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年《虽有嘉肴》教学设计3篇(完整)

时间:2023-03-03 16:55:06 来源:网友投稿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1  一、设计理念  中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常态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模式相互作用的过程,不存在必然的先后问题。但是,文言文体决定了学生在这类文体的阅读理解心理过程的序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虽有嘉肴》教学设计3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虽有嘉肴》教学设计3篇(完整)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1

  一、设计理念

  中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常态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模式相互作用的过程,不存在必然的先后问题。但是,文言文体决定了学生在这类文体的阅读理解心理过程的序列——先自下而上,后自上而下。《虽有嘉肴》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本着语文教学“活动建构”必须切合语文学科规律,更需要切合学生阅读理解的心理过程规律的原则,本节课教学设计活动安排:“读、译、辩、评”,课堂教学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师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以活动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1、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学习的资料,结合自己写成小短文准备课堂上演讲。

  2、教师上网搜集、整理从学习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的文章(也可写下水作文),与大家共享,并制作成PPT准备在课上展示。

  二)课上活动

  活动一:读

  形式:个体自读,放声,读到基本能背诵下来。

  目标: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

  方法:

  ①虚词停顿鲜明如“之、焉、也”,读出文言的意味。

  ②语气舒缓,营造古朴氛围。

  再读

  形式:小组竞读。

  目标:看谁读得齐,读得响,读得有滋味。

  方法:

  ① 分男女生两个组。

  ② 树立合作意识,齐心协力,不抢不拖。

  评比:哪个组读得好?好在哪里?

  【设计意图】 朗读活动中,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形式。前者——个体自读,旨在熟悉课文;后者——小组竞读,旨在正确、整齐和初步的情感体味。朗读活动设计体现教学要求的层递性:只有在学生个体熟读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的齐读,并读出感情。

  活动二:译

  形式:个体自译;同桌对译。

  目标:对照注释,译成白话。不能译的圈出来质疑研讨。

  探究:质疑讲解。

  【设计意图】面对学生存在文言词句理解的水*差异,由个别学生的自主发现,从而引导全班学生的发现学习。课堂上在“译”的活动中不仅关注这些差异,而且利用学习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个体的自主发现”,并以此为例引发“群体性的自主发现”。

  活动三:辩

  出示问题组:

  ①文章的中心句子是什么?

  ②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③文章的脉络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了课文基本内容后,学生的阅读理解就回归了常态,既用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对所要读得内容做出预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这段文字内部思路,解读文本。这时,“辩”成为学生深层次理解课文主题的脚手架。

  活动四:评

  问题思考:从这篇课文内容和语气看,文章的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设计意图】此活动环节关注语文味教学法的亮点——文化开掘。初中学生阅读理解所加工的信息,不仅来自于学生从课本中获得的文字信息,还包括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所提供的信息。我设计的这个问题很有难度,让学生思考回答前,我做了一些铺垫。“评”为学生准确把握主题构建了一个隐形的支架。

  三)课下活动

  学生利用网络教学,搜集文章的配乐朗读并听读两遍。

  【设计意图】此活动环节调动学生的感官因素。在目标明确、方法到位、时间充裕的科学安排下,活动感官越多,过程越扎实,活动收获越大。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情感目标: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

  1、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知道“四书”“五经”指那些书吗?它们都是儒家经典书籍,今天我们学习节选其的一篇文章《虽有嘉肴》。

  二、学习注解一,了解《礼记》和《学记》的关系及内容。

  三、整体感知,疏通字词,了解文意

  1、一读正字音(点名读、正音、再读)

  2、二读明节奏,读出韵味(上黑板划节奏、明节奏、齐读)

  3、三读理解字词,并疏通全文(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根据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不能解释的字词句子做上记号,然后个别提出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4、再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文意

  5、尝试背诵

  6、完成课堂练习并检查

  四、自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2、联系文章思考,为什么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呢?

  五、拓展延伸

  如果有同学问你作业,你将怎么办?

