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正文

2023年度《苗岭早晨》教案五篇

时间:2023-01-08 11:55:05 来源:网友投稿

《苗岭的早晨》教案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体验和描绘出作品所刻画的形象,充分理解音乐的内涵。  2、指导学生为乐曲区分段落,领会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苗岭早晨》教案五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苗岭早晨》教案五篇

《苗岭的早晨》教案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体验和描绘出作品所刻画的形象,充分理解音乐的内涵。

  2、指导学生为乐曲区分段落,领会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充分体验苗岭早晨美丽的景色,同时享受苗族音乐独特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为乐曲区分段落,并理解每段旋律的意境和情绪,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我将引导学生在听辨旋律速度和节奏变化中进行分段。并采用分段欣赏和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体验和理解作品意境的基础上,感悟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从而突破难点。

  【教材分析】

  《苗岭的早晨》是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第七册第六课的音乐欣赏课程,是由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创作的一首口笛独奏曲。

  乐曲可分为三段。它以苗族山歌体裁中的“飞歌”曲调为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把人们带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群山叠翠、美丽恬静的苗岭春色晨景中。感受到苗家山寨的美丽与宁静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脑绘制图片、音乐磁带、录音机、小黑板。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思路】

  运用综合教学形式,把音乐与地理、美术、表演、舞蹈等学科相结合,借助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启发想象、提问、组织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享受音乐的美感。

  引导学生用听、说、看、体验、想象、绘画、表演等多种方式学习。即听音乐,说对比变化,看意境画面,体验作品的内容和情绪,通过想象,用绘画和表演的形式表达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播放课件:介绍苗族的地理风光、音乐特色以及勤劳的苗族人生活和劳动都离不开音乐歌舞的特性,为指导学生理解苗族音乐作品埋下伏笔。

  2、引出课题:《苗岭的早晨》。(板书)

  二、欣赏作品 初步感知

  1、完整的欣赏音乐。(提示学生注意音乐的速度和节奏变化,使学生初步了解作品。)

  设问:你认为乐曲可分几段?

  2、介绍乐曲的作者和演奏乐器(课件出示口笛图片)。

  3、分析作品

  (1)乐曲旋律的速度和节奏有什么变化?

  (2)根据这些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如意境、乐曲的风格特点)

  三、赏析作品 情感体验

  师:细听音乐各段落,比较它们之间的变化、对比关系。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

  1、欣赏第一段。引导学生说出这段旋律的速度和节奏。

  设问:这段缓慢而又舒展的旋律使你联想到苗岭早晨什么样的画面?

  意图:启发想象,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描绘出苗岭早晨美丽的景色。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感受到什么气氛?加深情感体验。(板书)

  2、欣赏第二段。指导学生对比第一段,在速度、节奏和气氛上比较两者有什么不同?

  设问:说说乐曲开头采用这种速度和节奏起什么作用?它让你感受到什么样的气氛呢?这美好的早晨里,苗族人们在做些什么呢?(板书)

  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第二段音乐。引导学生描绘出苗族人民载歌载舞、愉快劳动的热烈场面。并出示图片,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之后,说说如果它也采用第一段的节奏和速度,你还能感受到这样欢快的气氛吗?为什么?

  3、欣赏第三段。与前二段对比,找出乐曲的特点。

  (1)启发学生说出乐曲的结尾再现了哪一段旋律?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没有这段尾声,音乐表现又会有什么不同呢?

  (2)指导小组分角色,用形体表演的形式描绘出苗家山寨秀丽的景色。

  四、扩展延伸 体验升华

  引导学生对比上一课欣赏曲《牧童短笛》,说说二者的结构有何相似之处?课后找找还有哪些乐曲是再现三段式的结构。

  结束:随着音乐一起边跳舞边走出教室。整堂课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结束。

  【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设计为导课、分段、总结、扩展延伸五个环节。我以学生为主体,将音乐审美体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相信学生一定能得到美的享受。结合多媒体画面,让学生再次完整的欣赏苗族乐曲《苗岭的早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优美的旋律中,配上老师有感情地解说,让学生在苗族乐曲美妙的意境中,享受美感,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苗岭的早晨》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苗岭的早晨》,感受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2.了解口笛的形状与音色。

  3.认识“飞歌”,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2、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听赏法、引导法。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学生走进教室。

  二、教学导入: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开始今天的音乐之旅吧!歌中唱的很好“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今天这节课,钟老师要带领同学们走进其中的一个民族,它就是历史悠久的苗族,同学们对这个民族有哪些了解呢?谁来说一说

  三、欣赏口笛曲《苗岭的早晨》

  (一)初听全曲:你觉得苗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你还仿佛听到了什么声?

