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汉语词汇。拼音是yīng xióng,有多种释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抗美援朝接英雄回家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抗美援朝接英雄回家3篇
抗美援朝接英雄回家篇1
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迹
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志愿军介入朝鲜战争,为援助朝鲜、保卫中国安全而进行的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中国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抗美援朝纪念日为10月25日。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出兵干涉。同一天,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美国提案,要求各会员国在军事上给韩国以“必要的援助”?苏联由于抗议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而缺席?。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又通过了美国关于设立联合司令部以统一指挥在朝鲜半岛的各国部队的提案。共有19个国家参战(朝鲜,中国,韩国,美国,英国,加拿大,土耳其,新西兰,法国,澳大利亚,泰国,菲律宾,希腊,荷兰,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联邦,卢森堡)。 9月15日,“联合国军”在仁川港登陆。10月1日越过“三八线”,19日攻占平壤。10月8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援朝部队12个师赴朝参战。战争持续了两年九个月的时间。
黄继光到朝鲜前线后,黄继光被分配到第十五军第一三五团二营六连任通讯员。1952年4月,部队到五圣山前沿阵地接防,本想杀敌立功的黄继光却被分配到了连队后勤。经过副指导员细致的思想工作,黄继光明白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样样工作都干得很出色。经上级批准,他荣立三等功一次,还加入了共青团。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火力点。在战友负伤牺牲、自己所携弹药用光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抗美援朝接英雄回家篇2
抗美援朝资料
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出兵朝鲜,为援助朝鲜、保卫中国安全,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生的战争。这场战争,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25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
从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连续进行了五次战役。其特点是:战役规模的夜间作战和很少有战役间隙的连续作战,攻防转换频繁,战局变化急剧。
从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其特点是: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密切配合,边打边谈,以打促谈,斗争尖锐复杂;战线相对稳定,局部性攻防作战频繁;战争双方都力图争取主动,打破僵局,谋求于自己更有利的地位。1951年7月10日,战争双方开始举行朝鲜停战谈判。从此,战争出现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的局面。
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正如“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所说的,他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美国没有取胜的条约上签字的将军。
抗美援朝感人故事
在云山、在黄草岭、在松骨峰,在朝鲜的每座山岭都发生过震撼世界的战斗,都记载着志愿军将士创造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中最为着名的一仗。“联合国军”在上甘岭这个不足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先后投掷炸弹190万发。展厅里一截取自上甘岭的布满弹片的树干和一堆掺杂着弹片的碎石向人们讲述着当时战斗的激烈和残酷。当年参与指挥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15军参谋长张蕴钰回忆说:“在战场上,已经没法用数字来显示部队的战斗力。一个人坚守阵地,硬是能把成排成连的敌人打下去;一个人在一次战斗中就可以消灭100多个敌人,这在上甘岭战役中算不得奇迹。”
排长孙占元,在战斗中两腿被炸伤,仍顽强指挥战斗,并用缴获的两挺机枪轮流射击,毙伤美军80余人,当子弹打完,敌人再次涌上来时,他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在反击中,通信员黄继光所在连冲到半山腰,突遭敌火力点阻拦,危急时刻,黄继光奋勇冲上前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眼……
其实,何止在上甘岭,又何止是黄继光、孙占元,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这样的激烈的战斗随时都在发生,这样英雄的壮举几乎在每一次战斗中都会涌现。
王海,这位在抗美援朝空战中击落击伤9架敌机的“一级战斗英雄”,站在挂有他和他的战友的巨幅照片的展板前向人们介绍说:“在抗美援朝中,志愿军空军共击落击伤敌机330架,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战绩,连时任美国空军参谋长的范登堡都惊呼:‘共产党中国几乎一夜之间变成了世界空军强国。’”
当有人问:刚刚建立不久的志愿军空军,能打败号称世界头号空中强国的美国,主要靠什么?王海不加思索地回答:“靠人的精神!”
