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工作要点 > 正文

目前村工作存在的问题7篇

时间:2023-04-28 20:20:05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目前村工作存在的问题

  

  村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X村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攻坚作战态势尚未形成

  (1)对脱贫攻坚认识上有偏差,思想上有厌战情绪,部署上有松劲现象,精力上投入太少,缺乏对脱贫攻坚紧迫性、艰巨性、复杂性、前瞻性的深刻剖析、细致研究,攻坚作战氛围微乎其微,冷冷清清,对难点困难破解不力,绕道而走,不闻不问。

  (2)个别“四支力量”干部政治站位不高,认识模糊,行动迟缓,作风漂浮,工作缺乏主动性、创造性,配合上缺乏团队精神,没有合作意识,导致工作迟迟打不开攻势局面,掀不起大干热潮,形不成作战氛围。

  (3)驻村单位帮扶到户干部政治担当意识较差,合力攻坚责任缺失,没有用心用情用智帮扶到户,与群众感情不深,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效,只图讲排场,大轰隆,赶热闹,导致工作合力不足,成效不佳。

  整改措施: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担当。整合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村干部、镇包村干部四支力量,进一步细化职责,夯实责任,明确时间节点,脱贫任务清单,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二.攻坚作战不精准,春季攻势成效难以呈现

  (1)产业脱贫落实不精细,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只注重对县上发文明确奖励扶持产业的发展,而对因区域化、差异化确

  -1-

  村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需因地制宜、因村选项、因户定业的产业发展相对虚化弱化,缺少政策奖补,扶持后劲不足,村三委会主要干部不能按照要求带头领办产业,导致贻误战机、错过节气,产业长短搭配不合理,产业增收难支撑,脱贫退出难保证。

  (4)危房改造工程起步艰难,进展较慢。部分工程改造施工方案与房屋现状不对称不衔接,推进时断时续,虎头蛇尾,改造质量令人担忧。改造工作还停留在选址、备料、化解矛盾、被动应付阶段,个别开工在建房屋超规定面积,举债建房致使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村级监管流于形式,危房改造政策宣传普及不到位,有死角死面,群众政策知晓率低,支持配合上不给力,影响整体工作推进步伐。

  整改措施:1.做精做实产业就业扶贫。摸底统计产业发展情况,指导面上制定区域化奖补政策,适时做各类技术培训。针对部分错失节令未选定产业项目的贫困户,科学调整以夏补春,以秋补夏,力争每户至少有2-3个增收产业。

  2.精细化加快危房改造工作进度。加大危房改造政策的宣传普及,对已报在建危房要严格施工程序,严把质量关口,务必于6月底前竣工验收,对未动工的危房工程要破解困难,精准沟通,无缝对接,快速启动,早日完工,务必于6月底竣工验收。

  三.资料管理不精细,村户档案参差不齐

  -2-

  村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2)村级攻坚室资料凌乱不堪入目,图表卡册数据未更新到位,相互逻辑不相符。

  (3)户中档案资料不健全、不完备,“两卡一夹”资料普遍缺失,一片狼藉,无法印证精准脱贫过程扎实。

  整改措施:按照县扶贫局制定的《2018年村居脱贫攻坚档案资料健全完善具体要求》,精细完善今年脱贫攻坚各类档案资料。

  四.扶贫扶智扶志有懈怠,存在一手硬一手软

  在精准施策上没有真正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培养贫困户自主脱贫、建立扶志扶智长效机制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

  整改措施:积极开展本村的扶贫扶智活动,围绕激发培育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大力开展道德教育宣传、文明家庭创建、法制宣传教育等活动,积极倡导建康文明的婚育丧葬新风,坚决遏止高额彩礼、高额份子钱造成的返贫问题。通过建立并运行爱心超市、孝德基金等活动,解决贫困户思想上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引导贫困户自发的去增收致富,从思想上让贫困户富裕起来,确保扶贫扶智活动的作用发挥出来。

  五.工作责任不担当,各级攻坚合力急需凝聚

  (1)村级班子工作投入精力不够,工作缺乏系统谋划、超前行动、抓早动快、定期研判,深入一线解剖麻雀、发现问题不能及时请示汇报,不是全力解难题闯难关,而是按部就班被动完

  -3-

  村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成,甚至忙于应酬,穷于应付,急于应对,只求将就过得去,不求从严过得硬。

  (2)四支力量整合不到位,职责不明晰,业务学习不扎实,配合工作不积极,形成力量松散、难以同心同力、你追我赶、克难攻坚。

  整改措施:

  建立村级四支力量周二例会制度。由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负责召集,汇报交流工作情况,查找存在突出问题,研究解决思路,安排本周扶贫日工作事项,有事议事,无事组织学习脱贫攻坚业务。

  -4-

篇二:目前村工作存在的问题

  

  村级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乡村逐渐失去了过去的生机和活力。然而,乡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基础。为了保护和发展乡村,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加强村级建设。然而,在村级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整改。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一、村级存在的问题

  1.村级管理不规范

  村级管理是乡村建设的基础。但是,由于村级管理不规范,导致许多问题。例如,村级干部的任命不公正,缺乏民主监督,群众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此外,一些村级干部滥用职权,侵吞公共财产,破坏村级建设。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的稳定和发展。

  2.村级基础设施落后

  乡村基础设施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村级基础设施落后,导致许多问题。例如,道路不通,交通不便,影响了农民的出行和运输。此外,供水、供电和通讯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这些问题也严重影响了乡村的稳定和发展。

  3.农村产业结构单一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是乡村建设的重要问题。由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的收入来源有限,难以满足生活需求。此外,由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的就业机会有限,很难实现转型升级。这些问题也严重影响了乡村的稳定和发展。

  -1-

  二、整改措施

  1.加强村级管理

  加强村级管理是整改村级存在问题的重要措施。首先,要加强村级干部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其次,要建立健全村级民主监督机制,让群众对村级干部的任命和工作进行监督。最后,要加强对村级干部的监督和惩处,防止他们滥用职权。

  2.改善村级基础设施

  改善村级基础设施是整改村级存在问题的重要措施。首先,要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其次,要加强对乡村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保持其良好状态。最后,要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提高乡村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效益。

