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范文五篇

时间:2022-05-15 18:50:02 来源:网友投稿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第二课时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第二课时5篇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1

《背影》(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体验生活,从平凡琐事中提炼意蕴丰富的写作素材的写作方法;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体会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个性表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并沟通个体体验,体会天下至情——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2、难点:学习作者朴实自然的语言,沟通个性体验进行写作。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赏析名句,千古情怀看离情。

1、第三小组献名句其他组赏析 (4分钟)

执子之手,与尔偕老。(《诗经》)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高适)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

2、小结: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墨客都喜欢以“送别”为题材写诗赋文,或壮别,或惜别;或亲情,或友情,或恋情;或豪情万丈,或柔肠百结,其中都蕴含着一些感人至深的东西,这是我们千古不变的情怀……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背影”(1分钟)

二、走进文本,泪光点点读深情。

(一)精彩回放:课文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主要是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疼爱儿子,儿子百般怜爱怀念父亲,父子情深。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 (3分钟)

点出背影(开篇点题,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难舍之情)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二)问题提示:(1分钟)

1、研读课文重点段,体会平实的语言,理解深沉的父爱。(重点)

2、分析儿子对父爱的理解,激发对父母的爱心。(重点)

3、体会部分重点词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难点)

(三)自主学习,探究演练:

1、生默读全文,回答问题:

2、a父亲的背影是否让我有所触动?表现在哪?(流泪)

b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请找出文中“我”流泪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与哪些事有关。

3、生在书上勾画出相关的事。

4、师生共同解答。

——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奔丧途中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悲哀之泪)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车站望父买橘)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动之泪)

——……,我的泪又来了。(车站找不到父亲的背影)(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早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去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不舍之泪)

——在晶莹的泪光中,……(别后读父亲来信,再现背影)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到:“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想见。——怀念之泪)

说到这让我深受感动,尤其是父亲无声为我买橘子时的情景,作者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父对子浓浓的爱,就让我们来重点细读这一段……

(四)互助交流,研讨赏析:

1、重点朗读,体会父亲对“我”的爱(小组讨论完成)

买橘子时,父亲的衣着:(     ) 体态:(     )

走路姿态:(     ) 动作:(     )

年龄:(     )  心态:(     )

2、这一段主要写了(   ) 的背影,只要运用了(   ) 描写和 (   ) 描写。表现了父亲买橘子时的 (   ) ,从而表现出父亲对儿子(   )。

3、难点突破(突破方法:想想它的本义,再结合上下文来理解,相信你行的哦)

文中第四段一连用了两个“聪明”。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

4、师生交流答案。

(五)反馈释疑归纳

1、让学生提出疑问

2、师生共同释疑。

3、教师小结:作者刻画父亲的背影时,可以说是真情出自于朴素,形象来处于细节。

(六)拓展练习:

  同学们,血浓于水,亲情无价,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

感,遗憾的是许多人在拥有它的时候没有发觉,这种爱可能并不惊天动地,也许就是床头的一件衣服,放假回家时的热腾腾的饭菜,也许仅是一个鼓励的眼神,或是一句平常的唠叨……它都蕴含着父母对我们的深沉的爱,你有过被父母感动过的记忆吗?让我们做个有心的孩子,把父母的爱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七)作业:

1、收集尊敬长辈的名言。

2、把你写的一段话用小作文的形式展现在作业本上。

3、有精力的同学读朱自清的其它作品。

《背影》(第二课时)教案

东港市长山中学

刘 美 玲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2

倍的认识(二)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一、课标分析

修订后的教材将原来分散在二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下册的关于“整数倍”的内容在本单元集中编排,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先利用 “几个几”引出倍的含义后,再从除法的角度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倍的本质是两个数量在相互比较,即用其中的一个量作为标准,另一个量包含了几个标准量就是标准量的几倍。

