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教案1 世纪100年间,科学技术变化之大、变化之快。 1.课文中哪儿写出了它的变化很巨大、迅速呢?默读课文找一找,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 2.我看到同学们画出了很多句子,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风唤雨世纪》教案【10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教案1
世纪100年间,科学技术变化之大、变化之快。
1.课文中哪儿写出了它的变化很巨大、迅速呢?默读课文找一找,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
2.我看到同学们画出了很多句子,先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彼此的感受吧。
3.谁在第3自然段画出了句子呀?
(1)“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人们用“千里眼”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人们用“顺风耳”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人们用腾云驾雾的神仙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过渡:是呀,农耕社会的人们只能用“神话”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了。
4.谁在第4自然段画出了句子呀?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1).谈感受,读句子。(一读,旨在读出个人感受)
(2).这里有这么多的发现和发明,你觉得哪一个最了不起?(学生畅所欲言,师可做适当引导:如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等。)
如孩子质疑,师可稍做解释:原子核、光年等或师可相机介绍原子核、光年。
原子核:让你想到什么?原子的核心部分,它的裂变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在军事、医疗等方面运用广泛。
光年:一种计算恒星间距离的长度单位。光年指的是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年的距离,一光年约为九万四千六百亿公里,那么百亿光年呢?(二读:读出“了不起”。)
(3).相比较于农耕社会的生活,哪儿能看出我们的生活更舒适、更方便呢?
(4).“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听的,看的,玩的,学的,都有什么变化?(精神文化生活。)
(5).生活在这样科技发达的新世纪,你的心情怎么样?(生:愉快、高兴、激动、兴奋)
(三读:读出前后变化之大,读出“高兴、骄傲”)
(四读:师生接读)
5.还有在其它段落中画出相关句子的吗?(学生自由交流)
6.你瞧,你们多会读课文呀,你们读出了这20世纪变化之大,变化之快,再看看课文,有没有没读懂的内容呢?(引向诗句的教学。)
7.这变化之大、之快真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引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齐读,知道这句诗的意思吗?学生说说。表面理解:
一夜春风就吹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2)读读课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诗题看,“白雪歌”是写塞外雪景的,“送武判官归京”写的是送别友人的事情。你有不同意见吗?
(3)借春风吹开无数雪白梨花写塞外雪后的壮观景象,想像多奇特呀,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诗呢?
(4)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和变化之巨大、之迅速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畅所欲言(注意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谈)。是呀,这20世纪的变化就好像这一夜变白的世界一样让我们惊喜,再读诗歌。
(5)多好的诗呀,把它记在你的积累本上吧,以后就可以用它来形容日新月异的变化了。
(6)学生将其抄写在记录本上。
8.孩子们,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20世纪吧。(播放影音文件)
小结:是的,是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是科学技术造就了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20世纪,更是科学技术使人类仿佛拥有了“呼风唤雨”的力量,我们再来读读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
五、留下“神奇”的思考。
20世纪是神奇的,*爷爷用了不到600字就将20世纪100年的辉煌都写出来了,这是另一种“神奇”。他是怎样写的呢?(板书:?)回家再读读课文,想一想,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教案2
主旨:作者仅用5、6百字围绕着“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生动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一)教学目标:
1.会读文中的五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通过“联系上下文”“补充资料”“合理想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知道是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了人类生活,并感受到百年之间变化之快、变化之大,唤起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并有感情读文。
(二)教学流程:
一、揭题,质疑
1.揭题,齐读课题。
2.说到“呼风唤雨”让你想起了谁?
3.我神奇呀,就让我们带着这股神奇劲儿读读课题。
4.读过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1)释疑:哪个世纪?谁?靠什么?
(2)留下疑问: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
5.你瞧,你们提出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问题呀,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1.在读课文之前,我要提醒大家注意这两个词:
(提示:潜入深海、远洋船舶)
(1)指名读准字音。
(2)用“潜”组词。
(3)再读读带有“潜”的易错词语。
(4)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课文的第二和第四自然段不好读,同桌之间互相读读,如果他读得不够好,就请你帮帮他。
3.指名读课文,其它同学听一听他能否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师随机指导)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孩子把课文读得准确而流利,对于这篇课文来说,难点不是词语,而是句子。所以,在具体的设计中重视了难读句子的训练。)
三、整体感知
同学们听得可真认真?读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学生自由交流,变化之大,变化之快。(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多留心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梳理出变化巨大、变化迅速。)
(设计意图:由于本文是一篇议论性质的科学小品文,所以,一般课型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用在本课已经不太合适。所以,从整体谈谈读完后的感受,也就是孩子对于的整体把握了。)
《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教案3
世纪100年间,科学技术变化之大、变化之快。
1.课文中哪儿写出了它的变化很巨大、迅速呢?默读课文找一找,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
2.我看到同学们画出了很多句子,先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彼此的感受吧。
3.谁在第3自然段画出了句子呀?
(1)“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人们用“千里眼”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人们用“顺风耳”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人们用腾云驾雾的神仙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过渡:是呀,农耕社会的人们只能用“神话”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了。
4.谁在第4自然段画出了句子呀?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1).谈感受,读句子。(一读,旨在读出个人感受)
(2).这里有这么多的发现和发明,你觉得哪一个最了不起?(学生畅所欲言,师可做适当引导:如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等。)
如孩子质疑,师可稍做解释:原子核、光年等或师可相机介绍原子核、光年。
原子核:让你想到什么?原子的核心部分,它的裂变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在军事、医疗等方面运用广泛。
光年:一种计算恒星间距离的长度单位。光年指的是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年的距离,一光年约为九万四千六百亿公里,那么百亿光年呢?(二读:读出“了不起”。)
(3).相比较于农耕社会的生活,哪儿能看出我们的生活更舒适、更方便呢?
(4).“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听的,看的,玩的,学的,都有什么变化?(精神文化生活。)
(5).生活在这样科技发达的新世纪,你的心情怎么样?(生:愉快、高兴、激动、兴奋)
(三读:读出前后变化之大,读出“高兴、骄傲”)
(四读:师生接读)
5.还有在其它段落中画出相关句子的吗?(学生自由交流)
6.你瞧,你们多会读课文呀,你们读出了这20世纪变化之大,变化之快,再看看课文,有没有没读懂的内容呢?(引向诗句的教学。)
7.这变化之大、之快真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引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齐读,知道这句诗的意思吗?学生说说。表面理解:
一夜春风就吹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2)读读课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诗题看,“白雪歌”是写塞外雪景的,“送武判官归京”写的是送别友人的事情。你有不同意见吗?
(3)借春风吹开无数雪白梨花写塞外雪后的壮观景象,想像多奇特呀,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诗呢?
(4)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和变化之巨大、之迅速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畅所欲言(注意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谈)。是呀,这20世纪的变化就好像这一夜变白的世界一样让我们惊喜,再读诗歌。
(5)多好的诗呀,把它记在你的积累本上吧,以后就可以用它来形容日新月异的变化了。
(6)学生将其抄写在记录本上。
8.孩子们,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20世纪吧。(播放影音文件)
小结:是的,是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是科学技术造就了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20世纪,更是科学技术使人类仿佛拥有了“呼风唤雨”的力量,我们再来读读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
五、留下“神奇”的思考。
20世纪是神奇的,*爷爷用了不到600字就将20世纪100年的辉煌都写出来了,这是另一种“神奇”。他是怎样写的呢?(板书:?)回家再读读课文,想一想,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教案4
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学习分析学习时,可以先借助工具书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理解课题。然后围绕“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这一问题重点阅读第3、4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了解“农耕社会”是个怎么样的社会,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在近一百年中变为了现实。
学习准备
资料卡片
学习流程
导学策略
文中写哪个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板书: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齐读
交流感悟。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20世纪呼风唤雨,20世纪非常了不起?全班交流相关的句子,简述自己的感受。
【出示第四自然段】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是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①学生自由读这一段。
②这段话中举了哪些科技成就?这么多巨大的成就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跟我们的祖先比比,哪儿方便了,哪儿舒适了?③对这些成就,这些改变,你的心情怎样?读一读这一段,把高兴、激动、自豪、幸福的心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④大家发现没有,这段话举了很多例子告诉我们20世纪的成就。你还能举出其它的科技成就吗?⑤在人类历史的百万年间,我们只用了短短的一个世纪,短短的一百年,就取得了那么多巨大的科技成就。太令人骄傲了!文中有一句诗对此进行了称颂,在哪儿?⑥所以,面对这样巨大的成就、巨大的改变,我们不能不承认——(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出示第三自然段】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①学生读这段话。②我们的祖先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他们想过上好的生活吗?但是他们只能靠幻想,那我们祖先的幻想在哪儿,他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现在有没有让“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变成现实?怎么实现的?③何止这么一点幻想变成了现实!你随便代我们祖先说一个幻想或者美好愿望,现在一定能帮你实现。谁来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感受科学成就之大)⑤祖先的幻想,今天的现实!多么强烈的对比呀!你感受到了吗?其实,对比是一种很好的说明方法。通过对比让我们更直观,更清楚地感受到了20世纪取得的巨大成就。⑥在20世纪的一百年中祖先的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我们又怎能不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四、同学们的证据充足,我们不得不赞叹: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加感叹号)是什么让20世纪呼风唤雨呢?正如——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文章的前面也讲到这个意思,你知道在哪吗?科学技术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时代,给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同学们感受到了吗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出示问题,小组学习
三、个人展示
四、老师总结,升华主题。
教学后记
《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语言表达特点。了解说明文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理解课文,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20世纪的科学成就资料。
2.学生了解自己家庭祖辈们的不同生活。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确立中心
1.齐读课题。
2.师: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课题吗?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下面的时间,我们就围绕这句话去学习课文。
二、围绕重点研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第四节,思考:20世纪的百年间,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巨大的变化?把相关语句画下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一)交流第4自然段:
预设:
(1)生:我是从“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探索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我从这句话可以知道在20世纪人类能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探索百亿光年外的天体。20世纪的科技十分发达。(相机变字体为红色,出示相关图片。)
(2)生:“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我可以读出来,在20世纪的时候,人类有程控电话、因特网、高速火车、远洋船舶,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地球似乎变成了一个村子。让我感受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重点理解“地球村”。1.为什么地球会变成村呢?2.地球怎么会变成村呢?出示图片,师简介)
(3)我是从:“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感受到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
师小结:“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20世纪科技如此令人瞩目,我们怎能不高兴地说……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5)其实我们的家庭也享受到了很多科技带来的方便,请随便说一说吧?
师:20世纪取得这么伟大的科技成就,我们怎能不说(手指板书)。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二)交流第3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去看看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
(1)出示课件:“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指名读。
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生回答,师相机变红字
说话训练: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展示课件:农耕社会的图片。
(2)祖先的愿望是什么?
生答后,出示课件:“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指读,相机变红字。
师:是啊,他们的生活这样贫乏。多么希望有一双千里眼能看得更远,有一对顺风耳能听得更远,会腾云驾雾能走得更远。
20世纪都帮他们实现了吗?生回答后教师课件箭头显示“千里眼“------望远镜、网络视频;“顺风耳”------电话、耳麦;腾云驾雾------航天飞机。
师:何止这3个幻想,人类上百万年的很多幻想20世纪都一一实现了。你随便代祖先说一个幻想,现在一定能实现。嫦娥奔月------宇宙飞船;去海底------潜水艇等。
师:20世纪上天入地、咫尺天涯都变成了现实。
人类上百万年的幻想,20世纪在短短的100年的时间里都实现了。所以说(手指板书)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古今对比
板书:一百年>上百万年
师:是啊,20世纪的科技成就,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更加充实,更加快乐,更加幸福。课文中用了一句诗来赞扬20世纪的成就。
(4)体会变化之大。
出示这句话:“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引导学生体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含义。
引导学生举例说出从农耕社会到20世纪科技变化之大,之多,之快。
师:20世纪,科技翻天覆地,令人振兴鼓舞,我们可以激动地说……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三、学习课文第五节
师述:20世纪的科学使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呼风唤雨,英国的一位数学家哲学家这样说……
1.出示波特兰·罗素的名言: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2.指读,变时间(20xx年——20xx年)齐读
3.师述: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而且还会带来更多……
4.出示课件:指读最后一节
四、回应开头,突出中心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你们有没有发现,无论是和过去的对此,还是举出的实例,引用诗句都是在围绕一句话写的。哪一句话?能一起告诉我吗?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那现在让你读这句话,你会用什么情感去读呀?
预设:
生自豪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生激动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生高兴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五、同学们,20世纪已经过去,21世纪已经来到。21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要把生活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要想让我们的梦变成现实,我们小学生现在能做些什么呢?
从小学科学,爱科学。
六、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
这本书是*先生特意为少年儿童写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请大家去读读。课件展示这本书的简介。
七、小练笔:《孙悟空来到21世纪》
师述:同学们,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非常发达,连天上的孙悟空也知道了……
孙悟空西天取经后,在天庭时间待长了,觉得很没有意思。又听说凡间已经到了21世纪,便决定去看个究竟。请发挥你的想象力,写一写,悟空会有哪些奇遇呢?
《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教案6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简单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意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用划出来。
三、抓住重点,深悟课文
1.直入中心,引导质疑。(出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句话自成一段,简要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学生齐读语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质疑。
2.细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设问句。理解发明和发现、一百年和上百万年的区别。
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自学提示(出示课件):
动笔画画:划出描写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的生活状态和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语句。
用心想想:课文用了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成就的?用这样的方法写有什么好处?
小组交流:把你的学习收获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分享。
学生自学,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巡视指导。
教师提出汇报要求,学生汇报自学收获。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理解农耕社会。
理解重点句子: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结合第四段内容,进一步理解发明和发现。(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体会对比的说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
学生举出其它的科技成就。(课件出示展示科技成就的图片。)
指导朗读。
总结写法和说明方法运用的好处。
4.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思考:你认为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
(课件出示)20世纪是一个的世纪。
同桌交流,补充空白。
(2)学生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畅谈心中的奇思妙想。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超市
1.把你的奇思妙想动笔画下来,讲给爸爸妈妈或长辈听,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然后运用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
科技人类
⑶理解“发明”和“发现”:
发现:原本就存在那里,只是没有被人们知道。
发明:原本没有这个东西,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新东西。
⑷用“发现,发明”说话练习。
⑸了解新成就,区别判断发明和发现:
出示课件:
X射线、空调、维生素、彩色胶片、青毒素、圆珠笔、激光、
杂交水稻、移动电话
⑹在这段中还有类似的`词语吗?找一找,理解一下:
改观改变
过渡:
20世纪人们利用科学成就使我们实现了古代人那么多的幻想,使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是古代的幻想,今日的现实,是幻想让我们有了努力的目标,是努力让我们过上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时,你们也插上想像的翅膀,当一名小小设计师,描绘一下你明日美好的未来。(可以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画图表现)你现在就是小小设计师,描绘一下你心中明日的美好前景吧!