  生:清脆的鸟叫声

  师:如此清脆的鸟叫声是会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清晨)

  (二)出示课题:刚才我们听到这首乐曲,就叫《苗岭的早晨》接下来让我们分段来聆听。

  (三)分段聆听:

  1、初听第一部分:请你边听边思考两个问题

  (1)这么动听的鸟叫声是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的?(口笛)

  (2)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2、介绍口笛的形状与音色

  口笛是一种小巧玲珑、可含在口中吹奏的笛子,它既能吹奏悠扬的旋律,又具有模仿鸟类鸣叫的造型功能,因而赋予乐曲以生动的趣味。

  3、复听第一部分:

  (1)速度、节奏是怎样的?

  (2)边听边划图形谱,分析旋律的走向

  4、认识“飞歌”:

  介绍“飞歌”的特点,结合旋律的走向,并引入*《小背篓》进行拓展,进一步了解“飞歌”的特点。

  5、再听:用你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表现苗岭的早晨。

  6、初听第二部分:

  与第一部分进行对比:速度、节奏有什么变化?又表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7、唱一唱:填词来哼唱这个主体部分的旋律(介绍“飞歌”的另一个特点:三个主音5、降3 、1,其中降3是色彩音)

  8、跳一跳:加入一些苗族的动作来感受苗族的韵味。

  9、拍一拍:加入节奏 X X X XX 为歌曲伴奏或加入打击乐器。

  10、表现第二部分:唱一唱、跳一跳、拍一拍进一步感受苗族人民愉快劳动和喜悦的心情。

  11、初听第三部分:这一段与哪一段乐曲相似?节奏、速度又是怎样的?仿佛又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重现了苗寨的锦绣山川和悦耳的鸟啼)

  (四)曲式分析:ABA曲式结构

  (五)完整聆听:加入动作等方式来表现

  四、拓展:小提琴《苗岭的早晨》、声乐曲《苗岭的早晨》

  五、小结:音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想说些什么?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美丽的风光里结束今天的音乐课吧!同学们再见。

《苗岭的早晨》教案3

  (一)说教材:

  《苗岭的早晨》是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第七册第六课的音乐欣赏课程,是由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创作的一首口笛独奏曲。

  它以苗族山歌体裁中的“飞歌”曲调为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乐曲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时间:1分10秒)开始部分用口笛吹奏出悠扬起伏、自由舒展的旋律,富有苗族音乐特点的同音名大小三度交替的音调,(1—3)(1—b3),把人们带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群山叠翠、美丽恬静的苗岭春色晨景中。接着,运用花舌音等演奏手法,描绘出:林间布谷鸟清脆、婉转的呜唱,百鸟呼应,宁静的气氛中充满勃勃生气。

  第二段(47秒)是乐曲主体部分又以明快、热烈的节奏描绘出苗族人民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场面。尤其是其间不断出现的鸟叫声,使音乐气氛显得更加活跃。

  乐曲的尾声(33秒)再现了开始部分的音乐,让人们再次感受到苗家山寨的美丽与宁静的意境。这种再现三段式的结构形式,使音乐显得更为完整,好似余音绕梁,让人意犹未尽。

  1、说重点:

  指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充分体验苗岭早晨美丽的景色,同时享受苗族音乐独特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说难点:

  指导学生为乐曲区分段落,并理解每段旋律的意境和情绪,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我将引导学生在听辨旋律速度和节奏变化中进行分段。并采用分段欣赏和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体验和理解作品意境的基础上,感悟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从而突破难点。

  3、说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体验和描绘出作品所刻画的形象,充分理解音乐的内涵。

  (2)指导学生为乐曲区分段落,领会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4、说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电脑绘制图片、音乐磁带、录音机、小黑板。

  (2)将音乐教室布置成“民族展览馆”的“苗族展示厅”。如:在墙壁挂上一些苗族风景、人物画和特色手工艺品等,使整个教室都洋溢着鲜明的苗族氛围。

  5、说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教法:

  运用综合教学形式,把音乐与地理、美术、表演、舞蹈等学科相结合,借助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启发想象、提问、组织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享受音乐的美感。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用听、说、看、体验、想象、绘画、表演等多种方式学习。即听音乐,说对比变化,看意境画面,体验作品的内容和情绪,通过想象,用绘画和表演的形式表达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

