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正文

2023年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0篇】

时间:2022-12-29 10:40:03 来源:网友投稿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2、背诵课文,积累“晏如、萧然、汲汲、戚戚、不求甚解”等文言词语。  【教学思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0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0篇】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2、背诵课文,积累“晏如、萧然、汲汲、戚戚、不求甚解”等文言词语。

  【教学思路】

  导入新课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品鉴高趣赏析态度,品味五柳风致;

  由人推己各抒己见,领略先生丰采;

  知人论世以今鉴古,感受魏晋风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魏晋时代,有许多特立独行的高人雅士,同学们想不想去见识一下?

  我们今天就随同陶渊明一同去拜访魏晋时的一位高人——五柳先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体会感情基调,注意字音及停顿。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有滋有味地读,有板有眼地读,互译课文,质疑字词,同时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教师巡视指导。

  三、研读课文:由文及人,品评五柳先生的高情远趣及精神气质。

  1、陶渊明是如何来写五柳先生的呢?哪个同学能给我们说说他的发现。

  讨论明确:想要了解一个人物,不妨研究一下他的兴趣爱好。

  2、你是如何评价五柳先生这些兴趣爱好的?

  明确:读书适意,醉酒陶情,着文娱志。关注“会意”、“欣然”、“自娱”等词。表现了他的高情远趣。

  3、五柳先生的“高”还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细读课文,找出来予以品味。

  明确:隐姓埋名,深藏避世;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关注“晏如”等词语。

  4、体会“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思想境界。

  其实,五柳先生无论是读书适意,还是醉酒陶情,无论是著文娱志,还是深藏避世,都缘于他的一种情怀,或者也可以说是他的思想境界……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板书)

  请学生翻译这两句话,注意“戚戚”与“汲汲”的意思。

  请学生仔细品读这两句话。

  四、品读课文:由人推己,与五柳先生对话。

  学习文言文,不但要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还要学会与古人对话,从中汲取精神养分,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五柳先生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那么,请问:你喜欢(欣赏)五柳先生吗?为什么?

  在充分听取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引导:

  明确:投影——

  无论同学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就是本真的陶渊明,他的一切性情都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息息相关。魏晋六朝是*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是精神上的大*,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的时代。这种精神上的大*、大自由,造就了魏晋时代特有的一种人格魅力,他们萧散、浪漫、旷达、真率,这就是魏晋风度,也叫魏晋风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就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是让许多人仰视的高士。

  同学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阳光的时代里,我们没有必要再像五柳先生那样消极避世,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激流勇进,建功立业,兼济天下,同时,我们也不妨让自己活得萧散一些,旷达一些,真率一些,让我们……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教学反思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教学,当披文入情,挖掘语言背后丰富的人文思想。本课教学,将字词教学融入对人物的品鉴过程中,力图做到“言“文”合一。同时,这是一篇人物传记,故将教学重点定位为品鉴五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并沿着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思路,试图体现出“人”“文”合一的阅读教学理念。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握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3、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重点】

  1、在老师点拨下,进行独立探究,启发思维;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请同学介绍作者的概况。

  (学生回答)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资料一: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他早年便有爱慕自然、贪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这一年,他亲自参加劳动,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适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职而归。从此,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终年63岁。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

  辄(zhé)吝情(lìn)短褐(hè)箪(dān)瓢屡(lǚ)空晏(yàn)黔(qián)汲汲(jí)俦(chóu)衔觞(shāng)欤(yú)

  3、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身心放松,无拘无束;

  第二,读出自我,读出困惑。

  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三、翻译理解

  1、同桌交流,解决疑难;

  2、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许:处所,地方。

  详:详细地知道。

  因:就。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焉:语气助词。

  不求甚解: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会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性:本性。

  嗜:爱好。

  旧:老朋友。

  或:有时。

  置:准备。

  招:邀请。

  造:往,到。

  辄:就。

  尽:喝个尽兴。

  期:期望,希望。

  曾不:竟不。

  吝情:舍不得。

  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

  萧然:空寂。

  短褐:粗布短衣。

  穿,破。

  结,缝补。

  晏,*静,安逸。

  如:的样子。

  终:结束。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兹:此,指五柳先生。

  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俦:类。

  衔觞:喝酒。觞,酒杯。

  以:来。

  乐:使快乐。

  志:心意,志向。

  四、课堂小结

  读书贵有方法。朱熹说: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陆象山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今人学者王富仁说:好的书,是读过就懂的,读同解(理解)是同时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读就是解,解就是读,解是在读的过程中或读后自然发生的现象,不存在一个甚解的问题。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一种正常的读书方法,接受方式。林语堂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来便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上的积累运用。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朗读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合作探究

  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文眼、字眼、词眼、句眼、段眼等。

  请同学们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体现出五柳先生怎样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

  1、淡泊名利: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爱好读书著文: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3、嗜酒如命,率真放达: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4、安贫乐道: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三、质疑拓展

  1、文中最为详写的是他哪方面的特点?

  写五柳先生的喝酒,也最传神。

  2、我国古代诗文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都不约而同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愁。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

  3、资料二:

  《短歌行》(节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醉。古来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日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宣州谢眺楼饮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4、资料三:

  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门阀制度,与读书人的自由个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压迫,又无力反抗,往往借酒浇愁,在醉乡中使波澜的心灵获*静,如阮籍、嵇康、刘伶等。这实际上是他们使自己得到心灵解脱的一种无奈。

  (学生讨论)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言而成的自传。

  四、课堂小结

  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不仅让读者对他与众不同的情操、思想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2、完成《语文作业本》;

  3、补充训练:

  阅读唐朝王绩的《五斗先生传》,完成练习。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附译文:

  有位五斗先生,用爱好喝酒的方式游戏人间,凡有人用酒请他,无论身份高低贵贱,他都前往,而且必定喝醉,喝醉了,就不择地方倒地便睡,酒醒后又起来继续喝酒。他经常一喝就是五斗,因此以五斗作为自己的称号。先生无思无虑,很少说话,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他忽儿离开,忽儿回来,行为动静自然,符合天地法则,所以万事万物不能缠绕住他的心。他曾经说:天下事物大概能够看得清楚。人生如何能够保养?嵇康便撰写了《养生论》;道路为什么会穷尽呢?阮籍于是悲恸哭泣。所以,故作胡涂,是圣人的行事态度。于是,他一直实践自己的心意,最后不知去向。

  ①为何作者以五斗作为自己的称号?

  ②为什么称嗜酒为酒德?这个名称有没有特殊含义?

  ③为什么五斗先生可以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却生活得那么无拘无束?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握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3、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重点】

  1、在老师点拨下,进行独立探究,启发思维;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请同学介绍作者的概况。

  (学生回答)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资料一: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他早年便有爱慕自然、贪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这一年,他亲自参加劳动,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适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职而归。从此,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终年63岁。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

  3、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身心放松,无拘无束;

  第二,读出自我,读出困惑。

  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三、翻译理解

  1、同桌交流,解决疑难;

  2、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许:处所,地方。

  详:详细地知道。

  因:就。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焉:语气助词。

  不求甚解: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会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性:本性。

  嗜:爱好。

  旧:老朋友。

  或:有时。

  置:准备。

  招:邀请。

  造:往,到。

  辄:就。

  尽:喝个尽兴。

  期:期望,希望。

  曾不:竟不。

  吝情:舍不得。

  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

  萧然:空寂。

  短褐:粗布短衣。

  穿,破。

  结,缝补。

  晏,*静,安逸。

  如:的样子。

  终:结束。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兹:此,指五柳先生。

  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俦:类。

  衔觞:喝酒。觞,酒杯。

  以:来。

  乐:使快乐。

  志:心意,志向。

  四、课堂小结

  读书贵有方法。朱熹说: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陆象山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今人学者王富仁说:好的书,是读过就懂的,读同解(理解)是同时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读就是解,解就是读,解是在读的过程中或读后自然发生的现象,不存在一个甚解的问题。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一种正常的读书方法,接受方式。林语堂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来便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上的积累运用。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朗读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合作探究

  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文眼、字眼、词眼、句眼、段眼等。

  请同学们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体现出五柳先生怎样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

  1、淡泊名利: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爱好读书著文: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3、嗜酒如命,率真放达: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4、安贫乐道: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三、质疑拓展

  1、文中最为详写的是他哪方面的特点?

  写五柳先生的喝酒,也最传神。

  2、我国古代诗文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都不约而同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愁。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

  3、资料二:

  《短歌行》(节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醉。古来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日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宣州谢眺楼饮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4、资料三:

  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门阀制度,与读书人的自由个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压迫,又无力反抗,往往借酒浇愁,在醉乡中使波澜的心灵获*静,如阮籍、嵇康、刘伶等。这实际上是他们使自己得到心灵解脱的一种无奈。

  (学生讨论)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言而成的自传。

  四、课堂小结

  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不仅让读者对他与众不同的情操、思想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2、完成《语文作业本》;

  3、补充训练:

  阅读唐朝王绩的.《五斗先生传》,完成练习。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附译文:

  有位五斗先生,用爱好喝酒的方式游戏人间,凡有人用酒请他,无论身份高低贵贱,他都前往,而且必定喝醉,喝醉了,就不择地方倒地便睡,酒醒后又起来继续喝酒。他经常一喝就是五斗,因此以五斗作为自己的称号。先生无思无虑,很少说话,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他忽儿离开,忽儿回来,行为动静自然,符合天地法则,所以万事万物不能缠绕住他的心。他曾经说:天下事物大概能够看得清楚。人生如何能够保养?嵇康便撰写了《养生论》;道路为什么会穷尽呢?阮籍于是悲恸哭泣。所以,故作胡涂,是圣人的行事态度。于是,他一直实践自己的心意,最后不知去向。

  ①为何作者以五斗作为自己的称号?

  ②为什么称嗜酒为酒德?这个名称有没有特殊含义?

  ③为什么五斗先生可以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却生活得那么无拘无束?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的词义,理解“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熟读、背诵全文。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学习陶渊明的高洁脱俗。

  3、自主预习,课堂互动,师生讨论,教师点拨。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复习《桃花源记》和陶诗,了解作者和文学常识。

  传记,是对人物生*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五柳先生传》是东晋田园派创始人陶渊明代表作之一,是陶渊明自传散文(存争议[1])。在文中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二、初读,整体感知:学生熟读,依据注释口头翻译一遍。班上交流,教师点拨。

  白话译文

  五柳先生传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6

  三、课堂练习

  (1)给加点注音:

  辄()吝情()短褐()箪()瓢屡()空

  晏()如黔()汲汲()俦()衔觞()欤()

  (2)重点字词理解。

  何许:不详:

  因以为号焉:不求甚解:

  会意:亲旧:

  或:造饮辄醉:

  期在必醉:晏如:

  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

  短褐穿结:

  自终:衔觞赋诗: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不汲汲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多义词理解:

  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杂然相许;高可二黍许

  去:曾不吝情去留;日始出时去人远;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颇示己志

  其:其亲旧知其如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4)再读,注意节奏。在课本中划分节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明天检测。2、翻译全文,落实到作业本上。

  五、板书设计(课件展示)

  一、《五柳先生传》文体介绍

  传记,是对人物生*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五柳先生传》是东晋田园派创始人陶渊明代表作之一,是陶渊明自传散文(存争议[1])。在文中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二、在课本中划分节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三、课堂练习

  (1)给加点注音:

  辄()吝情()短褐()箪()瓢屡()空

  晏()如黔()汲汲()俦()衔觞()欤()

  (2)重点字词理解。

  何许:不详:

  因以为号焉:不求甚解:

  会意:亲旧:

  或:造饮辄醉:

  期在必醉:晏如:

  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

  短褐穿结:

  自终:衔觞赋诗: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不汲汲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多义词理解:

  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杂然相许;高可二黍许

  去:曾不吝情去留;日始出时去人远;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颇示己志

  其:其亲旧知其如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明天检测。

  2、翻译全文,落实到作业本上。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

  1、小测:默写全文2、学生念自己的译文后,教师展示课件,出示译文,让学生校对。

  二、课堂合作探究问题,写在作业本,完成后全班互动。教师当堂讲解。课件展示答案。

  (一)老师给学生问题,学生课堂完成:

  1.给课文理清脉络,说说文章的结构模式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请用简洁词语归纳。

  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在文中的含义:

  今义: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

  4.课文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性格:

  生活:

  志趣:

  形象:

  5、作者为什么要托言为五柳先生写传记?而且还要交代人物为什么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

  6、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二)课件给参考答案:

  1、先介绍先生的情况,再评价他的人格。

  2、答:因为他家门口种了五棵柳树。体现了他自得其乐、淡薄名利的精神风貌。

  3、这是陶渊明读书习惯的特点。他更重视领会书中的旨意。遇到精湛之作时,他也是会精心研读的。

  4、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率真豁达

  生活:环堵萧然,不弊风日,短褐穿结,单瓢屡空。

  志趣:读书、饮酒、做文章。

  形象: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5、因为这符合隐居者的身份特点,反映作者处于贫困却悠然自适的心境。

  6、答:本文结构上模式有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多用否定句,“不”字为一篇之眼目。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拍手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三、拓展阅读,课件展示

  老舍自传(有改动)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四、课后巩固练习(校本作业)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粗字注音。

  好读书()嗜酒()黔娄()衔觞()

  箪()俦()吝情()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__________(2)造饮辄尽__________

  (3)性嗜酒__________(4)每有会意__________

  (5)不汲汲于富贵__________(6)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__________

  (7)晏如__________(8)以乐其志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B.闲静少言,不幕荣利。

  C.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D.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体会)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用)

  B.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亲戚)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往、到)

  C.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吝惜)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这样)

  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辈,同类)衔觞赋诗,以乐其志(酒杯)

  5、翻译下列各句。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6、填空。

  ①《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__________时的____________,“五柳先生”是指____________,“传”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托,描绘了一个爱好____________、不慕____________、安贫____________、忘怀____________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形象,表达了作者卓尔不群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

  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③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④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二)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会意:

  ⑵造饮辄尽,期在必醉造:期:

  ⑶箪瓢屡空,晏如也宴如:

  ⑷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萧然:

  2、填空。

  《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代大诗人,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__________》,其中描绘了一个自由、和*、生活幸福的理想境界。有关他不阿谀权贵的“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3、翻译下列短语或句子:

  ⑴曾不吝情去留

  译文:

  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译文:

  4、选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不慕荣利”与下文“赞语”中的哪句相照应?

  答:

  6、用“____________”划出文段中写“五柳先生”“生活”的句子。

  7、从表达方式看,文段主要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这部分内容与下文的“赞”语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8、文中最能表现五柳先生思想性格特点的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9、从文中可以看出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爱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谈谈你对“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完成第四步骤所有的作业

  四、板书设计:给学生所有的练习答案

  讲评:课堂练习

  1、先介绍先生的情况,再评价他的人格。

  2、答:因为他家门口种了五棵柳树。体现了他自得其乐、淡薄名利的精神风貌。

  3、这是陶渊明读书习惯的特点。他更重视领会书中的旨意。遇到精湛之作时,他也是会精心研读的。

  4、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率真豁达

  生活:环堵萧然,不弊风日,短褐穿结,单瓢屡空。

  志趣:读书、饮酒、做文章。

  形象: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5、因为这符合隐居者的身份特点,反映作者处于贫困却悠然自适的心境。

  6、答:本文结构上模式有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多用否定句,“不”字为一篇之眼目。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拍手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拓展阅读,课件展示

  老舍自传(有改动)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握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3、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重点】

  1、在老师点拨下,进行独立探究,启发思维;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请同学介绍作者的概况。

  (学生回答)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资料一: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他早年便有爱慕自然、贪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这一年,他亲自参加劳动,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适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职而归。从此,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终年63岁。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

  辄(zhé) 吝情(lìn) 短褐(hè) 箪(dān)瓢屡(lǚ)空 晏(yàn) 黔(qián) 汲汲(jí) 俦(chóu) 衔觞(shāng) 欤(yú)

  3、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身心放松,无拘无束;

  第二,读出自我,读出困惑。

  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三、翻译理解

  1、同桌交流,解决疑难;

  2、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许:处所,地方。

  详:详细地知道。

  因:就。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焉:语气助词。

  不求甚解: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会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性:本性。

  嗜:爱好。

  旧:老朋友。

  或:有时。

  置:准备。

  招:邀请。

  造:往,到。

  辄:就。

  尽:喝个尽兴。

  期:期望,希望。

  曾不:竟不。

  吝情:舍不得。

  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

  萧然:空寂。

  短褐:粗布短衣。

  穿,破。

  结,缝补。

  晏,*静,安逸。

  如:的样子。

  终:结束。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兹:此,指五柳先生。

  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俦:类。

  衔觞:喝酒。觞,酒杯。

  以:来。

  乐:使快乐。

  志:心意,志向。

  四、课堂小结

  读书贵有方法。朱熹说: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陆象山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今人学者王富仁说:好的书,是读过就懂的,读同解(理解)是同时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读就是解,解就是读,解是在读的过程中或读后自然发生的现象,不存在一个甚解的问题。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一种正常的读书方法,接受方式。林语堂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来便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上的积累运用。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朗读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合作探究

  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文眼、字眼、词眼、句眼、段眼等。

  请同学们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体现出五柳先生怎样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

  1、淡泊名利: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爱好读书著文: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3、嗜酒如命,率真放达: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4、安贫乐道: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三、质疑拓展

  1、文中最为详写的是他哪方面的特点?

  写五柳先生的喝酒,也最传神。

  2、我国古代诗文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都不约而同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愁。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

  3、资料二:

  《短歌行》(节选)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醉。古来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日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宣州谢眺楼饮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4、资料三:

  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门阀制度,与读书人的自由个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压迫,又无力反抗,往往借酒浇愁,在醉乡中使波澜的心灵获*静,如阮籍、嵇康、刘伶等。这实际上是他们使自己得到心灵解脱的一种无奈。

  (学生讨论)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言而成的自传。

  四、课堂小结

  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不仅让读者对他与众不同的情操、思想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2、完成《语文作业本》;

  3、补充训练:

  阅读唐朝王绩的《五斗先生传》,完成练习。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附译文:

  有位五斗先生,用爱好喝酒的方式游戏人间,凡有人用酒请他,无论身份高低贵贱,他都前往,而且必定喝醉,喝醉了,就不择地方倒地便睡,酒醒后又起来继续喝酒。他经常一喝就是五斗,因此以五斗作为自己的称号。先生无思无虑,很少说话,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他忽儿离开,忽儿回来,行为动静自然,符合天地法则,所以万事万物不能缠绕住他的心。他曾经说:天下事物大概能够看得清楚。人生如何能够保养?嵇康便撰写了《养生论》;道路为什么会穷尽呢?阮籍于是悲恸哭泣。所以,故作胡涂,是圣人的行事态度。于是,他一直实践自己的心意,最后不知去向。

  ① 为何作者以五斗作为自己的称号?

  ② 为什么称嗜酒为酒德?这个名称有没有特殊含义?

