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观后感 > 正文

关于中国艺术纪录片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

时间:2022-05-25 08:30:03 来源:网友投稿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艺术纪录片观后感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中国艺术纪录片观后感5篇

【篇一】中国艺术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美丽中国观后感

篇一:美丽中国观后感

《美丽中国》观后感

我是在我同学的电脑上找到这个纪录片的,当时同学想我推荐,我怀着不是很放心的心情去看,结果实在让我震惊了!!因为这是我看过拍中国最美的纪录片!!!它的英文名叫《Wild China》,中文官方译名最后被定为《美丽中国》。该片是由世界闻名的英国BBC自然历史制作小组和中央电视台影视制作主力——中视传媒——合作制作的一部关于中国野生动物和自然风光的系列记录片,也是BBC和中国电视台的首次合作。

《美丽中国》分为“富饶华南”、“彩云之南”、“青藏高原”、“长城以外”、“龙之疆域”、“喧闹海岸”6集。这部投资达500万英镑(合计人民币7500万元)的纪录片延续了BBC狂野系列的概念,但却将视角扩展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BBC环球公司首席执行官史约翰先生说:“我们很自豪地将这个宏伟的系列片介绍给世界各地的观众,所有镜头都是高清拍摄。”这里我选择了它的第二集,也就是拍云南的那集,告诉了我中国美丽的动植物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片名也叫做《香格里拉》。

云南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它能供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栖息,这就是选择那里的首要条件吧。按气候划分,既有热带、亚热带、温带的动物,也有寒带的动物。按植被类型划分,既有高山森林、草甸种类,又有河谷,平原种类,形成了寒温热带动物均有,动物种类南北东西交汇的奇特现象,被誉为“动植物王国”,这可是全世界都很有知名度的。

片子依次呈现出的分别是傣族的庆典仪式与节日,穿插剪辑的是一尊佛像与傣族女人们去取水,然后是一些同期声的打击乐,这里很欣赏的是对脚部给的特写,这种足部特写在片中有多处。接下来的剪辑有点快,有个剪辑是不知道是哪种鸟的眼睛切到了佛像的眼睛,这就让仪式内与外界联系到了一起,类似的还有剪辑进孔雀羽毛和大象的眼睛。紧接着用很轻快的打击乐带入到了一个欢快的泼水节的场面,那晶莹的水珠和欢乐的人们所构成的画面,人们尽情的泼水玩闹,加上那么轻快和优美的音乐,让人觉得舒心、愉快。其中有一个很特别的画面,一个解放军穿戴的人被人泼水而自己这是憨厚的傻傻的笑着,帽子上的国徽标志不由得使我想到这部片子是否还是有政治宣传色彩呢,毕竟这是全球播放的片子

【篇二】中国艺术纪录片观后感

超级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导读:1月15日至24日,韩国KBS电视台推出新年特别纪录片《超级中国》,全面介绍中国发展现状,观察中国给世界带来的变化,在韩国掀起了一阵“中国热”。韩国观众和专家学者认为,中国是韩国重要合作伙伴,相信两国的合作空间将越来越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超级中国纪录片的观后感范文,仅供参考~

超级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客观公正看待中国崛起

韩国电视台为什么要做有关中国的纪录片呢?日前,《超级中国》三位制片人之一朴晋范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讲述了该片背后的故事。毕业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曾担任驻华记者多年,朴晋范是位不折不扣的“中国通”。

在朴晋范看来,韩国观众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一直以来,介绍中国的书籍和节目有很多,但是并不全面和充分。韩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大多是正面的,但也存在负面的观点。有些韩国人认为中国国力增强,其发展为“超级大国”,将会对韩国构成威胁;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中国是贫穷国家、“山寨大国”。

“中国的发展与崛起,对韩国而言,是危机还是机遇?即便给不了观众准确的答案,我们制作这部纪录片,也希望可以借此引导韩国人全面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客观公正看待中国崛起。”

据悉,为了寻求答案,节目摄制组走访了美国、希腊、阿根廷、肯尼亚、越南等五大洲的20多个国家,制作了“13亿的力量”“钱的力量”“中国治世”“大陆的力量”“软实力”“共产党的领导力”“中国之路”七集节目。由于前三集节目播出后反响热烈,制作团队又增加了第八集,邀请多位中国问题专家展望中韩关系,探讨韩国如何应对。

朴晋范表示,制作团队认为,应建立全面、深度了解中国的框架。13亿人口和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让中国有潜力成为“超级大国”。中国大陆地区资源丰富,交通物流网络不断扩大,在全球化进程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令人瞩目。以人口和土地为基础,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中国经济正影响全世界。此外,中国的外交军事实力和以中国梦为代表的软实力,都应该受到关注。设计这一切、引领中国前进的正是中国共产党。

朴晋范负责制作了“大陆的力量”和“软实力”两集。“中国国土面积之大、文化传播之广,造成取材范围过于宽泛,完成拍摄所需时间自然很长。”他介绍说,为了拍摄两集纪录片,摄制组走访了10个国家。其中,仅为拍摄“大陆的力量”一集,就走访了中国20多个地方。

##年3月开始策划,年底完成拍摄及后期制作。虽然艰辛,但结果令人欣慰。“除了韩国观众,很多中国观众也在关注这一纪录片,给予我们鼓励,这让我们非常开心。希望这一纪录片成为增进韩中两国人民了解、积累互信的良好契机。”朴晋范说。

了解中国的“百科辞典”

据报道,该片自播出以来,收视率一度突破10%,远超过一般纪录片平均约5%的收视率,受到中韩媒体、学界和民众热议。有韩国观众认为,该纪录片让其对中国的发展刮目相看;有人认为,这么大规模介绍中国现实的纪录片非常难得,是了解中国的“百科辞典”。一位在韩国工作的中国朋友告诉本报记者,通过该纪录片,他更加明白了中国资本在全球的影响力。

在韩国成均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生韩善惠看来,“共产党的领导力”一集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告诉本报记者,看到与她年龄相仿的大学生已然成为一名村官,在管理一个村子,他们展现出来的自信心让她羡慕,而这是韩国在国家层面上应该向中国学习的。

韩国湖西大学中国研究室教授全家霖也是这部纪录片的忠实观众。他告诉本报记者,这部片子让韩国很多观众更加了解中国。对于韩国来说,未来中国将是重要伙伴,这毫无疑问。但是,真正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相信很多人都很好奇。全家霖表示,“共产党的领导力”“软实力”和“中国之路”三集最为吸引他。

