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退位减法教案1 教学内容: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68页主题图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退位减法教案3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小学一年级数学退位减法教案1
教学内容: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68页主题图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化。
2、理解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笔算竖式的书写格式。
3、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尤其是满十进一的运算规则。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课堂练习本、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现晋江市少儿图书馆照片,简介图书馆,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观察交流,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请学生观察图,了解数学信息,然后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全班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
2、探索算理,体会多样化
(1)解决问题:《童话世界》和《丛林世界》一共有几本?
指名列出算式:28+4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写在课堂练习本上,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全班交流算法
方法一:摆小棒
方法二:拨计数器
方法三:8+4=12 20+12=32
方法四:28+2=30 30+2=32
方法五:列竖式(指名学生说一说列竖式要注意什么?)
(4)比较讨论算法的简便性
方法一、二比较直观,但需要借助实物;后三种方法比较简便。
三、选择算法,巩固应用
1、解决问题:《童话世界》和《海底世界》一共有几本?
2、解决问题:《童话世界》和《*学院》一共有几本?
要求学生选择比较简便的算法,集体订正时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用竖式算一算
58+7= 5+32= 38+6= 8+27=
四、自我评价,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退位减法教案2
教学目标
1、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3、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4、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的产生
谈话: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小朋友到儿童乐园。(学生闭上眼后再睁开双眼的同时,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第一节数学课,以儿童乐园游玩作引子,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上课开始便能全心投入,进入一个学习状态]。
二、自主探索兴趣的维持
1、初步感知
(1)提问:在儿童乐园,你看见了什么?
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2)描述: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的歌唱,蝴蝶快乐的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切体验教师的可亲,课堂的可爱]。
2、数数交流
(1)提问:儿童乐园里有好多东西,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选几名学生做向导,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3、总结方法
(1)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2)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等)
4、抢答练习
(1)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2架秋千……(课件演示,从主题场景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
(2)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架木马……
5、点子图表示数
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什么表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1个滑梯用1个点子表示(演示出现1个点子)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怎样表示木马、飞机的个数?你还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充分地说)
探索:什么物体的个数用7个点子表示?8个点子表示的是什么?怎样表示气球的个数?10个点子表示什么?
三、寓教于乐 兴趣的体验
过渡:小朋友,美丽的校园就是我们的乐园,让我们一起到儿童乐园中去玩吧!(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找找数娃娃美丽的校园藏着许多数娃娃,你愿意找到它们吗?找到后与好朋友(包括老师)交流。
练练点子表示数(课前创设好特定场景)
1位白雪公主、2条手帕、3个蘑茹、4朵花、5只篮子、6个苹果、7个小矮人、8只茶杯、9只梨、10只小碗。
[童话般的美丽场景,学生喜爱的童话人物,学得生动,练得有味]。
四、总结提升 兴趣的延伸
谈话: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每一个数学王国的成员都正眨着智慧的眼睛看着我们,你们想与它们交朋友吗?你打算今后怎样做?学生自由谈论。
[第一节数学课,学习目的教育很有必要。用交朋友作比喻教育学生爱学数学,愿学数学,想学数学。达到延伸学生学习的数学的兴趣的目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退位减法教案3
教学内容:
一年级北师大版本数学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前后、左右、上下”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关于“前后、上下、左右”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前后、左右、上下,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请学生说一说你身边前后左右的同学是谁?
二、看一看,说一说你的教室
1、看看我们自己的教室前后、左右、上下有什么?先自己说一说。
2、同桌说一说。
3、全班同学交流。
三、想一想,说一说你小房间里的东西是怎么摆放的?
1、想一想,你小房间里的东西是怎么摆放?
2、说一说,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四、介绍你的文具盒
指一指,说一说,你的文具盒的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
五、介绍火车站路线。
1、出示火车站的挂图。
2、学生用箭头画一画去火车站的路线。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到火车站的路线,用上前后、左右、上下。
六、巩固练习
1、书上63页第3题,看图回答问题
2、完成随堂练习。一年级北师大版本数学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小学一年级数学退位减法教案3篇扩展阅读
小学一年级数学退位减法教案3篇(扩展1)
——一年级数学退位减法教案5篇
一年级数学退位减法教案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编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
2.初步学会分析解答简单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和求剩余的减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2—8 7+9 17—8
l6—7 15—5 11+2
2.★★★★★★★★
●●●●●
★和 ● 一共有多少个?
3、 △△△△△△△△ △△△
还剩多少个△?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20页的图。(让学生观察画面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讲—讲画面的内容。让学生自由结合,互述画面内容。)
2.板书: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
教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话,想一想问题是什么?
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
教师:这道题的己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大家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提醒学生凡是应用题,得数后面都应该写上它的单位名称,并加上括号。
有一个信息“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有用吗?新 课 标 第 一 网
介绍多余条件。
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图文应用题,今后我们在做应用题的时候看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比如:第(1)题是知道男生和女生各多少人,求总数用加法。(2)、(3)两题是知道两个数的总数和其一个部分数,求另一个数是多少用减法。(可让学生自行讨论教师再进行总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0的“做一做”。
提问:这里有几个条件?有没有多余条件?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一年级数学退位减法教案2
教学内容:
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课本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学生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能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并能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列式表达。(2)学生能凭借已有经验和动手操作、交流等手段,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经历十几减9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桃子吗?
生:喜欢。 .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小猴贝贝的水果店看一看,有没有新鲜的桃子上市,好吗?
生:好!
(教师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1.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小猴贝贝今天——共准备了几个新鲜的桃子?从这幅图中,你还发现了什么信息?
生:小猴贝贝今天一共准备了13个桃子,小兔乖乖买了9个。
师:根据这两个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问题:还剩多少个?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该如何列式呢?
生:13-9。
师:怎样计算13-9呢?
2.探究13-9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操作探究。13-9等于几呢?请小朋友看着图想一想,也可以用小棒代替桃子,摆一摆,说一说,计算13-9可以怎样想,同桌可以互相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
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3.选择算法,进行计算。
师:想一想,在刚才同学们说过的计算方法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算?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从刚才的计算可以看出,9加4等于13,13减9等于4,这样想加算减比较快些,所以我们在计算时,可以尽量选择这种方法进行计算。现在老师就要出题考考你们,能接受挑战吗?
生:能。
三、实践应用(“想想做做”的全部内容)’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题,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交流时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完成“想想做做”2。
(1)(出示左边一幅图)
师:从图中你们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左边有9块。
生:左右两边一共15块。
师:请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算一算右边有几块。
学生独立计算,后集体交流。
(2)(出示右边一幅图)
师:从图中你能看懂让我们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吗?
生:左边有9条黄瓜,左右两边一共有17条,右边篮子里有几条?
师: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3.完成“想想做做”3。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反馈。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生:我是把11分成10和l,先算10-9=1,再把1和1相加等于2。
生:我是把9分成4和5,先算14-4=10,再算10-5=5。
生,:我是想9+9=18,所以18-9=9。
4.完成“想想做做”4。
师:刚才大家的表现都不错,接下来我们同桌同学进行口算比赛。分别拿出9~19的数字卡片,用10~19的数字分别减9,一个拿卡片,一个说出算式和答案,比比谁说得又对又快!开始行动,加油哦!
学生同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5.完成“想想做做”5。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反馈。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四、课时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十几减9的知识。在这堂课上有许多的小朋友表现得很出色。大家不仅学会了正确的列式,而且计算时方法多样,老师觉得十分满意!
一年级数学退位减法教案3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最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的创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眼、动手、动脑的能力和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情境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之中,并在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奥运主题,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
师:奥运会是世界各国的体育精英聚集在一起参加的一项体育活动,他们除了有强魄的体质,还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你们想向他们学习吗?
师:那我们从现在开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经常阅读课外书,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小图书馆。(出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课件演示主图,利用统计表切入问题。
(1)出示课件,学生观察统计表,说说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说:儿童画报原有33本,借走7本,还剩多少本?
(2)引导学生解决“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这一问题,列出算式。
2、探究33-7的计算方法。
( 1)动手操作、手脑并用理解算理。
学生利用小棒摆一摆,思考如何计算33-7,并汇报自己的操作过程。
全班汇报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13-3-4=6,6+20=26。13-7=6,6+20=26;10—7=3,3+3=6,6+20=26。
(2)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学生尝试用竖式的方法解决33-7,学生初次接触退位减法的竖式写法,教师给予指导,理解个位的6是怎么得来的。
用课件演示计数器拨珠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理解个位不够减的时候,向十位借1的过程,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揭示竖式的算理。
师:这个竖式的过程其实就是跟我们口算的过程一样的道理,都是个位上3减7不够减,向十位借1个十,与3相加变成13,13—7=6,6+20=26。
师:你们看,小圆点像不像给十位上的数戴上一顶小圆帽啊?
用课件播放小圆帽儿歌,引导学生理解圆帽的作用。
师:十位上的数戴上小圆帽表示什么啊?小圆帽不是每题减法都有的,是当个位的数减不够的时候要向十位借才戴的,它表示向十位借了,所以要看成少了1。
3、优化算法。
师:集体的力量就是大!一道题我们就想出了这么多方法!太了不起了!对于33-7这道题来说,你更喜欢哪种算法呢?为什么?
4、运用竖式的方法解决新问题。
(1)故事书原有25本,借走8本,还剩多少本?
(2)连环画原有25本,借走8本,还剩多少本?
