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穷人说课稿第二课时(通用6篇)

时间:2022-05-16 18:45:03 来源:网友投稿

学时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xué shí,根据教育辞典,学时指教学的时间单位。一节课的时间称一学时。我国中小学一学时一般设置为45分钟,高等学校一学时为50分钟。也称“课时”,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穷人说课稿第二课时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穷人说课稿第二课时6篇

第一篇: 穷人说课稿第二课时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下午好!

我是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1、说教材

《?》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组第?篇精读课文,本篇课文描写了…/表现了…/讲述了…/赞扬了…。。

2、根据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设计体系,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目标1.通过自读,正确认读生字、生词;

目标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目标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感受?,体会?激发?

目标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根据本篇课文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的重难点定为感受?体会?。

3、说教法与学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教学时,我通过以读代讲、品词赏句、自主感悟,扶放结合等教学方法,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模式,力求“抓住一个点,牵出一条线,铺开一个面,勾出一个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说教学过程

我为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本篇课文我计划了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上读准字音、读顺课文,会写并理解生字词,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脉,部分研读。

下面我重点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我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说说文中描写了…/表现了…/讲述了…/赞扬了…?接下来继续学习…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牵出文本主线,为理解教学的重难点作铺垫。】

第二环节:品词赏句、自主感悟

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这一环节我分?板块展开教学:

第一板块:?

第1步.请学生自由朗读第?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

第2步.请学生朗读第?自然段,采用多媒体展示课件:一句话,紧扣“关键词、抓住其中的“?”字,让学生感受?!

第3步.采用了师生讨论/分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抛出问题:?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适时引导学生感受?。

第4步.请学生体会之后再次朗读。

第一板块:?

我将采用扶正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刚才的方法进行自主感悟,思考问题:?

【本环节的设计可提升学生对于文本理解的深入,感受人物形象,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第三环节:总结延伸、回归整体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为给学生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浏览全文,思考问题:

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作者/人物的哪些…值得你学习?

【本环节的设计可提升学生对于文本理解的深入,升华学生情感,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第四环节:作业拓展,延伸学习。

为了关注学生能否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布置以下作业:

1.摘抄本文的好词美句并背诵积累。

2.推荐课外阅读

【本环节的设计能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5、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像是一份微型教案,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而且使全文的脉络清晰整齐。

由于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我就不作具体陈述。

【总之,我的板书设计清晰简洁、突出重点,使学生一看板书便能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评委老师!

第二篇: 穷人说课稿第二课时

《背影》说课稿

兰草小学 刘晓燕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是语文6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背影》(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第一方面: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的的散文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特定角度的背影去写父子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的相怜相爱的感情。在新版教材课本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1)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第二单元都是以爱中心话题的,阿长与《山海经》、《台阶》、《老王》等,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本文被选入第二课,更有利于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培养他们对真善美的学习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2)本文描写人物特征细致,中心与段落的关系很典型,学习本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应用语文的能力。

(3)本文语言朴实,饱含情感,而且贴近生活,又位于第二课,有利于学生小学知识与中学知识的衔接。

第二方面:说学情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青春的叛逆时期,渴望独立,自我意识增强。因此在生活中对父母关心关爱有时不能正确理解,特别是有的孩子与你父母间的鸿沟更加重了,因此在对文中父亲对孩子的深沉的爱不易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假设情景,启发学生理解父爱。

另外八年级学生思想开始发展成孰,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成长。这就造成他们在性格上既有活跃的一面,也有内敛的一面。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着用一套较宽松的教学教学方法,努力去激发学生的举,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怀,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以饱满的热情全面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第三方面: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地位、作用,结合实际学情,我将素质教育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领会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能力目标: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提高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感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情感熏陶:感受父子间的浓浓亲情,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3、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4、教学难点:

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体味浓浓的亲情,让学生受到感恩教育,懂得体会父母的爱,并感恩父母。

5、课时安排:

本文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任务是训练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