  六、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虽有嘉肴》,文章虽短小,却靠诉我们一个特别有用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学以致用,在“书山”“学海”不仅要勤用功苦用功,更要学会巧用功妙用功,这样才更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也会有更大的收获。

  七、作业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1、2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 自强(qiǎng) 兑( yuè )命 学( xiào )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困(不通 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明确:先从“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在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从《兌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板书:

  嘉肴 食 旨 学 知不足 自反

  学习重要性 教学相长 学 学半

  至道 学 善 教 知 困 自强

  六、熟读成诵(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七、拓展延伸(备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念:想着。 典:主。)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习为主”。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与《课时特训》。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3篇(扩展1)

——《虽有嘉肴》优秀教学设计3篇

《虽有嘉肴》优秀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能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的1、2两项。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补充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虽有嘉肴》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之《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听读,听后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 自强(qiǎng)

  2、自读,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预设: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故曰:教学相长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7、其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巩固积累

  1、全班齐读,小组竟读课文。

  2、对照原文,译读巩固课文。

  六、课堂总结

  1、文化常识:“四书”“五经”

  2、《礼记·学记》间隔号前为书名,后为篇名。

  3、熟读课文,力求能诵。

《虽有嘉肴》优秀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能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的1、2两项。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补充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虽有嘉肴》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之《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听读,听后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 自强(qiǎng)

  2、自读,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预设: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故曰:教学相长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7、其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巩固积累

  1、全班齐读,小组竟读课文。

  2、对照原文,译读巩固课文。

  六、课堂总结

  1、文化常识:“四书”“五经”

  2、《礼记·学记》间隔号前为书名,后为篇名。

  3、熟读课文,力求能诵。

《虽有嘉肴》优秀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1、2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困(不通 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2、《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此之谓也

  明确:

  (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2)食:吃;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明确:先从“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在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从《兌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六、熟读成诵(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七、拓展延伸(备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念:想着。典:主。)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习为主”。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与《课时特训》。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3篇(扩展2)

——《虽有嘉肴》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虽有嘉肴》优秀的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能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的1、2两项。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补充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虽有嘉肴》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之《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听读,听后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 自强(qiǎng) 兑(yuè)命 学(xiào)学半

  2、自读,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困(不通 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预设: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巩固积累

  1、全班齐读,小组竟读课文。

  2、对照原文,译读巩固课文。

  六、课堂总结

  1、文化常识:“四书”“五经”

  2、《礼记·学记》间隔号前为书名,后为篇名。

  3、熟读课文,力求能诵。

《虽有嘉肴》优秀的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能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的1、2两项。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补充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虽有嘉肴》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之《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听读,听后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yuè)命学(xiào)学半

  2、自读,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预设: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7、其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巩固积累

  1、全班齐读,小组竟读课文。

  2、对照原文,译读巩固课文。

  六、课堂总结

  1、文化常识:“四书”“五经”。

  2、《礼记·学记》间隔号前为书名,后为篇名。

  3、熟读课文,力求能诵。

《虽有嘉肴》优秀的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能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的1、2两项。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补充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虽有嘉肴》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之《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听读,听后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yuè)命学(xiào)学半

  2、自读,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预设: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7、其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巩固积累

  1、全班齐读,小组竟读课文。

  2、对照原文,译读巩固课文。

  六、课堂总结

  1、文化常识:“四书”“五经”。

  2、《礼记·学记》间隔号前为书名,后为篇名。

  3、熟读课文,力求能诵。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3篇(扩展3)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新改版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篇课文,是整册书的第三篇文言文课文,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初一新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特制订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2.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3.让学生运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大意。 情感与态度目标: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教学相长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采用提问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自然而然转入文学常识。

  同学们,你有没有听过“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师答:《学记》)

  一、 感知课文(分不同形式的读,但每一次的读达到不同的目的)

  采用花样繁多的朗读,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语感,丰富文化底蕴)

  1.一读课文(个人读),读准字音。

  虽有嘉肴( ),弗( )食,不知其旨( )也。 ...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 ..

  故曰:教学相长( )也。 .

  《兑命》曰:“学( )学( )半。 ..

  2.二读课文,读出韵味。(录音范读,划出朗读节奏)(在掌握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全班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

  3.三读课文,理解字词。(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朗读并结合注释和参考书籍,并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文言实词归类。)

  通假字: 兑命兑:通:“说”,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

  古今异义词:(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用意,目的) .

  (2)、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

  (3)、然后能自强。(古义:自我勉励;今义:到) .

  一词多义:(1)、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 .

  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

  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 .

  (2)学

  教学相长(学习) 学学半(教) ..

