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10爬山虎的脚教案学设计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10爬山虎的脚教案学设计5篇
【篇1】10爬山虎的脚教案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 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 25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课后评析: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能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 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在音乐声中边请学生欣赏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边请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2】10爬山虎的脚教案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一、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 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 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 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 《爬山虎的脚》
教养方面:
1、学会本课5个认读生字和11个要写的生字。
2、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了解作者是怎样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做生活的有心人。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掌握文章主要内容,运用读、议、画、贴的方式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具体分析学习,了
解爬山虎的特点,最后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进行运用指导。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让学会动手贴出排
列整齐的爬山虎叶子。再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
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时,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让学生动手画一
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
反复琢磨,寻找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的朗读起来,他们紧锁眉头细细斟酌,不一会儿,一
幅幅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在教学爬山虎怎样爬这一段时,采取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
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
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
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
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新课。
1、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爬。(猜一种水果)
2、简单介绍爬山虎。(也叫巴山虎、地锦、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常攀缘在墙壁、岩石上。)
3、播放课文情景朗读。【搜狗视频】,学习生字
1、师:刚才我们说了,爬山虎可比葡萄和丝瓜都棒,它不需要搭架子就可以往高处爬,从课文的标题看,
爬山虎为什么能往高处爬啊
2、叶圣陶爷爷中文章标题里告诉我们了,因为爬山虎有——脚。爬山虎有脚吗
教师利用媒体资源课件中爬山虎的图片和视频展示给学生看。
【搜狗视频】3A2F2F2F,爬山虎没有和我们一样的脚啊那叶圣陶爷爷为什么写爬山虎的脚呢爬山虎
的脚是什么呢现在就请你们自己读一读这篇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4、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让学生学习生字。
5、检查交流:
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板书: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师: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提示: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
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2、师:现在就请你们读一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初读感知,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说一说:这段讲什么(爬山虎生长的位置)
3、质疑:爬山虎主要生长在哪儿(墙壁上)
五、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1、师:知道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那么接下来叶圣陶老爷爷又向我们介绍什么呢(生:叶子)
2、小组合作,读文讨论,根据课文的描述完成贴叶子。
3、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情况,展示部分小组贴出来的叶子样板。
4、结合上下文理解“均匀、漾”的意思。
均匀:每一部分都分布得很平均。
漾:像水波那样微微动荡。
5、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像波浪那样的感觉吗试试看。
六、演示导入,重点研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的学习)
1、用上“因为……所以……”说说叶圣陶老爷爷是如何知道爬山虎有脚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因为老爷爷注意观察,所以知道爬山虎是有脚的。我从中感受到了叶圣陶老爷爷真是个注意观察的
人。
2、找一找段中的比喻句,并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①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②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
3、你能根据书上的描述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吗画完后同桌互相看看像不像。
4、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体会它是如何向上爬的(巴 触 拉 贴 爬)
5、引导学生在桌子上模仿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样子,并讨论:能不能把“一脚一脚”换成“一
步一步”为什么
①它并不像动物那样一步一步交替着走。
②它是先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后再长出新的茎、新的叶子、新的脚,然后又往上爬。
4、小结,完成练习《我会选》。
巴 触 拉 贴 爬 变
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成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
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 )。
5、感情朗读三、四自然段。
6、质疑:鱼离开了水会死,那么爬山虎离开了墙会怎么样呢
7、男、女生分角色进行朗读,对第五自然段进行分层练习。
6、思考:“休想”可换用什么词语但句子意思不变(别想、不要想)
7、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的脚和墙的关系。
七、总结全文,指导写作方法。
1、从第四自然段中找出一句能概括段意的话,并说说全文的主要内容。
2、完成练习《我会填》。
这篇课文先讲了( ),再讲了( ),然后讲了( ),
最后讲了(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
3、总结写法,指导运用。 (叶老爷爷在长期、认真、细致的观察过程中,发现了关于爬山虎很多不为人
注意的知识,让我们也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时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吧!)
