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以更大力度办教育、兴科技、育人才。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角逐中抢占“高地”。各地要坚持用心选苗、悉心育苗、精心壮苗,奋力书写新时代人才工作“兰亭集序”。
用心“培土选苗”,构造“群贤毕至”的新格局。人才是第一资源,组织部门在招引人才过程中,既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也不能“捡到篮子都是菜”。要结合实际、立足实情,持续做好多领域人才调研,躬身力行于为民服务的第一线、改革发展的最前沿、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摸清当地人才“家底”,掌握制约人才发展的问题短板和机制障碍,从而实现精准施策、靶向发力。要敢闯敢试、大胆创新,坚持“不以学历论英雄、不以资历看能力”,敢于降“门槛”、拆“围栏”,打破“三唯”倾向,既吸引有“真头衔”的紧缺型、急需型人才,又回引有“真本领”的土专家、田秀才,切实满足本地区各行业人才发展需求。
悉心“施肥育苗”,营造“惠风和畅”的软环境。人才的成长离不开肥沃的“土壤”,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搭建成长阶梯,努力营造“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良好氛围。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注重差异化人才培养,不搞“一锅端”“一把抓”,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人才,实行精准“配餐”+按需“点餐”,让其在技能研修、岗位练兵、技术交流中破圈出道,持续释放人才培养的“乘数效应”。要整合资源、拓宽路径,统筹好国家、地方和行业发展三个维度需求,不断深化“政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融合,实现人才的流动锻炼、协同培育、梯次成长,为“全才”“通才”的诞生打下坚实基础。
精心“移栽壮苗”,打造“畅叙幽情”的强磁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人才工作也一样,若想充分发挥和释放人才效力,既需人职匹配、人岗相适,又须关心关爱、体贴入微。要注重实践赋能、坚持因材施用,在深入了解掌握人才的基本情况后,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奔赴基层一线,在经风雨、见世面中练就“宽肩膀”“大心脏”,方能避免出现“水土不服”“本领恐慌”的情况。要做好留才文章、解决后顾之忧,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逐步在岗位晋升、配偶就业、子女就学、住房医疗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确保人才心无旁骛做学问、搞研究,真正让人才价值充分迸发、竞相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