  4.四读课文,读懂文意。 介绍“留、补、删、换、调”翻译方法,小组根据方法结合重点字词翻译原文。(两三句重点句,抽学生回答,检验学生是否掌握。)

  四、研读品析 (齐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你觉得这篇课文是在跟我们讲什么道理?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这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在理解大意后,归纳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

  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五、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1、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际,把课堂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1、2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 自强(qiǎng) 兑( yuè )命 学( xiào )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困(不通 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明确:先从“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在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从《兌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板书:

  嘉肴 食 旨 学 知不足 自反

  学习重要性 教学相长 学 学半

  至道 学 善 教 知 困 自强

  六、熟读成诵(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七、拓展延伸(备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念:想着。 典:主。)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习为主”。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与《课时特训》。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与对美好人生的礼赞,前面几篇文章分别利用叙事或抒情的方式阐述了人生感悟,这篇文章从学习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

  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

  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实词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预习学案(见后面附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老师先跟大家讲个故事:上帝让人带蜗牛去散步,并规定人与蜗牛要并肩行走,人觉得这事不难,就一口答应了。人带着蜗牛散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没走几步就犯难了,蜗牛与人的步伐总是不一致,人总是昂首阔步地走,蜗牛被远远甩在了后面。人觉得不耐烦了,

  跑去和上帝抱怨说:“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无法和它一起散步。”上帝回答说:“你试着以蜗牛的速度行走,看看这样与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样。”人接受了上帝的建议,改变了以往的速度,与蜗牛一起慢条斯理地走着,他发现,*时由于走得太快,没怎么留意沿途的风景,原来路边的小树长高了,长出了嫩芽,小花灿烂地绽放着,还有小鸟轻快地歌唱??这事都是人紧绷神经松弛下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人发现:其实不是我在牵着蜗牛散步,而是蜗牛带着我散步。

  这个故事里到底是人带着蜗牛,还是蜗牛带着人呢? 其实,学习有时是相互的,你在教会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很多。这就是教和学的

  【设计意图】利用故事导入,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文言文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

  道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更加详细地探讨一下教与学的关系。 (二)读清句读 学习文言文,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读通句读,虽然文章已经有了标点,不过有些句子

  示例: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之间还需要再次停顿,请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设计意图】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朗读可以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刚刚开始教文言文朗读要教会学生拉长语调,将停顿的地方表现出来。

  (三)解读文本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 解释重点实词虚词

  旨:甘美 善:好处 虽:即使

  翻译句子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不知道它的好处。

  (2)仿写句子“虽有??弗??不知??” 参考句子:虽有异香,弗闻,不知其妙也;虽有万卷书,弗读,不懂其道也。 作者采用同一句式从嘉肴到至道,是一种类比的方式,我们刚才的仿写就是将类比拓展开来,这么做可以将道理形象化,人们对至道难以理解,但对嘉肴这类常见事物非常熟悉,将深奥的道理赋予简单的生活现象当中。

  【设计意图】仿写句子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直白地了解类比的妙处,直接讲解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如果学会了仿写,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 故曰:“教学相长也。”

  解释重点实词

  困:不通

  翻译句子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学习让我们发现自己不足,这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反”,“自反”指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之后呢?对,坚持学习;当“教”遇到理解不了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强”,“自强”的意思是自我勉励,勉励之后又该怎么办呢?对,还是回到学习中去。所以对于“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可以整理为:学习让我们懂得更多,学后我们就可以教;当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要返回来再次学习;教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收获很多,这实际上也是学的过程;当教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勉励自己,重新回到学习中来。

  (3)说说自己身边“教”和“学”的故事。

  教师分享故事: 事例一、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时教你们知识,不过有时候同学们的精妙回答也会提醒老师,让老师拓宽思路,这就是老师在教你们的同时也学到了方法。

  事例二、老师*常为了教好大家,上课之前要进行备课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读懂要教的内容,老师查阅大量的资料,从这些资料中吸取营养,所以当我教遇到困惑的时候,我还是回到学习中去,借助其他人的力量完成教的任务。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学习的难点,所以设置两个活动来强化,第一个活动是理论上的理解,用直观的方式画出“教”与“学”的关系;第二个活动是将这种关系生活化,带到自己身边来,通过列举事例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教”与“学”的关系。分享的事例分别从一个人和两个人的角度来阐释“教”与“学”,具有代表性。

  反:反省 强:勉励 长:促进 (2)请大家完成下面的填空,用箭头表示“教”与“学”的促进方向。

  3.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结合预学案明确第一个学的读音(xiào)、含义(教),明确“其??乎?”的意(2)翻译句子:《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学”(xiào)与“学(xu?)”其实就是一个字?为什