二、教材分析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乘除知识以及初步认识了“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抽象的一个概念,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概念,是进一步学习有关倍数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本课教学的知识点主要有在建立倍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由“倍”的含义,自主体会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材明确指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计算”。 

三、学生分析

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这一课是在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倍”概念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能通过圈一圈,数一数等活动得出一种事物是另一种事物的几倍;并且学生在二年级学过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本节课重点需要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所以用“除法”计算。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理解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解题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通过画一画、分析、推理、探究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的解题策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增强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五、教学策略

1、情境创设法。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不够稳定,因此通过创设“小朋友打扫卫生”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进行直观思考,理解比较方法。

2、练习巩固法。在应用知识环节中设计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分层练习,能使学生巩固对倍的含义的认识,以及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基本思考方法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应用知识的参与热情,也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总结归纳法。通过最后总结归纳教学内容揭示课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六、教学用具

课件、学程单

七、教学过程

(一)围绕“倍”的不同表征,把握教学起点

1、复习旧知,感悟标准量与比较量的关系。

第一行:

第二行:

(1)说一说。第二行是第一行的(   )倍。(复习)

(2)圈一圈。第( )行是第( )行的( )倍。【清楚谁是谁的几倍】

2、师追问:在这几题中,每题中的1份量(标准量)分别是多少个?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生动图片,渐进式的题型设计,进行旧知回顾,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再次感悟对“倍”概念的理解。同时在习题中不同的表征方式,进一步帮助学生复习理解对“倍数关系”,引导学生准确地用“倍”来描述两个量的比较结果。 】

(二)探究在“倍”中求标准量的形式,建立整体框架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即使是同学们司空见惯的值日活动中也有数学。瞧,老师把同学们值日的场面用相机拍摄下来了,看看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情境图)

(1)阅读与理解

师:他们在干什么?(打扫卫生。)真是一群爱劳动的孩子。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问题是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板书:

信息:擦桌子的有12人,扫地的有4人

问题:擦桌子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打扫卫生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强生活情境在数学应用的意识。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学习是有意义的。观察情境,了解相关信息和明白问题,培养学生检索有效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2)分析与解答。

①尝试解答

可能会有学生答出:擦桌子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验证他的答案是否正确?

②画示意图表示数量关系

师:如果像刚才的复习题中的图示表示,就能看得更明白了。

引导学生尝试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表示擦桌子和扫地人数。

尝试讨论:怎样简洁、清晰地表示擦桌子和扫地人数。(用自己喜欢的图形代替。) 指名上黑板画图解决,其他同学独立在学程单上画图分析。

③语言表述 作品分析,

平台展示。 教师引导同学说出怎样画好图:(图的前端文字说明、图形尽量大小一致,上下图形做到一一对应。) 课件出示(预设的出现的情况) 方法一: 方法二:(教材中呈现方法)

师:说说要先把扫地的人数圈起来?为什么要4个一圈?擦桌子的人数里有几个4?引导学生从图中看出:要想知道“求12是4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

④把思考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12÷4=3 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说算式的意义。

板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⑤对于单位的分析

师:在这个算式中,12、4、3分别表示什么?3表示擦桌子的人数是扫地人数的3倍,而3倍指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不是指具体物体的单位,后面是不写单位,所以不能写成“ 12÷4=3(倍)”。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引入,图示比较,渗透符号化的思想。在追问中深化概念理解。“为什么4个一圈?” “为什么会是3倍?”引导学生在比较和思辨中感悟“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关系。这个过程借助简洁、概括性强的直观图示呈现比较结果,帮助学生积累概念的感性认识的经验。】

(3)回顾与反思。

师:你算的一定是正确的吗?你是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图片。说明检验方法,可以用乘法口诀进行检验。补充答语,引导学生养成完整答题的习惯,体现数学规范性和完整性。

(4)变式练习,逐步理解:

