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讲话稿 > 正文

在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推进会议上讲话王天琦

时间:2023-06-04 11:1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一、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当前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发展速度持续领先,但部分指标下滑明显。二是企业培育成效显著,但单体规模仍然偏小。三是产业质态逐步优化,但产业层次依然偏低。四是工业后劲不断增强,但工业投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推进会议上讲话王天琦,供大家参考。

在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推进会议上讲话王天琦

一、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当前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是发展速度持续领先,但部分指标下滑明显

二是企业培育成效显著,但单体规模仍然偏小

三是产业质态逐步优化,但产业层次依然偏低

四是工业后劲不断增强,但工业投资质量不高

五是外资利用稳中有增,但完成率脱幅较大

六是科技创新稳步推进,但研发能力仍然较低

七是载体建设成效显著,但项目效益有待提升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衡量,……

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看,

从产业结构看,

从就业结构看,

从城市化水平看,

从工业内部结构看,

二、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必须以量的积累为前提和基础

突出抓好产业链招商

全力主攻外资重大项目

更加注重项目的策划、设计和争取

全面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

三、重点产业培育与发展是实现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

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加快先导型产业发展

打造国家级家电产业基地

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

加强大企业(集团)培育

助推中小微企业平稳运行

四、要素支撑是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条件和直接动力

强化政策支持

强化科技支撑

强化要素保障

强化载体建设

五、推动转型升级必须提升组织领导工业经济水平

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发挥企业家主力军作用

政府要积极有为



在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2014年2月7日,录音整理稿)


同志们:

2007年开始,市委、市政府连续八年在春节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召开新型工业化会议,这既是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的迫切需要,更表明了市委、市政府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坚定信念和决心。待会,蓝书记将作重要讲话,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先讲点意见。

