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3篇】

时间:2022-05-16 11:15:03 来源:网友投稿

《存在》是由汪峰作词、作曲并演唱的一首歌曲。该曲于2011年10月17日单曲首发,后收录在汪峰发行的专辑《生无所求》中。2012年1月19日,该曲获得2011年度北京流行音乐典礼年度金曲的奖项,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3篇

【篇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潘玉花
来源:《甘肃教育》2018年第07期

        【关键词】 幼儿教育;心理健康;问题;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7—0032—01

        一、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幼儿教育已日益被社会各界重视,但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还尚未普及。部分家长甚至完全没有注意过这个问题,他们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日常生活需求,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即是对孩子全部的爱。但是事实证明,现阶段许多幼儿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家长如果长期不重视,会严重影响孩子,这成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瓶颈。

        (二) 教育缺乏科学性

        当前,对于幼儿文化知识的教育已形成了完善的教育体系,但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前还有很漫长的探索之路。只有在不断地探索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不够完善,且各类书籍中对此部分的理论比较零散,许多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 师资力量薄弱

        现阶段,全国各省市幼儿数量庞大,以城市为例,几个居民小区附近就会设立幼儿园,各种托管机构也比较多。幼儿教师的普遍学历为大专,更高学历的幼师数量有限,在幼儿心理教育的过程中,缺乏经验,且幼儿活泼好动,往往会出现许多突发状况,幼师没有接受专门的培训,很难针对幼儿心理问题做出有效的判断及实施有效的对策。

        二、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 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一直是大人做主导,大人要求孩子学习什么,孩子就要学习什么,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养成,严重抑制了幼儿今后的学习模式,不利于他们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还是一直以成人为主导,没有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对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秦保忠
来源:《学周刊·中旬刊》2015年第03期

        摘要:在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过程中,教师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心理健康,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相反,如果教师心理扭曲,便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本文中笔者立足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探讨了几点对策,希望能够促进广大教师心理的健康发展,为教学提供助力。

        关键词:心理健康 问题 影响 对策

        研究表明,在当前的中小学教师群体中,由于教学任务重、升学考试压力大、超负荷工作等因素的存在,近半数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为改善这一现状,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必须深入探究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及改善措施,帮助广大教师形成健康的心理。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自身压力过大

        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很容易破坏自身的免疫系统,导致心理、生理上的失衡和失调,教师更是如此。同其他职业相比,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他们要承受更多的压力。首先,工作强度大。一般来讲,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周15节课,除了讲课之外,教师还要拿出大量时间完成备课、批阅作业、查阅资料等工作,加之时常需要与学生谈话和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其实际的劳动时间远不止8小时,而睡眠时间却不足7小时。其次,精神压力大。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教师还要面对评定职称、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情况,这一个又一个的重担让教师的心理常常超负荷,不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

        (二)学校体制不完善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很多学校的体制尚不完善,尤其是对教师工作方式的评价,往往过于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教师在改变学生兴趣、行为、品德、心理等方面的努力,有的学校甚至将学生的考试成绩直接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并将评价结果与奖励相结合,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如果教师能得到积极的评价,他们便会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工作;相反,如果教师在评价中受到误解和不信任,则会感到气愤。这些现象的存在,同样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篇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

作者:庞忠

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 湛江市 524048

摘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在深入开展,但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有夸大学生心理问题、杂拼从教人员、学校和家庭教育问题、中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表现、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问题、过分推崇心理测验、德育化和学科化等不良现象。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自八十年代中期始,我国中小学相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工作计划之中,并启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纵观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程,检视中小学种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运作方式,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在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其不良倾向也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那么,当前的中小学生存在哪些心理健康问题呢?

1.过分夸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当代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身心发展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极易形成许多不健康的心态。特别是初中阶段,这是一个由少年期向青年初期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危险期”。伴随着其身心的快速发展、思维方式的变化、社会经验的丰富和升学竞争压力的增大,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滋生各种心理问题、萌发心理疾患。因此,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尽管如此,也不能因此而夸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媒体认为,中小学生34%有心理障碍;12.5%有心理缺陷;28.1%有心理异常[1],甚至有报导称只有17%的中小学生心理是健康的[2],而有关中小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或逐年递增等话语更是屡见报端。勿庸置疑,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无可厚非的,但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到了如此耸人听闻的严重地步,也是值得怀疑的。目前由于人们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把握有异,使用的检测工具不一,加之统计取样不当、评判者的主观随意性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得出了许多相互矛盾的统计结果,这不利于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甚至形成消极影响,误导人们对中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评价。

2.杂拼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从教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素养和较出色的人际交往策略。尽管目前一些地方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活动,并启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研究工作,但从总体来看,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学校为满足开课的需要,杂拼从教人员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从教者既不知晓心理学专业知识,也不懂心理辅导策略与技巧,因而难以取得应有的绩效。导致此种形式化倾向的原因在于: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认识,视其为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名义上的工作开展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或点饰学校形象,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同虚设,图有虚名;二是没有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组织规划、实施途径和从教人员的素质等未做规范要求,同时缺乏必要的检评制度,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失控甚至失效。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因而,那些杂拼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现象必须制止,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3.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素质教育"对学生"减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一切仍以"升学"作准备为教育目标,片面强调学生需要的知识教育,而从根本上没有解决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文价值,即"学习就是为考试"。 那么,来自家庭的影响也应受重视。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尽了家长们的溺爱、迁就。当上学读书后,与同学之间发生冲突,又受不了一点委屈,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过分的溺爱造就了一个“自我中心”的孩子。有一部分家长在处理孩子错误时不注意方式,动不动就责骂,甚至拳打脚踢,用所谓的"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给孩子造成心灵的创伤。不然就"关怀备至,和蔼可亲",丝毫不追究孩子的错误,没有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这种不良教育方式势必影响孩子人格发展。 还有一些家长一味地认为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应让自己的孩子尽早学习英语、电脑,孩子也对此感兴趣。当然,这有助于为孩子们提供各种学习素材,丰富他们的兴趣,开拓视野。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信息化尽管将为学生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也可能会导致由于热忠于电子游戏沉迷于网络而减少学生们体验生活接触自然的机会,对学生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 4.中小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9个方面