师:爱劳动的同学还有很多,你们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信息:教室里还有8人擦窗子。 师:你能提出一个有关倍的问题吗?并解答。(擦窗子的人数是扫地的多少倍?)请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同桌互相说方法,全班反馈。(可以借助示意图,也可直接列出算式 8÷4=2。)

【设计意图:创设“打扫卫生”学生熟悉生活情境串,体现情境的整体性。对刚学习的重难点知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进行巩固练习。】   

(四)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应用意识

(1)师:同学们打扫完成后,开始体育活动了,大家请看屏幕:课件呈现第7题的情境图,先出现信息和问题:王平只踢了3个,李芳踢了18个。李芳踢得个数是王平的几倍?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说出算式的意义。

(2)创设生活情境:课件出示,学生自读题目,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并提示学生要检验。

(3)引导学生总结发现了什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 )法计算。

(4)拓展练习:

出示问题:小云今年5岁,妈妈35岁,妈妈年龄是小云的几倍?明年妈妈的岁数是小云的几倍?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重点分析第二问:明年妈妈多少岁?明年小云几岁?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把新旧知识间的进行无缝连接,通过圈一圈、算一算和生活中情景图,让学生在直观理解基础上,对用除法计算解决这类问题模型的建构更加清晰化。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与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将所学知识巩固提高的目的,体现数学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五)课堂小结,孕伏新知

1、学生谈体会: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课后思考,孕伏新知 师:今天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老师鼓掌表扬。老师鼓掌几下?请同学们拍的是老师的3倍。(学生鼓掌)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时,还让学生练一道题,进一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一些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价值。】

七、课后作业

课本54页练习第4题。

教学反思:

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运用知识的转化解决问题,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并且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这节课,主要通过孩子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提炼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通过画示意图、观察、思考,让学生明确:在两数已知的情况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应该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并记住这一题型的结构和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提供知识基础与支柱。通过教学我认为本节课的亮点有以下几个:

1、导课自然,选取学生打扫卫生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强生活情境在数学应用的意识。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

2、本节课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抓住了重点,顺利的突破了难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理念。

3、对学生的指导到位,使学生对细节问题的掌握较好。图示比较,渗透符号化的思想。在追问中引导学生比较、思辨、感悟“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关系。这个过程借助简洁、概括性强的直观图示呈现比较结果,帮助学生积累概念的感性认识的经验。

4、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把新旧知识进行无缝连接,通过圈一圈、算一算和生活中情景图,让学生在直观理解基础上,对用除法计算解决这类问题模型的建构更加清晰化。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与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将所学知识巩固提高的目的,体现数学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当然,一节课有好也有不足,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有以下几个:

1、对学生不够放手,有包办行为,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老师说的有点多。 

2、时间安排有些失误,例题占用的时间过长,造成本节课前松后紧。练习有些仓促。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扬长避短,认真钻研教材,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新的提高,使我们的学生都能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乐学、好学。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3

