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工作要点 > 正文

“三农”工作的心得体会4篇

时间:2023-09-02 18:30:03 来源:网友投稿

2023精选“三农”工作的心得体会在20_年全国“两会”上,“三农”问题依然是主要焦点之一。这次两会中温家宝对于三农问题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农”工作的心得体会4篇,供大家参考。

“三农”工作的心得体会4篇

2023精选“三农”工作的心得体会篇1

  在20_年全国“两会”上,“三农”问题依然是主要焦点之一。这次两会中温家宝对于三农问题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看完这次两会对于三农问题的报告后,我们对于以下这几个主要方面进行阐述。

  1.新生代农民工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农村各种的发展局限,大量的农民从农村放下锄头进入城市寻求发展机会。近几年,“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始终在我们的生活中频频出现。它与传统农民工有什么不同呢?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城打工,对农业生产并不熟悉,对农村生活也渐趋陌生;他们成年后的生活环境和就业经历更多地与城市联系在一起,意识和行为已接近于城市人,目前新生代农民给城市造成了很大压力,同时农业发展也带来很多压力,就变成农村里面又青黄不接,在城市里面变成了农村农业人士在城市当中游民也很多,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也是迫在眉睫的。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保障的需求高于传统农民工,但他们社会保险参保率仍然很低。政府应从实际出发,建立多层次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封闭型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向为农民工提供社会保障的

  开放型社会保障的转变步伐,逐步建立覆盖全体农民工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通过强化征缴扩大覆盖面,努力实现应保尽保;提高统筹层次,逐步实现基础养老制度。有些缺乏专业技术和较高素质的务工农民只能提供低水平的劳务,在务工过程中缺乏竞争力。政府要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实行技能培训,将就业前培训、转岗培训及在职培训制度化,使其能够增加就业机会,且提高工作质量。另外,还要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益,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能力。我们不能对农民工持歧视态度,要重视其劳动成果。

  2.粮贵也伤民

  对于农民来说,粮价是其日夜最关心的事了,它关系着农民的收入问题。粮食价格受着多方面因素影响:自然灾害,极端天气的频繁、水资源的短缺、土壤的有机质下降,肥力减弱厉害,不可持续、城镇化对可耕面积的挑战、石油等大众商品推高通胀预期,农业往往是对通胀的最后确认,也是补涨过程、因石油上涨带来的农业所需的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的成本增加。从近几年的粮食价格来看,粮食价格呈上涨趋势,专家预计20_年粮食价格还是会持续保持上涨。温家宝粮价问题提出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今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平均每50公斤分别提高7.4元和16元。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粮油、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大县奖励补助资金。对于粮价大部份的我们就此认为这样农民的口袋就越来越鼓了,农民就因此开心了。然而,情况不是这样的。粮食价格的上涨会导致消费者吃不消,甚至会采取另外一种的粮食替代品,从而使粮食产而不售,从而使农民没有收入,这样就伤民。在粮价问题上,我们应该遵守市场的客观规律,视市场而定粮价,而不能盲目提价。

  3.农民收入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我们以福建福安农民收入为例,20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7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_年增长了0.92倍;20_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计划9532元,增长14%,以此可知,农民的收入正逐年上升,不过城乡贫富差距还是在拉大。由于这种持续不变情况,从20_年开始,国家对农民采取了取消农业税的措施,使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尽管消农业税对农民增收不会产生较直接的效果,但对农民较低的纯收入来说,取消农业税无疑是增加现金流入的一个方面。农业税取消后,农民可自行支配用非农收入交税的那部分资金了,农民的生活也无疑会得到一定改善,农民可以更自由、自主地选择和从事他们的增收行为。随着农业现代投入的增加,农业利润的下降,中央在种粮上进行了直补,还有农机补贴、良种补贴、化肥补贴、柴油补贴,这对于他们的致富并没有起着多大的作用。中国大多数农民没有从土地中爬起来,有的甚至一生都在拿着锄头,何必如此呢?这或许就是有的农民始终保持低收入的原因。这次两会上提出农民的增加收入手段缺乏力度,而我们应该就此采取措施。我们要鼓励农民进行多方面的创收,如在种植、养殖方面,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对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政府应该始终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调整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