  ——。比较这两个字的不同。 思(大概??吧?“ 么会这样呢?请看下面两个字明确:这是《说文解字》中“教”与“学”的写法。前面这个是“教”,后面这个是“学”,不难发现这两个字的写法非常相似。其中表示算筹,指的是孩童,表示手持鞭子、棍杖。学字多了几个形状:表示房屋。其实教与学在古文中属于异体字,即音义完全相同,是一个字的两种写法。也就是说,教与学原本在古文中意思是一样的。大家可以做出这样的理解: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学习,所以教是学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教与学的理解,通过构字来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古文知识。 像爪一样,表示的是手,突出“手把手”教的含义, 即庐,(四)指导背诵 本文主要讲述“教”与“学”的关系,从什么地方开始引入的呢?(嘉肴)对于嘉肴美味,我们首先要吃,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请背诵第一句。

  学习是为了懂得更多的道理,跟吃美食一样,要懂得最好的道理,必须要学习。背第二句。 学习有了体会,就要与人分享,这就是教。学习有了困惑,就要学会反省,然后继续学习;教别人遇到了困难,要学会自我勉励,然后也要继续学习。所以说教学相长。背诵第三、四、五句。

  文章最后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学相长的道理,应用了《兑命》中的一句话,请背诵这句话。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当堂落实文言阅读背诵问题,梳理文脉。尤其是从至道的学习如何转到“教”与“学”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教”是学习之后的一种分享过程。

  (五)拓展延伸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好多的教训。”根据《虽有嘉肴》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可以自由讨论)

  【设计意图】引入陶行知先生的话是希望将古今的教育教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陶先生的话是对“教学相长”的一个有力佐证。

  结束语: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只是红烛上的火苗;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教只是春蚕嘴里吐出的一根丝线。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与别人分享。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珍惜少年时。少年是学习的大好时光,

  我们要静下心来,不断学习,不断反省。

  八、作业布置

  搜集关于学习的名言名句,背诵其中自己认为感悟最深的五句。

  九、板书设计

  附录: 《虽有嘉肴》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

  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4.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

  二、相关链接

  《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学记》,是*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重视因材施教。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

  三、预习作业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能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的1、2两项。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补充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虽有嘉肴》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之《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听读,听后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 自强(qiǎng) 兑(yuè)命 学(xiào)学半

  2、自读,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困(不通 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预设: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巩固积累

  1、全班齐读,小组竟读课文。

  2、对照原文,译读巩固课文。

  六、课堂总结

  1、文化常识:“四书”“五经”

  2、《礼记·学记》间隔号前为书名,后为篇名。

  3、熟读课文,力求能诵。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情感目标: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

  1、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知道“四书”“五经”指那些书吗?它们都是儒家经典书籍,今天我们学习节选其的一篇文章《虽有嘉肴》。

  二、学习注解一,了解《礼记》和《学记》的关系及内容。

  三、整体感知,疏通字词,了解文意

  1、一读正字音(点名读、正音、再读)

  2、二读明节奏,读出韵味(上黑板划节奏、明节奏、齐读)

  3、三读理解字词,并疏通全文(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根据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不能解释的字词句子做上记号,然后个别提出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4、再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文意

  5、尝试背诵

  6、完成课堂练习并检查

  四、自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2、联系文章思考,为什么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呢?

  五、拓展延伸

  如果有同学问你作业,你将怎么办?

  六、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虽有嘉肴》,文章虽短小,却靠诉我们一个特别有用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学以致用,在“书山”“学海”不仅要勤用功苦用功,更要学会巧用功妙用功,这样才更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也会有更大的收获。

  七、作业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重点难点】

  1.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2、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自主学习】

  1、背景链接(介绍作者):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自强.()

  兑命()学学半()

  4、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弗食

  知其旨也不知其善也

  然后能自强也虽有至道

  教学相长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反也

  然后能自强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5、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今义: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学学半古义:今义:

  6、翻译下列句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7、(1)《虽有嘉肴》节选自,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共篇。《学记》是中的一篇,是*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

  (2)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3.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课堂检测】

  1.《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的文章选集,是一部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与《》《》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解释等的问答,记述。

  2、《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说明了

  的道理。

  3、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今义: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学学半古义:今义:

  【课后反思】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引入。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

  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3、知道题目《虽有嘉肴》的由来。

  三、齐诵读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

  嘉肴( ) 弗食 ( )

  自强( ) 教学相长( )

  兑命( ) 学学半 ( )( )

  (2)、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3、师范读、领读。

  4、齐读。

  四、释文意。

  1、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

  2、出示重点字词,理解。

  3、指名试译,点拨。

  4、同桌互译,参看译文。

  参考译文:

  [!--]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5、关注特殊词句。

  通假字 《兑命》曰

  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学相长也

  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词多义:学 其

  五、析文章。

  1、鼓励学生质疑。

  2、阐释重点问题。

  预设: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用“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

  (2)、有人说由“说”过渡到“教”不自然,逻辑不严密,你是怎样认为的?