16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2、积淀情感,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的表达特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感受洪水的肆虐1、同学们,你们从电视上看到过山洪暴发时的画面吗?当时你有什么感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2、如果你遇到这种危急的情况,你会怎么做?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桥》,看看文中的老汉在山洪暴发时又是怎么做的?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村庄,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二、走近洪水,感悟洪水的可怕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并说说这场洪水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用一个词来形容2、交流,用一个词形容这场洪水给你带来的感受3、你们是从课文哪些语句的描写中感受到危急、恐怖、害怕的?找到并划下来读一读4、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交流一下找到的句子5、出示: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6、同学们找得很准,但是,像刚才几位同学那样读,能让人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这的的确确是一场可怕的洪水7、洪水如猛兽般正以强大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村庄,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房舍,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可劳动了一天的人们还在熟睡中一声惊呼,大家突然一脚踩进水里,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命在旦夕时的样子吗?找找课文中的人们作出了怎样的反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儿感受到的?用一个词形容人们的表现惊慌失措8、让我们一起朗读第3——6自然段,感悟情况紧急,人们的惊慌失措9、是的,求生是人的本能但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10、“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四、聚焦老汉,感受老汉的党员大山形象1、当人们跌跌撞撞拥向木桥时,看到了谁?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作出的人生抉择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找找令你感动的语句,结合当时洪水所达到的程度想想为什么感动?2、出示: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3、哪个动作,让你感觉到老汉此刻像一座山?4、为什么老汉这么一站,在哪些惊恐不安的村民眼里就像一座山呢?5、你真会读书,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那你能告诉大家“拥戴”是什么意思吗?6、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7、面对如此惊慌失措的村民,老汉不说话,可是他心里也没有说话吗?你知道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吗?8、是啊,此时此刻,老汉虽然默默无言,但心中却为村民的安危焦急如焚啊!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让我们再次用心地朗读7、8自然段9、在危难时刻,老汉下了一道命令,什么命令?10、出示: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11、好一句“党员排在后边”,谁排在前面?老汉始终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12、哪位同学也来下这一道命令?13、这一道命令中,哪一个标点引起你们的注意?14、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让我们铿锵有力地朗读这句话五、设置矛盾,感受老汉父亲的大山形象1、同学们,老汉的大山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谁?2、请你们认真默读15——22自然段,划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句3、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4、请你们把他们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矛盾的地方吗?5、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那么,当时老汉的“揪”和“推”;小伙子的“瞪”和“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写一写,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分组写:①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儿子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让我们再来看着这对父子吧!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老汉吼道——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桥,突然,那桥轰的一声塌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7、就在小伙子被洪水吞没的一霎那,老汉似乎要喊什么,谁来说一说?8、是啊,为了大家,老汉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也牺牲了他儿子的生命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六、情感延续,铭记老汉精神师:村民们得救了,那位小伙子还没来得及跨过木桥,洪水已吞没了他和全村人拥戴的老汉,让我们看看五天后洪水退却时发生了什么事?师: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长跪不起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七、理解桥的含义,领悟老汉精神师: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可作者为什么要用“桥”为题?你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生:这是老支书把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生:这是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一座不朽的桥梁生:是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八、积累语言,体会特点1、本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句、段,渲染紧张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2、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写得很精彩?请把它们抄写下来,细细品读九、以诗结课,升华情感师:是啊,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他像一座山,一座镇定、威严的大山,作为一名父亲,还是一座大山,父爱如山!为了表达对老汉的敬意和怀念老师作了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诵!一座山哦,老汉!我不知道你是一座山你的姓,你的名一座镇定的山但我知道征服了肆虐的洪水你有一个动人的称呼一座刚毅的山——老汉!抵挡了可怕的灾难生命桥不朽之梁联系群众的桥洪水如魔老汉如山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2、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会仿写句子和文章教学重点、难点:领会短句成段写法的表达效果,并学会仿写句子和文章教学过程第二课时1、2、3、复习旧知,导入新课齐读词语,用手在书桌上书空、记词语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是怎样来刻画老汉这个人物形象的?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读题《16桥》4、齐读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2、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会仿写句子和文章二、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1、课件出示上节课找到的描写老汉的7个句子,轻声读,说说这些句子抓住了老汉的什么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件出示:1、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2、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3、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4、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5、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6、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7、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语言:画出老汉的语言,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动作: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的词,从中你体会到什么?