  3.发展多元化农村产业

  发展多元化农村产业是整改村级存在问题的重要措施。首先,要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投入,发展农产品加工、养殖、旅游等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来源。其次,要鼓励农民创业,提供创业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他们转型升级。最后,要建立健全农村产业扶持政策,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4.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整改村级存在问题的重要措施。首先,要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完善村委会、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大会等机构。其次,要推进数字化乡村建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2-

  提高乡村治理的效率和效益。最后,要加强乡村法治建设,加强对乡村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三、结论

  村级建设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和发展乡村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村级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整改。本文提出了加强村级管理、改善村级基础设施、发展多元化农村产业、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等整改措施,希望能够为乡村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3-

篇三:目前村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当前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文秘站-找文章到文秘站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其它一切非农业得以发展的前提。无疑,相对落后的农村的稳定和繁荣,将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和根本保证。农民这支队伍带得好与坏,直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党中心、国务院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继续实行向农业倾斜的政策,提高计划、财政、信贷资金用于农业的比重,并且切实做好粮食、棉花等农副产品的收购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狠抓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这些措施在某种程度上都增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但在其发展的背后,目前农村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尤其存在一些潜伏性的危机,假如不对其及早加以重视和解决,有可能引起整个社会的振荡。当前我国农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村干部工作粗放,农村工作缺少群众基础新中国成立这后,面对着巨大的个体小农群体,国家在农村实行互助组、初级社的基础上,于1958年发动了“公社化”运动,把74万个农业初级社改造成

  6万个“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既是农村的经济组织,又是农村的政权组织,是“政社合一”单元社区,实行集中治理,集中劳动,评工论分的制度。人民公社制度为国家机关用行政命令手段指挥生产,用强迫方式控制农民提供了方便。以致于十年动乱期间,农民没有任何生产自主权,种什么作物,种多少亩,交售多少粮食,从事哪些公益事业,都要由上级机关说了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开始全面转型,经济体制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农民从集体耕作转向了家庭联产承包制。按理说,乡村干部的工作重点也应随之转移,遗憾的是我们许多乡村干部还是习惯指挥“大兵团”作战,而不习惯于为分散的农户服务;习惯于训斥农民,不习惯于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习惯于行政命令,不习惯于用法律法规治理群众。各级农业部门也是较多的注重决策层表面的研究,而较少的注重执行层面的实际情况;更多的注重物质成果,较少的注重农民的思想动态。以致

  于一些地方党群关系疏远,干部和农民思想难以找到共同语言,一些乡村干部既不愿意也不懂得如何做群众工作。众多乡镇干部甚至把农村工作简化成:

  收税费、统报表、控人口这“三大任务”。似乎只要收上各种税收,报上各项数据,计划生育不亮黄牌,全年的工作就算完成了。如地处黄土高原贵州省纳雍某自治县的一个村,近10年没有召开过政策贯彻会议,再加上其它宣传设备缺乏,群众对党的政策几乎是一无所知,该村的一位农民说“俺只知道交钱,交皇粮”。这种忽视了做人民群众工作的严重后果,就是如今农民思维方式与干部工作行为的对抗。在农民的心目中,现在的干部就是“要钱、要命(计划生育)”。为了对抗“要钱”、“要命”,许多农民已从家庭作业的小天地里走出来,推举出他们自认为“信得过”的领头人,或以减轻农民负担为因,或以天灾人祸为由,盲目而又有组织的向合理和不合理收费进行有力的反击和果断的抗衡。当前一些地方的农村农民“闹事”多数源于此。由于乡村干部的素质、工作方式都不能适应社会大变革的需要,只能听命和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在新的历史情况面前,又不能密切联系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对农民缺乏应有的感情,因此工作上缺少起码的群众基础,一旦出事,要么靠放弃原则“息事宁人”,要么靠恐吓手段“以纸包火”,形成工作方式及工作效率的恶性循环。

  2、基层政权严重虚弱,村级班子后继乏人村级基层组织是党和国家政权大厦的基石,是党和政府直接联系群众的桥梁,是我们党带领群众进行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战斗堡垒,作用十分重要,千万松垮不得,破坏不得。但是在新的历史情况下,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已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一些乡镇长期忽视农村党员的发展和村级班子后备力量的培养,造成村党支部领导班子严重老化,后继乏人、力量虚弱和战斗力下降。199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调查中心对湖南永州地区茶陵县的村级领导班子进行调查中发现:

  该县有427个自然村,支部书记平均年龄达47.3岁,当支部书记时间在30年以上的有35人,占

  8.7,在位20~30年的有98人,占24,其余大部分的任职时间也在10年左右。众多村已有10多年没有发展新党员了,个别村甚至只有30年前的入党的老党员,村支部改选时,只能在责任领导班子中选,找不到一名合适的新代表。从这个问题的表面上看,只是一个忽视党员发展和接班人培养的问题,但其真正的实质却是农村中“有头脑”的农民与我们争夺农村基层领导权的重大问题,我们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要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的村故意不发展新的党员,有的村干部则让自己的子女或其它亲属接替自己的职务,以造成一种村里大权长期唯我独掌的局面,党支部变成了家庭支部,村办集体企业变成家庭成员企业。个别村干部凭借基层政权行成一种家族势力,在村里为所欲为,横行乡里,搞老子天下第一。1996年《人民日报》曾报道过湖北省安陆市李店镇高岩村原任党支部书记朱光波,在村里说一不

