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正文

2023年度《家乡习俗》教案3篇(范例推荐)

时间:2023-04-05 16:00:08 来源:网友投稿

《家乡的习俗》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春节的由来、有关传说和习俗,知道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礼仪之邦。  2、感受春节亲人团聚的幸福,感受家庭和谐,培养学生勤劳节俭、孝敬长辈的优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家乡习俗》教案3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家乡习俗》教案3篇(范例推荐)

《家乡的习俗》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春节的由来、有关传说和习俗,知道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礼仪之邦。

  2、感受春节亲人团聚的幸福,感受家庭和谐,培养学生勤劳节俭、孝敬长辈的优良品质。

  3、谈谈自己的亲身体会,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

  二、教学重点:

  利用多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感受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教学难点:

  回忆丰富多彩的节日场景和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传说、习俗。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了解家乡有关春节的习俗。有关春节传说的视频、图片,各种与春节庆祝活动有关的文字介绍、磁带。

  2、学生准备:查阅资料,收集春节的风俗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各地有关春节的习俗。

  五、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谈一谈春节是怎么过的,都做了些什么。交流收集的有关春节的资料。

  2、导入。

  过年时的热闹和快乐,过年时的亲人相聚,过年时的爆竹声声……让我们难忘,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年,再一次感受浓浓的节日文化。

  (课件出示过年的红火场面)

  板书:春节

  二、畅谈春节,感受气氛

  1、通过回忆春节时的欢乐情景及课前查阅、收集的资料,说说你对春节的了解。

  (教学形式:学生介绍,教师用课件的形式同步呈现相关信息、场景、图片、视频等)

  (1)春节简介(见补充材料)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2)过年的由来与传说。(见补充材料)

  熬年守岁(观看动画年的故事)

  (3)你了解的当地过年的习俗有哪些?

  掸扬尘、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窗花、倒贴福字、点蜡烛、点香火、置天地桌、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等。

  (4)你了解的当地过年的食俗有哪些?

  吃年夜饭、吃年糕、包饺子、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生菜、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

  (5)过年期间在衣着、言行举止上对人们有什么要求?

  2、小组交流:你家里是怎么过年的?如何庆祝的?向同学描述一下过年时的欢乐情景。

  3、畅想:现在过年的习俗跟以前有什么不同?

  (这些新年俗包括大年三十看春晚、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等。)

  三、拓展延伸,交流感受

  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最重要的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

  除夕之夜,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辞旧迎新。但是不同的地方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庆祝春节。

  你知道哪些地方的春节与我们这里的春节有不同的习俗?

  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可直接让学生交流自己所在家乡过春节都有哪些习俗———这是学生最熟悉、最乐意交流的`话题。

  四、实践活动:收集描写春节的诗词。

  补充材料

  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习俗、食俗: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人过春节有挂*结的习惯,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乔香阁请*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年的来历:

  春节是我们国家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又叫年。那么,你知道年的来历吗?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上长着尖尖的犄角,样子十分可怕,性情异常凶猛。它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就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为了躲避年,每年腊月三十那天,人们就扶老携幼,牵着牲口,赶着鸡鸭,躲进深山,等第二天再回来。

  有一年除夕,乡亲们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儿,手拄拐杖,精神矍烁,气宇不凡。他来到村东头老婆婆家。好心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食物,并劝他赶紧和大伙儿一直上山躲避年。白胡子老头儿摆摆手,说:我不怕‘年’。你让我在这儿住一夜,我一定会把它撵走的。没有办法,老婆婆只好留下他,自己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耀武扬威地闯进了村子。它走到老婆婆家时,发现门板上贴着大红纸,屋里所有的灯都亮着。它害怕得浑身战栗起来。突然,院子里传来劈劈啪啪的响声,吓得它一连退了好几步。这时,大门开了,白胡子老头儿穿着一身红袍,哈哈大笑着走了出来。年大惊失色,仓皇逃跑了。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来时,发现村子里安然无恙,感到十分惊奇。他们一起拥进了老婆婆家,七嘴八舌地问老头儿用了什么法术,把年赶跑了。老头儿笑了笑说:我也没用什么法术。我只是知道,‘年’这东西,最怕红色、亮光和响声,所以我在门上贴了大红纸,在屋里点上红蜡烛,身穿大红袍,在它来的时候放鞭炮,这样‘年’就吓跑了。明年你们用同样的办法,就会把它赶跑的。

  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整夜不熄,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守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最后形成了*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家乡的习俗》教案2

  教学目的

  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图片)“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乡的风俗)

  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

  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1)写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节》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从味、色、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风俗习惯。“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气味到色彩再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3、写作技巧点拨。

  (1)要把风俗活动的各个环节写清楚,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2)要按一定的顺序写。一般先简要地交代风俗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内容,然后详写参加活动的经过,最后写活动的结果及感受。可以把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风俗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很多,写时既要对群体活动的情景做总体描述,也要对其中的个体作具体的描述。对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细描写,其余部分可一笔带过,这样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4、写自己对风俗活动的看法,可以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注意要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5、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所写的是什么风俗,内容详略得当、特点突出,语言通顺恰当,等等。