第四方面、说教法

1、图画导入,激发兴趣。

鲁迅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智慧和灵感。”因此我首先运用图画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描摹父亲,感知形象,突出重点。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雷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师生、文本之间对话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生朗读文章、画一画写父亲的话、描父亲感人的形象,说一说感受的方法,来达到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与文本对话的目的,突出重点。

3、心理独白,感悟父爱,突破难点。

这是篇文风朴实但又包含深情的文章,怎样引导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领悟出父亲深深的爱成了一个难点,因此我采用配音乐创景的方法,感染学生,让学生说出父亲简短话语下隐藏着的波涛般汹涌的情感。   

第五方面:说学法

指导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和勾画圈点读书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阅读习惯。

★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第六方面: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图画导入,激发兴趣。

大屏幕上出现靳谊的名画《父亲》引导学生谈话导入新课。

(二)描、说父亲 ,感知形象。

1、请同学们以自已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出父亲的动作,外貌、语言。大屏幕显示要求。

2、请同学试着描一描父亲的外貌、动作,展示你最受感动的形象:

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紧扣“背影”找出其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两个“黑”、三个“布”“蹒跚”、“肥胖” “走”、“探”、“攀”、“缩”、“微倾”

3、找出父亲的四句话,谈谈你的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抓住第二段中对家庭情况的描写“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的艰难处境,体会父亲心中的痛苦,性格的坚强,父爱不深沉。

(三)创设情景,说出父爱。

大屏幕显示父亲的四句话并配上伤感的音乐,要求:想想父亲说这四句话的情景,体会父亲说这些话时的想法,任选一处配上父亲的心理独白。

示例:火车就要启动了,孩子你真的要走了,“悲莫悲兮生离别。”儿啊,千里的路你还一步没走,我已经开始牵挂你,担心你了:你会平安到达吗?你会吃得饱吗?穿得暖吗?睡得安吗?……这沉沉的离愁啊,搅得我心痛欲裂。此时此刻我的喉咙已经哽咽,嘴唇已经颤抖,我的眼圈已经湿润,眼泪就要滚出来了,我不能让你看见,我不能让你为我这离别的愁绪伤心,千言万语就汇成了句“到那边来信”的嘱托,然后匆匆离开,混入那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任凭泪水奔涌……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情绪渲染,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四)品悟眼泪,读懂儿子。

找出写儿子流泪的句子,想想说说他流泪时的心理活动。(重点体会第四次流泪:补充)子几年来相隔两地,沟通甚少,关系不够融洽的背景。)

(设计意图:父亲情感碰撞,感悟父子情深。)

(五)拓展练习,说说亲情。

(六)作业设计,书写亲情。

第七方面:说板书设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此板书清晰直观,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三篇: 穷人说课稿第二课时

《观潮》(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11课《观潮》,这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本来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本课要两课时完成,依照大纲要求,第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同时依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逐渐”、“恢复”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注意积累材料”,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所以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而讲读课文在语文基本功训练和重点读写项目的训练方面负担着最主要的训练任务,因此,编者将这课安排在这里,是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它为例,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的,在知识体系上,它与上单元的训练重点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街接紧凑。同时也为下单元“内容中体会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习,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只有学会怎样读书,才能将一本死的教材读活,“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四、课堂教学程序安排

(一)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会文——入境——动心——吐情”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电教手段的辅助作用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进角色,通过边看边想,动之以情,最后又能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对“天下奇观”的赞叹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通过以上四步的教学,要让学生逐渐达到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目的。我的教学思路的依据是:1.符合儿童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规律;2.符合本课的教材特点;3.符合作者的思路。叶老常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二)课前准备:投影仪、胶片、放相机、电视机、录音机。目的是要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缩短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1.导课

首先用解题切入的方法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课题是什么?板题(11、观潮)“观”是什么意思?“观潮”是干什么?回忆2节学习内容,本课是写作者在哪儿观什么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这个称号何时有的?从哪里知道?(理解“自古以来”一词)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向我们介绍这天下奇观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