  ③ 为什么五斗先生可以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却生活得那么无拘无束?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6

  一、走近陶渊明

  1、导入:初一时,我们曾学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大屏幕显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不但写出了田园劳作之乐,更表达了诗人不要在污浊的社会中失去自我的美好愿望。事实上,陶渊明就是这样做的。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过着一种安贫乐道的隐士生活。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大屏幕显示课题)

  2、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和停顿。

  3、识记字词(朗读是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想读的好,首先要读准文中的每一个字。下面,我们一起识记字词。(先由学生认读,然后一一指正,最后出示答案)

  嗜shì、辄zhé、吝lìn、短褐hè、箪dān、汲汲jí、俦cháu、觞shāng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文章注释,弄懂文章大意。

  二、解读陶渊明

  1、齐读课文,让学生翻译课文大意。

  2、解释加点的字:

  亦不详其姓字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⑴五柳先生把名利看得很淡,文中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句话是:

  明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在恬淡的隐居生活中,他有三大爱好。

  ⑵这三大爱好是:

  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时不死抠字句。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的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饮酒。“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文章哪些句子写出五柳先生的贫困生活?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这些描写,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学生熟读第一段,争取当堂背过,对读的好、背的快的同学予以奖励)

  ⑶赞语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赞语的实质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再次写出了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特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学生熟读第二段,争取当堂背过,对读的好、背的快的同学予以奖励)

  ⑷齐读下面句子,从句式方面归纳其特点。(大屏幕显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这些句子都是否定句。

  文中处处言“不”,恰写出了五柳先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赞扬了他高洁的志趣和人格。这是对五柳先生的赞语,更是陶渊明本人的真实写照。因为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齐读课文)

  三、我的自画像(播放音乐)

  今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拜访了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让我们的心灵多了一份宁静;更让我高兴的是,我还认识了我们三中的这么多同学,你们的聪明、多思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灵气。为使我们有更多地了解,现在,请大家也来写一则自画像。首先请大家了解我。(大屏幕显示)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全文。

  2、写一则自画像,不超过200字。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的词义,理解“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⑵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⑶熟读、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⑴指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提高朗读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⑵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学生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⑶体会文章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把握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语言特点。

  3、德育目标:学习作者守志安贫、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把握五柳先生的高风亮节、精神实质。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

  2、引导学生探究《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

  【教学方法】

  1、文献法。组织学生课前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如陶渊明简介、作品介绍、陶渊明的思想、历代文学家对陶的评价等等。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探究,力求有所发现。

  2、朗读法。这是陶渊明的一篇名作,文字*淡而富含真意,朴实而又凝练,需要在多次朗读中,理解文意,感受其美好的情操。要保证课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3、讨论点拨法。对课文的翻译、对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讨论交流中完成,通过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对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师生互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资料汇演,设置开放性问题供学生探究思考,深层研讨,突破难点;品味鉴赏,赏析课文个性鲜明的写法和语言特色。

  一、导语设计

  设计1: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歌独开一派,散文造诣也很高。以前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和《桃花源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著名的文学传记作品──《五柳先生传》。

  设计2:今天,我们学习《五柳先生传》。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作者故意隐去了传主的家世、生*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而着重表现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语言朴素洗练,内容看似*淡,实则蕴涵深刻。五柳先生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让我们去看个究竟。

  二、明确学习目标

  (多媒体显示)

  1、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淡而蕴藉、多用否定句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或播放示范朗读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好语调。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⑴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嗜酒辄尽吝情短褐箪食汲汲欤黔俦

  ⑵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传:chuán()号:háo()好:hǎo()

  zhuàn()hào()hào()

  乐:lè()期:qī()少:shǎo()

  yuè()jī()shào()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明确:

  ⑴shì zhé lìn hè dān jí yú qián chóu

  ⑵传说、传记呼号、号召好坏、爱好快乐、智者乐山日期、期年年少、多少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词句,自行翻译课文,并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小组内交流,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步骤进行。如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问其他组的同学,也可向老师请教。

  3、教师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展开课堂比赛,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督促他们深入课文,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竞赛试题如下,多媒体逐题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⑴解释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②每有会意

  ③亲旧知其如此

  ④造饮辄尽

  ⑤期在必醉

  ⑥短褐穿结

  ⑦衔觞赋诗

  ⑧以乐其志

  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⑵一词多义。

  之:或置酒南昌招之黔娄之妻有言

  言:闲静少言黔娄之妻有言

  其:亲旧知其如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甚:不求甚解所欲有甚于生者

  意: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目似瞑,意暇甚

  得:家贫不能常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志:以乐其志颇示已志

  去:曾不吝情去留日始出时去人近

  ⑶古今异义:

  赞曰“亦不详其姓字”

  ⑷翻译下列句子:

  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④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每一组底分为100分,每一道题单号题由第一组完成,双号题由第二组完成,每一小题分值5分。由小组推选代表答题,每组不得少于5人答题,个人得分纳入小组计分,最后决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

  学生回答,明确:

  ⑴许:处所;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旧:旧交、旧友;造:往、到;期:希望、愿望;穿结:打补丁;觞:酒杯;乐:以……为乐;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萧然:空荡、空寂。

  ⑵之(他,代词;的,助词)言(说,说话;言语、话)其(他,第三人称代词;其中的;语气词,表揣测、反问)甚(详细;重要)

  意(意旨;神情)得(得到;益处)志(标志;志向;志趣)去(离开;距离)

  ⑶赞曰(传记后附的评论性文字。今义指称赞、赞美)字(古人除姓、名外,另取的别名。今指文字)

  ⑷①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③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④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四、合作研讨,理清思路,指导背诵

  1、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文意。(多媒体显示)

  ⑴课文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这些语句刻画了怎样一个形象?从哪些方面入手刻画这一形象的?突出反映了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⑵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你喜欢五柳先生吗?请说明理由。

  ⑶课文第二段中的“赞”如何理解?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赞”语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学生思考、交流,然后小组内讨论,以达成共识。明确:

  ⑴文章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有:“闲静少言……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些语句刻画了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下面集中描写五柳先生在田园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态。分四个方面写。“好读书”四句,写他读书自娱;“性嗜酒”八句,写他醉酒陶情;“环堵”五句写他安贫乐道;“常著文章”四句,写他著文娱志。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刻画,一个坚守节操、不随流俗的“高人”形象便鲜活如生,风神宛然。

  “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的体现。“性嗜酒”,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期在必醉”,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娱”,著文不为求取名利,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总之,全文突出反映了五柳先生悠闲自适、安贫乐道、守节不移的精神实质。

  ⑵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真实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⑶“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一般放在传文之末。“赞”不是赞美,而是对史传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本文利用这一体式,进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品质,拓展了文章的境界。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文“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的精神实质,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形成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五、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借史传的形式写自传,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出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如有图片,交给老师投影显示;如有文字资料,学生自己介绍或投影显示。学生交流参考资料,实现资源共享,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思考、讨论交流,形成自己的看法。

  教师也可提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学生自由发言。

  一种看法认为: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年代距陶渊明不算很远的南朝人沈约和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五柳先生传》所写,都可以从史传和作者的创作中得到印证。因此,可以说《五柳先生传》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一种看法认为,本文是作者为他人作传,只是其中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它不拘人物之迹而传人物之神,是创作而非实录。

  教师不宜作评判,学生能自圆其说即可。

  2、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可请教别的同学,也可向老师提问。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⑴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⑵“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又怎么能“晏如”?

  学生明确:

  ⑴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不求对书系统深入的把握,只重在其中会己心、惬己意者,也就是从中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也是他不求荣利思想的反映。

  ⑵五柳先生吃穿住没有一样不困弊不堪,他却能处之泰然,安之若素,与古代圣人先贤的激励是分不开的。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

  六、品味赏析,美点寻踪

  1、学生齐背课文一遍。

  2、教师为鉴赏定向:赏析本文语言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特点;学习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⑴本文的语言简省凝练,试举几例谈谈。

  学生明确。

  生1:文章第一句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随便起一个号,表现了先生不随世俗的品性。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以五柳为号显示了他的志趣。寥寥几笔,突出显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又隐隐散发出一股田园气息,映衬出一个田园幽居者的形象,语极*淡,味极深厚。

  生2:本文对人物的描写,大半是总结性的语言,没有写一件具体事实,但每一项又都包含大量的事实,写他读书、饮酒、著文,莫不如此,简约中含着丰富的内容,不但有丰满的生活意境,而且有诗一般的韵味。

  生3:本文乍读起来,发现作者只是不动声色地勾勒人物形象,但细品起来,又包含了多少颂扬与自我肯定,如“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无怀氏之民欤?葛无氏之民欤?”叙事中有颂扬,颂扬中见傲世。

  ⑵本文多用否定句,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学生背诵课文中的否定句。

  明确:钱钟书说:“‘不’字为一篇眼目。”“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钱钟书说:“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下文的“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追求,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⑶体会课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并口头作文,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或向他人介绍自己的老师。

  学生构思,发言。

  七、课堂小结

  本文语言朴素*淡,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纯真可亲而又意味隽永,我们都不禁陶醉其中。我们应该感谢陶渊明,是他用性灵,用良知为*士大夫在精神世界里建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为我们营造了*淡真淳的艺术境地。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他,作为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作为时代尘嚣中用尊严扛起的一面旗帜。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然后用成语造句。

  3、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苍,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了解五柳先生的品性和情趣。

  2、学习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叙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传记文的特点。

  【学习重点】

  了解五柳先生的品性和情趣。

  【学习难点】

  学习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叙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方法】

  朗读、讨论、质疑。

  【教学方法】

  点拨、引导。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已学的陶诗导入。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范读 2、自由读 3、正音 4、齐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四人小组,对照注释,理解课文。

  2、提出不懂的词句。

  3、词句练习。

  四、自主学习

  1、研读课文叙写五柳先生的语句,自由提问。

  2、以“( )的五柳先生”的句式说一句话。

  五、理解课文

  你喜欢五柳先生吗?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六、研读课文

  1、黔娄之妻的话对写五柳先生有何作用?

  2、本文与《桃花源记》相比,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何差别?

  七、词句积累

  1、文中的四字句;

  2、文中的名句。

  八、写作训练

  1、学习本文运用简洁的语言写一篇个人小传,100字左右。

  2、教师示范。

  九、课堂小结

  十、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一些陶渊明的诗文作品与同学交流。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2.背诵课文,积累“晏如、萧然、汲汲、戚戚、不求甚解”等文言词语。

  二.教学思路:

  导入新课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品鉴高趣赏析态度,品味五柳风致;

  由人推己各抒己见,领略先生丰采;

  知人论世以今鉴古,感受魏晋风度。

  三.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同学们,我是第一次来衢州,了解到咱们衢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不仅是南孔圣地,也是围棋之乡。现在老师想让你来当一回导游,给在座的老师们介绍一下衢州的旅游景点。

  前天,我同几位朋友一起游了烂柯山,这座山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好像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哪位同学愿意来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一.导入新课。

  这个故事让我着迷,不仅因为围棋的神奇魅力,更有观棋者的痴情,这位观棋的樵夫是晋代人,记得有位学者说过,晋人对外发现了山水,对内发现了深情,王质的身上就充分体现了晋人的这种深情。魏晋时代,有许多行为高蹈,特立独行的高人雅士,同学们想不想去见识一下?

  我们今天就随同陶渊明一同去拜访魏晋时的一位高人——五柳先生。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体会感情基调,注意字音及停顿。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有滋有味地读,有板有眼地读,同时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

  (二)研读课文:由文及人,品评五柳先生的高情远趣及精神气质。

  1.陶渊明是如何来写五柳先生的呢?哪个同学能给我们说说他的发现。

  讨论明确:想要了解一个人物,不妨研究一下他的兴趣爱好。

  2.你是如何评价五柳先生这些兴趣爱好的?

  明确:读书适意,醉酒陶情,着文娱志。关注“会意”、“欣然”、“自娱”等词。表现了他的高情远趣。

  投影:

  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晋书·陶潜传》

  3.五柳先生的“高”还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细读课文,找出来予以品味。

  明确:隐姓埋名,深藏避世;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关注“晏如”等词语。

  4.体会“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思想境界。

  其实,五柳先生无论是读书适意,还是醉酒陶情,无论是著文娱志,还是深藏避世,都缘于他的一种情怀,或者也可以说是他的思想境界——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板书之)

  请学生翻译这两句话,注意“戚戚”与“汲汲”的意思。

  再请学生仔细品读这两句话。

  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晋书·陶潜传》

  (四)品读课文:由人推己,与五柳先生对话。

  学习文言文,不但要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还要学会与古人对话,从中汲取精神养分,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五柳先生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那么,请问:你喜欢(欣赏)五柳先生吗?为什么?

  在充分听取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引导:

  汉末魏晋六朝是*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是精神上的大*,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的时代。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明确:投影——

  无论同学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就是本真的陶渊明,他的一切性情都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息息相关。魏晋六朝是*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是精神上的大*,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的时代。这种精神上的大*、大自由,造就了魏晋时代特有的一种人格魅力,他们萧散、浪漫、旷达、真率,这就是魏晋风度,也叫魏晋风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就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是让许多人仰视的高士。

  同学们,我们衢州不仅有烂柯山,更有孔庙,不仅有仙山灵气的熏陶,更有儒家文化的熏染,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阳光的时代里,我们没有必要再像五柳先生那样消极避世,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激流勇进,建功立业,兼济天下,同时,我们也不妨让自己活得萧散一些,旷达一些,真率一些,让我们——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下课!

  四.设计意图

  1.言文合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教学,当披文入情,挖掘语言背后丰富的人文思想。本课教学,将字词教学融入对人物的品鉴过程中,力图做到“言“文”合一。

  2.人文合一。这是一篇人物传记,故将教学重点定位为品鉴五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并沿着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思路,试图体现出“人”“文”合一的阅读教学理念分享: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

  1、了解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生活及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2、学习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很高兴能与同学们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之旅。今天,让我们从结识一位曾经做过官而后又辞官隐居农村的东晋大文人五柳先生开始吧。请翻开书第171页《五柳先生传》。(大屏幕显示)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末期诗人,散文家。29岁入仕,因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于41岁时,毅然辞去在任仅有80多天的彭泽县令,回柴桑老家隐居。此后直到逝世的23年间,再未出仕,以耕读自娱。(大屏幕显示)

  三、研读课文

  1、自读勾画:

  教师提示:传是一种文体,是一种专门记录某人生*事迹的文字。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自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五柳先生的?体现五柳先生性格、爱好和生活的语句勾画出来,看哪一组能很好地配合,做得又快又准确。(大屏幕显示)

  2、听读体会:

  教师提示:同学们都读过课文了,先别忙着回答刚才的问题,我们先来听听课文录音,感受一下课文的朗读语气。(放录音)

  3、学生齐读:

  教师提示:录音听完了,同学们也来读一读课文,看能否读出感情来。

  4、讨论体会:

  教师提示:刚才我们已经把课文读过几遍了,同学们对五柳先生是否已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呢?大家能否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引用刚才勾画语句,说说五柳先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屏幕显示)

  5、小结明确:

  通过讨论可知,课文首先介绍了他的名号的来历,接着介绍了他的性格特点闲静少言,不慕名利,然后介绍了他的爱好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其间还介绍了他的生活状况家贫环堵萧然箪瓢屡空而依然晏如也,结尾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了个赞语,指出五柳先生的生活志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高尚人格的赞赏。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可以把五柳先生界定这样一个人,即:五柳先生是一个隐姓埋名、淡泊名利、安于贫困、悠然自得的隐士,他也有追求,只不过不是追名求利,而是追求精神上的快乐、精神上的安慰。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认定,这位五柳先生就是作者本人陶渊明。

  6、写法体味:

  教师提示:课文文字不多,却能把一个有鲜明个性的人写得有血有肉,同学们仍以同桌为小组一下,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课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多用否定句,即多用含有不字的句子,如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名利、不求甚比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等,这些语句的运用,能够很好地体现了他与别人的不同个性,突出了他与众不同的高尚人格。其次,语言诙谐,充满了自赏与自嘲,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四、重温课文

  学生再一次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和写作特点。

  五、能力延伸

  用湖北省黎胜老师的文章《五同老师传》作为材料。

  五同老师传

  听母亲说,我黎明出生,初来人间,哭声震天。家人以为生了个大胖小子,却原来是一瘦小千金。父母盼我争强好胜,故取名一小子之名曰黎胜。然争强有余,总不能胜:学唱歌,五音不全;学跳舞,步伐不健;亦追时尚赶新潮,却不愿改变自我、丢失自然于是拼命读书,与莎士比亚交友,与太白唱吟,与鲁老夫子对话,与五柳先生趣谈。立三尺讲台,难守本分,不迷信于旧规,而有志于挑战,不仅课内揭秘,而且课外探险源,每有所悟,便怡然自乐,得意洋洋也。

  学生叹曰:黎老师有童心之纯真,无师道之尊严,与我们五同为伴,戏称为五同老师。何谓五同?师生同读、同写、同讲、同议、同评也。

  教师提示:听完了这篇充满了自赏与自嘲的传记文章,同学们也来介绍介绍自己吧,可以写完整的小传,也可以只抓某一个特点写一两句话,展示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

  六、课堂收束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只能到此为止了,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我祝愿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中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0篇扩展阅读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0篇(扩展1)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10篇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1

  这堂课,不求句句串讲、字字落实,而是贯之以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读的方法(知人论世读书法,入情入境读书法,立体读书法)、译的方法(信达雅的翻译原则,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猜读法)、背的方法(重点词语背诵法,线索背诵法)、积累的.方法(卡片读书法),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发现,在读读背背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2

  执教完《五柳先生传》这一课后,有几个听课的老师对我说,文言文就要这么扎扎实实地上,如果不把字词和句子的意思的弄清楚了,所有的文章分析都是空中楼阁。

  这也是我上课前告诫自己要注意事项,所以,在过生字词关的时候,当我把我认为关键的字词解决后,又问了一句:还有不懂的吗?满以为所有的字词都解决了,结果又有学生提出还有不懂的字词。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我赶紧发动其他学生来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一处,就是分析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时,很多学生都不懂“为什么五柳先生喝酒会‘期在必醉’”?明明已经是个隐士了,为什么还要喝醉?我的课前设计是分析完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这个问题就水到渠成了。但是,在我试图回到我设计上时,我发现学生们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于是我抛开课前设计,由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句引导同学们知道原来酒是解忧之物开始,再从“无怀氏、葛天氏”之*想到世外桃源的安居乐业、恬淡自足,让学生们自己去感悟,原来喝酒是为了麻醉自己。

  当这个问题解决之后,我发现,同学们已经自己把五柳先生从潇洒的酒徒升华成了忧郁的世外高人时,也就突然发现,不用再分析五柳先生的形象了,迅速开始探讨探讨人物的描写方法时,也就有了学生脱口而出的:“几个否定句就刻画出了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人物形象”这句话。

  课前再好的设计都不如课堂上学生实地发现的问题重要:老师上课解决的是学生的问题而不应该仅仅是老师设计的问题。

  感受深刻的还有一点就是慢读课文。当我和同学们一起慢慢来读课文时,我可以发现几个孩子在慢慢的朗读课文的时候脸上的那种会意的表情。这个方法是我在讲授《陋室铭》的时候采用的,感觉不错,所以这次讲五柳先生我决定再次使用,效果很好,之所以后来孩子们能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妙语连珠,能发现文章多使用否定句和这次慢读课文是分不开的。

  这次授课,也让我发现,老师的备课真的不能凭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因为这节课是下册的课文,没有在其他班级讲过,所有的设计都是凭经验来定,当真正走进课堂,才发现,老师们设计的问题并不代表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上应该保护和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发动同学一起来解决,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3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文言文自读课文,在课文翻译上不要求做逐字逐句解释,只求意译。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主要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人物精神境界的体会。

  基于以上要求,我把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己处理。

  文言文的读是很重要的,读通、读懂是一个循序的过程,我让学生听读、自由读、朗读、适时点评,在读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语言特点,多用否定句,而且句式整齐,有的同学更己通晓了文意,这样,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就轻车熟路了。

  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提出了一系列难懂的问题,有的问题同学们通过思考能迎刃而解,而在人物形象的理解上不易懂。我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件上分析人物,“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在读书中得到的是精神愉悦;“性嗜酒”“期在必醉”写他率真放达,“环堵萧然,晏如也”他安贫乐道,“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他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对**淡淡生活细节的叙述,生动地刻画了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4

  《五柳先生传》是初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针对大多数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的现象,教这一课时,我首先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五柳”入手,接着引出与“五柳”有关的一个典故,自然地过渡到陶渊明再让学生结合以往所学说说“心中的陶渊明”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能与新知识形成一定的对比效果,自然地导入到课文的学习,这是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一。

  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二在于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上,为了避免落入俗套或者杂乱无章,我采取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内容的品析方法,让学生既放得开(可任取文中的语句)又收得拢(旧拢到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上)当学生对中心句认知不一致时,我灵机一动,让学生分成几派自由辩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结合现实对五柳先生的为人进行评析发表看法,让学生能辨证地看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落实“教书育人”中的“育人”这一环。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解释不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朗读训练突出不够,我了解到学生上课前预习的时间较长,课文读的较熟,所以忽略了这一环节,后来通过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我才知道“读”是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俗语正说明了这点,今后我一定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促学。