八、板书设计:
叶:颜色、排列、动态
位置:叶柄的反面
形状:像蜗牛的触角
爬山虎的 脚 颜色:嫩红
爬 :触、巴、拉、贴
没触墙:萎了
变
触 墙:灰色(牢固)
课后总结分析: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
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
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选编本课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
爬山虎脚的特点;二是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
观察事物的能力。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清楚
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顺序产观察事物,描写事物。这篇课文作者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
围绕一个意思写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所以结合本组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情
况,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训练,让学生动手贴叶子,明白爬山虎叶子
的排列是十分整齐的;再通过画一画、爬一爬,体会爬山虎脚的特点,更加深刻认识到爬山虎是如何一步一步
向上爬的。这些环节的教学,让我深深地感触到: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
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3、
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
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
四、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广西 学校:梧州藤县潭津中心校 姓名:谢观丽
职称:小学一级教师 电话: 电子邮件:hzs760302@163。com
通讯地址:广西梧州藤县潭津中心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经十七年了,期间,除了兢兢业业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外,还积极撰写与教育
工作有关的论文、教案。我所撰写的论文《让快乐走进小学课堂》、《如何掌握阅读教学中的“量、度、质”》、
创设情境,活化思维》、《诵读千古美文 营造书香环境》等获得区论文评比一等奖;教案设计《画风》获市评比二等奖。【篇3】10爬山虎的脚教案学设计
10爬山虎的脚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掌握“曲”这个多音字,会写“虎、操”等13个生字。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难点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13个,会认的字有5个,其中有一个多音字。生字教学中,采取集中教学的方式,先引导学生对生字进行分类,再指导书写,如:“操、均”是左窄右宽,“占、叠、茎”上窄下宽。“曲”是多音字,让学生通过了解读音,了解不同读音对应的字义,并能够分别组词。
2.阅读理解
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用词丰富,语言生动。在教学中,要突出“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构造以及功能。同时,在读中让学生学习这类文章的基本写法,为本单元习作练习打下基础。
3.表达运用
锻炼学生的表达很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用“我知道了……”这样的句式谈谈感悟和启示。
1.预习提纲
(1)搜集有关叶圣陶的资料。
(2)自学生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借助工具书了解生字词的意思。
(3)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掌握“曲”这个多音字,会写“虎、操”等13个生字。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
1.同学们,大家认识这是什么植物吗?(爬山虎)你们知道它是怎样爬到墙上的吗?肯定有很多人是不知道的。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认识一下这种植物,看看它是怎样爬到墙上的。
(板书:爬山虎的脚)
2.作者简介。
请同学们出示预习中搜集到的有关叶圣陶的资料,并向大家介绍一下,看谁介绍得最全面、简洁。
课件出示: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主要作品有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设计意图:
用图片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出示有关作者的资料,一方面检查预习情况,另一方面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请同学们识记这些生字,并把自己的识字方法和大家分享。
课件出示:
虎 操 占 嫩 顺 均 叠 隙 茎 柄 萎 瞧 固
(1)生识记生字,师引导识字:我们可以把这些生字分类来记。
左右结构:操嫩顺均隙柄瞧
上下结构:占叠茎萎
全包围结构:固
半包围结构:虎
(2)教师指导书写:“操、均”是左窄右宽,“占、叠、茎”上窄下宽。
(3)本课要求掌握多音字“曲”,这个字有两个读音,分别是“qū”和“qǔ”,要注意区分不同读音对应的意思。
3.分小组合作读课文,相互检查读书情况,相互纠正读音,读顺句子。
4.教师指名读课文,评价读书情况。
设计意图:
这篇文章生字词较多,夯实字词基础,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
三、把握内容,理清顺序
1.课件出示问题,把握写作对象。
课件出示:
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2.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作出标记。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4.课件出示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学生概括爬山虎叶子、脚的特点。
课件出示:
(1)认真观察叶子,说说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脚又有什么特点。
(2)读一读描写叶子的段落,体会叶子的特点。读一读描写脚的段落,体会脚的特点。
(板书:叶子脚)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写作重点,进而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布置作业
1.掌握生字,认清字形,将每个生字书写三遍。
2.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写得准确、生动、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设计意图:
让学生书写生字,有助于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熟读课文,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重点学习第2~5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深入了解它们,看看它们有什么神奇之处。
设计意图:
总结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开门见山,简明扼要。
二、精读课文
1.赏读第2自然段。课件出示问题:
课件出示:
这一自然段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
(1)生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问题。
(2)指名读第2自然段,集体交流。
(3)引导学生抓住“嫩红、嫩绿、一顺儿朝下、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等词句,体会爬山虎叶子颜色的变化以及叶子浓密、均匀的特点,突出叶子给人的“舒服感”,从而感受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的优点。
2.赏读第3、4两个自然段,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1)生朗读这两个自然段,通过抓重点词语把握爬山虎脚的特点。
(2)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指名回答,集体交流。师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
(4)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课件出示:
1.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2.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你觉得这两句话好在哪里?试着分析一下。
预设:这两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蜗牛的触角”来表现细丝的特点,形象生动,让人容易理解;用“蛟龙的爪子”来形容爬山虎的脚,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很形象。
(5)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课件出示填空题。
课件出示:
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 )→( )→ 一步一步往上爬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4自然段,交流自己的感受,完成填空。
预设: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细丝的头上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曲,使嫩茎紧贴在墙上→一步一步往上爬。
(6)师:在阅读这些重点段落的过程中,我们除了了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还感受到文章语言的生动性,感受到作者观察的认真细致。我们也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学习他认真细致的观察,生动形象的描写。
(板书:细致观察)
设计意图:
读悟结合,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作者介绍爬山虎脚的内容较为浅显,如何让学生学会认真观察和形象描绘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突破重难点。
三、赏读全文,总结全文
1.赏读全文。这篇文章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文章虽然是说明文,但是语言生动形象,趣味横生。
2.指名说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生:读了课文,我感受到作者那认真细致的观察,让人敬佩。
生:说明文的语言还能这样生动形象,值得我们学习。
3.教师总结: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愿你们人人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挖掘大自然中蕴藏的奥秘吧!