  二,村组成28名干部,他可以随便撤换。他任支部书记6年,其撤换村组干部66名。他的大哥朱光金在村里是一人之下,千人之上,什么都可以管,但谁也说不清朱光金担任什么职务。朱光波的堂弟朱光峰坐了4年大牢,刑满释放还不到一年就被朱光波任命为村管企业的副主任。这样的基层政权,群众对他们得罪不起。同时,他们又凭借这种“独家”优势,或控制乡村两级换届选举,或以工作作要挟,形成与上级政府相对抗的“黑碉堡”,稍不如意就与上级党委乡政府对着干、肆无忌惮。《南方周末》曾报道湖南安化县有个大丰乡,就发生了村支部书记联合抢乡党委书记的“大丰乡事件”。1993年,该县委对该乡党委班子进行了调整,决定将不太称职的乡党委书记调到区工委任职,该乡部分村支部书记以县委没有同他们商量为由,联合起来跑到区里把县委组织部长正在与之谈话的乡党委书记“抢”了回去,并抵制县委派进去的新书记,面对众多村支部书记们的强硬态度,县委为67了“息事宁人”,竟放弃原则收回了成命,让被“抢”了去的该乡党委书记继续任职。该书记为了感谢村干部们的这一伟大“壮举”,擅自动用乡财政资金为牵头的村党支部书记买了城镇户口。也就是在这个书记的领导下,该乡财政在短短的几年内亏损了数百万元。1995年底,该县根据省委的统一布置,进行撤区并乡的改革试点,县委再次决定变动这个乡党委书记的工作,个别村干部又故伎重演,新的县委态度果断、严厉处理了几个为首的村支部书记的肇事者,果断免去了该乡党委书记的职务,个别村干部的行为才有所收敛。以上这一事实说明,放弃和放松农村党员的发展和接班人的培养,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它不仅会使基层政权后继乏人,久而久之还会导致整个基层政权的变质和垮台。

  3、农民负担过重,集体积累普遍不足尽管党中心三令五申要加强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工作,要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但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仍然是当前农民反映最强烈的热点之一。据国家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调查统计:

  97年前三个季度农民人均负担额为37.5元,比上半年同期增长了24,负担水平仍属高位,增长幅度仍超过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增长速度。造成农民负担反弹、过重的原因:

  一是实物价格的抗降性导致农业税额大幅度的增长,屠宰税、农林特产税按人头、地亩的多少平摊的作法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二是机构臃肿,吃“皇粮和靠农民养活的人越来越多。现在的乡村干部大体上可分为四类:

  一类是脱产干部,乡镇党委、政府及经济机构的业务干部,如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各分管部门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他们属国家编制,由财政负担;二类是半脱产干部,即各乡镇党委或政府从事经营治理、水利、土地、畜牧、渔业、广播、计划生育等工作的“干部”,他们无国家编制,由乡镇参照国家干部工资标准和本地收入的实际情况发给相应的工资;三类是享受固定补贴的干部就是村级领导人,如村长、村支部书记、会计等;四类是享受误工补贴的干部,如村团支

  书记,妇女主任、民兵营长、治保主任以及村民小组长等。这四类人员,尽管有些在臃肿机构之外,但他们的收入来源都是只能是财政和农民。三是基本建设从城市向农村的延伸,形成某些地方违反规定,强行实施的以劳代资。四是少数某些地方和部门追求所谓“政绩”,在农村办事要求过高过急,不切实际的推行各种达标升级活动,超过当地的现实和农民承受能力。五是社会负担名目繁多,乱摊派、乱罚款现象屡禁不止,形成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受到的隐形负担。六是村级集体经济脆弱。许多内陆省区的县,乡村级集体经济不景气,相当大的一部分无集体收入。据对陕西省某县的调查,只有约20的村能基本维持正常运作,30的村无集体经济收入,40的村靠向农民收费维持生活,10的村年年亏损。集体经济的结据,而一些迫在眉睫的工作又必须完成,无奈收费的手只好伸向农民。七是自然灾难频繁。中国的农业是弱质产业,抗御自然灾难的能力很弱。据《中国科学报》1994年3月2日报道:

  50年至1993年这43年中,全国各种灾难的直接经济损失共计约26000亿元人民币(算到1990年的物价),各种灾难造成的比例大约是:

  气象灾难包括洪涝和干旱,占57,农业病虫害占

  5,林业病虫害和火灾占8,地震占6,海洋灾难占

  5,泥石流占4。从数据不难看出,受灾产业最严重的是农业,从个体对象而言,受灾最严重又主要是农民。尽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大救灾的力度,各级领导更是身处一线指挥救灾,但无情的灾难造成的损失单纯依靠国家的救助是难以恢复到灾前的状况的,只能靠农民自力更生,生产自救,这无形中又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上述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并不十分富裕且囊中较67为羞涩的农民,必须随时向外掏钱,随时承受各种方方面面的压力。因而,农民的负担究竟何时能减下来,干部心中无底,农民心中无望。

  4、少数干部腐化堕落,干群关系日益紧张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群

  众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公仆形象,应该同人民群众保持一种融洽的鱼水关系。但是近些年来,一些地方狠抓经济建设中,放松对干部非凡是对农村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反腐倡廉工作,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3月同中心负责同志的谈话中的所说:

  “十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邓小平文选》三卷第287页),以致有些干部尤其是农村干部中,出现了越来越普遍和严重的腐败现象,个别干部甚至蜕化变质。有的上身不正,不认真干事,专门搞歪门斜道;有的借公务之名,图谋个人私利,到处吃喝玩乐,有的作风不勤,对工作无热情,对群众无感情,浑浑噩噩过日子,庸庸碌碌划懒船;有的办事不公,缺乏党性修养,不讲政策,不讲原则,不依法依纪依制度办事,方法简单粗暴;有的为政不廉,以职权谋私,搞权钱交易,贪污贿赂,中饱私囊,挖国家和集体的墙脚,吃人民群众的血汗,如此种种,严重损害了乡镇干部形象,严重伤害了群众的感情,致使许多群众对干部没有尊重,只有鄙视;没有理解,只有指责,没有信任,只有猜疑;没有支持,只有反对。由此产生对党和政府的怀疑、失望甚至强烈不满。一遇见有事就要小题大做,大题乱作,火上加油。1996年新华社曾重头报道过湖南省沅江市四季红镇,就曾出现了村民冲击政府的严重闹剧。部分村民以镇里个别领导有贪污腐化行为作为借口,先是集体上访,继而抗粮、抗税,最后发展到村民组织起来到镇政府机关聚众闹事,身捆炸药包,手持火枪、鱼叉、骂干部、砸财物、揿警车、打民警,闹得该镇基层政权瘫痪长达两年之久,直到后来惊动了省委、省政府领导,事件才算得到解决。类似四季红镇的事件,在目前广大农村时有发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些情况告诉我们,干部的腐败问题是影响政权存亡的要害。干部中的腐败问题不除,人民群众就有不会真心实意地跟着共产党走。此外,我国农村工作中潜伏的危机或不安定的因素还远远不止这些。诸如土地流失问题,治安形势严重问题,投入过少问题,宗族势力抬头、封建迷信复燃等问题还仍然长期存在农村工作中,但主要还是前四个方面的问题,只要抓住了这四大要害所在,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主要矛盾。“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为政警句。目前农村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已经开始影响

