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软弱地基上进行基础设计时,往往会碰到许多复杂问题,如淤泥、软弱土层等。文章结合一软弱地基上住宅小区的地基基础设计,介绍基础方案经济技术比较优选过程以及设计方案的实际实施效果。
[关键词]软弱地基;地基处理;换填垫层法;基础设计
[作者简介]韦思源,广西商业建筑设计院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广西 南宁,530000;方志英,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注册造价工程师,广西 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TU4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06)09-0168-04
一、工程概况
某住宅小区,总用地约400亩,总建筑面积约19万m2。主要包括砖混结构住宅楼(地上6层,地下一层半地下室),此外还有框架结构商住楼(地上4层),框架结构会所(地上1~3层)。
二、工程地质情况
场地位于龙江边,原为农田及鱼塘,宏观地貌属龙江河流Ⅰ级阶地,地势较平坦。据钻探揭露,场地地基土主要由第四系更新统及下伏第三系上统砂岩、泥岩组成。
场地典型地质剖面图见图1,各土层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
图1 典型地质剖面图其中层素填土①、淤泥质土②、松散状粉土③、软塑状粉质粘土④-2、松散状细砂⑤,土体结构松散,组合厚度较大,力学强度低,埋深变化大,分布不连续,不宜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稍密状圆砾⑥-2、中风化泥岩⑦-1、微风化泥岩⑦-2,场地内分布连续,组合厚度大,为场地内良好桩端持力层。场地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其主要赋存于粉土、粉砂、松散状圆砾层中。稳定水位埋深为1.80~2.40m(标高173.21~174.59m),年水位变幅为2~5m。该层地下水与龙江河水水力联系密切;其透水性强,水量较丰富。地下水与地基土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从建筑标高看,为与周边规划市政道路标高协调,建筑±0.000标高定为178.50m。场地现状地面标高176.50~177.50m,场地设计标高约为178.00m,可见场地回填工程量非常大,基础设计宜采用浅埋方案,减少土方工程量。表1 地基岩土物理力学强度指标建议值表
三、基础方案比较选择
根据地质报告,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基本烈度为Ⅵ度。场地类别为Ⅱ类,特征周期为0.35s。场地内存在有素填土、粉砂等软弱土,且靠近龙江河岸边,属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场地地下水位较高,水量较丰富,地下水与龙江河水水力联系密切。场地内土层分布不连续,各层土力学性质差异较大,软弱土层发育,属不均匀地基。
本工程为房地产开发住宅小区,甲方对基础方案的要求是造价低,施工速度快。为满足甲方要求,使基础设计达到最佳技术经济效果,基础设计时进行以下几种地基基础方案经济技术比较,从中选出最佳方案。
(一) 大开挖后利用稍密状圆砾⑥-2作持力层方案
从地质报告看,由于场地地下水位较高,水量较丰富,地下水与龙江河水水力联系密切,在松散状粉土③、软塑状粉质粘土④-2、松散状细砂⑤各层均可能面临流土流砂问题。施工现场准备工作过程中已经发现此问题。开挖临时排水沟时发现,约2.5米深排水沟侧壁土体很难保持稳定,流土流砂问题比较严重。根据地质报告,稍密状圆砾⑥-2平均埋深约4.0m,大开挖土方量大。如果工程进入全面施工阶段,现场不具备土方临时堆放条件,无法利用开挖土方进行场地回填,造成大量的二次运输问题,成本太高。此方案被否定。
(二) 采用水泥土搅拌桩或者CFG桩进行地基处理(桩底持力层为稍密状圆砾⑥-2层)复合地基方案
此方案技术比较成熟,使用经验较多,施工周期相对较短,经济性比较好,因此选一栋典型住宅,以相对造价较低的水泥土搅拌桩进行初步设计及经济分析。根据基础图,搅拌桩处理面积约为831.6m2。处理要求复合地基承载力达到180kpa。搅拌桩桩径为550mm;28天龄期水泥土试块无侧限抗压强度达到1.5Mpa。根据地质报告,桩长控制到稍密状圆砾⑥-2面,平均桩长为4.0m。