  五、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风俗,选取不同材料,运用抓住特点描写风俗的方法,介绍出家乡的风俗活动,详略得当,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六、延伸。

  将你的习作与同桌交换,看看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勾画出对方习作中所刻画的家乡的风俗特点。(看看是否详略得当)

  习作:家乡的风俗

  抓特点详略得当

  教学反思:

  1、本次习作,鉴于学生对家乡的风俗知之甚少,没有生活基础,课前可先让学生充分搜集材料,有助于课堂上对于习作内容深入讨论,也有助于拓展学生习作思路。

  2、对于家乡的风俗的介绍,学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对于一些场景的叙述过于简略,学生对于习俗的来历、一些节日的象征意义缺乏了解,缺乏实际体验。

《家乡的习俗》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春节的由来、有关传说和习俗,知道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礼仪之邦。

  2、感受春节亲人团聚的幸福,感受家庭和谐,培养学生勤劳节俭、孝敬长辈的优良品质。

  3、谈谈自己的亲身体会,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

  二、教学重点:

  利用多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感受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教学难点:

  回忆丰富多彩的节日场景和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传说、习俗。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了解家乡有关春节的习俗。有关春节传说的视频、图片,各种与春节庆祝活动有关的文字介绍、磁带。

  2、学生准备:查阅资料,收集春节的风俗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各地有关春节的习俗。

  五、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谈一谈春节是怎么过的,都做了些什么。交流收集的有关春节的资料。

  2、导入。

  过年时的热闹和快乐,过年时的亲人相聚,过年时的爆竹声声……让我们难忘,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年,再一次感受浓浓的节日文化。

  (课件出示过年的红火场面)

  板书:春节

  二、畅谈春节,感受气氛

  1、通过回忆春节时的欢乐情景及课前查阅、收集的资料,说说你对春节的了解。

  (教学形式:学生介绍,教师用课件的形式同步呈现相关信息、场景、图片、视频等)

  (1)春节简介(见补充材料)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2)过年的由来与传说。(见补充材料)

  熬年守岁(观看动画年的故事)

  (3)你了解的当地过年的习俗有哪些?

  掸扬尘、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窗花、倒贴福字、点蜡烛、点香火、置天地桌、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等。

  (4)你了解的当地过年的食俗有哪些?

  吃年夜饭、吃年糕、包饺子、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生菜、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

  (5)过年期间在衣着、言行举止上对人们有什么要求?

  2、小组交流:你家里是怎么过年的?如何庆祝的?向同学描述一下过年时的欢乐情景。

  3、畅想:现在过年的习俗跟以前有什么不同?

  (这些新年俗包括大年三十看春晚、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等。)

  三、拓展延伸,交流感受

  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最重要的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

  除夕之夜,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辞旧迎新。但是不同的地方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庆祝春节。

  你知道哪些地方的春节与我们这里的春节有不同的习俗?

  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可直接让学生交流自己所在家乡过春节都有哪些习俗———这是学生最熟悉、最乐意交流的`话题。

  四、实践活动:收集描写春节的诗词。

  补充材料

  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习俗、食俗: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人过春节有挂*结的习惯,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乔香阁请*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年的来历:

  春节是我们国家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又叫年。那么,你知道年的来历吗?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上长着尖尖的犄角,样子十分可怕,性情异常凶猛。它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就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为了躲避年,每年腊月三十那天,人们就扶老携幼,牵着牲口,赶着鸡鸭,躲进深山,等第二天再回来。

  有一年除夕,乡亲们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儿,手拄拐杖,精神矍烁,气宇不凡。他来到村东头老婆婆家。好心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食物,并劝他赶紧和大伙儿一直上山躲避年。白胡子老头儿摆摆手,说:我不怕‘年’。你让我在这儿住一夜,我一定会把它撵走的。没有办法,老婆婆只好留下他,自己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耀武扬威地闯进了村子。它走到老婆婆家时,发现门板上贴着大红纸,屋里所有的灯都亮着。它害怕得浑身战栗起来。突然,院子里传来劈劈啪啪的响声,吓得它一连退了好几步。这时,大门开了,白胡子老头儿穿着一身红袍,哈哈大笑着走了出来。年大惊失色,仓皇逃跑了。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来时,发现村子里安然无恙,感到十分惊奇。他们一起拥进了老婆婆家,七嘴八舌地问老头儿用了什么法术,把年赶跑了。老头儿笑了笑说:我也没用什么法术。我只是知道,‘年’这东西,最怕红色、亮光和响声,所以我在门上贴了大红纸,在屋里点上红蜡烛,身穿大红袍,在它来的时候放鞭炮,这样‘年’就吓跑了。明年你们用同样的办法,就会把它赶跑的。

  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整夜不熄,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守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最后形成了*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家乡的习俗》教案3篇扩展阅读


《家乡的习俗》教案3篇(扩展1)