韩国檀国大学政治外交系教授金珍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在他看来,很多韩国人实际上并不完全“认识”中国,但是通过这个纪录片,他身边很多学者、朋友都认为,开始对中国更了解,也更理解了。《超级中国》这一纪录片,全面介绍了变化中的中国,包括其内外面临的问题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不论是节目策划本身,还是客观分析,都能帮助韩国民众进一步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

韩中合力创造更多精彩

韩国外国语大学国际地区研究生院教授姜俊英指出,《超级中国》摄制组长时间、多方面取材,提供了一次系统学习中国的机会。但他认为,纪录片较多记录了中国积极、强大的正面部分,他担心可能会导致部分韩国国民产生警戒和恐惧。

如何看待中国现今的发展?韩国前驻华大使李揆亨认为,从表面来看,中国可以被称为“超级力量”,但从学术等多方面来看,中国还在发展阶段。韩国成均馆大学中国研究所所长李熙玉也指出,中国在数十年间成长为世界经济大国,但评价中国国力应综合看待。

朴晋范认为,近20至30年间,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韩国经济也在一路增长。以旅游业为例,##年中国访韩游客数量突破600万人次,而迎来1000万时代指日可待。但随着中国的不断壮大,对于其邻国韩国而言,在某些领域一定程度上的确存在“威胁”。手机产业是韩国的主要支柱产业,但随着中国手机的流入,韩国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正遭到蚕食。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政府提出培养未来产业,这与韩国次世代增长动力在很多层面上相重合。

在全家霖看来,中国的发展对韩国而言毋庸置疑是机会。世界的中心正在向亚洲转移,韩中合力相信将会创造更多精彩的机会。

金珍镐表示,中国稳定发展和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韩国的发展和未来东北亚地区的稳定和发展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韩国《中央日报》中国研究所所长韩友德告诉本报记者,中国的发展会对韩国产生影响,但更多的是机会。具体来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就给韩国在政策方面提供了很多合作空间。不论经济、政治等方面,不论是两国领导人还是普通老百姓,以求同存异的态度,以互相尊重、理解和互利共赢的精神来发展两国关系,相信两国的合作机会和空间将越来越大。

【篇三】中国艺术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美丽中国》观后感

《美丽中国》是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看过之后给了我深深的触动。纪录片作为“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的电 影电视艺术形式” ,其手段在于对真实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其目的在于以展现真实为 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但是,自然类纪录片因为较少有人的参与,缺少人与人之间 一目了然的矛盾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与社会类的纪录片相比, 它更多地表现为单纯 的猎奇与对真实镜头的捕捉,在思维品格上难以胜出。在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观念是非常重 要的,创作者在拍摄纪录片之前,先要对所表现的事物进行思考。任何一部纪录片都或多或 少地体现作者对艺术和生命的态度, 纪实的品格上升为思维的品格, 才能使创作进入审美的 层次。 国际自然类电视节目主席帕萨`萨拉斯曾说: “自然类影片绝不只是动物、树和昆虫等非 常近的镜头和放大镜头,还有被称为自然精神的东西。也就是说拍摄自然类纪录片,首先需 要摄制者对自然的热爱和了解,要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它需要一种人文精神,而绝不 只是为了追求感官刺激。 ”他同时还说: “现今社会强调的人文精神,并不是单纯的指对人的 价值、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的关怀、看护和尊重,还有我 们所在的这个大自然,包括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人文精神就是一种关怀,真诚的对自然世界 的一种关怀。 ” 《美丽中国》是一部反映中国自然生态的纪录片。由 BBC 环球公司与中国中视传媒股 份有限公司联合拍摄,英文名称为”WILD CHINA” ,也有译为《野性中国》《锦绣中华》, 历时三年拍摄,共六集。与其说这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它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诗一般的画 面、 伴之纯粹大自然的声音、 独具中国气质的磅礴之声相结合的美丽画面……都给我们带来 了一种久违的震撼,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视听完美享受。 然而,不仅如此,纪录片《美丽中国》中更有一种陷于画面和音乐背后的、厚实的浓浓 的情怀,一种博大警世的人文关怀流淌其中,它不仅给我一种视觉的震撼,更让我有了对自 然的震撼与敬畏。 《美丽中国》中的人文精神。在整部纪录片中,没有清晰的人物对白,解说词只是展示 性的, 可以说主要是在用视觉语言和影像的力量展示着自然, 更展示着不朽的人文主义精神, 这些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 张家界深山溪水中的娃娃鱼,贵州山间的叶猴,茫茫雪山中被呼为“山中野老”的滇金 丝猴,迁徙途中在鄱阳湖歇脚的浩荡鸟群,上海郊区寺庙中 400 余岁高龄的斑点龟,贵州岩 洞中的蝙蝠。 傍晚时分, 古老爹倚在窗前, 仰头远眺, 看着遮天蔽日从北方飞来的成群雨燕, 计算着它们南来的日子,并以此盘算着插秧的日期。金腰燕飞来的第二天,各家各户就一同 忙着把秧苗移到山间的梯田之中,而头上的雨燕也在忙着建筑新巢。 如此清晰逼真的视觉语言让我在体味生命力量的挣扎的同时, 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在这 部 6 个小时的纪录片中,所展示的动物、植物是与我们人类一样平等而珍贵的生命。在优美 的摄像的引导下, 渐渐走进了大自然的世界, 逐渐用一颗平等的心态感受着自然中生命的起 起伏伏。这部纪录片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美的享受,更融入了一种生命的整合:当我们知道 在拍摄后的几周后 400 余岁高龄的斑点龟死了时会遗憾; 在蛇岛上, 当我们看到鸟儿逃脱蛇 的攻击时会高兴……影片中, 往南迁徙的鸟儿在枝头歇息, 透过画面观众看到伪装的腹蛇就 附着在同一棵树的树枝上,且仿佛那腹蛇一张口就要吞下鸟儿了,内心就会焦急万分,担忧 鸟儿能否躲过蛇的攻击。当看到有的鸟儿未能逃脱,只能成为腹蛇的食物时,令人感到无助 和无奈,并感受到了生物链的冷酷与无情。这一切令观众的心随着自然生命而跳动。 《美丽中国》中展现给观众的自然世界与每一个人所面对的并无不同:孤独、疲惫、不 能支撑和致命伤害。 《美丽中国》用它的镜头告诉人们:自然生物是我们的朋友,只不过与 我们生活的方式、地点不一样。也许是社会生活太过复杂和疲惫,我们早就忘了其实所有的 生物都是地球的主人,我们应该发现,这个地球不仅仅属于我们,还属于动物,属于更多的 生灵。纪录片引导人们关注或者说重拾的,可能正是已被忽视掉的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生物之间奇妙的感应和联系。 如果每一个观众都在观后像珍惜自己一样善待动物, 那么这就 足以体现这部纪录片在现实中的价值和意义。 理解爱护珍稀动物, 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的意 义,正是影片所要表达的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 《美丽中国》中的生态平衡观。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类物质享受和现代生活的 同时,也带来了人类与自然的隔阂和异化,人类的心灵越来越粗糙,感觉越来越迟钝,心肠 越来越坚硬……于是生命的意识淡薄,悲悯情怀丧失,人文精神缺乏,人类成为唯一只爱自 己的冷漠动物。但是《美丽中国》 ,它带给观众的不仅是美轮美奂的中国自然视觉奇观,还 有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 人们震撼于大自然的美与脆弱, 让冷漠已久的心灵变得湿润、 柔软。 这部长达 6 小时的大型纪录片的特点是以自然为对象, 以平等的视点关注人与自然界中的生 物。以纪实的手法和写意的风格,来抒写和展示自然的奇观和生命的奇迹,让观众有机会近 距离地观赏中国大自然中生存的各种生命,在观赏中感受自然的壮观、神奇与美妙,感受生 命的庄严、神圣与美丽,同时也对自然法则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 《美丽中国》把思考的领域从自然界扩展到人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它是 在借大自然中生物的生存状态观察人类的行为,反思人类未来的命运。或者说,它不是从人 类的角度看自然,而是从自然的角度解读人类,即将动物的世界作为这个世界的主角,从自 然的角度来观察人类的行为, 巧妙地将动物的世界与人的世界进行艺术化的对比, 用暗示和 警示的方法来审视人类的价值观念及许多悖论性行为方式。 无污染无破坏的自然环境本来是 自然界最美好、最壮观的景象,而人类无止境的开发与建设却把这些美好近乎破坏殆尽,多 种物种濒临灭绝,美丽的自然美景不复存在,最终也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当我们从大自然的 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时, 才能看清这个世界的面貌与形态, 才能发现这个世界的自身结构和 内在关联,才能看清自己面貌的丑陋和行为的愚蠢。 《美丽中国》中人文精神指导和欣赏下的视觉语言。视觉语言是纪录片创作者用以构成 视觉形象、表达制作思想的各种手段技法的总和。因此视觉艺术、画面思维是纪录片制作人 员应有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电视纪录片表达创意、展示故事的主要创作思维方式。对于纪 录片来说,视觉是第一性的。纪录片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 “好看”是纪录片的“核” ,因 此,视觉语言是纪录片思维品格表达的一种最重要手段。 正是基于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与深厚的感情, 纪录片 《美丽中国》 用独具中国气质的磅礴、 浑厚、 包容的声音结合美丽的中国自然画面, 把原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主题拍成了洋溢深厚 人文主义精神的优秀作品,其视觉语言充溢、表现着浓厚的思维品格。如大量的长镜头,跟 随对象的运动,用特效表现的风云变幻、万物生长,大量的航拍镜头展现出壮阔的美感、梯 田区的整体视觉冲击效果;运用自然光线、光度的强弱,光位的顺光、逆光、侧光,光比的 明与暗等,追求写实性;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切换自然中的不同场景,无不集中反映着人与 自然和谐这一伟大主题。同时,拍摄者在摄像时总是尽可能地亲近拍摄对象,获取最真实的 视觉画面、获取自然的最美好的瞬间。对于摄制者来说,它们已经不是单纯的物或景,而是 怀有情感的相互依存的“伙伴” 。 《美丽中国》 “创造和利用现实” ,以自己的人文精神与思想来指导纪录片中视觉语言的运 用,而绝不是为纪实而纪实,做呆板、机械的原生态记录。如此生动的记录给所看到的人巨 大的启发。我们都应站起呼吁: “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和那些历史悠久的自然人文景观! ”