八、总结
同学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使你们的未来生活更精彩,只要你们大胆的想像就一定发现和发明更多的新成就。就用奇思妙想中董浩叔叔一句话来结束吧。
齐读: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板书设计】
改变改观
现代科技人类生活
发明发现
《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教案10篇(扩展4)
——《呼风唤雨世纪》说课稿3篇
《呼风唤雨世纪》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科学院院长*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二、教学目标
针对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结合中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这一年龄特征,以及新课标对本年段的基本要求,我将本篇课文安排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理解呼风唤雨等16个词语的意思。
2、了解科学技创造的奇迹及威力。
3、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这里,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难点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2、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设计意图以及教法学法进行具体阐述。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注重课前的有效预习,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预习课文勾画自学生字词,标记自然段序号;尝试理解词语,收集的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好,能起到架桥铺路的作用,为了引起学生兴趣,我课件播放20世纪出现了新生事物的`录像资料,引导学生们说一说,从而引出这些是20世纪出现的,有人就把20世纪称为呼风唤雨的世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9课。师板书,生读题。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质疑,为什么说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一环节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导入新课,由课题质疑,带着问题去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要求把预习中勾画的难读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识字和写字在中年级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我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就用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词。以检查的形式指名读一读,及时纠正读错的音,并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地方该注意?如:哲翘舌音,程、耕、控是后鼻音要读到位等,接着让学生开火车读、赛读、齐读巩固字音。
3、让学生交流汇报识字方法及对生字新词的理解。
4、指导书写难写、易错的字。因为,中年级课标指出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所以,这一课我就重点指导幻这个字,指出这个字要和幼比较注意写正确,教师边说边范写,需要注意的笔画用红粉笔写出,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学生练习书写,注意提醒学生养成正确写字姿势,把字写工整、清楚,教师巡视指导。
5、默读课文思考问题。中年级课标中提出,随着年级的升高,应逐步加重默读训练。因此,我让学生边默读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每个同学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只要进行有效点拨即可,对他们个性化的回答都要给予肯定。对于回答精彩的同学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样学生们才会增强自信心。学生们通过默读,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引导他们找出课文告诉我们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课文是围绕第一段来写的,这一句是本课的中心句。
《呼风唤雨世纪》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九年义务四年级小学语文 第7册第8组中的第1篇课文,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识水*,语文阅读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本组课文训练项目及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这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本单元对学生的要求,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注意主体的参与,发展思维,培养学习能力,以达到教学目标,使用的方法为: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法,品词析句法、以读带讲法. 2、学法:指导学生运用读、思、划、议、说,同桌互学,小组合作等方法
三、说教学流程:
怎么样教学这节课呢?我采用: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悟课文—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我们齐读课题。课题的意思和文中第一段的意思完全一样,这句话是课文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写下来,我写在黑板上,你们写在笔记本上。
设计依据: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自然引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用“”划出来。
(三)、抓住重点,深悟课文。
1.直入中心,引导质疑。(出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句话自成一段,简要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学生齐读语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质疑。
2、.细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设问句。理解“发明”和“发现”、“一百年”和“上百万年”的区别。
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自学提示(出示课件):
动笔画画:划出描写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的生活状态和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语句。
用心想想:课文用了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成就的,用这样的方法写有什么好处?
理解重点句子: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结合第四段内容,进一步理解“发明”和“发现”。(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体会对比的说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
学生举出其它的科技成就。(课件出示展示科技成就的图片。)
总结写法和说明方法运用的好处。
4.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思考:你认为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
(课件出示)20世纪是一个 的世纪。
(四)、 教师总结:
同学们,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要把生活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要想让我们的梦变成现实,我们小学生现在应该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钻研科学,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教案10篇(扩展5)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说明文,我个人不太喜欢这类文章,觉得读起来没有意思。但在教学这课时,我却发现学生对这类课文非常感兴趣,学起来热情很高。因为自己对教学这篇课文没有太多的想法,所以在备课时认真观看了教参后附带的光盘,从中汲取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没有把它上成科普课,而是上了一节很有“语文味”的课,我想这也是学生热情高涨的原因之一吧。
教学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呼风唤雨”的意思,并通过题目找出课文的中心句,然后围绕中心句进行讨论“从哪里看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教学这两段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说说“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是什么样的本领,猜想一下古时候的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然后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成了现实。
最后,让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由的畅想、交流: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还会创造怎样的奇迹?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使学生在自由交流中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2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科学常识性的课文。一篇科技类课文,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语言简练,条理清楚。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内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呢我选择了网络环境来教学。
其一,是想利用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促进学生掌握并运用新型的互动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世界的浩瀚,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以及网络学习所带来的方便。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交流场所,能够共享集体智慧的成果,形成新的学习能力。
其二,我的学生,在一年级已进行过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及初步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与他人协作的研究性学习。因此,我制作的网页中纵向设计了作者简介及四部分的学习内容,在五个栏目中均为学生收集了相关的图文并茂的学习资料。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了解更多有关科技发展的知识,横向设计了科技视频,科技历史,世纪成就,阅读*台,科技发展,科技名人,网上遨游,学生交流,架起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桥梁,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语文学习真实有趣,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网络中的信息包罗万象,浩如烟海,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我们的学生该怎么办呢我们即不能过高的估量网络的功能,认为网络上的信息足能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在网络教学时,先提出学习的任务,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网上查找,而自己却很少了解网络上的信息。也不能怕学生在网上迷失方向,直接提供给学生几个相关的网站,让他们在其中学习。教师省却了让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而学生的视野被禁锢了。
为了使学生更有效的使用网络资源,方便快捷学习,课前我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基于网站内容来源于书本,而要高于书本;专题网站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专题网站应具有扩展性等特点。我查阅大量资料制作了网络课件。这样的网页中有学生自己搜集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增。
课前我还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能较充分的对网页中的内容进行阅读了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扩宽了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帮助认知速度慢的同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目的是想用这种方式来构建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网络化教材的学习中,去决定他的学习方向。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教师也由学习内容的传播者变成学生的学习导师,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知道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向,筛选信息,判断信息,这些实际都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可能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丰富课程本身的内容。这也给了他们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
上课时,我就从三个方面入手,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质疑。1,齐读课题,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2,在你初读课文之后,你又有哪些疑问3,当你浏览网页时,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学生的思维如有源之水,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什么是"呼风唤雨"和"世纪"是多长时间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呼风唤雨的英雄是谁靠什么来呼风唤雨怎样理解"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我喜欢科技成就这个栏目,我对科技发展很感兴趣,因为……学生的回答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因为我明白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了兴趣,他们已完整的构建了自己的学习内容。我认为按照这种方式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将使语文教育发生根本的变革。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是主体,教师做引导。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信息由单一化到多元化,学生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在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同时,也对我们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网页中设计的问题,导向性一定要强。"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我的纵向栏目主要帮助读懂课文。我的横向栏目重在激趣,升华主题,开阔视野。其次,注重思维策略的训练。1,用"发散思考思维活"策略训练小学生如何质疑。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在你初读课文之后,你又有哪些疑问当你浏览网页时,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想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2,用"理解深刻有见解"策略训练学生如何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科学永无止境,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查阅阅读*台,了解科技历史,关注科技发展,形成了深刻的见解,自然也会对科技的未来充满信心。第三,注重对学生的帮助引导。网络教学决不能放任自流,学生在浏览网页时如果目标不明确的,就等于在大海捞针,花时间多,收获却不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世纪,呼风唤雨的意思,知道20世纪到底是多长时间,我让学生直接进入第一部分进行学习,使同学们一目了然;20世纪都有哪些科学技术成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探讨,然后有理有据地讲明自己的理解;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通过对比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的不同,对这句古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说明什么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第三,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但敢说的前提是会听,我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听",他们会听老师提出的重点和要点,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认真的听,并做到了回答问题时不说重复话,敢讲自己的发现和见解。真正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三,用美好的心灵畅想未来
教育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从美好的角度,想象人类的前途,追求生命的意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看阅读*台,听新闻联播,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明白了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艰辛的努力,才有丰硕的果实。课堂上还安排了一次畅想活动,"我长大了要……"大家谈。"我长大了要开通星际航班,让地球上的人们都能到外星球去旅行"我长大了……一个爸爸妈妈是医生的孩子说:"我长大了要当个医学家,发明一种药,为生病的人解除病痛,健康长寿。"
给学生一次想象与表达的自主,能将爱与理想的种子种植在孩子们阳光灿烂的心田,唤起学生真诚,善良,自信,拼搏的情怀,谁能说这不是教学的精彩和感动呢。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3
【情景说明】
本文主要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从而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以下通过3、4自然段的对比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农耕社会生活的贫乏和20世纪生活的精彩纷呈,体会到正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现”和“发明”,才使神话中的“呼风唤雨”变为现实,使人类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观,理解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现实意义。
【片段一】
师:农耕社会里,人们的生活十分贫乏。作者说:“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但是,还远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课外的了解说说看,你知道当时的社会还没有什么。
出示句式:
那时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生:那时没有电扇,没有空调,没有冰箱,也没有微波炉。
生:那时没有动画片,没有泡泡糖,没有电动玩具,也没有游乐场。
生:那时没有潜水艇,没有远洋轮船,没有直升飞机,也没有宇宙飞船。
生:那时没有高大的楼房,没有宽阔的马路,没有五彩的霓虹灯,也没有热闹的超市。
……
师:面对如此贫乏的生活,人们只能通过幻想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但是,在最近的一百年当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竟纷纷变成了现实。
课件出示:
卫星、程控电话、航天飞船,介绍现代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下自己所收集的有关资料,你知道20世纪的人们还拥有哪些科学成果?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我知道20世纪人类可以用机器人来代替人的工作,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
生:20世纪,人们对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
生:我知道医生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很小的细菌,用激光刀做手术可以减少出血量。
生:20世纪有很多新的科学技术。像无土栽培技术,钠米技术、基因技术等等,在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生:我通过上网,查找到*科学院的网址。在成果博览里,共统计了不同行业的科学成果8千多项。它们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反思】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我尝试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课前,我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其次,抓住训练点,生发开出,扎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说说农耕社会人们还没有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20世纪科学成果的有关资料后,又要求他们继续说下去,20世纪的我们还拥有一些什么。在这样的对比过程中,学生既感受了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巨大的区别,又在收集资料中积累了语言、模仿运用中训练了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片段二】
师:现代科学技术变化之快、成就之多,真的是让人无法想象。作者用了这样一句诗来形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么,面对这一切,你有什么感受?
生:科学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精彩,我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而自豪。
生:美好的神话能纷纷变成现实,是科学知识创造了这些奇迹!
生:我觉得人类太了不起了!他们所创造的这一切太不可思议了!
生:我想说,我们生活在这个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在享受科学成果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探索,发现和发明更多的科学技术,造福人类。
师:如此多的科学发明创造竞相涌现,的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想象一下,过去享尽荣华富贵的王公贵族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今天的社会,他会怎么说?
生:他会说,这一切都是真的吗?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居然真的能够实现啊!
生:他会高兴地说,太了不起了!我们那么多年没有实现的梦想,你们竟然在短短的一百年内就做到了。
生:他会惊奇地说,我不是在做梦吧?没想到,我的子孙们这么争气。
生:他会遗憾地说,我还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想不到他们的生活才真的像神仙一样啊!
【反思】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本段教学,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感悟和想象,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面对这一切,你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触动了学生的情感积累,使他们真切地体会到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之大,范围之广,变化之快,并由衷地生发出对科学的赞叹和向往。接着,我又启发学生用想象去填补文本的空白,拓展思维的空间。“假如享尽荣华富贵的王公贵族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今天的社会,他会怎么说?”学生又换了一个角度去感受现代生活的精彩,体会科学技术的神奇。这样,从自己到他人,从感受到想象,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地感悟,既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又给了学生自主创造的空间。
【专家点评】
正如这位教师所说的那样,这篇教学案例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给了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首先是拓展了语文课堂教学,把学生从书本引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课前,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使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其次是有层次性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有充足的表达空间。从简单地模仿“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的句式说话,到灵活地运用自己所收集的资料介绍20世纪人类还拥有什么,再到创造性地抒发自己的感受,体现了以学习语言,发展思维为目的语文学科特点,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高。最后是给了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超越文本的想象说话,既是语言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也是文本再创造的体现,这样的教学真正实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本片断最大的亮点是体现了语文的“生活性”、“文字性”和“创造性”。真正的语文离不开生活的积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也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4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四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全新的结构与内容,在本学期其中的一个训练知识点是学生都必须具备搜集并收藏资料的能力。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阅读了有关于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深入课文奠定基础,培养了学生课前参与能力。
课堂上,我让学生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课文第三、四段结合具体的实例用简短、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科学技术从“农耕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人类20世纪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这两段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按课文顺序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而是根据学生的分组汇报将其调整到第四段之后。这样,在学生自学完第三、第四自然段、在充分朗读并进行了说话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当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时,学生激情的朗读把一篇枯燥的说明文融入了浓浓的诗情画意,也强烈地感受到了20世纪取得的巨大的科技成就,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第二自然段中的小泡泡中“‘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也是理解的重点、难点,通过“学生解释词义——结合生活理解词义——把词语放到语言环境中巩固理解”这样的过程,对词语和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文本真正成了例子,学生成了语言学习的主人,还可以从课堂教学中明晰地看到学生理解与表达,思想与言语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学习说明文,不仅仅关注介绍的科学知识,更要关注这些知识是用怎样的言语表达的。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也有很多:我的语言亲和力和激励性还不够,这往往会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感悟到只有通过自己极具亲和力和激励性的语言,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对于课后问题的处理也不到位:“课文写得真精彩,我要多读几遍。”“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一百年的科学技术发展”这里表明课文的文字简短也是一种语言美。这和我们*时认为的语言美有所偏颇,因此我有些忽略对文章语言美的感悟。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5
扎扎实实学语文
——评《呼风唤雨的世纪》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人教版“科技成就”这一专题的第一篇课文。短短的几百字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这样一篇说明文,姚老师的教学*实,朴实,真实。整堂课没有噱头,没有花招,有的是实实在在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扎扎实实的能力培养。引领学生扎扎实实学习语言文字,丰富积累,感悟文章意境,体会情感。
是的,教学的本质不是展示教师的才华,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而不是图热闹的课。下面就姚老师的课谈几点看法:
一.教学内容简约有层次
简约不是简单,而是要能抓住要点,化繁为简。姚老师在整堂课的教学内容编排上,紧紧围绕上“呼风唤雨”这四个字展开。导入时让学生谈谈“呼风唤雨”的神话人物;初读课文时,边读边想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研读课文时,找找画画古代人与现代人分别是如何呼风唤雨;最后的结束,教师也是用一句“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来总结。纵观全文,一条主线清晰可见,而围绕着中心展开的各个教学环节井然有序,绝不多生枝蔓。
二.教学方法简捷有效
语文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大声疾呼:“语文的学习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也就会越复杂,结果只能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故语文教学,尤其是有示范作用的公开教学得‘简简单单’”。从姚老师的课,确确实实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点。
如,在字词教学环节,老师直接出示了生字词,让学生自读、指名读,后领读。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老师也直接点出,不拐弯抹角,故弄玄虚。告诉了学生“耕”读后鼻音;“幻”的左边有点,右边无撇。而且马上练习书写。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及时的得到了积累和巩固。
又如:让学生理解古代人与现代人“呼风唤雨”的不同时,让学生到课文中找找画画相关的句子,并写上批注,同时教学中通过对比的方法,非常鲜明的表露出了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进而感悟全文,体会情感。
三.教学手段简朴恰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于是,画、唱、演,和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运用等等手段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语文教学追求“精彩”的手段。恰当地运用这些手段确实能让语文课堂更加形象化、真实化、趣味化,但它只是,也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它展示的应该是学生未知的,教师不能表述清楚的但却能促进学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的内容,毕竟语文课上该做的事是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
姚老师的课,几乎没有什么花哨的课件,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姚老师整堂课目标明确,语文知识的训练十分到位,设计了填空练习,句式训练等等,扎扎实实的感受了语言文字。理解重点句时,抓住关键词,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四.教学语言简洁有力
许多语文课堂,过分追求人文性,追求的是热闹,激情,绚丽。看着热热闹闹,实则学生又有多少受益呢?姚老师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昂的语调。在*和的背后,蕴含的是教师的功底,越是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教师,越不显山露水,语言直白简捷,情绪轻松随意。在他朴实无华的语言中蕴含的是他非富的教学智慧。不张扬,不造作。
如在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姚老师只是点拨学生理解“春风”是什么,“梨花开”又指什么?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看似轻描淡写的提问,但却抓住了要害,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变化大,变化快。”然后教师又排比式的让学生通过“用一句诗“,“用哲学的语言”,“用作者的语言”来称颂,层层推进,使学生的情感得已升华。
当然,每一节课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些不足之处。在教学到“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这一句时,老师提问:“这一百万年变化大吗?”学生有些摸不着头脑,老师反复提示,学生仍旧回答“大”,在这里老师的提问存大问题,如果做些铺垫,如:“这一百年都包括了哪些时期;这一百年有哪些变化?”这样是否会好些呢?