一、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当前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201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我们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以统筹“三大发展”、推进“九比竞赛”活动为抓手,全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培育大企业(集团),加速推进产业集聚,工业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与此同时,受宏观形势影响和发展阶段所限,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一是发展速度持续领先,但部分指标下滑明显。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39.8亿元,增长18.1%,增幅连续九年保持全省首位;工业用电量94.9亿千瓦时,增长18.7%,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2个百分点;工业主要指标增幅均位居全省前列。但与上一年相比,规模工业增加值、规模销售收入、工业用电量、工业投资四项指标增幅分别下降了2.5个、8.9个、2.3个和0.9个百分点;工业入库税收下降1.8%,其中地方级税收下降2.5%。二是企业培育成效显著,但单体规模仍然偏小。规模工业企业总数达2548户,比连云港多913户、淮安多329户,其中当年新增526户、列全省第四;销售超亿元企业净增153户、总数达513户。但规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仅为淮安的59.4%、连云港的68.9%,亿元企业占规模企业比重仅为20.1%。三是产业质态逐步优化,但产业层次依然偏低。新兴产业实现销售610亿元、增长35.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45.5亿元、增长33.2%,但分别仅占规模工业的21.6%和19.2%,且多为生产配套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四是工业后劲不断增强,但工业投资质量不高。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31.2亿元,增长25%;列入工业再造的208个项目当年完成投资198亿元;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55个、新开工244个、新竣工177个,竣工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1.7亿元。但设备投资仅占工业投资的52%,新增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抵扣额同比下降23.3%;工业贷款仅占全部贷款的22.4%,比上年下降9.9个百分点。五是外资利用稳中有增,但完成率脱幅较大。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4户,增长23.53%;实际到账外资5.18亿美元,增长14.6%。台资集聚成效明显,全年新批台资项目22个、苏北第二,增长29%、苏北第一;实际到账台资1.07亿美元、苏北第二,增长78.6%、苏北第一。但实际到账外资仅完成全年任务的60.9%,新批外资企业个数仅占全省的2.73%,新批及净增资3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仅9个,分别比连云港、徐州、淮安和盐城少3个、8个、17个和27个。六是科技创新稳步推进,但研发能力仍然较低。累计向1033家企业发放科技创新券7247.4万元,为302个项目兑现资金2692万元;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苏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获省立项支持,30个项目获得国家火炬计划和星火计划立项,企业专利授权量、申请量从全省末位分别跃居苏北第二位和第三位。但创新平台层次低、数量少,企业研发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人才比重比苏北和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3.9个、6.4个百分点。七是载体建设成效显著,但项目效益有待提升“港站快速转场/集港通关”模式初见成效,综保区创建实现阶段性突破。宿迁和沭阳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泗阳、泗洪、宿城开发区在全省开发区综合考评中实现进位,宿迁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扎实推进,6个共建园区全部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其中苏宿园区连续四年位居第一。但我市开发区亩均投资强度仅为230万元,是苏北及全省平均水平的82.14%、74.19%;亩均产出仅为195万元,是苏北及全省平均水平的88.64%、69.64%。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衡量,当一个地区工业化率达到40%—60%时,就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去年我市工业化率达到39.8%,表明宿迁已基本进入工业化中期。这一判断可以从工业化发展程度评价体系中得到印证: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看,2013年,我市人均GDP达35484元,约合5730美元,扣除价格因素后约为3900美元,处于钱纳里标准模式中的工业化中期阶段;从产业结构看,我市三次产业结构已调整为13.8:47.8:38.4,一产比重低于15%,二产比重超过一产、三产,根据库兹涅茨理论,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从就业结构看,我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为41.3:32.5:26.2,二三产就业人口比重接近60%,表明目前宿迁工业化大致处于配第—克拉克定理第四阶段,即工业化中期阶段;从城市化水平看,我市城市化率已达52.37%,按照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处于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从工业内部结构看,我市轻重工业产值比重约为1.34,已进入霍夫曼工业阶段的第三阶段。综上所述,我市工业化多数评价指标处于评价体系中期阶段的边缘位置,部分指标还处于初期向中期迈进的临界阶段,据此判断,目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国际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一个地区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其经济发展一般会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结构调整在推动工业发展、加速经济增长方面起核心作用;二是在生产的诸要素中,资本和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苏中地区十年前进入工业化中期时,国内外资本齐聚苏中,极大提升了产业层次,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缩短了与苏南发展距离;三是在各类需求中,生产、投资等中间需求的增长是总需求增长的主角,这个阶段正是企业量质提升的最佳期,发达地区的制造类企业,正是抓住了这一机遇,实现了企业的超常规、裂变式发展;四是科技、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由流出逐步向加速集聚转变,这个特征在宿迁的表现已经越来越明显,如可成科技用工1.8万人,其中宿迁籍占46%,省内市外占38%,安徽4%、河南4%、山东2%、湖北、四川、甘肃等省占6%,我市正由以前的劳动力输出地转变为输入地。总的来说,我市工业化正处于十分敏感且潜力巨大的发展阶段,无论是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工业技术装备还是产品水平,都远未达到工业化成熟阶段的高度,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发展制造业仍然是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工业化中期的发展特征,认清要素制约、环境容量以及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工业经济带来的深层次影响,坚持扩张总量与转型升级并重、做大产业与做强企业并进、产业选择与产业退出并行、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并举,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必须以量的积累为前提和基础

从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通过做大总量实现中期目标;到了后工业化阶段,主要是以量为基础,推动产业技术革新、产品更新换代。从工业化中期到后工业化,宿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决定了我们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以量的积累为前提和基础,而完成量的积累,最有效的抓手就是招商引资。当然,这决不意味着当前完全不考虑结构调整,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取有所舍,强在起点、优在起点,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定位、不符合环境容量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引进,这样才能为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否则会形成一些难以解开的“扣”,今后结构调整就会变得异常艰难。对此,各地、各部门要始终把做大工业总量作为第一要务、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抓手,着力解决好“招什么”、“怎么招”的问题,努力通过增量的有效集聚,促进存量调整、优化存量结构,为产业转型升级争取更多的现实空间。