我这样导课的依据是大纲对四年级阅读能力要求的第一条、即培养学生理解题目的能力,懂得题和文的关系,养成读文先读题的习惯,学会以题目为线索去阅读文章,并能找出表达中心的词语和句子。同时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阅读课文,回顾写作顺序,完成教学思路中的“会文”。接下来由整体插入部分逐段分析。

2.逐段分析课文

(1)过渡学习第二段

过渡语: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遗憾的是这么壮观的景象,老师却没有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带什么去?)老师建议大家带好两样东西:“眼睛”和“耳朵”。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引导学生明白,要用心听、仔细看),现在做好准备了吗?好,我们现在马上出发,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设计这样的过渡语是为了下一步能带学生入境界奠定基础,其次以幽默的语言,告诉大家要用心听、仔细看,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接着教师利用文中的语言继续渲染气氛: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浪潮来了没有?关于潮来之前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书上哪儿告诉我们?

引导学习第二段,自由朗读第2小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江面平静,人山人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依照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非重点地方,且语言通俗易懂,教师略讲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之后,谈谈“潮来之前”的景观特点,使学生理解这些特点反衬了“潮来时”天下奇观的“奇”,接着引入下段的学习。

(2)过渡学习第三段

教师过渡: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放江潮来时的录音)请大家发挥耳朵的作用,用心听,一会儿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在文章哪儿详细告诉了我们?引导学习第三段(3、4小节),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入境”。

a.抽 2名同学来朗读3、4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思,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自由朗读,用“____”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理解“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投影句子:“哪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齐读“哪声音”指什么?“山崩地裂”还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震耳欲聋、地动山摇、山呼海啸……)?相比之下哪个词更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颤动”可否换成“抖动”、“震动”?(不行,颤动是指短促而频繁的振动,幅度最小,用于此处较恰当),引导读这句,要读出排山倒海之势。请同学们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把描写江潮声音的句子朗读一下(自由读、分组读)。

b.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大家想不想亲眼看看?好,不过老师呢要提两点要求,第一要用心听,仔细看;第二把你看后的体会告诉大家(师放录象)。

听录音、看录像、说感受,可以让学生对“潮来时”先有感性认识,随后再学习文章,易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是怎样描写的?轻声朗读文,用“……”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什么?从远处看怎样?抽读相关的这句话:“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理解“这条白线”是什么。为什么是“一条白线”呢?“逐渐”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它练习说句话?再近些呢?抽读“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联系实际(如教室的高度等)理解“两丈多高”有多高,它怎么会是“白色城墙”?这与“线状”相比如何?再近些呢?抽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c.比较句子,说一说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投影显示)

(1)浪潮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4)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

(5)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①意思已完整,②写出了颜色,③突出了数量,④刻画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它开阔,横贯江面,它势猛,有进无退,所以先呈线状,后呈墙状,至此则呈“万马并进”状。⑤写声势大,前面“千万匹”也写声势,但写的是客观的实景,这里则写主观感受。)

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读这五句连续写形状变化的句子,读出由远到近气势越来越大的变化,(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及时点拔)

通过以上对江潮声音、形状的分析,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动心”即首先通过分析语言文字,犹如身临其境,让学生动真心。其次为了突出声音与形状的前后对比,打破教材穿插介绍的格局,依照本地学生从未见过浪潮的特点来分别进行教学,即先理解声音的变化,后体会形状的变化。

d.指导朗读第三段。我们能否把刚才描写声音与形状的句子合起来读一下呢?注意要读出江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抽读了3、4自然段,大家评议,指出优劣,体会读法,接着再自己试读、抽读。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吐情”,即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e.复述重点段落。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能复述出来吗?再放录像,先看着画面,师生共同复述,再让大家各自试着复述。

这3、4自然段是全文的精华,也是重点部分,所以我想通过本段词句的训练,作为契入教学重难点的一个突破口,先是理解,辨析句子中的词意,再深入体会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要求复述,力求使学生能够把这一段精彩的语言积累下来,为完成课后作业中的背诵作铺垫。

(3)过渡学习第四段,大潮正浩浩荡荡地从东飞奔而来,霎时,潮头向西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依照前面的方法自学课文第四段,检查你读懂了什么?同时引导找出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霎时,过了好久)用“△△”标出,各说明了什么?“依旧”、“恢复”各是什么意思?能否用“恢复”说句话(板书、恢复平静)?