语文教学简单不怕,只要教师的心中真正装有学生就行,怕的是课堂的热闹、激情、绚丽把学生给“淹没”了。简简单单教语文,腾出时间让学生潜心读书,静下心来读书,这才是根本!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6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成功之处:教学中我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始终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一句展开,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设计有效提问。什么是“呼风唤雨”?“世纪”是多长时间?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呼风唤雨的英雄是谁?靠什么来呼风唤雨?怎样理解“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导入新课时,本来我审计了一个学生质疑的环节,就是: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但实际教学中因为学生对“世纪”和“呼风唤雨”的理解非常到位,本着“以学定教”的原则,如果此时还要质疑就显得有点画蛇添足了,于是我去掉了这一环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通过对比20世纪前后人们生活的不同,对这句古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说明什么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但敢说的前提是会听,我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听”,他们会听老师提出的重点和要点,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认真的听,并做到了回答问题时不说重复话,敢讲自己的发现和见解。真正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从而让学生学会使用“对比”的手法。
不足之处:
1、检查字词这个环节上,有让同学们合作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这样一个设计。当学生问道“农耕社会”这一词语时,我说接下来的学习中会遇到,那时我们再理解。其实应该适当地将这个词语点一下,一会儿再遇到这个词学生一定会更有体会。2、在理解“发现”“发明”两个词语时,学生自主理解的意思并不到位,这时我随机造了两个身边的句子去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如果能让学生去用这两个词语亲自造句,他们的理解会更透彻,体会会更深。
整改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倾听,善于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当学生达到理解水*时,教师激励性评语及时准确,并富有激情。“听到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断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这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我有必要在这方面下功夫,通过肯定性和描述性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并引导学生体会个性化理。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7
这是一篇接近学生生活的文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容易入手。
由于这篇课文的中心突出,内容较浅显易懂,因此我抓住课文的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让学生从读、听、看、说中感受。接着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展开想象:
①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从哪些地方看出?
②20世纪之前人类的生活又是怎样?
③20世纪之所以与过去截然不同,靠什么?
④你还能推测21世纪人类还将创造出哪些奇迹?从问题中紧紧抓住中心句,让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大胆的把他们想象的说出来。
另外这篇课文还有几个教学重点:如让学生学会用设问句;感受文中紧紧围绕一句话来写,并运用对比手法的方式;学会区分“发现”与“发明”;理解文中运用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文中的含意。
课堂教学上,气氛活跃,同学们都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想法、意见,激发了同学们的想象,但不足之处是某些地方时间安排不够恰当,某些可略讲的地方时间放得较长。在这方面我以后会多加研究和努力,希望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8
《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生字,正确朗读、理解新词,《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及反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读通课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4、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 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题质疑
1、同学们一定都看过《西游记》吧?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呢?为什么?
师小结:老师知道了,同学们之所以喜欢这些神仙,是因为他们法术高强、能上天入地。尤其是东海龙王,打一个喷嚏,狂风大作,掉几滴眼泪,大雨滂沱,真是要风得风,要雨有雨。相机理解“呼风唤雨”。
2、今天,我们就跟随*科学院院长*先生一起走进这“呼风唤雨的世纪”。
3、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心中有什么疑问?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开心中的什么疑问?还有什么不懂的?
要求:读准生字新词,不加字、不丢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课前自学情况,相机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
(1)认读新词:奇迹(jì)依赖 (lài) 潜(qián)入
洞察 适(shì)用幻想哲学家因特网
农耕社会程控电话腾云驾雾 出乎意料
(2)理解“农耕社会、程控电话、因特网”
3、生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解决简单问题(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个世纪?谁呼风唤雨?靠什么呼风唤雨?)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及反思》。为什么这样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验证一下吧!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的确是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科学正在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
2、科学创造了怎样的神话?创造了怎样美好的生活?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划出相关语句。
3、同桌讨论后,全班集体交流:
句子①:“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理解:a 读一读,说一说:你从“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体会到什么?
b“千里眼”“顺风耳”就是指现在的_________________。
c想一想:古代的人们还有着怎样的幻想?如今,变成了现实没有?
句子②“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
理解:a “等”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b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知道20世纪还拥有哪些科技发展的成果?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师出示《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生谈感受:你想说点什么?c辨析“发现”和“发明”。说说:哪些是人类的发现?哪些是人类的发明?d过去的王公贵族过的是怎样的生活?你感受到了科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舒适和方便?为什么说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师相应补充相关资料,加深理解。(①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爱吃新鲜荔枝,唐玄宗命人快马赶运长安,也需七天;现代社会空运,7个时辰都不需要。②匈奴侵犯,边关告急,京城十天半月后才知晓消息;现代社会,一个电话,一份传真,几秒种就知道信息。)e对比读,再次感受一下农耕社会的落后和20世纪的科技的进步,体会“作比较”说明方法的好处。f出示课件,展示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谈感受:你想说点什么?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②。
4、 现代科学技术变化之快、成就之多,真是让人无法想象。作者用了一句什么诗来形容?
a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b你还能说出几个形容变化快、成就多的词语吗?
四、小结收获、畅谈未来
1、文章学到这儿,你又想说点什么??有感情地朗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畅谈未来,提出希望:请你大胆推测,21世纪,科学技术还将创造出哪些奇迹?
五、布置作业:用《畅想二十一世纪》为题写一段话或者拿起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你的“奇思妙想”。
板书设计: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科学 (创造神话 创造奇迹)
幻想-------- 现实
教学反思:
教学思路:由谈话导入,接着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再质疑课题,读课题之后提出疑问,带着疑问进入课文,学习一二段,解决“世纪”和“呼风唤雨”的意思。理解课文中诗句意思。
不足之处:设计的问题指明性不够强,学生比较难理解;认识到语速比较快;让学生说的比较少,也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学过程中遗漏了一些知识点。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9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科学院院长*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学这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学生只有在课前占有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更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才能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的认知,产生新的体验。20世纪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阅读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又能培养学生的课前参与能力,体现在生活中学习的大语文观。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0
这篇课文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当当小记者:采访长辈过去的生活(回家采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你们从小到老、从小到成年,吃、穿、住、行是怎样的?写写自己现在的吃、穿、住、行情况。对比后写上自己的些许感受。)搜集、阅读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还要求学生制作20世纪科学成就的小板报。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全新的结构与内容,也应当具备一定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本学期其中的一个训练知识点,学生都必须具备搜集并收藏资料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我坚持让学生通过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的程序去读懂课文。在教学中,我抓住中心句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中心问题做的教学设计,从而让学生迫切的渴望认识20世纪的巨大变化。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语文课上是必须的,我特别关注学生的朗读,在教学时也努力做到这一点。如: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而学生在读时,总是读*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在此我引导讨论两种读法不同的效果。孩子们在比较朗读后,说:上百万年时间比百万年时间更长,使我们更感受到了20世纪科技成就之多之大。仅朗读而言,针对学生朗读的重音、速度、时间更长,使我们更感受到了20世纪科技成就之多之大。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评价,再如:刚刚这位同学读时,我怎么就没有听出他惊喜快乐的心情呢?谁愿意再读一读?让大家听了就好像耳闻目睹科技的迅速变化。你读得很认真,如果声音再大些,就更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惊喜。20世纪的高科技社会出现在课堂的讨论中,学生想得深刻、想得深远,课文的难点就在这一问、一读的设计下轻松突破。
本学期另一个语文学习知识点就是把网络搬到语文教学上。在讲授本课时,我两度要求学生运用网络教学。一是在学生自学时,把收集到的好词发到教师博客上,然后学习齐共享。另一次就是在讲授课完,根据学生的对20世纪的科学成就的收集,把收集到的传到博客上。
我觉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亲和力和激励性还不够,这往往会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感悟到只有通过自己极具亲和力和激励性的语言,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学生获得了自我成长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意义。这一点真值得我在今后教学中学习。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1
最初做教学设计时,觉得挺简单,这类科学常识性说明文,通常可以找到许多丰富漂亮的教学图片,举很多关于科技成就的例子。当我把第一篇教学设计交给指导教师时,得到的回复是这篇课文被我设计成了“资料展示厅”和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
认真反思后,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借鉴了教学光盘后,最终教学设计定稿。
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我坚持让学生通过“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的程序去读懂课文。在教学中,我抓住中心句“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中心问题做的教学设计,从而让学生迫切的渴望认识20世纪的巨大变化。
开课后便抛出这一中心句,让学生自由默读后,找出能支撑这个中心句的句子。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找到句子谈感受,理解感悟后总要回归到中心句“二十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堂显得开放,充满激情。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语文课上同样也是必须的。接手这个班后,发现班上学生朗读能力整体不高,于是我更是特别关注学生的朗读,在教学时也努力做到这一点。通过读第四段,分角色朗读三四段介绍农耕社会和二十世纪人们生活环境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二十世纪科技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在激情朗读后顺势教授说明方法,教学环节显得自然流畅。
当然,这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
首先,教师语言太多,问题过碎,让本可以简洁的教学环节显得松散。并且过多的话也扰乱了学生的思路,剥夺了他们谈自己感悟的机会,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教师评价语匮乏。评导结合一直是指导老师向我传授的教学理念。评是为了更好的导。因此,教师评价语必须做到准确、及时、有针对性。整堂课几乎听不到我对学生的回答的评价,因此这又是课堂的另一个大败笔。
最后,语文味不正。班上的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一直不是很积极,课堂气氛不活跃。所以接手后,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我喜欢采用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了引发他们的兴趣,其中,说点俏皮的,流行的话语是我比较常用的方法。一直没有觉得自己这个做法有什么不好,听老师评课后才知道原来竟有这么大的弊端。这让我不得不反思:真正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是要靠老师精彩的能吸引人的教学。原来的自己一直走在了一个误区中,还好,发现的不算太晚。
路漫漫其修远兮,如何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学生获得了自我成长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意义。这两点是我最重要也是最艰巨的任务,多请教,多学习,多实践,不断求索吧!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四: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阅读了有关于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深入课文奠定基础,培养了学生课前参与能力。
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时,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再直接切入到课文的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找出20世纪有哪些科技成就,并借此进行拓展,让学生说说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成就,学生即可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来回答。教学这段时,我注重学生的感知,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体会“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再由此引导生联想过去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进一步学习文章的第3自然段,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说说“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是什么样的本领,猜想一下古时候的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然后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成了现实,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的伟大,体会“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之后,便让学生带着骄傲,自豪的情感朗读本段。建立此基础后,学生应该能明白是谁在“呼风唤雨”,靠什么“呼风唤雨”,体会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引出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波兰特罗素说的话,交流: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还会创造怎样的奇迹?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使学生在自由交流中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最后出示一篇练笔,完成本次教学。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2
课文开篇气势恢宏,第一段只有一句话,以毋庸置疑的口吻说明了一个事实: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作者借神话故事中神仙道士运用法力“呼风唤雨”的本领比喻20世纪与以往的不同。
第2自然段,课文连续运用两个设问句,强有力地说明,正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现”和“发明”,才使神话中的“呼风唤雨”变为现实,使人类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阐明了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现实意义。
课文第三、四段结合具体的实例用简短、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科学技术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人类20世纪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这两段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采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学习的时空。但不是完全放任自流,而是借助自学提示和汇报时的相机指导,教给方法、明确任务,这样既避免了学生自学时的盲目低效,又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第三自然段末作者引用了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之大、范围之广。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没有按部就班地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而是将其调整到第四段之后。这样,在学生自学完第三、第四自然段、看完视频资料并进行了说话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水到渠成,轻松顺畅,体验也更加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3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景。
课文虽然比较简短,但是学生理解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特点,有感情地正确朗读课文。
2、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及威力,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3、能联系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难点是: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本课的教学试图以20世纪前、后作比较,以及20世纪所取得的一些发明创造来说明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是现代科学技术让我们过上了比过去王公贵族还幸福的日子。
我上课思路主要是这样的:
由谈话引出课题,请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然后点出课文的中心句,再请学生质疑,把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归结到解决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接着让学生充分读课文,交流读后所得。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就是人类在20世纪前后过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这些都源自现代科学技术。然后把这两组句子放在一起,让学生充分的朗读,理解其中的含义。最后又回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一读。这节课结束时我安排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在21世纪,希望科学技术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么样的变化。最后我引用了居里夫人的话:我要把生活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结束课文。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积极上进的情感。
学生虽然通过朗读课文,理解了20世纪是如何呼风唤雨的,但由于课件中缺少直观图象,学生体会不深。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4
我观看了骆正位老师执教的《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的教学vcd后,自己感受颇深,也从中受益匪浅。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第一学期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我看后对骆正位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有如下的反思:
1、我觉得:骆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的语言极具亲和力和激励性,往往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高涨。他不同于一些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无论学生回答得怎么样,都会始终如一地用上了“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语句,这是我们一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语句,往往有意无意间给学生的一些赞赏和“鼓励”过头的情景:造成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听不到些微的瑕疵,唯恐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有时还未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赞叹之语就已经脱口而出,匆匆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而在实践中发现,开始的课堂气氛热烈,愈到后面愈冷清。分析原因,除预设环节之类的问题外,这种激励性评价的过于频繁和泛化,使评语的激励性和导向作用大打折扣。