【篇四】中国艺术纪录片观后感

《法治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法治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一个现代化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治化。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震撼世界的姿态大踏步行进民族复兴的步伐……”恢弘而又大方的开场,“震撼”、“大踏”等词语显示着中国这个泱泱大国在法治道路上的气度和决心。
“法治”即是以法律治理社会,是现代民主社会得以建立和运作的基础和保障。而古观今,与法治相对的“人治”是专制社会的通病之一。从三千多年前去起,中国老百姓就一直盼望着有好皇帝来治理他们,希望着在人治的架构下找到一条出路。然后人治专制社会血淋淋的历史教训都无不说明着一个“没有章法,没有规矩”的社会的不合理性,在人性中的喜怒无常、暴力性格、私欲的冲动等夹杂在统治者身上发生扩大效应;朝三暮四,朝令夕改,昭示着一个摇摇欲坠无法平衡的社会。而说到中国的法治历史,总逃不开春秋战国时期以韩非子、商鞅等为首的法家代表人物。法家的法治来源是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策划的统治术,更多的是用利益使人民为统治阶级效力,它的“法”以统治者意志为依托,虽有成效,但缺少真正的法治精神,当权力退散后,没了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就被车裂处死。
而今,在法治地位愈加不可动摇的当下,却越来越少有人会去认真思考“法治”这一问题,原因不外乎在法治约束下的“方圆”社会之中。法治观念必须深入在社会各阶层的人心中,需要普及,不是一部分人要法治,而另外一部分人不要;不是知识分子要,而非知识分子不要,是全民的,是不分事项的。
党的十八大之后,立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立法的过程中得以彰显,“关门立法”向着“开门立法”的方向转变,一系列制度的出台保障了立法的质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法治的优越性是无需言明的,但如何更好地诉诸群众、广而告之确是当下改思考的问题。
奉法为基,执法为依,“法治中国”的声音背后是老百姓为当下与未来更好的希望与期盼。如何治国,应以“法”来定方圆,再孰论短长。

【篇五】中国艺术纪录片观后感

超级工程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超级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第一篇、超级工程观后感超级工程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超级工程》观后感