3.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也与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了一次潮,钱塘江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那么壮丽,那么雄奇(板书,壮丽、雄奇),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这么生动、形象、逼真呢?回味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板书:按顺序、抓特点)让我们再次自由朗读全文,回味一下这美、这壮、这奇!

教师的小结渗透了德育,渗透了文章的写法,达到了情感目标的实现和教学难点的突破,同时,又引导学生由部分回归整体再读全文,给人一种“课已尽,趣无穷”的感觉。

4.表述学习成果(归纳主要内容),质疑问难

5.布置作业:我国能称得上“天下奇观”的景点很多,比如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等,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图片,互相交流,这是我们今天作业中的一个必做题;另一个选做题是:查找资料,探讨钱塘江东宽水深,西窄水浅的地形与浪潮的形式有什么关系?

作业的布置安排了两种题型,即:必做题与选做题,这是为了在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也是教学中分层优化的一个体现。

课堂教学到此结束。

(四)板书说明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级交叉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方法的落实,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

第四篇: 穷人说课稿第二课时

《掌声》第二课时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掌声》。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这个美丽感人的故事——《掌声》,让我们亲身体验掌声给予人的温暖和力量。

一、说教材

《掌声》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首篇精读课文,文章生动地叙述了身患残疾的小女孩英子有一次不得不在全班同学的目光中上台讲演讲,但在同学们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从忧郁自卑走向开朗乐观的一个感人故事。课文以小英从自卑到乐观的情感变化以及同学们的掌声两条主线贯穿全文,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信任与关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教材。文章的语言朴实,却深入地刻画了人物的动作、心理,让人领悟到那份真爱,令人十分感动。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课前预习,能够自主学习。学习本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思辨能力、表达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方法的点拨与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词语理解句子,借助句子感悟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的关心、帮助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帮助。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通过小英的语言、动作来体会小英的心理变化。

五、说教学方法

谈话法、,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法。

六、说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说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掌声》这篇课文的生字词,并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了解了英子是由于身体的残疾缺陷,而把自己封闭在孤独、自卑的阴影里。这一节课,让我们继续来学习《掌声》。(齐读课题)

(二)前后对照,感受英子的变化。

1、现在,再来回忆一下英子给我们留下的最初印象。(忧郁、自卑、孤独、沉默……)谁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通过朗读,大家知道了这是一个忧郁、自卑的英子。同学们,在你的心里,希望看到的是怎样的英子呢?学生回答并板书(活泼、开朗、快乐、自信……)

3、师:是呀,我们都希望英子……(指着学生板书说),后来,英子真的变了。默读第四自然段,这一段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自己读读。
出示: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4、师:这还是一个忧郁的孩子吗?(不是)这是一个开朗自信的孩子。

(三)掌声前后比较,领悟掌声内涵。

1、师:一个文静、自卑、忧郁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活泼、自信、开朗的小女孩,是什么给了她力量,让她有了这么大的转变呢?(掌声)文中几次提到掌声?(两次)

2、师:掌声的力量真的那么强大吗?让我们再次走进那天的故事会吧!