坚持全员招商与专业招商双轨并行。围绕提高招商效率、效益和效果,进一步强化“全员招商”和“协作组招商”,不断丰富“专业招商”内涵,构建常态化、多元化的招商体系。夯实全员招商这一基础,在深化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形势下,有的同志认为全员招商已不能够适应形势要求。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无论是在当前还是今后,全员招商仍然具有巨大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全员提供的海量信息至关重要,捕捉住信息就能够整合资源、突破重点,这是招商引资成功的诀窍;其二,全员招商意义在于亲身体验,参与其中才能体会知难行更难,才能形成理解经济工作、支持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因此,要坚决摒弃“全员招商已经过时”、“招商引资与我无关”的观念,强势推进全员招商、全域招商、全天候招商,通过明确招商任务、量化考核标准和落实奖惩措施,使得人人肩上有担子、有压力。充分发挥协作组“联合作战”优势,优化整合资源,加强协调配合,打好招商引资总体战。强化专业招商这一导向,各专业招商局要以新一轮人员优化调整为契机,围绕开发区产业集聚目标抓招商,推行“专业+产业”招商模式,努力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关键环节的核心项目招引上取得新进展;各开发区可以根据产业基础和现实需要,适时组建新的专业招商局,但不能与职级和编制挂钩。市重大项目招商办要广开招商渠道,采取委托招商、中介招商等模式,主动与摩根大通、毕马威等国际性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以及证券公司、产业研究院联系合作,全力在世界500强、行业100强企业招引上实现突破。市央企招商办要抢抓当前央企产业调整和资产重组的重大机遇,精心筹备好5月份的“央企招商邀请月”、8月份的“宿迁(北京)央企合作推进会”等活动,开创央企招商新局面。市承接产业转移办公室要潜心研究苏南地区资本流动的新趋向和产业转移的新动态,抓住昆山笔电产业加速向外转移和省委、省政府领导明确表态支持的机遇,努力在笔电及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整机生产等方面实现突破。同时,各县(区)要始终坚持以感情为基础、利益为导向,巩固和提升与苏州南北挂钩合作14年的成果,认真思考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找准双方利益的平衡点,探索与苏州建立产业有序转移、利益合理分成的新机制,调动两地政府和企业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如何将共建园区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有机结合,既突出重点又兼顾长远,提升共建园区永续发展能力;如何创新土地等要素供给保障机制,争取点供或定向指标,吸引苏州企业加速向宿迁转移;如何更好依托园区这一平台,推动产城一体化,打造南北共建园区“升级版”,等等。突出素质提升这一关键,制定招商人员能力提升计划,通过招商实战培训、培养和引进专业性人才、市外专家授课、到先进地区驻点学习等多种途径,切实提升招商队伍经济、产业、金融、法律、外语等综合能力,打造一支具备国际视野、掌握国际规则、熟悉项目建设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突出抓好产业链招商。从我市情况看,各地产业类别林林总总,但龙头型、带动型的产业链关键企业少之又少,弱链、短链、断链现象比较严重。近期调研发现,我市除纺织服装产业链有3户企业从市内上游企业采购产品价值超亿元、1户企业向市内下游企业提供产品价值超亿元,膜材料产业链有1户企业从市内上游企业采购产品价值超亿元外,其它产业链重点企业从市内上游企业采购产品价值或向市内下游企业提供产品价值最多的仅在5000万元左右,且全市数量不到30户。产业链具有地理集聚性、互惠共生性、竞争协同性、资源共享性等特点,不仅容易形成企业集聚、要素集约、产业集群,而且生命周期远远超过单一企业。加强产业链研究与规划引导集聚,注重与国内外知名产业研究院、科研院所等合作,研深研透产业链的内涵和要义,真正搞清楚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是什么、关键支点在哪里、重要配套有哪些。科学制定产业链发展规划,编制重点产业招商指导目录,推动各地选准一至两项最有希望实现率先突破、具有可持续发展与高效益特点的产业,以差别化的产业规划引导差别化的产业招商。突破龙头企业和关键环节引领集聚,一方面以现有龙头企业为核心,集聚上下游配套和关联的项目,重点招引LED、光伏、光热产业及相关的装备制造业,高性能金属、光伏新材料与共性基础材料,高压智能输变电设备及相关配套产业,高性能复合材料、生物科技、微电子技术,以及网络、通讯产品和新型电子元器件等。另一方面大力招引品牌企业和整机厂,吸引配套企业集聚,重点招引惠普、华硕、宏基、联想等知名笔记本品牌厂,勤上光电、富源光电等知名光电企业以及为之配套的关联企业。同时定期发布产品配套目录,出台定向优惠政策,探索成立精准创业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引导培育与其相配套的创业项目,切实提高精准创业水平。创新招商方式和方法推动集聚,全面加强与各类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的合作,鼓励本地龙头企业举办产业发展论坛,邀请为之配套的关键企业和行业知名企业参会,借机推介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导向与政策,让产业论坛发挥出招商平台的功能;支持龙头企业举办各类产品订货会、展销会、博览会,在促进产品洽谈、销售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招引和集聚关联的企业。