——家乡的习俗的作文3篇

家乡的习俗的作文1

  我的家乡在长兴,那里是一个习俗很多的地方。

  我的家乡有许多的习俗,如: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忙着把家里打扫干干净净的。来来往往的人去做客。客人来到家里,总要泡一些糖茶和茶叶茶来给客人们喝,与主人聊天。到吃饭的时候,长辈总要坐在上座,桌子上会有很多的菜。吃完饭后,客人在走之前会给孩子们一个大红包,孩子们拿到红包一般都会很高兴。晚上,每家每户都要放爆竹和烟花。天空中的烟花五彩缤纷。色彩明丽。我家也放了烟花,有大的,有小的,不响的,响的……各种各样。烟花放了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到了半夜时,我们也要下楼去放爆竹,表示迎接新一年的到来。那时还要吃饺子,表示新一年的第一顿饭。这就是我们长兴过年的习俗。

  中秋节的时候我们吃月饼,赏月亮。看到月亮我往往会想到嫦娥奔月的故事。我仿佛看到嫦娥在月宫里偷偷的哭泣。元宵节我们吃汤圆,表示团团圆圆。

  我的家乡有很多的习俗,这里的习俗都是有很大的意义在里面。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尊重这些习俗,我们也要懂得这些习俗,我们也要懂得这些意义。我爱我的家乡。

家乡的习俗的作文2

  每年农历的最后一天就是除夕。

  每到这天,人们就要放鞭炮、贴春联。关于除夕还有一个传说呢: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人类还没有除夕这个节日。有一天,一个村子里来了一个巨大的怪兽,它的名字叫夕,把人们吓得心惊肉跳,有一个小男孩叫做年,他灵机一动,拿来鞭炮点了起来,还用红绸和怪兽搏斗,把怪兽吓跑了。从此,人们知道了怪兽一怕红,二怕火和响声,以后每一年的最后一天,人们都要张贴春联,放鞭炮,从此怪兽再也不敢来村里了。

  在除夕这一天,最有特色的就是放烟花了。瞧,那绽开的烟花有的像小朋友们的笑脸在想我们祝福;有的像一朵朵五彩缤纷的花儿,有红的、白的、黄的、蓝的……各种各样,美丽极了。

  每年的除夕夜,大家都要和家人们一起度过,吃团圆饭是一个重要的习俗。在我们家除夕那一天妈妈烧了许多可口的饭菜,有鸡肉、鱼、肠、青菜,真是营养美味,馋的我直流口水。

  吃过年夜饭,我们便开始包饺子,我照妈妈的方法,把皮儿摊开,舀一勺馅放进去,在皮的边上稍微抹一点水,然后把边压*,一个饺子就完工了。按照家乡的习俗饺子一定要到早上才能吃,虽然我很想吃可是还是忍住了。

  这个除夕夜可真有意思啊!

家乡的习俗的作文3

  我就讲一下我家乡春节的习俗吧!我们那儿过春节都要杀整猪吃,还要扫尘和贴倒福。不一会儿,家里就焕然一新,显得喜气洋洋。除夕那天,我们全家人都要聚在一起吃团圆饭,有年糕、腊肠、鱼肉、羊肉火锅、牛杂火锅等等好吃的菜。饭后我们都要洗个干干净净的澡,洗掉一年的晦气,然后换上新衣看春节晚会。我最喜欢的春晚节目是小品和相声,因为小品和相声真的很搞笑。等春晚的节目主持人在电视里宣布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和电视机前的千千万万的观众一起倒计时的时候,我就会拿起早就买好的鞭炮和烟花,和姐姐一起去外面畅快一番了。看到满天的五彩的烟花火焰,我别提有多高兴呢!

  大年初一的早上,我太兴奋了,不能像家里其他人那样睡个大懒觉。我起床了就开始玩我自己的玩具或是看电视或是看看书,实在无聊,我就找点吃货去叫姐姐起床……吃了早饭后,我们这些小辈就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去给长辈拜年了。这个我最喜欢了,因为可以拿到红包!里面包了多少钱都不重要了,拿到红包就开心,哈哈!走亲访友,吃吃喝喝,一直要到元宵节……元宵节那天,奶奶会在上午吃了饭就开始下卤锅,卤很多好吃的菜,猪头,腊肠,莲藕……香香的,那个美味简直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我一见奶奶开始卤菜,等不及菜卤好,我就开始跟在奶奶的身后要这个吃要那个吃,我就是个小吃货……

  这就是我家乡过春节的习俗。


《家乡的习俗》教案3篇(扩展2)

——家乡的习俗3篇

家乡的习俗1

  每每大年三十的夜晚,我们村里都要举行一项隆重的仪式——放烟花。

  不要误会,这可不是普通的放烟花,而是全村一起放烟花。

  在大年夜的傍晚的时候,应该是六点多的样子,全村人就要开始准备烟花了,除了烟花,我们还要拿个盘子,里面放上猪肉、豆腐、米饼、油饼。食物准备好后,我们还要将火纸剪成那种一条一条,连在一起,可以拉长的那种东西,这是用来烤的。

  准备好这些之后,我们都来到一块*坦的地方,中间有一个坑。我们把烟花放在地上,把盘子全部放在一块水泥地上。然后把纸剪成的东西扔进坑里点燃,当火烧到最旺的时候,我们就弯腰三拜。当火灭时,这便象征着可以开始放烟花了。