2023精选“三农”工作的心得体会篇2

  南方人格外钟情雪,甚至翘首以盼着,一听说下雪,便撒丫子跑出去,不管冷不冷,先留下几个脚印。近日,一场雪点燃了湖南、江西、贵州等广大南方地区的冰雪热情,我们也在大雪纷飞中迎来了两个重要日子:12月25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12月26日,毛泽东同志诞辰128周年纪念日。

  “霜雪”是毛主席诗词中常见的物象,一首《沁园春·雪》更是绝美至极。笔者作为基层工作者,重温毛主席“霜雪”诗词,既是对伟人的缅怀,也是希冀来年“三农”工作“瑞雪兆丰年”。

  抱定“寥廓江天万里霜”的如磐信心。毛主席诗词处处充斥着坚定不移的必胜决心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到“寥廓江天万里霜”,面对革命根据地不断拓展的大好形势,毛泽东同志的革命信心无比坚定。他更是在《采桑子·重阳》中用“秋风劲”“万里霜”预示革命的光明前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做“三农”工作要自信乐观不畏难,纵使面对“苍山如海”,仍要有“自信人生二百年”的信心和“万马战犹酣”的豪情,在乡村环境治理、移风易俗等“老大难”问题上,下足“接二连三”的功夫,切实解决好突出问题,补齐工作短板,确保操稳农业基本盘。

  汲取“飞雪迎春到”的奉献精神。毛主席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突出梅花甘愿隐于百花之中的高洁和无私无欲的奉献品格。农村较于城市相对落后,工作也更繁琐复杂。作为基层干部,做好农村工作,推动“三农”工作走上现代化,需要我们热爱农村、献身农业。我们要做“不争春”的“梅”,扎根在田间地头,不慕城市的繁华,不追求“灯红酒绿”的物质享受,以“迎风傲雪”的苦干精神,让自己所学的知识技术在农村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奉献源于热爱,如果对“农业”没有情味、对“农村”没有情愫、对“农民”没有情怀,决不能在艰苦面前“甘之若饴”、在得失面前“安之若素”、在名利面前“淡之若水”,更别提献身一辈子、奉献一辈子。我们要与基层谈一段“甜甜的恋爱”,用青春演绎个人版的“乡村爱情”,从而在乡村“大舞台”大展拳脚。

  锤炼“万木霜天红烂漫”的工作本领。“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创作于龙冈大捷时期,是毛泽东同志纪念第一次反“围剿”斗争胜利的诗作。战斗中,敌我差距悬殊,红军指战员审时度势,凭借着出色的战斗素养和过硬军事本领,最终取得战斗胜利。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三农”工作领域的领导干部要抓紧提高“三农”工作本领。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不到农村非好汉”的志向,葆有深埋泥土的“书生意气”,在基层一线吸收成长的养分,最终“抽穗结实”。“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步行千里,“游学”农村,在知识与实践的碰撞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蓄满青春能量,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2023精选“三农”工作的心得体会篇3

  守好粮食安全底线,推进食物安全、保障食物主权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证粮食安全,是应对一切风险挑战、实现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举措。端稳中国碗,装满中国粮,是我国长期的政策主张,但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将其强调为“底线”,还是第一次。应该说,“两条底线”是为了保障国家近中远期战略目标不发生相应的系统性风险而提出的。2021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粮食持续丰收,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到2021年底,中国粮食产量实现“十八连丰”,粮食储备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这充分表明,中国粮食的数量安全已有了充分保障,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信心主要依靠自己端牢我们的饭碗。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从“吃饱”到“吃好”、从米油面到肉蛋奶,中国人的消费结构在不断升级,食物需求仍然呈刚性增长态势,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紧平衡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资源环境的约束也在不断加剧。由此,如果狭隘地将粮食安全当作主粮安全、数量安全,那么我们的底线就有可能失守。为了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就要与国际标准接轨,回应国际上早已兴起的食物安全和食物主权话语,树立起“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食物安全是狭义的粮食安全的升级版,至少包括了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权利安全。食物主权更加强调国家主权、人民主权和自然主权的多层次保障。