在看完纪录片《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后,我不禁为如此伟大的工程赞叹。工程师们克服多种对施工不利的条件,在工程建设当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想方设法寻找对策,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兼具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它将香港、澳门、珠海三地连为一体。复杂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海距离使得施工难度加大,工程师们需用科技和勇气完成这个工程奇迹,他们要启用世界最大的巨型震锤来完成人工岛的建造,沟通起跨海大桥与海底隧道,这也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程。

港珠澳大桥横跨伶仃洋,这里台风频繁,海床结构复杂,再在海底建设如此庞大的超级工程的话,很有可能会引发地震,进而导致海啸等灾难的发生。为保证工程安全进行,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1、阻水问题:大桥横跨珠江口,对珠江的排洪纳潮有较大影响,严重时会造成航道淤塞;这样必须采用大跨径的桥梁。(如果采用30米跨径,桥墩的厚度约为2-3米,阻水率为6-10%,而采用100米跨径,阻水率就降为2-3%)

2、航道问题:珠江口为我国航运最繁忙的航道,必须提高大桥净空;

3、航空限高问题:大桥附近有澳门、香港两个国际机场,对桥高有严格限制,这样与第二条形成一个矛盾;

4、白海豚问题:大桥横穿白海豚的繁殖地,建设期必须错开白海豚繁殖期;

5、台风:珠江口台风多,对大桥的稳定性及行车安全设计上有较高要求;

6、海水侵蚀:海水对混凝土的逐步侵蚀,影响大桥结构和使用寿命。

珠江口基本上为冲积地质,淤泥较厚,在这上面修建外海人工岛,在国内还没有先例。同时由于淤泥和地质其他问题,在上面建设沉管海底隧道同样在国内没有先例。(国内基本上为盾构隧道)。这样在淤泥地上修建人工岛和海地隧道也成为一个难点。

大方面的问题便于发现,但对于如此巨大的超级工程来说,在工程的进行过程中还会不断地遇到新问题。例如,在放置沉管隧道之前,工程师们发现海床并不结实,无法承受沉管的重量,在洋流的影响下还会导致沉管侧翻。如果沉管侧翻,在海底巨大的压力下,是无法再将其置回原位的,这样一来,造价高昂的沉管就相当于报废了。因此,在此之前,工程师们现在实验室里模拟海洋环境,计算相关数据,并同时在海底浇灌混泥土平台,日后可将沉管放置在混凝土平台之上。超级工程纪录片观后感800字对于像港珠澳大桥这样的世界级超级工程,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是多方面的。要做好一项工程,就必须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第二篇、超级工程观后感超级工程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超级工程观后感

没看之前,超级工程四个字总让我联想到长城、金字塔等劳民伤财的工程,但当我看完后,我被这些伟大的超级工程深深的震撼,它们也是为了国家的发展与人民能有更好的生活而被建造,它们也是国家科技发展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第一集的港珠澳大桥是这个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又有着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但这些世界之最并不是它的意义,它的意义在于将香港、澳门、珠海三地连为一体,极大地促进了三地的经济发展,我相信在以后经济的收入将远远大于现在建设的投入。在建设过程中工程师们“没有岛我们就造一个”的气魄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敢教日月换新天”!

第二集的上海中心是距离我们最近的超级工程,看完我才知道在黄浦江边上建一个“房子”是这么困难,那个会爬升的钢铁平台,是一个多么奇妙的想法啊。上海的标志也将由这座建筑担任,以后提到上海将不仅仅是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了。超级工程纪录片观后感800字第三集的帝都地铁,用十年时间在一个国际性大都市下建造一个错综复杂的轨道交通网,以后的人们在享受交通便利的同时是否能想到当时建设时对于工程师的困难与压力。用十年实现一个梦,这才是工程师的浪漫。

第四集海上巨型风机,绿色能源不仅仅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如今中国风电装机容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但是,中国的雄心不止于此。那个风扇叶片实验,连续四个

月,震动500万次,没看见真是无法想象啊!组装这么大的发电机组,全世界都没有先例,中国的工程师又一次完成这惊人的创举,向他们致敬。

第五集的超级LNG船,造船业的明珠,我们也能造了!高科技高工艺水准的体现啊!!国产造船业终于实现从量到质的全面升级,抢占制高点了啊!

从这些超级工程中我们也能看到,完成一项工程需要的不仅是财力,更重要的是要有无数敢想、敢做有着“十年磨一剑”的坚定信念的工程师,还有各个领域,各个团队的精诚合作。从无到有,从弱变强,工程师们建造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业梦,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强国梦。第三篇、超级工程2 观后感超级工程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内容转载自知乎和豆瓣

认真学习完由央视纪录片频道出品的纪录片《超级工程2》。心潮澎湃自不必说,不得不感叹中国强大的基建能力,钦佩奋战在建设一线的那些工程人员,正是他们的努力,造就了中国立足于世界的“大国重器”。动辄千万吨的桥墩,几千米跨度的桥梁,这些以极大数量词形容的物件,让我振奋。给我带来的不小的冲击和思考。

一部好的纪录片要达到纪实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就像一面镜子,展现出社会的生活,并将它升华到艺术层面。而超级工程这部记录片,既把那些伟大工程展现给我们,又给我们见识了那些背后辛苦劳作工人的努力。本集展现的中国路从祖国的东西到南北,从海边到内陆,从最发达的城市到偏远的村落,都被记录片记载了下来。这是一部斥资宏大的纪录片。 镜头语言的巧妙运用是本片的一大亮点。在纪录片的开场变相我们连续展现了好几幅远景画面,以平移俯拍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几幕不同的超级工程,让我们感受到了,庞大工程与雄壮自然风景的合一。在展现各种交通运输道路对城市生活的作用时,纪录片中大量采用快镜头来体现城市生活的,繁忙与快速。比如在三元桥更换桥墩时,影片却用几十秒钟的快镜头来体现出了43个小时的时间,营造了时间飞逝感。还有在上海机场,长江大桥进行拍摄时也都大量采用了,快镜头来展现川流不息般的交通。导演考虑到,再过多运用了大场面的远景,反正难免会有些审美疲劳。于是便安排了许多在建造第一线工人们的镜头,让我们身临其境,也向那些伟大劳动者致敬,体现了纪实性与艺术性的一致。

纪录片中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也是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许多已经完工的超级路桥工程中,在它们被建造的过程,并没有被记录下来,于是就运用了高科技手段与三维动画,向我们立体展现了,整个工程从开工到完工,再到投入使用的整体过程。同时也让我们对这些超级工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加深了我们对工程内部构造的认知。配合上,巧妙的解说词。还通过三维动画来展现出各种不同的复杂地形,以及全国路网的运行模式。来体现出整个中国的,公路铁路航运都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专家和重要官员的采访,让纪录片更具客观性。片中采访了几位重要的技术人员和重要官员。从宏观到微观,从办公室到现场,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职责,都在为各种超级工程而不断努力,但他们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就是推动祖国路桥事业的快速发展。