(生独立做题,后反馈,师小结列竖式应该注意的事项)
三、巩固练习。(以游戏的形式做练习)
1、完成教材第60页第二题第一小题“48—9=”。
2、完成教材第60页第三题“森林医生”。
四、小结。
师: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以玩乘车游戏的形式结束课堂。
1、计算出你手中的算式的得数。
2、你算出的得数就是车厢的号码,根据号码对号上车。
一年级数学退位减法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减法的算法过程,会用适合于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减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可用减法计算,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含义,感受与同伴交流想法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和兴趣。
4.结合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和遵守公共秩序的思想教育。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可采取以下形式。
1.对口令。
师:我说1。
生:我说2,1和2组成3。
[课一开始,就采用三种对口令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复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形式灵活有效,学生复习效果好。]
2.拍手对口令。
3.举牌对口令。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老师投影显示美丽的小湖,并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在波光粼粼,美丽的小湖里有3只美丽的鹤在快乐地歌唱,过了一会儿,1只鹤展开翅膀飞走了,(教师出示3只纸鹤,再慢慢移走1只纸鹤)。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体会。
2.学生跟随教师拿出自己折好的3只纸鹤,动手操作演示,3只鹤飞走1只鹤,就是从3只里面去掉1只,要用减法计算,用“-”号表示去掉,去掉后剩下是几就用数字几表示,也就是得数是几。教师边说明边板书等式:3-1=2。(学生体验减法的含义,也可用摆图片操作,并表述含义。)
3.学生试读算式。教师启发学生说出其他能用3-1=2表示的事例。学生举例说说其他能用减法表示的事例。
[在投影与教师语言描述的优美情境中,用纸鹤实物演示,学生感觉更直观亲切,并能亲自参与演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的认识。]
例题
1.课件演示,创设问题情景:草地上雨后长出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让学生叙述情景,并试着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草地上还有几只蘑菇?”的问题。学生提问题时教师应多给与鼓励。接着问: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5-2=?
2.教师提问:5减2得几?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分组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不同想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算的过程。不论是点数法还是用数的组成计算,教师都给与鼓励。接着提问:如果不看图,不数指头,你会算吗?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2=3。
[例题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喜欢的小白兔采蘑菇的形象,学生很高兴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师启发引导下,主动探究故事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多种算法都给与鼓励,保护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然后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用数的组成计算减法较简单。]
巩固练习
1.出示课件1,动态显示:荷叶上原来有4只青蛙,“扑通”跳到水里1只。学生说说题意,再列式,交流算法。
2.出示课件2,学生说图意:架上原来有4只丝瓜,摘下2只,架上还有几只?然后学生列式完成,小组交流订正。
3.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5只纸鹤,你能用这5只纸鹤,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吗?摆摆试试,看谁摆的多。
4.乘车游戏:5个同学做检票员,拿着车号,其他同学每人一张票,车票上数目的得数就是的要乘的车号。游戏开始,请同学们赶快上车,检票员检票后,上错车的同学给大家表演节目。
[巩固练习中的第1、2题,采用课件演示,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练习第3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让学生尝试用5只纸鹤摆不同的算式,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减法的认识。乘车游戏,学生最感兴趣,参与积极性也,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活动效果好。]
总结评价
1.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忆、小结,说说自己本课学习的主要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2.教师结合学生表现对本课作小结。
布置作业
1.学生准备纸鹤,学具,数字卡片;
2.回家想一想,看一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减法?
教学设计说明
一年级的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就是要调动起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整节课我都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创设的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中受到感染,产生兴趣,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体验到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快乐。
在本次课中,我首先设计了三个让学生动口、动手的对口令活动,学生很有兴趣,积极参与,复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为本次课运用数的组成计算5以内减法做好准备。然后我用语言描述,并用纸鹤演示:“湖里的3只鹤飞走了1只,还有几只?”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接着用课件演示第二个问题情境例题:“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草地上还有几只蘑菇?”列出算式后,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怎样算,多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再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些这样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巩固练习第1、2题用课件演示,分步进行,让学生先说题意,再列式计算,小组交流订正;还有一个练习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5只纸鹤能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练习的最的是乘车游戏,这个游戏时在学生学习兴奋低点进行的,起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一年级数学退位减法教案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页~64页
教学目标:学习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准备:学生喜欢的学具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1、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参观标本馆好吗?
2、通过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
么数学问题?
(板书问题)
活动二
1、你能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2、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3、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
让生板书竖式。出: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十再减。
活动三
巩固练习62页~64页
活动四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观察画面
学生根据画面可能提出的问题:
鱼类比虾类标本多几种?
虾类比贝类标本少几种?
(其它问题,先放问题口袋里,等练习时再解答)
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探究算法
小组合作交流
全班交流。可能出现的方法:摆小棒,用计数器算,
用竖式算。
学生解答练习题后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思考,回顾学习内容
能找到图中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板书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余方问题口袋里。
学生进行独立探索。
再讨论交流中,能探索出多种算法,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并能清晰、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强调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十再减。
进一步巩固练习
能用自己的话学到的知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退位减法教案3篇(扩展2)
——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优秀教案 (菁选3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优秀教案1
教学课题:
十几减9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十几减9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通过十几减9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退位减9的口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想加算减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填数计算,并讲一讲上下两行有什么联系?
9+( )=15 9+( )=18
15-9=( ) 18-9=( )
9+( )=14 9+( )=17
14-9=( ) 17-9=( )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4题。
(1)出示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让学生独立口算出每一个算式的答案,并将他们对号入座。
(3)教师任意选择一题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将l0、14、13、17……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一手拿着9的卡片在黑板上移动(不必按顺序),卡片对着十几就算十几减9。
[教师还可以随意在黑板上指题,全班每一个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这样能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
3.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口头叙述画面内容。
(2)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
第一组植树8棵,第二组植树9棵,两个小组一共植树多少棵?
(3)请学生列式,并复述口算过程。
(4)你能根据列出的加法算式说出一个减法算式呢?说说这个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和差表示的意义吗?
4.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8题。
(1)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叙述画面内容。
(2)让学生通过画面内容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提什么问题?
(3)学生任意选择独立完成。
三、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二的第5题。
2.完成P12页练习二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练习二的第9题。
2、完成第12页思考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练习,使学生在有梯度的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老师的鼓励下,运用想加算减法,学生计算的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优秀教案2
教学课题:
十几减7、6
教学内容:
十几减7、6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7、6。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数据的观察直接说出“想加算减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1-8 14-9 13-8 15-9 11-9 17-9 12-8 16-8
2、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6+( )=12 8+( )=13 5+( )=11 7+( )=14 9+( )=16 6+( )=13
3、12-8=4,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3。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面内容。
(2)出示鱼缸画面,请学生数一数,鱼缸里有多少条金鱼?(13条)(移动画面,黑金鱼隐藏到水草后)再让学生猜一猜隐藏到水草后的红金鱼有几条?(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13-7=6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10-7=3 7+6=13 3+3=6 13-7=6
[谁有不同的想法?让大家看看你的算式,猜猜你是怎么想的?]
(4)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
(5)改变题意:一共有13条金鱼,6条黑金鱼,红金鱼有多少条?
(6)学生独立列式,并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l3-6=7
想: 10-6=4 4+3=7
还可以这样算;
7+6=13 13-7=6 13-6=7
三、检测与反馈
1、完成P14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做一做第2题。
[观察比较使学生感受“想加算减法”的简捷性。两个不同的减法算式利用的是同一个加法算式。]
3、完成P14页“做一做”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提问上下两个□间的关系。]
四、总结并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十几减7、6
13-7=6 13-6=7 10-7=3 7+6=13 10-6=4 3+3=6 13-7=6 4+3=7
还可以这样算;
7+6=13
13-7=6
13-6=7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在四种算法的比较中,学生已习惯使用想加算减法来口算,体会到了想加算减法的简捷性,体会到了算法的多样化。
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优秀教案3
教学课题:
十几减9。
教学内容:
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理解算理,学会“破+法”“连减法”,掌握“想加算减法”,感悟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9+3 9+7 9+4 9+6 9+9 9+2 9+5 9+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 )=12 9+( )=13 9+( )=14 9+( )=15 9+( )=16 9+( )=17
二、探究交流,展示汇报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算法的多样化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鼓励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或在直观图中圈一圈的方法理解算理。]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 想加算减法
(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连减法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 破+法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连减法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
[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
(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提问
(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
(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 5”。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
[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检测与反馈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课堂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2题。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十几减9
15-9=
10-9=1 9+6=15
1+5=6 15-9=6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教学本课时引导学生从情景入手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理解+几减9的不同算法,在比较中发现想加算减法是计算又快又对的一种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做了铺垫。
小学一年级数学退位减法教案3篇(扩展3)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20以内的退位减法 (菁选3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20以内的退位减法1
教学课题:
十几减8。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2、做一做及练习三1、2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8。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常用的“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8+3=9+5=7+6=8+5=7+4=9+2=9+8=8+7=
2、看卡片,说出()里应填多少。
9+()=168+()=139+()=158+()=17
3、12-9=3,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探究新知,展示交流
1、出示例2。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复述画面内容。
一共有12个风车,我们要买8个,还剩几个?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
12-8=4
[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10-8=28+4=122+2=412–8=4
(5)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几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其中第一种方法比较快,它采用的是“想加算减”的思考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思考方法。
2、补充练习:摆一摆,算一算。
让学生在书桌上摆出8个红圆片,再摆出5个黄圆片,然后再摆上大圆圈。提问
(1)这种摆法表示什么意思?(8个红圆片,5个黄圆片,一共有13个圆片。)
(2)再用虚线套住7个红圆片,这种摆法又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列式?(13—8=5或13—5=8)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三、检测与反馈
1、完成P13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巩固破十法)]
2、完成P15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计算并说出上下两行之间的关系?(巩固“想加法算减法”)
3、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十几减8
12-8=
10-8=28+4=12
2+2=412–8=4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了十几减9一课作基础,学习十几减8就减低了难度。孩子们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圈一圈,摆一摆,从而使学生建立了减法的模型。为今后学习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个别同学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有待提高,*时要加强口算训练。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20以内的退位减法2
教学课题:
十几减9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十几减9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通过十几减9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退位减9的口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想加算减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填数计算,并讲一讲上下两行有什么联系?
9+()=15 9+()=18
15-9=() 18-9=()
9+()=14 9+()=17
14-9=() 17-9=()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4题。
(1)出示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让学生独立口算出每一个算式的答案,并将他们对号入座。
(3)教师任意选择一题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将l0、14、13、17……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一手拿着9的卡片在黑板上移动(不必按顺序),卡片对着十几就算十几减9。
[教师还可以随意在黑板上指题,全班每一个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这样能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
3.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口头叙述画面内容。
(2)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
第一组植树8棵,第二组植树9棵,两个小组一共植树多少棵?
(3)请学生列式,并复述口算过程。
(4)你能根据列出的加法算式说出一个减法算式呢?说说这个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和差表示的意义吗?
4.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8题。
(1)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叙述画面内容。
(2)让学生通过画面内容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提什么问题?