  我将过程设计为导课、分段、总结、扩展延伸五个环节。

  上课前,我将扮演“解说员”带领学生参观已布置成“苗族展示厅”的音乐教室,当他们沉浸到苗族氛围中时,开始上课。

  一、导课:(时间安排:2分半钟)

  播放课件,结合“展示厅”的布置,简单介绍苗族的地理风光、音乐特色以及勤劳的苗族人生活和劳动都离不开音乐歌舞的特性,为指导学生理解苗族音乐作品埋下伏笔,从而引出课题:《苗岭的早晨》。(板书)

  二、完整的欣赏一遍音乐(欣赏前提示学生注意音乐的速度和节奏变化),使学生初步了解作品,并为乐曲分段。(8分钟)

  1、首先,简要介绍乐曲的作者和演奏乐器(课件出示口笛图片)。

  2、提问:(1)乐曲旋律的速度和节奏有什么变化?

  (2)根据这些变化,乐曲可分为几段?

  三、细听音乐各段落,比较它们之间的变化、对比关系。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24分钟)

  1、欣赏第一段。引导学生说出这段旋律的速度和节奏。

  提问:(1)这段缓慢而又舒展的旋律使你联想到苗岭早晨什么样的画面?启发想象,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描绘出苗岭早晨美丽的景色,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感受到什么气氛?加深情感体验。(板书)

  (2)你能说说乐曲开头采用这种速度和节奏有什么好处吗?它让你感受到什么样的气氛呢?(板书)

  2、在学生回答之后再提出:在这美好的早晨里,苗族同胞在做些什么呢?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第二段音乐。

  (1)指导学生对比第一段,比较两者在速度、节奏和气氛上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描绘出苗族人民载歌载舞、愉快劳动的热烈场面。并出示图片,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之后,说说如果它也采用第一段的节奏和速度,你还能感受到这样欢快的气氛吗?为什么?

  3、欣赏第三段。

  (1)启发学生说出乐曲的结尾再现了哪一段旋律?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没有这段尾声,音乐表现又会有什么不同呢?

  (2)指导小组分角色,用形体表演的形式描绘出苗家山寨秀丽的景色。

  四、总结

  结合多媒体画面,让学生再次完整的欣赏苗族乐曲《苗岭的早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优美的旋律中,配上老师有感情地解说,让学生在苗族乐曲美妙的意境中,享受美感,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4分钟)

  五、扩展延伸:引导学生对比上一课欣赏曲《牧童短笛》,说说二者的结构有何相似之处?课后找找还有哪些乐曲是再现三段式的结构。

  最后,师生手拉手,随着音乐一起边跳舞边走出教室。整堂课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结束。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总结、概括,所以我尽量做到少而精炼。

  课题: 《苗岭的早晨》

  第一段:速度 慢 节奏 舒展

  表现了苗岭早晨的美丽景色和宁静气氛

  第二段:速度 快 节奏 活泼

  表现了苗族人民歌舞与劳动的热烈场面

  第三段:速度 慢 是第一部分的再现

  描绘苗家山寨的秀丽景色

  总之,我以学生为主体,将音乐审美体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相信学生一定能得到美的享受。

《苗岭的早晨》教案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体验和描绘出作品所刻画的形象,充分理解音乐的内涵。

  2、指导学生为乐曲区分段落,领会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充分体验苗岭早晨美丽的景色,同时享受苗族音乐独特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为乐曲区分段落,并理解每段旋律的意境和情绪,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我将引导学生在听辨旋律速度和节奏变化中进行分段。并采用分段欣赏和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体验和理解作品意境的基础上,感悟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从而突破难点。

  【教材分析】

  《苗岭的早晨》是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第七册第六课的音乐欣赏课程,是由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创作的一首口笛独奏曲。

  乐曲可分为三段。它以苗族山歌体裁中的“飞歌”曲调为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把人们带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群山叠翠、美丽恬静的苗岭春色晨景中。感受到苗家山寨的美丽与宁静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脑绘制图片、音乐磁带、录音机、小黑板。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思路】

  运用综合教学形式,把音乐与地理、美术、表演、舞蹈等学科相结合,借助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启发想象、提问、组织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享受音乐的美感。

  引导学生用听、说、看、体验、想象、绘画、表演等多种方式学习。即听音乐,说对比变化,看意境画面,体验作品的内容和情绪,通过想象,用绘画和表演的形式表达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播放课件:介绍苗族的地理风光、音乐特色以及勤劳的苗族人生活和劳动都离不开音乐歌舞的特性,为指导学生理解苗族音乐作品埋下伏笔。

  2、引出课题:《苗岭的早晨》。(板书)

  二、欣赏作品 初步感知

  1、完整的欣赏音乐。(提示学生注意音乐的速度和节奏变化,使学生初步了解作品。)

  设问:你认为乐曲可分几段?