设计意图:
让学生畅谈学习后的感受,加深对文章主题内容的理解;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善于发现,去捕捉、挖掘大自然中的奥秘!
四、布置课外作业
阅读类似课文《爬山虎的脚》这样的说明文,学习如何仔细观察,如何把事物写具体。
一、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学设计中通过展示爬山虎的画面,让学生认识爬山虎的同时,感受心情趋于舒适、平缓的过程,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品读课文流畅优美的语言,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语文课堂的喜爱。
二、以读为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训练。
在读中明确写作对象;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生动形象;在诗意化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入情朗读、入境诵读,学习课文诗一般的语言,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三、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言,让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让快乐溢满整个课堂。
【篇4】10爬山虎的脚教案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获奖教案最新 爬山虎的脚课件
《爬山虎的脚》(英文名The foot of the Boston ivy)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作者叶圣陶。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爬山虎的脚获奖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爬山虎的脚获奖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爬山虎的脚获奖教案
教学课时:
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实物,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爬山虎的脚获奖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
(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篇5】10爬山虎的脚教案学设计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
1506汉语言文学张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均”等5个生字,会写“虎”等11个生字,积累好词好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了解爬山虎的特点。过程与方法
1、观察爬山虎的叶子,了解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2、通过理解课文,抓住文章描写爬山虎的重点语段,学习作者有序的观察以及细致的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教学难点】
弄清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爬上去的。【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脚呢?(鸡脚、狗脚、……)这些都是动物的脚。那你们见过不会走路的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写的一篇文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并齐读)
2、昨天老师布置什么预习作业呀?(查找叶圣陶、爬山虎的资料)哪位同学说说你都了解到了什么?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两个问题:①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和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
②标出自然段,想想课文哪几段写的爬山虎的叶子?哪儿写的爬山虎的脚?2、生字词学习。
①课前我们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生字的认识情况。(随机点学号读生字词)
②哪位同学来当当小老师领读一下生字词?(老虎、占领、铺平、均匀、重叠、茎叶、把柄、触角、痕迹、追逐、蛟龙)
③除了生字词以外,课文中还有哪些你认为写得好的字词?
3、哪位同学告诉老师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5个自然段)课文哪几段写的爬山虎的叶子?哪儿写的爬山虎的脚?(指名回答)(课文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3-5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那第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爬山虎生长的地方)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随着作者的目光,我们先来到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谁来读一读?
2、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3、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4、分小组读第二自然段,老师范读。5、小组自由读并谈论两个问题:①爬山虎的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用“_______”画出叶子静态的特点,用“~~~”画出叶子动态的特点。
6、请问哪位小组来派代表说说第一个问题?(叶子刚长出来:嫩红;不几天:嫩绿;长大了:绿得新鲜。)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叶子的变化的?(时间顺序)
7、谁来说说你在书本上画的爬山虎叶子静态的特点是什么?(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动态的是什么?(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8、老师啊有些问题想和大家谈论一下: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课文问题)
(叶尖朝下说明叶脉靠近叶尖部位最薄弱撒,受重力影响自然朝下。平铺均匀的核心还
不是生物进化论,为了更好的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9、同学们,这美丽的叶子下面都藏着什么呀?(是的,就是爬山虎的脚。)10、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四、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1、2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瞧,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爬山虎叶子实物)
我们来回顾一下,爬山虎生长在什么()?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不几天(),长大后(),静态(),动态()?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爬山虎的脚到底长怎样。二、进一步研读课文(一)第三自然段学习
1、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它的位置、形状、颜色?指名回答(位置:长在茎上;形状:细丝;颜色:嫩红)2、出示图片:爬山虎的脚,看着图片复述课文。3、叶圣陶爷爷描写爬山虎的脚描写得怎样?(细致)4、全班齐读第三自然段。(二)第四自然段学习
1、陶爷爷观察得可真仔细,他不仅发现了脚的位置、形状和特点,还知道了它是怎么爬上去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赶紧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吧!边读边把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划下来,仔细品味品味,还可以学着做做动作。2、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指名回答)
①“巴住墙”是什么样子?(紧紧地贴、吸在墙上)为什么要“巴住墙”?(这样茎才不会掉下来?)这么细小的脚,怎么可能巴住墙的呢?(因为六七根细丝的头上都变成小圆片了)
②巴住墙了,再怎么往上爬?(细丝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同学们,假如我们的手指就是爬山虎的脚,和你的同桌一起演示一下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
3、把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词用“▲”标出来(触、变、巴、贴、爬)(像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