  我们全村人一齐点燃烟花,大大小小的烟花在漆黑的夜空中绽放出一块又一块美丽的图案。那烟花的声音真是震耳欲聋,如果我不闭着耳朵,耳膜就会很难受。哇!那场面真是壮观啊!把漆黑的夜空照得跟白天一样,这时候全村人的心情都高涨起来,绚丽的烟花仿佛要将黑夜吞并。

  过了一会儿,壮观的烟花会结束了,全村人都带着自己的盘子回家了,他们都回去吃团圆饭了。

  在刚才壮观的*地上,又恢复了以前的寂静,只留下一阵阵刺鼻的火药味……

家乡的习俗2

  我要介绍我们家乡的春节习俗。一到春节,家家户户都忙着大采购,吃的喝的应有尽有。最的就属正放着寒假的们了,不仅有各种吃的喝的,还能尽情玩耍,甭提有多了!

  除夕晚上,会做一大桌子菜,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边享受边观看春晚。年ye饭过后,最高兴的时刻到了,大人们会给小孩子们分发红包,预示着的祝福,收到红包后的我会高兴得睡不着觉呢!

  大年初一给长辈拜年,初二开始串门走亲访友。大人们聚在一起拉扯家常,小孩子们拿着压岁钱去买好玩的。

  我在想,要是每天都能像过年一样开心,那该有多好啊!但是,我又怕自己长得太快了,那样我就感受不到的了。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春节习俗。

家乡的习俗3

  *,一个文明古国,论起习俗,可谓一地一样花样繁多,单新年习俗,就五花八门。但亘古不变的是那份喜庆和热闹。

  在 我的家乡,新年从腊月二十几就开始了。二十九家家都准备好年货,门上贴好了福,有的人家还挂上了两盏大红灯笼。这天中午,照例要吃顿好饭,还要拜神 家。下午就该大扫除,门窗擦得亮亮的,屋顶扫的净净的,桌上摆满了瓜子和糖。小孩子们手中已拿上了大小的鞭炮,大街上整天都噼噼啪啪的。大人们也已经在准 备新钞,用来装红包。年前这几天热闹的很。

  腊月三十,也就是除夕。晚上是要吃饺子的,一般是肉馅的,吃完了饭就去看看春晚。因为初一要起早,大人一般都不睡,可小孩子就顶不住,把新衣服放在床头,早早就睡下了。别以为一睡就着,家家都放拍炮,鞭炮、花炮,什么震天雷、窜天猴、笛音炮,声音此起彼伏,整整响一夜。

  大 年初一,凌晨三四点钟,就被妈妈叫起来了,睡眼朦胧的,一看见新衣服立马精神起来。穿好新衣服,好好打扮一番,要去拜年了。先去给爷爷奶奶拜年,再给爸爸 妈妈拜。给家人拜晚年就该吃饺子了,正月初一不让动刀,不让说不吉利的话,还不能吃荤。不过白菜馅儿的饺子还可以凑合的。

  吃 完饺子就要去给本家的亲戚们拜。爸爸和弟弟最累了,要给长辈磕头。女人就要轻松多了,鞠个躬说句吉利话,就完事了。爸爸领着弟弟去拜年,妈妈带着婶婶们去 拜年。我做为家中的长女也只能在家待着。爷爷奶奶也不闲着,在门口放好席子,铺好垫子,一拨一拨的`人来拜年,贼热闹。我呢,更不闲着,我守在大门口,见有 人来,先给他们拜年,坐等红包拿来了。

  渐 渐的东方泛起鱼肚白,天上还残留着花炮的烟雾,来的人也渐渐少了,大火都困了,来不及吃午饭,一个个倒头就睡,连小孩子也被赶回家睡觉。晚上又是一顿大 餐。这一天一大家子的大当家要去请新媳妇来吃饭,表示这个大家庭接受了她,而当院的老媳妇要做陪客,带着新媳妇认当院人。初二,媳妇们要带着丈夫孩子回娘 家拜年。过了这几天,年也算安静点了,等过了十五,吃完汤圆,年味也就渐渐淡去了。

  新年那么热闹,那么让人留恋,不知多年以后这些习俗是否还能保留。但我想,不论怎么变,家人不变,一家的和乐不变,幸福就不变。


《家乡的习俗》教案3篇(扩展3)

——家乡习俗3篇

家乡习俗1

  “春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全国是上下举国欢庆,处处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气氛。

  佛山的春节一般在农历的二十几就开始了。主要的活动包括逛花街,办年货等。佛山人喜爱逛花街,久而久之,这便成了佛山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因此,按历代习俗,都会举行一次年宵花市。

  “年廿八,洗邋遢”这句是广东话。佛山人会在农历二十八的时候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把这一年不好的东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来临。年前,佛山人还会开油锅、蒸年糕。开油锅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来年的日子像只油锅,油油润润,富富足足。佛山人还爱蒸年糕,寓意年年高。