  (3)、引用《兑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脉。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六、明主旨。

  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2、读完文章,你有何体会?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3、明确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4、背诵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语交际。

  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

  2、积累《学记》中的名句。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4)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八、课外练。

  1、查阅资料理解积累的《礼记》中的名句。

  2、用学过的方法预习《河中石兽》

  教学反思

  学校搞教学研究月活动,身为新进教师的我自然是要上节汇报课的。思来想去,我选了新入编的课文《虽有嘉肴》。我是新人,它是新课,“新新”相映,“新新”相惜,没准能给听者一些新意呢——我当时这么想着。

  因为是第一节课,所以很多老师调了课光临指导,这既给了我动力,亦让我的那点“表现欲”膨胀起来。

  开课前,学生们凌乱地坐着,我便要求学生们将前排坐满,还联想起《百家讲坛 彭林说礼》中的观点 “教训”起他们来:“同学们,古人重礼仪,没坐满的位子被称为‘虚席’,‘虚席’是对主讲者的不尊重, ‘座无虚席’是一种礼仪,请做一个知礼之人!”学生立马填满了前面的空位。

  于是,我便引入课文。我以26日*去了孔府,谈了儒学的重要性说起,又强调了“四书”、“五经”的具体书目,后介绍了《礼记》、《学记》,还顺势介绍了《虽有嘉肴》篇名的由来。接下来诵读,翻译,学生在预定的轨道上实实在在地学着。当学生理解了文意后,我让学生就谋篇布局、文句意思等方面质疑,学生的问题或浅薄,或无厘头,偶有一两个切中要害的,我欣喜着,引领者去解决,可一看手表,坏了,只剩十一二分钟,来不及了。“撤!”我暗地里命令自己,于是我赶紧将预设的两个问题做了点拨,希望能赢得“宝贵的时间”,完成既定任务。总结、拓展,布置作业,“飞速”完成了。我庆幸自己较完整地展示了课堂的环节,尤其是较有创意的“质疑”和“拓展”。

  下课后,我找了两个同学问了问:“刚才讨论得几个问题你们懂了吗?”学生苦笑说:“不大明白,我来不及思考。”是啊,我将他们思考的时间“抢”了过来,他们被牵着鼻子,哪有那么多思维的火花呢?于是,我问自己:“课堂是谁的舞台?”“公开课的目的是什么?”“一堂课非得完成既定任务,来不得一点变通吗?”

  我反省自己: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

  教师是也只能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过多的展示势必撼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缺乏了表现的机会,缺乏了“绽放”的体验后肯定是影响注意力的。这节课,我何不在“质疑”、“解疑”上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呢?何不取消那几个“有梯度”、“见水*”的预设问题呢?

  公开课的目的不应只关注教师素质的检阅,还应成为学情研究的真实素材。

  过多地关注教师素质,只会促使“作秀”、“表演”,而关注学情,课后共同研究学情,则能使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增强。比如这节课中,学生不能提出“‘由学讲到教没有过渡,缺乏逻辑性’的说法正确吗?”这个问题,教师值得研究;学生看投影的目的就是为了抄笔记值得研究;*日里学生发言积极,大型活动就胆量小了,值得研究;成绩最差的张文迪同学大胆发言,正确地回答出问题值得研究……

  完不成既定任务又何妨。

  绝大多数执教公开课的老师坦承:“这课还得‘回火’,不然孩子没法吃透”,我也是,明天肯定得讲深讲透文意,否则学生月考就要“愁断肠”了。何不上成常态课?何不实实在在地完成前几个环节?我警醒自己。下次,咱就在教室上课,就尽情地读,敞开了说,热烈地讨论,不见得不精彩。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会发觉自己课堂中缺漏甚多,惟求循着“人的教育”的初衷不变,惟愿学生们能快乐地驰骋!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3篇(扩展4)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5篇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1

  《虽有嘉肴》是选自《礼记·学记》的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文章本身非常短,多用对仗句,音节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对初一的"学生来讲,在学过《论语》、《世说新语》中的选段、选文之后,字词的积累和文意的理解问题不大。同时,从文章的形式来讲,这是一篇议论文,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到议论文,学的多是记叙文,从文体来讲,对议论文不熟悉,不能过分强调文体和论证手法,但也不能不涉及。