抗美援朝英雄人物故事
黄继光
黄继光,1931年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他自幼家境极为贫寒,六七岁时父亲因受地主欺压,病恨交加而死。黄继光从小就给地主扛长工、割草放牛。1949年冬,家乡解放,村里组织起农会,黄继光不但成为农会第一批会员,积极斗争地主,还当上了村里的民兵。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国内停止复员并大量征兵。1951年3月,中江县征集志愿军新兵时,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体检时,他因身材较矮开始未被选中。来征兵的营长却被黄继光参军的热情所感动,同意破格录取。
到朝鲜前线后,黄继光被分配到第十五军第一三五团二营六连任通讯员。1952年4月,部队到五圣山前沿阵地接防,本想杀敌立功的黄继光却被分配到了连队后勤。经过副指导员细致的思想工作,黄继光明白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样样工作都干得很出色。经上级批准,他荣立三等功一次,还加入了共青团。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火力点。在战友负伤牺牲、自己所携弹药用光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邱少云
1951年3月25日,邱少云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跨过了鸭绿江。
到朝鲜后不久的一天,部队在一个村庄休整,正遇上敌人的飞机轰炸,整个村庄立刻成了一片火海,战士们立即投入了抢救工作。邱少云不顾生命危险冲进了一间燃烧着的窝棚,只见里面一位妇女已经惨死,邱少云抱起死者身边的两个可怜的孩子冲出了火海……目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邱少云胸中充满了愤怒的火焰,他下决心,要为打败美国侵略者贡献自己的一切。
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的连队接受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消灭平康和金化之间的三九一高地的敌军。然而三九一高地地形独特,易守难攻。在敌军和我军阵地之间还有三千多米宽的开阔地,是敌人的炮火封锁区。在这样长距离的炮火下冲击,必会导致我军较大伤亡,影响战斗的顺利进行。上级决定采用隐蔽作战,在发起攻击的前一天夜里,把部队潜伏在敌人阵地的前沿,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要使几百人在敌人眼皮底下隐蔽二十多个小时而不能有一个暴露目标,这个生物界可等艰巨。邱少云和他的战友们毫不畏惧,争相请战。临行前,邱少云下了钢铁誓言:为了战斗的胜利,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
深夜,五百多名身披伪装草网的战士,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那蒿草丛生的开阔地埋伏了下来。
11日清晨,三九一高地上敌方那层层的铁丝网和一簇簇不暴露我军潜伏秘密,观察所里的指挥员当机立断,下令用炮火将这股敌人全部歼灭。
也许是敌人对这片开阔地的情况有所怀疑,不多时,几架敌机朝着志愿军的阵地投下燃烧弹。有一颗燃烧弹落在了离邱少云两米远的草地上。不一会,插在了邱少云腿上的蒿草被点着了火苗在升腾。在邱少云后边,就是一条水沟,只要往沟里一滚,就可以把火扑灭。然而,这样就会把目标暴露给敌人,整个战斗布置将全功尽弃,五百多战友将面临巨大的危险。后方的指挥员对此心急如焚。好一个钢铁战士邱少云,任凭火焰越烧越猛,他强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痛楚,以超常的毅力,咬紧牙关,纹丝不动。火烧得更大了。周围的战友甚至能闻到肉体烧焦的味道,而邱少云仍旧静静地趴在那里,直到火焰整个将他吞噬……
为了全体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最后胜利,邱少云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罗盛教
罗盛教,湖南省新化县相子村人,1931年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志愿军47军第141侦察队文书。他高举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旗帜,昂首挺胸踏上了朝鲜的土地,一直向南急行军,迎接战火的洗礼。当年,他参加了阵地防御作战。
1952年1月,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风雪弥漫,气温降到零下2摄氏度以下。2日,一位朝鲜少年崔莹在栎沼河上滑冰,不慎摔倒,压破冰层,掉进2.7米深的冰窟窿里,一瞬间就没了顶。刚刚投弹训练归来的罗盛教见此情景,像接到战斗命令,毫不犹豫地冲上去。他边跑边脱掉棉衣,纵身跳进冰洞,潜入水底寻人。在剌骨的冰水中,罗盛教一连两次沉入水底,摸到崔莹,几次用力把他托出水面,只因冰洞四周的冰层太薄,崔莹无法爬上去,又塌进冰水中。罗盛教第三次潜入水底摸住崔莹,双脚蹬着河底的碎石,使出最后一点力气,用头将崔莹顶出水面,战友赶来协助救出。崔莹得救了,罗盛教却被冲到远处的冰层下,再也没有出来。
抗美援朝接英雄回家篇3
我们这一代人是看着《黄继光》、《邱少云》、《上甘岭》等连环画,读着 《谁是最可爱的人》课文长大的。心灵深处对抗美援朝的人和事总有一种挥之不 去的感情。
我们能为老兵做的,就只有这些了
叶向明老人91岁高龄,就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打过很多仗的老兵,湘东腊 市镇明塘村人!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1950 年,瞒着家人偷偷去当兵,1951入伍0224部一支队正式成名一名抗美援朝战士! 军事专职:冲锋枪手和班长!