全力主攻外资重大项目。围绕全年实际到账注册外资8.5亿美元的目标,创新利用外资的路径和办法,扩大对外合作的渠道和领域。聚焦台港,深入开展“相知行动”,认真筹办9场台资集聚区和4场岛内招商活动;探索“体育搭台、经贸唱戏”的新思路,精心办好中国宿迁台商高尔夫联谊赛,打造独具宿迁特色的对台交流平台;坚持驻点招商与以商引商相结合,聘请台湾本地政商界知名人士组建宿迁驻台经贸联络处,切实做好信息搜集、客商联系、项目招引工作。香港地区尽管目前已基本无生产制造业,但却是全球总部最集中、资本最集中、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机会很多,效应重大,要高度重视对港招商,加强同企业总部和香港各工会、协会、行会的合作,精心组织好香港专题招商活动,努力寻求对港招商的重大突破。突破德资,按照“突破德资、辐射欧洲”的思路,强化同中介、商会、驻外机构、国外媒体、投资咨询公司的合作,缔造专业招商和谈判力量,加强对海外重点招商区域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企业情况的资料收集和研究,针对性开展个性化的招商推介,并适时举办专题招商活动,从中小企业招商上寻求突破。围绕精密仪器和精密机械制造、生态环保、信息与通信、门窗和建材等产业,加强与德国北威州经贸合作,探索建立中德(宿迁)合作共建园区,精心筹备下半年在德国举办的投资环境推介会,以及在太仓、青岛等国内德资密集区开展的招商活动,促进以德国为主的欧洲中小企业到宿迁集聚发展。把握导向,项目上,在全力主攻外资重大项目的同时,完善外资招引考核办法,既要通过放宽条件、降低门槛,真正把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具有补链强链作用的中小型外商投资项目引进来,也要严格评审、科学评估,确保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考核上,对各县(区)、市直各园区实际到账外资低于80%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无论是台资突破、港日韩资集聚,还是对以德国为主的欧美招商,都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外资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大家一定要遵循外资企业投资决策周期较长的规律,静得下心、沉得住气,把相关研究性、基础性的工作做得更扎实些,既要有信心,还要有耐心,更要有恒心,积跬步以至千里,最终必将会实现大的突破。

更加注重项目的策划、设计和争取。把握国家政策、产业走势包装一批,深入研究国家大政方针和宏观经济形势,准确把握国家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等新政策内涵,积极包装和争取一批符合政策导向、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紧抓市场热点、投资信息策划一批,紧密跟踪和研究市场动态,及时捕捉市场热点,争取第一时间获得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的投资信息,为招商引资赢得时间、赢得机会、赢得主动。立足优势再造、长远发展设计一批,积极寻求与国内外各类专业高端智库合作,论证、设计一批事关宿迁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远发展的重特大基础设施和产业类项目,力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规划“盘子”,为后发快进积蓄更大能量。