①.学习压力感:这个问题相当普遍。学生生怕考试成绩不好,无颜见江东父老,心理压力过大。

②.适应性差: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差,如同温室的花朵,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不适应学校生活和老师的指导方法及团队活动。

③.情绪不稳定易波动,意志薄弱,做事缺乏信心[3];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情感内容不断丰富,出现了许多新的情感体验,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小学生的意志薄弱主要是在困难面前缺乏信心,而缺乏信心常常由下例原因引起的,首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过高,苦难太大,无法克服,然后,学生经常遭受挫折和失败,最后家长、教师随便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表示不信任的态度[4]。随着考试的成绩好坏,情绪忽高忽低、心理十分脆弱。

④.人际关系敏感:与别人不合群,同学之间、邻里之问、亲戚之间情感不能沟通,性格内向、孤僻。

⑤.心理压力过大,学习焦虑性现象过高:遇到困难时或考试前,显得精神晃惚,紧张不安。

⑥.抑郁、自卑现象:受到挫折后,表现出情绪低落,孤独感、自卑感严重。没有一点上进心。

⑦.心理不平衡性:常常忌妒别人学习成绩比自已的好,别人各方面比自已强。忌妒是一种可怕的心理;是一种痛苦又十分有害的心理。

⑧.敌对现象:在受到批评时,容易产生抬杠,产生敌对观象。

⑨.偏执现象: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庭中被父辈、祖父辈捧到不适当的地位,及班级里过分自我关注,只讲权利,不讲责任与义务,事事希望别人服从他们的意志,而不懂得宽容、理解和关心别人,由此造成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健全[5],处处都以我为中心。

5.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现代医学、社会学等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多种方法对中小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以促进中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教育活动。其实施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就心理辅导而言,有会谈、角色扮演、信心训练、行为矫正、心理沟通和心理测量等。但目前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存有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片面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向中小学生强行灌输有关名词、定义、概念,强行记忆心理学知识和原理,甚至于象其它学科知识教学一样,机械设定知识体系、目标任务,这种用学科知识传输的手法来操作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它不仅不利于维护和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反而变相地加大了其学习负担,增加其心理压力,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的地方还编印了供学生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并要求学生购买,此举严重违反了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6]。这显然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一种不合理操作,必须予以解决。诚然,在特定条件下,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和有关教材的开发运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不能片面地按其它学科教育的手法去操作运行它。由于心理问题具有偶发性、多因性、隐蔽性和缓显性等特点,绝非靠什么知识的灌输、原理的阐释就能加以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也不只是靠某门课程的开设就可简单达成。唯有课堂教学、学科渗透和课外教育有机结合,家庭、社会、学校共铸合力,领导、教师、家长、学生全员参与,并长期不懈地开展下去,才能真正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否则,片面强调学科化、知识化,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空乏无力。

6.过分推崇心理测验

目前,各地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常规的工作之一就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应该讲,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有助于加强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开展。然而,在中小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中,一些学校过分推崇心理测验,甚至违反心理测验的道德准则,造成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其一,一些心理施测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熟悉测验内容,测量程序不科学,施测现场环境混乱,影响了心理测量结果;其二,误用、滥用心理测验。把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均用测验的手法加以定性描述,甚至使用通俗刊物上登载的游戏性测题或自编的问卷来检测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强迫学生接受测验;其三,未遵循心理测量的保密性原则,随意处置测查结果,暴露学生隐私,或把学生的心理档案作为品德评定的依据和人事档案材料。因此,心理测验中的种种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并可能引发一些不良的社会效应。有关部门因学生心理测验结果处置不当而引发法律纠纷的案例已见诸媒体[7],这应引起我们的深思。事实上,任何心理健康的检测工具均可能有其局限性,更何况中小学生的心理正处于高速发展变化之中,如果以一次测验而给发展中的学生“定终身”,这是极不严肃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因而,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谨慎使用心理测验手段,更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验。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决不能单纯以测量而下定论,否则可能会闯入心理测验的误区。

7.学校应试教育指导思想的失误

我国当前正处于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时期,但并未实现实质转变,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大都是为了考试。而只用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才能的唯一标准的评价模式,使许多原本有可能在不同方面成才的学生成了失败者。而失败者的心态,如自卑感、自我无价值感等,会带来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此外,过度、过早激烈的学习竞争也容易造成学生间的相互猜疑与紧张情绪,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还容易出现嫉妒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因此,学校应试教育的模式若再不转变,将对学生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目前的中小学生依然存在不少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来自学生方面,还包括了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各方面,并且这些问题将依然会影响着我们很长的一段时间。

参考文献:

[1]林建华.《中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李建平,金志明.《认清功能 明确目的》,《中国教育报》,1999年1月20日.

[3]纪大海主,李季.《中国教育热点难点研究丛书》第三辑,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122-124.

[4]全国教育学院心理学 教材协作编写组.《学校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289-290.

[5]孙义农,姚立新.《初中生心理辅导》,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126.

[6]教育部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

[7]李民.《“智力测验”成“弱智”学生状告区教委》,《独生子女》,2000年第7期。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 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