(3)学生任意选择独立完成。
三、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二的第5题。
2.完成P12页练习二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练习二的第9题。
2、完成第12页思考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练习,使学生在有梯度的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老师的鼓励下,运用想加算减法,学生计算的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20以内的退位减法3
教学课题:
十几减9。
教学内容:
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理解算理,学会“破+法”“连减法”,掌握“想加算减法”,感悟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9+39+79+49+69+99+29+59+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129+()=139+()=149+()=159+()=169+()=17
二、探究交流,展示汇报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算法的多样化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鼓励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或在直观图中圈一圈的方法理解算理。]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想加算减法
(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连减法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破+法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连减法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
[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
(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提问
(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
(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5”。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
[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检测与反馈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课堂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2题。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十几减9
15-9=
10-9=1 9+6=15
1+5=6 15-9=6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教学本课时引导学生从情景入手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理解+几减9的不同算法,在比较中发现想加算减法是计算又快又对的一种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做了铺垫。
小学一年级数学退位减法教案3篇(扩展4)
——小学一年级数学左右教案3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左右教案1
教学目标:
1. 认识*面图及*面上的前后左右的相对位置。
2. 认识*面的路径,并能通过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描绘出所走的路径。
3. 尝试设计路径,知道从同一出发点到同一目的地有不同的路径,并能通过比较,从各种不同路径中选择较合理的路径。
4.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并获得*面图和客观空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表达等能力。
5. 初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按要求描绘出所走的路径,根据路径寻找目的地。
教学难点:
正确的描绘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认识*面上的前、后、左、右。
1. 创设情景,导入学习。
师:今天我们一起到公园里去玩,进了公园后你们想到哪里去玩?这里有一张公园导游图,(出示导游图)你们看得懂吗?
2. 认识*面上的前后左右。
师:①从图上看,公园里有什么?引导得出:“某某在左面,某某在右面,某某在前面,某某在后面。” ②我想去亭子,应该怎么走?我想去某某,应该怎么走?
3. 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师:①用双色片代替自己在*面图上走一走(一生演示,其余自练) ②把双色片放在大门位置,听口令:
(1)向左X格、向右X格、向前X格、向后X格;
(2)先向左X格,再向前X格;先向前X格,再向右X格。
③在这张图上,哪里是左?哪里是右?哪里是前?哪里是后?
4. 学看*面图
师:(出示图) ①在这张图上,这里是什么位置?
(在图上标出前、后、左、右。)
②图上有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在图上出示花圃、游船码头、儿童乐园、养马场的标记)
二、认识、描述路径。
师:小巧、小亚、小胖也在这儿玩,这些点代表他们所在的位置。
1. 根据路径,语言描述。
(1)出示图题1。
①小亚录音:我想去花圃,我是这样走的:你们能不能用向前、向后、向左、向右走几格,说说我是怎样走的?
②小亚请你们用向前、向后、向左、向右走几格来说说她走的路线,(板书:前后,左右)可以数一数、说一说;也可以用双色片走一走,再说一说。
(2)生操练,师巡视。
(3)反馈交流:根据反馈情况,引出“起点格不要数。”
2. 根据描述,画路径,找目标。
(1)出示题3/1。
①小亚录音:现在我把走的路线告诉你们,向右2格、向前4格、向右1格、向前2格。猜猜看,我去了花圃?游船码头?还是儿童乐园呢? ②学生讨论、猜测。 ③验证:画一画、走一走,圈出目的地。
(2)根据小胖、小巧说的路线,找找他们去了哪里?
①出示题、学生练习题3/2、3。
②生操练,师巡视。
③反馈交流。
三、设计、选择路径。
1. 设计路径: ①小巧录音:我想去游船码头,可是我迷路了。小朋友们,能帮帮我吗? 把剩下的路线画出来,并记录下来。
②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③反馈交流。(对不同的路线加以肯定)
④如果你是小巧,你认为还可以怎么走?
⑤学生练习,完成练习纸第4题。(要求:画出路线并做好记录)
⑥反馈交流:还有其它设计吗?
⑦师小结:只要能到达目的地,各种各样设计都可以。
2. 选择路径。
①师:老师从小朋友的设计中选了几种,画在一张图上,(出示)你想走哪一条?为什么?(同桌讨论)
②交流小结:一般情况下我们选择最近的路线走。
3. 巩固提高。
①小胖也想请你们帮他设计,他想到儿童乐园去。
②请你先设计一种路线,并记录下来。如果你还有其它路线就在下面的图中画出。
③生练习,师巡视。
④反馈交流:(展示学生作品)从这里出发到儿童乐园还有好多路可以走,课后大家还可以设计。
四、总结归纳,完整课题
师:今天玩的开心吗?在玩的时候你学会了什么?(板书:路)
五、联系实际,拓展运用。
1. 出示学校*面图。(师介绍)
2. 某某在校门口,某某在教室前,某某在操场边。他们都想到歌唱室,该怎么走呢?大家来设计一些路线。 学生练习后展示、交流。
3. 回家后自己出题,自己设计。 如:从校门→→→食堂、从操场→→→教室,可以怎么走?怎样走最近?明天我们来评一评,谁是设计师。
小学一年级数学左右教案2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
2、使学生口算得数是2、3的加法。
3、认识“+”和“=”这两个符号,学会读加法算式。
(二)能力训练点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图意,培养学生视图能力。
2、启发、引导学生讲述图画内容,学会说三句话,培养说话能力。
3、通过摆学具,理解加法含义,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在讲解加法含义中,渗透集合(并集)思想。
2、引导学生讲述图画内容时,可指导学生做合并起来的手势,既帮助理解图意,又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加深了解加法含义。
2、较熟练地口算得数是2、3的加法,并知道计算的根据。
3、认识“+”和“=”,会读算式。
教学难点
1、理解加法含义。
2、引导学生说思维过程。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请同学们摆出1根小棒,2个三角形,3个圆。说一说各用数字几表示,并在学具下面写一写。
2、动手将2个三角形分成两堆,再把3个圆片分成两堆,说一说2、3的组成。
3、看课本10页的跳棋图,想一想,□里应该填几,填上数后再想一想为什么。并把这几个数的组成,写在黑板上。
二、探究新知
1、直观演示,引出加法。
(1)先出示(或显示)小朋友左手的气球,问,这是几个气球?用数字几表示。
再出示(或显示)右手的气球,问,这是几个气球?用数字几表示?
(2)现在把左手1个气球和右手1个气球合在一起。(边说边移动气球,直到合在一起),一共是几个气球?
(3)引导学生口述题意。左手里的1个气球,右手里的1个气球,合起来一共是几个球?
(4)讲述。(指图)左手里的1个气球和右手里的1个气球,合起来一共是2个气球。说简单一些就是,1和1合起来是2。(指导做两手合起来的手势)1和1合起来就是1和1加起来,怎么表示呢?就是在1和1中间写上“+”(板书加号),读作“1加1”。“+”表示合起来,学生试读。
(5)“1+1得几?”学生回答后说明,1加1得2,得几也可以用一个符号“=”表示。(在1+1后面写上“=”)“=”是等号(板书等号)。指“1+1=2”说,这是一个完整的加法算式,读作“1加1等于2”也可以读作“1加1得2”。
(6)[小结]这道题是把左手里的1个气球与右手里的1个气球合起来一共是几个气球?(边说边做手势)合起来也就是加起来,所以这道题要用加法计算。
2、指导看图,理解图意。
(1)教学10页中间左图。
①用磁力板、幻灯片或电脑显示边演示边讲。原来有两个小朋友在做游戏(在两个小朋友外面圈一个圈),又跑来1个小朋友(也在一个小朋友外面圈一个圈),合起来一共是几个小朋友?(再在3个小朋友的外面圈一个大圈)
②引导学生边说边用手势表示题意。
③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必须把几和几合起来?说明,把2和1合起来,就是把2和1加起来,写成算式“2+1”。
④“2加1得几?”学生回答后,教师在“2+1”后面板书“=3”。
⑤领读算式“2+1=3”。学生自己读两遍。
⑥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10页相应的图。说明教科书中的图和刚才看的意思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最后显示的图也叫结果图。意思也是“原来有2个小朋友,又跑来1个小朋友,一共是几个小朋友?”
⑦引导理解算式。刚才是看着图知道2加1得3,如果没有图可以怎么想呢?因为2和1组成3,所以2加1得3。
(2)教学第10页右图。
①(指图)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原来有1只小猫玩球,又跑来2只小猫,一共有几只小猫?”
②求一共有几只小猫?要把几和几合起来?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
③引导学生在黑板上写算式“1+2=3”。
④看到“1+2=3”你是怎样想的?
3、整理小结。
(1)刚才我们看到的这3幅图,第一幅图是要把1和1合起来,第二幅图是要把2和1合起来,第三幅图是把1和2合起来。这三幅图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都要用加法计算。
(2)齐读黑板上的3个算式。
4、动手操作,理解加法含义。
(1)先摆1个三角形,再摆1个三角形,一共几个三角形?这是把几和几合起来,怎样列式?得多少?
(2)先摆1个圆,再摆2个圆,一共是几个圆?这是把几和几合起来?怎样列式?得多少?请把得数填在教科书上的□里。(第10页下图)。再读一遍算式。
三、巩固发展
指导完成教科书12页做一做。
(1)12页1
引导边做手势边说图意。“原来有1只小狗,又来了2只小狗,一共有几只小狗?”求一共有几只小狗?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把得数填在□里。
(2)12页1
①说图意。原来有2本书,又拿来1本书,一共有几本书?
②说一说“1+2=3”你是怎么想的?
