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街道民族团结工作汇报(2024年),供大家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街道常住人口19.8万,有回、满、蒙等21个少数民族,常住少数民族居民1710人。近年来,街道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纽带,着力夯基础、建机制、搭平台、促发展,呈现出政治上团结统一、经济上共同富裕、社会上互嵌互融、文化上美美与共、治理上共治共享的城市民族工作新局面。
一、强政治领导筑牢民族团结进步之基。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着力构建“一核多元”工作体系。提高站位抓谋划。坚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认识和把握民族工作,工委中心组每年组织2次以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思想专题学习,立足*少数民族流动性大、居住分散的特征,实施党建领航、思想引领、文化认同、助力发展、社会治理、环境保护“六大行动”。强化领导抓推动。成立工委书记领衔的民族工作领导小组,抽调2名能力强、作风硬的干部专职从事民族工作,完善宣传教育、调研督查、目标考核、经费保障等工作机制,推进民族工作从“独唱”变“合唱”。建强组织抓覆盖。突出163个基层党支部引领“两个共同”建设的主导地位,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依托“掌上云社区”“我爱*”等载体,常态化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促进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二、以文化认同滋养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深入实施文化引领行动,把民族团结融入红色文化教育上、体现在文艺创作里、渗透在文化传承中。做好红色教育融入牌。挖掘*革命历史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打造社区党史教育馆、出版《*》、拍摄《*》纪录片和《*》红色电影,让信仰的力量在各族群众中薪火相传,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树好精品文艺示范牌。深度挖掘乡话乡音、乡土乡情、乡文乡史中民族团结的生动故事,打造*社区小剧场、成立*好时光诗书画院,编纂出版《*》,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内容。打好传统文化实践牌。每年举办文化艺术节,成立梨园春文艺志愿服务队,依托红石榴家园阵地,开展“端午粽香情”“中秋团圆聚”等系列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三、靠发展成果共谋民族团结进步之策。始终把发展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永恒主题。坚持夯基利民。着力把“各民族文化互嵌”理念贯穿城市建设全过程,打造老街历史文化风貌区、城市长园廊桥、河道沿线文化工程。积极构建优质公共服务体系,街道均衡分布*路小学分校等6所小学、二十九中分校等3所初中以及15所优质幼儿园,拥有*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大二附院及*市妇幼保健院3所三甲医院,营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浓厚氛围。坚持政策惠民。制定特困少数民族群众“定向帮扶”机制和“一人一册”档案,采取对口联系、谈心交友、走访慰问等方式,帮助解决劳动就业、子女就学、医疗保障、法律援助等实际困难,与少数民族群众聚居的陕西*市*区*村开展结对帮扶。坚持治理安民。将民族工作植入三级网格体系,利用“社区大脑”网格化信息管理大平台,实现“网格+网络”双网融合。发挥“团心社”人民调解功能,有效化解少数民族矛盾多达180余起600余人,有力维护了各民族团结和谐稳定。
四、借价值引领凝聚民族团结进步之魂。抓住价值引领这个先导性、基础性工程。从娃娃抓起。全力推进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采取讲故事、读经典、办板报等形式,开展民族知识启蒙教育、常识教育。从阵地建起。*园社区和*小学积极筹建“红石榴家园”,*小学内打造汉字文化体验馆、开展网络援疆“小胡杨”精品课程、创建“融合教育试点学校”、打造“一馆”“两园”“十二景”民族文化校园路线,*社区、*小学成功创建省级“红石榴家园”。从典型树起。“团心社”负责人*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村社区党委书记*被表彰*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5人当选“*好人”,以*为代表的“最美人物”,传递着*“最美故事”,促进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创未来。
推荐访问:街道民族团结工作汇报 民族团结 工作汇报 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