  1994年美国农业和环境问题专家莱斯特·布朗曾提出“谁来养活中国”的诘问,让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全球话题。如今,21世纪已经过去了五分之一,“谁来养活中国”的命题已经演化成为“谁来养活21世纪的中国”的新命题。实际上,在新冠肺炎疫情、去全球化、地区冲突的三重冲击下,新一轮全球食物危机已经到来,中国要做好长期性、战略性预备。一方面,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由“吃得饱”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但“吃得健康”“吃得稳定”的食物安全问题,依然持续挑战着中国人。面向整个21世纪,即便充足的食物供应为中国发展奇迹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保障食物安全的现实压力丝毫未减。在人口峰值、食物消费升级以及老龄化的持续压力下,如下挑战一直存在:大豆、玉米等饲料用粮进口依赖度较高,种业发展存在技术“卡脖子”现象,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不够完善,工业化食物生产的负面环境影响还在持续。一系列相互交织的食物治理困境不断涌现,仅从单一的粮食生产视角,已不足以体现食物安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基础逻辑与特殊价值,故此,需要引入食物安全、食物主权等食物治理新视角。另一方面,在维护国际多边贸易体系的进程中,中国已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逐渐由“配角”变为“主角”,这需要中国主动承担起食物治理的国际责任。长期以来,在新自由主义推崇的食物价值链全球化进程中,食物的工业化、市场化和金融化不可避免地引发全球食物治理危机。加之气候变化、去全球化、新冠肺炎疫情和地区冲突的影响,治理危机被迅速放大,许多发展中国家和贫困人群甚至连基本的食物权利都难以保障。因此,站在重要历史关口,为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将食物主权引入到中国的政策视野中,以保障更长久、更全面、更可持续的食物安全。

  食物主权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宏观层面的国家主权、微观层面的人民主权、基础层面的自然主权。据此,中国应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完善国家食物主权体系顶层设计,以“提升自主性,实现去依附”为方向,以国家主导、人民主体、社会共治为基本内涵,通过发挥协同创新优势,压实食物主权体系建设的主体责任。立足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需求,中国需要建立起以国家为主导、以粮食安全(数量安全)为基础、以食物安全(加入质量安全和可持续性)为保障、以食物主权(权利安全)为目标的食物主权体系,筑牢中国食物安全之基。此外,我们对食物安全的讨论要做到“两个必须”。一是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主动回应由“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的新需求。二是必须具备全球视野,积极回应全球对中国发展的关切。国际上对于食物安全的理解一直处在快速迭代之中,早期对食物安全的定义侧重于全球和国家层面的食物供应总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概念不断演变和拓展,一系列与食物有关的问题被纳入其中,力求反映食物作用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而“食物主权”观念的兴起,更让人们认识到国家主权、人民主权和自然主权必须牢牢结合,才能保障人民“吃得健康”“吃得稳定”。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在建党百年之际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然而要实现稳定脱贫、不再返贫,不仅需要攻坚战,更需要持久战。目前我们只是消除了绝对贫困,实现了“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以此为基础,还需要持续推动“志智制立体扶贫”,增强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以不断完善的社会扶贫网降低各类风险的冲击。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提升内生动力(提志)、提升自身能力(提智)和提升制度环境(提制)三者的有机结合,以“志智双提”为基础,以“志智制综合提升”为主要手段,将脱贫攻坚的阵地战引向共同富裕的持久战。在进行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时期,我们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志智双扶”。在防止返贫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我们提出需要在“志智制立体扶贫”上下功夫。“提志”就是提升思想、提升观念、提升信心,帮助已经脱贫、但依然处在贫困线边缘的群众提升斗志和勇气。“提智”就是提升知识、提升技术、开阔思路,帮助处在贫困线边缘的群众提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能力和素质。“提制”就是为防止返贫提供制度保障。