而骆老师在教学中,只是通过自己极具亲和力和激励性的语言,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学生获得了自我成长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意义。这一点真值得我在今后教学中学习。
此外,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倾听,善于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当学生达到理解水*时,教师激励性评语及时准确,并富有激情。“听到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断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这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骆老师还常常通过肯定性和描述性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并引导学生体会个性化理解和表达所带来的积极效果。
2、我觉得: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并不能靠赞扬就能保护和维系。若教师的引导能触拨学生的心灵之弦,使其思维和情感真正“动起来”,让思维与文本共舞,让精神律动,那也是入心的鼓舞和激发。教师应当在充分肯定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大胆陈述时,通过对学生的意见的恰当回应,为学生们指名学习的方向,并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进行反思,评价甚至调整。
我在教学时努力做到这一点。如:“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而学生在读时,总是读成“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在此我引导讨论两种读法不同的效果。孩子们在比较朗读后,说:“上百万年时间比百万年时间更长,使我们更感受到了20世纪科技成就之多之大。”仅朗读而言,针对学生朗读的重音、速度、时间更长,使我们更感受到了20世纪科技成就之多之大。”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评价,再如:“刚刚这位同学读时,我怎么就没有听出他惊喜快乐的心情呢?谁愿意再读一读?让大家听了就好像亲眼看到科技的迅速变化。”“你读得很认真,如果声音再大些,就更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惊喜。”
今后,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我会坚持让学生通过“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的程序去读懂一篇课文。让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同时,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5
一、与时俱进活学活用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科学性的说明文。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在理解“呼风唤雨”这个词时,我想何不采用网络搜索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样既简单,又实用,也是让学生了解20世纪科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很好说明。在教学时,我采用了这个设计,学生很快就学会了这种查找资料的方法,不仅取得了语文课中预设的效果,也是一个很好的延伸拓展。
二、合理选材创设精彩
合理地选材是一堂课是否精彩的前提和关键,有内容有内涵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才能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促使积极思维的动力。作为第一课时,我重点学习三、四两个重点段,给课堂注入了活力、注入了内涵。当讲到第四自然段的科技成就时,让学生再举出一些例子。学生一下子就打开了思维的闸门,“磁悬浮列车、X射线、纳米技术、载人飞船、数字电视……”学生一口气说出了很多很多。学生活跃的思维、热烈的发言带动了课堂的气氛。当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时,学生激情的朗读把一篇枯燥的说明文融入了浓浓的诗情画意,也强烈地感受到了20世纪取得的巨大的科技成就,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我和孩子们还深深地沉浸在文本带来的精彩中。这样的成功都源于丰富的课堂内容。
《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教案10篇(扩展6)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景。
课文虽然比较简短,但是学生理解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特点,有感情地正确朗读课文。
2、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及威力,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3、能联系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难点是: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本课的教学试图以20世纪前、后作比较,以及20世纪所取得的一些发明创造来说明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是现代科学技术让我们过上了比过去王公贵族还幸福的日子。
我上课思路主要是这样的:
由谈话引出课题,请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然后点出课文的中心句,再请学生质疑,把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归结到解决“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接着让学生充分读课文,交流读后所得。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就是人类在20世纪前后过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这些都源自现代科学技术。然后把这两组句子放在一起,让学生充分的朗读,理解其中的含义。最后又回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一读。这节课结束时我安排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在21世纪,希望科学技术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么样的变化。最后我引用了居里夫人的话:“我要把生活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结束课文。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积极上进的情感。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当当小记者:采访长辈过去的生活(回家采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你们从小到老、从小到成年,吃、穿、住、行是怎样的?写写自己现在的吃、穿、住、行情况。对比后写上自己的些许感受。)搜集、阅读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还要求学生制作20世纪科学成就的小板报。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全新的结构与内容,也应当具备一定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本学期其中的一个训练知识点,学生都必须具备搜集并收藏资料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我坚持让学生通过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的程序去读懂课文。在教学中,我抓住中心句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中心问题做的教学设计,从而让学生迫切的渴望认识20世纪的巨大变化。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语文课上是必须的,我特别关注学生的朗读,在教学时也努力做到这一点。如: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而学生在读时,总是读*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在此我引导讨论两种读法不同的效果。孩子们在比较朗读后,说:上百万年时间比百万年时间更长,使我们更感受到了20世纪科技成就之多之大。仅朗读而言,针对学生朗读的重音、速度、时间更长,使我们更感受到了20世纪科技成就之多之大。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评价,再如:刚刚这位同学读时,我怎么就没有听出他惊喜快乐的心情呢?谁愿意再读一读?让大家听了就好像耳闻目睹科技的迅速变化。你读得很认真,如果声音再大些,就更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惊喜。20世纪的高科技社会出现在课堂的讨论中,学生想得深刻、想得深远,课文的难点就在这一问、一读的设计下轻松突破。
本学期另一个语文学习知识点就是把网络搬到语文教学上。在讲授本课时,我两度要求学生运用网络教学。一是在学生自学时,把收集到的好词发到教师博客上,然后学习齐共享。另一次就是在讲授课完,根据学生的对20世纪的科学成就的收集,把收集到的传到博客上。
我觉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亲和力和激励性还不够,这往往会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感悟到只有通过自己极具亲和力和激励性的语言,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学生获得了自我成长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意义。这一点真值得我在今后教学中学习。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3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四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全新的结构与内容,在本学期其中的一个训练知识点是学生都必须具备搜集并收藏资料的能力。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阅读了有关于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深入课文奠定基础,培养了学生课前参与能力。
课堂上,我让学生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课文第三、四段结合具体的实例用简短、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科学技术从“农耕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人类20世纪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这两段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按课文顺序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而是根据学生的分组汇报将其调整到第四段之后。这样,在学生自学完第三、第四自然段、在充分朗读并进行了说话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当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时,学生激情的朗读把一篇枯燥的说明文融入了浓浓的诗情画意,也强烈地感受到了20世纪取得的巨大的科技成就,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第二自然段中的小泡泡中“‘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也是理解的重点、难点,通过“学生解释词义——结合生活理解词义——把词语放到语言环境中巩固理解”这样的过程,对词语和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文本真正成了例子,学生成了语言学习的主人,还可以从课堂教学中明晰地看到学生理解与表达,思想与言语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学习说明文,不仅仅关注介绍的科学知识,更要关注这些知识是用怎样的言语表达的。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也有很多:我的语言亲和力和激励性还不够,这往往会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感悟到只有通过自己极具亲和力和激励性的语言,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对于课后问题的处理也不到位:“课文写得真精彩,我要多读几遍。”“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一百年的科学技术发展”这里表明课文的文字简短也是一种语言美。这和我们*时认为的语言美有所偏颇,因此我有些忽略对文章语言美的感悟。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4
在上周四的第二次录课中,我讲的是小学语文四年级的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因为本课是说明文,所以如果讲授方法不当,会让学生感觉本课枯燥无味,所以在上课前,我认真思考应该设计什么活动让学生对于本课学习产生兴趣,我设计了两点:一是让学生思考父母小时候和自己现在比有什么不同;二是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最离不开哪些科技产物。并在新课导入的时候让学生回答问题。除此之外,我也精心的制作了相关的ppt,以便于课上有更好的展示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则是在引入后,带领着学生一段一段的阅读这篇课文并在阅读时思考相应的问题,我认为这样学习比较有条理,但是不足之处是我觉得有一点单调,会让学生感到有些枯燥。
除此之外,我认为只有文字是远远不够的,我还为学生在ppt上展示 了很多有关20世纪科技成果的图片,并且一一为学生更详细的介绍,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来感受科技给自己带来的便利。
我觉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切进展的还算比较顺利。但是由于是第一次讲说明文,总觉得自己的讲授方式有点不够吸引人,显得些许枯燥。此外,如果真的在实际课堂中,我还应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这些都是需要我今后在实践中去改变去探索的,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会讲课,讲好课的老师。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5
扎扎实实学语文
——评《呼风唤雨的世纪》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人教版“科技成就”这一专题的第一篇课文。短短的几百字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这样一篇说明文,姚老师的教学*实,朴实,真实。整堂课没有噱头,没有花招,有的是实实在在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扎扎实实的能力培养。引领学生扎扎实实学习语言文字,丰富积累,感悟文章意境,体会情感。
是的,教学的本质不是展示教师的才华,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而不是图热闹的课。下面就姚老师的课谈几点看法:
一.教学内容简约有层次
简约不是简单,而是要能抓住要点,化繁为简。姚老师在整堂课的教学内容编排上,紧紧围绕上“呼风唤雨”这四个字展开。导入时让学生谈谈“呼风唤雨”的神话人物;初读课文时,边读边想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研读课文时,找找画画古代人与现代人分别是如何呼风唤雨;最后的结束,教师也是用一句“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来总结。纵观全文,一条主线清晰可见,而围绕着中心展开的各个教学环节井然有序,绝不多生枝蔓。
二.教学方法简捷有效
语文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大声疾呼:“语文的学习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也就会越复杂,结果只能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故语文教学,尤其是有示范作用的公开教学得‘简简单单’”。从姚老师的课,确确实实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点。
如,在字词教学环节,老师直接出示了生字词,让学生自读、指名读,后领读。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老师也直接点出,不拐弯抹角,故弄玄虚。告诉了学生“耕”读后鼻音;“幻”的左边有点,右边无撇。而且马上练习书写。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及时的得到了积累和巩固。
又如:让学生理解古代人与现代人“呼风唤雨”的不同时,让学生到课文中找找画画相关的句子,并写上批注,同时教学中通过对比的方法,非常鲜明的表露出了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进而感悟全文,体会情感。
三.教学手段简朴恰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于是,画、唱、演,和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运用等等手段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语文教学追求“精彩”的手段。恰当地运用这些手段确实能让语文课堂更加形象化、真实化、趣味化,但它只是,也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它展示的应该是学生未知的,教师不能表述清楚的但却能促进学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的内容,毕竟语文课上该做的事是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
姚老师的课,几乎没有什么花哨的课件,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姚老师整堂课目标明确,语文知识的训练十分到位,设计了填空练习,句式训练等等,扎扎实实的感受了语言文字。理解重点句时,抓住关键词,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四.教学语言简洁有力
许多语文课堂,过分追求人文性,追求的是热闹,激情,绚丽。看着热热闹闹,实则学生又有多少受益呢?姚老师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昂的语调。在*和的背后,蕴含的是教师的功底,越是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教师,越不显山露水,语言直白简捷,情绪轻松随意。在他朴实无华的语言中蕴含的是他非富的教学智慧。不张扬,不造作。
如在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姚老师只是点拨学生理解“春风”是什么,“梨花开”又指什么?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看似轻描淡写的提问,但却抓住了要害,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变化大,变化快。”然后教师又排比式的让学生通过“用一句诗“,“用哲学的语言”,“用作者的语言”来称颂,层层推进,使学生的.情感得已升华。
当然,每一节课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些不足之处。在教学到“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这一句时,老师提问:“这一百万年变化大吗?”学生有些摸不着头脑,老师反复提示,学生仍旧回答“大”,在这里老师的提问存大问题,如果做些铺垫,如:“这一百年都包括了哪些时期;这一百年有哪些变化?”这样是否会好些呢?
语文教学简单不怕,只要教师的心中真正装有学生就行,怕的是课堂的热闹、激情、绚丽把学生给“淹没”了。简简单单教语文,腾出时间让学生潜心读书,静下心来读书,这才是根本!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6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
唤雨的世纪”展开思考,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理解课文的内容。学完这篇课文,我仔细地反思了一下,教学本课我主要注重了以下三点对学生的培养:
1、重视朗读指导:教学中我采用默读,自由读,齐读,分段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交流,读中探究,读中体会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获得自我体验与成长的快乐。
2、注重语言训练:学习说明文,不仅仅关注介绍的科学知识,更要关注这些知识是用怎样的语言表达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从文本中选取“发明”“发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具有语言学习与品悟价值的重点词句进行语言训练:让文本真正成了例子,学生成了语言学习的主人,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3、重视方法指导。教学中,教师讲在关键处,对于学法与习惯的引导该讲则讲。我引导学生阅读要有疑问,阅读要读出自己的见解,这些都是对语文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引导,很好地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7
《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生字,正确朗读、理解新词,《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及反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读通课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4、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 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题质疑
1、同学们一定都看过《西游记》吧?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呢?为什么?
师小结:老师知道了,同学们之所以喜欢这些神仙,是因为他们法术高强、能上天入地。尤其是东海龙王,打一个喷嚏,狂风大作,掉几滴眼泪,大雨滂沱,真是要风得风,要雨有雨。相机理解“呼风唤雨”。
2、今天,我们就跟随*科学院院长*先生一起走进这“呼风唤雨的世纪”。
3、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心中有什么疑问?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开心中的什么疑问?还有什么不懂的?
要求:读准生字新词,不加字、不丢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课前自学情况,相机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
(1)认读新词:奇迹(jì)依赖 (lài) 潜(qián)入
洞察 适(shì)用幻想哲学家因特网
农耕社会程控电话腾云驾雾 出乎意料
(2)理解“农耕社会、程控电话、因特网”
3、生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解决简单问题(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个世纪?谁呼风唤雨?靠什么呼风唤雨?)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及反思》。为什么这样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验证一下吧!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的确是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科学正在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
2、科学创造了怎样的神话?创造了怎样美好的生活?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划出相关语句。
3、同桌讨论后,全班集体交流:
句子①:“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理解:a 读一读,说一说:你从“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体会到什么?
b“千里眼”“顺风耳”就是指现在的_________________。
c想一想:古代的人们还有着怎样的幻想?如今,变成了现实没有?
句子②“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
理解:a “等”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b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知道20世纪还拥有哪些科技发展的成果?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师出示《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生谈感受:你想说点什么?c辨析“发现”和“发明”。说说:哪些是人类的发现?哪些是人类的发明?d过去的王公贵族过的是怎样的生活?你感受到了科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舒适和方便?为什么说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师相应补充相关资料,加深理解。(①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爱吃新鲜荔枝,唐玄宗命人快马赶运长安,也需七天;现代社会空运,7个时辰都不需要。②匈奴侵犯,边关告急,京城十天半月后才知晓消息;现代社会,一个电话,一份传真,几秒种就知道信息。)e对比读,再次感受一下农耕社会的落后和20世纪的科技的进步,体会“作比较”说明方法的好处。f出示课件,展示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谈感受:你想说点什么?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②。
4、 现代科学技术变化之快、成就之多,真是让人无法想象。作者用了一句什么诗来形容?
a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b你还能说出几个形容变化快、成就多的词语吗?
四、小结收获、畅谈未来
1、文章学到这儿,你又想说点什么??有感情地朗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畅谈未来,提出希望:请你大胆推测,21世纪,科学技术还将创造出哪些奇迹?