  到农村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已经形成一种较为严重的制约,并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构成对农村发展的一股潜伏性危机。这些危机是关系到人心背向、事业成败和政权存亡的大问题,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务必尽快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解决我国农村工作问题的措施及其对策

  1、密切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建立新的干群关系当前,一些地方党群关系疏远,是我们不善于做群众工作,不率先垂范,不密切联系群众造成的。我们讲群众观点,最实际的就是与农民的联系和感情问题。遗憾的是现在许多的农村干部熟悉不到这一点,在他们看来,农民就是种田、干部就是管人管事,有理就来强制命令,有钱有物就适当施舍,无所谓感情不感情。殊不知做农村工作,做农民工作,不加强联系,不注入感情,不付出心血,是不可能把广大的农民凝聚在党和政府四周的,而没有农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不可能做好党在农村的各项67工作的。为政主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纵观历史,许多达官贤臣在对待农民的问题上都非常注重感情的培养,懂得做人民群众的工作,要注入真情。身为一个地方的官员,心中要时刻装着群众。如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李纲的“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嬴病卧残阳”,范仲俺“居高堂之上则忧其民”,郑板桥的“御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些真情实意的诗篇,无不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关切之情。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领导人更是无微不致地关怀着刚刚走出苦海的贫苦群众。毛泽东同志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十分明确的指出,要“关心群众的痛痒”,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记得刘少奇同志为了摸清群众的真实生活情况,到河南农村搞调查时,不住待所,睡在生产队养过牲口的饲养房里。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同志考察贵州贫困地区时,见那里群众还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时心情十分沉重,中午草草用餐,数度停箸,食不甘味语重心长地说:

  “我们当干部的一定要把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啊”。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和经验告诉我们,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天下,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壮举,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探索都证实了这一伟大真理。同样,谁放弃了农民谁背离了农民,谁置农民的生死冷暖于不顾,谁就犯下了历史性的错误。非常遗憾的是,现在少数干部头脑中没有了贫困群众的影子,他们有的高高在上,有的麻木不仁。更有甚者,对群众的困难熟视无睹,对群众的呼声充耳不闻。尤其是这些年搞改革开放,广大农村干部开始注重公共关系在地方发展和领导工作中的重要性,重视广交朋友。但这种重视出现了极其危险的偏向:

  交朋友注重的是飘洋过海跑沿海,而跑基层非凡是跑农村的却越来越少,许多农民说,现在是领导干部“攀洋人”,“傍大款”,一般干部“靠富户”,“跑领导”,地道的泥脚杆子成了“没娘崽”。领导干部联系群众,交朋友的贪大求洋,嫌贫爱富的观念,广大农民非常伤心和反感,由此造成基层与机关,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疏远,感情越来越冷漠。针对这一新的情况,我们应该在加大抓农村工作力度的同时,还应该把县乡领导越级广交农民朋友纳入议事日程,并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即县级领导交村党支部书记或村主任;乡镇领导交村民组长;乡干部交在乡村有影响的农民,村级干部交贫困人民群众。广大农村干部要是交好了这样一大批农民朋友不仅在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时能做到耳聪目明,心中有数,即使遇上更为复杂的工作也会在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中变得迎刃而解。我们讲密切联系群众也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2、培养骨干,切实解决基层政权后继乏人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各级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村民委员会是村党支部的自治组织,它们都是中国农村最基层的中枢机构。这一级的“干部”因不吃“皇粮”也无人事档案,因而,很难让各级组织引起重视,更难让人把他们的职务与“官”联系在一起。然而,中国的10亿农民就是在他们的直接指挥下改天换地,向地方尽职责,向国家尽义务的。近20年以来,由于我们忽视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致使农村干部队伍老化,相当一些农村社区,村级组织结构扭曲,民主选举疏于形式,子女亲属接班成为常事,年轻党员骨干缺乏,正如

  前面所说,从表面看,这只是一个忽视接班人培养的问题,其实质则是我们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的农村基层政权,最后究竟由谁来掌权的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农村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因此,要确保广大农村的长治久安以及确保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我们一定要重视农村领导班子67的建设,重视骨干干部的培养。为此,我们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抓好学习教育。对农村村级主要负责人要采取轮流进县委党校学习的培训制度,提高我们农村村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学习与农村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现代农业科技知识,达到学好理论,增强党性、增进知识的目的。二是要强化组织整顿。重点搞好三个结合:

  即把民主选举和民主评议结合起来:

  把撤换不称职干部与提拔新生力量结合起来;把长期由农民担任村干部与国家干部兼任相结合起来。三是要抓好后备骨干的培养。要把发展农村党员,培养农村村级后备骨干作为乡镇党委和村级干部的铁任务、硬指标。对新确定的培养对象,一要建立档案,二要送县一级党校培训,三要让其参加一些乡镇组织的中心工作和集体活动。总之一句话,培养农村后备人才是事关农村发展全局性问题,根本性问题,千万马虎不得,放松不得,要千方百计解决好。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这也是检验我们一个地方主要领导是否头脑清醒,是否有战略眼光,政治上是否真正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3、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减轻农民负担提供强有力保障减轻农民负担,可以说从中心到地方,没有哪一级党委、政府不是高度重视的,但为什么农民负担老是减不下来,除了思想熟悉,政策观念等主要原因之外,就是目前我们还缺少减轻农民负担的经济基础作保证。一方面是各级财政拮据的状况在近期内还难以改变;另一方面农村的各项建设和公益事业的投资呈上升趋势。随着手扶拖拉机、摩托车、农用