神态:哪里是描写老汉神态的,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这些句子应该怎样读,试着练习入情入境地读,指名读,齐读小结写法,课件出示: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刻画人物特点,使人物生动形象2、课件出示:自学指导: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还有哪些句子吸引了你的眼球,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A描写村民的句子有哪些?这些村民表现怎么样你是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画出重点词B课文明明是写老汉的,又写这些村民干嘛呢?C相机出示:2、运用对比衬托,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你找到的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有哪些?帅相机出示:课件一:说说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A: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B: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课件二A: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B: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课件三: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这些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相机出示课件: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课件出示:观察每段话,你发现这些段落跟我们学过的段落有什么不同?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根据学生回答,师相机小结:4、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观看洪水视频,感受紧张气氛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课件出示7个句子:生有感情地朗读小练笔:A仿照课文运用短句或比喻、拟人的写作方法来描写:狂风暴雨肆虐的场面?这真是个可怕的夜,雷声隆隆,电光闪闪,整个天空好像?狂风着,猛地把门开,在墙上?雷声响过,大雨就像不断地往下落?风雨,雨风,风和雨天上的乌云,大雨像铺天盖地地卷了过来,整个天地都处在雨水之中B齐读:?这真是个可怕的夜,雷声隆隆,电光闪闪,整个天空好像着了火?狂风咆哮着,猛地把门踢开,摔在墙上?雷声响过,大雨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不断地往下落?风追着雨,雨赶着风,风和雨联合起来追赶着天上的乌云,大雨像一块巨大的瀑布铺天盖地地卷了过来,整个天地都处在雨水之中(9)课件出示:A小组讨论:1、课文开头就描写了大雨和洪水,这样写对刻画老汉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2、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课文为什么以“桥”作为题目?B根据学生回答,师相机点拨:?5、本文构思新颖别致,开头设置悬念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6、课文结尾处才交代老汉与年轻人的关系,让人觉得更加悲壮,更加感人C课文为什么以“桥”作为题目?一、是真实存在的桥,指村子的那座北面的窄木桥二、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指老汉用自己的身躯筑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桥梁这座桥梁是共产党联系群众的“桥”,许多像老汉这样的优秀共产党员就充当了党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为题的深刻内含相机出示:7、以“桥”为题,寓意深刻三、总结写作特点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刻画人物特点,使人物生动形象2、运用对比衬托,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4、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5、本文构思新颖别致,开头设置悬念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6、课文结尾处才交代老汉与年轻人的关系,让人觉得更加悲壮,更加感人7、以“桥”为题,寓意深刻四、小练笔1、课件出示图片:2、读简介:暴雨中最美的“灯塔”20XX年7月21日晚10时,北京市北太平庄桥区,一身橘色雨衣,神态自若地站在齐膝的水中,手拿指挥棒指挥过往行人和车辆绕行他身旁的井盖已经被打开,他用身体当做最明显的标志物截至第二天凌晨4时,他才彻底完成抢险任务这个身影的名字叫康国新,因为一身橘色工作服被误认为是环卫工人,实际上他是排水集团第三管网分公司的一名普通排水工,专门负责北太平庄桥区的排水工作被誉为暴雨中最美丽的“灯塔”3、小练笔:请以“灯塔”为题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来写一篇作文五、板书设计:16桥生死桥村民老汉惊慌失措镇定沉着五班李纪纲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3.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学习重点、难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齐读词语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组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的?预设:板书:洪水老汉哪么围绕洪水和老汉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二、感受危况,引生入境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描写洪水的句子,感受到了怎样的洪水?2、作者就是用短句的表达手法,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侧面描写洪水的可怕3、观看感受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1、洪水突如其来、凶猛可怕,死神步步逼近,那么文中要表现的究竟是位怎样的老汉呢?作者又是怎样写出他的特点?交流汇报:A: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①这句话你读出了老汉的什么特点?②这句话的哪个词最能表现老汉的沉着冷静?③假如你就是当时那群乱哄哄的村民当中的一员,你看到老汉这样的眼神你会怎么想?怎么做?2、通过老汉的一个神态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镇定如山B: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①观注这三句喊话的标点符号,你能感受到什么?②让我们一起来学着老汉来喊话你们还找到了哪些句子?C: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①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②你觉得句中哪个词最能感受到老汉的舍己为人,大公无私?.③老汉这一揪对村民意味着?对儿子又意味着?小结:通过对老汉的语言与动作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公无私的村党支部书记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殉私情、铁面无私恨心的父亲老汉一心想着群众确把自己的儿子从队伍中揪了出来,是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继续交流:D: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这句话中你读到一个怎么样的老汉?哪个词感受老汉如山般的父爱?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儿子,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我们一起来感受全文的整个过程一个推字让我们感受到老汉如山般的父爱,可是洪水无情啊!请大家拿起书,齐读3.洪水吞没了一切,无法吞没的是什么?①父与子血浓于水的亲情②是人世间永远的亲情③永远不能吞没的是老汉光浑的老党员形象4.此时还是一座窄窄的木桥吗?是一座什么桥?①是老汉搭起的通往安全的生命之桥小结:同学们这是一篇小小说,篇幅越短越好,但文章的最后却用了四个自然段来告诉我们老汉与小伙子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呢?四、拓展延伸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那么,当时老汉的揪和推;小伙的瞪和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写一写,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儿子啊!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啊!五、学习小结1、请你赞美一下老书记,并用上“桥”字?“老书记,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老书记,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4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雷雨》教学设计  