(3)12页2,填得数。填完后,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4)12页3,这是2和3的组成。它与我们今天学的加法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做加法时,想的就是数的组成。在□里填上合适的数,而后订正。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复习2、3的组成。
2、用小棒摆一摆1+1= 1+2= 2+1=
3、说一说这几个算式得几,你是怎么想的?(边说边做手势)
小学一年级数学左右教案3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它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万以内数及亿以内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借助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4、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并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培养数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数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能用多种方法计算整十数之间、整十数与一位数、两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并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2、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理解数的组成。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初步理解百以内各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信息窗1、自主练习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下面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一位先生在南极,不怕冰天和雪地,身穿黑色燕尾服,里面套着白衬衣。这位先生是谁呢?(企鹅)它生活在哪里?(南极)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南极?(学生介绍)大家愿不愿意多了解一些有关企鹅和南极的知识呢?那可要听好了。(P19)
现在,南极的小主人欢迎同学们到冰雪覆盖的美丽的南极大陆上做客。(出示挂图)你看到了什么?能告诉大家南极的小主人都有谁么?(板书企鹅、海豹、贼鸥)
二、新授
(一)教学红点标示的内容
1、数一数
(1)仔细观察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企鹅、海豹、贼鸥各有多少只)
(2)咱们先来看一下企鹅,这么多的企鹅,大约有多少只呢?同学们想怎样来数呢?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数出企鹅的只数,一会儿汇报给大家。
(3)刚才我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一只一只地数,二只二只地数,五只五只地数,十只十只地数,这么多不同的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4)到底谁说得最接近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多数同学喜欢用十只十只地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数较大宗物品时也可以用10个放在一起或圈一圈的方法来数一数。
2、摆一摆
(1)刚才我们用了数一数、估一估的方法,现在你能用你手里的学具摆一摆吗?如果一根小棒代表一只企鹅,你能用小棒摆出100只企鹅来吗?
(2)你摆出了吗?说说你是怎样摆的?谁能想个好方法,让其他同学可以一眼看出有100只。
(3)10个一是10,1个十是10,2个十是20,……那么10个十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10个十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
3、拨一拨
(1)你能否在计数器上拨出10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你能否拨出50、70、100么?说一说你是怎样拨出100的?
(2)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就是说百位在十位的左面,我们说在百位上拨出一个珠子就是100。
(二)教学绿点标示的内容
1、刚才我们数了企鹅的数量,现在我们来数一下海豹和贼鸥的数量?怎样用小棒表示它们的数量?用刚才我们学过的方法数出海豹和贼鸥的数量,然后用小棒表示,集体交流,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怎样用小棒表示它们的数量。
2、能否在计数器上拨出它们的数量?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的方式来进行拨珠子,十位上拨几个珠子,个位上拨几个珠子。
(三)练习
自主练习1: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分别估出题目中物体的数量,再数一数,看看你估得准不准,最后在计数器上拨出来。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了估算,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理解了数的组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自主练习2—6
[教学过程]
1、自主练习2:我说你数
一人说出一个数,另一个人接着数,既可以正着数,也可以倒着数;既可以1个1个地数,也可以2个2个地数或5个5个地数,等等。
2、自主练习3:数一数,填一填
根据图意自己填空,集体纠正答案。
3、自主练习4:看图,说一说题目的要求
你能试着连一连吗?先让学生说一说气球上各数的组成,然后再进行连线,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小猴不能连73,而连37?
4、自主练习5:估一估,说一说
20xx年青岛作为奥运会的一个比赛场所,将进行帆船的比赛,现在就有许多的选手来到这里参加训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训练的情况。啊!这么多的帆船,大约有多少条呢?谁能估一估?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5、自主练习6:小游戏
(1)找一名同学一起做示范。
(2)同桌两人进行互相猜数游戏,学生体会数的大小。理解“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的含义,并正确使用。
小学一年级数学退位减法教案3篇(扩展5)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0以内的退位减法》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0以内的退位减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0以内的退位减法》1
本节课是十几减几内容,主要是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的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开课,就是一组口算,大部分就是十几减9的口算,为十几减几做好铺垫,着重让学生复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小猫吃鱼的图来让吸引学生的兴趣,来引出今天的内容十几减几,然后是让学生自己探索方法,教师总结方法,得出和十几减9的方法完全一样,学生学起来也是比较轻松掌握了十几减几的方法,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进行十几减几的计算。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教学例三的内容,目标是进一步复习巩固掌握所学的十几减几的内容,难点是根据图意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首先是给出了问题的信息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第二个部分是让学生根据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自由的提问,加减都是可以的,但本节课主要是要注意减法的练习多一些,在本节课中,我注重让学生大胆的说,让学生在说中体会有原来的看图列式向看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就这一节课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在后面的练习中,还将有大量的训练,来巩固着题部分内容。
十几减9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第一次接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所以在课前让学生预习了10-11的主题图,12页的题目,这样让他们对十几减9的做法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教学时,先复习9加几的口算,对后面的十几减9的想加算减做个铺垫,新课开始时,让学生在情景图中找出生活中数学问题,气球图能够得出15-9=,然后让学生自己数得出多少,后汇报15-9的方法,老师介绍破十法,有学生说出想加算减的方法也进行了小结,本节课后,学生基本掌握了十几减9的两种方法,但对于困难学生还是不能有正确思考方法,在后面的练习课中,我将有针对性的加强辅导,争取每位学生都能学会十几减9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十几减9的练习课反思
本节课是对十几减9的内容的一节练习课,也是学生先完成了13页的题目,好在上课的时候有时间讲解,主要是对于破十法的再次巩固练习和掌握,对于想加算减的方法也是要进行必要的练习,达到孰能生巧的地步,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于十几减9的算理和算法基本上掌握的比较熟练。
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习主要是对这个单元进行一个系统的巩固,首先我就对本节最主要的20以内的推诿减法表进行了复习,形成表格,在表格中来发现其中的排列规律,一遍学生更好的来记忆表格,为以后的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还对提问的图和信息结合的题目进行了练习,重点是能够从图中找到有用的信息,解决自己的问题。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0以内的退位减法》2
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候,需要学生应用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用好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教材为我们提供的是拿小圆片,考虑到拿小圆片学生不容易理解破十法,所以我在教学时选择小棒进行教学(十几根小棒中10根一捆)。
二、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退位减法的知识。利用小棒学习14-8时,学生中出现了好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先从14根中拿出4根,再把一捆打开拿出4根,即:
14-8=6
第一步:14-4=10
第二步:10-4=6
方法二:先把1捆打开拿出8根,再把剩下的2根和原来的4根合起来,即:
14-8=6
第一步:10-8=2
第二步:2+4=6
方法三:要拿掉8根,先拿掉10根,再还回来2根,即:
14-8=6
第一步:14-10=4
第二步:4+2=6
方法四:做减法,想加法,即:
14-8=6
想:8+(6)=14
方法五:有的学生竟然能编出口诀:看到8想到2,4+2=6.
学生中出现这么几种方法着实令我意外,新课程强调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在这节课有了充分的体现。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又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存在差异,有的需要借助直观学具进行计算,有的能“做减法想加法”。有专家提出,由于孩子的智力背景、生活经历不同,适合他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因为教师的一个总结,使大部分学生的方法被归为另类,他们会为自己的失败而伤心,一颗幼小的心灵是经不起这等风霜的,这样的总结不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针对几种不同的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开了,我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认为最简便且最喜欢的方法,实现了算法的优化。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给孩子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提出问题后,不急于教计算方法,给孩子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尝试中摸索发现,自己探究。在合作交流中,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互相学习。最后,在比较中,优化算法,这样的教学跳出了书本,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留下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教学理念,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0以内的退位减法》3
通过两个周的学习,对于20以内退位减法这部分的内容已经结束,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问题也有很多的收获。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加减法关系、10减几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有3种,*十法和破十法为一个课时,想加做减为一个课时。在两节课的教学后,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的并不是太好。“想加做减”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发现,在*时的计算中也用得比较多,因为加法是正向的运算,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可是,在过了一个寒假之后,孩子都过了一个快乐的新年,把口算练习都抛在脑后,上学期学习的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都忘得差不多了,因此对这样一部分孩子来说,学习使用“想加做减”的方法特别难。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学习这三种计算方法后,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进行计算。其实,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的思考,开展数学交流,鼓励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多种计算的方法。另外,我注意让学生在*时每天坚持练习口算,以10内的加减法为基础,能快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再练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非常熟练后尝试用想加做减的方法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0以内的退位减法》4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
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0以内的退位减法》5
本节是节复习练习课,学生却有新的收获,这是因为教师没有停留在对旧知的”回炉”上,而是让学生在原因知识基础上,经历知识获得过程,打破了原有的思维定势,对教材进行重组,让学生在思考中去发现,在发现中去探索,在探索交流中获取新知,让他们在活动中运用自己的经验去认识世界,进行探索.
1.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种体验
本节课以几个最简单的环节进行复习,从一开始就逐渐的引导学生认识到,进行小组合作是最佳的学习方法,从最初的帮助老师解决困难,到单人完成老师拒绝检查,再到黑板上以对号多少评判小组成绩,没有比赛的比赛,学生们由最初的被动的有意识的合作逐步进入主动的无意识的合作.
