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正文

短歌行教案板书范文(通用5篇)

时间:2022-05-23 18:40:03 来源:网友投稿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短歌行教案板书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短歌行教案板书5篇

【篇一】短歌行教案板书

短 歌 行

一、重点难点

1.重点:《短歌行》的主旨;善于使用典故表达情意。

2.难点:建安诗歌的特点。

二、背景材料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在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和平定董卓之乱中,不断壮大队伍。战胜袁绍之后,实际统治了北部中国。他采取抑制豪强和实行屯田等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广揽人才。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死后曹丕称帝,追尊为魏武帝。

曹操诗歌今存22首,全部是乐府歌辞。大多反映东汉末年社会动乱、百姓流离的现实生活,抒发了统一国家的豪情壮志以及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格调苍劲悲壮。《诗品》:“曹公古直,颇有悲凉之句。”曹操的诗刚劲激越,苍凉雄浑,典型地体现了“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建安风骨。

2.《短歌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行: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乐府又有《长歌行》、《短歌行》,长歌、短歌的区别在于曲调的长短。曹丕《燕歌行》有“短歌微吟不能长”之句。清·朱嘉徵《乐府广序》云:“短歌行,歌对酒,燕雅也。”即认为是用于宴会的歌辞。曹操的《短歌行》共两首,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三、作品串讲

短歌行[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2]?譬如朝露,去日苦多[3]。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4]。何以解忧?唯有杜康[5]。

[1]本篇选自《曹操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本诗《乐府诗集》列入“相和歌辞·平调曲”,有同题二首,这是第一首。短歌,与“长歌”相对。一般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

[2]当:对,对着。当歌:面对歌舞。当:与对同义。几何:多少。这里指偏义复词。

[3]朝露:清晨的露水。去日:逝去的岁月。苦多:苦于太多。

[4]慨当以慷:即慨而且慷,是“慷慨”的间隔用法。慷慨:形容歌声激昂不平。以:同“而”。幽思:一作“忧思”,深深的忧虑。

[5]杜康:相传为开始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翻译:

面对酒宴歌舞,感叹人生短促。就象清晨的露水,逝去的岁月太多。慨叹不平静啊,深深的忧虑难以忘怀。用什么解除忧愁,只有杜康酒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6]。但为君故,沉吟至今[7]。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8]。

[6]“青青子衿”二句:用《诗经·郑风·子衿》成句,表示对贤才的思慕。衿(jīn):同“襟”,衣领。悠悠:绵长。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7]但:只。君:指思慕的贤才。沉吟:低声吟咏。

[8]“呦呦鹿鸣”四句:用《诗经·小雅·鹿鸣》成句,表示自己渴望礼遇贤才。《鹿鸣》是宴请群臣宾客的诗。呦呦(yōu yōu):鹿的叫声。野:原野。苹:艾蒿。鼓:弹奏。瑟:弦乐器。笙:管乐器。

翻译:

文士贤才啊,我的思慕多么悠长深沉,只是因为贤才的缘故,心中一直沉思吟味。鹿见到艾蒿,相呼而食;而我有嘉宾,要设宴奏乐相待。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9]?忧从中来,不可断绝[10]。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11]。契阔谈宴,心念旧恩[12]。

[9]明明如月:如满月般光辉赫赫的贤才。掇(duō):拾取,此作“得到”讲。一作“辍”(chuò):停止。

[10]中:内心。

[11] 陌阡:田间小路。东西方向为陌,南北方向为阡。枉:枉驾、屈就。用:以。存:问。

[12] 契阔谈宴:在一起谈心宴饮。契阔:聚散,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阔,有久别之意。旧恩:昔日友谊。

翻译:

贤如明月的人啊,何时才能得到?内心的忧虑啊,不能断绝。客人远道来访,屈驾你来问候。久别重逢,谈心宴饮,念念不忘昔日友谊。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13]。绕树三匝,何枝可依[14]?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15]。周公吐哺,天下归心[16]。