“抗美援朝纪念章”为铜质,梅花与五角星图案相互交义组合而成。证章的 正中镌有毛泽东左侧头像。“抗美援朝纪念”六个字逆时针方向圉绕头像排列。 两边是麦穗环绕。五角星的一角有一小孔,是来穿铜链的,铜链不在,山铜杆系 着。该枚纪念章背面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赠”、"1951年” 铭文。经测量,证章通径4.2cm。
“和平万岁”纪念章,因年代久远,黯然失色。证章通径4cm,正中镌刻一 支飞翔的和平鸽,鸽子上方镌有“和平万岁”四个字,背面有别针和“中国人民 赴朝慰问团赠”、“1953.10.25”铭文
“最残酷的是飞虎山阻击战。飞虎山有儿个不是很高的山头,中间有一2 个多公里宽的开阔地。当时,据侦察员的侦察,这里是美军必经之地。连长命令 我,带一个班,抢占一个山头,挖好战壕,设伏堵击敌人,要离得最近再打。后 来,美军果然来了,他们不知有埋伏,渐进我们的伏击圈,当完全进入圈子,美 军离我们很近时,我用信号枪向兄弟连队发信号弹。之后,我们班的机枪、冲锋 枪的子弹和手榴弹一齐泻向敌人。飞虎山战役打了儿天儿夜。我们曾两天没有饭 吃。乂是十一二月,北方的寒天来得早,冰天雪地,河道结了冰可通车。我们的 棉衣成了冰衣,冻得周身麻木。我们克服困难,发扬敢打、敢拼作风,同装备好 有坦克飞机,但却怕死的美军作战。我们团部在围歼中,吹响冲锋号,端着枪冲 向敌人,用喇叭操外国语喊话:"缴枪不杀"O只要放下了武器,举起了投降之 手,就不会开枪了。最后,这场战役俘敌约2000人”。
据史料记载:飞虎山战役,同上甘岭战役、松骨峰战役……一样,是抗美援 朝战场上,名扬世界的八大血战之一。彭徳怀后来在战斗结束后,激动地写下了 “三十八军万岁”六个大字。
“一上战场就什么都不怕了。”叶老说,“战争是残酷的,流血牺牲是常有 的事。我的手现在仍留下两个大伤疤是被子弹打中的
“战争也是艰苦的。”老人说战场上没有屋住,只能在荒郊野外卧着睡, 或战壕里,或防空洞里横七竖八躺着,或树墩上打一个吨。吃,每天只有一餐大 米,其余是吃高梁、面粉,这些都是中国运去的。敌人来了,没吃饱,也要操起 枪杆子去打仗。我也搞过后勤,但一样辛苦。一车车物质要装卸,200斤/袋大 米要一个人背上背下,360斤/件炮弹要一个人去搬移。挺重的,够饑。”
在南京第二十离休干部休养所里,老兵郎东方为我们找出了他保存的从抗美 援朝战场上带回来的东西一一一枚勋章和一些战场上拍的旧照片。他颤巍巍来回 走着,急迫地翻找,努力地辨认,一次次地拒绝我们每个人的搀扶。
在郎东方的记忆里,那段“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所唱的历史,是 格外沉甸甸的一一无论战士还是军官,都背着武器和能维持一周的粮食,负重八 九十斤,踵水渡过工兵搭建的浮桥进入朝鲜。尽管入朝前已经写好未注明归期的 家信,做好了与家人诀别的准备,可他们对此都不以为意,认为那些美国佬没什 么了不起。但很快,随着第二天友军某团二营遭遇美军B-52轰炸机轰炸伤亡很 大的消息传来后,他们很快就收到一道“死命令”:严禁出现烟火、严禁高声喧 哗……郎东方和战友们才意识到,他们入朝时带的六零炮、八二炮、重机枪、步 枪等简丽装备,对抗的是美军的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美军有上白架飞机来支 援,有坦克,我们这些都没有,打得很艰难口天不能烧饭,他们只能把烟打 散烧开水;夜里看地图时,得用布把手电光遮严实;不能烤火的连绵雨天,只能找 猫耳洞躲雨,任凭周身潮湿,泡得白胀的脚和解放鞋粘在一起……