五、布置作业:用《畅想二十一世纪》为题写一段话或者拿起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你的“奇思妙想”。
板书设计: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科学 (创造神话 创造奇迹)
幻想-------- 现实
教学反思:
教学思路:由谈话导入,接着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再质疑课题,读课题之后提出疑问,带着疑问进入课文,学习一二段,解决“世纪”和“呼风唤雨”的意思。理解课文中诗句意思。
不足之处:设计的问题指明性不够强,学生比较难理解;认识到语速比较快;让学生说的比较少,也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学过程中遗漏了一些知识点。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8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常识性的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1、教学效果(思效)
作为科学常识性说明文,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上成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因此,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我带的班上学生朗读能力整体不高,于是我特别关注学生的朗读,分角色朗读三、四自然段介绍农耕社会和20世纪人们生活环境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20世纪科技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在激情朗读后顺势教授说明方法,教学环节显得自然流畅。
但是,由于部分学生没有充分预习,在课堂上表现很被动,有游离课堂的感觉。
2、教学收获(思得)
(1)紧紧围绕中心句,启发学生阅读。
这篇课文的中心突出,内容较浅显易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中心句“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引导学生。让学生从读、听、看、说中感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展开想象:①“呼风唤雨”什么意思?②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③20世纪之前人类的生活又是怎样的?20世纪之所以与过去截然不同,靠什么?④你还能推测21世纪人类还将创造出哪些奇迹?……
从这一连串的问题中紧紧抓住中心句,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展开想象,大胆地表述。让学生从书本中所介绍的资料去认识20世纪的巨大变化,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快地从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感受20世纪的“呼风唤雨”。
(2)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训练朗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这句诗是个重点句,在学生充分了解了科学的巨大成就后来读,就自然明白它所表达出的内容和感情的不同。还有,为了让学生弄清“发现和发明”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找找看,并结合生活实际,辨一辨哪些成就是说“发明”的,哪些是说“发现”?这样的辩论,使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从课文学习中感受到了“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不足之处(思失)
学生对于“农耕社会”等知识一直都是半知半解的状态,正是因为学生太多的“不了解”,致使教师语言太多,问题过碎,让本可以简洁的教学环节显得松散。并且过多的话也扰乱了学生的思路,剥夺了他们谈自己感悟的机会。
4、改进措施(思改)
诸如此类的课文,学生必须有课前的充分预习。学生只有在课前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更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20世纪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现在已是21世纪,如果课前布置学生搜集、阅读21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又能培养学生的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9
我观看了骆正位老师执教的《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的教学vcd后,自己感受颇深,也从中受益匪浅。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第一学期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我看后对骆正位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有如下的反思:
1、我觉得:骆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的语言极具亲和力和激励性,往往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高涨。他不同于一些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无论学生回答得怎么样,都会始终如一地用上了“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语句,这是我们一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语句,往往有意无意间给学生的一些赞赏和“鼓励”过头的情景:造成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听不到些微的瑕疵,唯恐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有时还未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赞叹之语就已经脱口而出,匆匆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而在实践中发现,开始的课堂气氛热烈,愈到后面愈冷清。分析原因,除预设环节之类的问题外,这种激励性评价的过于频繁和泛化,使评语的激励性和导向作用大打折扣。
而骆老师在教学中,只是通过自己极具亲和力和激励性的语言,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学生获得了自我成长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意义。这一点真值得我在今后教学中学习。
此外,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倾听,善于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当学生达到理解水*时,教师激励性评语及时准确,并富有激情。“听到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断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这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骆老师还常常通过肯定性和描述性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并引导学生体会个性化理解和表达所带来的积极效果。
2、我觉得: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并不能靠赞扬就能保护和维系。若教师的引导能触拨学生的心灵之弦,使其思维和情感真正“动起来”,让思维与文本共舞,让精神律动,那也是入心的鼓舞和激发。教师应当在充分肯定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大胆陈述时,通过对学生的意见的恰当回应,为学生们指名学习的方向,并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进行反思,评价甚至调整。
我在教学时努力做到这一点。如:“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而学生在读时,总是读成“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在此我引导讨论两种读法不同的效果。孩子们在比较朗读后,说:“上百万年时间比百万年时间更长,使我们更感受到了20世纪科技成就之多之大。”仅朗读而言,针对学生朗读的重音、速度、时间更长,使我们更感受到了20世纪科技成就之多之大。”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评价,再如:“刚刚这位同学读时,我怎么就没有听出他惊喜快乐的心情呢?谁愿意再读一读?让大家听了就好像亲眼看到科技的迅速变化。”“你读得很认真,如果声音再大些,就更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惊喜。”
今后,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我会坚持让学生通过“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的程序去读懂一篇课文。让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同时,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0
最初做教学设计时,觉得挺简单,这类科学常识性说明文,通常可以找到许多丰富漂亮的教学图片,举很多关于科技成就的例子。当我把第一篇教学设计交给指导教师时,得到的回复是这篇课文被我设计成了“资料展示厅”和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
认真反思后,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借鉴了教学光盘后,最终教学设计定稿。
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我坚持让学生通过“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的程序去读懂课文。在教学中,我抓住中心句“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中心问题做的教学设计,从而让学生迫切的渴望认识20世纪的巨大变化。
开课后便抛出这一中心句,让学生自由默读后,找出能支撑这个中心句的句子。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找到句子谈感受,理解感悟后总要回归到中心句“二十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堂显得开放,充满激情。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语文课上同样也是必须的。接手这个班后,发现班上学生朗读能力整体不高,于是我更是特别关注学生的朗读,在教学时也努力做到这一点。通过读第四段,分角色朗读三四段介绍农耕社会和二十世纪人们生活环境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二十世纪科技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在激情朗读后顺势教授说明方法,教学环节显得自然流畅。
当然,这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
首先,教师语言太多,问题过碎,让本可以简洁的教学环节显得松散。并且过多的话也扰乱了学生的思路,剥夺了他们谈自己感悟的机会,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教师评价语匮乏。评导结合一直是指导老师向我传授的教学理念。评是为了更好的导。因此,教师评价语必须做到准确、及时、有针对性。整堂课几乎听不到我对学生的回答的评价,因此这又是课堂的另一个大败笔。
最后,语文味不正。班上的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一直不是很积极,课堂气氛不活跃。所以接手后,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我喜欢采用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了引发他们的兴趣,其中,说点俏皮的,流行的话语是我比较常用的方法。一直没有觉得自己这个做法有什么不好,听老师评课后才知道原来竟有这么大的弊端。这让我不得不反思:真正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是要靠老师精彩的能吸引人的教学。原来的自己一直走在了一个误区中,还好,发现的不算太晚。
路漫漫其修远兮,如何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学生获得了自我成长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意义。这两点是我最重要也是最艰巨的任务,多请教,多学习,多实践,不断求索吧!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四: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阅读了有关于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深入课文奠定基础,培养了学生课前参与能力。
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时,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再直接切入到课文的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找出20世纪有哪些科技成就,并借此进行拓展,让学生说说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成就,学生即可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来回答。教学这段时,我注重学生的感知,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体会“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再由此引导生联想过去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进一步学习文章的第3自然段,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说说“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是什么样的本领,猜想一下古时候的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然后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成了现实,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的伟大,体会“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之后,便让学生带着骄傲,自豪的情感朗读本段。建立此基础后,学生应该能明白是谁在“呼风唤雨”,靠什么“呼风唤雨”,体会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引出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波兰特罗素说的话,交流: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还会创造怎样的奇迹?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使学生在自由交流中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最后出示一篇练笔,完成本次教学。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1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这篇课文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听了这一课我最大的感触是授课老师对于学生自学语文能力地培养,在这堂课上主要是对学生使用工具书,推敲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语文是一门包罗万象的语言文字学科,学习中离不开工具书。工具书用好了,学习就事半功倍,好比战略家手中的地图一样有灵性。学生多数拥有《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等一些常用的工具书和自学资料,但不能积极使用,认真揣摩推敲。个别同学甚至丢弃一旁,更谈不上勤于动手了。其实,从被动使用工具书到主动使用工具书,不仅意味着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而本身就是一个推敲语言文字,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常的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用好工具书,用工具书来促进我们的语文教学。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2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科学院院长*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学这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学生只有在课前占有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更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才能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的认知,产生新的体验。20世纪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阅读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又能培养学生的课前参与能力,体现在生活中学习的大语文观。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感谢学校为我们年青教师提供这么一次拜师的机会,在两个月里时间里,邱老师毫无保留,尽心尽力对我的教学方法进行指导,本人以四年级上学期《呼风唤雨的世纪》作为徒弟汇报课,现将自己对于本课的反思叙述如下: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阅读了有关于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深入课文奠定基础,培养了学生课前参与能力。
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时,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再直接切入到课文的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找出20世纪有哪些科技成就,并借此进行拓展,让学生说说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成就,学生即可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来回答。教学这段时,我注重学生的感知,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体会“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再由此引导生联想过去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进一步学习文章的第3自然段,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说说“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是什么样的本领,猜想一下古时候的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然后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成了现实,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的伟大,体会“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之后,便让学生带着骄傲,自豪的情感朗读本段。建立此基础后,学生应该能明白是谁在“呼风唤雨”,靠什么“呼风唤雨”,体会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引出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波兰特罗素说的话,交流: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还会创造怎样的奇迹?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使学生在自由交流中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最后出示一篇练笔,完成本次教学。
上完本课后,我认识到自己在上课时的语速过快,没有给足孩子思考的时间,对于说明文里说明方法的运用没有落实的教学当中,教学过程中,遗漏了一些知识点。
本人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希望校领导对我能及时批评,指导,我将谦虚,努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3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成功之处:教学中我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始终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一句展开,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设计有效提问。什么是“呼风唤雨”?“世纪”是多长时间?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呼风唤雨的英雄是谁?靠什么来呼风唤雨?怎样理解“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导入新课时,本来我审计了一个学生质疑的环节,就是: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但实际教学中因为学生对“世纪”和“呼风唤雨”的理解非常到位,本着“以学定教”的原则,如果此时还要质疑就显得有点画蛇添足了,于是我去掉了这一环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通过对比20世纪前后人们生活的不同,对这句古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说明什么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但敢说的前提是会听,我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听”,他们会听老师提出的重点和要点,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认真的听,并做到了回答问题时不说重复话,敢讲自己的发现和见解。真正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从而让学生学会使用“对比”的手法。
不足之处:
1、检查字词这个环节上,有让同学们合作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这样一个设计。当学生问道“农耕社会”这一词语时,我说接下来的学习中会遇到,那时我们再理解。其实应该适当地将这个词语点一下,一会儿再遇到这个词学生一定会更有体会。2、在理解“发现”“发明”两个词语时,学生自主理解的意思并不到位,这时我随机造了两个身边的句子去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如果能让学生去用这两个词语亲自造句,他们的理解会更透彻,体会会更深。
整改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倾听,善于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当学生达到理解水*时,教师激励性评语及时准确,并富有激情。“听到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断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这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我有必要在这方面下功夫,通过肯定性和描述性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并引导学生体会个性化理。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4
这篇课文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当当小记者:采访长辈过去的生活(回家采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你们从小到老、从小到成年,吃、穿、住、行是怎样的?写写自己现在的吃、穿、住、行情况。对比后写上自己的些许感受。)四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全新的结构与内容,也应当具备一定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本学期其中的一个训练知识点,学生都必须具备搜集并收藏资料的能力。)本学期另一个语文学习知识点就是把网络搬到语文教学上。在讲授本课时,我两度要求学生运用网络教学。一是在学生自学时,把收集到的好词发到教师博客上,然后学习齐共享。另一次就是在讲授课完,根据学生的对20世纪的科学成就的收集,把收集到的传到博客上。 合理地选材是一堂课是否精彩的前提和关键,有内容有内涵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才能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促使积极思维的动力。作为第一课时,我重点学习三、四两个重点段,给课堂注入了活力、注入了内涵。当讲到第四自然段的科技成就时,让学生再举出一些例子。学生一下子就打开了思维的闸门, “磁悬浮列车、X射线、纳米技术、载人飞船、数字电视……”学生一口气说出了很多很多。学生活跃的思维、热烈的发言带动了课堂的气氛。当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时,学生激情的朗读把一篇枯燥的说明文融入了浓浓的诗情画意,也强烈地感受到了20世纪取得的巨大的科技成就,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我和孩子们还深深地沉浸在文本带来的精彩中。这样的成功都源于丰富的课堂内容。
我觉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亲和力和激励性还不够,这往往会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感悟到只有通过自己极具亲和力和激励性的语言,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学生获得了自我成长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意义。这一点真值得我在今后教学中学习。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5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科学院院长*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学这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学生只有在课前占有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更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才能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的认知,产生新的体验。20世纪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阅读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又能培养学生的课前参与能力,体现在生活中学习的大语文观。
《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教案10篇(扩展7)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
我观看了骆正位老师执教的《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的教学vcd后,自己感受颇深,也从中受益匪浅。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第一学期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我看后对骆正位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有如下的反思:
1、我觉得:骆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的语言极具亲和力和激励性,往往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高涨。他不同于一些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无论学生回答得怎么样,都会始终如一地用上了“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语句,这是我们一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语句,往往有意无意间给学生的一些赞赏和“鼓励”过头的情景:造成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听不到些微的瑕疵,唯恐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有时还未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赞叹之语就已经脱口而出,匆匆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而在实践中发现,开始的课堂气氛热烈,愈到后面愈冷清。分析原因,除预设环节之类的问题外,这种激励性评价的过于频繁和泛化,使评语的激励性和导向作用大打折扣。