  不足之外还在于我的教学观念更新得仍不够彻底,讲课或多或少有考试的牵制,学生辩论时两方都有理,而我为了学生考试时的唯一答案,在辩论之后把答案牵引到了我心目中的答案上,这一点无疑是与新理念观点相违背的,对此,我只能说我还未完全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彻底走出来需要一个过程,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步战胜“旧我”的。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的教学是为了贯彻学校提出的“三精”教学(教学内容精当合理、教学主题精炼深刻、教学方法精巧有效)精神和文言文教学三步骤(读顺、读懂和读悟)模式而设计的,在教学环节上按照定向、自学和讲练的模式实践。

  首先,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自学过程,在课堂教学的前半阶段,主要是让学生疏通文意,设计了以学生诵读为主的教学思路,学生自由朗读、个别朗读、教师指导学生划分节奏后示范朗读和学生齐声朗读,朗读方法灵活而不单调,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然感知课文内容,达到对文意的把握,从而实现了文言文教学三步骤中的读顺。其次,要求学生对照阅读提示、结合课文注释、课后习题,按照“读文——释词——译句”步骤自学课文。

  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边读边圈点、边划,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进一步指导学生自学。这一阶段目标是使学生在自学中把握文意从而实现文言文教学三步骤中的第二步——读懂。最后,为了激活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设计了合作学习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讨论: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他吗?请结合文中的关键句子说说你的理由。并且提供学生答题格式:“我(不)喜欢五柳先生的。因为他,从文中这些语句可以看出。”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成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在积极、友好的讨论和踊跃、富于个性的发言中把课堂教学推向了一个高潮,也很好的达到了文言文教学三步骤的“读悟”的目的,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6

  教学是在探究中发展的,对这一失误有两个方面值得思考:

  一、教师要珍视学生“偏颇性”的观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开放的课堂注重学生个性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时会出现偏颇,甚至错误,而这种理解往往是学生的心里话,当出现这种现象时,教师应该适当引导,找准产生偏颇错误的症结,再将问题还给学生,调动他们查寻资料,作积极思考,从而更深入更全面更准确地看待文本中的人、事、理。这种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是极为珍贵的。如果教师不进行有效引导,久而久之,封住学生的口,凝固学生的脑,扼杀学生的思维。

  二、教师要多读书,才能让教学之路更加宽畅

  《课标》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是多元的……”,《课标》也提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评价,对作品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就对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提出较高要求,特别是文言文教学,教师要有能力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生活,发现文学精神,发现古代的人,通过文本的学习发现个性的人,如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发现苏轼,学习《醉翁亭记》发现欧阳修,学习《满井游记》发现袁宏道,学习《五柳先生传》发现陶渊明……教师只有博览群书,不断研究教材,不断吸收知识,才能和学生一起打开一扇扇的智慧之窗,发现一些发人深省的值得探究的东西。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7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实际做以下反思:

  反思一、时间分配不合理。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针对大多数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的现象,教这一课时,我首先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桃花源记”入手,设计导学前测,由问题:“陶渊明为什么要退隐?”自然地过渡到陶渊明,接着引出“五柳先生”,再让学生结合以往所学说说“心中的陶渊明”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能与新知识形成一定的对比效果,自然地导入到课文的学习。然而在具体设计学案的时候,只注重了学案的实用性,忘记了时间的限制,所以在课堂操作时占用时间过长,使后面的环节不能完成。

  反思二、学习难度估计不够。在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上,采取了小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分成几组自由辩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课文当中生字词比较多,翻译难度较大,学生询问的较多。于是在课堂的实际操作中我并没有急于往下赶,而是延长讨论时间,并停下来让学生串讲翻译课文,我随时进行了点拨,又占去了很大的时间,改变授课计划是听课时的大忌,但课堂教学的目的要以学生的掌握为主,而不是环节是否完整。这关键是由于备课时考虑不周造成的。

  反思三、学生的活动程度不够。因为初三忙于赶课,课时紧,学生展示的时间不足,所以学生在展示方面的训练不够,表现在课堂学生展示死板单调。

反思四、课堂教学过于拘泥学案。由于受学案的限制,教学环节不能随机应变,使教学过程变成跑学案的过程,体现不出语文课的特色。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8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首先从读中让学生体会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初步了解五柳先生,然后通过师生互动讨论的方法更加深了对五柳先生的了解。不足之外还在于我的教学观念更新得仍不够彻底,还未完全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希望今后更加努力。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9

  《五柳先生传》是八年级语文的一篇文言文,在教这篇课文之前,我对采用什么样的教法进行了一番琢磨,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有成效呢?秉承我县开展的“高效课堂”的宗旨,结合我所教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对以往的教学流程进行了一些修改,经过教学实践后,我觉得对学生掌握所学能有不小的帮助。

  在上课的时候,我首先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情境导入、简介作者并了解传记,接着我就用课前设计的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想了解一绿赵鞅氏碌奈辶壬呢?他是否也是一个另类的人?)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相关注释去疏通文意,并引导学生分组交流互助,并准备小组交流质疑。

  紧接着,我就在黑板上设计一些文中注释里没有解释的词,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行进中通过推敲其文意来解答,不一会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上台来解答,这是我在设计这一教学流程所没能想到的,经过师生评议得知学生对这些词语的解释绝大部分都比较正确。这能使学生在这一个环节中感受到了参与的快乐,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再接着是让学生质疑还不会翻译的词句,让学生互助解答,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和点拨,并采用师生共评共议的方式进行,学生从研讨中懂得了疏通文意之法,这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调动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热情与兴趣。

  疏通文意之后,学生朗读的效果就比之前所教的学生好得多,我在听学生读后进行些点拨,学生可以说是一点便通。接着我又播放相关的朗读视频,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把握节奏,注意体会其中的感情,很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更上了一个台阶。

  这第一节课一下来,我就觉得很轻松,学生也觉得学文言文并没有那么难。再后来的第二节课中,文中所有研讨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多数学生在课堂里就能把全文背诵下来了。

  通过这次教学,我感到自己在教学文言文这一块变得轻松了,这都是比较好地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互学所产生的效果。当然这其中也有不足之处,也许对个别学习程度差的学生的关注度就不够,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的弥补协调才行。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10

  教学是在探究中发展的,对这一失误有两个方面值得思考:

  一、教师要珍视学生“偏颇性”的观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开放的课堂注重学生个性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时会出现偏颇,甚至错误,而这种理解往往是学生的心里话,当出现这种现象时,教师应该适当引导,找准产生偏颇错误的症结,再将问题还给学生,调动他们查寻资料,作积极思考,从而更深入更全面更准确地看待文本中的人、事、理。这种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是极为珍贵的。如果教师不进行有效引导,久而久之,封住学生的口,凝固学生的脑,扼杀学生的思维。

  二、教师要多读书,才能让教学之路更加宽畅

  《课标》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是多元的……”,《课标》也提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评价,对作品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就对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提出较高要求,特别是文言文教学,教师要有能力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生活,发现文学精神,发现古代的人,通过文本的学习发现个性的人,如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发现苏轼,学习《醉翁亭记》发现欧阳修,学习《满井游记》发现袁宏道,学习《五柳先生传》发现陶渊明……教师只有博览群书,不断研究教材,不断吸收知识,才能和学生一起打开一扇扇的智慧之窗,发现一些发人深省的值得探究的东西。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0篇(扩展2)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0篇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握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3、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重点】

  1、在老师点拨下,进行独立探究,启发思维;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请同学介绍作者的概况。

  (学生回答)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资料一: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他早年便有爱慕自然、贪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这一年,他亲自参加劳动,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适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职而归。从此,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终年63岁。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

  3、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身心放松,无拘无束;

  第二,读出自我,读出困惑。

  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三、翻译理解

  1、同桌交流,解决疑难;

  2、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许:处所,地方。

  详:详细地知道。

  因:就。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焉:语气助词。

  不求甚解: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会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性:本性。

  嗜:爱好。

  旧:老朋友。

  或:有时。

  置:准备。

  招:邀请。

  造:往,到。

  辄:就。

  尽:喝个尽兴。

  期:期望,希望。

  曾不:竟不。

  吝情:舍不得。

  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

  萧然:空寂。

  短褐:粗布短衣。

  穿,破。

  结,缝补。

  晏,*静,安逸。

  如:的样子。

  终:结束。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兹:此,指五柳先生。

  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俦:类。

  衔觞:喝酒。觞,酒杯。

  以:来。

  乐:使快乐。

  志:心意,志向。

  四、课堂小结

  读书贵有方法。朱熹说: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陆象山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今人学者王富仁说:好的书,是读过就懂的,读同解(理解)是同时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读就是解,解就是读,解是在读的过程中或读后自然发生的现象,不存在一个甚解的问题。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一种正常的读书方法,接受方式。林语堂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来便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上的积累运用。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朗读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合作探究

  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文眼、字眼、词眼、句眼、段眼等。

  请同学们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体现出五柳先生怎样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

  1、淡泊名利: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爱好读书著文: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3、嗜酒如命,率真放达: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4、安贫乐道: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三、质疑拓展

  1、文中最为详写的是他哪方面的特点?

  写五柳先生的喝酒,也最传神。

  2、我国古代诗文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都不约而同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愁。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

  3、资料二:

  《短歌行》(节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醉。古来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日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宣州谢眺楼饮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4、资料三:

  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门阀制度,与读书人的自由个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压迫,又无力反抗,往往借酒浇愁,在醉乡中使波澜的心灵获*静,如阮籍、嵇康、刘伶等。这实际上是他们使自己得到心灵解脱的一种无奈。

  (学生讨论)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言而成的自传。

  四、课堂小结

  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不仅让读者对他与众不同的情操、思想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2、完成《语文作业本》;

  3、补充训练:

  阅读唐朝王绩的.《五斗先生传》,完成练习。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附译文:

  有位五斗先生,用爱好喝酒的方式游戏人间,凡有人用酒请他,无论身份高低贵贱,他都前往,而且必定喝醉,喝醉了,就不择地方倒地便睡,酒醒后又起来继续喝酒。他经常一喝就是五斗,因此以五斗作为自己的称号。先生无思无虑,很少说话,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他忽儿离开,忽儿回来,行为动静自然,符合天地法则,所以万事万物不能缠绕住他的心。他曾经说:天下事物大概能够看得清楚。人生如何能够保养?嵇康便撰写了《养生论》;道路为什么会穷尽呢?阮籍于是悲恸哭泣。所以,故作胡涂,是圣人的行事态度。于是,他一直实践自己的心意,最后不知去向。

  ①为何作者以五斗作为自己的称号?

  ②为什么称嗜酒为酒德?这个名称有没有特殊含义?

  ③为什么五斗先生可以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却生活得那么无拘无束?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2、背诵课文,积累“晏如、萧然、汲汲、戚戚、不求甚解”等文言词语。

  【教学思路】

  导入新课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品鉴高趣赏析态度,品味五柳风致;

  由人推己各抒己见,领略先生丰采;

  知人论世以今鉴古,感受魏晋风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魏晋时代,有许多特立独行的高人雅士,同学们想不想去见识一下?

  我们今天就随同陶渊明一同去拜访魏晋时的一位高人——五柳先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体会感情基调,注意字音及停顿。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有滋有味地读,有板有眼地读,互译课文,质疑字词,同时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教师巡视指导。

  三、研读课文:由文及人,品评五柳先生的高情远趣及精神气质。

  1、陶渊明是如何来写五柳先生的呢?哪个同学能给我们说说他的发现。

  讨论明确:想要了解一个人物,不妨研究一下他的兴趣爱好。

  2、你是如何评价五柳先生这些兴趣爱好的?

  明确:读书适意,醉酒陶情,着文娱志。关注“会意”、“欣然”、“自娱”等词。表现了他的高情远趣。

  3、五柳先生的“高”还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细读课文,找出来予以品味。

  明确:隐姓埋名,深藏避世;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关注“晏如”等词语。

  4、体会“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思想境界。

  其实,五柳先生无论是读书适意,还是醉酒陶情,无论是著文娱志,还是深藏避世,都缘于他的一种情怀,或者也可以说是他的思想境界——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板书)

  请学生翻译这两句话,注意“戚戚”与“汲汲”的意思。

  请学生仔细品读这两句话。

  四、品读课文:由人推己,与五柳先生对话。

  学习文言文,不但要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还要学会与古人对话,从中汲取精神养分,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五柳先生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那么,请问:你喜欢(欣赏)五柳先生吗?为什么?

  在充分听取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引导:

  明确:投影——

  无论同学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就是本真的陶渊明,他的一切性情都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息息相关。魏晋六朝是*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是精神上的大*,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的时代。这种精神上的大*、大自由,造就了魏晋时代特有的一种人格魅力,他们萧散、浪漫、旷达、真率,这就是魏晋风度,也叫魏晋风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就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是让许多人仰视的高士。

  同学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阳光的时代里,我们没有必要再像五柳先生那样消极避世,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激流勇进,建功立业,兼济天下,同时,我们也不妨让自己活得萧散一些,旷达一些,真率一些,让我们——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教学反思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教学,当披文入情,挖掘语言背后丰富的人文思想。本课教学,将字词教学融入对人物的品鉴过程中,力图做到“言“文”合一。同时,这是一篇人物传记,故将教学重点定位为品鉴五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并沿着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思路,试图体现出“人”“文”合一的阅读教学理念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领会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与自传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领会安贫乐道的思想。

  教学难点:

  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教学课时:

  三课时

  课前准备:

  1、陶渊明(365——427),东晋末期诗人,散文家。29岁入仕,因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于41岁时,毅然辞去在任仅有80多天的彭泽县令,回柴桑老家隐居。此后直到逝世的23年间,再未出仕,以耕读自娱。

  2、传: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事迹的文体,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自述生*的,叫自传。本文是陶渊明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但就内容而言,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相同,实际就是作者本人的自传。作者托言五柳先生而不自署其名,可能与他的隐退思想有关。

  3、识字正音:

  嗜(shì)辄(zhé)吝(lìn)箪(dn)黔(qián)娄(lóu)

  汲(jí)俦(chóu)觞(shng)欤(yú)屡(l)褐(hè)瓢(piáo)

  4、解释词语:

  每有会意(只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造饮辄尽(总是)期在必醉(期望)

  曾不吝情/去留(舍不得;去,离开)

  环堵萧然(空寂)

  短褐/穿结(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箪瓢屡空(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此人;辈,同类)

  衔觞赋诗(酒杯)

  5、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了五柳先生,具体内容又是什么?

  籍贯姓字: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人物得名: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思想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曾不吝情去留;忘怀得失。

  乐趣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总之,塑造了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6、加赞语:(2段)升华对传人物的赞美。

  指出五柳先生的生活志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高尚人格的赞赏。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可以把五柳先生界定这样一个人,即:五柳先生是一个隐姓埋名、淡泊名利、安于贫困、悠然自得的隐士,他也有追求,只不过不是追名求利,而是追求精神上的快乐、精神上的安慰。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认定,这位五柳先生就是作者本人陶渊明。

  7、课文结构内容:

  一作传:从籍姓、得名、性格、爱好、境况、品行等方面给五柳先生作传(1段)

  二赞美:思想品格,生活态度。(2段)

  8、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最大的写作特点是多用否定句,即多用含有“不”字的句子。

  如“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名利”、“不求甚比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等,这些语句的运用,能够很好地体现了他与别人的不同个性,突出了他与众不同的高尚人格。其次,语言诙谐,充满了自赏与自嘲,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2)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

  文中用典有四:“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烘托凸现人物。

  9、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这与读书不认真决无关系。后世多有“不求甚解”者,断章取义,拿此句来做遮羞布,掩盖其无知的真面目,同学需注意不能踏入歧途。

  10、原文、译文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中于发财做官。”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准确地解释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2.依据课文语句,能概括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能在课文中找到否定句,并体会这种个性鲜明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概括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教学难点

  1.了解传记与自传的基本特点。

  2.体会用否定句表现人物鲜明个性的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释扫除阅读障碍

  2.引导学生多渠道查阅、收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如生*简介,历史家对陶渊明的评价等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㈠导入新课

  ㈡释题:“传”

  传记,是介绍人物生*经历的文章,一般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等,记述一些重要的事件,同时显示出个人的品格特点。本文是作者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

  ㈢感知文意

  1.课堂诵读,初步感知

  ①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练习,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情感。

  教师指导: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第一段:舒缓陈述;第二段:赞叹抒情。

  ②小组展示:形式多样朗读。教师及时点评指导。

  ③看大屏幕,依据籍贯姓名、思想性格、兴趣爱好、生活状况为线索,全班齐读。

  2.分组交流,释疑译文

  以四人为一小组,按“读文──释词──译句”步骤释疑解难

  ①自读:借助工具书,掌握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初步疏通文意。

  ②合作:小组交流探讨,解决疑难,难以统一的问题勾画出来。

  ③质疑:小组将本组未解决的问题提交出来,全班讨论释疑。

  ④归纳整理:教师强化重点字词、句式,整体梳理课文翻译,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3.检测学生对文意的理解程度

  师出示词句及一些难理解语句,由学生竞答方式互相交流,教师纠正强化。

  4.熟读成诵。

  ①自我练习,教师指导背诵方法。

  ②借助多媒体显示籍贯姓名、思想性格、兴趣爱好、生活状况的提示,全班齐背。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

  二、复习检查

  1、课文背诵。

  2、作者、背景情况回顾。

  三、寻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1.文章介绍了五柳先生哪些方面的情况?请学生归纳、列表:

  思想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状况

  环堵萧然,不蔽风雨,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人生志趣

  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

  2.这些语句赞美了五柳先生怎样的思想品格?

  隐者风范: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书中求乐:好读书,不求甚解

  率真放达:性嗜酒,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

  安贫乐道: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

  总结:五柳先生是一个不慕名利,率真放达,安贫乐道的隐士。

  3.品味细节,再识人物性格志趣

  ⑴找出文中的“不”字句,仔细品读。

  ①不知何许人,不详其姓字:淡泊宁静。

  ②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淡泊名利。

  ③不求甚解:意存高远,不舍本求末,胸襟开阔。

  ④不能常得,不蔽风日:安贫乐道

  ⑤不吝情去留:率真放达。

  ⑵教师小结: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四、课堂拓展

  我们怎样辩证的评价陶渊明,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摒弃他的什么?