3、读一读第2、3自然段,课文是怎样描写掌声响起前的英子?边读边划出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句子。

(出示句子1):“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出示句子2):“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从这两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英子此时此刻的内心是非常痛苦和无助)
(1)师:同学们很聪明,都能透过文字猜测英子的内心世界。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2)在这两句话中,哪些词让你感受到了英子的自卑?(立刻、低)(犹豫、慢吞吞、眼圈红红的)。

(3)“犹豫”这个词,你怎么理解?小英在犹豫什么呢?(我到底该不该上讲台去呢?)
(4)英子想上讲台去吗?(不想)。她能不上去吗?(不能)。此时此刻,小英的内心一定非常的痛苦、无奈,如果你就是当时的英子,你会想些什么?

A、如果我不上去,就会给老师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老师肯定会批评我,B、如果上去了,我的缺陷就要被发现了!同学们发现了我的腿有残疾,他们一定会嘲笑我啊!

(5)这个残缺的女孩,尽管自卑,尽管紧张,尽管难过,但她还是站了起来,一摇一晃的走上了讲台。

(6)同学们一起朗读这两句话,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示出来。(齐读)

4、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仿佛也感受到了英子的那种痛苦和无奈。这一自然段中小英的眼圈儿红了,可是她没有流泪,是什么感动得小英流下了眼泪?又是什么使小英深深地鞠了一躬?(掌声)有几次掌声?(两次)

5、我们来看看这两次掌声:
(出示掌声1:)、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小英感动得留下了眼泪。)

 A、指名读描写第一次掌声的句子。
 B、如果英子是我们中的一员,此时你想对她说什么?随机解释骤然间。(突然间,没有预料到的)
  (你真勇敢,你能行,我们相信你,你终于克服了自卑心理)
 C、这一次掌声代表什么?(是对英子走上讲台的赞许,是对英子走出阴影的肯定和鼓励)

(出示掌声2:)、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A、指名读描写第二次掌声的句子。

B、这次响起掌声是因为什么?这次掌声代表了什么?(赞扬,也有鼓励)
C、假如你就是这个班的一员,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小英什么?

(1)你演讲得真棒!

(2)想不到,英子你的口才这么好!我要向你好好学习!

6、从这两次掌声中,你体会到什么?(尊重、理解、鼓励可以改 变一个人,当别人身处困境时 要给他们鼓励和帮助,帮助别 人,自己也会体会到快乐,同学之间需要相互关心和帮助,当英子处在困境中给予她支持和鼓励,体会到了同学之间的那份浓浓的情谊和关爱)

(四)体悟掌声,升华主题。

(1)同学们,掌声的力量是强大的,鼓励的力量是强大的。从那以后,小英就变了一个人了,(指板书)她从“忧郁”变成了“开朗”。几年以后,她给作者写了一封信,我们一起齐读这段话。

出示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2)读完后,课件出示: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人人都需要爱,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这种凝聚着爱的掌声就更为重要了。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珍惜别人给予我们的爱,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把自己的爱献给别人。

(五)布置作业

1、在你的读书笔记上抄写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2、回家后,把你的想法写在信中,告诉英子。

(六)板书

29、掌声

自卑  (鼓励、支持) 自信

忧郁           开朗

第五篇: 穷人说课稿第二课时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了《穷人》的第一段。   

描述画面,带入情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着托尔斯泰爷爷到海边的渔家小屋里,听到了夜深人静时海上狂风的怒吼,波涛的轰鸣,而渔夫起早出海打鱼到深夜还没回来,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小屋里焦急地等待着,等待着,可是始终没有见到丈夫的影子。桑娜再也坐不住了,提着灯到海边,可是天太黑,什么也看不见。后来,却让桑娜看到了一幅令人揪心的画面——那是怎么样的画面呢?请打开课本。   

二、引读谈话,导入西蒙场景。

 师(引):风掀起她的围巾,卷着被挂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于是,桑娜想起了—— 生(读):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

师(引):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可是没人答应。于是,她又想——

生(读):“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师(启):同学们,从刚才老师与你们的交流中,你对桑娜有什么认识? 生(谈)…… 师(导):是啊,往往越是穷人,越是善良!让我们跟随着桑娜,走进西蒙的小屋——桑娜,还有你们,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谁能以朗读来描述这个画面?(指名朗读)