  在年三十晚这一天,是整个春节的高潮。这一天,孩子们都会到处燃放烟花爆竹,不仅如此,大家还会忙于做年夜饭。佛山人对年夜饭的菜色十分讲究,既要美味可口,还要好意头。一般的年夜饭都会有鸡,俗话说“无鸡不成宴”,所以,鸡是少不了的。其次,就是一些应景的菜,例如:鱼,代表年年有余;发菜,代表发财;蚝豉,代表好事……吃过晚饭,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去逛花街,越接近十二点,人气就越旺。

  大年初一,大家都会睡到近中午才起床。吃过午饭后,佛山人会到公园去看表演或到亲友家去拜年。拜年时,不论带了多少礼物都不能是单数,因为俗话说“好事成双”。进了门,首先要对象说不同的祝福语。对老人要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对有工作的人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而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拜年时,长辈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利是给未成年人,表示把吉祥和祝福带给他们。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在佛山,有这么一个俗语“行通济,无蔽翳”。这意味着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人们都会拿着行运风车和与“生财”同音的生菜走通济桥,祈求身体健康、财运亨通。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吃汤圆,寓意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家乡习俗2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每当听到这首歌,我总会想起我的家乡——西南。虽然那不是什么大城市,但是,它见证着我成长,伴随着我前进的脚步。

  了解*的人,都知道*是有许多节日的,当然,也不会少了我的家乡。我的家乡,最为重视的就是春节了,因此拥有不少的习俗。

  除夕那晚,每一户人都不会睡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阿,每个人到要守岁,直到十二点为止。而贪玩的小孩子们则跑到街上与小伙伴们玩烟花:“嗖,嗖,嗖”,伴随着一声声清脆的响声,那漂亮的烟花拉着一条美丽的丝带,在天空中划下一道道拱门之后,“闪亮登场”了。烟花五彩缤纷,争奇斗艳,把节日的夜空装点成美丽的大花园!有的像仙女散花,快速地冲上天空,又慢慢落下来;有的像秋菊、月季,万紫千红,千奇百怪;有的像小流星,猛地窜上天空,刹那间又消失在夜空中……

  在春节的大年初一的清晨,家家户户的人都忙忙碌碌的开始干活了。他们高高兴兴地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人们在自家门上、窗上分别贴上了对联、福字和窗花,人们都热热闹闹地迎接新的一年的来到。

  虽然今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我已经上学了,新学年的开始,将意味着春节的"结束,但在这一天,我们家还是要吃汤圆的,过年的气氛丝毫没有减弱,照旧的笑声,照旧的喜庆,照旧的开心。就这样,快乐的春节过去了,每当细细回想时,总会不禁笑出声来……


《家乡的习俗》教案3篇(扩展4)

——中秋节的家乡习俗3篇

中秋节的家乡习俗1

  给大家出个对联,上联:半夜三更半.简单的五个字,却难倒了无数才子。这个对联是镇江金山寺方丈随口出给大才子金圣叹的,没有想到却把他给难倒了。

  很多年过去,一直未解.后来金圣叹因哭太庙案斩于金陵街头.临刑前,当方丈送给他月饼准备送他上路时,才意识到今天是中秋节,望着月饼,灵感突发,于是央求人拿来纸墨,挥毫写出下联:中秋八月中.一段中秋往事,浸满心碎别愁,有点伤感却也大义凛然.

  中秋,作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就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宋朝的苏轼因为不能和家人团圆,于中秋深夜独饮,大醉后写下名篇《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此篇,兼怀子由。这种心情仍然是充满淡淡的愁绪。

  中秋,把异地的我们*时对家人朋友的思念,打包收藏,然后在中秋这天释放。能够享受天伦之乐的,自然其乐融融。出门在外的,则格外孤独。

  中秋是杯酒,场合不同,味道也异。聚时酒显其香,散时则显其苦。

  一只月饼,可以把思念表达,也可以把亲情凝聚。寄给家的月饼,每只都是一种心情。团聚在一起吃的月饼,每只都是一种祝福。

  人生在世,离离合合,聚聚分分,都不能阻隔我们对这天的向往和期盼。皓月当空,夜如白昼,总有丝丝的牵挂和祝福,潺潺的流进心田。嫦娥也定是在中秋这天,望着月宫的桂花树静思,情到深处,泪水流过脸颊,一串串。她忘情地张开双臂,丝带飞舞,衣袂飘飘。恍惚间,人象鹅毛般飞了起来,她奔向了属于她自己的天堂,一个神话诞生了。

  青春的我,也曾饱尝漂泊之苦,对家的思念因佳节尤甚.20XX年身在南昌,正值中秋和国庆同日的夜晚,孤身一人于宿舍,舍友未归,窗外烟花却灿烂了夜空,落寞的心终于被引燃,思念涌到胸口,感觉些许窒息.月光一点点将思念拉长,一直延伸到几千里的北方.铺下方格纸,思绪如流水,一个时辰过后,千字的《思乡》一气呵成。

  该文被散文家徐敢先生所赏识,不仅修改了,还寄来了评语。之后,被选入散文丛书。我觉得,若没有中秋这个让人思念如麻的夜晚,也就没有当时的心情,更不能写出真挚的文章。

  从XX年离家,到去年12月18日来西王,六年的时间里,中秋节都是在外度过的,虽然没有和父母吃过一次团圆饭,却让我对家的概念有了更深的体会,家因为分离才倍感温馨,若没有了漂泊,我想,家只是家,并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地方。因为漂泊,才知道了家对我们每个人的不可或缺性。也知道了,团圆不仅仅是人的群聚,更是心的向拢,情的汇集。