靖西市新靖中心小学:陆丹丹

设计思想   

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配有直观的插图,利用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牢牢抓住这两方面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恰当地利用电教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本课时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教材分析  

《雷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16课。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常用的方法,而本课语言精炼而生动,学生要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从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出发,结合教材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雷雨前和雷雨后的不同景象。感悟雷雨前后景物的变化。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住,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生活中学生对雷雨并不陌生,这也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字。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日记。  

过程与方法:  

在课前通过观看课件,让学生对雷雨有形象的感受、体验;通过自学,互相交流让学生掌握生字;看图与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雨前、雨中、雨后的不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气象的重要性,并有观察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难点:在读中想象。   

教学策略与手段   

讲授、创设情景、问答、学生自主探究、讨论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雷雨》这篇课文,这节课陆老师又将这篇课文的生词宝宝都请了回来,你还认得他们吗?快来跟他们打个招呼吧。(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齐读)

2、听写生词。

师:大家读得真响亮,现在老师要从这些词语宝宝里选出三个(雷雨、垂下来、迎面扑来)来考考大家,看谁把这些词语听写出来。请拿出作业纸。(提醒写字的姿势:腿放平,背挺直,头放正,左手轻轻压住作业纸,右手注意握笔的姿势)(逐个听写,巡视)

3、(课件出示生词)师:请同学们对照大屏幕,仔细检查自己写对了没有,不对的请更正,一百分的请举手。  

4、师表扬:非常棒,老师可以看出来同学们对上节课所学的生字和新词都掌握得非常扎实。

5、师: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雷雨》这篇课文,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描写了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不同景象,那他是怎样来描绘的呢?通过仔细回忆,我们还记得。描写雷雨前的是…….

(板书——前(1,2,3):

中(4,5,6):

后(7,8): )

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二、汇报交流,读中感悟,理解想象:    

 (一)读中感悟“雷雨前”的景象。

(1)创设情景

1、师:首先,我们一起来观赏一段视频,请大家认真地看(展示“雷雨前”动画)

2、谁来告诉老师,你看到的是雷雨什么时候的景象呢?(指名汇报)

3、课文的第1,第2,第3自然段里,作者是怎样描写雷雨前的景象的呢?请大家轻轻地翻开书本74页,安静地默读第一、第二和第三自然段,然后用笔画一画,这一部分,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提醒同学们默读要注意的事项——默读就是不出声地阅读,不指读,不动嘴,不出声)

4、师:找好的同学可以安静地举手示意。

5、作者描写了雷雨前的哪些景物? (指名汇报,板书:云、树、蝉、风、蜘蛛、闪电、雷声)

 (2)感悟理解课文第1自然段。

1、(课件出示“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及图片)雷雨之前的云是怎样的云?这样的云给你怎样的感受?(指名汇报)

2、师:是啊,你看!云已经很厚、很低、很重了,就要掉下来了一样。  

师:大家能一起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自由读)  