  五、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后的作文“*庸与快乐”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语文教案-《五柳先生传》教案设。要求理解课文中表现的陶渊民的道德情操。

  2、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熟练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

  1、文言文的阅读训练。

  2、掌握文中实词。

  三、教学难点:

  1、怎样认识陶渊明不慕荣利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疏通文意,大致理解课文。

  一、导入新课:回忆已学过的课文,了解陶渊明的生*。

  陶渊明,名:潜,字:渊明。晋宋时期诗人、散文家。号“五柳先生”。

  二、朗读全文,完成练习册第9题。简单讲解停顿划分方法。

  9、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宅边/有五柳树B、常著文章/自娱

  C、忘怀/得失,以此/自终D、黔娄/之妻有/言

  三、再读课文把握以下字词,再完成练习册2、3、4、5、6题,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五柳先生传》教案设》。就不理解的字词发问。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汲汲:心情迫切的样子造:往,到

  戚戚:忧愁的样子期:希望萧然:冷冷清清的样子俦:朋友

  2、给加点字注音。

  1、性嗜酒2、造饮辄尽3、曾不吝情去留4、短褐穿结5、箪瓢屡空6、黔娄之妻有言7、不汲汲于富贵8、其言兹若人之俦乎9、衔觞赋诗10、无怀氏之民欤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5、环堵萧然

  2、因以为号焉6、不戚戚然于贫贱3、每有会意7、不汲汲于富贵

  4、或置酒而招之8、衔觞赋诗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因以为号焉B、便欣然忘食C、常著文章自娱D、忘怀得失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或置酒而招之(指五柳先生)B、黔娄之妻有言(的,结构助词)

  C、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音节助词)D、吾欲之南海(往)

  6、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好读书,不求甚解:喜爱读书,但不求理解要旨。

  B、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在刮风下雨的日子里不能挡风。

  C、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患,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D、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衔着酒杯做诗,来使自己的心情快乐。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的词义,理解“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熟读、背诵全文。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学习陶渊明的高洁脱俗。

  3、自主预习,课堂互动,师生讨论,教师点拨。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复习《桃花源记》和陶诗,了解作者和文学常识。

  传记,是对人物生*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五柳先生传》是东晋田园派创始人陶渊明代表作之一,是陶渊明自传散文(存争议[1])。在文中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二、初读,整体感知:学生熟读,依据注释口头翻译一遍。班上交流,教师点拨。

  白话译文

  五柳先生传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6

  三、课堂练习

  (1)给加点注音:

  辄()吝情()短褐()箪()瓢屡()空

  晏()如黔()汲汲()俦()衔觞()欤()

  (2)重点字词理解。

  何许:不详:

  因以为号焉:不求甚解:

  会意:亲旧:

  或:造饮辄醉:

  期在必醉:晏如:

  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

  短褐穿结:

  自终:衔觞赋诗: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不汲汲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多义词理解:

  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杂然相许;高可二黍许

  去:曾不吝情去留;日始出时去人远;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颇示己志

  其:其亲旧知其如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4)再读,注意节奏。在课本中划分节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明天检测。2、翻译全文,落实到作业本上。

  五、板书设计(课件展示)

  一、《五柳先生传》文体介绍

  传记,是对人物生*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五柳先生传》是东晋田园派创始人陶渊明代表作之一,是陶渊明自传散文(存争议[1])。在文中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二、在课本中划分节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三、课堂练习

  (1)给加点注音:

  辄()吝情()短褐()箪()瓢屡()空

  晏()如黔()汲汲()俦()衔觞()欤()

  (2)重点字词理解。

  何许:不详:

  因以为号焉:不求甚解:

  会意:亲旧:

  或:造饮辄醉:

  期在必醉:晏如:

  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

  短褐穿结:

  自终:衔觞赋诗: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不汲汲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多义词理解:

  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杂然相许;高可二黍许

  去:曾不吝情去留;日始出时去人远;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颇示己志

  其:其亲旧知其如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明天检测。

  2、翻译全文,落实到作业本上。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

  1、小测:默写全文2、学生念自己的译文后,教师展示课件,出示译文,让学生校对。

  二、课堂合作探究问题,写在作业本,完成后全班互动。教师当堂讲解。课件展示答案。

  (一)老师给学生问题,学生课堂完成:

  1.给课文理清脉络,说说文章的结构模式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请用简洁词语归纳。

  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在文中的含义:

  今义: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

  4.课文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性格:

  生活:

  志趣:

  形象:

  5、作者为什么要托言为五柳先生写传记?而且还要交代人物为什么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

  6、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二)课件给参考答案:

  1、先介绍先生的情况,再评价他的人格。

  2、答:因为他家门口种了五棵柳树。体现了他自得其乐、淡薄名利的精神风貌。

  3、这是陶渊明读书习惯的特点。他更重视领会书中的旨意。遇到精湛之作时,他也是会精心研读的。

  4、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率真豁达

  生活:环堵萧然,不弊风日,短褐穿结,单瓢屡空。

  志趣:读书、饮酒、做文章。

  形象: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5、因为这符合隐居者的身份特点,反映作者处于贫困却悠然自适的心境。

  6、答:本文结构上模式有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多用否定句,“不”字为一篇之眼目。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拍手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三、拓展阅读,课件展示

  老舍自传(有改动)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四、课后巩固练习(校本作业)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粗字注音。

  好读书()嗜酒()黔娄()衔觞()

  箪()俦()吝情()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__________(2)造饮辄尽__________

  (3)性嗜酒__________(4)每有会意__________

  (5)不汲汲于富贵__________(6)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__________

  (7)晏如__________(8)以乐其志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B.闲静少言,不幕荣利。

  C.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D.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体会)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用)

  B.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亲戚)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往、到)

  C.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吝惜)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这样)

  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辈,同类)衔觞赋诗,以乐其志(酒杯)

  5、翻译下列各句。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6、填空。

  ①《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__________时的____________,“五柳先生”是指____________,“传”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托,描绘了一个爱好____________、不慕____________、安贫____________、忘怀____________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形象,表达了作者卓尔不群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

  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③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④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二)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会意:

  ⑵造饮辄尽,期在必醉造:期:

  ⑶箪瓢屡空,晏如也宴如:

  ⑷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萧然:

  2、填空。

  《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代大诗人,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__________》,其中描绘了一个自由、和*、生活幸福的理想境界。有关他不阿谀权贵的“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3、翻译下列短语或句子:

  ⑴曾不吝情去留

  译文:

  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译文:

  4、选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不慕荣利”与下文“赞语”中的哪句相照应?

  答:

  6、用“____________”划出文段中写“五柳先生”“生活”的句子。

  7、从表达方式看,文段主要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这部分内容与下文的“赞”语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8、文中最能表现五柳先生思想性格特点的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9、从文中可以看出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爱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谈谈你对“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完成第四步骤所有的作业

  四、板书设计:给学生所有的练习答案

  讲评:课堂练习

  1、先介绍先生的情况,再评价他的人格。

  2、答:因为他家门口种了五棵柳树。体现了他自得其乐、淡薄名利的精神风貌。

  3、这是陶渊明读书习惯的特点。他更重视领会书中的旨意。遇到精湛之作时,他也是会精心研读的。

  4、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率真豁达

  生活:环堵萧然,不弊风日,短褐穿结,单瓢屡空。

  志趣:读书、饮酒、做文章。

  形象: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5、因为这符合隐居者的身份特点,反映作者处于贫困却悠然自适的心境。

  6、答:本文结构上模式有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多用否定句,“不”字为一篇之眼目。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拍手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拓展阅读,课件展示

  老舍自传(有改动)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2、分析归纳五柳先生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对此作出评价。

  3.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体味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教学重点】

  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教学难点】

  体味五柳先生的精神内涵。

  【教学思路】

  导入新课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品鉴高趣赏析态度,品味五柳风致;

  由人推己各抒己见,领略先生丰采;

  知人论世以今鉴古,感受魏晋风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请同学们猜一猜图片上的人是谁?——陶渊明

  1、结合学过的诗句“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我们知道“陶渊明独爱菊”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清晨他扛着锄头去锄豆,顺手采一丛菊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体会感情基调,注意字音及停顿。(出示幻灯片)

  (1)嗜酒shì辄尽zhé吝情lìn短褐hè

  箪食dān汲汲jí欤yú黔qián 俦chóu

  (2)A.因/以为/号焉

  B.亲旧/知其/如此

  C.曾不/吝情/去留

  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2.学生尝试齐读读课文。

  三、指名翻译课文,积累字词。(10—15分钟)

  1、要求结合注释自行翻译,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帮助。

  2、理解重点字词。(结合幻灯片)

  3、再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由文及人,品评五柳先生的性格,感悟他的高情远趣及精神气质。(10—15分钟)

  1.画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归纳他的性格特点。

  2.你是如何评价五柳先生这些兴趣爱好的?

  (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在书上写下自己的心得)

  3.老师点拨讲解:有些同学可能不是很赞赏五柳先生,因为他只顾喝酒,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家贫如洗却不努力工作。同学们评价得很好。

  但我怎么很喜欢他呢?

  你看他——隐居山林,种豆采花,是那样舒适惬意;

  你看他——“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却安然自若,是那样得豁达潇洒;

  你看他——“好读书,不求甚解”是那样的随意自然;

  你看他——“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活得轻松自在;

  ……

  4、引导学生结合陶渊明设身世理解他的“魏晋思想”。

  陶渊明曾做过官,但他看不惯官场的繁复和腐败,他辞官归隐。(《归园田居》就是此时写的)。本文可以说是作者的自传,作者借五柳先生这个人,表达自己对那种旷达自然、豪爽自然的田园生活的渴望之情及自己那种亲近自然、淡泊名利、清静无为、知足常乐的人生志向。当然,文章的五柳先生是作者假想的一个人,文章的情节当然有点夸张,陶渊明本身并不像我们所说的“酒鬼”。他那纯真高洁的品格值得我们去慢慢品味。

  5、进一步联系生活:他不像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一天只知道挣钱、挣钱、只知道与别人攀比,“这山望着那山高”……他们活得好累!

  现在,你们是否喜欢五柳先生了。继续在课后一题的“评价”后面写上自己的感想。

  五、(机动环节)在理解课文,感悟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尝试着背诵。

  四.品读课文:由人推己,与五柳先生对话。

  学习文言文,不但要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还要学会与古人对话,从中汲取精神养分,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五柳先生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那么,请问:你喜欢(欣赏)五柳先生吗?为什么?

  在充分听取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引导:

  明确:投影——

  无论同学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就是本真的陶渊明,他的一切性情都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息息相关。魏晋六朝是*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是精神上的大*,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的时代。这种精神上的大*、大自由,造就了魏晋时代特有的一种人格魅力,他们萧散、浪漫、旷达、真率,这就是魏晋风度,也叫魏晋风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就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是让许多人仰视的高士。

  同学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阳光的时代里,我们没有必要再像五柳先生那样消极避世,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激流勇进,建功立业,兼济天下,同时,我们也不妨让自己活得萧散一些,旷达一些,真率一些,让我们——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教学反思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教学,当披文入情,挖掘语言背后丰富的人文思想。本课教学,将字词教学融入对人物的品鉴过程中,力图做到“言“文”合一。同时,这是一篇人物传记,故将教学重点定位为品鉴五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并沿着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思路,试图体现出“人”“文”合一的阅读教学理念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2、分析归纳五柳先生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对此作出评价。

  3.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体味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教学重点】

  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教学难点】

  体味五柳先生的精神内涵。

  【教学思路】

  导入新课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品鉴高趣赏析态度,品味五柳风致;

  由人推己各抒己见,领略先生丰采;

  知人论世以今鉴古,感受魏晋风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请同学们猜一猜图片上的人是谁?——陶渊明

  1、结合学过的诗句“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我们知道“陶渊明独爱菊”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清晨他扛着锄头去锄豆,顺手采一丛菊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体会感情基调,注意字音及停顿。(出示幻灯片)

  (1)嗜酒shì辄尽zhé吝情lìn短褐hè

  箪食dān汲汲jí欤yú黔qián 俦chóu

  (2)A.因/以为/号焉

  B.亲旧/知其/如此

  C.曾不/吝情/去留

  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2.学生尝试齐读读课文。

  三、指名翻译课文,积累字词。(10—15分钟)

  1、要求结合注释自行翻译,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帮助。

  2、理解重点字词。(结合幻灯片)

  3、再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由文及人,品评五柳先生的性格,感悟他的高情远趣及精神气质。(10—15分钟)

  1.画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归纳他的性格特点。

  2.你是如何评价五柳先生这些兴趣爱好的?

  (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在书上写下自己的心得)

  3.老师点拨讲解:有些同学可能不是很赞赏五柳先生,因为他只顾喝酒,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家贫如洗却不努力工作。同学们评价得很好。

  但我怎么很喜欢他呢?

  你看他——隐居山林,种豆采花,是那样舒适惬意;

  你看他——“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却安然自若,是那样得豁达潇洒;

  你看他——“好读书,不求甚解”是那样的随意自然;

  你看他——“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活得轻松自在;

  ……

  4、引导学生结合陶渊明设身世理解他的“魏晋思想”。

  陶渊明曾做过官,但他看不惯官场的繁复和腐败,他辞官归隐。(《归园田居》就是此时写的)。本文可以说是作者的自传,作者借五柳先生这个人,表达自己对那种旷达自然、豪爽自然的田园生活的渴望之情及自己那种亲近自然、淡泊名利、清静无为、知足常乐的人生志向。当然,文章的五柳先生是作者假想的一个人,文章的情节当然有点夸张,陶渊明本身并不像我们所说的“酒鬼”。他那纯真高洁的品格值得我们去慢慢品味。

  5、进一步联系生活:他不像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一天只知道挣钱、挣钱、只知道与别人攀比,“这山望着那山高”……他们活得好累!

  现在,你们是否喜欢五柳先生了。继续在课后一题的“评价”后面写上自己的感想。

  五、(机动环节)在理解课文,感悟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尝试着背诵。

  四.品读课文:由人推己,与五柳先生对话。

  学习文言文,不但要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还要学会与古人对话,从中汲取精神养分,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五柳先生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那么,请问:你喜欢(欣赏)五柳先生吗?为什么?

  在充分听取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引导:

  明确:投影——

  无论同学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就是本真的陶渊明,他的一切性情都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息息相关。魏晋六朝是*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是精神上的大*,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的时代。这种精神上的大*、大自由,造就了魏晋时代特有的一种人格魅力,他们萧散、浪漫、旷达、真率,这就是魏晋风度,也叫魏晋风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就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是让许多人仰视的高士。

  同学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阳光的时代里,我们没有必要再像五柳先生那样消极避世,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激流勇进,建功立业,兼济天下,同时,我们也不妨让自己活得萧散一些,旷达一些,真率一些,让我们——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教学反思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教学,当披文入情,挖掘语言背后丰富的人文思想。本课教学,将字词教学融入对人物的品鉴过程中,力图做到“言“文”合一。同时,这是一篇人物传记,故将教学重点定位为品鉴五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并沿着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思路,试图体现出“人”“文”合一的阅读教学理念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物性格志趣。

  2、体会课文写人方法。

  3、品析词句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揣摩*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

  2、把握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

  【教学方法】

  l、诵读—品味—积累。

  2、品读—评析—习作。

  3、设疑一点拨一释疑。

  【媒体设计】

  1、放音机(配课文朗读磁带)。

  2、投影仪(配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画胶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印发教师撰写的《采菊东篱下──古诗新读》。(见后“附”)

  一、导语设计

  (出示诗意画投影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饮酒》诗第五首中的名句。它表达了诗人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自由恬静的心境。诗人为何有此心境呢?主要与诗人生活际遇、性格志趣有关。现在,我们就通过他的著名散文《五柳先生传》,来认识认识这一代名家。

  (解说:诗丈、图并举,乃为教学营造淳朴、宁静的意境,让学生迅速找到与课文谐和的振点。)

  二、解题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额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三、研习课文

  1、诵读──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 听读课文,认准字音。

  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作圈注。

  生疏字:嗜(shì) 辄(zhé) 吝(lìn) 褐(hè) 箪(dān) 汲(jí) 俦(chóu) 黔(qián) 觞(shāng) 欤(yú)

  多音字:传(zhuàn) 好(hào)

  ⑵ 和读课文,明确节奏。

  学生边随录音轻声诵读课文边标划节奏。

  如三字短句:好读书晏如也

  如四字短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如复杂长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⑶ 跟读课文,掌握语调。

  学生随教师的范读而读。第1段应读出舒缓陈述的语调;第2段应读出赞叹抒情的语调。

  ⑷ 默读课文,领会文意。

  运用工具书和注释,边默读课文边理解字意、词意、句意。

  ⑸ 分读课文,*全篇。

  ① 男生读课文第1段,女生读课文第2段,说说两段的不同:

  从内容上看,第1段主要是生活(蕴涵性格志趣);第2段主要是赞语(蕴涵精神风貌)。从形式上看,第1段主要是描述,是分写;第2段主要是评论,是总说。

  ② 女生读课文第1段,男生读课文第2段,说说两段的联系:两段以关键句相呼应。第1段“不慕荣利”,第2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③ 男女生齐读课前“阅读提示”,再次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与形式,并明确学习重点。

  (解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学习,贵在“读”字。此环节设计五步诵读,由浅入深,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习惯,并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品味──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⑴ 品味“不”字,初识人物性格志趣。

  文中所用“不”字有九:

  不知何许人 不详其姓字──实不愿说,非“不知”“不详”,可见先生淡泊宁静。

  不慕荣利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忘怀得失,不追名逐利,可见先生恬淡自足。

  不求甚解──意存高远,不舍本求末,可见先生胸襟开阔。

  不能常得 不蔽风日──安然自若,不为境所困,可见先生开朗乐观。

  不吝情去留──去留无意,不装模作样,可见先生耿直率真。

  ⑵ 品味细节,再识人物性格志趣。

  文中所写人物生活细节,突出有三: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先生专志乐学。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可见先生洒脱不羁。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可见先生高雅脱俗。

  (解说:阶段小结,顺势找出文章主旨句,明确人物思想: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⑶ 既括态度,体会多面写人法。

  文中态度概括有六:对读书的态度;对作客的态度;对家境的态度;对著文的态度;对得失的态度;对贫富的态度。如许种种态度,即从多层面表现人物。而每个层面所用笔墨都简约洗练,正是点到即止,速写传神。

  ⑷ 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

  文中用典有四:

  “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烘托凸现人物。

  (解说:⑴是文中的亮点、美点,9个“不”字几乎网尽人物性格志趣;⑵是⑴的补充,让学生进一步揣摩*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更全面认识人物。⑶既为⑴⑵的总收,又是难点的突破;⑷是难点的进一步开掘。以上四环节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的选点突破能力。)

  3、积累──培养美感,丰富语汇。

  ⑴ 积累名言:

  好读书,不求甚解。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⑵ 积累精练雅致的连用四字句:

  课内的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衣穿褐,箪瓢屡空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迁移联想: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旷,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爱莲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是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陋室铭》)

  (解说:古文中有很多名句,意蕴丰厚,哲理深透;古文中有大量连用四字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显得精练、精致、精美、精神。学生积累它们,既受美的熏染,又丰富语汇,受益无穷。)

  4、课堂训练。

  ⑴ 说的训练: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有何看法?

  ⑵ 写的训练:学用课文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写写自己(100字左右)。

  (解说:⑴要注意在时代背景、作者思想上予以点拨,不求学生有多么深刻的认识。如:“不慕荣利”,其实是不愿与丑恶的社会同流合污。⑵要注意提示学生写出自己的性格志趣,同时语言要简练。)

  5、课堂小结。

  本次课学习了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认识了这位隐逸者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并体会了多层面速写和类比烘托的记人方法。相信同学们一定在做人、为文方面有所领悟。

  (解说:从课文人物和写作方法两方面收束新课,强化课文重点;从做人与为文两方面启发学生,渗透德美教育。)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练习三。

  【附录】

  读诗:

  饮酒(之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联想:经过几李雨,东篱已残了:几杆枯竹斜插,几缕老藤缠绕。就如此罢,反正鸡已送给南山那个老翁了。昨天,他还送了壶酒来,不知对送鸡的答谢,他只说耕事闲了,随便联几句也算一乐。噫──篱下随意补的几簇菊,竟然开了,像昨夜展开经卷时,挑亮的灯焰。风来,香来,正好盈一袖回屋品酒,要是醉了,喝杯菊花茶,兴许诗行里也有余芳。那就采一些回屋罢,要是老翁还来,也好送几枝给他。“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哪里来的歌呢?仿佛坡下长烟截断的松林里。是老翁来了吧?正好,昨天他留的联句我已有对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物性格志趣。

  2、体会课文写人方法。

  3、品析词句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揣摩*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

  2、把握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积累。

  2、品读—评析—习作。

  3、设疑一点拨一释疑。

  【媒体设计】

  1、放音机(配课文朗读磁带)。

  2、投影仪(配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画胶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印发教师撰写的《采菊东篱下──古诗新读》。

  一、导语设计

  (出示诗意画投影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饮酒》诗第五首中的名句。它表达了诗人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自由恬静的心境。诗人为何有此心境呢?主要与诗人生活际遇、性格志趣有关。现在,我们就通过他的著名散文《五柳先生传》,来认识认识这一代名家。

  (解说:诗丈、图并举,乃为教学营造淳朴、宁静的意境,让学生迅速找到与课文谐和的振点。)

  二、解题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三、研习课文

  1、诵读──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听读课文,认准字音。

  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作圈注。

  生疏字:嗜(shì)辄(zhé)吝(lìn)褐(hè)箪(dān)汲(jí)俦(chóu)黔(qián)觞(shāng)欤(yú)

  多音字:传(zhuàn)好(hào)

  ⑵和读课文,明确节奏。

  学生边随录音轻声诵读课文边标划节奏。

  如三字短句:好读书晏如也

  如四字短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如复杂长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⑶跟读课文,掌握语调。

  学生随教师的范读而读。第1段应读出舒缓陈述的语调;第2段应读出赞叹抒情的语调。

  ⑷默读课文,领会文意。

  运用工具书和注释,边默读课文边理解字意、词意、句意。

  ⑸分读课文,*全篇。

  ①男生读课文第1段,女生读课文第2段,说说两段的不同:

  从内容上看,第1段主要是生活(蕴涵性格志趣);第2段主要是赞语(蕴涵精神风貌)。从形式上看,第1段主要是描述,是分写;第2段主要是评论,是总说。

  ②女生读课文第1段,男生读课文第2段,说说两段的联系:两段以关键句相呼应。第1段“不慕荣利”,第2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③男女生齐读课前“阅读提示”,再次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与形式,并明确学习重点。

  (解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学习,贵在“读”字。此环节设计五步诵读,由浅入深,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习惯,并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品味──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⑴品味“不”字,初识人物性格志趣。

  文中所用“不”字有九:

  不知何许人不详其姓字──实不愿说,非“不知”“不详”,可见先生淡泊宁静。

  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忘怀得失,不追名逐利,可见先生恬淡自足。

  不求甚解──意存高远,不舍本求末,可见先生胸襟开阔。

  不能常得不蔽风日──安然自若,不为境所困,可见先生开朗乐观。

  不吝情去留──去留无意,不装模作样,可见先生耿直率真。

  ⑵品味细节,再识人物性格志趣。

  文中所写人物生活细节,突出有三: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先生专志乐学。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可见先生洒脱不羁。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可见先生高雅脱俗。

  (解说:阶段小结,顺势找出文章主旨句,明确人物思想: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⑶既括态度,体会多面写人法。

  文中态度概括有六:对读书的态度;对作客的态度;对家境的态度;对著文的态度;对得失的态度;对贫富的态度。如许种种态度,即从多层面表现人物。而每个层面所用笔墨都简约洗练,正是点到即止,速写传神。

  ⑷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

  文中用典有四:

  “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烘托凸现人物。

  (解说:⑴是文中的亮点、美点,9个“不”字几乎网尽人物性格志趣;⑵是⑴的补充,让学生进一步揣摩*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更全面认识人物。⑶既为⑴⑵的总收,又是难点的突破;⑷是难点的进一步开掘。以上四环节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的选点突破能力。)

  3、积累──培养美感,丰富语汇。

  ⑴积累名言:

  好读书,不求甚解。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⑵积累精练雅致的连用四字句:

  课内的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造饮辄尽,期在必醉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衣穿褐,箪瓢屡空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迁移联想: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爱莲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陋室铭》)

  (解说:古文中有很多名句,意蕴丰厚,哲理深透;古文中有大量连用四字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显得精练、精致、精美、精神。学生积累它们,既受美的熏染,又丰富语汇,受益无穷。)

  4、课堂训练。

  ⑴说的训练: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有何看法?