全面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今年,市委、市政府在招商引资考核办法中强化刚性考核导向,如代建厂房投入不列入考核、落户综保区项目乘倍计算、一个项目原则上只认定一个引资单位等等,其用意就是更加注重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在项目筛选上更加严格标准,建立差别化的项目评估审定机制,对所有拟落户的项目,事先从产业布局、投入产出、税收贡献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切实提升落户项目的质态和集聚度;建立招商引资“负面清单”,构建监察、发改、环保、国土和开发区“五位一体”项目评审评议机制,决不以破坏生态环境和牺牲子孙利益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不可持续的发展。在政策优惠上更加审慎,建立差别化的政策支持制度,变政策“普惠制”为“特惠制”,对“锦上添花型”项目要算经济账,对规模一般、技术一般的普通项目要设底线,投资回报期过长的项目不能给予特别优惠政策;建立优惠政策使用甄别机制,对招商项目能否给予优惠政策,事先进行联合会审,集中力量扶持核心环节、关键支点、重要配套以及急需补链等;建立政策优惠递减机制,先期通过聚焦资源和力量引进填补产业链空白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项目,后期逐步去除政策杠杆,对为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和整机厂配套的中小企业实行无特殊优惠政策的招商机制。在后期考核上更加注重效益,既加强对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新投产“四新”项目的即时考核,又强化对往年开工项目建设、在建项目竣工、竣工项目投产、投产项目达效等情况的追溯考核,促进项目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建立项目尤其是外资项目抽检机制,组织对落户项目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随机抽检,严格复核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特别强调的是,今后,与企业签订投资协议时,要在投资合同书中,强化对投资方投资规模、投资强度、投产时间、实现价值、纳税额等承诺条款的约束,将履约情况与优惠政策兑现挂钩,并后置优惠政策使用节点,确保政府投资回报率和社会资源利用率。

三、重点产业培育与发展是实现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

重点产业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现实依靠,其发展的态势,决定了工业经济乃至全市发展的走势。要切实把重点产业培育与发展作为转型升级的“牛鼻子”,编制全市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明确区域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通过深入实施千企升级、工业再造等计划,探索建立规划引导、产业退出等机制,矢志不渝地做大产业规模、做强产业实力,有效解决“有企业无产业”、“有产业无链条”、“有产值无效益”、“有生产力无竞争力”等问题。

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按照引进缺失环节、补强薄弱环节、提升关键环节的要求,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千亿计划,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年内确保销售突破800亿元。沭阳县要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业,泗阳县要围绕新能源和轮毂产业,泗洪县要围绕膜科技、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做强产业实力,推动新兴产业结构、层次和实力全面提升。市区六大新兴产业集聚区要在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用足用好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地票补贴资金,聚焦支持一批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的大项目,年内确保销售达到250亿元。抢抓省政府《关于加快推动科技资源向苏北集聚的意见》支持我市光电产业与智能电网产业加快发展的机遇,积极引导光电产业集聚区以背光源承载LED、LCD、照明等为主攻方向,推进吉创光电、托维LED照明灯具等项目建设,年内销售突破10亿元;重点支持智能电网产业集聚区以精科智能电气为主体,以高压输变电配套企业为集群,集聚相关电气设备制造企业,加快推进广特精科、昌泽电子等项目建设,确保年底前投产达效。