  2、介绍乐曲的作者和演奏乐器(课件出示口笛图片)。

  3、分析作品

  (1)乐曲旋律的速度和节奏有什么变化?

  (2)根据这些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如意境、乐曲的风格特点)

  三、赏析作品 情感体验

  师:细听音乐各段落,比较它们之间的变化、对比关系。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

  1、欣赏第一段。引导学生说出这段旋律的速度和节奏。

  设问:这段缓慢而又舒展的旋律使你联想到苗岭早晨什么样的画面?

  意图:启发想象,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描绘出苗岭早晨美丽的景色。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感受到什么气氛?加深情感体验。(板书)

  2、欣赏第二段。指导学生对比第一段,在速度、节奏和气氛上比较两者有什么不同?

  设问:说说乐曲开头采用这种速度和节奏起什么作用?它让你感受到什么样的气氛呢?这美好的早晨里,苗族人们在做些什么呢?(板书)

  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第二段音乐。引导学生描绘出苗族人民载歌载舞、愉快劳动的热烈场面。并出示图片,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之后,说说如果它也采用第一段的节奏和速度,你还能感受到这样欢快的气氛吗?为什么?

  3、欣赏第三段。与前二段对比,找出乐曲的特点。

  (1)启发学生说出乐曲的结尾再现了哪一段旋律?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没有这段尾声,音乐表现又会有什么不同呢?

  (2)指导小组分角色,用形体表演的形式描绘出苗家山寨秀丽的景色。

  四、扩展延伸 体验升华

  引导学生对比上一课欣赏曲《牧童短笛》,说说二者的结构有何相似之处?课后找找还有哪些乐曲是再现三段式的结构。

  结束:随着音乐一起边跳舞边走出教室。整堂课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结束。

  【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设计为导课、分段、总结、扩展延伸五个环节。我以学生为主体,将音乐审美体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相信学生一定能得到美的享受。结合多媒体画面,让学生再次完整的欣赏苗族乐曲《苗岭的早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优美的旋律中,配上老师有感情地解说,让学生在苗族乐曲美妙的意境中,享受美感,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苗岭的早晨》教案5

  教学目标:

  一、 认识西洋拉弦乐器,知道演奏姿势

  二、 通过欣赏《苗岭的早晨》领略苗岭山寨山明水秀、春意盎然的绚丽美景,感受苗族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而愉快劳动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

  感受节奏和速度的对比对乐曲的表现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师生问好

  师:12 34┃5 -‖

  生:ⅰ 5.┃ⅰ 5.┃54 32┃1 -‖

  二、 西洋拉弦乐器介绍

  小提琴: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性能灵活,色彩富有变化。有着极高的艺术表现力。它可演奏缓慢、宽广、抒情的旋律,也可演奏技巧性很高的华彩乐段。17世纪意大利有个叫盖斯巴达沙格的人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把小提琴。直到现在意大利制琴业仍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有女高音之称)

  中提琴:和小提琴形状相似,但稍大些,音乐较低。音色比较柔和、浑厚。(有女低音之称)

  大提琴:形状也和小提琴相似,琴身比小提琴长一倍。演奏方法与小提琴不一样,它是被夹在双腿之间,琴身下端支在地上来演奏。音色浑厚,富有人声美,是管弦乐队中重要的低音乐器。可独奏也可伴奏。(有男高音之称)

  低音提琴:构造与大提琴相似,但体积更大,音域更低,音色深沉,雄浑。(有男低音之称)

  三、《苗岭的早晨》

  1、 介绍苗族及作品:由作曲家陈钢根据同名口笛改编的。乐曲以明朗的旋律,展示了一副苗岭山寨上明水秀、春意盎然的绚丽图景;晨曦渐露,大地苏醒,百鸟争鸣,飞歌荡漾。同时又以明快、热烈的劳动节奏,表现苗族人民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乐曲为ABA三部曲式。

  2、 初听:乐器?演奏形式?曲式结构?

  3、 复听:各段的旋律特点?(节奏、速度)

  4、 讨论,复听。

  四、小结