而骆老师在教学中,只是通过自己极具亲和力和激励性的语言,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学生获得了自我成长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意义。这一点真值得我在今后教学中学习。
此外,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倾听,善于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当学生达到理解水*时,教师激励性评语及时准确,并富有激情。“听到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断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这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骆老师还常常通过肯定性和描述性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并引导学生体会个性化理解和表达所带来的积极效果。
2、我觉得: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并不能靠赞扬就能保护和维系。若教师的引导能触拨学生的心灵之弦,使其思维和情感真正“动起来”,让思维与文本共舞,让精神律动,那也是入心的鼓舞和激发。教师应当在充分肯定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大胆陈述时,通过对学生的意见的恰当回应,为学生们指名学习的方向,并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进行反思,评价甚至调整。
我在教学时努力做到这一点。如:“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而学生在读时,总是读成“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在此我引导讨论两种读法不同的效果。孩子们在比较朗读后,说:“上百万年时间比百万年时间更长,使我们更感受到了20世纪科技成就之多之大。”仅朗读而言,针对学生朗读的重音、速度、时间更长,使我们更感受到了20世纪科技成就之多之大。”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评价,再如:“刚刚这位同学读时,我怎么就没有听出他惊喜快乐的心情呢?谁愿意再读一读?让大家听了就好像亲眼看到科技的迅速变化。”“你读得很认真,如果声音再大些,就更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惊喜。”
今后,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我会坚持让学生通过“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的程序去读懂一篇课文。让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同时,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2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科学常识性的课文。一篇科技类课文,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语言简练,条理清楚。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内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呢我选择了网络环境来教学。
其一,是想利用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促进学生掌握并运用新型的互动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世界的浩瀚,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以及网络学习所带来的方便。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交流场所,能够共享集体智慧的成果,形成新的学习能力。
其二,我的学生,在一年级已进行过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及初步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与他人协作的研究性学习。因此,我制作的网页中纵向设计了作者简介及四部分的学习内容,在五个栏目中均为学生收集了相关的图文并茂的学习资料。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了解更多有关科技发展的知识,横向设计了科技视频,科技历史,世纪成就,阅读*台,科技发展,科技名人,网上遨游,学生交流,架起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桥梁,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语文学习真实有趣,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网络中的信息包罗万象,浩如烟海,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我们的学生该怎么办呢我们即不能过高的估量网络的功能,认为网络上的信息足能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在网络教学时,先提出学习的任务,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网上查找,而自己却很少了解网络上的信息。也不能怕学生在网上迷失方向,直接提供给学生几个相关的网站,让他们在其中学习。教师省却了让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而学生的视野被禁锢了。
为了使学生更有效的使用网络资源,方便快捷学习,课前我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基于网站内容来源于书本,而要高于书本;专题网站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专题网站应具有扩展性等特点。我查阅大量资料制作了网络课件。这样的网页中有学生自己搜集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增。
课前我还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能较充分的对网页中的内容进行阅读了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扩宽了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帮助认知速度慢的同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目的是想用这种方式来构建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网络化教材的学习中,去决定他的学习方向。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教师也由学习内容的传播者变成学生的学习导师,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知道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向,筛选信息,判断信息,这些实际都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可能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丰富课程本身的内容。这也给了他们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
上课时,我就从三个方面入手,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质疑。1,齐读课题,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2,在你初读课文之后,你又有哪些疑问3,当你浏览网页时,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学生的思维如有源之水,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什么是"呼风唤雨"和"世纪"是多长时间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呼风唤雨的英雄是谁靠什么来呼风唤雨怎样理解"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我喜欢科技成就这个栏目,我对科技发展很感兴趣,因为……学生的回答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因为我明白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了兴趣,他们已完整的构建了自己的学习内容。我认为按照这种方式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将使语文教育发生根本的变革。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是主体,教师做引导。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信息由单一化到多元化,学生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在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同时,也对我们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网页中设计的问题,导向性一定要强。"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我的纵向栏目主要帮助读懂课文。我的横向栏目重在激趣,升华主题,开阔视野。其次,注重思维策略的训练。1,用"发散思考思维活"策略训练小学生如何质疑。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在你初读课文之后,你又有哪些疑问当你浏览网页时,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想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2,用"理解深刻有见解"策略训练学生如何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科学永无止境,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查阅阅读*台,了解科技历史,关注科技发展,形成了深刻的见解,自然也会对科技的未来充满信心。第三,注重对学生的帮助引导。网络教学决不能放任自流,学生在浏览网页时如果目标不明确的,就等于在大海捞针,花时间多,收获却不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世纪,呼风唤雨的意思,知道20世纪到底是多长时间,我让学生直接进入第一部分进行学习,使同学们一目了然;20世纪都有哪些科学技术成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探讨,然后有理有据地讲明自己的理解;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通过对比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的不同,对这句古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说明什么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第三,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但敢说的前提是会听,我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听",他们会听老师提出的重点和要点,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认真的听,并做到了回答问题时不说重复话,敢讲自己的发现和见解。真正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三,用美好的心灵畅想未来
教育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从美好的角度,想象人类的前途,追求生命的意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看阅读*台,听新闻联播,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明白了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艰辛的努力,才有丰硕的果实。课堂上还安排了一次畅想活动,"我长大了要……"大家谈。"我长大了要开通星际航班,让地球上的人们都能到外星球去旅行"我长大了……一个爸爸妈妈是医生的孩子说:"我长大了要当个医学家,发明一种药,为生病的人解除病痛,健康长寿。"
给学生一次想象与表达的自主,能将爱与理想的种子种植在孩子们阳光灿烂的心田,唤起学生真诚,善良,自信,拼搏的情怀,谁能说这不是教学的精彩和感动呢。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3
这节课的教学比较仓促,没有太充分地思考,对教材的把握似乎还存在问题。现在把自己的教学过程及自己的简单思考写下来,以资借鉴。
如何读懂这篇文章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采取分段读文,引导孩子逐段概括段意的方法来读懂课文的。其中,处理的方法因段而异。第二自然段是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用上课文中的几个关键词语“现代科学技术”、“发现”、“发明”、“改观”来概括段意。在这个过程中,随机指导学生辨析“发现”、“发明”,主要采取造句的方法,因为学生在二、三年级的学习中对这两个词已经有所了解,先请学生简单说说二者的区别,然后分别用这两词来说话,在恰当的时候增加难度,把两个词用在同一句话里来说,比如: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通过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瓦特发现蒸气可以推动壶盖,经过思考实践,他发明了蒸气机。另外,在提到“改观”时,和“改变”、“改善”对比,又辨析了另一组近义词。
第三自然段则采取分层的方法来学习。前三句话都在讲古时候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依赖自然生活,在神话中寄托美好愿望。其中,第三句的处理是重点,尤其是“寄托”这个词不大好懂,我采用了拆句说新句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寄托”说话,如:古时候,人们用“千里眼”寄托了想看到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的美好愿望;人们用“顺风耳”寄托自己想听到远处声音的美好愿望……在运用中学生不但可以体会到寄托的意思,更明白了如何运用这个词来说话,同时也感受到了古时科技的不发达的状况。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后两句是说二十世纪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迅速、巨大的变化。通过分层,学生很容易发现这里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这一段作者引用了岑参的诗句来说明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迅速、巨大的变化,是理解的难点,我采取了老师讲解诗意,由学生体会其含义的方法。这里可以充分信任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际教学中学生可以非常好的抓住“忽如”体会迅速、出人意料,能够抓住“千树万树”体会变化之巨大,通过“一夜”体会变化之快。
第四自然段比较简单,可以通过最后一句概括段意。这里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科技在哪些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变化,顺带扣入到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最后一段话是对文章的总结,此处,让孩子们联系前面对段意的概括,结合这段的最后两句话,用“不但……而且”连接,完整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大致教学流程是这样的。但是感觉讲得很累。虽然几处放手由学生说话、谈理解的地方效果很好,交流充分,训练扎实,不过整体上觉得学生学得并不轻松。这种逐段讲解分析的教学方式牵的痕迹很浓。这类文章的体裁应该归到哪一类?这篇文章不同于说明文,也不是常见的科学小品文,这类文字学生学习的需要在哪里?这类课文是否应该以训练为主呢?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文章体裁的界定有时会对教学目标直接产生影响,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也是这篇课文教学中出现如此多的问题的主要原因吧?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4
这是一篇接近学生生活的文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容易入手。
由于这篇课文的中心突出,内容较浅显易懂,因此我抓住课文的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让学生从读、听、看、说中感受。接着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展开想象:
①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从哪些地方看出?
②20世纪之前人类的生活又是怎样?
③20世纪之所以与过去截然不同,靠什么?
④你还能推测21世纪人类还将创造出哪些奇迹?从问题中紧紧抓住中心句,让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大胆的把他们想象的说出来。
另外这篇课文还有几个教学重点:如让学生学会用设问句;感受文中紧紧围绕一句话来写,并运用对比手法的方式;学会区分“发现”与“发明”;理解文中运用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文中的含意。
课堂教学上,气氛活跃,同学们都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想法、意见,激发了同学们的想象,但不足之处是某些地方时间安排不够恰当,某些可略讲的地方时间放得较长。在这方面我以后会多加研究和努力,希望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一、围绕中心句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阅读。
由于这篇课文的中心突出,内容较浅显易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让学生从读、听、看、说中感受。接着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展开想象:
①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从哪些地方看出?
②20世纪之前人类的生活又是怎样?
③20世纪之所以与过去截然不同,靠什么?
④你还能推测21世纪人类还将创造出哪些奇迹?
从问题中紧紧抓住中心句,让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大胆的把他们想象的说出来。让学生从书本中所介绍的资料去认识20世纪的巨大变化。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快的从课文第4自然段中介绍的科学成就感受20世纪的呼风唤雨。接着我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了解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的,这样学生很快就能够说出是用举例和对比这两种方法来介绍的。
二、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训练朗读。
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语文课上是必须的,因此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如:“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而学生在读时,总是读成“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断句不准确,朗读的效果也就不好,理解起来也不工深刻,因此我示范朗读教给学生正确的断句方法。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这句诗,在学生充分了解了科学的巨大成就后来读,所表达出的感情是不一样的。还有,为了让学生弄清“发现和发明”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找找看,哪些成就是说“发明”的,哪些是说“发现”?这样学生同读书找例子,很快弄清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并且会用他们所一句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从学文中感受到了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6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常识性的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1、教学效果(思效)
作为科学常识性说明文,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上成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因此,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我带的班上学生朗读能力整体不高,于是我特别关注学生的朗读,分角色朗读三、四自然段介绍农耕社会和20世纪人们生活环境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20世纪科技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在激情朗读后顺势教授说明方法,教学环节显得自然流畅。
但是,由于部分学生没有充分预习,在课堂上表现很被动,有游离课堂的感觉。
2、教学收获(思得)
(1)紧紧围绕中心句,启发学生阅读。
这篇课文的中心突出,内容较浅显易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中心句“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引导学生。让学生从读、听、看、说中感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展开想象:①“呼风唤雨”什么意思?②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③20世纪之前人类的生活又是怎样的?20世纪之所以与过去截然不同,靠什么?④你还能推测21世纪人类还将创造出哪些奇迹?……
从这一连串的问题中紧紧抓住中心句,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展开想象,大胆地表述。让学生从书本中所介绍的资料去认识20世纪的巨大变化,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快地从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感受20世纪的“呼风唤雨”。
(2)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训练朗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这句诗是个重点句,在学生充分了解了科学的巨大成就后来读,就自然明白它所表达出的内容和感情的不同。还有,为了让学生弄清“发现和发明”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找找看,并结合生活实际,辨一辨哪些成就是说“发明”的,哪些是说“发现”?这样的辩论,使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从课文学习中感受到了“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不足之处(思失)
学生对于“农耕社会”等知识一直都是半知半解的状态,正是因为学生太多的“不了解”,致使教师语言太多,问题过碎,让本可以简洁的教学环节显得松散。并且过多的话也扰乱了学生的思路,剥夺了他们谈自己感悟的机会。
4、改进措施(思改)
诸如此类的课文,学生必须有课前的充分预习。学生只有在课前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更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20世纪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现在已是21世纪,如果课前布置学生搜集、阅读21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又能培养学生的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7
【情景说明】
本文主要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从而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以下通过3、4自然段的对比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农耕社会生活的贫乏和20世纪生活的精彩纷呈,体会到正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现”和“发明”,才使神话中的“呼风唤雨”变为现实,使人类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观,理解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现实意义。
【片段一】
师:农耕社会里,人们的生活十分贫乏。作者说:“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但是,还远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课外的了解说说看,你知道当时的社会还没有什么。
出示句式:
那时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生:那时没有电扇,没有空调,没有冰箱,也没有微波炉。
生:那时没有动画片,没有泡泡糖,没有电动玩具,也没有游乐场。
生:那时没有潜水艇,没有远洋轮船,没有直升飞机,也没有宇宙飞船。
生:那时没有高大的楼房,没有宽阔的马路,没有五彩的霓虹灯,也没有热闹的超市。
……
师:面对如此贫乏的生活,人们只能通过幻想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但是,在最近的一百年当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竟纷纷变成了现实。
课件出示:
卫星、程控电话、航天飞船,介绍现代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下自己所收集的有关资料,你知道20世纪的人们还拥有哪些科学成果?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我知道20世纪人类可以用机器人来代替人的工作,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
生:20世纪,人们对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
生:我知道医生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很小的细菌,用激光刀做手术可以减少出血量。
生:20世纪有很多新的科学技术。像无土栽培技术,钠米技术、基因技术等等,在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生:我通过上网,查找到*科学院的网址。在成果博览里,共统计了不同行业的科学成果8千多项。它们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反思】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我尝试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课前,我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其次,抓住训练点,生发开出,扎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说说农耕社会人们还没有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20世纪科学成果的有关资料后,又要求他们继续说下去,20世纪的我们还拥有一些什么。在这样的对比过程中,学生既感受了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巨大的区别,又在收集资料中积累了语言、模仿运用中训练了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片段二】
师:现代科学技术变化之快、成就之多,真的是让人无法想象。作者用了这样一句诗来形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么,面对这一切,你有什么感受?
生:科学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精彩,我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而自豪。
生:美好的神话能纷纷变成现实,是科学知识创造了这些奇迹!
生:我觉得人类太了不起了!他们所创造的这一切太不可思议了!
生:我想说,我们生活在这个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在享受科学成果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探索,发现和发明更多的科学技术,造福人类。
师:如此多的科学发明创造竞相涌现,的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想象一下,过去享尽荣华富贵的王公贵族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今天的社会,他会怎么说?
生:他会说,这一切都是真的吗?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居然真的能够实现啊!
生:他会高兴地说,太了不起了!我们那么多年没有实现的梦想,你们竟然在短短的一百年内就做到了。
生:他会惊奇地说,我不是在做梦吧?没想到,我的子孙们这么争气。
生:他会遗憾地说,我还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想不到他们的生活才真的像神仙一样啊!