  ⑵写的训练:学用课文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写写自己(100字左右)。

  (解说:⑴要注意在时代背景、作者思想上予以点拨,不求学生有多么深刻的认识。如:“不慕荣利”,其实是不愿与丑恶的社会同流合污。⑵要注意提示学生写出自己的性格志趣,同时语言要简练。)

  5、课堂小结。

  本次课学习了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认识了这位隐逸者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并体会了多层面速写和类比烘托的记人方法。相信同学们一定在做人、为文方面有所领悟。

  (解说:从课文人物和写作方法两方面收束新课,强化课文重点;从做人与为文两方面启发学生,渗透德美教育。)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练习三。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0篇(扩展3)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0篇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造、辄、萧然、晏如、戚戚、汲汲、俦”等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

  2、了解历史人物传记的一般结构。

  3、培养学生结合具体内容深入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4、培养学生温故知新的能力,深入把握陶渊明的形象。

  5、体会并学习陶渊明的高尚情操和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体会在具体事件中体会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所学内容,深入理解陶渊明的形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土地*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番自然美、人情美的和谐的社会图景,是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也是当时社会许多人的理想,为了这份理想,不同人选择了不同的生活,那么陶渊明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学习《五柳先生传》来了解一番。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质疑字音,师生相互补充,扫清读音障碍。

  2、分别请学生朗读第1、2段,学生齐读课文一遍,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从课文中了解到哪些有关五柳先生的内容?

  4、请学生根据课文分别介绍五柳先生的一个方面,要求找出原句并用自己的话说明具体意思。

  (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强调重点实词,用幻灯展示。)

  三、结合具体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明确传记文学的形式特点。

  1、请学生用“从……我看出五柳先生……”的句式回答,你觉得五柳先生是一位怎样的先生?

  在此环节中,学生应该能对五柳先生其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挖掘。例如:

  (1)不求甚解:不只是读书方法,是性情和追求使然,为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又何须咬文嚼字呢?

  (2)曾不吝情去留:将世俗的礼法、约束抛于脑后,体现出率真与自然的品性。

  (3)晏如也:为什么能够这样?是因为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在支撑。

  (4)常著文章自娱:是因为以文显志,并非为功名利禄。

  2、课文介绍了五柳先生的哪些方面?由这些方面你能否总结出这位先生的特点呢?

  引导学生明确,性格特点是人物形象的根本,其他各个方面,均是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性格使然。

  3、第2自然段讲述了什么内容,它与第1段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疏通第2段文意,提出重点字词。

  明确:第2段是对所记人物的高度概括与评价,与第1段相辅相成,其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相互照应,在历史人物传记当中,这种对人物的评论部分称为“赞”,前文对人物生*事迹的介绍则称为“传”,这是历史人物传记中必要的两个部分,这样处理使得人物的形象特点更加鲜明。

  四、结合相关作品,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仔细阅读课文,体会本文的作者与五柳先生有什么关系,可以结合你学过的文章或诗歌或你对陶渊明的理解说说你的看法。

  本文实际上是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而写的自传。通过对《桃花源记》的学习可知,陶渊明仕途不得志,厌恶东晋污浊的官场,所以弃官隐居。失去俸禄的他“环堵萧然”等应是他生活的真实反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正是他的重要性格;而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可见陶渊明对自然纯净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对高尚精神世界的执著追求,他是以自己的率真和独特的方式宣告着一种无声的不满与反抗。而本篇课文中,多次出现的“不”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与世俗格格不入的先生,这恰是陶渊明的真实写照。

  试背诵课文,结合所了解的陶渊明进一步体会文章内容。

  五、小结。

  本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表达了自己崇高的志向和追求,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安贫乐道、率真自然、高尚执著的五柳先生,它是我们了解陶渊明的重要资料,而了解一个人物,仅凭一文还远远不够,希望课下同学们能主动阅读一些陶渊明的文章,通过阅读,将你心目中的陶渊明形象逐渐丰富起来。

  六、作业。

  1、默写课文,准备课文中词语含义的测试。

  2、摘抄一篇未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及其鉴赏。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2、背诵课文,积累“晏如、萧然、汲汲、戚戚、不求甚解”等文言词语。

  【教学思路】

  导入新课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品鉴高趣赏析态度,品味五柳风致;

  由人推己各抒己见,领略先生丰采;

  知人论世以今鉴古,感受魏晋风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魏晋时代,有许多特立独行的高人雅士,同学们想不想去见识一下?

  我们今天就随同陶渊明一同去拜访魏晋时的一位高人——五柳先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体会感情基调,注意字音及停顿。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有滋有味地读,有板有眼地读,互译课文,质疑字词,同时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教师巡视指导。

  三、研读课文:由文及人,品评五柳先生的高情远趣及精神气质。

  1、陶渊明是如何来写五柳先生的呢?哪个同学能给我们说说他的发现。

  讨论明确:想要了解一个人物,不妨研究一下他的兴趣爱好。

  2、你是如何评价五柳先生这些兴趣爱好的?

  明确:读书适意,醉酒陶情,着文娱志。关注“会意”、“欣然”、“自娱”等词。表现了他的高情远趣。

  3、五柳先生的“高”还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细读课文,找出来予以品味。

  明确:隐姓埋名,深藏避世;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关注“晏如”等词语。

  4、体会“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思想境界。

  其实,五柳先生无论是读书适意,还是醉酒陶情,无论是著文娱志,还是深藏避世,都缘于他的一种情怀,或者也可以说是他的思想境界……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板书)

  请学生翻译这两句话,注意“戚戚”与“汲汲”的意思。

  请学生仔细品读这两句话。

  四、品读课文:由人推己,与五柳先生对话。

  学习文言文,不但要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还要学会与古人对话,从中汲取精神养分,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五柳先生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那么,请问:你喜欢(欣赏)五柳先生吗?为什么?

  在充分听取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引导:

  明确:投影——

  无论同学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就是本真的陶渊明,他的一切性情都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息息相关。魏晋六朝是*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是精神上的大*,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的时代。这种精神上的大*、大自由,造就了魏晋时代特有的一种人格魅力,他们萧散、浪漫、旷达、真率,这就是魏晋风度,也叫魏晋风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就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是让许多人仰视的高士。

  同学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阳光的时代里,我们没有必要再像五柳先生那样消极避世,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激流勇进,建功立业,兼济天下,同时,我们也不妨让自己活得萧散一些,旷达一些,真率一些,让我们……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教学反思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教学,当披文入情,挖掘语言背后丰富的人文思想。本课教学,将字词教学融入对人物的品鉴过程中,力图做到“言“文”合一。同时,这是一篇人物传记,故将教学重点定位为品鉴五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并沿着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思路,试图体现出“人”“文”合一的阅读教学理念。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握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3、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重点】

  1、在老师点拨下,进行独立探究,启发思维;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请同学介绍作者的概况。

  (学生回答)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资料一: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他早年便有爱慕自然、贪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这一年,他亲自参加劳动,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适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职而归。从此,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终年63岁。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

  3、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身心放松,无拘无束;

  第二,读出自我,读出困惑。

  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三、翻译理解

  1、同桌交流,解决疑难;

  2、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许:处所,地方。

  详:详细地知道。

  因:就。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焉:语气助词。

  不求甚解: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会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性:本性。

  嗜:爱好。

  旧:老朋友。

  或:有时。

  置:准备。

  招:邀请。

  造:往,到。

  辄:就。

  尽:喝个尽兴。

  期:期望,希望。

  曾不:竟不。

  吝情:舍不得。

  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

  萧然:空寂。

  短褐:粗布短衣。

  穿,破。

  结,缝补。

  晏,*静,安逸。

  如:的样子。

  终:结束。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兹:此,指五柳先生。

  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俦:类。

  衔觞:喝酒。觞,酒杯。

  以:来。

  乐:使快乐。

  志:心意,志向。

  四、课堂小结

  读书贵有方法。朱熹说: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陆象山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今人学者王富仁说:好的书,是读过就懂的,读同解(理解)是同时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读就是解,解就是读,解是在读的过程中或读后自然发生的现象,不存在一个甚解的问题。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一种正常的读书方法,接受方式。林语堂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来便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上的积累运用。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朗读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合作探究

  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文眼、字眼、词眼、句眼、段眼等。

  请同学们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体现出五柳先生怎样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

  1、淡泊名利: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爱好读书著文: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3、嗜酒如命,率真放达: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4、安贫乐道: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三、质疑拓展

  1、文中最为详写的是他哪方面的特点?

  写五柳先生的喝酒,也最传神。

  2、我国古代诗文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都不约而同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愁。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

  3、资料二:

  《短歌行》(节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醉。古来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日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宣州谢眺楼饮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4、资料三:

  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门阀制度,与读书人的自由个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压迫,又无力反抗,往往借酒浇愁,在醉乡中使波澜的心灵获*静,如阮籍、嵇康、刘伶等。这实际上是他们使自己得到心灵解脱的一种无奈。

  (学生讨论)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言而成的自传。

  四、课堂小结

  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不仅让读者对他与众不同的情操、思想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2、完成《语文作业本》;

  3、补充训练:

  阅读唐朝王绩的.《五斗先生传》,完成练习。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附译文:

  有位五斗先生,用爱好喝酒的方式游戏人间,凡有人用酒请他,无论身份高低贵贱,他都前往,而且必定喝醉,喝醉了,就不择地方倒地便睡,酒醒后又起来继续喝酒。他经常一喝就是五斗,因此以五斗作为自己的称号。先生无思无虑,很少说话,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他忽儿离开,忽儿回来,行为动静自然,符合天地法则,所以万事万物不能缠绕住他的心。他曾经说:天下事物大概能够看得清楚。人生如何能够保养?嵇康便撰写了《养生论》;道路为什么会穷尽呢?阮籍于是悲恸哭泣。所以,故作胡涂,是圣人的行事态度。于是,他一直实践自己的心意,最后不知去向。

  ①为何作者以五斗作为自己的称号?

  ②为什么称嗜酒为酒德?这个名称有没有特殊含义?

  ③为什么五斗先生可以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却生活得那么无拘无束?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4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地。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断学师范,遥奠教书匠之基。及壮,湖口四方,教书为业,继学师范。每购奖券,以得未彩为荣也。二十七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请一生朗读,想一想两篇传记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似点?

  课堂设想:只要能体会到作者的自赏、自嘲、自得、自乐即可。

  教师引语:其实,同学们也可以学习这种自赏自嘲的笔调,写出自己的个性风采。老师现学现卖,做个样子给大家介绍自己。

  “五同”老师传

  听母亲说,我黎明出生,初来人间,哭声震天。家人以为生了个大胖小子,却原来是一瘦小千金。父母盼我争强好胜,故取名一小子之名曰黎胜。然争强有余,总不能胜:学唱歌,五音不全;学跳舞,步伐不健;亦追时尚赶新潮,却不愿改变自我、丢失自然……于是拼命读书,与莎翁交友,与太白唱吟,与鲁老夫子对话,与五柳先生趣谈。立三尺讲台,难守本分,不迷信于旧规,而有志于挑战,不仅课内揭秘,而且课外探源,每有所悟,便怡然自乐,得意洋洋也。学生叹曰:黎老师有童心之纯真,无师道之尊严,与我们“五同”为伴,戏称为“五同”老师。何谓“五同”?师生同读、同写、同讲、同议、同评也。

  教师引语:同学们也来介绍一下自己吧,可以是完整的小传,也可以只是一两句抓住某个特点,表现自己的个性。

  学生展示自我并交流。

  如:生1:喜欢足球,却被称为臭脚。

  生2:每每迟到,总被老师耻笑,一笑了之。

  生3:不戚戚于分数,不汲汲于名次。

  课堂收束

  这堂课即将结束了,相信大家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之旅上会有更多收获。网络、书店、图书馆,都是学语文的好去处,有收获,可以告诉我,有困惑,也可以告诉我。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准确地解释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2.依据课文语句,能概括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能在课文中找到否定句,并体会这种个性鲜明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概括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教学难点

  1.了解传记与自传的基本特点。

  2.体会用否定句表现人物鲜明个性的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释扫除阅读障碍

  2.引导学生多渠道查阅、收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如生*简介,历史家对陶渊明的评价等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㈠导入新课

  ㈡释题:“传”

  传记,是介绍人物生*经历的文章,一般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等,记述一些重要的事件,同时显示出个人的品格特点。本文是作者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

  ㈢感知文意

  1.课堂诵读,初步感知

  ①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练习,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情感。

  教师指导: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第一段:舒缓陈述;第二段:赞叹抒情。

  ②小组展示:形式多样朗读。教师及时点评指导。

  ③看大屏幕,依据籍贯姓名、思想性格、兴趣爱好、生活状况为线索,全班齐读。

  2.分组交流,释疑译文

  以四人为一小组,按“读文──释词──译句”步骤释疑解难

  ①自读:借助工具书,掌握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初步疏通文意。

  ②合作:小组交流探讨,解决疑难,难以统一的问题勾画出来。

  ③质疑:小组将本组未解决的问题提交出来,全班讨论释疑。

  ④归纳整理:教师强化重点字词、句式,整体梳理课文翻译,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3.检测学生对文意的理解程度

  师出示词句及一些难理解语句,由学生竞答方式互相交流,教师纠正强化。

  4.熟读成诵。

  ①自我练习,教师指导背诵方法。

  ②借助多媒体显示籍贯姓名、思想性格、兴趣爱好、生活状况的提示,全班齐背。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

  二、复习检查

  1、课文背诵。

  2、作者、背景情况回顾。

  三、寻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1.文章介绍了五柳先生哪些方面的情况?请学生归纳、列表:

  思想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状况

  环堵萧然,不蔽风雨,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人生志趣

  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

  2.这些语句赞美了五柳先生怎样的思想品格?

  隐者风范: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书中求乐:好读书,不求甚解

  率真放达:性嗜酒,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

  安贫乐道: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

  总结:五柳先生是一个不慕名利,率真放达,安贫乐道的隐士。

  3.品味细节,再识人物性格志趣

  ⑴找出文中的“不”字句,仔细品读。

  ①不知何许人,不详其姓字:淡泊宁静。

  ②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淡泊名利。

  ③不求甚解:意存高远,不舍本求末,胸襟开阔。

  ④不能常得,不蔽风日:安贫乐道

  ⑤不吝情去留:率真放达。

  ⑵教师小结: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四、课堂拓展

  我们怎样辩证的评价陶渊明,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摒弃他的什么?

  五、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后的作文“*庸与快乐”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握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3、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重点】

  1、在老师点拨下,进行独立探究,启发思维;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请同学介绍作者的概况。

  (学生回答)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资料一: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他早年便有爱慕自然、贪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这一年,他亲自参加劳动,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适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职而归。从此,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终年63岁。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

  辄(zhé) 吝情(lìn) 短褐(hè) 箪(dān)瓢屡(lǚ)空 晏(yàn) 黔(qián) 汲汲(jí) 俦(chóu) 衔觞(shāng) 欤(yú)

  3、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身心放松,无拘无束;

  第二,读出自我,读出困惑。

  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三、翻译理解

  1、同桌交流,解决疑难;

  2、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许:处所,地方。

  详:详细地知道。

  因:就。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焉:语气助词。

  不求甚解: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会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性:本性。

  嗜:爱好。

  旧:老朋友。

  或:有时。

  置:准备。

  招:邀请。

  造:往,到。

  辄:就。

  尽:喝个尽兴。

  期:期望,希望。

  曾不:竟不。

  吝情:舍不得。

  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

  萧然:空寂。

  短褐:粗布短衣。

  穿,破。

  结,缝补。

  晏,*静,安逸。

  如:的样子。

  终:结束。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兹:此,指五柳先生。

  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俦:类。

  衔觞:喝酒。觞,酒杯。

  以:来。

  乐:使快乐。

  志:心意,志向。

  四、课堂小结

  读书贵有方法。朱熹说: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陆象山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今人学者王富仁说:好的书,是读过就懂的,读同解(理解)是同时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读就是解,解就是读,解是在读的过程中或读后自然发生的现象,不存在一个甚解的问题。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一种正常的读书方法,接受方式。林语堂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来便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上的积累运用。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朗读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合作探究

  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文眼、字眼、词眼、句眼、段眼等。

  请同学们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体现出五柳先生怎样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

  1、淡泊名利: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爱好读书著文: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3、嗜酒如命,率真放达: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4、安贫乐道: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三、质疑拓展

  1、文中最为详写的是他哪方面的特点?

  写五柳先生的喝酒,也最传神。

  2、我国古代诗文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都不约而同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愁。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

  3、资料二:

  《短歌行》(节选)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醉。古来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日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宣州谢眺楼饮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4、资料三:

  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门阀制度,与读书人的自由个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压迫,又无力反抗,往往借酒浇愁,在醉乡中使波澜的心灵获*静,如阮籍、嵇康、刘伶等。这实际上是他们使自己得到心灵解脱的一种无奈。

  (学生讨论)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言而成的自传。

  四、课堂小结

  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不仅让读者对他与众不同的情操、思想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2、完成《语文作业本》;

  3、补充训练:

  阅读唐朝王绩的《五斗先生传》,完成练习。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附译文:

  有位五斗先生,用爱好喝酒的方式游戏人间,凡有人用酒请他,无论身份高低贵贱,他都前往,而且必定喝醉,喝醉了,就不择地方倒地便睡,酒醒后又起来继续喝酒。他经常一喝就是五斗,因此以五斗作为自己的称号。先生无思无虑,很少说话,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他忽儿离开,忽儿回来,行为动静自然,符合天地法则,所以万事万物不能缠绕住他的心。他曾经说:天下事物大概能够看得清楚。人生如何能够保养?嵇康便撰写了《养生论》;道路为什么会穷尽呢?阮籍于是悲恸哭泣。所以,故作胡涂,是圣人的行事态度。于是,他一直实践自己的心意,最后不知去向。

  ① 为何作者以五斗作为自己的称号?

  ② 为什么称嗜酒为酒德?这个名称有没有特殊含义?