那时他们没有能在战时辨别身份的标识牌,只能把自己的姓名、籍贯、单位 等信息写在白布上,缝在衣服内襟,没有入团入党的战士还随身带着申请书。装 备差距的悬殊加上环境的艰苦,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为国赴死的念头,“没准备再 回来,都准备随时牺牲。”
在朝鲜战场,郎东方经历了凶险的第五次战役。其间,无线电失联,通信兵 全部牺牲,作为团参谋的他冒着枪林弹雨,跳了 5里地的弹坑将信息送达,累到 吐血;美1师封锁渡江口,他们两个团冒着大雨踵水过江,被冲走、淹死不少人, 齐胸的江水中他是和五六个战友互相紧紧拉着手才过了北汉江;他曾试图用一周 未进食的身体,扛起中弹的战友在敌军机枪扫射中突围,最后却只能含泪为战友 留下一颗手榴弹……即使战况这般凶险,郎东方却没有如他预想的那样壮烈牺 牲。他活了下来。
他说,归国后,见到老母亲时是无比高兴的,但在归途中看着身边的物是人 非,想起那些同往而未能同归的战友,更多的是因为自己还活着而感到愧疚。
当他陆陆续续从部队留守处取回战前寄管的个人物品时,那些没能盼到自己 孩子归来的母亲们,只能收到一张儿子在战前统一拍的照片。之后的两三年里, 他一躺在床上就想起那些死去的战友。他记得大部分牺牲战友的姓名,觉得自己 必须做点什么。休假期间,他到附近的县城去拜访了一些牺牲战友的亲属,但他 没办法给他们带去任何遗物,“好多战士的遗体都残缺不全,只能把好儿个人埋 到一起……”对于那些牺牲时知道姓名的战友,他能做的,就是告诉其亲属,他 们埋在哪个山头,那里插着一个个简单的木牌,上面用小刀刻着战士的名字。只 有这样做,他才能在夜夜梦回时抓住点什么,让自己的灵魂得以安放。
郎东方现在还记得一些朝鲜语,“大嫂”叫“阿儿姆尼”,“相片”叫“查 济” o他轻抚着那些黑白色宝贵的“查济”,上面注有"1951. & 16入朝分别纪 念” “于前线”“为解放朝鲜而奋斗”等字样。他向我们指着一张与战友们的合 影,“这个不在了,这个、这个都不在了……”指到最后,活着的只剩他一个人。
他告诉我们,每场战斗他们都会经过一番情感变化一一战前怕仗打不好紧 张,战时忘了一切只想消灭敌人。战后的总结大会总是折磨人的,一个连队有时 只剩下二三十个人,大家抱在一起失声痛哭,吃不下饭,“想想这个战友,那个 战友,都不在了,难受啊……”
他和我们聊起临死前把入党申请书和党费托付给他的老战友张小山,聊起胆 大心细组织他们突用的“郭大炮”郭兆林……他称这些人为“生死战友”,与他 们的交情是“生死交情”。
除了那些残酷的回忆,郎东方的那段岁月中不乏一些轻松的小插曲。当年 21岁的郎东方还是爱玩的年纪,作战间隙,他会猫在战壕里和战友下象棋、跳 石头。但空余时间,除了休息,他们大多还是用来学习。行军时,他们把写着大 字的纸贴在前面战友的背包上,边走边念。他说,在战火纷飞中读书,会暂时忘 了战争,心里就没那么害怕了。不论在战争还是和平时期,他都不怠于学习。直 到今天,他的字迹仍然是清晰娟秀的。原来,战场给他留下的印迹,除了身体上 的伤痕和梦境中的战争,还有这些伴随后半生的习惯和素养。
有些历史是需要不厌其烦地被讲述的。如今的90后、00后,很多人对抗美 援初的历史认识是模糊的。尽管很多像郎东方这样的老兵所受的战争创伤并没有 完全被抚平,每次讲述时都会牵动内心深处某个深藏的痛点,但他们还是会不厌 其烦地叮嘱我们:要孝顺父母,热爱家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也许,在听 了他们的战争故事后,我们才能在这些简单朴素的叮咛背后,领会其真挚的良苦 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