标》中提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必须的路线,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均分成若干间隔,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间隔数和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现时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走楼梯,等等。

  基于以上思考,我把目标制定为:知识与技能:利用线段图理解两段要植和两端不植两种状况下棵树、间隔数和总长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透过合作探究、动手实践发现这两种状况植树问题的规律。2、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测、试验、交流、归纳运用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

  教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资料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在探究两端都植的规律时安排了动手操作,想透过引导学生用心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活动的设计是这样的:出示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一条公路长()米,每隔5米植一棵(两端都要植),需要多少棵?让学生自己确定这条路的长度,从而探究出两端都要植时的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要求是这样的:设计:全长()米,每隔5米,有()个间隔,种()棵树让学生独立思考,画线段图,填表,汇报。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思考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就应是能够掌握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植树”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探究规律”时一个个都像被打败公鸡,毫无斗志与反应。勉强参与的总是那几个*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无法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何来思维的培养,主题的建构呢?我开始反思:为什么学生不能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呢?为什么缺乏参与的用心性呢?学生一脸的茫然。经过反复的思考,我想到了我设计的探究活动有必须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太抽象,太难了,自己确定长度时,要思考到*均分还要分完,只给学生一条线段,他们不明白从何下手。我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们,自己又反复琢磨,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过程,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这节课主线更清晰明朗了,即从生活中抽取植树现象,并加以提炼,然后透过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同时能灵活构建知识系统,注重教学资料的整体处理。能活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重构,让资源启迪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设计的例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带给给学生的是现实的,是有好处的,挑战性的。开放性的设计,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自己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用心地去探究,使学生完整的体验“植树”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建立植树问题的三种状况,即两端都植;两端都不植;封闭状况下的植树问题(一头植和一头不植)。

  本节课的特点:

  一、透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设计正是从这的角度出发,设计了给学生这条路固定的总长是30米和树的模型让学生动手“植树”的环节,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效度。学生在分组合作模拟植树活动中寻找规律的时候表现的很简单。这样的活动方式,不仅仅是充分展示学生个性思维和了解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难得*台,而且学生在活动中建立了植树问题的模型,为学生在下面的学习做好直观的铺垫。

  二、渗透“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潜力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理念有个更具“与时俱进”的显著特点是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关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想检验大数目时遇到困难,可引导透过“以小见大”来找规律加以验证,让学生透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从而不失时机给学生渗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的后续学习积累更丰富实用的思想经验。

  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头都植的规律的探究方法后,让学生分组自主寻找两头都不植的规律,学生透过自己动手画,自己整理表格,很快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产生了很强的成功感,同时也有了一份自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用心性。

  三、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植树问题的模型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好处,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在学生已经自主地寻找到植树中前两种的规律后,我适时的提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植树的状况呢?透过学生的举例,让他们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内含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能够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好处。我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如栽电线杆,排座位,安路灯,插彩旗等等,在学生从具体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现象后,又再一次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使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整节课,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表现的很活跃。

  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能够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本着这个思想我在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初步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时,我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图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在出示完例题后,安排了这样的一个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一条线段让用小树的模型模拟植树,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由于使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植树中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便迎刃而解,且容易理解。

  本节课的不足:

  但这节课也有我颇感不足的地方:

  1、那就是我把学生估计过高,我以为只要学生弄懂了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之后,解决植树问题就就应没多大的问题了,但事实出乎我的预料,因为有一部分学生明白了全长和间距不会求间隔数,我以为这是学生早已经学过的而且经常用到的,所以没个性的复习,导致了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下手。

  2、在时间的分配上我前松后紧,在规律的寻找和简单应用中花费的时间有点长,以致后面的练习很仓促。

  3、在教学过程中,因担心上不完,当遇到学生“答非所问”的时候就表现的很急躁不能静下心来仔细地听完学生的发言;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这节课给人留下了很多遗憾之处,但它毕竟是我自己的产物,是我对新的教法的一种大胆的尝试,而且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学习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为了让每节课的遗憾能少一些,我会继续为之努力。但愿自己在这条路上能走的更远。

植树问题的教学反思2

  《植树问题》是四年级数学广角的内容,对于孩子们来说属于拓展提升类知识,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更会有困难。下面就几方面谈一谈我的设计意图:

  1、课堂中主要渗透了一一对应、化繁为简以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单纯的套用数量关系学习的知识则失去了它的持久性,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数量关系,设计了数一数、画一画教学活动,这些活动都能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

  2、一一对应思想的渗透。在一一对应的思想上的,让学生体会并说出谁和谁为一组就是一一对应的体现,可以为学生接下来理解为什么多1、少1或相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3、在追问中感知数量关系。数量关系的生成要经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摆一摆、数一数只能观察比较出两种物体的个数的大小,继续追问:为什么+1,为什么—1?这样的追问是深化数量关系的有效前提。