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到处都有,超级工程的身影。然后这背后却是无数伟大劳动者和设计者的默默付出。才能换取我们今天的便捷,高效。纪录片通过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将整个展现的内容升华,以达到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看完让自己多了一份信仰。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很震撼。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盾构机了,没记错的话,在中国人涉及盾构机领域之前,市场是被德国克虏伯集团垄断的,片中一台盾构机开价7亿得厂商估计就是他们了。然后中国人从零开始,设计制造自己的盾构机,并顺利应用到工程实践中。

其实这个事例恰恰说明了之前中国基建落后且深受制约的重要原因,就是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商手里,他们有定价权,高昂的价格严重掣肘了基建的开发。在我们掌握了关键技术,并顺利设计制造出盾构机后,中国各地掀起地铁建设的热潮,地铁从一线城市迅速走入二三线城市,很大的因素就是工程机械的价格“白菜化”了,影响工程最重要的经济因素已经不再是施工的机械、技术等硬性条件,而是生态保护、房屋拆迁等软性条件了。

《超级工程2》主要从“路、车、桥、港”四个方面介绍中国在基建上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我认为还要加上一个“电”,从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到实现99%地区电力覆盖,中国的电力事业同样也交出了一份优秀的成绩单,做到了世界一流。

“路、车、桥、港”以及我觉得该加上去的“电”,这五大领域无一不是中国人民用辛勤的汗水才换来的辉煌事业。上至在崇山峻岭、惊涛骇浪中擘画出蜿蜒曲折、气势恢宏的线路的设计师,下至奋战在第一线,披星戴月、“战天斗地”的建筑工人,他们是你,他们是我,他们是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承载了五千年历史,永不服输的这片土地上的普通中国人!

超级工程从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最多的《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桥》、《中国港》4个小的方面为切入点,通过展示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技术进步,来展现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总里程已跃居或正在跃居世界第一,当今世界年货物吞吐量前十大港口中,有7个在中国,其中,上海港更是连续6年,蝉联全球第一,数以百万记座桥梁,正在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面貌,在缩短时空间隔的同时,拉近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所有这些成就取得的背后,正是几代人,数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艰辛的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在很多技术方面领先全世界的自豪感。

这让我到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某种意义上互联网也是一项信息的超级工程。购物、金融、媒体,无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诞生了许多巨头。他们的产品其实也是一项超级工程。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中国互联网有几项已经领先世界,以前是国内的产品山寨国外,现在国外也开心学习中国产品的创新,有一些也直接山寨中国产品的功能。

港珠澳大桥的落成,是多少桥梁人的一个梦想。很多桥梁工程,或止步于设计,或流产于资金,总之被太多的现实因素所困扰。在这座大桥上我看到的是中国桥梁人的放手一搏,是中

国桥梁工程的最高水准,也是一个大国崛起的梦想与决心。

他们只看到动辄上亿的项目,却看不到一个团队背后付出的汗水。纪录片把最光鲜亮丽的一面给你,殊不知背后实验已经失败过多少次。他们不会知道每一集轻描淡写带过的毫米级的误差经过了多少遍的测量。我今年才来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是我敬仰我们的老师,也敬仰我们国家的工程师,他们不会青史留名,他们做的或许只是最基本的监测,但是也是每座大桥上一颗不可或缺的螺丝钉。第四篇、超级工程观后感超级工程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超级工程之珠港澳大桥》观后感

2013年春节长假一如既往地宅在家,就在“甄嬛体”和“贱人曾”轮番轰炸的间隙,不经意换到了央视记录频道,时代感十足的华丽片头瞬时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正在播出的是《超级工程之珠港澳大桥》,这是一部关于港珠澳大桥设计建造的工程记录。

珠港澳大桥是工程师们历经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整部纪录片气势恢弘内容细腻,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追随摄像师的镜头,观众能一览打造世界最长沉管海底隧道的壮举,体验震沉离岸人工岛巨型钢筒的惊心动魄,领略设计及施工中极其严苛的环保要求,对在台风侵扰的施工环境下把控误差的艰辛也会感同身受。纪录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代中国制造的强大,也让电视机前的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服,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这一黄金组合完成如此浩瀚工程深深震撼。

纪录片中更多镜头对准了这个超级工程审慎缜密的设计验证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为确保深海航道畅通和周边国际机场的飞行安全,工程师们运用智慧做出的各种创举,以及对试验数据不厌其烦地搜集和反复推敲。轨道下沉中钢缆牵引的模拟压力试验、高架桥的共振试验等本以为枯燥的内容,在片中浅显易懂的解说下缓缓铺陈开来,鲜活地呈现了奇迹背后的艰辛历程。片中没有重重悬念,但当提及为了给大桥寿命提供验证数据,工程师们早在20年前就已经准备了氯盐试验,在这些付出和坚持中工程师们所展现出的信仰,更是给我带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感动。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机械和建筑的工程记录,更是中国力量的体现,这部鸿篇巨制展现了当代中国的风采,最后让我们向这些挑战宏大自然,造就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工程,脚踏实地,用双手推动着社会进步的工程师们致敬!第五篇、超级工程读后感:超级工程纪录片观后感800字超级工程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超级工程》观后感

《超级工程》纪录片选取了当下中国最具代表性的5个重大工程项目,客观地记录了它们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片中每一集讲述一个工程,分别为《北京地铁网络》、《上海中心大厦》、《港珠澳大桥》、《海上巨型风机》和《超级LNG船》。这些工程涉及能源、交通、建筑各个方面,关系到国计民生,与城市中的人们息息相关,不论是科技含量还是建造水平,它们都体现了国内乃至世界最高标准。“正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一样,这些历史上的伟大工程可以让今天的我们感受到那个伟大的时代。今天我们用纪录片呈现的中国超级工程,也将用影像的方式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今天中国人的创造与智慧。