 师(导):看了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想,请联系有关语句说说。 生(谈)

师(随机提示):提示:这个细节,使我们很自然地想象到在西蒙生命的最后一刻,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那情景你能想象到吗?生(想象描述)

师(结):是啊,西蒙的家境,让人同情;西蒙的不幸,让人揪心;西蒙的孩子,真让人特别心疼啊!让我们以深深的怜惜之情朗读这一段。(学生齐读)

 三、解读桑娜行为和心理,体会桑娜品质。   

1、过渡:读到这儿,我们都为孩子担忧,没有父亲,又失去了母亲,他们怎么生活下去呢?         

2、强调指出:啊,是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头巾裹好,抱回家里。   学到这儿,老师出一个小练习,考考你们有没有把上下文看懂。  

 出示:桑娜( )把孩子抱回家。(表示她一下子拿定主意,态度很坚决。)  

 渲染:她有没有想,家里多了两张嘴,吃饭更困难?(没有)她有没有想,把人家的孩子抱回家,自己的孩子会更苦?(也没有)她有没有想家里七口人如今变成九口人,丈夫会更苦?(也没有)有没有想到这样她自己会更苦,(更没有)这些都没有想。  

 师:对,桑娜毫不犹豫地把孩子抱回家,她没有迟疑,是抱回家呢,还是不抱回家。所以书上说:“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指点:她只知道要这样做,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再强调“非这样做不可”。从这里可以看出穷人的本色,一心想着别人,而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困难。  

指导朗读。    

3、你们看,她把两个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这时,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个画面:桑娜不安地坐在床前,身后的帐子里睡着七个孩子。(稍定,让学生想象一下那动人的情景。)这时桑娜有些害怕了,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显出了她心里很不平静。   

(忐忑不安)   

她为什么这样地不安,哪一句话是最主要的?(“这不是闹着玩的”)为什么说“这不是闹着玩的”呢?(“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他”是谁,后面省略了,你们能给她补上吗? 所以她说“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指导朗读) 此时的桑娜,希不希望丈夫回来?从哪里看出来?(“是他来啦?不,还没来!……”)桑娜是那么渴望丈夫回来,所以文中说,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但是她想到丈夫可能会责怪她,所以又害怕丈夫回来,这种矛盾的心情我们该怎么读?   

这段话用了几个省略号?(5个)这五个省略号把桑娜不安矛盾的心理串了起来。你们发现了没有,在这段的末尾,省略号变成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桑娜矛盾的心理此时已经变得坚定,她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这两个可怜的孩子。)(指导朗读)

 四、品读对话,再次体会穷人的品质。

1、过渡:就这样,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不安地等待着丈夫的回来。渔夫回来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同学们默读12到27自然段渔夫与桑娜的对话,看看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

 2、生默读,体会。

 3、汇报。

 预设: (1)、“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说明桑娜此时不安的心情。)

(2)、“两人沉默了一阵。”“……桑娜沉默了。”(指导学生理解两次“沉默”的原因,让学生理解到桑娜的善良。)

(3)、渔夫说的那段话。(从“皱起眉、严肃、忧虑”说明渔夫内心慎重的考虑,充满了同情, “得”说明渔夫说话时的坚定,“熬”字说明不仅是桑娜,渔夫也有一颗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心。)

 五、拓展延伸。  “‘你瞧,他们在里啦’桑娜拉开帐子。”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请展开想象,渔夫和桑娜收留了两个孩子后结果会怎样?请写下来。

 六、总结。 1、归纳写法。 文章主要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了渔夫和桑娜的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的品质。

2、总结,回应课题。 让我们记住这些可爱的穷人吧,记住穷人们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高尚品质吧!   [板书设计] 9 穷人

         桑娜(勤劳 善良 有同情心) 渔夫

                 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环境、人物对话、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第六篇: 穷人说课稿第二课时