  4、重视不同情况的联系与区别。无论是植树问题还是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他们都有多种情况,而每一种情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规律之间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教学过程中有效进行延展,而他们之间的区别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每种情况本质的理解。

  5、体现应用意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对于植树问题的理解要拓展到*常生活中,这样能引导学生运用规律或者获得的策略以及感悟的数学思想来解决与植树问题有着共同数学知识结构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不足以及应改进的地方:

  1、把100米简单化到20米,仍然不够简单,对学生的理解题意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改成总长5米,间隔1米,会更好理解。

  2、讲解三类情况时,应以“只在一端”这种简单情况为例,重点讲解,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3、教态不够自然,语言表情亲和力不够,在*时教学中应加强锻炼,注意培养。

  每一次讲课对自己来说都是一次锻炼,都是一次进步的机会。备课、讲课、反思,每一步都需要用心去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进步的过程,相信经过这样的一次次历练,自己会做的更好。

植树问题的教学反思3

  “植树问题”是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我所执教的内容是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这节课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我通过让学生举手的方法这一实例让学生感知点与间隔数。

  二、以学生的手指为树两指之间为间隔数,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和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我让学生实际观察体验点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由浅入深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让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间隔数-1=棵数”(两端都不种)的规律,称热打铁让学生做练习巩固加深对两端多不栽的习题。一节课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老师也省劲,在反思中,我找到了教学中捷径的办法。

植树问题的教学反思4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我所讲授的是教材第117页的内容,主要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之乐。

  一、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

  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教学中我先激励学生自己做设计师,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最后按照教材要求应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前面的植树问题:100米长的小路,按5米可以*均分成20段,也就是共有20个间隔,而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因此一共要准备21棵树苗。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二、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

  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合理的利用。在设计植树方案这一环节上,学生将间距定为1米、2米、4米、5米、10米,体现了思维的多样性。

  三、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本课练习有以下两个层次:

  (1)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完成已知总长和间距求棵数、已知棵数和间距求总长的练习,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能力。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如教室里的座位的事件,公共汽车站台的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上完课后,感觉到有以下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的课前预设和课堂教学中努力改进:

  (1)本节课总觉得有些程序化,在引导学生思考和操作的过程中,对学生规定的有些死。如果在探究规律时,再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究,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2)学生对如何求间隔数感觉有些不熟练,因为在课的设计中我缺少了这个环节。我认为“路长÷间隔=间隔数”这个关系式的推导和教学过程很重要。

  (3)在学生画图操作之前,我对画图提出的要求也不够明确,所以有些学生在图中乱画,填写表格的时候也显得有些茫然。后来在我的举例示范中学生才明白这个操作的具体要求。

  (4)我在设计练习题时题型太过单一,可以出一些选择题和判断题。

植树问题的教学反思5

  《植树问题》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实际问题中的资料。这一资料主要涉及到的知识点有:敞开状况下的两头植、两头都不植、封闭状况下的植树问题(一头植和一头不植)这三种状况。这些资料是奥数中出现的资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必须的困难,怎样才能让学生即能学会,还要学的简单呢,我反复研读教材,分析学生。《课标》中提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必须的路线,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均分成若干间隔,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间隔数和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现时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走楼梯,等等。

  基于以上思考,我把目标制定为:知识与技能:利用线段图理解两段要植和两端不植两种状况下棵树、间隔数和总长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透过合作探究、动手实践发现这两种状况植树问题的规律。2、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测、试验、交流、归纳运用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

  教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资料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在探究两端都植的规律时安排了动手操作,想透过引导学生用心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活动的设计是这样的:出示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一条公路长()米,每隔5米植一棵(两端都要植),需要多少棵?让学生自己确定这条路的长度,从而探究出两端都要植时的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要求是这样的:设计:全长()米,每隔5米,有()个间隔,种()棵树让学生独立思考,画线段图,填表,汇报。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思考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就应是能够掌握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植树”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探究规律”时一个个都像被打败公鸡,毫无斗志与反应。勉强参与的总是那几个*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无法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何来思维的培养,主题的建构呢?我开始反思:为什么学生不能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呢?为什么缺乏参与的用心性呢?学生一脸的茫然。经过反复的思考,我想到了我设计的探究活动有必须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太抽象,太难了,自己确定长度时,要思考到*均分还要分完,只给学生一条线段,他们不明白从何下手。我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们,自己又反复琢磨,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过程,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这节课主线更清晰明朗了,即从生活中抽取植树现象,并加以提炼,然后透过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同时能灵活构建知识系统,注重教学资料的整体处理。能活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重构,让资源启迪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设计的例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带给给学生的是现实的,是有好处的,挑战性的。开放性的设计,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自己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用心地去探究,使学生完整的体验“植树”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建立植树问题的三种状况,即两端都植;两端都不植;封闭状况下的植树问题(一头植和一头不植)。