在以前没有看过《超级工程》纪录片,以为工程就是简单的项目建设,对项目没有更好的认识。自从看了《超级工程》纪录片,尤其是对“工程”特别是大型工程、超级工程的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成大事,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几个字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详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计划之前你需要各种各样经验的积累,数据理论一个都不能少,而在计划后,工程又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问题需要你去解决。就拿纪录片里的例子来说,上海中心大厦---设计者在测试玻璃对雨水风暴耐受力时偶然发现了排水系统的缺陷,也就是说,在一个综合性的大项目中,很多时候你会做着做着就发现以前想都没想到过的问题,即使那些设计师、建筑师盖过那么多的楼,但是超级工程里,问题还是会一个接一个出现,你需要不停的被迫发现然后解决。

在影片中,吊装工人、焊接工人、检验工人等平日里我们司空见惯的平凡人,他们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工程里不仅仅是各种大型、超大型的吊装机械、焊接车间等,里面更多的是像他们一样的平凡的参与者。枯燥、繁复等工作,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默默工作,这是影片中最常见的镜头。

影片中,超级工程所需要的种种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的地区合作提供。其中有不同专业共同合作,不同的生产厂商,不同的检测、科研机构来完成。其中不难看出国家的财力雄厚、更重要的一点是各方为保证完成同一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身的工作。这份通力合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合同约束那么简单。更是为了完成一项目所聚集在一起的合作伙伴。只有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在规定工作内,保质、保量的安全的完成参见工程。

高耸入云的上海中心大厦,这项融汇尖端科技的重大工程,让我觉得骄傲。上海新地标

的壮丽,不仅是体量上能够称的上超大规模,从科技含量上要走在世界前列,从建造水平上能代表中国当下最佳。带给我们不只是视觉上的冲击,更多是对我以后工作态度上的一种震撼。

珠港澳大桥是工程师们历经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连接香港、珠江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整部纪录片气势恢弘内容细腻,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追随摄像师的镜头,观众能一览打造世界最长沉管海底隧道的壮举,体验震沉离岸人工岛巨型钢筒的惊心动魄,领略设计及施工中极其严苛的环保要求,对在台风侵扰的施工环境下把控误差的艰辛也会感同身受。纪录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代中国制造的强大,也让电视机前的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服,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这一黄金组合完成如此浩瀚工程深深震撼。

纪录片中更多镜头对准了这个超级工程审慎缜密的设计验证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为确保深海航道畅通和周边国际机场的飞行安全,工程师们运用智慧做出的各种创举,以及对试验数据不厌其烦地搜集和反复推敲。轨道下沉中钢缆牵引的模拟压力试验、高架桥的共振试验等本以为枯燥的内容,在片中浅显易懂的解说下缓缓铺陈开来,鲜活地呈现了奇迹背后的艰辛历程。片中没有重重悬念,但当提及为了给大桥寿命提供验证数据,工程师们早在20年前就已经准备了氯盐试验,在这些付出和坚持中工程师们所展现出的信仰,更是给我带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感动。

《超级工程》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机械和建筑的工程记录,更是中国力量的体现,这部鸿篇巨制展现了当代中国的风采,最后让我们向这些挑战宏大自然,造就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工程,脚踏实地,用双手推动着社会进步的工程师们致敬!

我们作为21世纪的主人,在被这些伟大的超级工程折服的同时,我们也要继往开来,继续发扬前辈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的光荣传统,以及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争取为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2新能源科学与工程(3)班 学号:1203223006

丁朝阳第六篇、《超级工程》观后感超级工程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超级工程》观后感

四通八达的北京地铁网络,高耸入云的上海中心大厦,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港珠澳大桥,穿梭于澳洲与上海之间运输天然气的LNG船,巍峨屹立在海上的“巨无霸”风力发电机……这些融汇尖端科技的重大工程,如何从蓝图变为现实,其间有着怎样起伏跌宕的动人故事?央视纪录频道近期推出的五集纪录片《超级工程》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答案。

《超级工程》是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今年继《春晚》和《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大型原创纪录片,也是该频道自2011年1月1日开播以来摄制的第一部科学类工程题材纪录片。

“在国际纪录片界,科学类工程题材纪录片一直备受瞩目。中国的鸟巢、T3航站楼、青藏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大型工程均被美国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列为重点选题进行摄制,这些纪录片的播出充分说明了国际主流媒体对中国现实发展题材的高度关注。因此,在央视纪录频道开播之初,《超级工程》便成为第一批重点立项的纪录片项目。目前,它已经成为国际电视市场上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拍摄的工程题材纪录片。”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 纪录片《超级工程》选取了当下中国最具代表性的5个重大工程项目,客观地记录了它们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片中每一集讲述一个工程,分别为《北京地铁网络》、《上海中心大厦》、《港珠澳大桥》、《海上巨型风机》和《超级LNG船》。这些工程涉及能源、交通、建筑各个方面,关系到国计民生,与城市中的人们息息相关,不论是科技含量还是建造水平,它们都体现了国内乃至世界最高标准。“正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一样,这些历史上的伟大工程可以让今天的我们感受到那个伟大的时代。今天我们用纪录片呈现的中国超级工程,也将用影像的方式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今天中国人的创造与智慧。”刘文说。

与此同时,《超级工程》还将更多的镜头对准了参与“超级工程”建设的普通人,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情感和梦想,鲜活地呈现了奇迹背后的艰辛历程,使这部科学类工程题材纪录片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追随镜头,观众看到了技术人员驾驶世界上最大盾构机开掘北京地铁隧道的艰辛,目睹了海上吊装巨型风力发电机的壮举,感受到站在上海中心大厦俯瞰浦江两岸的心旷神怡……超级工程纪录片观后感800字《超级工程》于今年“十一”长假前后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纪录频道面向全球播出,为海内外观众带来了不小的惊喜。而对于刘文和他纪录频道的同仁来说,《超级工程》制造的惊喜,早在今年的法国戛纳电视节上就已经体验到了。

“我清楚地记得,在今年4月份举行的„法国戛纳电视节·国际纪录片交易大会上‟,在所有参展的中国纪录片中,《超级工程》的点击量位列第一,许多国际电视机构当场表达了购买意向。节目播出之前,就已经有几十家国际机构陆续签订了意向性购买协议,这说明这部纪录片受到了海外市场的高度关注。”

纪录频道开播之初,刘文曾多次强调频道开播的两个重要意义:一是试图用国际通用的方式,在国际主流电视频道展现中国形象;二是通过台内改编、版权购买、委托制作、联合摄制等方式,建立中国纪录片的行业标准,并通过国际合作,缩短中国纪录片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今天,不论是《颐和园》、《故宫》,还是《春晚》、《舌尖上的中国》,以及刚刚播出的这部《超级工程》,纪录频道的初衷正在通过它推出的作品和不断获得的社会影响中得到实现。