2.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为学生打好”基本功”_练就基本的数学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水*的长期发展,高难度动作的训练只适应一小部分学习有优势的同学,所以,本节课,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在复习中,自然而然的同位中较差的就被多提问几次,正是达到了复习的目的,程度好的小组也进行了多次练习,使程度较差的同学也从真正意义上复习到了旧知。再观察每一个小组,各个参与,少有的“大生产大合作运动”
3.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教师以教材所提供的”减法表”为蓝图进行合理设计,再加工,使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解决,不由自主的形成合作意识,从中逐步提高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断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等到下课时,学生们已经在不断的合作中三次“加减了这张退位减法表”,充分的尝到了合作的甜头。有一学生没有同位,摆的较慢,从他艳羡的目光中,同学们为和同位共同努力而取得大胜利的无限自豪的神情中,所有学生全员参与,无一漏网,无一不时刻备战,无一不以对号荣辱与共,教师也尝到了事半功倍的乐趣。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0以内的退位减法》6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另一方面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
练习时我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0以内的退位减法》7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前面的学习当中大部分学生是有学习基础的,他们有的是在幼儿园已有了这方面的计算训练、有的是家长在家教自己孩子用扳手指头的方法。所以孩子们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区别只是在计算速度方面的差别。大部分孩子都能按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得数。在教学本单元时,我突出体现了以下几点:
1、以旧引新,正向迁移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候,需要学生应用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就是所谓的“算减想加”。因此,在教学新课时,我总是进行对应的进位加法口算唤醒孩子对进位加法的记忆,并出示求未知加数的算式,为学生探索20以内退位减法搭桥铺路。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例如:直观的观察材一年级下册9页的例题图,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受生活阅历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难以理解。因此,例题教学充分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发挥直观性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给孩子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提出问题后,不急于教计算方法,给孩子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尝试中摸索发现,自己探究。在合作交流中,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互相学习。最后,在比较中,优化算法,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教学十几减九时,经过孩子自己的探索,一下子就想到了联系进位加法算加法,还有的孩子还想出了书上没有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跳出了书本,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比较困惑和不足的地方。如:在练习中,有的题组是有一定的规律,学生找到规律之后,盲目地应用规律,混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规律。如:十几减9得数应该是十几的个位多1,而9加几时得数的个位比几小1,在总结完规律之后,学生喜欢应用规律快速口算,可是,不少孩子把十几减9的得数算成比十几个位少1。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只能禁止学生应用规律,以免出错。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0以内的退位减法》8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20页的例5,是一道利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和以往解决问题不同的是这道题中出现了“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的多余条件,这个多余条件很容易干扰学生解题,是教学难点。
教学例5时,我先是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想一想,题目呈现的信息中,哪两个信息有联系?要求“还有几人没来”需要哪两个信息?学生都积极发言,说出了有用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在找多余条件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对题目中三个条件进行分析,让学生被动的的知道“我们队踢进了4个”是个多余条件,对我们解决问题没有帮助,应该剔除。
深刻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本课导入太快,没有设置情景,而是直接出示情境图,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是没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为啥是多余条件?在出现了多余的条件,我只是自己分析,从我的角度提出这是个多余条件,使学生被动的知道这是个多余条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没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
再次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的时间过多,学生思考交流不够,学生参与面较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显的沉闷。
最后是我的评价方式单一,不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积极性。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多看名师讲课视频,多向其他老师请教,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多向她们学习。
2、多学习课堂上评价性语言,多鼓励、表扬学生。
3、课堂上多让学生思考,让孩子多交流,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要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将课堂的大多时间留给他们。
解决问题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改进我的不足,将每节课设计的生动有趣,才能大大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渐渐爱上数学课,爱上解决问题。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0以内的退位减法》9
一、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十几减9的知识。为了让他们掌握十几减9的减法,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主题图,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十几减9的减法。
二、动手操作,体会破十法和做减想加的算理。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有快有慢,理解有深有浅。为了让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我加强了学生的操作活动。如在教学例一时,我设计用两种颜色(10根红小棒、5黄小棒),让学生思考:从15中去掉9,该怎么去?学生能很快从10根中拿掉9根,剩下的1根和5根黄小棒合起来就是15-9的结果。通过操作活动,学生能很快理解“破十”的道理,从而达到运用“破十法”计算的目的。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又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学生数学思维水*参差不齐,因此学生计算方法也是参差不齐,有的需要借助直观学具进行计算,有的能“做减想加”来计算。为了使大多数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达到义务教育所要求的标准,使大多数学生掌握一般的较优的计算方法,由此在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侧重让学生理解“做减想加”和“破十法”的计算算理,目的使大多数学生能掌握这普通的长久发挥的数学方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退位减法教案3篇(扩展6)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数一数
分一分(1)
认位置(上下、前后)
认位置(左右)
1―5的认识及书写
几和第几
0的认识
8和9的认识
认物体
教学目的:
使学生通过实物的辨认,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体。
引导学生认识相应的图形与名称,初步认识这些形体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积木玩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说出图上意思。
2、分一分,帮助学生把积木按形状分成四类:
3、假如学生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在一起,圆柱和球分在一起,要先肯定是对的,然后再引导可以细分。
4、看一看,摸一摸:感知每类形体的特征,在这基础上再抽象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5、教学各形体的名称。
6、感知认识:(1)可以由老师说名称,学生拿出相应的形体。
(2)也可以由老师拿出形体,学生说出名称。
二、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通过实物和图形的连线,联系生活中的物体,加深对不同形体的认识,并通过举出实例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2)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和它们相似的朋友。
2、“想想做做”第2题。
观察图里的物体可以分成几类,再独立地数一数、填一填,然后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第(1)题,可以填一填,再相互交流。
第(2)题,只要求口答,不必进行书面回答。
三、总结拓展
四、能力检验:练习与测试
有趣的拼搭
教学目的:
1、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2、让学生体会*面与曲面,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请四位小朋友表演小猴、小狗、小猪、小熊)
1、小猴和小狗分别选择用乒乓板托正方体、长方体奔跑。小猪和小熊分别选择用乒乓板托圆柱和球奔跑。
提出问题:为什么圆柱、球这么快就掉下来?
2、揭题板书(有趣的拼搭)
二、实践操作
(一)滚一滚
1、猜测:如果把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四种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往下滚,哪些物体滚的快呢?
2、提出活动要求,请一小组示范,强调从“同一高度”同时“往下滚”。
3、分组体验
4、交流验证。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二)摸一摸
1、示范摸;2、同桌互摸;3、组织评价。
(三)猜一猜
1、提出要求;2、学生互编互猜;3、师生评出最佳谜面。
三、拓展应用
(一)堆一堆
1、提出问题:把四种分别向上堆,想想哪一种物体最难堆?
2、分组体验
3、交流验证
4、总结归纳,引入生活
(二)搭一搭
1、提出问题;
2、分组体验;
3、汇报交流
4、师生评出最佳作品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数数、读数、写数,初步体会数序的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体会数的意义,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
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数字。
教具准备:
数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引入。
1、开学这几天,你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2、有认识一位新朋友的吗?谁认识了两位新朋友?有更多的吗?这2个新朋友是谁?
3、板书: 1 2 3 4 5
二、尝试探索。
(一)教师提问
1、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物体的数量的?(数出来的)
2、你是怎样数的?
(二)指名数一数,说一说。
1、小组讨论:你认为怎样数数比较好?为什么?
2、小组合作:数出铅笔盒里文具的个数。(指名展示,全班交流。)
3、如果你想请你的新朋友到家里做客,你准备怎样做?
(1)我准备拿2个洋娃娃请好朋友玩。
(2)我准备拿4辆小汽车请好朋友玩。
(3)我准备拿5把玩具枪请好朋友玩。
(三)揭示课题。
1、刚才同学们准备了那么多的玩具,你们真是一个好客的小主人。同时我也听出来了,你们说出了许多数量是1 、2、3、4、5的物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2、板书:玩具 (1、2、3、4、5)
(四)指导书写。
1、我们会数出数量是1、2、3、4、5的物体,这些数该怎么写呢?
2、指名板书。
3、你们觉得他们写的怎么样?
4、出示田字格及示范字。
5、让我们一起来练习怎么写的。
6、你认为哪儿写的比较好?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三、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最高兴的事是什么?
板书设计:
玩具
1—5的数的认识与书写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3页例题及“做—做”,完成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号和“=”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看图说数字。
2.示图(幻灯片)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了小熊在打鼓。
生2:我看到了5只小动物在跑步比赛,小兔跑在最前面。
生3:我还看到一只小鸟在喊。
师:这只小鸟说了些什么呢?
教师领读,学生读:一二三四五”……
[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很快吸引了学生,打开“你看到了什么?”这一话题,学生像小鸟归巢一样叽叽喳喳说开了,想表现的欲望非常强。一组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旧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这一幅图制作成课件,配以动态展现,效果就更好了。
二、探究新知
1.引题。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时的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老师反复操作活动片,如右图)
生1:小狗和小猫赶上了小兔。
生2: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排在一起跑。
生3:原来小兔跑在最前面,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一起跑在最前面。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 (老师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它们合起来有几只?
生:它们合起来有3只。
师: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认识它。
(板书:加法)
[通过演示,学生发现“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引出“它们合起来有3只”,很自然地产生“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学生明白了加法原来就在身边。]
2.直观演示,感知含义。
师: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合起来用数字表示,就是几和几加起来?
生1:1和2加起来等于3。
师:×××同学真聪明!在数学上,1和2加起来,用“+”表示,等于3,用“=3”表示。
板书: 1 + 2 = 3
加号 等号
读作:1加2等于3。
教师领读,学生读。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两个新朋友,你准备怎么记住它们?
生1:加号像一个+字架,等号像一双筷子。
生2:我是这样记的:原来就有一横,后来又有一竖,它们合起来就成了加号啦,上下两横一样长,是相等长的就是等号。
师:同学们的想法形象又神奇。
[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提出了那么多新颖别致的想法,有从形象上,也有从含义上的,这不仅对加号和等号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观察画面,体会含义。
让学生看书上气球图。
师:谁来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生:3只红气球,1只蓝气球,合起来有 4只气球。
师:与同桌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并且讨论怎样列式计算。
根据回答板书:3+1=4。
让学生读一遍算式。
[反思:我觉得这一环节处理得不恰当,教师一步一步牵着学生走,固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对加法已有初步认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究。]
4.发散联想,理解含义。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生1:我妈妈给我买回1个本子,我爸爸又给我买回2个本子,我一共有3个本子,1+2=3。
生2:我们家有2个大人,1个小孩,一共有3个人,2+1=3。
生3:我们学校一年级有3个班在二楼,1个班在三楼,一年级一共有4个班,3+1=4。
生4:我们教室讲台上面有1盏灯,我们座位上面有4盏灯,一共有5盏灯,1+4=5。
[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思路丰富多彩,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巩固提高
1.动手操作。
(1)第23页“做一做”。
学生一边摆一边说,然后一学生上台在磁性黑板上演示。
(2)看算式,摆小棒。
2+1 1+1 2+2
教师出示口算卡,学生用小棒摆,同桌互相相检查。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快乐的午餐(比多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的活动中,直观认识两个数量(10以内)间的相等与不等关系。
2、能力目标:结合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清楚地表达出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积累一一对应的活动经验。
3、情感目标:继续学习并养成认真倾听,有序操作,大胆表达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够清楚地表达出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教学难点:
结合动手操作活动,积累一一对应的活动经验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主题图:一群小松鼠高高兴兴地来到了动物餐厅,准备美餐一顿,爱动脑筋的小松鼠发现了好多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板书:快乐的午餐
二、操作感知,感悟“一一对应”
1、让学生动手操作,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
①盘子够吗?学生说出后,你是怎么知道的?6和6一样多。要比较物体的多少可以数数;也可以一个对一个的进行比较。老师这里有松鼠和盘子图,我们一起来摆一摆,看看盘子到底够吗?一只松鼠要发一个盘子,那我们就把一个盘子对着一只松鼠摆,一个对着一个。
②勺子够吗?餐厅里的勺子够吗?我们一起来摆一摆。指名学生摆一摆。
③杯子够吗?有了盘子勺子,还要给每只小松鼠准备杯子,餐厅里的杯子够吗?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先读一读小动物说的话,然后小组演一演,借助学具摆一摆,最后全班交流
2、看图让学生说一说哪个最多、那个最少。理解“多少、同样多、最多、最少”的含义。
三、练习反馈,强化思维
1、拍手游戏,前后呼应。
如:师拍3下,你和我一样多。生相应拍手3下。
师拍4下,你比我多。生相应拍手5下。(指名说)
师拍4下,你比我少。生相应拍手3下。(指名说)
2、画一画。完成教材“练一练”的第1题。
引导学生先读每道题的要求,再按要求画。画完后,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练一练”第2、3题。
4、完成教材“练一练”第4题。
四、课堂小结
回忆下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快乐的午餐
比多少
同样多最多最少
教学反思:
多少,设计,北师大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的:
1.经历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3.能应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难点: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教学吸盘7个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很多孩子都很喜欢吃土豆,你们喜欢吗?小老鼠也很喜欢吃土豆,你瞧!(让学生观察教材第36页情景图)
师:谁能把图中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啊!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讲故事。
师:是啊,小老鼠找到了7个土豆,它高兴极了,急忙装在口袋里背上就跑,结果还丢了1个土豆。同学们发现了不少数学信息呢。这里面就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板书课题:背土豆)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在观察情景图的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准备工作。 二探究新知
1.“背土豆”中的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仔细看看第一幅图,看有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两堆土豆,一堆有5个,另一堆有2个。
师:那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呢?