《穷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细读小说的第三情节(抱回孩子)和第四情节(同意收养)部分,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和对话的语句,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

2.联系第一情节中的环境描写,感受桑娜和渔夫虽身处穷困之境仍善良乐观的高尚品质和美好心灵。

3.学习文中的心理补白描写,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受桑娜和渔夫虽身处穷困之境仍善良乐观的高尚品质和美好心灵。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一):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学习了小说《穷人》的第一课时,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小说记叙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发现了病故的邻居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便将他们抱回了家,与此同时她的内心忐忑不安。辛苦打渔的丈夫回家后得知情况也主动提出收养这两个可怜的孩子。)

(2):这篇小说是由几个情节组成的? 作者详写了哪几个情节?

(等待丈夫 探望西蒙 抱回孩子 同意收养)

二:合作探究,品读形象

(一):学生自学

自学提示一:

小组合作,找出第三情节(抱回孩子)中让你深受感动的语句,说说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桑娜的,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桑娜?

具体句子赏析:

1.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动作词,突出桑娜的细心善良)

(非……不可,引导学生思考:桑娜做出这样的抉择,不是本能,而是人性善的选择,桑娜的内心极其纠结和矛盾,正是这样复杂而真实的情绪,才让人更能体会到她做出这样善良的抉择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更加凸显出桑娜关心别人,同情别人的善良品质。)

2.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引导学生反复品读,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说说她为什么忐忑不安?)

抱回孩子以后,桑娜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想想还未回家辛苦劳作的丈夫,她无比紧张,担忧未来的生活能否熬过去,但是她宁可承受一切也要收养这两个孩子。)

1心理活动描写凸显人物形象

自学提示二:

同桌互读桑娜和丈夫对话的第四情节(同意收养),概括桑娜与其丈夫身上所具有的美好品质。

(学生情景剧表演,再现文中对话)

门突然开了,一股清新的海风冲进屋子。魁梧黧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被撕破了的鱼网,一边走进来,一边说:“嘿,我回来啦,桑娜!”

(渔夫终日辛苦劳作。健康而朴实)

“哦,是你!”桑娜站起来,不敢抬起眼睛看他。

(桑娜的担忧,不安)

“瞧,这样的夜晚!真可怕!”

“是啊,是啊,天气坏透了!哦,鱼打得怎么样?”

“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还好,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渔夫的心直口快,性格爽朗,乐观)

渔夫说着,把网拖进屋里,坐在炉子旁边。

“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桑娜对丈夫的担心,关怀)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师:这时候,桑娜和渔夫心理会想些什么呢?

(其他学生进行心理补白)

师:同学们想象力可真丰富,描写得也非常细腻。

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来看,在这样矛盾的心理下,夫妇俩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呢?

“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哦?什么时候?”

“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哪!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渔夫的憨厚,他宁可自己承受也要收养孩子,质朴而善良)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渔夫关心妻子)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师:在这个情节中,作者是通过人物的……来描写人物的?(2语言对话)写出了一对怎样的渔家夫妇?

生:(善良淳朴)

师:“善良不是一种本能,而是一种选择。”就是在这样复杂的状况下,他们仍然坚定的收养了西蒙家的两个孩子。这样金子般美好的心灵,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二):问题探究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得知:渔夫的家庭状况怎么样呢?

生:非常贫穷。

师:有多贫穷呢?

生:孩子们没有鞋穿……吃的黑面包,菜只有鱼……

师:哦,这样贫穷的家庭,作者是通过什么角度来写的呢?

生:环境描写。

三:学习写法,拓展写作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写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例如……

生:心理活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以及从情节中我们也能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

师:接下来让我们完成一个课后习作。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0页,仔细观察课文插图中桑娜和渔夫的神态,动作等,联系本节课中我们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展开想象,续写《穷人》这篇小说,写完后传到云校家里和同学们分享。

师: 下课!

推荐访问:课时 穷人 通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