加快先导型产业发展。绿色建材产业坚持以市场换投资、资源换资本,启动强制性实施标准,重点围绕新型复合墙体材料、生态环境功能建材、节能建筑玻璃及新型节能门窗等,招引和培育一批生产型关键企业,打造国家级绿色建材产业先导区、集聚发展示范区和绿色建材市场集中区。生态环保产业在发展生物制药、生物技术基础上,重点推动环保新材料制造、精密仪器等与环境密切相关的产业发展,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打造国家级家电产业基地。以格力空调、双鹿上菱冰箱等企业落户为契机,围绕家电总装和心脏部件两大重点,加快集聚品牌冰箱、冰柜终端产品制造以及冷凝管、压缩机、电子元器件等配套企业,打造国家级小家电、冰箱冰柜、空调生产制造基地。

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酿酒食品产业依托国家级食品产业园,重点发展深加工粮食制品、肉禽制品、水产制品、果蔬制品等,打造国内知名的食品及饮料加工基地,年内销售达到650亿元;研究制定支持苏酒集团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助推其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围绕原料、面料和终端产品三个环节,提高项目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重点发展功能性差别化纤维、高端面料、色纺、家纺、高档服装,加大对玖久丝绸、苏丝股份、箭鹿集团等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实现高端产品比重与先进技术装备比重同步增长,年内销售达到450亿元。林木加工产业围绕打造江苏和淮海经济区林木加工产业基地的目标,加快林木加工产品向终端发展,重点发展板式家具、实木家具、软体家具等终端产品,年内销售突破500亿元。机械电子产业加快高档食品、包装、纺机装备等通用机械设备制造业发展,推动成型成套设备、新型数控机床等重点新产品规模化生产和重点项目建设,形成从铸造、模具、冷热加工、装配、成套设备一条龙机械制造产业链,年内销售突破500亿元。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倒逼机制,通过转移、提升、整合等多种方式,淘汰过剩产能、落后产能和低端产能;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水价、强化用能“双控”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最大限度腾出能源和环境容量。

加强大企业(集团)培育。坚持以培育大企业引领大产业,继续实行市领导结对挂钩制度和“3+1”的专属礼遇,推动大企业(集团)兼并重组、配套延伸、靠大靠强、挂牌上市、自主创新,打造一批代表宿迁企业实力和形象的地标企业。以兼并重组推动裂变扩张,排出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行业骨干企业,鼓励其以品牌为龙头、技术为核心、资本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整合利用资源,迅速做大做强,成为行业排头兵。以配套延伸增强竞争优势,发挥大企业(集团)在整合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方面的独特优势,推动其延伸上下游产业链,衍生相关配套项目,进一步增强区域内产业的集聚效应。以靠大靠强促进战略整合,鼓励企业突破自我积累、代际传承式发展的常规模式,引导企业家打破求稳怕乱、小富即安的思想障碍,主动背靠“大树”,攀亲“资本大鳄”或“产业巨头”,让出一定股权甚至控制权,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以较小的“股权存量”获得更大的“资本增量”。以挂牌上市实现借力发展,完善激励和引导、部门沟通和协商、后备资源培育和筛选等机制,加大对拟上市后备资源培育力度,多途径、多市场、多板块推进苏北花卉、精科电气、苏丝集团等企业挂牌上市,力争全年企业上市报会、场外市场挂牌3—5家。以自主创新抢占市场先机,抢抓中央和省以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机遇,遴选一批重点科技创新项目,积极组织申报,推动更多有条件的企业承担和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形成更多自主知识产权。

助推中小微企业平稳运行。在关注大企业的同时,各地、各部门一定要关心小企业的成长,在调结构、解难题等方面给予中小微企业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要认真组织实施支持特色企业加快发展的相关政策,全力推动中小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发展;加快建立企业间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尤其是引导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开展合作,培育一批“配套专家”;积极打造一批科技型小巨人企业,促进中小企业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

四、要素支撑是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条件和直接动力

当前,受宏观经济形势和自身结构性矛盾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有所减缓,部分行业、企业发展面临着较大困难。我们要拿出更多的智慧和勇气,想方设法提供“低成本、全过程、专业化、高绩效”的服务保障,全力支持企业顶住下行压力,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内涵和动力。