  六年的日子,六个中秋,六个孤单的夜晚,今年,终于可以将孤单画上句号,将思念锁在家。

  这个中秋节,即使没有美好的月亮,即使没有精美的月饼,也不会感觉遗憾,因为,今年中秋在家过。

中秋节的家乡习俗2

  摘要:中秋,作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就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宋朝的苏轼因为不能和家人团圆,于中秋深夜独饮,大醉后写下名篇《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此篇,兼怀子由。”这种心情仍然是充满淡淡的愁绪??

  给大家出个对联,上联:半夜三更半.简单的五个字,却难倒了无数才子.这个对联是镇江金山寺方丈随口出给大才子金圣叹的,没有想到却把他给难倒了.很多年过去,一直未解.后来金圣叹因哭太庙案斩于金陵街头.临刑前,当方丈送给他月饼准备送他上路时,才意识到今天是中秋节,望着月饼,灵感突发,于是央求人拿来纸墨,挥毫写出下联:中秋八月中.一段中秋往事,浸满心碎别愁,有点伤感却也大义凛然.

  中秋,作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就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宋朝的苏轼因为不能和家人团圆,于中秋深夜独饮,大醉后写下名篇《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此篇,兼怀子由。”这种心情仍然是充满淡淡的愁绪。

  中秋,把异地的我们*时对家人朋友的思念,打包收藏,然后在中秋这天释放。能够享受天伦之乐的,自然其乐融融。出门在外的,则格外孤独。中秋是杯酒,场合不同,味道也异。聚时酒显其香,散时则显其苦。一只月饼,可以把思念表达,也可以把亲情凝聚。寄给家的月饼,每只都是一种心情。团聚在一起吃的月饼,每只都是一种祝福。

  人生在世,离离合合,聚聚分分,都不能阻隔我们对这天的向往和期盼。皓月当空,夜如白昼,总有丝丝的牵挂和祝福,潺潺的流进心田。嫦娥也定是在中秋这天,望着月宫的桂花树静思,情到深处,泪水流过脸颊,一串串。她忘情地张开双臂,丝带飞舞,衣袂飘飘。恍惚间,人象鹅毛般飞了起来,她奔向了属于她自己的天堂,一个神话诞生了。

  青春的我,也曾饱尝漂泊之苦,对家的思念因佳节尤甚.2001年身在南昌,正值中秋和国庆同日的夜晚,孤身一人于宿舍,舍友未归,窗外烟花却灿烂了夜空,落寞的心终于被引燃,思念涌到胸口,感觉些许窒息.月光一点点将思念拉长,一直延伸到几千里的北方.铺下方格纸,思绪如流水,一个时辰过后,千字的《思乡》一气呵成。该文被散文家徐敢先生所赏识,不仅修改了,还寄来了评语。之后,被选入散文丛书。我觉得,若没有中秋这个让人思念如麻的夜晚,也就没有当时的心情,更不能写出真挚的文章。

  从01年离家,到去年12月18日来西王,六年的时间里,中秋节都是在外度过的,虽然没有和父母吃过一次团圆饭,却让我对家的概念有了更深的体会,家因为分离才倍感温馨,若没有了漂泊,我想,家只是家,并没有什么

  值得留恋的地方。因为漂泊,才知道了家对我们每个人的不可或缺性。也知道了,团圆不仅仅是人的群聚,更是心的向拢,情的汇集。

  六年的日子,六个中秋,六个孤单的夜晚,今年,终于可以将孤单画上句号,将思念锁在家。

  这个中秋节,即使没有美好的月亮,即使没有精美的月饼,也不会感觉遗憾,因为,今年中秋在家过。

中秋节的家乡习俗3

  一、中秋节的由来

  今年的9月19日,即农历八月十五,是*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佳节。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1]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的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虽然同为中秋,但各国习俗不同。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至于中秋节何时固定有八月十五日,根据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二、中秋节的传统活动

  祭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

  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赏月

  至唐宋时期,赏月之风更盛,也有祭月的仪式。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中秋节之夜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而*后建的莫愁湖公园之抱月楼,则成了市民赏月的新景点。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燃灯

  明清时期,民间还有在中秋之夜燃灯的习俗。中秋夜点的是宝塔灯,主要在南方流行。宝塔灯,即由村童捡拾瓦砾搭成宝塔形状的灯。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广州儿童燃“番塔灯”,用碎瓦为之;还有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中间安放一个琉璃盏,红光四射。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

  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三、嫦娥奔月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四、中秋诗词佳句 望月怀远

  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家乡的习俗》教案3篇(扩展5)