  防止返贫要“提志”: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脱贫后致富的想法和决心。长期的输血式扶贫以及摆脱贫困的艰难险阻,使得一些原来处于深度贫困状态的群众虽已脱贫,但仍心存“拦路虎”,缺乏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斗志。已经脱贫的群众若还存在“等靠要”“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等思想观念,必然会面临返贫风险。内在改变的驱动力不足,外在的一切帮扶都无济于事。只有唤醒群众的改变意愿,才能化被动为主动,由被动的政府扶贫转变为主动的群众脱贫,进而进一步迈向共同富裕。防止返贫要“提志”,就是要始终坚持鼓励劳动、鼓励就业、鼓励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因此,需要持续采取各类政策措施提升易返贫人群的志气,更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生活富裕。

  防止返贫要“提智”:为什么有些脱贫人口容易返贫?这需要从深度贫困人口为什么陷入贫困陷阱找答案。致贫原因主要有如下四个依次递进的层次:一是没有劳动能力,导致无业可扶、无力脱贫,如因病致贫。二是没有脱贫意愿,以“穷开心”“知足常乐”等思想自我安慰。三是有劳动能力、有脱贫意愿,但缺乏谋生技能,这属于能力制约型贫困。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知识更新和获取的能力,或者没有接受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贫困人群缺乏专门知识、没有专有性人力资本,无法在竞争性的经济活动中获取收益。四是有劳动能力、脱贫意愿和一定技能,但深受环境条件制约,这属于资源匮乏型贫困。由于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环境资源匮乏的地区,形成了从属于连片贫困区、贫困县和贫困村的大规模贫困人群。针对以上四类原因致贫的脱贫人群,要防止他们返贫,就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于第一类脱贫人群,仍需要加强持续监测和救济,社会政策要托底,托底要托实。第二类脱贫人群则需要“提志”,提升其改变命运的勇气和志向。第三类脱贫人群需要“提智”,提升其脱贫致富的能力。第四类脱贫人群需要在前述三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制”。当然,在实际工作中,致贫原因往往是多元的、复合的,深度贫困人群可能既没有脱离贫困的想法和勇气,也缺乏脱离贫困的技能和手段,同时又受制于环境封闭、资源匮乏、信息闭塞等外部因素。因此,只有通过智力扶贫、智力致富,帮助脆弱的脱贫人群提升能力,才能让他们助人自助、渡人自渡,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永久脱贫。

  防止返贫要“提制”:防止返贫的难度并不亚于脱贫,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地区结构看,深度贫困地区大多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从群体分布看,不少贫困家庭有残疾人、长期病人,加之陷入深度贫困状态的人群大多教育水平低、缺乏技能,因此“无力脱贫”。由此,若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达成“不返贫、能致富”的目标,则需要综合协调内生动力、自身能力、制度建设等手段。在资源短缺、脱贫全靠“托底”的地区,必须探索发展权赎买、社会分红等制度性贫困的解决之道。第一,进行发展权赎买。更新资源资本化的既定思维,将资源保有和维护者纳入转移支付的保障体系,对不开发地区进行发展权赎买,使得深度贫困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能够不开发或低度开发,保住一片绿水青山。第二,推动社会分红。根据詹姆斯·米德的理论,社会分红是公民经济权利的重要来源,理论基础是公共资源的所有者是公民。公共资源作为投资所获得的利润应该50%作为积累基金,50%作为红利分给公民。随着积累基金的增加,公民分得的红利也逐渐增加。此法兼顾公平与效率,对“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深度贫困地区更为适用。在具体做法上,可以结合农林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科技扶贫,发展以就地就近就业为主的转移就业增收,让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口实现转移就业。同时,可以提供更多生态公益岗位,通过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等方式,在易返贫的脆弱群众中选择一批能胜任岗位要求的,为其提供生态护林员、草管员、护渔员、护堤员等岗位。通过这样的制度安排,发挥和提升制度效能,对于保障易返贫群众的生活和提高其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重要法宝。

  “三项重点”助力守住“两条底线”

  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工作就是“三项重点”: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改善乡村治理。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归根到底,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等,都为了促进农民就地创业就业增收,这也是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根本保障。