  ③ 为什么五斗先生可以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却生活得那么无拘无束?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握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3、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重点】

  1、在老师点拨下,进行独立探究,启发思维;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请同学介绍作者的概况。

  (学生回答)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资料一: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他早年便有爱慕自然、贪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这一年,他亲自参加劳动,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适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职而归。从此,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终年63岁。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

  辄(zhé) 吝情(lìn) 短褐(hè) 箪(dān)瓢屡(lǚ)空 晏(yàn) 黔(qián) 汲汲(jí) 俦(chóu) 衔觞(shāng) 欤(yú)

  3、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身心放松,无拘无束;

  第二,读出自我,读出困惑。

  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三、翻译理解

  1、同桌交流,解决疑难;

  2、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许:处所,地方。

  详:详细地知道。

  因:就。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焉:语气助词。

  不求甚解: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会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性:本性。

  嗜:爱好。

  旧:老朋友。

  或:有时。

  置:准备。

  招:邀请。

  造:往,到。

  辄:就。

  尽:喝个尽兴。

  期:期望,希望。

  曾不:竟不。

  吝情:舍不得。

  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

  萧然:空寂。

  短褐:粗布短衣。

  穿,破。

  结,缝补。

  晏,*静,安逸。

  如:的样子。

  终:结束。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兹:此,指五柳先生。

  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俦:类。

  衔觞:喝酒。觞,酒杯。

  以:来。

  乐:使快乐。

  志:心意,志向。

  四、课堂小结

  读书贵有方法。朱熹说: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陆象山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今人学者王富仁说:好的书,是读过就懂的,读同解(理解)是同时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读就是解,解就是读,解是在读的过程中或读后自然发生的现象,不存在一个甚解的问题。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一种正常的读书方法,接受方式。林语堂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来便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上的积累运用。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朗读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合作探究

  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文眼、字眼、词眼、句眼、段眼等。

  请同学们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体现出五柳先生怎样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

  1、淡泊名利: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爱好读书著文: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3、嗜酒如命,率真放达: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4、安贫乐道: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三、质疑拓展

  1、文中最为详写的是他哪方面的特点?

  写五柳先生的喝酒,也最传神。

  2、我国古代诗文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都不约而同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愁。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

  3、资料二:

  《短歌行》(节选)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醉。古来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日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宣州谢眺楼饮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4、资料三:

  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门阀制度,与读书人的自由个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压迫,又无力反抗,往往借酒浇愁,在醉乡中使波澜的心灵获*静,如阮籍、嵇康、刘伶等。这实际上是他们使自己得到心灵解脱的一种无奈。

  (学生讨论)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言而成的自传。

  四、课堂小结

  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不仅让读者对他与众不同的情操、思想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2、完成《语文作业本》;

  3、补充训练:

  阅读唐朝王绩的《五斗先生传》,完成练习。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附译文:

  有位五斗先生,用爱好喝酒的方式游戏人间,凡有人用酒请他,无论身份高低贵贱,他都前往,而且必定喝醉,喝醉了,就不择地方倒地便睡,酒醒后又起来继续喝酒。他经常一喝就是五斗,因此以五斗作为自己的称号。先生无思无虑,很少说话,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他忽儿离开,忽儿回来,行为动静自然,符合天地法则,所以万事万物不能缠绕住他的心。他曾经说:天下事物大概能够看得清楚。人生如何能够保养?嵇康便撰写了《养生论》;道路为什么会穷尽呢?阮籍于是悲恸哭泣。所以,故作胡涂,是圣人的行事态度。于是,他一直实践自己的心意,最后不知去向。

  ① 为何作者以五斗作为自己的称号?

  ② 为什么称嗜酒为酒德?这个名称有没有特殊含义?

  ③ 为什么五斗先生可以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却生活得那么无拘无束?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2、分析归纳五柳先生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对此作出评价。

  3.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体味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教学重点】

  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教学难点】

  体味五柳先生的精神内涵。

  【教学思路】

  导入新课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品鉴高趣赏析态度,品味五柳风致;

  由人推己各抒己见,领略先生丰采;

  知人论世以今鉴古,感受魏晋风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请同学们猜一猜图片上的人是谁?——陶渊明

  1、结合学过的诗句“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我们知道“陶渊明独爱菊”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清晨他扛着锄头去锄豆,顺手采一丛菊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体会感情基调,注意字音及停顿。(出示幻灯片)

  (1)嗜酒shì辄尽zhé吝情lìn短褐hè

  箪食dān汲汲jí欤yú黔qián 俦chóu

  (2)A.因/以为/号焉

  B.亲旧/知其/如此

  C.曾不/吝情/去留

  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2.学生尝试齐读读课文。

  三、指名翻译课文,积累字词。(10—15分钟)

  1、要求结合注释自行翻译,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帮助。

  2、理解重点字词。(结合幻灯片)

  3、再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由文及人,品评五柳先生的性格,感悟他的高情远趣及精神气质。(10—15分钟)

  1.画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归纳他的性格特点。

  2.你是如何评价五柳先生这些兴趣爱好的?

  (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在书上写下自己的心得)

  3.老师点拨讲解:有些同学可能不是很赞赏五柳先生,因为他只顾喝酒,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家贫如洗却不努力工作。同学们评价得很好。

  但我怎么很喜欢他呢?

  你看他——隐居山林,种豆采花,是那样舒适惬意;

  你看他——“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却安然自若,是那样得豁达潇洒;

  你看他——“好读书,不求甚解”是那样的随意自然;

  你看他——“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活得轻松自在;

  ……

  4、引导学生结合陶渊明设身世理解他的“魏晋思想”。

  陶渊明曾做过官,但他看不惯官场的繁复和腐败,他辞官归隐。(《归园田居》就是此时写的)。本文可以说是作者的自传,作者借五柳先生这个人,表达自己对那种旷达自然、豪爽自然的田园生活的渴望之情及自己那种亲近自然、淡泊名利、清静无为、知足常乐的人生志向。当然,文章的五柳先生是作者假想的一个人,文章的情节当然有点夸张,陶渊明本身并不像我们所说的“酒鬼”。他那纯真高洁的品格值得我们去慢慢品味。

  5、进一步联系生活:他不像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一天只知道挣钱、挣钱、只知道与别人攀比,“这山望着那山高”……他们活得好累!

  现在,你们是否喜欢五柳先生了。继续在课后一题的“评价”后面写上自己的感想。

  五、(机动环节)在理解课文,感悟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尝试着背诵。

  四.品读课文:由人推己,与五柳先生对话。

  学习文言文,不但要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还要学会与古人对话,从中汲取精神养分,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五柳先生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那么,请问:你喜欢(欣赏)五柳先生吗?为什么?

  在充分听取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引导:

  明确:投影——

  无论同学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就是本真的陶渊明,他的一切性情都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息息相关。魏晋六朝是*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是精神上的大*,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的时代。这种精神上的大*、大自由,造就了魏晋时代特有的一种人格魅力,他们萧散、浪漫、旷达、真率,这就是魏晋风度,也叫魏晋风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就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是让许多人仰视的高士。

  同学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阳光的时代里,我们没有必要再像五柳先生那样消极避世,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激流勇进,建功立业,兼济天下,同时,我们也不妨让自己活得萧散一些,旷达一些,真率一些,让我们——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教学反思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教学,当披文入情,挖掘语言背后丰富的人文思想。本课教学,将字词教学融入对人物的品鉴过程中,力图做到“言“文”合一。同时,这是一篇人物传记,故将教学重点定位为品鉴五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并沿着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思路,试图体现出“人”“文”合一的阅读教学理念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2.背诵课文,积累“晏如、萧然、汲汲、戚戚、不求甚解”等文言词语。

  二.教学思路:

  导入新课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品鉴高趣赏析态度,品味五柳风致;

  由人推己各抒己见,领略先生丰采;

  知人论世以今鉴古,感受魏晋风度。

  三.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同学们,我是第一次来衢州,了解到咱们衢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不仅是南孔圣地,也是围棋之乡。现在老师想让你来当一回导游,给在座的老师们介绍一下衢州的旅游景点。

  前天,我同几位朋友一起游了烂柯山,这座山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好像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哪位同学愿意来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一.导入新课。

  这个故事让我着迷,不仅因为围棋的神奇魅力,更有观棋者的痴情,这位观棋的樵夫是晋代人,记得有位学者说过,晋人对外发现了山水,对内发现了深情,王质的身上就充分体现了晋人的这种深情。魏晋时代,有许多行为高蹈,特立独行的高人雅士,同学们想不想去见识一下?

  我们今天就随同陶渊明一同去拜访魏晋时的一位高人——五柳先生。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体会感情基调,注意字音及停顿。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有滋有味地读,有板有眼地读,同时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

  (二)研读课文:由文及人,品评五柳先生的高情远趣及精神气质。

  1.陶渊明是如何来写五柳先生的呢?哪个同学能给我们说说他的发现。

  讨论明确:想要了解一个人物,不妨研究一下他的兴趣爱好。

  2.你是如何评价五柳先生这些兴趣爱好的?

  明确:读书适意,醉酒陶情,着文娱志。关注“会意”、“欣然”、“自娱”等词。表现了他的高情远趣。

  投影:

  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晋书·陶潜传》

  3.五柳先生的“高”还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细读课文,找出来予以品味。

  明确:隐姓埋名,深藏避世;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关注“晏如”等词语。

  4.体会“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思想境界。

  其实,五柳先生无论是读书适意,还是醉酒陶情,无论是著文娱志,还是深藏避世,都缘于他的一种情怀,或者也可以说是他的思想境界——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板书之)

  请学生翻译这两句话,注意“戚戚”与“汲汲”的意思。

  再请学生仔细品读这两句话。

  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晋书·陶潜传》

  (四)品读课文:由人推己,与五柳先生对话。

  学习文言文,不但要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还要学会与古人对话,从中汲取精神养分,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五柳先生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那么,请问:你喜欢(欣赏)五柳先生吗?为什么?

  在充分听取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引导:

  汉末魏晋六朝是*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是精神上的大*,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的时代。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明确:投影——

  无论同学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就是本真的陶渊明,他的一切性情都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息息相关。魏晋六朝是*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是精神上的大*,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的时代。这种精神上的大*、大自由,造就了魏晋时代特有的一种人格魅力,他们萧散、浪漫、旷达、真率,这就是魏晋风度,也叫魏晋风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就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是让许多人仰视的高士。

  同学们,我们衢州不仅有烂柯山,更有孔庙,不仅有仙山灵气的熏陶,更有儒家文化的熏染,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阳光的时代里,我们没有必要再像五柳先生那样消极避世,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激流勇进,建功立业,兼济天下,同时,我们也不妨让自己活得萧散一些,旷达一些,真率一些,让我们——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下课!

  四.设计意图

  1.言文合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教学,当披文入情,挖掘语言背后丰富的人文思想。本课教学,将字词教学融入对人物的品鉴过程中,力图做到“言“文”合一。

  2.人文合一。这是一篇人物传记,故将教学重点定位为品鉴五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并沿着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思路,试图体现出“人”“文”合一的阅读教学理念分享: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物性格志趣。

  2、体会课文写人方法。

  3、品析词句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揣摩*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

  2、把握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积累。

  2、品读—评析—习作。

  3、设疑一点拨一释疑。

  【媒体设计】

  1、放音机(配课文朗读磁带)。

  2、投影仪(配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画胶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印发教师撰写的《采菊东篱下──古诗新读》。

  一、导语设计

  (出示诗意画投影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饮酒》诗第五首中的名句。它表达了诗人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自由恬静的心境。诗人为何有此心境呢?主要与诗人生活际遇、性格志趣有关。现在,我们就通过他的著名散文《五柳先生传》,来认识认识这一代名家。

  (解说:诗丈、图并举,乃为教学营造淳朴、宁静的意境,让学生迅速找到与课文谐和的振点。)

  二、解题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三、研习课文

  1、诵读──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听读课文,认准字音。

  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作圈注。

  生疏字:嗜(shì)辄(zhé)吝(lìn)褐(hè)箪(dān)汲(jí)俦(chóu)黔(qián)觞(shāng)欤(yú)

  多音字:传(zhuàn)好(hào)

  ⑵和读课文,明确节奏。

  学生边随录音轻声诵读课文边标划节奏。

  如三字短句:好读书晏如也

  如四字短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如复杂长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⑶跟读课文,掌握语调。

  学生随教师的范读而读。第1段应读出舒缓陈述的语调;第2段应读出赞叹抒情的语调。

  ⑷默读课文,领会文意。

  运用工具书和注释,边默读课文边理解字意、词意、句意。

  ⑸分读课文,*全篇。

  ①男生读课文第1段,女生读课文第2段,说说两段的不同:

  从内容上看,第1段主要是生活(蕴涵性格志趣);第2段主要是赞语(蕴涵精神风貌)。从形式上看,第1段主要是描述,是分写;第2段主要是评论,是总说。

  ②女生读课文第1段,男生读课文第2段,说说两段的联系:两段以关键句相呼应。第1段“不慕荣利”,第2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③男女生齐读课前“阅读提示”,再次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与形式,并明确学习重点。

  (解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学习,贵在“读”字。此环节设计五步诵读,由浅入深,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习惯,并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品味──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⑴品味“不”字,初识人物性格志趣。

  文中所用“不”字有九:

  不知何许人不详其姓字──实不愿说,非“不知”“不详”,可见先生淡泊宁静。

  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忘怀得失,不追名逐利,可见先生恬淡自足。

  不求甚解──意存高远,不舍本求末,可见先生胸襟开阔。

  不能常得不蔽风日──安然自若,不为境所困,可见先生开朗乐观。

  不吝情去留──去留无意,不装模作样,可见先生耿直率真。

  ⑵品味细节,再识人物性格志趣。

  文中所写人物生活细节,突出有三: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先生专志乐学。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可见先生洒脱不羁。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可见先生高雅脱俗。

  (解说:阶段小结,顺势找出文章主旨句,明确人物思想: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⑶既括态度,体会多面写人法。

  文中态度概括有六:对读书的态度;对作客的态度;对家境的态度;对著文的态度;对得失的态度;对贫富的态度。如许种种态度,即从多层面表现人物。而每个层面所用笔墨都简约洗练,正是点到即止,速写传神。

  ⑷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

  文中用典有四:

  “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烘托凸现人物。

  (解说:⑴是文中的亮点、美点,9个“不”字几乎网尽人物性格志趣;⑵是⑴的补充,让学生进一步揣摩*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更全面认识人物。⑶既为⑴⑵的总收,又是难点的突破;⑷是难点的进一步开掘。以上四环节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的选点突破能力。)

  3、积累──培养美感,丰富语汇。

  ⑴积累名言:

  好读书,不求甚解。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⑵积累精练雅致的连用四字句:

  课内的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造饮辄尽,期在必醉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衣穿褐,箪瓢屡空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迁移联想: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爱莲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陋室铭》)

  (解说:古文中有很多名句,意蕴丰厚,哲理深透;古文中有大量连用四字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显得精练、精致、精美、精神。学生积累它们,既受美的熏染,又丰富语汇,受益无穷。)

  4、课堂训练。

  ⑴说的训练: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有何看法?

  ⑵写的训练:学用课文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写写自己(100字左右)。

  (解说:⑴要注意在时代背景、作者思想上予以点拨,不求学生有多么深刻的认识。如:“不慕荣利”,其实是不愿与丑恶的社会同流合污。⑵要注意提示学生写出自己的性格志趣,同时语言要简练。)

  5、课堂小结。

  本次课学习了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认识了这位隐逸者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并体会了多层面速写和类比烘托的记人方法。相信同学们一定在做人、为文方面有所领悟。

  (解说:从课文人物和写作方法两方面收束新课,强化课文重点;从做人与为文两方面启发学生,渗透德美教育。)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练习三。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0篇(扩展4)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0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方法:品读感悟法 想象描述法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读中感悟,边读边想的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1)贺知章的《咏柳》

  (2)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3.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

  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

  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 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2.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

  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到二节,思考:为什么要写第一节内容?

  理解: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 3、4节

  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 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节,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

  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余*方米?

  B朗读第五节

  (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节写“我”的猜测和想象?

  A填空练习:第六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来历),第七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经历)

  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

  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

  (3)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

  A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理解它的顽强精神。指导朗读这两节。

  3.学习课文第八节。

  (1)自由读课文第八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

  (2)*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3)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4.教师读第九节,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九一片绿荫”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写柳树。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

  (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2)齐读这节。

  三、扣题结题,体味文章的主旨

  1.第二节说: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高原上”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默读全文质疑问难。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复习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

  2.新授这是怎样的一株柳

  3.这样的柳是怎样长成的

  4.与灞河的柳对比,突出它的生命力顽强

  5.感悟人生的道理

  二、教学理念

  追求简约而丰满的语文课堂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谁来说说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给你怎样的印象?(一望无际、连绵的山脉、高寒、干旱、苍凉悲壮)

  2.是啊,在广袤无垠的没有树族的苍茫原野上,长着唯一一株大柳树,骤然间给作者一种怎样的感觉?(惊奇、惊讶、神奇)

  3.打开书,读课文第二节

  二)这株能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找找书上的文字,认真地读一读,好好品味品味,它与那些长在*原水边极其*常的柳树有什么不同?

  (媒体出示:课文第五小节文字及南方柳图)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通过比较,我们知道这株柳树不但枝干粗实而坚硬,而且叶子绿得苍郁深沉。它能巍巍然撑立高寒干燥的青海高原上,真是一个生命的奇观。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读第二小节

  三)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扎根存活,又是怎样长成如此粗壮高大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6、7小节,再联系上下文填空:

  1、这株柳树在其他柳树无法生存的环境中活下来并生长壮大,要经历一年又一年__________,经历一年又一年_______________,要经历一次又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没有抱怨________________,没有畏怯__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成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这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名言或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怪作者全国作协副*陕西省作协*陈忠实对他崇拜到了敬畏的境地,读第二小节

  2、连起来读填空的句子

  3、让我们带着同样崇敬的心情来读一读6、7小节

  四)陈忠实的家乡在西安灞河,据史料记载:灞河*,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每到春天,柳丝婆娑,柳絮飞扬,是一大奇观。唐朝时设有驿站,人们多来此迎送宾客,折柳赠别,依依话别,久而久之,灞河折柳赠别成了特有的习俗。无数的文人墨客把柳写进诗词中,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可本文是青海高原的柳,作者陈忠实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家乡灞河之柳呢?

  1、(这是对比烘托。灞河之柳美在柔、媚,而青海高原之柳美在刚,美在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2、是啊,所有的生命都有两种状态:要么顺境和要么逆境。青海高原之柳身处逆境,在逆境中,要么消亡,要么创造奇迹。我们人也一样,你有没有想到你身边或影视作品中类似的人或事,大家交流交流。

  (桑兰、霍金、张海迪贝多芬等)

  相反,也有一些人身处逆境,只想着别人的帮助,社会的救济,自己一点也不思进取,这样的人可能会得到人们一时的同情,但永远也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佩。

  五)让我们怀着跟作者一样崇敬和敬畏的心情,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所处环境的恶劣,体会它的“神奇”。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想象描绘情景,感悟这株柳树所处环境的恶劣,体会它的“神奇”。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赏柳赞柳初识新柳

  出示图片

  1、谈话导入,引出柳树。

  生描绘生活中所见到的柳树的样子,交流用来描写柳树的词语。

  师:我们有许多优美的词语用来形容柳树。下面这组词语也是用来形容柳树的

  2、出示文中描写柳树的词语:两合抱粗粗实坚硬巍巍然生铁铁锭的色泽苍郁深沉

  师:看了这组用来形容柳树的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是现代作家陈忠实笔下的柳树,让我们一起看看这株柳树吧(板书课题,读题)

  师:青海高原是怎样的一种环境呢?这又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呢?请同学们到文中去找答案。

  二、探柳的生存环境

  1、自读课文: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提醒读准它们的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找出描写柳树生长环境段落,体会青海高原的环境。

  2、反馈交流:学生自由回答-----师出示青海柳树生存环境的图片,语言解释画面:看到这幅图,你对青海高原有什么感受?

  补充总结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青海高原在我国西部,海拔很高,空气稀薄,干燥少雨,气候寒冷。),面对青海高原环境作者心头弥漫的是悲壮和苍凉,但是他瞅见这一株柳树时作者感情有怎么变化?(引导理解“哦”: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在这片原野上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这就是青海高原。我们读一读这句话:我站在这里……

  过渡:苍茫大地,原野起伏,没有草,没有树,在这样的环境中却生长着这么一株柳树,这是作者在高原上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所以作者说它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三、识柳的外形

  1、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呢?请找出具体描写这株柳树的段落读一读,标注出有关描写柳树神奇的句子。

  反馈:你认为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呢?与我们印象中的柳树有哪些不同?