  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也有不懂的地方,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在结尾部分引用《尚书》中《兑命》篇中的话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问我,为什么“虽有嘉肴”的“嘉”和“美味佳肴”的“佳”不是同一个字?这个问题难住了我。首先,我想到可能是通假字,但是书下注释中没有出现,我又想是不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区别。但是也查不到相关的资料。后来我想到了从字本身出发,从这两个字的造字本义出发来看:在甲骨文中,“嘉”是一个合体字,由“壴”(即鼓的象形)、“力”和“口”组成。很明显,它是一个形声字,上面表意,下面的部分是表示读音。鼓在古代表示欢乐的氛围,祥和的气氛,“喜欢”的“喜”上面也是这个字。“嘉”是好和美的意思,而“佳”的字形则是一个人靠在两块玉石上。显然,用第一个更为合理。这个发现令我快乐,这不正是“教学相长”的实践吗?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我想到了教学活动。其实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半功倍。就像《师说》中说的那样“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吧。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2

  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3

  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

  由此,我想到了教学活动。其实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半功倍。就像《师说》中说的那样“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吧!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4

  《虽有嘉肴》是选自《礼记·学记》的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文章本身非常短,多用对仗句,音节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对初一的学生来讲,在学过《论语》、《世说新语》中的选段、选文之后,字词的积累和文意的理解问题不大。同时,从文章的形式来讲,这是一篇议论文,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到议论文,学的多是记叙文,从文体来讲,对议论文不熟悉,不能过分强调文体和论证手法,但也不能不涉及。

  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也有不懂的地方,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在结尾部分引用《尚书》中《兑命》篇中的话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问我,为什么“虽有嘉肴”的“嘉”和“美味佳肴”的“佳”不是同一个字?这个问题难住了我。首先,我想到可能是通假字,但是书下注释中没有出现,我又想是不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区别。但是也查不到相关的资料。后来我想到了从字本身出发,从这两个字的造字本义出发来看:在甲骨文中,“嘉”是一个合体字,由“壴”(即鼓的象形)、“力”和“口”组成。很明显,它是一个形声字,上面表意,下面的部分是表示读音。鼓在古代表示欢乐的氛围,祥和的气氛,“喜欢”的“喜”上面也是这个字。“嘉”是好和美的意思,而“佳”的字形则是一个人靠在两块玉石上。显然,用第一个更为合理。这个发现令我快乐,这不正是“教学相长”的实践吗?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我想到了教学活动。其实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半功倍。就像《师说》中说的那样“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吧。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5

  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3篇(扩展5)

——《虽有嘉肴》教案3篇

《虽有嘉肴》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引入。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

  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3、知道题目《虽有嘉肴》的由来。

  三、齐诵读。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

  嘉肴( ) 弗食 ( )

  自强( ) 教学相长( )

  兑命( ) 学学半 ( )( )

  (2)、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3、师范读、领读。

  4、齐读。

  四、释文意。

  1、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

  2、出示重点字词,理解。

  3、指名试译,点拨。

  4、同桌互译,参看译文。

  参考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5、关注特殊词句。

  通假字 《兑命》曰

  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学相长也

  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词多义:学 其

  五、析文章。

  1、鼓励学生质疑。

  2、阐释重点问题。

  预设: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用“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

  (2)、有人说由“说”过渡到“教”不自然,逻辑不严密,你是怎样认为的?

  (3)、引用《兑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脉。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六、明主旨。

  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2、读完文章,你有何体会?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3、明确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4、背诵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语交际。

  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

  2、积累《学记》中的名句。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4)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八、课外练。

  1、查阅资料理解积累的《礼记》中的名句。

  2、用学过的方法预习《河中石兽》

《虽有嘉肴》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引入。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

  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3、知道题目《虽有嘉肴》的由来。

  三、齐诵读。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

  嘉肴( ) 弗食 ( )

  自强( ) 教学相长( )

  兑命( ) 学学半 ( )( )

  (2)、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3、师范读、领读。

  4、齐读。

  四、释文意。

  1、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

  2、出示重点字词,理解。

  3、指名试译,点拨。

  4、同桌互译,参看译文。

  参考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5、关注特殊词句。

  通假字 《兑命》曰

  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学相长也

  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词多义:学 其

  五、析文章。

  1、鼓励学生质疑。

  2、阐释重点问题。

  预设: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用“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

  (2)、有人说由“说”过渡到“教”不自然,逻辑不严密,你是怎样认为的?

