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课堂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地方,要对这里抱有一定的尊重,这里是知识的殿堂,那么下边就是小编收集的一些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观后感1
电视剧《激情的岁月》里面的钟爱国原型是“两弹一星”的元勋郭永怀。郭永怀,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于1909年4月4日生于山东荣成。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45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7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68年12月5日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同年12月25日被追认为烈士。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已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
郭永怀当年和钱学森一样,是某国不想轻易放走的尖端科技人才。被拘留了五年的钱学森,当时打算归国的时候,临行前,他和郭永怀约定一年后在大陆共同为祖国崛起效力。等钱学森回国后不久,郭永怀就座不住了,天天想着和钱学森的约定。许多朋友都劝他,康奈尔大学教授的职位已经非常不错了,孩子以后在美国也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这里也有更好的生活条件。郭永怀却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鸦有反哺义,羊有跪乳恩,游历在外的游子总有一天要回到家乡。朋友见他如此坚决便也不再劝阻。郭永怀要走的时候为了避免被找麻烦,晚上把他的研究资料都给烧了,这些资料他已经深深的刻在了脑子里。1956年的9月郭永怀一家坐船回国的时候,一群士兵闯入轮船对郭永怀的行李大肆搜查,这时他的妻子才知道他烧研究资料的原因。回国后郭永怀更是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接见。
郭永怀“两弹一星”的头衔是这样来的,1963年,为了加快核武器的研制步伐,党中央决定将集中在北京的专业科研队伍,郭永怀迁往在青海新建的核武器研制基地。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1965年9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再次启动,郭永怀受命参与“东方红”卫星本体及返回卫星回地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1970年4月24日,在郭永怀牺牲一年多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祖国的发展与壮大离不开像郭永怀同志这样的功勋,向郭永怀同志致敬。感谢阅读,感谢关注!
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观后感2
孙子有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想保护人民利益,必须拥有强大的国防能力,如果没有一个能支撑对抗抵御外敌的国防能力,发展无异于痴人说梦。
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回顾中国近现代史,当年正是因为清王朝没有过硬的国防力量,才会被西方列强强制打开国门,使我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无数的杀戮和欺凌充斥在中国人民生活周围。
从那段屈辱的历史中我们了解到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也知道了一个国家如果不加强国防建设,那么人民财产安全将会受到威胁。
有道是仗可百年不打,国不可一日无防。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等到敌人到达家门口的时候才去加强国防建设,一切都为之晚矣了。如果新中国成立之后,没有攻坚国防力量,如今我们国家说不定在国际上也没有那么多的话语权。
当年那颗在罗布泊爆炸的“蘑菇云”开启了属于中国的国防力量,只不过为了这一次次的“中国力量”,不知道又有多少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这其中就有郭永怀。
作为两弹元勋的他因为一次意外被坠毁的飞机烧成焦尸,尽管这样仍旧抱紧核武数据资料不肯撒手,完整保护了资料的存在,这样的英雄无不为之感动,就连当初周总理知道这个消息之后都失声痛哭,可惜他的牺牲。为了纪念这个英雄,后来有一行星也用他的名字命名,也是希望他能永垂不朽。
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观后感3
6月的狮泉河烈士陵园,不时有人来到孔繁森烈士墓前,为他扫墓。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墓两侧石碑上,镌刻着人们的崇敬。
孔繁森,1944年7月生,山东聊城人,生前两次进藏工作。1992年底被任命为阿里地委书记,工作期间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行程8万多公里,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在西藏工作期间,孔繁森(左)在辅导藏族儿童读书(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长期在阿里地区工作的唐文明,对当年的一个场景仍然记忆犹新:寒冬时节,下乡途中,孔繁森看见路边有一个帐篷,走进后发现,一个单身母亲在里面抚养着4个孩子。孔繁森掏出身上仅有的80多元钱,留给了这个母亲,临走前还把大衣脱下给一个孩子穿上。
“孔书记当时就对我们讲,如果老百姓继续这样生活下去,我们上对不起天,下对不起地,中间对不起老百姓。”唐文明说。
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阿里地区,气候恶劣,高寒缺氧,是西藏最艰苦的地区之一。长期贫穷的局面,致使当地卫生条件比较落后,医疗人员短缺。粗通医术的孔繁森,每次下乡都要提前买好药,装在随身携带的小药箱里,随时为群众看病送药。
一次下乡,孔繁森碰到了一位因肺病发作危在旦夕的老人,他立即把听诊器的胶管伸进老人喉咙,将浓痰一口口吸出来,随后运用早年在部队当兵学过的医术,给老人打针服药,直至病情好转。
没有人知道,他帮助了多少人。熟悉他的同事记得,对于农牧区老百姓,孔繁森十分慷慨,在藏工作期间,他几乎没有给家人寄过钱,工资绝大部分用在了补贴困难藏族群众身上。
为了真正改变当地贫穷落后面貌,孔繁森认真学习中央精神,把国外高原地区开发和其他省市现代化建设经验与自己的调查研究相结合,为阿里地区的发展描绘蓝图,其中一项就是要努力搞活当地边贸市场。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前往新疆塔城考察边贸事宜,途中因车祸不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他身上的遗物只有两件,其中一件是他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最喜爱的那句话:“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孔繁森离开20多年了,当地干部群众仍然忘不了他。孔繁森小学副校长强巴次仁说:“他的故事被写成了歌曲,很多不懂汉语的藏族老百姓都会唱。”
“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这首孔繁森生前留下的诗句,是长期默默无闻、坚守高原的党员干部群像的真实写照。
那么上述内容就是小编在网络上面搜集到的相关的内容了,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的内容,在等待着大家的到来,会一直的提供大家需要的,请持续的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