生:小老鼠一共可以背走几个土豆呢?
师:这也是老师想知道的问题?根据我们以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想该怎么解决呢?
生:左边有5个,右边有2个,一共有7个,就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算,用加法,列式是5+2—7。
师:说得很好。但是小老鼠并没有背走那么多。不信你仔细看第二幅图,小老鼠的口袋上有一个大洞,口袋里掉出了1个土豆,还剩多少呢?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学生可能会这样:
?摆出7颗棋子代表7个土豆,掉了1个,就去掉其中的1颗棋子,所以7—1—6,还剩6个土豆。
?可以画7个圆表示7个土豆,掉了1个,就去掉其中的1个圆,所以7一I一6,也是还剩6个十百
2.口袋上的洞……
师:小老鼠的口袋里最初装了7个土豆,外边1个也没有了,就是说外面有0个土豆(边说边板书算式记录);当小老鼠的口袋里掉出了1个土豆的时候,里面有几个土豆?用算式该怎么记录?
生:里面还剩6个土豆,算式是7—1—6。
师:如果每次都从口袋里掉出1个土豆,你能用算式记录下每一次的结果吗?可以用你手里的棋子摆一摆,再写算式记录下来。
学生边摆棋子边记录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师:如果一直这样漏下去,等小老鼠回到家的时候,口袋里就1个也没有了。现在把你记录的算式跟大家说说吧!
汇报交流后,填写教材第36页表格。
3.说一说。(观察:教材第34页“说一说”插图)
师:看图后你明白了什么?说一说。
在小组交流后,汇报。
生1:原来大鱼缸里有5条小金鱼,现在又放进2条,这样鱼缸里面一共有7条小金鱼。
生2:原来有7个鸡蛋,已经有2个鸡蛋孵出了小鸡,现在还剩5个鸡蛋没有孵出小鸡。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用棋子演示“背土豆”游戏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记录,使学生懂得数学算式是记录活动的简单符号,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计算的能力,更让学生明白了7的组成,进一步体会到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三、总结
师:同学们,能把前面学习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应用到“得数是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计算”中,这种举一反三的能力是越来越棒了,希望今后能巧妙地加以运用,帮你解决更多的问题! 板书设计:
背土豆(得数7的加减法) 7 1 2 3 4 5 6 6 5 4 3 2 1
作业设计:
看图列式计算。
o o o o o o o
口+口=口
口+口=口
口一口=口
口一口=口
(考查知识点:得数是7的加法计算和相应的减法计算;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看图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8~19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知道数是有大小的,理解符号=><的含义,并能运用这些符号来描述数的大小。
2. 在比较的过程中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使学生初步知道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
3. 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合作、探究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4. 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观察、积极动脑的良好习惯,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谈话: 在一片大森林里住着小白兔、小猴、小松鼠、小熊等许多小动物。它们决定举行第一届森林运动会,咱们去看看吧!
2.课件呈现森林运动会的画面。
(1) 提出要求: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数一数每个代表队各来了几位运动员,并帮它们整整齐齐排好队。
(2) 每个小组发一张粘贴表(如下图)和小动物图片,让学生把它们贴在方格中。
(3) 学生汇报,可让数得又对又快的学生介绍自己的经验。
二、 引导探究,组织讨论
1. 帮小动物设计比赛方案。
提出要求: 小动物们首先要进行的是拔河比赛,小朋友能不能先帮助它们设计比赛方案(哪两种小动物分在一组比赛)?
(1) 学生分组设计比赛方案。
(2) 学生分组汇报。
方案一: 小白兔(4)小猴(4)
方案二: 小白兔(4)小松鼠(5)
方案三: 小白兔(4)小熊(3)
方案四: 小猴(4)小熊(3)
方案五: 小猴(4)小松鼠(5)
方案六: 小松鼠(5)小熊(3)
2. 认识=。
(1) 让学生看设计的这几种比赛方案,想哪一种最公*,并说说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小白兔(4)小猴(4)这种方案最公*,它们都是4只,一样多。
引导学生用○代替小白兔,用△代替小猴,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2) 指出: 像这样,小白兔和小猴一样多,我们就说小白兔的只数和小猴的只数相等,可以用=连接起来,写成4=4。(板书)
(3) 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6个○,让学生对着○摆△,要求△和○同样多,指名到投影仪上摆,其余学生自己摆。
(4) 介绍=。
=叫做等号,表示两边的数同样多,读作等于。学生读并观察=的样子。
学生汇报: 两横一样长,粗细一样。
指导学生写=。
(5) 练习。
出示5 ○ 5,让学生填空并读一读。
3. 认识><。
(1) 出示后几种比赛方案,让学生说看到这几种方案,有什么想法。
(2) 学生观察,回答: 这几种方案不公*,有的代表队小动物多,有的代表队小动物少。
(3) 出示小松鼠(5)小熊(3)比赛图,组织学生讨论这种方案是不是公*。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
① 小松鼠多,小熊少,比赛不公*;
② 小松鼠比小熊多,比赛不公*;
③ 小熊比小松鼠少,比赛不公*。
(4) 指出: 小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5比3大,可以写成5>3;反过来也就是3比5小,可以写成3<5。
(5) 引导观察并指导书写><。
>: 开口朝左,尖尖朝右,左边数大,右边数小。
<: 开口朝右,尖尖朝左,右边数大,左边数小。
指导书写>和<: 先书空,再描红,最后独立写。
(6) 启发学生根据5>3和3<5再说说几比几大,几比几小。
(7) 出示以下练习:
△△△△ □□□□
○○ ○○○○○
()比()多 ()比()少
4 ○ 2 4 ○ 5
要求学生先用△和○摆一摆,再填空。
三、 巩固深化,提高能力
1. 出示: 2 ○ 1 1 ○ 0 3 ○ 3 2 ○ 3 5 ○ 4
要求先在○里填上><或=,再说一说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2. 让学生从1、2、3、4中任意挑选两个数,先比一比,再用><或=连一连。
3. 举卡片游戏。依次出示:
4>○ 2<○ 5=○ 1<○
要求学生从学具盒中选出合适的数字卡片并举起来。
四、 总结评价,拓展应用
同学们,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本领呢?
课后观察学校和家里的东西,每次挑选两样,运用学过的方法比一比它们的多少。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几时半、
2、初步认识时针与分针的作用。
3、向学生渗透合理利用时间、珍惜时间的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整时数”和“几时半”。
教学难点:
认识几时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看,小明学会分类以后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妈妈奖励他一个钟表,小明可喜欢它了!今天,咱们就和小明一起学习认识钟表吧!
二、新授。
1、认识钟面。
(1)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
(2)观察这些小格的大小是否相同?数一数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格?
(3)这两根针有什么特点?
(4)师演示实物: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针根又粗又短的针叫时针;钟面上有1~12这12个数,还有大小相等的12个小格。
2、认识整时。
(1)我们已经认识了钟面,那钟有什么用呢?
(2)你认识钟面上的时刻是几时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就是2时。)
(3)学生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4)认识了这么多时间,你能说说怎样认识整时吗?
(5)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3、认识电子钟:
(1)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
(2)电子钟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
(3)小结:小圆点后面是两个零,前面是几就是几时。
(4)找朋友:头饰上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朋友。
4、认识半时。
(1)、出示课件:你能说说是什么时刻吗?
(2)、同桌交流、汇报。
(3)、你们发现了什么?(分针都指向6。)
(4)、半时与整时分针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整时分针转一圈,都指向12;半时分针转半圈,指向6。)
(5)、小结: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总是指向6,时针总是指在两个数的中间。
5、认识电子钟:
(1)观察半时的写法,讨论。
(2)小结:电子表的半时用“30”表示。点左边是几,点右边是“30”,就表示几时半。
(3)根据时间在钟面上画出分针和时针。
三、练习巩固:
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练习会认、会读、会拨整时和半时。
四、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认识钟表,知道时间是最宝贵的,希望你们做一个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五、实践作业: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天。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单元主题图的观察和小棒数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丛中体会1120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 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初步知道十位和个位,知道11到20各数的组成
4、 能认读写1120各数,用1120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
5、 能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的多等语言描述1120个数。
6、 能熟练口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7、 知道一个加法或减法有不同的计算方法,能于同伴合作进行计算方法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从中产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时间:7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6263页例1例3,课堂活动13,练习八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认识1120各数
2、认识感悟10个一是10
4、 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
5、 会读1120各数
6、 理解个位,十位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0个一是0
2、理解个位十位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出示图,你看到了什麽?