“纪录频道开播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现实类题材的纪录片创作。《超级工程》的成功,证明了央视纪录频道坚持推动„国际化的表达‟和„市场化的路径‟的策略,正在让中国纪录片在国际电视市场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刘文说。第七篇、超级工程读后感超级工程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超级工程》观后感

《超级工程》纪录片选取了当下中国最具代表性的5个重大工程项目,客观地记录了它们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片中每一集讲述一个工程,分别为《北京地铁网络》、《上海中心大厦》、《港珠澳大桥》、《海上巨型风机》和《超级LNG船》。这些工程涉及能源、交通、建筑各个方面,关系到国计民生,与城市中的人们息息相关,不论是科技含量还是建造水平,它们都体现了国内乃至世界最高标准。“正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一样,这些历史上的伟大工程可以让今天的我们感受到那个伟大的时代。今天我们用纪录片呈现的中国超级工程,也将用影像的方式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今天中国人的创造与智慧。

在以前没有看过《超级工程》纪录片,以为工程就是简单的项目建设,对项目没有更好的认识。自从看了《超级工程》纪录片,尤其是对“工程”特别是大型工程、超级工程的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成大事,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几个字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详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计划之前你需要各种各样经验的积累,数据理论一个都不能少,而在计划后,工程又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问题需要你去解决。就拿纪录片里的例子来说,上海中心大厦---设计者在测试玻璃对雨水风暴耐受力时偶然发现了排水系统的缺陷,也就是说,在一个综合性的大项目中,很多时候你会做着做着就发现以前想都没想到过的问题,即使那些设计师、建筑师盖过那么多的楼,但是超级工程里,问题还是会一个接一个出现,你需要不停的被迫发现然后解决。

在影片中,吊装工人、焊接工人、检验工人等平日里我们司空见惯的平凡人,他们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工程里不仅仅是各种大型、超大型的吊装机械、焊接车间等,里面更多的是像他们一样的平凡的参与者。枯燥、繁复等工作,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默默工作,这是影片中最常见的镜头。

影片中,超级工程所需要的种种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的地区合作提供。其中有不同专业共同合作,不同的生产厂商,不同的检测、科研机构来完成。其中不难看出国家的财力雄厚、更重要的一点是各方为保证完成同一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身的工作。这份通力合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合同约束那么简单。更是为了完成一项目所聚集在一起的合作伙伴。只有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在规定工作内,保质、保量的安全的完成参见工程。 高耸入云的上海中心大厦,这项融汇尖端科技的重大工程,让我觉得骄傲。上海新地标的壮丽,不仅是体量上能够称的上超大规模,从科技含量上要走在世界前列,从建造水平上能代表中国当下最佳。带给我们不只是视觉上的冲击,更多是对我以后工作态度上的一种震撼。 珠港澳大桥是工程师们历经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连接香港、珠江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整部纪录片气势恢弘内容细腻,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追随摄像师的镜头,观众能一览打造世界最长沉管海底隧道的壮举,体验震沉离岸人工岛巨型钢筒的惊心动魄,领略设计及施工中极其严苛的环保要求,对在台风侵扰的施工环境下把控误差的艰辛也会感同身受。纪录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代中国制造的强大,也让电视机前的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服,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这一黄金组合完成如此浩瀚工程深深震撼。

纪录片中更多镜头对准了这个超级工程审慎缜密的设计验证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为确保深海航道畅通和周边国际机场的飞行安全,工程师们运用智慧做出的各种创举,以及对试验数据不厌其烦地搜集和反复推敲。轨道下沉中钢缆牵引的模拟压力试验、高架桥的共振试验等本以为枯燥的内容,在片中浅显易懂的解说下缓缓铺陈开来,鲜活地呈现了奇迹背后的艰辛历程。片中没有重重悬念,但当提及为了给大桥寿命提供验证数据,工程师们早在20年前就已经准备了氯盐试验,在这些付出和坚持中工程师们所展现出的信仰,更是给我带来视觉的

冲击和心灵的感动。

《超级工程》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机械和建筑的工程记录,更是中国力量的体现,这部鸿篇巨制展现了当代中国的风采,最后让我们向这些挑战宏大自然,造就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工程,脚踏实地,用双手推动着社会进步的工程师们致敬!

我们作为21世纪的主人,在被这些伟大的超级工程折服的同时,我们也要继往开来,继续发扬前辈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的光荣传统,以及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争取为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2新能源科学与工程(3)班 学号:1203223006第八篇、纪录片《超级工程》特点分析超级工程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段娜 2009403133 09广电

题目:作为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开播以来设置的第一部科学类工程题材纪录片,五集纪录片《超级工程》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再度依法社会热议,请谈谈你对于这部系列片的看法。

纪录片《超级工程》特点分析

在第65届戛纳电影节上,除了最近红遍大江南北的饮食文化上乘之作《舌尖上的中国》引发热议之外,还有一部中国原创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备受关注,记录了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络”、“海上巨型风机”和“超级LNG船”五大工程的故事,将建筑过程中那些鲜为人知、惊心动魄的场景收录其中,无论是从入选的被拍摄的五项工程还是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团队,都有着不凡的表现。十年前BBC拍摄这样的”超级工程”纪录片是讲诉前苏联的梦幻运输机,日本的钢索跨海大桥,与之相比,这部彪炳中国工程史册的纪录片《超级工程》毫不逊色,观摩这部纪录片会对正在进行中的建设项目有新一层面的了解,也在记录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的同时展示中国的综合国力,会从侧面感受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的庞大和对经济的贡献。

所谓超级工程,是指那些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型工程,这些工程之所以称之为超级就是因为非一般的大国、强国不可及,而且有常人难以想象的难度。《超级工程》的总导演李炳介绍这五大入选项目的标准是,从科技含量上要走在世界前列、国内领先,从建造水平上能代表中国当下最佳。不仅如此,还必须关系民生,关系未来。在今天,中国整处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建设时代,人口、环境、发展等众多问题急需解决,而当下,各种工程事故频发,在这个时候,《超级工程》的上映无疑更会引发广泛的关注,对于理工科建筑行业都会有重新的认识,一项伟大的工程,其建设过程之复杂是常人不知的,每一个步骤都花费巨大的财力和人力。期间所遇到的问题不计其数,所用到的技术要求精益求精,容不得一丝一毫的误差。虽然有些事物平时习以为常,但背后却有着无数人的默默努力与奉献,每一个超级工程背后,都凝结了几代中国人的智慧和结晶。 下面对《超级工程》做一下具体分析