【反思】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本段教学,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感悟和想象,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面对这一切,你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触动了学生的情感积累,使他们真切地体会到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之大,范围之广,变化之快,并由衷地生发出对科学的赞叹和向往。接着,我又启发学生用想象去填补文本的空白,拓展思维的空间。“假如享尽荣华富贵的王公贵族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今天的社会,他会怎么说?”学生又换了一个角度去感受现代生活的精彩,体会科学技术的神奇。这样,从自己到他人,从感受到想象,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地感悟,既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又给了学生自主创造的空间。
【专家点评】
正如这位教师所说的那样,这篇教学案例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给了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首先是拓展了语文课堂教学,把学生从书本引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课前,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使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其次是有层次性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有充足的表达空间。从简单地模仿“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的句式说话,到灵活地运用自己所收集的资料介绍20世纪人类还拥有什么,再到创造性地抒发自己的感受,体现了以学习语言,发展思维为目的语文学科特点,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高。最后是给了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超越文本的想象说话,既是语言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也是文本再创造的体现,这样的教学真正实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本片断最大的亮点是体现了语文的“生活性”、“文字性”和“创造性”。真正的语文离不开生活的积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也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8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四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全新的结构与内容,在本学期其中的一个训练知识点是学生都必须具备搜集并收藏资料的能力。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阅读了有关于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深入课文奠定基础,培养了学生课前参与能力。
课堂上,我让学生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课文第三、四段结合具体的实例用简短、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科学技术从“农耕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人类20世纪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这两段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按课文顺序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而是根据学生的分组汇报将其调整到第四段之后。这样,在学生自学完第三、第四自然段、在充分朗读并进行了说话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当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时,学生激情的朗读把一篇枯燥的说明文融入了浓浓的诗情画意,也强烈地感受到了20世纪取得的巨大的科技成就,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第二自然段中的小泡泡中“‘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也是理解的重点、难点,通过“学生解释词义——结合生活理解词义——把词语放到语言环境中巩固理解”这样的过程,对词语和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文本真正成了例子,学生成了语言学习的主人,还可以从课堂教学中明晰地看到学生理解与表达,思想与言语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学习说明文,不仅仅关注介绍的科学知识,更要关注这些知识是用怎样的言语表达的。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也有很多:我的语言亲和力和激励性还不够,这往往会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感悟到只有通过自己极具亲和力和激励性的语言,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对于课后问题的处理也不到位:“课文写得真精彩,我要多读几遍。”“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一百年的科学技术发展”这里表明课文的文字简短也是一种语言美。这和我们*时认为的语言美有所偏颇,因此我有些忽略对文章语言美的感悟。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9
课文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成功之处:
一、围绕中心句进行提问,调动学生思维。
本篇课文中心突出,浅显易懂,全文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来展开说明。围绕这一中心设置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做到浅显课文的深化学习。设置的问题,例如:20世纪以前人类的生活是什么样的?20世纪有哪些科学成果?是什么促使了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训练朗读。
理解词语的方式有多种,如查字典、查工具书、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等,本课的学习注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例如,理解“呼风唤雨”一词,让同学们阅读全文来说本词是什么意思。区分“发明”和“发现”这两个词语,从课文中找出哪些属于“发明”的科技,哪些属于“发现”的科技,学生在对这两个词语理解的过程中更是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拓展延伸。
20世纪是一个硕果累累的世纪,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的科技发明,让学生通过留心观察生活,查找资料等方式,说说书本中没有讲到的一些科学技术。再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一百万年以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有哪些我们现在幻想的新科技产品的出现。学生思维活跃,踊跃发言,说出了许许多多他们想要的科技产品,如时空穿梭机、传送门……古人“腾云驾雾”“千里眼”“顺风耳”的梦想到今天都得以实现,孩子们坚信,自己的梦想终有一天也是能够实现的。课文到这里,起到了一个思想的升华的作用。
不足之处:教学中我让孩子多查阅资料,从补充资料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了解的不多,知识贫乏,此类的课外书阅读的比较少。学习语文不能忽略科普知识的普及,因此应该多提倡孩子多读科普的累的书籍,做到与时俱进。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0
《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科学院院长*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语文学习真实有趣,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网络中的信息浩如烟海,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我们的学生该怎么办呢?我们既不能过高地估量网络的功能,认为网络上的信息足能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在教学时,先提出学习的任务,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网上查找,而自己却很少了解网络上的信息,也不能怕学生在网上迷失方向,直接提供给学生几个相关的网站,让他们在其中学习。教师省却了让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而学生的视野被禁锢了。
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方便快捷地学习,课前我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基于网站内容来源于书本,而要高于书本;专题网站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专题网站应具有扩展性等特点。我查阅大量资料制作了网络课件。这样的网页中有学生自己搜集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增。
课前我还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能较充分地对网页中的内容进行阅读了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帮助认知速度慢的同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目的是想用这种方式来构建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网络化教材的学习中,去决定他的学习方向。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教师也由学习内容的传播者变成学生的学习导师,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知道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向,筛选信息,判断信息,这些实际都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可能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丰富课程本身的内容。这也给了他们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
上课时,我就从三个方面入手,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质疑。
(1)齐读课题,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
(2)在你初读课文之后,你又有哪些疑问?
(3)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学生的思维如有源之水,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什么是“呼风唤雨”?“一世纪”是多长时间?“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呼风唤雨的英雄”是谁?它是靠什么来呼风唤雨的?怎样理解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的回答使我明白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了兴趣,他们已完整地构建了自己的学习内容。我认为按照这种方式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将使语文教育发生根本的变革。
2、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是主体,教师做引导。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信息由单一化到多元化,学生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在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同时,也对我们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课件设计的问题,导向性一定要强。“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我的纵向栏目主要帮助读懂课文。我的横向栏目重在激趣,升华主题,开阔视野。
其次,注重思维策略的训练。
(1)用“发散思考思维活”策略训练小学生如何质疑。启发: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在你初读课文之后,你又有哪些疑问?当你浏览网页时,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强调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想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2)用“理解深刻有见解”策略训练学生如何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提问:科学永无止境,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查阅阅读*台,了解科技历史,关注科技发展,形成了深刻的见解,自然也会对科技的未来充满信心。
注重对学生的帮助引导。教学决不能放任自流,学生如果目标不明确的,就等于在大海捞针,花时间多,收获却不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世纪”“呼风唤雨”的意思,知道“20世纪”到底是多长时间,我让学生直接进入第一部分进行学习,使同学们一目了然;20世纪都有哪些科学技术成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探讨,然后有理有据地讲明自己的理解——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通过对比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的不同,对这句古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说明什么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3)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但敢说的前提是会听,我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听”,他们会听老师提出的重点和要点,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认真地听,并做到了回答问题时不说重复话、不说半句话,敢讲自己的发现和见解。真正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3、用美好的心灵畅想未来。
教育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从美好的角度,想象人类的前途,追求生命的意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看阅读*台,听新闻联播,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明白了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艰辛的努力,才有丰硕的果实。课堂上还安排了一次畅想活动,“我长大了……”大家谈。“我长大了要开通星际航班,让地球上的人们都能到外星球去旅行。”“我长大了……”一个爸爸妈妈是医生的孩子说,“大了要当个医学家,发明一种药,为生病的人解除病痛,健康长寿。”
给学生一次想象与表达的自主空间,能将爱与理想的种子种植在孩子们阳光灿烂的心田,唤起学生真诚、善良、自信、拼搏的情怀,谁能说这不是教学的精彩和感动呢?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学这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三、不足之处
上完本课后,我认识到自己在落实方面到位,重难点突出,但在上课时的语速过快,没有给足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时间太短。教学过程中,遗漏了一些知识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通过理解课题引起学生探讨20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的热情,引入重点段的学习。接着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地学习。品读词句,学习表达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所查阅的资料,想到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等事情的意义,想到电视、电话等事物的飞速发展;再通过课件出示有关文中列举例子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技的发达;同时,通过朗读的指导,使学生感受科技的巨大成就,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拓展升华办一张科技手抄报。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1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第八单元的主题是科技知识,《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成就,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这种类型的课文很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和科学常识课。在上课前,我刚好听了“现代与经典”教学观摩课,聆听了几位名师的精彩课堂,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的课并不依附于华美的课件,有的甚至不用课件,依然可以把课上得很好。我很长时间将课件作为上课的载体,“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是人教社小语专家崔峦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的报告中提出的观点。在第八单元时我想试着摆脱对多媒体的依赖。在上这节课时,教室的多媒体坏了,我连简单的PPT都没用。
我布置同学们课前预习了课文,对文中出现的新事物名称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课堂上,我主要让学生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同时,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中我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始终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一句展开,从课题中的“呼风唤雨”这个关键词入手,先理解词语意思,再由课题引导学生质疑:什么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呼风唤雨的世纪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这样既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又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
课文第三、四段结合具体的实例用简短、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科学技术从“农耕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人类20世纪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这两段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但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按课文顺序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而是根据学生的分组汇报将其调整到第四段之后。这样,在学生自学完第三、第四自然段、在充分朗读并进行了说话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对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理解水到渠成。第二自然段中的小泡泡中“‘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也是理解的重点、难点,通过“学生解释词义——结合生活理解词义——把词语放到语言环境中巩固理解——回到课文朗读理解”这样的过程,对词语和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文本真正成了例子,学生成了语言学习的主人,还可以从课堂教学中明晰地看到学生理解与表达,思想与言语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学习说明文,不仅仅关注介绍的科学知识,更要关注这些知识是用怎样的言语表达的。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也有很多:我忽略了课后问题:“课文写得真精彩,我要多读几遍。”“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一百年的科学技术发展”这里表明课文的文字简短也是一种语言美。这和我们*时认为的语言美有所偏颇,因此我有些忽略对文章语言美的感悟。
这节课是我尝试着减少对多媒体的依赖而上的一堂课,学生上课的热情很高,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虽然没有图片的展示和视频的介绍,但是我们在认真地阅读和理解课文中体会到了二十世纪人类是如何呼风唤雨的。这节课我感觉到了淡淡的语文味,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孩子想象、思考的能力。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继续在语文味上下工夫。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2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成功之处:教学中我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始终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一句展开,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设计有效提问。什么是“呼风唤雨”?“世纪”是多长时间?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呼风唤雨的英雄是谁?靠什么来呼风唤雨?怎样理解“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导入新课时,本来我审计了一个学生质疑的环节,就是: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但实际教学中因为学生对“世纪”和“呼风唤雨”的理解非常到位,本着“以学定教”的原则,如果此时还要质疑就显得有点画蛇添足了,于是我去掉了这一环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通过对比20世纪前后人们生活的不同,对这句古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说明什么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但敢说的前提是会听,我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听”,他们会听老师提出的重点和要点,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认真的听,并做到了回答问题时不说重复话,敢讲自己的发现和见解。真正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从而让学生学会使用“对比”的手法。
不足之处:
1、检查字词这个环节上,有让同学们合作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这样一个设计。当学生问道“农耕社会”这一词语时,我说接下来的学习中会遇到,那时我们再理解。其实应该适当地将这个词语点一下,一会儿再遇到这个词学生一定会更有体会。2、在理解“发现”“发明”两个词语时,学生自主理解的意思并不到位,这时我随机造了两个身边的句子去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如果能让学生去用这两个词语亲自造句,他们的理解会更透彻,体会会更深。
整改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倾听,善于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当学生达到理解水*时,教师激励性评语及时准确,并富有激情。“听到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断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这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我有必要在这方面下功夫,通过肯定性和描述性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并引导学生体会个性化理。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3
【教学片断】
师:什么叫世纪?
生:一百年为一世纪,2005年属21世纪。
师:什么叫呼风唤雨?
生:结合课文理解。
学习生字词。
学生自读课文,找含有生字的句子反复朗读。
师出示生字卡片。
生:轮读。
师:强调不正确的读音:
后鼻音:程耕幻
控翘舌音:程哲
师:学生质疑,那些词语你不理解。
师生共同释疑,借助工具书理解:
奇迹
出乎意料
依赖
千里眼
腾云驾雾
洞察
归根结底。
生:区别易混淆词语:发明──发现。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生:分段读课文,看谁读的最流利。
师:说说读后留给你的印象。
生:科技发展太迅猛。
生:人类原先生活的环境太差,没有电灯电视
生:人类能登上月球,能潜入海底,能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的奥秘等科学创造的奇迹。
【教学反思】
课文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灿烂的前景。这篇课文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在这一课时主要是通过读课文来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为第二课时的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在这里我主要是通过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从这节课来看,学生对工具书用的不太好,有好多学生手里没有字典、词典,而有的学生却很会利用工具书,对词语的理解也很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得进一步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4
这篇课文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当当小记者:采访长辈过去的生活(回家采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你们从小到老、从小到成年,吃、穿、住、行是怎样的?写写自己现在的吃、穿、住、行情况。对比后写上自己的些许感受。)四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全新的结构与内容,也应当具备一定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本学期其中的一个训练知识点,学生都必须具备搜集并收藏资料的能力。)本学期另一个语文学习知识点就是把网络搬到语文教学上。在讲授本课时,我两度要求学生运用网络教学。一是在学生自学时,把收集到的好词发到教师博客上,然后学习齐共享。另一次就是在讲授课完,根据学生的对20世纪的科学成就的收集,把收集到的传到博客上。 合理地选材是一堂课是否精彩的前提和关键,有内容有内涵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才能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促使积极思维的动力。作为第一课时,我重点学习三、四两个重点段,给课堂注入了活力、注入了内涵。当讲到第四自然段的科技成就时,让学生再举出一些例子。学生一下子就打开了思维的闸门, “磁悬浮列车、X射线、纳米技术、载人飞船、数字电视……”学生一口气说出了很多很多。学生活跃的思维、热烈的发言带动了课堂的气氛。当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时,学生激情的朗读把一篇枯燥的说明文融入了浓浓的诗情画意,也强烈地感受到了20世纪取得的巨大的科技成就,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我和孩子们还深深地沉浸在文本带来的精彩中。这样的成功都源于丰富的课堂内容。
我觉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亲和力和激励性还不够,这往往会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感悟到只有通过自己极具亲和力和激励性的语言,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学生获得了自我成长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意义。这一点真值得我在今后教学中学习。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5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科学院院长*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学这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学生只有在课前占有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更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才能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的认知,产生新的体验。20世纪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阅读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又能培养学生的课前参与能力,体现在生活中学习的大语文观。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感谢学校为我们年青教师提供这么一次拜师的机会,在两个月里时间里,邱老师毫无保留,尽心尽力对我的教学方法进行指导,本人以四年级上学期《呼风唤雨的世纪》作为徒弟汇报课,现将自己对于本课的反思叙述如下: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阅读了有关于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深入课文奠定基础,培养了学生课前参与能力。
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时,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再直接切入到课文的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找出20世纪有哪些科技成就,并借此进行拓展,让学生说说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成就,学生即可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来回答。教学这段时,我注重学生的感知,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体会“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再由此引导生联想过去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进一步学习文章的第3自然段,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说说“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是什么样的本领,猜想一下古时候的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然后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成了现实,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的伟大,体会“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之后,便让学生带着骄傲,自豪的情感朗读本段。建立此基础后,学生应该能明白是谁在“呼风唤雨”,靠什么“呼风唤雨”,体会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引出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波兰特罗素说的话,交流: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还会创造怎样的奇迹?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使学生在自由交流中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最后出示一篇练笔,完成本次教学。
上完本课后,我认识到自己在上课时的语速过快,没有给足孩子思考的时间,对于说明文里说明方法的运用没有落实的教学当中,教学过程中,遗漏了一些知识点。
本人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希望校领导对我能及时批评,指导,我将谦虚,努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教案10篇(扩展8)
——语文《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语文《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
这种类型的课文很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和科学常识课。在上课前,我刚好听了“现代与经典”教学观摩课,聆听了几位名师的精彩课堂,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的课并不依附于华美的课件,有的甚至不用课件,依然可以把课上得很好。我很长时间将课件作为上课的载体,“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是人教社小语专家崔峦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的报告中提出的观点。在第八单元时我想试着摆脱对多媒体的依赖。在上这节课时,教室的多媒体坏了,我连简单的PPT都没用。
我布置同学们课前预习了课文,对文中出现的新事物名称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课堂上,我主要让学生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同时,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中我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始终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一句展开,从课题中的“呼风唤雨”这个关键词入手,先理解词语意思,再由课题引导学生质疑:什么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呼风唤雨的世纪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这样既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又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
语文《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2
【情景说明】
本文主要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从而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以下通过3、4自然段的对比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农耕社会生活的贫乏和20世纪生活的精彩纷呈,体会到正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现”和“发明”,才使神话中的“呼风唤雨”变为现实,使人类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观,理解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现实意义。
【片段一】
师:农耕社会里,人们的生活十分贫乏。作者说:“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但是,还远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课外的了解说说看,你知道当时的社会还没有什么。
出示句式:
那时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生:那时没有电扇,没有空调,没有冰箱,也没有微波炉。
生:那时没有动画片,没有泡泡糖,没有电动玩具,也没有游乐场。
生:那时没有潜水艇,没有远洋轮船,没有直升飞机,也没有宇宙飞船。
生:那时没有高大的楼房,没有宽阔的马路,没有五彩的霓虹灯,也没有热闹的超市。
……
师:面对如此贫乏的生活,人们只能通过幻想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但是,在最近的一百年当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竟纷纷变成了现实。
课件出示:
卫星、程控电话、航天飞船,介绍现代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下自己所收集的有关资料,你知道20世纪的人们还拥有哪些科学成果?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我知道20世纪人类可以用机器人来代替人的工作,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
生:20世纪,人们对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
生:我知道医生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很小的细菌,用激光刀做手术可以减少出血量。
生:20世纪有很多新的科学技术。像无土栽培技术,钠米技术、基因技术等等,在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生:我通过上网,查找到*科学院的网址。在成果博览里,共统计了不同行业的科学成果8千多项。它们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反思】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我尝试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课前,我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其次,抓住训练点,生发开出,扎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说说农耕社会人们还没有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20世纪科学成果的有关资料后,又要求他们继续说下去,20世纪的我们还拥有一些什么。在这样的对比过程中,学生既感受了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巨大的区别,又在收集资料中积累了语言、模仿运用中训练了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片段二】
师:现代科学技术变化之快、成就之多,真的是让人无法想象。作者用了这样一句诗来形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么,面对这一切,你有什么感受?