3、师:读得多好啊!让老师感觉到有许多厚厚的乌云一起压下来了!这时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这是为什么呢?(课件出示“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及图片) 

师:是的,雷雨之前天气会很闷热,一丝风也没有,连蝉都懒得叫一声。

4、指导朗读:一起将这种闷热烦躁的感觉读出来,(领读)

 

(2)感悟理解第2自然段。  

1、师:雷雨之前的一切一直都是这么静止的吗?哪一句话告诉你景象有了变化?(指名汇报)

2、(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动作演示,理解“乱摆”)就在这时,这么大的风把谁吓得可不轻?它怎么样了?(指名汇报)  

②谁知道蜘蛛是怎样逃跑的?谁来告诉大家“垂下来”是怎样子的?(指名汇报)(看图理解“垂下来”)(通过图片,我们可以看出,“垂下来”指的是蜘蛛吐出一根丝,沿着丝,直直地滑下来逃走的)  

③“垂”字书写指导:在这里,请同学们要注意了,“垂”字是我们这一课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生字宝宝,我们一定要把它写好了。(展示“垂”字)

师:我们先来一起看看“垂”字的笔画笔顺,(展示“垂”字的笔顺)先写上面的“千”,再写“横,竖,竖”,最后写两横。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怎样才能将这个“垂”字写漂亮,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指名汇报)(同学们没提到的老师要点播提醒,如:1.这个“垂”字共有几横?那一横最长?那几横最短?每一横之间的距离要匀称。2.中间的两竖要稍稍往里斜。)

师:根据同学们的提醒,老师来写一写这个“垂”字,请同学们认真看好了,也举起小手来一起书空。(边写边重申要注意的笔画)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来写一写这个“垂”字,先观察好了再写,尽量不依赖橡皮,争取一次写成功。先调整好坐姿再写。(师巡视找来一张书写不够规范的,一张书写漂亮的)

④展示评价:请同学们自己来评价一下哪一张写得好(掌声鼓励该同学);哪一张写得不够规范(指出帮其改进)。

师:课后请同学们回去好好练习书写这个“垂”字,老师相信,只要大家认认真真地写好每一个笔画,一定能将这个“垂”字写得很漂亮。

(4)感悟理解第3自然段。

1、师:接下来,我们再一起回到课文的学习。刚才蜘蛛逃走了,接着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一起朗读第3自然段。(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

2、①这里有一句话,请再来读一读。“闪电很亮,雷声很响。”  

  

师:比较这两个句子,哪句写得比较好?为什么?(指名回答)  

师:是呀,越来越这个词把闪电和雷声的变化过程写得很生动、具体。

②拓展练习。  

你能用“( )越来越( )”来说一句话吗?  

师:同学们也越来越会学习了,掌声对自己的进步鼓励一下。  

(二)读中感悟“雷雨中”的景象。  

(1)、创设情境,感悟体会。  

师: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再给大家欣赏一段视频(多媒体展示雷雨)  

师:雨下起来了,谁来说说,雷雨是怎么样的,他有什么特点?(指名汇报)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观察的真认真,真仔细。

(2)、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  

师:刚才你听见雨的声音了吗?谁来模仿一下下雨的声音是怎么样的?(指名读,板书:哗,哗,哗)

师:我们一起来学一学下雨的声音。

(课件出示出示):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指名读)

(3)师:那么大的雨下起来了,周围的景物是怎样的呢?(指名汇报,板书:看不清)

(课件出示出示第5自然段,齐读)

(4)师:雷雨这种天气会下得很久吗?(指名回答)。(课件出示出示第6自然段,齐读)

师:雨声是怎么样变小的?(指名回答)  

师:谁能把“渐渐地”换成另外一个词?慢慢地、一点一点地……)  

师:“渐渐地”就是“慢慢地”,逐渐的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但是老师刚才没听出同学们读出雨渐渐变小的感觉(范读领读)

(三)、读中感悟“雷雨后”的景象。  

(1)、自读感悟。  

师:渐渐地,渐渐地,雨停了。雷雨后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大家想知道吗?老师带大家欣赏一下雨过天晴的景象。(课件出示雷雨后景象)

(2)、(指名汇报)谁来说说雨后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 

师:刚才我们学完第一段知道下雷雨之前空气是非常闷热的,连树叶都一动不动,蝉也懒得叫一声了,现在下雨过后,空气是怎样的呢?(板书‘清新’)你是从课文哪个句子看出来的?