  本节课的特点:

  一、透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设计正是从这的角度出发,设计了给学生这条路固定的总长是30米和树的模型让学生动手“植树”的环节,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效度。学生在分组合作模拟植树活动中寻找规律的时候表现的很简单。这样的活动方式,不仅仅是充分展示学生个性思维和了解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难得*台,而且学生在活动中建立了植树问题的模型,为学生在下面的学习做好直观的铺垫。

  二、渗透“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潜力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理念有个更具“与时俱进”的显著特点是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关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想检验大数目时遇到困难,可引导透过“以小见大”来找规律加以验证,让学生透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从而不失时机给学生渗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的后续学习积累更丰富实用的思想经验。

  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头都植的规律的探究方法后,让学生分组自主寻找两头都不植的规律,学生透过自己动手画,自己整理表格,很快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产生了很强的成功感,同时也有了一份自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用心性。

  三、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植树问题的模型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好处,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在学生已经自主地寻找到植树中前两种的规律后,我适时的提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植树的状况呢?透过学生的举例,让他们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内含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能够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好处。我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如栽电线杆,排座位,安路灯,插彩旗等等,在学生从具体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现象后,又再一次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使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整节课,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表现的很活跃。

  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能够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本着这个思想我在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初步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时,我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图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在出示完例题后,安排了这样的一个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一条线段让用小树的模型模拟植树,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由于使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植树中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便迎刃而解,且容易理解。

  本节课的不足:

  但这节课也有我颇感不足的地方:

  1、那就是我把学生估计过高,我以为只要学生弄懂了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之后,解决植树问题就就应没多大的问题了,但事实出乎我的预料,因为有一部分学生明白了全长和间距不会求间隔数,我以为这是学生早已经学过的而且经常用到的,所以没个性的复习,导致了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下手。

  2、在时间的分配上我前松后紧,在规律的寻找和简单应用中花费的时间有点长,以致后面的练习很仓促。

  3、在教学过程中,因担心上不完,当遇到学生“答非所问”的时候就表现的很急躁不能静下心来仔细地听完学生的发言;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这节课给人留下了很多遗憾之处,但它毕竟是我自己的产物,是我对新的教法的一种大胆的尝试,而且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学习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为了让每节课的遗憾能少一些,我会继续为之努力。但愿自己在这条路上能走的更远。


《折扣问题》教学反思3篇(扩展6)

——《烙饼问题》的教学反思3篇

《烙饼问题》的教学反思1

  本节课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成功之处:

  1、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发现规律。在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准备的圆片进行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学生会出现如下几种情况:

  (1)每次烙完一张饼,6+6+6=18(分钟)

  (2)第一次烙1号和2号饼的正面,第二次烙1号和2号饼的反面,第三次烙3号饼的正面,第四次烙3号饼的反面,3+3+3+3=12(分钟)

  (3)第一次烙1号和2号饼的正面,第二次烙1号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第三次烙2号和3号饼的反面,3+3+3=9(分钟)

  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观察,哪种方法可以尽快吃上饼呢,为什么?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每次总烙2张饼,别让锅空闲,这样应该最省时间。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要烙4张饼、5张饼、6张饼……呢?你发现了什么?由此得出:饼的张数×每面烙的时间=所需最少时间。

  2、延伸拓展,启迪思维。在学生发现烙饼的规律后,教师提出当每次最多能烙3张饼,这个规律是否依然适用呢?你又会发现什么呢?学生经过思考发现只要把饼的张数×每面烙的时间=所需最少时间转化为总面数÷每次可烙的面数×每面烙的时间=所需最少时间就可以得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总面数÷每次可烙的面数”实际上就等于饼的张数。

  不足之处:

  由于对烙饼问题进行了拓展,导致练习时间不充分,学生对于烙饼问题的规律掌握不够熟练,出现了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时学生对于每面烙的时间理解不到位,把每面烙的时间和烙一张饼所用的时间混淆,没有注意到必须用饼的张数乘每面烙的时间。

  再教设计:

  对于烙饼问题的拓展可以留给学生课后进行思考,应该留有更多的时间对本节课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不留知识上的盲点。