——学生优秀作文:家乡的习俗3篇

学生优秀作文:家乡的习俗1

  家乡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既不依山傍水,又无名胜古迹,因而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灵秀之气了。这里土质粘硬,极能保墒,虽是全县数一数二的产粮区,但因为交通不方便,因而粮食成了家乡人唯一赖以生存的*子。家乡人淳朴厚道、生活悠闲,一代又一代地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着,“生不离村、死不离家”是家乡人最执着的信念;“宁爱家乡—捧土,莫恋他乡万两金”更是家乡人恪守的律条。“一捧土”是夸张了点。但哪一个人又不对自己的家乡怀有一种深厚的感情呢?不说别的,单就家乡古朴醇厚的风俗习惯,也足够你咀嚼、回味上一辈子的了。

  家乡的风俗习惯很多,五花八门。但在诸多的风俗当中,人们最重视的就是“过年”这一节日了。

  “年”指的是一年将终、一年伊始、两年相接的那一段时间。俗话说:“大人怕年,小孩盼年。”过年的时候,最发愁的是大人,最开心的就是小孩了。不说那一阵子忙乎,单就过年的开销,也够大人们头疼的了。吃的、穿的、用的,哪一样不需要钱?但“宁穷一年,莫穷一天。”咬咬牙,拿出几乎一年的积蓄,该讲究的讲究,该将就的将就,有什么困难,过完年再说。“穷汉盼来年”,那是一种希望吧!小孩呢,好吃的自然少不了,就连衣服也都换了渐的,更重要的是在过年过程中,那种开心和喜悦的感受呀,让你在一年当中,都在咀嚼和回味……

  刷新房屋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程序,但“祭灶神、请财神”更是过年的重要内容。年前三两天,人们就开始忙着准备“隔年饭”了。也许是取“有余”的意思吧,在过去,吃饭是个大问题,不管今年收成如何,总得希望来年好过呀!“隔年饭”的内容自然是种类繁多,主食大致可分面食、米饭两类。其次便是肉、菜之类的副食了,家庭富裕的人家准备的多些,不富裕的人家准备的少些,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只是“因家而宜”罢了。

  紧忙着,已到了年根那天,贴对联是这一天必须做的事情。先是写,买上几张红纸,涂鸦乱抹也行,为的是增添些喜气,讨个吉利罢了。看着一幅幅你亲手写成的对联又被你亲手一幅幅地贴满了院子和街门,内容且不必说,单说那满院子的喜气、满心里的喜悦,也尽够你欣幸了。“日子越过越红火”,不单纯是今祝愿吧?

  打扫了院子,就该“垒旺火”了。这可是一件细活儿!先用砖把底座垒好,低了不行,点燃的时候旺火易塌;高了还不行,这样点燃比较困难,底座内要有充裕的燃烧空间。然后就是炭块儿的挑拣工作。炭的大小、薄厚、*整程度都必须符合要求。垒的时候,先把体积较大的炭块放在底层,然后由大到小,层层堆砌,越垒越高,直至封顶。炭块儿与炭块儿之间的空隙要大小适当,这样既利于炭块儿之间的黏结,又利于火苗的穿出。封顶时,在顶端放上写有“旺气冲天”字样的红色条幅,用小炭块儿压住,就大功告成了。“旺火”的位置必须正对家门, “旺气”能否“冲天”并不重要,能“冲门”才好呢!

  剩下的时间就是等待了,俗话叫“熬年”。过去,玩牌、拉话儿是熬年的主要方式;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机和计算机,看电视节目便不觉得枯燥,和网友聊聊也是一种愉悦。大约“熬”到11点50分左右,人们就开始了紧张的.忙乎。一股股浓烟从各家各户的院落冲天而起,弥散了整个夜空,偶尔听见一两声炮竹的声音。不一会儿,烟轻了,代之而来的是连成一片的红光。密集的炮竹声响起来了,各式各样的烟花也燃放起来了。旺火燃烧声、炮竹声、哨响声、笑声合在一起,汇成一曲节奏和谐的旋律;红的、蓝的、黄的、绿的光构成一片星的世界、花的海洋……耀眼的五彩缤纷、扑鼻的缕缕清香、悦耳的各种声响,使你忘了自己身在何处,心在何方?这是天上人间的气氛。不,这分明是人间天堂的景象!甚至比人间天堂的景色还要美。

  天空渐渐地暗了下来,笼罩在村子上空的烟雾也渐渐地消散了,偶尔还听见零星的炮竹声,不时空中闪现出一两朵耀眼的光花来。不一会儿,大地完全寂静了下来,一切都象陷于无尽的沉思之中,像在思考着来年该做的一切事情……

  第二天,人们又早早地起来了。“春早人勤”、“一年之计在于春”,是该有个好的开头。风轻轻地吹拂着,院落里、街道上、甚至树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纸屑,那不是春风剪出的花儿吗?一切都象是新的,新衣、新裤、新的面容。太阳比往常格外的明;人们也比往日格外的亲。你一声问候,我一句祝福,不也体现了人世间最温馨、最诚挚的情义么?吃过早饭,是孩子们最活跃的时候,“拜年”是孩子们最愉快的事儿,东家进,西家出,蹦着跳着瞄、唱着、笑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所求的不是得到了多少,而是大人们那种比*时更和蔼、比*时更慈祥、比*时更宽容的神情……