  车等交通工具进入农民家庭,过去的农村羊肠小道显然已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加上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及农业生产规模经营和产业化之路都需要基本建设予以配套。钱从哪里来?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从全国各地情况看,凡是农村村集体经济搞得好的,那里的村级组织就有凝聚力、战斗力,党群关系融洽,农民负担轻,而且各项公益事业红红火火。相反,凡是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而靠加重农民负担维持村级政权建设的,无例外发展无希望,治理也无方,村干部威信不高。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要巩固中心及地方政权,消除农村的潜伏的危机,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当作一件紧迫的大事、要事来抓。一是要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摆在与稳定同等重要的位置,熟悉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其实质就是要为社会稳定工作打基础,提供保证的。二是要把配合扶贫、整顿农村后进党支部等工作结合起来,对村级集体经济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列出重点扶持对象,实行县、乡领导挂点负责和部门对口扶持。三是对办企业确有困难的村,要下决心划出或收回一部分山林、鱼塘或土地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生产基地,其收入作为村级政权组织的自营费用和从事公益事业的经济来源。四是要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的考核、治理、监督的制度和办法,防止农村财产成为个别为政不廉的村干部的私人小金库。

  4、严格执纪执法,矫正通常出了问题再高压的错误工作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在教育,教育最荒废的是农村。现在很多农民,既没有参加过法律政策知识的学习,不能较好的运用法律和政策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也不能用法律和政策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往往以自己把握或别人教给的一鳞半爪来发泄不满。这样既轻易酿成悲剧,也很轻易补少数坏人利用,制造事端。另一方面,对农村工作的治理,普遍存在着两个极端,要么“松得无边”678,要么“紧得要命”。平时对农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甚至是农民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不作及时疏导处理,等到事态扩大则兴师动众,甚至动用地方警力加以解决,结果往往是小问题酿成大乱子,人民内部矛盾转化成敌我矛盾,其后果是后患无穷。解决农村工作中难点热点问题维护好农村的稳定,在领导方法上要突出“一抓两严”,“一抓”即抓教育,教育对象要做到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这两个群体并重,内容上要做到法制教育,纪律教育,政策教育,伦理教育并举。在方法上要增强针对性、实用性、不搞形式主义。现在一些地方农村工作被动,甚至引起农民与干部、农民与乡镇政府的冲突,并不全是“民性本刁”,而是教育不力,干部自身形象不好,现在少数乡村干部目无法纪,腐化堕落,非法行政,群众相当不满。我们不能把农村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归到或主要归到农民头上,各级干部首先要作自我检查,要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知道“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乡村干部的法制、纪律和政策的教育,否则很难保证这支队伍不垮掉、烂掉。同样,对农民的各方面的教育也要不断加强,逐步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他们由传统农民逐渐向现代农民转变。在宣传手段、教育方式上,既要重视广播、电视等传媒体系的视听作用,又要注重不同层次会议的宣传讲解作用,同时还要注重报纸、小册子和各种宣传资料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抓好教育的同时,必须要坚持“两严”:

  一是严格执纪。农村工作艰苦、辛劳、清苦,固而对乡村干部要爱护,但这种爱护必须建立在寓爱于严的基础之上,对农村干部中存在的违法乱纪,贪污腐化等问题,要坚持“干部问题热处理,农民问题冷处理”的原则。稳、准、快的给群众以处理结果。我们经常讲干部的凝聚力从哪里来?是从良好形象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中来。干部队伍的良好形象怎样塑造?要通过惩治腐败、提高素质来塑造。二是要严格执法。对那些公开组织群众,煽动闹事或成立非法组织而与各级党委及政府为敌的人和事都要严格依法——稳、准、狠的打击处理,决不手软。要给闹事者一个强烈的信号:

  共产党在某些问题上之所以让步,一是承认自身工作确实需要改进,某些问题的确需要纠正。二是理解群众把握一项新出台的政策或规定的确需有一个过程,在熟悉和行为上某些偏差有时是难以避免的。三是始终把一时不明真相的闹事者当成可以团结的人,不采取简

  单粗暴的方式将其一棍子打死。四是也必须让他们明白:

  让步不是放弃,更不是害怕,而是我们党始终如一的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具体表现,是确保我们人民群众不受到伤害。我们的目的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充分发挥好广大干部和群众的一切积极性,努力把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各项工作做好。我们深信:

  只要我们做好上述几项工作,我们就能未雨绸缪,把一些尚未显露的潜伏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就能把一些经常出现的问题,将其后果控制在最小幅度;就能将一些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思想和行动上作好充分的应付预备,并将最终设法解决。中国的问题主要是农村和农民问题,在通往现代化的漫漫征途上,假如农村和农民问题解决不好,就可能出现大乱子,假如农村和农民问题解决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没有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没有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国的现代化。道理一点就明,而目前最急迫、最重要的任务是按照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农村发展思路和战略,扎扎实实地去做工作678

篇四:目前村工作存在的问题

  

  农村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林业:

  1、核桃过密现象严重,已严重影响粮食、核桃产量。

  2、特色林果品种杂,产量低、效益不高。

  3、投入严重不足,缺乏技术管理。

  4、销售难。

  二、畜牧业:

  1、畜牧业仍处在传统粗放的生产模式下,生产效率低,产能不足。

  2、饲草料资源短缺,草畜矛盾日愈突出。

  3、畜牧产业化程度不高,带动能力不强。

  4、防疫经费不足,专业技术队伍不稳定,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

  5、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供种能力不足,养殖难度大。

  6、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和影响农牧民发展畜牧业的瓶颈问题。

  三、农业:

  1、林粮间作矛盾突出,粮食单产呈显逐年下降趋势,2010年小麦单产390公斤/亩,2015年383公斤/亩。一是过粮间种矛盾突出;二是干旱缺水;三是投入不足。

  2、农业基础保障能力仍较薄弱。如:水利设施落后,技术人员和农民素质不高,综合服务能力跟进不及时,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广,农业机械化率不高等。

  3、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

  4、特色作物品种不纯,规模小,销路不畅。

  四、水利:

  1、水利设施点多面广,基础薄弱。

  2、水资源利用效率低,表现为农业用水浪费和灌溉缺水并存。

  3、农村缺水、少电和饮水安全(水质、水量)问题比较突出。

  五、扶贫:

  1.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2.贫困人口素质低。

  3.产业单一,扶贫难度大。

篇五:目前村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不均衡,标准不统一。资金投入方面重川道路边,轻偏远山区,把所有的镇村分出“手心”和“手背”、“重点”与“非重点”,区别对待,投入基金不平衡,过去农村工作的重心、项目、资金、政策扶持均倾向于川道路边,一些边远山区出现“盲区”,道路硬化少、电网改造不彻底、饮水困难、通讯不畅等等,导致这些边远区愈加落后。二是政策宣传有盲区,科技教育跟不上。一些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宣传不到位、遇事不冷静、工作不深入、行政不规范、政策不透明、执行不公正等,容易导致群众动辄到省里、市里、县里上访;一些基层干部对农民科技培训是现实生产力的认识不足,没有把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只重视经济工作,忽视文化素质提高;各单位在针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时候政出多门、各自为阵,出现培训计划、内容和生产实际相脱节,结果是“学的用不上,用的没处学”,培训内容缺乏创新和针对性,理论讲述多,实践指导少,联系实际少。三是深入基层不到位,务实作风不硬。一些驻村干部存在“住不下、离不开”的问题,也有少数干部怕吃苦、不愿下、住不下,还有一些驻村干部是单位的骨干,在单位还肩负着大量且重要的工作,因而“离不开”;驻村干部既要忙着村上的日常工作和各项考核、评比等等,又要担负原单位的工作,疲于应付;村干部大部分时间填各类表表册册、参加各类培训、检查、考评会等,严重消耗着精力和时间。四是低保凭指标,一碗水难端平。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低保变成搞平均主义,按村摊派指标,各村因经济发展情况不同

  其特困户在数量上存在很大差异,因为指标分配的原因,致使相当一部分特困村民不能享受这一惠民政策;一些村上因为指标有限,在原有享受政策上再加条件,如有的村就规定家中有外出务工人员不得享受低保,可是实际情况是,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外出几年无音信,家中留守老人生活无改善,无法享受低保。

  二、建议

  一是超前谋划,迎接挑战。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打工经济”开始退潮,大批农民将面临返乡,这是一个新课题,政府必须超前谋划,列入议事日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使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更好,继续加快城镇经济建设,为返乡创业者提供舞台,预留更多的就业岗位,把社会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共建和谐社会。二是科学定位,务实推进。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和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继续将蚕桑、畜牧、蔬菜作为产业主导,加快品牌体系建设,多产并重发展;大力发展和扶持“互联网+农副产品”营销,支持加工、物流、商贸、电商等企业创办或借助电子商务平台,采用新的商业模式和业态,开展网上销售,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宣传教育,提升素质。“大钱挣不来,小钱看不上”这是少数农民的缩影,个别人以争吃低保为荣,坐、等、观、望、要,既可怜,又可恨。因此,要以组织实施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四个三”工程为突破口,教育引导农民,从精神上扶贫扶志,培育新型农民,为打赢扶贫攻坚战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四是脱贫攻坚,抓牢抓实。对接中央精神,扎实做好“十三五”脱贫攻坚工作,大力实施“三个六”精准脱贫战略:即落实“精准扶贫对象、到户措施、项目安排、资金使用、因村派人、脱贫成效”的“六个精准”要求,筑牢精准脱贫工作基础;“实施易地搬迁,挪穷窝脱贫一批”、“扭住三业关键,助发展脱贫一批”、“强化政策集成,兜底线保障一批”、“完善医疗救助,促健康脱贫一批”、“斩断代际传递,强教育脱贫一批”、“保住青山绿水,护生态转移一批”的“六个一批”工程,分类施策促进稳定脱贫;落实“一村派驻一个工作队、一村捆绑一批项目资金、一户有一名干部包抓、一户一验收销号、一套信息系统监测管理、一套严格督考制度奖惩”的“六个一”责任机制,确保精准措施到村到户,让全县4.32万贫困人口彻底甩掉贫困帽子,过上小康生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石泉)

篇六:目前村工作存在的问题

  

  浅谈村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规范村务管理工作,是发展基层民主,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构建和谐农村社会,推动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维护村集体、村干部、村民根本利益,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发生的根本途径。当前,村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有序开展。对此,本文就当前村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谈一些初浅的分析探讨。

  一、存在问题

  1、村级财务制度的执行存在“三不严”。一是限额审批制度不严。超权限审批、支出发票无经办人签字证明、支出事项、金额的不真实等现象较为突出,而且笔数不少,金额不小。二是财务结算制度不严。按要求,村级财务一年至少要结算四次。但据了解到的数据表明,未按要求进行结算的村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甚至还有个别村存在未登帐的现象。三是现金管理制度不严。主要表现在“三个突出”,即非出纳人员经手现金现象突出、公款私存现象突出、坐支现金现象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村干部贪污、挪用、私分、私存公款和出纳短款等违法违纪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2、民主管理制度的落实存在“三不到位”。一是村民自治不到位。当前农村普遍存在村主干治理代替村民自治的现象。一些本应由村民代

  表会议讨论决定才有效的事项,却由村两委会决定代替执行了。二是村财监管不到位。乡(镇、街道)领导对村财监管工作重视不够、基层组织、纪检、经管等部门的监督作用未有效发挥,造成了村务管理缺乏经常性监督,村干部个人或集体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三是村务监督小组运作不到位。相当一部份村务监督人员或不熟悉财会知识、不知如何理财,或对村务监督作用认识不足,不是与村两委“对着干”,就是走过场、不监督,造成农村财务疏于监督,村务监督小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村财支出呈现“三高”。一是村干部工资支出数额高。虽然相关部门对村主干的工资、福利已经作了明确的规定,但仍有个别村存在擅自提高村主干和村两委干部的工资标准及乱发放奖金等问题,如一些村干部在村领取固定工资补贴后,又领林改、护林、计生等误工补贴等。而且这类问题正在呈现上升趋势。二是招待费等项目支出数额高。虽然上级对村级组织在招待费问题上三令五申要实行“零招待”或“限额招待”,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村级组织在招待费方面不仅没有很好地遵守有关规定,而且招待费的支出还占了村财支出的相当大比例。据统计,全县三是报刊征订费用高。为减轻农民负担,上级对村级组织征订报刊费用作了明确限制,但目前多数村都存在超限额现象。

