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业绿色发展是整个绿色发展的基础,事关国家粮食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兽医工作是三农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为维护养殖业生产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进入新时代,兽医工作应遵循绿色发展理念,调整传统的防病治病思路,创新管理方式方法,走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一、兽医工作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
落实新发展理念,农业绿色发展在做加法的同时,更要做减法,从节约资源、减少损失和提高质量上下功夫。兽医工作正是挖掘畜牧业这方面潜力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兽医工作绿色发展是节约资源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某种动物疫病净化可以降低动物死亡率。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测算,如果能够使动物死亡率降低1个百分点,全球可增加434万吨肉蛋奶等动物蛋白供给,间接节约5.1亿亩草场、7000万亩耕地。据调查,养殖场通过净化猪伪狂犬病,可以提高仔猪成活率5个百分点。如果按照一年产子20头计算,可以多活1头猪。
兽医工作的绿色发展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兽用抗菌药是目前控制动物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在养殖业中使用抗菌药防病治病,是降低动物发病率、死亡率,保障人类健康的必要措施。但是,由于个别养殖户超剂量、超范围使用,未严格执行休药期等行为造成抗菌药残留,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实施动物疫病净化,可以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量,从而提高农产品质量。
兽医工作的绿色发展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施某种动物疫病净化可以提高动物存活率和生产性能,从而减少牲畜粪污的排放,同时减少因死亡牲畜而带来无害化处理的压力。养殖户使用药物治疗或预防动物疫病时,药物多以原形或代谢物形式随粪便排出,其中一些排入环境后仍然具有活性,将对土壤微生物、水生动物及昆虫等造成影响。实施动物疫病净化后,可以大幅减少用药,从而才能有效减缓耐药病原体的产生,减少药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兽医工作的绿色发展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举措。70%的动物疫病是人畜共患病,如果防治不及时极有可能通过接触或食用传染给人类,危害公共安全。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布鲁氏菌病人间新发病例报告县从2003年的353个增长到2017年1943个,每年超过4万人感染布病。包虫病主要流行于我国西部农牧区的350个县,受威胁人口约5000万,高原地区人群包虫病平均患病率为1.20%,局部高达12%以上。其中,泡型包虫病如未经及时治療,10年病死率达90%以上,被称为“虫癌”。人畜共患病已严重威胁到广大从业者的生命健康,由于感染人群多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农区牧区,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也时有发生。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养殖者的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养殖场户既是动物养殖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养殖的风险承担者,更具有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责任。现行《动物防疫法》仅明确了“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履行强制免疫义务,没有明确其在动物疫病控制、净化、扑灭以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方面的责任,致使不按要求防疫、私自转移出售染疫动物、随便丢弃病死畜禽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广大养殖户对农业绿色发展认识不到位,不愿意承担由于改变生产方式带来的成本增加。
二是动物疫病污染面广病原复杂。重大动物疫病病原复杂污染面广的现状仍未根本改变。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情况更加复杂,病原不减反增。这几年,生猪饲养正在从京津冀江浙沪等约束发展区向潜力增长区加快转移,南方水网地区养殖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动物疫病防控的重点区域随之转移。但是,因此将带来的生猪长距离调运,疫病传播风险进一步加大。
三是境外动物疫病传入的风险不断加大。我国周边国家疫情严重,很多边境地区基本没有自然和人工屏障,大量动物及动物产品走私入境,一直是动物疫病跨境传入的最大风险。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我国和周边国家的交流更加频繁,更加深入。中欧班列直通我国腹地城市,非洲猪瘟等疫病传入风险不亚于边境地区。
三、兽医绿色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实施动物疫病净化计划,推动动物疫病防控从有效控制到逐步净化消灭转变。
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的原则。将疫病净化与提升产品质量效益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养殖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和执法监管力度,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以养殖场为疫病净化的基本单元,鼓励具备条件的养殖集团扩大净化范围,引导净化效果显著的地区建设动物疫病净化区。采取“一地一策略、一病一做法、一场一方案”的方式,细化到地域、具体到病种、精确到场(区),合理选择净化措施,实施分类净化。立足防控目标和行业实际,确定重点净化的病种和范围,合理制定单病种净化路线,分阶段从“种、场、区”推进疫病净化。重点实施种畜禽垂直传播性疫病净化,推进重点人畜共患病净化,研究集成一批疫病净化技术,创新推广疫病净化模式,指导养殖场户提高生物安全管理水平,组织开展动物疫病净化场(区)评估。
(二)减量使用兽用抗菌药物。
全面开展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控制,推动兽用抗菌药减量化示范创建,逐步在全国推开。进一步规范兽药临床使用行为,逐步根治“用药随便、随便用药”的问题。一是实施“退出行动”,推动促生长用抗菌药物逐步退出。二是实施“监管行动”,强化兽用抗菌药物监督管理。三是实施“监测行动”,组织实施“全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计划”。四是实施“监控行动”,强化兽用抗菌药物残留监控。五是实施“示范行动”,开展兽用抗菌药物使用减量化示范创建。六是实施“宣教行动”,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和公众宣传教育。
(三)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引导病死畜禽集中处理。
一方面合理规划,统筹推进体系建设,在地广人稀的山区和牧区,病死畜禽的统一收集存在困难,无害化处理场的建设数量不足、处理能力不够,简单处理和随意处置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可能还将长期存在。要强化体系建设规划布局。落实动植保规划100个无害化处理场项目。结合畜牧业绿色示范县创建活动,整县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另一方面,要优化处理技术,逐步淘汰落后产能,确实保障动物防疫工作和生态环境安全。继续推进保险联动机制建设,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总结推广各地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