  2、它的树干、枝、叶子的颜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师:所以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四、悟柳的神奇

  1、比较中赞柳:柳树是济南的市树,(课件出示济南柳树图)这是一株济南河边的粗壮的柳树。它的树冠大约六十来*米,树干也只一合抱多点,而这株柳树(齐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柳的奇:树阴大得奇、枝干粗得奇、叶绿得奇,生边说,师边板书。)

  师:文中有“锻铸”这个词,字典中对这个词的解释是锻造和浇铸。锻铸这两个字是什么旁(金字旁),和铁有关,把铁放在火里不停地烧,然后拿出来捶打,再放在火里烧,再拿出来捶打。这样一直到把它捶打成我们想要的形状,如镰刀、锄头等。而把这个词用在这株柳树身上,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2、引发猜想:生长在河边的柳树条件如此优越,却没有文中这株柳粗实坚硬,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预设:柳树的不屈不饶、不放弃、的精神、顽强的毅力等)

  师引导理解“锻铸”的意思。

  过渡:是啊,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这株柳树以它顽强的生命力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4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青海高原一株柳》,文中的这一株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

  2、生自由读

  3、从大家的发言中,我听出来了,大家对这株柳树充满了一种敬佩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株柳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板书课题)

  二、自主研读,交流共享。

  自主阅读

  1、请同学们仔细默读文章,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把它画出来,还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师巡视了解学情。

  交流共享

  (一)环境恶劣

  1、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的?

  2、指名说(先读文中的句子,再谈感受)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与苍凉。”

  3、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这种感受?

  “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4、指名读这几个词。

  5、听同学们读这些词语,使我不由得想起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那悲壮与苍凉让人心头一震啊!

  6、你呢?(生自由说自己想到的边塞诗词或心里感受)板书: 悲壮 苍凉

  7、就在这广袤无垠,青石嶙峋的高原上,我们的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株绿色的柳树,给你什么感觉?(惊讶、惊奇……)

  8、作者的这种感受在文中是如何表达的?( “哦”了一声)

  9、请你读出惊讶、惊奇的感觉。

  过渡:哦!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呢?让我们看一看它吧!(出示描写柳树的语言)

  (二)旺盛的生命力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方米的树阴……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指名读并谈感受。(生命力的旺盛)

  2、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它生命力的旺盛?

  ①“两合抱粗”,师生演示 感知柳树的粗壮(板书:粗壮)

  ②“百十余*方米”,一间教室大约有五十*方米,一株柳树的树阴大约有两间教室那么大。

  (板书:高大)

  3、在如此苍茫荒凉的原野上竟生长着这样一株高大的粗壮的柳树,这个“哦”里还有什么情感在其中?(赞美、赞叹……)

  4、指名读“哦”

  5、想读好这个“哦”先倒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地虚声读。

  6、师:范读

  7、生:跟读

  8、怀着这种情绪读一读这株柳(齐读)

  小结:这样高大的一株柳竟能在这如此荒凉,如此悲壮的青海高原上生长起来,壮大起来,真是神奇啊!

  (三)艰难的生存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这株柳树的神奇?

  1、指名说(预设我从“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一岁就是指这株柳树没能活满一年的,但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

  2、师:不单是柳树,其它的植物也活不到一岁,青海高原上的夏秋两季连续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又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棵活了下来,而且长得如此高大粗壮,神奇吗?从文中找到这一段读一读。

  3、生齐读此句。

  4、是啊,这株柳树造就了一个奇迹,又有谁知道这奇迹的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与磨难呢?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复习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

  2.新授这是怎样的一株柳

  3.这样的柳是怎样长成的

  4.与灞河的柳对比,突出它的生命力顽强

  5.感悟人生的道理

  二、教学理念

  追求简约而丰满的语文课堂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谁来说说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给你怎样的印象?(一望无际、连绵的山脉、高寒、干旱、苍凉悲壮)

  2.是啊,在广袤无垠的没有树族的苍茫原野上,长着唯一一株大柳树,骤然间给作者一种怎样的感觉?(惊奇、惊讶、神奇)

  3.打开书,读课文第二节

  二)这株能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找找书上的文字,认真地读一读,好好品味品味,它与那些长在*原水边极其*常的柳树有什么不同?

  (媒体出示:课文第五小节文字及南方柳图)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通过比较,我们知道这株柳树不但枝干粗实而坚硬,而且叶子绿得苍郁深沉。它能巍巍然撑立高寒干燥的青海高原上,真是一个生命的奇观。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读第二小节

  三)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扎根存活,又是怎样长成如此粗壮高大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6、7小节,再联系上下文填空:

  1、这株柳树在其他柳树无法生存的环境中活下来并生长壮大,要经历一年又一年__________,经历一年又一年_______________,要经历一次又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没有抱怨________________,没有畏怯__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成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这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名言或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怪作者全国作协副*陕西省作协*陈忠实对他崇拜到了敬畏的境地,读第二小节

  2、连起来读填空的句子

  3、让我们带着同样崇敬的心情来读一读6、7小节

  四)陈忠实的家乡在西安灞河,据史料记载:灞河*,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每到春天,柳丝婆娑,柳絮飞扬,是一大奇观。唐朝时设有驿站,人们多来此迎送宾客,折柳赠别,依依话别,久而久之,灞河折柳赠别成了特有的习俗。无数的文人墨客把柳写进诗词中,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可本文是青海高原的柳,作者陈忠实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家乡灞河之柳呢?

  1、(这是对比烘托。灞河之柳美在柔、媚,而青海高原之柳美在刚,美在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2、是啊,所有的生命都有两种状态:要么顺境和要么逆境。青海高原之柳身处逆境,在逆境中,要么消亡,要么创造奇迹。我们人也一样,你有没有想到你身边或影视作品中类似的人或事,大家交流交流。

  (桑兰、霍金、张海迪贝多芬等)

  相反,也有一些人身处逆境,只想着别人的帮助,社会的救济,自己一点也不思进取,这样的人可能会得到人们一时的同情,但永远也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佩。

  五)让我们怀着跟作者一样崇敬和敬畏的心情,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初步感受青海高原这株柳的强大生命力。

  3、理清文章的脉络,知道课文围绕“青海高原一株柳”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4、通过课堂语言实践,逐步培养语言领悟的深刻性和正确性。

  教学重点:

  通过大量的文本语言实践(读、思、议、悟)来领会作者文字中的思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柳树在青海高原上生长的神奇及作者对柳树顽强生命力的赞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力量,一种了不起的力量。(出示课件:小草顶开巨石、悬崖边上的树)课件旁白:柔弱的小草,为了生长竟能顶开身上的石块。光秃秃的悬崖峭壁上竟长出了繁茂的大松树。同学们那顽强的小草和松树是多么的了不起呀,今天咱们所要学习的课文里也同样有着这样一株不同*常的柳树,大家想熟悉它吗?请翻开课文,(15、青海高原一株柳)(版书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起去熟悉青海高原上那株了不起的柳树吧。(1)

  1、提出自学要求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课文,留意课文比较长,词语丰富,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4)

  2、读书莫放“拦路虎”,我们一起来解决阅读中的障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谁来?)

  (1)出示词串:

  广袤无垠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粗实 坚硬 苍郁 深沉

  艰苦卓绝 起死回生 顽强 毅力 韧劲

  (2)读词语 点名读 齐读(5)

  (3)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除了这些之外课文里里还有哪些不懂的请提出来。(认真预习,是学好课文的一个要害)(6)

  (4)默读:思考一下这一组组的词语分别描写柳树的什么?

  第一、二组写了这株柳树的生长环境。

  第三组写了这株柳树的外形。

  第四组写的是这株柳树的精神。

  (5)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这些内容?

  生长环境(3-4)外形独特(5)精神顽强(6-9)(10)

  b、教学第一、二自然段。

  (1)那么同学们,第一、二自然段写的又是什么呢?(作者看见柳树的感受)作者感受到了什么呢?

  从学生回答引入“*常”与“神奇”并相机版书,同学们有的说这株柳是极其*常的,而有的说这株柳又是神奇的(教师版书),照这么说的话,这株柳树就是一株既*常而又布满了神奇的柳树喽?为什么这么说呢?(引导学生说出)《假如这株柳树长在*原,长在水边那它就是一棵极其*常的柳树,可假如它长在青海高原就显得非常的神奇》。(版书:*原、水边 青海高原)(10)

  为什么长在青海高原就显得神奇呢?青海高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在预习的时候老师让大家找了有关于青海高原的资料,大家找了没有?谁来汇报一下自己找到的资料。(点名读)老师也找到了一些资料大家一起来看屏幕(出示课件)同学们,看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原来青海高原是环境这么恶劣的地方,难怪那柔嫩的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会让作者感到非常的神奇,神奇到令人(版书)望而生畏。谁来解释望而生畏?(看见了就害怕)那么这里是指柳树神奇到令作者感到害怕喽?那应该是感到什么呢?(结合上面展示资料是震惊、敬畏)是呀,当那原本柔嫩的柳树竟生长在环境如此恶劣的青海高原之上,难怪会让作者感到这么神奇,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同学们大家愿意跟老师一块走进那神秘的青海高原,一块去感受那柳树的神奇吗?(16)

  c、 教学第三自然段

  同学们请看(出示幻灯)这是课文第三自然里作者描写青海高原的部分,请大家用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感觉读一读课文里描写青海高原的这一段话,老师边走边听,看看哪位同学读得最有味道。(14)

  刚才老师听到同学读得都挺不错的,现在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点名读)同学们面对着这悲壮而苍凉的景色,会让你联想到哪些边塞诗词呢?谁来说一说。(是呀,此情此景,让老师也深受感慨。老师也想起了一句诗,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写的《凉州词》中的诗句,大家想不想听一听?不过老师和同学们读得可不大一样,大家留意听留意看。(读时出示课件)这样子读是不是更有感觉了?大家也跟老师这样来一遍吧。(学生读)不过老师觉得老师找的这一句还不是特殊的令人满足,所以请同学们回去也好好的找一找,看看还有哪些诗句跟课文结合起来朗读更合适好不好?(18)

  3、作者望着这苍茫的美景,踏着这广袤无垠的原野,走到了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停顿),什么了一声?(出示课件)这个字该怎么读?为什么你要这样读?(生答:惊奇、兴奋、震惊)(点名提问后)大家先自个在下面练一练觉得怎么读最好。同学们,咱们一齐再来读一读这一句,你怎么理解就怎么读这个字,好不好?(我一眼就……齐)老师接:哦,作者看着这株柳树心里一定在想,这可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呀。(指版书:神奇)(20)

  d、教学第四自然段

  作者之所以感到这么神奇还因为,“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嗯,谁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觉得自己可以读得好的请举手读!想读的同学请举手!(举手的齐读)。还没有举手读过书的同学请站起来,齐读。老师来一遍,好不好?(教师可在此时出示音乐范读。)是呀,(点击课件出示要害句)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出示课件)同学们这方风景是由什么构成的?(版书)(山,原野,蓝天,白云)为什么说这是一方“独立”的风景呢?(版书)(只有这一株柳树)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这是一幅“壮观”的风景呢?(版书)(铁铸的青山、辽阔的高原及其它)是的同学们,在这苍茫而辽阔的青海高原上,在这看不到一棵树的的青海高原上,这唯一的一株柳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呢?面对作者的疑问同学们有什么感悟?(提问)是呀,这倒底是一棵什么样的柳树呀,竟能神奇到如此,壮观到如此?让咱们伴随着音乐,再一次用真挚的朗读去体味那柳树的神奇吧。(出示课件)柳树的神奇并非仅仅如此,请同学们回去好好地读一读课文,深入地想一想,并把你所感悟到的记录下来,咱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继续领略那神奇的青海高原一株柳。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7

  一、复习导入

  1、青海高原的环境非常苍茫和恶劣,课文中用了那些词?(指名读)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悲壮和苍凉

  2、同学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这株柳树?

  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

  (一)、一品“撑立”,欣赏树的高大粗壮

  出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1、自由朗读,品味柳树的特点,做批注

  汇报交流:

  (1)、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方米的树阴;(现场演示两合抱,百十余*方于教室的换算,感受高大粗壮)

  (2)、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讲解生铁铁锭,于*原柔柳相比,感受它的坚硬)

  (3)、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与*原柳的颜色“嫩绿,草绿,鲜绿,丹绿”对比,感受它的苍绿)

  2、指导朗读,读出高原柳的奇特

  过渡:手掌用力,这个“撑”字,手掌用力就是撑。(板书:撑立)难道这个“撑立”仅仅写出了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这一回,我们快速默读作者猜测柳树生长情况的六、七两个自然段,看看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二)、二品“撑立”,感受树的坚强不屈

  1、生默读,划出柳树在高原上撑立不容易的句子,做相应的批注。

  汇报交流: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一岁就是指这株柳树没能活满一年的,但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

  师:不单是柳树,其它的植物也活不到一岁,青海高原上的夏秋两季连续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又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棵活了下来,而且长得如此高大粗壮,神奇吗?从文中找到这一段读一读。(指名朗读)

  (2)、“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①、指名读

  ②、重读“多少”、“又”,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吗?(生说自己的理由)

  ③、请大家都来读这段话,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④、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它……(生想象着说)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其它植物早已被风雪吞噬,这株柳它……

  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时,这株柳……

  ⑤、归纳小结:像这样严酷的考验只有一次吗?(不)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啊:面对一场场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精神!历经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精神!经受一次又一次摧毁,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___精神!(让学生上黑板板书自己说的词语)这么多词都可以来诠释这个“撑立”!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感受这株柳的顽强精神吧!(齐读)

  【设计意图:首先抓住关键词语引发学生与作者一起想象,情景交融,接着在作者想象的基础上,进而描述情境引发学生再展开更为具体的想象,让学生对柳树顽强的感悟更加直观和强烈。同时,学生想象的过程中在口头表达和思想认识方面的语文素养都有了展示和提升的空间。】

  (3)、同学们,让我们不妨像作者那样,再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原柳树它们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

  过渡::同一株柳树,生活的环境却不同,可这株高原柳抱怨了吗?让我们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生读)

  ①、从“九十九”、“一“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②、“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弃了吗?生齐读

  (三)、品味“伫立”,再赏树的傲立雄姿

  过渡: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有着――(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它就这样坚忍不拔,永不放弃地撑立在有着――(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悲壮和苍凉的青海高原上。)它就这样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壮丽的――(风景)

  1、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描写柳树样子的话。这一回你们读的时候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师适时引导,体会柳树的精神)

  2、这株柳树像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读这段话。(配钢琴曲《命运》)

  3、所以作者在开篇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里用了一个“伫立“,而不用”撑立“,你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板书:伫立)(表示是长时间地站着,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上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肯定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困难才活下来的。它已经在高原上很久很久,我们也相信,它能继续在高原上撑立下去。)

  三、由物及人,深化形象。

  1、师: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海伦。凯乐,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在遭受又聋又瞎的残酷打击下,还能聚合全部身心之力学习各国语言,最终成为一名世界杰出的女性。)

  2、你呢?你想到了哪个人?哪句名言、诗句?

  出示: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他(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

  3、汇报交流,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绝对的公*,但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一定会产生奇迹,就像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一样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的光彩!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8

  一、教材依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p88第五单元第15课,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二、设计思想。

  陈忠实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这篇课文原是初一学生所学,现在提前到小学六年级。课文文质兼美,但是词句的理解却有难度,尤其需要学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青海高原柳顽强生存、不懈拼搏的毅力与勇气更是有困难,毕竟这些小学生身在蜜罐里,长在温室中。课文中有一段对青海高原柳树的描写,一段对这株柳树生长历程的想象,我主要抓住这两段文字进行剖析,让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生长的柳树的外形差异去寻找高原柳茁壮高大的原因,通过古典边塞诗词感受高原的荒凉,与江南柳的温和舒适环境形成反差,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去想象高原柳生存的艰难。配乐范读、想象写话、配乐朗读为学生营造情境氛围,使学生化身为高原柳树,去描摹它的不屈历程。至于,高原柳和家乡灞河柳的对比,我选择了一带而过,不详细深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尤其理解"锻铸"的词义。

  ②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听写课文的最后的一个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②掌握对比的写作方法,反面衬托出文章中心。

  ③展开想象,来理解文章语句及中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②能从课文中的柳树品格联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种下坚毅、顽强的品格。

  四、教学重点。

  课文语言优美流畅,用词华丽,情景交融,理解好文章中的句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尤其是课文5-7自然段,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柳树的不屈。

  五、教学难点。

  课文表面看是写物,但是作者实际是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对于课文内涵的理解,柳树这种在逆境中不屈生存的斗志和勇气是每个人必须的力量,这是我们要在教学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的难点。

  六、课前准备:

  1、学生读熟课文,疏通字词,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2、观察柳树,找找江南柳树的特点。

  3、准备一张白纸给学生写话用。

  4、课件制作准备:柳树图片导入,选择一些古典边塞诗词为理解高原的荒凉准备,朗读时的配乐以及理解边塞诗的配乐,重点理解的语段和字词需要出示。

  七、教学过程。

  (一)认识一株柳。

  1、出示图片:这是我们都认识的树:柳树。

  2、板书:一株柳

  3、你了解柳树吗?(学生发言,教师出示柳树简介)

  出示第一节,齐读。

  4、这儿也有一株柳树。

  出示文字:第五自然段

  5、指名读。

  6、这是一棵怎样的柳树?

  交流:扣住"两合抱粗" 板书:粗壮 (练读)

  "百十余*方米" 结合教室长7米,宽6米) 板书:高大 (练读)

  "绿得苍郁,绿得深沉" 用什么词来形容这绿?板书:苍绿 (练读)

  7、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棵树!

  8、补全第5段的文字,教师接读: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1)这生命颜色为何如此独特?(高寒和缺水锻铸) 理解:锻铸

  (2)众所周知,柳树生长在温润潮湿的江南,而这棵树又为何面临着高寒和缺水呢?(它在青海高原上)

  9、补全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10、齐读课题。

  师:面对高寒和缺水,它居然长得这么好。这是一株--(出示第二节,生齐读)(板书:神奇)

  过渡:这株柳,它生长在一片怎样的天地中,它的神奇究竟在哪?

  (二)感受青海高原。

  1、轻声读3-4自然段,感受青海高原。

  2、联系课文,谈谈你眼中的青海高原?

  扣句:

  (1)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的、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a.学生谈感受 b.出示边塞诗词,配乐自读感受

  c.指名选择读诗句,谈感受,体会青海高原的悲壮、苍凉。

  (2)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

  a.学生谈感受 b.扣住"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 板书:唯一

  3、这是一片怎样的荒原啊!齐读两段话。(板书:擎天一树绿,自成数度春。)

  4、是啊,这苍茫、悲凉的土地,怎适宜树木在此安家落户?但恰恰是在这片土地上,偏偏有一株柳树,一株只适宜在--江南生长的柳树,一株--(指板书:高大、粗壮、苍绿)的柳树。

  5、出示句子: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一出示,女生读句。

  (2)这怎不是自成春天的擎天绿柳呀!男生再读!

  6、小结:正是这株柳,一株在*原上再普通不过的柳树,居然令行遍大江南北的作家陈忠实心悦诚服、望而生畏?这是为什么?

  (三)感动于一株柳。

  1、出示句子: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相信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2、快速默读6-7自然段,找找这株柳树面临着哪些困境和苦难?

  3、学生交流,板书:干旱 严寒 风雪 雷电

  4、场景想象。

  (1)教师配乐范读6-7段,想象你看到了柳树面临什么困境在怎样挣扎生长?

  (2)出示情景提示: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

  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

  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

  你看到了它不屈生长的哪幅画面,写下来。(音乐不停)

  (3)现场交流。

  (4)学生配乐读6-7段。

  师:面对逆境,它默默承受,它选择了顽强生存。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棵树吧,它在高原上创造了一个奇迹。(板书:默承苦几许?)