初步认识11-20
二、新授
1、 学生那10根小棒,捆在一起,问:这捆小棒有多少跟?
10跟小棒叫做一个十
齐读:10个一是十,一个十就是10个一
2、 教学例1
(1) 学生数12、13根小棒
(2) 捆小棒
怎样捆才能看出是多少根小棒呢?
学生操作
(3) 写12
(4) 认识数位
出示计数器
1捆小棒是10根,就是一个十,在十位上拨一个珠子
这个珠子表示多少?
还有几跟没有捆?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学生操作
个位的2表示什麽?合起来是多少?
读12
根据小棒写算是10+2=12
(5) 同理教13
3、 教学例3
(1) 学生拿15、18根小棒,并捆一捆
(2) 在计数器上画
(3) 问:十位,个位上的珠子表示什麽?
(4) 写15、18
(5) 填算式
(6) 观察计数器图,你发现了什麽?小组讨论
老师:从右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各位表示几个一,十位表示几个十
4、 教学例3
(1) 学生拿1捆和一根小棒,问: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一个十和一个一合起来是11,学生填算式
观察11,你发现了什麽?十位的1表示什麽。各位呢?
(2) 学生独立填16、17、19的算式
(3) 出示20根小棒
学生数,有多少根?有几个十?
在计数器上拨20,问:十位的2表示什麽/
写算式10+10=20
5、 齐读1120 的组成
三、课堂活动
1、 66页1
2、 67页2、3
练习八1
课后记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的,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的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区分几个和第几。
【教学难点】:掌握区分几个和第几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挂图;
学生准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趣
1、师生交流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你们非常熟悉的地方,想知道是哪里吗?
2、出示第20页的图画。
动物园的售票处,井然有序的排队买票。
师问: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哪些人?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师:
(1)小朋友排在第几?谁排第一?*阿姨呢?最后一位叔叔排第几?
(2)从前面数,背黄包的阿姨排在第几?从后面数呢?
(3)教育学生在公共场合应该自觉排队,遵守公共秩序。
2、初步感知基数与序数
(1)请大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买票?有谁能指一指排在第5的是谁?
(2)动画展示:穿蓝衣服的阿姨已经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
问:还有几个人在排队?这时谁排第4?小朋友排第几?*叔叔呢?
3、进一步体会基数、序数的含义
(1)请几位同学上讲台
先请大家数一数共几人?再问一问从左数第3人是谁,××同学是从右数的第
几?他还可以排第几?
(2)区别几个和第几
第几表示确定的位置,几个表示数量的多少。
4、动手操作,深化感知
拿出4个圆片和一个三角形,把三角形放在第二的位置上可以怎样摆?为什
么会有两种摆法?引导学生体会第几是相对的。
三、反馈练习:
1、第23页的第1题
把左边的4只小鸟圈起来,给从左数的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
2、完成第20页的做一做
四、总结评价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能够初步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难点:
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对你的同桌说一说,哪只是右手,哪只是左手。
2.我们要来认识“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二、联系自身,体验左右。
1.摸一摸。
(1)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特别大,在我们的身体中,除了左手和右手是一左一右外,还有什么是一左一右的?
(2)哪只是左脚?哪只是右脚?
(3)对!左脚和左手是在同一边的,右手和右脚是在同一边的。来,全班同学一起摸一摸,边摸边说,左脚――右脚……
(4)还有左耳和右耳。
(5)还有左眼和右眼。
(6)还有左肩和右肩。……
(7)生每说一种,教师都引导全体学生用手摸一摸。
三、实际操作,探索新知。
1.摆一摆。
游戏做完了,现在我们要开始摆文具了。同桌的同学互相合作,听清楚老师说的话。
请你在桌上放一块橡皮;
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
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
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
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
生摆好后,师用出示正确的排列顺序,生检查自己的排列。
2.数一数。
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二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四个。
为什么橡皮一会儿排第二?一会儿又排第四?
什么东西反了?能讲得更清楚一些吗?
(数的顺序反了,开始是从左数,后来是从右数。)
师小结:也就是说,同样一个物体,从左数和从右数,结果就可能不一样。
3.爬楼梯。上楼梯时我们要靠哪边走?
下楼梯时我们又要靠哪边走?
请你们两位示范一下,把教室中间过道当楼梯,一个从前往后走是下楼梯,另一个从后往前走是上楼梯。
(生观察时师提醒:下楼梯的同学是靠哪边走?)
(生还是有的说左边,有的说右边。)
师:教学楼中间有一个楼梯,同学们想不想去走一走?
(全体学生进行室外活动:走上楼梯,又走下楼梯。下楼梯时,师又提醒:下楼梯时你靠哪边走?)
回到教室。
现在同学们明白下楼梯时靠哪边走吗?
为什么上、下楼梯都靠右边走?
(如果不这样走,上、下楼梯的人就会相撞。)
对!特别是要做课间操时楼梯比较拥挤,如果相撞就会发生危险。
4.练一练。
(出示课本第61页第3题图)他们都是靠右走的吗?
五、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转弯判断。同学们想不想去公园玩?
那我们就坐这辆大客车去吧!(师拿出玩具客车。)
准备好,要出发了,请同学们判断客车是往左转还是往右转?
(师在“十字路口图”上演示转弯。)
小组讨论一下,客车到底是往哪边转。
(生组内讨论交流意见。)
师生共同小结:站的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汽车转弯的方向常常以司机为准。
2.小游戏:我是小司机。
同桌的同学互相配合,左边的同学说命令,右边的同学用玩具小汽车在“十字路口图”上转弯,然后交换角色。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想吗?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乘车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教学资源: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课本第47页练一练第4题)
(1)引导学生读懂图意,先试着让学生说一说。
(2)小组交流,发现数学信息。试着提出问题。
(3)独立解决问题。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生活中遇到的连加、连减的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乘车情境图三
1、模拟演示情境图,理解渐渐混合的实际意义。
(1)学生说说图意,请学生模拟演示上车,下车的情境。(课件动态演示)
(2)学生试着用学具摆一摆,结合情境边摆边说。
2、列式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情境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及每一步的意思。
3、联系拓展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加减混合的实际问题。
1、比一比(课本第47页练一练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2、计算大比拼(课本第47页练一练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5+4+1=4+3+()=2+3+()10-3-()=3+2+1=9-8+()
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运算,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老师相信,你们的收获一定也很多,请把你的收获告诉给你的小伙伴们。
学生观察图,说说数学信息。
列式计算。
教学小结:
说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巩固复习学过的知识。
学生按顺序观察,用一句话说清图意,
表达要完整、清楚,声音要适中。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一册第4页的例题,第5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 经历对客厅全景观察的过程,体会比较长短,高矮是生活中的数学。
2、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了解长短、高矮是比较的结果。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较完整、正确地叙述比较的结果。
3、 初步运用简单的推理、判断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教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说明: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长和短也是比较的结果,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到小红家去作客,我们一起找一找,比一比物体的长短和高矮,好吗?)揭示课题。
二、 联系生活比一比。
1、 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知长短、高矮。
(1)、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说说客厅里有些什么东西。
(2)、指导学生比较两根吸管,两件衣服的长短,比较饮料瓶、玻璃杯的高矮。
(3)、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4)、交流反馈,说说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重点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两盆花草的高矮,通过学生间的相互汇报交流体会比较的方法,感受长短、高矮都是比较的结果。
(5)、以吸管为例,引导学生用谁与谁比长(高)或谁与谁比短(矮)表述两个物体比较的结果,其余3幅图请学生在四人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2、 通过开放性地找一找,比一比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长短,高矮的方法。
(1)、提问:图中哪些物体之间还可以比一比长短与高矮?
(2)、组织小朋友先在小组内交流讲座,教师巡视指导,搜集讨论信息,以便有目的地指导交流。
(3)、要求小组内推选代表交流找到的比较物体,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较的结果。如桌子高,板凳矮;桌子比板凳矮;桌子比板凳高;板凳比桌子矮等等。
3、 组织讨论,加深学生对长短、高矮是比较结果的认识。出示一枝铅笔,组织学生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
三、 综合运用,发慌学生的比较意识。
1、想想做做第一题。
(1)、爸爸和孩子好像一样高,这种说法你有意见吗?
(2)、引导学生运用今天学到的比的方法,提出自己的正确意见。
(3)、适时进行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思想教育。
(4)、读题,指导学生在书本上完成练习。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1)、读题,学生自主练习。
(2)、巡视,搜集学生的反馈的信息。
(3)、学生交流,说明自己的想法,发慌学生的推理能力。
4、想想做做第4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按照要求在书上练习。
(3)、提问:为什么小鹿最高,小白兔最矮?
四、 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提问:今天,在学习中,你比较了哪些物体,比的结果怎样?
(2)、学生自由交流。
(3)、要求学生回家在自己家里找一些物体,比一比他们的长短、高矮。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试验本)P1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对星空中的一些星座(由7颗星组成的)的星星计数。
2. 按给出的数在方格纸上画星图。
3.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初步了解常见的星座知识。
能力目标
1. 发展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2. 在画点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在情境创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宇宙奥秘的欲望。
重点难点:
按给出的数在纸上画出星图。
教学准备:
1. 教师方面的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小圆片
2. 学生方面的准备:课前有关星座的知识探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 播放歌曲《一闪一闪亮晶晶》
师:夜晚悄悄地来临了,美丽的月亮散发着淡淡的光芒,可爱的小星星在对你调皮地闪动着大眼睛,这些星星用直线连接起来,就形成很多的星座。请学生分组交流介绍收集到的有关星座的知识。
2. 个别回答:你知道有哪些星座吗?星座对于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
3. 出示课题:美丽的星座
二、新授实施
1. 教师边操作多媒体课件,边介绍:天鹅座、狮子座、猎户座,北斗七星座。
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小结:同样是7颗星星,可是由于排列的位置不一样,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星座。
2. 请你用7个小圆片模仿摆出以上的四个星座,教师巡视辅导。
3. 你还能用7个小圆片摆出其他的形状,并取个合适的名字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组织评比:谁的星座最可爱、最美丽?