  乡村建设,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要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梁漱溟先生曾说,“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我们要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科学确定村庄分类,加快推进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编制村庄规划,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也是为了合理规划农村土地使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三治结合,依法自治,要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强调了三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其中内容十分具体,如提出要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等。改进乡村治理,是为了营造更加稳定的发展环境,以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事实证明,在一个治理有效的乡村内部,村民们更愿意响应政策要求,更有信心脱贫致富。

  “一个保障”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要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推动体制机制创新。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强调了要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从财政、金融、人才等多个方面入手,指明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具体方向。比如,就农村金融而言,虽然现在的金融服务在大多数地区做到了“村村通”,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但这并不代表已经实现了“户户有”和“人人用”,很多农户尤其是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还存在困难,更不用说网络金融服务。而且当前中国的经济形态已经从以产业利润为核心的利润经济,转向以租值获取为核心的租值经济,“租的价值一方面来源于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好就会自然增值,另一方面来源于社会增值,由人口聚集、产业集群带来的社会增值。租来自于非生产性获利,利的价值来源于一二三产业的利润增加,获取的生产性利润”。“租利两得”就能发挥金融的杠杆功能,“四两拨千斤”,撬动整个乡村的绿水青山,使其变成金山银山。为了促成金融创新与社会创新,需要在乡村产权制度、治理制度等多个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总而言之,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锚定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对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其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既具体又务实,明确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年度工作要点和任务清单。当前,中国已经由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人口、农业占国民经济绝大部分比重的乡土中国成长为一个以城乡中国为特征的现代化强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要守好“两条底线”,牢记“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国家富;农村稳,则天下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漠视农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道阻且长,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埋头苦干,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

2023精选“三农”工作的心得体会篇4

  新征程、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面对愈加复杂多变的形势、更为艰巨繁重的任务、日益严峻艰险的挑战,“三农”这个“压舱石”如何牢牢稳住?如何为全局持续向好提供战略支撑?又当如何更好实现自身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

  伟大的事业,离不开科学的理论为指引;伟大的梦想,需要强大的精神来指路。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部署了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回望过去的改革发展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特别是20xx年12月、20xx年12月、20xx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三次就“三农”工作作出战略指引。从农村改革到乡村振兴到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每一次都在重要的历史关头,向全党全社会接续释放重农强农的明确信号,为我们提振士气、廓清职责,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善于把握政治大局,坚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看“三农”、抓“三农”。

  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分析认识形势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我们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更是由“三农”本身特殊的政治属性所决定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大国而言,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几亿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从来就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三农”问题,也绝对不只是简单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始终坚持胸怀“两个大局”,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才能清醒认识、准确把握面临的复杂形势,做到“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讲政治必须提高政治领悟力。要做到对党中央精神深入学习、融会贯通,坚持用党中央精神分析形势、推动工作,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三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形成了新时期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理论探索与顶层设计。我们必须要把握精髓,学深悟透,深入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等,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对“国之大者”要了然于胸,对“三农”工作要找准坐标、找准方位、找准靶心,明确自己的职责定位,不断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三农”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

  讲政治必须提高政治判断力。要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以人民为重、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三农”问题。要切实转变单纯从业务工作出发、只看一隅一角的思维定式,不能只算经济账、眼前账,还要多算政治账、长远账。比如粮食安全,不能单纯算比较效益和机会成本,更得算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大局稳定这个大账;农产品进口不能只考虑节约国内的耕地和水资源的需要,而忽视了由此可能导致命脉受制于人、关键时刻被“勒脖子”的风险;长江禁渔,不能只看到短期内各种物资人力的投入,更要思虑全流域的生态保护乃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一定要在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头脑特别清醒、眼睛特别明亮,始终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三农”问题,做到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讲政治必须提高政治执行力。讲政治既是讲,关键还要“做”,得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体现到实际效果上。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要原原本本执行党中央“三农”大政方针,不打折扣真抓实干,立说立行马上就办,做到不掉队、不走偏。既要紧紧围绕“国之大者”抓主抓重,也要围绕中央部署落细落小,把讲政治的要求落实在具体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言行中,落实到农业农村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切实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提高政治站位,守牢政治底线,拿出硬招实招,狠抓落地落实,全力以赴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各项决策部署,努力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