[13] 乌鹊:指乌鸦喜鹊。

[14] 匝(zā):圈,周。

[15] 厌:满足。《管子·形势》:“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16] 周公:姬旦,周武王之弟。吐哺:吐出口中咀嚼着的食物。据《史记·鲁世家》记载,周公因接纳贤才,不敢怠慢,曾一顿饭而三次“吐哺”。天下归心:天下人心悦诚服地归附。

翻译:

月明星稀,乌鸦喜鹊向南飞。绕着树木飞三圈,哪个树枝可以依托?山不满足它的高,海不满足它的深。周公接纳贤才,曾一顿饭而三次“吐哺”,天下人心悦诚服地归附。

四、内容分析

《短歌行》写作者感叹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作者渴望招纳贤才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平定天下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全诗分为四部分。每八句为一部分。

第一部分:感叹人生短暂,抒发诗人得不到众多贤才合作,不能抓紧时间建功立业的忧思愁苦。

第二部分:引用《诗经》成句表达求贤若渴的思想。一是求之不得的沉吟忧思;二是求之既得的热情款待。

第三部分:进一步写殷切思慕贤才之情。前四句写未得贤才的愁苦,后四句设想贤才到来的热忱。

第四部分:启发贤才,要他们择善而栖。表白自己能容贤纳才,具有使天下归心统一之志。

《短歌行》是否流露了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有人认为《短歌行》流露了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如宋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魏武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言当及时行乐。”我们认为本诗开头的确流露了人生苦短的愁闷,但作者主要是忧虑时光有限,功业未就,其精神实质是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

五、写作特点

1.运用生动的比喻,使抒情富于形象性。

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新鲜生动的比喻。如诗人用“朝露”的转瞬即逝比喻人生的短暂,以此显示求贤的迫切;用“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和“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来比喻自己由衷地礼贤下士,道出他对贤才的殷切思慕的情意;又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来比喻贤才投主但无所归依的情景;再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自比周公,以表达诗人求贤若渴的诚恳态度。

这一系列新鲜、生动的比喻,使作者把蕴含在心底的思贤爱贤、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表达出来,从而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善用典故,表情达意。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出自《诗经·郑风·子衿》篇的成句,而紧接着“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使引用与创作融为一体,表达出诗人念念不忘贤才的一片真情;

又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诗人信手拈来,与上下契合无间,以想象之笔写出自己对贤才梦寐以求的思念。

最后四句,作者化用两个典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是化用了《管子·形势》中的典故。《管子·形势》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作者把这段话化用成两句,含蓄地强调“明主不厌人”之意。“周公吐哺”是化用了“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先天下之士”的典故,十分贴切地展现了作者礼贤下士的阔大胸襟和对“天下归心”的殷殷期待。

3.反复咏叹,抒写情怀。

前两章忧虑时光流逝,焦虑人生短暂;中间四章反复咏叹思贤慕贤、求贤若渴的心情;结尾两章诚恳表白招纳贤才共图大业的愿望。从愁绪满端入笔,结在统一天下的雄心上。感情多转,思绪往复。作者的忧心与雄心、焦虑与追求,被反复加以咏叹和渲染,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曹操这位一代政治家、军事家复杂而不平静的内心世界。

练 习

1.谈谈你对《短歌行》的主旨和感情基调的认识。

作者在诗中感叹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渴望招纳贤才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平定天下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本诗的开头也流露了人生苦短的愁闷,但作者主要是忧虑时光有限,功业未就,其精神实质是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

2.从《短歌行》体会建安诗歌的特点。

建安文学是指东汉末年董卓之乱(189)前后至魏初曹植去世(232)这一时期的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继承汉乐府民歌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传统,反映社会动乱,人民流离失所及其他社会问题,表现了作家建功立业的愿望。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劲有力,形式以五言为主。

《短歌行》从内容上看,表达了建功立业、平定天心的意愿,统一的决心、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语言上看以五言为主,刚劲有力;从风格上看慷慨悲凉,气韵沉雄,体现了建安诗歌的主要特点。

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以乌鹊比喻贤才,贤才寻找归宿,却无所依托。

【篇二】短歌行教案板书

《短歌行》教案

一、学习要点:

1.了解曹操及其在诗歌发展中的作用

2.品味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

二、重点字词:

呦呦yōuyōu 衿jīn 鼓瑟sè 掇duō 越陌mò 度阡qiān 匝zā 哺bǔ

三、相关知识

1.相关背景: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平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大败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广为传唱。

2.作者介绍: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少机警,有权术,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启示。有《曹操集》。

整体感知:

3.文题理解:《短歌行》属《相和歌。平调曲》。乐府又有《长歌行》。长歌、短歌是指曲调长短而言。行,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这大概是用于宴会的歌辞。

4.主旨把握:曹操领兵南征北战,渴望统一天下。然而,人生苦短,人才难求。《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此诗表达了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抒发渴望招贤纳士、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它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从整首诗,基调是昂扬的。

5.研读探究一

诗人如何曲折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的?

由人生短暂这一不可改变的事实而产生渴求贤才的忧思。全诗本是由眼前的歌舞酒宴生发开来,却又抛开对空间场面的具体描绘,而转为对时间的悠长思索,发出“人生几何”的感慨,由此此而引出对贤才的渴慕之情。凌空落墨,非如椽大笔不能如此。作者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写心忧天下之情。

引用《诗经》成句:先引《子衿》,写求贤不得,故反复沉吟;后引《鹿鸣》,写求贤既得,故尽礼娱宾。

比喻:用明月何时可掇,写求贤不得的忧虑。“越陌度阡”四句又写既得贤才的欢乐。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者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惟恐者不来归附的深深焦虑。

用典: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

短歌行

重点分析:

诗中三次使用问句“何以解忧、何时可掇、何枝可依”,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本诗中,作者表达自己对人生易逝的感慨和求贤若渴的心情。“何以解忧”句承前“人生几何”来发问,显示诗人对年华易逝的追问和感叹,“何时可掇”则表现了对贤才难得的惶惑,而最后“何枝可依”则又表现了独自往来难觅贤才的孤独感。

1.写作特点:综合运用修辞,准确表情达意。

诗中作者多用比喻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譬如朝露”一句抓住了韶华易逝与朝露易去的相似点构成比喻来形象地

表现自己的感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则礼赞了贤才,同时也流露了自己对贤才的渴望之情。又用“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来喻指自己对贤能之人的礼遇。这都极好地表达了诗人“惟才是用”的思想。“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又采用起兴的手法来表现对贤才的礼遇和贤才难求的孤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则采用类比手法来表现礼遇贤才的殷勤态度。

2.发展旧体,表达新意

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在“楚辞”和五言诗出现以后,便少为人用,“盖四言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钟嵘语)道出了其原因,但曹操不仅采用了四言诗体,而且让它来承载自己深沉的思想和深刻的现实意义,从而使四言诗这一古老的诗体样式在“五言腾涌”的时代再次焕发光彩。

3.课文鉴赏

本诗共分四节,从不同层而来表达思想感情。第一节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慨叹发起,给人一咱沉重感。接下来又用“譬如朝露”比喻人和短暂易逝,面对这种无法改变的现实,只好以酒解忧。深究作者的忧思自何而来呢?这自然是与他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相关的。所以第二节就明确表达了自己渴慕贤才的心情。“但为君故,沉吟至今”道出了忧思的原因。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和“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则非常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贤能之人的爱慕和自己礼遇贤才的心情。这也许是贤才得时的一种决心,实际生活中贤能之人是何等的难得。那人才如天空中的皎皎月,很有可望而不可及的意味。一个是求贤若渴,而一个又是遥不可及,如此便加重了作者的怅叹,所以作者说“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作者的心情该有多么无奈!然而尽管如此,作者仍以“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的不怕辛劳的精神和礼访贤能的虔诚渴望着贤才的到来。虽然难求贤才的孤寂如南飞的乌鹊,但是成就大业的雄心没有改变,要想成就大业必须广泛接纳人才。最后用“周公吐哺”的典故作比来表现自己接待人才的殷勤态度。全诗语言沉稳深挚,表情达意周密深切,使得四言诗再次焕发异彩。