强化政策支持。本次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在发扬宿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并做了进一步调整、优化和完善。政策信息量很大、针对性很强、含金量很高,各地、各部门务必要认真研究,确保用足用实用好政策。加强政策的落实和整合,切实把政策宣传好、对接好、落实好,该放的坚决放,该让的坚决让,决不能出现政策效应层层递减的现象;定期邀请第三方机构开展实效评估,重点看政策受惠面、企业知晓率和企业家满意度;加强对工业经济领域相关政策的梳理、归类、优化、整合,形成完备的政策支持体系,让政策真正形成“拳头”,发挥出应有的效益。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整合现有的财政专项资金,设立市级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聚焦支持六大新兴产业、两个先导型产业、一个成长型产业,聚焦支持列为重点培育对象的“四类”企业,聚焦支持有利于我市产业(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项目;改变现有的扶持方式,对资格认定、评选表彰类项目予以无偿奖补,对符合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投资额相对较大的技术改造、产业化应用以及产业集聚项目,按合同约定提供有偿资金支持;革新现有的项目评审方式,按照明确支持重点、明确绩效评价制度、申报条件公开、申报过程公开、项目评审公开、评审结果公开“两明四公开”的原则,探索设立产业发展资金评审委员会,由在全省范围内遴选的行业权威专家、社会中介机构共同组成,具体负责各类项目资金的评审工作,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规则、组织申报,逐步形成主管部门制定政策、第三方评审、财政部门兑现的政策落实机制。

强化科技支撑。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以创新引领产业提升,以人才支撑产业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社会研发投入的引导作用,县(区)每年新增财政支出中科技支出的比重不低于2%,年内确保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1.35%。广大企业要抢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机遇,用足用好科技创新券,进一步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平台建设,围绕“一城、四院、六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完善苏北工业技术研究院服务功能,年内新引进2所共建高校科研院所,建成专业实验室6个;按照“五有”标准,大力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年内新增企业院士工作站、省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15家以上。加快人才集聚,深入实施“宿迁英才”计划,更加注重与本地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政产学研人才培养,加快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对产业发展具有引领支撑作用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进一步发挥人才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

强化要素保障。按照“稳要素保障、稳企业运行、稳经济发展”的要求,及时掌握企业需求,全力提供要素支持。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积极争取信贷规模,调优信贷结构,年内组织市级银企对接2次以上,确保新增贷款突破300亿元,工业贷款占比超过30%;引导科技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到“新三板”,以及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等场外市场融资,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完善用地保障机制,探索实行差别化的供地政策,通过实施地票交易以及新兴产业集聚区地票资金补贴政策,引导建设用地向高新产业、循环智能企业集聚;通过推进“先租后让”制度,切实加大对小微企业发展的用地支持。完善严格项目准入和建设用地控制机制,建立项目开工延迟说明、土地合同监督和土地月巡查制度,规范企业用地行为。再造用工优势,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企业招工的权与责,形成招工用工的社会化良性循环;扎实推进“三订”用工服务举措,落实好大企业用工服务机制,一季度出台进城务工人员住房保障政策,吸引外地高素质劳动力向宿迁集聚。降低物流成本,深入实施“1633”工程,加快推进中心港产业园、传化公路港等项目建设,积极招引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和制造业龙头企业自身的物流项目,研究制造业企业物流费用补助政策,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借助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力量,建设培训、人事考试和鉴定发证“三位一体”平台,促进会计、评估、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建成全国知名的资格资质认证、培训产业基地。提升投资环境竞争力,把软环境当作硬要素来打造,对借机用权、吃拿卡要的,从严从快查处;对打着为企业服务幌子、干扰企业正常经营的,不仅要严肃处理当事人,而且要一并追究单位领导的责任;对服务能力不强、水平不高、缺乏灵活变通、不能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从制度和规则层面入手,该问责的问责,该改进的改进。针对目前产业链重点环节因环境污染无法落户的情况,探索在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工业园区集中建设面向全市的金属表面处理中心、纺织印染服务中心等公共处理平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治污、统一管理,既满足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又实现生产流程的“去污化”。