  4、村务公开存在“三不”。一是公开不及时。存在公开次数和时间不正常,未按要求进行公开,等到群众有反映或上级来检查时,匆匆公布,应付了事,甚至还有不少的村没有实行村务公开。二是公开不真实。许多村只是公开一些如计划生育等事项,而农民群众想知道的村财开

  支、村集体资产处置、各项利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却往往不公开、打折公开。三是公开不全面。在公开形式上仅限于公开栏公开,比较单一。在公开内容上不全面,遮遮掩掩,藏头露尾,只公开大项目,没有分列明细账,没有按时逐项、逐笔公开。

  二、原因分析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足,责任主体不明确。一方面乡镇领导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干部政绩主要看经济发展的速度,将主要精力放在抓经济上项目上,而认为村务管理既不出成绩,又容易得罪人,出力不讨好,对村务规范化管理没有高度重视,得过且过。村务管理各项制度不能认真落实,严格执行;还有一方面就是村务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县、乡、村在村务管理中承担什么角色没有明确的规定。

  2、人员素质不高,追究体系不健全。一是村干部、村财会人员、村务监督小组人员素质不高是造成村务管理混乱的直接原因。二是现有的规定对不执行相关制度的人员,党纪、政纪难于涉及那些非党员的农村干部,使用正常的法律制裁又显得太严厉,使一些很好的制度不能得到落实。三是对责任人缺乏硬性约束和量化考核指标,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和责任追究办法,无法保证规范村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3、监督主体不实,督促检查不到位。一是纵向监督弱化。由于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对村务管理工作认识不足,不重视,对村务管理缺乏经常性监督,使村财监管工作流于形式,形成一种“上不管,下不知,实际无人理”的局面。二是横向监督虚化。大部分村虽然都设立了

  村务监督小组,但由于部份民主理财小组人员不熟悉财会知识、文化水平有限,不知道村务监督应该做些什么事情,或是监督小组成员长期外出,没有履行职责,横向监督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形同虚设。

  4、现有制度不全,村务管理不完善

  当前农村缺乏一套完整的、符合实际的、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现有的农村管理制度又缺乏定性和定量标准,缺乏实施细则,可操作性不强,从而不能较好地依靠完备的有效机制来引导、规范、约束和保障农村各项经济活动。还有就是村财薄弱,村干部(目前我县只有村主干有财政补助)、村财会人员、村务监督小组成员待遇得不到保障,工作积极性不强,村务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三、对策思考

  1、提高思想认识,明确责任主体

  县、乡(镇、街道)和村党支部、村委会三级都要充分认识规范村务管理和管好村主干的重要性,切实把加强规范村务管理工作和管好村主干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急需解决和必需解决的问题来抓。要建立“三为主、三联动”的村务管理工作机制,即:以县为主导,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对村务管理工作开展面上的指导和监督工作;以乡(镇、街道)作主力,由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具体负责对村务管理工作开展经常性的指导、监督、检查,规范村级事务,约束村干部的行为;以村级唱主角,切实发挥好村民自治的作用,加强对村干部的自我约束和制度约束。通过明确责任主体,真正形成三级联动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保证村务规范运作,促进村干部依法依规办事。

  2、严格责任追究,确保制度落实

  制度的落实是规范村务管理的关键。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方面要加强乡(镇、街道)对村的监管。乡(镇、街道)要加强对村主干、村两委干部及财务人员、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三个层次人员的培训,使他们能熟知村务管理的各项制度规定,并根据各自的职责,制定相应考核标准,对因不履行职责,致使村务管理制度没有落实的,进行责任追究。另一方面要加强县对乡(镇、街道)的监管。县级党委、政府要把乡(镇、街道)监督辖区内各村落实村务管理各项制度的情况列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由纪检、组织、人事、财政、审计、农业等部门联合对各乡(镇、街道)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三是加强责任追究。对落实村务管理各项制度不力的乡(镇、街道)主要领导要进行批评教育,对由此而引发重大农村社会不稳定问题或发生村干部违法违纪行为的不仅要追究相关领导责任,还要对所在乡(镇、街道)实行党风廉政建设“一票否决制”。

  3、强化监督检查,做到防微杜渐

  一是要强化党内监督。乡(镇、街道)要对管辖范围内的村(居)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巡查,加强对村干部的经常性监督,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做到关口前移,防患未然。二是要深化民主监督。要认真落实民主决策和民主理财制度,规定凡是大笔财务支出、集体资源转让或重大建设项目,必须经村两委会或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决定,杜绝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要切实发挥好村民理财小组的作用,杜绝村书记、村主任直接经手财经,实行审批、管理、经手三权分离。

  对村财的监管实行“三制”,即:村财预算实行向乡(镇、街道)报备制、村财开支实行季度跟踪检查制、村财结算实行年终复核审计制,对村财开支实行总量限制、过程控制、年终决算的全程监督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村财的监督管理。三是要发动群众监督。

  4、创新工作机制,促进规范管理

  一是在重大事项运行中推行“四权分离”制,即:⑴由村党组织实施决策组织权,负责对整个决策活动的组织领导,对村民关心的重大事项在决策形成、执行、监督和总结等各个环节中承担组织领导的职责。⑵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实施决策表决权,负责对村民委员会提交的方案进行讨论表决。⑶由村民委员会实施决策执行权,负责执行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的决议,办理各项具体事务。⑷由村务监督小组实施决策监督权,负责对决策的监督。以“四权分离”

  来进一步明确村级组织各自的职责,化解村“两委”矛盾。二是在村财管理方面要坚持“十有”要求。即:年初有计划、收支有票据、财务有登账、审批有章法、招待有限额、工资有标准、村民有理财、发包有公布、财务有公开、年末有述职。三是在村务公开方面实行“报备制”和“通报制”。为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全县各村应实行村务公开向所在乡(镇、街道)报备制度,由乡镇对村务公开的内容进行把关,确保公开时间及时、反映真实、内容全面。改进公开形式,实行公开内容通报制,同时,要重视经济的发展,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力量,对村财薄弱村的村干部(除村主干外)、村财会人员、村务监督小组成员要参照农村“六大员”享受财政固定补贴,保障村干部、村财会人员、村财会人员、村