片头 设计引人入胜,折纸式的各式建筑依次展开,镜头的设计和衔接非常巧妙。

内容介绍

社会题材 该题材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新鲜性。在大规模建设的时代,各种工程事故频发,所选取的超级工程项目可以在某些层面上改正人们的偏见,同时这些在建的工程都是涉及到人们生活,与各种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而普通民众又不是很了解,所以该类社会型选题就具有新鲜可感性了。 主题 《超级工程》一共分五集,每一集分别介绍不同的工程不同的主题,总的主题寓意为中国伟大工程巡礼,展现了新中国强盛的综合国力。但在纪录片中并非单纯冷冰冰的介绍枯燥的建设过程,人文性始终贯穿在整部片子当中,以人为本,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人为本是纪录片的重要体现。无论是“港珠澳大桥”、“上

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络”、“海上巨型风机”还是“超级LNG船”,在分别介绍每一项工程的时候,分不同过程不同细节的引入工人建设者,从他们的视角来介绍工程本人,显得更人性化。例如,在“超级LNG船“这一集当中,分别在不同的流程细节上介绍到了LNG船坞组组长、吊车手小靳、焊接女工人周丽芬等。伴随着还有工人的生活和情感,像高空塔吊魏师傅,解说词中这样介绍“随之而来的是无依无靠的恐惧和长点的孤独,塔吊司机站在高空,唯一的交流来自对讲机,忙碌了一天的魏师傅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随之镜头切换的是魏师傅喝茶拍照的细节。在介绍前面提及的焊船女工人周丽芬时还介绍了其家庭情况,周丽芬离开老家来到上海成为一名工人,现在的丈夫就是与自己同在一个工厂打工结识的,二人共同为在上海买房而奋斗着。无一不彰显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 结构 从整部系列纪录片来看,是板块式结构,五集分别介绍不同的工程项目,各板块独立成篇,互相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而每一集又是按照平行式的复线结构。围绕同一个工程,不同部分由不同的工厂和公司来制造和设计,以上海中心大厦为例,解说词中这样介绍“上海中心大厦以每5天一层的速度增长的时候,工地30公里之外的一家大型钢厂则是火花四射的景象”。

表现手段

声音是纪录片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在《超级工程》里,主要探讨音乐、同期声和解说词的特点。

音乐 作为解说的背景映衬一直贯穿始终,本部纪录片里,紧张快节奏的音乐渲染了气氛,为高难度复杂的技术工作做了映衬,各种工程项目的建造过程中需要克服无数的困难,在时间和质量双重标准的考量和要求下,此类风格的音乐更是能凸显这一特点。快节奏也是本纪录片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同期声 主要是在采访时采用的现场声音,用参与工程制造的工人专家等负责人来介绍项目特点时,对自己所熟悉的参与的领域讲解会更有说服力和真实感。 解说词 是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部科普题材的纪录片里,一些偏专业的艰难晦涩的数据和工程术语更是需要解说词用电视语言来一一化解,将抽象的东西变得可感可视,用日常生活常见的事物来做参考对比,以谋求通俗易懂。对比和举例是这片中常见的解释手法,例如,在第一集港珠澳大桥中,介绍被移走的淤泥时介绍,“超过800万立方米的淤泥被移走,相当于3座146米高的胡夫金字塔” ,在建桥初期的规划中写道,“要满足30万吨油轮通过,必须修建一座桥面高度超过80米,桥塔高度达到200米的超级大桥。80米的高度的概念大概在26层楼以上的这样的高度,你可以设想一下,在26层以上的这样的高度开车,是什么样的感觉”描绘海底隧道时“不仅是国内最难的 世界上最有难度的海底隧道 重量达7600吨,相当于一艘航空母舰”

比喻的手法,在港珠澳大桥中介绍海底淤泥带来的困难时候,将淤泥形象的比喻成水豆腐,“淤泥像一层水豆腐 用抛石坡堤或者是常规的重力沉箱结构,坐在“豆腐”上, 只要把抛石或者是沉箱一放上去,它就会滑出去,站不稳,我们常规的方法就是把这块“豆腐”挖掉,或者把这块豆腐先用排水固结的方法变成“豆腐干”,然后它才能够把这个抛石固定住”等等这些方法都形象的化解了工程术语中的晦涩难懂。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此纪录片中大量运用的三维动画更是将偏专业的工程学名词等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可视化语言,如第一集的港珠澳大桥,在介绍修建人工岛 挖海底隧道的盾构技术、沉管隧道技术、拼接圆钢筒 模板拼接方案等等经常使用

到三维动画,这样一来将抽象的语言变得形象可感,令观众对片中超级工程的全貌和细节了然于胸,具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 拍摄手法 可以在影片中看到很多非常规的镜头,如安装在塔吊车上和运输车上的镜头,以这种视角带来的新鲜感,很多都是摄像师系安全带在高空或水下等高难度的地点和场合拍摄的,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同时也让这些拍摄的镜头更加珍贵,在展示各项工程的进展时经常用到的一种全景镜头,全面展示了一项浩大的工程所需要花费的工程量和人力。此外,还有一种快速拉动的镜头是为了将一些数据变得形象可感,如在港珠澳大桥中,介绍修建180米长的海底隧道时,用到的画面是,先将镜头推至180米外以一位工人为参照物的中景镜头上,然后迅速拉至180米开外,给人视觉上带来巨大的冲击力,也将这个数据变得更加真实可感。

在很大程度上,《超级工程》是借《舌尖上的中国》的东风引来众多的关注,尽管二者是不同类型的题材,很多人还是会将二者做比较,《超级工程》没有《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主题的乡土风情的文化题材,代之以冰冷的钢筋、数字为主,科普性更强一些,因而反响会略逊一筹,诚然,片中多次解说用到的“巨大”“超级”“最”有些夸大泛滥之嫌,很多术语也被网友怀疑经不起推敲,如6.7公里的海底隧道是最长的海底隧道,据可查阅数据,仅青岛的海底隧道就有7.8公里。但从本身题材所展现的意义来说,此类科普型纪录片放在中国,它在观念、拍摄手法、利益主体上都更高一筹,是舌尖上的美食工程版,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推荐访问:观后感 纪录片 中国艺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