师:空气清新起来了,蝉又叫了起来,蜘蛛又坐回了网上,从小动物们的表现,你看出雨后的他们是怎么样的感受?(板书“悠闲、自在”)

师:雨后的景色多美啊!你能把描写雨后的这两段美美地读出来吗?现在,请想读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一下课文中描写得最美的这两段,可以一边读一边加上你们的动作,不会做的同学请跟着老师做。

师:雨后的景色多美呀!雨后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象?(欣赏雷雨后景象展播)  

师:雷雨后的景色是越来越美了,不过只有细心的小朋友才能够发现。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当雷雨到来时,细心地去观察和感受,感受一下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象的不同变化,然后试着用你们的语言将这些奇妙的景象和变化说出来,写下来。你们愿意做这样一个细心的小朋友,去大自然交朋友,和大自然进行亲密的接触吗?

师:老师相信,只要大家用心地去观察和感受,一定能有满满的收获。

七、作业设计(多媒体出示)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边读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然后发挥你的想象,画一幅雷雨图。

   

八、板书设计

18、雷 雨

雷雨前(1—3):云、树、蝉、风、蜘蛛、闪电、雷声

雷雨中(4—6):哗,哗,哗;看不清;渐渐地

雷雨后(7、8):清新、悠闲、自在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5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形象地读好拟声词,学会运用。
  2.用多种方法熟读课文,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
  3.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
  教学重点:读中感受林中乐队演奏的幽美乐曲,领悟大自然的和谐美。
  教学流程:
  一、回顾文本。
  1.教师板书课题《林中乐队》,学生齐读。
  2.用文中的句子概括作者聆听林中乐队的感受。(多媒体出示句子“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唱各的曲子,各用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
  二、品读文本。
  1.学生自由读书,感受小动物演奏的美妙乐曲,了解不同动物的独特唱法和奏法。
  2.学生汇报,教师以学定教,随文指导学生。
  第二自然段:教师重点指导读好象声词,感受乐曲美。
  ①吠声(狗叫)嗥声(狼叫)咳嗽声呻吟声(因病痛而发出的声音)
  你们觉得这些声音好听吗?可作者却把这些声音当作曲子,这能说明什么?
  ②清脆、纯净——你听过什么声音是清脆的?
  ③读好“吱吱嘎嘎”“尖声尖气”“嗡嗡”“咕噜咕噜、呱呱呱”。
  小结:同学们听到了这么多曲子,可以说“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唱各的曲子,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
  第三自然段:教师指导学生读好以下句子,了解特别的乐器。
  ①啄木鸟把枯树枝当作鼓,把自己的嘴当作鼓槌。②天牛把自己的脖子当作小提琴。
  小结:正是这些独特的乐器才演奏出与众不同的音乐,所以作者说“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唱各的曲子,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
  第四自然段:教师指导学生品读句子,感悟唱法奏法的趣味性。
  ①火红色的水鸟……
  ②沙雉真是异想天开……
  学生自主选读——学生评价——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全班齐读
  小结:这独特的演奏技法堪称一绝,所以作者才兴奋地说“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唱各的曲子,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
  三、拓展文本。
  1.引导学生体悟作者的心情。
  2.教师请学生走进原始森林,欣赏林中乐曲。
  3.学生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学生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5.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已经陶醉在林中乐队美妙的乐曲中,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能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这部华美的乐章。

推荐访问:除法 课时 教学设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