  务监督小组成员工资待遇,提高他们参与村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篇七:目前村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基层反映:当前农村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尽快脱贫。统计显示:我省农村贫困人口仍有385万人,贫困发生率达10.8%,高出全国10.2%的平均水平。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繁重,面临形势严峻,存在五大难题:

  一、扶贫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未实施整村推进的行政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投入不足等问题;即使已经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重点村,依然存在有限的扶贫资金与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这一难以调和的矛盾。特别是项目经费存在尾欠,留下不同程度的遗留问题。如:拖欠农民工工资、工程队材料款以及移民后扶款等。由于缺乏集体经济收入,债务无法化解,导致村干部工作难以开展,并严重影响基层稳定。此外,产业扶贫欠缺,贫困村发展后劲不足,贫困问题往往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二、扶贫资金和农业开发项目资金难以形成合力。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在不断加大农村水利、交通、能源、农田改造、农业开发等基础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专门增设扶贫开发专项资金。扶贫专项资金侧重支持外延发展摸式,而其他农业资金则侧重支持内涵挖潜模式。虽然中央财政每年投入农业开发项目大部分与扶贫开发项目接近,甚至类同,但

  由于管理办法、管理部门不同,难以形成合力。条块分割、资金分散导致了农业缺口项目、拼凑项目难以避免,极大地影响了财政农业投入资金整体效益的发挥。

  三、扶贫政策自身设计存在缺陷,导致政策执行难以到位。一是扶贫补助标准偏低。如移民搬迁扶贫,我省补助标准为每人4000元。现在农村即使盖100平米的平房,也需80000元左右,这就导致移民扶贫项目偏离贫困区域和目标群体,有自筹能力的农户才能获得搬迁补助,而一些特困农户却由于无法自筹搬迁以至不能获得扶持。二是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扶助标准偏低。基层工作压力和工作难度加大,使一些项目在项目计划和项目实施上采取“报长建短”、“报大建小”、“报新建旧”或者降低建设标准的方式;三是税费任务重。对群众自建和投工投劳部分,也一样需要通过正规税费途径报帐,使得本来就紧张的扶贫补助资金更加捉襟见肘,加重基层群众负担。

  四、整村推进与农民个体脱贫不同步。整村推进扶贫模式的确立,其宗旨是要实现整村脱贫致富的氛围。但现阶段,整村推进的扶贫项目单一,几乎都是修路、建桥、打井等基础设施的扶贫工程,对贫困户个体、特别是绝对贫困户的扶贫力度不断弱化。这个问题不得到解决,整村推进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且会造成发展中的新问题--贫困村中收入差距不

  断扩大,这与整村推进的宗旨相悖。只有整村推进中基础设施改善的受益度与农户经济基础成正比,相对富裕的农民才更有机会利用基础设施改善发展家庭经济,从而实现整村脱贫致富。

  五、贫困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低。近年来各

  县、市虽然积极探索参与式扶贫,但实际工作中仍是一种自上而下、单向度的政府行为。贫困人口的参与只是被动的投工投劳和自筹资金,主观能动性和发展决策权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挖掘,由此产生以下问题:一是扶贫项目在实施和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群众监督;二是贫困群众对政府组织实施的项目责任感不强,缺乏对项目进行后续管理和维护的积极性,造成扶贫行为的短期性和扶贫资源的浪费;三是扶贫项目的设计脱离贫困农户的实际需求,影响扶贫效果,同样也造成扶贫资源的浪费。分析原因:一是政府部门对扶贫项目的设计、实施和管理习惯于包办代替,排斥群众参与;二是政府长期的包办代替,造成群众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三是当前农村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基本是妇女、老人和儿童,劳动力严重不足,难以组织群众参与。

  基层建议:

  一、实行分类指导,做到瞄准式扶贫。按照现行模式,继续实施整村推进。一是加大资金投入额度,以保证重点村

  项目建设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二是对贫困农户、贫困人口脱贫进行分类指导。在科学确定贫困对象的基础上,加快"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基本生活靠农村低保,脱贫致富靠扶贫政策,真正体现“真扶贫、扶真贫”。

  二、建立健全扶贫资金投入和管理机制。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巩固存量,力争增量。一是提高扶贫项目的扶助标准。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贫困区域,修建道路、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的项目建设难度大,所需物资、劳务价格也不断上涨,因此,要进一步提高项目建设资金标准。二是按实际投资安排项目资金。减少甚至取消到户项目要求农户、特别是特困农户自筹的资金,切实减轻贫困群众负担。三是统一规范扶贫项目税费收取。针对当前扶贫项目税费收取名目繁多、税率不一、管理混乱等现象,建议尽快统一规范。除国家硬性规定不能免除的税费外,所有扶贫项目尤其是直接扶持贫困农户的项目,都应免税。

  三、做大做强扶贫产业,为贫困群众稳产增收打牢基础。首先要做大做强扶贫龙头企业,发挥其对贫困地区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加大扶贫贴息贷款发放数额和覆盖面及落实有关减免税费优惠政策等措施,以及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国定贫困县项目扶贫贴息贷款比例等手段,培植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扶贫龙头企业,同时引导发达地区龙头企

  业在国定贫困县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充分发挥扶贫龙头企业对贫困地区优势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其次,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对扶贫优势产业的投入。对参与产业开发的贫困农户给予如种苗、肥料等补贴,并进一步扩大扶贫到户贷款覆盖面,让广大贫困农户获得参与产业开发的基本资金。再次,抓好扶贫龙头企业与贫困村优势产业及贫困农户的对接。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促使企业与农户形成互相依赖的产业链和利益共同体,实现贫困农户和企业共同发展、共同促进。

  四、继续加大整合资金的力度,全面实施扶贫连片开发战略。考虑到市、县整合资金权限有限这一情况,建议把整合扶贫资金的工作重点放在省层面进行。要出台有关规定明确省各部门的职责,特别是要制定出台一些具有较强操作性、可行性的整合有关涉农资金投入的规定,加强对掌握涉农资金的部门的刚性约束,如明确有关涉农资金安排到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贫困村的比例等等。同时要加大力度督促省直有关部门履行整村推进的部门职责,每年对认真履行职责、贡献突出的部门都要通报表扬,对不按要求履行职责的则要通报批评,予以问责。

推荐访问: 目前村工作存在的问题 工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