  (3)、引用《兑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脉。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六、明主旨。

  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2、读完文章,你有何体会?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3、明确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4、背诵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语交际。

  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

  2、积累《学记》中的名句。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4)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八、课外练。

  1、查阅资料理解积累的《礼记》中的名句。

  2、用学过的方法预习《河中石兽》

《虽有嘉肴》教案3

  一、目标导学 激发思维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 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二、知识点拨 启迪心智

  (一)基础 知识,学习积累

  1、字词注音:

  嘉肴(á ) 旨(zhǐ) 自强(qiǎng ) 兑命(uè ) 学学半(xià)

  2、词语解释

  虽有嘉肴:即使有美味的菜。虽,即使。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弗食:不吃(它)。食,动词,吃,品尝。 不知其善:不知道它的好。善,好。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顶点。

  是故: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 。

  故曰:所以说。故,所以。

  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长,促进。

  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音xià,教。

  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大概,恐怕。

  3、背景资料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 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二)学海导航,要点探究

  1、朗读课文两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3、本文的中心句是?

  教学相长。

  4、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5、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示例: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就像在*时的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三)质疑问难,找出疑惑

  1、自主探索,梳理疑难(个人困惑):

  2、互助合作,交流疑难(小组困惑):

  三、课时反馈,分享成功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虽有佳肴 即使

  (2)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所以 [:学.科.网]

  (4)然后能自反也 反省自己

  (5)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6)教学相长也 教和学相互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2、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2)是故学 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我勉励。

  (4)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5)《兑命》曰:“学学半。”

  《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

  (二)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不知其旨也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学学半

  甘美 不通,理解不了 教

  2、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2)知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教别人的 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四、拓展延伸,展现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duó)( 量 ) (2)吾忘持度 (dù )( 尺寸尺码 )

  2、翻译 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4、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

  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 ) 而忘操之( )

  反归取之( ) 何 不试之以足( )

  脚的尺寸 到、往 脚的尺寸 脚的 尺寸 鞋子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3篇(扩展6)

——乐嘉性格色彩蓝色恋爱3篇

乐嘉性格色彩蓝色恋爱1

  蓝色外冷内热恰似“热水瓶”的特性,在婚烟关系,很多女性会为蓝色男性的稳重所吸引,男性也会因蓝色女性的体贴细腻而享受。蓝色的感动之处在于,连你也不记得的事,她都会记得。如果蓝色关怀一个人,他们会试图去了解你,洞察你,为你做你需要的事情。他们是那么地不屑于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

  但是由于他们总是追求完美主义,他们会因为对方不严谨不追求细节不能发现他们深邃思想和复杂触觉而搞得疲惫不堪伤痛欲绝。故此,蓝色会很容易受到感情上的伤害。一旦蓝色对你失望,重新燃气他们的希望希望需要付出更长的时间,而他们可能根本不会告诉你他们的真实看法。要求蓝色把心事全部倒出来是困难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做到。

  蓝色性格特征

  1、忠诚、自我牺牲。

  蓝色性格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忠诚,蓝色原本就是一个象征着忠诚的忠实的色彩。

  这类人最大的优点就是对私人关系和工作关系尤其忠诚,忠诚的人际关系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他们眼里,友情是他们成长的土壤,和红色性格的人不同。

  他们不会为了任何事情而牺牲亲密关系,甚至还会为了培养亲密关系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因为忠诚,这类人通常都是信守承诺的,他们口头上的和书面的合同一样具有必须履行的效力。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拥有更为稳固的人际关系。

  2、 要求很高,是完美主义的追随者。

  喜欢批判自己的他人,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所以他们总是会努力的让自己满意,也让自己在别人的眼中达到完美。

  原本才华横溢,富有创意的"他们喜欢自我怀疑和苛求,不愿意自己呈现出来的状态不够好,这也使得他们常常将自己的技巧和能力忽视或隐藏起来。

  3、内心极其自律和稳定。

  自律是蓝色性格的人最为核心的积极特征,一旦他们投身到一项事业中,便会持续稳定的发挥最佳状态。

  他们的自律性很强,前后一致并且拥有天生的稳定性,这也令不少人学会了依靠蓝色性格的人,因为他们总是会给身边人带来安全感。

  4、令人倾慕的人格。

  在所有色彩性格的人中,蓝色性格的人是最令人倾慕的一种人,他们或许是拥有了天生的美德,诸如自我牺牲精神、睿智、忠诚、自律等。当这些美好的性格特征聚集在蓝色性格的人身上时,他们就成了一个正义、正直而又值得尊敬的形象代表,仿佛暗夜里的一座灯塔。