4. 小结:奥妙无穷的宇宙世界等着小朋友长大以后去探索、去求知。
三、练习尝试
1.我们可以把这些星星看作是一个小圆点,然后我们可以在方格纸上画出星座。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画画看呢?(教师选择其中的一个星座带领小朋友尝试画)
师:先画4个圆点,将点与点用线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形成一幅星座图。
生:选择喜欢的颜色画4个圆点来画出星座。
2. 想一想,画一画:用4个圆点、5个圆点创作出其他的星座,小组内交流评比。
3. 教师指导写数:7的写法
四、探究巩固
1. 比一比,赛一赛:我是小小天文家。让学生展开想象自己来发明星座,并展示学生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
2. 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本领?你还想了解什么知识呢?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本单元第一课时是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教材通过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立体图形中分离中*面图形,从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面从体上来”,并概括抽象出不同的*面图形的一般特征。
教学目标:
1.利用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关系,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中,体验“面在体上”实现对*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建立空间观念。
4.通过设计拼组图形的动手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对图形产生好奇心,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学生用:四种立体图形、四种*面图形、剪刀、纸。
教师用:四种*面图形、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面在体上”
1.导入新课。
(出示由各种*面图形拼成的小汽车。)
师:小朋友,你知道这辆漂亮的小汽车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吗?请你来认一认、指一指。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教师将学生回答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今天我们就是要来认识这四个图形。
据了解,虽然没有正式的学习过*面图形,但是学生们在生活中都已经认识了这四个*面图形。因此在设计时,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并考虑到他们现有的起点,出示了一辆由各种*面图形拼成的"汽车,让学生找出自己认识的图形。引入新课。
2.感知“面在体上”。
A、分给每组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小朋友,现在这四个图形就藏在你们桌上的那些物体里,请你把它们都找出来好不好?并说给你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你从哪里找到了这些图形?
各组合作操作。
小组汇报。
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课件演示──面从体上分离的过程。
教师小结。
课件演示。
师: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这一过程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面图形”这一抽象的概念,对他们而言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难度。因此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到今天学习的图形原来是从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中来的,是立体图形中的一个面。
B、师:老师想把这四个图形从这些立体中搬下来放在纸上,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生:沿着表面的边缘描出图形。)
师:那就请你们画一画,四人小组中,一人画一个图形。画完后,请你把它剪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
师:那你说这四个你刚剪下的图形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立体图形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生:立体图形不只一个面,这些图形只是一个面;立体图形能站立,*面图形不能站立。)
这一过程的设计是在前一环节“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面从体上来”并且在想办法搬的思考过程中,在画的过程中,让学生具体感知*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之处。
教师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只是一个薄薄的面,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面图形。(板书:*面图形)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数学”不如“做数学”。学生对动手操作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以上设计的操作情境,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帮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面在体上”。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因此我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更好的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帮助这一环节的教学。
(二)动手操作,认识*面图形
1.认识长方形。
师:我们先来认识长方形,请你从学具袋中找出长方形。请你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组内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生: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其中两条边较长,两条边较短。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长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这一过程通过看数、折、看等活动,让学生自已发现长方形的特征。
老师改就手中长方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了,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长方形。
让学生认识各种位置上的长方形,让学生感知具有以上特征的就是长方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长方形,课件演示。
让学生感知图形就在身边,从生活中来。
请你用6根小棒搭一个长方形。
学生展示。
进一步帮助学生感知长方形的特征。会用6根小棒搭长方形的学生一定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认识正方形。
出示正方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正方形。
师:请你用刚才的方法试一试,然后说一说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生:有四条边,四个角,四条边都相等。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正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老师改就手中正方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正方形,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正方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正方形,课件演示。
请你随意用几根小棒搭一个正方形。
3.认识三角形。
出示三角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三角形。
师:请你仔细观察,然后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生:有三条边,三个角,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正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老师改变手中三角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三角形,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三角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三角形,课件演示。
4.认识圆形。
出示圆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圆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圆形,课件演示。
出示一个球,这个是不是圆呢?这是一个球,它跟我们今天学的圆有什么不一样呢?(摸一摸:圆是**的,球是鼓鼓的;球还可以拍,圆不能拍。)
这一过程设计中的小组活动在本课中非常重要。,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观察、探索、合作、交流,让不同知识水*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动手操作在这一过程中也必不可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很具体形象,只有让他们自己动手去试,去发现,那样得到的知识才能被他们所接受和更好的理解。
(三)巩固深化,进一步加强认识。
师:老师这里有很多的图形,请你在看见它时,大声的喊出它的名字。
课件出示各类图形(*面的与立体的)。
这一过程的设计为了避免练习的枯燥,我采用了这一形式和方法。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熟练认识这四个*面图形,同时学生在练习时也很有兴趣,就好像在喊自己的朋友一样。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你又认识了哪些图形?下面我们要和这些图形朋友说再见了。老师报一个,请你找到它和它再见,把它放回学具袋里。
这一过程是检验学生是否已认识了这四个图形,同时也养成学生整理学具的良好习惯。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探索得出10可以分成哪两个数及哪两个数能合成10,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简单规律,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能够熟练运用10的分与合。
教学重、难点:
掌握10的分与合,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2-9数的组成。
提问:你能有顺序地说出2-9各个数的式子吗?指名学生回答,要求有序地回忆。
二、新授
1.激趣导入
谈话:老师有一个魔袋,里面有一些圆片,请一位同学上来抓一些,然后数一数抓了几个,老师很快能猜出袋子里剩下的圆片的个数。你们相信吗?让一个学生上台抓球,老师猜过后再倒出来验证。
谈话:其实袋子里有10个圆片,老师是根据10的分与合推想出来的,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样这么快的猜出呢?板书:10的分与合。
2.教学10的组成。
(1)媒体演示:有一串珠子,其中的一个被涂上了红色。提问:这里一共有几个珠子?有几个红色的?几个没有涂色的?
谈话:10个珠子分成了1个红色的和9个没有涂色的,那么也就是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看到这个,你马上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10的式子,10可以分成9和1,打开书填写第一个式子。
(2)谈话:仔细观察,第一串已经涂了一个红色,第二串应该涂几个红色?第三、第四、第五串又应该涂几个红色?应该从哪边涂起?和学生共同完成涂色。(教师媒体演示)。按照涂色的结果依次填写10的组成,指名学生上黑板填写,集体评议,同桌相互检查。提问:根据这些式子你还能想到什么?
3.有序地表述和记忆10的分与合。
提问:谁能把10的分与合有次序地说出来?
先将10的组成完整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再指名回答,你用了什么方法来记忆10的式子?
4.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教师在黑板上贴上数字卡片。
让学生找一找:哪两张卡片上的数字合起来是10。找到以后把两张卡片举起来,并且说给小朋友听:几和几组成10,请其他小朋友当裁判。
(2)完成第2题。
提问:火车头上面的一个数和后面的两个数是什么关系?
有学生自己说明:火车车厢上下两个数合起来正好是火车头上面的数。让学生将数字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全班反馈。
(3)完成第3题。
提问:你们看题中的两位小朋友在干什么?你知道为什么7是3的好朋友吗?如果男生拿着卡片“1”该怎么办?女生要拿卡片几,怎么回答?
三、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新的本领?
8、9的数的式子的研究和回忆可以为学生研究10的式子打下基础。
课后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退位减法教案3篇(扩展7)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3页例题及“做—做”,完成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号和“=”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看图说数字。
2.示图(幻灯片)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了小熊在打鼓。
生2:我看到了5只小动物在跑步比赛,小兔跑在最前面。
生3:我还看到一只小鸟在喊。
师:这只小鸟说了些什么呢?
教师领读,学生读:一二三四五”……
[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很快吸引了学生,打开“你看到了什么?”这一话题,学生像小鸟归巢一样叽叽喳喳说开了,想表现的欲望非常强。一组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旧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这一幅图制作成课件,配以动态展现,效果就更好了。
二、探究新知
1.引题。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时的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老师反复操作活动片,如右图)
生1:小狗和小猫赶上了小兔。
生2: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排在一起跑。
生3:原来小兔跑在最前面,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一起跑在最前面。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 (老师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它们合起来有几只?
生:它们合起来有3只。
师: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认识它。
(板书:加法)
[通过演示,学生发现“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引出“它们合起来有3只”,很自然地产生“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学生明白了加法原来就在身边。]
2.直观演示,感知含义。
师: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合起来用数字表示,就是几和几加起来?
生1:1和2加起来等于3。
师:×××同学真聪明!在数学上,1和2加起来,用“+”表示,等于3,用“=3”表示。
板书: 1 + 2 = 3
加号 等号
读作:1加2等于3。
教师领读,学生读。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两个新朋友,你准备怎么记住它们?
生1:加号像一个+字架,等号像一双筷子。
生2:我是这样记的`:原来就有一横,后来又有一竖,它们合起来就成了加号啦,上下两横一样长,是相等长的就是等号。
师:同学们的想法形象又神奇。
[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提出了那么多新颖别致的想法,有从形象上,也有从含义上的,这不仅对加号和等号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观察画面,体会含义。
让学生看书上气球图。
师:谁来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生:3只红气球,1只蓝气球,合起来有 4只气球。
师:与同桌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并且讨论怎样列式计算。
根据回答板书:3+1=4。
让学生读一遍算式。
[反思:我觉得这一环节处理得不恰当,教师一步一步牵着学生走,固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对加法已有初步认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究。]
4.发散联想,理解含义。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生1:我妈妈给我买回1个本子,我爸爸又给我买回2个本子,我一共有3个本子,1+2=3。
生2:我们家有2个大人,1个小孩,一共有3个人,2+1=3。
生3:我们学校一年级有3个班在二楼,1个班在三楼,一年级一共有4个班,3+1=4。
生4:我们教室讲台上面有1盏灯,我们座位上面有4盏灯,一共有5盏灯,1+4=5。
[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思路丰富多彩,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巩固提高
1.动手操作。
(1)第23页“做一做”。
学生一边摆一边说,然后一学生上台在磁性黑板上演示。
(2)看算式,摆小棒。
2+1 1+1 2+2
教师出示口算卡,学生用小棒摆,同桌互相相检查。
推荐访问:退位 减法 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退位减法教案3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退位减法教案1 小学一年级数学退位减法教案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