【篇三】短歌行教案板书

《短歌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3、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二、重点难点

体味作者表达的“忧”而奋发、 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合作教学、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1分钟)

同学们认为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打开课件第一页)

2、基础知识检查(2分钟)

请同学们温习课文,参照白板,检查学案基础知识练习题。

3、整体感知(3分钟)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老师注意倾听字音、断句。

解题:“短歌行”。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乐府又有《长歌行》。长歌、短歌是指曲调长短而言。行,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这大概是用于宴会的歌辞。

感知文本思路:这首诗中感情色彩最浓的字眼是哪一个?忧。

由此我们要思考作者:为何而忧呢?

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赤壁之战后,当年曹操已经53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原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廷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分钟,初略感知作者有哪些忧愁?第一,人生苦短;第二,贤才难得;第三,功业未成。

4、请同学们带着刚才讨论得出的三种忧愁,一起朗读整首诗,判断诗中是否包含了这三种忧愁?朗读后提问:诗中是否包含了人生苦短、贤才难得、功业未成三种忧愁?

5、文本研读

一忧:人生短暂。作者在哪些句子中表现出对“人生短暂”的忧愁?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请同学回答:“朝露”有何特点?生命短促易逝。“朝露”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比喻。(请二位同学回答)

“杜康”是什么意思,此处指什么,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酒,借代,杜康是造酒的人。

如何理解“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的主要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

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实现时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二忧:贤才难得

请同学一起朗诵“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这一段。

请问如何理解“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明月”指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请同学回答)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为直接抒情。

这四句运用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凸显诗人因为贤才难得的忧愁。

诗人是如何间接地表达出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忧愁的?

第一,引用《诗经》成句。

先引《子衿》,写求贤不得,故反复沉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文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原是一首情诗,诗句的大意:情人青色的衣衿,令我情思悠长.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联系?

后引《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原是周代宴请宾客的诗句。写求贤既得,故尽礼娱宾。这里用以表达对贤才的礼遇。

第二,运用比喻修辞手法。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比喻人才难得,这里写求贤不得。(已提)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饶树三匝,何枝可依?”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惟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势解》之语,原文:“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诗意比喻执政者能宽宏大量,广纳贤才。

这里暗喻曹操自己像山一样不厌其高而容纳土壤,像水一样不厌其深而容纳众水,表明自己要怎么做呢?要宽宏大量,广纳人才。

第三,引用典故。

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而这正是诗人三忧“功业未成”的体现。(设问)

刚才所分析的引用前人语句和事例都是用典的表现,引用语句为语典,引用事例为事典。

6、背诵这首诗及知识拓展(单个背诵,再一起背诵)

建安风骨

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作诗歌主要是因事而发,悲壮慷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建安文学在悲壮慷慨的基调中,感伤离乱、悲悯人民和慨叹人生相联系,从而激起及时建功立业的政治豪情,显得“志深笔长”、“慷慨多气”,是沉着的品格的典型代表。这一独特的风格使得它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齐读诗曹操的一首五言诗《歌蒿 [hāo]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sì)还自相戕(qiāng)。淮南帝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shī),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关东义士兴兵讨伐董卓,因各有打算,互相观望,最后至互相残杀。淮南称帝的为袁绍的堂弟袁术,袁绍则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7、思考练习

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众说纷纭,他曾讨董卓,为汉除奸;他曾挟天子以令诸侯,叱咤风云;他曾广聚贤才,横槊赋诗。他是奸是忠,是善是恶,你如何看待历史人物曹操?