根据文献[4],单桩承载力Nd的确定:
根据地质条件 Nd1=90KN;
根据桩身强度Nd2=118KN。
取以上二者的小值,即Nd=min{Nd1,Nd2}=90KN。
面积置换率m的确定:
m=(180-0.5×100)/(90/0.2376-0.5×100)=0.395
总桩数n的确定:
基础面积为831.6m2,桩数
n=831.6x0.395/0.2376=1393根;总延米:5572m。
搅拌桩工程量V:搅拌桩体积V=1393×4×3.14×0.55×0.55/4=1323.14立方米。按照定额,本方案估算造价为15.4万元。
(三)采用换填垫层法对浅层软弱土层进行处理方案
换填垫层法采用碎石垫层,将表层素填土、淤泥质土等不良土全部置换。其加固机理是:
1.置换作用。将基底以下软弱土全部或部分挖出,换填为较密实材料,可提高地基承载力,增强地基稳定。
2.应力扩散作用。基础底面下一定厚度垫层的应力扩散作用,可减小垫层下天然土层所受的压力和附加压力,从而减小基础沉降量,并使下卧层满足承载力的要求。
3.加速固结作用。用透水性大的材料作垫层时,软土中的水分可部分通过它排除,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可加速软土的固结,减小建筑物建成后的工后沉降。
4.均匀地基反力与沉降作用。保证基础底面范围内土层压缩性和反力趋于均匀。
由于施工时采用15吨压路机进行碾压,对垫层下浅层土有预压作用,建筑后期沉降、沉降差均相应减少。因此,换填垫层法具有提高承载力、增加地基强度、减少基础沉降、垫层采用透水材料可加速地基的排水固结的优点,而且可就地取材,施工方便,不需特殊的机械设备,既能缩短工期,又能降低造价。
选取同一栋住宅楼,按照处理后复合地基承载力fspk达到180kpa估算。根据部砖混结构计算结果,按照文献[4]4.2.1条,估算取垫层厚800mm,碎石垫层面积约为831.6m2,所需碎石垫层体积V=0.8×831.6=665.3m3。考虑施工时采用15吨压路机进行碾压,按照当地材料价格及设备台班等综合费用,折算到每立方米造价约100元/m3,本方案估算造价为6.65万元。
(四) 人工挖孔桩基础方案
此方案有桩端持力层埋藏较浅、桩长较短的优势,且当地有一定的施工经验。但由于场地地下水位较高,水量较丰富,地下水与龙江河水水力联系密切,在穿透松散状粉土③、软塑状粉质粘土④-2、松散状细砂⑤的施工过程中,将面临流土流砂问题,施工风险比较大。对于砖混结构住宅,采用人工挖孔桩方案,桩顶必须设置托墙基础梁,把墙荷载传递到桩上,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桩长较短的优势。
选取同一栋住宅楼,根据地质报告,桩端持力层为稍密状圆砾⑥-2 qpk=2300kPa,按照文献[2]5.2.9条初步计算。根据上部砖混结构计算结果,用PKPM计算程序,将托墙基础梁作为底部框架结构梁输入,人工挖孔桩作为结构柱输入,按照规范法进行计算,得出初步计算结果:总重力标准值Ge=73735KN,人工挖孔桩直径800mm,扩大头最大直径为1800mm,桩身采用C25混凝土,单桩承载力1410~3090KN,总桩数42根。由于有最小桩长限制,估算取桩长6米。托墙基础梁工程量约为125立方米。按照类似工程造价估算,此方案造价约为23.3万元。由于有基础梁不必再做条形基础,综合考虑后,此方案造价估计略高于方案2。
由以上分析可见,在相同条件下,方案(3)换填垫层法造价最低,而且具有可就地取材、施工方便、不需特殊的机械设备、对整个场地均适用的优点,为最佳方案。
四、基础设计
根据设计经验,换填垫层材料采用碎石,六层砖混住宅采用条形基础,处理后复合地基承载力fspk=180kpa比较经济合理;四层框架结构商住楼采用柱下独立柱基,处理后复合地基承载力fspk=280kpa比较经济合理。下面以砖混住宅采用条形基础下垫层厚度计算为例,简单叙述计算过程:
根据上部砖混结构计算结果,采用PKPM程序JCCAD模块,以处理后复合地基承载力fspk=180kpa输入计算,墙下条基宽度900~1800mm。选1800宽基础计算。根据文献[4]4.2.1条,宽度修正系数取0,深度修正系数取1.0。查表4.2.1,偏安全θ取20度。
faz=fak+ηdγm(d-0.5)
=100+1.5x18x(3-0.5)
=167.5kPa
pc=3x18=54.0kPa
pz=b(pk-pc)/(b+2ztgθ)