生:科学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精彩,我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而自豪。
生:美好的神话能纷纷变成现实,是科学知识创造了这些奇迹!
生:我觉得人类太了不起了!他们所创造的这一切太不可思议了!
生:我想说,我们生活在这个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在享受科学成果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探索,发现和发明更多的科学技术,造福人类。
师:如此多的科学发明创造竞相涌现,的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想象一下,过去享尽荣华富贵的王公贵族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今天的社会,他会怎么说?
生:他会说,这一切都是真的吗?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居然真的能够实现啊!
生:他会高兴地说,太了不起了!我们那么多年没有实现的梦想,你们竟然在短短的一百年内就做到了。
生:他会惊奇地说,我不是在做梦吧?没想到,我的子孙们这么争气。
生:他会遗憾地说,我还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想不到他们的生活才真的像神仙一样啊!
【反思】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本段教学,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感悟和想象,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面对这一切,你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触动了学生的情感积累,使他们真切地体会到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之大,范围之广,变化之快,并由衷地生发出对科学的赞叹和向往。接着,我又启发学生用想象去填补文本的空白,拓展思维的空间。“假如享尽荣华富贵的王公贵族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今天的社会,他会怎么说?”学生又换了一个角度去感受现代生活的精彩,体会科学技术的神奇。这样,从自己到他人,从感受到想象,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地感悟,既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又给了学生自主创造的空间。
【专家点评】
正如这位教师所说的那样,这篇教学案例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给了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首先是拓展了语文课堂教学,把学生从书本引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课前,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使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其次是有层次性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有充足的表达空间。从简单地模仿“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的句式说话,到灵活地运用自己所收集的资料介绍20世纪人类还拥有什么,再到创造性地抒发自己的感受,体现了以学习语言,发展思维为目的语文学科特点,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高。最后是给了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超越文本的想象说话,既是语言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也是文本再创造的体现,这样的教学真正实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本片断最大的亮点是体现了语文的“生活性”、“文字性”和“创造性”。真正的语文离不开生活的积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也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语文《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常识性的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1、教学效果(思效)
作为科学常识性说明文,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上成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因此,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我带的班上学生朗读能力整体不高,于是我特别关注学生的朗读,分角色朗读三、四自然段介绍农耕社会和20世纪人们生活环境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20世纪科技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在激情朗读后顺势教授说明方法,教学环节显得自然流畅。
但是,由于部分学生没有充分预习,在课堂上表现很被动,有游离课堂的感觉。
2、教学收获(思得)
(1)紧紧围绕中心句,启发学生阅读。
这篇课文的中心突出,内容较浅显易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中心句“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引导学生。让学生从读、听、看、说中感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展开想象:①“呼风唤雨”什么意思?②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③20世纪之前人类的生活又是怎样的?20世纪之所以与过去截然不同,靠什么?④你还能推测21世纪人类还将创造出哪些奇迹?……
从这一连串的问题中紧紧抓住中心句,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展开想象,大胆地表述。让学生从书本中所介绍的资料去认识20世纪的巨大变化,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快地从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感受20世纪的“呼风唤雨”。
(2)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训练朗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这句诗是个重点句,在学生充分了解了科学的巨大成就后来读,就自然明白它所表达出的内容和感情的不同。还有,为了让学生弄清“发现和发明”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找找看,并结合生活实际,辨一辨哪些成就是说“发明”的,哪些是说“发现”?这样的辩论,使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从课文学习中感受到了“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不足之处(思失)
学生对于“农耕社会”等知识一直都是半知半解的状态,正是因为学生太多的“不了解”,致使教师语言太多,问题过碎,让本可以简洁的教学环节显得松散。并且过多的话也扰乱了学生的思路,剥夺了他们谈自己感悟的机会。
4、改进措施(思改)
诸如此类的课文,学生必须有课前的充分预习。学生只有在课前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更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20世纪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现在已是21世纪,如果课前布置学生搜集、阅读21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又能培养学生的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语文《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4
这篇课文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当当小记者:采访长辈过去的生活(回家采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你们从小到老、从小到成年,吃、穿、住、行是怎样的?写写自己现在的吃、穿、住、行情况。对比后写上自己的些许感受。)四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全新的结构与内容,也应当具备一定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本学期其中的一个训练知识点,学生都必须具备搜集并收藏资料的能力。)本学期另一个语文学习知识点就是把网络搬到语文教学上。在讲授本课时,我两度要求学生运用网络教学。一是在学生自学时,把收集到的好词发到教师博客上,然后学习齐共享。另一次就是在讲授课完,根据学生的对20世纪的科学成就的"收集,把收集到的传到博客上。合理地选材是一堂课是否精彩的前提和关键,有内容有内涵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才能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促使积极思维的动力。作为第一课时,我重点学习三、四两个重点段,给课堂注入了活力、注入了内涵。当讲到第四自然段的科技成就时,让学生再举出一些例子。学生一下子就打开了思维的闸门,“磁悬浮列车、X射线、纳米技术、载人飞船、数字电视……”学生一口气说出了很多很多。学生活跃的思维、热烈的发言带动了课堂的气氛。当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时,学生激情的朗读把一篇枯燥的说明文融入了浓浓的诗情画意,也强烈地感受到了20世纪取得的巨大的科技成就,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我和孩子们还深深地沉浸在文本带来的精彩中。这样的成功都源于丰富的课堂内容。
我觉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亲和力和激励性还不够,这往往会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感悟到只有通过自己极具亲和力和激励性的语言,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学生获得了自我成长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意义。这一点真值得我在今后教学中学习。
语文《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5
《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科学院院长*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语文学习真实有趣,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网络中的信息浩如烟海,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我们的学生该怎么办呢?我们既不能过高地估量网络的功能,认为网络上的信息足能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在教学时,先提出学习的任务,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网上查找,而自己却很少了解网络上的信息,也不能怕学生在网上迷失方向,直接提供给学生几个相关的网站,让他们在其中学习。教师省却了让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而学生的视野被禁锢了。
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方便快捷地学习,课前我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基于网站内容来源于书本,而要高于书本;专题网站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专题网站应具有扩展性等特点。我查阅大量资料制作了网络课件。这样的网页中有学生自己搜集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增。
课前我还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能较充分地对网页中的内容进行阅读了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帮助认知速度慢的同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目的是想用这种方式来构建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网络化教材的学习中,去决定他的学习方向。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教师也由学习内容的传播者变成学生的学习导师,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知道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向,筛选信息,判断信息,这些实际都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可能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丰富课程本身的内容。这也给了他们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
上课时,我就从三个方面入手,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质疑。
(1)齐读课题,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
(2)在你初读课文之后,你又有哪些疑问?
(3)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学生的思维如有源之水,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什么是“呼风唤雨”?“一世纪”是多长时间?“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呼风唤雨的英雄”是谁?它是靠什么来呼风唤雨的?怎样理解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的回答使我明白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了兴趣,他们已完整地构建了自己的学习内容。我认为按照这种方式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将使语文教育发生根本的变革。
2、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是主体,教师做引导。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信息由单一化到多元化,学生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在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同时,也对我们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课件设计的问题,导向性一定要强。“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我的纵向栏目主要帮助读懂课文。我的横向栏目重在激趣,升华主题,开阔视野。
其次,注重思维策略的训练。
(1)用“发散思考思维活”策略训练小学生如何质疑。启发: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在你初读课文之后,你又有哪些疑问?当你浏览网页时,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强调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想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2)用“理解深刻有见解”策略训练学生如何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提问:科学永无止境,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查阅阅读*台,了解科技历史,关注科技发展,形成了深刻的见解,自然也会对科技的未来充满信心。
注重对学生的帮助引导。教学决不能放任自流,学生如果目标不明确的,就等于在大海捞针,花时间多,收获却不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世纪”“呼风唤雨”的意思,知道“20世纪”到底是多长时间,我让学生直接进入第一部分进行学习,使同学们一目了然;20世纪都有哪些科学技术成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探讨,然后有理有据地讲明自己的理解——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通过对比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的不同,对这句古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说明什么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3)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但敢说的前提是会听,我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听”,他们会听老师提出的重点和要点,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认真地听,并做到了回答问题时不说重复话、不说半句话,敢讲自己的发现和见解。真正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3、用美好的心灵畅想未来。
教育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从美好的角度,想象人类的前途,追求生命的意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看阅读*台,听新闻联播,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明白了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艰辛的努力,才有丰硕的果实。课堂上还安排了一次畅想活动,“我长大了……”大家谈。“我长大了要开通星际航班,让地球上的人们都能到外星球去旅行。”“我长大了……”一个爸爸妈妈是医生的孩子说,“大了要当个医学家,发明一种药,为生病的人解除病痛,健康长寿。”
给学生一次想象与表达的自主空间,能将爱与理想的种子种植在孩子们阳光灿烂的心田,唤起学生真诚、善良、自信、拼搏的情怀,谁能说这不是教学的精彩和感动呢?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学这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三、不足之处
上完本课后,我认识到自己在落实方面到位,重难点突出,但在上课时的语速过快,没有给足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时间太短。教学过程中,遗漏了一些知识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通过理解课题引起学生探讨20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的热情,引入重点段的学习。接着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地学习。品读词句,学习表达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所查阅的资料,想到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等事情的意义,想到电视、电话等事物的飞速发展;再通过课件出示有关文中列举例子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技的发达;同时,通过朗读的指导,使学生感受科技的巨大成就,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拓展升华办一张科技手抄报。
语文《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6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于科技类课文。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教学这篇课文,一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二是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较为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由于课文是一篇科技类文章,文中的语言比较枯燥乏味,形象性不强。因而,在教学课文时,我利用一些图片,音像呈现,提供说话练习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缩小学生与文本在内容、时空、情感上的差距,凭籍课前的这一精心预设为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提供*台。
首先激趣导入,让学生充分感受神奇的力量,然后引出课题,接着紧紧抓住课文的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细读文本,充分把握言意融合的文本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各种画面、科技短片的视听情境中,在生活的前后对比中,在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原古时代的想象中自主建构,逐层推进,把多元理解与语言品味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真切地体会到是科学技术让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学时,我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像这样的科普性文章,单单介绍一些常识是不够的。为了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品读、想象与表达,也为了让语文课堂教学真实与扎实,我不但抓住文章内的重点句,还设计了几个说话训练。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前,我引发学生新的生成的兴奋点——“你还希望科学技术能给我们带怎样的奇迹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学生的思维再一次得到激活,他们在自由交流中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他们在一次次探究中提升了认知水*、知识建构。可想而知,收获定是不少的。
当然,在本次的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遗憾。虽然本篇课文不是以情感为主线,但在调动起了学生自豪、骄傲的情绪后还是应该让学生读读重点句。我做到了从文本中走出来,谈感受、说想象,但却忽视了再回到文本中,因而给人感觉,整堂课课外知识涉及的过多,对课文本身的语言文字理解的不够到位。另外有些提问的针对性不强,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做出合理的判断和追问,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学习和注意的方面。
语文《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7
这篇课文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最初做教学设计时,觉得挺简单,这类科学常识性说明文,通常可以找到许多丰富漂亮的教学图片,举很多关于科技成就的例子。当我把第一篇教学设计交给指导教师时,得到的回复是这篇课文被我设计成了“资料展示厅”和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
认真反思后,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借鉴了教学光盘后,最终教学设计定稿。
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我坚持让学生通过“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的程序去读懂课文。在教学中,我抓住中心句“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中心问题做的教学设计,从而让学生迫切的渴望认识20世纪的巨大变化。
开课后便抛出这一中心句,让学生自由默读后,找出能支撑这个中心句的句子。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找到句子谈感受,理解感悟后总要回归到中心句“二十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堂显得开放,充满激情。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语文课上同样也是必须的。接手这个班后,发现班上学生朗读能力整体不高,于是我更是特别关注学生的朗读,在教学时也努力做到这一点。通过读第四段,分角色朗读三四段介绍农耕社会和二十世纪人们生活环境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二十世纪科技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在激情朗读后顺势教授说明方法,教学环节显得自然流畅。
当然,这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
首先,教师语言太多,问题过碎,让本可以简洁的教学环节显得松散。并且过多的话也扰乱了学生的思路,剥夺了他们谈自己感悟的机会,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教师评价语匮乏。评导结合一直是指导老师向我传授的教学理念。评是为了更好的导。因此,教师评价语必须做到准确、及时、有针对性。整堂课几乎听不到我对学生的回答的评价,因此这又是课堂的另一个大败笔。
最后,语文味不正。班上的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一直不是很积极,课堂气氛不活跃。所以接手后,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我喜欢采用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了引发他们的兴趣,其中,说点俏皮的,流行的话语是我比较常用的方法。一直没有觉得自己这个做法有什么不好,听老师评课后才知道原来竟有这么大的弊端。这让我不得不反思:真正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是要靠老师精彩的能吸引人的教学。原来的自己一直走在了一个误区中,还好,发现的不算太晚。
路漫漫其修远兮,如何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学生获得了自我成长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意义。这两点是我最重要也是最艰巨的任务,多请教,多学习,多实践,不断求索吧!
推荐访问:呼风唤雨 教案 世纪 《呼风唤雨世纪》教案【10篇】 《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教案1 《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教案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