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今宵一场醉!《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忧”,有“很深的忧”,但是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这绝非杜康酒所能消解。(写在本子上,到展台上自己展示并讲解)

【篇四】短歌行教案板书

《短歌行》教案
上课时间:年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三、学习指导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2.创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四、学习任务(一)字词积累

(二)文本探究
1.根据课文注释,了解诗意。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并请其他组学生回答。2.划分层次,概括内容第一层: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第二层:渴望贤才礼遇嘉宾第三层:渴盼人才忧思难解第四层:虚心纳士竭尽诚心
3.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注意表述格式,授课时重点突出借代与用典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确: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补充: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

叫“换名”。它重在事物的相关性。作用: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确:运用典故,同时又以“子衿”“鹿鸣”起兴,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补充: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讠燕,心念旧恩。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确:①以“乌鹊”无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小结:
全诗着眼点:忧(功业、人才,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
作者从人生的感慨过渡到政治理想,心境由狭变阔,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因此从全诗高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
面对下面两段截然不同的评价,你是如何看法?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字数100字左右,写得比较有激情。(交流。
也就是这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槊唱《短歌行》。(观看电影片段——曹操吟唱《短歌行》)
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枭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曹操是一个狡诈、阴险、嫉妒的人。示例:曹公,人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也好,还是乱世之枭雄也罢,历史自有公论。你是一个才

华横溢的诗人,你登高必赋,且多慷慨悲凉之句。景仰你,是因为你有一位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敬佩你,更是因为你是人生的斗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吟哦你的诗句,磨砺着我万千豪情。
六、课后练习
1、背诵并默写全诗。2、《学海导航》基础练习。


【篇五】短歌行教案板书

《短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1、从招揽人才的角度认识曹操。
2、理解曹操的“忧”的含义,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3、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教学重难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2、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
Speakofthedevil,andheappears(说曹操,曹操就到),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在《观沧海》中,诗人以包蕴万千的大海自比,表达了自己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在《龟虽寿》中,诗人以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自比,借以表达自己老当益壮,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曹操的诗歌《短歌行》,看看这首诗歌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二、作者及背景:
1.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与其子曹植、曹丕合称“三曹”。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2.背景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众文武,饮酒

至兴,忽闻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三、整体感知1、题解
行:古代诗歌体裁。
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二者区别在于歌声、曲调的长短,而不是篇幅的长短。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2,朗读
小组读和齐读相结合3、诗眼
“忧”(堪称这首诗的诗眼:一首诗中一脉相承的东西,贯穿全诗始终)那作者忧的又是什么呢?四、赏析诗歌
(我们说这首诗总共有两段,但是我们还可以把这两段分为四节,所以我们分节来学习)学生朗读第1节
1:在本节中,作者忧的是什么?(用本诗句子回答)明确:人生苦短!
2:诗人要用什么来解忧呢?(杜康)
3:作者因而人生苦短而忧,只能借酒浇愁,酒能解作者之忧吗?明确:酒只是一种精神寄托,并不能真正达到排忧的作用。学生朗读2节
1、在这一节中,作者因何而忧?明确:贤才难求。2、本节后两句如何理解?
明确:引用《诗经》中的句子,表现出招纳贤才的热情。学生朗读3节
1、在这一节中,作者因何而忧?(贤才难得)
(1)句意:当空悬挂的皓月哟,我什么时候才能摘取?我为此感到绵绵忧伤。(2)表现手法:比喻(明月——贤才)(3)抒发情感:贤才难得的忧思!2、本节后两句如何理解?

远方宾客穿过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心中都怀着往日的情谊。(想象贤才归顺自己时的情景)。学生朗读第4节:
1、前两句仅仅是自然环境吗?
明确:前两句既是自然环境描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诗人用无枝可依的乌鸦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那些犹豫不决,不知何去何从的贤才。是想劝告贤才投奔自己。2、如何理解最后两句
A,来源《管子》: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其意不言自明:希望自己尽可能多地接纳贤才。
B,最后作者表明心迹,说自己愿意像周公一样,礼贤下士,让天下人才都能心悦诚服的归顺。
——延伸: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表现出王者霸气,而且,言语中也透漏曹操想一统天下的雄心!所以我们说曹操在这里还忧的是——功业未成!五、课堂小结
我们说读者在读诗的过程中,其实有意无意的都在对诗人的作品进行自我解读,我们再回头看看板书,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全诗大可用“招贤纳士”概括之。六、作业布置
1、收集关于酒的诗句。2、背诵默写《短歌行》
六、板书设计人生短暂
忧贤才难得招贤纳士
功业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