  5、同一粒柳絮,如果它落在适宜它生长的江南,它的生长历程会怎样?指名读第8自然段。

  6、既然陈忠实对高原上的这株柳崇拜到敬畏的境地,又为何对家乡的柳树如此怀恋,用上这么多笔墨呢?

  (对比反衬,板书:坚毅、顽强)

  师:如果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移植到江南,会怎样?(一语点到:成为一棵普通的柳树,不可能长得这么好,越是在恶劣的环境中越能够激发它的生机勃发。)

  7、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板书:无语啸苍穹!)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啊,不悲叹命运的不公,而是用挺立的身姿告诉头顶的苍天、脚下的荒原,它是一棵树,一棵生命不止的树!它用自己的生命写成了一首诗。

  8、齐诵诗歌:青海高原一株柳

  9、指板书小结:这是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在它身处逆境却这般--(生:高大、粗壮、苍绿),神奇在它是高原上--(生:唯一的一株柳),神奇在毫不畏惧--(生:干旱、严寒、风雪、雷电),神奇在它具有--(生:坚毅、顽强的品格)。

  (四)心里种棵柳。

  1、此时此刻,面对这青海高原上独一无二的一株柳,你想说:(采访的形式)

  (这不仅仅是一株柳树,更是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

  2、青海高原这株柳,你又是怎么想的?

  3、指名读读第9段:

  我不抱怨命运,也不畏怯生存之危险的艰难,我要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成长为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我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我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4、导读语:在人生的道路上,总有许多未知的困难在等待着我们,同学们,让我们在心中种下这株神奇的柳树,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力量。

  5、齐读这段话。

  师:让这段话成为你的座右铭,全班齐读。

  6、下课。

  附板书:

  擎天一树绿, 高大、粗壮、苍绿

  自成数度春。 唯一

  默承苦几许? 干旱、严寒、风雪、雷电

  无语啸苍穹! 坚毅、顽强

  八、教学反思。

  教学结束,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

  投入真情,收获体验:我很喜欢这篇课文,投入感情地教学得到了学生的情感回应。这种情感的投入不仅在于我的,也在于学生的。我带着崇敬的心情研读了课文,并把这种崇敬心情从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去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自己的理解去感受高原柳树的艰辛,体会到柳树之所以成为高原上一方壮丽风景所展现出的精神魅力。

  情境萦绕,想象为伴:对于课文中的语句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情境体验才能感受更深。在学习第5自然段的柳树的外形特点时,出示了江南柳树的柔弱形象,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对高原柳的外形描写去想象其高大、苍郁和茁壮。为了帮助学生感受高原的蛮荒时,我拓展了一些古典边塞诗词,出示了边塞画面,配上古典的埙音乐,为他们的理解营造了情境,使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高原柳树生存环境的艰难。重点理解6、7 自然段时,需要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跟随作者的想象去描绘高原柳在生存之时遇到的各种困难。我在处理时给学生一些情境提示,让他们自己去想一想,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多重朗读,读中悟情:课文文字优美华丽,意境深远,读是最好的体验感悟的方式。我采用了范读、个别读、集体读、配乐读、男女生分读的多重朗读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体悟文本传递的情感。

  在感受到教学时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

  一、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保有课文的完整性,而选择一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

  二、重新组合文本,忽视了对字词的理解。我在教学时,重新组合了文本,没有按照课文的描写顺序去讲解。虽然在前期预习时,我以帮助学生疏通了课文中的字词,但是对于词语的理解还是要放到课文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的。所以,这是又一缺憾。

  三、让学生想象写话来体会柳树的生存之艰辛,需要课堂上的许多时间,有冷场的危险,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需要继续思考的方面。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9

  一、复习导入

  1、青海高原的环境非常苍茫和恶劣,课文中用了那些词?(指名读)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悲壮和苍凉

  2、同学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这株柳树?

  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

  (一)、一品“撑立”,欣赏树的高大粗壮

  出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1、自由朗读,品味柳树的特点,做批注

  汇报交流:

  (1)、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方米的树阴;(现场演示两合抱,百十余*方于教室的换算,感受高大粗壮)

  (2)、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讲解生铁铁锭,于*原柔柳相比,感受它的坚硬)

  (3)、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与*原柳的颜色“嫩绿,草绿,鲜绿,丹绿”对比,感受它的苍绿)

  2、指导朗读,读出高原柳的奇特

  过渡:手掌用力,这个“撑”字,手掌用力就是撑。(板书:撑立)难道这个“撑立”仅仅写出了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这一回,我们快速默读作者猜测柳树生长情况的六、七两个自然段,看看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二)、二品“撑立”,感受树的坚强不屈

  1、生默读,划出柳树在高原上撑立不容易的句子,做相应的批注。

  汇报交流: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一岁就是指这株柳树没能活满一年的,但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

  师:不单是柳树,其它的植物也活不到一岁,青海高原上的夏秋两季连续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又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棵活了下来,而且长得如此高大粗壮,神奇吗?从文中找到这一段读一读。(指名朗读)

  (2)、“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①、指名读

  ②、重读“多少”、“又”,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吗?(生说自己的理由)

  ③、请大家都来读这段话,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④、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它……(生想象着说)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其它植物早已被风雪吞噬,这株柳它……

  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时,这株柳……

  ⑤、归纳小结:像这样严酷的考验只有一次吗?(不)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啊:面对一场场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精神!历经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精神!经受一次又一次摧毁,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___精神!(让学生上黑板板书自己说的词语)这么多词都可以来诠释这个“撑立”!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感受这株柳的顽强精神吧!(齐读)

  【设计意图:首先抓住关键词语引发学生与作者一起想象,情景交融,接着在作者想象的基础上,进而描述情境引发学生再展开更为具体的想象,让学生对柳树顽强的感悟更加直观和强烈。同时,学生想象的过程中在口头表达和思想认识方面的语文素养都有了展示和提升的空间。

  (3)、同学们,让我们不妨像作者那样,再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原柳树它们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

  过渡::同一株柳树,生活的环境却不同,可这株高原柳抱怨了吗?让我们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生读)

  ①、从“九十九”、“一“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②、“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弃了吗?生齐读

  (三)、品味“伫立”,再赏树的傲立雄姿

  过渡: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有着――(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它就这样坚忍不拔,永不放弃地撑立在有着――(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悲壮和苍凉的青海高原上。)它就这样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壮丽的――(风景)

  1、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描写柳树样子的话。这一回你们读的时候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师适时引导,体会柳树的精神)

  2、这株柳树像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读这段话。(配钢琴曲《命运》)

  3、所以作者在开篇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里用了一个“伫立“,而不用”撑立“,你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板书:伫立)(表示是长时间地站着,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上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肯定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困难才活下来的。它已经在高原上很久很久,我们也相信,它能继续在高原上撑立下去。)

  三、由物及人,深化形象。

  1、师: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海伦。凯乐,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在遭受又聋又瞎的残酷打击下,还能聚合全部身心之力学习各国语言,最终成为一名世界杰出的女性。)

  2、你呢?你想到了哪个人?哪句名言、诗句?

  出示: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他(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

  3、汇报交流,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绝对的公*,但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一定会产生奇迹,就像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一样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的光彩!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复习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

  2.新授这是怎样的一株柳

  3.这样的柳是怎样长成的

  4.与灞河的柳对比,突出它的生命力顽强

  5.感悟人生的道理

  二、教学理念

  追求简约而丰满的语文课堂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谁来说说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给你怎样的印象?(一望无际、连绵的山脉、高寒、干旱、苍凉悲壮)

  2.是啊,在广袤无垠的没有树族的苍茫原野上,长着唯一一株大柳树,骤然间给作者一种怎样的感觉?(惊奇、惊讶、神奇)

  3.打开书,读课文第二节

  二)这株能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找找书上的文字,认真地读一读,好好品味品味,它与那些长在*原水边极其*常的柳树有什么不同?

  (媒体出示:课文第五小节文字及南方柳图)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通过比较,我们知道这株柳树不但枝干粗实而坚硬,而且叶子绿得苍郁深沉。它能巍巍然撑立高寒干燥的青海高原上,真是一个生命的奇观。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读第二小节

  三)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扎根存活,又是怎样长成如此粗壮高大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6、7小节,再联系上下文填空:

  1、这株柳树在其他柳树无法生存的环境中活下来并生长壮大,要经历一年又一年__________,经历一年又一年_______________,要经历一次又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没有抱怨________________,没有畏怯__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成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这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名言或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怪作者全国作协副*陕西省作协*陈忠实对他崇拜到了敬畏的境地,读第二小节

  2、连起来读填空的句子

  3、让我们带着同样崇敬的心情来读一读6、7小节

  四)陈忠实的家乡在西安灞河,据史料记载:灞河*,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每到春天,柳丝婆娑,柳絮飞扬,是一大奇观。唐朝时设有驿站,人们多来此迎送宾客,折柳赠别,依依话别,久而久之,灞河折柳赠别成了特有的习俗。无数的文人墨客把柳写进诗词中,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可本文是青海高原的柳,作者陈忠实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家乡灞河之柳呢?

  1、(这是对比烘托。灞河之柳美在柔、媚,而青海高原之柳美在刚,美在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2、是啊,所有的生命都有两种状态:要么顺境和要么逆境。青海高原之柳身处逆境,在逆境中,要么消亡,要么创造奇迹。我们人也一样,你有没有想到你身边或影视作品中类似的人或事,大家交流交流。

  (桑兰、霍金、张海迪贝多芬等)

  相反,也有一些人身处逆境,只想着别人的帮助,社会的救济,自己一点也不思进取,这样的人可能会得到人们一时的同情,但永远也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佩。

  五)让我们怀着跟作者一样崇敬和敬畏的心情,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0篇(扩展5)

——八年级语文下册《五柳先生传》教案设计3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五柳先生传》教案设计1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人物小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氛围。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把握作者塑造的“独立于世俗之外”的五柳先生形象,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提高感悟能力,解读“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独特个性。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 透过作品初步了解人物自传的特点

  ⑵ 感受作品自然*淡而又形象鲜明的语言风格

  ⑶ 通过诵读,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感知文意

  ⑵ 反复诵读,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⑶ 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相关资料,培养探究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优秀品质,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背景、材料,体悟作者情感。

  2、鉴赏文章语言,学习用简明语言展示人物精神品质的写法。

  3、引导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阅读障碍

  2、引导学生多渠道查阅、收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如生*简介,历史家对陶渊明的评价等等

  3、教师准备相关材料,制作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言设计(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都是不同的,有时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看法、追求,评定他的人生态度,如周敦颐独爱莲是由于他与莲花一样具有洁身自好的品格,世人甚爱牡丹则透视其追求荣华的心态,那么大家知道陶渊明喜爱什么吗?──菊(追求高洁,隐世避俗的品性)

  我们学过的作品中,哪些篇章反映了此个性?

  ──《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近陶渊明,走近“五柳先生”(板书课题)

  二、释题:“传”

  传记,是介绍人物生*经历的文章,一般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等,虽记述的是一个人的生*,但并不等于把一个人的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的写进文章,而是记述一些重要的事件,同时显示出个人的品格特点。

  三、感知文意

  1、课堂诵读,初步感知

  ⑴ 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语调,划出不理解的语句

  ⑵ 生诵读,要读出语气、重音,特别强调读出层次

  2、分组交流,释疑译文

  以四人为一小组,按“读文──释词──译句”步骤释疑解难(让学生在交流中把握文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

  3、检测学生对文意的理解程度

  师多媒体显示含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之”的词句及一些难理解语句,由学生竟答方式互相交流。(以此形式既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其在良性竞争中互动互进的意识,又督促其更好把握文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

  1、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迅速、准确抓住关键信息的能力)

  ⑴ 文章的结构模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章采用先叙后议方式结构全文(传文+赞语)

  ⑵ 文章介绍了五柳先生哪些方面的情况?作者借助哪些语句作勾画?请学生归纳、列表:

  思想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雨,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人生志趣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

  2、合作探究,评析人物形象(教师点拨,启发思维)

  ⑴ 综观全文,你认为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总结:五柳先生是一个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隐士。

  ⑵ 你觉得五柳先生能成为你学习的榜样吗?说说理由(激发学生超越教材感悟,领悟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实现情感的升华,畅述己见,言之有理即可,引导学生理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这是我们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作者又是如何评价他的?了解文中评述,加深对五柳先生的认识。

  学生齐读“赞曰”部分,理解赞句的实质。

  交流理解:赞语主要概括五柳先生的精神风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赞赏其不愁贫贱,不求富贵,怡然自乐,返璞归真的生活节趣。

  五、课堂拓展

  假如你是陶渊明的朋友,并对他的生活情况颇有了解,刚巧有人问你:《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传吗?你会如何回答?

  学生根据所查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形成自己的看法。

  六、小结

  1、语言特色:

  ⑴ 语言简约凝练,勾画鲜明形象

  ⑵ 多用否定句,突出与世俗格格不入的节趣

  2、主旨表现:

  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七、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模仿本文写法,用简洁语言介绍自己的个性特点,题目自拟,字数300左右。

  【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

  闲静少言 不慕名利—————隐者心情

  好读书 不求甚解—————读书悦己

  性嗜酒 期在必醉—————率真放达 处于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

  环堵萧然 宴如也———————安贫乐道 (人格高洁)

  赏著文章自娱 忘怀得失—淡泊名利

八年级语文下册《五柳先生传》教案设计2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基础)

  2、在老师的点拨下进行探究,启发思维。(重点)

  3、迁移训练,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悟。(难点)

  【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说到底也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训练的结果。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也是需要训练的。一方面要有老师的指导(训),另一方面要有学生的自主学习(练)。但训练方式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集中体现在三两个精炼的课堂提问中,通过师生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标”试行以后,语文教学中增加了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初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前,打开学生的思维,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启发学生,引导探究。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发现质疑,积极思维。最后结果是否与教师的预想吻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答案可以丰富多彩。

  回归“人文”是“新课标”的另一面重要旗帜。值得指出的是,人是社会的人,也是历史的人,人文精神除了横向的相通,还有纵向的传承。而“文学即人学”,要深层探究一篇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与精神风貌,就离不开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印证。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触发点,比较,迁移,打开一道口子,让神秘的天光照进来,激发出学生超越教材的感悟,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实现人格与情感的升华。

  【教学时间】

  两课时

  【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写出了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优秀诗篇。

  二、检查预习情况。

  解释下列词语:晏如 萧然 汲汲 戚戚

  三、寻读探究。

  教师引导: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与“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有何关系?

  课堂设想:通过朗读和讨论,明确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接着以填空的形式逐句分析。

  1、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2、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五柳先生。

  3、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4、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5、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6、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小结: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相关资料: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是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世族豪门形成了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富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一代雄豪曹操也未能摆脱对豪门的依赖。

  ②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与读书人的自由个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压迫,往往借酒浇愁,在醉乡中使波澜的心灵获*静。这是他们在那种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四、悟读升华。

  教师设问:

  ①伴声自读课文,思考陶渊明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

  ②假如同学们也来评价一下自己,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③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向哪些现象说“不”,向哪些现象说“好”?

  课堂设想:通过学生们的自由朗读,积极发言,从而领悟文章的精神内涵,升华情感,培养健康个性、健全人格。

  小结:对于很多事物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无论评价别人还是评价自己都应如此。特别是评价自己,一方面要“人贵有自知之明”,看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陶渊明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式的自我评价便是很好的例子。而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我们应该做到心明眼亮。

  第二课时

  五、比较阅读:

  老舍自传(有改动)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思考题:

  1、“三百篇”指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本典籍?本学期所学的那一句诗曾提到过它?

  2、东晋以后,许多文人很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以陶渊明自况,这正是*文人张扬个性、自我欣赏的“风骨”。比较阅读,想一想两篇传记在思想个性、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似点?

  3、《论语》上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小孩需要培养,中有沉重的工作压力,所以有人把四十岁的人比喻成挑着鸡蛋进城的乡巴佬,东躲西闪,战战兢兢,生怕打翻担子。仔细观察你的一些长辈,看看他们在四十岁时的思想感情、精神状态是怎样的?(课后思考,并认真观察,选择其中的一位,结合年龄特征,把他或她写入你的日记。)

  六、模仿迁移:

  抓住特点,体现个性,抒发感情,以一种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的评价方式,写一篇200左右的自传 。要求把“不戚戚于 ,不汲汲于。”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后,加入你的自传中。

八年级语文下册《五柳先生传》教案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语文教案-《五柳先生传》教案设。要求理解课文中表现的陶渊民的道德情操。

  2、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熟练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

  1、文言文的阅读训练。

  2、掌握文中实词。

  三、教学难点:

  1、怎样认识陶渊明不慕荣利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疏通文意,大致理解课文。

  一、导入新课:回忆已学过的课文,了解陶渊明的生*。

  陶渊明,名:潜,字:渊明。晋宋时期诗人、散文家。号“五柳先生”。

  二、朗读全文,完成练习册第9题。简单讲解停顿划分方法。

  9、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宅边/有五柳树B、常著文章/自娱

  C、忘怀/得失,以此/自终D、黔娄/之妻有/言

  三、再读课文把握以下字词,再完成练习册2、3、4、5、6题,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五柳先生传》教案设》。就不理解的字词发问。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汲汲:心情迫切的样子造:往,到

  戚戚:忧愁的样子期:希望萧然:冷冷清清的样子俦:朋友

  2、给加点字注音。

  1、性嗜酒2、造饮辄尽3、曾不吝情去留4、短褐穿结5、箪瓢屡空6、黔娄之妻有言7、不汲汲于富贵8、其言兹若人之俦乎9、衔觞赋诗10、无怀氏之民欤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5、环堵萧然

  2、因以为号焉6、不戚戚然于贫贱3、每有会意7、不汲汲于富贵

  4、或置酒而招之8、衔觞赋诗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因以为号焉B、便欣然忘食C、常著文章自娱D、忘怀得失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或置酒而招之(指五柳先生)B、黔娄之妻有言(的,结构助词)

  C、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音节助词)D、吾欲之南海(往)

  6、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好读书,不求甚解:喜爱读书,但不求理解要旨。

  B、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在刮风下雨的日子里不能挡风。

  C、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患,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D、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衔着酒杯做诗,来使自己的心情快乐。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0篇(扩展6)

——五柳先生传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五柳先生传原文、翻译及赏析1

  五柳先生传

  作者: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 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 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 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 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 “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原文、翻译及赏析2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0篇(扩展7)

——五柳先生传复习教案3篇

五柳先生传复习教案1

,是新人教版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大学网 https://.unjs.com),本教案(*大学网 https://.unjs.com)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4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0篇(扩展8)

——五柳先生传中考题3篇

五柳先生传中考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23题。

  (一)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①以: ②期: ③劳: ④之:

  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0.甲段文字中直接表现作者性格和品质的语句是       。乙段文字中统领全文、点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         。(2分)

  11.甲、乙两段文字表现了作者共同的情怀和志趣,试加以概括。(3分)

  8.答案:① 用、把 ② 希望、愿望 ③使……劳累 ④ 助词,将宾语前置。

  评分:答对一个得1分,共2分。

  9.答案:① 喝醉以后就回家,从不顾惜留恋。 ② 同我谈笑往来的,只有博学的人,没有浅薄的庸人。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0.答案: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评分:答对一处得1分,共2分。

  11.答案:高洁傲岸,安贫乐道。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五柳先生传中考题2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固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每有会意(料想,猜测),便欣然忘食

  B.造饮辄(就)尽,期(希望,愿望)在必醉

  C.既醉而退,曾不吝情(挂心,在意)去留

  D.不戚戚(忧愁的样子)于贫贱,不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于富贵

  6.对下列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好读书,不求甚解。喜欢读书,但是囫囵吞枣,浅尝辄止

  B.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天性喜好喝酒,但因家里贫穷不能常有酒喝

  C.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简陋的居室,冷冷清清,不能遮风蔽日

  D.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一边喝酒一边做诗,为抱定的志向感到快乐

  7.下列四项中不能体现五柳先生志趣的一项是

  A.好读书,不求甚解 B.性嗜酒

  C.或置酒而招之 D.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8.对本文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

  B.本文的“赞语”既进行了评论,又照应了前文。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C.本文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但思想过于消沉,不足为取。

  D.本文多次使用带“不”的`句式,突出了五柳先生与现实的格格不入及其高洁志趣。

  5.A 6.A 7.C 8.C每题2.5分,共20分

推荐访问:传教 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0篇】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