=1.8x(180-54)/(1.8+2x0.8x0.364)
=95.2kPa
pz+pcz=95.2+18x3.8=163.6 可见垫层厚800mm,满足处理后复合地基承载力fspk达到180kpa要求。 经过计算,商住楼独立柱基下换填垫层厚度为1000mm。计算过程不再赘述。 虽然换填垫层法有加速固结和均匀地基反力与沉降作用,但由于场地内土层分布不连续,各层土力学性质差异较大,软弱土层发育,土层压缩模量小。沉降计算表明,建筑仍然会有一定沉降和沉降差。因此应针对不同的结构类型和地基情况,采取有效措施: 1.对于独立柱基础框架结构的商住楼,在计算中,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出基础底面尺寸之后,通过沉降计算,逐个调整基础面积,使计算沉降差满足规范要求;在构造上,设置纵横向基础梁,并适当加强。由于土层分布不连续,部分位置相邻近基础下土层变化很大,此时除采取前述措施外,还应适当加强上部结构,提高上部结构对不均匀沉降的抵抗能力。 2.对于砖混结构住宅,首先应通过沉降计算,调整基础面积,使沉降差满足规范要求外,由于砖混结构对不均匀沉降很敏感,容易因为不均匀沉降而产生裂缝。为加强结构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设计采取如下技术措施: (1)加强基础刚度,设置并加强地圈梁。 (2)合理布置纵横墙,纵横墙应尽量贯通,并控制横隔墙的间距不大于建筑物宽度的1.5倍。 (3)合理设置圈梁,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性,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或减少裂缝的出现,即使出现了裂缝也能阻止裂缝的发展。 (4)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建筑物的长高比控制在2.5至3之间时,可减少建筑物的相对弯曲,房屋不易出现裂缝。较长建筑可通过合理设置结构缝分为长高比适当的几个结构单元。 根据文献[1]10.2.9条,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进行变形观测。沉降观测点埋设及变形观测应按文献[3]中有关要求。在图纸中应明确标注沉降观测点位置及沉降观测要求。 五、设计效果 施工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换填垫层材料采用碎石,碾压采用道路施工用15吨压路机进行分层碾压,严格遵照规范进行施工。竣工验收按照文献[1]附录C 进行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加荷分级不应少于8级。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两倍。每级加载后,按间隔10、10、10、15、15min,以后为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沉降量,当在连续两小时内,每小时的沉降量小于0.1mm时,则认为已趋于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实测典型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测试点P-S曲线如下: 从P~S 曲线上看,曲线没有明显的转折点,整个变形过程是随着荷载增加土体产生压缩变形,当试验荷载加至最大试验荷载360kPa时,板顶沉降已经达到相对稳定,顶板总沉降量7.25mm。现场未发现承压板周围的土明显地侧向挤出、隆起和出现裂缝等破坏现象,实测顶板总沉降量很小,离基础土壤破坏还有一定距离,可见地基承载力还有一定安全余量。 综合以上情况和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后复合地基承载力完全满足设计要求。现在工程已经进入全面施工阶段,施工过程比较顺利,实际造价能控制在预测范围内。工程基本达到设计目的,较好地满足业主要求,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业主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3]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