强化载体建设。各类开发区和专业园区要把载体平台建设作为最大的项目来打造,加速项目集聚、资本集聚、基础设施集聚和配套服务集聚。突出工业制造业,以工业制造业为永恒主题,审慎处理好产城共建、产城一体的关系,严格控制三产服务业的比例,打造永不转移的产业园。对于各类开发区和专业园区建设资金,各地不能简单要求其自求平衡,一定要放在全局“大盘子”中统筹考虑,全力支持园区发展工业制造业。强化功能提升,始终把功能提升作为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宿迁经开区要全力推进综保区申创工作,确保6月底前达到国家部委验收条件;各级各类开发区要注重与国内外产业研究院、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谋划推进留创园、高教园、科技园等特殊园区建设,打造一批特色明显、配套完备的功能区。深化交流合作,主动争取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高新区等高端园区合作,探索共建各类高端载体,并借助高端园区的科技平台优势,集聚一批溢出的项目,提升现有产业层次和能级,实现高水平的共建共赢。

五、推动转型升级必须提升组织领导工业经济水平

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既需要硬环境支撑,也需要软环境保障。坚持把提升组织领导工业经济水平作为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加快观念转变、思路创新、方式改进,让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管理方式与市场接轨,牢牢把握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过去,我们总是习惯于通过税收减免、资金补助等特许方式,推动产业聚集、促进经济增长。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求我们必须充分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坚持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相结合,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事务的干预,努力在产业引导、上下游配套、人才引进以及优化服务等方面集成措施。认真研究市委、市政府《关于近两年深化改革的若干要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设计一批创新性产业政策,让本地企业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改革红利。今年,市委、市政府将参考省支持苏北的政策,帮助每个县(区)解决一项制约产业长远发展的关键性工程,比如,如何帮助解决产业项目落户过程中所亟需的重大生产要素供给,如何帮助解决产业链关键环节中的公共服务配套平台等等,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尽快提出具体方案。

发挥企业家主力军作用。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最终要依托和依靠广大企业家。以打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机制为契机,破除一切束缚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激情和信心,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作为政府,要大力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培训制度、激励机制、成长平台、社会支持体系等,关心企业家、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家、服务企业家。作为企业家,要切实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以全球的视野来考量和定位企业的发展,推动企业从传统经营向现代管理转变,从重硬件向重软实力转变,从单兵作战向集群竞争转变,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同时也要诚信经营、守法经营,坚守生态环保底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乐于回报造福公众,争做新时代有良心、有责任心的企业家。

政府要积极有为。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关键要盯住现有企业、现有项目、现实增长点,功夫要下在抓落实、抓服务、抓推进上。不断丰富“两访两帮”活动内涵,建立联席服务协调机制,组织召开重点企业现场会办会、月度工业企业座谈会、季度工业发展专题观摩会,推动组织领导工业经济工作方式和手段的转型升级。各地、各部门要一个指标一个指标抓落实,认真算出每个转型升级考核指标的细账,拿出完成指标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坚持(做到)以日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一个行业一个行业抓研判,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切实解决行业性困难,帮助困难行业度过难关,早日实现复苏;一个企业一个企业抓服务,逐个企业摸清情况,对症下药,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是什么环节不畅就打通什么环节,特别是对有重要影响的骨干企业,更要采取超常规措施,提供精细化服务;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抓过堂,对在手在建的重大项目以及竣工投产项目,逐项过堂,逐个解决问题,着力推动(在手在建)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早达效,加快形成产业的现实增长点。

同志们,在统筹“三大发展”、推进“九比竞赛”的大潮中,工业战线要勇挑重担、争当先锋、积极作为。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全面实施招大引强,全力加快产业集聚,以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加速产业强市进程,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如期如实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

推荐访问:推进 讲话 升级 在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推进会议上讲话王天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