《烙饼问题》的教学反思2

  “数学广角”的知识成了这段时间的教学重点。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包括了:烙饼问题、合理安排时间(统筹方法)、排队求等候时间总和、田忌赛马(对策论)这四个内容。看看课时安排,只有四课时,书上的内容,也好像很浅显。可是实际教学当中,要把各种方法在课堂中落实下去,知道过程,掌握方法,灵活运用,这其中的容量是很大的。下面就“烙饼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烙饼问题”是一节渗透统筹优化思想的数学课,它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简单的优化思想,让学生从中体会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本节课我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基础知识出发,创设生活情境,以“烙饼”为主题,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围绕怎样烙饼,亲身经历探索“烙饼”中数学知识的过程,逐步掌握烙饼的最佳方法。在本课教学中,我突出了以下几点: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理解方法。

  教学时我先通过一个设疑“家里的锅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烙熟一张饼的一面需要3分钟,怎样才能让一家三口尽快吃上饼?”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理解题意,有学生说出了9分钟这个答案,这时部分学生说不行的,但是也有部分学生说可以的。我就顺势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圆形纸片代替饼,让学生先独立操作演示。然后让他们同桌演示,有困难的互相讲解帮助。这样,几乎全部学生都理解了这个优化过程。这一环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生动、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感受到烙饼的策略。

  2、渗透数学方法的同时,顺势进行理性地提升。

  在教学怎样烙饼省时时,学生通过操作后掌握了三个饼的烙法,但是光有这些感性的认识是不够的,怎样让学生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提升呢?我让学生来说说怎样表示刚才的操作方法,有的学生用写过程的方法,这时我就给学生提示了列表的方法:

  饼的张数123……

  第一次正正

  第二次反正

  第三次反反

  学生通过列表来表达过程,对烙饼的策略有了进一步理性的提升。在进一步寻找规律时,也不再是简单的操作,而要求学生操作后通过想像和思考来得出烙4张饼、5张饼、6张饼、7张饼……的策略

  3、让学生通过多角度观察总结规律。

  在学生得出烙2张饼、3张饼、4张饼……所需的时间后,下一步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谈谈发现的规律并加以总结。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我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出了以下几种规律:

  ①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可以两张两张地烙;如果要烙的张数是单数,就先两张两张地烙,剩下的就用烙三张饼的最佳方法来烙。

  ②每多烙一张,就多用3分钟。

  ③烙饼的张数和时间的规律:用饼数乘3就可以知道烙饼的时间。

  爱因斯坦说“比宇宙更辽阔的是什么?是想象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向书本、向权威质疑挑战,敢于标新立异。本节课结束时有学生提出:“如果一次能烙3张饼、4张饼或更多的饼,需要多长时间呢?”我相信,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烙两张饼,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的过程,学生是有能力推导出一次烙3张或4张饼的最少时间的。

《烙饼问题》的教学反思3

  数学广角中的《烙饼问题》,其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烙饼”是一节渗透统筹优化思想的数学课,它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渗透简单的优化思想。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我以“烙饼”为主题,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为主线,围绕“怎样烙饼,才能尽快吃上饼?”展开教学,设计了烙1张、2张、3张——单张,双张饼的探究过程。以烙3张饼作为教学突破点,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的意识,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利用手中小圆片代替饼,经历了从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感觉效果不错。

  重点:优化的思想——“同时”“节省时间”

  小学生关于“烙饼”并无过多的生活经验,大多数都局限于“一张一张地烙”。因此,在教学中我借助所给的条件“一口*底锅内可以放两张饼”,让学生进行比较,明白“同时烙两张”会“节省时间”,从而渗透“优化的思想”。同时也为后面探究“三张饼”“四张饼”……的“最优方案”打好基础,使学生“保证每次都能烙两张饼”。

  难点:规律的得出——“饼的张数×烙一张饼的时间=烙饼所需最少的时间”

  突破这个难点时,我把“力气”都使在“烙三张饼”的问题上。确实,在让学生认识到“同时烙两张饼可以节省时间”后,三张饼的问题是教学难点的“突破口”。在此,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借助手中学具试一试,探究“烙三张饼最少用多长时间”。之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保证锅内每次都能烙两张饼”才是最优方案,所用时间“9分钟”才最少。

  “两张饼”“三张饼”的问题做为重点,让学生弄清楚后,在后面的探究中,学生自然会认识到“张数为双时,两张两张的烙”“张数为单时,先两张两张烙,剩下的三张同时烙”,那么烙再多张数的饼学生也不再会有问题。同时,根据烙2、3、4……张饼所用的时间,学生很快会得出“饼的张数×烙一张饼的时间=烙饼所需最少的时间”的规律,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

  数学广角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近生活的机会,一个体验生活的*台。但因为大多数学生缺少生活经验,所以学起来比较难。我们老师应发掘更多的生活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解决。

推荐访问:反思 折扣 教学 《折扣问题》教学反思3篇 《折扣问题》教学反思1 《折扣问题》教学反思100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