  5、喜欢行为得体。

  蓝色性格的人重视文化修养,欣赏得体的言行举止,他们知道一个人的气质和风度在社会上的价值所在

  并认为担任社会的道德监督是自己的职责,始终努力保持着人类行为的尊严和高素质。

  6、常常容易不安。

  色彩学中,每一种性格色彩都存在不安的因子,但是蓝色性格是最容易表露出这种不安的一类人。

  他们的固有的高标准和完美主义总是令他们产生不安,加上某种愧疚感的困扰

  蓝色性格的人往往处在一种矛盾之中,既想要参与到爱情的角逐中,又担心难以获得成功。

乐嘉性格色彩蓝色恋爱2

  【蓝色性格优势】

  作为个体、严肃的生活哲学。思想深邃,独立思考而不盲目从众。沉默寡言,老成持重。注重承诺,可靠安全。谨慎而深藏不露。坚守原则,责任心强。遵守规则,井井有条。深沉有目标的理想主义。敏感细腻。高标准,追求完美。谦和稳健。善于分析,富有条理。待人忠诚,富有自我牺牲精神。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坚韧执着。

  沟通特点、享受敏感而有深度的交流。设身处地地体会他人。能记住谈话时共鸣的感情和思想。喜欢小群体交流的思想碰撞。关注谈话的细节。

  作为朋友、默默地为他人付出以表示关切和爱。对友谊忠诚不渝。真诚关怀朋友的境遇,善于体贴他人。能够记得特殊的日子。遭遇难关时,极力给予鼓舞安慰。很少向他人表达内心的看法。经常扮演解决分析问题的角色。

  对待工作和事业、强调制度、程序、规范、细节和流程。做事之前首先计划且严格按照计划去执行。喜欢探究及根据事实行事。尽忠职守,追求卓越。高度自律。喜欢用表格、数字的管理来验证效果。注重承诺。一丝不苟地执行工作。

  【蓝色性格过当】

  作为个体、高度负面的情绪化。猜忌心重,不信任他人。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容易被负面评价中伤。容易沮丧,悲观消极。陷于低落的情绪无法自拔。情感脆弱抑郁,有自怜倾向。杞人忧天,庸人自扰。最容易的抑郁症患者。当别人轻易成功时,会因自己的努力付出却不如他人而心生嫉妒。过于阴沉的面孔,让人感觉压抑,不易接近。

  沟通特点、不知不觉地说教和上纲上线。原则性强,不易妥协。强烈期待别人具有敏感度和深度能够理解自己。以为别人能够读懂自己的心思。不太主动与人沟通。不喜欢制造困扰麻烦给别人,也讨厌别人制造困扰麻烦给自己。要真诚开放心胸与人互动会比较难。习惯以防卫的状态面对别人。

  作为朋友、过度敏感,有时很难相处。强烈的不安全感。远离人群。喜好批判和挑剔。吝于宽恕。经常怀疑别人的话,不容易相信他人。对待工作和事业对自己和他人常寄予过高而且不切实际的期望。过度计划和过度绸缪。患得患失,行动缓慢。较真,挑剔他人及自己的表现。专注于小细节,因小失大。吝啬表扬,强烈的*。容易被不理想的成绩击垮斗志。墨守成规,死板教条不懂变通。为了维护原则缺乏妥协精神。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3篇(扩展7)

——林宥嘉残酷月光吉他乐谱

林宥嘉残酷月光吉他乐谱1

  《残酷月光》本是林宥嘉的偶像陈小霞珍藏的作品。甚少愿意担任制作人的陈小霞老师,为了她更好的让林宥嘉诠释这首歌曲亲自操刀制作,担任这首歌的制作人,并且动用了她制作陈奕迅时原班人马,包括编曲陈辉阳与钢琴手Wai Ming,更特地飞到北京邀请北京交响乐团的团员来搭配曲中的.弦乐部分。

  甚至为了这首歌林宥嘉的首张专辑一直延迟,因为陈小霞坚持要陈辉阳为《残酷月光》编曲,那时候陈又刚好排了长假,于是等到他回来编好曲。

推荐访问:虽有 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3篇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1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