  现在,家乡仍保留着许多淳朴的风俗习惯,甚至有的已披上了科技的色彩,但“过年”的风俗至今未变。儿时的许多记忆都渐渐地淡忘了,唯有“过年”的一桩桩、一件件往事,常常使我魂牵梦萦。长大以后,想起儿时的往事,难免有一种失落之感,以至于一反常态,常盼着“过年”。倘若能从记忆深处挖出些什么闪光的东西来,那仍然是家乡最淳朴的风俗习惯——“过年”。


《家乡的习俗》教案3篇(扩展6)

——家乡清明习俗的作文3篇

家乡清明习俗的作文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我的家乡光泽,跟全国各地一样,都有扫墓,祭祖的风俗。4月5日,我跟家人一起去给太爷爷和太奶奶扫墓。我们把墓地周围清理干净。摆好供品点上香,祭拜太爷爷太奶奶,然后烧了纸钱,就下山了。

  家乡除了扫墓祭祖外,还有吃清明果的习俗。长辈们到田里采来一种叫水曲的野菜,洗净后,把它放在钵头里打烂备用。接着把糯米打成浆,和打烂的水曲搅拌后一起放进锅里煮。要一边煮一边搅拌,直到米浆搅成绿色的`团状。拿到大桌上,用手沾些油抓一小团糯米团搓成球形,再压扁,弄成像饺子皮一样大小的坯。接着放入用五花肉、香菇、萝卜干等炒制好的馅,包成花朵一样的圆形,一个带着青草香味的清明果就做好了。包好的清明果还要放在蒸笼里蒸,蒸好的清明果清香扑鼻,碧绿碧绿,晶莹透亮。看到这漂亮的清明果,还没吃就已经在咽口水了。咬一口,那个美味没法用词汇来形容。只有你亲自品尝才能体会。妈妈说:“清明果是为了纪念古代一个叫介子推的人而立的寒食节所吃的食物。”

  这就是家乡的清明节。


《家乡的习俗》教案3篇(扩展7)

——家乡过冬至的习俗作文3篇

家乡过冬至的习俗作文1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其中一个节气,它排在第二十二个,这一天是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也是从这一天开始,正式进入寒冬。在我们这里冬至也算是一年中的大节,谚称“冬至大如年”。在这个节气里,流传下来很多的习俗。

  在这一天,我们都要吃馄钝。在民间,冬至还要祭祀祖先,俗称“做冬至”。有些人要焚烧棉袄,把烧成的灰烬放到坟前去,俗称“烧寒衣”。而祭祀之后,亲朋好友聚集在一起吃饭,俗称“冬至酒”。有的人家还要到炆头去加泥,除草,修墓。在这个节日里会非常的热闹。

  随着冬至过后,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迎接春节的到来。以前,人们都要做春年糕,寓意“年糕,年糕,年年高”象征着在新的一年里节节高。那个年代,春年糕都是用手工做的,用木槌一槌一槌的在石臼里搡出来,把浸涨的大米加水磨成浆糊状,然后炸压成粉饼,最后,把它蒸熟,这个时候变成了糕花。再把糕花放到石臼里,用粗大的木头“搡臼”。这样,一槌一槌的搡下去。最后,就变成了年糕。那香喷喷的年糕,热气腾腾的年糕,看得人直掉口水。

  这就是传统的冬至节气,不知道你们那里有什么习俗呢?

家乡过冬至的习俗作文2

  听老人们常说,冬至一到,一年中最冷最难熬的日子就到了,数九寒天的日子就开始了。可今天并不算冷,但真的是冬至节。古老的节气,遥远的由来,却是今天的好节日!

  冬至,俗称冬节,在二十四节气中,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

  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从天文学角度看昼夜长短变化的依据是:冬至日的白天是一年中最短的,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过了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时间渐渐长起来,所以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冬至吃饺子,你知道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吗?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呢。呵呵。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朋友,今天你吃饺子了吗?

家乡过冬至的习俗作文3

  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

  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安。

  吃甜丸: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相传有两个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圆,是表示好意义,它预示明年又获丰收,家人又能团聚。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头,这有如少数民族的“泼水节”一样。如果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让外人碰上它,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运。所以,这一天人们不希望有外人上门拜访。一是专放给老鼠吃的。相传五谷的种子,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报答老鼠的功劳,约定每年收割时,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后来,因为有一个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气之下便向观音娘娘投诉,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可怜,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叫它以后搬进人家屋内居住,以便寻食,自此,老鼠便到处为害了。成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上坟扫墓: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

  潮汕还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俗谚。据王琳乾先生的《汕头旧俗谈》载:“人们对此有二种解释:一说冬至是小过年,过了小年也就应多加一岁了;一说此俗谚是出自犯人。古时每年秋天,都是*的季节,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处决,如果到冬至尚未处决,则循例可延至明年再处决,所以说‘又多一岁”’。

  潮汕习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冬至这个“上坟扫墓”是纪念先人艰苦创业和“吃甜丸”是预示来年又获丰收的习俗,自然就沿袭下来。

推荐访问:习俗 教案 家乡 《家乡习俗》教案3篇 《家乡的习俗》教案1 家乡的风俗优秀教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